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7345C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7345C
CN100587345C CN03160264A CN03160264A CN100587345C CN 100587345 C CN100587345 C CN 100587345C CN 03160264 A CN03160264 A CN 03160264A CN 03160264 A CN03160264 A CN 03160264A CN 100587345 C CN100587345 C CN 1005873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r
regulator
air regulator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602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06627A (zh
Inventor
李元熙
黄允济
宋灿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lectronics Inc
Original Assignee
LG Electronic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784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1933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813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48738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813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25395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2-00813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525396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Electronics Inc filed Critical LG Electronics Inc
Publication of CN1506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06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73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73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2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4Heating and cooling,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Abstract

空气调节器包括一个其内具有彼此垂直的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并在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端部具有多个空气入口和出口的壳体,一个位于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交点、并用于使流过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换热的蓄热换热器,一个压缩机,一个根据各个运行模式来转换并引导来自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流路的流路控制阀,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一个膨胀装置,一个位于所述空气进口通道内、并用来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将外界空气吹入室内的第一风扇,以及一个位于所述空气出口通道内、并用来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吹到外部的第二风扇,由此在加热或冷却房间的同时可进行通风。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在冷却或加热房间的同时能够通风的空气调节器。
背景技术
图1显示出一种可冷却或加热房间的相关技术的空气调节系统。如图所示,该相关技术的空气调节系统设置有一台压缩机1、一个流路控制阀2、一个室外热交换器3、一个膨胀装置5、以及一个室内热交换器4。邻近室外热交换器3有一个室外风扇3a、邻近室内热交换器4有一个室内风扇4a。在相关技术的空气调节系统中,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4的房间在流路控制阀2的控制下被冷却或加热,该流路控制阀控制来自于压缩机1的气态制冷剂的流路。将要描述的是用空气调节系统来冷却或加热房间的过程。
用空气调节系统冷却房间的过程如下所述。在冷却运行中,流路控制阀2将来自于压缩机1的气态制冷剂导向室外热交换器3。在室外热交换器3处,气态制冷剂与由室外风扇3a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室外热交换器3用作冷凝器,并向环境排放热量。在室外热交换器3处冷凝的液态制冷剂供给到膨胀装置5,并在膨胀装置5中膨胀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且在室内热交换器4中蒸发。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正在蒸发的制冷剂从室内热交换器4的环境中吸收汽化汽化热,室内热交换器4周围的空气得到了冷却。冷却了的空气由室内风扇4a吹入房间,以便冷却到该房间。在室内热交换器4处蒸发的制冷剂被再次导入压缩机中。空气调节器重复上述过程以便连续地冷却房间。
接着,用空气调节系统加热房间的过程如下。在加热运行中,流路控制阀2将来自压缩机1的气态制冷剂导向室内热交换器4。进入室内热交换器4内的气态制冷剂与由室内风扇4a吹送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被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热交换器4用作冷凝器4,并向环境放热。在室内热交换器4排放的热量由室内风扇4a排放到房间中,以便加热该房间。来自室内热交换器4的液态制冷剂在膨胀装置5中膨胀成低温、低压制冷剂,并被导入室外热交换器3中。在室外热交换器3处,制冷剂蒸发、并从环境中吸热。因此,室外热交换器3用作蒸发器。在室外热交换器3处蒸发的制冷剂被再次引入压缩机1中,以便重复上述过程,以便继续加热该房间。于是,相关技术空气调节系统通过从房间吸收汽化热或者向房间排出冷凝热来冷却或加热该房间。然而,相关技术的空气调节系统具有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空气调节系统重复地加热或冷却室内空气并使其在房间内循环,因此当空气调节系统启动后,经过一定的时间间隔时,室内空气会受到污染和变干。
在此期间,当使用者由于室内空气变得污浊和干燥而感到不舒服时,使用者会打开窗户来给房间通风。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将与外界空气温度差别很大的室内空气排放到外界,导致了较大的能量损失。房间通风后需要冷却或加热,直到室温达到一定温度为止,这将大大地增加功率消耗。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一种基本上消除了由于相关技术的局限和缺点而引起的一个或多个问题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以及一种空气调节器,其可在冷却或加热房间的同时进行通风,并防止了在通风过程中的热能损失。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使在该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上形成的冷凝水容易排放的结构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使部件可容易地安装到该空气调节器上的结构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可防止热交换器在运输和安装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的过程中受到损坏的结构的空气调节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描述中阐明,并且部分地对于参阅了下文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从对本发明的实践中得知。本发明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以通过在本文的书面说明中及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达到。
要达到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根据此处所包含和广泛描述的本发明的目的,该空气调节系统,包括:一个压缩机,一个用来对应于各个运行模式来转换并引导来自于压缩机的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控制阀,连接至流路控制阀的相应出口、并用来使制冷剂冷凝或蒸发的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一个在连接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并用来使来自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一个用来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将外界空气吹入室内的第一风扇,一个用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吹到外部的第二风扇,以及一个用来使分别由第一和第二风扇吹送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热交换的蓄热换热器。
该蓄热换热器包括: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并用于室内空气流动的第一流动通道,在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之间并与其接触、并用于外界空气流动的第二流动通道。
