CN101189154A -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89154A
CN101189154A CNA2006800115600A CN200680011560A CN101189154A CN 101189154 A CN101189154 A CN 101189154A CN A2006800115600 A CNA2006800115600 A CN A2006800115600A CN 200680011560 A CN200680011560 A CN 200680011560A CN 101189154 A CN101189154 A CN 101189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tomatic capturing
fixing
strutting arrangement
bracing
passenger cab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1156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89154B (zh
Inventor
J-L·安德烈
J·奥贝尔
M·施韦雷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hr Industrie SA
Original Assignee
Lohr Industrie S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hr Industrie SA filed Critical Lohr Industrie SA
Publication of CN101189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1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891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891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3/00Wagons or vans
    • B61D3/16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 B61D3/18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for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45/00Means or devices for securing or supporting the cargo, including protection against shocks
    • B61D45/001Devices for fixing to walls or floors
    • B61D45/004Fixing semi-tra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DBODY DETAILS OR KINDS OF RAILWAY VEHICLES
    • B61D3/00Wagons or vans
    • B61D3/16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 B61D3/18Wagons or vans adapted for carrying special loads for vehicles
    • B61D3/187Details, e.g. bridges for floo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Cleaning, Maintenance, Repair, Refitting, And Outrigger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 Wind Motors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 Carriers, Traveling Bodies, And Overhead Traveling Cranes (AREA)
  • Load-Engaging Elements For Cranes (AREA)
  • Manipulator (AREA)
  • Tents Or Canopies (AREA)
  • Placing Or Removing Of Piles Or Sheet Piles, Or Accessories Thereof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车厢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的支撑装置,所述半拖车在车厢中运输,其特征在于该装置一方面包括:具有移动框架(11)和接收腔(12)的座舱(10),用提升设备带动该接收腔作垂直运动,在横向摆动和偏斜运动时该接收腔安装稳定,另一方面包括机罩元件,机罩元件装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其外侧表面与可移动框架(11)的转动件(42)配合,以便实现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效果,转动件(42)用作在两侧可见到的指示器,能使操作人员在车厢的一侧或另一侧观察到自动找正和固定操作的最终状况。本发明有利于公路半拖车的铁路运输。

Description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厢机构上对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所述半拖车在车厢中运输。
本发明特别涉及这样一种装置,即这种装置在车厢的一侧或另一侧可视地指示侧部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控制。
背景技术
在车厢中运输公路车辆时要求非常精确、快速和实用地进行定位的设备,而且还要求有简单方便地使用和稳定性很高的设备,在整个运输过程中这种设备要使负载保持安全。
负载指的是卡车,但也可以是它们的拖车或半拖车。
从经济利益来考虑,人们只致力于运输拖车和半拖车,也就是与它们的牵引车辆分开的拖车和半拖车,通常是与电动车辆分开的拖车和半拖车。
本发明主要涉及在铁路上运输半拖车,
半拖车是成标准化的,它们都有一个能分离地啮合到由牵引机构携带的称作底板的支撑上的牵引装置主销或开口钩销。该系统形成转动铰接件。在传输时,这种铰接件承受不同的静态和动态作用力,这些作用力对拖车前方产生影响。
事实上,正如其名称所表示的那样,这种拖车是半支撑式。没有被后轮承载的重量和作用力在前方对转动铰接件产生影响。
作为传输的负载,半拖车没有受到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作用力。符合所指的是应当在前方承受和固定的悬伸质量,从而防止行驶时受损,或者至少防止重量也即重心发生危险的移动。
此外,从迫切的经济性来讲,装载和卸载过程应当非常快,而且这种过程只能用很少的人工参与。
此外,为保证半拖车正好处在铁路限界中就要尽力在侧部找正。这种找正应当在整个传输过程中都保持在该位置才算完成。
