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55923B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55923B
CN101055923B CN2007101053307A CN200710105330A CN101055923B CN 101055923 B CN101055923 B CN 101055923B CN 2007101053307 A CN2007101053307 A CN 2007101053307A CN 200710105330 A CN200710105330 A CN 200710105330A CN 101055923 B CN101055923 B CN 1010559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intermediate layer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ctronics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1053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55923A (zh
Inventor
朴相泰
金明燮
李在万
车隐秀
皮性勋
李敬勋
成昌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Displa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Displa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Displa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Displa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559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59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559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559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 H05B33/22Light sources with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radiating surfac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or physical composition or the arrangement of auxiliary dielectric or reflective lay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11/00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 C09K11/06Luminescent, e.g. electroluminescent, chemiluminescent materials containing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 H10K50/125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 H10K50/13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 H10K50/131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uminescent [EL]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e.g. for emitting white light comprising stacked EL layers within one EL unit with spacer layers between the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10OLEDs or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PLED]
    • H10K50/18Carrier blocking layers
    • H10K50/181Electron blocking lay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942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including components having sam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 in differing degree
    • Y10T428/2495Thickness [relative or absolut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包括由选自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中间层。

Description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申请要求受益于2006年4月1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10-2006-0033463,其在此予以引用以做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在下文中,简称为“有机EL器件”)。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射白光的有机EL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阳极,由例如铟锡氧化物(ITO)制成;阴极,由例如铝(Al)制成;以及顺序层叠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功能性有机层。当施加电场时,有机EL器件发光。有机EL器件具有的优点是可以在相对低的电压下工作并且可以制作在柔性透明基板上。有机EL器件的其它优点包括相对低的功耗和轻的重量。
特别地,发射白光的有机EL器件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进行了。由于白光有机EL器件可以广泛地用于包括有机EL光源和有机EL照明在内的应用中,所以近来它们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
已经开发出多种方法,用来制造满足高色纯度、优良的颜色稳定性、优良的依赖电流的光学特性、优异的发光效率、长寿命以及易于制造要求的发射白光的有机EL器件。
下面将描述用来实现发射白光的有机EL器件的光发射的各种方法。图1A显示了通过单一发光层实现白光发射的单层光发射。图1B显示了通过发射自多个发光层的各个颜色的正交结合(perpendicularcombination)实现白光发射的多层光发射。图1C显示了采用蓝光发光层和荧光层的颜色转换。在该颜色转换中,发射自蓝光发光层的光通过源自荧光层的荧光辐射由蓝色转变为红色,从而通过蓝光和红光的结合实现白光发射。图1D显示了通过多个颜色转换层利用波长变化的微腔结构。图1E显示了包括发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有机EL器件单元的叠层结构。
在这些方法中多层光发射最为常用。
图2是显示常规白光有机EL器件的多层发光结构的截面图。如图2所示,常规的白光有机EL器件具有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插入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的结构。
要求具有多层发光结构的白光有机EL器件稳定相邻层之间(特别是相邻发光层之间)的界面,以实现期望的白光CIE色度坐标以及提高发光效率和寿命。
即,发光层中电荷的平衡和分布显著地影响白色的表现。
特别的,在使用热处理的情况下,避免由发光层内部原子和分子的扩散而引起的颜色表现的变化则更为重要。