该蓄热换热器安装在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彼此相交的地点,并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一个距离、并用于使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交替流过每层的板,以及一个在相邻板之间的与外界空气或室内空气的流向平行、并且每个的横截面都为多个连续褶皱的导流板。褶皱包括:一个从左下点延伸到中间峰值点的向上的斜面,以及一个从中间峰值点延伸到右下点的向下的斜面。优选地,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基本上彼此垂直地流动。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此处提供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一个其内具有彼此垂直的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并在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端部具有多个空气入口和出口的壳体,一个位于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交点、并用于使流过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换热的蓄热换热器,一个位于壳体内的压缩机,一个用于根据各个运行模式来转换并引导来自于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流动路径的流路控制阀,连接至流路控制阀的相应出口、并设置在空气进口和排放通道中以使由流路控制阀引导的制冷剂冷凝或蒸发的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一个在连接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用来使来自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膨胀的膨胀装置,一个位于空气进口通道内、用来通过第一热交换器将外界空气吹入室内的第一风扇,以及一个位于空气出口通道内、用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吹到外部的第二风扇。
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由以交叉形状安装在壳体内的管道来提供。
空气入口包括一个使空气出口通道与房间相联通的第一空气入口以及使空气进口通道与外部相联通的第一空气出口,并且空气出口包括一个使空气进口通道与房间相联通的第一空气出口以及一个使空气出口通道与外部相联通的第二空气出口。第一空气入口和第一空气出口形成在壳体外侧面的两个面上,并形成为面向不同的方向。
壳体进一步包括多个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空气出口上的百叶窗,用来调节空气的排放方向。
蓄热换热器包括:彼此间隔开一预定距离、并用于室内空气流动的第一流动通道,在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之间并与其接触、并用于外界空气流动的第二流动通道。在蓄热换热器内,外界空气与室内空气基本上彼此垂直地流动。蓄热换热器包括多个彼此间隔开一个距离、并用于使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交替流过每层的板,以及一个在相邻板之间的与外界空气或室内空气的流向平行的、并且每个的横截面为多个连续褶皱的导流板。褶板包括一个从左下点延伸到中间峰值点的向上的斜面以及一个从中间峰值点延伸到右下点的向下的斜面。
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一空气出口之间,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二空气出口之间。第二热交换器邻近蓄热换热器安装,第一热交换器邻近第一空气出口安装。
第一风扇安装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一热交换器之间,而第二风扇安装在第一空气入口与蓄热换热器之间。压缩机邻近第二空气出口安装在空气出口通道中。
壳体还包括分别在其底部的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下部的下方的部分上的冷凝水接收槽,一个连接到冷凝水接收槽的排水通道,以及一个设置在排水通道底部的排水口。冷凝水接收槽具有倾斜底面,用来将冷凝水导向排水通道。排水通道连接每个冷凝水接收槽的一个端部或相对端部。排水通道具有倾斜底面,用来将冷凝水导向排水口。排水口设置在邻近室外的一侧。
空气入口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使空气进口通道与房间相联通的第三空气入口。第三空气入口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一空气出口之间。第三空气入口设置在壳体的底部。空气调节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在壳体中的流动通道开/关装置,用来有选择地打开/关闭第三空气入口和空气进口通道。流动通道开/关装置包括铰接到壳体底部并在蓄热换热器和第三空气入口之间的开/关板,一个安装在壳体中的驱动装置,以及一个连接在驱动装置与开/关板之间、并用来按照驱动装置的运行用开/关板来有选择地打开/关闭第三空气入口和空气进口通道的连杆。驱动装置是可逆电机。
与此同时,在安装/拆卸压缩机、第一和第二蒸发器、第一和第二风扇、蓄热换热器时,通过壳体的侧面将压缩机、第一和第二蒸发器、第一和第二风扇、以及蓄热换热器滑入/滑出壳体。制冷剂管路连接在压缩机、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而布线邻近壳体的第一侧设置。压缩机和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通过第一侧安装/拆卸,第一和第二风扇通过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而安装/拆卸。
管道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和空气出口通道相交的角落处的第一滑动导轨,用来引导蓄热换热器的安装/拆卸。
空气调节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将压缩机固定于其上的底板以及一个在壳体底部的空气出口通道部位、用来在通过侧面安装/拆卸底板时接收底板的第二滑动导轨。滑动导轨设置在壳体底部的空气出口通道处。
空气调节器进一步包括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二空气出口之间、并用来通过壳体的一侧安装/拆卸第二热交换器的第三滑动导轨,以及设置在蓄热换热器与第一空气出口之间、并用来通过壳体的一侧安装/拆卸第一热交换器的第四滑动导轨。冷凝水接收导轨(guide)形成于壳体底部上并在第三和第四滑动导轨之间的空间的下方。
空气调节器进一步包括在蓄热换热器和第一空气入口之间、并用来通过壳体的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二风扇的第五滑动导轨,以及在蓄热换热器和第一空气出口之间、并用来通过壳体的侧安装/折卸第一风扇的第六滑动导轨。第一和第二风扇包括一个在中央的用来通过空气的孔口,一个将要插入第五或第六滑动导轨中的本体,一个具有位于孔口处的旋转轴的电动机,以及一个可转动地连接到旋转轴上的叶片组件。
与此同时,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覆盖肋片的外周边的装配架。装配架包括一个具有一个敞开侧的框架,用来覆盖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其它侧。装配架包括:一对可以合拢的用来从相对侧覆盖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的周边的装配架体,以及一个联接一对装配架体的铰链。铰链设置在与敞开侧相对的一侧。装配架体用一个紧固元件紧固到热交换器上。紧固元件设置在装配架体邻近敞开侧的一端。
与此同时,装配架体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底部侧的排水孔,用来将冷凝水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向下排出。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冷凝水接收槽,用来储存来自于排水孔的冷凝水。装配架进一步包括一个在其底部侧下方的冷凝水容器,用于储存来自于排水孔的冷凝水。
应能理解的是对本发明的前述描述以及随后的详细描述是示例性的和解释性的,并意图对请求保护的发明提供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被包括来提供对本发明进一步理解并被包含进来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来解释本发明的原理。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图示出一种能够冷却或加热房间的相关技术空气调节系统;
图2示意性地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
图3图示出图2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蓄热换热器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4是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个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
图5图示出图4的空气调节器中的冷凝水排水结构的透视图;
图6A是显示出当图4中的空气调节器进行通风并同时冷却或加热房间时的空气流动的透视图;
图6B为当图4中的空气调节器仅仅冷却或加热房间时的空气流动的透视图;
图7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改进了的装配结构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分解透视图;
图8图示出图7中的风扇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9图示出图4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0为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本发明的改进了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
图11图示出图10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图11热交换器中的装配架的透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本发明改进了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
图14图示出图13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
图15图示出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装配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例子显示在附图中。在描述这些实施例时,相同的部件将给予相同的名称和参考标号,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图2示意性地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图3图示出图2的空气调节系统中的蓄热换热器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参见图2,有一个连接至压缩机11的出口的流路控制阀12。流路控制阀12具有两个出口,分别连接到第一热交换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13。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通过其上安装有膨胀装置15的制冷剂管路连接。有一个用来使室内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中循环的第一风扇17。有一个用来使室内空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3排放到外界的第二风扇16。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不限于轴流风扇,各种风扇均可用作上述风扇。
