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42627B - 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42627B
CN101142627B CN2006800083239A CN200680008323A CN101142627B CN 101142627 B CN101142627 B CN 101142627B CN 2006800083239 A CN2006800083239 A CN 2006800083239A CN 200680008323 A CN200680008323 A CN 200680008323A CN 101142627 B CN101142627 B CN 10114262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ck
recording medium
supporter
wall
universal st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800083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42627A (zh
Inventor
佐治义人
泷泽辉之
江泽弘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142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142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4262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3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盘装置,具有:底盘;拾取器,其进行向盘状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和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再生中的至少一种;旋转驱动部,其具有载置所述记录介质的旋转台,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拾取器支撑体,其具有支撑所述拾取器和所述旋转驱动部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能够以设在所述立壁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底盘上;拾取器升降部,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向在所述旋转台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且所述拾取器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第1位置、和所述旋转台不与插入或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地退避的第2位置,驱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

Description

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光盘或光磁盘等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盘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在光盘或光磁盘等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盘装置,有一种盘装置采用的机构是使用托盘将记录介质装入装置内,并从装置中将记录介质排出。另外,已知还有一种具备了被称为插入槽(slot in)的机构的盘装置,该盘装置在将记录介质的一部分插入到插入口内时,将记录介质拽入装置内,进行装填。
这样的盘装置,具有使拾取器(pick up)和旋转台(turn table)升降的构造,从而,在将记录介质或载置了记录介质的托盘装入装置、或从装置中排出时,使用于记录再生的拾取器或用于旋转驱动盘的旋转台不与托盘或盘接触。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即,在支撑拾取器的拾取器支撑体(横梁保持体)上设置旋转轴,通过使横梁保持体绕旋转轴摆动,使拾取器升降。
专利文件2公开了如下的构造,即,在装置内用弹簧板支撑拾取器支撑体,利用弹簧板的弹性变形使拾取器升降。
专利文献3提出了如下的方案,即,采用基座通过4个弹性体支撑拾取器支撑体(盘演奏部)的构造,从而使振动不容易传播到拾取器支撑体,并且将4个中的2个弹性支撑体作为转动支点,来使拾取器支撑体升降。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3-2087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10-11210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4-98646号公报
但是,这些以往的盘装置由于是拾取器支撑体绕旋转轴或转动支点摆动而升降,所以,旋转台的移动轨迹成为圆弧。因此,在将盘载置在旋转台上时容易产生对位精度上的误差。另外,为了通过使拾取器支撑体上升来切实地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需要进一步增大设在旋转台的中心突起上的锥度,或者需要充分的中心突起与盘的中心孔的余量。这样,造成了被载置在旋转台上的盘的松动和对位精度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这样的以往技术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的构造,并且具备了能够精度良好地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的拾取器支撑体的盘装置。
一种盘装置,其具有:底盘;拾取器,其进行向盘状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和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再生中的至少一种;旋转驱动部,其具有载置所述记录介质的旋转台,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拾取器支撑体,其具有支撑所述拾取器和所述旋转驱动部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能够以设在所述立壁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底盘上;拾取器升降部,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向在所述旋转台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且所述拾取器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第1位置、和所述旋转台不与插入或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地退避的第2位置,驱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和弹性体,其设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与所述底盘之间,所述弹性体具有环形状,并且所述环形状的孔的中心轴与载置在所述旋转台上的记录介质平行,且与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正交,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具有孔,所述弹性体以其外周与立壁的孔嵌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立壁上,所述底盘具有插入所述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孔内的支轴。
