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120272A -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 Google Patents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120272A
CN101120272A CNA2006800049416A CN200680004941A CN101120272A CN 101120272 A CN101120272 A CN 101120272A CN A2006800049416 A CNA2006800049416 A CN A2006800049416A CN 200680004941 A CN200680004941 A CN 200680004941A CN 101120272 A CN101120272 A CN 1011202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infrared ray
near infrared
film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0494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丸雅史
三木崇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120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202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Filter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它是通过双轴拉伸含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得到的膜,该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用于等离子体显示器的所述滤光片设有由含由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通过共挤出工序挤出,从而形成双轴拉伸膜。在这些层中的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

Description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阻挡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以及等离子体显示板。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广播卫星(BS)数字高清广播的启用和DVD播放机的普及,对显示器高品质画面的要求已经提高。这种情况下,已在市场上出现供消费者使用并引起关注的,取代目前广泛使用的CRT显示器的高画质等离子体显示板(下文简称PDP)。通过在如氖或氙等惰性气体中放电激发紫外线使得紫外线击打荧光材料,PDP发出红、蓝和绿光。然而,众所周知的是,除紫外线之外在惰性气体中放电还生成各种波长的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包括波长在近红外线区域的光,其常用于遥控器操作。在PDP发出该波长光线的情况下,所述遥控器失效不能正常工作,并且各种家用电器会受到不利影响。还有,电器之间的红外线通信也会受到不利影响。作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已提出了一种附设在等离子体显示板前面用于阻挡近红外线的近红外线滤光片。这种近红外线滤光片通常通过下述方法制造:在高透明塑料膜的表面涂敷其中溶解或分散有近红外线吸收剂、聚合物粘合剂和其它添加剂的有机溶剂,然后将其干燥以除去该有机溶剂(见专利文献1)。
然而,这种近红外线滤光片有这样的缺陷:在涂布和干燥后极难将膜卷起,这是因为为了维持该滤光片的透明度加入了近红外线吸收剂的涂层表面极其平坦。还有,该涂层可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就有这样的缺陷:与有机溶剂接触后表面变得粗糙,或者容易产生污点之类瑕疵。对于为了使该滤光片具有新功能通过涂敷或层积在该涂层上形成新的层的工艺、以及通过使有机溶剂接触该滤光片以方便地除去污点,该缺陷会产生限制。
为了消除上述缺陷,专利文献2提出了一种通过挤压其中捏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树脂制造滤光片的方法,而不是用近红外线吸收剂涂敷树脂。然而,作为发明人测试的结果,发现高画质显示器用近红外线吸收剂为低耐热性染料,因此,当其中捏合有该染料的聚酯被挤出时,该染料会变质(分解或品质发生变化),这使近红外线吸收性能低于原有水平,而且可见光因该染料变质而被部分吸收,从而破坏了显示器的色彩重现性,因此该滤光片看起来带有令人不快的基材的颜色,如黄色或绿色。
同时,已知红、蓝和绿的荧光材料因前述紫外线激发而分别发光。当氖原子被激发后回至基态时发出中心波长约为590nm的光线,即所谓的霓虹橙光(见专利文献3)。因此,等离子体显示器有这样的缺陷:红色中混有橙色而无法得到鲜红色,并因此采用了一种在等离子体显示器前表面安装用于校正色调的滤色片的技术,该滤色片使用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色素,使得霓虹橙光被很好地吸收,从而使该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红色显得鲜艳。作为保护该滤色片中所用的色素免遭由紫外线引起的变质的方法,作了如下试验:将紫外线吸收剂捏合到其自身用作等离子体显示器前面板保护膜的聚酯膜中,使得该聚酯膜具有阻挡紫外线的作用(见专利文献4)。
在防止近红外线吸收剂免遭由紫外线引起的变质的情况下,按照现有技术,需经将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膜贴合于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膜的工序,从而产生制造困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当所述膜表面的均匀性受到扰乱时空气的混入使得结合面上留有气泡,并且漂浮在空气中的细微异物被包夹在所述表面之间,因此不容易控制。而且,在所用的滤光片中许多层叠加在一起,因此其整体的质量是各层质量的总和,这使得制造困难。例如,整体的产出率,包括贴合工序,理论上是各贴合工序产出率的总和。因此,为提高制造效率必需减少贴合工序的数量。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0-121828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2-286929
[非专利文献3]映像情報メデイア学誌Vol.51,No.4,p.459-463(1997)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开2004-1087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针对聚酯的熔点防止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的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使得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所需的性能维持较长的时间。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一独立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提供紫外线阻挡功能以使近红外线吸收剂免遭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使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性能得以维持,并使制造效率提高。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除近红外线阻挡性能外,为一用于具有高画质校正层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独立滤光片提供紫外线阻挡功能,以使防止近红外线吸收剂免遭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使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所需的性能得以维持,并使制造效率提高。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为含近红外线吸收剂(例如,二亚胺盐化合物(ジイモニウム塩化合物))的双轴拉伸聚酯膜,所述聚酯的熔点设为不高于230℃。
关于聚酯的熔点,有下述考虑。二亚胺盐化合物,即使耐热性提高,在260℃及更高时分解加速,而耐热性尤其差的近红外线吸收剂在240℃及更高时分解加速。使用挤出机的熔融挤出通常在熔线温度下进行,所述熔线温度为聚酯熔点和温度裕度(约30℃)之和。因此,其二亚胺盐化合物的耐热性提高的聚酯的熔点上限为230℃。
同时,聚酯熔点的下限须高于所述滤光片的最高使用温度,且一般认为,持续使用温度可高至比所述熔点低50℃的温度。PDP的最高温度约为120℃,因此,所述熔点的下限约为170℃。考虑到PDP的稳定使用,所述熔点最好更高一些,200℃或更高是实用的,因此是最好的。
考虑到上述方面,该聚酯的熔点须不高于230℃,优选地,不低于170℃且不高于230℃,更优选地,不低于200℃且不高于225℃,最优选地,不低于210℃且不高于220℃。
另外,除等离子体显示板外,该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还可用作透明触摸屏的基膜或液晶显示器用棱镜片的基膜,或可用作具有诸如防止带电和反射的电磁波屏蔽体之类的功能层的保护膜的基膜。
可以在低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的分解温度的温度下加工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滤光片,因此可以防止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而使该近红外线吸收性能得以维持。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所述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其中,这些层通过用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从挤出机挤出,且该聚酯的熔点设为不高于230℃。
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画质校正层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可以在低于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分解温度的温度下加工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滤光片,因此,可以防止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而使该近红外线吸收性能得以维持。从而,可防止因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而产生新的吸收范围,使得可以维持所述滤光片的色彩重现性。还有,按照所述共挤出法,可以减少层积工序的数量,使得可以简化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滤光片的制造,同时,沿所述熔融树脂的熔线完成所述滤光片的制造,该熔融树脂不与空气接触,此外,利用在熔线中的异物去除过滤器可使该树脂保持清洁,从而,容易对制造进行控制。
等离子体显示板可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器用滤光片,作为多层体的部分。这样,所述等离子体显示板可维持外观优良的色调。
另外,为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维持其色彩重现性,可以将波长为380nm~780nm的可见光在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滤光片中的透光率控制为30%~90%,优选地为50~90%,更优选地为70%~90%。
可以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滤光片中的上述透光率控制为20%~80%,优选地,为30~70%,更优选地,为35%~60%。此外,为防止遥控器故障和对电器之间红外线通信的不利影响,可以将波长820nm~1100nm的近红外线在根据本发明第一和第二两个方面的滤光片中的透光率控制为0.1%~19%,优选地为0.1%~9%,更优选地为0.1%~4%。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中层积了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例如,二亚胺盐化合物)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紫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例如,二亚胺盐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其中,这些层通过使用共挤出法一体加工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从挤出机挤出。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紫外线阻挡层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
在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中,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例如,二亚胺盐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的第一双轴拉伸膜、和具有由含紫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的第二双轴拉伸膜相互层积于表面。所述第一膜和第二膜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
