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1330A -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 Google Patents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1330A
CN101121330A CNA2007101357092A CN200710135709A CN101121330A CN 101121330 A CN101121330 A CN 101121330A CN A2007101357092 A CNA2007101357092 A CN A2007101357092A CN 200710135709 A CN200710135709 A CN 200710135709A CN 101121330 A CN101121330 A CN 101121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ink
described liquid
navigation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1357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品田聪
宫岛知明
松山雅英
关祐一
小池尚志
胜村隆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1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13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在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各种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墨盒在容器主体(10)内设置有:墨水容纳部;墨水供应部(50),与打印头连接;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将储存在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引导至墨水供应部(50);大气连通路径,随着墨水I的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引导至墨水容纳部5内;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通过检测出气体向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流入,检测出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已经被耗尽。对于上述墨盒,在大气连通路径中形成与墨水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从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墨水,在注入墨水之后密封注入口。

Description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向适于用作墨盒的大气开放型液体容器注入液体的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所述墨盒可装卸地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等中。
背景技术
作为可装卸地安装在喷墨式打印机等液体消耗装置上的墨盒(液体容器),提出了各种大气开放型墨盒,在其可装卸地安装在打印机上的容器主体内设置有:墨水容纳部(液体容纳部),容纳墨水;墨水供应部(液体供应部),与打印机一侧的打印头(液体喷射部)连接;墨水引导路径(液体引导路径),将储存在墨水容纳部中的墨水引导至墨水供应部;以及大气连通路径,随着墨水容纳部内的墨水的消耗而将大气从外部引导至墨水容纳部内。
在某些上述墨盒中设置有将具有压电振动体的传感器配置在液体容纳部内的基准高度的墨水剩余量检测机构(液体检测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当液体容纳部中的墨水液面由于印刷处理对墨水的消耗而下降至基准高度、因此随着墨水的消耗从大气连通路径导入到液体容纳部中的外部气体到达传感器的检测位置时,该墨水剩余量检测机构在传感器周围充满墨水液体的情况下和在空气与传感器周围相接触的情况下会向打印机输出不同的信号。并且,在打印机中,根据从墨水剩余量检测机构输出的信号(残留振动的变化)而检测出墨水的液面已经下降至基准高度。
即,使设置在液体容纳部中的、具有压电元件的压电装置或致动器(actuator)的振动部振动,然后测量由于振动部中残留的残留振动而产生的反电动势,由此来检测共振频率或反电动势波形的振幅,从而检测出声阻的变化。该检测信号被用于墨水剩余量显示或墨盒更换时间的通知。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1-1460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墨盒是由多个部件构成的高精度的容器,因此如果在墨水耗尽时就此废弃会造成有用资源的浪费,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希望向使用完毕的墨盒再注入墨水以进行再生。
但是,以往的墨盒大多在组装工序的中途进行墨水注入工序,因此在墨盒的组装完成之后无法使用同样的墨水注入方法。因此,需要开发不使用组装新的墨盒时的墨水注入方法而填充墨水的墨水注入方法。
但是,最近的墨盒由于在连通墨水容纳室和墨水供应部的墨水引导路径中设置有差压阀或用于检测墨水剩余量的墨水剩余量检测机构而高性能化,所述差压阀作为调整向墨水供应部供应的墨水压力并防止从墨水供应部一侧倒流的止回阀而发挥作用。另外,墨水容纳室或大气连通路径的结构也变得复杂。
因此,当在没有准备地为注入墨水而加工容器主体时,墨水有可能在注入之后向墨水容纳部以外的部分泄漏,或者由于在注入墨水时混入了气泡而损害最初的功能,从而导致再生不良。
特别是当悬浮在注入的墨水液体中的气泡附着在墨水剩余量检测机构的传感器表面上时,附着的气泡可能会导致残留振动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无法准确地检测出墨水的有无并误检测为墨水的液面已经下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以在不损害液体容器的各种功能的情况下注入液体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并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储存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以及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液体流入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
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结束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根据上述液体注入方法,从注入口注入并通过液体引导路径的液体在通过了坝部之后向位置比坝部的上端低的液体流入开口流入,当通过坝部的液体中混有气泡时,由于填充在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而会有阻碍气泡接近液体流入开口的浮力作用在气泡上。由此,气泡难以进入液体流入开口。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液体注入工序之前的阶段还包括使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减压的减压工序。
根据该发明,由于通过减压工序使液体容纳体内减压,因此当之后进行液体注入工序时,可以将液体有效地注入到液体容纳部内。
另外,在本发明中,在所述减压工序中,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吸引。
根据该发明,尤其是对于具有差压阀的液体容纳体,可以将液体注入至差压阀的下游一侧。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注入口设置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下游端。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储存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以及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液体流入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所述液体容器经过如下处理而形成: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在注入了所述液体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根据上述液体容器,从注入口注入并通过液体引导路径的液体在通过了坝部之后向位置比坝部的上端低的液体流入开口流入,当通过坝部的液体中混有气泡时,由于填充在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而会有阻碍气泡接近液体流入开口的浮力作用在气泡上。
由此,气泡难以进入液体流入开口。另外,当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逐渐减少时,液面会从坝部的上端逐渐下降,因此不会出现在液体引导路径中存在残留液体的状态下液面先到达液体流入开口的情况。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所述液体流入开口与所述坝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底面朝向所述液体流入开口并向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
根据该结构,当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逐渐减少、液面从坝部的上端逐渐下降时,离液体流入开口远的液体逐渐沿倾斜底面向液体流入开口的方向流动。