与此同时,蓄热换热器20安装在分别由第一风扇17和第二风扇16吹送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相交的地点。蓄热换热器20使得分别由第一风扇17和第二风扇16吹送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间接换热,用来将排放到外界的空气中携带的热量提供给进入房间内的外界空气。
蓄热换热器20具有多个用于室内空气的第一流动通道22和多个用于外界空气的第二流动通道23。第一流动通道22彼此间隔开,第二流动通道23设置在第一流动通道22之间,从而第二流动通道23分别与第一流动通道22相接触。更详细地说,第一流动通道22和第二流动通道23设置在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多个板21之间,以形成多层。也就是说,第一流动通道22和第二流动通道23交替设置到多层板21上。板21平行于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的空气流动方向而设置。
与此同时,在相邻的两板21之间有一个导流板24,用来引导室内空气或外界空气的流动方向以保持其自己的流动方向而不改变该流动方向。如图3所示,导流板24的横截面为多个连续的褶皱,每个褶皱具有一个向上的斜面24a和一个向下的斜面24b。向上的斜面24从左下点延伸到中间峰值点。向下的斜面24b从中间峰值点延伸到右下点。中间峰值点与上板的下面相接触,左或右下点与下板的上表面相接触。
优选的是,流过蓄热换热器20的第一流动通道22和第二流动通道23并间接换热的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基本上相互垂直地流动。要做到这点,如图3所示,第一流动通道22中的导流板与第二流动通道23中的导流板设置成相互垂直。优选的是,板21由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如铝或铜制成。于是,在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分别流过第一流动通道22和第二流动通道23的过程中换热性能得到提高,因此减小了能量损失。与此同时,蓄热换热器的结构不限于前述结构,任何允许室内空气与外界空气在蓄热换热器内进行间接换热而彼此不混合的结构都是可接受的。
将要描述的是前述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当压缩机11投入运转时,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11导入流路控制阀12。流路控制阀12根据空气调节系统的各个运行模式将制冷剂有选择地导向第一热交换器14或者第二热交换器13。
当空气调节系统冷却房间时,制冷剂导入第二热交换器13中。制冷剂与由第二风扇16吹动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并在第二热交换器13中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在第二热交换器13处液化的制冷剂在膨胀装置15处膨胀,并导入第一热交换器14中。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蒸发,并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风扇17从外部吸取空气,并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将该空气排放到房间中,因此,在外界空气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热交换并得到了冷却之后,该外界空气排放到房间中,该房间得到了冷却。
在上述过程中,由第一风扇17引入房间的外界空气在蓄热换热器20处与排放到外部的室内空气进行间接换热。也就是说,在室内空气通过第一流动通道22排放而外界空气通过第二流动通道23引入房间的同时,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通过板21而彼此间接换热。与此同时,在蓄热换热器20中,导热板24不仅引导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的流动方向,而且扩大了与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热交换性能。于是,由于将排放到外部的室内空气中的热量供给送到房间中的外界空气,因此蓄热换热器20有效地减小了热损失。
与此同时,当房间被冷却时,制冷剂从流路控制阀12引入第一热交换器14。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制冷剂与由第一风扇17引入的外界空气换热,并被冷凝。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热交换器14向环境排放冷凝热,因此加热后的外界空气被导入房间。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冷凝的制冷剂通过膨胀装置15和第二热交换器13再次引入压缩机11。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蓄热换热器20处,室内空气中的热能传递给外界空气,因此可以减小能量损失。
于是,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在冷却或加热房间时将外界空气引入房间中,并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房间在冷却或加热的同时也得到了通风。并且,通过利用蓄热换热器20使排放到外部的室内空气中的热能向供给房间的外界空气的传递使得在通风过程中发生的热能损失得到了显著地降低。
与此同时,本发明提供一种该空气调节系统应用于其上的空气调节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将参照附图来描述。作为参照,图4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个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
参见图4,在壳体30内,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设置成彼此相交。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33和32由管道31制成。为了做到这点,如图4所示,管道31具有这样的形状,在其中两个不同的流动通道,即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彼此相交,管道31的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的端部延伸到壳体30侧面的内表面。在壳体30侧面的内表面处有多个空气进口和多个空气出口,这些出口和入口使得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的端部与房间或外部相联通。
第一空气入口32a使空气出口通道32和房间相通,第二空气入口33a使空气进口通道33和外部相通。第一空气出口33b使空气入口通道33和房间相通,第二空气出口32使空气出口通道32和外部相通。室内的第一空气入口32a和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在壳体30的两个不同表面上,这两个表面倾斜以面向不同方向。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在室内壳体30的垂直面上,而第一空气入口32a设置在室内的以一个斜度从该垂直面延伸的倾斜面上。当第一空气入口32a和第二空气出口33b设置成面向彼此不同的方向时,可有效地防止通过第一空气出口33b排出的外界空气直接引入第一空气入口32a。与此同时,壳体30上的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有百叶窗来调节空气排放的方向。
在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相关的部分中有一个蓄热换热器20。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将省略对蓄热换热器20的与参照图2进行的描述相同的详细描述,只是第一流动通道22与空气出口通道32相联通、室内空气通过第一流动通道22排向外部、第二流动通道23与空气进口通道33相联通、以及外界空气通过第二流动通路23引入室内。
第一热交换器14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33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与第一空气出口33b之间并邻近第一空气出口33b。第二热交换器13设置在空气出口通道32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与第二空气出口32b之间并邻近蓄热换热器20,在一个例子中,固定在管道31上。如果第二热交换器13邻近蓄热换热器20设置,则由于室内空气在通过蓄热换热器20之后直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3,流动阻力减小了。
压缩机11设置在壳体30内的空气出口通道32中,更具体地,在第二热交换器13和第二空气出口32b之间,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所示邻近第二空气出口32b。尽管没有示出,流路控制阀也设置在壳体30内,以便连接至压缩机11的出口。流路控制阀具有分别连接至第一热交换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13的两个出口。膨胀装置(未示出)设置在连接于第一热交换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13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
第一风扇17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热交换器14之间。如此设置的第一风扇17通过第二空气入口33a吸取外界空气,并通过第一空气出口33b排放到室内。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二空气入口33a吸取的外界空气经过蓄热换热器20内的第二流动通道23、第一风扇17、以及第一热交换器14排放到室内。如图4所示,第二风扇16设置在空气出口通道32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空气入口32a之间。如此设置的第二风扇16通过第一空气入口32a吸取室内空气,并通过第二空气出口32b排放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一空气入口32a吸取的空气顺序流过蓄热换热器20、第二热交换器13以及压缩机以后排放到外部。
当前述空气调节器投入运行时,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4或第二热交换器13处蒸发并从环境吸热。在从环境吸热的热交换器的外表面上形成露滴,于是当露滴逐渐变大时,大量的冷凝水从热交换器上滴下。当空气调节器冷却房间时,冷凝水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上形成,而当空气调节器加热房间时,冷凝水在第二热交换器13上形成。因此,需要一种将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14或13上形成的冷凝水有效地排放到外部的结构。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提供了一种用来有效排放如此形成在热交换器上的冷凝水的结构,这将参照附图4和5来进行描述。作为参照,图5示出了图4的空气调节器中的冷凝水排水结构的透视图。
参见图4和5,在第一热交换器14和第二热交换器13下部的下部,有冷凝水接收槽37形成在壳体30的底面。如图5所示,一个排水通道38连接各槽37。图5示出了排水通道38连接冷凝水接收槽37端部的例子。然而,排水通道38的设计不限于此,而是排水通道38可连接冷凝水接收槽37的两端或中部。在排水通道38底部设置一个排水口38a。排水口38a使得壳体30的内部空间与壳体30的外部空间相联通。例如,排水口38a设置在壳体30的底表面上并邻近室外。如图4和5所示,一根排水软管39连接到壳体30的外侧。排水软管39将冷凝水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14或13排放到外部。
