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9431B -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9431B
CN101029431B CN2007100846655A CN200710084665A CN101029431B CN 101029431 B CN101029431 B CN 101029431B CN 2007100846655 A CN2007100846655 A CN 2007100846655A CN 200710084665 A CN200710084665 A CN 200710084665A CN 101029431 B CN101029431 B CN 1010294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ted fabric
guided plate
opening
opens
rear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100846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9431A (zh
Inventor
味村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 Seiki Mfg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ma Seiki Mf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 Seiki Mfg Ltd filed Critical Shima Seiki Mfg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94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94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294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943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对驱动辊开闭的驱动部的配置位置限制较小、能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的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下拉针织物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包括能够旋转的一对辊(10、11),后侧辊(10)能够借助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相对于前侧辊(11)接近以及远离。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能够借助开闭驱动马达(17)位移。该开闭驱动马达(17)独立于驱动针织物引导板(8)开闭的驱动机构而设置。

Description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拉针织物的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横机中,针织物下拉装置所具备的前侧辊的开闭以及引导针织物的针织物引导板的开闭是借助一个驱动马达进行的。前侧辊与驱动马达经由凸轮机构以及连杆机构连结,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经由凸轮机构以及连杆机构而传递给前侧辊,对前侧辊进行开闭。凸轮机构以及连杆机构分别配置在前侧辊的轴线方向两端部,为了使各凸轮机构彼此以及各连杆机构彼此联动,分别利用从横机的编织宽度方向一端部延伸到另一端部的轴部件连结。没有找到现有技术的文献。 
在现有技术的横机中,是借助一个驱动马达进行前侧辊的开闭以及针织物引导板的开闭,所以驱动马达需要有大的驱动力,从而驱动马达自身会大型化。另外,为了避免对针织物引导板的干涉、且能够同时驱动前侧辊和针织物引导板,驱动马达的配置位置受到限制,配置在从后侧辊向下方离开的位置上。由于驱动马达配置在后针床的下方,为了开闭驱动前侧辊,连杆机构配置在从后针床的下方到前针床的下方的范围内。由于这样配置连杆机构,所以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而将后侧辊取出的时候,后侧辊会碰触到连杆机构。因而,在取出后侧辊的情况下,必须在取出前侧辊之后再取出后侧辊,取出以进行维护作业时的作业性较差。另外,由于各凸轮机构以及各连杆机构分别利用轴部件连结,所以由于该轴部件的存在,而使得横机内所能确保的空间变少。进而,驱动马达经由连杆部件将驱动力传递给针织物引导板,对针织物引导板进行开闭。