根据所述第三至第五方面,上述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自身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因此防止所述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从而使所述近红外线吸收性能得以维持。此外,根据所述第四方面中的共挤出法,可以减少层积工序的数量,使得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制造得以简化,同时,该制造过程在所述熔融树脂的熔线中完成,该熔融树脂不与空气接触,此外,利用在熔线中的异物去除过滤器可使该树脂保持清洁,从而,容易对制造进行控制。
根据所述第三至第五方面,上述近红外线阻挡层中的树脂的熔点设为230℃或更低。其理由与所述第一方面的情况相同。
根据所述第三至第五方面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可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这样,所述紫外线阻挡层最好置于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外侧,以维持外观更优良的色调。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中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由含紫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和由含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所述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相互层积在表面。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由含紫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以及由含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所述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其中,这些层通过使用共挤出法一体加工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从挤出机挤出。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紫外线阻挡层和画质校正层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
在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等离子体滤光片中有两种膜相互层积:具有由含紫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的双轴拉伸膜,其中,这些层通过使用共挤出法一体加工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从挤出机挤出;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的双轴拉伸膜。所述两种膜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
在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等离子体滤光片中有两种膜相互层积:具有由含近红外线吸收剂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的双轴拉伸膜,其中,这些层通过使用共挤出法一体加工而层积,按照该方法,这些层熔融并一起从挤出机挤出;具有由含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的双轴拉伸膜。所述两种膜有时通过直接接触层积,有时它们中间介入了其它层而非直接层积。
根据所述第六至第九方面,具有画质校正层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同时具有近红外线阻挡功能和紫外线阻挡功能,因此,通过防止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可使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功能得以维持,从而,防止产生由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引起的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新的吸收范围,使得所述滤光片的色彩重现性可以维持。
还有,尤其根据所述第七方面,当按照所述共挤出法层积,可减少层积工序的数量,使得可以简化具有近红外线阻挡功能和紫外线阻挡功能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的制造过程,同时,该制造过程沿所述熔融树脂的熔线完成,该熔融树脂不与空气接触,此外,利用在熔线中的异物去除过滤器可使该树脂保持清洁,从而,容易对制造进行控制。
上述近红外线阻挡层中的树脂的熔点最好设为不高于230℃。其理由与所述第一方面中所描述的相同。
为维持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的色彩重现性,最好将波长380nm~780nm的可见光在所述滤光片中的透光率设为20%~80%,优选为30%~70%,更优选地为35%~60%。此外,为防止遥控器故障和对电器之间红外线通信的不利影响,最好将波长800nm~1100nm的近红外线在所述滤光片中的透光率设为0.1%~19%,优选地为0.1%~9%,更优选地为0.1%~4%。而且,为防止所述红外线吸收色素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最好将波长370nm的紫外线在所述滤光片中的透光率设为0.01%~5%,优选地为0.01%~2%,更优选地为0.01%~1%。
附图说明
图1(a)~1(f)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2(a)~2(d)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3(a)~3(f)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4(a)~4(e)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多层结构;
图5为示意图,示出了使用挤出机的成膜过程;
图6(a)~6(g)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7(a)~7(f)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8(a)~8(b)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多层结构;
图9(a)~9(h)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10(a)~10(c)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的多层结构;
图11(a)~11(c)为示意图,示出了各种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多层结构;以及
图12为示意图,示出了使用挤出机的成膜过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
图1(a)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为通过挤出形成的单层膜2,其中均匀地混合并包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树脂是双轴拉伸的。作为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二亚胺盐化合物,但是并没有具体的限制,其它既有制剂也可使用,只要它们是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800nm~1100m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靛苯胺化合物、苯并吡喃化合物、喹啉化合物、蒽醌化合物、方酸化合物、镍络合物、铜化合物、钨化合物、氧化铟锡、氧化锑锡、磷酸镱、和它们的混合物。直径为几个μm的硅石粒子可用作上述预定粒子,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粒子,例如碳酸钙粒子。
上述预定粒子从所述树脂膜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露出,因此,可以降低膜被卷起的情况下的粘着性,使滑动更容易。挤出成型时所述聚酯的熔点设为不高于230℃。
图1(b)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5。层4和层5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所述共挤出法是常用的公知方法,按照该方法多种熔融材料一起从挤出机机头挤出。
图1(c)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以及由不含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无粒子层6。层4和层6一体加工且通过挤出法层积。
图1(d)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5。层4和层5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
图1(e)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7,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5、由不含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无粒子层6、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其中近红外线阻挡层4位于含粒子层5和无粒子层6之间。层5、层6和层4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
图1(f)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7,即:两个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5、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其中近红外线阻挡层4位于两个含粒子层5之间。这些层5和层4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
图2(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9,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10。所述层4和层10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作为所述画质校正剂,采用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吸收可见光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但是并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例如,可使用菁蓝化合物、方酸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酞菁化合物。
在该滤光片8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12的情况下,如图4(a)至图4(e)所示,近红外线阻挡层4被设为邻接等离子体显示板(缩写为PDP)的本体。
图2(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与图2(a)示出的类似,其与图2(a)所示滤光片的区别在于将画质校正层10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2(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9,即:近红外线阻挡层4和画质校正层10。所述层4和层10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近红外线阻挡层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画质校正层10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4被设为与PDP邻接。
