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06639A - 噪音抑制电路 - Google Patents

噪音抑制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06639A
CN101006639A CNA2005800276400A CN200580027640A CN101006639A CN 101006639 A CN101006639 A CN 101006639A CN A2005800276400 A CNA2005800276400 A CN A2005800276400A CN 200580027640 A CN200580027640 A CN 200580027640A CN 101006639 A CN101006639 A CN 101006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ductor
capacitor
circuit
induc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2764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藤义广
石桥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06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066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42Networks for transforming balanced signals into unbalanced signals and vice versa, e.g. baluns
    • H03H7/425Balance-balance networks
    • H03H7/427Common-mode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6Circuits for coupling, blocking, or by-passing of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09Filters comprising mutual inductanc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08Comprising bridging elements, i.e. elements in a series path without own reference to ground and spanning branching nodes of another series path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16Comprising foot-point elements
    • H03H7/1725Element to ground being common to different shunt paths, i.e. Y-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HIMPEDANCE NETWORKS, e.g. RESONANT CIRCUITS; RESONATORS
    • H03H7/00Multiple-port networks comprising only passive electrical elements as network components
    • H03H7/01Frequency selective two-port networks
    • H03H7/17Structural details of sub-circuits of frequency selective networks
    • H03H7/1741Comprising typical LC combinations, irrespective of presence and location of additional resistors
    • H03H7/1758Series LC in shunt or branch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04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2203/5425Methods of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s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improving S/N by matching impedance, noise reduction, gai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7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via DC power distribu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83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using coupl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2203/54Aspects of powerline communications not already covered by H04B3/54 and its subgroups
    • H04B2203/5462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 H04B2203/5491Systems for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using filtering and bypass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ilters And Equaliz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噪音抑制电路,其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抑制噪音。噪音抑制电路包括被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3)的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由被串联连接的第3电感器(L3)和第1电容器(C1)构成的串联电路(15),第3电感器(L3)侧连接于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之间。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2电容器(C2),该第2电容器(C2)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L1)侧与第1导线(3)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15)的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

Description

噪音抑制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抑制在导线上传送的噪音的噪音抑制电路。
背景技术
开关电源、变换器、照明设备的点亮电路等的功率电子设备具有进行电力的变换的电力变换电路。该电力变换电路具有将直流变换为矩形波的交流的开关电路。由此,电力变换电路产生与开关电路的开关频率相等的脉动电压、伴随开关电路的开关动作产生噪音。该脉动电压、噪音对其它的设备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必须在电力变换电路和其它的设备或线路之间,设置降低脉动电压、噪音的机构。
另外,在最近,作为构建家庭内的通信网络时所采用的通信技术,有望看到电力线通信,其开发正在进行。电力线通信在电力线上叠加高频信号进行通信。在该电力线通信中,通过与电力线连接的各种电气·电子设备的动作,在电力线上产生噪音,该情况导致误码率的增加等的通信质量的降低。由此,必须要求采用降低电力线上的噪音的机构。另外,在电力线通信中,必须阻止屋内电力线上的通信信号泄漏到屋外电力线上的情况。
为了抑制这些噪音,有效的方式是在电源线、信号线等上设置线路滤波器。作为线路滤波器,常采用具有电感元件(电感器)和电容器的滤波器,即所谓的LC滤波器。在LC滤波器中,不但包括电感元件和电容器各一个的类型,而且包括T型滤波器、π型滤波器等。另外,电磁妨碍(EMI)对策用的一般噪声滤波器也为LC滤波器中的一种。一般的EMI滤波器按照将共模扼流圈、常模扼流圈、X电容器、Y电容器等的分立元件组合的方式构成。
另外,在于2根导线中传送的噪音中,包括在2根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常模(差动模式)噪音、按照相同相位在2根导线中传送的共模噪音。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由3个阻抗元件构成的低通滤波器。该低通滤波器包括2个高阻抗元件,该2个高阻抗元件串联地插入2根导线中的一者中;低阻抗元件,该低阻抗元件的一端连接于2个高阻抗元件之间,另一端与2根导线中的另一者连接。2个高阻抗元件分别由线圈和电阻的并联连接电路构成,低阻抗元件由电容器构成。该低通滤波器减少常模噪音。
在过去的LC滤波器中,由于具有由电感和电容确定的固有的共振频率,故具有只能在较窄的频率范围获得所需的衰减量的问题。同样对于专利文献1所述的低通滤波器,由于噪音降低的原理与过去的LC滤波器相同,故具有与过去的LC滤波器相同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T型滤波器的实例。图33表示等效电路。该电路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该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103中,并且相互以同一极性实现电磁耦合。该电路包括串联电路115,该串联电路115由串联连接的第3电感器L103和第1电容器C101构成,一端连接于第1电感器L101和第2电感器L102之间,另一端与第2导线104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21988号文献(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00357号文献(图2(A))
发明内容
在这里,在图33所示的电路中,用于减小常模噪音的理想的条件如下面所述。首先,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的电感相互为同一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另外,串联电路115的第3电感器L103的电感均为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的电感相同的值。第1电容器C101作为不使直流、低频的电流流过的高通滤波器而发挥作用,其阻抗为小到可忽略的程度的低阻抗。
在该理想的电路条件中,像图33所示的那样,如果在输入端子101A、101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Vi,则该电压Vi通过第1电感器L101和串联电路115中的第3电感器L103分压,在第1电感器L101的两端之间、第3电感器L103的两端之间,分别产生Vi/2的电压。另外,图中的箭头的前方表示为高电位。由于第1电感器L101和第2电感器L102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1电感器L101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Vi/2,还在第2电感器L102的两端之间产生电压Vi/2。其结果是,在输出端子102A、102B之间的电压Vo中,在第2电感器L102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Vi/2和第3电感器L103的两端之间的电压Vi/2相抵消,由此,从原理上为零。反之,同样在于输出端子102A、102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的场合,也与上述的说明相同,输入端子101A、101B之间的电压从原理上为零。像这样,可抑制常模噪音。
但是,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如果像图34所示的那样,按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并联的方式具有浮游电容Cx,则由于信号的输入输出阻抗具有时间性的变化,故具有无法获得理想的噪音的抑制效果的问题。