因此,对牵引装置主销能够自动找正和可视控制的安全固定系统构成能满足这种期待的一般设备。
但是,为了使装载装置定位,而且还要使安全附件接近半拖车,最主要的是要知道主销相对于固定参考物的位置。
或者说,在车厢结构上的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的公知固定系统并不同时具有所有这些优点。
确切地说,本发明旨在能对牵引装置主销在侧部自动找正,并在车厢两侧可视地显示适当实现固定操作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在传输半拖车的车厢中对该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支撑装置,所述半拖车在车厢中传输。
本发明装置包括一个被装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上的机罩元件,以及一个接收系统或座舱,接收系统包括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指示件及可视控制元件,这些元件还附加显示主销在固定位置的精确场所,利用一个升降设备带动该接收件或座舱。
更主要的是,本发明装置的特征在于它一方面包括一个可移动的接收框架,该框架限定一个由提升设备带动作垂直运动的接收腔,在横向摆动和偏斜运动时该接收腔安装稳定,另一方面包括一个机罩元件,机罩元件装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上,其外侧形状与可移动的接收框架的互补形状配合,以便在将机罩元件插入到可移动的接收框架的接收腔中时实现自动找正的效果,机罩元件的前后表面支撑在横向移动件上,其特征还在于当机罩元件自动找正地进入到两侧可视的移动指示器的接收腔中时,该机罩元件移动,所述移动指示器可以使操作人员在车厢的一侧或另一侧看到对机罩元件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最终状态,所述可视指示器的下部可以在沉箱中对机罩元件的定位装置进行纵向锁闭。然后再给半拖车的尾轮卸载。因而此时半拖车处在将其运输的位置状态下。
在该装置中,发现具有所希望的功能,并有经济而实用的优点,这使该装置非常有用。
因而,只要先将半拖车放在运输位置,然后再闭锁带有机罩元件的牵引装置主销,就足以保持住该半拖车,在整个运输期间保护该主销。
只要机罩元件定位,也就是在加载和卸载的操作期间就存在对牵引装置主销的保护。
对于牵引装置主销的来讲,在该牵引装置主销预先配备了机壳元件以后,由于其各个侧缘的会聚斜坡形状或装有接收系统的移动件的会聚斜坡形,所以该牵引装置主销在接收系统的底部会自动对中。
通过在侧部便利地插入进行侧部锁闭,通过提升产生的压力保证将其维持住。
这样,在运输过程中就可以非常安全使侧部固定,使装载和卸载的操作方便快捷。
此外,将接收系统或座舱的移动元件深入到机罩元件的下面,使牵引装置主销得到加固。各相邻的移动元件与机罩元件的前表面及后表面充分接触,实现定位装置的纵向固定。
附图说明
下面通过结合附图对作为例子进行的说明将会更清楚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是透视图,表示支撑装置在铁路转向架上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时的位置;
图2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种变型的支撑装置的接收系统的透视图;
图3和4是表示本发明支撑装置的第二种变型的透视图,分别表示由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携带的机罩元件处于静止状态和在进行侧部自动找正以及侧向固定时的状态;
图5和6的透视图分别表示机罩元件用于覆盖牵引装置主销以及该机罩元件用其紧固车叉装在该牵引装置主销上;
图7和8是机罩元件的纵向剖视图,分别表示其未受到定位时的状态以及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上得到定位时的状态;
图9和10分别为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没有实现侧部找正,在本发明第一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上相差距离为D;
图11和12分别是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已经在本发明第一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上进行侧部找正和侧向固定,并与该接收系统的移动元件接触;
图13和14分别为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没有实现侧部找正,在本发明第二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上相差距离为D;
图15和16分别是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已经在本发明第二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上进行侧部找正,并与该接收系统的移动元件接触;
图17和18分别为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没有在本发明第三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上实现侧部找正;
图19和20分别是横向剖视图和平面图,表示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机罩元件已经在本发明第三种变型的接收系统中进行侧部找正和侧向固定,并与该接收系统的移动元件接触;
图21是表示第三种变型的座舱以及其导向尾部的透视图;
图22是表示第三种变型的具有止动检测元件的座舱的透视图;
图23-26的简化图表示在用图22的检测装置自动找正和定位以前进行调节时牵引装置主销和座舱的特有位置,所述检测装置人为地装在侧部,以便清楚地说明和描述;
图27的透视图表示本发明的支承装置在铁路转向架上的适当位置,并表示第一种变型的提升设备的驱动设备;
图28的透视图单独表示接收系统和提升设备的第一种变型;
图29的透视图表示根据第一种变型的支承装置在铁路转向架上的适当位置,并表示第二种变型的提升设备;
图30的透视图单独表示根据第二变型的提升设备及其控制设备;
图31是具有第三种变型的处于下部位置的座舱的转向架结构的透视图;
图32是对应于图31的外形图;
图33是具有第三种变型的处于上部位置的座舱的转向架结构的透视图;
图34是对应于图33的外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支撑装置用于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但也可以考虑将其用作车辆的其他部件,甚至装在车厢上的其他所有负载或分成若干部分的负载。
如图1所示,要求将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支撑装置装在铁路结构例如车厢端部的其中一个端部。
如上所述,所涉及的车厢1由两个转向架形成,其转动系统由两个转动地装在一个转向架机构4上的转轴2和3构成。该转向架机构可以带有车身5,也可以不带,这视所考虑的用途而定。如图1所示,所指的可以是底盘结构或后端6和前端7的平台型结构。
