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80582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80582C
CN100580582C CN200810087754.XA CN200810087754A CN100580582C CN 100580582 C CN100580582 C CN 100580582C CN 200810087754 A CN200810087754 A CN 200810087754A CN 100580582 C CN100580582 C CN 10058058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passage
printed
image forming
image
recording materi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8775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76194A (zh
Inventor
川崎浩太郎
野口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76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76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805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80582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9Refeeding path for composite copy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对薄片状的记录材料进行图像转印处理;定影部,对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转印处理后的记录材料,利用热进行定影处理;第一输送通道,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第二输送通道,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的双面进行图像转印处理时,将经过所述定影部的定影处理后的记录材料,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该定影部的下游一侧送回到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一侧;以及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生成横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进行吸气、并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进行排气的空气流。据此,可以充分冷却在单面图像形成中成为高温的记录材料,可以使其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输送用于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的两种记录材料的输送通道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传真机、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大多设置有输送记录纸(记录材料)的用于单面印刷的第一输送通道和用于双面印刷的第二输送通道两个输送通道。在第一输送通道的途中设置有:图像形成部,将调色剂像转印至在第一输送通道被输送的记录纸上;以及定影部,设置在该图像形成部的下游一侧,向所述调色剂像提供热量,将所述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在仅对记录纸的单面进行印刷时,基于该第一输送通道,记录纸仅经过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一次,由此仅对记录纸的单面进行图像形成。另一方面,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如上所述,已完成单面的图像形成的记录纸,通过第二输送通道从第一输送通道的定影部的下游一侧向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一侧输送,由此记录纸再次经过第一输送通道,这样记录纸的另一个面上也形成图像。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39647号公开了一种结构,即,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在第一次的图像形成中通过定影部对记录纸进行定影处理之后,检测在定影处理中变成高温的记录纸的温度。而且,当检测温度高于一定温度时,驱动用于冷却图像形成装置的各部的各部共用的风扇。
另一方面,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04395号公开了一种结构,即,具有用于第二输送通道的专用风扇,通过该专用风扇对第二输送通道主体及位于第二输送通道附近的第二输送通道的输送电动机进行吹风,由此对其进行冷却。
可是,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7-239647号所记载的技术中,因为使用了共用的风扇,因此存在不能充分冷却处于高温的记录纸的问题。此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0-304395号所记载的技术中,由于使用仅对第二输送通道附近进行冷却的第二输送通道专用风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获得与设置风扇的成本相称的性能的大幅度提高。
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还存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从输送通道浮起等,其输送状态不稳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可以充分冷却在单面的图像形成中成为高温的记录材料,而且可以使在第一输送通道被输送的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对薄片状记录材料进行图像转印处理;定影部,对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转印处理后的记录材料,利用热进行定影处理;第一输送通道,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第二输送通道,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的双面进行图像转印处理时,将经过所述定影部的定影处理后的记录材料,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该定影部的下游一侧送回到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一侧;以及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生成横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进行吸气,并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进行排气的空气流;外壳,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定影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所述第二输送通道和所述风扇;以及通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其中,所述风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一侧,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一侧,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通气孔相对,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吸引到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
