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一例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图1~3表示追记型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例子,透光性基板1是中央具有中心孔2的透明圆板状基板,通常是使用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树脂通过喷射模塑法而制成。该透光性基板1单面的上述中心孔2的外侧设有紧固区域,该紧固区域的外周侧则成为信息记录(数据记录)区域。在该数据记录区域部分,形成包含螺旋状凹槽的跟踪导引3。该跟踪导引3的间距,例如在CD上为1.6μm,DVD上为0.74μm。
然后,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形成跟踪导引3这一侧的主面上,例如通过旋涂法等方法涂覆如同青色素或次甲基色素一样的有机色素等的色素溶液并使之干燥,从而形成包括色素膜的记录层4。并且,在该记录层4上形成反射层5,此反射层5包括金、铝、银、铜、钯等单体金属膜、或这些的各种合金膜、甚至是向这些单体金属或合金中添加微量成分而成的微量成分含有金属的金属膜。另外,从透光性基板1内周到外周遍布整个表面而形成保护层6,用以覆盖此反射层5,该保护层6包括使用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而获得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层等。
在该保护层6上形成印刷图像形成层7。该印刷图像形成层7包括位于下层的着色层8与位于上层的多孔质层9。较理想的是着色层8由颜料或染料进行着色。尤其是,当着色成白色时则会遮蔽下层的金属色而形成白色的底色,以此可提高透过层叠的多孔质层9而到达其表面上的油墨发色性,从而可使色彩鲜明。另外,当无需着色层8时,则设置仅具有多孔质层9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关于着色层8,具体而言,通过涂覆由以下方式获得的涂布液而形成:向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混合微粉二氧化硅、滑石、云母、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锌、胶体氧化硅、碳黑、铁丹等无机颜料,或羧甲基纤维素、糊精、甲基纤维素等有机材料的微粉末作为添加剂,进而根据需要添加溶剂。
而且,多孔质层9具有多孔质膜,该多孔质膜是使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例如气相法氧化铝,并添加其它添加剂而获得的涂布液的涂布膜。该气相法氧化铝为,使氯化铝或金属铝等气化,且通过气相利用氧化性气体将其氧化而获得的氧化铝微粒子(氧化铝微粒子),是结晶型为无定型、β型、γ型、δ型、θ型等所谓的过渡氧化铝。其它无机材料也可以此为基准,而获得气相法无机粉末(气相法金属氧化物粉末等)。尤其是,使用氧化铝粒子为γ型的结晶型而作为气相法无机粉末时,该结晶型具有适于附着油墨的形状,因此如果是含有该结晶型氧化铝粒子的多孔质层,则可迅速地吸收油墨。
含有上述气相法氧化铝(以下,“气相法氧化铝”亦可称作“气相法无机粉末”)的涂布液,与除代替该气相法氧化铝而含有通常的湿式法氧化铝(水性无机粉末)之外而以相同方式获得的涂布液相比,可提高其粘度,由此可加厚通过旋涂法等而涂布的涂布膜的膜厚,所以仅利用该涂布膜的多孔质膜,就可对油墨加以吸收、保持、以及固定。
关于着色层8或者多孔质层9中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可列举例如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 oxid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甲基醚(polyvinyl methylether)、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vinyl formal)、羧基乙烯聚合物(carboxyvinyl polymer)、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钠盐(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中至少一种,根据需要可添加溶剂等添加剂而进行使用,着色层主要为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而多孔质层为亲水性树脂材料,且其具有紫外线硬化性或热硬化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也可使用将至少一种上述树脂材料、光聚合单体、光聚合引发剂、进而根据需要所添加的其它添加剂进行混合而制成的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如果用热聚合引发剂来代替光聚合引发剂,则亦可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材料。涂布液中,亦可根据需要而添加溶剂以调整粘度。