本发明的盘装置,其具有:底盘;拾取器,其进行向盘状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和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再生中的至少一种;旋转驱动部,其具有载置所述记录介质的旋转台,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拾取器支撑体,其具有支撑所述拾取器和所述旋转驱动部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能够以设在所述立壁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底盘上;和拾取器升降部,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向在所述旋转台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且所述拾取器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第1位置、和所述旋转台不与插入或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地退避的第2位置,驱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盘装置还具有设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与所述底盘之间的弹性体。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体具有环形状,并且所述环形状的孔的中心轴与载置在所述旋转台上的记录介质平行。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中心轴与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正交。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中心轴与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平行。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具有孔,所述弹性体以其外周与立壁的孔嵌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立壁上,所述底盘具有插入所述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孔内的支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拾取器支撑体具有支撑销,所述拾取器升降部具有引导所述支撑销的凸轮形状。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销在所述底部设置在与所述立壁对置的边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拾取器被支撑在所述底部上,且能够在连结所述支撑销与所述立壁之间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拾取器能够与所述弹性体抵接。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具有孔,所述弹性体以其外周与立壁的孔嵌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立壁上,所述底盘具有插入所述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孔内的支轴。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拾取器支撑体具有支撑销,所述拾取器升降部具有引导所述支撑销的凸轮形状。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盘装置还具有:收纳所述底盘的外装框体;和设在所述底盘与所述外装框体内之间的其他弹性体,所述弹性体的固有振动频率与所述其他弹性体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同。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位于所述第1位置的状态下,所述旋转台的支撑记录介质的面与所述旋转轴在与所述记录介质垂直方向上的距离为3mm以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盘装置,通过在拾取器支撑体上形成向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并在立壁上设置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可减小中心突起与记录介质的中心孔的对位余量,从而可进一步消除松动,以高的对位精度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拾取器支撑体与托盘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盘装置中,拾取器支撑体处于退避的位置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盘装置中,拾取器支撑体被向上抬起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从上方观察的图4所示的状态的盘装置的俯视图。
图6A是表示在图1的盘装置中,通过使拾取器支撑体转动,旋转台的中心突起移动的轨迹的图。
图6B是表示在现有的盘装置中,通过使拾取器支撑体转动,旋转台的中心突起移动的轨迹的图。
图7是旋转台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在图1的盘装置中,拾取器移动到最外周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9是图8的状态下的盘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盘装置的立壁的侧视图。
图中:10-记录介质;100-拾取器;102-限制器;110、210-拾取器支撑体;110x、210x-旋转轴;110a、210b-立壁;140-定位销;151-旋转台;160、260-弹性体;220-底盘;230-拾取器升降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盘装置501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盘装置501具有拾取器100、底盘(mechanical chassis)220、旋转驱动部250、拾取器支撑体110、和拾取器升降部230。