图2(d)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与图2(c)示出的类似,其与图2(c)所示滤光片的区别在于将画质校正层10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11,即:画质校正层10、含粒子层5、和近红外线阻挡层4。层10、层5和层4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画质校正层10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含粒子层5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其位于画质校正层10和含粒子层5之间。画质校正层10被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与图3(a)示出的类似,其区别在于将含粒子层5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11,即:画质校正层10、无粒子层6、和近红外线阻挡层4。层10、层6和层4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画质校正层10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无粒子层6由不含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其位于画质校正层10和无粒子层6之间。画质校正层10被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d)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与图3(c)示出的类似,其与图3(c)所示滤光片的区别在于将无粒子层6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e)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11,即:画质校正层10、含粒子层5、和近红外线阻挡层4。层10、层5和层4一体加工且通过共挤出法层积。画质校正层10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和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含粒子层5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其位于画质校正层10和含无粒子层5之间。画质校正层10被设为邻接PDP本体。
图3(f)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与图3(e)示出的类似,其与图3(e)所示滤光片的区别在于将含粒子层5设为与PDP本体邻接。
图4(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12为多层体,其包括:第一膜13,单层,为防反射层;第二膜14,单层,为紫外线吸收粘合剂层;玻璃基板15;第三膜16,单层,为粘合剂层;第四膜17,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第五膜18,单层,为粘合剂层;以及第六膜19,单层,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是双轴拉伸;并且还包括与图1(b)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中相同的膜3。
从PDP本体开始依次层积上述第六膜19、膜3、第五膜18、第四膜17、第三膜16、玻璃基板15、第二膜14和第一膜13。第六膜19贴合于膜3的近红外线阻挡层4。术语“贴合”的概念包括多种情况:涂敷液体并使其干燥、用粘合剂将物体贴合在一起、以及通过除去加工纸使涂敷于该加工纸的粘合剂贴合或转移,并且任何处于这种贴合状态的东西广义上称为膜。
所述加工纸是指涂有脱模剂或层积有脱模性能优良的树脂的纸或膜。
图4(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12为多层体,其包括:与图4(a)所简要示出的相同的第一膜13;第二膜14;玻璃基板15;第三膜16;和第四膜17;并且还包括:第七膜20,单层,为含有画质校正剂的粘合剂层;和图1(b)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1中相同的膜3。上述膜3、第七膜20、第四膜17、第三膜16、玻璃基板15、第二膜14和第一膜13从PDP本体依次层积。
图4(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12为多层体,其包括:与图4(a)所示相同的第一膜13;第二膜14;玻璃基板15;第三膜16;第四膜17;和第五膜18;并且还包括和图2(a)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中相同的膜9。上述膜9、第五膜18、第四膜17、第三膜16、玻璃基板15、第二膜14和第一膜13从PDP本体依次层积。
图4(d)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12为多层体,其包括:与图4(a)所示相同的第一膜13;第二膜14;玻璃基板15;第三膜16;第四膜17;和第五膜18;并且还包括和图3(e)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中相同的膜11。上述膜11、第五膜18、第四膜17、第三膜16、玻璃基板15、第二膜14和第一膜13从PDP本体依次层积。
图4(e)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12为多层体,其包括:与图4(a)所示相同的第一膜13;第二膜14;玻璃基板15;第三膜16;和第四膜17;并且还包括和图3(e)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8中相同的膜11。上述第四膜17、第三膜16、玻璃基板15、膜11、第二膜14和第一膜13从PDP本体依次层积。
[实施例和比较例]
首先描述下述实施例1~5和比较例1和2中所用的聚酯材料。
A:小球状聚酯材料,包含乙二醇、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缩聚物、以及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熔点:206℃。
B: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小球状聚酯材料:经缩聚作用诱导184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酸(反式体:98%)、158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醇(反式体:67%)和0.9重量份的其中含有6%重量比的Ti(OC4H9)4的丁醇溶液之间的反应,并将缩聚反应后得到的聚合物以线状释放于水;然后,将0.1%重量比的平均粒径为2.4μm的无定形硅石与得到的小球状聚酯材料混合,并挤出线状的混合物。熔点:220℃。
C:小球状聚酯材料,由乙二醇、1,4-CHDM(环己二甲醇)(顺/反式异构体的比=32/68)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缩聚反应得到,并包含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这种材料为无定形的,没有熔点,玻璃化温度为80.5℃。因此,这种材料在该玻璃化温度或更高的温度时呈现出流动性。
D:小球状聚酯材料,由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缩聚反应得到,并含有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熔点:253℃。
[实施例1]
将由聚酯A和日本化药社制造的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二亚胺盐化合物)以300∶1干混的物料放入挤出机。该挤出机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30℃时进行熔融挤出,从而从T型模具挤出片状的熔融树脂。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上成型。在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工序。在所述纵向拉伸工序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片用多个陶瓷辊及IR(红外线)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纵向拉伸所述片。接下去,将该单轴拉伸膜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如表1所示,该膜用作所述第一层,并且用岛津制作所社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V3100以低扫描速度和1nm的采样间隔测量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和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
此外,在三波长荧光灯下用肉眼评价作为滤光片的该膜的外观颜色(*2)。所得结果示于表1。
表1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比较例1   比较例2
  膜熔点(℃)   206   220   206   220   220   253   253
第一层   A+近红外线吸收剂(300∶1)   B+近红外线吸收剂(300∶1) C B   A+近红外线吸收剂(270∶1)   D+近红外线吸收剂(300∶1) C
第二层 A+近红外线吸收剂(270∶1) A+近红外线吸收剂(270∶1) B+画质校正剂(12000∶1)   D+近红外线吸收剂(270∶1)
  第三层   无   无   C   B   无   无   C
  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的平均透光率(%)*1 75 74 72 70 59 65 64
  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 9.2 9.5 8.5 8.3 8.3 15 13
  滤光片颜色*2   棕色   棕色   棕色   棕色   蓝色   绿色   绿色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聚酯A改为聚酯B(熔点:220℃),同时所述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50℃。形成所述膜的其它条件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并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3]
将聚酯C(玻璃化温度:80.5℃)放入图5所示的共挤出工序的第一挤出机21中,同时将由聚酯A和日本化药社制造的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IRG-022以270∶1干混得到的物料放入第二挤出机22。挤出机21和22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3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挤出机21和22各自的流道刚好在所述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得聚酯C层以C/A/C的排列夹着聚酯A层,厚度比为1/8/1,从而,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23共挤出。因此,如表1所示,所述第一和第三层由聚酯C制成而所述第二层由聚酯A制成。
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24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25。在该纵向拉伸机25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树脂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引到横向拉伸机26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将上述实施例3的所述第一和第三层中的聚酯C改为聚酯B(熔点:220℃),此外,所述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50℃。形成所述膜的其它条件与实施例3中的相同,并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实施例5]
将由聚酯A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以270∶1干混得到的物料放入第一挤出机21。将由聚酯B和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性画质校正剂(TAP-2,山田化学工业社制造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以12,00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放入第二挤出机22。挤出机21和22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挤出机21和22的流道刚好在该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厚度比为1/1,从而,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23共挤出。
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24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25。在该纵向拉伸机25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树脂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C,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到横向拉伸机26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50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如表1所示,所得膜的第一层包括聚酯A而第二层包括聚酯B。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将实施例1中的聚酯A(熔点:206℃)改为聚酯D(熔点:253℃),同时,将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90℃。其它成膜条件同实施例1,并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将实施例3中的聚酯A(熔点:206℃)改为聚酯D(熔点:253℃),同时,将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90℃。其它成膜条件同实施例3,并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1。
