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1336A -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1336A
CN101121336A CNA2007101420109A CN200710142010A CN101121336A CN 101121336 A CN101121336 A CN 101121336A CN A2007101420109 A CNA2007101420109 A CN A2007101420109A CN 200710142010 A CN200710142010 A CN 200710142010A CN 101121336 A CN101121336 A CN 1011213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bubble
described liquid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4201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75094C (zh
Inventor
品田聪
宫岛知明
松山雅英
关祐一
小池尚志
胜村隆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1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1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50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509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在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各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本发明提供的墨盒是大气开放型的液体容器,其在容器主体(10)内包括:墨水容纳部;墨水供应部;将墨水容纳部中储存的墨水(I)引导至墨水供应部中的墨水引导通路;大气连通通路;其中,通过检测出流入墨水引导通路的气体来检测墨水容纳部的液体余量是否变为零的墨水余量传感器被设置在墨水引导通路的中途,并且,对混入墨水(I)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713)设置在墨水余量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和墨水容纳部之间的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中,在大气连通通路中形成了与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从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墨水,并在注入了墨水之后密封注入口。

Description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液体容器中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所述液体容器适于用作例如可在喷墨打印机等上装卸的墨盒。
背景技术
作为可在喷墨打印机等液体消耗装置上装卸的墨盒(液体容器),有人提出了各种大气开放型的墨盒,该墨盒在可装卸于打印机上的容器主体内具有:容纳墨水的墨水容纳部(液体容纳部);与打印机侧的打印头(液体喷射部)相连接的墨水供应部(液体供应部);将储存于墨水容纳部的墨水引入墨水供应部中的墨水引导通路(液体引导通路);以及随着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的消耗而从外部向墨水容纳部内引入大气的大气连通通路。
在这种墨盒中设置有墨水余量检测机构(液体检测部),该墨水余量检测机构将具有压电振动体的传感器配置在液体容纳部内的基准高度上(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由于印刷处理而使墨水消耗,液体容纳部的墨水液面下降到基准高度,而随着墨水的消耗从大气连通通路导入液体容纳部内的外部气体到达传感器的检测位置,此时,该墨水余量检测机构向打印机输出信号,该信号在传感器周围充满墨水的情况下和在传感器周围有空气接触的情况下会有所不同。然后,打印机根据从墨水余量检测机构输出的信号(残余振动的变化)来检测出墨水的液面下降到基准高度的情况。
即,使设置于液体容纳部中的具有压电元件的压电装置或致动器的振动部振动,然后测定由残留在振动部上的残余振动引起的反电动势,由此检测谐振频率或反电动势波形的振幅来检测声阻抗的变化。该检测信号被用于墨水的余量显示和盒更换时期的通知上。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1-146019号公报。
然而,墨盒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高精度形成的容器,因此,如果在墨水耗尽后直接丢弃的话,则会造成有用资源的废弃,而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希望向用尽的墨盒中再次注入墨水以重新使用。
但是,对于现有的墨盒,在其组装工序的中途就编入了墨水的注入工序,而在墨盒的组装完成后,很多情况下无法使用同样的墨水注入方法。因此,需要开发不使用组装新墨盒时所用的墨水注入方法,而实现墨水填充的墨水注入方法。
但是,对于最近的墨盒,在连通墨水容纳室和墨水供应部的墨水引导通路中设置有在可调节向墨水供应部供应的墨水压力的同时还起到用于防止来自墨水供应部侧的倒流的止回阀作用的差压阀、或用于检测墨水余量的墨水余量检测机构,从而使其变得高性能化。而且,也使墨水容纳室和大气连通通路的结构变得复杂化。
因此,如果为了注入墨水而粗心地对容器主体进行加工,则注入墨水时墨水会泄漏到墨水容纳室以外的部分,或者因为在注入墨水时混入的气泡而会损害最初的功能,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再使用不良。
特别是,一旦漂浮于所注入墨水的液体中的气泡附着到墨水余量检测机构的传感器表面上,则附着的气泡可能会导致残余振动的变化,误检测出墨水的液面下降了,从而无法准确地检测出墨水的有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在不损害液体容器各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用于向液体容器中注入液体,其中,所述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液体容纳部;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通路;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充满液体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包括:
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的工序;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的工序;以及
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结束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工序。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注入方法,为了注入液体而对容器主体实施的加工包括:开设用于注入液体的注入口的加工;和在液体注入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加工。这些均为简单的加工。当向用完的液体容器注入液体时,对容器主体的加工较少,并且可以在不损害该液体容器的各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从而可以廉价地利用用完的液体容器。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中,优选在所述液体注入工序的前一阶段还包括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减压的减压工序。
根据该发明,由于在减压工序中对液体容器内部进行了减压,因而当在之后执行液体注入工序时,可以高效地将液体注入液体容器内。
优选在所述减压工序中,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抽吸。
根据该发明,尤其对于具备差压阀的液体容器,可以将液体注入到差压阀的下游侧。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注入口位于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下游端。
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液体容纳部;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导入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大气连通通路;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液体充满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以及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其中,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并且在注入所述液体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对于在流入到从液体容纳部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引导通路的液体中漂浮的气泡,当其通过设置于比液体引导通路中的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靠近上游的气泡截存流路时,通过填充于该气泡截存流路中的液体而在该气泡上作用有阻止其向下游流入的浮力,因此,可以将气泡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捕捉。
因而,气泡不会流入液体检测部。因此,混入液体容器的液体中的气泡不会附着到设置于液体供应部附近的液体检测部上,在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的终端(气液的边界)通过液体检测部之前,不会误检测液体容纳部的液体余量变为零或减小到规定量。因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液体容器的液体余量变为零或者减小到规定量。