形成多孔质层9时,向上述亲水性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混合200~2000重量百分比的上述气相法氧化铝,较理想的是500重量百分比左右(并非是两者合计中所占百分比,而是相对于树脂的百分比),并将其涂布液的粘度调整为300~14000mPa·s,较理想的是350~8100mPa·s,尤其好的是960~8100mPa·s(固形分(非挥发分)为10~50重量百分比,在25℃环境下,通过博力飞(Brookfield)B型粘度计对粘度进行调整)。其厚度可形成为1μm以上的膜厚,较理想的是5μm~100μm,尤其好的是4.0μm~32μm、其中10μm~32μm更佳,这些主要是为了画质上无羽化现象,从画质方面而考虑的。通过调整到这样的范围内,则仅设置一层多孔质层,就可提高油墨的吸收性,并且无需反复形成多个多孔质层,经1次涂布就可形成包含油墨的吸收以及固定优良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
关于多孔质层9的形成方法,除丝网印刷法之外,也可列举旋涂法。使用丝网印刷法时,考虑到印刷的不均匀而需要使光盘(基板)内外周留有一定程度的边界(空白部)从而形成多孔质层,与此相对,使用旋涂法时,可在外周方向上利用离心力,在内周方向上利用吸引机构而在整个光盘上形成多孔质层,因此,制造上较为容易,但会因涂布液的粘度而导致膜厚不均匀,先前,必须下功夫确保特定的膜厚。然而,在形成本发明所述的多孔质层9时,如上所述,可根据气相法氧化铝的混合量的增减而增减涂布液的粘度,由此可调整用于吸收多孔质层的油墨的膜厚,并使得油墨不会过多地残留于多孔质层9表面,而是被吸收到内部且得到固定,因此,不会损坏印刷图像的画质,且即便使用旋涂法也可容易地形成所需的多孔质层。而且,利用旋涂法可维持多孔质层的平滑性。
如图5所示,所获得的多孔质层上,产生空孔,在此,油墨被吸收(例如海绵吸水一样)且得到保持与固定。这样,产生空孔的原因在于:涂布膜干燥的过程、或特别是硬化型树脂的硬化过程中,树脂收缩,从而与气相法氧化铝等微粒子之间产生空隙。
尤其是,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在制膜后的状态下带有正电荷。在这样的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上,使用带有负电荷的油墨,以作为喷墨方式中使用的油墨。使该油墨附着于含有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的多孔质层,则氧化铝微粒子和油墨之间相互电性吸合,因此可将油墨保持在层中。
多孔质层9吸收油墨且使其固定,并可抑制或者防止其表面上残留油墨而使油墨固定。因此,例如滴下水性油墨,30分钟后该油墨浸透而较少残留在表面上,即便用手触摸,油墨也不会产生羽化,为便于固定,只要形成具有充分亲水性的气相法氧化铝含有树脂膜即可。即,只要不是依靠油墨的干燥而单纯地使得油墨附着,而能够使得油墨不容易消除的可固定油墨的膜即可。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可判断多孔质层9(印刷图像形成层)是否具有耐水性。
印刷在该多孔质层9表面上的油墨,从表面看其附着面积并未缩小,且其固定在多孔质层的内部。
这样的多孔质层中,树脂膜的气相法氧化铝含量越多则表面的粘附性越小,则所付与的油墨也难以残留在表面上,因此,即使将光信息记录媒体重叠放置且接触该多孔质层,也不会产生粘附。
如图6所示,亦可使印刷图像形成层7与上述多孔质层9同样地具有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构造。此时,多孔质层可仅使付与到其表面上的水性油墨迅速透过并送到固定层,而在该固定层上将所送到的油墨固定即可,也可分担油墨的透过以及固定功能,使固定层具有吸收多孔质层未吸收完的多余油墨的作用。如果使多孔质层专门用于透过油墨,也可彻底抑制其表面上残留油墨,多孔质层表面上不会混合颜色不同的油墨,而可获得良好的发色,并且,即使用手触摸、刮擦印刷显示部分,也不会产生掉墨现象,而且,即使透过大气中的水分,由于多孔质层表面上没有油墨或油墨较少,所以油墨不会产生羽化,则不会产生类似图像变质这样的现象。为了使油墨易于透过,多孔质层最好是包括具有细微通孔的多孔性膜,例如可使用膜厚较薄的含有上述气相法氧化铝的树脂膜。此时,即使不在上述膜厚或者粘度范围内亦可。使用这样的方法,如图6所示,将多孔质膜作为具有空隙结构的薄膜,且增粘膜为亲水性(膨胀材质材料)时,“IJ气泡”(Inkject Bubble,喷墨气泡)(亦可为其它油墨)被多孔质膜吸收,并透过至固定层,使之膨胀,然而与仅为无多孔质膜的增粘膜时该膨胀程度较大相比,此时的膨润程度较小,因此干燥之后固定层也受到平坦化,则难以使印刷图像出现羽化现象。
固定层较理想的是包含亲水性树脂的层,例如,较理想的是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膜。关于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膜,可通过将混合以下多种亲水性树脂中至少一种、光聚合单体、光聚合引发剂、进而根据需要所添加的其它添加剂而获得的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组成物的涂布液进行涂层而制成,上述多种亲水性树脂例如: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 oxid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甲醚(polyvinyl methyl ether)、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vinyl formal)、羧基乙烯基聚合物(carboxyvinyl