因此,驱动马达需要与连杆部件和针织物引导板的位置相对应地配置,由于这一点原因,驱动马达的配置位置也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其对驱动辊开闭的开闭驱动部的配置位置的限制小,能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横机的维护作业性优良的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本发明是一种针织物下拉装置,其配置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的齿口部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能够旋转的前后一对辊、支承后侧辊并能够使后侧辊相对于前侧辊接近以及远离地位移的支承部件、和能够驱动支承部件位移的开闭驱动部,还包括:能够开闭且对所编织的针织物进行引导的针织物引导板,能够进行针织物的起口的起口装置,能够使起口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和与起口装置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而使针织物引导板开闭的联动机构;联动机构是分为左右两侧的相同的结构,具有形成为Y字形的基部、第一凸轮从动件和第二凸轮从动件,并以位于横机的左右两侧的端部的方式分别设置在支承针织物引导板的转动轴部件上,通过升降驱动装置进行升降,设置在针织物引导板侧的联动机构的第一凸轮从动件和第二凸轮从动件受到设置在起口装置上的基体的凸轮面部的作用,针织物引导板与起口装置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地进行开闭,开闭驱动部独立于对引导所编织的针织物的针织物引导板进行开闭的驱动部被设置,后侧辊、开闭驱动部以及支承部件配置在后针床的下方,前侧辊以及针织物引导板配置在前针床的下方。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前侧辊的旋转驱动部、和在一对辊相接近的状态下与前侧辊的转动以机械方式联动而使后侧辊转动的转动机构,转动驱动部设置在一对辊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当开闭驱动部驱动支承部件位移时,后侧辊相对于前侧辊接近或者远离。由于能够这样地经由支承部件使后侧辊接近以及远离的开闭驱动部独立于使针织物引导板开闭的驱动机构而设置,所以仅需要较小的驱动力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只需能产生较小转矩的驱动部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实现开闭驱动部的小型化。进而,开闭驱动部不需要配置在能够驱动针织物引导板的位置上,可以减小对横机中的开闭驱动部位置的限制。由此,能够将开闭驱动部配置在后侧辊附近,能够在后侧辊的下方确保用于配置外部装置的空间,而该外部装置在现有技术的横机中是配置在外部的。由于这样将外部装置配置在横机内,所以整体上能够实现小型化。通过将开闭驱动部配置在后侧辊附近,能够使针织物下拉装置小型化。 
进而,在后针床的下方配置后侧辊、开闭驱动部以及支承部件,在前针床的下方配置前侧辊以及针织物引导板。由此,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而取出后侧辊时,不必如现有技术那样取出前侧辊,能容易地取出后侧辊,容易进行维护。同样,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而更换前侧辊时,也不需要取出后侧辊,一对辊可以彼此单独地进行更换作业,容易进行维护。 
进而,可以减少构成部件、例如构成用于将开闭驱动部的动力传递给后侧辊的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或者轴部件等。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容易进行制造和维护。 
根据本发明,可以借助旋转驱动部和转动机构驱动一对辊旋转。另外,转动驱动部设置在一对辊的上方。因此,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而对后侧辊或者前侧辊进行维护时,操作人员可以从一对辊的下方伸入手而进行作业,所以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触碰到前述转动驱动部。 
根据本发明,借助联动机构,与起口装置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地开闭针织物引导板。因此,可以实现将经由支承部件驱动后侧辊开闭的开闭驱动部和开闭针织物引导板的驱动部独立开地设置的设计。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横机1的左侧观察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从横机1的右侧观察的纵剖视图。 
图3是将一对辊10、11闭合的状态下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放大表示的左侧视图。 
图4是将一对辊10、11打开的状态下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放大表示的左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5    针织物下拉装置 
6    升降驱动装置 
7    起口装置 
8    针织物引导板 
10、11    辊 
12    第一驱动杆 
13    第二驱动杆 
19a、19b    转动齿轮 
20a、20b    联动齿轮 
60    针织物下拉组件 
61    开闭驱动部 
62    转动驱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就多个方式进行说明。各实施方式中与前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事项相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考附图标记,有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仅说明结构的一部分的情况下,结构的其他部分与前面说明的实施方式同样。另外,不仅各实施方式中具体说明的部分可以组合,只要是不会对组合有特别的障碍,则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局部组合。 