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将液体的流向变换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方向变换部。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通过将流向变换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方向变换部,发挥着将液体中的气泡分离出来的作用。因而,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在到达液体检测部之前,通过接受由垂直方向变换部进行的气泡捕捉处理,而成为将混入的气泡分离去除的状态。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将液体的流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的水平方向变换部。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通过将流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的水平方向变换部,发挥着将液体中的气泡分离出来的作用。因而,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在到达液体检测部之前,通过接受由水平方向变换部进行的气泡捕捉处理,而成为将混入的气泡分离去除的状态。通过形成将垂直方向变换部与水平方向变换部以适当数量进行组合的结构,可以使得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反复接受垂直方向变换部以及水平方向变换部进行的气泡捕捉处理,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分离去除气泡。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与前后的流路位置相比将流路截面垂直向上扩张了的气泡收集空间。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漂浮在液体中气泡被储存到将流路截面垂直向上扩张了的气泡收集空间中,通过这些气泡收集空间能够统一储存大量的气泡。并且,由于其前后的流路位于气泡收集空间的下方,因而通过填充在该气泡收集空间中的液体,会在储存在气泡收集空间中的气体上作用阻止其向下方流路接近的浮力。因而,即使当使用过程中对从装置上卸下的液体容器作用强烈的振动,或者作用因下落等引起的冲击时,储存在气泡收集空间中的气体也难以流到气泡收集空间之外。此外,能够用一个气泡收集空间储存大量的气泡。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堵死了的气泡收集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从液体供应部的流路脱开的堵死的气泡收集空间可以储存漂浮在液体中的气泡,并统一储存大量气泡。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在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的中途,或者在比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靠上游的液体引导通路的中途,设置有捕捉气泡的多孔质体。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由于设置在流路中途的多孔质体高效地捕捉了混入液体中的气泡,因而可以提高气泡的捕捉效率,使得气泡捕捉的可靠性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或者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相连接的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液体供应口被形成为直径为2mm以下的圆形截面流路。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来自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出口、即液体供应口为直径2mm以下的圆形截面流路,该液体供应口自身发挥了防止气泡流出的弯月面的表面张力,可以阻止气泡从液体容纳部流向液体检测部侧,从而可以减轻气泡截存流路上的负担,提高防止气泡向液体检测部附着的可靠性。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构成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的流路的流路截面被形成为矩形。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由于流路截面呈矩形,因而与由圆形截面的流路形成的情况相比,在并行的流路之间不会留下浪费空间,可以高密度地形成复杂流路,此外,在通过树脂成形来形成气泡截存流路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成形性能。
并且,在流路截面为矩形的情况下,与流路为圆形截面的情况相比,在矩形流路截面的角落部会形成流动迟缓区域,其内部的上部角落部起着对由流向的方向变换部分离出的气泡进行截留的气泡收集空间的作用,因而也起到气泡的捕捉作用。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还包括差压阀,该差压阀介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始终被顶向关闭状态,而当所述液体供应部侧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的压差达到固定值以上时变为打开状态。
此外,为了达成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供应部;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连通的液体引导通路;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通路;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充满液体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
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形成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薄膜部件;以及
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薄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的密封部。
根据上述构成的液体容器,对于在流入到从液体容纳部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引导通路的液体中漂浮的气泡,当其通过设置于比液体引导通路中的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靠近上游的气泡截存流路时,通过填充于该气泡截存流路中的液体而在该气泡上作用有阻止其向下游流入的浮力,因此,可以将气泡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并将其捕捉。
因而,气泡不会流入液体检测部。因此,混入液体容器的液体中的气泡不会附着到设置于液体供应部附近的液体检测部上,在流向液体供应部的液体的终端(气液的边界)通过液体检测部之前,不会误检测液体容纳部的液体余量变为零或减小到规定量。因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液体容器的液体余量变为零或者减小到规定量。
通过密封注入口的密封部,能够可靠地防止液体从注入口渗漏。
此外,在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优选所述密封部件由薄膜或者胶带形成。
根据上述结构的液体容器,能够形成容易且可靠地密封注入口的密封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看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看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示出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滑架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刚要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到滑架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刚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到滑架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从正面侧观看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图9是从背面侧观看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盒主体的图;
图10(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图10(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
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图8所示的盒主体内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8所示的气泡截存流路的侧视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气泡截存流路的俯视图;
图15是沿图14所示的气泡截存流路的VI-VI线的截面图;
图16是沿图14的VII视向的图;
图17是沿图16的VIII视向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本发明中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的墨水再注入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容器的一个例子,例举安装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打印机)上的墨盒来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看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看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到滑架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刚要向滑架安装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刚向滑架安装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是具有近似长方体形状、并在设置于内部的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部)内储存、容纳墨水(液体)I的液体容器。墨盒1被安装在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滑架200上,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参见图5)。
