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75098C -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75098C
CN100575098C CN200610107821A CN200610107821A CN100575098C CN 100575098 C CN100575098 C CN 100575098C CN 200610107821 A CN200610107821 A CN 200610107821A CN 200610107821 A CN200610107821 A CN 200610107821A CN 100575098 C CN100575098 C CN 10057509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ne head
organic
substrate
knitting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6101078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03581A (zh
Inventor
赤川卓
四谷真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03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03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7509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75098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3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 G03G15/32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in which the charge pattern is formed dotwise, e.g. by a thermal head by application of light, e.g. using a LED arra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43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44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radiation to a printing material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single radiation source per colour, e.g. lighting beams or shutte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exposing, i.e. imagewise exposure by optical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 a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 G03G15/04036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 G03G15/04045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 G03G15/04072Details of illuminating systems, e.g. lamps, reflectors for exposing image information provided otherwise than by directly projecting the original image onto the photoconductive recording material, e.g. digital copiers by las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rinters Or Recording Devices Using Electromagnetic And Radiation Means (AREA)
  • Facsimile Heads (AREA)

Abstract

一种行式打印头,具备:具有复数的有机EL元件的元件基板;配置在所述元件基板上,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经所述接合层被与所述元件基板接合,具有覆盖所述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反射膜的反射基板;由所述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穿过所述接合层分别射出的复数的射出部。