因此,已进行反复的研究以提高白光有机EL器件的颜色表现、寿命和效率。然而,基本上还没有获得满意的结果。有机EL器件的寿命和效率仍然是一个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及其制造方法,基本上能够消除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和缺点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CIE色度坐标、长寿命和优良发光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方法。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的和特征部分将在下面的描述中给出,并且部分通过对以下描述的检查或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学习,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变得明显。通过书面描述和权利要求以及附图所特别给出的结构可以实现和获得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并且根据本发明的目的,如这里所实施和广泛描述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由选自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至少一种材料构成的中间层。
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可以是发射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
中间层可以包括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顺序层叠或相反。第一层(X)与第二层(Y)的厚度比可以为X∶Y=1-100∶1或X∶Y=1∶1-100。
中间层可以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所使用的空穴阻挡材料(X)与电子阻挡材料(Y)的混合比为X∶Y=1-100∶1或X∶Y=1∶1-100。
优选地,中间层的厚度为0.1到100nm。空穴阻挡材料的最高被占用分子轨道(HOMO)的绝对值可为5.2eV或更高,并且电子阻挡材料的最低被占用分子轨道(LOMO)的绝对值可为3.3eV或更低。
空穴阻挡材料可以是取代或未取代的1,10-邻二氮杂菲(1,10-phenanthroline)衍生物,或者是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可选地,空穴阻挡材料可以选自芳香族和脂族叔胺。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由阳极、阴极、以及夹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层构成的叠层结构,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夹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并且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中的至少一种构成。
中间层可以包括多个分别夹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或者是夹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的单一中间层。
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与缓冲层相邻的该中间层可由选自无机化合物的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
本发明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方法,包括: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多个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中间层,该中间层由选自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至少一种构成;以及在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
至少一个中间层的形成可以通过分别在相邻发光层之间形成多个中间层,或者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形成单一中间层来进行。
中间层可以包括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其中该第一层和第二层顺序层叠或相反。替换的,该中间层可以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以上一般性描述和以下详细描述都是示范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旨在对如所要求的本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附图提供了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其被结合并构成了本申请的一部分,图解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A到1E是显示白光有机EL器件的一般光发射方法的截面图;
图2是显示白光有机EL器件的常规多层光发射结构的截面图;
图3至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结构的截面图;
图7是显示包含中间层的有机EL器件和不包含中间层的有机EL器件之间的寿命比较的曲线图;
图8是显示包含单一中间层的有机EL器件、包含双中间层的有机EL器件和包含由混合物构成的单一中间层的有机EL器件之间的寿命比较的曲线图;以及
图9是显示随着由混合物构成的单一中间层的混合比的变化有机EL器件寿命比较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描述与根据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和制造该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方法相关的优选实施例,其实例在附图中给出。
通常,基于由阳极注入的空穴和由阴极注入的电子之间的复合,通过在发光层中形成激子,有机EL器件发出特定波长的光。
优选地,有机EL器件具有这样的结构:空穴传输层(HTL)插入在阳极和发光层之间,电子传输层(ETL)插入在阴极和发光层之间。
这种结构使发生复合的光发射区限制在发光层中,从而使有机EL器件具有高效率。
为了优化有机EL器件的发光效率,调节电子和空穴之间的平衡以使引入发光层中的载流子能在其中心激发是很重要的。
通过控制各个叠层的厚度,同时考虑空穴传输层(HTL)和电子传输层(ETL)的传输能力,可以获得最优的发光效率。
当对有机EL器件施加正向电压时,在发光层中,由阳极(即ITO电极)注入的空穴与由阴极注入的电子复合并发光。
因此,通过器件内部产生的光子数与由外部电极注入的电荷数之比可以得到有机EL器件的内部量子效率。内部量子效率(ηint)由下述方程1决定:
ηint=γηrηf  ---(1)
其中γ表示与电子和空穴注入之间的平衡相关的因子;ηr表示通过电子-空穴复合单重态激子的产生效率;ηf表示单重态激子的光发射量子效率。
在磷光或荧光有机EL器件中,维持电子和空穴注入之间的平衡以获得最大效率。该平衡因子,γ,也被称为“电荷平衡因子”。
在常规的有机EL器件中,与电子相比,过剩的空穴注入到发光层中。
过剩的空穴注入造成效率降低。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阻挡注入发光层的空穴的情况下,I-V曲线的电压会不利地增高。
通常,最高被占用分子轨道(HOMO)的绝对值对于绿色掺杂剂大约为5.2eV,对于红色掺杂剂大约为5eV,对于蓝色掺杂剂超过大约5.1eV。
因此,优选使用HOMO绝对值为5.2eV或更高的材料作为空穴阻挡材料,从而用来阻挡空穴和发光层中产生的激子。
在本发明中可以使用本领域最为公知的制造白光有机EL器件的方法。
也就是说,本发明采用多层光发射来作为通过多个发光层发出的各个颜色光的正交组合实现白光发射的方法,并且使用插入在发光层之间并具有载流子阻挡能力的中间层,从而提高效率、寿命和颜色表现。
本发明的白光有机EL器件具有,该叠层结构包括阳极、阴极、以及夹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层。
在发光层之间插入至少一个中间层。该中间层由具有空穴阻挡能力的材料和具有电子阻挡能力的材料的至少一种构成。
中间层包括多个分别插入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或者插入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的单一中间层。
中间层包括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层叠顺序没有特别限制。即,第一层和第二层可以顺序层叠或者相反地层叠。