与此同时,还建议一种空气调节器中的用来将冷凝水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13有效地排放的结构。要做到这点,冷凝水接收槽37具有一个倾斜的底用来使冷凝水容易地向着排水通道38排放。参见图5,可以注意到的是,冷凝水接收槽37在其与排水通道38相连的端部处的底的深度D4比冷凝水接收槽37在与其相对的端部D3处的底的深度D3深。如果冷凝水接收槽37如此倾斜,则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14或13滴落到冷凝水接收槽37上的冷凝水立即流向排水通道38。
与此同时,排水通道38的底也是倾斜的,从而使冷凝水通向排水口38a。参照图5,可以注意的是,在排水口3a形成于其上的排水通道38端部处的底部的深度D2比与之相对的端部D1深。如果排水通道38的底部如此倾斜,则来自于冷凝水接收槽37的冷凝水可容易地通向排水口38a。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14或13滴落到冷凝水接收槽37的冷凝水通过排水通道38、排水口38a、以及排水软管39快速地排放到外部。尽管没有示出,然而可以在排水软管39的端部设置一个罐,用来临时储存冷凝水。
与此同时,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还具有这样一个系统,其中在室内空气连续循环而不将外界空气引入室内的同时,该房间得到了冷却或加热。要做到这点,壳体30还可以设置有第三空气入口34,用来使空气进口通道33与该房间相联通。与之一起,还设置有一个流路关闭装置来有选择地关闭/打开第三空气入口34和空气进口通道33,更具体地说,打开/关闭蓄热换热器20的第二流路23,这将在下文中描述。
参见图4,第三空气入口34设置在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空气出口33b之间。第三空气入口34的方向与第一空气出口33b的方向不同。在一个例子中,如图4所示,如果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在室内的壳体30的垂直面上,则第三空气入口34设置在与该垂直面垂直的壳体30的底面上。一旦第三空气入口34如此设置,则可有效地防止来自第三空气出口33b的空气直接被引向第三空气入口34。
参见图4,有一个开/关板35铰接在壳体30的底面上并在第三空气入口34和蓄热换热器20之间。利用壳体30上的驱动装置,开/关板35有选择地打开/关闭第三空气入口34和空气进口通道33,更具体地说,打开/关闭第二流动通道23。要做到这点,开/关板35具有能完全盖住第三空气入口34、并且能完全盖住第三流动通道端部的尺寸。与此同时,驱动装置可以是一个可逆电动机36。例如,为了利用电动机36来移动开/关板35,一根连杆36a连接开/关板35和电动机36。
当空气调节器仅仅冷却或加热房间而不用给房间通风时,流路关闭装置打开第三空气入口34并关闭第二流动通道23。当空气调节器即通风又同时冷却或加热房间时,流路关闭装置关闭第三空气入口34,并打开第二流动通道23。
与此同时,本发明空气调节器的运行将参照图6A和6B来描述。作为参照,图6A是当图4中的空气调节器即通风又同时冷却或加热房间时的空气流动的透视图,图6B为当图4中的空气调节器仅仅冷却或加热房间时的空气流动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可以在不同的模式下运行。作为例子,有空气调节器即通风又冷却房间的第一模式、空气调节器即通风又加热房间的第二模式、空气调节器仅仅冷却房间的第三模式、空气调节器仅仅加热房间的第四模式、以及空气调节器仅仅给房间通风的第五模式。作为示例,将要描述上述每种模式。
就空气调节器即通风又冷却房间的第一模式而言,如图6A所示,开/关板35一直关闭第三空气入口34。制冷剂从压缩机11流到流路控制阀,并且流路控制阀将制冷剂导向第二热交换器13。在第二热交换器13处冷凝的制冷剂在膨胀装置15处膨胀并被导入制冷剂在此从环境吸热的第一热交换器14中。
在压缩机11投入运行的同时,第一、第二风扇17和16也开始运行。因此,外界空气通过第二空气入口33a引入空气进口通道33中,并经过蓄热换热器20、第一风扇17、第一热交换器14,从第一空气出口33b排放到室内。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外界空气以空气热交换并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被冷却的状态排放到室内,房间得到了冷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百叶窗的角度可以调节来调整冷气排放的方向。与此同时,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形成的冷凝水连续经过冷凝水接收槽37、排水通道、排水口38a以及排水软管39排放到外部。
与此同时,当第二风扇16旋转时,室内空气通过第一空气入口32a被引入空气出口通道32中,并经过蓄热换热器20中的第一流动通道22、第二热交换器13以及压缩机11,从第二空气出口32b排放到外部。在这种情况下,在蓄热换热器20中,排放的冷空气与引入到室内的外界空气间接换热,排放到外部的室内空气的热能传递给引入室内的外界空气。因此,当外界空气通过蓄热换热器20时,该外界空气的温度下降到低于该外界空气通过第二空气入口33a引入的温度,并且当该外界空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4时其温度进一步降低。因此,利用蓄热换热器20可以获得很高的热能回收效果,并因此提高了冷却性能。
根据上述过程,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既可通风又可冷却房间。因此,即使用空气调节器长时间冷却房间,室内空气也可以保持清洁,房间湿度也可以保持恒定。如上所述,由于外界空气在蓄热换热器20处得到冷却,并且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得到了再次冷却,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空气通风时所发生的热能损失。并且,冷凝水接收槽37和排水通道38的斜面有利于第一热交换器14上形成的冷凝水快速排放到外部。
接下来,将描述空气调节器既通风又加热房间的第二模式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开/关板35也一直关闭第三空气入口34。制冷剂在压缩机11中压缩,并由流路控制阀导向第一热交换器14。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冷凝,第一热交换器14将冷凝热排放到环境中。来自第一热交换器14的冷凝热传递给由第一风扇17吹向房间的室内空气。因此,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加热了的外界空气对房间进行加热。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液化了的制冷剂经过第一膨胀装置15和第二热交换器17被再次导入压缩机11中。
与此同时,当压缩机11投入运行时,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也开始运行。因此,外界空气通过空气进口通道33排放到室内,而室内空气通过空气出口通道32排放到外部。当室内空气和外界空气在蓄热换热器20处换热时,该外界空气受到室内空气的加热,并且以受到第一热交换器14加热的状态排放到室内。根据上述过程,空气调节器既可通风又可加热房间,此时热能损失最小。
与此同时,将参照图6B来描述空气调节器仅仅冷却或加热房间的第三或第四模式的情况。在第三模式中,如图6B所示,开/关板一直关闭空气进口通道33,更具体地说,关闭第二流动通道23。来自压缩机11的制冷剂通过流路控制阀,并经过第二热交换器13、膨胀装置15和第一热交换器14,再次导入压缩机11。在这种情况下,制冷剂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蒸发,并从第一热交换器14的环境中吸热。
在第三模式中,在压缩机11投入运行的同时,第一风扇17开始旋转。接着,如图6B所示,室内空气通过第三空气入口34导入空气进口通道33中。于是,该空气进行热交换,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得到冷却,并通过第一空气出口33b排放到室内。在第三模式中,第二风扇16不旋转。据此,室内空气没有通过空气出口通道32排放到外部。因此,在第三模式中,当室内空气以没有室内空气排放到外部或没有外界空气引入到室内的状态在室内循环时,室内空气冷却该房间。
与此同时,由于在第三模式中没有空气流过空气出口通道32,可能存在压缩机11过热的问题。然而,本发明空气调节器中的压缩机11邻近第二空气出口32b安装并与外部相接触,因此不会发生过热问题。也就是说,如图6B所示,外界空气通过第二空气出口32b导入空气出口通道32的内部。由于导入的空气在压缩机11处换热并再次排放到外部,因此不会发生压缩机11的过热问题。
在第四模式中,开/关板35也一直关闭空气进口通道33,更具体地说,关闭第二流动通道23。在第一热交换器14处产生冷凝热,并且由第一风扇17引入第三空气入口34的室内空气经过第一热交换器14从第一空气出口33b排放到室内。由于除了仅仅由制冷剂循环方向的改变引起的第一热交换器14的运行以外,第四模式的所有运行都与第三模式相同,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在房间仅通风的第五模式中,在开/关板35一直关闭第三空气入口34的状态下,第一风扇17和第二风扇16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机没有运行,而且第一热交换器1中也因此没有进行热交换。然而,由于在蓄热换热器20处,外界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有间接换热,因此有一定的能量损失减少效果。
在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冷却或加热房间时,优选的是在第三或第四模式期间每隔一定时间将第一或第二模式执行一段较短时间段。于是,无论如何,只有当在冷却或加热房间期间需要通风时才以热能损失最小的状态进行通风,因此可防止过多的能量消耗。
与此同时,空气调节器以这样一种状态安装,即:制冷剂管路连接至压缩机11和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并且不同的布线与不同的部件非常复杂地缠在一起。因此,对于修理或清洁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蓄热换热器20等等而言,其缺点是在压缩机11、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以及管路都拿出壳体30以后才能将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取出。因此,部件的修理非常困难。而且,由于不容易取出需要定期清洗的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以及蓄热换热器20,因此空气调节器容易在空气调节器卫生条件较差的状态下长时工作。另外,这样的结构在产品的生产中需要复杂的和难度较高的装配工艺,这种结构降低了生产率。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建议一种容易将部件安装到/拆卸下壳体30的结构来解决前述问题,该结构将参照图7和8来描述。图7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改进了的装配结构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分解透视图,图8是图7中的风扇组件的分解透视图。