下面,对墨盒1的外观特征进行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墨盒1具有平坦的上表面1a,并在与上表面1a相对的底面1b上设置有墨水供应部(液体供应部)50,该墨水供应部50与喷墨式记录装置相连接,用于供应墨水。此外,在底面1b上开设置有大气开放孔100,该大气开放孔100与墨盒1内部连通,用于引入大气。即,墨盒1是从大气开放孔100引入空气并从墨水供应部50供应墨水的大气开放型的墨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大气开放孔100在底面1b上具有从底面侧向上表面侧开口的近似圆筒形状的凹陷部101、和在凹陷部101的内周面开口的小孔102。小孔10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通路连通,大气经由该小孔102被引入后述的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
大气开放孔100的凹陷部101构成为可接纳形成在滑架200上的凸起230的深度。该突起230是用于防止忘记剥离密封薄膜90的防止忘记剥离突起,所述密封薄膜90是气密性封闭大气开放孔100的封闭单元。即,由于在粘贴密封薄膜90的状态下,凸起230无法插入大气开放孔100内,因而墨盒1不能安装到滑架200上。由此,在大气开放孔100上粘贴有密封薄膜90的状态下,即便用户想将墨盒1安装到滑架200上也无法进行安装,从而在安装墨盒1时对可靠地剥离密封薄膜90起到督促的作用。
此外,如图1所示,在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一个短边相邻的窄侧面1c上形成有防误插凸起22,所述防误插凸起22可用于防止墨盒1被安装到错误的位置上。如图5所示,在作为接纳方的滑架200一侧形成有与防误插凸起22相对应的凹凸220,墨盒1只有在防误插凸起22和凹凸220不相冲突的情况下才能被安装到滑架200上。防误插凸起22按墨水的种类而具有不同的形状,作为接纳方的滑架200一侧的凹凸220也具有与墨盒的种类相对应的形状。从而,如图5所示,即便是可在滑架200上安装多个墨盒的情况,也不会将墨盒安装到错误的位置上。
此外,如图2所示,在与墨盒1的窄侧面1c相对的窄侧面1d上设置有卡合杆11。在该卡合杆11上形成有当向滑架200安装时与形成在滑架200上的凹陷部210相卡合的凸起11a,通过卡合杆11弯曲且凸起11a与凹陷部210卡合,可相对于滑架200而固定墨盒1的位置。
此外,在卡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板34。在该电路板34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34a,通过这些电极端子34a与设置于滑架200上的电极部件(图中没有示出)接触,使得墨盒1与喷墨式记录装置电连接。在电路板34上设置有可改写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其中存储有与墨盒1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水使用信息等。此外,在电路板34的后侧设置有墨水余量传感器(液体检测部)31(参见图3或图4),所述墨水余量传感器31根据墨盒1内的墨水余量而输出不同的信号。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墨水余量传感器31和电路板34合称为墨水用尽传感器30。
此外,如图1所示,在墨盒1的上表面1a上粘贴有表示墨盒的内容的标签60a。该标签60a通过将覆盖宽侧面1f的外表面薄膜60的端部延伸地粘贴到上表面1a上而形成。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两个长边侧相邻的宽侧面1e、1f呈平坦的表面形状。在下面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宽侧面1e一侧设为正面侧、将宽侧面1f一侧设为背面侧、将窄侧面1c一侧设为右侧面侧、将窄侧面1d一侧设为左侧面侧来进行说明。
接着,参考图3及图4,对构成墨盒1的各个部分进行说明。
墨盒1具有作为容器主体的盒主体10和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盖部件20。
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了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由这些肋10a作为间隔壁,在盒主体10的内部划分出了填充墨水I的多个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不填充墨水I的非填充室、位于后述大气连通通路150中途的空气室等。
在盒主体10和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薄膜80,由该薄膜80封闭肋、凹陷部、凹槽的上面而形成了多个流路、墨水容纳室、非填充室、空气室。
此外,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作为容纳差压阀40的差压阀容纳室40a、和作为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凹陷部的气液分离室70a。
阀部件41和弹簧42以及弹簧座43被容纳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构成了差压阀40。差压阀40配置在下游侧的墨水供应部50和上游侧的墨水容纳室之间,并被顶向阻断墨水从墨水容纳室侧向墨水供应部50侧的流动的关闭状态。随着墨水从墨水供应部50侧向打印机侧供应,差压阀40的墨水供应部50侧和墨水容纳室侧的压差达到固定值以上,由此差压阀40从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变,从而墨水I被供应到墨水供应部50中。
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表面,沿着包围设置于气液分离室70a的中央部附近的外周的堤坝70b而粘贴有气液分离膜71。该气液分离膜71是可使气体通过而阻断液体使其不能通过的材料,其整体构成了气液分离过滤器70。气液分离过滤器70设置在连接大气开放孔100和墨水容纳室的大气连通通路150内,用于使墨水容纳室的墨水I不会经过大气连通通路150而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出。
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除了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之外,还刻有多个凹槽10b。对于凹槽10b,在构成差压阀40和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状态下,通过由外表面薄膜60覆盖外表面,封闭了各个凹槽10b的开口部,从而形成了大气连通通路150和墨水引导通路(液体引导通路)。
如图4所示,在盒主体10的右侧面一侧形成有作为容纳构成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各个部件的凹陷部的传感器室30a。在该传感器室30a中容纳有墨水余量传感器31、和将该墨水余量传感器31按压固定在传感器室30a的内壁面上的压缩弹簧32。此外,传感器室30a的开口部由盖部件33覆盖,电路板34被固定在该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传感元件与电路板34相连接。
墨水余量传感器31包括:空腔、形成该空腔的壁面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向该振动板上施加振动的压电元件(压电致动器),所述空腔形成为从墨水容纳室到墨水供应部50之间的墨水引导通路的一部分。墨水余量传感器31将向振动板施加振动时的残余振动作为信号输出给喷墨记录装置,喷墨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根据从该墨水余量传感器31输出的信号,检测出墨水I和气体(混入墨水中的气泡B)之间的残余振动的振幅、频率等的差异,由此来检测出盒主体10内有无墨水I。
具体来说,当盒主体10内的墨水容纳室的墨水I被耗尽或者减少到规定量以下,从而引入墨水容纳室内的大气通过墨水引导通路而进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空腔内时,喷墨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基于来自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信号,并根据此时的残余振动的振幅或频率的变化来检测出上述情况,输出表示墨水用尽或墨水即将用尽的电信号。
在盒主体10的底面侧,除了前面说明的墨水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以外,如图4所示,还形成有减压孔110、凹陷部95a以及缓冲室30b,减压孔110用于在注入墨水时经由真空抽吸单元从墨盒1内部吸出空气来进行减压,凹陷部95a构成了从墨水容纳室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通路,缓冲室30b设置在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下方。
在墨盒刚被制造出后,墨水供应部50、大气开放孔100、减压孔110、凹陷部95a以及缓冲室30b均处于各自的开口部分别被密封薄膜54、90、98、95、35密封着的状态。其中,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薄膜90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变为使用状态之前,由用户剥离掉。由此,大气开放孔100暴露于外部,墨盒1内部的墨水容纳室经由大气连通通路150而与外部大气连通。
此外,如图6和图7所示,粘贴在墨水供应部5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薄膜54在向喷墨式记录装置安装时由喷墨式记录装置一侧的供墨针240捅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墨水供应部50的内部包括:环形密封部件51,安装时被按压在供墨针240的外表面上;弹簧座52,在没有安装到打印机上的情况下与密封部件51抵接来阻塞墨水供应部50;以及压缩弹簧53,将弹簧座52顶向与密封部件51的抵接方向。
如图6和图7所示,当向墨水供应部50内插入了供墨针240时,密封部件51的内周和供墨针240的外周被密封,从而墨水供应部50和供墨针240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地密封。此外,供墨针240的顶端与弹簧座52抵接,将弹簧座52向上推压,从而弹簧座52和密封部件51的密封被解除,由此可从墨水供应部50向供墨针240供应墨水。
