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93130C -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93130C
CN100593130C CN200810009308A CN200810009308A CN100593130C CN 100593130 C CN100593130 C CN 100593130C CN 200810009308 A CN200810009308 A CN 200810009308A CN 200810009308 A CN200810009308 A CN 200810009308A CN 100593130 C CN100593130 C CN 10059313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supporting member
state
display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9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46298A (zh
Inventor
桐原彻
梶英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462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462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313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3130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04Bodies collapsible, foldable or extensible, e.g. book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03B17/20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visible in viewfind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04N23/531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bein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Viewfinder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取景器和成像装置。取景器包括:主单元,其可拆卸地附装到相机主体;和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部分,待成像在相机主体侧的图像显示在显示部分上;其中,显示部分包括:支撑构件;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主单元和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和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支撑构件和显示面板连接以在其中显示面板平伏在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其中显示面板从支撑结构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其中,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支撑构件能够在主单元上在至少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Description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一些用于广播台等的商业成像装置包括用于拍摄物体以产生图像信号的相机主体,以及附装到相机主体用于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的取景器。利用这种类型的成像装置,拍摄者在肩膀上承载相机主体并观察取景器的同时进行拍摄。
作为这种成像装置的取景器,已经提出了一种取景器,其中可拆卸地设置了显示部分和目镜单元,显示部分包括显示面板并在显示面板上显示图像,目镜单元可拆卸地附装到显示部分,用于放大在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4-147232)。
利用此取景器,显示面板被设置为能够旋转使得拍摄者在相机主体从肩膀移除并指向上或向下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拍摄,并且目镜单元被设置为能够在附装到显示部分的情况下与显示面板一体旋转。
此外,利用此取景器,拍摄者能够根据拍摄状况将目镜单元从显示部分移除,从而拍摄者能够在直接目视识别在显示面板上显示的图像的情况下进行拍摄。
发明内容
但是,注意,对于上述取景器,其中目镜单元从显示部分拆卸的状态是其中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恒定朝向一个方向的状态,并且,例如其中相机主体承载在肩膀上的状态是其中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朝向侧向的状态,所以在相机主体承载在肩膀上的状态下需要拍摄者从相机主体的侧向观察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这带来了不方便(例如迫使拍摄者采取不自然的姿势)并减小了拍摄角度的灵活性。
已经认识到存在提供有利于允许拍摄者在其中目镜单元从显示部分拆卸的状态下目视地识别显示面板的显示表面并实现使用便利性的改善的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取景器包括:主单元,其可拆卸地附装到相机主体;和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部分,待成像在所述相机主体侧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分上;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包括支撑构件;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主单元和所述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和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在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平伏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从所述支撑结构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在至少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相机主体,其用于拍摄图像并前后延伸;和显示单元;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主单元,其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和显示部分,在所述相机主体侧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分上;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包括支撑构件;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主单元和所述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和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在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平伏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从所述支撑结构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在至少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此外,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成像装置包括:相机主体,其用于拍摄图像并前后延伸;和显示单元;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包括:主单元,其与所述相机主体一体地设置;和显示部分,在所述相机主体侧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分上;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包括:支撑构件;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主单元和所述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和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在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平伏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其中所述显示面板从所述支撑结构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在至少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随着显示面板被设定为立起状态,在显示表面指向后方时,拍摄者能够在目视识别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同时进行拍摄,并且随着显示面板被设定为立起状态,在显示表面指向前方时,拍摄者能够在目视识别显示在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同时拍摄他/她自己的图像,或者他/她后方的物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取景器30附装到其的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
图2是取景器30附装到其的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
图3是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其图示了其中目镜单元36从取景器30移除并且显示面板42面向左侧方向的状态;
图4是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其图示了其中目镜单元36从取景器30移除并且显示面板42面向左侧方向的状态;
图5是立体图,其图示了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其中目镜单元36从取景器30移除的;
图6是立体图,其图示了取景器30的主单元32的第二附装状态;
图7是立体图,其图示了取景器30的主单元32的第二附装状态;
图8是立体图,其图示了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部分34旋转180度的状态;
图9是框图,其图示了成像装置10的构造;
图10是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的立体图;
图11是将主单元32和主单元32上下倒转的立体图;
图12是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立体图,其图示了显示部分34的立起状态;
图14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图成像设备14B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B所取的视图,并且图14C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C所取的视图;
图15是立体图,其图示了其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部分34旋转180度的状态;
图16A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并且图16B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B所取的视图;
图17是目镜单元36的立体图;
图18是目镜单元36的立体图;
图19是主单元32、显示部分34和目镜单元36的俯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9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
图21是目镜单元36的附装状态的解释图;
图22A和22B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时的情况;
图23A和23B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时的情况;
图24是框图,其图示了取景器30的控制系统的构造;
图25是显示面板42的正视图;
图26是显示板72的正视图;
图27是解释图,其图示了经由取景器30观察显示板72的状态;
图28是流程图,其描述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的设定操作;
图29是亮度的调节操作的流程图;