Description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利用电子照相方式的打印机,熟知的是行式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该行式打印机为在成为被曝光部的感光鼓的周面上,邻近配置了带电器、行式打印头(Line Head)、显影器、转印器等装置。在行式打印机中,在因带电器而带电的感光鼓的周面上,通过设置在打印头上的发光元件的选择性发光动作而进行曝光,形成成为静电潜像的曝光点,此潜像被显影器供给的色粉(toner)显影,色粉图像被转印器转印到纸张上。
作为这样的行式打印机,熟知的是将以有机场致发光元件(有机EL元件)为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阵列作为打印头使用的图像显示装置(例如,参照特开2005-119104号公报)。
上述文献中的打印头,因为是将面发光的、有机EL元件发出的相对扩散的光照射到感光鼓上,所以辉度较低,难以使所述感光鼓充分曝光。例如,可以考虑向微小的有机EL元件通很多的电流而取出辉度高的点状光的方法,但这种情况下,随着电流量有机EL元件产生高热,导致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劣化而缩短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实现作为发光元件的有机EL元件的长寿命化,且高辉度的行式打印头,以及具备该行式打印头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行式打印头,具有:元件基板,其具有多个有机EL元件;接合层,其配置于所述元件基板上,具有透光性且具有多个线状区域;反射基板,其经由所述接合层与所述元件基板接合,具有覆盖所述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反射膜;多个光射出部,其位于各个所述线状区域的一端,使由所述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由所述反射膜反射,并使所述光穿过所述接合层从其分别射出。
根据本发明的行式打印头,从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被设于反射基板的反射膜反射,并且被导波在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内,被光射出部聚光后取出到外部。因为从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被聚光后从各光射出部射出,所以各光射出部射出的光的辉度高。如果不使光射出部的大小发生变化,将所述有机EL元件的发光面积扩大,该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量增加,可以从光射出部取出更高辉度的光。通过使用能够射出高辉度光的行式打印头,能够确实地对感光鼓进行曝光。由于不用向如此微小的有机EL元件流通大量的电流,就可以取出高辉度的光,所以不存在有机EL元件因热而劣化的现象。如此,根据本发明的行式打印头,能够实现有机EL元件的长寿命化,并且能够取出高辉度的光。
在所述行式打印头中,所述反射基板优选与所述元件基板的发光侧相对。如此,从有机EL元件射出的光透过接合层,被反射膜导波。因此,例如像将反射基板贴合在所述基板的相反一侧的情况时,从有机EL元件射出的光不会因为在反射膜之前透过基板而产生衰减。所以,通过从所述光射出部有效地取光,能够取出高辉度的光。
在所述行式打印头中,从所述各个射出部射出的光,优选沿着与所述元件基板的发光面平行的方向前进。
在所述行式打印头中,所述接合层优选具有复数的线状区域。此时,所述各个射出部优选位于所述各个线状区域的一端。
在所述行式打印头中,所述各个反射膜优选具有面对所述元件基板的多个凹曲面。
所述行式打印头,也可以具备与所述射出部对应的多个微透镜。此时,所述行式打印头还可以具有:打印头基体,其具有所述元件基板和所述接合层以及所述反射基板;微透镜阵列基板,其具有所述微透镜,经由接合层与所述打印头基体接合。根据此行式打印头,可以通过微镜头对光射出部射出的光进行聚光,可以有效地将光取出到外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辉度。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的行式打印头;被该行式打印头曝光的感光鼓。根据此图像形成装置,由于具备上述的作为曝光机构的高辉度的行式打印头,能够使感光鼓确实地曝光,可以形成正确的图像。
附图说明
图1为行式打印头模块的侧视剖面图。
图2A为行式打印头的立体图。
图2B为行式打印头的侧视图。
图3为图2B中A-A′线方向的行式打印头的侧剖面图。
图4为图2B中B-B′线方向的行式打印头的侧剖面图。
图5为SL阵列的立体图。
图6A及6B为有机EL元件及驱动元件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7A、图7B及图7C为行式打印头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8A、图8B及图8C为接着图7C的行式打印头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9A及图9B为接着图8C的行式打印头的制造工序说明图。
图10A及图10B为第二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的示意图。