接着,参考图8至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从正面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盒主体10的图,图9是从背面侧观看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盒主体10的图,图10(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图10(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图12是图8所示的流路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作为填充墨盒I的主要的墨水容纳室,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形成了三个墨水容纳室,该三个墨水容纳室包括被分为上下两个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被夹在所述上下两个墨水容纳室之间的缓冲室430(参见图10)。
此外,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形成有大气连通通路150,该大气连通通路150根据墨水I的消耗量,将大气引入最上游的墨水容纳室、即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
墨水容纳室370、390以及缓冲室430由肋10a来进行划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所述各墨水容纳室,在向水平方向延伸并构成容纳室的底壁的肋10a的一部分上形成了具有向下凹进形状的凹进处374、394、434。
凹进处374是由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所述底壁375由肋10a形成。凹进处394是由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由肋10a形成的底壁395和壁面的突出部向墨盒的厚度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进处434是由缓冲室430的由肋10a形成的底壁43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
此外,在各凹进处374、394、434的底部或其附近设置有与墨水引导通路380、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以及与墨水引导通路440相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311、432。
墨水排出口371、432是在盒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穿通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壁面的通孔。此外,墨水排出口311是向下穿通底壁395的通孔。
对于墨水引导通路380,一端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上的墨水流入口391相连通,成为将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引入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连接流路。该墨水引导通路380以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垂直向下延伸的方式设置,从而以墨水I在连接流路内的流向成为从上向下的下降流向的下降式连接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370、390相互连接起来。
对于墨水引导通路420,一端与位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下游的墨水余量传感器31内的空腔的墨水排出口312相连通,另一端与设置于缓冲室430中的墨水流入口431相连通,从而将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I引入缓冲室430中。该墨水引导通路420以从墨水余量传感器31内的空腔的墨水排出口312向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设置,从而以墨水I在连接流路内的流向成为从下至上的上升流向的上升式连接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390、430相互连接起来。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盒主体10中,三个液体容纳室370、390、430彼此以交替重复下降式连接和上升式连接的串联方式进行连接。
墨水引导通路440是从缓冲室430的墨水排出口432向差压阀40引入墨水的墨水流路。
对于本实施方式,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流入口391、431在各个墨水容纳室中,均设置在各个容纳室中设置的墨水排出口371、311的上方并位于墨水容纳室的底壁375、395、435的附近。
下面,首先参考图8至图12,对从作为主要的墨水容纳室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通路进行说明。
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盒主体10内的最上游(最上位)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占据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形成在从盒主体10的大约一半向上的部分。
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的凹进处374上开设有与墨水引导通路380相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该墨水排出口371位于比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更低的位置上,从而即使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内的墨水液面F下降到底壁375,该墨水排出口371也比此时的墨水液面F位于更下方,因而可继续稳定地导出墨水I。
如图9所示,墨水引导通路380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将墨水I从上方导入下方的下部墨水容纳室390。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是导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储存的墨水I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是占据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墨水容纳室的大约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形成在从盒主体10的大约一半向下的部分。
与墨水引导通路38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391开口于配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底壁395下方的连通流路上,来自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经由该连通流路而流入。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通过穿通底壁395的墨水排出口311而与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相连通。在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中形成有三维的曲径流路,利用该曲径流路捕捉在墨水用尽前流入的气泡B以使其不流向下游侧。
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经由作为通孔的墨水入口部427与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10相连通,墨水I经由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10被引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中。
引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中的墨水I穿过墨水余量传感器31内的空腔(流路),从作为空腔出口的墨水排出口312引入形成在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墨水引导通路420中。
墨水引导通路420形成为从墨水余量传感器31向斜上方引导墨水I的结构,并连接在与缓冲室430相连通的墨水流入口431上。由此,从墨水余量传感器31流出的墨水I经由墨水引导通路420引入到缓冲室430中。
缓冲室430是由肋10a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区划形成的小空间,并形成为紧接在差压阀40之前的墨水储存空间。缓冲室430以面对差压阀40的后侧的方式形成,墨水I经由与形成于缓冲室430的凹进处434中的墨水排出口432连通的墨水引导通路440而流入差压阀40中。
流入差压阀40中的墨水I通过差压阀40引向下游侧,并经由通孔451引入出口流路450。出口流路450与墨水供应部50相连通,墨水I经由插入墨水供应部50内的供墨针240供应给喷墨式记录装置侧。
此外,在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中设置有捕捉混入墨水I的气泡B的气泡截存流路713,该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是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的墨水引导通路的一部分。
如图13及图14所示,该气泡截存流路713整体的大概结构呈纳入容器主体10的底部的近似长方体形状。
如图14所示,对于该气泡截存流路713,在上表面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供墨水I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流入的墨水排出口(入口)311,在位于传感器一侧的外侧面上形成有排出墨水I的墨水入口部(出口)427。
如图14及图15所示,该气泡截存流路713由多个垂直方向变换部721a~721g以及多个水平方向变换部723a~723f组合而成,形成为弯曲部众多的复杂流路结构,其中,所述垂直方向变换部721a~721g将墨水I的流向反向地变换成垂直方向,所述水平方向变换部723a~723f将墨水I的流向每次变化大约90度使其成水平方向。
并且,该气泡截存流路713在流路中途的多处形成有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所述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与所述气泡截存流路713的出口端采用的前后流路的位置、即标准流路截面位置A(参照图15)相比,将流路截面垂直向上扩张。