即,液体的排泄性变得良好,所有残留液体均不会剩余在液体引导路径中,而是被导向液体流入开口。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形成有对所述液体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狭小流路。
根据该结构,当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进入到狭小流路中时,除了液体流动之外,液体还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被向液体流入开口一侧吸引,从而可以得到无延滞的良好的液体流动。另外,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液体的终端(气液的边界)在通过时也会由于毛细管现象的吸引作用而被导向液体流入开口,从而不会残留终端的液体。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多个所述狭小流路并列形成。
根据该结构,可以确保各个狭小流路的毛细管现象的吸引作用,同时可以确保大的液体的通过流路截面积,减小液体的水头损失。另外,与形成一个相同流路截面积的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大的气泡(或气液的边界)到达液体流入开口的几率。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所述狭小流路形成为矩形截面形状。
根据该结构,通过将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设定为充分地小于长边,流路变得扁平,与相同流路截面积的液体引导路径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防止气泡流入的效果。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作为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最上游一侧的入口部是直径比所述狭小流路的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大的圆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液体引导路径的入口部是直径比狭小流路的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大的圆孔,因此假定当直径与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相同或比该短边小的多个气泡流入入口部时,会使气泡相互结合,从而可以最大成长为与圆孔相同的大小,由此可以使气泡难以通过狭小流路。换言之,当形成了直径小于等于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的入口部时,通过了入口部的所有的气泡会进入到狭小流路中。而根据该结构,通过使气泡成长为难以通过的大小,可以有效地防止气泡进入到液体流入开口中。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所述狭小流路的至少一个内壁面兼为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内壁面。
根据该结构,狭小流路的内壁面为液体引导路径的内壁面,因此外周与液体引导路径的内壁面相接触、并且具有无法进入到狭小流路中的直径的气泡的中心会偏离狭小流路的中心。
即,气泡受到内壁面的约束,由此增强了相对于通过中心的对称轴非对称的异形变形。此时,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异形变形与对称变形相比,气泡的欲恢复为球体的复原力大。由此,可以使气泡难以被吸引到狭小流路内。换言之,可以仅使液体容易流入到狭小流路中。
另外,狭小流路的内壁面为液体引导路径的内壁面,因此由内壁面和内壁面夹持而形成的角部会连续延伸至液体引导路径和液体流入开口,从而可以通过在角部产生的毛细管现象将狭小流路内的液体吸引至液体流入开口。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设置有台阶部,与该台阶部的上游一侧的顶面相比,其下游一侧的顶面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当从注入口注入的液体经由液体引导路径流向液体流入开口部时,液体会被台阶部捕捉。由此,当在液体中混入有气泡时,气泡会从液体分离,分离的气泡会由于浮力而滞留在台阶部的上方一侧的顶面处。
另外,通过该分离作用,本来会通过狭小流路的直径小的气泡可以成长为无法通过狭小流路的直径大的气泡,从而可以使气泡更加难以附着在液体检测部上。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容器,该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通;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液体流入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膜部件,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密封部,密封注入口,所述注入口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膜部件上形成。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带(tape)形成。
另外,优选的是:在上述液体容器中,容纳可以通过所述坝部的量的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察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在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上的状态的图;
图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即将安装在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刚安装在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8是从正面一侧观察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盒主体时的图;
图9是从背面一侧观察作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盒主体时的图;
图10的(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
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
图12是示出图8所示的墨盒主体内的流路结构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图8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液体引导路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图14的V-V线的截面立体图;
图16的(a)是示出气泡中心偏离狭小流路中心的异形变形的作用说明图;(b)是示出气泡中心偏离狭小流路中心的对称变形的作用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将安装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打印机)上的墨盒作为液体容器的一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从与图1相反的角度观察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从与图3相反的角度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墨盒安装在托架上的状态的图,图6是示出即将安装在托架上之前的状态的截面图,图7是示出刚安装在托架上之后的状态的截面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是一种液体容器,具有近似长方体的形状,在设置于其内部的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室)中储存、容纳墨水(液体)I。墨盒1安装在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托架200上,向该喷墨式记录装置供应墨水(参照图5)。
对墨盒1的外观特征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墨盒1具有平的上表面1a,在与上表面1a相对的底面1b上设置有与喷墨式记录装置连接而供应墨水的墨水供应部(液体供应部)50。另外,在底面1b上开设有与墨盒1的内部连通而导入大气的大气开放孔100。即,墨盒1是在从大气开放孔100导入空气的同时从墨水供应部50供应墨水的大气开放型墨盒。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大气开放孔100包括:近似圆筒形状的凹部101,在底面1b上从底面一侧向上面一侧开口;以及小孔102,在凹部101的内周面上开口。小孔102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径连通,经由该小孔102将大气导入到后述的最上游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
大气开放孔100的凹部101具有可以接纳在托架200上形成的突起230的深度。该突起230是用于防止忘记剥离密封膜90的防止忘记剥离突起,所述密封膜90是气密性封闭大气开放孔100的封闭单元。即,在粘附有密封膜90的状态下,突起230无法插入到大气开放孔100中,因此墨盒1无法安装在托架200上。由此,在大气开放孔100上粘附有密封膜90的情况下,用户即使要将墨盒1安装到托架200上也无法进行安装,由此能够可靠地促使用户在安装墨盒1时剥离密封膜90。
