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7242C -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 Google Patents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7242C
CN100587242C CN200610171115A CN200610171115A CN100587242C CN 100587242 C CN100587242 C CN 100587242C CN 200610171115 A CN200610171115 A CN 200610171115A CN 200610171115 A CN200610171115 A CN 200610171115A CN 100587242 C CN100587242 C CN 10058724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ottle valve
valve body
safety cover
vehicle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71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91141A (zh
Inventor
八百川哲雄
洼田俊行
庵野真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821361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0587242(C)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91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911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724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724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Throttle Valves Provided In The Intake System Or In The Exhaust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防止飞来物附着或冲击节流阀体,而且降低由于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音而引起的噪音。机动二轮车所搭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具备:设有节流阀的节流阀体(25);燃料喷射阀(30);和保护节流阀体避免水、泥或石子等飞来物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C)。保护罩(C)安装在节流阀体上,使其覆盖从车体罩露出配置的节流阀体(25),也覆盖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的燃料喷射阀(30)。

Description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有燃料喷射阀的、具备保护节流阀体的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搭载在机动二轮车上的车辆用内燃机,具备节流阀体和燃料喷射阀,再有,为了使安装在与吸气管设置成一体的安装部上的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打击音)不易漏到外部,而具备覆盖燃料喷射阀和燃油分配管的罩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71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车辆所搭载的内燃机,例如机动二轮车,根据车辆的不同,有的设有节流阀的节流阀体从车体罩中露出来配置。而且,当在那样的节流阀体上安装燃料喷射阀的场合,由于用罩子覆盖燃料喷射阀,所以,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不易漏到外部,而且能防止向燃料喷射阀飞来的水、泥或石子等飞来物附着在燃料喷射阀上或冲击燃料喷射阀。
另一方面,由于在节流阀体上设有在打开或关闭节流阀时运动的可动部、例如卷绕节流阀缆索的节流阀卷盘,因此,最好是能想出即使对这样的可动部也能应付飞来物的防止机构。另外,当在节流阀体附近配置用于将燃油供给到燃料喷射阀的导管或用于取出吸气负压的导管等部件的场合,要分别设置不同的用于保持这些部件或用于进行保护避开飞来物的部件,不仅增加了部件个数,而且组装的工时数也多,招致成本增加。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提出的,技术方案1~8所记载的发明,其目的就是防止飞来物附着或冲击节流阀体,而且,降低由于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音而引起的噪音。而且,技术方案2、4、5所记载的发明的进一步目的是要以低成本实现配置在节流阀体附近的部件的保持和保护其避开飞来物,进而,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目的是要提高具备负压导管的负压工作装置的动作响应性能,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其目的是试图利用油箱保护燃油管,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又一目的是要试图防止由于设置保护罩而引起的节流阀体被加热。