对于图示的例子,在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内,将最靠下游的气泡收集空间724c设定为最大的容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气泡截存流路713中,在流路中途形成有堵死的气泡收集空间725。
此外,气泡截存流路713所连接的墨水排出口311是直径为2mm以下的圆形截面流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截存流路713位于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的靠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一侧的端部,气泡截存流路713的入口、即墨水排出口311也是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到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的墨水供应口(液体供应口)。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气泡截存流路713是通过树脂射出成形而形成的,构成气泡截存流路713的各流路的流路截面被设定为矩形。
在以上说明的墨盒1中,在制造后的搬运时由于振动等会使得墨水容纳室内的空气在墨水I中受到搅和,或者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墨盒1的振动或温度变化使气泡B混入墨水I中,即使在上述情况下,对于在流入到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流向墨水供应部50的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中的墨水I中漂浮的气泡B,当其从比设置在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中途的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更靠上游的气泡截存流路713通过时,也会由于填充在该气泡截存流路713中的墨水I而在该气泡B上作用有阻止其向下游流入的浮力。因此,气泡B从墨水I中分离出并被捕捉(参照图15)。因而,气泡B不会流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侧。
因此,混入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I中的气泡B不会附着到设置于墨水供应部50附近的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上,从而喷墨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不会误检测出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余量变为零或者减小至规定量的情况,而能够准确地检测出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余量变为零或者减少至规定量的情况(所谓即将用尽)。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气泡截存流路713由将流向变换为垂直方向的多个垂直方向变换部721a~721g以及将流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的多个水平方向变换部723a~723f组合而成,因此可以节省空间并且构成立体复杂的流路结构,通过各个流向的方向变换部发挥分离墨水I中的气泡B的作用。因而,流向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I在到达墨水余量传感器31之前,反复接受对气泡B的捕捉处理,成为将混入的气泡B完全分离去除的状态,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混入到墨水I中的气泡B附着到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上而导致误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在流向的方向变换部721a~721g、723a~723f中从墨水I分离出来的气泡B被储存在与前后流路相比将流路截面垂直向上扩张的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或者堵死的气泡收集空间725a、725b中,通过这些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725a、725b能够统一储存大量的气泡B,从而能够消除由于气泡收集空间容量的不足而产生的漏捕气泡B的情况。
此外,由于其前后的流路位于气泡收集空间的下方,因而通过填充在该气泡收集空间中的墨水I会在储存在气泡收集空间724a~724c中的气体上作用有阻止其向下方流路接近的浮力。因而,即使当使用过程中对从设备上卸下的墨盒1作用强烈的振动,或者作用因下落等引起的冲击时,储存在气泡收集空间中的气体也难以流到气泡收集空间之外。此外,能够用一个气泡收集空间储存大量的气泡B。
另外,万一一个气泡收集空间中储存的气体由于作用在墨盒1上的振动或冲击而流到相邻流路,流出的气体也会被位于其下游的垂直方向变换部或堵死的气泡收集空间再次捕捉或者储存起来,因而无法到达墨水余量传感器31。
因此,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在从设备上卸下的墨盒1上作用强烈振动,或者作用因下落等引起的冲击时,混入到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I中的气泡B也不会附着到安装于墨水供应部50附近的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上,喷墨记录装置的液体余量检测部不会误检测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余量变为零或者减小到规定量,从而能够可靠地进行检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来自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墨水出口、即墨水排出口(气泡截存流路713的入口)311是直径2mm以下的圆形截面流路,墨水排出口311形成了防止气泡B流出的弯月面,因而可以抑制气泡B从墨水容纳室390流向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一侧,减轻气泡截存流路713上的气泡捕捉的负担,从而可以提高防止气泡B向墨水余量传感器31附着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流路截面呈矩形,因而与形成为圆形截面的情况相比,在并行的流路之间不会留下浪费空间,可以高密度地形成复杂流路,此外,在通过树脂成形来形成气泡截存流路713的情况下,也可提高成形性能。
并且,在流路截面为矩形的情况下,与流路为圆形截面的情况相比,在矩形流路截面的角落部会形成流动迟缓区域,其内部的上部角落部起着对由流向的方向变换部分离出的气泡B进行截留的气泡收集空间的作用,因而气泡B的捕捉或者收集也很容易。
另外,在气泡截存流路713的中途,或者在比墨水余量传感器31的检测位置靠上游的墨水引导通路的中途,也可以配置捕捉气泡B的多孔质体。
这样一来,由于设置在流路中途的多孔质体可更有效地捕捉混入到墨水中的气泡,因而可以提高气泡的捕捉效率,从而可以提高气泡捕捉的可靠性。
如上所述,上述墨盒1采用了将流路向各个方向变换、在各个方向上捕捉或收集气泡的结构,因而无论墨盒1处于何种姿态,都能可靠地防止气泡B达到墨水余量传感器31。因此,极大地提高了准确检测墨水用尽的精度,防止产生在残留墨水I的情况下替换墨盒1的问题。
接着,参考图8~图12来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至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大气连通通路150。
当墨盒1内的墨水I被消耗从而墨盒1内部的压力下降时,会有与所储存的墨水I的减少量相当的大气(空气)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
设置于大气开放孔100内部的小孔102与形成于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曲折通路310的一端相连通。曲折通路310是形成得较为细长的曲折路径,其延长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距离以抑制墨水中水分的蒸发。曲折通路310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过滤器70相连接。
在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形成有通孔322,从而经由通孔322与形成于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空间320相连通。
在气液分离过滤器70中,在通孔322和曲折通路310的另一端之间配置了气液分离膜71。气液分离膜71通过将高斥水性和高斥油性的纤维材料编织为网形状而形成。
从盒主体10的正面侧观看,空间320形成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右上方。在空间320中,在通孔322的上部开设有通孔321。空间320经由该通孔321与形成在背面侧的上部连接流路330相连通。
上部连接流路330包括流路部分333和流路部分337,流路部分333在从背面侧观看时从通孔321沿着长边向右方延伸,从而通过墨盒1的最上面一侧,即通过墨盒1被安装的状态下重力方向上的最上部的部分,流路部分337在短边附近的折返部335折返后通过比流路部分333更靠上的墨盒1的上面侧并延伸至形成于通孔321附近的通孔341。通孔341与形成在正面侧的墨水截存室340相连通。
这里,当从背面侧观看该上部连接流路330时,在从折返部335延伸至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中设置有形成通孔341的位置336、和在盒厚度方向上比位置336凹陷得更深的凹进部332,并形成了多个肋331,以隔开该凹进部332。此外,在从通孔321延伸至折返部335的流路部分333比从折返部335延伸至通孔341的流路部分337深度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上部连接流路330形成于重力方向上最上面的部分,所以墨水I基本上不会超过上部连接流路330向大气开放孔100侧移动。此外,由于上部连接流路330具有不会由于毛细管现象等而使墨水I产生倒流的程度的宽幅的粗细,并且在流路部分337形成了凹进部332,因而易于捕捉倒流来的墨水I。
当从正面侧观看时,墨水截存室340是形成在盒主体10的右上方角落位置处的立方体形状的空间。如图12所示,当从正面侧观看时,通孔341开口于墨水截存室340的左上方里侧角落部附近。此外,在墨水截存室340的右下方前侧角落部,形成了将作为间隔壁的肋10a的一部分切除而成的切口部342,墨水截存室340经由该切口部342与连接缓冲室350相连通。
这里,墨水截存室340和连接缓冲室350是将大气连通通路150中途的容积扩大的空气室,从而,当不管由于何种原因使墨水I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倒流时,都会将墨水I留存在该墨水截存室340和连接缓冲室350中,以尽量使其不向大气开放孔100侧流入。关于墨水截存室340和连接缓冲室350的具体作用,将在后面描述。