第一层(X)与第二层(Y)的厚度比为X∶Y=1-100∶1或X∶Y=1∶1-100。
在某些情况下,中间层可以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
所使用的空穴阻挡材料(X)与电子阻挡材料(Y)的混合比为X∶Y=1-100∶1或X∶Y=1∶1-100。
优选地,中间层的厚度为大约0.1到大约100nm。
在中间层中,空穴阻挡材料的最高被占用分子轨道(HOMO)的绝对值为5.2eV或更高,并且电子阻挡材料的最低被占用分子轨道(LOMO)的绝对值为3.3eV或更低。
空穴阻挡材料可以是取代或未取代的1,10-邻二氮杂菲(1,10-phenanthroline)衍生物,或者是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carbazole)衍生物。替换的,空穴阻挡材料可以是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8-hydroxyquinoline)的金属络合物。金属可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
空穴阻挡材料可选自Balq(aluminum(III)bis(2-methyl-8-quinolinato)4-phenylphenolate,双(2-甲基-8-喹啉)4-苯基苯酚铝(III))、BCP(2,9-二甲基-4,7-二苯基-1,10-邻二氮杂菲)、CBP[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F-X和CF-Y。
此外,电子阻挡材料可以选自芳香族和脂族叔胺。
更具体地,电子阻挡材料可以选自(4,4′-双[N-(1-萘基)-N-苯基-氨基]联苯)、mCP(N,N′-二咔唑基-3,5-苯)、和MPMP(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
空穴阻挡和电子阻挡材料可以是无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可以选自:卤化物,例如LiF、NaF、KF、RbF、CsF、FrF、MgF2、CaF2、SrF2、BaF2、LiCl、NaCl、KCl、RbCl、CsCl和FrCl;以及氧化物,例如Li2O、Li2O2、Na2O、K2O、Rb2O、Rb2O2、Cs2O、Cs2O2、LiAlO2、LiBO2、LiTaO3、LiNbO3、LiWO4、Li2CO、NaWO4、KAlO2、K2SiO3、B2O5、Al2O3和SiO2
白光有机EL器件可以进一步包括设置在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
与缓冲层相邻的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其每一都选自无机化合物。
在阳极和发光层之间可以插入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的至少一种。在阴极和发光层之间可以插入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的至少一种。
发光层可至少包括磷光材料。阳极和阴极的至少一个可由透明材料制成。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制造有机EL器件的方法。
首先,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多个发光层。
形成发光层时,在发光层之间形成至少一个由空穴阻挡材料或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中间层。
最后,在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
在各相邻的发光层之间分别形成多个中间层。替换的,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形成单一中间层。通过形成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并在第一层上形成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来形成中间层。替换的,可以通过形成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并在第一层上形成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来形成中间层。
中间层可以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
某些情况下,在第一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可以形成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的至少一种。另外,在第二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可以形成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的至少一种。
图3至6是分别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到第四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结构的截面图。
如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具有叠层结构,其包括阳极、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第二发光层、中间层、第一发光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阴极。
即,该有机EL器件具有中间层设置在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之间的结构。
如上所述,中间层包括从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结果,中间层阻挡在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之间的载流子迁移,从而提高器件的效率、寿命和颜色表现。
如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具有两个中间层的结构。
即,在第二发光层上形成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中间层,并在第二中间层上形成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中间层。
某些情况下,第二中间层可以形成在第一中间层之上。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在第一发光层和第二发光层之间形成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混合物构成的中间层。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具有其中在中间层和发光层之间进一步形成缓冲层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中间层由无机化合物制成。
即,构成中间层的空穴阻挡和电子阻挡材料选自无机化合物。
设置在中间层和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能够提高载流子阻挡性能。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有机EL器件的特性。
实例
将参考以下实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提供这些实例只为说明的目的,而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范围和精神的限制。
实例1
在实例1中,比较了应用了中间层的白光有机EL器件(器件2)与没有应用中间层的白光有机EL器件(器件1)之间的IVL特性。
首先,器件1制备如下:
ITO/CuPC/NPD/DPVBi/Alq3+DCJTB/Alq3/LiF/Al
1500 100  600 150  200(0.7%) 350  5   1000
这里作为发光层使用的蓝光和红光发光层材料分别为PVBi和掺杂0.7%DCJTB的Alq3
根据在红光发光层的厚度保持为大约20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21
的同时蓝光发光层厚度的变化,测量器件的发光效率和色度坐标特性。
结果,在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15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22