比如,在图34中,E表示噪音的发生源,Zi表示信号的输入侧的阻抗,Zo表示输出侧的阻抗。具有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特别是噪音的发生源E侧的阻抗Zi因开关动作等,从时间上变化的情况。由此,特别是在高阻抗环境下的场合,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极端情况会处于信号泄漏的状态。在此场合,只能获得非作为本来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功能的浮游电容Cx产生的作用,或串联电路115的串联共振作用产生的噪音抑制效果。另外,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形成第1和第2电感器L101、L102和浮游电容Cx产生的并联共振电路。具有伴随输入输出阻抗的变化,特别是该并联共振电路的共振点以上的频率区域的高频特性显著地变差的倾向。在这些场合,如果仅仅以窄频带的噪音抑制效果为目的,则可允许某种程度,但是,在以宽频带的噪音抑制效果为目的的场合,则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噪音抑制电路,其中,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良好地抑制噪音。
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为抑制常模噪音的电路,该常模噪音通过第1和第2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第1串联电路,在该第1串联电路中,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第3电感器侧连接于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之间,第1电容器侧与第2导线连接;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侧或第2电感器侧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构成抑制常模噪音的不平衡型的噪音抑制电路。另外,具有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侧或第2电感器侧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由此,抑制了对本来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动作的妨碍、由输入输出阻抗的变化造成的高频特性的变差,上述妨碍由第1和第2电感器并联的方式形成的浮游电容产生。即使在比如,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流过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2电容器,由此,防止特性的变差。由此,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良好地抑制常模噪音。
在该场合,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的那样,调整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的电感IL和第2电容器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这样最好。即,最好,在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的电感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的电容由sC时,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LL/4…(A-1)
0<sC<dC  …(B-1)
在本发明的第1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可包括第4和第5电感器,该第4和第5电感器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第2串联电路,在该第2串联电路中,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串联连接,第6电感器侧连接于第4电感器和第5电感器之间,上述第3电容器侧与第1导线连接;第4电容器,该第4电容器的一端在第4电感器侧或第5电感器侧与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2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之间。在此场合,第1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侧在与第4电感器侧或第5电感器侧中与第4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侧不同的一侧,与第2导线连接,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第3电容器侧在第1电感器侧或第2电感器侧中的与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侧不同的一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
在此场合,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的那样,调整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第2串联电路中的第6电感器的电感IL、第2电容器和第4电容器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这样最好。即,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第4和第5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的和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的电感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1电容器的电容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第4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2)
0<sC<dC  …(B-2)
在此场合,其还可包括第5电容器,该第5电容器的一端与第1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侧或第2导线中的第1串联电路连接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2串联电路的第3电容器侧或第1导线中的第2串联电路连接的一侧连接。由此,获得更加良好的信号特性。
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为抑制常模噪音的电路,该常模噪音通过第1和第2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3和第4电感器,该第3和第4电感器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由第5电感器、第1电容器和第6电感器构成,该第5电感器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之间,该第1电容器的一端与第5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该第6电感器的一端与第1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3电感器和第4电感器之间;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侧或第2电感器侧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的第5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第3电容器,对应于第3电感器侧或第4电感器侧中,第1导线的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该第3电容器的一端与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构成抑制常模噪音的平衡型的噪音抑制电路。另外,具有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中的第5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第3电容器,该第3电容器的一端与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由此,抑制对本来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动作的妨碍、输入输出阻抗的变化造成的高频特性的变差,上述妨碍由第1和第2电感器并联形成的浮游电容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并联形成的浮游电容产生。即使在处于比如,高阻抗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流过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2电容器,可防止特性的变差。同样,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流过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3电容器,由此,防止特性的变差。这样,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良好地抑制常模噪音。
在此场合,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的第5和第6电感器的电感IL与第2和第3电容器的电感sC,由此获得与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因此优选。即,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第3和第4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的和由LL表示,串联电路中的第5电感器的电感和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串联电路中的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最好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3)
0<sC<dC/2…(B-3)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也可相互实现电磁耦合。在此场合,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的第5和第6电感器的电感IL与第2和第3电容器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由此,优选。即,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电感由LL表示,串联电路的第5电感器的电感和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4)
0<sC<dC/2…(B-4)
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为抑制共模噪音的电路,该共模噪音按照相同相位在第1和第2导线中传送,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第1串联电路,在该第1串联电路中,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第3电感器侧连接于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之间,第1电容器侧接地;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侧或第2电感器侧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第4和第5电感器,该第4和第5电感器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中,并且与第1和第2电感器实现电磁耦合,同时相互实现电磁耦合;第2串联电路,在该第2串联电路中,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串联连接,第6电感器侧连接于第4电感器和第5电感器之间,第3电容器侧接地;第4电容器,对应于第2导线中的第4电感器侧或第5电感器侧中,第1导线中的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该第4电容器的一端与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2串联电路中的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之间。