图30是解释图,其图示了第一检测单元80的构造;
图31是解释图,其图示了第二检测单元90的构造;
图32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当从成像装置10的后方观察时其中主单元32处于第一附装状态并且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后方的状态;
图33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当从成像装置10的后方观察时其中主单元32处于第一附装状态并且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的状态;
图34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当从成像装置10的后方观察时其中主单元32处于第二附装状态并且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后方的状态;
图35是解释图,其图示了当从成像装置10的后方观察时其中主单元32处于第二附装状态并且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接着,将参考附图针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和2是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取景器30附装到成像装置10,图3和4是成像装置10的立体图,其图示了其中从取景器30移除目镜36并且显示面板42面对左侧方向的状态,图5是图示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立体图,其中从取景器30移除目镜36,图6和7是图示取景器30的主单元32的第二附装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8是图示其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部分34旋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9是图示成像装置10的构造的框图。
对于本实施例,成像装置10是由广播台等采用的商业摄影机。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0包括前后延伸的相机主体14,并且透镜筒12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前部。
注意,对于本说明书,左和右是在从其后方观察成像装置10的状态下所采用的方向,在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上的物体侧将被称作前,而其成像设备侧将被称作后。
透镜筒12容纳拍摄光学系统16。拍摄光学系统16将物体图像导引到如图9所示的成像设备14B。注意,对于成像设备14B,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类型的成像设备,例如CCD、C-MOS传感器等。
如图1所示,相机主体14包括产生外部的壳体18。壳体18包括面向前方的前表面18A、面向后方的后表面18B、面向左侧方向和右侧方向的左表面18C和右表面18D、面向上方的上表面18E、以及面向下方的下表向18F。
对于本实施例,壳体18形成为在上表面18E和下表面18F之间的竖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大于在左表面18C和右表面18D之间的水平反向上的宽度尺寸,并且在前表面18A和后表面18B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大于前述高度尺寸,因此,壳体18表现为前后方向较长的长方体形状。
如图2所示,壳体18的前部设置有被构造为可拆卸地附装了后述的取景器30的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的后方设置有承载用把手20。如图1所示,右表面18D设置有肩垫22,其向上凹入,用于将成像装置10承载在肩膀上。肩垫22由具有弹性和柔性的构件制成。
接着,将针对取景器30进行描述。如图2和3所示,取景器30被构作为包括显示单元31和目镜单元36。显示单元31被构造为包括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主单元32容纳用于使显示部分34操作的电路。显示部分34基于从相机主体14供应的图像信号在显示表面3402上显示图像。目镜单元36放大并显示显示部分34的显示表面3402上所显示的图像。
对于本实施例,显示部分34被构造为包括液晶显示设备132(见图24),其用作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设备。注意,显示设备不限于液晶显示设备,而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显示设备,例如有机EL显示设备等。
图10是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的立体图,而图11是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的上下颠倒的立体图。图12是主单元32和显示部分34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图示显示部分34的立起状态的立体图。图14A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图14B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B所取的视图,而图14C是沿着图13中的箭头C所取的视图。图15是图示其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部分34旋转180度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A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而图16B是沿着图15中的箭头所取的视图。
如图10和11所示,主单元32包括壳体3202。主单元32(壳体3202)在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具有在相机主体14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宽度。
主单元32(壳体3202)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被形成为连接面3220,显示部分34连接到该连接面3220。主单元32有选择地以第一附装状态或者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在第一附装状态下连接面3220(支撑构件40)位于主单元32的在主单元32宽度方向以及相机主体14的左侧方向上的端部处(见图1至图5),在第二附装状态下连接面3220(支撑构件40)位于主单元32的在主单元32宽度方向以及相机主体14的右侧方向上的端部(见图6和7)。通过将主单元侧附装部分3204附装到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图2)或将主单元侧附装部分3204从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拆卸来进行将主单元32附装到相机主体14或将主单元32从相机主体14拆卸。
对于本实施例,主单元侧附装部分3204被构造为包括在配合槽3204A,再其中主单元32的宽度方向指向相机主体14的水平方向的状态下,配合槽3204A沿着位于后方的后表面的水平方向延伸并形成。注意,对于在主单元侧附装部分3204和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之间附装/拆卸的构造,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类型的构造。
如图12所示,对于本实施例,在第一附装状态下,壳体3202的前表面面向前方,壳体3202面向下的下表面设置有操作构件3210,其用于允许拍摄者进行与显示部分34的操作相关的各种操作。操作构件3210包括多个旋钮3210A、多个转变开关3210B、以及多个按钮开关3210C等。
此外,如图10和11所示,在其中主单元32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面对左侧的表面形成为与显示部分34连接的连接面3220。
如图10至13所示,显示部分34被构造为包括支撑构件40、显示面板42、以及第二连接机构44。支撑构件40连接到主单元32的连接面3220上以可旋转。通过第一连接机构38进行支撑构件40到主单元32的连接。
第一连接机构38被构造为包括由主单元32支撑的支撑轴46,以可旋转并附装到支撑构件40。对于第一连接机构38,如图13和15所示,支撑构件40被构造为在至少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在主单元32(连接面3220)上旋转。
在图13和15中,标号L1表示作为支撑构件40的旋转中心的第一假想轴线,第一假想轴线L1在主单元32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沿着相机主体14的水平方向延伸。注意,对于第一连接机构38,摩擦阻力施加到支撑轴46,并且支撑构件40被构造为保持期望的摆动角。对于第一连接机构38,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构造,例如采用此摩擦阻力方法的机构,采用棘爪方法的机构等。
支撑构件40由水平宽度大于竖直高度的狭长板材制成。支撑构件40的位于与连接面3220相对一侧上的表面设置有弹性构件48。支撑构件40的此表面是面向处于上述平伏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后表面5604的表面。
弹性构件48由例如处于盘形的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诸如橡胶、聚氨脂泡沫等,并且对于本实施例,弹性构件48容纳在形成于支撑构件40的表面上的凹入中,并且被设置为从上述表面突出。
如图12所示,多个轴承部分50以球突的形式形成在支撑构件40的纵向上的端部上。此外,如图10和12所示,在与支撑构件40的纵向垂直的反向上的两侧中的一个侧部设置有弧形轴承臂52。此外,如图11和透镜筒12所示,在上述两侧中的另一个侧部设置有保持凹入部分54。
如图12和13所示,显示面板42包括矩形状壳体56,且壳体56容纳液晶显示设备132(见图24)。如图13至14C所示,壳体56包括前表面5602,和位于与前表面5602相对一侧处的后表面5604。
前表面5602被构造为包括前表面板5610和显示表面3402,前表面板5610处形成有开口5606,显示表面3402被设置为位于开口5606内。
如图透镜筒12所示,插入在多个轴承部分50之间的轴承部分58以球突形式形成在壳体56的短边侧。支撑构件40和显示面板42通过插入在50之间的轴承部分58,并通过插入在轴承部分50和58之间的支撑轴60(见图10)而耦合。
因此,对于本实施例,第二连接机构44将显示面板42的短边侧部分与支撑构件40的纵向上的端部连接,并在其中主单元32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支撑轴60沿着相机主体14的竖直方向延伸。
而且,对于本实施例,轴承部分50、轴承部分58、支撑轴60等形成第二连接机构44。此第二连接机构44被构造为通过施加到支撑轴60的摩擦力将第二连接机构44保持在期望的摆动角。对于第二连接机构44,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构造,例如采用此摩擦阻力方法的机构,采用棘爪机构方法的机构等。
根据第二连接机构44,支撑构件40和显示面板42连接,从而以支撑轴60作为中心在其中显示面板42平伏在支撑构件40上的平伏状态(见图3和5)与其中显示面板42从支撑构件40立起的立起状态(见图5、13和15)之间摆动。注意,在图10和12中,标号L2表示显示面板42的摆动中心。如图10所示,在平伏状态,后表面5604面向支撑构件40,并且前表面5602面向外侧。此外,在平伏状态,显示面板42在垂直于L1的假想平面上延伸。
在其中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见图3),当显示面板42改变为平伏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相机主体14的左外侧方向,并且如图5所示,当显示面板42改变为立起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在相机主体14的左外侧方向上指向后方。
在其中主单元32以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见图6),当显示面板42改变为平伏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相机主体14的右外侧方向,并且如图6和7所示,当显示面板42改变为立起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再相机主体14的右外侧方向上指向后方。
如图25所示,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设置有后述的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用于显示成像装置10(相机主体14)或显示单元31的操作状态。就是说,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在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两侧中的一侧处的侧面沿着前述纵向以一定间隔设置有第一至第三灯120A至120C。
此外,前表面板5610的位于垂直于纵向的方向上的两侧中的另一侧处的那个侧面沿着前述纵向以一定间隔设置有其余的第四至第八灯120D至120H。