和电流密度为10mA/m2时,获得器件1的最高效率为5.7Cd/A。此时,对于白光的CIE色度坐标为x=0.314和y=0.273。
与此同时,制备了白光有机EL器件(器件2),其中在蓝光发光层(15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23
)和红光发光层(20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24
)之间插入由BALq制成的中间层(25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25
)。
如此制备的器件2的结构总结如下:
ITO/CuPC/NPD/DPVBi/BAlq/Alq3+DCJTB/Alq3/LiF/Al
1500 100  600  150     25     200(0.7%) 350 51000
估算了器件1和2的IVL特性。结果显示在下面的表1中。
表1
结构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电流效率(Cd/A)   亮度(Cd/m2)   CIE(X)   CIE(Y)
  器件1(蓝/红) 6.1 10 5.7 570 0.314 0.273
  器件2(蓝/BAlq/红) 6.3 10 7.2 724 0.310 0.275
与器件1相比,器件2表现出大约25%的效率提高。
结果,器件1在电流密度为10mA/m2时电流效率为7.2Cd/A。此时,对于白光的CIE色度坐标为x=0.310和y=0.275。
图7是显示表1所示器件之间寿命比较的曲线图。
如图7所示,应用有由BALq构成的中间层的器件2表现出效率提高,但是寿命降低了。
实例2
根据在蓝光和红光发光层之间插入的中间层的类型,连续制备了三个白光有机器件,如下:
(a)蓝/BAlq/红(器件3)
(b)蓝/NPD/BAlq/红(器件4)
(c)蓝/NPD+BAlq/红(器件5)
器件3具有其中用由BAlq构成的单一作为中间层的结构。器件4具有用由NPD和BAlq层构成的双层作为中间层的结构。器件5具有用由NPD和BAlq混合物构成的单层作为中间层的结构。
这里所使用的蓝光和红光发光层的材料分别为PVBi和掺杂0.7%DCJTB的Alq3
为了补偿由于使用中间层而引起的CIE色度坐标的偏差,蓝光和红光发光层的厚度分别调整为大约20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31
和大约15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32
。中间层的厚度大约为5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33
估算了器件3至5的IVL特性。结果显示在下面的表2中。
表2
器件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电流效率(Cd/A)   亮度(Cd/m2)   CIE(X)   CIE(Y)
  器件3(a)蓝/Balq/红 6.4 10 7.3 724 0.309 0.275
  器件4(b)蓝/NPD/BAlq/红 6.7 10 6.2 622 0.321 0.279
  器件5(c)蓝/NPD+BAlq/红 6.2 10 7.1 712 0.304 0.282
器件3的电流效率、电压和CIE色度坐标与实例1中器件2相同。
器件4在电流密度为10mA/m2和电压为6.7V时电流效率为6.2Cd/A。此时,白光的CIE色度坐标为x=0.321和y=0.279。
器件5在电流密度为10mA/m2和电压为6.2V时电流效率为7.1Cd/A。此时,白光的CIE色度坐标为x=0.304和y=0.282。
图8是显示表2所示器件之间寿命比较的曲线图。
如图8所示,器件3的寿命(定义为有机EL器件的亮度下降到其初始值的80%时经过的时间)为50小时。器件4的寿命约为80小时(即,与器件3相比,提高了大约60%)。器件5的寿命约为100小时(即,与器件3相比,提高了大约100%)。
实例3
制备了这样的白光有机EL器件,其中在蓝光发光层和红光发光层之间插入了由NPD和BAlq混合物制成的中间层。
这里所使用的蓝光和红光发光层材料分别为PVBi和掺杂0.7%DCJTB的Alq3
蓝光和红光发光层的厚度分别调整为大约200和大约150
Figure G071A5330720070604D000152
根据NPD和BAlq混合比例的变化估算器件的IVL特性。结果显示在下面的表3中。
表3
结构   电压(V)   电流密度(mA/cm2)   电流效率(Cd/A)   亮度(Cd/m2)   CIE(X)   CIE(Y)
  (a)BAlq+NPD(10:0)   6.3   10   7.2   724   0.304   0.281
  (b)BAlq+NPD(9:1)   6.3   10   7.2   717   0.302   0.280
  (c)BAlq+NPD(8:2)   6.2   10   7.1   712   0.304   0.282
  (d)BAlq+NPD(7:3)   6.3   10   7.0   703   0.299   0.282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随着NPD量的增大,器件的电流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随着NPD量的增大,器件的寿命提高。
图9是显示相对于由混合物构成的单一中间层的混合比的变化器件寿命比较的曲线图。
如图9所示,与采用不含NPD的中间层的结构、以及采用含10%NPD的中间层的结构相比,采用含30%或更高NPD的中间层的结构表现出大约50%的提高。
为了控制空穴和电子的迁移,采用由空穴阻挡层和电子阻挡层构成的双层作为插入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的多层型白光有机器件,与没有使用中间层的白光有机器件相比,表现出高效率(即,大约26%的提高)和延长的寿命(即,大约35%的提高)。
优选地,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具有2V或更高的驱动电压、1V或更高的开启电压、以及30cd/m2或更高的亮度。
由上述可明显看出,通过插入在发光层之间的、由选自空穴阻挡层和电子阻挡层中的至少一种构成的中间层,根据本发明的有机EL器件及其制造方法显著提高了发光寿命、颜色表现和发光效率。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可以作出多种修改和变化。因此,本发明旨在覆盖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范围内的本发明的修改和变化。

Claims (2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
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中间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
其中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组成,
其中该第一层和第二层顺序地层叠或相反层叠,
其中所述空穴阻挡材料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BP、脂族叔胺、镧系化合物、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的金属络合物,该金属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阻挡材料选自镧系化合物、N,N′-二咔唑基-3,5-苯mCP和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MPMP。
2.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是白光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
3.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具有2V或更高的驱动电压、1V或更高的开启电压、以及30cd/m2或更高的亮度。
4.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第一层X与第二层Y的厚度比为X∶Y=1-100∶1或X∶Y=1∶1-100。
5.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中间层的厚度为0.1到100nm。
6.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空穴阻挡材料的最高被占用分子轨道HOMO的绝对值为5.2eV或更高,并且该电子阻挡材料的最低被占用分子轨道LOMO的绝对值为3.3eV或更低。
7.根据权利要求1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空穴阻挡材料是取代或未取代的1,10-邻二氮杂菲衍生物,或者是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