polymer)、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钠盐(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rrolidon)、酮类甲醛、苯乙烯/无水马来酸共聚物、虫胶、糊精、聚(丙烯酸吡咯烷酮乙酯)、聚丙烯酸及其金属盐、聚胺、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聚二乙胺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聚羟基苯乙烯、聚乙烯烷基醚、聚乙烯羟基苯甲酸酯、聚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基二烯苯二甲酸酯、例如含有主链为甲基丙烯酸甲酯而侧链为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LH-40(综研化学公司制造)之类的接枝聚合物类、水溶性醇酸树脂、水溶性聚酯、水溶性聚环氧树脂、聚酰胺、聚乙烯甲基醚、聚醋酸乙烯酯的皂化物、羟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钠盐、阿拉伯胶、瓜儿豆胶、海藻酸钠等。关于其它亲水性树脂,可列举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中至少一种,根据需要而添加溶剂等添加剂而配制涂布液,并通过对其进行涂布而形成包括树脂膜的固定层。
这样,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构造时,可使固定层吸收多孔质层未吸收完的多余油墨的作用,固定也可通过固定层实现而无需利用多孔质层进行固定,因此,其膜厚可较薄,利用使用先前的水性氧化铝之粘度较低的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也可形成多孔质膜,如果提高其粘度且增加其涂布量,则无需考虑如形成厚膜时的粘度调整,因此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作业效率。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固定层的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最好要实施斥水处理。关于该斥水处理,例如将氟系化合物或硅系化合物等斥水性材料涂覆于其表面,形成斥水部(斥水层)。而且,也可将与多孔质层相邻接的层的一部分,例如光盘内外周区域的表面形成为粗面。尤其是,当通过旋涂法形成多孔质层时,若对于固定层表面的光盘(透光性基板)外周附近对应的部分进行斥水处理,则在形成多孔质层时,因旋涂法中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产生扩散时,其会被斥水处理部弹至内侧(类似于被水坝截止),因此可防止无意中被抛至光盘外。由此,即便粘度较低的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也易于确保特定的膜厚。
而且,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固定层时,光盘外周相应的部分形成边界区域,而其下面不管是紫外线硬化树脂等保护层,还是已粘合的聚碳酸酯等基板,材质均为斥水性,因此,该边界部分可阻止多孔质层用涂布液的因进行旋涂而导致涂覆时出现扩散,起到所谓的水坝的堤坝作用。
这样,当多孔质层用涂布液残留在光盘的外周附近时,涂布膜的膜厚也可较厚,外周部分也可确保其厚度。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首先,在保护膜6表面上涂覆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纤维素衍生物等(亦可使用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的涂布液,并使之热干燥而形成亲水性树脂膜,将其作为固定层。或者,也可在保护膜6表面上涂覆例如含有二甲基烯丙基胺(DMAA)、2-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衍生物等(亦可使用上述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放射线硬化性亲水性树脂材料的涂布液,并对其例如照射紫外线作为放射线使之硬化,从而形成紫外线硬化亲水性树脂膜,而将其作为固定层。亲水性树脂膜、紫外线硬化亲水性树脂膜中,也可添加若干为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无机粒子且粒径为0.1~50μm左右的填料,具体而言,相对于树脂为5~10重量百分比。该固定层厚度5~20μm左右较为合适。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关于多孔质层,在上述固定层上涂覆向树脂胶合剂等中分散微粒子状的填料后而获得的涂布液,使其干燥后而形成包括具有微小通孔(空孔)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关于该填料,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无机粒子,且粒径为5~500nm左右。关于树脂胶合剂,例如使用聚乙烯醇、聚乙烯丁缩醛、聚乙二醇等树脂(亦可使用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上述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并使用均匀分散相对该树脂胶合剂1~30倍的填料而获得的涂布液。