从表1可清楚看出,对于实施例1~5的情况,使用了熔点不高于230℃的聚酯,防止了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的变质,因此,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维持较低。此外,可以防止可见光被变质的近红外线吸收剂吸收,因此,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的平均透光率维持较高,从而可以看到所述滤光片外观不带黄色或绿色。
接下去,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更多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
图6(a)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层33和层34均匀配合,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作为该近红外线吸收剂,使用二亚胺盐化合物。但是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800nm~1100nm的既有的化合物。例如,可以使用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靛苯胺化合物、苯并吡喃化合物、喹啉化合物、蒽醌化合物、方酸化合物、镍络合物、铜化合物、钨化合物、氧化铟锡、氧化锑锡、磷酸镱、和它们的混合物。
作为所述紫外线吸收剂,虽然可使用苯并嗪酮化合物,但是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300nm~400nm以有效阻挡该范围内光线的既有的化合物,无论它们是有机或是无机化合物。作为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的例子,可以引用的是苯并三唑类、苯甲酮类、水杨酸酯类、三嗪类、对氨基苯甲酸类、肉桂酸类、丙烯酸酯类、受阻胺类和环亚胺酯类化合物,作为无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氧化钛类、氧化锌类和微粒型氧化铁类化合物。
作为预定粒子,可使用直径为几个微米的硅石粒子,但是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粒子,如碳酸钙粒子。这些预定粒子从所述聚酯膜的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表面中露出,因此,可以减低在所述聚酯膜被卷起的情况下的粘着性,使滑动更容易。挤出成型时所述聚酯的熔点设为不高于230℃。
在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41的情况,相对该等离子体显示板(PDP)的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图6(b)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层33和层3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图6(c)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两层的双轴拉伸膜3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4。层3和层4均匀配合,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图6(d)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35,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36,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紫外线阻挡层34为近红外线阻挡层33和含粒子层36之间。层33、层36和层3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图6(e)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35,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含粒子层36,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紫外线阻挡层34为近红外线阻挡层33和含粒子层36之间。层33、层36和层3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在图6(f)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膜37(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层积并贴合于膜38(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上。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图6(g)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为具有双轴拉伸膜38和膜37。双轴拉伸膜38有两个层,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和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含粒子层36。层34和层36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37是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膜37层积并贴合于膜38的紫外线阻挡层34上。相对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在图7(a)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膜37(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膜38(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以及位于膜37和膜38之间的任意层39相互层积和贴合。任意层39之所以被称作任意层39是因为,在近红外线阻挡滤光片31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41的情况下,只要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33的外侧,另一层或玻璃可以介于上述膜37和膜38之间。
在图7(b)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双轴拉伸膜37(具有两层,其中近红外线阻挡层33和含粒子层36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38(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以及位于膜37的含粒子层36与膜38之间的任意层39相互层积和贴合。近红外线阻挡层3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含粒子层36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在图7(c)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双轴拉伸膜37(具有两层,其中近红外线阻挡层33和无粒子层40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38(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34)、以及位于膜37的无粒子层40与膜38之间的任意层39相互层积和贴合。近红外线阻挡层3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无粒子层40由其中不含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将图7(c)所示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的膜37的无粒子层40改成含粒子层36,得到图7(d)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
在图7(e)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双轴拉伸膜37、膜38(即紫外线阻挡层34)、以及位于膜37与膜38之间的任意层39相互层积和贴合。双轴拉伸膜37具有三层,即:其中均匀地混合有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含粒子层36、由其中不含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无粒子层40、以及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33,近红外线阻挡层33位于含粒子层36和无粒子层40之间。层36、层40和层33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38(即紫外线阻挡层3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34置于近红外线阻挡层33的外侧。
将图7(e)所示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的膜37的无粒子层40改成含粒子层36,得到图7(f)简要示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
图8(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41为多层体,其包括:膜42,单层,为防反射层;膜43,单层,为粘合剂层;玻璃基板44;膜45,单层,为粘合剂层;膜46,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膜47,单层,为含画质校正剂的粘合剂层;以及膜35,与图7(e)所示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的相同。上述膜35、膜47、膜46、膜45、玻璃基板44、膜43和膜42对齐,并从PDP本体向外依次层积。
作为画质校正剂,采用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吸收可见光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但是并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例如,可使用菁蓝化合物、方酸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酞菁化合物。
图8(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41为多层体,其包括:膜42,单层,为防反射层;膜43,单层,为粘合剂层;玻璃基板44;膜45,单层,为粘合剂层;膜46,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膜47,单层,为含画质校正剂的粘合剂层;以及与图7(g)所示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31中的相同的膜37和膜38。上述膜37、膜38、膜47、膜46、膜45、玻璃基板44、膜43和膜42对齐,并从PDP本体向外依次层积。
[实施例和比较例]
接下去,描述以下实施例6~9和比较例3~5中所用的聚酯材料。
A:小球状聚酯材料,包含乙二醇、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缩聚物、以及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
AI:将聚酯A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二亚胺盐化合物)以27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
A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A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A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 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B: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小球状聚酯材料:经缩聚作用引发184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酸(反式体:98%)、1 58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醇(反式体:67%)和0.9重量份的6%重量比的Ti(OC4H9)4丁醇溶液之间的反应,并将缩聚反应后得到的聚合物以线状释放于水;然后,将0.1%重量比的平均粒径为2.4μm的无定形硅石与得到的小球状聚酯材料混合,并挤出线状的混合物。
BI:将聚酯B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二亚胺盐化合物)以27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