图1是从左侧观察横机1的纵剖视图。图2是从右侧观察横机1 的纵剖视图。横机是用于编织针织物的机器,在配置成ハ字形的前后一对针床2上,配置有多个织针。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具有前后一对针床2的横机1,但只要是至少具有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即可,也可以是具有前后两对或两对以上针床的横机。多个织针的针钩能相对于前后一对针床2的齿口部3进退。横机1通过使织针的针钩进退而编织针织物。横机1基本上来说,在框体4内且前后一对针床2下方的位置上,配置有针织物下拉装置5、升降驱动装置6、起口装置7以及针织物引导板8。另外,在横机1的框体4内,配置有作为外部装置的控制装置9。 
针织物下拉装置5包括一对辊10、11、第一驱动杆12、第二驱动杆13、凸轮14、轴部件15、扇形齿轮16、开闭驱动马达17、转动驱动马达18、转动齿轮19a、19b、联动齿轮20a、20b以及转动驱动马达卡止机构21。一对辊10、11分别具有轴部件10a、11a,设置成能够绕各轴部件10a、11a的轴线L1、L2转动。一对辊10、11中后侧的辊10配置在后针床2a的下方,前侧的辊11配置在前针床2b的下方,夹持从齿口部3垂下的针织物并转动,从而将针织物下拉。轴部件10a、11a的轴线L1、L2配置成与横机的编织宽度方向X(以下称为“X方向”)平行。在后侧辊10的轴部件10a的轴线方向一端侧和另一端侧的部分上,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连结着第一驱动杆12和第二驱动杆13。 
第一驱动杆12形成为大致T字形。在第一驱动杆12的各端部12b、12c、12d上,分别设置有后侧辊的轴部件10a、凸轮从动件25以及拉伸弹簧部件26a。具体而言,凸轮从动件25可转动地设置在端部12c上,该端部12c位于隔着第一驱动杆12的T字形交叉部分12a与设置有轴部件10a的端部12b相反的一侧。拉伸弹簧部件26a的一端部卡止在第一驱动杆12的剩余的端部12d上。拉伸弹簧部件26a的另一端部卡止在弹力调整部件27a上,该弹力调整部件27a用来对拉伸弹簧部件26a施加给第一驱动杆12的弹力进行调节。 
第二驱动杆13大致形成为L字形。第二驱动杆13的各端部13b、 13c上设置有后侧辊10的轴部件10a和拉伸部件26b。拉伸弹簧部件26b的一端部卡止在前述端部13c上,另一端部卡止在弹力调整部件27b上,该弹力调整部件27b用于对拉伸弹簧部件26b施加给第二驱动杆13的弹力进行调节。第一驱动杆12和第二驱动杆13的交叉部12a和弯折部13a借助在横机的X方向范围内延伸的连结轴部件28连结固定。该连结轴部件28以能够绕其轴线L3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框体4上。通过调节拉伸弹簧部件26a、26b的弹力,而调节一对辊10、11施加给针织物的表面压力。 
凸轮从动件25抵接在凸轮14的凸轮面部14a上。轴部件15在X方向上延伸,以可绕其轴线L4转动的方式设置,固定有凸轮14。在轴部件15上,还固定有形成为大致半圆形状的扇形齿轮16。该扇形齿轮16与设置在开闭驱动马达17的输出轴17a上的齿轮17b啮合。在扇形齿轮16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扇形齿轮16的角位移量的未图示的传感器。 
第一驱动杆12、第二驱动杆13、凸轮14、轴部件15、扇形齿轮16和开闭驱动马达17,配置在位于后针床2a的下方且位于后侧辊10下方的位置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闭驱动马达17配置在后侧辊10附近。另外,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相当于支承部件,包括开闭驱动马达17、扇形齿轮16、轴部件15以及凸轮14的结构相当于开闭驱动部61。 
在前侧辊11的轴部件11a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上,分别设置有转动齿轮19a、19b。设置在轴部件11a的一端部的转动齿轮19a与设置在转动驱动马达18的输出轴18a上的齿轮18b啮合。转动驱动马达18设置在转动齿轮19a上方,而且配置在比转动齿轮19a靠横机1的左侧、即靠图1的纸面近前侧的位置上。在后侧辊10的轴部件10a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上,分别经由欧式联轴节设置有联动齿轮20a、20b。联动齿轮20a与转动齿轮19a啮合,联动齿轮20b啮合在转动齿轮19b上。转动驱动部62与转动驱动马达18以及转动齿轮19a、19b相当,联动齿轮20a、20b相当于转动机构。 
防倒转机构21是防止转动驱动马达18倒转的机构,具有卡止部件30和卡止机构驱动部31。卡止部件30形成为大致ヘ字形,其弯折部分30a被可摆动地支承。卡止部件30的一端部30b形成为钩状,形成为能够卡止转动驱动马达18的齿轮18b的齿。在卡止部件30的另一端部30c上,连结着卡止机构驱动部31的活动节部件31a。卡止机构驱动部31还包括螺线管31b,在该螺线管31b中,以能够在上下方向(以下称作“Z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嵌入活动节部件31a。 
升降驱动装置6是驱动起口装置7升降的装置,配置在后针床2a下方,包括升降驱动马达33、传动机构34、和两个升降传动机构35。升降驱动马达33在其输出轴上固定有传动机构34的传动机构第一齿轮34a。传动机构34还包括传动机构第二齿轮34b、链条34c,跨传动机构第一齿轮34a和传动机构第二齿轮34b张设链条34c。在传动机构第二齿轮34b上,设置有跨横机1的X方向一端部到另一端部延伸的传动机构轴部件36。传动机构第二齿轮34b的轴线和传动机构轴部件36的轴线L5一致。 