另外,如图1所示,在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一个短边一侧相邻的窄侧面1c上形成有用于防止将墨盒1安装到错误位置的误插入防止突起22。如图5所示,在作为接纳一方的托架200一侧形成有与误插入防止突起22相对应的凹凸220,仅当误插入防止突起22不与凹凸220干涉时才能够将墨盒1安装在托架200上。误插入防止突起22具有根据每种墨水的种类而不同的形状,作为接纳一方的托架200一侧的凹凸220也具有与对应的墨水的种类相应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即使在托架200可以安装多个墨盒的情况下,也不会将墨盒安装到错误的位置上。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与墨盒1的窄侧面1c相对的窄侧面1d上设置有配合杆11。在该配合杆11上形成有当安装到托架200上时与在托架200上形成的凹部210相配合的突起11a,通过配合杆11弯曲而使突起11a与凹部210相配合,由此使墨盒1相对于托架200被定位。
另外,在配合杆11的下方设置有电路基板34。在该电路基板34上形成有多个电极端子34a,通过这些电极端子34a与设置在托架200上的电极部件(未图示)相接触而使墨盒1与喷墨式记录装置电连接。在电路基板34中设置有可以重写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与墨盒1相关的各种信息和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水使用信息等。另外,在电路基板34的内侧设置有利用残留振动来检测墨盒1内的墨水剩余量的墨水剩余量传感器(液体检测部)31(参照图3或图4)。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和电路基板34合称为墨水用尽传感器30。
另外,如图1所示,在墨盒1的上表面1a上粘附有表示墨盒内容物的标签60a。通过覆盖宽侧面1f的外表面膜60的端部跨至上表面1a进行粘附来形成该标签60a。
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与墨盒1的上表面1a的两个长边一侧相邻的宽侧面1e、1f形成为平面形状。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宽侧面1e的一侧作为正面一侧、将宽侧面1f的一侧作为背面一侧、将窄侧面1c的一侧作为右侧面一侧、将窄侧面1d的一侧作为左侧面一侧来进行说明。
接着,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构成墨盒1的各个部分。
墨盒1包括:作为容器主体的墨盒主体10、以及覆盖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的盖部件20。
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肋10a,由这些肋10a来进行间隔,从而在内部划分形成填充墨水I的多个墨水容纳室(液体容纳部)、未填充墨水I的未填充室、以及位于后述的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中途的空气室等。
在墨盒主体10与盖部件20之间设置有覆盖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的膜80,肋、凹部、槽的上面被该膜80封闭,从而形成多个流路、墨水容纳室、未填充室、空气室。
另外,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形成有:作为容纳差压阀40的凹部的差压阀容纳室40a;以及作为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凹部的气液分离室70a。
在差压阀容纳室40a中容纳有阀部件41、弹簧42、以及弹簧座43,由此而构成差压阀40。差压阀40配置在下游一侧的墨水供应部50与上游一侧的墨水容纳室之间,被赋予保持阻断墨水从墨水容纳室一侧向墨水供应部50一侧流动的闭阀状态的趋势。随着从墨水供应部50向打印机一侧供应墨水,差压阀40的墨水供应部50一侧与墨水容纳室一侧的差压变为规定值以上,由此差压阀40从闭阀状态转为开阀状态,从而将墨水I供应给墨水供应部50。
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上面,沿设置在气液分离室70a的中央部附近的、包围外周的堤沿70b粘接有气液分离膜71。该气液分离膜71的材料可以使气体通过而使液体无法通过,其整体构成为气液分离过滤器70。气液分离过滤器70设置在连接大气开放孔100和墨水容纳室的大气连通路径150中,用于使墨水容纳室中的墨水I不会经由大气连通路径150而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出。
除了差压阀容纳室40a和气液分离室70a之外,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还刻有多个槽10b。通过在构成了差压阀40和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状态下用外表面膜60覆盖外表面来封闭这些槽10b的开口部,从而形成大气连通路径150和墨水引导路径(液体引导路径)。
如图4所示,在墨盒主体10的右侧面一侧形成有作为容纳构成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各个部件的凹部的传感器室30a。在该传感器室30a中容纳有: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以及压缩弹簧32,将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压向传感器室30a的内壁面而将其固定。另外,传感器室30a的开口部被盖部件33覆盖,在该盖部件33的外表面33a上固定有电路基板34。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的传感(sensing)部件与电路基板34连接。
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包括:腔室,形成从墨水容纳室到墨水供应部50之间的墨水引导路径的一部分;振动板,形成该腔室的壁面的一部分;以及压电元件(压电致动器),在该振动板上被施加振动。所述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将向所述振动板施加振动时的残留振动作为信号而输出给打印机,在打印机中根据该信号来检测所述墨水引导路径内有无墨水I。打印机根据从该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输出的信号来检测墨水I与气体(混入到墨水中的气泡B)之间的残留振动的振幅、频率等的差异,从而检测出墨盒主体10内有无墨水I。
具体地说,在打印机中,当墨盒主体10内的墨水容纳室中的墨水I被耗尽或减少至规定量以下、因此导入到墨水容纳室内的大气通过墨水引导路径而要进入到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的腔室内时,根据此时的残留振动的振幅或频率的变化而检测出上述情况,输出表示墨水用尽或墨水区域末端(area end)的电信号。
如图4所示,除了先前说明的墨水供应部50和大气开放孔100之外,在墨盒主体10的底面一侧还形成有:减压孔110,用于在注入墨水时由真空吸引单元从墨盒1内部吸出空气来进行减压;凹部95a,构成从墨水容纳室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路径;以及缓冲室30b,设置在墨水用尽传感器30的下方。
墨水供应部50、大气开放孔100、减压孔110、凹部95a、以及缓冲室30b的各自的开口部在墨盒制造之后均立即分别被密封膜54、90、98、95、35密封。其中,密封大气开放孔100的密封膜90在将墨盒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而成为使用状态之前由用户剥离。由此,大气开放孔100露出到外部,墨盒1内部的墨水容纳室经由大气连通路径150与外部气体连通。
另外,如图6和图7所示,粘附在墨水供应部50的外表面上的密封膜54在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时由喷墨式记录装置一侧的供墨针240戳破。
如图6和图7所示,在墨水供应部50的内部设置有:环状的密封部件51,在安装时被压向供墨针240的外表面;弹簧座52,当未安装到打印机上时与密封部件51抵接而封闭墨水供应部50;以及压缩弹簧53,对弹簧座52向与密封部件51抵接的方向施压。
如图6和图7所示,当供墨针240插入到墨水供应部50内时,密封部件51的内周和供墨针240的外周被密封,墨水供应部50与供墨针240之间的间隙被液密密封。另外,供墨针240的顶端与弹簧座52抵接而将弹簧座52压向上方,从而解除弹簧座52与密封部件51的密封,由此可以从墨水供应部50向供墨针240供应墨水。
接着,参照图8~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图8是从正面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墨盒主体10的图,图9是从背面一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的墨盒主体10的图,图10的(a)是图8的简要示意图,图10的(b)是图9的简要示意图,图11是图8的A-A截面图。另外,图12是图8所示的流路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中,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形成有三个墨水容纳室,即,作为填充墨水I的主墨水容纳室而被分割为上下两部分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以及位于上述上下墨水容纳室之间的缓冲室430(参照图10)。
另外,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形成有根据墨水I的消耗量而向作为最上游的墨水容纳室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导入大气的大气连通路径150。
墨水容纳室370、390、以及缓冲室430由肋10a划分。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各个墨水容纳室中,在沿水平方向延伸而成为容纳室的底壁的肋10a的一部分上形成有向下凹的形状的凹陷部374、394、434。
凹陷部374是由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所述底壁375由肋10a形成。凹陷部394是由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由肋10a形成的底壁395和壁面的突出部向墨盒的厚度方向凹陷而形成的。凹陷部434是由缓冲室430的由肋10a形成的底壁435的一部分向下方凹陷而形成的。