换言之,多个灯120A至120H以一定间隔沿着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的水平方向布置。就是说,多个灯120A至120H沿着前表面板5610的水平方向设置。
前表面板5610的与各个灯120A至120H相对应的位置的每个都设置有通过印刷等表明灯120A至120H的功能的字符或标号(此后称作字符)70。
图17和壳体18是目镜单元36的立体图,图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是主单元32、显示部分34和目镜单元36的俯视图,图20是沿着图相机主单元侧附装部分19中的箭头A所取的视图,而图21是附装目镜单元36的状态的解释图。
如图17和18所示,目镜单元36被构造为包括圆筒形外壳3604,设置在圆筒形外壳3604的纵向上的一个端部处的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3606,设置在圆筒形外壳3604的纵向上的另一个端部处的目镜3608等。
圆筒形外壳3604容纳用于折射光路的镜3061,由多个透镜形成的用于放大在显示表面3402上显示的图像的光学系统3602。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3606包括长方形开口3610,其尺寸对应于显示表面3402。
如图17至20所示,能够压紧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的框架部分3612沿着开口3610的周界延伸并形成。此外,附装到轴承壁52或从轴承壁52拆卸的支撑轴62设置在开口3610的上方,并且与保持凹入部分54配合/脱离的保持爪64设置在开口3610的下方。
如图21所示,在平伏状态下,通过框架部分3612压紧前表面板5610,并且弹性构件48被支撑构件40和显示面板42的后表面5604压缩,来形成目镜单元36对于显示部分34的附装状态。更具体而言,在平伏状态下,支撑轴62与轴承壁52配合,并且保持爪64保持在保持凹入部分54处。框架部分3612压紧前表面板5610,支撑轴46被支撑构件40和显示面板42的后表面5604压缩,从而形成目镜单元36对显示部分34的附装状态。
就是说,在目镜单元36的附装状态下,弹性构件48被支撑构件40和显示面板42的后表面5604压缩,由此在目镜单元36的附装状态下在立起状态和平伏状态之间摆动的显示面板42不会晃动,因此,有利于确保在观察目镜3608时对显示表面3402的目视识别。
因此,用于进行将目镜单元36对于显示部分34的附装/拆卸的附装/拆卸机构由支撑轴62、轴承壁52、64和保持凹入部分54构成。注意,对于附装/拆卸机构,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构造。
如图17、18和26所示,沿着框架部分3612的内侧设置矩形框架形的显示板72。上述开口3610形成在显示板72的中心处。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的状态下,对于显示板72,用于使各个灯120A至120H的光穿过的窗户部分74的每个都形成在与各个灯120A至120H相对应的位置处。
如图26所示,表明各个灯120A至120H的功能的字符或标号(此后称作字符)70形成有所谓镜像特性,其左右位置关系在与显示板72面向各个灯120A至120H处的那个表面相对侧的表面(显示板72的位于与支撑构件40相对侧的表面)(即,在从目镜3608观察目镜单元36时目视识别的一侧处的表面)上的各个窗户部分74相对应的位置处左右相反。
注意,各个灯120A至120H和字符76被布置为当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的状态下从目镜3608观察目镜单元36时被目视识别。此外,前表面板5610的字符70被构造为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的状态下被显示板72覆盖。
根据这种构造,在目镜单元36未附装到支撑构件40的情况下,拍摄者能够通过将他/她的眼睛朝向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来目视识别字符70。
此外,在将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并从目镜3608观察目镜单元36的情况下,由显示板72的镜像字符组成的字符76在目镜单元36的镜3601处反射,以如图26所示,拍摄者能够将字符76目视识别为其左右位置关系正确的字符。此时,前表面板5610的字符70被显示板72覆盖,其防止了水平反向的字符70作为防碍进入拍摄者的视场。
图22A至23B是图示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的时间的解释图。如图22A所示,在其中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状态下,如图22B所示,保持爪64沿着64从保持凹入部分54移除的方向操作。
在保持爪64从保持凹入部分54移除时,如图23A所示,目镜单元36以支撑轴62作为支撑点可旋转地运动,如图23B所示,支撑轴62从轴承壁52移除。于是,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
接着,将参考图9针对相机主体14的控制形态的构造进行描述。如图9所述,相机主体14被构造为除了包括上述成像设备14B之外,还包括棱镜14A、信号处理单元14C、控制单元14D、操作单元14E、显示单元14F、记录/回放单元14G、接口单元14H、供电单元14I等。
对于本实施例,分别设置了对应于三种颜色(红、绿和蓝)的三个成像设备14B,棱镜14A将从拍摄光学系统16导引的构成物体图像的光通量分为三种颜色(红、绿和蓝),并将其每个导引到与各个颜色相对应的成像设备14B。
信号处理单元14C驱动每个成像设备14B,并还将从每个成像设备14B提供的图像信号经历一系列处理,例如为了保持良好的S/N比的CDS(相关二次取样)处理,以及对控制增益的AGC(自动增益控制)处理,以及为了产生转换为数字信号的图像数据的A/D(模拟/数字)转换等,并还使用预定的压缩方法将经过处理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编码),从而产生用于记录数据的图像数据。所产生的用于记录的图像数据经由控制单元14D供应到记录/回放单元14G。
此外,信号处理单元14C将在转换为数字信号之前的模拟信号的图像信号经由连接器14J供应到后述的取景器30,从而在拍摄期间将图像显示在取景器30上。此外,信号处理单元14C将经过上述预处理的图像信号经由连接器14J供应到外部显示装置等,从而在拍摄期间将图像显示在外部显示装置等上。
记录/回放单元14G将从信号处理单元14C经由控制单元14D供应的用于记录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并还经由控制单元14D将从记录介质回放的图像数据供应到取景器30或外部显示装置。对于记录介质,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记录介质,例如,磁性记录带、光盘、硬盘等。
接口单元14H经由连接器14J在控制单元14D与取景器30之间进行图像数据的交换、与该交换相关的控制信号的交换。此外,接口单元14H将从控制单元14D输出的表示成像装置10的操作状态的状态信号经由连接器14J供应到取景器30。
上述状态信号的示例包括表示当前状态是否是记录状态的状态信号,当成像装置10通过电池被驱动时对电池的剩余量已经降落到预定值以下进行警告的状态信号。
操作单元14E由开关、旋钮等组成,其被操作以进行与成像装置10的操作相关的各种设定。
显示单元14F由显示器、LED灯等构成,用于显示成像装置10的操作状态。
控制单元14D管理控制上述信号处理单元14C、接口单元14H、操作单元14E、显示单元14F和记录/回放单元14G。
具体而言,控制单元14D由微计算机(其包括CPU,提供工作区域的RAM,存储控制程序等的ROM,用于与信号处理单元14C、接口单元14H、操作单元14E、和显示单元14F交换控制信号或数据信号的外围LSI),并由CPU执行ROM中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各种控制操作。
供电单元14I基于从未知的外部电源供应的电力来产生电力,并将所产生的电力供应到成像设备14B、信号处理单元14C、接口单元14H、操作单元14E、显示单元14F和记录/回放单元14G,从而使其各个单元操作。此外,从供电单元14I供应的电力经由连接器14J供应到取景器30,从而使取景器30操作。
注意,对于本实施例,已经描述了记录/回放单元14G置于相机主体14中的情况,但是记录/回放单元14G可以设置在相机主体14的外部。在此情况下,需要用电缆将记录/回放单元14G和相机主体14连接,并经由电缆进行图像信号的交换。
接着,将针对取景器30的控制系统进行描述。图24是图示取景器30的控制系统的构造的框图,图25是显示面板42的正视图。如图24所示,取景器30的控制系统被构造为包括连接器101,第一至第四板B1、B2、B3和B4,以及第五至第七板B5、B6和B7,连接器101连接到设置在主单元32处的、成像装置的连接器14J。
第一板B1设置有上述按钮开关3210C和供电单元102。第二板B2设置有上述旋钮3210A和转变开关3210B。第三板B3设置有CPU 104、EEPROM 106、缓冲器和低通滤波器(LPF)108、以及LED驱动器110。第四板B4设置有A/D单元112、换算单元114、SDRAM 116和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第五板B5设置有第一至第三灯120A、120B和120C。第六板B6设置有第四至第八灯120D、120E、120F、120G和120H,以及检测单元122。第七板B7设置有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背光驱动单元128、背光130、以及液晶显示设备132。
供电单元102调节从成像装置10经由连接器101供应的电力,并将其作为操作用电压供应到第三、第四和第七板B3、B4和B7。换言之,供电单元102成为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以及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的供电单元。
CPU 104通过存储在未示出的ROM等中的正被执行的控制程序来操作,其控制A/D单元112、换算单元114、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等的操作。此外,CPU 104响应于旋钮3210A、转变开关3210B和按钮开关3210C的操作输入来执行各种操作。这些操作包括显示操作和后述设定菜单屏幕的设定操作。
此外,CPU 104基于从成像装置10经由连接器101供应的表示成像装置10的操作状态的状态信号(例如,表示当前状态是否是记录状态的状态信号,或者警告电池的剩余电量的状态信号)以及显示单元31的操作状态来控制LED驱动器110的操作。
此外,CPU 104基于从后述的检测单元122供应的检测信号控制LED驱动器110的操作,以调节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或控制背光驱动单元128的操作以调节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的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
此外,CPU 104被构造为通过基于从后述检测单元122供应的检测信号控制LED驱动器110的操作,来将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沿着水平方向的打开和关闭位置之间的关系反向(沿水平方向互换)。对于本实施例,CPU 104和LED驱动器110成为实现本发明特征的灯控制单元。
EEPROM 106存储为CPU 104的操作所需的各种数据,例如后述的第一和第二亮度、以及第三和第四亮度。
缓冲器和低通滤波器(LPF)108蓄积从成像装置10的相机主体14经由连接器101供应的图像信号(此后,称作第一图像信号),并在后续阶段将所需频带的第一图像信号提供给A/D单元112。
LED驱动器110将驱动电流供应到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B,从而打开/关闭这些灯。此外,LED驱动器110被构造为通过基于从CPU 104供应的控制信号增大/减小驱动电流来调节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
对于本实施例,LED驱动器110通过PWM(脉宽调制)控制来控制驱动电流。
A/D单元112将从缓冲器和低通滤波器(LPF)108供应的第一图像信号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换算单元114根据液晶显示设备132的像素数将从A/D单元112供应的作为数字信号的第一图像信号进行换算(降低解析度)。当换算单元114使第一图像数据进行换算时,采用SDRAM116。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将从换算单元114供应的第一图像信号进行现有公知的各种信号处理以产生第二图像信号,并在后续阶段将此第二图像信号供应到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
这种信号处理的示例包括用于增强和显示图像的轮廓部分的峰值处理,以及用于放大并显示图像的一部分的放大显示处理。
此外,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包括如下功能:用于执行对第一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使得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的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转动到以见过显示表面3402的中心并垂直于显示表面3402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180度的状态的功能,即旋转处理;以及用于执行对第一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以使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的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横向翻转的功能,即镜像倒转处理。此后注意,用于执行这种旋转处理和镜像倒转处理的一者或两者的处理将被称作图像倒转处理。