在本发明的第3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构成抑制共模噪音的噪音抑制电路。另外,具有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与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第4电容器,该第4电容器的一端与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2串联电路中的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之间,由此,抑制对本来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动作妨碍、输入输出阻抗的变化造成的高频特性的变差,上述妨碍由第1和第2电感器并联形成的浮游电容和第4以及第5电感器并联形成的浮游电容产生。同样在比如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流过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2电容器,由此,防止特性的变差。同样,在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流过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4电容器,由此,防止特性的变差。由此,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在较宽的频率范围,良好地抑制共模噪音。
在此场合,特别是如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的第3和第6电感器的电感IL与第2和第4电容器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由此优选。即,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第4和第5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分别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的电感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的电容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第4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最好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LL/4  …(A-5)
0<sC<dC    …(B-5)。
另外,在各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中,作为第1导线、第2导线的实例,不但具有单相2线式电力线的各导线,而且,目前,具有为了供电而多采用的单相3线式电力线中的3线中的2线。
按照本发明的各方面的噪音抑制电路,由于在第1或第2导线和串联电路上连接电容器,形成通过该电容器,从第1或第2导线到串联电路的新的信号通路,故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情况下,仍可抑制由此造成的信号特性的变差,可在较宽频率范围内良好地抑制噪音。
附图说明
图1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1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1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2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2为表示第1和第2电感器的实际的结构实例的图;
图3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动作的电路图;
图4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2电容器的作用的电路图;
图5为表示用于求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特性的模拟所采用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6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调整感应IL的场合的低频带侧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7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调整电容sC的场合的低频带侧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8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通过电容sC的值,改善高频带侧的衰减特性的情况的特性图;
图9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入侧的阻抗Zi和输出侧的阻抗Zo均为50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0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入侧的阻抗Zi和输出侧的阻抗Zo为10m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1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入侧的阻抗Zi和输出侧的阻抗Zo均为1k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2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出侧的阻抗Zo为50Ω,输入侧的阻抗Zi均为10m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3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出侧的阻抗Zo为50Ω,输入侧的阻抗Zi为1k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4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入侧的阻抗Zi为50Ω,输出侧的阻抗Zo为10m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5为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输入侧的阻抗Zi为50Ω,输出侧的阻抗Zo为1k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的模拟结果的特性图;
图1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1变形实例的电路图;
图17为用于说明第1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电路值的图;
图1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图;
图19为用于说明第2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电路值的图;
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1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21为用于说明图20的噪音控制电路的电路值的图;
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的第2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23为用于说明图22的噪音控制电路的电路值的图;
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的一个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25为用于说明图24的噪音控制电路的电路值的图;
图26为按照比较方式表示本发明的第1~第3实施例的各噪音抑制电路的衰减特性的特性图;
图27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1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28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2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29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3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30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4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31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5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32为表示图26的衰减特性的比较所采用的第6电路的结构的图;
图33为表示过去的噪音控制电路的一个结构实例的电路图;
图34为用于说明过去的噪音控制电路的问题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描述。
(第1实施例)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为抑制常模噪音的不平衡型的电路,该常模噪音为通过2根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常模噪音。
图1A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的第1结构实例。该噪音控制电路包括一对端子1A、1B;另一对端子2A、2B;将端子1A、2A之间连接的第1导线3;将端子1B、2B之间连接的第2导线4。该噪音控制电路还包括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3的第1和第2电感器L1、L2。该噪音控制电路还包括第1串联电路15,在该第1串联电路15中,第3电感器L3和第1电容器C1串联连接,第3电感器L3侧连接于第1电感器L1和第2电感器L2之间,第1电感器C1侧与第2导线4连接。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2电容器C2,该第2电容器C2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L1侧与第1导线3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15中的第3电感器L3和第1电容器C1之间。
另外,像图1B所示的第2电路实例那样,第2电容器C2的一端也可不与第1电感器L1侧连接,而与第2电感器L2侧连接。其中,最好在信号的输入侧连接第2电容器C2的一端,因为特别在噪音的发生源为低阻抗时能良好地发挥功能。
在串联电路15中,第3电感器L3具有卷绕于磁芯13B上的线圈13A。另外,线圈13A的卷绕方向、第3电感器L3的极性方向不特别地限定。在串联电路15中,第1电容器C1用作使频率在规定值以上的常模信号通过的高通滤波器而发挥作用。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相互按照同一极性,实现电磁耦合。第1电感器L1具有卷绕于磁芯12的第1部分上的线圈11A。第2电感器L2具有在磁芯12的第2部分,从与线圈11A相同的方向卷绕的线圈11B。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也可像这样,分别地通过相应的线圈11A、11B形成,但是,也可像图2所示的那样,通过单一线圈11形成。在图4中,线圈11卷绕于磁芯12上。另外,在图4中,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以外的电路的图示省略。
在通过单一线圈形成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场合,像图2所示的那样,比如,在单一线圈11的中途设置连接点P1,可将从该线圈11中的其中一个端部到连接点的范围作为线圈11A,构成第1电感器L1。同样,可将从该线圈11中的另一端部到连接点的范围作为线圈11B,构成第2电感器L2。在该连接点P1处,连接串联电路15的一端。