再有,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其目的是要提高保护罩的刚性,而且使其容易排放保护罩内的热气,促进燃料喷射阀的冷却。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车辆用内燃机,所述车辆用内燃机具备设有节流阀的节流阀体,和燃料喷射阀,其特征是:具备安装在上述节流阀体上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所述节流阀体用保护罩覆盖从车体罩露出来配置着的上述节流阀体,保护上述节流阀体避开飞来物,安装在上述节流阀体上的上述燃料喷射阀也被所述保护罩覆盖。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1,由保护罩保护,避免水、泥和石子等飞来物附着或冲击节流阀体,而且,由于保护罩安装在节流阀体上,所以,能不被车体罩的形状或配置限制地将节流阀体配置在车体上。除此之外,也能由保护罩隔断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音。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前方覆盖与上述燃料喷射阀连接的燃油管的覆盖部。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2,由于用覆盖部保护燃油管避开飞来物,而且,覆盖部与保护罩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覆盖燃油管的专用部件。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上设有插入将吸气负压导入到负压工作装置的负压导管的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3,由于能不被保护罩妨碍地布置负压导管,所以,不需要为了避免与保护罩干涉,而在负压导管上形成弯曲部、或绕大弯绕过保护罩一样布置负压导管,能缩短负压导管的管长。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3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保持离合器缆索的夹紧部,该离合器缆索用来操作对车辆的驱动轮进行动力传递或切断的离合器。
根据技术方案4,由于用夹紧部防止离合器缆索弯曲或大的挠曲,而且,夹紧部与保护罩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保持离合器缆索的专用的部件。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4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与上述燃料喷射阀连接的燃油管沿配置在上述节流阀体的正上方的油箱的外侧底面布置。
根据技术方案5,由于由油箱保护燃油管避开飞来物,所以,不需要保护燃油管的专用的部件。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5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将空气导入到废气中的空气供给管的支承部。
根据技术方案6,由于能由支承部防止空气供给管弯曲或大的挠曲,防止管路阻力增加,而且支承部与保护罩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支承空气供给管的专用部件。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1~6的任意一项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的上部设有放热用开口。
根据技术方案7,由于设置保护罩而引起的节流阀体周围的热气穿过开口流到保护罩的外部。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在上述保护罩上设有向上方敞开的作为上述放热用开口的上部开口和向下方敞开的下部开口,在面向上述节流阀体的内面上一体地形成有从上述下部开口向上述上部开口延伸的加强筋。
根据技术方案8,由加强筋提高节流阀体的刚性,而且,热气被加强筋引导容易向上部开口流动。
根据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具有以下效果:即,由保护罩保护节流阀体避开飞来物,而且增大节流阀体相对车体的配置自由度,除此之外,也能降低由燃料喷射阀的动作声音产生的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利用了保护罩的覆盖部来保护燃油管避开飞来物,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于能由保护罩的开口缩短负压导管的管长,所以,能降低管路阻力,能提高负压工作装置的动作响应性能。
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利用了保护罩的夹紧部防止离合器缆索弯曲或大的挠曲,提高离合器的动作响应性能,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于利用油箱保护燃油管避开飞来物,所以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利用了保护罩的支承部防止空气供给管弯曲或大的挠曲,能平稳地向废气中供给空气,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能防止节流阀体被保护罩内的热气加热。