连接缓冲室350是形成在墨水截存室340的下方的空间。在连接缓冲室350的底面352上,设置有在注入墨水时用于抽出空气的减压孔110。此外,在底面352的附近,在向喷墨式记录装置安装时位于重力方向最下方的部位,具有向厚度方向侧开口的通孔351,连接缓冲室350经由该通孔351与形成在背面侧的连接流路360相连通。
当从背面侧观看时,连接流路360向中央上方一侧延伸,并经由开口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附近且作为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下游端的通孔372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相连通。即,从大气开放孔100至连接流路360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大气连通通路150。连接流路360形成得很细,以便形成弯月面来使墨水I不发生倒流。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正如在图8中也示出的那样,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除了上述的墨水容纳室(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缓冲室430)、空气室(墨水截存室340、连接缓冲室350)、墨水引导通路(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下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10)之外,还划出了不填充墨水I的非填充室501。
非填充室501以夹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的方式分割形成在盒主体10的正面侧中打上阴影线的靠近左侧面的区域。
在该非填充室501的内部区域的左上角设置有与背面侧相连通的大气开放孔502,从而通过该大气开放孔502而与外部大气相连通。
当将墨盒1减压包装时,该非填充室501成为蓄积了脱气用负压的脱气室。因此,在使用之前,盒主体10内部的气压通过非填充室501和减压包的负压吸力而被保持在规定值以下,从而能够提供溶入空气少的墨水I。
接着,根据图19来说明当上述说明的墨盒1内的墨水I被耗尽、或者减少到规定量时向该用尽的墨盒1中注入墨水I的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注入方法中使用的墨水再注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9所示,墨水再注入装置600包括墨水注入单元610和真空抽吸单元620,墨水注入单元610与通过穿孔加工而在墨盒1上开口的注入口601相连接,真空抽吸单元620与盒主体10的墨水供应部50相连接。
墨水注入单元610包括:墨罐611,储存填充的墨水I;泵613,将该墨罐611内的墨水I向与所述注入口601相连接的流路612压送;以及阀614,在所述泵613与注入口601之间打开关闭流路612。真空抽吸单元包
真空抽吸单元包括:真空泵621,产生真空抽吸所需的负压;连接流路622,使由该真空泵621产生的负压作用于墨水供应部50;墨水截存器623,配备在连接流路622的中途,捕捉、回收由于真空抽吸而从盒主体10侧流入连接流路622中的墨水I,从而保护真空泵621免受墨雾等的影响;以及阀624,在该墨水截存器623和墨水供应部50之间打开关闭连接流路6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墨盒1的结构和功能,将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相连通的注入口601形成在大气连通通路150上的位置确定在与通孔372相对的位置附近,所述通孔372位于构成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一部分的连接流路360的下游端。
另外,与通孔372相对的注入口601通过在覆盖盒主体10的背面侧的外表面薄膜60(薄膜部件)上开孔而形成,以便与通孔372一致。在插入该注入口601中的流路612的前端部上例如设置有密封环等,当所述前端部被压靠在通孔372上时,该密封环与通孔372周围的容器壁面气密地紧贴,从而使流路612和通孔372成气密地连接的状态。
另外,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相连通的注入口601只要形成在比上部墨水容纳室370靠上游的大气连通通路150上即可,注入口的形成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能够以与构成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一部分的连接流路360一致的方式通过在外表面薄膜60上开孔,或者剥离外表面薄膜60来形成注入口601。此外,也能够以与在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上开口的通孔322一致的方式,通过剥离外表面薄膜60和气液分离膜71来形成注入口601。
另外,也可以从墨盒1上取下盖部件20,露出覆盖盒主体10的正面侧的薄膜80,然后以与位于构成大气连通通路150的一部分的连接流路360的上端的通孔351一致的方式,在薄膜80上开孔来形成注入口601。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通过依次实施下述的工序来将用完的墨盒1复原为可再使用的墨盒(液体容纳容器),所述工序依次为:注入口形成工序,在大气连通通路150上形成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相连通的注入口601;真空抽吸工序,通过真空抽吸单元620从墨水供应部50中抽吸并去除残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液体注入工序,利用墨水注入单元610从注入口601注入规定量的墨水;以及密封工序,在液体注入工序结束后密封注入口601。
密封工序具体地说是通过在注入口601上粘接或熔敷密封膜、胶带等,或者用塞子等气密性地封堵来形成密封部的处理工序。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中,为了注入墨水I而对墨盒1实施的加工包括:为了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相连通而在外表面薄膜60上开设用于注入墨水I的注入口601的加工;和在注入墨水I后密封注入口601的加工。这些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廉并且也不费功夫。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有从墨水供应部50抽吸并去除残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的真空抽吸工序,因而,在从注入口601注入规定量的墨水I的液体注入工序中,通过将盒主体10的各个墨水引导通路380、420、440和各墨水容纳室控制为减压环境,不仅能将注入的墨水I填充到墨水容纳室370、390、430中,还能够有效地注入到直至墨水供应部50的所有墨水引导通路的各个角落。
此外,还可将注入墨水I时混入的气泡通过真空抽吸而从墨水供应部50排到外部,或者通过经真空抽吸所形成的容器内的减压环境,来使流入的气泡溶解消失在液体中。
另外,对于在墨水填充时流入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的墨水I中漂浮的气泡B,当其通过设置于上游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接流路400的中途的气泡截存流路713时,通过填充于该气泡截存流路713中的墨水I而在该气泡B上作用有阻止其向下游流入的浮力。因此,可以将气泡B从墨水I分离出来并将其捕捉(参照图15)。因而,气泡B不会流入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一侧。因此,能够防止墨水注入时混入到墨水容纳室370、390、430的墨水中的气泡B附着在墨水余量传感器31上而导致的误检测。
此外,当提供了通过上述墨水注入方法而再生的再生墨盒时,墨盒作为容器的产品寿命得以延长,因此可以有助于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此外,由于再生成本低、可廉价提供,因此还能够有助于降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使用成本。
在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中,也可以在真空抽吸工序和液体填充工序之间,从注入口601向盒主体10内注入清洗液来清洗、去除容器内部凝固的墨水。此外,对于真空抽吸工序和液体填充工序无需明确地设定处理顺序。例如,也可以在实施真空抽吸工序的同时,并行实施液体填充工序。
此外,在实施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方法时所使用的墨水再注入装置600具体地说也可以用容易得到的器具来代替。
例如,对于墨水注入单元610来说,可以用作为注射器的由针筒和活塞构成的注入器来代替,或者也可以用在可变形的塑料瓶中容纳了补充墨水的补充瓶来代替。
本发明液体容纳容器中的容器主体、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液体引导通路、大气连通通路、液体检测部以及堤坝部等的结构不局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的结构,无庸置疑,可在本发明的宗旨的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
此外,本发明液体容器的用途不限于上述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墨盒。也可转用于具有喷射微小量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
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例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镜的制造中使用的具有色材喷射头的装置;在有机EL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中使用的具有电极材料(导电糊)喷射头的装置;在生物芯片的制造中使用的具有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的具有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分散器等等。

Claims (17)

1.一种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用于向液体容器中注入液体,其中,所述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
