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75681B -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75681B
CN101175681B CN2006800170843A CN200680017084A CN101175681B CN 101175681 B CN101175681 B CN 101175681B CN 2006800170843 A CN2006800170843 A CN 2006800170843A CN 200680017084 A CN200680017084 A CN 200680017084A CN 101175681 B CN101175681 B CN 1011756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veyance vehicle
driving roller
rail
f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170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75681A (zh
Inventor
高野良辅
西原重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fuk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51816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0121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fuku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fuku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6/31199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613731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1756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56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756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756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送设备,其包括转换装置(16A),该转换装置(16A)在活动轨(6)和主轨(11a)之间,通过来自外部的摩擦驱动,转移不具有自行机构的运送用移动体(1),在运送用移动体(1)中的全长的范围内,设置摩擦驱动面(4a),转换装置(16A)包括摩擦驱动轮(17)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摩擦驱动轮(17)设置于活动轨(6)上,且按照可切换到通过摩擦驱动面(4a)推进运送用移动体(1)的驱动状态和驱动解除状态的方式构成,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按照使摩擦驱动轮(17)在后退位置(R)和进入位置(F)之间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该后退位置(R)可与支承于活动轨(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摩擦驱动面(4a)接触,该进入位置(F)可与支承于主轨(11a)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摩擦驱动面(4a)接触。

Description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述的配送设备,其包括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用于通过来自外部的摩擦驱动使不具有自行机构的运送用移动体在主轨和可与该主轨连接的活动轨之间转移。
背景技术
这种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灵活地用作用于切换运送用移动体的行走通路的机构;将运送用移动体从作为运送用移动体的主要的行走通路的本线分配给多个存放用支线的同时,将运送用移动体从存放用支线返回到本线的机构;或用于在运送用移动体的行走通路途中,使运送用移动体的前后朝向反转的机构等。比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采用移车台式的活动轨,该活动轨实现从使运送汽车车身的台车状的运送用移动体沿正向行走的第1行走通路,到使运送用移动体沿反向行走的第2行走通路的转载,但是,作为将运送用移动体从第1行走通路转移到活动轨上的转换装置,采用设置于第1行走通路的终端部的摩擦驱动轮和活动轨上的摩擦驱动轮,而作为用于将运送用移动体从活动轨上转移到第2行走通路的驱动机构,采用设置于第2行走通路的始端部的摩擦驱动轮和活动轨上的上述摩擦驱动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97546号文献
发明内容
像上述那样,在过去的这种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中,不仅在活动轨侧,还在该活动轨所连接的各行走通路侧,不仅必须要求摩擦驱动轮,并且还必须要求各行走通路侧的摩擦驱动轮的控制,这样,控制系统变复杂,具有整体的设备成本非常高的问题。特别是在下述配送设备,即按照并设用于存放多台运送用移动体的多个存放用轨、活动轨可横向运动、可与任意的存放用轨连接的方式构成的存放用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中,必须在全部的多个存放用轨中的每个上并设摩擦驱动轮,从设备成本方面来说,并不实用。显然,人们还考虑按照通过活动轨侧的拉压驱动机构转移运送用移动体的方式构成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但是,在对运送长条物件的全长较长的运送用移动体进行搬运的设备的场合,与运送用移动体侧的被卡扣部卡合的拉压驱动机构侧的卡扣件的行程也对应于运送用移动体的全长而增加,拉压驱动机构的尺寸大且复杂,仍不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消除上述这样的过去的问题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通过后述的实施例的标号表示其机构,该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包括主轨11a、118a;活动轨6、106,该活动轨6、106可通过移动与上述主轨11a、118a连接;转换装置16A、121A,该转换装置16A、121A用于在上述活动轨6、106和上述主轨11a、118a之间,通过来自外部的摩擦驱动转移运送用移动体1、101,在运送用移动体1、101上,在全长的范围内设置与其移动方向平行的摩擦驱动面4a、104a,该转换装置16A、121A包括摩擦驱动轮17、124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126,上述摩擦驱动轮17、124设置于上述活动轨6、106上,并且按照可自由切换到通过上述摩擦驱动面4a、104a推进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驱动状态和驱动解除状态的方式构成,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126使上述摩擦驱动轮17、124在后退位置R与进入位置F之间往复移动,该后退位置R可与支承于活动轨6、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摩擦驱动面4a、104a接触,该进入位置F可与支承于上述主轨11a、118a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摩擦驱动面4a、104a接触。
就实施上述方案的本发明来说,具体的像权利要求2所述的那样,摩擦驱动轮17的驱动解除状态通过使上述摩擦驱动轮17不强制地与运送用移动体1的摩擦驱动面4a离开,而切换到可空载的状态的方式实现。
在上述转换装置121A中,可像权利要求3所述的那样,设置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该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将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的位置在驱动位置与驱动解除位置之间切换,该驱动位置与上述摩擦驱动面104a压接,在该驱动解除位置与上述摩擦驱动面104a离开,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的驱动解除状态通过将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的位置切换到上述驱动解除位置的方式实现。
在采用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案的场合,像权利要求4所述的那样,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由可按照与上述活动轨106平行地移动方式设置的活动体127,与使该活动体127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128构成,上述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可由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驱动部件141、连接件142、弹簧143与驱动机构144构成,该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远近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活动体127上,并且在其上支承上述摩擦驱动轮124,该驱动部件141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远近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活动体127上,该连接件142按照可在一定范围内沿远近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部件141和上述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连接,该弹簧143相对上述驱动部件141,使上述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沿接近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方向偏置,该驱动机构144使上述驱动部件141往复移动。
像权利要求5所示的那样,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的驱动机构128可由齿条133、小齿轮134和电动机136构成,该齿条133按照与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活动体127上,该小齿轮134与该齿条133啮合,该电动机136对该小齿轮134进行正反向旋转驱动。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另外,可像权利要求6所示的那样,在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的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设置与上述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接触的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该对导向滚轮137a、137b按照与通过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往复移动的摩擦驱动轮124成一体地移动的方式构成。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5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此外,像权利要求7所示的那样,在上述摩擦驱动轮17、124中,可以设置有支承滚轮31、153a、153b、156a、156b、该支承滚轮31、153a、153b、156a、156b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摩擦驱动面4a、104a的远近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承,并且通过弹簧30、143偏置于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摩擦驱动面4a、104a侧,在其与上述摩擦驱动轮17、124之间,夹持运送用移动体1、101。该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6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在采用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案的场合,支承滚轮153a、153b、156a、156b像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案那样,可相对上述摩擦驱动轮124并设于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的摩擦驱动轮124的往复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