图11为串联(tandem)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四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还有,在以下参照的各个附图中,为了使附图容易看清,而将各构成要素的尺寸等进行适当变更后表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行式打印头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行式打印头被作为后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机构使用,具体地说,是在包括行式打印头的行式打印头模块的状态下使用。
(行式打印头模块)
首先对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机构使用的行式打印头模块进行说明。
图1为行式打印头模块的侧视剖面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具有:行式打印头1,其具有整列配置的多个有机EL元件(场致发光元件);SL阵列(Selfoc Lens Array)31,其具有整列配置的多个SL元件31a;打印头盒52,其固定有行式打印头1及SL阵列31。SL元件31a使从行式打印头射出的光正立等倍成像。在行式打印头模块101中,行式打印头1中整列配置的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射入到SL阵列31的SL元件31a上,通过在图1中2点划线所示的感光鼓41的外周面上正立等倍成像而进行曝光。
(行式打印头)
其次,参照图2~4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行式打印头1进行说明。
图2A及图2B模式地表示所述行式打印头1,图2A为立体图,图2
B为侧视图。图3为图2B中A-A′线方向的行式打印头的侧剖面概略图。图4为图2B中B-B′线方向的行式打印头的侧剖面概略图。在图3及图4中,形成在元件基板5上的TFT元件等的驱动元件部的图示被省略。
如图2A及图2B所示,行式打印头1具有打印头基体7,其具有:元件基板5,其形成有多个有机EL元件3;反射基板6,其贴合于元件基板5,形成有反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的反射膜6a。元件基板5如后所述,包括有机EL元件3和由Si构成的基板5a(参照图6A及图6B),在基板5a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有驱动元件。有机EL元件3形成为与驱动元件连接的状态。
如图3所示,反射基板6经由在元件基板5的有机EL元件3的光射出侧的面上具有透光性的、例如由环氧树脂等构成的接合层8被贴合于元件基板5。反射基板6与元件基板5的发光侧相对。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中的有机EL元件3,因为进行所谓的顶部射出型的发光,所以所述接合层8及反射基板6设于设有所述基板5a的有机EL元件3的一侧的面上。在所述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设有将从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射出的射出部12。
所述有机EL元件3,位于设在元件基板5上的有机隔层221之间,且至少具有配置于由阳极和阴极构成的一对电极之间的发光层60。通过从该一对电极向所述发光层60供给电流而使有机EL元件发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有机EL元件3具有顺序地配置:作为阳极作用的像素电极23、从像素电极23的空穴进行注入/输送的空穴输送层70、由有机EL物质构成的发光层60、阴极50的结构。
如后所述,元件基板5上设有薄膜晶体管(TFT)等的开关元件(驱动电路)。通过该开关元件控制向有机EL元件3的通电。
如图3及图4所示,在所述反射基板6的内侧面(即、所述接合层8)上,设有多个在所述各有机EL元件3的正上方相对而形成的、剖面视图呈大致半球形的槽部。在包括此槽部的所述反射基板6的内侧面上,设有反射从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的反射膜6a。
被所述反射膜6a覆盖的槽部,形成为在所述反射基板6的一侧的端部露出的状态,作为反射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的反射部10而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部10为在各有机EL元件3和反射膜6a之间充填了接合层8的区域。接合层8具有形成线状的多个线状层(线状区域)8。反射膜6a具有面向元件基板5,覆盖各接合层8的多个凹曲面。在反射部10中,通过反射膜6a反射的各有机EL元件3的光被反射。反射部10作为后述的向光射出部12将光进行导波的导波路发挥作用。