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通路;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充满液体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包括:
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的工序;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的工序;以及
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结束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工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在所述液体注入工序的前一阶段还包括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减压的减压工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在所述减压工序中,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抽吸。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中,所述注入口位于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下游端。
5.一种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
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
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导入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大气连通通路;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充满液体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其中,
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并且在注入所述液体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将液体的流向变换为垂直方向的垂直方向变换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将液体的流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的水平方向变换部。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具有与前后的流路位置相比将流路截面垂直向上扩张了的气泡收集空间。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截存流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堵死了的气泡收集空间。
10.如权利要求5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的中途,或者在比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靠上游的液体引导通路的中途,设置有捕捉气泡的多孔质体。
11.如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或者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相连接的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液体供应口被形成为直径为2mm以下的圆形截面流路。
12.如权利要求5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对于构成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的流路,其流路截面被形成为矩形。
13.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还包括差压阀,该差压阀介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始终被顶向关闭状态,而当所述液体供应部侧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侧的压差达到固定值以上时变为打开状态。
14.一种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液体供应部;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相连通的液体引导通路;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通路;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充满液体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
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形成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薄膜部件;以及
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通路的薄膜部件上形成,密封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的密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中,所述密封部件是由薄膜或者胶带形成的。
16.一种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用于向大气开放式的液体容器中注入液体,其中,所述液体容器在可装卸在装置上的容器主体内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装置侧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
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
伴随着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导入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大气连通通路;以及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的中途,通过检测流入该液体引导通路的气体来检测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液体余量变为零的液体检测部;
并且,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设置有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包括:
在所述大气连通通路上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相连通的注入口的工序;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的工序;以及
在所述注入液体的工序结束后密封所述注入口的工序。
17.一种液体容器,可装卸在液体消耗装置上,并包括:
液体容纳部;
可连接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喷射部上的液体供应部;
将储存于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中的液体引导通路;
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通路;
设置于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在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中液体充满时以及有气体流入了所述液体引导通路时输出不同信号的液体检测部;以及
设置在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检测位置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之间的所述液体引导通路上,对混入液体中的气泡进行捕捉的气泡截存流路;
其中,
在所述气泡截存流路中填充有能够将通过所述气泡截存流路的液体中的气泡捕捉到该气泡截存流路中的量的液体。
CN 200710142010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Active CN1005750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0755A JP4992338B2 (ja) 2006-08-11 2006-08-11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6220755 2006-08-11
JP2006220767 2006-08-12
JP2006220770 2006-08-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1336A true CN101121336A (zh) 2008-02-13
CN100575094C CN100575094C (zh) 2009-12-30

Family

ID=3908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357092A Pending CN101121330A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200780029902.6A Active CN101500810B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A2007101420128A Pending CN101121338A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09 Active CN100584620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10 Active CN100575094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7101357092A Pending CN101121330A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200780029902.6A Active CN101500810B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A2007101420128A Pending CN101121338A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09 Active CN100584620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992338B2 (zh)