使用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多孔质层如图6所示,通过干燥时树脂胶合剂的收缩,在以较多量进行分散的填料之间形成细小的间隙,即,形成无数个细小的通孔。该细小的通孔,可使付与多孔质层表面的水性油墨通过毛细管现象而浸透、透过,并送到其下层的固定层。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除上述具有多孔质层的1层结构时的效果之外,与将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多孔质层直接形成于底层的情形相比,若为亲水性固定层,尤其是包括不含填料的亲水性树脂时,尤其是底层为紫外线硬化树脂膜时,则两者之间的粘着性较好,亦可改善对于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多孔质层的粘着性,由此可抑制或者防止多孔质层或固定层的剥落。
而且,利用上述双层构造可起到油墨的透过以及固定功能,因此可使每层的膜厚变薄,并且,当固定层上形成多孔质层时,其边界出现融合,所以越靠近表层则气相法无机粉末的浓度越高,则进一步可防止多孔质层表面粘附,另外,若使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则可抑制因固定层的粘附性而导致的光盘之间的粘附等,因此,可形成吸收性较高的固定层并以此提高油墨吸收效果,获得高可靠性,而且,当通过热量或溶剂的增减而使得多孔质层的膨胀、收缩量较大,固定层的膨胀、收缩量较小时,固定层成为缓冲层,因此可抑制因干燥工序或印刷后的膨胀、收缩而引起的龟裂较少产生,并且,当使固定层的平滑度越高、使多孔质层以越薄的厚度成膜时则该多孔质层变得透明,由此可确保较高平滑度且实现较高光泽度,并且可通过使多孔质层以较薄的厚度成膜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性。
图1~3中所示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结构为:如CD-R,透光性基板1上依次设置记录层4、反射层5,而且在该反射层5之上从透光性基板1内周到外周遍布整个表面而形成保护层6;而图4中所示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结构为:如DVD-R或DVD+R,在透光性基板1上依次设置记录层4、反射层5,而且以粘合层10为中介而使得其与另一基板11粘合。后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无记录光或再生光射入的基板11的表面侧设有印刷图像形成层,而该印刷图像形成层如上所述,可为仅具有多孔质层的一层结构,也可具有包含多孔质层与和粘层的复层构造,两种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而将着色层设为最下层。此着色层设于图1~3中保护层之上,该着色层之上可仅设置一层多孔质层,也可为包含多孔质层和固定层的复层构造。并且,固定层、多孔质层均可为单层,也可形成为复层。另外,“印刷图像形成层”可为“油墨收容层”。而且,也可适用于可利用短波长,例如360nm~450nm的激光波长进行记录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中。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测试例1)
CD-R中印刷图像形成层使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之例
将聚乙烯醇(聚合度500、皂化度86~90mol%)的1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2份(重量份,以下相同)、与聚乙烯醇(聚合度3100~3900、皂化度86~90mol%)的6重量百分比水溶液71份进行混合,并向其中加入20重量百分比的硝酸水溶液1.5份,进而溶解0.25份八水合二氯氧化锆后的水溶液1.0份。充分混合该水溶液,加入气相法氧化铝(艾罗技公司制造,Alu-C)24.5份,使用球磨机利用一天时间使其分散,由此获得涂布液A。该涂布液在25℃时的粘度为3140(mPa·s)。
然后,准备外径
内径
厚度1.2mm的由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性基板,且该基板上在直径为46~
的范围内形成半值宽度0.5μm、深0.2μm、跟踪间距为1.6μm的槽状跟踪导引。
如图1~3所示,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上述跟踪导引3的形成面上,旋涂已由溶剂溶解的青色素,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平均膜厚为70nm的色素膜的记录层4。在该记录层上溅镀银,形成厚度为100nm的反射层5。并且,利用旋涂法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SD-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并对其照射紫外线,使之硬化,形成厚度为10μm的保护层6。由此获得所谓的CD-R。