还有,在采用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方案的场合,可像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案那样,作为支承滚轮153a、153b、156a、156b,设置有在与位于后退位置R的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相对应的位置,固定于上述活动轨106侧的支承滚轮153a、153b;在与位于进入位置F的上述摩擦驱动轮124相对应的位置,固定于上述主轨118a侧的支承滚轮156a、156b。像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案那样,上述支承滚轮31也可按照通过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与上述摩擦驱动轮17成一体地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
在采用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案的场合,在运送用移动体1可包括通过载重滑车5而悬吊于上述活动轨6上,并且与移动方向平行的装载杆4,该装载杆4的一个侧面由上述摩擦驱动面4a形成时,可像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案那样,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由门型架22和往复驱动用促动器21构成,该门型架22从上方覆盖于上述活动轨6上,该往复驱动用促动器21设置于上述活动轨6上,使上述门型架22往复移动,上述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可安装于上述门型架22的两侧垂直支柱部22a、22b上。
在上述活动轨6、106的长度与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全长相同或与其接近的场合,像权利要求12所示的那样,上述摩擦驱动轮17、124的后退位置R和进入位置F可设置于上述活动轨6、106和上述主轨11a、118a的连接端部附近。权利要求12所示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在上述活动轨6、106按照可沿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式自由移动的方式构成,上述主轨11a、11b、118a、118b设置于上述活动轨6、106的移动通路的两侧的场合,像权利要求13所示的那样,上述转换装置16A、16B、121A、121B可分别设置于上述活动轨6、106的两端部。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上述活动轨106的长度与运送用移动体101的全长相同或与其接近,按照可沿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自由移动的方式构成,主轨157A、157B设置于上述活动轨106的移动通路的两侧的场合,可像权利要求14所示的那样,在摩擦驱动轮124的上述后退位置R中可设定摩擦驱动轮124可接触的1个部位,该1个部位位于通过上述活动轨106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全长的基本中间位置,作为摩擦驱动轮124的上述进入位置设定有第1进入位置F1、第2进入位置F2的2个部位,在该第1进入位置F1,摩擦驱动轮124可接触由活动轨106的一端所连接的一个主轨157A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在该第2进入位置F2,摩擦驱动轮124可接触由活动轨106的另一端所连接的另一主轨157B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另外,像权利要求15所示的那样,填充于活动轨106和该活动轨106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157之间的间隙的可开闭的辅助轨158可设置于上述活动轨106的端部。该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在采用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案的场合,可像权利要求16所示的那样,上述辅助轨158设置有驱动机构160,该驱动机构160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通过轴支承于活动轨106的端部,并且将该辅助轨158切换到立起开放姿势和与主轨157连接的使用姿势,在该辅助轨158和主轨157上设置上下方向的嵌合部174a、174b、175,该嵌合部174a、174b、175在形成辅助轨158与主轨157连接的使用姿势时相互嵌合,防止两根轨157、158的左右横向的错位。
此外,像权利要求17所示的那样,可在上述活动轨106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侧端部,设置阻止运送用移动体101向辅助轨158侧移动的可开闭止动件165,该止动件165和上述辅助轨158按照下述方式相互联动,该方式为:在上述辅助轨158处于立起开放姿势时,处于上述止动件165制止运送用移动体101的作用姿势的同时,在上述辅助轨158处于使用姿势时,处于上述止动件165允许运送用移动体101向辅助轨158侧行走的非作用姿势。该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还有,像权利要求18所示的那样,在上述主轨157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侧端部,设置阻止运送用移动体101向活动轨106侧移动的可开闭止动件169,在上述辅助轨158侧设置上述止动件169的操作机构181,在上述辅助轨158从立起开放姿势切换到使用姿势时,上述操作机构181将上述止动件169从作用姿势切换到非作用姿势,并且在上述辅助轨158从使用姿势切换到立起开放姿势时,上述止动件169从非作用姿势切换到作用姿势。该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案可按照与权利要求15~17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案组合的方式实施。
在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中,从在活动轨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侧,将运转用移动体转移到该活动轨侧的场合,在使摩擦驱动轮在驱动解除状态,移动到进入位置,使该摩擦驱动轮与停止于主轨侧的规定位置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接触,在该状态,将上述摩擦驱动轮切换到驱动状态,并且使该摩擦驱动轮沿运送用移动体拉入方向旋转驱动,将运送用移动体从主轨侧向活动轨侧推进,同时,使摩擦驱动轮移动到后退位置,由此,可将运送用移动体的整体转移到活动轨侧。另外,与此相反,在将运送用移动体从该活动轨侧转移到活动轨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侧的场合,将处于后退位置的摩擦驱动轮切换到驱动状态,并且使其沿运送用移动体送出方向旋转驱动,将运送用移动体从活动轨侧向主轨侧推进,同时,将摩擦驱动轮移动到进入位置,由此,可将运送用移动体的整体转载到主轨侧。
即,按照本发明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摩擦驱动轮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可仅仅设置于活动轨侧,可通过移动、旋转而连接活动轨的主轨为存放运送用移动体的存放用轨,即使在活动轨的移动通路侧边按照数个并设的存放设备中,仍可将用于在活动轨和各存放用轨(主轨)之间转移运送用移动体的机构、控制的成本抑制在最小限,可低价格地实施。
另外,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案,可不必设置使摩擦驱动轮与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强制地离开的促动器等,可按照可仅仅将摩擦驱动轮切换到可空转的状态的方式,采用比如,无制动的电动机,并且可采用在该电动机和摩擦驱动轮之间的减速器上可进行从摩擦驱动轮侧的反向旋转传动的类型,或可在电动机和摩擦驱动轮之间的传动系统中仅仅介设离合器的简单的方案,以实施本发明。
此外,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案,实际上仅仅在将运送用移动体拉入驱动到活动轨侧时,或反之仅仅送出驱动到主轨侧时,将摩擦驱动轮切换到与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压接的驱动位置,在此场合以外,将摩擦驱动轮移动到构成驱动开始位置的进入位置,或将运送用移动体的送出驱动结束后的摩擦驱动轮返回到后退位置时,将摩擦驱动轮切换到与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离开的驱动解除位置,由此,即使在到驱动开始时之前的期间,未并用锁定运送用移动体的位置的机构的情况下,或即使在按照增加摩擦驱动轮相对摩擦驱动面的压接力、可进行确实的强力的驱动的方式构成的情况下,仍没有伴随摩擦驱动轮的移动,运送用移动体沿非所需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可确实实现所期望的作用。在此场合,通过采用权利要求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案,可容易而低价格地实施本发明的配送设备。
再有,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案,可将通过摩擦驱动轮摩擦驱动的运送用移动体的姿势维持在与行走方向平行的姿势,可良好而确实地进行活动轨和其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之间的摩擦驱动轮的运送用移动体的转移驱动。
另外,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案,由于可在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与摩擦驱动轮之间确实产生必要大的摩擦力,同时可防止运送用移动体因摩擦驱动轮的压接而倾斜的情况,故即使为通过载重滑车而悬吊于导轨上的类型的运送用移动体,仍可确实推进驱动该运送用移动体。在此场合,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案,可使该支承滚轮的作用更加可靠。另外,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案,由于可将支承滚轮通过轴支承于活动轨和主轨的相应的固定位置,故可简单容易地实施采用该支承滚轮的方案。另一方面,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案,在该摩擦驱动轮位于后退位置时,在位于进入位置时,或在这两个位置之间的移动时的任意场合,可确实实现摩擦驱动轮对运送用移动体的推进作用。另外,在运送用移动体可包括通过载重滑车而悬吊于上述活动轨上的与移动方向平行的装载杆,在该装载杆的一个侧面可由上述摩擦驱动面形成的场合,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案,可以良好的集中构成包括摩擦驱动轮、支承滚轮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的装置整体。
此外,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案,即使为对运送长条物件的全长较大的运送用移动体进行搬运的设备,摩擦驱动轮的往复移动的行程仍较短,可以较小尺寸、低价格地构成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另外,本发明用于在活动轨的移动通路的两侧并设多个比如存放用轨的存放设备的场合,可采用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案,容易实施,但是,按照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案,可通过1个摩擦驱动轮,进行活动轨与其两端分别连接的主轨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的转换。
还有,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案,可使活动轨的移动通路和主轨之间的间隙充分大,从而即使在于使活动轨运动时,伴随稍稍的摆动的情况下,活动轨和主轨仍不接触,另外,由于填充在两轨之间的间隙中的辅助轨的存在,可安全可靠地进行活动轨和其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的转移。在此场合,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案,可采用上述辅助轨的姿势的切换,防止活动轨和其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之间的左右的横向错位,可进一步安全确实地进行两个轨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的转移。