具体而言,通过执行旋转处理将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竖直倒转,并通过执行镜像倒转处理来使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成为镜像图像。
是否执行这种旋转处理、是否执行这种镜像倒转处理被设置为由CPU104向应于操作构件3210的操作来控制。
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CPU 104和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构成用于控制对于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的图像显示操作的图像控制单元。
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被构造为包括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第二信号处理单元)和控制单元126。优化处理单元124将从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供应的图像信号进行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处显示图像所需的优化信号处理。
对于本实施例,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和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每个都由PLD(可编程逻辑设备)组成。控制单元126基于从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供应的优化第二图像信号来产生用于驱动液晶显示设备132的驱动信号,并进行处理,例如将所产生的信号供应到液晶显示设备132。
背光驱动单元128通过将驱动信号供应到背光130来打开背光130,并被构造为基于从CPU 104供应的控制信号来调节背光130的照射光的亮度,并因而调节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
如图25所示,第一灯120A是符号灯,其可以被拍摄者使用以赋予任意功能。第二灯120B和第六灯120F是符号灯,通过打开这些灯表示正在由成像装置10进行记录。第三灯120C是电池剩余量指示器,用于在成像装置10被电池驱动时通过打开来对电池剩余量已经落到预定值以下的情况发出警告。第四、第五、第七和第八灯120D、120E、120C和120H是用于显示是否执行上述峰值处理、显示单元31的操作状态(包括是否执行放大显示处理)等。
检测单元122检测是否存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当前状态是附装状态还是拆卸状态),并将检测信号S0供应到CPU104。对于本实施例,实现本发明特征的目镜单元检测单元由检测单元122构成。
如图25所示,对于本实施例,检测单元122设置在壳体56的前表面板前表面板5610(其被目镜单元36的框架部分3612压紧)处。采用开关作为这种检测单元122,其在压紧被释放时关闭。注意,对于这样的检测单元122,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开关、传感器等。
此外,在其中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状态下,处于开状态的检测信号S0从检测单元122供应到CPU 104,并在其中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的状态下,处于关状态的检测信号S0从检测单元122供应到CPU 104。
接着,将针对液晶显示设备132的亮度设定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设定进行描述。
如上所述,对于取景器30,存在两种使用模式:将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并经由目镜单元36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以及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并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
在使用目镜单元36的情况下,拍摄者可以在拍摄环境下不受外部光影响的情况下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从而在显示表面3402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具有低亮度的情况下也足够目视识别,实际上,太高的亮度将使得拍摄者感到刺眼并降低目视识别度。
另一方面,在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下,在拍摄环境下的外部光照射显示表面3402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并且因此为了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需要提高显示表面3402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以应对外部光。
因此,对于本实施例,进行了如下布置,其中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和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被改变(切换)以与目镜单元36对于显示部分34的附装状态和拆卸状态两者相对应。
首先,将针对用于设定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以及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的操作进行描述。
图28是描述用于设定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以及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的操作的流程图。
首先,响应于主单元32的按钮开关3210C被操作,CPU 104在显示表面3402上显示设定菜单屏幕(步骤S10)。此设定菜单屏幕用于执行取景器30的各种设定(包括亮度设定)。
接着,响应于主单元32的按钮开关3210C被操作,CPU 104显示用于设定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的图像亮度设定屏幕(步骤S12)。
例如,对于图像亮度设定屏幕,进行如下布置,其中可以通过操作按钮开关3210C之一增大/减小表示亮度水平的数值来设定亮度,并且根据被增大/减小的数值,CPU 104控制背光驱动单元128以增大/减小背光130的照射光的光量。
随后,各个地设定第一亮度(其是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并适于通过观察目镜单元36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和第二亮度(其是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并适于通过移除目镜单元36来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步骤S14)。
在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时的第二亮度受外部光的影响,因此该值高于第一亮度的值。
所设定的第一亮度和所设定的第二亮度通过CPU 104存储在EEPROM 106中。
接着,响应于主单元32的按钮开关3210C之一,CPU 104显示用于设定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的亮度设定屏幕(步骤S16)。
对于灯亮度设定屏幕,也以与图像亮度设定屏幕相同的方式,进行如下布置,其中可以通过操作按钮开关3210C之一增大/减小表示亮度水平的数值来设定亮度,并且根据被增大/减小的数值,CPU 104控制LED驱动器110以增大/减小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光量。
随后,各个地设定第三亮度(其是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并适于通过观察目镜单元36来目视识别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和第四亮度(其是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亮度,并适于通过移除目镜单元36来直接目视识别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步骤S18)。
在直接目视识别各个灯时的第四亮度受外部光的影响,因此该值高于第三亮度的值。所设定的第三亮度和所设定的第四亮度通过CPU 104存储在EEPROM 106中。于是,完成了亮度的设定。
注意,这些用于设定亮度的操作不限于采用上述菜单屏幕的操作,因而可以采用现有公知的各种设定方法。
接着,将针对亮度调节操作进行描述。图29是亮度调节操作的流程图。
CPU 104监视来自检测单元122的检测信号S0是开还是关(步骤S40)。
在检测信号S0处于开状态的情况下,即,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下,CPU 104将控制信号供应到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执行图像倒转处理(步骤S42),基于存储在EEPROM 106中的第一亮度控制背光驱动单元128,并基于存储在EEPROM 106中的第三亮度控制LED驱动器110,从而通过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采取为第一亮度,并将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采取为第三亮度来操作(步骤S44)。
此外,CPU 104执行用于通过控制LED驱动器110的操作来倒转在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的水平方向上的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关系的倒转处理(步骤S50)。
就是说,如上所述,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以一定间隔沿着显示面板42的前表面板5610的水平方向布置。
在此情况下,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并且目镜单元36从目镜3608移除的情况下,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在镜3601处反射,并且在水平方向上以倒转状态(在其中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互换的状态下)目视地识别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在水平方向上的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的关系。
因此,执行上述灯显示倒转处理,从而倒转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在水平方向上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以正常的位置关系目视识别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在水平方向上的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的关系。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S40。
另一方面,在检测信号S0处于关状态的情况下,即,在目镜单元36未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下,CPU 104将控制信号供应到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不执行图像倒转处理(步骤S46),基于存储在EEPROM 106中的第二亮度控制背光驱动单元128,并基于存储在EEPROM 106中的第四亮度控制LED驱动器110,从而通过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采取为第二亮度,并将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采取为第四亮度来操作(步骤S48)。
此外,CPU 104控制上述LED驱动器110的操作,以不执行上述灯倒转处理(步骤S52)。然后,流程返回到步骤S40。
根据这种布置,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左右倒转,并且基于检测单元122进行的检测来改变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亮度和各个灯120A至120H的亮度。
因此,显然,在经由目镜单元36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和不经由目镜单元36而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的每个情况下,即,在附装目镜单元36的状态和拆卸目镜单元36的状态的每个状态下,拍摄者都能够在不需要进行特别操作的情况下目视识别左右位置关系正确的图像,此外,拍摄者能够目视识别与是否存在目镜单元36的情况相对应具有合适亮度的图像,这有利于实现可操作性的改善,并且还改善了图像的目视识别和灯的目视识别。