采用该构成,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可以充分冷却在单面的图像形成中成为高温的记录材料,而且可以使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将图2中的要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4是图像形成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将图4中的要部放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所谓的体内出纸型的复印机,包括:装置主体10、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上部的扫描器单元11、设置在装置主体10和扫描器单元11之间的出纸部15。
装置主体10装有进行图像形成的各种机构(在后面的图2中进行叙述)。装置主体10的外壳19构成装置主体10的外身,起到收容装置主体10具有的用于进行形成图像的各种机构的壳体的作用。在装置主体10的前部(图1的+z方向),设置有多个可以装拆自如的供纸盒(参照图2所示的供纸盒122、123)。此外在装置主体10的侧部,即图1中的-x方向一侧的侧面形成有排气部2。
扫描器单元11读取放置在扫描器单元11上的原稿的原稿图像。在图像形成装置1仅进行将原稿正面的原稿图像复印到记录纸(薄片状记录材料)上的单面印刷时,扫描器单元11仅读取原稿正面的原稿图像。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将原稿正面和背面的原稿图像分别形成到记录纸的正面和背面上的双面印刷时,扫描器单元11读取放置的原稿的正面和背面的原稿图像。
出纸部15是在供纸盒122、123或手动供纸部121(参照图2)所提供的记录纸于装置主体10的内部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后,将该记录纸排出的部位。排气部2将装置主体10内部的、因在装置主体10内部进行图像形成而成为高温的空气,通过排气部2所具有的排气孔211(图4、图5),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
图2是表示装置主体10的内部构造的剖视图。此外,图3是将图2中的要部放大的剖视图。下面参照图2和图3,对装置主体1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装置主体10包括: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第一输送通道)、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第二输送通道)、供纸部12、图像形成部5、定影部6、排出辊对31。
供纸部12具有分别收容尺寸、纵横方向不同的记录纸的供纸盒122、123和手动供纸部121。各供纸盒122、123分别具有搓纸辊122a、123a,将自身收容的记录纸逐张取出,并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部。手动供纸部121具有搓纸辊121a,同样将自身的被放置的记录纸逐张取出,并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部。通过驱动这些搓纸辊122a、123a、121a,分别将各供纸盒122、123和手动供纸部121的记录纸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
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部与供纸部12的供纸盒122、123和手动供纸部121连接。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大体垂直地从与这些供纸部12的连接部向上方延伸设置至出纸部15。来自供纸盒122、123或手动供纸部121中的任意一个的记录纸,被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与供纸部12连接的下部。被送入的记录纸沿着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向上方被输送至出纸部15。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沿着记录纸输送方向依次设置有图像形成部5和定影部6。
图像形成部5将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到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被输送到图像形成部5的记录纸上。图像形成部5包括:感光鼓51、带电器52、激光发光部53、显影部54、清洁单元55和转印辊56。
感光鼓51绕其转动轴转动,其周面上承载有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和调色剂像。带电器52把高电压施加在感光鼓51上,使感光鼓51的周面均匀带电。激光发光部53向带电的感光鼓51的周面,照射对应于扫描器单元11所读取的原稿图像的图像数据的激光,在感光鼓51的周面上形成原稿图像的静电潜影。显影部54通过对所述静电潜影进行显影,在感光鼓51的周面上形成对应于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转印辊56与感光鼓51形成夹缝部57,将所述调色剂像转印在记录纸上。清洁单元55去除在转印了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51的周面上所残存的调色剂。记录纸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同时,在夹缝部57被转印调色剂像。
在此,当通过带电器52使感光鼓51带电时,由于该带电器52带有高电压,所以从带电器52会产生臭氧。一旦这样的臭氧被吸附在感光鼓51上,会发生感光鼓51的表面电位不良的情况,所以在产生了臭氧的情况下,最好尽可能及时地去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后面叙述的风扇7,可以实现臭氧的去除。
定影部6设置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位于图像形成部5的下游一侧的位置。定影部6对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被输送,并由图像形成部5形成了调色剂像后的记录纸进行加热,由此将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
下面,对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将图像形成部5和感光鼓51一侧,即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位于图2所示的+x方向的一侧,称之为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前侧,将另一侧,即-x方向一侧,称之为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后侧。图像形成部5和定影部6对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记录纸的双面中的前侧的面进行图像形成。
排出辊对31设置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位于定影部6的下游一侧的位置,即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最下游部。排出辊对31将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输送到排出辊对31的位置的记录纸,向出纸部15排出,或转回到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
排出辊对31在将记录纸向出纸部15排出时,沿着顺时针方向被驱动,由此将记录纸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导向出纸部15。另一方面,排出辊对31在将记录纸转回到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时,将沿着顺时针方向驱动的记录纸仅向出纸部15送出指定的长度之后,以夹住记录纸的状态被停止。此后,排出辊对31沿着逆时针方向被驱动,由此记录纸被转回到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