并且,在各个凹陷部374、394、434的底部或其附近设置有与墨水引导路径380、上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00、以及墨水引导路径440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311、432。
墨水排出口371、432是在墨盒主体10的厚度方向上贯穿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壁面的贯穿孔。另外,墨水排出口311是向下方贯穿底壁395的贯穿孔。
墨水引导路径380的一端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连通,同时另一端与设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墨水流入口391连通,从而形成将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的墨水I引导至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连通流路。该墨水引导路径380设置成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排出口371向垂直下方延伸的形态,以连通流路内的墨水I的流动方向为从上向下的下降流动的下降型连接方式将一对液体容纳室370、390相互连接在一起。
墨水引导路径420的一端与位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下游的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的墨水排出口312连通,同时另一端与设置在缓冲室430中的墨水流入口431连通,将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的墨水I引导至缓冲室430。该墨水引导路径420设置成从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的墨水排出口312向斜上方延伸的形态,以连通流路内的墨水I的流动方向为从下向上的上升流动的上升型连接方式将一对墨水容纳室390、430相互连接在一起。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墨盒主体10中,三个墨水容纳室370、390、430以下降型连接与上升型连接交替反复的串联连接状相互连接。
墨水引导路径440是将墨水从缓冲室430的墨水排出口432引导至差压阀40的墨水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墨水流入口391、431在各个墨水容纳室中均位于设置在各个容纳室中的墨水排出口371、311的上方,并且设置在各个墨水容纳室的底壁375、395、435的附近。
以下,首先参照图8~图12来说明从作为主墨水容纳室的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到墨水供应部50的墨水引导路径。
如图8所示,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墨盒主体10内的最上游(位置最靠上)的墨水容纳室,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形成。该上部墨水容纳室370是约占墨水容纳室的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在墨盒主体10的大致一半往上的部分形成。
与墨水引导路径380连通的墨水排出口371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的凹陷部374中开口。该墨水排出口371位于比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壁375靠下的位置,因此即使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内的墨水液面F下降至底壁375,该墨水排出口371此时也位于墨水液面F的下方,因此可以继续稳定地导出墨水I。
如图9所示,墨水引导路径380形成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将墨水I从上方导入到下方的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中。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是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所储存的墨水I被导入的墨水容纳室,如图8所示,是约占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形成的墨水容纳室的一半的墨水容纳区域,在墨盒主体10的大致一半往下的部分形成。
与墨水引导路径38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391在配置在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的底壁395的下方的连通流路中开口,来自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墨水I经由该连通流路流入。
下部墨水容纳室390通过贯穿底壁395的墨水排出311与上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00连通。在上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00中三维地形成有曲径流路,在墨水用尽之前通过该曲径流路来捕捉流入的气泡B等,使其不会流到下游一侧。
上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00经由作为贯穿孔的墨水入口部427与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连通,经由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将墨水I导入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
被导入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的墨水I通过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内的腔室(流路)而被从作为腔室的出口的墨水排出口312导入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形成的墨水引导路径420。
墨水引导路径420按照将墨水I从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导向斜上方的方式形成,与跟缓冲室430连通的墨水流入口431连接。由此,从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流出的墨水经由墨水引导路径420而被导入缓冲室430。
缓冲室430是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与下部墨水容纳室390之间由肋10a划分形成的小腔室,作为紧接在差压阀40之前的墨水储存空间而形成。缓冲室430与差压阀40的背侧相对形成,墨水I通过与在缓冲室430的凹陷部434中形成的墨水排出口432连通的墨水引导路径440流入差压阀40。
流入差压阀40的墨水I通过差压阀40而被导向下游一侧,并经由贯穿孔451被导向出口流路450。出口流路450与墨水供应部50连通,墨水I通过插入到墨水供应部50中的供墨针240被供应给喷墨记录装置一侧。
如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液体引导路径)410中设置有坝部425,与墨水流入开口423的内周上部423a相比,该坝部425的上端425a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该墨水流入开口423使墨水I流入设置有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的传感器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4中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室连通流路410的右端形成有后述的墨水入口部427,在左端形成有墨水流入开口423。
因此,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内的墨水I向上方流过墨水入口部427之后越过坝部425而流向左端的墨水流入开口423。通过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墨水I在通过了坝部425之后向位置比坝部425的上端425a低的墨水流入开口423流入。
因此,当通过坝部425的墨水I中混有气泡B时,由于填充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的墨水I而会有阻碍其接近墨水流入开口423的浮力作用在气泡B上。由此,气泡B难以进入墨水流入开口423。另外,当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路径410内的墨水I逐渐减少时,液面会从坝部425的上端425a逐渐下降。因此,不会出现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存在残留液体的状态下液面先到达墨水流入开口423的情况。
墨水流入开口423与坝部425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底面410a朝向墨水流入开口423并向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410a与墨水流入开口423之间形成有水平底面410b,但也可以省略水平底面410b而使底面410a直接与墨水流入开口423连接。
通过设置该倾斜底面410a,当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的墨水逐渐减少、液面从坝部425的上端425a逐渐下降时,离墨水流入开口423远的墨水I逐渐沿倾斜底面410a向墨水流入开口426的方向流动。即,液体的排泄性变得良好,所有残留墨水均不会剩余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而是被导向墨水流入开口423。