8.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由阳极、阴极以及插入在该阳极和阴极之间的多个发光层构成的叠层结构,
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插入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并且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以及
设置在所述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
其中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组成,并且
其中该第一层和第二层顺序地层叠或相反层叠,
其中所述空穴阻挡材料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BP、脂族叔胺、镧系化合物、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的金属络合物,该金属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阻挡材料选自镧系化合物、N,N′-二咔唑基-3,5-苯mCP和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MPMP。
9.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中间层包括多个分别插入在相邻发光层之间的中间层,或者插入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的单一中间层。
10.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与该缓冲层相邻的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每一种材料都选自无机化合物。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在该阳极和发光层之间插入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在该阴极和发光层之间插入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13.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发光层包括磷光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其中该阳极和阴极中的至少一个由透明材料制成。
15.一种制造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方法,包括:
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
在该第一电极上形成多个发光层,并在该发光层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中间层,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
形成设置在所述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以及
在该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
其中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一层和由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第二层组成,
其中该第一层和第二层顺序地层叠或相反层叠,
其中所述空穴阻挡材料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BP、脂族叔胺、镧系化合物、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的金属络合物,该金属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阻挡材料选自镧系化合物、N,N′-二咔唑基-3,5-苯mCP和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MPMP。
16.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中间层的形成通过分别在相邻发光层之间形成多个中间层,或者在选定的相邻发光层之间形成单一中间层来进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该第一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形成选自空穴注入层和空穴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15的方法,进一步包括:
在该第二电极和发光层之间形成选自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中的至少一种。
19.一种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包括:
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的中间层;以及
设置在所述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
其中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
其中所述空穴阻挡材料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BP、脂族叔胺、镧系化合物、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的金属络合物,该金属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阻挡材料选自镧系化合物、N,N′-二咔唑基-3,5-苯mCP和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MPMP。
20.一种制造有机电致发光EL器件的方法,包括:
在基板上形成第一电极;
在该第一电极上形成多个发光层,并在该发光层之间形成至少一个中间层,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构成;
形成设置在所述中间层和相关的一个发光层之间的缓冲层;以及
在该发光层上形成第二电极,
其中该中间层由空穴阻挡材料和电子阻挡材料的混合物构成,
其中所述空穴阻挡材料选自取代或未取代的咔唑衍生物、4,4′-N,N′-二咔唑基-1,18-联苯CBP、脂族叔胺、镧系化合物、含有取代或未取代8-羟基喹啉的金属络合物,该金属选自铝Al、锌Zn、镁Mg和锂Li,并且
其中所述电子阻挡材料选自镧系化合物、N,N′-二咔唑基-3,5-苯mCP和双[4-(N,N-二乙氨基)-2-甲苯基](4甲苯基)甲烷MPMP。
CN2007101053307A 2006-04-13 2007-04-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10559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60033463 2006-04-13
KR1020060033463A KR100774200B1 (ko) 2006-04-13 2006-04-13 유기 el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006-0033463 2006-04-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55923A CN101055923A (zh) 2007-10-17
CN101055923B true CN101055923B (zh) 2011-01-26

Family

ID=38227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1053307A Active CN101055923B (zh) 2006-04-13 2007-04-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20228B2 (zh)
EP (1) EP1845568B1 (zh)
JP (1) JP5295521B2 (zh)
KR (1) KR100774200B1 (zh)
CN (1) CN1010559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75348B1 (ko) * 2005-06-27 2007-01-30 주식회사디.알.에스 폐철분 브리켓 제조용 이분형 바인더 및 이를 사용한폐철분 브리켓의 제조방법