被所述反射膜6a反射的各有机EL元件3的光,如图4所示,通过在所述接合层8(反射部10)内导波,被聚光到所述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一侧。在所述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上,设有射出部12,其射出被所述反射膜6a反射的所述各有机EL元件3的光。光射出部12位于接合层8中的没有被反射膜6a覆盖的位置。所述光射出部12的面积比所述各有机EL元件3的发光面积,即发光层60的面积小。通过后述的制造工序,对所述光射出部12的表面进行研磨,由此能够防止从光射出部12射出的光发生扩散。
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1中,各有机EL元件3射出的光,在设于反射基板6上的反射膜6a反射,并且被导波到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8内,聚光于设在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上的光射出部12,从而取出到外部。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沿着与元件基板5的有机EL元件3的形成面(发光面)平行的方向(即、与包括有机EL元件3的配列方向的面实质平行的方向),从光射出部12射出。
根据如此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头1,将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导波到设在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一侧的光射出部12,且进行聚光,由此能够取出高辉度的光。
还有,本实施方式适用于顶部射出型的有机EL元件3,但例如在没有设置所述基板5a的有机EL元件3的一侧经由接合层贴合反射基板,也可以适用于底部射出型的有机EL元件3。这种情况下,优选使所述接合层8的厚度变薄。如此,通过缩窄所述有机EL元件3和反射膜6a的间隔,可以有效地从光射出部12取出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
(SL阵列)
图5为SL阵列31的立体图。SL阵列31具有排列了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制造的SL元件31a的结构。SL元件31a形成为直径0.28mm左右的纤维状。各SL元件31a配置为交错状,在各SL元件31a的间隙中充填有黑色的硅树脂32。SL阵列31还具有配置于SL元件31a的周围的框架34。
另外,SL元件31a从其中心到周边具有抛物线上的折射率分布。所以,射入到SL元件31a的光,按一定周期在其内部蛇形前进。如果调整SL元件31a的长度,能够使图像正立等倍成像。如果将正立等倍成像的SL元件31a整列配置,则可以使邻接SL元件31a作出的图像重合,能够获得广范围的图像。因此,图5的SL阵列,能够使打印头1全体发出的光高精度地成像。
(有机EL元件及驱动元件)
其次,参照图6A及图6B对所述打印头1的有机EL元件3及驱动元件等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图6A详细地表示在构成所述打印头1的元件基板5上设置的有机EL元件3的结构。图6B详细地表示驱动元件的结构。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有机EL元件3因为是所谓的顶部射出型,所以能够从元件基板5中的密封层51侧取出发出的光。作为构成元件基板5的基板5a,可以使用透明基板及不透明基板的任何一种,但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不透明基板。
作为这样的不透明基板,例如在氧化铝等的陶瓷、不锈钢等的金属片上实施了表面氧化等绝缘处理的材料之外,还可以举出热硬化性树脂、热可塑性树脂等。
底部射出型的情况,因为光透过基板5a被射出,作为构成成为透明基板的基板5a的材料,可以举出玻璃、石英、树脂(塑料、塑料薄膜)等例子,尤其是玻璃最为适宜。
在基板5a上,形成有包括连接于像素电极23的驱动用TFT123(驱动元件4)等的电路部11,在其上设有有机EL元件3。所述有机EL元件3具有顺序地配置作为阳极作用的像素电极23、从像素电极23的空穴进行注入/输送的空穴输送层70、由有机EL物质构成的发光层60、阴极50的结构。所述有机EL元件3形成于被有机隔层221划分的区域。
图6B所示为与图2A对应的、有机EL元件3及驱动用TFT123(驱动元件4)的模式图。在图6B中,电源线17连接于驱动元件4的源/漏电极,电源线18连接于有机EL元件3的阴极50。
如图6A所示,如此构成的有机EL元件3,通过发光层60将从空穴输送层70注入的空穴和来自阴极50的电子结合而发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像素电极23上形成有由SiO2等亲液性的绝缘材料构成的无机隔层25,在此无机隔层25上形成有开口25a。
因为无机隔层25由绝缘材料构成,如后所述在所述开口25a内配置有一部分的功能层上,在由无机隔层25隔断的区域内没有电流流动。所以,发光区域即发光面积由无机隔层25的开口25a所决定。
尤其是在底部射出型的情况下,上述像素电极23由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具体地说,适宜使用ITO(铟锡氧化物)。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为顶部射出型,所以像素电极23具有在高反射性的Ag或Al等金属膜上,层叠了由功函数较高的ITO等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的透明电极的结构。