此外,在附装目镜单元36的状态和拆卸目镜单元36的状态的每个状态下,都可以在不需要执行特定操作的情况下,在其中第一至第八灯120A至120H在水平方向上的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状态下目视识别各个灯120A至120H的显示,其有利于实现可操作性的改善和对灯的目视识别的改善。
此外,类似根据本示例的成像装置10和取景器30,在显示面板42被设定为立起状态并且相机主体14承载在肩膀上的状态的情况下,允许拍摄者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和灯120A至120H,存在显示表面3402和灯120A至120H受外部光影响,使得拍摄者不能容易地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和灯120A至120H的可能性,但是根据本示例,即使在通过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进行拍摄的情况下,仅通过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单元31去除,图像也能够以合适的亮度显示,并且每个灯也能够以合适的亮度显示,这有利于实现可操作性的改善,以及对图像的目视识别和对灯的目视识别的改善。
注意,对于本示例,已经针对其中基于由检测单元122进行的检测来改变图像的亮度和每个灯的亮度两者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是可以进行如下布置,其中基于由检测单元122进行的检测仅改变图像的亮度。但是,注意,类似于本示例,改变图像的亮度和每个灯的亮度两者不仅有利于改善目视识别,而且还有利于在拍摄者的便利使用方面得到改善。
接着,将针对构成控制系统的各个部件的布置进行描述。对于本实施例,用于基于第一图像信号在显示表面3402上显示图像的显示控制单元由供电单元102、CPU 104、EEPROM 106、缓冲器和低通滤波器(LPF)108、A/D单元112、换算单元114、SDRAM 116、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背光驱动单元128和背光130构成。
此外,用于使第一图像信号进行信号处理以产生第二图像信号的信号处理单元111由A/D单元112、换算单元114、SDRAM 116和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构成。
如上所述,供电单元102设置在第一板B1上,CPU 104、EEPROM106、缓冲器和低通滤波器(LPF)108和LED驱动器110设置在第三板B3上,A/D单元112、换算单元114、SDRAM 116和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设置在第四板B4上,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背光驱动单元128、背光130和液晶显示设备132设置在第七板B7上。
如图24所示,对于本实施例,第一至第四板B1、B2、B3和B4容纳在主单元32的壳体3202中,并且第五至第七板B5、B6和B7容纳在显示面板42的壳体56中。
就是说,对于本实施例,信号处理单元111和供电单元102容纳在主单元32中,并且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和液晶显示设备132容纳在显示面板42中。
根据上述布置,信号处理单元111将第一图像信号处理为数字信号,因此成为对周围器件产生噪声的噪声源。此外,供电单元102随着其操作产生热量。
信号处理单元111和供电单元102容纳在主单元32中,并与容纳在显示面板42中的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和液晶显示设备132分离。
因此,可以防止从信号处理单元111产生的噪声、从供电单元102产生的热量影响液晶显示设备132,其有利于实现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质量的改善,并还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设备132的耐久度。
此外,对于本示例,显示设备驱动单元123(其是布置在液晶显示设备132附近以实现走线的简化的设备)、背光130、背光驱动单元128和液晶显示设备132容纳在显示面板42中,并且控制系统的其他部件容纳在主单元32中,其有利于实现与显示面板42相关的厚度的减小,以及施加到用于将显示面板42连接到主单元32以进行摆动的第二连接机构44的重量负荷的减小。
接着,将针对用于使用成像装置10和取景器30的方法进行说明。在第一附装状态(图1和2)和第二附装状态(图6和7)的情况下,显示部分34附装到相机主体14,并且目镜单元36附装到其显示部分34,拍摄者能够通过观察目镜3608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上的放大图像。
在此情况下,显示部分34和目镜单元36以第一假想轴线L1为中心旋转运动,从而可以任意改变竖直方向上的拍摄角。
此外,例如,即使在将相机主体14的肩垫22承载在肩膀上的情况下,或者即使在夹持相机主体14的情况下,拍摄者也能够以舒适的姿态在目镜3608内观察。
此外,如图5、6和7所示,在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时,显示面板42以摆动中心L2为中心摆动以改变到立起状态,并且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后方,即使当将相机主体14的肩垫22承载在肩膀上时,显示表面3402也指向后方,因此拍摄者能够以肉眼直接观察显示表面3402。此外,即使当夹持相机主体14时,拍摄者也能够以假想轴线L1为中心旋转显示面板42,从而拍摄者能够用舒适的姿态以肉眼直接观察显示表面3402,因此,能够在以肉眼直接观察显示表面3402并沿竖直方向改变拍摄角的同时进行拍摄。
因此,即使当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肩膀上或者夹持相机主体14时,拍摄者也可以在以舒适的姿态直接目视识别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进行拍摄。
接着,将针对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操作和优点进行描述。就是说,根据本实施例,在将目镜单元36从显示部分34移除并且直接目视识别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的情况下,拍摄者能够将显示面板42设定为立起状态,并还能够在立起状态下在主单元32上旋转显示面板42,从而拍摄者能够在无需被迫采用不自然的姿态的情况下容易地目视识别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并还能够任意改变拍摄角,其有利于实现便利使用方面的改善。
此外,如图8所示,根据第一连接机构38,当支撑构件40在主单元32上旋转180度,并且在显示面板42作为立起状态的情况下显示表面3402指向前方时,拍摄者可以在目视识别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同时拍摄他/她自己的图像,或者可以拍摄位于拍摄者后方的物体的图像。
注意,在该状态下,如图5所示,显示面板42竖直翻转为其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指向后方的状态,因此需要使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进行上述旋转处理以使图像旋转180度。此外,拍摄者自身成为物体,因此需要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显示为方位拍摄者经由镜子观察图像,因此,需要使图像进行上述镜像倒转处理以横向翻转图像。
如上所述,这样的图像倒转处理由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的CPU 104响应于操作构件3210的操作来进行。因此,拍摄者能够以他/她自己为物体进行拍摄,其有利于在成像装置10和取景器30的便利使用方面的改善。注意,该优点对于显示单元31的第一附装状态和第二附装状态两者都是有效的。
此外,如图3所示,在其中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当显示面板42转动到平伏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相机主体14的左侧方向。
在此状态下,当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时,拍摄者能够在经由目镜单元36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右肩膀的状态下或者将相机主体14夹持在身体右侧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此外,如图5所示,当显示面板42转动到立起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在相机主体14的左外侧方向上指向后方。
在此情况下,拍摄者能够在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右肩膀上的状态下或者在将相机主体14夹持在身体右侧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另一方面,在其中主单元32以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下,当显示面板42转动到平伏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右外侧方向。在此状态下,当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时,拍摄者能够在经由目镜单元36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左肩膀的状态下或者将相机主体14夹持在身体左侧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此外,如图6和7所示,当显示面板42转动到立起状态时,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在相机主体14的右外侧方向上指向后方。在此情况下,拍摄者能够在直接目视识别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左肩膀上的状态下或者在将相机主体14夹持在身体左侧的状态下进行拍摄。
此外,无需多言,在第一附装状态和第二附装状态下,在将目镜单元36附装到支撑构件40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第一假想轴线L1为中心旋转移动目镜单元36和显示面板42来在竖直方向上改变拍摄角,并且在将目镜单元36从支撑构件40移除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以假想轴线L1为中心旋转移动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来改变拍摄角。
注意,处于第一附装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顶部和底部被倒转为处于第二附装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顶部和底部,因此需要根据当前附装状态是第一附装状态还是第二附装状态来使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进行旋转处理。
如上所述,这种图像倒转处理由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的CPU 104响应于操作构件3210的操作来进行。因此,拍摄者能够通过根据拍摄环境和拍摄角灵活地改变显示面板42的位置和姿态,来进行拍摄,这有利于在成像装置10和取景器30的便利使用方面得到改善。
第二实施例
接着将针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对于第一实施例,通过操作者操作操作构件3210,来在通过将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绕第一假想轴线L1旋转使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指向前方或后方的情况下,或者在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或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情况下,进行图像的旋转处理或镜像倒转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第二实施例,设置了用于检测显示面板42的姿态的第一检测单元80,还设置了用于检测主单元32的姿态的第二检测单元90,由此响应于第一检测单元80或第二检测单元90的检测操作进行图像的旋转处理或镜像倒转处理。
图30是图示第一检测单元80的构造的解释图,图31是图示第二检测单元90的构造的解释图。注意,对于本实施例,用相同标号表示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并将省略其描述。
如图30所示,第一检测单元80被构造为包括导电部分82、两个滑块84、导电部分检测单元86和检测单元122(图24)。
导电部分82由具有导电属性的导电图案构成,其以延伸并形成为在位于支撑构件40的厚度方向上一端处的表面上沿着以支撑轴46为中心的圆周的180度范围内的弧形。
此外,支撑构件40的上述表面的除了导电部分82以外的部分由不导电材料制成。
两个滑块84由包括导电属性的材料制成,并且每个滑块84都被设置为其顶端在径向一定间隔的两个位置处与导电部分82进行接触的方式进行滑动,并且每个滑块84的基部被固定以不随着主单元32移动。
