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0782C -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0782C
CN100580782C CN200610008304A CN200610008304A CN100580782C CN 100580782 C CN100580782 C CN 100580782C CN 200610008304 A CN200610008304 A CN 200610008304A CN 200610008304 A CN200610008304 A CN 200610008304A CN 100580782 C CN100580782 C CN 10058078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orous layer
information recording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0083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38279A (zh
Inventor
内田守
松本孝信
远藤智德
辛有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h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iyo Yu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yo Yu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aiyo Yud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8382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382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7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7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s And Recording Media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可同时满足增强印刷图像形成层的油墨吸收性与固定性,并且抑制或者防止显示部分发粘这两个相反的要求,从而使印刷性优良,以获得高画质,且该印刷出的显示体具有高保持性,并且进行过该显示的表面层上难以出现发粘现象。此时,关于印刷图像形成层用涂布液,即便是粘度比较低的产品也可获得厚膜。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包括含树脂膜且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而该树脂膜中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而且,在该多孔质层侧与之相邻接的层的表面上形成斥水部。而且,在邻接多孔质层的下层设置固定层。

Description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以光学方式可再生的信息,尤其在记录光以及再生光所射入的基板入射侧的相反侧,以记录层等为中介存在可利用水性油墨而形成图像的印刷图像形成层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且其特征为,关于该印刷图像形成层,使用水性油墨时的显示性能得到改善。
背景技术
目前,在音频等领域中,CD(Compact Disc,压缩光盘)受到普及,而且,伴随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的普及,CD-ROM也得到广泛使用,作为保存其数据的光媒体。而且,伴随最近短波长激光的开发与实用化,可进行更高密度的记录、再生的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数字多功能光盘)受到普及,另外,通过波长更短的激光,即所谓蓝色激光的开发与实用化,而可进行更加高密度之记录、再生的对应于HD DVD规格或Blu·ray规格的光盘受到普及。DVD中,除映像用的数字视频光盘之外,还有电脑数据用的DVD-ROM。今后,还会销售音乐专用的DVD。
CD或CD-ROM的结构为,将使用聚碳酸酯等树脂而制成的圆环状圆板作为透光性基板,并在上面蒸镀金或铝等而设置反射层,进而在上面覆盖使用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的保护层,为了进行记录,在上述透光性基板表面上按照螺旋状排列方式而形成凹凸状的讯坑列。该讯坑列是在将透光性基板成形时按照压模器等的形状而预先形成的,并在上面设置上述反射层。
DVD或DVD-ROM的基本结构也与CD或CD-ROM的相同,而透光性基板的厚度是CD的一半,将该一半厚度的2枚透光性基板进行粘合,从而确保光盘的整体厚度与CD相同。例如,最普通的单面单层DVD或DVD-ROM中,在一枚基板上形成凹凸状讯坑列,并在上面设置反射层,进而粘合一枚没有那种讯坑列或反射层的基板。
另外,除利用如上所述的讯坑列预先记录数据的CD或DVD之外,还正在开发以及使用能够在光信息记录媒体制成后,通过光学手段进行数据记录的CD-R、CD-RW、DVD-R或者DVD-RW等光信息记录媒体。
在这样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中,也正在开发如下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在记录光或再生光所入射的透光性基板的相反侧,以记录层等各层为中介,设有用于收容水性油墨的油墨收容层,从而可使用水性油墨笔或喷墨打印机而通过水性油墨进行显示。先前的这种光信息记录媒体中,在保护层的表面或者粘合的基板表面上,设有可固定水性油墨的油墨收容层。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16614号公报
[发明所欲解决的问题]
目前,一般使用喷墨打印机进行高画质的彩色印刷,此彩色印刷是,从多种颜色的各色油墨喷嘴向油墨收容层的各象素进行喷附,并通过改变喷附油墨的颜色组合或这些油墨量,而调整颜色种类或浓度从而进行印刷。此时,为获得自然良好的发色,必须使得喷附到各个象素上的多种颜色的油墨不会相互交叉,而迅速被吸收,并固定于油墨收容层。另外,提供给油墨收容层表面的油墨必须以被内部吸收且保持的状态而固定,以消除印刷后的显示体上所出现的发粘或掉墨现象等,或者不会因空气中的湿气或使用光信息记录媒体时手上的水分等造成其显示变质,从而提高耐水性。
为实现上述对于油墨收容层的水性油墨的迅速吸收和固定,考虑到需要提高油墨收容层的亲水性,然而一旦那样处理后,在使用时容易吸收手上的水分或空气中的湿气,结果是,容易出现发粘现象,例如,当以重叠的方式保管光信息记录媒体时,会出现上下两者之间产生粘附、或损坏显示的品质等问题,处理也较困难。而且,因水分的吸收使得油墨的显示部分羽化,所以油墨的保持性、印刷后显示品质的耐久性也变差。