CN (5) CN101121330A (zh)
ES (2) ES2354992T3 (zh)
ZA (1) ZA200900963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22832A1 (en) 2008-06-27 2009-12-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CN101612834B (zh) * 2008-06-27 2012-03-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142000B2 (en) 2008-06-27 2012-03-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8177342B2 (en) 2008-06-27 2012-05-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8182075B2 (en) 2008-07-15 2012-05-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livery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419500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802066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9626A1 (de) * 2008-02-18 2009-08-27 Advalytix Ag Verfahren zur Zustandsüberprüfung einer Pipette, Pipettierverfahren, Pipettiervorrichtung und Saugrohr für eine Pipettiervorrichtung
JP5390119B2 (ja) * 2008-05-01 2014-01-15 エステー産業株式会社 使用済み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インク再注入方法
JP5919737B2 (ja) * 2010-12-08 2016-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検出システム、液体容器
CN102909958B (zh) * 2011-08-04 2014-10-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CN10335870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墨水注入方法
EP2666637B1 (en) * 2012-05-23 2018-03-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10384454B2 (en) * 2012-07-23 2019-08-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KR101953429B1 (ko) 2012-08-10 2019-02-28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체, 액체 소비 장치,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액체 수용체 유닛
JP6102150B2 (ja) *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DE102012216881A1 (de) * 2012-09-20 2014-03-20 Kba-Metronic Gmbh Druckeinrichtung
CN203401814U (zh) * 2013-07-11 2014-01-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墨盒
PL3391957T3 (pl) * 2015-12-14 2022-01-31 Saraya Co., Ltd. System dostarczania płynu i sposób sterowania takim systemem
JP7056329B2 (ja) * 2018-04-03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212862328U (zh) * 2020-05-08 2021-04-0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耗材包装组件
CN115283835B (zh) * 2022-07-05 2023-10-20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的缺陷打标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3979B2 (ja) * 1994-09-16 2004-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EP1967367B1 (en) * 2000-10-20 2011-08-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 jet recording device
JP4715115B2 (ja) * 2004-06-23 2011-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66250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CN101612834B (zh) * 2008-06-27 2012-03-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142000B2 (en) 2008-06-27 2012-03-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8177342B2 (en) 2008-06-27 2012-05-1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20090322832A1 (en) 2008-06-27 2009-12-3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US8182075B2 (en) 2008-07-15 2012-05-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delivery syste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1628506B (zh) * 2008-07-15 2012-07-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19500A (zh) * 2012-05-23 2013-12-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3419500B (zh) * 2012-05-23 2015-10-2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盒以及密封部件
CN108020660A (zh) * 2016-11-04 2018-05-11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US11266985B2 (en) 2016-11-04 2022-03-08 Sysmex Corporation Liquid sealed cartridge, method for producing liquid sealed cartridge, and liquid sending method
CN108020660B (zh) * 2016-11-04 2022-04-15 希森美康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盒体、液体封入盒体的制造方法及液体移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00810A (zh) 2009-08-05
ES2354992T3 (es) 2011-03-21
ES2355758T3 (es) 2011-03-30
CN100575094C (zh) 2009-12-30
ZA200900963B (en) 2010-01-27
JP2008044190A (ja) 2008-02-28
CN100584620C (zh) 2010-01-27
CN101500810B (zh) 2011-08-10
CN101121335A (zh) 2008-02-13
CN101121330A (zh) 2008-02-13
CN101121338A (zh) 2008-02-13
JP4992338B2 (ja) 2012-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5094C (zh)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KR100936840B1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액체 수용 용기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의 제조 방법
EP1886823B1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01537735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53986C (zh) 液体容器
CN101612833A (zh) 液体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AU2007282345B2 (en)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ceiving container
CN101612834A (zh) 向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方法、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80014664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JP438067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KR20080014688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CN101432145B (zh) 液体容器
CN101410253B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1304882A (zh) 具有液体量检测单元的液体容器和液体填充方法
JP2008044192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044200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