排出分路导向器32设置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定影部6和排出辊对31之间。在排出分路导向器32的配置位置上,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上端侧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连接。排出分路导向器32将经过定影部6而被输送到排出分路导向器32的记录纸,导向排出辊对31。另一方面,排出辊对31将记录纸转回,并反向输送记录纸时,排出分路导向器32的姿势被切换,使反向送来的记录纸朝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这样,排出分路导向器32把转回的记录纸导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
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上游端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排出分路导向器32的部位连接,并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后侧大致沿着垂直方向向下方延伸。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下游端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供纸部12和图像形成部5之间的部位连接。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以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更靠近外壳19附近的状态,沿着垂直方向排列设置。
装置主体10使用上述图2、图3所示的各个构成,进行下面的单面印刷步骤,来执行单面印刷。
首先,将要形成图像的记录纸从供纸盒122、123或手动供纸部121中的任意一个,被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部。被输送来的记录纸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向上方输送,即向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游一侧输送。记录纸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依次经过图像形成部5和定影部6。记录纸在经过图像形成部5的夹缝部57时,被转印对应于扫描器单元11所读取的原稿的原稿图像的,调色剂像。被转印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在经过图像形成部5的下游一侧的定影部6时被加热,通过该加热,把被转印的调色剂像定影在记录纸上。被定影了调色剂像的记录纸,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被导向排出分路导向器32,并且被输送至排出辊对31的位置。据此,形成有原稿的其中一面的原稿图像的记录纸,被由排出辊对31向排出部15排出。
另一方面,装置主体10在进行双面印刷时,执行下面的双面印刷步骤。首先,与所述的单面印刷步骤的情况相同,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将记录纸从供纸部12输送到排出辊对31的位置,在记录纸的正面形成图像。
已完成正面的图像形成的记录纸,被输送到排出辊对31的位置时,排出辊对31使记录纸转回。通过该转回,记录纸被导向排出分路导向器32,并且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被输送。被送入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记录纸,由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向下游一侧被输送。记录纸从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连接的供纸部12和图像形成部5之间的位置重新被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
记录纸被再次送入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后,通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第二次被输送到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下游一侧,并再次经过图像形成部5和定影部6。
在此,记录纸先在排出辊对31的位置被转回,当从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再次被送入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时,与记录纸最初经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时相比较,正面和背面产生了翻转。这样,记录纸的背面位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前侧,当记录纸再次经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时,通过图像形成部5和定影部6在记录纸的背面形成图像。完成双面的图像形成的记录纸,由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经过排出分路导向器32,输送到排出辊对31,排出辊对31将记录纸向出纸部15排出。
下面参照图3对排气部2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装置主体10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之间,具有风扇7和导风部件7A。风扇7和导风部件7A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等一起,通过装置主体10的外壳19被收容在装置主体10的内部。
排气部2包括风扇7、导风部件7A、盖21、臭氧过滤器212。
风扇7设置在感光鼓51的附近。风扇7被设置成吸气口71朝向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一侧,且排气口72朝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一侧。通过驱动风扇7,生成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一侧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一侧流动的空气流A。
在形成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壁面上,形成有构成空气流A的流路的通气孔(未图示)。利用风扇7,形成经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壁面上的通气孔,到达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与风扇7相反的一侧,即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前侧的空气流A。同样利用风扇7,形成经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壁面上的通气孔,到达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与风扇7相反一侧,即位于外壳19的一侧的空气流A。
据此,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在空气流A经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通气孔而横穿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位置上,被赋予朝向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后侧方向的吸引力。