导电部分检测单元86在各个滑块84之间施加电压,并还检测两个滑块84之间是否存在电流,即,两个滑块84之间是否存在导电性,并将表示其检测结果的第一检测信号供应到CPU 104。
对于本实施例,导电部分82和两个滑块84被设置为使得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和后方中一者的情况下两个滑块84在180度的范围内处于导电状态,而在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和后方中另一者的情况下两个滑块84在剩余的角度范围内处于不导电状态。
因此,在显示面板42处于立起状态的情况下,CPU 104能够基于从第一检测单元80供应的第一检测信号来判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和后方中的哪个方向。
注意,通过以下布置来针对显示面板42是处于立起状态还是平伏状态进行检测。
就是说,CPU 104基于表示是否存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的检测信号S0来判断显示面板42是处于立起状态还是平伏状态,检测信号S0由检测单元122(图24)检测。换言之,CPU 104在目镜单元36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下判断显示面板42处于平伏状态,并在目镜单元36未附装到显示部分34的情况下判断显示面板42处于立起状态。
可选地,可以进行如下布置,其中独立地设置用于检测显示部分34绕摆动中心L2的摆动量的传感器,并且CPU 104基于此传感器的检测信号来判断显示面板42是处于立起状态还是平伏状态。在此情况下,第一检测单元80被构造为包括导电部分82、两个滑块84、导电部分检测单元86和上述传感器。
如图31所示,第二检测单元90被构造为包括两个光电开关92A和92B、遮光板94和信号检测单元96。
两个光电开关92A和92B每个都由传输型光耦合器构成,其被构造为在检测区域发射检测光,并还接收其检测光以输出检测信号,进行如下布置,其中当由位于检测区域内的物体阻挡了检测光并且没有接收到检测光时,检测信号打开,当物体从检测区域内移走时,检测信号关闭。
对于本实施例,各个光电开关92A和92B都一体地附装到主单元32,使得其检测区域线性延伸。
遮光板94设置在主单元32处,以在各个光电开关92A和92B的检测区域上沿着其检测区域的延伸方向移动,其被构造为随着其自身重量在每个检测区域内移动。
信号检测单元信号检测单元96基于各个光电开关92A和92B的检测信号是开还是关的情况将表示其检测结果的第二检测信号供应给CPU104。
对于本实施例,在其中成像装置10指向水平方向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当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时,遮光板94移动到作为两个光电开关92A和92B中一者的光电开关92B的检测区域侧,因此,作为开关中一者的光电开关92B打开,并且作为开关中另一者的光电开关92A关闭。此外,如图5所示,当主单元32以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时,遮光板94由于其自身重量移动到作为两个光电开关92A和92B中另一者的光电开关92A的检测区域侧,因此,作为开关中一者的光电开关92B关闭,并且作为开关中另一者的光电开关92A打开。换言之,基于供应到主单元32的重力方向进行由第二检测单元90对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的检测。
就是说,第二检测单元90用于检测主单元32是处于第一附装状态或第二附装状态。因此,CPU 104基于从第二检测单元90供应的第二检测信号判断主单元32是以第一附装状态和第二附装状态中的哪个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
注意,当在拍摄时遮光板94由于成像装置10的姿态改变或震动而移动,并且光电开关92A和92B的检测信号的开/关状态倒转时,发生其中CPU 104错误地判断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的不方便的情况。
因此,期望仅在取景器30打开时通过第二检测单元90进行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的检测,从而能够可靠地防止CPU 104对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的错误判断。
接着,将针对响应于第二检测单元90或第二检测单元90的检测操作的旋转处理和镜像倒转处理进行描述。
CPU 104基于从第一检测单元80供应的第一检测信号来判断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是指向前方和后方的哪一个,并还基于从第二检测单元90供应的第二检测信号来判断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或第二附装状态的哪一个附装到相机主体14。
如图32所示,在由CPU 104判断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并且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后方的情况下,CPU 104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既不横向也不竖向改变(以既不执行旋转处理也不执行镜像倒转处理)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于是,拍摄者能够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肩膀上并观察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进行拍摄。
如图33所示,在由CPU 104判断主单元32以第一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并且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的情况下,CPU 104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执行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旋转处理和镜像倒转处理两者。于是,拍摄者能够在目视识别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同时拍摄他/她自身的图像,或者他/她后方的物体。
注意,在此状态下,显示面板42竖直翻转为其中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指向后方的状态(图32),因此需要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进行旋转处理。此外,拍摄者自身成为物体,因此为了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显示为仿佛经由镜子观察图像,需要将图像进行镜像倒转处理。
如图34所示,在由CPU 104判断主单元32以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并且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后方的情况下,CPU 104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执行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旋转处理。于是,拍摄者能够在将相机主体14承载在肩膀上并观察显示表面3402的同时进行拍摄。
注意,在此状态下,显示面板42竖直翻转为图32中的状态,因此需要使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进行旋转处理。
如图35所示,在由CPU 104判断主单元32以第二附装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并且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指向前方的情况下,CPU 104控制用于取景器的信号处理单元118以执行待显示在液晶显示设备132(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镜像倒转处理。于是,拍摄者能够在目视识别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的同时拍摄他/她自身的图像,或者他/她后方的物体。
注意,在此状态下,显示面板42竖直和横向指向与其中主单元32以第一状态附装到相机主体14的状态相同的方向,并且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指向后方(图32)。但是,注意,拍摄者自身成为物体,因此需要将待显示在显示表面3402上的图像显示为仿佛经由镜子观察图像,因此,需要将图像进行镜像倒转处理。
如上所述,无需多言,根据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优点是有效的,而且,将旋转处理或镜像翻转处理设置为响应于第二检测单元90或第二检测单元90的检测操作来执行,因此拍摄者能够在不需要根据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的朝向前方或后方以及主单元32的相机主体14的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对操作构件3210进行任何操作的情况下,在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上自动地显示适于拍摄的图像,这有利于实现可操作性的改善。
注意,对于本实施例,针对其中第一检测单元80被构造为包括导电部分82、两个滑块84、导电部分检测单元86和检测单元122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但是,注意,只要能够检测处于立起状态的显示面板42的显示表面3402在主单元32上的旋转角,第一检测单元具有任意构造。但是,注意,如本实施例构造第一检测单元有利于实现构造的简化。
此外,对于本实施例,已经针对其中第二检测单元90被构造为包括两个光电开关92A和92B、遮光板94和信号检测单元96的情况进行了描述。
但是,注意,只要主单元32能够检测主单元32是处于第一附装状态还是第二附装状态,第二检测单元可以具有任意构造,但是,注意,如本实施例构造第二检测单元有利于实现构造的简化。
注意,对于本实施例,已经针对可拆卸地附装到成像装置10的相机主体14的取景器30卷形了描述,但是取景器30的主单元32可以与相机主体14一体地设置,并且无需多言,本发明甚至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成像装置10。
还应该注意,本发明的主要特征涉及取景器,其不限于专属摄影机或静态图像相机的那种,而因此诸如“拍摄”和“拍摄者”的文字不应该被认为表示本发明在某些方面限制为摄影机的取景器,相似的,诸如“摄影”的使用也不应该被认为表示静态相机的取景器不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根据设计需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换,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内即可。
本发明包含与2007年2月16日递交给日本专利局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36534相关的主题,其整个内容通过引用而被包含于此。

Claims (19)

1.一种取景器,包括:
主单元,其可拆卸地附装到相机主体;和
显示单元,其包括显示部分,待在所述相机主体侧成像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分上;
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包括
支撑构件,
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
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主单元和所述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以及
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在所述显示面板平伏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所述显示面板从所述支撑构件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在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并且其中,所述主单元在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的状态下具有在所述相机主体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宽度;
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构件附装到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