以上现象,使得油墨收容层的油墨吸收性与防止发粘这两个要求产生对立,从而难以实现如同相片画质一样的高画质显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可同时满足增强印刷图像形成层油墨的吸收性和固定性,并且抑制或者防止显示部分出现发粘这两个相反的要求,从而使印刷性优良以获得高画质,且该印刷出的显示体具有高保持性,并且进行该显示后的表面层上难以出现发粘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者们为解决上述问题,经过潜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含有对铝进行气相氧化处理而得的气相法氧化铝的树脂膜,可形成具有多数空孔的多孔质膜,油墨可被该空孔吸收且保持,并且固定于此,可抑制或者防止多孔质膜表面上残留油墨,此时如果在邻接于多孔质膜的层上设置斥水部,即便通过旋涂法涂布多孔质膜形成用涂布液,涂布液也会被该斥水部弹回,且不会因离心力的作用而被抛向外方,由此形成相对较厚的膜,即便使用粘度相对较低的涂布液也可获得厚膜,而且,形成具有多数空孔的多孔质膜,若进一步在其下层形成固定层,油墨会被该空孔吸收,而增加透过量则可利用固定层吸收多余油墨,并使之固定,从而发现可更加彻底地抑制或者防止多孔质膜表面上残留油墨,由此实现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1)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包括含树脂膜且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且该树脂膜中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
而且,本发明提供以下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2)如上述(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气相法无机粉末为气相法氧化铝粉末;(3)如上述(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为具有水性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4)如上述(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树脂膜为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亲水性树脂膜;(5)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且在该多孔质层侧与之相邻接的层的表面上形成斥水部;(6)如上述(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邻接于多孔质层的层是使用斥水性材料而形成的,且斥水部是通过丝网印刷形成该邻接层时的边界区域;(7)如上述(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基板是使用聚碳酸酯而形成的,该基板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为非涂布部,斥水部为该非涂布部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8)如上述(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是水性油墨吸收性的;(9)如上述(5)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固定层与多孔质层,该固定层邻接于多孔质层,该固定层为含有亲水性树脂膜的亲水性固定层;(10)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以及邻接于其下层的固定层;(11)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层叠各层的最上层为着色层,固定层介于该着色层与多孔质层之间;(12)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13)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上因热量或溶剂的增减所引起的膨胀、收缩大于固定层;(14)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固定层的平滑度高于多孔质层;(15)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含有无机粉末,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边界相融合,且该多孔质层上越靠近表层则无机粉末浓度越高;(16)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具有透光性;(17)如上述(10)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固定层为含有亲水性树脂膜的亲水性固定层;(18)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光信息记录媒体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为将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以及树脂材料的涂布液通过旋涂法成膜后而获得的多孔质层;(19)如上述(18)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液的粘度为300~14000mPa·s(25℃);(20)如上述(18)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形成后的厚度为5~100μm;(21)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将含有亲水性树脂材料的涂布液通过旋涂法成膜后而获得的多孔质层,且在该多孔质层侧与之相邻接的层的表面上具有斥水部,当通过旋涂法涂布上述涂布液时,由该斥水部抑制或者防止该涂布液的扩散,并使涂布液返回到扩散的相反方向,由此进行成膜,从而形成上述多孔质层;(22)如上述(2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液的粘度为300~14000mPa·s(25℃);(23)如上述(2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形成后的厚度为5~100μm;(24)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光记录媒体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上通过涂布含有树脂材料的涂布液进行成膜而形成固定层,在该固定层上通过涂布含有与该树脂材料种类相同或不同的树脂材料的涂布液进行成膜而形成多孔质层。