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压缩机11、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蓄热换热器20从壳体30的一侧滑入壳体30并被紧固,反之亦然。据此,连接在压缩机11与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以及与部件有关的各种布线邻近第一侧布置。与此同时,为了即使在压缩机11和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已安装或拆卸的状态下也可容易地安装/拆卸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以及蓄热换热器20,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蓄热换热器20通过与壳体30的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来安装/拆卸。要做到这点,空气调节器设置有多个滑动导轨来使部件通过壳体30的相应侧滑入/滑出。下面将描述滑动导轨。由于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具有与第一和第二风扇17和16略微不同的结构,因此给出不同的参考标号。
空气调节器设置有用于蓄热换热器20的第一滑动导轨G1。第一滑动导轨G1设置在管道31上。更详细地,如图7所示,第一滑动导轨G1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33和空气出口通道32在此彼此相交的部分的四角上。当蓄热换热器20通过壳体20的第二侧而安装/拆卸时,如此设置的第一滑动导轨G1分别装配到蓄热换热器20的四角并与该四角接合。当蓄热换热器20完全安装好了时,第一滑动导轨G1支撑蓄热换热器20的四角,以便保持蓄热换热器20的安装状态。与此同时,第一滑动导轨G1可以设置有第一止动器(未示出)来限制蓄热换热器20的插入深度并固定安装位置。优选的是,第一止动器邻近与蓄热换热器20通过其插入的第二侧相对的第一侧而安装。如此设置的第一止动器还防止蓄热换热器20错误地通过第一侧插入。
参见图7,有为压缩机11设置的第二滑动导轨G2。第二滑动导轨G2是一个在壳体30的空气出口通道32处的底部上的大的凹槽。设置一张底板11a来可滑动地插入第二滑动导轨G2,压缩机11安装在底板上。第二滑动导轨G2具有敞开的第一侧和封闭的第二侧。因此,当压缩机11插入壳体30中时,压缩机11安装于其上的底板11a插入第二滑动导轨G2中,并向第二侧推动。与此同时,由于优选的是压缩机11邻近第二空气出口32b设置,因此第二滑动导轨G2也邻近第二空气出口32b设置在壳体30的空气出口通道32处的底部上。
参见图7,有用于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第四和第三滑动导轨G4和G3。用于第二热交换器13的第三滑动导轨G3设置在空气出口通道32中,更具体地说,在蓄热换热器20与第二空气出口32b之间。如前所述,由于第二热交换器13靠近蓄热换热器20,因此,如图7所示,第三滑动导轨G3形成在管道31上并与第一滑动导轨G1平行。在这种情况下,如图7所示,第三滑动导轨G3中引导第二热交换器13上角的某些导轨可以分别与引导蓄热换热器20下角的第一滑动导轨G1的某些导轨形成为一个元件。与此同时,为了通过壳体30的第一侧安装/拆卸第二热交换器13,并且为了安装时容易定位,第三滑动导轨G3上设置有第二止动器(未示出)。第二止动器设置在邻近壳体第二侧的部件上。
用于第一热交换器14的第四滑动导轨G4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33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与第一空气出口33b之间。如前所述,由于第一热交换器14邻近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因此,如图7所示,第四滑动导轨G4也邻近第一空气出口33b设置在壳体30的底部上。与此同时,为了通过第一侧安装/拆卸第一热交换器14,也为了第一热交换器14的容易定位,第四滑动导轨G4设置有一个第三止动器(未示出)。第三止动器邻近第二侧设置。
与此同时,在壳体30底部的在第三和第四滑动导轨G3和G4之间的部分上有冷凝水接收槽37,用来接收在第二和第一热交换器13和14上形成的冷凝水。排水通道38形成来连接冷凝水接收槽37。由于冷凝水接收槽37、排水通道38以及与之一起形成的排水口和排水软管39已经描述过了,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参见图7,有用于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的第六和第五滑动导轨G6和G5。用于第二风扇40a的第五滑动导轨G5设置在空气出口通道32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空气入口32a之间。如图7所示,第一滑动导轨邻近第一空气入口32a设置在管道31上。然而,第五滑动导轨G5并不限于此,而是也可用其变形,其中第五滑动导轨具有从壳体30延伸的形式。滑动导轨G5用来通过壳体30的第二侧来安装/拆卸第二风扇40a。第五滑动导轨G5设置有与第一至第三止动器作用相似的第四止动器(未示出)。第四止动器邻近第一侧设置。
用于第一风扇40b的第六滑动导轨G6设置在空气进口通道33中,更具体地,在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空气出口33b之间。如前所述,由于第一热交换器14邻近第一空气出口33b而设置,第六滑动导轨G6设置在蓄热换热器20与第一热交换器14之间。如图7所示,设置在壳体30底部上的滑动导轨G6中邻近第四滑动导轨G4的一个可以与第四滑动导轨G4形成为一个元件。与此同时,第六滑动导轨G6设置有与第一至第四止动器作用相似的设置在第二侧的第五止动器。
与此同时,为了容易安装/拆卸,通过第二侧安装/拆卸在第六和第五滑动导轨G6和G5之间的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分别制造成如图8所示的组件。如图8所示,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组件包括一个本体41、一个电动机42以及一个叶片组件43。在本体41的中央具有一个用于空气通过的孔口41a。本体41的外侧具有当本体41插入第五或第六滑动导轨G5或G6之间时可与第五和第六滑动导轨G5和G6紧密接触的形状。因此,本体41具有至少两个水平的平的外表面。如图8所示,电动机42如此安装以致于电动机42的旋转轴在孔口41a的中心。叶片组件43连接到电动机41a的旋转轴上。于是,一旦第一和第二风扇40b或40a制造成一个含有可插入第六或第五滑动导轨G6或G5之间的本体41的组件,第一和第二风扇40b或40a可容易地安装/拆卸。
将要描述的是具有参照图7和8描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拆卸过程。首先,打开壳体30的第一侧。然后,将制冷剂管路与压缩机11、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分开。通过第一侧抽出压缩机11、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第六和第五滑动导轨G2、G6和G5引导该滑动。然后,打开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通过第二侧抽出蓄热换热器20。蓄热换热器20的滑动通过第一滑动导轨G1来引导。通过第二侧抽出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的滑动分别由第六和第五滑动导轨G6和G5来引导。
于是,在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中,通过第一侧来拆卸压缩机11和第一、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通过第二侧来拆卸蓄热换热器2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过第一侧拆卸的部件与通过第二侧拆卸的部件彼此互不纠缠,拆卸工作独立且容易。要通过第二侧拆卸的部件可以首先拆卸。与此同时,在将部件安装在壳体30中时,可以采取与前述过程相反的过程。
正如所描述的,具有参照图7和8进行描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可以在压缩机11和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没有拆卸的状态下拆卸蓄热换热器20和第一和第二风扇40b和40a。因此,在产品的制造中装配非常容易。并且,由于空气调节器可非常容易地拆卸,因此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的维护很容易。这使得在空气调节器出故障时很容易更换部件。另外,需定期清洁元件的容易安装和清洁允许干净地、长时间地使用空气调节器。与此同时,由于将部件安装在精确位置,因此壳体30内的空气流动阻力减小了。
与此同时,在安装/拆卸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过程中,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滑入/滑出壳体时,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肋片很容易受到损坏。因此,由于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处理需非常小心,因此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安装/拆卸较难。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拐角与管道31的内侧表面之间有间隙。因此,外界空气或室内空气通过这些间隙的流动形成了没有进行热交换的区域,这降低了热交换效率。
本发明建议设置装配架(jig)50来保护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14和13的拐角并封闭管道31内侧与肋片之间的间隙。
图9为图4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10为显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本发明改进了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图11为图10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12为显示出图11的热交换器中的装配架的透视图。参见图9,图14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4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多个平行肋片14b每隔一定间隔安装在制冷剂管14a上。当第一热交换器14安装/拆卸时,该结构容易损坏第一热交换器14的拐角,即肋片14b的边或角。因此,如图10和11所示,设置装配架50来盖住肋片14b的外周边。
参见图11,装配架50的形状为具有一个敞开侧的框架,以便覆盖除该敞开侧以外的其他三个侧面。如图12所示,装配架50包括一对装配架体51和用来联接装配架体51的铰链53。将装配架体51设计成从第一热交换器两侧覆盖住肋片14b的外周边。由于装配架体51用铰链53来联接,因此装配架体51中的一个可以绕着铰链53相对另一个转动。与此同时,将铰链53安装到与该一个敞开侧相对的一侧。然而,铰链53可安装到其他侧上。如图11所示,用紧固元件56将装配架50牢牢地紧固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上。紧固元件56邻近该一个敞开侧设置在装配架体51上。