由于风扇7设置在感光鼓51和带电器52的附近,所以空气流A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上游一侧,以经由感光鼓51和带电器52的附近的路径流动。因此,空气流A使感光鼓51和带电器52附近的空气向下游一侧移动,以使其横穿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经过风扇7,再横穿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
据此,即使在带电器52产生臭氧的情况下,该臭氧被空气流A引导而强制性地向盖21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使臭氧不吸附在感光鼓51上。
导风部件7A使从风扇7的排气口72排出的空气,向设置盖21(图1~图3)的位置流动,以形成空气流A。在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中,于通过导风部件7A而向盖21的位置流动的空气流A的流路上,设置通气孔。
图4是从排气部2的-x方向的侧面一侧观测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观的图。图5是将图4中的要部放大表示的图。排气部2具有:盖21,可以装拆自如地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参照图3);凹陷部22,设置在装置主体10的外壳19上,并设置有可以勾挂盖21具有的钩213的卡止杆(图示省略)。
盖21具有排气孔211、钩213、臭氧过滤器212(参照图3)。排气孔211在盖21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的状态下,使装置主体10的内部一侧和外部一侧连通。据此,进入盖21的空气流A(图3)通过排气孔211被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
臭氧过滤器212装拆自如地嵌入到盖21,以堵住盖21的排气孔211。如图3所示,臭氧过滤器212在盖21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的状态下,嵌入作为装置主体10的内部侧的盖21的面中。嵌有臭氧过滤器212的盖21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从排气孔211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排出的空气流A就会经过臭氧过滤器212。
臭氧过滤器212在带电器52中产生的臭氧随着空气流A来到设置有臭氧过滤器212的位置时,就吸附空气流A中含有的臭氧,由此回收带电器52中产生的臭氧。据此,从排气孔211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排出的空气流A,经过臭氧过滤器212被去除臭氧,从而排放到外部的空气流A的空气得到净化。
臭氧过滤器212例如是由蜂窝状结构的活性炭构成的过滤器。臭氧过滤器212的位于空气流A经过臭氧过滤器212的方向的宽度,即图3中的-x~+x方向的宽度,例如约为10mm。
钩213,当将盖21安装到装置主体10上时,可转动地勾挂在装置主体10的凹陷部22中所设置的未图示的卡止杆上。在钩213与凹陷部22的卡止杆卡止的状态下,盖21以卡止杆的轴向(-z~+z方向)为转动轴被转动,由此盖21被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相反,若要将盖21从装置主体10上取下时,向着与安装时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盖21,并且解除凹陷部22的卡止杆与钩213的卡止状态,由此将盖21从装置主体10上取下。
采用以上说明的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得到如下所述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当记录纸经过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时,通过驱动风扇7,由排气口72排放的空气通过导风部件7A被导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导风部件7A在向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吹风的位置形成空气流A。因此,可以使在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充分冷却。
另一方面,通过风扇7由吸气口71吸气而形成的空气流A,对于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记录纸,赋予沿着空气流A的方向的、朝向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后侧的吸引力。即,由于吸气口71被配置成与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的位于外壳19一侧的壁面上所形成的通气孔(图示省略)相对,所以记录纸可以被吸引在所述壁面上。
据此,可以使记录纸稳定地经过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从而使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记录纸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进一步,由于可以抑制记录纸的摇动,所以可以防止记录纸上的还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像蹭到其它部件、例如清洁单元55而造成图像不良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可以得到与设置风扇7等的成本相称的大幅度的性能提高,并且可以使记录纸充分冷却。
此外,通过使记录纸充分冷却,例如在向记录纸的背面形成图像时,可以抑制调色剂渗入高温的记录纸中。据此,在进行双面印刷时,可以提高记录纸的背面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此外,可以抑制因高温的记录纸的热量而使机器内部温度升高或电子部件恶化等问题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垂直方向延伸的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装置主体10内不需要形成使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和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在纵向上重叠的空间,其结果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1的高度尺寸。此外,在采用所谓的纵向输送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因重力的存在而不能期待记录纸的输送状态的稳定,但由于在单面印刷用输送通道3中被输送的记录纸被赋予吸引力,并且在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中被输送的记录纸被赋予基于冷却风的吹拂的按压力,由此可以使记录纸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从而进一步发挥设置风扇的长处。
此外,即使在带电器52中产生了臭氧的情况下,该臭氧也会随着空气流A而移动到空气流A的下游一侧。接着,在该空气流A的流路的最下游,臭氧被盖21上所设置的臭氧过滤器212捕捉。因此,即使产生了臭氧,也不会泄漏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可以被臭氧过滤器212回收。
换句话说,可以在不泄漏臭氧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装置1内部的空气排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据此,例如在对图像形成部5和其附近的部位进行冷却时,可在不泄漏臭氧的情况下,适当地将图像形成部5和其附近的空气排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