US20080180023A1 (en) * 2006-09-28 2008-07-31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US7663309B2 (en) * 2006-09-28 2010-02-16 Fujifilm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having plurality of light emitting layers with specific thicknesses
JP4967952B2 (ja) * 2007-09-21 2012-07-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4893573B2 (ja) * 2007-10-03 2012-03-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443617B1 (ko) 2007-10-10 2014-09-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JP2009129711A (ja) * 2007-11-22 2009-06-11 Seiko Epson Corp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090098585A (ko) * 2008-03-14 2009-09-17 (주)그라쎌 유기발광화합물을 발광재료로서 채용하고 있는유기전기발광소자
JP5077055B2 (ja) * 2008-05-07 2012-1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9295305A (ja) * 2008-06-02 2009-12-17 Seiko Epson Corp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8138505B2 (en) 2008-06-02 2012-03-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system
KR101068881B1 (ko) * 2009-07-08 2011-09-30 주식회사 파버나인코리아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WO2010062643A1 (en) * 2008-10-28 2010-06-03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tacked white oled having separate red, green and blue sub-elements
TWI446822B (zh) * 2008-10-28 2014-07-21 Nat Univ Tsing Hua 有機發光二極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KR101689881B1 (ko) * 2008-11-18 2016-12-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JP5229022B2 (ja) * 2009-03-12 2013-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229026B2 (ja) * 2009-03-16 2013-07-0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402134B2 (ja) * 2009-03-23 2014-01-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141618B2 (ja) * 2009-03-26 2013-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101408547B1 (ko) * 2009-04-01 2014-06-17 에이손 테쿠노로지 가부시키가이샤 유기 전계발광 소자
DE102009017064A1 (de) * 2009-04-09 2010-10-14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 Elektrolumineszenzvorrichtung
JP5532677B2 (ja) * 2009-05-18 2014-06-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153790B2 (en) * 2009-05-22 2015-10-06 Idemitsu Kosan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20110014739A1 (en) * 2009-07-16 2011-01-20 Kondakov Denis Y Making an emissive layer for multicolored oleds
US9608225B2 (en) 2010-01-21 2017-03-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US8569793B2 (en) 2010-04-01 2013-10-29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color rendering
CN102214799A (zh) * 2010-04-09 2011-10-12 国立清华大学 有机发光二极管装置
JP5465088B2 (ja) * 2010-05-31 2014-04-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US8564015B2 (en) 2010-06-09 2013-10-22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with high color rendering
JP5471937B2 (ja) * 2010-07-27 2014-04-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2097598B (zh) * 2010-12-06 2014-03-05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JP5772085B2 (ja) * 2011-03-09 2015-09-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US9012902B2 (en) * 2011-03-31 2015-04-2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element
CN102195003B (zh) * 2011-04-25 2014-07-02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色稳定白光oled器件及其制法
CN102214798B (zh) * 2011-05-20 2013-10-16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WO2013078593A1 (zh) * 2011-11-28 2013-06-06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掺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EP2787552A4 (en) * 2011-11-28 2015-07-29 Oceans King Lighting Science ELECTROLUMINESCENT POLYMERS DEVICE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5970811B2 (ja) * 2011-12-28 2016-08-1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発光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03904225B (zh) * 2011-12-31 2016-05-25 固安翌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阻隔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2651454B (zh) * 2012-04-25 2015-0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致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和电致发光器件制备方法