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为相同的值。在通过单一线圈11形成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场合,比如,通过在单一线圈11的中点设置上述连接点P1,由此,可使各电感相等。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噪音控制电路的作用进行描述。首先,参照图3,对除了第2电容器C2以外的电路部分、噪音抑制用的基本的相同部分的理想的动作进行描述。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相互为同一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第1电容器C1的阻抗为小到可忽视的程度的低阻抗。在此场合,如果在端子1A、1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Vi,则该电压Vi通过第1电感器L1和串联电路15的第3电感器L3而分压,分别在第1电感器L1的两端之间和第3电感器L3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V1、V3。另外,图中的箭头的前方表示高电位。由于第1电感器L1和第2电感器L2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1电感器L1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V1,也在第2电感器L2的两端之间产生与电压V1相同的电压V2。其结果是,端子2A、2B之间的电压Vo小于外加于端子1A、1B之间的电压Vi。相反,同样在于端子2A、2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的场合,与前面的说明相同,端子1A、1B之间的电压小于外加于端子2A、2B之间的电压。像这样,按照理想方式,在于端子1A、1B上外加常模噪音的场合、在端子2A、2B上外加常模噪音的场合中的任意场合,均可抑制常模噪音。
下面参照图4,对附加第2电容器C2而产生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像图4所示的那样,按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L2并联的方式存在浮游电容Cx,形成基于该浮游电容Cx的贯穿(through pass),构成上述的理想的噪音抑制动作的妨碍。另外,在信号的输入输出阻抗具有时间性的变化,特别是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的场合,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特别是在高频区域,构成噪音抑制的动作的妨碍。第2电容器C2改善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噪音抑制动作。通过设置第2电容器C2,形成从第1导线3到串联电路15侧的新信号的通路。由此,在比如处于高电感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中,防止从端子1A侧到端子2A侧,通过第1和第2电感器L1、L2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2电容器C2流向端子2A侧的电流变小,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造成的特性的变差。
此外,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15中的第3电感器L3的电感IL、第2电容器C2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即,最好,还像图4所示的那样,在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15中的第3电感器L3的电感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15的第1电容器C1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C2的电容由sC表示时,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
0<IL<LL/4  …(A-1)
0<sC<dC    …(B-1)
在这里,作为IL、sC的值的具体的确定方式,按照在从比如,初始的电路设计值sC=dC,IL=0的状态使sC逐步小于dC,并且IL<LL/4的条件下,逐步增加IL的值的方式进行。另外,在观看各值的信号特性的模拟结果的同时,求出可获得所需的特性的值,由此,可确定IL、sC的值。在该噪音抑制电路中,像通过后述的模拟所示的那样,在信号的衰减特性中产生峰值位置。通过调整IL,sC的值,也可进行该衰减的峰值的调整。
下面通过以下的模拟的结果,具体地给出设置该第2电容器C2的效果。在以下的模拟中,像图5所示的那样,在端子1A侧具有噪音的发生源E,信号的输入侧(端子1A侧)的阻抗由Zi表示,输出侧(端子2A侧)的阻抗由Zo表示。
图6表示通过模拟求出在该噪音抑制电路中,调整电感IL的值的场合的常模噪音的低频带侧的衰减量的频率特性的结果。更具体地说,表示电容sC的值固定在0.05μF,电感IL的值依次变为90μH,85μH,83.3μH,82.5μH的场合的特性。其它的电路值如下面所述。另外,在全部的场合,满足上述的IL<LL/4,sC<dC的条件。
Zi,Zo=50Ω
LL=1mH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均设定为LL/4=250μH)
dC=0.1μF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耦合系数k=0.995
另一方面,图7表示通过模拟求出在该噪音抑制电路中,调整电容器sC的值的场合的常模噪音的低频带侧的衰减量的频率特性的结果。更具体地说,表示电感IL的值固定在83.3μH,电容sC的值变为0.053μF,0.051μF,0.05μF,0.0496μF的场合的特性。
其它的电路值与图6的模拟相同。另外,在全部的场合,满足上述的IL<LL/4,sC<dC的条件。
根据图6的模拟结果而知道,电感IL的值越大,衰减的峰值位置越移向低频带侧。另一方面,根据图7的模拟结果而知道,电容器sC的值也同样,其值越大,衰减的峰值位置越移向低频带侧。
图8表示通过模拟计算电容sC的值的场合的更高频带侧的衰减量的频率特性的结果。更具体地说,图8表示电感器IL的值固定在0.8mH,电容sC的值依次变为200pF、660pF、1640pF、2000pF的场合的特性。其它的电路值如下面所述。另外,在全部的场合,满足上述的IL<LL/4,sC<dC的条件。另外,为了进行比较,sC=0的场合的特性也通过模拟计算。
Zi,Zo=50Ω
LL=4mH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均设定为LL/4=1mH)
dC=6600pF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耦合系数k=0.995
根据图8的模拟结果而知道,特别是在低频带侧(由标号80表示的部分),对应于电容sC的值,衰减的峰值位置移向低频带侧。另外知道,特别是在高频带侧(由符号81表示的部分),对应于电容sC的值,改善衰减特性,高频带侧的衰减特性提高。
可通过考虑上述这样的衰减特性的倾向,确定获得所需的衰减特性这样的IL、sC的值。
图9~图15表示通过模拟计算基于阻抗变化的衰减量的频率特性的结果。图9~11表示输入侧的阻抗Zi和输出侧的阻抗Zo均为相同的值的场合的特性,特别是图9表示Zi、Zo=50Ω的场合,图10表示Zi、Zo=10mΩ,形成低阻抗的场合,图11表示Zi、Zo=1kΩ,形成高阻抗的场合的衰减特性。图12和图13分别表示输出侧的阻抗固定在Zo=50Ω,输出侧的阻抗变为Zi=10mΩ、1k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图14和图15分别将输入侧的阻抗固定在Zi=50Ω,输出侧的阻抗变为Zo=10mΩ、1kΩ的场合的衰减特性。
图9~15的模拟的阻抗以外的电路值的设定如下面所述。
LL=1mH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电感均设定为LL/4=250μH)。
IL=83.3μH
dC=0.1μF
sC=0.05μF
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耦合系数k=0.995
图9~图15同时表示作为比较实例,从图1A的电路结构中去掉第2电容器C2的电路(sC=0,与图33的过去的电路相同)的特性,与省略图1A的电路结构的第3电感器L3的电路(IL=0,sC=dC)的特性。这些比较实例的电路的耦合系数k、LL、dC的值与上述相同。
根据图9~图15的模拟结果而知道,在比较实例的电路的场合,具有通过阻抗Zi、Zo的值,衰减特性变差的情况,但是,在本实施例的电路的场合,在全部阻抗区域,可获得良好衰减特性。
像上述描述那样,按照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第2电容器C2连接于第1导线3和串联电路15上,形成通过该第2电容器C2,从第1导线3延伸到串联电路15的新信号的通路,由此,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可抑制其造成的信号特性的变差,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有效地抑制常模噪音。
(第1实施例的变形实例)
(第1变形实例)
图16为表示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1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在该第1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相对图1A的电路,还添加第2电路部分10B。第1电路部分10A的结构与图1A的电路相同。在下面,在变形实例的说明中,将第1电路部分10A中的串联电路15称为第1串联电路。
添加的第2电路部分10B包括第4和第5电感器L4、L5,该第4和第5电感器L4、L5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4上,并且相互以同一电极实现电磁耦合。第2电路部分10B还包括第2串联电路15A,在该第2串联电路15A中,第6电感器L6和第3电容器C3串联,第6电感器L6侧连接于第4电感器L4和第5电感器L5之间,第3电容器C3侧与第1导线3连接。第2电路部分10B还包括第4电容器C4,该第4电容器C4的一端在第5电感器L5侧,与第2导线4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2串联电路15A中的第6电感器L6和第3电容器C3之间。
在该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第1串联电路15的第1电容器C1侧在与第4电感器L4侧或第5电感器L5侧中的第4电容器C4的一端连接的一侧不同的侧,与第2导线4连接。另外,第2串联电路15A的第3电容器C3侧在与第1电容器L1侧或第2电容器L2侧中的第2电容器C2的一端连接一侧不同的一侧,与第1导线3连接。
第4电感器L4包括卷绕于磁芯22的第1部分上的线圈21A。第5电感器L5在磁芯22的第2部分具有从与线圈21A相同的方向卷绕的线圈21B。第4和第5电感器L4、L5也可像这样,分别通过相应的线圈21A、21B形成,也可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相同,通过单一线圈形成。
还有,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的极性方向和第4与第5电感器L4、L5的极性方向不特别限定在图示的状态。比如,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的极性也可与图示的极性相反。
在该变形实例的电路中,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的电感最好均为相同的值。
在该变形实例的电路中,添加的第2电路部分10B按照与第1电路部分10A相同的方式动作。通过设置2个同样地进行动作的电路,与仅仅第1电路部分10A的结构相比较,可更加良好地减少常模噪音。特别是在该电路中,第2电路部分10B中的第4电容器C4按照与第1电路部分10A的第2电容器C2相同的方式作用。
但是,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像图17所示的那样,按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与第4和第5电感器L4、L5并联的方式具有浮游电容Cx。形成基于该浮游电容Cx的贯穿(throught pass),构成理想的噪音抑制动作的妨碍。另外,在信号的输入输出阻抗具有时间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高阻抗环境下的场合,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与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特别是在高频区域,构成噪音抑制的动作的妨碍。第2电容器C2在第1电路部分10改善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噪音抑制动作。第2电容器C2的作用如已描述的那样。第4电容器C4在第2电路部分10B,改善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噪音抑制动作。