本发明的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支撑装置由一个刚性机罩元件8、一个接收系统或座舱10以及该接收系统10的提升设备构成,从机械上来讲,该机罩元件覆盖和保护需要在车厢中运输的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所述座舱自动找正地接收机罩元件8。
下面将整体形状像座舱的接收系统10称作座舱10。
如上所述,座舱10被装在车厢结构的其中一端,例如装在转向架的后平台6上,这与半拖车被固定在车厢的运输位置上时牵引装置主销9通常所处的区域基本对应。
正如下面看到的那样,将座舱10铰接在车厢结构的该端部以及提升设备的端部。
座舱10由一个框架本体11形成,该本体限定机罩元件8的一个接收区12,机罩元件会自动找正地处在该接收区中。
座舱的框架11由两个端部横梁13和14以及两个沉箱纵梁15和16形成,这两个纵梁各自形成一个用于侧向移动和自动找正的限制和阻止边缘。
各个限制边缘由一个在侧面通过自动找正斜坡17或18向接收腔12延伸的纵梁15或16构成,所述斜坡的平面朝下向接收腔12的中央平面倾斜,使得这些边缘的横向剖面基本为梯形。
除了找正功能以外,各个斜坡17或18与相应的纵梁本体形成沉箱15或16,沉箱中有一个公共转轴,正如下面将会看到的那样,用作可视指示器的各个摆动元件绕该转轴转动。
机罩元件8是总体为盆形的本体,也就是说具有两个垂直正面19和20、一个大的顶面21和一个小的底面22以及两个斜的侧面23和24的平行六面体,这两个侧面连接顶面21和底面22。
我们将会很容易理解,斜面23和24构成与座舱10的自动找正斜坡17和18配合的自动找正斜坡,从而在用牵引装置主销对半拖车进行定位和装载操作时自动实现自动找正。
机罩元件8是可以利用叉车25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的中空钢性本体,叉车的两个分支26和27的锥形端可以啮合到机罩元件8的本体上开设的攫取镗孔28和29中。
机罩元件8的内部体积可以分隔成一个用于接收牵引装置主销9的圆柱形腔室30,并分隔成两个附属体积,每一个附属体积内装有一个定位机构31和32。
正如图7和8所示的剖视图所示,各个机构31和32各自例如由一个定位销33和34形成,这两个定位销在两个位置之间摆动,一个是倾斜的定位位置,在该位置中,通过与牵引装置主销头部的末端盘35的下表面制动接触,各个销的端部迫使牵引装置主销9和机罩元件8相对移动,另一个是自由隐没位置。如这些图所示,例如利用形状合适的用弹性材料制成的轴衬36和37保证将这些销保持在摆动的定位位置,所述轴衬提供记忆弹性力。将这些定位销的每一个可转动地装在轴38或39的周围,每一个销都有一个圆孔40或41,在相应销的倾斜定位位置,这些圆孔稍微偏离攫取镗孔28或29的内孔,在该销的自由垂直位置时,圆孔正对该内孔。
在用叉车25固定机罩元件8使其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定位时,或是在用叉车25或其他任何类似工具将其固定定位时,使定位销进行摆动操作,以将其释放。
这种闭锁可以使机罩元件8保持固定在牵引装置主销上,并起到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的作用。
如上所述,各个摆动定位销33或34的孔40或41所处的位置为:当叉车的相应分支的锥形端部通过这些孔时,由于简单的插入,定位销就在自由隐没位置摆动。
当机罩元件8安置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上时,操作人员预先将攫取叉车25进入机罩元件8中,以便定位销到达隐没位置(图7)。
然后操作人员就地进行装配,将机罩元件8设置在牵引装置主销9上,适当调节其方向,以便使该机罩元件处在自由找正位置。然后抽出叉车25,这样的目的是为了释放定位销33和34。就象已经看到的那样,定位销将机罩元件8定位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上(图8)。
现在回到处在牵引装置主销9下面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接收系统或座舱10。牵引装置主销的位置通常不是正好对应于座舱的位置。通常与其平行地偏离一定的距离D(图9),这是自动找正必须的距离。
座舱10由一个上部为牵引装置主销9的接收腔12而下部为与提升设备连接的界面的机械支撑形成,所述牵引装置主销上带有其机罩元件8。
使机罩元件8和牵引装置主销9自动找正和固定的移动件装在座舱10上,带动所述移动件摆动,使移动件与机罩元件的侧部接触。
这种摆动成为机罩元件8深入到接收体积12中的可视显示,因此在运输以前,成为安装调整操作结束时的可视指示。
根据第一种变型,座舱10的形成沉箱15和16的纵梁各自掩藏一个转轴,按照与钢琴触摸键的原理基本类似的原理,每个转轴上可摆动地装有一组转动件。这些转动触摸键彼此间相互平行,使同一侧的触摸键绕一个纵向轴转动,例如该纵向轴位于与车厢的纵向方向平行的各个沉箱中。每一个转动触摸键的一部分成为内部接收区12内的凸起的大体V型部分,另一部分成为座舱本体外的凸起。在静止时,这些转动触摸键在座舱内通过重力例如通过在座舱本体外的侧部分布比较重的质量被保持在座舱内的高位。为此,成为座舱10本体外的凸起的部分具有更大的体积,因而该部分代替平衡块。
在该第一变型中,移动件是叠置成组43和44的各个触摸键42,这两个组排列成右边一组,左边一组。这些组43和44成梅花形地一个接一个,也就是说,它们在纵向彼此分开,以便各个纵梁排列的触摸键交错排列在对面沉箱的各组触摸键之间,在内部接收腔12处没有明显的不连续性。
下面将会看到,其他变型的各个触摸键不再按组分布,而是沿座舱的各个纵边一个接一个地连续布置。
这些触摸键42均有一定的厚度,该厚度构成座舱10的有效长度的第一分级,第二分级是各触摸键组的分级。
各组43或44由许多单个触摸键42构成,每个触摸键的形状为按键状,各叠置按键之间有间隙,转动时彼此无关,每个按键42构成一个基本触摸键,所以一组中的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的按键可以在其他按键留在原位时进行摆动。
在各个侧部有一组端部触摸键45和46,对于各个端部来讲,由于缺少地方,所以各触摸键42的外端向内弯曲。
各个触摸键42的厚度例如是一片板材的厚度。
每个触摸键42和每组叠置触摸键43或44的总体外形例如是垫块状,该垫块被分成具有梯形上切边的前部47、可视位置的后跟部48以及转动铰接的中部49(图9和11)。
中部49有一个形成托架的开口,以便使其绕相应摆动轴转动。
后根部48的总体形状最好为矩形。前部47具有适合于调整地接收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上的机罩元件8的下部的形状。在机罩元件8处于接收腔12中的底部时进行接收和调节。此时,自动找正结束,经调节使机罩元件8的下部靠在从机罩元件8本体凸出的表面下方的触摸键接收部分上,也就是像图12表示的变动,处在各个触摸键42的某个长度上。
根据具有间隙的各构件的尺寸关系,其中包括机罩元件8的厚度,研究触摸键的系列布置,研究座舱10各侧的触摸键布置以及在各组43和44中的基本触摸键42的数量,以便在各侧的至少一个独立触摸键的摆动对应于机罩元件的各个位置。
图3和4所示的变型用的是不同形状和不同分布的触摸键。
这里指的不再是各触摸键42左右交错排列的组,而是将例如叠置的各个触摸键52排成两排50和51,每次它们都占据整个纵边。
根据该变型,各个单独的触摸键52都可以用上述按键状的单一构件实现,但长度更短,从而在中间留出自由纵向区域53。实际上,最好用图13和15的方法制造触摸键,但并不是必需的。