CN102709481A (zh) * 2012-05-25 2012-10-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78610A (zh) * 2013-03-29 2014-10-01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US9425050B2 (en) * 2013-08-16 2016-08-23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electron blocking layer with doping control
CN103490017B (zh) * 2013-09-25 2016-03-09 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杂化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3682116A (zh) * 2013-12-02 2014-03-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oled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4716264B (zh) * 2013-12-11 2017-02-08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应用该发光器件的显示装置
KR102113491B1 (ko) * 2013-12-31 2020-05-22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JP6307993B2 (ja) * 2014-04-07 2018-04-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WO2016121561A1 (ja) * 2015-01-26 2016-08-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CN114640024A (zh) 2015-06-05 2022-06-17 奥斯坦多科技公司 具有到多个有源层中的选择性载流子注入的发光结构
US10396240B2 (en) 2015-10-08 2019-08-27 Ostendo Technologies, Inc. III-nitride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having amber-to-red light emission (>600 nm) and a method for making same
CN105576139B (zh) * 2016-01-06 2017-11-0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电致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显示器
CN105679956A (zh) * 2016-04-05 2016-06-1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装置
CN109196680B (zh) * 2016-05-10 2020-10-27 株式会社Lg化学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7220528A (ja) 2016-06-06 2017-12-14 株式会社Joled 有機el表示パネル
CN108735905B (zh) * 2017-04-20 2021-02-19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qled器件及制备方法
CN107565037B (zh) * 2017-08-14 2019-08-0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器件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9671851B (zh) * 2017-10-16 2021-10-22 北京鼎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N108155295B (zh) * 2017-12-06 2020-12-22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高效有机荧光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US10424621B2 (en) 2018-01-19 2019-09-24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white OLED device
CN108258156B (zh) * 2018-01-19 2020-04-28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白光oled器件的制作方法
CN110890473B (zh) * 2018-11-12 2022-12-27 寰采星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具有可调变发光颜色的有机发光器件和显示设备
CN111384274B (zh) * 2018-12-29 2021-05-18 Tcl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发光二极管及其制备方法
US11508928B2 (en) 2019-11-29 2022-11-22 Joled Inc. Self-luminous element and self-luminous display panel
CN111509134A (zh) 2020-04-22 2020-08-07 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Qled发光器件
CN112259689A (zh) * 2020-10-12 2021-01-22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电致发光器件及显示面板
CN113097402B (zh) * 2021-04-12 2024-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50006A (en) * 1991-08-01 1992-09-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Blue emitting internal junc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II)
US6392339B1 (en) * 1999-07-20 2002-05-21 Xerox Corporatio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including mixed region
KR20010095437A (ko) * 2000-03-30 2001-11-07 윤덕용 발광물질/점토 나노복합소재를 이용한 유기 전기 발광 소자
US6781309B2 (en) * 2000-11-29 2004-08-24 Cld, Inc. Plasma switch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SG138466A1 (en) * 2000-12-28 2008-01-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uminescent device
IL158865A0 (en) * 2001-07-18 2004-05-12 Du Pont Luminescent lanthanide complexes with imine ligands and devices made with such complexes
US6872472B2 (en) 2002-02-15 2005-03-29 Eastman Kodak Company Providing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having stacked electroluminescent units