B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B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B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 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C:通用小球状聚酯材料,由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缩聚反应得到,并包含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
CI:将聚酯C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二亚胺盐化合物)以27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
C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C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C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UV)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实施例6]
将由聚酯B和近红外线(NIR)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以300∶1干混得到的物料送入挤出机。该挤出机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从而从T型模具挤出片状的熔融树脂。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上成型。在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工序。在所述纵向拉伸工序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片用多个陶瓷辊及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纵向拉伸所述片。接下去,将该单轴拉伸膜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NIR)。该膜用作第二层。
接着,将聚酯BU送入挤出机,然后,用与双轴拉伸聚酯膜(NIR)相同的技术制膜,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UV)。该膜用作第一层。
其后,综研化学社制造的SKdyne2094、和同一公司制造的固化剂E-AX以1000∶2∶7混合,将其配制成固体浓度为20%的溶液(甲苯∶乙酸乙酯=1∶1)后,使该溶液静置脱气,然后通过用#24涂布棒以刮棒涂布法涂敷该混合物的溶液在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UV)的表面上形成粘合层。该粘合层在100℃下干燥3分钟,然后将该表面贴合到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NIR)并用手辊施压以除去气泡,从而得到透明的多层双轴拉伸聚酯膜。
用岛津制作所社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V3100以低扫描速度和1nm的采样间隔测量波长380nm~780nm的可见光、波长370nm的紫外线以及波长820nm~1100nm的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在将该膜放进试验室朝南的窗户并在太阳光下暴露2个月后测量近红外线的透光率(*2)。
此外,在用指尖以甲苯浸湿的棉布轻压所述第一层的表面并摩擦5次后,用肉眼检查表面状况,以评价所得膜的外观均匀性(*3)。评价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7]
将聚酯AI送入图5所示共挤出机的第一挤出机21中,同时将聚酯AU送入第二挤出机22。挤出机21和22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3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挤出机21和22的流道刚好在所述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得AI/AU的厚度比为4/1,并且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23共挤出。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24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25。在该纵向拉伸机25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片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
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引到横向拉伸机26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所述第一层由聚酯AU制成,所述第二层由聚酯AI制成。以和实施例6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表2
  实施例6   实施例7   实施例8   实施例9   比较例3   比较例4   比较例5
  膜熔点(℃)   220   206   220   253   220   -   -
  第一层   BU+粘合层   AU   BU   CU   BI   丙烯酸酯粘合剂+近红外线吸收剂   丙烯酸酯粘合剂+紫外线吸收剂
  第二层   BI   AI   BI   CI   无   聚酯膜   丙烯酸酯粘合剂+近红外线吸收剂
  第三层   无   无   无   无   无   无   聚酯膜
  贴合工序数量   1   0   0   0   0   1   2
  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的的平均透光率(%)*1   74   75   74   72   74   73   73
  波长370nm紫外线的透光率(%)*1   0.01   0.01   0.01   0.01   86   85   0.01
  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   9.5   9.2   9.5   15   9.5   8.4   8.3
  暴露在太阳光下测试后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2   9.9   9.5   9.9   16   28   22   8.7
  外观均匀性*3   良好;表面不粗糙   良好;表面不粗糙   良好;表面不粗糙   良好;表面不粗糙   良好;表面不粗糙   差;观察到表面局部粗糙   差;观察到表面局部粗糙
[实施例8]
将聚酯BI送入图5所示第一挤出机21中,将聚酯BU送入第二挤出机22中。除这些改变外,所述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50℃。除上述变化外,以与实施例6同样的方式成膜,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所述第一层由聚酯BU制成,所述第二层由聚酯BI制成。以和实施例6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实施例9]
在实施例9中,将实施例6中的聚酯材料BI改为聚酯材料CI(熔点:253℃),聚酯材料BU改为聚酯材料CU(熔点:253℃),并将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90℃。除上述变化外,以与实施例6同样的方式成膜,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所述第一层由聚酯CU制成,所述第二层由聚酯CI制成。以和实施例6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3
挤出成型前的聚酯B(熔点:220℃)为经下述方法得到小球状聚酯材料:引发184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酸(反式体:98%)、158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醇(反式体:67%)和0.9重量份的6%重量比的Ti(OC4H9)4丁醇溶液之间的缩聚反应,并将缩聚反应后得到的聚合物以线状释放于水从而获得小球状材料;然后,将平均粒径为2.4μm的无定形硅石与得到的小球状聚酯材料混合使无定形硅的重量比为0.1%,并挤出线状的混合物。通过将该聚酯B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以270∶1干混得到的物料BI送入挤出机。
该挤出机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从而从T型模具挤出片状的熔融树脂。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上成型。在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工序。在所述纵向拉伸工序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片用多个陶瓷辊及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纵向拉伸所述片。接下去,将该单轴拉伸膜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所述第一层由聚酯BI制成。以和实施例6中同样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4
将0.2g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和5.0g由三菱人造纤维有限公司(三菱レイヨン社)制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DianalBR-80)溶于由4.0g丁酮和16.0g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取1.5g所得液体作为样品,用超声波清洗机使其充分溶解,并用#24涂布棒将所得溶液涂敷于三菱化学聚酯膜公司制造的双轴拉伸聚酯膜(O300,厚度:25μm)并干燥,从而得到近红外线吸收膜。该涂层的厚度约为6μm。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第一层由丙烯酸酯粘合剂和近红外线吸收剂制成,第二层由聚酯膜制成。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比较例5
将0.35g紫外线吸收剂(CYASORB UV-3638,CYTEC工业公司制造)和5.0g由三菱人造纤维有限公司(三菱レイヨン社)制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Dianal BR-80)溶于由4.0g丁酮和16.0g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取1.5g所得液体作为样品,用超声波清洗机使其充分溶解,并用#24涂布棒将所得溶液涂敷于比较例4中得到的近红外线吸收膜并干燥,从而得到紫外线吸收层和近红外线吸收层的多层膜。
如表2所示,所得膜的第一层由丙烯酸酯粘合剂和紫外线吸收剂制成,第二层由丙烯酸酯粘合剂与近红外线吸收剂制成,第三层由聚酯膜制成。以与实施例6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结果示于表2。
从表2可清楚看出,当独立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自身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时,防止了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的变质(分解或品质变化),还可看出,在太阳光暴露试验后,实施例6~9中的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维持较低。此外,在实施例6~9中,按照所述共挤出法,可以减少各层之间贴合的工序数量。此外,在实施例6中,所述工序的数量为一,可以看出,即使当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紫外线阻挡层层积时也能确保外观的均匀性。而且,可以看出在各实施例中,通过使用熔点不高于230℃的聚酯可使近红外线和可见光之间的透光率差异很大。
接下去,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更多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
图9(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画质校正层53、紫外线阻挡层54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画质校正层5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紫外线阻挡层5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55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其位于画质校正层53和紫外线阻挡层54之间。
在该滤光片51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61的情况下,相对于该等离子体显示板(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虽然,作为画质校正剂,采用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吸收可见光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但是并没有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例如,可使用菁蓝化合物、方酸化合物、偶氮化合物和酞菁化合物。