再有,按照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方案,可通过止动件,在今后防止通过活动轨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在该活动轨的移动中浮动,相对该活动轨而脱落的事故,或在活动轨未连接于主轨上的状况下,未支承于该主轨上的运送用移动体浮动,相对该主轨而脱落的事故,另外,即使不人为地进行该止动件的开闭动作的情况下,仍可采用上述辅助轨的姿势切换,自动地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2为上述第1实施例的外观俯视图;
图3为说明上述第1实施例的一侧的转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图3所示的转换装置的作用状态的主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转换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为表示另一利用方式的外观俯视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外观主视图;
图8为上述第2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的外观侧视图;
图9为第2实施例的局部剖切的俯视图;
图10A为说明上述第2实施例的活动轨的一端侧的运送用移动体转移部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0B为表示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10C为表示上述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的驱动部件的动作状态的俯视图;
图11为说明上述第2实施例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送出转载作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的俯视图;
图12为该主要部分的局部剖切的侧视图;
图13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摩擦驱动轮和其位置切换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4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1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纵向剖开的主视图;
图16为图15的俯视图;
图17为表示图15和图16所示的主轨侧止动机构和其相关部分的部分纵向剖视而展开的主视图;
图18为说明图15和图16所示的辅助轨切换到使用姿势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纵向剖开的主视图;
图19为图18的俯视图;
图20为表示图18和图19所示的主轨侧止动机构和其相关部分的部分纵向剖视而展开的主视图;
图21为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外观俯视图,图21A表示摩擦驱动轮位于后退位置的状态,图21B表示摩擦驱动轮位于进入位置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进行描述,在图1和图2中,标号1表示运送用移动体,包括通过吊杆2而悬吊长条被运送物3的装载杆4;载重滑车5,该载重滑车5安装于该装载杆4的两端部和中间的多个部位。在图中,两端的载重滑车5的图示省略,并且装载杆4像1根杆状体那样简化地表示,但是,实际上,像过去公知的那样,在纵向的多个部位(比如,各载重滑车5的位置),可按照至少围绕垂直轴,沿水平方向弯曲的方式分割。
标号6表示活动轨,其全长基本等于运送用移动体1(装载杆4)的全长,按照可通过各载重滑车5移动的方式悬吊1台运送用移动体1。标号7表示悬吊活动轨6的活动轨悬吊移动体(在下面简称为移动体),其通过具有自行用驱动机构(电动机驱动的驱动轮)的1个动力载重滑车9和多个自由载重滑车10,按照可沿与活动轨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横移的方式悬吊于2排导轨8a、8b上,可通过动力载重滑车9所具有的自行用驱动机构,沿前进或后退中的任意方向自行,自动地停止于规定位置。标号11A、11B设置于移动体7(活动轨6)的横移通路的两侧的存放区域,在两个存放区域11A、11B,按照与停止于固定位置的移动体7的活动轨6的两端连接的状态的方式,存放用轨11a、11b沿移动体7(活动轨6)的横移方向以适当间距而并设。
另外,本实施例的活动轨6像图2所示的那样,按照通过可相对移动体7卷起放出的多根悬吊索(钢丝绳、链条等)12可升降的方式悬吊,通过装载于移动体7上的升降驱动机构13,对悬吊索12进行卷起放出的操作,由此,可使活动轨6在与移动体7的正下方邻接的上升限位置和任意高度的下降位置之间,按照保持水平姿势的方式升降移动。于是,各存放区域11A、11B的存放用轨11a、11b不仅按照可与位于上升限位置的活动轨6的两端连接的程度,而且按照可与各下降位置的活动轨6的两端连接的方式以上下多层架设。在图2中,标号14表示相对存放区域11A、11B的入库用主轨,标号15表示相对存放区域11A、11B的出库用主轨,可通过移动体7的横移和活动轨6的升降,将活动轨6的端部连接。
在悬吊于上述结构的移动体7上的活动轨6上,在其两端部设置转换装置16A、16B。两个转换装置16A、16B为相同结构,其包括摩擦驱动轮17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该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像图3~图5所示的那样,由杆状的退出活动体20、促动器21和门型架22构成,该退出活动体20按照可沿活动轨6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在附设于活动轨6的端部顶侧上的滑动导轨19上,该促动器21连接于杆状退出活动体20的内端,使该杆状的退出活动体20往复移动,该门型架22与杆状退出活动体20的外端连接,处于从上方覆盖活动轨6的状态,促动器21采用通过电动机23驱动的电动螺杆挤出筒24。
摩擦驱动轮17设置于门型架22的一侧的垂直支柱部22a的底端部。即,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垂直支柱部22a的底端部安装轴承部件25,在通过垂直支承轴26而可水平摆动地支承于该轴承部件25上的活动台27上,装载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在从带有该减速器的电动机28,在活动台27的底侧突出的垂直输出轴上安装摩擦驱动轮17,在上述活动台27和轴承部件25之间,介设限制活动台26的水平摆动范围的螺栓螺母29,借助通过该螺栓螺母29,介设于活动台27和轴承部件25之间的弹簧30,使摩擦驱动轮17向内(活动轨6的正下位置侧)偏置。另外,在门型架22的相反侧的垂直支柱部22b的底端部,按照与摩擦驱动轮17相对的方式,通过轴承部件32而支承有支承滚轮31。
按照上述结构的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在像图3中的实线所示的那样,通过促动器21(电动螺杆挤出筒24),杆状退出活动体20拉回到后退限位置时,支承于门型架22上的摩擦驱动轮17与支承滚轮31位于从活动轨6的端部,稍稍进入内侧的后退位置R,在像图3中的假想线所示的那样,通过促动器21(电动螺杆挤出筒24),杆状退出活动体20送到前进限位置时,支承于门型架22上的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位于从活动轨6的端部向外侧仅按照规定距离前进的进入位置F。
由于像在前面所描述的那样,活动体6的长度基本等于运送用移动体1(装载杆4)的全长,故像图1所示的那样,在运送用移动体1的全长范围通过载重滑车5转移到活动轨6上的状态,该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的两端部处于位于在设于活动轨6的两端部的转换装置16A、16B的后退位置R(参照图3)的各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之间的状态(参照图4)。此时,按照摩擦驱动轮17在与支承滚轮31之间,以所需压力夹持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的方式,设定弹簧30的偏置力。另外,在运送用移动体1未转移到活动轨1上的状态,按照在摩擦驱动轮17与支承滚轮31之间,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可在推开摩擦驱动轮17的同时实现进入的方式,通过螺栓螺母29设定摩擦驱动轮17的水平摆动范围。
另外,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的左右两侧面由在装载杆全长的范围内连续的摩擦驱动面4a、4b构成,像上述那样,在装载杆4夹持在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之间的状态,使该摩擦驱动轮17旋转驱动,由此,使运送用移动体1被摩擦驱动,其沿摩擦驱动轮17的旋转方向推进。另外,摩擦驱动轮17必须可切换到通过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推进运送用移动体1的驱动状态和驱动解除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无法从运送用移动体1中的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强制地拉开摩擦驱动轮17的结构,故作为驱动摩擦驱动轮17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采用于不通电时摩擦驱动轮17处于可自由旋转的状态(驱动解除状态)的形式,或为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中的减速器不能够从摩擦驱动轮17侧旋转的形式的场合,在该减速器的最终级减速轴和安装摩擦驱动轮17的垂直输出轴之间介设离合器,在必要时,可通过将离合器断开,摩擦驱动轮17处于可自由旋转的状态(驱动解除状态)。
对上述实施例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配送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存放区域11A、11B中存放运送用移动体1的场合,其应存放的运送用移动体1通过适合的推进机构送入到入库用主轨14的终端规定位置,并且在移动体7停止于活动轨6与入库用主轨14的终端连接的固定位置的状态,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使与入库用主轨14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6A的摩擦驱动轮17从后退位置R前进移动到进入位置F。即,使促动器21动作,使杆状退出活动体20前进移动,通过门型架22、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成一体地,前进移动到入库用主轨14的终端部区域的内部。此时,摩擦驱动轮17切换到驱动解除状态,从可自由旋转的状态,在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的前进移动的过程中,停止等待于入库用主轨14的终端规定位置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在移动到进入位置的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之间,抵抗弹簧30的偏置力,将该摩擦驱动轮17推开,并且通过摩擦力而旋转的同时,相对地进入,在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停止于进入位置F时,处于摩擦驱动轮17通过弹簧30的偏置力,与作为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的一个侧面的摩擦驱动面4a压接的状态。
接着,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沿运送用移动体拉入方向强制驱动转换装置16A的摩擦驱动轮17,通过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从入库用主轨14向活动轨6侧,对运送用移动体1进行摩擦驱动,同时,沿相反方向使促动器21动作,使杆状退出活动体20后退移动,通过门型架22使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成一体地后退移动到活动轨6侧,停止于后退位置R。接着,通过旋转驱动到后退位置R的摩擦驱动轮17,拉入到后续活动轨6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整体拉入到活动轨6的两端之间的区域的内部时,使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的摩擦驱动轮17的旋转驱动停止,由此,结束转换装置16A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活动轨6侧的拉入转载。另外,在朝向该活动轨6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拉入转载的最终阶段,该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的前头进入相反侧的转换装置16B的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之间,由此,该转换装置16B的摩擦驱动轮17必须切换到可自由旋转的驱动解除状态。