拾取器100进行对于盘状记录介质10的信息记录,或者进行被记录在记录介质10上的信息的再生。信息的记录和再生,可以以光学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光磁方式进行。例如,记录介质10是CD、DVD、BD等。在这种情况下,拾取器100具有物镜101,从物镜101射出具有与记录介质10的种类对应的波长的光。另外,通过物镜101接收从记录介质10反射的光。拾取器100只要至少能够进行记录动作或再生动作中的一种即可。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在拾取器100中设有限制器102。而且,拾取器100与未图示的信号处理部连接,并且为了在与控制拾取器的位置的驱动部之间进行信息的收发,还与柔性印刷电路板(FPC)130连接。
旋转驱动部250包括主轴马达150和旋转台151。旋转台151载置记录介质10,主轴马达150通过使旋转台151旋转,来旋转驱动记录介质10。在旋转台150上设有插入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的中心突起151c。
拾取器支撑体110具有支撑拾取器100和旋转驱动部250的底部110f、和从底部110f向旋转台151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110a。
在底部110f上,设有主轴130和副轴120,这些作为在记录介质10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之间使拾取器110向箭头X1或X2的方向移动的引导部件而发挥功能。拾取器100被拾取器支撑体110支撑,并通过主轴130和副轴120,能够向X1或X2方向移动。另外,驱动部250也由底部110f支撑。
立壁110a被设置成从底部110f向旋转台151所在位置的一侧立起。底部110f与立壁110a所成的角度优选为约90度,具体是,优选从80度到100度的范围的角度。立壁110a可以与底部110f形成一体,也可以用区别于底部110f的构件形成立壁110a,并以从底部110f向旋转台151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方式将立壁110a接合在底部110f上。
在拾取器100移动的方向X1、X2上,在底部110f上设有与立壁110a对置的升降支撑销110b。即,连结支撑销110b和立壁110a的方向与拾取器100移动的方向大致一致。另外,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的底部110f上设有定位销140。定位销140在旋转驱动部的旋转台151附近,相对旋转台151以高位置精度配置。
拾取器支撑体110被支撑在底盘220上,并能够以设在立壁110a上的旋转轴110x为中心转动。在拾取器升降部230的驱动下,进行拾取器支撑体110绕旋转轴110x的转动。具体是,拾取器升降部230向下述两个位置,即,在旋转台151上载置记录介质10,并且拾取器100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第1位置、和旋转台151不与被插入或排出的记录介质10接触地退避的第2位置,驱动拾取器支撑体110。
在本实施方式中,拾取器升降部230被设在底盘220上,并具有凸轮(cam)230b。凸轮230b与升降支撑销110b接触。如图1所示那样,当拾取器升降部230向Y1和Y2方向移动时,升降支撑销110b沿着凸轮230b向与记录介质10垂直的方向移动。由此,将拾取器支撑体110驱动到第1位置或第2位置。拾取器升降部230也可以通过齿轮齿条副结构等的其他机构来驱动拾取器支撑体110。
盘装置501优选具有设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的立壁110a与底盘220之间的弹性体160。弹性体160由橡胶以及其他具有高弹性的物质构成。更优选的是,弹性体160具有环形状。如图1所示,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的立壁110a上,设有在旋转轴110x上具有中心的1对孔110c,弹性体160通过将其外周分别嵌合在孔110c内而被固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160的环形状的孔160a与旋转轴110x正交。在弹性体160的孔160a内分别嵌合有被设在底盘220上的一对支撑轴220a。
图2表示拾取器支撑体110上升,并处于第1位置,即,在旋转台151上载置记录介质10,拾取器能够进行记录再生动作的位置的状态。在拾取器支撑体110处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设在底部110f上的定位销140与在以下说明的托盘400上设置的定位孔400a嵌合。
下面,参照图3和图4,对盘装置501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3和图4是通过主轴马达150和物镜101的中心的盘装置501的剖面图。图3表示拾取器支撑体110处于退避的第2位置的状态,图4表示处于能够进行记录再生的第1位置的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盘装置501优选还具有外装框体320,底盘220通过弹性体260安装在外装框体320的支轴320a上。
弹性体260的固有振动频率优选不同于弹性体160的固有振动频率。由此,在记录或再生动作中,可抑制来自外部的振动传播到旋转中的记录介质10,以及基于记录介质10的旋转的振动向外部泄漏传播。
如图3所示,在拾取器支撑体110退避的第2位置,能够进行记录介质10的装入。在用户将记录介质10放置在被排出盘装置501外部的托盘400上,并按下播放按钮或记录介质的插入按钮时,载置了记录介质10的托盘400如箭头X1所示那样,被插入盘装置501内。
此时,拾取器支撑体110处于退避的第2位置,使得旋转台151不与托盘400和记录介质10干涉。在此状态下,弹性体160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的立壁110a与底盘220的支轴220a之间发生弹性变形的同时,以倾斜的状态支撑拾取器支撑体110。
随着托盘400的插入,在托盘400被插入到旋转台151的中心突起151c与被载置在托盘400上的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一致的位置时,托盘400的插入结束。
然后,由拾取器升降部230(图1)使升降支撑销110b向箭头Z1的方向移动。由此,使拾取器支撑体110以旋转轴110x为中心旋转而上升,成为图4所示的水平状态。此时,拾取器支撑体110的定位销140在被设在定位销140前端的倾斜部的引导下,嵌合到托盘400的定位孔400a内。由此,相对于托盘400定位拾取器支撑体110。
定位销140相对旋转驱动部的旋转台151,以高的位置精度设置。因此,拾取器支撑体110上的旋转台151处于相对被载置在托盘400上的记录介质10对位的状态,旋转台151的中心突起151c插入到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内,可切实地将托盘400上的盘10高精度地载置在旋转台151上。即,不容易发生记录介质10的装卡错误。
在记录介质10被载置在旋转台151上时,由拾取器100开始进行记录再生动作。
在将记录介质10从盘装置501排出时,根据用户按下排出按钮等的指令,拾取器升降部向第2位置驱动拾取器支撑体110。在拾取器支撑体110下降时,记录介质10从旋转台151脱离。在拾取器支撑体110完成了向第2位置的移动时,托盘400与记录介质10一同被排出。
在上述的动作中,在拾取器支撑体处于第1位置,且记录介质10被载置在旋转台151上的状态下,拾取器支撑体110通过定位销140与托盘的定位孔400a的嵌合,在箭头X1(X2)和箭头Y1(Y2)的方向上,可能发生相对底盘220的位置偏离。