作为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特别适宜使用聚二氧乙基噻吩/聚对苯乙烯磺酸(PEDOT/PSS)的分散液,即、使聚二氧乙基噻吩分散到作为分散媒的聚对苯乙烯磺酸中,在使其分散到水中的分散液。
还有,作为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可以使用不限定于上述材料的各种材料,可以使用例如使聚苯乙烯、聚吡咯、聚苯胺、聚乙炔及它们的衍生物等,分散到适宜的分散媒例如所述的聚对苯乙烯磺酸中的材料。
作为形成发光层60的材料,使用公开的能够发出荧光或者磷光的发光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例如发光波长带域与红色对应的发光层,当然也可以采用发光波长带域与绿色和蓝色对应的发光层。
作为具体的形成发光层60的材料,适宜使用(聚)芴衍生物(PF)、(聚)对苯撑乙烯(p-Phenylen-Vinylen)衍生物(PPV)、聚亚苯基衍生物(Pp)、聚对苯撑衍生物(PPP)、聚乙烯咔唑(PVK)、聚噻吩衍生物、聚甲基苯基硅烷(PMPS)等的聚硅烷(Polysilane)系的材料。另外,也可以向这些高分子材料中掺入二萘嵌苯系色素、香豆素系色素、若丹明系色素等高分子材料,或红荧烯、二萘嵌苯、9,10-二苯基蒽、四苯基丁二烯(Tetraphenylbutadiene)、尼罗红(Nile red)、香豆素6、喹吖(二)酮等低分子材料后使用。
阴极50覆盖所述发光层60而成。作为形成阴极50的材料,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1因为是顶部射出型而需要透光性,所以可以使用透明导电材料。ITO适宜作为透明导电材料,除此之外,也可以使用例如氧化铟、氧化锌系的非晶体透明导电膜(Indium Zinc Oxide:IZO(登录商标))(出光兴产公司制造)等。本实施方式中使用ITO。例如,可以使用将Ca形成为厚度5nm左右,在其上形成厚度200nm左右的ITO膜的层叠构造的作为电极的材料。如此,可以从阴极50一侧取出发出的光。
在这样的阴极50上,设有覆盖阴极50及有机隔层221的表面的密封层51。密封层51由具有透光性的树脂材料构成,例如有聚丙烯树脂、环氧树脂等。此时,优选在阴极51上作为钝化进行SiN、SiON等的制膜。
密封层51防止氧和水分向其内侧的浸入。通过密封层51防止了氧和水分浸入由阴极50及发光层60构成的有机EL元件3,能够抑制因为氧和水分造成的有机EL元件3的劣化等。
密封层51也可以具有例如将无机膜和合成树脂等具有粘接功能的有机膜交互复数层叠而成的结构。通过将无机膜和有机膜进行多个层叠,能够防止裂缝的发生。另外,密封层51也可以具有设置了多层无机膜的结构。此时,既可以设置多层例如氮氧化硅(SiON)等,设置多层由1种材料构成的膜,也可以多层设置将氮化硅和二氧化硅层叠等由不同材料构成的膜。无机膜的多层构造,有利于提高对所述有机EL元件3的密封性能。
在此有机EL元件3的下方,如前所述设有电路部11。电路部11形成于基板5a上。即、在基板5a的表面上形成有作为基础的以SiO2为主体的基础保护层281,其上形成有硅层241。在硅层241的表面上,形成有以SiO2及/或SiN为主体的栅绝缘层282。
在所述硅层241中,夹着栅绝缘层282与栅电极242重合的区域为通道区域241a。栅电极242为不图示的扫描线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覆盖硅层241,形成栅电极242的栅绝缘层282的表面上,形成以SiO2为主体的第一层间绝缘层283。
另外,在硅层241中,在通道区域241a的源极侧,设有低浓度源极区域241b及高浓度源极区域241S。另一方面,在通道区域241a的漏极一侧,设置有低浓度漏极区域241c及高浓度漏极区域241D。由此,形成所谓LDD(Light Doped Drain)构造。高浓度源极区域241S经贯穿栅绝缘层28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283开孔的接触孔243a,被连接在源电极243上。源电极243作为电源线(不图示)的一部分而构成。另一方面,高浓度漏极区域241D,通过贯穿栅绝缘层282和第一层间绝缘层283开孔的接触孔244a,被连接在与源电极243同层的漏电极244上。
在形成有源电极243及漏电极244的第一层间绝缘层283的上层上,形成有例如以丙烯系的树脂成分为主体的平坦化膜284。平坦化膜284由聚丙烯系或聚酰亚胺系等的耐热性绝缘性树脂等形成,是去除由于驱动用TFT123(驱动元件4)、源电极243、以及/或者漏电极244等造成的表面凹凸而形成的已知的材料。
ITO等构成的像素电极23,经由形成在平坦化膜284的表面上的、该像素电极23设置在平坦化膜284上的接触孔23a,被连接到漏电极244上。即、像素电极23经过漏电极244被连接于硅层241的高浓度漏极区域241D。
在平坦化膜284的表面上,形成有像素电极23和所述的无机隔层25。在无机隔层25上,形成有有机隔层221。在像素电极23上,形成在无机隔层25上的所述开口25a的内侧,且为有机隔层221上形成的开口221a的内侧的区域,就是所谓的像素区域。在像素电极23上的像素区域中,所述的空穴输送层70和发光层60从像素电极23侧顺序地层叠。因此形成上述的有机EL元件3。
(行式打印头的制造方法)