如果像上述那样,将应存放的运送用移动体1拉入转载到活动轨6侧,则接着,对移动体7的动力载重滑车9进行操纵,使移动体7沿导轨8a、8b横移到与存放区域11A、11B邻接的区域,使移动体7停止于应存放运送用移动体1的空的存放用轨11a或11b,即,与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或11b相对应的位置。然后,在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或11b位于下位标高时,像图1中的假想线所示的那样,通过升降驱动机构13的操作的悬吊索12的送出,使支承运送用移动体1的活动轨6下降,使该活动轨6停止于与位于所需标高的存放用轨11a或11b连接的标高处。显然,该活动轨6的下降在移动体7的横移时进行,还可谋求周期的缩短。
接着,使与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或11b邻接一侧的转换装置16A或16B操作,将支承于活动轨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送出到存放区域11A的存放用轨11a或存放区域11B的存放用轨11b上。比如,在将运送用移动体1送出到存放区域11A的存放用轨11a上的场合,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沿送出方向使转换装置16A的摩擦驱动轮17旋转驱动,在该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之间夹持装载杆4的运送用移动体1通过摩擦驱动轮17和装载杆4的摩擦驱动面4a之间的摩擦力,向活动轨6处于连接状态的存放用轨11a侧送出,同时,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使该摩擦驱动轮17从后退位置R前进移动到进入位置F。接着,即使到达进入位置F之后,通过旋转驱动的摩擦驱动轮17,将运送用移动体1送出到后续存放用轨11a侧,在该运送用移动体1的整体移到存放用轨11a的区域的内部时,停止借助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28的摩擦驱动轮17的旋转驱动,由此,结束从转换装置16A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活动轨6侧向存放用轨11a侧的送出转载。
如果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送出移载结束,则在将位于进入位置的摩擦驱动轮17切换到可自由旋转的驱动解除状态之后,通过该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使该摩擦驱动轮17和支承滚轮31后退移动到后退位置R。此时,由于摩擦驱动轮17处于可自由旋转的状态,故通过弹簧30的偏置力,摩擦驱动轮17压接于送向存放用轨11a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4(摩擦驱动面4a)上,即使在该情况下,送出的运送用移动体1不伴随摩擦驱动轮17向后退位置R的移动,而再次拉回到活动轨6侧。
在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位于相反侧的存放区域11B内时,可采用与该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b邻接一侧的转换装置16B的摩擦驱动轮17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8,像上述那样,将支承于活动轨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送向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b侧。
在支承于存放区域11A、11B的存放用轨11a、11b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送出到出库用主轨15时,按照在支承应出库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存放用轨11a或11b,即,出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或11b上连接活动轨6的方式,使移动体7横移,并且根据需要,使活动轨6相对移动体7下降地移动,然后,可使与该出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或11b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6A或16B与从在先描述的入库用主轨14到活动轨6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拉入转载时相同地操作。另外,如果应出库的运送用移动体1拉入活动轨6侧的转载结束,按照该活动轨6与出库用主轨15连接的方式,使移动体7横移,并且根据需要,使活动轨6相对移动体7上升移动,然后,可使与出库用主轨15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6B,与从在先描述的活动轨6到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a、11b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送出转载时相同地操作。
另外,存放区域11A、11B的存放用轨11a、11b,入库用主轨14以及出库用主轨15的全部仅仅架设于1个相同的标高时,不必按照使活动轨6相对移动体7可升降的方式构成,按照仅仅通过移动体7的横移,可将活动轨6与存放用轨11a、11b,入库用主轨14以及出库用主轨15中的任意者连接的方式可将活动轨6固定在一定标高的高度处。另外,在存放用轨11a或11b,入库用主轨14以及出库用主轨15的全部仅仅设置于活动轨6的任何一侧时,可仅仅在活动轨6的一端部,并设转换装置16A或16B。此外,入库用主轨14和出库用主轨15可由1个轨兼用。
像上述实施例那样,本发明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不仅可用于运送用移动体1相对存放区域11A、11B的入出库,而且还可分别用作具有运送用移动体的推进用驱动机构的多个行走通路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的分支汇合用的配送设备,也可用作1个行走通路中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前后方向改变用的设备。
图6表示将本发明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用作运送用移动体1的前后方向改变用的设备的场合的结构的外观,活动轨6按照以其全长的中间位置作为旋转中心,可水平地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在该活动轨6位于原始位置时,架设与该活动轨6的一端连接的送入侧主轨33和与该活动轨6的另一端连接的送出侧主轨34。
按照该方案,通过与位于原始位置的活动轨6的该送入侧主轨33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6A,将停止等待于送入侧主轨33的终端规定位置的运送用移动体1拉入移载到活动轨6侧,接着,使活动轨6旋转180度,与活动轨6的送入侧主轨33邻接的一侧的端部与送出侧主轨34连接。然后,再次对转换装置16A进行操作,将拉入到活动轨6的运送用移动体1反向地送出到送出侧主轨34,由此,改变运送用移动体1的前后方向。此时,由于将另一转换装置16B切换到与送入侧主轨33邻接的位置,故从下一送入侧主轨33向到活动轨6的运送用移动体1的拉入转载和该运送用移动体1的送出侧主轨34的送出移载可采用转换装置16B,但是,如果编入将空状态的活动轨6返到原始方向的行程,也可没有转换装置16B。显然,在活动轨6的两端部,并设转换装置16A、16B时,也可在不改变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使运送用移动体1从送入侧主轨33,朝向送出侧主轨34通过。
另外,作为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的活动轨6旋转驱动的机构,比如,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像图示的那样,与活动轨6的旋转中心同心的环状导轨35安装于活动轨6的顶侧,该环状导轨35通过多个位置固定的导向滚轮组件3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通过设置于1个导向滚轮组件36a上的驱动机构37,与环状导轨35一起,使活动轨6旋转驱动。另外,上述环状导轨35的位置固定,也可通过自由载重滑车和具有旋转用驱动机构的动力载重滑车悬吊于该环状导轨35上悬吊活动轨6的长度方向的2个部位。
根据图7~图14,对下一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描述,在图7和图8中,标号101表示运送用移动体,其包括通过吊杆102而悬吊长条被运送物103的装载杆104;载重滑车105,该载重滑车105安装于该装载杆104的两端部和中间的多个部位。该装载杆104像过去公知的那样,在纵向的多个部位(比如,各载重滑车105的位置),可按照至少围绕垂直轴沿水平方向弯曲的方式被分割。
标号106表示活动轨,其全长基本等于运送用移动体101(装载杆104)的全长(在图示的实例中,其全长稍大于装载杆104的全长),能够按照可通过各载重滑车105移动的方式悬吊1个运送用移动体101。标号107表示悬吊活动轨106的活动轨悬吊移动体(在下面简称为移动体),其为门型台车式,该门型台车式通过借助轴支承于敷设于地面上的2排的导轨108a、108b的底部的4个角部上的行走用车轮109,沿与活动轨106的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水平方向以可横向运动的方式支承。标号110表示移动体107的行走用驱动机构,由在导轨108a、108b的中间位置敷设于地面上的横向的齿条111;安装于移动体107上、在输出轴上安装与上述齿条111啮合的小齿轮112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13构成。
另外,为了防止移动体107的上浮,在移动体107上设置水平轴辊115,该水平轴辊115与从导轨108a、108b在内侧伸出的轨板114的底侧邻接,为了限制移动体107的行走方向,在移动体107上,从左右两侧夹持与齿条111邻接、敷设于地面上的导轨116的一对垂直轴滚轮117a、117b设置于行走方向的前后2个部位。
在上述移动体107的行走通路的左右两侧,设置存放区域118A、118B。在这些存放区域118A、118B,沿移动体107的行走方向按照适当间距而并设可通过移动体107的横向运动同时将活动轨106的前后两端连接的存放用轨118a、118b。另外,在存放区域118A、118B的外侧,架设有可通过移动体107的横向运动同时将活动轨106的前后两端连接的入库用主轨119和出库用主轨120。
在悬吊于上述结构的移动体107上的活动轨106上,像图7和图9所示的那样,在其两端部并设有转换装置121A、121B和支承机构122A、122B,在与上述存放用轨118a、118b和入出库用主轨119、120的活动轨106连接的转换端部并设支承机构123A、123B。
转换装置121A、121B为前后对称式,利用由在运送用移动体1的装载杆104的全长的范围内连续的一侧面构成的摩擦驱动面104a,推进驱动该运送用移动体101,参照图10所示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21A而进行说明,各转换装置121A、121B包括可压接于上述摩擦驱动面104a的摩擦驱动轮124;使该摩擦驱动轮124在压接于上述摩擦驱动面104a上的驱动位置和与上述摩擦驱动面104a离开的驱动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切换的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在使该摩擦驱动轮124在后退位置R和进入位置F之间往复移动的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该后退位置R可压接于支承在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上,该进入位置F可压接于支承在上述存放用轨118a、118b等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上的进入位置F。