此时的按键由三部分构成,而不再是单块。
如图13和15所示,首先每个单一触摸键52由接收腔12中的内部接触件54形成,通过压紧机罩元件8使接触件在该区域中倾斜。将每一个接触件54的上端可转动地铰接到摇臂机构55的其中一端,该摇臂转动地装在座舱10的框架盒中的公共轴上。摇臂机构55的另一端通过接触向上推驱动外部转动件56,该外部转动件用作外面可见到的指示器和平衡块。
每一个接触件54为特定开缝型。该接触件包括用作使机罩元件8的相对着的相邻斜面23或24彼此自动找正的接触面或斜面的平直的上侧面57。该接触件还包括一个斜底58,该斜底作为其下倾斜位置时的制动支撑。与该上接触侧面57相对的部分有一个凸起开缝59,该开缝的上面终结于圆形截面60。利用支撑在摇臂机构55上的外部转动件56的重量产生的重力确保向上的返回运动。
如上所述,该变型中的触摸键52的长度比前面变型中的短,从而在它们相对的端部之间设置用于机罩元件8的纵向区域53。
对于该变型来讲,因为在像图3和4所示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操作时,每一侧的摆动按键数量相同,所以在各组中不再要求使按键具有合适的厚度和数量。
图17-21示出了座舱10的第三种变型,表示用具有可视指示的稍许不同的摆动件61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
这些移动件仍然是一连串可转动地安装的按键61,它们绕两个纵轴64和65排成两排62和63,所述纵轴由座舱10的框架的横梁支撑。
框架有一个底66,利用该底将框架通过界面67铰接到提升设备的上部。底66由一个底盘68形成,底盘的上表面69构成转动按键61的自动找正挡块,而该底盘68边缘的纵向侧面70和71构成这些转动按键61在高位时的挡块。
如上所述,将各个转动按键61在同一侧可转动地安装成一排62,而在相对的一侧安装成另一排63。
将这些按键的每一个都按照它们与质量分布相对应的形状进行分类,使得它们能够利用重力回到静止时的高位。
由于这些按键是相同的,所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和相同的特性。
更具体地说,每一个按键包括总体为三角形的前部72,其中心镂空,在紧靠底盘68上表面的两个支撑区域中,该前部的底具有开缝73。该前部72的前侧面74为平直斜面,从而用作与机罩元件8对面的斜坡配合的自动找正斜坡。
紧随每个按键61的是在三角形前部72的顶端处的中部75,通过该中部使该按键可自由转动地装在相应的转动轴64或65上。
各个按键61的结尾处是在T型座舱外的后部76,当按键61处在静止高位时,其内侧面77紧靠框架纵边的相应纵向侧面70或71。
后壁76有一个上侧面78。
与摆动元件61一起构成座舱10的框架66的底由导向尾79继续向下,通过一个套管式元件80使该导向尾保持一定间隙地导向,所述套管式元件还保证座舱摆动时的稳定性。
作为界面可以想象在提升电机设备的端头与座舱10之间有一个运动缓冲装置(未示出)。
由提升设备和其控制设备形成的系统实际上与上面变型实施例的相同,这示于图29-32中。
其总的运行与上述的运行相同。因此下面参照该运行。
图22描述的是本发明支撑装置的提升和下降移动设备的附件。
下面描述的附件用于相应的变型,但显然也可以用于与该变型不同的其它变型。
该附加设备包括一个指示件81,在其第一次进行调节移动时,该指示件能够根据座舱10的初始位置提供一个用于确定初始参考标高的检测信号,将用该初始标高来调节座舱的最终位置,这将在下面结合图23-26进行描述。
当然,也可以用其它检测器或探测器,例如端部移动检测器、测量距离的检测器等。
图22所示的实施例涉及的接触元件82成一个凸起矗立超出座舱10的上平面。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该接触元件82做成最好具有预应力的压缩弹簧83的形状,其自由端为平的接触支撑面84,接触支撑面处在与半拖车的框子或牵引装置主销横档86的下表面相对的表面85上。
它也可以是一种测厚规。
该检测元件或测厚规可以通过合适的支撑装在座舱10的导向尾或导向臂79上。
为对称起见,可以在座舱各侧设置两个相互平行的指示件。
导向尾或导向臂79有一个使其沿提升设备的纵列进行导向移动的滑动套筒87(图22)。
牵引装置主销9在停泊进行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时候,由于座舱10的摆动限定器,所以整个传输期间,套筒式导向元件80和87都要产生作用。为此,在这些导向元件和确保有限俯仰运动的臂或尾79之间留有间隙。
对于调节状态来讲,当座舱作提升运动时,首先压缩弹簧83的自由端84会制动接触与其牵引装置主销附近的半拖车框的下表面相对的表面85。紧接该制动接触的是使弹簧有微量压缩行程,产生阻止提升的推力。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在推力结束的信号上,用该信号推导出参考标高。
在固定牵引装置主销9的该方法中,利用重力即通过降低半拖车的支撑进一步自动找正。
图23-26用于显示座舱的特征位置,用以说明下面将要描述的作用。
为清楚简要起见,右边示出的是检测臂81,这与其它附图考虑的正常位置不一样。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提供一些不同的位置和距离,并且说明一些限定。
H=在负载平面和其牵引装置主销处的半拖车的框子下表面之间的距离。
Z0=相对于地面的初始参考高度或初始参考标高,也就是说在其牵引装置主销处的半拖车的框子下表面的高度。
Zd=在自动找正和固定以后相对于地面的最终高度或标高。
ΔZ=在自动找正结束前负载平面的下降高度(或通过撑脚下沉使其下降)。
ΔZ0=座舱开始移动至制动接触。
ΔZ1=座舱移动至最终位置。
N0=座舱相对于地面的初始高度或标高。
N1=在制动支撑检测器时座舱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或标高。
Nd=座舱相对于自动找正的地面或标高的最终高度或标高。
在我们的例子中,作为在车厢中上面安置半拖车的支撑的负载平面是可动的。
在因撑脚下沉而使半拖车下降的情况下或对于吊车加载时,用检测装置调节也很理想。
在开始时和在中间调节阶段,半拖车利用其撑脚或用外部提升装置将其保持在高位,或保持在可垂直移动的负载平面上。
为简化起见,下面仅描述后一种情况,其他情况可以很方便地由此推出。
半拖车,确切地说该半拖车在牵引装置主销处的框架的下表面85相对于地面的高度为Z0,相对于负载平面的高度或标高为H,这是因为通过对所考虑的情况作的假设,其位置相对于负载平面保持不变。
座舱10相对于地面来讲处在N0的初始位置(图23)。
在第一调节阶段,用提升设备升高座舱10,直至检测装置81的检测器81的表面84与对着半拖车框架下表面的区域85制动接触(图24)。例如当超过压力阈值时,座舱10在一个精确高度处停止上升。
座舱向上移动Δz0,使其处在新的高度或标高N1(图24)。
然后座舱10下降或再上升,移动预先知道的数值Δz1,直至到达最终位置,以便到达同样也是因其结构而预先知道的座舱最终标高Nd(图25),得出表示行程Δz的系统特征函数,该行程就是负载平面下降行程。考虑到半拖车框架下表面已知的最终位置(标高Zd),Nd确定座舱10的最终位置。
因此,只要用可垂直移动的负载平面就足以将半拖车框架下降预先知道的距离Δz(图26),以便由其相隔距离为D(图9)的机罩元件8覆盖的牵引装置主销9自动找正,并在纵向闭锁在座舱10的接收区域12的底部,由此完成最终阶段的调节方法。
由于为指定系统设置了座舱的标高N1,所以根据座舱的任一初始位置制定该座舱的精确参考位置。所涉及的方法非常通用,适合于任何类型的双模态运输车厢。