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表面印刷方法,是在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之光信息记录媒体表面上进行印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光信息记录媒体,其中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包括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且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并通过上述喷墨记录方法,使与上述气相法无机粉末电性吸合的油墨喷附在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的表面上,并且使上述油墨被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吸收,以此方式进行印刷。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具有以下特征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多孔质层,因此可迅速吸收并固定油墨,而另一方面,因该吸收而使得表面上难以残留油墨,因此可抑制或者防止表面发粘,从而可同时满足改善先前其中一方好则另一方就差的相反之两者性能的要求,由此印刷性,例如彩色印刷的发色性等良好,该印刷后的显示品质具有高保持性,并且可形成难以因空气中的湿气等导致产生羽化或掉墨现象的高画质图像。
此时,如果在邻接于多孔质层的层上设置斥水部,则即便通过旋涂法涂布多孔质膜形成用涂布液,涂布液也会被该斥水部弹回,而不会因离心力的作用被抛向外方,由此可形成相对较厚的膜,且即便使用粘度相对较低的涂布液也可获得厚膜,因此,该涂布液的制造较为容易,有助于降低成本以及提高作业效率。
而且,如果设置多孔质层和固定层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则可迅速吸收并固定油墨,而另一方面,可使多孔质层上的吸收、透过更加彻底,所以表面上难以残留油墨,因此,彻底抑制或者防止表面发粘,从而可同时满足改善先前其中一方好则另一方就差的相反之两方面性能的要求,由此可使得印刷性,例如彩色印刷的发色性等更加良好,此印刷出的显示品质的保持性更高,并且形成难以因空气中的湿气等产生羽化或掉墨现象的高画质图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作为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的部分剖面立体图。
图2是该光盘的一部分纵剖面立体图。
图3是该光盘的腰部纵剖面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作为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光盘的腰部剖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中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的模式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中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2层构造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1    透光性基板
7    印刷图像形成层
8    固定层
9    多孔质层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一例本发明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图1~3表示追记型光信息记录媒体的例子,透光性基板1是中央具有中心孔2的透明圆板状基板,通常是使用聚碳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树脂通过喷射模塑法而制成。该透光性基板1单面的上述中心孔2的外侧设有紧固区域,该紧固区域的外周侧则成为信息记录(数据记录)区域。在该数据记录区域部分,形成包含螺旋状凹槽的跟踪导引3。该跟踪导引3的间距,例如在CD上为1.6μm,DVD上为0.74μm。
然后,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形成跟踪导引3这一侧的主面上,例如通过旋涂法等方法涂覆如同青色素或次甲基色素一样的有机色素等的色素溶液并使之干燥,从而形成包括色素膜的记录层4。并且,在该记录层4上形成反射层5,此反射层5包括金、铝、银、铜、钯等单体金属膜、或这些的各种合金膜、甚至是向这些单体金属或合金中添加微量成分而成的微量成分含有金属的金属膜。另外,从透光性基板1内周到外周遍布整个表面而形成保护层6,用以覆盖此反射层5,该保护层6包括使用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等而获得的紫外线硬化树脂层等。
在该保护层6上形成印刷图像形成层7。该印刷图像形成层7包括位于下层的着色层8与位于上层的多孔质层9。较理想的是着色层8由颜料或染料进行着色。尤其是,当着色成白色时则会遮蔽下层的金属色而形成白色的底色,以此可提高透过层叠的多孔质层9而到达其表面上的油墨发色性,从而可使色彩鲜明。另外,当无需着色层8时,则设置仅具有多孔质层9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关于着色层8,具体而言,通过涂覆由以下方式获得的涂布液而形成:向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混合微粉二氧化硅、滑石、云母、碳酸钙、氧化钛、氧化锌、胶体氧化硅、碳黑、铁丹等无机颜料,或羧甲基纤维素、糊精、甲基纤维素等有机材料的微粉末作为添加剂,进而根据需要添加溶剂。
而且,多孔质层9具有多孔质膜,该多孔质膜是使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例如气相法氧化铝,并添加其它添加剂而获得的涂布液的涂布膜。该气相法氧化铝为,使氯化铝或金属铝等气化,且通过气相利用氧化性气体将其氧化而获得的氧化铝微粒子(氧化铝微粒子),是结晶型为无定型、β型、γ型、δ型、θ型等所谓的过渡氧化铝。其它无机材料也可以此为基准,而获得气相法无机粉末(气相法金属氧化物粉末等)。尤其是,使用氧化铝粒子为γ型的结晶型而作为气相法无机粉末时,该结晶型具有适于附着油墨的形状,因此如果是含有该结晶型氧化铝粒子的多孔质层,则可迅速地吸收油墨。
含有上述气相法氧化铝(以下,“气相法氧化铝”亦可称作“气相法无机粉末”)的涂布液,与除代替该气相法氧化铝而含有通常的湿式法氧化铝(水性无机粉末)之外而以相同方式获得的涂布液相比,可提高其粘度,由此可加厚通过旋涂法等而涂布的涂布膜的膜厚,所以仅利用该涂布膜的多孔质膜,就可对油墨加以吸收、保持、以及固定。
关于着色层8或者多孔质层9中所使用的树脂材料,可列举例如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 oxid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甲基醚(polyvinyl methylether)、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vinyl formal)、羧基乙烯聚合物(carboxyvinyl polymer)、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钠盐(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yrrolidon)中至少一种,根据需要可添加溶剂等添加剂而进行使用,着色层主要为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而多孔质层为亲水性树脂材料,且其具有紫外线硬化性或热硬化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材料也可使用将至少一种上述树脂材料、光聚合单体、光聚合引发剂、进而根据需要所添加的其它添加剂进行混合而制成的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如果用热聚合引发剂来代替光聚合引发剂,则亦可使用热硬化性树脂材料。涂布液中,亦可根据需要而添加溶剂以调整粘度。