此外,仅仅通过将盖21安装在装置主体10上的一个操作,就可以简单地把臭氧过滤器212安装在装置主体10的适当的部位上,并且可以通过盖21适当地保护臭氧过滤器212。另一方面,在臭氧过滤器212恶化而去除臭氧的能力降低时,可将盖21从图像形成装置1上取下。然后从取下的盖21上把恶化了的臭氧过滤器212取下,并且把新的臭氧过滤器212嵌入到盖21上,再把盖21重新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1上。据此,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恢复到使用新的臭氧过滤器212充分捕捉臭氧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1中,无需使用工具即可将钩211勾挂在凹陷部22的卡止杆上或者从卡止杆上取下,从而可以简单地将盖21安装在装置主体10或拆卸。因此,不是技术服务人员等的一般用户,也可以通过装拆盖21来简单地更换臭氧过滤器212。
进一步,由于臭氧过滤器212设置在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下游一侧,所以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不会成为阻碍,即可简单地更换臭氧过滤器212。
此外,臭氧过滤器212也可以不设置在空气流A的位于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下游一侧,而是设置在空气流A的位于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的上游一侧。这样在空气流A碰到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和在双面印刷用输送通道4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后而产生局部扩散之前,可以通过臭氧过滤器212从空气流A所含有的空气中回收臭氧,由此臭氧就不会跑到扩散的空气中,从而能可靠地回收更多的臭氧。臭氧过滤器212也可以设置在风扇7上,另外也可以设置在风扇7的吸气口71和排气口72中的至少一方。这样,通过风扇7可以支撑臭氧过滤器212,所以无须另外设置臭氧过滤器212的支撑部件,从而可以简化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
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中主要包括具有以下构成的发明。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部,对薄片状记录材料进行图像转印处理;定影部,对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转印处理后的记录材料,利用热进行定影处理;第一输送通道,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第二输送通道,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的双面进行图像转印处理时,将经过所述定影部的定影处理后的记录材料,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该定影部的下游一侧送回到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一侧;以及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生成横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进行吸气、并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进行排气的空气流。
采用该构成,利用横穿第二输送通道的空气流,可对在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吹风,使其充分冷却。此外,利用横穿第一输送通道的空气流,可以赋予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以沿着空气流方向的吸引力。据此,可以使记录材料在第一输送通道中稳定地通过,从而使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进一步,由于可以抑制记录材料的摇动,所以可以防止在记录纸上还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像蹭其他部件而造成图像不良的情况的发生。因此,可以得到与设置风扇7等的成本相称的大幅度的性能提高,并且可以使记录纸充分冷却。
此外,通过使在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充分冷却,例如在返回到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记录材料上形成图像时,可以抑制因记录材料处于高温而造成调色剂渗入的情况。据此,可以提高在双面印刷中的第二次图像形成中所形成的图像的质量。此外,可以抑制因记录纸的热量而使机器内部温度升高或电子部件恶化等情况的发生。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包括沿着垂直方向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的部分。
采用该构成,可以将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在水平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内部不需要形成使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在纵向上重叠的空间,其结果可以降低图像形成装置的高度尺寸。此外,在采用所谓的纵向输送结构的情况下,虽然因重力存在而不能期待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的稳定,但由于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赋予吸引力,并且在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赋予基于冷却风的吹拂的按压力,由此可以使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可以进一步发挥设置风扇的长处。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外壳,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定影部、第一输送通道、第二输送通道和风扇,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中沿着垂直方向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的部分,以所述第二输送通道更靠近外壳的附近一侧的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
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风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一侧,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一侧。
采用该构成,可以有效地产生对于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的吸引力,以及向在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吹拂的风。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导风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并将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导向指定的方向,所述导风部件在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吹风的位置形成所述空气流。采用该构成,可以通过导风部件有效地向记录纸吹风。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通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通气孔相对,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吸引到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