为了控制横滚轴和侧滚轴周围的力矩,将座舱10可转动地装在支撑系统88上(图29和31-34)。该支撑系统88由一个连接台89构成,连接台平放在取向架结构上,这样就使其能为座舱10在横滚轴周围实现稳定性。
利用两个支撑90和91将该连接台89的后端可转动地装在取向架结构上,这两个支撑为例如具有平移孔的侧部可移动轴承,作为图29所示的变型,连接台89各侧的前端有一个轴承轴既可转动又可平移地支撑在所述各个轴承件中。因此,连接台89自由地沿纵向移动和向上转动。
作为图31-34所示的变型,连接台89每次利用安装在其各个长边处的中间摆动板92通过转动铰接被铰接到转向架结构上。
另外,连接台89的前端通过两个对称的转动活节93和94铰接到座舱10框架的后横梁上,例如一旦一个叉形接头的两翼之间接收一个端部轴承时,所述对称活节通常起到铰链的作用,一个在侧部被闭锁的转动轴通过活节系统。
这种具有取向架结构的座舱10的铰接结构足以使该连接台89相对于车厢进行纵向和垂直运动,以便使该座舱下降和升高。
将座舱10的下端装在一个升降设备上,其目的在于使座舱10进行垂直上升和下降运动。
下面将描述升降设备的两个实施例,每一个实施例对应于一个类型,第一个提升设备95可以用其牵引装置主销提升半拖车并在运输期间支撑该系统,第二个提升设备96确保将座舱10简单地升高到所要求的与半拖车尺寸对应的位置,从而在运输期间对整个系统自动找正、固定和维持。
提升设备还保证在纵向上保持座舱本体。
在图27上看到的和在图28上单独示出的第一提升设备95的实施例包括一个起重千斤顶97,该千斤顶的杆的端部通过多向铰接装置98铰接到座舱10的底部,该铰接装置可以带有行程间隙地进行垂直平移运动。利用装在起重千斤顶97两边的两个支柱99和100引导该铰接装置98作平移运动。
该第一提升设备95不仅可以利用其牵引装置主销9提升半拖车,也能在运输期间保持住半拖车。
图29-34示出的是第二提升设备96的实施例。该设备可以利用其牵引装置主销9提升半拖车。为使用方便,可以用手在两边进行控制,也就是说在车厢的一侧或另一侧进行控制。
该实施例包括两边控制的螺杆千斤顶101,其头部102推动座舱10的下部,也就是其本体的下表面。
螺杆千斤顶101的螺杆位于车厢底部的一个立柱或立杆式垂直支撑103上。该垂直支撑103的上面是遮蔽电机元件例如具有棘轮105的螺母-电机的罩104。棘轮成为棘爪锁闭机构106的一部分,利用双侧控制的铰接系统107可以将该锁闭机构锁闭在给定位置,所谓双侧控制就是每次在车厢的每一侧利用小连杆108和109对称地控制,这两个小连杆每一个都通向各自的控制支撑110和111,而各个控制支撑具有结合在一起的摆动把手112和113,将各个支撑固定在取向架结构的相应元件的上侧。
各个控制支撑110或111的每个摆动把手112或113的位置表示螺杆千斤顶101的上升螺杆的闭锁机构106所处的状态。在此高度,各侧有一个用于电机元件例如螺母-电机的机械运动手柄114或115,例如通过将该手柄与万向活节进行传动铰接接头116或117,使其与电机元件机械连接。
为了不妨碍双侧控制特性,在车厢各侧有万向传动接头。
或是利用外部的手提电机来带动千斤顶,所述电机的输出与用作运动手柄114或115的传动接头端部连接或啮合,或是利用扳手或旋钮手动带动该千斤顶。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现在描述不同的运行状态。
首先用能与半拖车框架前部的横档86制动接触的机罩元件8装配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通过将叉车25的各个分支26或27啮合到攫取镗孔28和29中来手动固定机罩元件8。啮合各个分支的锥形端以将每个定位销33和34带到被自由缩进的位置。因此,使机罩元件8置于牵引装置主销9上,同时通过其输入开口将该机罩元件啮合到圆柱形腔室30中。
抽出叉车25使两个定位销33和34压向牵引装置主销9。如图8所示,因为这两个销的每一个的端部均处在牵引装置主销的末端盘35的下面,所以在移动时这两个销将机罩元件8锁定在牵引装置主销9上。
然后用外部设备或合适设备将半拖车置于将要对其运输的车厢中。
当该半拖车安置在车厢上时,该车厢已经初步得到侧面找正。
所涉及的可以是这样的车厢,即通过使其搬运机构绕中心枢轴的正中转动而开启的车厢,或是小型车厢或其他适合于半拖车运输的所有车厢。
主销9及其机罩元件8在车厢关闭以后处在座舱10的上面。
因此开始包括自动找正的夹持工作,夹持工作结束后通过自动找正固定半拖车,同时在纵向固定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
不论提升设备的实施模式如何,只要机罩元件8在牵引装置主销9上定位,均按照两种情况开始支撑装置的运行,对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在侧向自动找正和在纵向进行固定。
本发明第一种实施模式的情况(座舱被装在液压千斤顶上)
具有液压或气动千斤顶97的提升系统95可以在加载情况下自动找正和闭锁。因此,表明自动找正-闭锁操作十分简单。
控制气动千斤顶97向上。通过上升运动,座舱10靠近机罩元件8,装备牵引装置主销9。气动千斤顶97的杆将座舱10向上推,首先使其与机罩元件8接触,然后松开半拖车的撑脚。紧跟该上升运动的是自动找正-固定阶段,在该阶段接收区12重新上升到达机罩元件8,该机罩元件在座舱10中自动找正,并在座舱和机罩元件的侧坡之间有间隙,由此也使半拖车找正。
在该阶段,只有位于机罩元件8下面的按键42,52或62朝下摆动,而其他保持原位,与机罩元件8相邻的按键相对于座舱10进行纵向固定。
每一个相关按键外端的上升就体现出这种摆动,随后是接触机罩元件。根据本发明,在找正和固定结束后,在每一侧至少有一个升高的按键,人们可以看到该按键升高的外端。
因此,不论操作人员在车厢的哪一侧,他均可以通过可视的简单控制器通知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是否在纵向处于固定状态。
当机罩元件8完全啮合到接收区12中时,就控制起重千斤顶97的附加推力,直至座舱10的上表面接触到牵引装置主销9的横档86,一直到给撑脚完全卸压,以便能够加载运输。
这样就构成了用于运输的最终定位阶段。
本发明第二种实施模式的情况(座舱被装在螺杆千斤顶上)
与第二种起重设备96即螺杆千斤顶101相关的座舱的夹持阶段稍有不同。
事实上,在不能提升加载半拖车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很精确地知道从座舱10到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自动找正和纵向固定时所处位置的提升运动的行程。
预先确定座舱10的行程,将该行程转换成螺杆或其驱动控制器的圈数,或将其转换成控制显示器的数量。在行程结束时,驱动电机由于有程序控制所以自动停止。
在第一种情况下,控制螺杆千斤顶101的上升,上升值对应于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的横档86处的测量值(由高度采集系统预先进行测量)。在座舱的内部,所有按键在重力作用下处在高位。
第二种情况开始时,将半拖车下压,机罩元件8的互补形状可以通过重力使牵引装置主销9在座舱10的接收腔12内自动找正。处在机罩元件8下面的可转动的按键摆动,而与这些按键相邻的按键留在原位,使机罩元件8相对于座舱10在纵向进行闭锁,从而利用V的接收形状进行由自动找正产生的侧向固定。当机罩元件8下降完毕时,座舱10的上平面与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的横档86接触,然后稍微给撑脚卸载。螺杆千斤顶101闭锁定位实现半拖车的重新加载。