形成多孔质层9时,向上述亲水性材料中或其它树脂材料中混合200~2000重量百分比的上述气相法氧化铝,较理想的是500重量百分比左右(并非是两者合计中所占百分比,而是相对于树脂的百分比),并将其涂布液的粘度调整为300~14000mPa·s,较理想的是350~8100mPa·s,尤其好的是960~8100mPa·s(固形分(非挥发分)为10~50重量百分比,在25℃环境下,通过博力飞(Brookfield)B型粘度计对粘度进行调整)。其厚度可形成为1μm以上的膜厚,较理想的是5μm~100μm,尤其好的是4.0μm~32μm、其中10μm~32μm更佳,这些主要是为了画质上无羽化现象,从画质方面而考虑的。通过调整到这样的范围内,则仅设置一层多孔质层,就可提高油墨的吸收性,并且无需反复形成多个多孔质层,经1次涂布就可形成包含油墨的吸收以及固定优良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
关于多孔质层9的形成方法,除丝网印刷法之外,也可列举旋涂法。使用丝网印刷法时,考虑到印刷的不均匀而需要使光盘(基板)内外周留有一定程度的边界(空白部)从而形成多孔质层,与此相对,使用旋涂法时,可在外周方向上利用离心力,在内周方向上利用吸引机构而在整个光盘上形成多孔质层,因此,制造上较为容易,但会因涂布液的粘度而导致膜厚不均匀,先前,必须下功夫确保特定的膜厚。然而,在形成本发明所述的多孔质层9时,如上所述,可根据气相法氧化铝的混合量的增减而增减涂布液的粘度,由此可调整用于吸收多孔质层的油墨的膜厚,并使得油墨不会过多地残留于多孔质层9表面,而是被吸收到内部且得到固定,因此,不会损坏印刷图像的画质,且即便使用旋涂法也可容易地形成所需的多孔质层。而且,利用旋涂法可维持多孔质层的平滑性。
如图5所示,所获得的多孔质层上,产生空孔,在此,油墨被吸收(例如海绵吸水一样)且得到保持与固定。这样,产生空孔的原因在于:涂布膜干燥的过程、或特别是硬化型树脂的硬化过程中,树脂收缩,从而与气相法氧化铝等微粒子之间产生空隙。
尤其是,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在制膜后的状态下带有正电荷。在这样的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上,使用带有负电荷的油墨,以作为喷墨方式中使用的油墨。使该油墨附着于含有气相法氧化铝微粒子的多孔质层,则氧化铝微粒子和油墨之间相互电性吸合,因此可将油墨保持在层中。
多孔质层9吸收油墨且使其固定,并可抑制或者防止其表面上残留油墨而使油墨固定。因此,例如滴下水性油墨,30分钟后该油墨浸透而较少残留在表面上,即便用手触摸,油墨也不会产生羽化,为便于固定,只要形成具有充分亲水性的气相法氧化铝含有树脂膜即可。即,只要不是依靠油墨的干燥而单纯地使得油墨附着,而能够使得油墨不容易消除的可固定油墨的膜即可。
通过使用上述方法,可判断多孔质层9(印刷图像形成层)是否具有耐水性。
印刷在该多孔质层9表面上的油墨,从表面看其附着面积并未缩小,且其固定在多孔质层的内部。
这样的多孔质层中,树脂膜的气相法氧化铝含量越多则表面的粘附性越小,则所付与的油墨也难以残留在表面上,因此,即使将光信息记录媒体重叠放置且接触该多孔质层,也不会产生粘附。
如图6所示,亦可使印刷图像形成层7与上述多孔质层9同样地具有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构造。此时,多孔质层可仅使付与到其表面上的水性油墨迅速透过并送到固定层,而在该固定层上将所送到的油墨固定即可,也可分担油墨的透过以及固定功能,使固定层具有吸收多孔质层未吸收完的多余油墨的作用。如果使多孔质层专门用于透过油墨,也可彻底抑制其表面上残留油墨,多孔质层表面上不会混合颜色不同的油墨,而可获得良好的发色,并且,即使用手触摸、刮擦印刷显示部分,也不会产生掉墨现象,而且,即使透过大气中的水分,由于多孔质层表面上没有油墨或油墨较少,所以油墨不会产生羽化,则不会产生类似图像变质这样的现象。为了使油墨易于透过,多孔质层最好是包括具有细微通孔的多孔性膜,例如可使用膜厚较薄的含有上述气相法氧化铝的树脂膜。此时,即使不在上述膜厚或者粘度范围内亦可。使用这样的方法,如图6所示,将多孔质膜作为具有空隙结构的薄膜,且增粘膜为亲水性(膨胀材质材料)时,“IJ气泡”(Inkject Bubble,喷墨气泡)(亦可为其它油墨)被多孔质膜吸收,并透过至固定层,使之膨胀,然而与仅为无多孔质膜的增粘膜时该膨胀程度较大相比,此时的膨润程度较小,因此干燥之后固定层也受到平坦化,则难以使印刷图像出现羽化现象。
固定层较理想的是包含亲水性树脂的层,例如,较理想的是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膜。关于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膜,可通过将混合以下多种亲水性树脂中至少一种、光聚合单体、光聚合引发剂、进而根据需要所添加的其它添加剂而获得的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组成物的涂布液进行涂层而制成,上述多种亲水性树脂例如: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 oxide)、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聚乙烯甲醚(polyvinyl methyl ether)、聚乙烯醇缩甲醛(polyvinyl formal)、羧基乙烯基聚合物(carboxyvinyl polymer)、羟乙基纤维素(hydroxyethyl cellulose)、羟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cellulose)、甲基纤维素(methyl cellulose)、羧甲基纤维素钠盐(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 prrolidon)、酮类甲醛、苯乙烯/无水马来酸共聚物、虫胶、糊精、聚(丙烯酸吡咯烷酮乙酯)、聚丙烯酸及其金属盐、聚胺、聚丙烯酰胺、聚乙二醇、聚二乙胺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聚羟基苯乙烯、聚乙烯烷基醚、聚乙烯羟基苯甲酸酯、聚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羟基二烯苯二甲酸酯、例如含有主链为甲基丙烯酸甲酯而侧链为N-羟甲基丙烯酰胺的LH-40(综研化学公司制造)之类的接枝聚合物类、水溶性醇酸树脂、水溶性聚酯、水溶性聚环氧树脂、聚酰胺、聚乙烯甲基醚、聚醋酸乙烯酯的皂化物、羟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钠盐、阿拉伯胶、瓜儿豆胶、海藻酸钠等。关于其它亲水性树脂,可列举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中至少一种,根据需要而添加溶剂等添加剂而配制涂布液,并通过对其进行涂布而形成包括树脂膜的固定层。