参照图10~图14所示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21A,对各转换装置121A、121B的具体结构进行描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由活动体127与驱动机构128构成,该活动体127以可与活动轨106平行地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移动体107上,该驱动机构128使该活动体127往复移动。活动体127包括顶侧的向上槽形轨129a、底侧的向下槽形轨129b,以及位于两个槽形轨129a、129b的中间位置的横向槽形轨129c,因此,其在通过前后一对垂直支承件130a、130b而安装于移动体107上的固定基板131上,通过下述部件按照可沿与该活动轨106平行的方向往复移动的方式支承于活动轨106的左右一侧的位置,该下述部件指安装于该固定基板131的内侧顶侧边上,与向上槽形轨129a嵌合的多个(在图示实例中,为3个)的顶侧垂直轴滚轮132a;安装于该固定基板131的内侧底侧边上,与向下槽形轨129b嵌合的多个(在图示实例中,为3个)的底侧垂直轴滚轮132b;安装于该固定基板131的内侧中间高度处,与横向槽形轨129c嵌合的多个(在图示实例中,为3个)的水平轴滚轮132c。驱动机构128由齿条133、小齿轮134、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36构成,该齿条133与上述横向槽形轨129c平行地安装于活动体127的横向槽形轨129c的顶侧,该小齿轮134按照沿内外方向贯穿上述固定基板131的方式,通过垂直支承轴轴支承于上述固定基板131上,并且与上述齿条133啮合,在该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36的垂直输出轴上,设置与上述小齿轮134啮合的传动齿轮135,上述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36安装于固定基板131的外侧。
在上述活动体127的前半部内侧,设置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该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按照下述方式,通过轴承部件,借助垂直支承轴支承于从活动体127突设于内侧的前后一对水平支承件138a、138b的前端部上,该方式为:与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装载杆104的一个侧面)邻接。
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由下述部件构成,该部件为: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在支承上述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的前后一对水平支承件138a、138b中的活动轨106的前端侧的水平支承件138a的前端部上,该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通过垂直支承轴139可沿左右水平方向摆动地被轴支承;驱动部件141,该驱动部件141按照可沿左右水平方向横向运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活动体127上;连接件142,该连接件142在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沿远近方向相对移动的状态将上述驱动部件141和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连接;弹簧143,该弹簧143使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沿离开驱动部件141的方向偏置;使驱动部件141横向运动的驱动机构144。因此在装载于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上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5的垂直输出轴上安装摩擦驱动轮124。该摩擦驱动轮124位于与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装载杆104的一侧面)邻接的高度,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沿左右水平方向摆动,由此,择一地切换到与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压接的驱动状态,与从该摩擦驱动面104a离开的驱动解除状态。
更具体地说,上述驱动部件141按照可通过前后一对滑动导轨148a、148b沿左右水平方向横向运动的方式支承于平面呈コ形的部件147上,该平面呈コ形的部件147通过前后一对垂直支承件146a、146b支承于上述活动体127上,上述连接件142的基端部142a通过垂直支承轴142b轴支承于从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的前端垂下的前端部件140a上,并且防抽出部件142c安装于穿过从上述驱动部件141立设的传动部件141a的自由端部,上述弹簧143由游嵌于连接件142上的压缩螺旋弹簧构成,该压缩螺旋弹簧位于弹簧支承座板142d、弹簧支承座板142e之间,该弹簧支承座板142d在相对传动部件141a的基端部142a侧游嵌于连接件142,并且与传动部件141a嵌合,该弹簧支承座板142e设置于该连接件142的基端部142a上。另外,驱动机构144由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9、驱动杆150、前后方向朝向(与活动轨106平行的朝向)的凸轮孔152构成,该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9支承于上述平面呈コ形的部件147上,驱动杆150在驱动部件141的底侧,安装于上述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9的垂直输出轴149a上,该凸轮孔152按照游嵌通过轴支承于该驱动杆150的自由端上的垂直轴滚轮151的方式,设置于上述驱动部件141上。
与各转换装置121A、121B成对的支承机构122A、122B像图10~图12所示的那样,包括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3a、153b,该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3a、153b在与位于后退位置R的摩擦驱动轮124之间,夹持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该两个垂直轴滚轮153a、153b按照下述方式,通过轴承部件155a、155b支承于前后一对垂直支承件154a、154b的底端部,该方式为:相对位于后退位置R的摩擦驱动轮124,位于前后两侧,该前后一对垂直支承件154a、154b按照在相对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行走通路,与摩擦驱动轮124所在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垂下的方式固定连接于活动轨106上。另外,在与存放用轨118a、118b和进入出库用主轨119、120的活动轨106连接的转换端部,设置支承机构123A、123B。这些支承机构123A、123B像图10所示的那样,包括在与位于进入位置F的摩擦驱动轮124之间夹持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的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6a、156b,两个垂直轴滚轮156a、156b通过与前面的支承机构122A、122B的垂直轴滚轮153a、153b的安装结构相同的安装结构,在存放用轨118a、118b,或入出库用主轨119、120上,按照相对位于进入位置F的摩擦驱动轮124位于前后位置的方式设置。
对上述实施例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配送设备的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在于图9所示的存放区域118A、118B存放运送用移动体101的场合,该应存放的运送用移动体101通过适合的推进机构送入入库用主轨119的终端规定位置,并且在移动体107停止于活动轨106与入库用主轨119的终端连接的固定位置的状态,与入库用轨119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21A的摩擦驱动轮124,在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切换到驱动解除位置的状态,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从后退位置R前进移动到进入位置F。
即,像图10A、10B所示的那样,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9,仅按照所需角度使驱动杆150反向旋转,通过垂直轴滚轮151和凸轮孔152使驱动部件141朝向离开活动轨106的外向而滑动,通过传动部件141a、连接件142的防抽出部件142c、连接件142、以及垂直支承轴142b使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朝向远离活动轨106的向外方向围绕垂直支承轴139水平地摆动,将支承于该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上的摩擦驱动轮124切换到不与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接触的驱动解除位置。接着,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36,借助传动齿轮135沿正方向使小齿轮134旋转驱动,通过齿条133使活动体127经该活动体127侧的各顶侧的向上槽形轨129a~129c和固定基板131侧的各滚轮132a~132c,与活动轨106平行地前进移动,使支承于该活动体127上的摩擦驱动轮124与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成一体地从后退位置R移动到进入位置F(参照图10A的假想线)。
通过上述作用,在停止等待于入库用主轨119的终端规定位置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的活动杆106侧的端部附近位置,摩擦驱动轮124和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邻接,该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处于通过并设于入库用主轨119上的支承机构123A的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6a、156b和转换装置121A的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从左右两侧夹持,限制朝向的状态。在该状态,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将摩擦驱动轮124从驱动解除位置切换到驱动位置。即,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9,按照所需角度使驱动杆150正旋转,通过垂直轴滚轮151和凸轮孔152,使驱动部件141朝向接近活动轨106的内方而滑动,通过传动部件141a、连接件142的弹簧支承座板142d、弹簧143、连接件142的弹簧支承座板142e、连接件142与垂直支承轴142b,使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朝向接近活动轨106的内方,围绕垂直支承轴139水平地摆动,将支承于该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140上的摩擦驱动轮124切换到通过弹簧143的压缩反力压接于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上的驱动位置。此时,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通过支承机构123A的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6a、156b支承,在两个垂直轴滚轮156a、156b的中间位置,摩擦驱动轮124按压摩擦驱动面104a,这样,可确实在摩擦驱动轮124和摩擦驱动面104a之间,产生必要的摩擦力。
接着,通过借助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5,使摩擦驱动轮124沿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拉入方向旋转驱动,借助摩擦驱动轮124和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之间的摩擦力,停止等待于入库用主轨119的终端规定位置的运送用移动体101拉入处于与入库用主轨119的终端连接的状态的活动轨106侧,各载重滑车105从入库用主轨119转载到活动轨106上,同时,运送用移动体101转移到活动轨106上。在该摩擦驱动轮124对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拉入动作的同时,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36,经传动齿轮135,沿相反方向使小齿轮134旋转驱动,经齿条133,使活动体127通过该活动体127侧的各顶侧的向上槽形轨129a~129c和固定基板131侧的各滚轮132a~132c,与活动轨106平行地后退移动,支承于该活动体127上的摩擦驱动轮124与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成一地体地从进入位置F移到后退位置R(参照图10A的实线)。即使在该状态,支承机构122A的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3a、153b相对摩擦驱动轮124,与上述支承机构123A的前后一对垂直轴滚轮156a、156b相同地作用,可使运送用移动体101进行确实的拉入驱动。