当然,也可以根据一些制动力矩值使用一种驱动离合装置。当座舱10处于限定位置时该力矩到达该值,从该位置推动螺杆,使负载升高。
为了更好地理解,可以参照上述有关夹持时的情况借助图23-26展开说明,其中有一个简单接触的提升装置,即该装置没有升高半拖车。
在所有的变型中,在座舱的接收腔12内的与机罩元件8的底接触的可转动的按键处于下压位置。其他可转动的按键,也就是没有与机罩元件8接触的按键进入深处,因而在座舱内处于高位,这样就能使它们闭锁纵向移动的机罩元件。
半拖车的撑脚卸载以后就结束此方法。
重要的是要注意设置座舱10的目的是,不论牵引装置主销9的纵向位置如何,至少在每一侧有一个按键深入到座舱内。。在车厢各侧的外部使按键深入反映在相关按键的外部的升高,所述相关按键的外部用作自动找正和固定时在双侧的可示显示器。如图12,16和20的偏移图可以看到,这种检验在于在一侧或另一侧至少一个按键的外部处在与其他按键不同的另一个位置,座舱10的上表面与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的横档86接触。

Claims (25)

1.一种在车厢机构上对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进行侧部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所述半拖车在车厢中运输,该支撑装置包括:
做成框架(11)的可移动座舱(10),它包括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接收腔(12),该座舱由提升设备带动作垂直运动;
机罩元件(8),该机罩元件装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上,并进入可移动座舱(10)的接收腔(12)中,以便将其在侧部自动找正和固定;
对遮蔽牵引装置主销(9)的机罩元件在侧部自动找正和固定的设备,该设备在座舱(10)的接收腔(12)中,并与机罩元件(8)配合,以便进行自动找正和固定;
两侧可视的指示器设备,当自动找正时用遮蔽牵引装置主销(9)的机罩元件(8)驱动该设备,所述可视指示器设备的最终位置可以使操作人员在车厢一侧和另一侧同样清楚地看到在侧部自动找正操作和固定操作的开始和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找正和固定设备是两排可转动地装在与座舱(10)的框架(11)连接的两个纵轴上的元件(42,52,61),这些元件之间限定所述接收腔(12),各个可转动元件具有构成其中一个可视指示器设备的延长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视指示器设备是沿两排可转动安装元件(42,52,61)在与座舱(10)的框架连接的两个纵轴上的座舱(10)的框架(11)外的延长部分,在自动找正运动期间,位于牵引装置主销(9)的机罩元件(8)下方的可转动元件(42,52,61)因机罩元件(8)的深入而摆动,没有摆动的相邻元件保证纵向固定,在静止位置时为将可转动元件的延长部分带到下部,分布可转动元件(42,52,61)的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机罩元件(8)的截面为梯形,其两个平的侧面向下朝牵引装置主销的端部倾斜。
5.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11)有向其纵边内延伸的斜坡,这些斜坡与机罩元件(8)的斜侧面配合,以便与可转动元件(42)无关地进行自动找正。
6.根据权利要求1-4之一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机罩元件(8)在深入到接收腔(12)中时其外侧面与该机罩元件(8)下面的可转动元件(52,61)的上侧面配合,下陷时的元件形成自动找正斜坡,以便实现自动找正效果,被压下的可转动元件的下侧面紧靠框架(11)的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叉车(25)将机罩元件(8)牢固地装在半拖车的牵引装置主销(9)上,所述叉车的分支(26,27)的锥顶端部深入到机罩元件前表面或后表面的两个镗孔(28,29)中。
8.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利用两个可转动的定位销(33,34)进行定位,这两个定位销可以弹性地回到松开位置,它们的端部处在牵引装置主销(9)的末端盘的下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叉车(25)的分支(26,27)的锥顶端部在深入到通过这些定位销的底部的孔中以后进入镗孔(28,29)中,以便使定位销(33,34)在松开位置摆动,在摆动以前,该孔偏离镗孔(28,29)的出口,利用定位销(33,34)的弹性恢复,它们从分支(26,27)的端部缩回,保证绕轴转动回复到闭锁位置,并重新使该孔处于偏离相应镗孔(28,29)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座舱(10)的框架(11)铰接到取向架结构上,以便使其稳定地进行横向移动和左右摆动,同时使座舱(10)进行提升和下降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座舱(10)的框架(11)具有底部,两个端部横梁以及两个沉箱纵梁(15,16),纵梁的内表面由朝着底部的下行斜坡(17,18)构成,所述斜坡与机罩元件(8)的倾斜侧面配合,以便得到使可转动元件(42)自动找正的效果。
12.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视指示器是可转动地铰接到被装在沉箱纵梁(15,16)中的纵轴上的元件(42),这些可转动元件(42)一方面延伸到与轴横切的接收腔(12)内,另一方面延伸到框架(11)外,由此构成它们各自位置的可视指示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42,52,61)是并列按键形式的接触元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1-14之一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可转动元件(52,61)沿沉箱的纵边连续并列布置,这些元件的端部在接收腔(12)中相对着,该接收腔使一个过渡区自由,直至框架底部,机罩元件(8)的下部深入到此。