图5是在拾取器支撑体110处于第1位置时,从上方观察拾取器支撑体110和底盘220的俯视图。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相对底盘220从虚线110m所示的正常位置移动后的位置,定位销140与托盘的定位孔400a嵌合。此时,通过弹性体160的弹性变形,相对底盘220,将拾取器支撑体110保持为倾斜状态,来吸收箭头Y1方向的位置偏离。另外,通过使弹性体160相对底盘220的支轴220a向其轴方向(箭头X2方向)偏移,能够在不对拾取器支撑体110施加过分的力的情况下,吸收箭头X2方向的位置偏离。对于与这些相反方向的偏离(箭头Y2方向和X1方向),利用弹性体160的弹性变形,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中,拾取器支撑体110的旋转轴被设置在立壁110a上。因此,特别是能够将记录介质10高精度地载置在旋转台11上,对此,参照图6A和图6B进行说明。
图6A模式地表示在拾取器支撑体110以旋转轴110x为中心转动时的旋转台151的中心突起151c的轨迹。另外,图6B模式地表示在现有的盘装置中的随着拾取器支撑体的转动的旋转台的中心突起的轨迹。
如图6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拾取器支撑体110的旋转轴110x被设在立壁110a上。由于立壁110a向旋转台151所在位置一侧立起,所以相对被载置在托盘400上的记录介质10上升的旋转台151的中心突起151c,在与记录介质10垂直的方向上,画出以与记录介质10接近的位置为中心的圆弧。因此,中心突起151c通过的轨迹,在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附近相对记录介质10大致垂直。
与之相对,在现有的盘装置中,拾取器支撑体110’的旋转轴110x’在与记录介质10垂直的方向上,与被载置在托盘400上的记录介质10分离。因此,中心突起151c通过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的轨迹,相对记录介质10成为倾斜。
这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心突起151c上升时的中心孔10c与中心突起151c的对位余量(margin)M1,可以比以往情况下的必要余量M2小。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与以往相比,可减小中心突起与记录介质的中心孔之间的余量,从而可进一步消除松动,以高的对位精度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
该余量的大小还影响到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时的误动作。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中心孔10c与中心突起151c的对位余量M1可以小,所以,如图7所示,对于用于将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引导至旋转台151的中心突起151c上的斜面151s,也没有必要设定大角度θ。因此,由于斜面151s比较陡,所以可平滑地进行记录介质的引导。
与之相对,在现有的盘装置中,由于余量M2大,所以需要设定大角度θ。但是,如果角度θ过大,则即使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的周围与斜面151s接触,也不能平滑地引导记录介质,在最坏的情况下,会产生不能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的问题。
为了获得这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效果,如图4所示,在将记录介质10载置在旋转台151上的第1位置存在拾取器支撑体110的情况下,旋转台151的支撑记录介质10的面与拾取器支撑体110的旋转轴110x在与记录介质10垂直方向上的距离d越小越好。具体是,在记录介质的直径为12cm的情况下,优选距离d在3mm以下。只要距离d满足该范围,旋转轴相对旋转台面既可以位于上方,也可以位于下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底部和立壁形成拾取器支撑体110,并在立壁110a上设置有旋转轴。因此,可减少拾取器支撑体的主要在纵深方向的空间,可实现小型的盘装置和盘驱动器。
并且,通过将立壁110a借助弹性体160支撑在底盘上,并作为旋转轴,能够利用弹性体160来吸收拾取器支撑体110的位置偏离,从而可实现平滑的动作。
下面,说明限制器102的功能。图8是表示在拾取器支撑体110处于第1位置的状态下,拾取器100最大限度移动到记录介质10的外周侧(箭头X1方向)的状态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同一状态的拾取器支撑体110的立体图。如图8和图9所示,设在拾取器100上的左右一对限制器102与弹性体160抵接。
拾取器100在包含出厂时的非动作时,位于盘10的内周侧。在该状态下,当盘装置向箭头X1方向落下时,拾取器100向箭头X1方向移动,如果是通常的盘装置,则以比盘装置的落下冲击加速度大的加速度撞击底盘。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盘装置中,向箭头X1方向移动的拾取器100被弹性体160软性阻止。因此,可大幅减小作用于拾取器100的落下冲击加速度,从而可降低因落下而造成盘装置故障的可能性。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在拾取器支撑体上形成向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并在立壁上设置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可减小中心突起与记录介质的中心孔的对位余量,从而可进一步消除松动,以高的对位精度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
另外,通过将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设在立壁上,能够在拾取器的移动空间的上方配置构成旋转轴的构造,从而可减小拾取器支撑体的主要在纵深方向的空间。
并且,通过采用在落下时使拾取器与圆环状弹性体碰撞的结构,可降低落下时的冲击加速度,以保护拾取器。
(第2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盘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0是从上方观察盘装置502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在图10中,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记相同的参照符号。盘装置502具有旋转驱动部、拾取器100、拾取器支撑体210、和底盘220。在盘装置502中,拾取器支撑体210的立壁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具体是,拾取器支撑体210包括支撑旋转驱动部和拾取器100的底部210、和一对立壁210a。
立壁210a从底部210f立起,并在相对拾取器100的移动方向横切的方向上相互对置。图11是立壁210a的侧视图。
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立壁210a上设有孔210c,具有环形状的弹性体160以其外周与孔210c嵌合的形式被安装在立壁210a上。弹性体160的环形状的孔的中心轴与拾取器100的移动方向正交。另外,拾取器支撑体210的旋转轴210x与弹性体160的环形状的孔160c的中心轴平行。