这里,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底面410a的上方形成有对墨水I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狭小流路429。通过形成该狭小流路429,当越过了坝部425的墨水I进入到狭小流路429中时,除了液体流动之外,墨水I还会由于毛细管现象而被向墨水流入开口423一侧吸引,从而可以得到无延滞的良好的液体流动。
另外,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的墨水的终端(气液的边界)在通过狭小流路429时也会由于毛细管现象的吸引作用而被可靠地导向墨水流入开口423,从而不会残留终端的墨水I。
通过在底面410a上方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形成隔壁片411来形成作为狭小流路429的两个狭小流路429a、429b。即,在狭小流路429中,多个狭小流路429a、429b并列形成。
通过由多个狭小流路429a、429b来构成狭小流路429,可以确保各个狭小流路429a、429b的毛细管现象的吸引作用,同时可以确保大的墨水I的通过流路截面积,减小墨水I的水头损失。另外,与由一个截面形状形成相同流路截面积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小大的气泡(或气液的边界)到达墨水流入开口423的几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和图16所示,狭小流路429的各个狭小流路429a、429b形成为矩形截面形状。
如此一来,通过将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设定为充分地小于长边,流路变得扁平,与相同流路截面积的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形成为圆形的情况相比,可以增大防止墨水I中的气泡B流入的效果。另外,如图13和图14所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最上游一侧的入口部427是直径比狭小流路429的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大的圆孔。流入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墨水I在向上方流过该墨水入口部427之后越过坝部425而流向狭小流路429。
这样一来,由于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墨水入口部427是直径比狭小流路429的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大的圆孔,因此假定当直径与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相同或比该短边小的多个气泡流入墨水入口部427时,会使气泡相互结合,从而可以最大成长为与圆孔相同的大小,由此可以使墨水I中的气泡B难以通过狭小流路429。换言之,当形成了直径与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相同的墨水入口部427时,通过了墨水入口部427的所有的气泡B会进入到狭小流路429中。而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气泡B成长为难以通过的大小,可以有效地防止墨水I中的气泡B进入到墨水流入开口423中。
并且,如图15所示,构成狭小流路429的狭小流路429a的一个内壁面兼为作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内壁面的顶面410f。另外,构成狭小流路429的狭小流路429b的一个内壁面兼为作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内壁面的底面410a,而与水平底面410b连接。
这样一来,构成狭小流路429的狭小流路429a、429b的各自的一个内壁面兼为作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内壁面的顶面410f或底面410a,由此例如如图16的(a)所示,外周与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顶面410f相接触、并且具有无法进入到狭小流路429a中的直径的墨水I中的气泡B的中心会偏离狭小流路429a的中心。
即,气泡B与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顶面410f抵接而受到约束,由此增强了相对于通过中心的对称轴非对称的异形变形。
与此相对,例如如图16的(b)所示,当狭小流路429具有由一对隔壁片411a、411b形成的狭小流路429c时,该狭小流路429c的一个内壁面无法兼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顶面410f或底面410a。
因此,具有无法进入到狭小流路429c中的直径的墨水I中的气泡B的中心与狭小流路429c的中心一致,成为相对于通过中心的对称轴对称的变形。
因此,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图16的(a)所示的异形变形与图16的(b)所示的对称变形相比,气泡B的欲恢复为球体的复原力大。由此,可以使墨水I中的气泡B难以被吸引到狭小流路429a内。换言之,可以仅使墨水I容易流入到狭小流路429中。
另外,通过狭小流路429b的内壁面成为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底面410a并与水平底面410b连接,如图15所示,由底面410a和内壁面410c夹持而形成的角部410d会连续延伸至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和墨水流入开口423,从而可以通过在角部410d产生的毛细管现象容易地将狭小流路429内的墨水吸引至墨水流入开口423。
另外,如图14所示,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形成有台阶部415,与该台阶部415的上游一侧的顶面410e相比,其下游一侧的顶面410f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下方。通过形成该台阶部415,在坝部425的上方形成气穴(air pocket)部437。
当从墨水入口部427流入的墨水I经由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流向墨水流入开口423时,会被台阶部415捕捉。由此,当在墨水I中混入有气泡B时,气泡B会从墨水I分离,分离的气泡B会由于浮力而滞留在台阶部415的上方一侧的顶面410e处。另外,通过该分离作用,本来会通过狭小流路429的直径小的气泡B可以成长为无法通过狭小流路429的直径大的气泡B,从而可以使气泡B更加难以附着在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上。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由于设置有与墨水流入开口423的内周上部423a相比、上端425a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的坝部425,因此通过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的墨水I在通过了坝部425之后会向位置比坝部425的上端425a低的墨水流入开口423流入。
因此,当通过坝部425的墨水I中混有气泡B时,由于填充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的墨水I而会有阻碍其接近墨水流入开口423的浮力作用在气泡B上,因此气泡B难以进入墨水流入开口423。由此,可以防止由于混入到墨水容纳室370、390、430内的液体中的气泡B附着在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上而导致发生误检测。
另外,当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路径410内的墨水I逐渐减少时,液面会从坝部425的上端425a逐渐下降,因此不会出现在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存在残留液体的状态下液面先到达墨水流入开口423的情况。由此,不会出现与实际情况不符地将墨水容纳部370、390、430中的墨水剩余量误检测为零的情况。
接着,参照图8~图12来说明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大气连通路径150。
当墨盒1内的墨水I被消耗而导致墨盒1内部的压力降低时,与所储存的墨水I的减少量相当的大气(空气)会从大气开放孔100流入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中。
设置在大气开放孔100内部的小孔102与在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形成的蛇道310的一端连通。蛇道310形成为细长的蛇行路径,从而可以延长从大气开放孔100到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距离,抑制墨水中的水分蒸发。蛇道310的另一端与气液分离过滤器70连接。
在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的底面上形成有贯穿孔322,经由贯穿孔322与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形成的空间320连通。
在气液分离过滤器70中,在贯穿孔322与蛇道310的另一端之间配置有气液分离膜71。气液分离膜71由用疏水性和疏油性的纤维材料编成的网状物形成。
当从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观察时,空间320在上部墨水室370的右上方形成。在空间320中,贯穿孔321在贯穿孔322的上部开口。空间320经由该贯穿孔321与在背面一侧形成的上部连结流路330连通。
上部连结流路330包括:流路部分333,通过墨盒1的最上面一侧、即在安装了墨盒1的状态下的重力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当从背面一侧观察时,从贯穿孔321沿长边向右延伸;以及流路部分337,在短边附近的折返部335处折返,通过比流路部分333靠上的墨盒1的上面一侧,并延伸至在贯穿孔321附近形成的贯穿孔341。另外,贯穿孔341与在正面一侧形成的墨水截存室340连通。