15.根据权利要求13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摆动元件(42)分成两组(43,44)并列布置,一组在右,另一组在左,它们在内部接收腔(12)处呈梅花形一个接连一个,基本没有间断,每一组(43,44)由多个按键形的独立触摸键(42)构成,它们成一套并列布置的按键独立转动,每一个构成独立的基本触摸键,每一个触摸键(42)和每一组并列布置的触摸键(43,44)的总体截面形状例如为垫块状,该垫块被分成具有梯形上切边的前部(47)、可视位置的后跟部(48)以及转动铰接的中部(49),中部有一个形成托架的开口,以便使其绕相应摆动轴转动,观察一个接一个的触摸键(42)、触摸键在座舱(10)各侧的布置以及在各组(43,44)中的基本触摸键(42)的数量相对于各组元件的尺寸关系,特别是机罩元件(8)的厚度,以便在各侧的至少一个独立触摸键(42)的摆动对应于机罩元件的各个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3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按键状的摆动元件(52)是由三部分构成的触摸键的按键形状,其接触件(54)的平直上侧面(57)用作推动机罩元件(8)的一个或另一个相邻倾斜表面的接触面,接触件的斜底(58)用作其在下部位置时的支撑和挡块,与接触侧面相对的部分有一个凸起开缝(59),该开缝的上面终止于圆形截面(60),在接触元件摆动期间,该圆形截面保证支撑接触相邻的沉箱壁,该系统还包括摇臂机构(55)和外部转动件(56),摇臂机构(55)可转动地铰接到一个轴上,该摇臂机构的其中一个端部用铰接的方式与接触件(54)相连,而其另一个端部紧靠外部转动件(56),保证使接触件(54)利用紧靠摇臂机构(55)的外部转动件(56)的重量产生的重力确保向上的返回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3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按键状的摆动元件是触摸键(61),每一个触摸键用其对应于质量分布的形状进行校正,这种质量分布能使这些触摸键通过重力回到静止时的高位,可转动地将这些接触键在同一侧布置成一排(62),在相反一侧布置成另一排(63),紧随每个按键(61)的是在三角形前部(72)的顶端处的中部(75),通过该中部使该按键可自由转动地装在相应的转动轴(64,65)上,各个按键(61)的结尾处是在T型座舱外的后部(76),当按键(61)处在静止高位时,其内侧面(77)制动地支撑在框架纵边的相应纵向侧面(70,71)上,其后部(76)有一个侧面(78),其特征还在于框架有底(66),该底由底盘(68)形成,底盘的上表面(69)构成转动按键(61)的自动找正挡块,而该底盘(68)边缘的纵向侧面(70)和(71)构成这些独立转动按键(61)在高位时的挡块。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7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框架(11)的内沿与转动件(42,52,61)的机罩元件(8)相对,这些转动件没有因机罩元件(8)而下降,而且直接相邻于下降的转动件,每次均构成机罩元件(8)的纵向闭锁的正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升设备(95)是气动或液压千斤顶(97),其杆头的底部推动可活动的框架(11),以便在自动找正和固定以后将该框架抬高到最终的运输位置。
20.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最终位置是加载下的保持位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提升设备(96)是在车厢外从两边控制的螺杆千斤顶(101)。
22.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杆千斤顶101为电机螺母(ecrou moteur)。
23.根据上述任一权利要求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机螺母与定位装置的棘轮(105)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1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座舱(10)的框架(11)可转动地装在支撑台(89)上,而该支撑台支撑在相邻铁路机构上,利用两个具有轴承-枢轴的支撑将该支撑台(89)以可转动和移动的方式安装在铁路机构上,以便使可活动的接收器框架在所有过程中都能进行上升下降运动。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自动找正和固定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台(89)通过中间摆动板(92)以可转动和移动的方式安装在铁路机构上。
CN2006800115600A 2005-04-11 2006-04-10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1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503552 2005-04-11
FR0503552A FR2884211B1 (fr) 2005-04-11 2005-04-11 Dispositif de support avec autocentrage lateral et immobilisation sur une structure ferroviaire du pivot d'attelage d'une semi-remorque
PCT/FR2006/000788 WO2006108955A1 (fr) 2005-04-11 2006-04-10 Dispositif de support avec autocentrage latéral et immobilisation sur une structure ferroviaire du pivot d ' attelage d ' une semi-remorqu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154A true CN101189154A (zh) 2008-05-28
CN101189154B CN101189154B (zh) 2011-02-02

Family

ID=35871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1560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89154B (zh) 2005-04-11 2006-04-10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EP (1) EP1874607B1 (zh)
KR (1) KR101263528B1 (zh)
CN (1) CN101189154B (zh)
AT (1) ATE408546T1 (zh)
DE (1) DE602006002818D1 (zh)
ES (1) ES2317541T3 (zh)
FR (1) FR2884211B1 (zh)
PL (1) PL1874607T3 (zh)
RU (1) RU2394711C2 (zh)
WO (1) WO200610895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40948A (zh) * 2016-11-11 2017-05-31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铁路多式联运车锁闭机构
CN107531115A (zh) * 2015-04-27 2018-01-02 罗尔工业公司 通过安装整流罩部件的自动锁定第五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13938B1 (fr) * 2007-03-19 2009-05-08 Lohr Ind Ensemble d'arrimage a immobilisation totale et autocentrage d'un pivot d'attelage d'une semi-remorque sur une unite ferroviaire.