通过设置第4电容器C4,形成从第2导线4到第2串联电路15A侧的新信号的通路,由此,在比如,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防止从端子2B侧到端子1B侧,通过第4和第5电感器L4、L5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4电容器C4流到端子1B侧的电流变小,作为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造成的特性的变差。
另外,特别是满足以下的条件的方式调整第1串联电路15中的第3电感器L3和第2串联电路15A中的第6电感器L6的电感IL、第2电容器C2和第4电容器C4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即,还像图17所示的那样,在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之和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15的第3电感器L3的电感与第2串联电路15A的第6电感器L6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15的第1电感器C1的电容与第2串联电路15A的第3电容器C3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第2电容器C2的电容和第4电容器C4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时,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1、L2,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L4、L5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2)
0<sC<dC…(B-2)
另外,图17表示以图1A的电路的sC、IL的值为基准,用于获得良好的特性的sC、IL的值。最好,像图示的那样,相对图1A的sC、IL的值,sC为2倍的值,IL为1/2倍的值。
(第2变形实例)
图18表示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在该第2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中,还相对图16所示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添加第5电容器C5。第5电容器C5用作所谓的X电容器而发挥作用,其一端与第1串联电路15的第1电容器C1侧,或第2导线4中的连接第1串联电路15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第2串联电路15A的第3电容器C3侧或第1导线3中的连接第2串联电路15A的一侧连接。通过具有该X电容器,与图16所示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相比较,可更加良好地减小常模噪音。
该第2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各电路值的优选值与图16所示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相同。即,最好,像图19所示的那样,相对图1A的电路的sC、IL的值,sC为2倍、IL为1/2倍的值。
(第2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为抑制通过2根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的常模噪音的平衡型的电路。
图20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第1结构实例。另外,实质上与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噪音抑制电路相同的结构部分采用同一标号。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该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3,并且相互以相同的极性实现电磁耦合;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该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4,并且相互以相同的极性实现电磁耦合。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由第5电感器L15和第1电容器C11与第6电感器L16构成的串联电路16。在串联电路16中,第5电感器L15的一端连接于第1电感器L11和第2电感器L12之间。第1电容器C11的一端与第5电感器L15的另一端连接。第6电感器L16的一端与第1电容器C11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3电感器L13和第4电感器L14之间。
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2电容器C12,该第2电容器C12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L11侧与第1导线3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16中的第5电感器L15与第1电容器C11之间。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3电容器C3,该第3电容器C3的一端在第3电感器L13侧与第2导线4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串联电路16的第6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
此外,也可将第2电容器C12的一端不与第1电感器L11侧连接,而与第2电感器L12侧连接,并且将第3电容器C13的一端不与第3电感器L13侧连接,而与第4电感器L14侧连接,虽然关于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即,第2电容器C12的一端和第3电容器C13的一端可按照在信号的输入侧或输出侧,相互对应的方式连接于同一侧。其中,最好,第2和第3电容器C12、C13的一端与信号的输入侧连接,以便特别是在噪音的发生源为低阻抗时良好地实现功能。
在串联电路16中,第5电感器L15包括卷绕于磁芯13B上的线圈13A,第6电感器L16包括卷绕于磁芯17B上的线圈17A。在串联电路16中,第1电容器C11用作使频率在规定值以上的常模信号通过的高通滤波器而发挥作用。另外,线圈13A、17A的卷绕方向、第5电感器L15和第6电感器L16的极性方向不是特别限定的。
第1电感器L11与图1A的电路的第1电感器L1相同,包括卷绕于磁芯12的第1部分上的线圈11A。第2电感器L12与图1A的电路的第2电感器L2相同,具有在磁芯12的第2部分上沿与线圈11A相同方向卷绕的线圈11B。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也可像这样,分别由相应的线圈11A、11B形成,但是,也可与图1A的电路的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相同,由单一线圈形成。
第3电感器L13包括卷绕于磁芯22的第1部分上的线圈21A。第4电感器L14包括在磁芯22的第2部分,从与线圈21A相同的方向卷绕的线圈21B。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也可像这样,分别通过相应的线圈21A、21B形成,但是,还可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相同,通过单一线圈形成。
还有,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的极性方向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极性方向不特别限于图示的状态。比如,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极性也可与图示的极性相反。
在该电路中,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电感均为相同的值。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作用进行描述。首先,对除掉第2和第3电容器C12、C13的电路部分、噪音抑制用的基本的电路部分的理想的动作进行描述。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的电感相互为相同的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电感也相互为相同的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串联电路16中的第1电容器C11的阻抗为小到可忽视的程度的低阻抗。
与图3的场合相同,如果在端子1A、1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Vi,则该电压Vi通过第1电感器L11和串联电路16与第3电感器L13分压,分别在第1电感器L11的两端之间和串联电路16的两端之间以及第3电感器L13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图中的箭头的前方表示高电位。由于第1电感器L11和第2电感器L12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1电感器L11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在第2电感器L12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同样,由于第3电感器L13和第4电感器L14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3电感器L13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在第4电感器L14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其结果是,第2电感器L12的端部和第4电感器L14的端部之间的电压,即,端子2A、2B之间的电压Vo小于外加于第1电感器L11的端部和第3电感器L13的端部之间的电压Vi。
另外,同样在端子2A、2B之间,外加常模的电压的场合,与上面的描述相同,端子1A、1B之间的电压小于外加于端子2A、2B之间的电压。像这样,可以理想方式,在于端子1A、1B上外加常模噪音的场合,与在于端子2A、2B上外加常模噪音的场合中的任意场合,抑制常模噪音。
但是,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像图21所示的那样,按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并联的方式设置浮游电容Cx。形成基于该浮游电容Cx的贯穿(throughpass),形成理想的噪音抑制动作的妨碍。另外,在信号的输入输出阻抗具有时间性的变化,特别是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的场合,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特别是,在高频区域,构成噪音抑制的动作的妨碍。第2电容器C12和第3电容器C13改善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噪音抑制动作。比如,通过设置第2电容器C12,形成从第1导线3到串联电路16侧的新的信号的通路。由此,比如,在处于高阻抗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防止从端子1A侧到端子2A侧,通过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不经过第2电容器C12,流向端子2A侧的电流变小,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造成的特性变差。第3电容器C13还同样地作用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
此外,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16的第5和第6电感器L15、L16的电感IL,与第2电容器C12和第3电容器C13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即,还像图21所示的那样,在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的总和由LL表示,串联电路16的第5电感器L15的电感和第6电感器L16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串联电路16的第1电容器C11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C2的电容和第3电容器C3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时,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
0<IL/2<LL/8…(A-3)