这里,当从背面一侧观察该上部连结流路330时,在从折返部335延伸至贯穿孔341的流路部分337中设置有形成贯穿孔341的位置336、以及在墨盒厚度方向上比位置336凹得更深的凹部332,并形成有多个隔开该凹部332的肋331。另外,从贯穿孔321延伸至折返部335的流路部分333比从折返部335延伸至贯穿孔341的流路部分337的深度浅。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重力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形成上部连结流路330,因此基本上墨水I不会超过上部连结流路330而向大气开放孔100一侧移动。另外,上部连结流路330具有宽至不会由于毛细管现象等而发生墨水I倒流的程度的粗细,并且由于在流路部分337中形成有凹部332,因此可以容易地捕捉倒流过来的墨水I。
当从正面一侧观察时,墨水截存室340是在墨盒主体10的右上方的角部位置形成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如图12所示,当从正面一侧观察时,贯穿孔341在墨水截存室340的左上方的里侧的角部附近开口。另外,在墨水截存室340的右下方的眼前一侧的角部形成有起间隔作用的肋10a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形成的切口部342,经由该切口部342与连通缓冲室350连通。
这里,墨水截存室340和连通缓冲室350是扩大了大气连通路径150中途的容积的形式的空气室,按照以下方式形成:即使在墨水I由于某种原因而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倒流的情况下,也会使墨水I留存在墨水截存室340和连通缓冲室350中,并尽量使墨水I不会继续向大气开放孔100一侧流入。后面将说明墨水截存室340和连通缓冲室350的具体作用。
连通缓冲室350是在墨水截存室340的下方形成的空间。在连通缓冲室350的底面352上设置有用于在注入墨水时抽出空气的减压孔110。另外,在底面352附近,在安装到喷墨式记录装置上时位于重力方向的最下方的部位处,贯穿孔351向厚度方向一侧开口,经由该贯穿孔351与在背面一侧形成的连通流路360连通。
当从背面一侧观察时,连通流路360向中央上方一侧延伸,经由在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底部附近开口的、位于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下游端的贯穿孔372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即,由从大气开放孔100至连通流路360构成了本实施方式的大气连通路径150。连通流路360的粗细形成为以下程度:形成弯月面(meniscus),从而使墨水I不会发生倒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墨盒1,如图8所示,在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除了形成有前述的墨水容纳室(上部墨水容纳室370、下部墨水容纳室390、缓冲室430)、空气室(墨水截存室340、连通缓冲室350)、墨水引导路径(上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00、下游一侧墨水用尽连通流路410)之外,还划分形成有未填充墨水I的未填充室501。
未填充室501是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的、靠近左侧面的阴影线区域,由上部墨水容纳部370和下部墨水容纳室390夹持而划分形成的。
并且,在该未填充室501的内部区域的左上角设置有向背面一侧贯穿的大气开放孔502,通过该大气开放孔502与外部气体连通。
当对墨盒1进行减压封装(pack)包装时,该未填充室501成为蓄压脱气用负压的脱气室。因此,在使用之前,墨盒主体10内部的气压通过未填充室501和减压封装的负压吸引力而保持为规定值以下,从而可以供应溶解空气量少的墨水I。
接着,根据图17来说明当上述墨盒1内的墨水I被耗尽或减少至规定量时向该使用完毕的墨盒1注入墨水I的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注入方法中所使用的墨水再注入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墨水再注入装置600包括:墨水注入单元610,与通过穿孔加工而在墨盒1上开设的注入口601连接;以及真空吸引单元620,与墨盒主体10的墨水供应部50连接。
墨水注入单元610包括:墨罐611,储存填充的墨水I;泵613,将该墨罐611内的墨水I向与所述注入口601连接的流路612压送;以及阀614,在所述泵613与注入口601之间打开关闭流路612。
真空吸引单元620包括:真空泵621,产生真空吸引所需要的负压;连通流路622,使该真空泵621所产生的负压作用于墨水供应部50;墨水截存器623,配备在连通流路622的中途,捕捉、回收由于真空吸引而从墨盒主体10一侧向连通流路622流过来的墨水I,保护真空泵621免受墨雾(ink mist)等的影响;以及阀624,在该墨水截存器623与墨水供应部50之间打开关闭连通流路622。
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了墨盒1的结构和功能,使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注入口601在大气连通路径150中的形成位置为与位于构成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一部分的连通流路360的下游端处的贯穿孔372相对的位置附近。
并且,通过与贯穿孔372相一致地在覆盖墨盒主体10的背面一侧的外表面膜60(膜部件)上开设孔来形成与贯穿孔372相对的注入口601。另外,在插入该注入口601的流路612的顶端部设置有例如当碰到贯穿孔372时会气密性地与贯穿孔372的周围的容器壁面贴紧、从而使流路612和贯穿孔372成为气密性连接状态的密封圈等。
另外,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注入口601在位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的上游的大气连通路径150中形成即可,注入口601的形成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与构成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一部分的连通流路360相一致地在外表面膜60上开设孔或剥离外表面膜60来形成注入口601。另外,也可以通过与贯穿孔322相一致地剥离外表面膜60和气液分离膜71来形成注入口601,所述贯穿孔322向构成气液分离过滤器70的气液分离室70a开口。
并且,可以如下形成:从墨盒1上拆下盖部件20,使覆盖墨盒主体10的正面一侧的膜80露出,与位于构成大气连通路径150的一部分的连通流路360的上端处的贯穿孔351相一致地在膜80上开设孔。
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依次进行以下工序:注入口形成工序,在大气连通路径150中形成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注入口601;真空吸引工序,通过真空吸引单元620从墨水供应部50吸引除去残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液体注入工序,通过墨水注入单元610从注入口601注入规定量的墨水;以及密封工序,在液体注入工序结束之后密封注入口601。由此,将使用完毕的墨盒1再生为可以再次使用的墨盒(液体容器)。密封工序具体地说是通过在注入口601上粘接或熔敷密封膜或密封带等、或者通过用塞子等进行气密性封闭来形成密封部的处理工序。
在上述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中,为了注入墨水I而对墨盒1进行的加工包括:在外表面膜60上开设与上部墨水容纳室370连通的、用于注入墨水I的注入口601的加工;以及在注入墨水I之后密封注入口601的加工。上述加工均为简单的加工。因此,加工成本低,并且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从墨水供应部50吸引除去残留在内部的墨水和残留气体的真空吸引工序,因此在从注入口601注入规定量的墨水I的液体注入工序中,墨盒主体10的各个墨水引导路径380、420、440和各个墨水容纳室被管理为减压环境,从而不仅可以高效地将墨水I填充到墨水容纳室370、390、430中,而且还可以填充到直至墨水供应部50的所有的墨水引导路径的各个角落。
另外,可以通过真空吸引从墨水供应部50向外部排出在注入墨水I时混入的气泡,或者利用通过真空吸引而形成的容器内的减压环境将流入的气泡溶解、消除在液体中。
并且,如上所述由于注入到下游一侧墨水用尽传感器连通流路410中的墨水I而会有阻碍其接近墨水流入开口423的浮力作用于在填充墨水时混入到将会通过坝部425的墨水I中的气泡B,从而使气泡B难以进入到墨水流入开口423。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在注入墨水时混入到墨水容纳室370、390、430内的墨水中的气泡B附着在墨水剩余量传感器31上而导致发生误检测。
并且,通过提供根据该墨水注入方法而再生的再生墨盒,墨盒作为容器的产品寿命得以延长,因此会有助于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另外,由于再生所需要的成本低,所以可以提供低价的再生墨盒,因此有助于降低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使用成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中,在真空吸引工序与液体填充工序之间还可以进行如下处理:从注入口601向墨盒主体10内注入清洗液,从而清洗、除去在容器内部凝固的墨水。另外,不需要明确地设定真空吸引工序和液体填充工序的处理顺序。例如,也可以在进行真空吸引工序的同时并行进行液体填充工序。
另外,实行本实施方式的墨水注入方法时所使用的墨水再注入装置600具体地说可以用容易得到的器具来代替。