采用该构成,可以使记录纸稳定地经过第一输送通道,从而使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进一步,由于可以抑制记录纸的摇动,所以可以防止记录纸上的还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像蹭到其它部件而造成图像不良的情况的发生。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通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位于所述外包装一侧的壁面上;导风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将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导向指定的方向;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通气孔相对,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吸引到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所述导风部件在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吹风的位置形成所述空气流。
采用该构成,可以通过导风部件有效地向记录纸吹风,使在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充分冷却。而且可以使记录纸稳定地经过第一输送通道,从而使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纸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进一步,由于可以抑制记录纸的摇动,所以可以防止记录纸上的还没有定影的调色剂像蹭到其它部件而造成图像不良的情况的发生。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鼓,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带电器,对该感光鼓施加带电电压;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感光鼓附近,以形成经由所述感光鼓和所述带电器附近的空气流。采用该构成,可以防止所述带电器产生的臭氧吸附到感光鼓上,可以实现臭氧的去除。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臭氧过滤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流的流路上,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鼓,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带电器,对该感光鼓施加带电电压,所述带电器相对于所述臭氧过滤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流的流路的上游一侧。
感光鼓例如在周面上形成成为调色剂像的基础的静电潜影之前,通过带电器被施加了高电压的带电电压,处于带电状态。所以在使用带电器产生这样的高电压时,会从该带电器产生臭氧。采用该构成,即使在带电器中产生了臭氧的情况下,该臭氧也会随着横穿第一输送通道进行吸气的空气流进行移动。接着,臭氧被配置在该空气流的流路上的臭氧过滤器捕捉。因此,即使产生了臭氧,也不会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泄漏,可通过臭氧过滤器进行回收。
换句话说,可以在不泄漏臭氧的情况下,将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空气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据此,例如在对图像形成部和其附近的部位进行冷却时,可在不泄漏臭氧的情况下,适当地将图像形成部和其附近的空气向图像形成装置的外部排出。
在所述构成中优选的是:还包括外壳,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定影部、第一输送通道、第二输送通道和风扇;盖,设置在将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的空气流排放至所述外壳的外部的位置上,且具有排气孔,并可以自由装拆,其中,所述臭氧过滤器安装在所述盖上。
采用该构成,仅仅通过将该盖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一个操作,就可以简单地安装臭氧过滤器,并且可以通过盖适当地保护臭氧过滤器。在臭氧过滤器恶化而去除臭氧的能力降低时,可将盖取下,去除已恶化的臭氧过滤器,安装新的臭氧过滤器后,再去安装盖,从而可以简单地恢复到充分捕捉臭氧的状态。
此外优选的是:盖可采用钩式盖等,这样无需使用工具即可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或拆卸。由此,可简单地更换臭氧过滤器,即使不是技术服务人员等的一般用户,也可以简单地更换臭氧过滤器。
采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进行双面印刷时,不仅可以充分冷却经单面图像形成后变成高温的记录材料,还可以使在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的输送状态趋于稳定。因此,可以获得与设置风扇7等的成本相称的大幅度的性能提高。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部,对薄片状记录材料进行图像转印处理;
定影部,对经过所述图像形成部的图像转印处理后的记录材料,利用热进行定影处理;
第一输送通道,经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输送所述记录材料;
第二输送通道,在对所述记录材料的双面进行图像转印处理时,将经所述定影部的定影处理后的记录材料,从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的该定影部的下游一侧送回到所述图像形成部的上游一侧;
风扇,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第二输送通道之间,生成横穿所述第一输送通道进行吸气、并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进行排气的空气流;
外壳,收容所述图像形成部、所述定影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所述第二输送通道和所述风扇;以及
通气孔,形成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的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其中,
所述风扇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且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
所述吸气口朝向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一侧,所述排气口朝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一侧,
所述吸气口与所述通气孔相对,以使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被吸引到所述外壳一侧的壁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包括沿着与水平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输送所述记录材料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中沿着所述与水平方向相垂直的方向输送的部分,以所述第二输送通道更靠近所述外壳的附近一侧的状态,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风部件,配置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和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之间,并将从所述排气口排出的空气导向指定的方向;
所述导风部件在向所述第二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吹风的位置形成所述空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鼓,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以及带电器,对该感光鼓施加带电电压;