根据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除了引用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由于提高了保护罩的刚性,所以,可以使保护罩薄壁化,轻量化,而且,由于热气能很容易地从保护罩内排出,所以促进了燃料喷射阀的冷却,还能有效地防止节流阀体被热气加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本发明适用的内燃机的机动二轮车的简要左侧视图。
图2是在图1的内燃机中,从安装在节流阀体上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左前方看的轴测图。
图3是从安装在图1的内燃机设置着的节流阀体上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右前方看的轴测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内燃机所具备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左罩的图,图4(A)是左侧视图,图4(B)是局部剖切表示的后视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内燃机所具备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右罩的图,图5(A)是右侧视图,图5(B)是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形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本发明所适用的车辆用内燃机E,构成搭载在作为车辆的机动二轮车V上的动力单元P。
机动二轮车V具备:具有车架和车体罩的车体;悬挂在该车体上的动力单元P;安装在该车体上、贮存供给内燃机E的燃料的油箱T。
而且,在该说明书或权利要求中,上下、前后和左右,分别意味着以车辆和搭载在该车辆上的状态下的内燃机为基准时的上下、前后和左右。
上述车架具备:前部的头管1;与头管1连接而向后方延伸的主车架2以及左右一对下行管3;与主车架2连接而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座梁4;连接主车架2和车座梁4的左右一对后车架5。
在头管1上支承有能转向的前叉6,该前叉6在下端部支承有前轮WF、而且在上端部安装有车把7。主车架2具有:从头管1稍稍向下方倾斜、在油箱T的正下方附近向后方延伸的前车架部2a;在动力单元P的正上方、从前车架部2a的后部向下方倾斜、在延伸到后方之后弯曲、在动力单元P的后方向大致垂直下方延伸的一对后车架部2b。各下行管3具有:从前车架部2a上的头管1附近大斜度向下方倾斜、稍稍向后方延伸的前管部3a;从前管部3a的下部缓缓倾斜之后、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的后管部3b。后车架5从后车架部2b的弯曲部向上方倾斜而向后方延伸并与车座梁4的大致中央部连接。
以从上方横跨的方式配置的油箱T支承在前车架部2a上,在左侧的后车架部2b上,后端部轴支着后轮WR的摆臂8的前端部被支承在枢轴上。后减振器9的下端部与摆臂8的后端部连接,后减震器9的上端部与安装在右侧后车架5上的加强部件连接,后轮WR通过摆臂8能上下摆动地支承在上述车架上。配置在油箱T的正后方的前后排列型的车座10支承在车座梁4上。另外,在车把7上安装有离合器手柄11。
另外,上述车体罩具备前侧罩12和后侧罩13。安装在前车架部2a上的左右一对前侧罩12,分别从左侧和右侧覆盖油箱T的底部。安装在后车架5和车座梁4上的俯视图为U字形的后侧罩13,从前侧罩12、12的稍稍后边一点开始到连接着后挡泥板14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从左侧、右侧和后方覆盖车座梁4和后车架5。
后轮WR为驱动轮,产生驱动后轮WR的动力的动力单元P具备:设有指向左右方向(也是车宽方向)的曲轴23的横置配置的内燃机E;和对通过多片摩擦式离合器(未图示)传递的、来自曲轴23的动力进行变速的齿轮式变速器(未图示),而该离合器用来进行曲轴23的动力传递或切断。该变速器的输出轴46的动力,通过末级减速机构传递到后轮WR,而末级减速机构由具备传动链47的链式传动机构构成。
由空冷式单缸4冲程内燃机车构成的内燃机E具备内燃机本体,该内燃机本体由以下部分构成:能旋转地支承曲轴23的曲轴箱20;从曲轴箱20大致水平地向前方延伸的、与曲轴箱20的前端部连接的气缸21;与气缸21的前端连接的缸盖22。
与上述变速器一起收纳在曲轴箱20内的上述离合器,用离合器手柄11通过离合器缆索15进行操纵,而该离合器缆索15一端与离合器手柄11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离合器外壳20的右侧的离合器操纵部连接。从离合器手柄11延伸过来的离合器缆索15保持在安装在右侧的下行管3上的夹子16上,再保持在设置于后述的保护罩C上的夹紧部71上。
气缸21的轴线配置成大致为水平,在缸盖22上形成有燃烧室,能往复运动地嵌入在气缸21中的活塞由混合气在燃烧室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的压力驱动而进行往复运动,通过连杆驱动曲轴23旋转。