例如,对于墨水注入单元610,可以使用如注射器那样的由管体和活塞构成的注入器来代替,或者也可以使用在可以变形的PET瓶(PETBottle)中容纳有补充墨水的补充瓶来代替。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容器中的容器主体、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液体引导路径、大气连通路径、液体检测部、以及坝部等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的结构,勿庸置疑也可以根据本发明的主旨而采用各种形式。
另外,本发明的液体容器的用途不限于上述喷墨式记录装置的墨盒。也可以转用作具有喷出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等的各种液体消耗装置。
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出:具有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器制造的色料喷射头的装置、具有用于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形成的电极材料(导电浆料)喷射头的装置、具有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有机物喷射头的装置、具有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头的装置、印染装置以及微分配器(micro dispenser)等。

Claims (16)

1.一种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是以下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所述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并包括:液体容纳部;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液体引导路径,将储存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以及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液体流入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所述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
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
在注入所述液体的工序结束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注入工序之前的阶段还包括使所述液体容纳部内减压的减压工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减压工序中,经由所述液体供应部对所述液体容纳部内进行吸引。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的液体注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口为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下游端。
5.一种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
包括:
液体容纳部;
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将储存在所述液体容纳部中的液体引导至所述液体供应部;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
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输出不同的信号;以及
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液体流入所述液体检测部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
所述液体容器经过如下处理而形成:在所述大气连通路径中形成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的注入口,从所述注入口注入规定量的液体,在注入了所述液体之后密封所述注入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流入开口与所述坝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底面朝向所述液体流入开口并向垂直向下的方向倾斜。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形成有对所述液体产生毛细管现象的狭小流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狭小流路并列形成。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小流路形成为矩形截面形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最上游一侧的入口部是直径比所述狭小流路的矩形截面形状的短边大的圆孔。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狭小流路的至少一个内壁面兼为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内壁面。
12.如权利要求5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设置有台阶部,与该台阶部的上游一侧的顶面相比,其下游一侧的顶面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下方。
13.如权利要求5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差压阀,该差压阀位于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被赋予经常保持闭阀状态的趋势,另一方面,当所述液体供应部一侧与所述液体容纳部一侧的差压变成规定值以上时,所述差压阀变为开阀状态。
14.一种液体容器,可以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进行装卸,其特征在于,包括:
液体容纳部;
液体供应部,可以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连接;
液体引导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所述液体供应部连通;
大气连通路径,使所述液体容纳部与大气连通;
液体检测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在液体充满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情况下和在气体流入到了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的情况下而输出不同的信号;
坝部,设置在所述液体引导路径中,与使所述液体引导路径的一部分与所述液体检测部连接的液体流入开口的内周上部相比,该坝部的上端配置在垂直方向的上方;
膜部件,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密封部,密封注入口,所述注入口在形成所述大气连通路径的膜部件上形成,并且与所述液体容纳部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由膜或带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液体容器,其特征在于,容纳有可以通过所述坝部的量的液体。
CNA2007101357092A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Pending CN1011213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20755A JP4992338B2 (ja) 2006-08-11 2006-08-11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JP2006220755 2006-08-11
JP2006220759 2006-08-1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1330A true CN101121330A (zh) 2008-02-13

Family

ID=39083914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9902.6A Active CN101500810B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CNA2007101357092A Pending CN101121330A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10 Active CN100575094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09 Active CN100584620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A2007101420128A Pending CN101121338A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29902.6A Active CN101500810B (zh) 2006-08-11 2007-08-10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纳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710142010 Active CN100575094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和液体容器
CN 200710142009 Active CN100584620C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NA2007101420128A Pending CN101121338A (zh) 2006-08-11 2007-08-13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4992338B2 (zh)