传动机构轴部件36在其轴线方向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设置有升降传动机构35的下侧升降带轮35a。各下侧升降带轮35a的轴线和传动机构轴部件36的轴线L5一致。各升降传动机构35还包括上侧升降带轮35b和升降用同步带35c。各上侧升降带轮35b分别配置在各下侧升降带轮35a的大致垂直上方。在下侧升降带轮35a以及上侧升降带轮35b上,跨这两个带轮35a、35b张设有升降用同步带35c。 
起口装置7包括两个基体39和起口梳栉40。在横机1中,设置有两个引导部件41。两个引导部件41是在Z方向上延伸的圆柱状部件,分别配置在横机1的X方向一端部侧和另一端部侧。各引导部件41的下端形成有止动器42。两个基体39插通于各引导部件41,能相对于引导部件41在Z方向上滑动位移。各基体39的前后方向Y(以下称作“Y方向”)的一表面部39a的一部分啮合并卡止在各升降用同步带35c上。各基体39的Y方向另一表面部形成凸轮面部39b。在两个基体39之间,设置有从一个基体39延伸到另一个基体39的起口梳 栉40。起口梳栉40具有在X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梳栉头部43,在形成于该梳栉头部43的多个梳栉齿槽中分别以可在Z方向上滑动位移的方式设置多个起口针44而构成。起口针44例如是由针主体和滑动件构成的复合针。两个基体39设置在梳栉头部43的X方向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起口装置7配设成,其多个起口针44配置在齿口部3的大致垂直下方。在起口梳栉40上还设置有马达45。马达45是用于使滑动件上下运动的马达。 
针织物引导板8是在X方向上延伸的板状部件,大致在Z方向上形成为弓状。针织物引导板8配置在前针床2b的下方,将所编织的针织物向外侧引导。另外,框体4的前侧开口较大,针织物引导板8设置成,横机1内的结构不会从该开口部露出到外面。针织物引导板8是将所编织的针织物引导到该开口部中的部件。针织物引导板8的X方向两端部在靠Z方向另一端部的部分上由转动轴部件50、51以可转动的方式支承。转动轴部件50、51上分别设置有联动机构52。联动机构52设置在横机1的左右两侧的端部上。 
左右两侧的联动机构52是相同的结构,具有形成为Y字形的基部52a、第一凸轮从动件53和第二凸轮从动件54。基部52a的上端部52b可拆装地连结在针织物引导板8的Z方向中间部,在其Y字形交叉部52c上连结着转动轴部件50、51。在基部52a的基体39侧的端部52d上,设置有第一凸轮从动件53。进而,在基部52a的剩余的端部52e上,设置有弹簧部件55。该弹簧部件55对基部52a施加使针织物引导板8向打开的方向转动而使第一凸轮从动件53抵接基体39的凸轮面部39b的弹力。进而,在基部52a上,于上端部52b和交叉部52c之间,形成有向基体39侧延伸的枝部52f,在其末端部52g上设置有第二凸轮从动件54。进而,在基部52a的上端部52b与交叉部52c之间,设置有止动部56。止动部件56抵接框体4上设置的阻止部件57,阻止针织物引导板8的转动。 
进而,在横机1的框体4内配置有控制装置9,即所谓的控制箱。控制装置9是用来控制横机1的各结构的装置,例如控制横机1的编 织动作以及供纱速度等。控制装置9配置在比后针床2a靠图1中的纸面左侧、即靠后侧的位置上。针织物下拉组件60相当于包括针织物下拉装置5、升降驱动装置6、起口装置7以及针织物引导板8的结构。 
图3是将一对辊10、11闭合的状态下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放大表示的左侧视图。图4是将一对辊10、11打开的状态下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放大表示的左侧视图。下面,对这样构成的横机1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将闭合状态下的一对辊10、11打开的动作进行说明。从闭合的状态起驱动开闭驱动马达17,使扇形齿轮16绕轴线L4向一侧转动时,与扇形齿轮16联动地,凸轮14转动。凸轮14转动时,抵接在凸轮14的凸轮面部14a上的凸轮从动件25沿着凸轮面部14a移动,第一驱动杆12绕轴线L3向一侧摆动。第一驱动杆12摆动时,借助连结轴部件28,第二驱动杆13联动地摆动。通过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的摆动,后侧辊10从前侧辊11远离。位置传感器检测出扇形齿轮16的角位移量。当检测出的角位移量达到预先设定的角位移量时,控制装置9判定一对辊10、11已打开,停止开闭驱动马达17的驱动,维持一对辊10、11打开的状态。 
这样,在一对辊10、11打开的状态下,升降驱动马达33进行驱动,经由传动机构34,使下侧升降带轮35c转动。由此,各同步带35c向一个方向行进,使起口装置7的基体39上升。随着该基体39的上升,第一凸轮从动件53沿着凸轮面部39b移动,进而,借助弹簧部件55的弹力,连结部件52绕转动轴部件50、51的轴线L6向一侧转动。由于基部52a的上端部52b连结在针织物引导板8上,所以当基部52a转动时,作为针织物引导板8,从由其上部的末端部8a自上方覆盖起口针44的闭合状态起、向前述末端部8a不覆盖起口针44的打开状态转移。在打开状态下,第一凸轮从动件53从凸轮面部39b脱离,止动部56抵接在阻止部件57上,阻止针织物引导板8的转动。另外,在打开状态下,不希望的载荷施加在针织物引导板8上、从而使连结部件52绕轴线L6向另一侧转动时,第二凸轮从动件54抵接凸轮面部39b,阻止针织物引导板8从打开状态变成闭合状态。 