吸入空气与从内燃机E所具备的后述的燃料喷射阀30供给的燃料混合,形成混合气,将吸入空气引导到上述燃烧室的吸气装置具备:由后侧罩13从左侧和右侧覆盖配置的空气滤清器24;设有控制吸入空气流量的节流阀的节流阀体25;连接空气滤清器24和节流阀体25的上游吸气管26;和连接节流阀体25和缸盖22的上部的下游吸气管,而该缸盖22设有在燃烧室上设有开口而且由吸气阀打开或关闭的吸气孔。
上述节流阀通过用节流阀操作机构操作设置在节流阀体25左侧的、作为被操作部的节流阀卷盘,控制它的打开或关闭。该节流阀操作机构由以下部分构成:安装在车把7上的节流阀手柄;一端与该节流阀手柄连接,而另一端卷绕在上述节流阀卷盘上并与之连接的节流阀缆索。而且,上述节流阀手柄的操作通过上述节流阀缆索传递到上述节流阀卷盘,使该节流阀卷盘转动,打开或关闭上述节流阀。
内燃机E所具备的、供给燃料的燃料喷射阀30(参照图2)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燃料的燃料量由控制装置基于内燃机转速或内燃机负荷等内燃机的运转状态进行设定。将来自油箱T的燃料引导到燃料喷射阀30的燃油管31连接配置在油箱T内的燃油泵32和燃料喷射阀30。燃油管31在从油箱T内来到油箱T的外面之后,随即沿油箱T的外侧底面布置在左右前侧罩12之间。而且,燃油管31在左右前侧罩12之间向前方延伸之后,在被左右前侧罩12从左侧和右侧覆盖的状态下,向后方折返,从左右前侧罩12的下缘稍向下方,具有与燃料喷射阀30连接的连接部31a。
内燃机E所具备的、将废气导出到内燃机E的外部的排气装置具备与缸盖22的下部连接的排气管28和与排气管28的下游端部连接的排气消音器29,而缸盖22设有在上述燃烧室上设有开口,而且由排气阀打开或关闭的排气孔。
而且,由流过上述吸气装置的吸入空气和来自燃料喷射阀30的燃料形成的混合气,穿过下游吸气管27和上述吸气孔,在上述吸气阀打开时,被吸入到上述燃烧室内。上述燃烧室中的混合气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在驱动上述活塞后,作为废气在上述排气阀打开时流出到上述排气孔,进一步,在穿过排气管28和排气消音器29之后,排放到内燃机E的外部。
再有,内燃机E具备为了使废气中的未燃成分燃烧、净化排气而向废气中供给空气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35。二次空气供给装置35具备:在油箱T的正下方安装在上游吸气管26上的控制阀36;连接空气滤清器24和控制阀36、将空气滤清器24内的一部分空气导入到控制阀36的空气取入管37;连接控制阀36和缸盖22、将由控制阀36控制的空气导入到上述排气孔的空气供给管38;连接下游吸气管27和控制阀36、将上述节流阀下游的吸气负压导入到控制阀36的负压导管39。
控制阀36具备:与由负压导管39导入的吸气负压作用的薄膜相结合,随着吸气负压而运动、驱动其打开或关闭的开关阀;配置在该开关阀的下游一侧、仅允许空气向上述排气孔流通的簧片阀。在吸气负压变大内燃机E负荷较低时,上述开关阀关闭,阻止来自空气取入管37的空气到达上述簧片阀,在吸气负压变小内燃机E的负荷较大时,上述开关阀打开,来自空气取入管37的空气供给到上述簧片阀,在上述排气孔内的废气压力降低时,上述簧片阀打开,空气穿过空气供给管38流入到上述排气孔。另外,空气供给管38由以下部分构成:由橡胶软管构成的上游部分38a;沿缸盖22布置的金属制的下游部分38b。
而且,上述离合器缆索15、燃油管31、空气供给管38和负压导管39是配置在节流阀体25附近的部件。
以下以节流阀体25为中心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上述内燃机本体的正上方,且配置在油箱T的正下方的节流阀体25,在左右方向上、在左右前侧罩12之间、位于两前侧罩12的下方。因此,节流阀体25并没有被左右前侧罩12从左侧和右侧覆盖着,再有,也未被两前侧罩12以外的上述车体罩覆盖着。因此,节流阀体25配置成从包含左右前侧罩12的上述车体罩中露出来了。
另外,在节流阀体25的左侧,设有在打开或关闭上述节流阀时运动的、作为可动部的上述节流阀卷盘,在节流阀体25的右侧,设有检测上述节流阀的开度的节流阀开度传感器40(参照图2、图3)。
参照图2~图5,在节流阀体25上安装有节流阀体用保护罩C,该节流阀体用保护罩C保护节流阀体25,避免行驶过程中飞来的水、泥或石子等飞来物附着或冲击,即保护节流阀体避开飞来物。由于内燃机E具备的保护罩C从前方、后方、左侧和右侧覆盖节流阀体25,所以,是除了后述的两开口80、81以及后方的一部分之外,覆盖节流阀体25的周围的,都是由合成树脂制的一对罩子、即由作为第1罩子的左罩50和作为第2罩子的右罩60构成。而且,节流阀体25被动力单元P从后方覆盖。
保护罩C,在其上部,节流阀体25的吸气上游部分面对的上部开口80向上方敞开设置,在其下部,节流阀体25的吸气下游部分面对的下部开口81向下方敞开设置。上部开口80和下部开口81分别是合并左右罩子50、60的上缘部50a、60a以及下缘部50b、60b形成的、由保护罩C的上部缘部和下部缘部确定的开口。
燃料喷射阀30上的燃油管31的连接部31a连接的燃油入口部30a、以及分接器连接的端子部30b面向位于油箱T(参照图1)的正下方的上部开口80,而该分接器连接有信号线,该信号线传递来自用于控制由电磁阀构成的燃料喷射阀30的动作的上述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因此,通过上部开口80能进行燃油管31和燃油入口部的连接和拆卸,而且,还能进行上述分接器和端子部30b的连接和拆卸,能很容易地进行这些连接和拆卸作业。
再有,被气缸21或缸盖22(参照图1)等的上述内燃机本体散发的热量加热了的空气(热气),虽然从在气缸21或缸盖22的正上方开设的下部开口81流入到保护罩C内,但在保护罩C内并不滞留在节流阀体25的周边部,而是通过上部开口80流到保护罩C的外面。因此,上部开口80也是使保护罩C内的节流阀体25周围的热气流到保护罩C的外部的放热用开口。