与此同时,在冷却室内空气的第一热交换器14的外表面上形成有露滴。露滴变大并滴落下。因此,本发明的装配架50具有用来将第一热交换器14表面上形成的冷凝水向下排放的排水孔54。排水孔54形成在装配架体51的一个或两个的底部。在壳体30的底部设置冷凝水接收槽来接收从排水孔54落下的冷凝水。由于已经对冷凝水接收槽37和排水通道38进行了描述,因此不再进行描述。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还可包括一个冷凝水容器55,将参照图13~15对其进行描述。作为参照,图13是显示出根据本发明另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具有本发明改进了的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内部的透视图,图14是图13的空气调节器中的热交换器的透视图,图15是图14的热交换器中的装配架的透视图。参见图13~15,冷凝水容器55设置在装配架体51之下。由于冷凝水容器55具有敞开的顶部,因此冷凝水容器55能够将通过装配架体51中的排水孔54落下的冷凝水储存于其中。冷凝水容器55可以部分地安装到一个装配架体51上,或者与一个装配架体51形成为一个元件。一旦冷凝水容器55如此设置到装配架50上,在壳体30的底部不再需要额外的冷凝水接收槽。与此同时,储存在冷凝水容器55中的冷凝水可以用单独的排水软管排出到空气调节器外部。
通过绕着铰链53稍微打开两个装配架体51、将第一热交换器14放入打开的装配架体51的内部、使装配架体51与第一热交换器14的周边紧密接触、并用紧固元件56紧固装配架体51和第一热交换器14,可将装配架安装在第一热交换器14上。优选的是装配架50具有在安装第一热交换器14时可使装配架50的外表面与管道31的内表面接触的尺寸。装配架50的尺寸使得第一热交换器14可与流过管道31的所有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且,侧面和顶部均固定在管道31的内侧面上,可以防止第一热交换器14受到外部冲击或内部震动而震动。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制冷剂管和布线等等的连接部件的削弱问题。一旦将装配架50安装到第一热交换器14上,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将第一热交换器14安装到壳体30上或从其上拆卸时引起的对拐角的损坏。与此同时,尽管描述了用于第一热交换器14的装配架50,装配架50也可以相同的方式安装到第二热交换器13上。
本发明空气调节器的优点可以总结如下:首先,由于在冷却或加热房间时可根据需要对室内空气进行通风换气,因此即使空气调节器运行了很长时间也可防止室内空气变得污浊或干燥。第二,利用蓄热换热器从室内空气回收的一部分热能可减小在通风过程中发生的能量浪费。第三,冷凝水由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快速排放防止了冷凝水累积在空气调节器中。第四,几乎所有部件通过壳体各侧面的滑动安装/拆卸使得元件的修理和更换非常方便。第五,由于在压缩机及相关部件保持原封不动的同时可以拆卸其它部件,因此需要定期清洁的部件可以容易地进行清洁。据此,空气调节器可在洁净的状态下运行很长时间。第六,用装配架来保护热交换器的边缘可防止肋片的损坏。第七,装配架与壳体和管道内表面的紧密接触使得热交换器可与所有流经管道的空气进行换热。因此,热交换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可防止由冲击或震动引起的热交换器的震动,由此防止了空气调节器故障的发生。尽管描述了本发明的优点,然而未描述的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也包括在内。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然可以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形。因此,本发明意图涵盖落在附加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的范围之内的本发明的改进和变形。

Claims (41)

1.一种空气调节器,包括
一个壳体,其内具有彼此垂直的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并在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端部具有多个空气入口和出口;
一个蓄热换热器,位于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交点,用于使流过所述空气进口和出口通道的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进行间接换热;
一个在壳体中的压缩机;
一个流路控制阀,用于与各个运行模式相适应地来转换并引导来自于所述压缩机的制冷剂流路;
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连接至所述流路控制阀的相应出口,并设置在空气进口和排放通道上,用来使由所述流路控制阀引导的制冷剂冷凝或蒸发;
一个在连接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管路上的膨胀装置,用来使来自于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膨胀;
所述空气进口通道内的一个第一风扇,用来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将外界空气吹入室内;以及
所述空气出口通道内的一个第二风扇,用来通过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将室内空气吹到外部;
其中,所述空气入口包括一个用来使所述空气进口通道与所述房间相联通的第三空气入口;
其中通过所述第三空气入口引入的空气排出到所述空气出口而不经过所述蓄热换热器;
所述空气调节器进一步包括一个在壳体中的流动通道开/关装置,用来有选择地打开/关闭所述第三空气入口和所述空气进口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空气进口通道和所述空气出口通道由以交叉形状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管道来提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空气入口还包括一个使所述空气出口通道与所述房间相联通的第一空气入口,以及使所述空气进口通道与外部相联通的第二空气入口,并且
所述空气出口包括一个使所述空气进口通道与所述房间相联通的第一空气出口以及一个使所述空气出口通道与外部相联通的第二空气出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空气入口和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形成在所述壳体外侧面的两个面上,并形成为面向不同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多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上的百叶窗,用来调节空气的排放方向。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蓄热换热器包括:
彼此间隔开预定距离的第一流动通道,用于室内空气的流动;
在相邻的第一流动通道之间并与其接触的第二流动通道,用于外界空气的流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外界空气与室内空气在所述蓄热换热器内基本上彼此垂直地流动。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蓄热换热器包括:
多个彼此间隔开一个距离的板,用于使外界空气和室内空气交替流过每层;以及
在相邻板之间的与外界空气或室内空气的流向平行的导流板,每个导流板的横截面都是多个连续褶皱。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褶皱包括:
一个从左下点延伸到中间峰值点的向上的斜面,以及
一个从中间峰值点延伸到右下点的向下的斜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之间,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邻近所述蓄热换热器安装,所述第一热交换器邻近所述第一空气出口安装。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风扇安装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间,而所述第二风扇安装在所述第一空气入口与所述蓄热换热器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压缩机邻近所述第二空气出口安装在所述空气出口通道中。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
分别在其底部的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下部之下的部分上的冷凝水接收槽,
一个连接到所述冷凝水接收槽的排水通道,以及
一个设置在所述排水通道底部的排水口。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冷凝水接收槽具有倾斜底面,用来将冷凝水导向所述排水通道。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排水通道连接每个冷凝水接收槽的一个端部或相对端部。
17.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排水通道具有倾斜底面,用来将冷凝水导向所述排水口。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排水口设置在邻近室外的一侧。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三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之间。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三空气入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底部。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流动通道开/关装置包括:
铰接到所述壳体在所述蓄热换热器和所述第三空气入口之间的底部上的开/关板,
一个安装在所述壳体中的驱动装置,以及
连接在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开/关板之间的连杆,用来按照所述驱动装置的运行用所述开/关板来有选择地打开/关闭所述第三空气入口和所述空气进口通道。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驱动装置是可逆电机。
2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在安装/拆卸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和第二风扇、所述蓄热换热器时,通过所述壳体的侧面将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和第二蒸发器、所述第一和第二风扇、所述蓄热换热器滑入/滑出所述壳体。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制冷剂管路连接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而布线邻近所述壳体的第一侧设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通过所述第一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一和第二风扇通过与所述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而安装/拆卸。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管道进一步包括设置在所述空气进口通道和所述空气出口通道相交的角落处的第一滑动导轨,用来引导所述蓄热换热器的安装/拆卸。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将所述压缩机固定于其上的底板以及一个第二滑动导轨,第二滑动导轨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空气出口通道处,用来在通过所述侧面安装/拆卸所述底板时接收所述底板。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滑动导轨设置在壳体底部的空气出口处。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二空气出口之间的第三滑动导轨,用来通过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