在这样的打开状态下,借助升降驱动装置6使起口装置7进一步上升时,起口针44到达齿口部3,变成能够进行起口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使升降驱动马达33倒转时,同步带35c向另一方向行进,使基体39下降。当起口针44位于针织物引导板8的末端部8a下方时,第一凸轮从动件53抵接在基体39的凸轮面部39b上。基体39进一步下降时,随着该下降,第一凸轮从动件53沿凸轮面部39b移动,连结部件52绕转动轴部件50、51的轴线L6向另一侧转动。由此,针织物引导板8从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通过在该闭合状态下使转动驱动马达18进行驱动,前侧辊11经由转动齿轮19a、19b而转动,后侧辊10经由与转动齿轮19a、19b啮合的联动齿轮20a、20b而转动。在后侧辊10和各联动齿轮20a、20b之间,设置有欧式联轴节,可以经由各联动齿轮20a、20b使后侧辊10转动。这样,与起口装置7的升降动作联动地,进行针织物引导板8的开闭动作。 
针织物引导板8可通过手动操作而从联动机构52的基部52a的上端部52b脱离,从打开状态进一步绕轴线方向L6向一侧转动,可露出横机1内部。通过这样使横机1的内部露出,可以进行后侧以及前侧辊10、11的拆卸等维护作业。 
下面,对将打开状态下的一对辊10、11闭合的动作进行说明。将打开状态下的一对辊10、11闭合的动作是,通过使开闭驱动马达17的输出轴17a向与打开时相反的方向转动,凸轮14向反方向转动,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向反方向摆动,后侧辊10接近前侧辊11。控制装置9基于位置传感器所检测的扇形齿轮16的角位移量,判定一对辊10、11是否闭合,如果判定闭合,则停止开闭驱动马达17的驱动,将一对辊10、11维持在闭合状态下。 
下面,对这样构成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60所起到的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当开闭驱动马达17使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摆动位移时,后侧辊10相对于前侧辊11接近或者远离。能够这样地经由第一以及第二驱动杆12、13使后侧辊10远离以及接近的开闭驱动马达17,独立于开闭针 织物引导板8的驱动机构而被设置,所以所需的驱动力较小,只需能够产生比现有技术小的转矩的驱动部,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够实现开闭驱动马达17的小型化。进而,开闭驱动马达17不需要配置在能够驱动针织物引导板8的位置上,能够减小对开闭驱动马达17在横机1中的位置的限制。由此,由于能够将开闭驱动马达17配置在后侧辊10的附近,所以能够在后针床2a的下方确保用于配置外部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控制装置9)的空间,所述外部装置在现有技术的横机中配置在外部。通过这样在后针床2a的下方确保空间,能够将控制装置9配置在横机1的框体4内,整体上能实现小型化。通过将开闭驱动马达17配置在后侧辊10附近,能够实现针织物下拉装置8的小型化。 
进而,在后针床2a的下方配置后侧辊10、开闭驱动马达17以及第一和第二驱动杆12、13,在前针床2b的下方配置前侧辊11以及针织物引导板8。由此,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8而取出后侧辊10时,不像现有技术那样需要取出前侧辊11,能容易地取出后侧辊10,容易进行维护。同样,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8而更换前侧辊11时,也不需要取出后侧辊10,一对辊10、11可以彼此独立地进行更换作业,容易进行维护。 
进而,可以减少构成部件、例如构成用于将开闭驱动马达17的动力传递给后侧辊的连杆机构的连杆部件或者轴部件等。由此,可以简化结构,容易进行制造和维护。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针织物下拉装置5,可以借助转动驱动马达18和转动齿轮19a、19b以及联动齿轮20a、20b来驱动一对辊10、11转动。另外,转动驱动马达18设置在一对辊10、11的上方。因此,在打开针织物引导板8而对后侧辊10或者前侧辊11进行维护时,操作人员可以从一对辊10、11的下方伸入手而进行作业,所以可以防止操作人员的手触碰到转动驱动马达18。 
根据本发明,借助联动机构52,与起口装置7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地开闭针织物引导板8。因此,可以实现将经由第一以及第二驱 动杆12、13驱动后侧辊10开闭的开闭驱动马达17和开闭针织物引导板8的升降驱动马达33分开设置的设计。 

Claims (2)

1.一种针织物下拉装置,其配置在具有至少前后一对针床的横机的齿口部下方,其特征在于,包括:
能够旋转的前后一对辊,
支承后侧辊并能够使后侧辊相对于前侧辊接近以及远离地位移的支承部件,和
能够驱动支承部件位移的开闭驱动部;
还包括:
能够开闭且对所编织的针织物进行引导的针织物引导板,
能够进行针织物的起口的起口装置,
能够使起口装置在上下方向上升降的升降驱动装置,和
与起口装置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而使针织物引导板开闭的联动机构;
联动机构是分为左右两侧的相同的结构,具有形成为Y字形的基部、第一凸轮从动件和第二凸轮从动件,并以位于横机的左右两侧的端部的方式分别设置在支承针织物引导板的转动轴部件上,
通过升降驱动装置进行升降,设置在针织物引导板侧的联动机构的第一凸轮从动件和第二凸轮从动件受到设置在起口装置上的基体的凸轮面部的作用,针织物引导板与起口装置的升降以机械方式联动地进行开闭,