虽然使用苯并嗪酮化合物作为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但是并无特别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最大吸收波长范围为300nm~400nm而有效阻挡该范围内光线的既有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作为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的例子,可以引用的是苯并三唑类、苯甲酮类、水杨酸酯类、三嗪类、对氨基苯甲酸类、肉桂酸类、丙烯酸酯类、受阻胺类和环亚胺酯类化合物。作为无机紫外线吸收剂,可以使用氧化钛类、氧化锌类和微粒氧化铁类化合物。
直径为几个μm的硅石粒子可用作上述预定粒子,也可使用其它既有粒子,例如碳酸钙粒子。这些预定粒子从所述聚酯膜两个表面的至少一个露出,使得可以降低在所述聚酯膜被卷起情况下的粘着性,使滑动更容易。
虽然使用二亚胺盐化合物作为所述近红外线吸收剂,但是并没有具体的限制,也可使用其它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800nm~1100nm的既有制剂。例如,可以使用酞菁化合物、萘酞菁化合物、靛苯胺化合物、苯并吡喃化合物、喹啉化合物、蒽醌化合物、方酸化合物、镍络合物、铜化合物、钨化合物、氧化铟锡、氧化锑锡、磷酸镱、和它们的混合物。
在挤出成型时,所述聚酯熔点设为不高于230℃。
图9(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画质校正层53、紫外线阻挡层54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该层53、层54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画质校正层5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紫外线阻挡层5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近红外线阻挡层55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其位于画质校正层53和紫外线阻挡层54之间。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9(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画质校正层53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之间。该层53、层55和层5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9(d)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画质校正层53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之间。该层53、层55和层5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9(e)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画质校正层53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之间。该层53、层55和层54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9(f)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画质校正层53位于紫外线阻挡层54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之间。该层54、层53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9(g)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为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膜52,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画质校正层53位于紫外线阻挡层54和近红外线阻挡层55之间。该层54、层53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在图9(h)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中,膜57层积并贴合于双轴拉伸膜56。该双轴拉伸膜56为双层膜,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层54和层53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57为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相对于该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设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在如图10(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中,双轴拉伸膜58、膜59、以及位于该双轴拉伸膜58的画质校正层53和膜59之间的任意层60相互贴合。该双轴拉伸膜58为双层膜,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层53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59为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
任意层60之所以被称作“任意层”是因为,在近红外线阻挡滤光片51用于等离子体显示板61的情况下,只要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膜或玻璃等可以介于膜58和膜59之间。
在如图10(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中,双轴拉伸膜58、膜59、以及位于该双轴拉伸膜58的画质校正层53和膜59之间的任意层60相互贴合。该双轴拉伸膜58为双层膜,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层53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59为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在如图10(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51中,双轴拉伸膜58、膜59、以及位于该双轴拉伸膜58的画质校正层53和膜59之间的任意层60相互贴合。该双轴拉伸膜58为双层膜,即: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画质校正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画质校正层53、和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近红外线吸收剂和预定粒子的聚酯形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55。层53和层55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膜59为由其中均匀地混合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形成的紫外线阻挡层54。相对PDP本体,紫外线阻挡层54位于近红外线阻挡层55的外侧。
图11(a)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61包括:膜62,单层,为防反射层;膜63,单层,为粘合剂层;玻璃基板64;膜65,单层,为粘合剂层;膜66,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膜67,单层,为粘合剂层;还包括以及膜52,与图9(e)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51的滤光片中的相同。上述膜52、膜67、膜66、膜65、玻璃基板64、膜63和膜62对齐,并从PDP本体开始向外依次层积。
图11(b)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61包括:膜62,单层,为防反射层;膜63,单层,为粘合剂层;玻璃基板64;膜65,单层,为粘合剂层;膜66,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膜67,单层,为粘合剂层;还包括膜52,与图9(c)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51的滤光片中的相同。上述膜52、膜67、膜66、膜65、玻璃基板64、膜63和膜62对齐,并从PDP本体开始向外依次层积。
图11(c)简要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板61包括:膜62,单层,为防反射层;膜63,单层,为粘合剂层;玻璃基板64;膜65,单层,为粘合剂层;膜66,单层,为电磁波阻挡层;膜67,单层,为粘合剂层;还包括膜56和膜57,它们与图9(h)示出的等离子体显示器51滤光片中的相同。上述膜57、膜56、膜67、膜66、膜65、玻璃基板64、膜63和膜62对齐,并从PDP本体开始向外依次层积。
[实施例和比较例]
接下去,对下述实施例10~15和比较例6中使用的聚酯材料进行说明。
A:小球状聚酯材料,包含乙二醇、间苯二甲酸和对苯二甲酸的缩聚物、以及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熔点:206℃。
AI:将聚酯A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以27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
A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A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A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 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AS:将聚酯A和画质校正剂(TAP-2;由山田化学工业社制造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以1200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画质校正剂吸收可见光,其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
B: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小球状聚酯材料:引发184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酸(反式体:98%)、158重量份的1,4-环己二甲醇(反式体:67%)和0.9重量份的6%重量比的Ti(OC4H9)4丁醇溶液之间的缩聚反应,并将缩聚反应后得到的聚合物以线状释放于水;然后,将0.1%重量比的平均粒径为2.4μm的无定形硅石与得到的小球状聚酯材料混合,并挤出线状的混合物。熔点:220℃。
BI:将聚酯B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二亚胺盐化合物)以270∶1干混得到的材料。
B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B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B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 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BS:将聚酯B和画质校正剂(TAP-2;由山田化学工业社制造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以1200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画质校正剂吸收可见光,其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
C:通用小球状聚酯材料,由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通过缩聚反应得到,并包含600ppm平均粒径为2.2微米的硅石粒子。熔点253℃。
CI:将聚酯C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以27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
CU:将小球状聚酯材料和聚酯C以1∶9的重量比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聚酯材料以下述方法得到:将聚酯C经料孔送入双轴挤出机,并送入作为紫外线吸收剂的2,2’-(1,4-亚苯基)二[4H-3,1-苯并恶嗪-4-1](CYASORB UV-3638,苯并嗪酮类物质,分子量:369,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使其浓度为10%重量比,并进行熔融混炼。
CS:将聚酯C和画质校正剂(TAP-2;由山田化学工业社制造的四氮卟啉化合物)以12000∶1干混得到的聚酯材料。该画质校正剂吸收可见光,其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