其次,对所述行式打印头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晶片状的基板5a。行式打印头的形成过程具有:在基板5a上形成有机EL元件3而形成元件基板5的工序;经由接合层8贴合元件基板5和反射基板6的工序;通过切割将其分断的工序。
首先,如图7A所示,在构成元件基板5的基板5a的表面上,形成基础保护层281。再在基础保护层281上形成多晶硅层等,从多晶硅层等形成所述电路部11。接着,向覆盖元件基板5的整面那样层叠反射性高的Ag或Al等的金属膜和ITO。通过图案形成此导电膜,形成经平坦化膜284的接触孔23a与漏电极244进行电气连接的像素电极23。
其次,在像素电极23上及平坦化膜284上,通过CVD法等成膜SiO2等的绝缘材料而形成间隔壁层(不图示)。接着,用已知的光刻技术、蚀刻技术对间隔壁层进行图案形成。因此,如图7A所示,形成具有与有机EL元件的像素区域对应的多个的开口25a的无机隔层25。
其次,如图7B所示,在无机隔层25的规定位置,详细是指包围像素区域的位置上用树脂等形成有机隔层221。此有机隔层221如后所述划分有机EL元件的形成区域。
其次,在元件基板5的表面上,形成显示为亲液性的区域和显示为憎液性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形成各个区域。具体地说,等离子体处理具有:预备加热工序、亲液化工序、憎液化工序和冷却工序。亲液化工序是指在有机隔层221的表面、开口221a的壁面、像素电极23的电极面以及无机隔层25的表面分别进行亲液性加工。憎液化工序是指在有机隔层221的上面以及开口221a的壁面进行憎液性加工。
即、在等离子体处理中,基材(包含所述隔层等的元件基板5)被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例如70~80℃左右。接着,作为亲液化工序在大气压下进行以氧为反应气体的等离子体处理(O2等离子体处理)。接着,作为憎液化工序在大气压下以四氟化甲烷为反应气体进行等离子体处理(CF4等离子体处理)。其后,将经等离子体处理被加热的基材冷却到室温。由此,向基板的规定位置付与亲液性及憎液性。
在憎液化工序中,像素电极23的电极面及无机隔层25稍微受到CF4等离子体处理的影响。然而,作为像素电极23的材料ITO以及无机隔层25的构成材料SiO2、TiO2等对氟缺少亲和性。因此,亲液化工序中被付与的羟基不会被氟基所置换,可以保持各表面的亲液性。
其次,在用所述有机隔层221包围的区域内形成空穴输送层70。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适宜使用液滴吐出法(以下成为喷墨法)。即、通过喷墨法,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可以选择性地配置及涂布在电极面上。其后,进行该材料的干燥处理及热处理。由此,在像素电极23上形成空穴输送层70。作为空穴输送层70的形成材料,使用例如使所述的PEDOT:PSS溶解到乙丙醇等的极性溶媒中的材料。
在使用喷墨法形成空穴输送层70的过程中,首先,向喷墨头HA填充空穴输送层形成材料70a。接着,如图7B所示,从喷墨头HA的喷嘴向位于无机隔层25的开口25a内的电极面吐出每滴的液量被控制的液滴。此时,喷墨头HA的喷嘴,与该电极面相对配置,喷墨头和基材(元件基板5)根据需要相对移动。其次,吐出后的液滴被干燥处理,蒸发掉空穴输送层材料70a中包含的分散媒和溶媒。由此形成空穴输送层70。
作为喷墨头HA,优选的是采用由通电时产生机械振动的压电元件使液室内的压力变化而将液滴从喷嘴吐出的方式的液滴吐出头。也可以使用由发热体对液室内进行局部加热后通过产生的气泡将液滴吐出的液滴吐出头。除了这些以外,也可以采用带电控制型、加压振动型等连续方式,静电吸引方式、以及通过照射激光等的电磁波产生热量,在热量的作用下吐出液滴的方式等。
从吐出喷嘴吐出的液滴,在施加了亲液化处理的电极面上扩延,充满无机隔层25的开口25a的内部,配置于开口25a的内侧。在被憎液处理后的有机隔层221的上面,液滴被弹开不产生附着。也就是说,即使液滴的一部分偏离吐出目标位置,落在有机隔层221的表面上,其表面也不会被液滴弄湿,被弹开的液滴被引入无机隔层25的开口25a内。
还有,在此空穴输送层形成工序之后,优选应该防止各种的形成材料和形成的要素的氧化、吸湿,并在氮保护气氛、氩保护气氛等惰性气体气氛中进行处理。
其次,如图7C所示,在被所述有机隔层221划分的区域内形成发光层60。在此发光层形成工序中,与形成空穴输送层70的工序同样,适宜采用上述的喷墨法。也就是说,通过喷墨法将发光层形成材料吐出到空穴输送层70上。其后,进行该材料的干燥处理及热处理。由此,在有机隔层221上形成的开口221a内,在像素区域上形成发光层60。
其次,在所述发光层60上形成阴极50。作为阴极50,为了使有机EL元件3有效地发光,一般采用电子注入层和导电层的层叠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50由上述的Ca和ITO的层叠膜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元件基板5和不图示的金属掩膜的位置重合,用蒸镀法或溅射法对阴极50进行成膜。由此,形成选择性覆盖所述发光层60的阴极50。在阴极50的形成中,也可以在包括有机隔层221上的基板5a的几乎整面上设置形成材料(ITO)。
其后,在密封工序中,在包括所述阴极50以及有机隔层221上的基板5a的整面上覆盖密封层51。例如使用微型分配器等在基板5a上涂敷密封层51。
通过上述的工序,制造出如图6A及图6B所示的具备有机EL元件3的元件基板5。