以下将图示省略,在保护层6的整个表面上利用白色油墨形成白色的底层(对包含特殊丙烯酸系丙烯酸酯(日本化药公司制)(紫外线硬化型树脂)28份、聚酯系丙烯酸酯(东亚合成公司制)(其它胶合剂)20份、合成二氧化硅(阿欧诺基公司制)(颜料)16份、氧化钛(白色颜料)28份、Irgacure(光聚合引发剂)8重量份的涂布液((颜料在固形分中占44%)进行涂布,并使其干燥、硬化而形成))后,配制使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2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中分散包括平均粒径为7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填料10重量百分比而成的涂布液,通过丝网印刷法将其印刷到上述底层上,但对其外周部分的边界区域不进行印刷。然后,将该涂膜加热到60℃使其干燥,由此形成膜厚为15μm的亲水性固定层8。
然后,通过旋涂法将上述涂布液A设于上述固定层8之上。接下来,将该涂膜加热到60℃且使其干燥,由此形成含有膜厚为10μm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9(含有亲水性多孔质膜的亲水性多孔质层)。这样,在形成于保护层6之上的白色底层上,形成包含固定层8和多孔质层9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这样,将会露出多孔质层,而该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油墨被吸收且确实难以残留在表面上,并且即便油墨固定后,也可将比多孔质层更容易表面发粘的固定层锁入内侧。而且,固定层的膜厚大于多孔质层,并进行丝网印刷,且平滑度较高,多孔质层为透明薄膜,因此具有光泽度,而且,涂覆涂布液A之后,固定层的表层部溶解,该涂布膜在其边界上融合,因此含有该涂布膜的多孔质层的颜料比率提高而与表层相似,但是表面粘附性降低。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通过Bubble Jet(气泡式喷射)(注册商标)打印机并使用水性彩色油墨而印刷图像。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而印刷图像上并未产生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薄膜并未粘附。
以下,关于上述涂布液A,研究其粘度与旋涂性间的关系,以及多孔质层的膜厚与画质间的关系。
表1中,表示为形成多孔质层9,对气相法氧化铝的添加量下的涂布液的粘度与其相应的旋涂性进行调查的结果;表2中表示通过该旋涂法而形成的多孔质层9的膜厚与其相应的画质性。
如这些表所示,可得知:如果添加12~26重量百分比的气相法氧化铝,且将用于形成多孔质层9的涂布液的粘度调整为39.5~8028mPa·s(25℃),则可提高旋涂性而可较好地使用旋涂法,通过该方法而形成的多孔质层9上,如果其膜厚形成于10.9μm~31.4μm的范围内,则画质变得良好,当其膜厚在4.5μm~6.7μm范围内时会出现少量的羽化现象,然而若范围在0.4μm~3.7μm时会出现羽化现象,与此相比,画质有所改善。
而且,通过旋涂法在上述固定层8外周涂覆氟系化合物的斥水剂溶液,并形成斥水处理带状圆环状部,之后,在该固定层8上,用溶剂将上述涂布液A稀释使其粘度为200mPa·s,使用该经过低粘度化后的涂布液并与上述相同地通过旋涂法而形成多孔质层。当从剖面方向观察该多孔质层的膜厚时,内周侧的膜厚为20μm,上述斥水处理带状圆环状部外周相应的部分的膜厚为20μm。另外,除进行上述斥水处理之外,使用通过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低粘度化后而获得的涂布液,形成多孔质层之后,各自对应的内周侧膜厚为2μm,外周侧膜厚为2μm。
而且,在不形成上述白色底层,且在上述保护层上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斥水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调查多孔质层的厚度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
(测试例2)
CD-R中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直到在保护层上形成白色底层为止,使用与上述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各层,在该白色底层上未设置固定层,而在白色底层上直接形成膜厚20μm的多孔质层(如表1所示,使用提高了粘度的涂布液,则得到作为厚膜的涂布膜的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括1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在如此所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薄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3)
CD-R上采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1相同,直到形成保护层,且在二甲基丙烯酰胺中溶解10重量百分比的羧甲基纤维素所得的溶液中,分散含有平均粒径为10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10重量百分比填料,以此配制成涂布液,并通过丝网印刷法将该涂布液印刷在该保护层的表面上。然后,向该涂膜照射紫外线使其硬化,从而形成膜厚为15μm的亲水性固定层。