[实施例10]
将聚酯材料AU送入图12所示共挤出机的第一挤出机68中,将聚酯材料AI送入第二挤出机69中,并将聚酯材料AS送入第三挤出机70中。挤出机68、69和70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3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这些挤出机的流道刚好在所述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得AU层、AI层和AS层的厚度比为1/4/4,从而,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71共挤出。所述AU层、AI层和AS层对应表3中的第一至第三层。
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72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73。在该纵向拉伸机73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片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C,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引到横向拉伸机74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4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对所得膜,用岛津制作所社制造的分光光度计UV3100以低扫描速度和1nm的采样间隔测量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和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在将该膜放置在试验室朝南的窗户内并暴露于太阳光下2个月后,测量近红外线平均透光率(*2)。
此外,在用指尖以甲苯浸湿的棉布轻压所述第一层的表面并摩擦5次后,用肉眼检查表面状况,以评价所得膜的外观均匀性(*3)。评价结果示于表3。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11中,将实施例10中的聚酯材料AU改成BU、将聚酯材料AI改为BI,将聚酯材料AS改为BS,而且,将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50℃。除此之外,以和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制膜,从而得到厚度为4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特性示于表3。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2中,将实施例10中的聚酯材料AU改成CU、将聚酯材料AI改为CI,将聚酯材料AS改为CS,而且,将熔线中的温度改为290℃。除此之外,以和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制膜,从而得到厚度为4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以和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特性示于表3。
[实施例13]
在实施例13中,将聚酯B和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以300∶1干混得到的物料送入挤出机。该挤出机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并且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挤出。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在该纵向拉伸机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树脂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C,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
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NIR)。该膜(NIR)对应表3中所述第二层的BI。
接下去,以与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NIR)所用相同的技术从聚酯BU制膜,从而制成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UV)。该膜(UV)对应表3中所述第一层的BU。
还有,以与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NIR)所用相同的技术从聚酯BS制膜,从而制成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VIS)。该膜(VIS)对应表3中所述第三层的BS。
其后,将综研化学社制造的SKdyne2094、和同一公司制造的固化剂E-AX以1000∶2.7混合,将其配制成固体浓度为20%的溶液(甲苯∶乙酸乙酯=1∶1)后,使该溶液静置从而通过蒸发将溶剂去除,然后通过用#24涂布棒以刮棒涂布法涂敷该混合物的溶液在作为第一层的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UV)的表面上,然后在100℃下干燥1分钟。然后将该表面贴合到作为第二层的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NIR)并用手辊施压以除去气泡,从而得到透明的多层双轴拉伸聚酯膜。
此外,在作为第三层的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VIS)表面上形成由SKv-Dyne(由综研化学社制造)制成的粘合层,此后,将其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层的膜贴合,从而得到具有三层的双轴拉伸聚酯膜。
以与实施例10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特性示于表3。
[实施例14]
将聚酯材料BU送入图12所示共挤出机的第一挤出机68中,将聚酯材料BS送入第二挤出机69中。挤出机68和69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挤出机68和69各自的流道刚好在所述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得BU/BS的厚度比为1/4,从而,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71共挤出。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72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73。在该纵向拉伸机73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树脂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引到横向拉伸机74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在所得膜中,第一和第二层贴合在一起。
接着,制成与实施例13中所述第二层中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NIR)相同的膜,并且以实施例13中相同方式将综研化学社制造的SK-dyne2094、和同一公司制造的固化剂E-AX涂敷于该膜的表面,然后在100℃干燥1分钟,从而得到第三层的膜。将该膜粘合层贴合至作为第二层的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NIR),并用手辊施压以除去气泡,从而得到透明的多层双轴拉伸聚酯膜。以与实施例10中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特性示于表3。
[实施例15]
将聚酯材料BI送入第一挤出机68并将聚酯材料BS送入第二挤出机69。挤出机68和69在熔线中的温度设为250℃时进行熔融挤出,且挤出机68和69各自的流道刚好在所述熔融挤出之前合并,使得BU/BS的厚度比为1/1,从而,熔融树脂以片状形式从T型模具21共挤出。该片状熔融树脂在20℃的冷却筒22上成型。成型时使用静电涂敷接触法。这样制成的未拉伸片被导引到纵向拉伸机23。在该纵向拉伸机23中,使用辊拉伸法,所述树脂用多个陶瓷辊和IR加热器预热至70℃,从而以3.0的拉伸率在其纵向拉伸所述树脂。
接下去,该单轴拉伸膜被导引到扩幅机并预热至90℃,然后,导引到横向拉伸机74以4.0的拉伸率在宽度方向拉伸该膜。然后,在同一扩幅机内180℃的温度下使该膜张紧并热固定,然后,在150℃下完成松弛工序使得该膜在宽度方向松弛3%,从而得到厚度为50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VIS)。该膜对应表3中的第一和第三层。
接着,制成与实施例13中所述厚度为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BU)相同的膜,并且以实施例13中相同方式在该膜的表面形成由综研化学社制造的SK-dyne2094、和同一公司制造的固化剂E-AX制成的粘合层,并在100℃干燥1分钟,从而得到第三层的膜。将该第三层中的粘合层贴合至所述双轴拉伸聚酯膜(VIS),并用手辊施压以除去气泡,从而得到透明的多层双轴拉伸聚酯膜。以与实施例10中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特性示于表3。
比较例6
将0.003g四氮卟啉和5.0g由三菱人造纤维有限公司(三菱レイヨン社)制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Dianal BR-80)溶于由8.0g丁酮和8.0g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取1.5g所得液体作为样品,用超声波清洗机使其充分溶解,从而得到涂覆液。此后,用#24涂布棒将所述涂敷液涂敷于三菱化学聚酯膜公司制造的双轴拉伸聚酯膜(O300,厚度:25μm)并干燥,从而得到PDP画质校正膜。该膜对应表3中的第三层。该涂层的厚度约为6μm。
接下去,将0.2g近红外线吸收剂(KAYASORB IRG-022,日本化药社制造)和5.0g由三菱人造纤维有限公司(三菱レイヨン社)制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Dianal BR-80)溶于由8.0g丁酮和8.0g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因此得到涂敷液。取1.5g所得液体作为样品,用超声波清洗机使其充分溶解,并用#24涂布棒将该涂覆液涂布并层积于所述第三层中PDP画质校正膜的涂敷面并干燥,从而得到具有画质校正层和近红外线吸收层的多层膜。该多层膜对应表3中的第二层和第三层。
此外,将0.35g由CYTEC工业公司制造的CYASORB UV-3638,和5.0g由三菱人造纤维有限公司(三菱レイヨン社)制造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DianalBR-80)溶于由8.0g丁酮和8.0g甲苯组成的混合溶剂中,并取1.5g所得液体作为样品,用超声波清洗机使其充分溶解,得到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层的涂覆液。按照与上述相同的技术将该涂覆液涂敷于所述具有第二层和第三层的层积膜的涂敷面上并干燥,从而得到具有紫外线吸收层、近红外线吸收层和画质校正层的多层膜。以与实施例10中相同的方式评价该膜。其结果示于表3。
表3
  实施例10   实施例11   实施例12   实施例13   实施例14   实施例15  比较例6
  膜熔点(℃)   206   220   253   220   220   220  -
  第一层   AU   BU   CU   BU+粘合层   BU   BU+粘合层  丙烯酸酯粘合剂+紫外线吸收剂
  第二层   AI   BI   CI   BI   BS   BI  丙烯酸酯粘合剂+近红外线吸收剂
  第三层   AS   BS   CS   BS+粘合层   BI+粘合层   BS  聚酯膜+丙烯酸酯粘合剂+画质校正剂
  贴合工序的数量   0   0   0   2   1   1  3
  波长380nm~780nm可见光的平均透光率(%)*1   59   59   60   55   57   58  57
  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   9.1   9.4   15   8.9   8.9   9.1  8.2
  暴露在阳光下测试后波长820nm~1100nm近红外线的平均透光率(%)*1*2   9.4   9.9   16   9.4   9.3   9.4  8.6
  外观均匀性*3   表面不粗糙   表面不粗糙   表面不粗糙   表面不粗糙   表面不粗糙   表面不粗糙  观察到表面粗糙
从表3可清楚看出,与现有技术即比较例6相比,实施例10~15可以提供这样的产品设计:其可以减少制造多功能(阻挡近红外线、阻挡紫外线和校正画质)滤光片所需的贴合工序的数量。此外,还可看出具有画质校正层的用于等离子体显示器的独立滤光片其自身除了近红外线阻挡功能外还可具有紫外线阻挡功能,因此,可防止近红外线吸收剂变质(分解和品质变化),于是可维持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的性能。而且,可以看出可使用熔点不高于230℃的聚酯,从而可使近红外线和可见光之间的透光率差异较大。

Claims (15)

1.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具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双轴拉伸聚酯膜,所述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