设置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与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之间的第四滑动导轨,用来通过所述壳体的一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一热交换器。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冷凝水接收导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在所述第三和第四滑动导轨之间的空间之下的底部上。
31.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在所述蓄热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空气入口之间的第五滑动导轨,用来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二风扇;以及
在所述蓄热换热器和所述第一空气出口之间的第六滑动导轨,用来通过所述壳体的所述侧安装/拆卸所述第一风扇。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风扇包括:
在中央的一个孔口,用来通过空气,
一个将要插入所述第五或第六滑动导轨中的本体,
一个具有位于所述孔口处的旋转轴的电动机,以及
一个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旋转轴上的叶片组件。
3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进一步包括一个用来覆盖所述肋片的外周边的装配架。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装配架包括一个具有一个敞开侧的框架,用来覆盖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其它侧。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装配架包括:
一对可以合拢的装配架体,用来从相对侧覆盖所述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的周边,以及
一个联接所述一对装配架体的铰链。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铰链设置在与所述敞开侧相对的一侧。
37.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装配架体用一个紧固元件紧固到所述热交换器上。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紧固元件设置在所述装配架体邻近所述敞开侧的一端。
39.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装配架体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底部侧的排水孔,用来将冷凝水从所述第一或第二热交换器向下排出。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壳体进一步包括一个冷凝水接收槽,用来储存来自于所述排水孔的冷凝水。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中所述装配架进一步包括一个在其底部侧下方的冷凝水容器,用于储存来自于所述排水孔的冷凝水。
CN03160264A 2002-12-10 2003-09-10 空气调节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3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0078413/02 2002-12-10
KR10-2002-0078413A KR100519331B1 (ko) 2002-12-10 2002-12-10 환기겸용 냉난방시스템 및 이 시스템이 적용된 공기조화기
KR0078413/2002 2002-12-10
KR0081318/2002 2002-12-18
KR10-2002-0081318A KR100487380B1 (ko) 2002-12-18 2002-12-18 환기겸용 공기조화기의 응축수 배수 구조
KR10-2002-0081319A KR100525395B1 (ko) 2002-12-18 2002-12-18 환기겸용 공기조화기
KR0081319/2002 2002-12-18
KR0081328/02 2002-12-18
KR0081319/02 2002-12-18
KR10-2002-0081328A KR100525396B1 (ko) 2002-12-18 2002-12-18 환기겸용 공기조화기
KR0081328/2002 2002-12-18
KR0081318/02 2002-1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6627A CN1506627A (zh) 2004-06-23
CN100587345C true CN100587345C (zh) 2010-02-03

Family

ID=32777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602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345C (zh) 2002-12-10 2003-09-10 空气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165416B2 (zh)
JP (1) JP2004191033A (zh)
CN (1) CN10058734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92494B2 (en) * 2001-03-30 2004-09-14 Intel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arallel and serial PCI hot plug signals
JP3676298B2 (ja) * 2001-12-28 2005-07-2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化学物質の検出装置および化学物質の検出方法
TWI311897B (en) * 2006-10-26 2009-07-01 Delta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water blocking and draining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7802443B2 (en) * 2007-04-13 2010-09-28 Air Innovations, Inc. Total room air purification system with air conditioning, filtration and ventilation
US8220286B2 (en) * 2007-06-07 2012-07-17 Electrolux Home Products, Inc. Temperature-controlled compartment
US8047448B1 (en) 2007-11-13 2011-11-01 Mitek Holdings, Inc. Modular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7900469B2 (en) * 2008-02-26 2011-03-08 Champion Cooler Corporation Evaporative cooler having a novel air flow pattern
US20090211291A1 (en) * 2008-02-26 2009-08-27 Adobeair, Inc. Evaporative cooler having a novel support structure
US20090222550A1 (en) * 2008-02-28 2009-09-03 Yahoo! Inc. Measure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advertisement displayed on web pages
US9057553B1 (en) * 2008-03-14 2015-06-16 MJC, Inc. Dual pass air conditioning unit
KR101542389B1 (ko) * 2009-02-05 2015-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모듈 및 히트펌프모듈을 이용한 건조장치
US8490438B2 (en) * 2009-02-05 2013-07-23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ment device
CN102292489B (zh) * 2009-02-23 2013-05-01 Lg电子株式会社 洗衣机
CN102292490B (zh) * 2009-02-23 2013-09-25 Lg电子株式会社 洗衣机
KR101603106B1 (ko) * 2009-03-03 2016-03-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 장치
US20140216458A1 (en) * 2011-11-23 2014-08-07 Michael Dean Asbra Air Conditioned and Ambient Fresh Air Supply System for Respirator Users
US10238898B2 (en) * 2010-11-23 2019-03-26 Michael Dean Asbra Air conditioned and ambient fresh air supply system for respirator users
EP2565550B1 (en) * 2011-09-01 2018-10-10 LG Electronics Inc. Ventilation apparatus
WO2013183136A1 (ja) * 2012-06-07 2013-12-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空気熱交換器
JP5948608B2 (ja) * 2012-07-19 2016-07-0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衣類乾燥機
CN103635065B (zh) * 2012-08-24 2016-03-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系统及电子设备
DE102013204737A1 (de) * 2013-03-18 2014-09-18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ältegerät und Luftverteilerventil dafür
EP3006842B1 (en) * 2013-06-04 2018-03-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CN103673129B (zh) * 2013-12-17 2016-02-10 宁波瑞易电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清洗的空调
KR20150133077A (ko) * 2014-05-19 2015-1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송풍팬 및 이를 적용한 공기조화기