CN (5) CN101500810B (zh)
ES (2) ES2354992T3 (zh)
ZA (1) ZA20090096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9958A (zh) * 2011-08-04 2013-02-0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CN10335870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墨水注入方法
CN115283835A (zh) * 2022-07-05 2022-11-04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的缺陷打标方法及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09626A1 (de) * 2008-02-18 2009-08-27 Advalytix Ag Verfahren zur Zustandsüberprüfung einer Pipette, Pipettierverfahren, Pipettiervorrichtung und Saugrohr für eine Pipettiervorrichtung
JP5390119B2 (ja) * 2008-05-01 2014-01-15 エステー産業株式会社 使用済み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液体インク再注入方法
JP5272540B2 (ja) 2008-06-27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液体容器
US8366251B2 (en) 2008-06-27 2013-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method of filling liquid into liquid container, and remanufacturing method of liquid container
JP5163313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5163314B2 (ja) 2008-06-27 2013-03-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への液体注入方法、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JP2010023247A (ja) * 2008-07-15 2010-02-04 Seiko Epson Corp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ための製造方法
JP5919737B2 (ja) * 2010-12-08 2016-05-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検出システム、液体容器
WO2013175791A1 (ja) * 2012-05-23 2013-11-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及び、封止部材
EP2666637B1 (en) * 2012-05-23 2018-03-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over and liquid container
US10647123B2 (en) * 2012-07-23 2020-05-1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filled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refilled cartridge
KR101953429B1 (ko) 2012-08-10 2019-02-28 세이코 엡슨 가부시키가이샤 액체 수용체, 액체 소비 장치, 액체 공급 시스템 및 액체 수용체 유닛
JP6102150B2 (ja) * 2012-08-31 2017-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液体収容容器
DE102012216881A1 (de) * 2012-09-20 2014-03-20 Kba-Metronic Gmbh Druckeinrichtung
CN203401814U (zh) * 2013-07-11 2014-01-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再生墨盒
RU2729478C2 (ru) * 2015-12-14 2020-08-07 Сарая Ко., Лтд. Система подачи жидкости и способ приведения ее в действие
JP6433473B2 (ja) 2016-11-04 2018-12-05 シスメックス株式会社 液体封入カートリッジ、液体封入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送液方法
JP7056329B2 (ja) * 2018-04-03 2022-04-1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CN212862328U (zh) * 2020-05-08 2021-04-0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耗材包装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13979B2 (ja) * 1994-09-16 2004-03-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
PT1199178E (pt) * 2000-10-20 2008-07-22 Seiko Epson Corp Cartucho de tinta para dispositivo de gravação a jacto de tinta
JP4715115B2 (ja) * 2004-06-23 2011-07-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充填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09958A (zh) * 2011-08-04 2013-02-06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CN102909958B (zh) * 2011-08-04 2014-10-22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墨盒的墨水注入方法
CN103358704A (zh) * 2012-03-30 2013-10-23 珠海纳思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及其墨水注入方法
CN115283835A (zh) * 2022-07-05 2022-11-04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的缺陷打标方法及设备
CN115283835B (zh) * 2022-07-05 2023-10-20 深圳明锐理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pcb板的缺陷打标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92338B2 (ja) 2012-08-08
JP2008044190A (ja) 2008-02-28
CN101500810A (zh) 2009-08-05
CN101500810B (zh) 2011-08-10
ZA200900963B (en) 2010-01-27
ES2354992T3 (es) 2011-03-21
ES2355758T3 (es) 2011-03-30
CN100584620C (zh) 2010-01-27
CN101121338A (zh) 2008-02-13
CN101121336A (zh) 2008-02-13
CN101121335A (zh) 2008-02-13
CN100575094C (zh) 2009-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1330A (zh) 液体注入方法以及液体容器
EP1886823B1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CN100553986C (zh) 液体容器
CN101500812B (zh) 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1412320B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1628506B (zh) 液体供应系统及其制造方法
AU2007282345B2 (en) Liquid filling method and liquid receiving container
KR20080014666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CN101500809A (zh) 液体容纳体的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容纳体
CN101642984A (zh) 液体容器、被包装的液体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EP1886822A2 (en) Liquid injecting method and liquid container
KR20080014664A (ko) 액체 주입 방법 및 액체 수용 용기
CN101391527B (zh) 液体检测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液体容纳容器
JP4380671B2 (ja) 液体収容容器の製造方法
CN101410253B (zh) 液体容纳容器
CN101432145B (zh) 液体容器
JP2008044192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JP2008044200A (ja) 液体注入方法及び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