这样,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构造时,可使固定层吸收多孔质层未吸收完的多余油墨的作用,固定也可通过固定层实现而无需利用多孔质层进行固定,因此,其膜厚可较薄,利用使用先前的水性氧化铝之粘度较低的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也可形成多孔质膜,如果提高其粘度且增加其涂布量,则无需考虑如形成厚膜时的粘度调整,因此可降低成本,并提高作业效率。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固定层的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最好要实施斥水处理。关于该斥水处理,例如将氟系化合物或硅系化合物等斥水性材料涂覆于其表面,形成斥水部(斥水层)。而且,也可将与多孔质层相邻接的层的一部分,例如光盘内外周区域的表面形成为粗面。尤其是,当通过旋涂法形成多孔质层时,若对于固定层表面的光盘(透光性基板)外周附近对应的部分进行斥水处理,则在形成多孔质层时,因旋涂法中所产生的离心力使得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产生扩散时,其会被斥水处理部弹至内侧(类似于被水坝截止),因此可防止无意中被抛至光盘外。由此,即便粘度较低的多孔质层用涂布液,也易于确保特定的膜厚。
而且,通过丝网印刷形成固定层时,光盘外周相应的部分形成边界区域,而其下面不管是紫外线硬化树脂等保护层,还是已粘合的聚碳酸酯等基板,材质均为斥水性,因此,该边界部分可阻止多孔质层用涂布液的因进行旋涂而导致涂覆时出现扩散,起到所谓的水坝的堤坝作用。
这样,当多孔质层用涂布液残留在光盘的外周附近时,涂布膜的膜厚也可较厚,外周部分也可确保其厚度。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首先,在保护膜6表面上涂覆例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纤维素衍生物等(亦可使用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的涂布液,并使之热干燥而形成亲水性树脂膜,将其作为固定层。或者,也可在保护膜6表面上涂覆例如含有二甲基烯丙基胺(DMAA)、2-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酰胺衍生物等(亦可使用上述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组合物)的放射线硬化性亲水性树脂材料的涂布液,并对其例如照射紫外线作为放射线使之硬化,从而形成紫外线硬化亲水性树脂膜,而将其作为固定层。亲水性树脂膜、紫外线硬化亲水性树脂膜中,也可添加若干为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无机粒子且粒径为0.1~50μm左右的填料,具体而言,相对于树脂为5~10重量百分比。该固定层厚度5~20μm左右较为合适。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关于多孔质层,在上述固定层上涂覆向树脂胶合剂等中分散微粒子状的填料后而获得的涂布液,使其干燥后而形成包括具有微小通孔(空孔)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关于该填料,使用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等无机粒子,且粒径为5~500nm左右。关于树脂胶合剂,例如使用聚乙烯醇、聚乙烯丁缩醛、聚乙二醇等树脂(亦可使用上述例示中的亲水性树脂、上述亲水性紫外线硬化性树脂),并使用均匀分散相对该树脂胶合剂1~30倍的填料而获得的涂布液。
使用上述方法所形成的多孔质层如图6所示,通过干燥时树脂胶合剂的收缩,在以较多量进行分散的填料之间形成细小的间隙,即,形成无数个细小的通孔。该细小的通孔,可使付与多孔质层表面的水性油墨通过毛细管现象而浸透、透过,并送到其下层的固定层。
当为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双层结构时,除上述具有多孔质层的1层结构时的效果之外,与将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多孔质层直接形成于底层的情形相比,若为亲水性固定层,尤其是包括不含填料的亲水性树脂时,尤其是底层为紫外线硬化树脂膜时,则两者之间的粘着性较好,亦可改善对于含有气相法无机粉末的多孔质层的粘着性,由此可抑制或者防止多孔质层或固定层的剥落。
而且,利用上述双层构造可起到油墨的透过以及固定功能,因此可使每层的膜厚变薄,并且,当固定层上形成多孔质层时,其边界出现融合,所以越靠近表层则气相法无机粉末的浓度越高,则进一步可防止多孔质层表面粘附,另外,若使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则可抑制因固定层的粘附性而导致的光盘之间的粘附等,因此,可形成吸收性较高的固定层并以此提高油墨吸收效果,获得高可靠性,而且,当通过热量或溶剂的增减而使得多孔质层的膨胀、收缩量较大,固定层的膨胀、收缩量较小时,固定层成为缓冲层,因此可抑制因干燥工序或印刷后的膨胀、收缩而引起的龟裂较少产生,并且,当使固定层的平滑度越高、使多孔质层以越薄的厚度成膜时则该多孔质层变得透明,由此可确保较高平滑度且实现较高光泽度,并且可通过使多孔质层以较薄的厚度成膜而获得较高的生产性。
图1~3中所示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结构为:如CD-R,透光性基板1上依次设置记录层4、反射层5,而且在该反射层5之上从透光性基板1内周到外周遍布整个表面而形成保护层6;而图4中所示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结构为:如DVD-R或DVD+R,在透光性基板1上依次设置记录层4、反射层5,而且以粘合层10为中介而使得其与另一基板11粘合。后一光信息记录媒体中,无记录光或再生光射入的基板11的表面侧设有印刷图像形成层,而该印刷图像形成层如上所述,可为仅具有多孔质层的一层结构,也可具有包含多孔质层与和粘层的复层构造,两种情况下均可根据需要而将着色层设为最下层。此着色层设于图1~3中保护层之上,该着色层之上可仅设置一层多孔质层,也可为包含多孔质层和固定层的复层构造。并且,固定层、多孔质层均可为单层,也可形成为复层。另外,“印刷图像形成层”可为“油墨收容层”。而且,也可适用于可利用短波长,例如360nm~450nm的激光波长进行记录的光信息记录媒体中。
[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示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
(测试例1)
CD-R中印刷图像形成层使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之例
将聚乙烯醇(聚合度500、皂化度86~90mol%)的1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2份(重量份,以下相同)、与聚乙烯醇(聚合度3100~3900、皂化度86~90mol%)的6重量百分比水溶液71份进行混合,并向其中加入20重量百分比的硝酸水溶液1.5份,进而溶解0.25份八水合二氯氧化锆后的水溶液1.0份。充分混合该水溶液,加入气相法氧化铝(艾罗技公司制造,Alu-C)24.5份,使用球磨机利用一天时间使其分散,由此获得涂布液A。该涂布液在25℃时的粘度为3140(mPa·s)。