参照图2、图4,左罩50从左侧覆盖节流阀体25,是由以下部分形成一体的部件:从左侧覆盖上述节流阀卷盘和燃料喷射阀30的左壁部51;从左壁部51向右侧延伸从前方局部覆盖节流阀体25的前壁部52;与左壁部51和前壁部52相连、而且从上方局部覆盖节流阀体25的上壁部54。而且,在左壁部51上一体地形成有:向节流阀体25上安装的安装部55;与右罩60连接的连接部56;向左侧突出、支承空气供给管38的上游部分38a的支承部57;指向上部开口80和下部开口81、大致上下方向平等延伸的翼片状加强筋58。空气供给管38在节流阀体25的侧面放置在保护罩的支承部57上,防止发生弯曲或大的挠曲现象。
参照图2、图3、图5,右罩60是从右侧覆盖节流阀体25而将以下部分形成为一体的部件:从右侧覆盖节流阀开度传感器40和燃料喷射阀30的右壁部61;从右壁部61向左侧延伸从前方局部覆盖节流阀体25而且与前壁部52对接的前壁部62;从右壁部61向左侧延伸并从后方局部覆盖节流阀体25的后壁部63;和与右壁部61和前壁部52相连而且从上方局部覆盖节流阀体25的上壁部64。
在右壁部61上一体地形成有:向节流阀体25上安装的安装部65;与左罩50连接的连接部66;由向右侧突出地夹持并保持作为负压工作装置的二次空气供给装置35的负压导管39的一对作为突出部的夹持片70a、70b构成的夹子70;对离合器缆索进行夹持、保持的一对作为突出部的把持片71a、71b构成的夹子71;和指向上部开口80和下部开口81并在大致上下方向平行延伸的多个翼片状加强筋68。多个加强筋68前后方向空开间隔进行配置(参照图5(A))。
在前壁部52上,在靠近下游吸气管27的下部,设有构成插入负压导管39的开口的缺口72。而且,负压导管39从设置在下游吸气管26(参照图1)上的负压取出部在保护罩C内延伸,进一步穿过缺口72延伸到保护罩C的外部,在前壁部62的前方向右后方折返,到达保持部70,以被保持部70保持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方延伸到达控制阀36。
在上壁部62的前部一体地形成有从前方覆盖连接部31a和连接部31a附近的燃油管61的部分的覆盖部74。覆盖部74从上壁部64向上方延伸。另外,燃料喷射阀30由两前壁部52从前方覆盖。再有,两上壁部54、64分别具有上缘部50a、60a。
在由右侧壁61和前侧壁62形成的角部67上设有后述的结合部66。该结合部66兼作用于确保配置在保护罩C的附近的离合器缆索15和保护罩C的间隙的缺口或凹部。结合部66由凹部构成,从前方到右侧连续敞开。
加强筋58和加强筋68分别在左罩50和右罩60的、面向节流阀体25的内面50c、60c上形成。各加强筋58、68从下部开口81向上部开口80沿上下方向延伸。而且,左罩50的加强筋58和右罩60的加强筋68的一部分加强筋68a,在左右罩50、60用插入到结合部66中、与结合部56的埋入螺母56a旋合的螺栓(图未示)连接成一体时,向左右方向突出到仅形成很小的间隙的程度(参照图5B)。
另外,用分别插入到两安装部55、65中的螺栓将左罩50和右罩60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
以下对上述结构的实施形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
车辆用内燃机E具备保护罩C,该保护罩C以覆盖从包含左右前侧罩12的上述车体罩中露出来配置的节流阀体25的方式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保护节流阀体25避开飞来物,由于也用保护罩C覆盖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的燃料喷射阀30,所以,用保护罩C保护设有上述节流阀卷盘和节流阀开度传感器40的节流阀体25避开飞来物,而且,由于保护罩C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所以,能不被上述车体罩的形状或配置限制、将节流阀体25配置在上述车体上。而且,也能由保护罩C隔断燃料喷射阀30的动作声。其结果是,能用保护罩C保护节流阀体25避开飞来物,而且,加大了节流阀体25相对上述车体的配置自由度,而且,也能降低由燃料喷射阀30的动作声产生的噪音。
再有,也能由保护罩C保护设置在节流阀体25上的上述节流阀卷盘和节流阀开度传感器40,避开飞来物。
由于在保护罩C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前方覆盖与燃料喷射阀30连接的燃油管31的覆盖部74,所以,覆盖部74保护燃油管31避开飞来物,而且,由于覆盖部与保护罩C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覆盖燃油管31的专用的部件。其结果是,由利用了保护罩C的覆盖部74保护燃油管31避开飞来物,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由于在保护罩C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将空气导入到废气中的空气供给管38的支承部57,所以,能由支承部57防止空气供给管38弯曲或大挠曲,能防止管路阻力增加,而且,由于支承部57与保护罩C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支承空气供给管38的专用的部件。其结果是,能由利用保护罩C的支承部57防止空气供给管38弯曲或大挠曲,能平稳地向废气中供给空气,有助于提高废气净化性能,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由于在保护罩C上设有插入将吸气负压导入到二次空气供给装置35的负压导管39的缺口72,所以,能不被保护罩C妨碍地配置负压导管39,因此,不需要为了避免与保护罩C干涉,而在负压导管39上形成弯曲部、或绕大弯绕过保护罩C一样配置负压导管39,由于能缩短负压导管39的管长,所以,能减少管路阻力,能提高二次空气供给装置35的动作响应性能,有助于提高废气净化性能。