所述风扇配置在所述感光鼓附近,以形成经由所述感光鼓和所述带电器附近的空气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臭氧过滤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流的流路上;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鼓,将周面上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在所述第一输送通道中被输送的记录材料上;以及带电器,对该感光鼓施加带电电压;
所述带电器相对于所述臭氧过滤器配置在所述空气流的流路的上游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盖,设置在将横穿所述第二输送通道的空气流排放至所述外壳的外部的位置上,且具有排气孔,并可以自由装拆;其中,
所述臭氧过滤器安装在所述盖上。
CN200810087754.XA 2007-03-30 2008-03-2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05805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91979 2007-03-30
JP2007091979 2007-03-30
JP2007091979A JP2008250034A (ja) 2007-03-30 2007-03-30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194A CN101276194A (zh) 2008-10-01
CN100580582C true CN100580582C (zh) 2010-01-13

Family

ID=3979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87754.XA Active CN100580582C (zh) 2007-03-30 2008-03-2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40769A1 (zh)
JP (1) JP2008250034A (zh)
CN (1) CN10058058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86018B2 (ja) 2009-10-23 2012-02-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59781B2 (ja) * 2009-10-27 2013-12-0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7539B2 (ja) * 2011-02-17 2013-12-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30622A (ja) 2011-04-27 2012-11-2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情報処理装置
JP5888519B2 (ja) * 2013-06-20 2016-03-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EP3693807B1 (en) * 2017-10-05 2023-08-0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t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KR20220017758A (ko) * 2020-08-05 2022-02-14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에어 벤트가 구비된 가이더를 통한 기류 안내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93588A (en) * 1986-04-09 1987-09-15 Xerox Corporation Thermal air curtain for a copying/printing machine
KR100572292B1 (ko) * 2002-02-13 2006-04-24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열 배출 수단을 구비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JP4109886B2 (ja) * 2002-04-08 2008-07-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74295B2 (ja) * 2004-04-26 2010-06-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939018B2 (ja) * 2005-09-13 2012-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19032A (ja) * 2006-02-15 2007-08-30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76194A (zh) 2008-10-01
US20080240769A1 (en) 2008-10-02
JP2008250034A (ja) 2008-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80582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89731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68219B2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処理装置
JP20072190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28260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901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409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9127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320527A (ja) デジタル複写機
JP20042720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0563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030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069987A1 (en) Hard Imaging Devices, Humidity Control Systems And Hard Imaging Methods
JP200816490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8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19770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616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5627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01686A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336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45727A (ja) 冷却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206329B1 (ko) 전자사진 프로세서의 기록용지 말림 방지 장치
JP2003302892A (ja) 冷却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91580A (ja) 熱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55660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