通过上述作用,恢复到后退位置R的状态的摩擦驱动轮124可将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整体从入库用主轨119拉入转载到活动轨106侧,在该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整体转移到活动轨106上的状态,停止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5对摩擦驱动轮124的驱动,由此,完成从入库用主轨119到活动轨106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拉入转载。另外,由于像这样,整体转移而装载到活动轨106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装载杆104在该转载行程的最后,进入相反侧的转换装置121B的摩擦驱动轮124的内侧,故最好,该转换装置121B的摩擦驱动轮124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切换到驱动解除位置,防止在进入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上压接该转换装置121B的摩擦驱动轮124,形成阻力的情况。
如果像这样,将应存放的运送用移动体101拉入转载到活动轨106侧,则接着,操纵移动体107的行走用驱动机构110。即,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13旋转驱动小齿轮112,通过固定于地板侧上的齿条111,使移动体107沿导轨108a、108b横向运动到与存放区域118A、118B邻接的区域,将移动体107停止于在应存放运送用移动体101的空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即,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上连接有活动轨106的位置。
接着,对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邻接的一侧转换装置121A或121B进行操作,将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送出到存放区域118A的存放用轨118a或存放区域118B的存放用轨118b。比如,在将运送用移动体101送出到存放区域118A的存放用轨118a的场合,对转换装置121A进行操作,将运送用移动体101从活动轨106送出而转载到存放用轨118a上。即,转换装置121A的摩擦驱动轮124处于通过前一来自入库用主轨119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拉入转载作用而切换到驱动位置的状态,然后在未返回到驱动解除位置时照原样,或者返回到驱动解除位置时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将该摩擦驱动轮124切换到驱动位置,将该摩擦驱动轮124压接到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在该状态,通过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45,沿运送用移动体101的送出方向,使该摩擦驱动轮124旋转驱动,由此,通过该摩擦驱动轮124和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之间的摩擦力,将整体支承于活动轨106的运送用移动体101送出到处于与该活动轨106连接的状态的存放用轨118a一侧,同时,像前面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驱动活动体127,使该摩擦驱动轮124与前后一对导向滚轮137a、137b成一体地从后退位置R移到进入位置F(参照图10A的假想线)。另外,相反侧的转换装置121B的摩擦驱动轮124保持于驱动解除位置。
如果位于与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的端部邻接的进入位置F的摩擦驱动轮124将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整体从活动轨106送出到存放用轨118a上,则停止该摩擦驱动轮124的驱动,并且像在前面描述的那样,通过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将该摩擦驱动轮124切换到驱动解除位置,接着,像在前面所描述的那样,通过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将该摩擦驱动轮124从进入位置F后退移动到后退位置R,由此,完成从活动轨106到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送出转载。
在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位于相反侧的存放区域118B的内部时,可采用与该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b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21B的摩擦驱动轮124、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以及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126,将像上述那样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送出到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b侧。
在将支承于存放区域118A、118B的存放用轨118a、118b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运到出库用主轨120上时,可按照在支承有应出库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即,出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上连接活动轨106的方式,使移动体107行走,然后,与从在先描述的入库用主轨119到活动轨106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拉入转载的场合相同,对与该出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或118b邻接一侧的转换装置121A或121B进行操作。接着,如果结束将应出库的运送用移动体101拉入到活动轨106侧的拉入转载,则可使移动体107行走到该活动轨106与出库用主轨120连接的位置,然后,与前面描述的从活动轨106到入库作业对象的存放用轨118a、118b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送出转载的场合相同,对与出库用主轨120邻接的一侧的转换装置121B进行操作。
在实施本发明的场合,比如,为了可实现移动体7、107的高速行走,在必须增加活动轨6、106的端部和其所连接的主轨(在上述实施例中,存放用轨11a、11b、118a、118b,入库用主轨14、119、出库用主轨15、120等)的端部之间的间隙时,在活动轨6、106处于与主轨连接的状态时,可并用填充两轨之间的间隙的辅助轨。另外,在转换活动轨6、106的运送用移动体1、101侧的端部(在上述第2实施例为两端,但是也可包括为一端的情况),该活动轨6、106所连接的上述主轨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侧端部,也可设置防止运送用移动体1、101浮动,相对轨端部而脱落的情况的可开闭的止动机构。另外,可设置在活动轨6、106与上述主轨连接的状态时,进行定位的活动轨定位机构,按照防止在运送用移动体1、101的转载作业时,活动轨6、106和其所连接的主轨之间的水平横向的错位的方式构成。
下面根据图15~图20,对组装有上述辅助轨、可开闭的止动机构、活动轨定位机构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主要部分进行描述。为了方便,图15~图20表示作为运送用移动体和活动轨的第2实施例的运送用移动体101和活动轨106,通过标号157表示该活动轨106所连接的各种主轨。
具体来说,在活动轨106的端部,按照可通过水平支承轴159上下摆动的方式安装有辅助轨158,作为将该辅助轨158切换到图15和图16所示的立起开放姿势和图18和图19所示的与主轨157连接的使用姿势的驱动机构160,设置通过上述水平支承轴159,使辅助轨158上下摆动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61。上述水平支承轴159通过L形安装板162,支承于固定在活动轨106的顶侧的左右一对轴承163a、163b上,并且固定在轴承163c上,该轴承163c位于这两个轴承163a、163b之间,固定在辅助轨158的顶侧。该辅助轨158的前端沿顶侧突出的方向倾斜地被切割,与该辅助轨158连接的主轨157的前端对应于辅助轨158的倾斜的前端,沿底侧突出的方向倾斜地被切割。
活动轨106侧的止动机构164由固定于辅助轨158侧的轴承163c上的止动件165构成。该止动件165在辅助轨158处于图15和图16所示的立起开放姿势时,可支承通过设置于活动轨106侧的L形安装板162上的缺口部162a,在活动轨106的内部垂下,在该活动轨106的内部行走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载重滑车105。另外,活动轨106、主轨157和辅助轨158采用由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载重滑车105的形式形成的各种结构,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由左右一对的相对槽形轨件构成,上述止动件165在左右一对的相对槽形轨件之间,沿上下进行退出移动。
主轨157侧的止动机构166由L形的止动件169构成,该止动件169的顶端部在安装于该主轨157的一侧部的一对轴承部件167a、167b之间,通过前后方向水平支承轴168可左右摆动地被支承,按照像图15~图17所示的那样,在处于水平板部前端169a从主轨157的底侧进入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载重滑车105的移动通路内的作用姿势时,垂直板部169b与架设于一对轴承部件167a、167b之间的支承部件170接触的方式构成,另外,在垂直板部169b上,通过在移动体7、107的行走通路侧伸出的支承板171,设置有从动部件172。另外,L形止动件169通过作用于包括支承板171或从动部件172的整体上的重力,保持在与从动部件170接触的作用姿势,但是,也可并用向该作用姿势侧偏置的弹簧。
标号173表示活动轨定位机构,该活动轨定位机构173用于通过辅助轨158将活动轨106定位于与主轨157连接的位置,由左右一对导向板174a、174b和设置于辅助轨158的前端顶部上的嵌合部件175构成,该左右一对导向板174a、174b设置于主轨157的端部左右两侧,向上方立起,并且顶端部在左右外侧打开。该嵌合部件175由轴承板177与左右一对导向滚轮178a、178b构成,该轴承板177安装于设置在辅助轨158的前端顶部,向前方伸出的基板176的前端部顶侧,侧面形状呈门形,该左右一对导向滚轮178a、178b通过前后方向支承轴支承于该门形轴承板177的内侧,滚轮周面从该门形轴承板177在左右两侧突出,该嵌合部件175在辅助轨158倒转到与图18和图19所示的主轨157连接的使用姿势时,按照门形轴承板177嵌入主轨157侧的左右一对导向板174a、174b之间,此时,左右一对导向滚轮178a、178b与两导向板174a、174b的内侧面接触而旋转的方式构成,在辅助轨158到达将活动轨106和主轨157呈一条直线状连接的使用姿势时,按照在左右一对导向板174a、174b之间,辅助轨158侧的上述基板176的前端部被阻止于设置在主轨157上的支承板179上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辅助轨158上设置操作机构181,该操作机构181在该辅助轨158切换到使用姿势时,将主轨157侧的止动机构166的L形止动件169,通过设置于该L形止动件169上的上述从动部件172和设置于主轨157的前端一侧部的L形中继杆180,切换到图20所示的非作用姿势。在L形中继杆180中,在固定于导向板174a、174b中,设置有L形止动件169的一侧的导向板174a的底端部外侧面上的轴承182上,中间弯曲部通过前后水平支承轴183被轴支承,在向上杆部的前端,位于从L形止动件169连接的上述从动部件172的内侧的传动用滚轮184通过前后方向水平支承轴而被轴支承,并且在横向杆部的前端,从动用滚轮185通过前后方向水平支承轴而被轴支承。操作机构181由安装于辅助轨158上的操作部件186构成,以便在辅助轨158切换到使用姿势时,将上述L形中继杆180的从动用滚轮185下压。标号187表示将上述操作部件186安装于辅助轨158的侧面上的支承件。
按照上述方案,在活动轨106和主轨157不处于连接的状态时,通过驱动机构160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61,经水平支承轴159将辅助轨158切换到图15和图16所示的立起开放姿势,由此,可在活动轨106和主轨157之间确保充分的间隙,移动体7、107伴随稍稍的横向摆动的高速移动也可在没有妨碍的情况下进行。另外,由于通过将辅助轨158切换到立起开放姿势,自动地切换到活动轨侧止动机构164的止动件165进入活动轨106的端部的内侧的作用姿势,故即使在具有拉入而转载到活动轨106侧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情况下,该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载重滑车105支承于上述作用姿势的止动件165上,这样,可防止运送用移动体101相对活动轨106脱落的事故。另一方面,在主轨157侧的止动机构166中,其L形止动件169通过重力而保持在作用姿势,即使在具有在该主轨157侧,比如存放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状况下,该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载重滑车105(具体来说,在左右一对槽形轨件之间移动的防振用垂直轴滚轮)支承于上述作用姿势的L形止动件165的水平板部前端169a上,由此,可防止运送用移动体101从主轨157上脱落的事故。