然后,准备外径内径
Figure C20061000830400152
厚度1.2mm的由聚碳酸酯制成的透光性基板,且该基板上在直径为46~
Figure C20061000830400153
的范围内形成半值宽度0.5μm、深0.2μm、跟踪间距为1.6μm的槽状跟踪导引。
如图1~3所示,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上述跟踪导引3的形成面上,旋涂已由溶剂溶解的青色素,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平均膜厚为70nm的色素膜的记录层4。在该记录层上溅镀银,形成厚度为100nm的反射层5。并且,利用旋涂法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SD-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并对其照射紫外线,使之硬化,形成厚度为10μm的保护层6。由此获得所谓的CD-R。
以下将图示省略,在保护层6的整个表面上利用白色油墨形成白色的底层(对包含特殊丙烯酸系丙烯酸酯(日本化药公司制)(紫外线硬化型树脂)28份、聚酯系丙烯酸酯(东亚合成公司制)(其它胶合剂)20份、合成二氧化硅(阿欧诺基公司制)(颜料)16份、氧化钛(白色颜料)28份、Irgacure(光聚合引发剂)8重量份的涂布液((颜料在固形分中占44%)进行涂布,并使其干燥、硬化而形成))后,配制使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2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中分散包括平均粒径为7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填料10重量百分比而成的涂布液,通过丝网印刷法将其印刷到上述底层上,但对其外周部分的边界区域不进行印刷。然后,将该涂膜加热到60℃使其干燥,由此形成膜厚为15μm的亲水性固定层8。
然后,通过旋涂法将上述涂布液A设于上述固定层8之上。接下来,将该涂膜加热到60℃且使其干燥,由此形成含有膜厚为10μm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9(含有亲水性多孔质膜的亲水性多孔质层)。这样,在形成于保护层6之上的白色底层上,形成包含固定层8和多孔质层9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这样,将会露出多孔质层,而该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油墨被吸收且确实难以残留在表面上,并且即便油墨固定后,也可将比多孔质层更容易表面发粘的固定层锁入内侧。而且,固定层的膜厚大于多孔质层,并进行丝网印刷,且平滑度较高,多孔质层为透明薄膜,因此具有光泽度,而且,涂覆涂布液A之后,固定层的表层部溶解,该涂布膜在其边界上融合,因此含有该涂布膜的多孔质层的颜料比率提高而与表层相似,但是表面粘附性降低。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通过Bubble Jet(气泡式喷射)(注册商标)打印机并使用水性彩色油墨而印刷图像。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而印刷图像上并未产生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薄膜并未粘附。
以下,关于上述涂布液A,研究其粘度与旋涂性间的关系,以及多孔质层的膜厚与画质间的关系。
表1中,表示为形成多孔质层9,对气相法氧化铝的添加量下的涂布液的粘度与其相应的旋涂性进行调查的结果;表2中表示通过该旋涂法而形成的多孔质层9的膜厚与其相应的画质性。
如这些表所示,可得知:如果添加12~26重量百分比的气相法氧化铝,且将用于形成多孔质层9的涂布液的粘度调整为39.5~8028mPa·s(25℃),则可提高旋涂性而可较好地使用旋涂法,通过该方法而形成的多孔质层9上,如果其膜厚形成于10.9μm~31.4μm的范围内,则画质变得良好,当其膜厚在4.5μm~6.7μm范围内时会出现少量的羽化现象,然而若范围在0.4μm~3.7μm时会出现羽化现象,与此相比,画质有所改善。
而且,通过旋涂法在上述固定层8外周涂覆氟系化合物的斥水剂溶液,并形成斥水处理带状圆环状部,之后,在该固定层8上,用溶剂将上述涂布液A稀释使其粘度为200mPa·s,使用该经过低粘度化后的涂布液并与上述相同地通过旋涂法而形成多孔质层。当从剖面方向观察该多孔质层的膜厚时,内周侧的膜厚为20μm,上述斥水处理带状圆环状部外周相应的部分的膜厚为20μm。另外,除进行上述斥水处理之外,使用通过同样的方法进行同样的低粘度化后而获得的涂布液,形成多孔质层之后,各自对应的内周侧膜厚为2μm,外周侧膜厚为2μm。
而且,在不形成上述白色底层,且在上述保护层上不进行与上述相同的斥水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调查多孔质层的厚度时,得到大致相同的结果。
(测试例2)
CD-R中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直到在保护层上形成白色底层为止,使用与上述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各层,在该白色底层上未设置固定层,而在白色底层上直接形成膜厚20μm的多孔质层(如表1所示,使用提高了粘度的涂布液,则得到作为厚膜的涂布膜的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括1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在如此所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薄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3)
CD-R上采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1相同,直到形成保护层,且在二甲基丙烯酰胺中溶解10重量百分比的羧甲基纤维素所得的溶液中,分散含有平均粒径为10μ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10重量百分比填料,以此配制成涂布液,并通过丝网印刷法将该涂布液印刷在该保护层的表面上。然后,向该涂膜照射紫外线使其硬化,从而形成膜厚为15μm的亲水性固定层。
然后,向5重量百分比聚乙二醇的甲基乙基酮溶液中,分散含有平均粒径为50nm的二氧化硅微粒子的30重量百分比填料,以此配制成涂布液,并通过丝网印刷法将该涂布液印刷在上述固定层上。然后,将该涂膜加热到60℃且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膜厚为10μm的多孔质膜的多孔质层。由此,在保护层上形成具有包含固定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4)
CD-R上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3相同,直到形成保护层,且在该保护层上不设固定层,而是直接形成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含1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的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5)