开闭驱动部与开闭针织物引导板的驱动部分开设置,所述针织物引导板对所编织的针织物进行引导;
后侧辊、开闭驱动部以及支承部件配置在后针床的下方;
前侧辊以及针织物引导板配置在前针床的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下拉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前侧辊的旋转驱动部,和
在一对辊相接近的状态下与前侧辊的转动以机械方式联动而使后侧辊转动的转动机构;
转动驱动部设置在一对辊的上方。
CN2007100846655A 2006-03-01 2007-03-01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943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55616 2006-03-01
JP2006055616A JP2007231463A (ja) 2006-03-01 2006-03-01 編地引下げ装置および編地引下げユニット
JP2006055616 2006-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9431A CN101029431A (zh) 2007-09-05
CN101029431B true CN101029431B (zh) 2011-01-12

Family

ID=38552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1008466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029431B (zh) 2006-03-01 2007-03-01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7231463A (zh)
CN (1) CN10102943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28380B1 (fr) * 2008-03-05 2010-07-30 Steiger Sa Atelier Constr Peigne de tirage pour machine a tricoter rectiligne
WO2011018891A1 (ja) * 2009-08-12 2011-02-17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地引下げ装置を備える横編機
CN102108598B (zh) * 2011-03-24 2012-07-25 江苏金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主罗拉结构
CN103668747A (zh) * 2013-12-18 2014-03-26 海宁市万路针织有限公司 手动五趾袜编织机中的操纵杆与撑轮板之间的连接结构
JP6316327B2 (ja) * 2015-11-12 2018-04-25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および編成方法
CN109554817A (zh) * 2019-01-10 2019-04-02 宁波必沃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起底板传动机构
CN110923933B (zh) * 2019-12-10 2023-11-28 桐乡市强隆机械有限公司 用于电脑横机的织物下拉装置
CN112941713B (zh) * 2021-02-02 2022-08-16 福建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织物牵拉装置、织物牵拉装置组件以及针织横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90602A (en) * 1967-09-05 1971-07-06 Cotton William Limiged Straight bar knitting machines
US3618343A (en) * 1968-12-06 1971-11-09 Stoll & Co H Fabric draw-down mechanism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US3651669A (en) * 1967-05-11 1972-03-28 Wirkmaschinenbau Karl Marx Veb Fabric takeup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US4488416A (en) * 1982-04-15 1984-12-18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Set-up means i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JP2694498B2 (ja) * 1992-04-16 1997-12-24 ハー・シユトル・ゲゼルシヤフト・ミツト・ベシユ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ウント・コンパニ 横編機用製品引出し装置
US5899094A (en) * 1996-11-06 1999-05-04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set-up device