其次,参照图8A及图8B,对贴合反射基板6和元件基板5的工序进行说明。图8A及图8B为基于图2B所示的B-B′线方向的剖面的工序图。
首先,如图8A所示,准备为了和所述元件基板5贴合的成为反射基板6的前体的玻璃基板6′。此玻璃基板6′和上述的晶片状的元件基板5大小相同。通过对玻璃基板6′进行湿法腐蚀,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俯视状态下对应有机EL元件3,且其剖面被形成为半圆形的凹部。在此,所述凹部通过后述的切割工程,成为构成光射出部12的反射部10(参照图3)。
之后,如图8B所示,在形成有凹部的玻璃基板6′一侧的前面,通过溅射法,形成反射从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的反射膜6a。如此,形成具有反射有机EL元件3的光的反射膜6a的反射基板6。
其次,通过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8贴合元件基板5和反射基板6。首先,如图8C所示,具有透光性且作为热硬化性的粘结剂作用的、例如使用丝网印刷、分配(Dispense)等方法将环氧树脂涂敷在所述元件基板5的设有有机EL元件3一侧的面上。
接着,将设有所述接合层8的元件基板5和反射基板6对准(alignment)之后,通过所述接合层8对所述元件基板5和所述反射基板6进行加热及加压,同时进行贴合。由此,形成成为图9A所示的喷头基体7的前体的接合体。本实施方式中,如俯视的图9A所示,在设置在所述反射基板6上的各个凹部内,设有2个有机EL元件3。
其次,沿图9B所示的切割线,通过切割刀片将上述接合体分割成各行式打印头。由此,如图9B所示,形成经由接合层8贴合的元件基板5和反射基板6构成的打印头基体7。
此时,因为切断形成在所述反射基板6上的凹部,在切割成的切割面即打印头基体7的一个端面,接合层8从切割面侧露出。
此接合层8具有上述的透光性。因此,从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被形成在反射基板6上的反射膜6a反射后,透过接合层8内部。即、在打印头基体7中,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上的接合层8的露出部分构成光射出部12。在各有机EL元件3和反射膜6a之间填充有接合层8的反射部10,通过反射膜6a反射各有机EL元件3的光,构成向所述光射出部12进行光导波的光导波路。
可是,所述打印头基体上的光射出部12,因为切割成为表面粗糙的状态,因此,通过研磨对所述切割加工面进行平坦化处理,可以防止从所述光射出部12射出的有机EL元件3的光产生扩散。通过以上的工序,可以形成本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1。
但是,在与打印头基体7的光射出部12相反侧的面上,存在所述反射光的一部分从所述接合层8的露出部分泄漏的情况,但与所述光射出部12相比其大小非常小根本没有问题。更优选的是在与所述光射出部12相反侧的面上也另外形成反射膜6a,将有机EL元件3的光仅从所述光射出部12取出,以实现提高光的取出效率。
其次,对上述行式打印头1的从各光射出部12将光射出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1中,经由包括上述的TFT等开关元件的电路部11,各有机EL元件3发光。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被反射膜6a反射。
形成于反射基板6上的反射部10,作为导波有机EL元件3的反射光的导波路发挥作用,且将各有机EL元件3发出的光聚光到对应的光射出部12上。由此,被反射膜6a反射的光,在接合层8(反射部10)内,向外部的成为取光出口的光射出部12前进。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头1,从有机EL元件3射出的光被设置在反射基板6上的反射膜6a反射,并且被导波在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8(反射部10)内,被设置在打印头基体7上的光射出部12聚光后取出到外部。
在此,扩大所述有机EL元件3的面积,使该有机EL元件3的发光量增加的情况下,本构成的打印头基体7在长方向变大,但光射出部12的大小以及光射出部12的间距不会变化。其结果,可以从设在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上的光射出部12取出辉度更高的光。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1,通过所述有机EL元件3对面发光的光进行聚光,从所述光射出部12射出点状的光,所以能够从光射出部12向外部取出高辉度的光。另外,因为能够在不使通向有机EL元件的电流增加的情况下取出高辉度的光,可以避免因为热导致的EL元件的劣化。
即、在行式打印头1中,获得射出光的高辉度化,并且可以实现有机EL元件3的长寿命化。具备此行式打印头1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通过SL阵列31将从行式打印头1射出的高辉度光照射到感光鼓41上,可以使该感光鼓41的表面确实地曝光。
(第二实施方式)