并且其中,所述主单元选择性地以第一附装状态和第二附装状态其中任一种状态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在所述第一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构件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相机主体的左侧横向方向上的端部处,在所述第二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构件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相机主体的右侧横向方向上的端部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以第一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在与所述第一假想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上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具有高度大于宽度的狭长形状;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将所述显示面板的端部和所述支撑构件的在纵向上的端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具有高度大于宽度的狭长形状;
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矩形形状;
并且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机构将所述显示面板的短边部分和所述支撑构件的在纵向上的端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其中,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两者都具有板形;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与所述支撑构件平行,并且在所述立起状态下,所述显示面板垂直于所述支撑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的前表面被构造为包括
前表面板,其中形成开口,和
所述显示表面,其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开口内;
并且其中,所述前表面板设置有表示所述相机主体或所述显示单元的工作状态的灯;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包括
镜,其被构造为使光路弯折,和
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其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包括
开口,其具有与所述显示表面对应的尺寸,和
显示板,其沿所述开口的周界延伸为框架形状;
并且其中,在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状态下,用于使所述灯的光穿过的窗户部分形成在所述显示板处;
并且其中,表示所述灯的功能的字符或标记以镜像特性形成在所述显示板的位于与所述支撑构件相对方向上的表面上与所述窗户部分对应的位置处,所述镜像特性是左右位置之间的关系颠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景器,其中,所述前表面板的与所述灯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表示所述灯的功能的所述字符或标记;
并且其中,在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状态下,表示所述灯的功能的所述字符或标记被所述显示板覆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包括
圆筒外壳,用于使光路弯折的镜容纳在所述圆筒外壳处,
目镜,其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一端,和
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其设置在所述圆筒外壳的另一端处并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并且其中,通过将所述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在所述平伏状态下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或从所述支撑构件拆卸来进行将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或从所述支撑构件拆卸;
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前表面,和
后表面,其位于所述前表面的相对侧;
并且其中,所述前表面被构造为包括
前表面板,其中形成开口,和
所述显示面板,其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开口内;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后表面指向所述支撑构件,并且所述前表面指向外侧;
并且其中,所述前表面板设置有表示所述相机主体或所述显示单元的工作状态的灯;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包括
框架部分,其被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前表面板的周界抵压,
显示板,其沿所述框架部分的内侧延伸为框架形状,和
开口,其以与所述显示表面相对应的尺寸形成在所述显示板中;
并且其中,在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状态下,用于使所述灯的光穿过的窗户部分形成在所述显示板处;
并且其中,表示所述灯的功能的字符或标记以镜像特性形成在所述显示板的位于与所述支撑构件相对方向上的表面上与所述窗户部分对应的位置处,所述镜像特性是左右位置之间的关系颠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景器,其中,多个所述灯在所述前表面板的水平方向上设置在所述前表面板上;
并且其中,设置了被构造为进行多个所述灯的开/关控制的灯控制单元;
并且其中,设置了被构造为检测是否存在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显示面板的情况的目镜单元检测单元;
并且其中,所述灯控制单元被构造为当所述目镜单元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目镜单元附装到所述显示面板时将所述多个灯在水平方向上的开关位置之间的关系在水平方向上颠倒。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前表面,其包括所述显示表面,和
后表面,其位于所述前表面的相对侧;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后表面指向所述支撑构件,并且所述前表面指向外侧;
并且其中,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的那个表面上;
并且其中,在所述目镜单元在平伏状态下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附装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被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压缩。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前表面,和
后表面,其位于所述前表面的相对侧;
并且其中,所述前表面被构造为包括
前表面板,其中形成开口,和
所述显示表面,其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开口内;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后表面指向所述支撑构件,并且所述前表面指向外侧;
并且其中,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的那个表面上;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包括能够抵压所述显示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板的框架部分;
并且其中,所述框架部分抵压所述前表面板,并且在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附装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被所述支撑构件及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压缩。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目镜单元,其被构造为放大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
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在所述平伏状态下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
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前表面,和
后表面,其位于所述前表面的相对侧;
并且其中,所述前表面被构造为包括
前表面板,其中形成开口,和
所述显示表面,其被设置为位于所述开口内;
并且其中,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所述后表面指向所述支撑构件,并且所述前表面指向外侧;
并且其中,弹性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构件在所述平伏状态下指向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的那个表面上;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包括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
并且其中,所述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包括
开口,其尺寸对应于所述显示表面,和
框架部分,其能够抵压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前表面板,并沿着所述开口的周界延伸;
并且其中,所述框架部分抵压所述前表面板,并且在所述目镜单元侧附装部分在所述平伏状态下附装到所述支撑构件的附装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被所述支撑构件及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后表面压缩。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图像控制单元,其被构造为控制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表面的图像的显示操作;
其中,所述图像控制单元被构造为进行图像颠倒处理,所述图像颠倒处理进行旋转处理和镜像颠倒处理其中一者或两者,所述旋转处理用于使待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以垂直于所述显示表面并经过所述显示表面的中心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180度,所述镜像颠倒处理用于使待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所述图像横向翻转。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图像控制单元,其被构造为控制对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表面的图像的显示操作;和
第一检测装置,其被构造为检测处于立起状态的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表面在所述主单元上的旋转角;
其中,所述图像控制单元被构造为进行图像颠倒处理,所述图像颠倒处理进行旋转处理和镜像颠倒处理其中一者或两者,所述旋转处理用于使待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图像以垂直于所述显示表面并经过所述显示表面的中心的假想轴线为中心旋转180度,所述镜像颠倒处理用于使待显示在所述显示表面上的所述图像横向翻转;
并且其中,基于所述第一检测装置的检测操作来进行所述图像颠倒处理。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取景器,还包括:
第二检测装置,其被构造为检测所述主单元是否处于所述第一附装状态和所述第二附装状态其中任一个状态;
其中,基于所述第一或第二检测装置的检测操作来由所述图像控制单元进行所述图像颠倒处理。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景器,其中,基于施加到所述主单元的重力方向来由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进行对所述第一或第二附装状态的检测。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取景器,其中,仅在所述取景器接通电源时由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进行对所述第一、第二附装状态的检测。
19.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相机主体,其用于拍摄图像并前后延伸;和
显示单元;
其中,所述显示单元包括
主单元,其可拆卸地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和
显示部分,在所述相机主体侧拍摄的图像显示在所述显示部分上;
并且其中,所述显示部分包括
支撑构件,
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表面,