如果伴随移动体7、107的行走,活动轨106停止在与所需的主轨157连接的位置,则通过驱动机构160的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161,经水平支承轴159将辅助轨158切换到图18和图19所示的使用姿势。在自动地切换到伴随此时的辅助轨158的倒转运动,活动轨侧止动机构164的止动件165从活动轨106的内部,向上方脱离的非作用姿势的同时,与辅助轨158成一体地向下方旋转的操作机构181的操作部件186像图20那样,将位于主轨157侧的L形中继杆180的从动用滚轮185下压,由此,L形中继杆180旋转,其传动用滚轮184使主轨侧止动机构169的L形止动件169通过从动部件172和支承板171横向向外地抵抗重力而旋转,将该L形止动件169切换到非作用姿势。另外,在辅助轨158倒转到水平姿势,切换到使用姿势时,活动轨定位机构173的辅助轨158侧的嵌合部件175嵌入主轨157侧的左右一对导向板174a、174b之间,阻止活动轨106相对主轨157与辅助轨158一起左右横向地错动的情况。
即,活动轨106和主轨157之间的间隙通过辅助轨158填充,并且将活动轨侧止动机构164的止动件165和主轨侧止动机构166的L形止动件169自动地切换到非作用姿势,另外,通过活动轨定位机构175,相对主轨157,活动轨106即使在左右横向仍实现定位,由此,可通过辅助轨158安全地进行活动轨106和主轨157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转移。
在主轨157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端部仅仅为活动轨106的一端部的场合,当然,仅仅在活动轨106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端部侧设置转换装置,但是,即使在活动轨106的两端构成与主轨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端部的情况下,像在图21中给出简化结构的第4实施例那样,按照可实现下述的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由此,还可将1个摩擦驱动轮124灵活地用于与活动轨106的两端的任何侧连接的主轨157A、157B之间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转载,该往复移动指与支承于活动轨106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全长的中间位置接触的1个后退位置R,与支承于和该活动轨106的一端连接的主轨157A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活动轨侧端部附近位置接触的第1进入位置F1之间的往复移动,以及支承于和活动轨106的另一端连接的主轨157B上的运送用移动体101的摩擦驱动面104a的活动轨侧端部附近位置接触的第2进入位置F2和上述1个后退位置R之间的往复移动。
另外,在图21中,采用其长度基本等于活动轨106的全长的固定导轨188,与按照可沿活动轨长度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该固定导轨188上,并且其长度基本等于该固定导轨188的全长的活动导轨189,在活动导轨189的长度方向的基本中间位置,设置摩擦驱动轮124,但是,为了缩短各导轨的长度,也可按照2层以上设置活动导轨189。为了使摩擦驱动轮124在上述后退位置R与第1进入位置F1之间,或使摩擦驱动轮124在上述后退位置R与第2进入位置F2之间进行往复移动,作为相对固定导轨188,使活动导轨189往复移动的驱动机构,不但可采用齿条齿轮形式,而且可采用利用钢丝绳、链条的形式等的作为各种装卸机械中的货物转载机构而已知的驱动叉(ランニングフォ一ク)的驱动机构。显然,可根据需要,并用在第2实施例中给出的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但是,在图21中,未示出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125。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给出可通过移动体7而进行水平移动和升降移动的活动轨6,与可通过移动体107而仅仅进行水平移动的活动轨106的实例,但是,在本发明中,在与主轨之间转移运送用移动体的活动轨也可仅仅进行升降移动。另外,也可为在运送用移动体的行走通路中,用于使该运送用移动体的前后朝向反转的活动轨(参照图6),为了切换行走通路,在一定角度范围内旋转的活动轨。显然,活动轨可采用其所连接的主轨的结构,进而可采用适合于在这些轨中导向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支承结构的结构。另外,使活动轨移动的机构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给出的形式。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可在搬运汽车和其它的主要的大型物品(半成品、成品等)的传送线中,用作该物品的存放、
运送通路的切换,运送时的前后方向的反转等的机构。
标号说明
标号1、101表示运送用移动体;
标号2、102表示吊杆;
标号3、103表示长条被运送物;
标号4、104表示装载杆;
标号4a、4b、104a表示摩擦驱动面;
标号5、105表示载重滑车;
标号6、106表示活动轨;
标号7、107表示活动轨悬吊移动体;
标号8a、8b表示导轨;
标号9表示动力载重滑车;
标号10表示自由载重滑车;
标号11A、11B、118A、118B表示存放区域;
标号11a、11b、118a、118b表示存放用轨;
标号12表示悬吊索;
标号13表示升降驱动机构;
标号14、119表示入库用主轨;
标号15、120表示出库用主轨;
标号16A、16B、121A、121B表示转换装置;
标号17、124表示摩擦驱动轮;
标号18、126表示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
标号19表示滑动导轨;
标号20表示杆状退出活动体;
标号21表示促动器;
标号22表示门型架;
标号24表示电动螺杆挤出筒;
标号26表示垂直支承轴;
标号28、136、145、149、161表示带有减速器的电动机;
标号30、143表示弹簧;
标号31表示支承滚轮;
标号33、34、157、157A、157B表示主轨;
标号36表示导向滚轮组件;
标号110表示活动轨悬吊移动体的行走用驱动机构;
标号122A~123B表示支承机构;
标号125表示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
标号127表示活动体;
标号128表示活动体的驱动机构;
标号129a~129c表示槽形轨;
标号131表示固定基板;
标号132a~132c表示滚轮;
标号133表示齿条;
标号134表示小齿轮;
标号137a、137b、178a、178b表示导向滚轮;
标号140表示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
标号141表示驱动部件;
标号142表示连接件;
标号144表示驱动部件的驱动机构;
标号148a、148b表示滑动导轨;
标号150表示驱动杆;
标号151表示垂直轴滚轮;
标号152表示凸轮孔;
标号153a、153b、156a、1156b表示垂直轴滚轮;
标号158表示辅助轨;
标号159表示水平支承轴;
标号160表示辅助轨的驱动机构;
标号164表示活动轨侧止动机构;
标号165表示止动件;
标号166表示主轨侧止动机构;
标号169表示L形止动件;
标号172表示从动部件;
标号173表示活动轨定位机构;
标号174a、174b表示导板;
标号75表示嵌合部件;
标号179表示座板;
标号180表示L形中继杆;
标号184表示传动用滚轮;
标号185表示从动用滚轮;
标号186表示操作部件;
标号188表示固定导轨;
标号189表示活动导轨;
标号R表示摩擦驱动轮的后退位置;
标号F、F1、F2表示摩擦驱动轮的进入位置。

Claims (18)

1.一种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包括主轨;活动轨,该活动轨可通过移动与上述主轨连接;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用于在上述活动轨和上述主轨之间转移运送用移动体,其特征在于:在运送用移动体上,在全长的范围内设置与其移动方向平行的摩擦驱动面,该转换装置包括摩擦驱动轮和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上述摩擦驱动轮设置于上述活动轨上,并且按照可切换到通过上述摩擦驱动面,推进运送用移动体的驱动状态和驱动解除状态的方式构成,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使上述摩擦驱动轮在后退位置和进入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在上述后退位置,所述摩擦驱动轮与支承于活动轨上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接触,在上述进入位置,所述摩擦驱动轮与支承于上述主轨上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摩擦驱动轮的上述驱动解除状态通过使上述摩擦驱动轮不与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离开,而切换到可空转的状态的方式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转换装置包括在驱动位置和驱动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切换的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在上述驱动位置将上述摩擦驱动轮与上述摩擦驱动面压接,在上述驱动解除位置将上述摩擦驱动轮与上述摩擦驱动面离开,摩擦驱动轮的上述驱动解除状态通过将上述摩擦驱动轮的位置切换到上述驱动解除位置的方式实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由可与上述活动轨平行地移动的活动体、使该活动体往复移动的活动体驱动机构构成,上述摩擦驱动轮位置切换机构由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驱动部件、连接件、弹簧与驱动部件驱动机构构成,该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远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活动体上,并且在其上支承上述摩擦驱动轮,该驱动部件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远近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上述活动体上,该连接件按照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远近方向移动的方式将上述驱动部件和上述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连接,该弹簧相对上述驱动部件,使上述摩擦驱动轮支承部件沿接近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方向偏置,该驱动部件驱动机构使上述驱动部件往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的活动体驱动机构由齿条、小齿轮和电动机构成,该齿条按照与上述活动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活动体上,该小齿轮与该齿条啮合,该电动机对该小齿轮进行正反向旋转驱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摩擦驱动轮的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设置与上述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接触的一对导向滚轮,该对导向滚轮按照与通过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往复移动的摩擦驱动轮成一体地移动的方式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摩擦驱动轮中设置有支承滚轮,该支承滚轮按照可沿相对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远近方向移动的方式被支承,并且通过弹簧偏置于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侧,在上述支承滚轮与上述摩擦驱动轮之间夹持运送用移动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滚轮相对上述摩擦驱动轮,并设于该摩擦驱动轮的往复移动方向的前后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上述支承滚轮,设置有在与位于后退位置的上述摩擦驱动轮相对应的位置,其位置固定于上述活动轨侧的支承滚轮;在与位于进入位置的上述摩擦驱动轮相对应的位置,其位置固定于上述主轨侧的支承滚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支承滚轮按照通过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与上述摩擦驱动轮成一体地往复移动的方式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运送用移动体包括通过载重滑车而被悬吊于上述活动轨上,并且与该运送用移动体的移动方向平行的装载杆,该装载杆的一个侧面由上述摩擦驱动面构成,上述摩擦驱动轮移动机构由门型架和往复驱动用促动器构成,该门型架从上方覆盖于上述活动轨上,该往复驱动用促动器设置于上述活动轨上,使上述门型架往复移动,上述摩擦驱动轮和支承滚轮安装于上述门型架的两侧垂直支柱部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轨的长度与运送用移动体的全长相同,上述摩擦驱动轮的后退位置和进入位置设置于上述活动轨和上述主轨的连接端部附近。