0<sC<dC/2  …(B-3)
还有,图21表示以图1A的电路的sC、IL的值为基准,用于获得良好的特性的sC、IL的值。最好,像图示的那样,相对图1A的电路sC、IL的值,sC为2倍的值,IL为1/2倍的值。
像以上描述的那样,如果采用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则按照下述方式构成,该方式为:电感器插入第1和第2导线3、4的相应线中,第1和第2导线3、4的阻抗特性平衡,由此,可抑制来自第1和第2导线3、4的辐射电场强度的增加,抑制辐射杂音的发生。另外,将第2电容器C12与第1导线3和串联电路16连接,并且将第3电容器C13与第2导线4和串联电路16连接,形成通过第2和第3电容器C12、C13,从第1和第2导线3、4到串联电路16的新信号的通路,由此,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发生阻抗变化的情况下,仍可抑制由此产生的信号特性的变差,在较宽的频率范围,有效地抑制常模噪音。本实施例的其它的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例相同。
(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
图22表示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本变形实例的噪音抑制电路按照相对图20所示的电路,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和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相互以同一极性实现电磁耦合的方式构成。即,线圈11A、11B、21A、21B均从同一方向卷绕于1个磁芯12上,由此,形成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在此场合,按照在流过常模的信号的场合,提高在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中产生的磁场的方式耦合构成。在此场合,可提高常模噪音的阻抗,可更加有效地抑制噪音。另外,与图20所示的电路相比较,可共用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的磁芯12与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磁芯22,可有助于整体尺寸的减小,并且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以及第5和第6电感器L15、L16可采用电感小的线圈。
另外,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串联电路16的第5和第6电感器L15、L16的电感IL、第2电容器C12和第3电容器C13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即,还像图23所示的那样,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由LL表示,串联电路16的第5电感器L15的电感和第6电感器L16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C11的电容由dC表示,第2电容器C12的电容和第3电容器C13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时,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11、L12,以及第3和第4电感器L13、L14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
0<IL/2<LL/8…(A-4)
0<sC<dC/2  …(B-4)
另外,图23表示以图1A的电路的sC、IL的值为基准,用于获得良好的特性的sC、IL的值。像图示的那样,最好,相对图1A的电路中的sC、IL的值,sC为2倍、IL为1/2倍的值。
(第3实施例)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为抑制按照相同的相位,在2根导线中运送的共模噪音的电路。
图24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一个结构实例。另外,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实质上相同的结构部分,采用同一标号。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接地端子5、与接地端子5连接的接地线6。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该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串联地插入第1导线3;第1串联电路,在该第1串联电路中,第3电感器L23和第1电容器C21串联连接,第3电感器L23侧连接于第1电感器L21和第2电感器L22之间,第1电容器C1侧接地。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2电容器C22,该第2电容器C22中的一端在第1电感器L21侧,与第1导线3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L23和第1电容器C21之间。
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该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串联地插入第2导线4,与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共同作用,抑制共模噪音。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第2串联电路,在该第2串联电路中,第6电感器L26和第3电容器C23串联连接,第6电感器L26侧连接于第4电感器L24和第5电感器L25之间,第3电容器C23侧接地;第4电容器C24,该第4电容器C24的一端在第4电感器L24侧与第2导线4连接,另一端连接于第2串联电路中的第6电感器L26和第3电容器C23之间。
又,也可将第2电容器C22的一端不连接于第1电感器L21侧,而连接于第2电感器L22侧,并且第4电容器C24的一端不连接于第4电感器L24侧,而连接于第5电感器L25侧,虽然关于这一点在图中未示出。即,第2电容器C22的一端和第4电容器C24的一端可按照在信号的输入侧或输出侧,相互对应的方式连接于同一侧。其中,最好,第2和第4电容器C22、C24的一端与信号的输入侧连接,以便特别是在噪音的发生源为低阻抗时良好地实现功能。
第1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3和第6电感器L23、L26分别包括卷绕于公共的磁芯37B上的线圈37A、37C,相互实现磁耦合。其中,该磁耦合不一定是必需的。在不是磁耦合的场合,第3和第6电感器L23、L26的极性方向不是特别是限定的。在第1和第2串联电路中,第1和第3电容器C21、C23用作使频率在规定值以上的常模信号通过的高通滤色器而发挥作用。
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以相互同一极性实现电磁耦合。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也同样地以互相以相同的极性实现电磁耦合,并且以同一极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实现电磁耦合。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分别具有从同一方向卷绕于共同的磁芯33上的线圈31A、31B。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也同样具有从同一方向卷绕于公共的磁芯33上的线圈32A、32B。各电感器也可像这样,分别通过相应的线圈形成,但是,与图1A的电路的第1和第2电感器L1、L2相同,也可通过单一线圈形成。各线圈通过卷绕于共同的磁芯33上,按照协同地抑制共模噪音的方式相互耦合。即,各线圈按照通过在常模的电流流动时,根据流过各线圈的电流,在磁芯33中感应的磁通相互抵消这样的朝向,卷绕于磁芯33上。像这样,各线圈和磁芯33构成抑制共模噪音,使常模信号通过的共模扼流圈。其中,也可不将线圈31A、31B和线圈32A、32B连接,按照卷绕于相应的磁芯上的方式构成。在此场合,与将线圈31A、31B和线圈32A、32B连接的场合相比较,可谋求常模噪音的抑制。
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的电感为相同的值。最好,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的电感也同样形成相同值。特别是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中的全部的电感可为同一值。
下面对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作用进行描述。首先,对除掉第2和第4电容器C22、C24以外的电路部分,用于噪音抑制的基本的电路部分中的理想的动作进行描述。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的电感相互为同一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第4和第5电感L24、L25的电感也相互为同一值,并且耦合系数为1。串联电路中的第1和第3电容器C21、C23的阻抗为小到可忽略的程度的低阻抗。
首先,对在端子1A、1B外加共模的电压Vi的场合进行描述。在此场合,在第1电感器L21的一个端部(端子1A侧的端部)和地之间,以及第4电感器L24中的一个端部(端子1B侧的端部)与地之间产生相等的电压Vi。第1电感器L21的一个端部和地之间的电压Vi通过第1电感器L21和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L3分压,在第1电感器L21的两端之间和第1串联电路的两端之间,分别产生规定的电压。同样,在第4电感器L24的其中一个端部和地之间产生的电压Vi通过第4电感器L24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L26分压,在第4电感器L24的两端之间和第2串联电路的两端之间,分别产生规定的电压。由于第1电感器L21和第2电感器L22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1电感器L21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在第2电感器L22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第2电感器L22的另一端部(端子2A侧的端部)和地之间的电压,即,端子2A和地之间的电压Vo由在第2电感器L22产生的电压和在第1串联电路产生的电压的总和表示,但是,这些电压是相反方向的,由此,它们相互抵消,其结果是,小于在第1电感器L21中的一个端部和地之间产生的电压,即,小于在端子1A和地之间产生的电压Vi。
同样,由于第4电感器L24和第5电感器L25相互实现电磁耦合,故对应于在第4电感器L24的两端之间产生的电压,在第5电感器L25的两端之间,产生规定的电压。其结果是,第5电感器L25中的另一端部和地之间的电压,即,端子2B和地之间的电压Vo小于在第4电感器L24中的一个端部和地之间产生的电压,即,小于在端子1B和地之间产生的电压Vi。像这样,在于端子1A、1B上外加共模的电压的场合,在端子2A、2B中产生的共模的电压小于外加于端子1A、1B上的共模的电压。
另外,在该电路中,同样在于端子2A、2B上外加共模的电压的场合,与上述的描述相同,在端子1A、1B中产生的共模的电压小于外加于端子2A、2B上的共模的电压。像这样,理想地说,可在于端子1A、1B上外加共模的场合、在端子2A、2B上外加共模的场合中的任意的场合,均可抑制共模噪音。
但是,在实际的电路条件下,按照与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与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并联的方式具有浮游电容Cx。形成该浮游电容Cx的贯穿(through pass),构成理想的噪音抑制动作的妨碍。另外,在信号的输入输出阻抗具有时间性的变化,特别是在高阻抗环境下的场合,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与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特别是在高频区域,构成噪音抑制的动作的妨碍。第2电容器C22和第4电容器C24改善这些问题,实现良好的噪音抑制动作。比如,通过设置第2电容器C22,形成从第1导线3至第1串联电路侧的新信号的通路。由此,在比如,高阻抗环境下,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的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的场合,防止从端子1A侧到端子2A侧,通过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而流动的电流的一部分经过第2电容器C22,流向端子2A侧的电流变小,电感成分的作用变弱造成的特性的变差。第4电容器C24也同样地作用于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