第一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主单元和所述支撑构件连接以旋转,和
第二连接机构,其被构造为将所述支撑构件和所述显示面板连接以在所述显示面板平伏在所述支撑构件上的平伏状态与所述显示面板从所述支撑构件立起的立起状态之间摆动;
并且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支撑构件能够在所述主单元上在不小于180度的范围内旋转;
并且其中,所述主单元在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的状态下具有在所述相机主体的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宽度;
并且其中,所述支撑构件附装到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部;
并且其中,所述主单元选择性地以第一附装状态和第二附装状态其中任一种状态附装到所述相机主体,在所述第一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构件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相机主体的左侧横向方向上的端部处,在所述第二附装状态下,所述支撑构件位于所述主单元的在所述主单元的所述宽度方向以及所述相机主体的右侧横向方向上的端部处。
CN200810009308A 2007-02-16 2008-02-18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13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36534A JP4432982B2 (ja) 2007-02-16 2007-02-16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7036534 2007-0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46298A CN101246298A (zh) 2008-08-20
CN100593130C true CN100593130C (zh) 2010-03-03

Family

ID=39706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93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3130C (zh) 2007-02-16 2008-02-18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023033B2 (zh)
JP (1) JP4432982B2 (zh)
CN (1) CN10059313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15213B2 (ja) * 2007-05-18 2009-08-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9273111A (ja) * 2008-04-11 2009-11-19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FR2951350B1 (fr) * 2009-10-12 2012-03-30 Transvideo Ecran video a ouverture laterale et connexions interieures
JP5398476B2 (ja) * 2009-10-29 2014-01-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287706B2 (ja) * 2009-12-25 2013-09-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038469B2 (ja) * 2010-01-22 2012-10-03 株式会社日本ビデオシステム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装置、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装置固定用アダプタ
JP2011223305A (ja) * 2010-04-09 2011-11-04 Sony Corp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
JP5943580B2 (ja) * 2011-10-31 2016-07-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ユニット、及び表示ユニットを備える撮像装置
KR101795603B1 (ko) * 2011-11-17 2017-12-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EP2806627A4 (en) * 2012-01-20 2014-12-10 Nihon Video System Co Ltd VIDEO CAMERA MONITOR
JP5972622B2 (ja) * 2012-03-23 2016-08-17 シチズンファイン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を用いた電子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
US20140280555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William F. Tapia Social networking for surfers
DE102013218222A1 (de) 2013-09-11 2015-03-12 Arnold & Richter Cine Technik Gmbh & Co. Betriebs Kg Sucher- und Bedieneinheit
USD769955S1 (en) * 2013-09-11 2016-10-25 Arnold & Richter Cine Technik Gmbh & Co. Betriebs Kg Viewfinder
USD744578S1 (en) * 2014-10-30 2015-12-01 Fuzhou F&V Photographic Equipment Co., Ltd. Camera monitor
JP1539723S (zh) * 2015-02-09 2015-12-07
JP1540708S (zh) * 2015-03-09 2015-12-28
USD788836S1 (en) * 2015-03-13 2017-06-06 Fujifilm Corporation Lens for television camera
USD798363S1 (en) * 2015-04-08 2017-09-26 Blackmagic Design Pty Ltd Electronic view finder
JP1559420S (zh) * 2016-02-26 2016-09-26
USD817377S1 (en) * 2016-11-25 2018-05-08 Overview Limited Housing for a camera
JP1613026S (zh) * 2017-12-28 2018-09-10
JP7191617B2 (ja) * 2018-09-26 2022-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US11442342B2 (en) 2019-12-23 2022-09-13 Apple Inc. Recording indicato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5154A (ja) * 1998-10-14 2000-04-28 Canon Inc ファインダ表示装置
JP2004147232A (ja) * 2002-10-25 2004-05-20 Sony Corp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及びビデオカメラ
JP2005184559A (ja) * 2003-12-19 2005-07-07 Sharp Corp 撮像装置
CN1864401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9269U (ja) 1983-07-15 1985-02-09 オリンパス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ビデオカメラ
JPH10322575A (ja) 1997-04-30 1998-12-04 Samsung Electron Co Ltd 液晶モニタ付きビデオカメラ
JP3896678B2 (ja) 1998-03-03 2007-03-22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4147233A (ja) * 2002-10-25 2004-05-20 Sony Corp ビデオカメラ
KR100806390B1 (ko) * 2003-08-18 2008-02-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 촬영장치
JP4380475B2 (ja) 2003-10-02 2009-12-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411193B2 (ja) * 2004-12-09 2010-02-1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付き撮像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717646B2 (ja) * 2005-04-08 2011-07-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及び撮影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5154A (ja) * 1998-10-14 2000-04-28 Canon Inc ファインダ表示装置
JP2004147232A (ja) * 2002-10-25 2004-05-20 Sony Corp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及びビデオカメラ
CN1864401A (zh) * 2003-10-02 2006-11-15 索尼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
JP2005184559A (ja) * 2003-12-19 2005-07-07 Sharp Corp 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432982B2 (ja) 2010-03-17
US20080198255A1 (en) 2008-08-21
JP2008205589A (ja) 2008-09-04
US8023033B2 (en) 2011-09-20
CN101246298A (zh) 2008-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93130C (zh) 取景器和成像装置
CN100505852C (zh) 电子设备
CN100549794C (zh) 投影装置和移动电话
US6445417B1 (en) Video still camera with a lens unit rotation device
CN104253935B (zh) 摄像装置
US20090003822A1 (en) Hand-held photographic support system
US8040422B2 (en) Viewfinder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WO2006038577A1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CN101426042A (zh) 便携式装置和摄像装置
US20160065863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capturing method
KR100559548B1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카메라 방향 조절장치
CN101576700A (zh) 摄像设备
CN101246296A (zh) 取景器及其控制方法和成像装置
US20050254811A1 (en) Digital camera and portable device
JP4315213B2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KR20090045117A (ko) 휴대용 장치 및 촬상 장치
JP2006115485A (ja) 電子機器
KR102285457B1 (ko) 전자 장치를 이용한 외부 설치가능한 운동 상황 모니터링 장치
US20040246343A1 (en) Electronic camera suitable for photography in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positions
JP4026756B2 (ja) カメラ
JP4571168B2 (ja) カメラ
JP2005079760A (ja) 電子機器用接続装置
JP2008205538A (ja) ビュー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06033395A (ja) 撮像装置及び立体撮像システム
CN209980211U (zh) 一种自拍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03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8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