底盘220具有与旋转轴210x平行延伸的一对转动支轴220b,其被插入嵌合在弹性体160的孔160c内。
拾取器支撑体210通过在弹性体160的环形状的外周或内周与立壁210a或底盘220的转动支轴220b一边滑动一边旋转,而被抬起,与图4同样地被向第1位置驱动。
此时,拾取器支撑体210以与弹性体160的中心轴大致同轴的旋转轴210x为中心旋转。而且与图4同样,拾取器支撑体210的定位销140与托盘400的定位孔400a嵌合,将拾取器支撑体210相对托盘400定位。定位销140在旋转台151的附近,相对旋转台151以高的位置精度设在拾取器支撑体的底部210f上。因此,能够将托盘400上的记录介质10高精度地载置在旋转台151上。
此时,拾取器支撑体210由于定位销140和定位孔的原因,有可能向箭头Y1(Y2)方向多少移动而被定位。因此,会产生拾取器支撑体210相位底盘220的位置偏离。在图10中,如果用虚线210m表示拾取器支撑体210的正常位置,则通过使弹性体160弹性变形,容许拾取器支撑体210位于倾斜状态,由此可在对拾取器支撑体210不施加过分的力的情况下吸收箭头Y1方向的位置偏离。对于与此相反方向的偏离(箭头Y2方向)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由于在立壁210a上设有旋转轴210x,所以可缩小旋转台面与旋转轴210x的在与记录介质10垂直方向上的距离。因此,可减小在中心突起151c上升时记录介质10的中心孔10c与中心突起151c的对位所必要的余量,并可进一步消除松动,以高的对位精度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通过在拾取器支撑体上形成向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并在立壁上设置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可减小中心突起与记录介质的中心孔的对位余量,进一步消除松动,以高的对位精度将记录介质载置在旋转台上。
另外,通过将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设在立壁上,能够在拾取器的移动空间的上方配置构成旋转轴的构造,从而可减小拾取器支撑体的主要在纵深方向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记录介质通过托盘被装入盘装置内,而且从盘装置排出。但是,本发明也能够良好地用在不使用托盘而直接插入记录介质的插入槽式盘装置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定位孔设在将记录介质拽入盘装置内的载入结构上,或者设在规定由载入机构拽入的记录介质的位置的构造附近。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良好地用于在光盘或光磁盘等盘状记录介质上记录信息,或从记录介质中读出信息的各种盘装置中。

Claims (4)

1.一种盘装置,其具有:
底盘;
拾取器,其进行向盘状记录介质的信息记录和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中的信息的再生中的至少一种;
旋转驱动部,其具有载置所述记录介质的旋转台,并使所述记录介质旋转;
拾取器支撑体,其具有支撑所述拾取器和所述旋转驱动部的底部、和从所述底部向所述旋转台所在位置一侧立起的立壁,能够以设在所述立壁上的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底盘上;
拾取器升降部,其设置在所述底盘上,向在所述旋转台上载置所述记录介质且所述拾取器能够进行记录或再生动作的第1位置、和所述旋转台不与插入或排出的所述记录介质接触地退避的第2位置,驱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和
弹性体,其设在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与所述底盘之间,
所述弹性体具有环形状,并且所述环形状的孔的中心轴与载置在所述旋转台上的记录介质平行,且与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旋转轴正交,
所述拾取器支撑体的立壁具有孔,所述弹性体以其外周与立壁的孔嵌合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立壁上,所述底盘具有插入所述弹性体的所述环形状的孔内的支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拾取器支撑体具有支撑销,所述拾取器升降部具有引导所述支撑销的凸轮形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支撑销在所述底部设置在与所述立壁对置的边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盘装置,其中,
所述拾取器具有限制器,且被支撑在所述底部上,而且能够在连结所述支撑销与所述立壁之间的方向上移动,并且所述拾取器的限制器能够与所述弹性体抵接。
CN2006800083239A 2005-04-12 2006-04-11 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4132/2005 2005-04-12
JP2005114132 2005-04-12
PCT/JP2006/307636 WO2006109796A1 (ja) 2005-04-12 2006-04-11 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42627A CN101142627A (zh) 2008-03-12
CN101142627B true CN101142627B (zh) 2010-05-19

Family

ID=37087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80008323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142627B (zh) 2005-04-12 2006-04-11 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984460B2 (zh)
JP (1) JP4317574B2 (zh)
CN (1) CN101142627B (zh)
WO (1) WO20061097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65889A (ja) * 2006-12-27 2008-07-17 Toshiba Corp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2009009631A (ja) * 2007-06-27 2009-01-15 Sumitomo Bakelite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配線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986A (zh) * 1998-01-30 1999-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片移送机构
CN1337694A (zh) * 2000-06-01 2002-02-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534661A1 (de) * 1974-08-02 1976-02-19 Itsuki Prof Ban Magnetbandgeraet mit kassettenhalterung