FR2934224A1 (fr) * 2008-04-17 2010-01-29 Alain Margery Reprise et immobilisation - par la cheville ouvriere - d'une remorque sur un wagon de chemin de fer
FR3040964B1 (fr) * 2015-09-14 2017-09-01 Lohr Ind Dispositif de detection de choc pour systeme de verrouillage du pivot d'attelage d'une semi-remorque sur une unite ferroviaire
FR3046124B1 (fr) 2015-12-24 2019-04-05 Lohr Industrie Systeme de verrouillage du pivot d'attelage d'une semi-remorque sur une unite ferroviaire
RU2675749C1 (ru) 2018-09-11 2018-12-24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ГЕРМЕС МультиМодал ГРУПП"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фиксации шкворня автомобильного полуприцепа на вагоне-платформе
RU195011U1 (ru) * 2019-10-22 2020-01-13 Иванов 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орзина для погрузки 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ки автомобильных полуприцепов на вагоне-платформе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73892B1 (fr) * 1991-03-11 1993-12-31 Lohr Industrie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a encliquetage-verrouillage pour un systeme de transport rail/route.
US5291835A (en) * 1993-03-25 1994-03-08 Railrunner Systems, Inc. Retractable intermodal vehicle
FR2726800B1 (fr) * 1994-11-15 1997-01-24 Sncf Dispositif de calage automatique de pieces cylindriques et wagon utilisant un tel dispositif
FR2775238B1 (fr) * 1998-02-25 2004-07-23 Sncf Dispositif de calage automatique de pieces cylindriques ou parallelepipediques et wagon utilisant un tel dispositif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31115A (zh) * 2015-04-27 2018-01-02 罗尔工业公司 通过安装整流罩部件的自动锁定第五轮
CN106740948A (zh) * 2016-11-11 2017-05-31 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 铁路多式联运车锁闭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89154B (zh) 2011-02-02
KR20080003823A (ko) 2008-01-08
FR2884211B1 (fr) 2007-05-25
EP1874607B1 (fr) 2008-09-17
EP1874607A1 (fr) 2008-01-09
WO2006108955A1 (fr) 2006-10-19
FR2884211A1 (fr) 2006-10-13
ES2317541T3 (es) 2009-04-16
PL1874607T3 (pl) 2009-04-30
KR101263528B1 (ko) 2013-05-15
DE602006002818D1 (de) 2008-10-30
ATE408546T1 (de) 2008-10-15
RU2394711C2 (ru) 2010-07-20
RU2007141454A (ru) 2009-05-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89154B (zh) 在铁路机构上从侧部自动找正地支撑和固定半拖车牵引装置主销的装置
CN101687516B (zh) 用于使半挂车车钩枢轴在铁道单元上全面固定和自动对中心的装载组合件
RU2385250C2 (ru) Трейлерн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инспектирован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ых средств и система контроля для нее
KR100623202B1 (ko) 대형 구조물 이송장치 및 이송방법
AU626816B2 (en) Goods transport systems which are transformable into rail vehicles, and rail bogies for use therewith
KR100797200B1 (ko) 레일/도로 조합 수송용 철도 스테이션에서 레일카의 수송 및 비스듬한 하역을 위한 시스템과 이를 이용한 하역 방법
CN205971413U (zh) 水平收放式平推叉车卸料机构
CN106185720A (zh) 大容量便捷式袋装硫酸钡转运装置
DE2147098A1 (de) Waage
CN113120637A (zh) 航空货物运输用卸货装置
CN101717022A (zh) 单端驱动的c型转子式翻车机
CN109911033B (zh) 一种飞翼车厢
CN2534154Y (zh) 一种单端驱动的c型转子式翻车机
CN106004954A (zh) 水平收放式平推叉车卸料机构
US5015131A (en) Hitch retarder
US3030074A (en) Turntable support
CN108569304A (zh) 用于铁路车辆的能调节高度的二系悬挂
CN111765951A (zh) 一种物料称重、运输、卸料机
CZ20032050A3 (cs) Způsob dopravy silničních vozidel po kolejích a vozidlo se sníženým podvozkem
CA2739319C (en) Railroad car and door mechanism therefor
CA3153490A1 (en) Improved inter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SU1777587A3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CN101746616A (zh) 一种单端锚链驱动滚轮摩擦驱动鼠笼形转子式翻车机成套装置
CN217980519U (zh) 一种带自动导向多秤体车载式废钢秤
US20060045706A1 (en) Lowerable elevating platform comprising a cable guid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20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