由于在保护罩C上一体地形成有保持离合器缆索15的夹紧部71,该离合器缆索15操作上述离合器传递或切断到机动二轮车V的后轮WR的动力,因此,能由夹紧部71防止离合器缆索15弯曲或大的挠曲,而且,由于夹紧部71与保护罩C形成一体,所以,不需要保持离合器缆索15的专用的部件。其结果是,由利用保护罩C的夹紧部71能防止离合器缆索15弯曲或大的挠曲,能提高离合器的动作响应性能,而且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
由于与燃料喷射阀30连接的燃油管31沿配置在节流阀体25的正上方的油箱T的外侧底面配置,因此,由于能用油箱T保护燃油管31避开飞来物,所以,不需要保护燃油管31的专用的部件。其结果是,由于利用油箱T保护燃油管31避开飞来物,所以减少了部件个数和组装工时数,成本降低。而且,燃油管31在上述外侧底面配置在左右前侧罩12之间,由左右前侧罩12从左侧和右侧覆盖,所以,针对来自左侧和右侧的飞来物进行保护。
由于在保护罩C的上部设有作为放热用开口的上部开口80,所以,因设置保护罩C而引起的节流阀体25周围的热气通过上部开口80流到保护罩C的外部,因此,能防止节流阀体25被保护罩C内的热气加热。
由于在保护罩C上设有向上方敞开的上部开口80和向下方敞开的下部开口81,在面向节流阀体25的内面上一体形成有从下部开口81向上部开口80延伸的加强筋58、68,所以,能由加强筋58、68提高节流阀体25的刚性,而且,热气被加强筋58、68引导,容易向上部开口80流动。其结果是,由于提高了保护罩C的刚性,所以,能使保护罩C壁较薄,重量轻,除此之外,由于热气容易从保护罩C内排放出去,所以,促进了燃料喷射阀30的冷却,还能有效地防止节流阀体25被热气加热。
以下就变更上述实施形式的一部分结构的实施形式,就有关变更的结构进行说明。
上部开口80也可以留有上述上游侧端部面对的部分,使其由保护罩C覆盖,在这种场合,在保护罩C安装在节流阀体25上之前,连接燃料喷射阀30和燃油管31。
保护罩C也可以在左右罩50、60的至少之一上形成后壁部,使其从后方大致全部覆盖节流阀体25。
车辆,也可以是机动二轮车V以外的车辆,例如三轮车或四轮车,再有,也可以是作业用的车辆。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内燃机,所述车辆用内燃机具备设有节流阀的节流阀体,和燃料喷射阀,其特征是:
具备安装在所述节流阀体上的节流阀体用保护罩,所述节流阀体用保护罩覆盖从车体罩露出来配置着的所述节流阀体,保护所述节流阀体避开飞来物,安装在所述节流阀体上的所述燃料喷射阀也被所述保护罩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从前方覆盖与所述燃料喷射阀连接的燃油管的覆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上设有插入将吸气负压导入到负压工作装置的负压导管的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保持离合器缆索的夹紧部,该离合器缆索用来操作对车辆的驱动轮进行动力传递或切断的离合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与所述燃料喷射阀连接的燃油管沿配置在所述节流阀体的正上方的油箱的外侧底面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上一体地形成有支承将空气导入到废气中的空气供给管的支承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的上部设有放热用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车辆用内燃机,其特征是:在所述保护罩上设有向上方敞开的作为所述放热用开口的上部开口,和向下方敞开的下部开口,在面向所述节流阀体的内面上一体地形成有从所述下部开口向所述上部开口延伸的加强筋。
CN200610171115A 2005-12-27 2006-12-22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24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76621A JP4420895B2 (ja) 2005-12-27 2005-12-27 スロットルボディ用保護カバーを備える車両用内燃機関
JP2005376621 2005-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91141A CN1991141A (zh) 2007-07-04
CN100587242C true CN100587242C (zh) 2010-02-03

Family

ID=382136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7111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7242C (zh) 2005-12-27 2006-12-22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420895B2 (zh)
CN (1) CN100587242C (zh)
BR (1) BRPI0605659B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5581B2 (ja) * 2006-03-22 2011-10-0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2輪車の電装品支持構造