CN105299755A (zh) * 2015-10-14 2016-02-0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5338793A (zh) * 2015-11-17 2016-02-17 深圳市易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节能散热方法
BE1023988B1 (nl) * 2016-03-31 2017-10-25 Renson Ventilation Nv Warmteterugwineenheid voor een ventilatiesysteem
GB2565997B (en) * 2017-04-28 2019-10-16 Amscreen Group Ltd Crossflow heat-exchangers
CN107747801A (zh) * 2017-06-05 2018-03-02 梁世欢 显热空气热交换器
US10921015B2 (en) * 2018-08-28 2021-02-16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justment of heat exchanger position
US11454420B2 (en) 2019-02-06 2022-09-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ervice plate for a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KR20210135805A (ko) * 2020-05-06 2021-1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흡입부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의류 처리 장치
JP7121314B2 (ja) * 2020-11-30 2022-08-1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KR102532434B1 (ko) * 2022-05-24 2023-05-16 에어솔 주식회사 환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51760A (en) 1954-11-23 1956-06-26 Whirlpool Seeger Corp Two-piece room air-conditioner cabinet
FR2194928B1 (zh) 1972-08-04 1975-03-07 Chausson Usines Sa
US3866867A (en) 1973-10-11 1975-02-18 Singer Co Mount for air conditioner components
JPS51143343A (en) 1975-06-04 1976-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Optical instrument
JPS5288444A (en) 1976-01-17 1977-07-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Hair steamer
JPS5332560A (en) 1976-09-08 1978-03-27 Komatsu Ltd Mobile carrier unit for transferring equipment
JPS54172554U (zh) 1978-05-25 1979-12-06
JPS5610238U (zh) * 1979-07-03 1981-01-28
US4377400A (en) * 1980-11-11 1983-03-22 Nippon Soken, Inc. Heat exchanger
US4582129A (en) * 1981-12-07 1986-04-1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eat exchanging system
JPS60256735A (ja) 1984-06-01 1985-12-18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壁貫通形空気調和機の換気装置
JPS6118446U (ja) * 1984-07-10 1986-02-03 ミサワホ−ム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扇
JPH0641073Y2 (ja) * 1987-05-29 1994-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H01291030A (ja) 1988-05-17 1989-11-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H0282030A (ja) * 1988-09-19 1990-03-2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
US5237831A (en) 1989-10-11 1993-08-24 Eolas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H04292736A (ja) * 1991-03-22 1992-10-16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調換気装置
US5197538A (en) * 1991-04-22 1993-03-30 Zexel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apparatus having fluid coupled primary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auxiliary heat exchanger unit
JPH04327734A (ja) 1991-04-26 1992-11-17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ダンパ装置
US5582026A (en) 1992-07-07 1996-12-10 Barto, Sr.; Stephen W.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KR950704665A (ko) * 1993-09-16 1995-11-20 이시마루 쓰네오 알루미늄제 열교환기(aluminum heat exchanger)
JP2605616B2 (ja) 1994-04-21 1997-04-30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天井設置型空気調和機
JP2532033B2 (ja) 1994-04-21 1996-09-11 木村工機株式会社 還気ユニット分離型空気調和機
US5622058A (en) 1995-06-07 1997-04-22 U.S. Natural Resources, Inc. Modular room air conditioner
US5669230A (en) * 1996-04-12 1997-09-23 Carrier Corporation Base pan for packaged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5664430A (en) 1996-12-09 1997-09-09 Carrier Corporation Removable condensate pan
MY117922A (en) 1996-12-27 2004-08-30 Ebara Cor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H10205821A (ja) * 1997-01-21 1998-08-04 Ebara Corp 空調機及び空調システム
JPH10264639A (ja) * 1997-03-25 1998-10-06 Sanden Corp 空調装置
US6612365B1 (en) * 1999-09-17 2003-09-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eating-element accommodating-box coo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KR100396841B1 (ko) 1999-11-08 2003-09-02 유종현 항암 기능성 단무지용 조미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조미된 항암기능성 단무지
JP2001227769A (ja) 2000-02-17 2001-08-24 Apisute:Kk 盤用クーラにおけるドレン水の処理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06627A (zh) 2004-06-23
US20050235678A1 (en) 2005-10-27
JP2004191033A (ja) 2004-07-08
US20050235677A1 (en) 2005-10-27
US7174741B2 (en) 2007-02-13
US7165416B2 (en) 2007-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7345C (zh) 空气调节器
US7162889B2 (en) Air conditioner
US7430878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methods
JP4364244B2 (ja) 機器及びネットワーク用キャビネットにおける電気モジュラユニットの冷却のための構成
US6945065B2 (en) Cooling/heating system of air conditioner
US7185510B2 (en)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ng system
EP1493974B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O2010095470A1 (ja) 熱交換器、室外機及び冷凍装置
US6874334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6868693B2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08758864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及其除霜方法
US7409986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flow rate of ventilating air in air conditioner
KR100625263B1 (ko) 소형공조룸 및 전열교환기를 구비한 냉난방장치
CN211146680U (zh) 室内机、空调器
CN108174588A (zh) 一种数据中心下送风列间空调及冷却系统
CN110671745B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KR200385815Y1 (ko) 전열교환기를 구비한 냉난방장치
CN105555104B (zh) 一种机房排热用顶置热管模块结构
CN217274598U (zh) 一种工业冷水空调
KR0117008Y1 (ko) 냉난방 에어콘의 실외기 히터고정장치
JP3886910B2 (ja) 室内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KR20050010331A (ko) 자동차용 공기 조화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수분 제거 방법
AU2017408933A1 (en)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