2.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包括: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以及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其中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所述共挤出法,这些层被熔融并从挤出机一起被挤出,且在这些层中的所述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
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
4.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
5.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由双轴拉伸膜形成,其中层积了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
6.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由双轴拉伸膜形成形成,其包括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其中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所述共挤出法,这些层被熔融并从挤出机一起被挤出。
7.一种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具有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的双轴拉伸膜和具有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的双轴拉伸膜相互层积于表面。
8.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中的所述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
9.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包括如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的本体,所述紫外线阻挡层设在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外侧。
10.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中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以及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相互层积于表面。
1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片为双轴拉伸膜,其包括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以及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其中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所述共挤出法,这些层被熔融并从挤出机一起被挤出。
12.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有两双轴拉伸膜相互层积于表面,所述两双轴拉伸膜的其中之一包括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其中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所述共挤出法,这些层被熔融并从挤出机一起被挤出,而另一双轴拉伸膜具有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
13.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有两双轴拉伸膜相互层积于表面,所述两双轴拉伸膜的其中之一包括由含有近红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近红外线阻挡层和由含有最大吸收波长的范围为560nm~600nm的可见光吸收化合物的聚酯制成的画质校正层,其中这些层通过共挤出法一体成型而层积,按照所述共挤出法,这些层被熔融并从挤出机一起被挤出,而另一双轴拉伸膜具有由含有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制成的紫外线阻挡层。
14.如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中的所述聚酯的熔点不高于230℃。
15.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其特征在于,相对所述等离子体显示器的本体,所述紫外线阻挡层设于所述近红外线阻挡层外侧。
CNA2006800049416A 2005-02-16 2006-02-15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Pending CN10112027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39436/2005 2005-02-16
JP039437/2005 2005-02-16
JP2005039435A JP4744892B2 (ja) 2005-02-16 2005-02-16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039435/2005 2005-02-1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20272A true CN101120272A (zh) 2008-02-06

Family

ID=3698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049416A Pending CN101120272A (zh) 2005-02-16 2006-02-15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744892B2 (zh)
CN (1) CN101120272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4681A (zh) * 2012-06-25 2015-02-18 Jsr株式会社 固体摄影组件用光学滤波器及其用途
CN109844620A (zh) * 2016-11-04 2019-06-04 依视路国际公司 具有低残余颜色的近红外光截止光学制品
CN111095046A (zh) * 2017-09-15 2020-05-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膜、层叠体、红外线透射滤波器、固体摄像元件及红外线传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204804A (en) * 2010-06-25 2012-02-01 Asahi Glass Co Ltd Optical film an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thereof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77909A (ja) * 1997-07-16 1999-03-23 Mitsubishi Chem Corp 透明積層体
JP3517210B2 (ja) * 2000-12-28 2004-04-12 日清紡績株式会社 近赤外線吸収材料
JP5052716B2 (ja) * 2001-03-27 2012-10-17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赤外線フィルター
JP2003096215A (ja) * 2001-09-21 2003-04-03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近赤外線遮蔽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JP2003211606A (ja) * 2002-01-17 2003-07-29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成形部材表装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4681A (zh) * 2012-06-25 2015-02-18 Jsr株式会社 固体摄影组件用光学滤波器及其用途
CN104364681B (zh) * 2012-06-25 2017-05-24 Jsr株式会社 固体摄影组件用光学滤波器及其用途
US9746595B2 (en) 2012-06-25 2017-08-29 Jsr Corporation Solid-state image capture element optical filte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109844620A (zh) * 2016-11-04 2019-06-04 依视路国际公司 具有低残余颜色的近红外光截止光学制品
CN109844620B (zh) * 2016-11-04 2021-11-30 依视路国际公司 具有低残余颜色的近红外光截止光学制品
CN111095046A (zh) * 2017-09-15 2020-05-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膜、层叠体、红外线透射滤波器、固体摄像元件及红外线传感器
CN111095046B (zh) * 2017-09-15 2022-07-22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组合物、膜、层叠体、红外线透射滤波器、固体摄像元件及红外线传感器
US11592604B2 (en) 2017-09-15 2023-02-28 Fujifilm Corporation Composition, film, laminate, infrared transmitting filter, solid image pickup element, and infrared sens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227193A (ja) 2006-08-31
JP4744892B2 (ja) 2011-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202861B1 (en) Infrared-light-transmitting ink of dark color, and infrared-light-transmitting sheet obtained using same
KR100880671B1 (ko) 적외선 필터
US20090009899A1 (en) Near Infrared Ray Absorbing Filter, Optical Filter for Plasma Display and Plasma Display Panel
CN101120272A (zh) 近红外线吸收滤光片、等离子体显示器滤光片和等离子体显示板
US7510456B2 (en) Method of making impact resistant, direct contact plasma display panel filters
KR100946559B1 (ko) 기능성 디스플레이용 필름 조성물
JP4314532B2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
JP4378654B2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
WO2005014270A2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ロ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ー
JP4311838B2 (ja) 窓貼り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744893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EP1907892A1 (en) Impact resistant, direct contact plasma display panel filters
JP3736567B2 (ja) 波長選択吸収フィルム
JP4744894B2 (ja)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736566B2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89896B2 (ja) 窓貼り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852444B2 (ja) 波長選択吸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5346071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
JP2008250057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
JP2007256759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3852443B2 (ja) 波長選択吸収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6184531A (ja) 波長選択吸収フィルム及び波長選択吸収フィルター
JP2006139311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184532A (ja) 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ム及び近赤外線吸収フィルター
JP2012218336A (ja) 成形加工用着色二軸配向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