DE102011112388A1 (de) * 2011-09-03 2013-03-07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Abdeckeinrichtung
JP5883692B2 (ja) 2012-03-21 2016-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構造
JP5925261B2 (ja) * 2014-08-27 2016-05-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吸気装置
JP6424117B2 (ja) * 2015-03-18 2018-11-14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吸気制御装置
JP6096234B2 (ja) 2015-03-20 2017-03-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CN106150819B (zh) * 2015-04-01 2018-07-17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引擎喷射阀的消音装置
JP7278322B2 (ja) * 2021-03-31 2023-05-1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の保護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8001B2 (en) * 1999-03-29 2002-12-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with soundproof cover of injector
CN1504381A (zh) * 2002-11-29 2004-06-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8001B2 (en) * 1999-03-29 2002-12-03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with soundproof cover of injector
CN1504381A (zh) * 2002-11-29 2004-06-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PI0605659A (pt) 2007-10-16
JP4420895B2 (ja) 2010-02-24
BRPI0605659B1 (pt) 2019-02-19
JP2007177682A (ja) 2007-07-12
CN1991141A (zh) 2007-07-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7242C (zh) 具备节流阀体用保护罩的车辆用内燃机
CN101934846B (zh) 机动二轮车
US8251048B2 (en) Evaporated fuel controlling apparatus for all terrain vehicle
CN101254806B (zh) 两轮摩托车的燃料泵配置结构
CN104854339B (zh) 发动机的增压系统
EP1918149B1 (en) Saddle ride type vehicle
JP2007038708A (ja) 揺動三輪車
ES2387930T3 (es) Motocicleta
JP4681969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リアクッション配置構造
CN101172504B (zh) 机动二轮车
CN101172503A (zh) 机动二轮车
CN100402832C (zh) 燃料装置
JP4316390B2 (ja) 不整地走行用鞍乗り型四輪車
US5655497A (en) Induc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US8141543B2 (en)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vehicle-use fuel pump
JP4244311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燃料タンク構造
CN101804848B (zh)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CN103129662A (zh) 踏板车型摩托车
EP2210801A1 (en) Motorcycle with particular arrangement of fuel tank, fuel pump and air cleaner
CN103003137B (zh) 小型摩托车
JP414438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供給装置
JP3599479B2 (ja) 乗用型移植機
JP3890898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2次空気供給装置
JP285459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用吸気通路構造
JP2011202595A (ja) 鞍乗型車両の吸気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203

Termination date: 20161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