另外,像特别是满足下述的条件那样,调整第1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3和第6电感器L23、L26的电感IL、第2电容器C22和第4电容器C24的电容sC,由此,获得与全部阻抗相对应的良好的特性。即,像图25所示的那样,在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分别由L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3电感器L23的电感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6电感器L26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第1串联电路的第1电容器C21的电容和第2串联电路的第3电容器C23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第2电容器C22的电容和第4电容器C24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时,最好,第1和第2电感器L21、L22,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L24、L25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
0<IL<LL/4…(A-5)
0<sC<dC  …(B-5)
另外,图25表示以图1A的电路的sC、dC的值为基准,用于获得良好的特性的sC、dC的值。最好,像图示的那样,相对图1A的sC、dC的值,sC、dC为1/2倍的值。
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的特性除了常模和共模的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相同。于是,按照本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以在共模扼流圈上仅仅添加由电感器和电容器形成的2个串联电路的较简单的结构,而且不采用具有较大的电感的线圈,就能在较宽频率范围内,可有效地抑制共模噪音。另外,在第1导线3和第1串联电路上连接第2电容器C22,并且在第2导线4和第2串联电路上,连接第4电容器C24,形成通过该第2和第4电容器C22、C24,从第1和第2导线3、4到第1和第2串联电路的新信号通路,由此,即使在输入侧或输出侧具有阻抗的变化的情况下,仍抑制其造成的信号特性的变差,可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有效地抑制共模噪音。本实施例的其它的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1实施例相同。
(各实施例的电路的性能比较)
图26表示通过模拟,进行各实施例的形式的噪音抑制电路的性能比较的结果。在图26中,横轴表示频率,纵轴表示衰减量。图27~图32表示用于该模拟的电路结构和电路值。图27的电路与图1A的第1实施例的形式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图28的电路与图16的第1实施例的第1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图29的电路与图18的第1实施例的第2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图30的电路与图20的第2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图31的电路与图22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图32的电路与图24的第3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相对应。在图27~图32的电路中,R表示输入或输出的阻抗。
在图26中,带有标号262的曲线表示图28的电路结构的特性。带有标号263的曲线表示图29的电路结构的特性。带有标号261的曲线表示图28、图29以外的其它的电路结构的特性。从图6的模拟结果而知道,在图30、图31的平衡型的常模用噪音抑制电路(图20、图22),与图32的共模用噪音抑制电路(图24)中,具有相对基本的图27的不平衡型的常模用噪音抑制电路(图1A),为相同的特性这样的电路条件。另外,从曲线262、263而知道,在图28、图29的平衡型的常模用噪音抑制电路的变形电路(图16、图18)中,具有与基本的图27的不平衡型的常模用噪音抑制电路相比较,改善特性这样的电路条件。
另外,各实施例的噪音抑制电路可用作减小电力变换电路产生的脉动电压和噪音的机构、以及在电力线通信中减小电力线上的噪音、防止室内电力线上的通信信号泄漏到屋外电力线的情况的机构。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例,可进行各种变形。比如,本发明的噪音抑制电路也可包括第1或第2实施例的常模噪音抑制用的电路与第3实施例的共模噪音抑制用的电路。

Claims (16)

1.一种噪音抑制电路,该噪音抑制电路抑制常模噪音,该常模噪音通过第1和第2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
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1串联电路,在该第1串联电路中,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上述第3电感器侧连接于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之间,上述第1电容器侧与上述第2导线连接;
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上述第1电感器侧或上述第2电感器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中的第3电感器和上述第1电容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为同一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由L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感器的电感由I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上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由sC表示,此时,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LL/4...(A-1)
0<sC<dC...(B-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还包括:
第4和第5电感器,该第4和第5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2导线,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2串联电路,在该第2串联电路中,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串联连接,上述第6电感器侧连接于上述第4电感器和上述第5电感器之间,上述第3电容器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
第4电容器,该第4电容器的一端在上述第4电感器侧或上述第5电感器侧与上述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6电感器和上述第3电容器之间;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侧在上述第4电感器侧或上述第5电感器侧中的与上述第4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不同的一侧,与上述第2导线连接;
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容器侧在上述第1电感器侧或上述第2电感器侧中的与上述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不同的一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均为同一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上述第4和第5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的和由L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感器的电感和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
上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4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2)
0<sC<dC...(B-2)。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第5电容器,该第5电容器的一端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侧或上述第2导线中的上述第1串联电路连接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容器侧或上述第1导线中的第2串联电路连接的一侧连接。
8.一种噪音抑制电路,该噪音抑制电路抑制常模噪音,该常模噪音通过第1和第2导线传送,在这些导线之间产生电位差,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
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3和第4电感器,该第3和第4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2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串联电路,该串联电路由第5电感器、第1电容器和第6电感器构成,该第5电感器的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之间,该第1电容器的一端与第5电感器的另一端连接,该第6电感器的一端与上述第1电容器的另一端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3电感器和上述第4电感器之间;
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上述第1电感器侧或上述第2电感器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串联电路的第5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之间;
第3电容器,对应于上述第3电感器侧或上述第4电感器侧中,与上述第1导线的上述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该第3电容器的一端与上述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串联电路的上述第6电感器和上述第1电容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全部为同一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与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电感的和由LL表示;
上述串联电路的上述第5电感器的电感和上述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
上述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
上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3)
0<sC<dC/2...(B-3)。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电感由LL表示;
上述串联电路的上述第5电感器的电感和上述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
上述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的电容由dC表示;
上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3和第4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8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2<LL/8...(A-4)
0<sC<dC/2...(B-4)。
13.一种噪音抑制电路,该噪音抑制电路抑制按照相同相位在第1和第2导线中传送的共模噪音,其特征在于该噪音抑制电路包括:
第1和第2电感器,该第1和第2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1导线中,并且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1串联电路,在该第1串联电路中,第3电感器和第1电容器串联连接,上述第3电感器侧连接于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之间,上述第1电容器侧接地;
第2电容器,该第2电容器的一端在上述第1电感器侧或上述第2电感器侧与上述第1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中的上述第3电感器和上述第1电容器之间;
第4和第5电感器,该第4和第5电感器串联地插入上述第2导线中,并且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实现磁耦合,同时相互实现电磁耦合;
第2串联电路,在该第2串联电路中,第6电感器和第3电容器串联连接,上述第6电感器侧连接于上述第4电感器和上述第5电感器之间,上述第3电容器侧接地;
第4电容器,对应于上述第2导线中的上述第4电感器侧或上述第5电感器侧中,上述第1导线中的上述第2电容器的一端连接的一侧,该第4电容器的一端与上述第2导线连接,另一端连接于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6电感器和上述第3电容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3电感器和上述第6电感器相互磁耦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全部为同一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噪音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与上述第4和第5电感器组合成的整体的电感分别由L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感器的电感和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6电感器的电感分别由IL表示;
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上述第1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2串联电路的上述第3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dC表示;
上述第2电容器的电容和上述第4电容器的电容分别由sC表示,此时,
上述第1和第2电感器、以及上述第4和第5电感器的电感相互以LL/4为同一值,并且满足下述的条件:
0<IL<LL/4...(A-5)
0<sC<dC...(B-5)。
CNA2005800276400A 2004-08-20 2005-08-09 噪音抑制电路 Pending CN1010066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40301/2004 2004-08-20
JP2004240301A JP4231825B2 (ja) 2004-08-20 2004-08-20 ノイズ抑制回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06639A true CN101006639A (zh) 2007-07-25

Family

ID=359074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5800276400A Pending CN101006639A (zh) 2004-08-20 2005-08-09 噪音抑制电路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70252664A1 (zh)
EP (1) EP1783900A1 (zh)
JP (1) JP4231825B2 (zh)
CN (1) CN101006639A (zh)
TW (1) TW200614663A (zh)
WO (1) WO200601901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574A (zh) * 2009-04-30 2010-11-03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共模滤波器
CN101877573A (zh) * 2009-04-30 2010-11-03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具有耦合电感的共模滤波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101626A1 (ja) * 2004-03-31 2005-10-27 Tdk Corporation ノイズ抑制回路
CA2689029C (en) * 2008-12-24 2016-08-16 Synergy Energy Inc. Device for filtering harmonics
US8576022B2 (en) * 2009-12-02 2013-11-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uning a programmable power line filter
EP2501052A1 (en) * 2011-03-16 2012-09-19 Eandis Power line communications systems
DE102011007833A1 (de) * 2011-04-21 2012-10-25 Robert Bosch Gmbh Auslöschung parasitärer Induktivitäten in zu elektrischen Wandlern parallel geschalteten Filterkondensatoren in einem Bordnetz für ein Fahrzeug
JP5924284B2 (ja) 2012-03-16 2016-05-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04737448B (zh) * 2012-10-19 2017-11-14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共模滤波器
WO2016012032A1 (en) * 2014-07-21 2016-01-2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US10345348B2 (en) 2014-11-04 2019-07-09 Stmicroelectronics S.R.L. Detection circuit for an active discharge circuit of an X-capacitor, related active discharge circuit, integrated circuit and method
US11095202B1 (en) * 2020-06-16 2021-08-17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on-mode voltage cancell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35008A (ja) * 1986-11-26 1988-06-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調光用インバ−タの電源フイルタ回路
JPH1084669A (ja) * 1996-09-10 1998-03-31 Fuji Electric Co Ltd 電力変換装置のノイズフィルタ
JPH10200357A (ja) * 1996-12-31 1998-07-31 Taiyo Yuden Co Ltd 積層型lc複合部品及びその特性調整方法
JP3053334U (ja) * 1997-04-23 1998-10-27 島山 鶴雄 広帯域ノイズフィルター
AU759545B2 (en) * 1999-04-09 2003-04-17 1061933 Ontario Inc. Universal harmonic mitigating system
JP2002204137A (ja) * 2000-12-28 2002-07-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パッシブフィルタ
US6549434B2 (en) * 2001-09-20 2003-04-15 Rockwell Automation Technologies, Inc. Harmonic mitiga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JP3678228B2 (ja) * 2001-10-18 2005-08-03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Lcハイパスフィルタ回路、積層型lcハイパスフィルタ、マルチプレクサ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WO2005101626A1 (ja) * 2004-03-31 2005-10-27 Tdk Corporation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4231857B2 (ja) * 2005-03-31 2009-03-04 Tdk株式会社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4219907B2 (ja) * 2005-03-31 2009-02-04 Tdk株式会社 ノイズ抑制回路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574A (zh) * 2009-04-30 2010-11-03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共模滤波器
CN101877573A (zh) * 2009-04-30 2010-11-03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具有耦合电感的共模滤波器
CN101877574B (zh) * 2009-04-30 2015-08-19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共模滤波器
CN101877573B (zh) * 2009-04-30 2015-08-19 意法半导体(图尔)公司 具有耦合电感的共模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70252664A1 (en) 2007-11-01
JP2006060519A (ja) 2006-03-02
WO2006019011A1 (ja) 2006-02-23
JP4231825B2 (ja) 2009-03-04
TW200614663A (en) 2006-05-01
EP1783900A1 (en) 2007-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06639A (zh) 噪音抑制电路
KR100740070B1 (ko) 노이즈 억제 회로
US7199692B2 (en) Noise suppressor
JP4483863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TWI232038B (en) Common-mode signal suppressing circuit and normal-mode signal suppressing circuit
JP4400557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4290669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4424476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2004297551A (ja) ノイズフィルタ装置及び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JP2004080436A (ja) コモンモード信号抑制回路
KR100749799B1 (ko) 노이즈 억제 회로
JP4656514B2 (ja) 平衡−不平衡変換回路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高周波部品
JP4275034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JP4290644B2 (ja) フィルタ回路
JP4290643B2 (ja) フィルタ回路
WO2004095697A1 (ja) ノーマルモードノイズ抑制回路
JP2005117218A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CN118074645A (zh) 滤波电路及电子设备
JP3860531B2 (ja) ノイズ抑制回路
WO2009109067A1 (zh) Emi滤波器及开关电源
JP2004080437A (ja) ノーマルモード信号抑制回路
JP2013048321A (ja) バランスフィルタ、チップ型バランスフィルタ、及びこれらを備えた電力線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