DVD-R上采用包含固定层(膨胀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准备外径
Figure C20061000830400181
内径
Figure C20061000830400182
厚0.6mm的聚碳酸酯制的透光性基板,且该基板上在直径为46~
Figure C20061000830400183
的范围内形成半值宽度0.3μm、深0.2μm、跟踪间距0.74μm的槽状跟踪导引。
如图4所示,在该透光性基板1的上述跟踪导引3的形成面上,旋涂由溶剂溶解的青色素,并使其干燥,从而形成包括平均膜厚为50nm的色素膜的记录层4。在该记录层上溅镀银,形成厚100nm的反射层5。进而通过旋涂法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SD-318(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公司制造),向其照射紫外线并使其硬化,从而形成厚10mm的保护层6。在该保护层6表面上涂覆紫外线硬化性树脂粘合剂,并粘合与上述材质、形状相同的基板11,穿透该基板11而向该粘合剂照射紫外线,并使其硬化,从而使该基板粘合。由此得到所谓的DVD-R。
然后,除使用所获得的DVD-R代替CD-R之外,均按照上述测试例1进行,在已粘合的基板上依次形成白色底层、亲水性固定层8、多孔质层9,从而形成包含固定层和多孔质层的双层构造的印刷图像形成层7。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而膜并未粘附。
(测试例6)
DVD-R上采用多孔质层的1层构造作为印刷图像形成层之例
与上述测试例5相同,直到形成白色底层,且在该白色底层之上不设置固定层,而直接形成多孔质层,从而形成包括一层该多孔质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进行与测试例1相同的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印刷之后,用手用力刮擦多孔质层表面接受油墨的位置,印刷图像上并未出现掉墨现象。而且,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在多孔质层表面印有油墨的位置上,而膜并未粘附。
(比较例1)
将聚乙烯醇(聚合度500、皂化度86~90mol%)的10重量百分比水溶液2份、与聚乙烯醇(聚合度3100~3900、皂化度86~90mol%)的6重量百分比水溶液50份、以及离子交换水30.5份进行混合,并向其中加入20重量百分比的硝酸水溶液1.5份,进而加入溶解了0.25份八水合二氯氧化锆的水溶液1.0份。使该水溶液充分混合,加入气相法氧化铝(艾罗技公司制造、Alu-C)15份,使用球磨机利用一天时间使其分散,从而获得涂布液B。该涂布液的粘度在25℃时为280(mPa·s)。
除使用涂布液B代替涂布液A且形成膜厚为4μm的多孔质膜这方面之外,其它均与上述测试例2相同,而得到形成具有一层多孔质膜的印刷图像形成层的光盘。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印刷时出现羽化现象。
而且,为使用涂布液B制成膜厚20μm的多孔质膜,而改变旋涂法的条件等时,多孔质膜会变得不均匀。
(比较例2)
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直到形成固定层,但不形成多孔质层,由此形成包括一层固定层的印刷图像形成层。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固定层表面上,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得到发色鲜艳的鲜明图像,在23℃、85%湿度的环境中,将PET薄膜(聚酯薄膜)按压固定层表面接收油墨的位置,而膜并未粘附。
(比较例3)
除对于多孔质层使用上述涂布液B代替上述涂布液A而形成多孔质膜之外,其它均使用与上述测试例6相同的方法,由此获得由一层多孔质膜形成印刷图像形成层的光盘。
在使用上述方法获得的光盘的多孔质层表面上,使用与测试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印刷,结果是,印刷时产生羽化现象。
而且,为使用涂布液B获得膜厚20μm的多孔质膜,而改变旋涂法的条件等时,多孔质膜会变得不均匀。
[表1]
Figure C20061000830400201

Claims (17)

1.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包括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且在与该多孔质层相邻接的层的该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斥水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邻接于多孔质层的层是使用斥水性材料而形成的,而斥水部是通过丝网印刷形成该邻接的层时的边界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基板是使用聚碳酸酯而形成的,且该基板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为非涂布部,斥水部为该非涂布部的内周部以及外周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是具有水性油墨吸收性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固定层与多孔质层,且该固定层邻接于多孔质层,该固定层为含有亲水性树脂膜的亲水性固定层。
6.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中包括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以及邻接于其下层的固定层,所述固定层的该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形成有斥水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层叠的各层中的最上层为着色层,且固定层介于该着色层与多孔质层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的外径大于固定层的外径。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中,因热或溶剂的增减而产生的膨胀、收缩大于固定层。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固定层的平滑度高于多孔质层。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含有无机粉末,多孔质层与固定层的边界融合,且该多孔质层上越靠近表层则无机粉末浓度越高。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具有透光性。