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轨按照可沿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上述主轨设置于上述活动轨的移动通路的两侧,上述转换装置分别设置于上述活动轨的两端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活动轨的长度与运送用移动体的全长相同,按照可沿与其长度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的方式构成,上述主轨设置于上述活动轨的移动通路的两侧,在摩擦驱动轮的上述后退位置中设定摩擦驱动轮可接触的1个部位,该1个部位位于通过上述活动轨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的全长的基本中间位置,在摩擦驱动轮的上述进入位置中设定摩擦驱动轮可接触的2个部位,该两个部位分别为由活动轨的一端所连接的一个主轨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上的部位、由活动轨的另一端所连接的另一主轨支承的运送用移动体的摩擦驱动面上的部位。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填充活动轨和与该活动轨处于连接状态的主轨之间的间隙的可开闭的辅助轨设置于上述活动轨的端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上述辅助轨设置有辅助轨驱动机构,该辅助轨驱动机构以可上下摆动的方式通过轴支承于活动轨的端部,并且将该辅助轨切换到立起开放姿势和与主轨连接的使用姿势,在该辅助轨和主轨上,设置上下方向的嵌合部,该嵌合部在辅助轨与主轨连接的使用姿势时相互嵌合,防止两根轨的左右横向的错位。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活动轨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侧端部,设置阻止运送用移动体向辅助轨侧移动的可开闭止动件,该止动件和上述辅助轨按照下述方式相互联动而构成,该方式为:在上述辅助轨处于立起开放姿势时,上述止动件处于制止运送用移动体的作用姿势,在上述辅助轨处于使用姿势时,上述止动件处于允许运送用移动体向辅助轨侧行走的非作用姿势。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主轨的运送用移动体转换侧端部,设置阻止运送用移动体向活动轨侧移动的可开闭止动件,在上述辅助轨侧,设置上述止动件的操作机构,其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在上述辅助轨从立起开放姿势切换到使用姿势时,上述操作机构将上述止动件从作用姿势切换到非作用姿势,并且在上述辅助轨从使用姿势切换到立起开放姿势时,上述止动件从非作用姿势切换到作用姿势。
CN2006800170843A 2005-06-22 2006-06-15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Active CN1011756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1644A JP4301213B2 (ja) 2005-06-22 2005-06-22 搬送用走行体の配送設備
JP181645/2005 2005-06-22
JP2005181645A JP4301214B2 (ja) 2005-06-22 2005-06-22 搬送用走行体の配送設備
JP181644/2005 2005-06-22
PCT/JP2006/311991 WO2006137317A1 (ja) 2005-06-22 2006-06-15 搬送用走行体の配送設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75681A CN101175681A (zh) 2008-05-07
CN101175681B true CN101175681B (zh) 2011-09-21

Family

ID=37687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170843A Active CN101175681B (zh) 2005-06-22 2006-06-15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301213B2 (zh)
CN (1) CN1011756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06020B2 (ja) * 2008-02-27 2013-06-12 中西金属工業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
DE102010000790A1 (de) * 2010-01-11 2011-07-14 Dürr Systems GmbH, 74321 Fördervorrichtung
JP2012188223A (ja) * 2011-03-10 2012-10-04 Central Motor Co Ltd ワーク搬送装置
CN102328811B (zh) * 2011-08-10 2014-07-16 上海哲成汽车装备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滑动摩擦自动传输设备
CN102910424B (zh) * 2012-09-20 2015-03-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摩擦驱动输送线的十字交叉轨道装置
DE102013215841A1 (de) * 2013-08-12 2015-02-12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m Umsetzen von Werkstückträgern mit einstellbarer Mittelstellung
JP5851642B1 (ja) * 2015-07-30 2016-02-03 フィブイントラロジスティクス株式会社 カゴ台車前詰め装置
CN108605428B (zh) * 2016-02-17 2020-06-05 株式会社富士 作业装置及生产线
KR20170115636A (ko) * 2016-04-07 2017-10-18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스크라이빙 장치
KR102605917B1 (ko) * 2016-04-07 2023-11-27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스크라이빙 장치
CN107032070A (zh) * 2017-06-07 2017-08-11 德州海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混凝土高速运输设备
JP6990080B2 (ja) * 2017-09-27 2022-01-12 台湾大福高科技設備股▲分▼有限公司 物品搬送設備
JP7048148B2 (ja) * 2018-03-06 2022-04-05 日本電産シンポ株式会社 搬送車
CN111824690B (zh) * 2019-04-20 2023-07-18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热水器有限公司 悬挂输送装置
CN110155623A (zh) * 2019-05-29 2019-08-23 秦皇岛燕联自控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载重单轨吊挂输送系统
CN113526050A (zh) * 2021-06-30 2021-10-22 上海沃典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 一种铝型材轨道的摩擦线输送系统
CN115871005A (zh) * 2022-12-23 2023-03-31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焊接多向柔性伺服抓手
CN116239013B (zh) * 2023-05-11 2024-05-28 上海果纳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车升降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95A (zh) * 2003-06-27 2005-02-09 株式会社大福 摩擦驱动运送装置
CN1593999A (zh) * 2003-09-08 2005-03-16 株式会社大福 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
CN1593998A (zh) * 2003-09-08 2005-03-16 株式会社大福 台车式运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76195A (zh) * 2003-06-27 2005-02-09 株式会社大福 摩擦驱动运送装置
CN1593999A (zh) * 2003-09-08 2005-03-16 株式会社大福 摩擦驱动的台车式运送装置
CN1593998A (zh) * 2003-09-08 2005-03-16 株式会社大福 台车式运送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301213B2 (ja) 2009-07-22
CN101175681A (zh) 2008-05-07
JP2007001363A (ja) 200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75681B (zh) 运送用移动体的配送设备
CN103481893B (zh) 物品输送设备
CN101547822B (zh) 台车式搬运装置
US7658273B2 (en) Carriage-type conveyance device
KR100995517B1 (ko) 반송용 주행체의 배송 설비
EP3703902B1 (de) Förder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gleichzeitigen transport von werkstücken und werkern
CN1923640B (zh) 物品搬送设备
CN103895995B (zh) 自动换轨式穿梭车
JP4710882B2 (ja) 昇降及び回転機能付き搬送台車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組立ライン
CN101198506A (zh) 运送用移动体的发送设备
EP3490843A1 (de) Routenzuganhänger und transportsystem sowie transportverfahren
DE2701889A1 (de) Foerdersystem zum laden und lagern
JP2017197379A (ja) 搬送用走行体利用の搬送設備
DE102016108992A1 (de)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Lagern von Stückgut mit überbrückbaren Regalreihen
EP2039579B1 (en) Truck type transfer facilities
DE60117057T2 (de) Punkt-zu-punkt-transportsystem
EP2602215B1 (de) Logistiksystem für kombinierten Warenverkehr, sowie Schienenfahrzeug und Übergabestation für selbiges
JP4301214B2 (ja) 搬送用走行体の配送設備
EP2749717A2 (en) Multilayer mechanical parking system
EP3995415A1 (en) Storage system
CN108999445A (zh) 一种双转换双排多层立体式停车装置及其车辆停取方法
EP2942313B1 (de) Transportvorrichtung und verwendung
JP5504961B2 (ja) 搬送台車、搬送ライン及び搬送方法
US20230243173A1 (en) Automated parking floor conveyor systems
JP6009222B2 (ja) 対象物搬送機構と車両駐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