CN2673901Y (zh) * 2003-12-23 2005-01-26 孙平范 横机卷布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09713A1 (de) * 1969-02-26 1970-09-17 Boehringer Gmbh Geb Warenabzugsvorrichtung fuer eine Flachstrickmaschine
JPS63159554A (ja) * 1986-12-23 1988-07-02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横編機における編出し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51669A (en) * 1967-05-11 1972-03-28 Wirkmaschinenbau Karl Marx Veb Fabric takeup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US3590602A (en) * 1967-09-05 1971-07-06 Cotton William Limiged Straight bar knitting machines
US3618343A (en) * 1968-12-06 1971-11-09 Stoll & Co H Fabric draw-down mechanism for flat knitting machines
US4488416A (en) * 1982-04-15 1984-12-18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Set-up means i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JP2694498B2 (ja) * 1992-04-16 1997-12-24 ハー・シユトル・ゲゼルシヤフト・ミツト・ベシユ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ウント・コンパニ 横編機用製品引出し装置
US5899094A (en) * 1996-11-06 1999-05-04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Flat knitting machine comprising a set-up device
CN2673901Y (zh) * 2003-12-23 2005-01-26 孙平范 横机卷布机构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第2694498号B2 1997.12.24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9431A (zh) 2007-09-05
JP2007231463A (ja) 2007-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9431B (zh)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JP4981012B2 (ja) ダブルラッシェル機における筬振り装置
EP1662032B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yarn guide member
JP5274238B2 (ja) 編地引下げ装置
EP1972708B1 (en) Carriage mountable unit of weft knitting machine
CN101613912B (zh) 缝纫机及这种缝纫机的操作方法
KR101186226B1 (ko) 직선형 방직 기계의 방직실 분배기
CN101029430B (zh) 针织物引导板开闭驱动组件
CN101255633A (zh) 双针经编机的主传动装置
EP1647619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abricating a three-dimensional warp knitted fabric having varied cross-sections
KR20060051480A (ko) 재봉틀의 이송장치
CN201265080Y (zh) 横机中的针织物牵拉装置的开关机构
KR102174945B1 (ko) 이중 바 경편기
EP1514963B1 (en) Weft knitting machine with movable sinker device
KR100543064B1 (ko) 실 제어 어셈블리
EP0434631B1 (en) Control device for "plunger needles" in crochet galloon machines
CN101724993B (zh) 缝纫机
KR101021579B1 (ko) 이중경편기의 인터레이싱 간격 조절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되는 이중경편직물
EP1873286B1 (en) Crochet galloon machine
JP4057305B2 (ja) レノ織物を製造する装置
CN101275340B (zh) 钉扣缝纫机
CN100424245C (zh) 横机的线迹压针机构
KR100614813B1 (ko) 자카드기 구동장치
CN220099325U (zh) 横机的针织物压片装置
CH625571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112

Termination date: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