然后,向5重量百分比聚乙二醇的甲基乙基酮溶液中,分散含有平均粒径为50n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30重量百分比填料,以此配制成涂布液,并通过丝网印刷法将该涂布液印刷在上述固定层上。然后,将该涂膜加热到60℃且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膜厚为10μm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由此,在保护层上形成具有包含固定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4)
CD-R上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3相同,直到形成保护层,且在该保护层上不设固定层,而是直接形成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含1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的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5)
DVD-R上采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准备外径
内径
厚0.6mm的聚碳酸酯制的透光性基板,且该基板上在直径为46~
的范围内形成半值宽度0.3μm、深0.2μm、跟踪间距0.74μm的槽状跟踪导引。
如图4所示,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上述跟踪导引3的形成面上,旋涂由溶剂溶解的青色素,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平均膜厚为50nm的色素膜的记录层4。在该记录层上溅镀银,形成厚100nm的反射层5。进而通过旋涂法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SD-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向其照射紫外线并使其硬化,从而形成厚10mm的保护层6。在该保护层6表面上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粘合剂,并粘合与上述材质、形状相同的基板11,穿透该基板11而向该粘合剂照射紫外线,并使其硬化,从而使该基板粘合。由此得到所谓的DVD-R。
然后,除使用所获得的DVD-R代替CD-R之外,均按照上述测试例1进行,在已粘合的基板上依次形成白色底层、亲水性固定层8、多孔质层9,从而形成包含固定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6)
DVD-R上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5相同,直到形成白色底层,且在该白色底层之上不设置固定层,而直接形成多孔质层,从而形成包括一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比较例1)
将聚乙烯醇(聚合度500、皂化度86~90mol%)的1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2份、与聚乙烯醇(聚合度3100~3900、皂化度86~90mol%)的6重量百分比水溶液50份、以及离子交换水30.5份进行混合,并向其中加入20重量百分比的硝酸水溶液1.5份,进而加入溶解了0.25份八水合二氯氧化锆的水溶液1.0份。使该水溶液充分混合,加入气相法氧化铝(艾罗技公司制造、Alu-C)15份,使用球磨机利用一天时间使其分散,从而获得涂布液B。该涂布液的粘度在25℃时为280(mPa·s)。
除使用涂布液B代替涂布液A且形成膜厚为4μm的多孔质膜这方面之外,其它均与上述测试例2相同,而得到形成具有一层多孔质膜的印刷图像形成层的光盘。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印刷时出现羽化现象。
而且,为使用涂布液B制成膜厚20μm的多孔质膜,而改变旋涂法的条件等时,多孔质膜会变得不均匀。
(比较例2)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直到形成固定层,但不形成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括一层固定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固定层表面上,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固定层表面接收油墨的位置,而膜并未粘附。
(比较例3)
除对于多孔质层使用上述涂布液B代替上述涂布液A而形成多孔质膜之外,其它均使用与上述测试例6相同的方法,由此获得由一层多孔质膜形成印刷图像形成层的光盘。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印刷时产生羽化现象。
而且,为使用涂布液B获得膜厚20μm的多孔质膜,而改变旋涂法的条件等时,多孔质膜会变得不均匀。
[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