13.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光记录媒体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具有通过旋涂法使含有亲水性树脂材料的涂布液成膜而获得的多孔质层,且在与该多孔质层相邻接的层的该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具有斥水部,当通过旋涂法涂布上述涂布液时由该斥水部抑制或者防止涂布液扩散,并使之朝与该扩散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膜,从而形成上述多孔质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涂布液在25℃时的粘度为300~14000mPa·s。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多孔质层形成后的厚度为5~100μm。
16.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光记录媒体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且记录着或者能够记录,利用从该基板另一主面侧射入的激光以光学方式可读取的信号,并且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上通过涂布含有树脂材料的涂布液进行成膜而形成固定层,且该固定层上通过涂布含有与该树脂材料种类相同或不同的树脂材料的涂布液进行成膜而形成多孔质层,所述固定层的该多孔质层侧的表面上具有斥水部,当通过旋涂法涂布上述涂布液时由该斥水部抑制或者防止涂布液扩散,并使之朝与该扩散相反的方向返回而成膜,从而形成上述多孔质层。
17.一种光信息记录媒体的表面印刷方法,是在具有以层叠于透光性基板一个主面上的各层为中介的印刷图像形成层之光信息记录媒体表面上进行印刷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准备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包括含气相法无机粉末且具有油墨吸收性的多孔质层的光信息记录媒体,并通过喷墨记录方法,使与上述气相法无机粉末电性吸合的油墨附着在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的表面上,且使上述油墨被上述印刷图像形成层吸收,以此方式进行印刷。
CN200610008304A 2005-02-18 2006-02-17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7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41921 2005-02-18
JP200541861 2005-02-18
JP200541957 2005-02-18
JP2005041861 2005-02-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279A CN1838279A (zh) 2006-09-27
CN100580782C true CN100580782C (zh) 2010-01-13

Family

ID=37015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083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80782C (zh) 2005-02-18 2006-02-17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58078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7965B (zh) * 2021-06-22 2022-12-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38279A (zh) 2006-09-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59868B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62082C (zh) 一种光信息媒体
CN1294581C (zh) 光信息媒体
JP4286841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0580782C (zh) 光信息记录媒体及其制造方法、表面印刷方法
US7754306B2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5201981B2 (ja) 情報記録媒体
US5895697A (en) Optical information medium
JP3081082B2 (ja) 光情報媒体とその表面印刷方法
JP2013186925A (ja) 情報記録媒体
CN1582473A (zh) 光学记录媒介
US20070021302A1 (en) Optical disk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US7205038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3844884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4049549B2 (ja) 光情報媒体
US7052759B2 (en) Optical recording medium
JP3159282B2 (ja) 光情報媒体とその表面印刷方法
US20070248776A1 (en) Optical information recording medium
JP2006286040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および光情報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
JP3159295B2 (ja) 光情報媒体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698511B2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2013043388A (ja) 光情報記録媒体
JPH11296912A (ja) 光情報媒体
JP2010108572A (ja) 光記録媒体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5166075A (ja) 光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949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9499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407

Address after: Taiwan, Taipei, China Zhongshan District West Road, No. 15, building 53

Patentee after: Zhonghuan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Taiyo Yuden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113

Termination date: 2018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