EP2192632B1 (en) * 2002-04-12 2014-09-03 Konica Corporatio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U2003277541A1 (en) * 2002-11-11 2004-06-03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Process for fabricating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7063900B2 (en) * 2002-12-23 2006-06-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White light-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DE10333232A1 (de) 2003-07-21 2007-10-11 Merck Patent Gmbh Organisches Elektrolumineszenzelement
US20050025993A1 (en) * 2003-07-25 2005-02-03 Thompson Mark 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for enhancing the performance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US7511421B2 (en) 2003-08-25 2009-03-3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Mixed metal and organic electrode for organic device
KR100560789B1 (ko) * 2003-11-25 2006-03-1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풀칼라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KR100594775B1 (ko) * 2003-12-22 2006-06-30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백색 유기발광소자
US7030554B2 (en) * 2004-02-06 2006-04-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Full-color organic display having improved blue emission
JP5167571B2 (ja) 2004-02-18 2013-03-21 ソニー株式会社 表示素子
KR20050087213A (ko) * 2004-02-26 2005-08-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기 전계 발광 방법 및 이를 수행하기 위한 유기 전계발광 장치
JP4393249B2 (ja) * 2004-03-31 2010-01-06 株式会社 日立ディスプレイズ 有機発光素子,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87402B1 (ko) * 2004-05-21 2012-10-02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조명장치
KR100736521B1 (ko) * 2004-06-09 2007-07-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나노 결정 전기발광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4513060B2 (ja) 2004-09-06 2010-07-28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有機el素子
KR100712214B1 (ko) * 2005-07-14 2007-04-2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소자
US8021763B2 (en) * 2005-11-23 2011-09-20 The Trustees Of Princeton University Phosphorescent OLED with interlay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20228B2 (en) 2013-04-16
EP1845568B1 (en) 2018-07-25
KR20070101958A (ko) 2007-10-18
KR100774200B1 (ko) 2007-11-08
US20070241676A1 (en) 2007-10-18
EP1845568A3 (en) 2012-03-21
EP1845568A2 (en) 2007-10-17
JP2007287691A (ja) 2007-11-01
JP5295521B2 (ja) 2013-09-18
CN101055923A (zh) 2007-10-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55923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0576600C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05236B (zh)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JP5746269B2 (ja) りん光増感蛍光発光層を有する有機発光装置
KR101351410B1 (ko) 백색 유기 발광 소자
JP4493915B2 (ja) 高効率多色電界リン光oled
CN102171849B (zh) 高色温串联白色oled
JP5722042B2 (ja) 複数の分離した発光層を有する有機発光装置
CN102668707B (zh)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
JP4315874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CN105006525B (zh) 白色有机发光装置
CN106531769A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电子设备及其制作方法
EP2747160A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JP2006066380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4565922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EP2747161A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KR20160043636A (ko) 전하생성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JP4565921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JP2006066379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素子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ト表示装置
KR101259532B1 (ko) 2종의 유기층을 이용하는 백색 유기 발광 다이오드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1101940B1 (ko) 이중 도핑을 이용한 고효율 진적색 인광 유기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4171170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及びそれを使用した表示装置
CN106058063A (zh) 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
CN115835673A (zh) 一种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LG DISPLAY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LG ELECTRON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805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80530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after: LG Display Co., 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Applicant before: LG Electronics Inc.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