JPS6089654U (ja) * 1983-11-24 1985-06-1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フロントロ−デイングデイスクプレ−ヤ
JPS6198292A (ja) 1984-10-18 1986-05-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洗濯機
JPS6198292U (zh) * 1984-12-01 1986-06-24
US4680748A (en) * 1984-12-19 1987-07-1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Recorded disk playback apparatus
JP3119865B2 (ja) 1990-08-15 2000-12-2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クランプ装置
US5493551A (en) * 1993-07-26 1996-02-20 Tanashin Denki Co., Ltd. Disk loading/unloading apparatus for compact disks of different diameters
JPH1011949A (ja) 1996-06-19 1998-01-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ーのディスク装着装置
JPH10112104A (ja) 1996-10-07 1998-04-2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3001824B2 (ja) 1997-02-19 2000-01-24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10231893A (ja) * 1997-02-20 1998-09-02 Polymertech Kk フレームダンパー
JP2000268555A (ja) 1998-07-23 2000-09-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US6381091B1 (en) * 1998-07-23 2002-04-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drive apparatus
JP3867419B2 (ja) * 1998-09-19 2007-01-10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DE60202347T2 (de) * 2001-10-19 2005-12-15 Sanyo Electric Co., Ltd., Moriguchi Plattenaufnahme- oder Wiedergabevorrichtung und Montageverfahren für die Vorrichtung
JP2003208748A (ja) 2002-01-15 2003-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のローディング機構
US7581233B2 (en) * 2002-01-10 2009-08-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Disk loading apparatus with cartridge urging member operating cooperatively with disk rotating unit transverse holder
US7281254B2 (en) 2003-08-19 2007-10-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c drive having a traverse holder that is rotatable around an axis that is mutually different from the axis of a traverse base
JP4271606B2 (ja) * 2004-03-16 2009-06-03 オリオン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953093B (zh) * 2005-10-18 2010-09-29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光盘驱动器机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9986A (zh) * 1998-01-30 1999-09-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片移送机构
CN1337694A (zh) * 2000-06-01 2002-02-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984460B2 (en) 2011-07-19
JPWO2006109796A1 (ja) 2008-11-20
JP4317574B2 (ja) 2009-08-19
WO2006109796A1 (ja) 2006-10-19
US20090064214A1 (en) 2009-03-05
CN101142627A (zh) 2008-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06874B2 (ja) 円盤記録再生装置
EP0535646B1 (en) Pickup feeding apparatus for a double-sided reproducing disc player
KR20030009321A (ko) 광디스크 장치
CN101142627B (zh) 盘装置
CN100463064C (zh) 盘驱动装置
CN101183547B (zh) 光盘装置
US20070300245A1 (en) Disk drive apparatus
CN101000783A (zh) 盘驱动装置和基座单元
JP3822621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US8020178B2 (en) Optical disk device having supported rotating arm
CN100464372C (zh) 盘片驱动装置
JPS649675B2 (zh)
US20050177838A1 (en) Disk apparatus
CN101593524B (zh) 光盘装置
KR100744217B1 (ko) 광 디스크용 어댑터
CN101211609A (zh) 光盘装置
JP4490755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00461282C (zh) 一种可兼容大小盘片机芯
JPH10134467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WO2020144819A1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CN1767043B (zh) 盘托盘和盘驱动器
EP1734520B1 (en) Disk clamp device
JP3677178B2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CN101017682A (zh) 光盘装置
WO2000048194A1 (fr) Unite de disqu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