其次,对本发明的行式打印头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0A及图10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行式打印头1′,具备在所述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侧上具有多个微透镜M的微透镜阵列基板MA。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微透镜M以外的行式打印头1′的构成,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行式打印头1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付与同一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所述的微透镜阵列基板MA由玻璃基板构成,如图10A及图10B所示,具有和各光射出部12对应的多个的微透镜M。
各微透镜M与各光射出部12对准,通过所述具有透光性的接合层8′被贴合在打印头基体7上。接合层8′由与贴合贴合元件基板5和反射基板6的接合层8相同的材料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从光射出部12射出的光通过微透镜M被聚光。通过从行式打印头1′向外部高效率地将光取出,可以实现射出光的高辉度化。使用具备此行式打印头1′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通过用更高辉度的光对感光鼓41进行曝光,可以提高后述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品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行式打印头1′的制造方法具有微透镜阵列MA的贴合工序。在行式打印头1′的制造方法中,因为此工序之外的工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将其说明的一部分进行省略。
在微透镜阵列MA的贴合工序中,通过接合层8,在打印头基体7的光射出部12侧贴合微透镜阵列基板MA(微透镜M)。
即、图7A~图9B所示的制造过程中形成的打印头基体7上,通过丝网印刷、分配等方法涂敷由环氧树脂组成的所述接合层8。上述微透镜阵列MA对于打印头基体7被对准之后,进行加热及加压,并且将微透镜阵列基板MA贴合在打印头基体7上。由此制造出行式打印头1′。
(行式打印头模块的使用方式)
其次,对行式打印头模块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
上述行式打印头模块101,可以作为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曝光装置使用。这种情况下,行式打印头模块与感光鼓相对配置,行式打印头发出的光通过SL阵列在感光鼓上正立等倍成像。
以下,对串联方式以及四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首先,对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1为串联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1中的符号80表示图像形成装置,此图像形成装置80为串联方式,具备:4个感光鼓(图像担持体)41K、41C、41M、41Y;作为感光鼓41K、41C、41M、41Y的曝光装置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也将这些称为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101C、101M、101Y);以及带电机构(电晕带电器)42。
图像形成装置80还具备:中间转印带90、驱动辊91、从动辊92以及张力辊93。朝向图11中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循环驱动的中间转印带90被架在各个辊轴上。沿着中间转印带90,感光鼓41K、41C、41M、41Y按规定间距配置。感光鼓41K、41C、41M、41Y的外周面为作为图像担持体的感光层。
所述符号中的K、C、M、Y分别表示黑色、青色、洋红、黄色。感光鼓41K、41C、41M、41Y分别为黑色、青色、洋红、黄色用的感光体。而且,这些符号(K、C、M、Y)的含义与其他的构件相同。感光鼓41K、41C、41M、41Y与中间转印带90的驱动同步,向着图11中箭头方向(逆时针方向)转动驱动。
在各感光鼓41(K、C、M、Y)的周围,设有带电机构42和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C、M、Y)。带电机构42使感光鼓41(K、C、M、Y)的各外周面同样带电。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C、M、Y)与感光鼓41(K、C、M、Y)的转动同步,依次通过带电机构42同样地对带电的感光鼓41(K、C、M、Y)的外周面进行线扫描。
图像形成装置80还具备:显影装置44(K、C、M、Y)、一次转印辊45(K、C、M、Y)以及作为清洁机构的清洁装置46(K、C、M、Y)。显影装置44(K、C、M、Y)向在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C、M、Y)形成的静电潜像付与作为显影剂的色粉而形成可视像(色粉图像)。一次转印辊45(K、C、M、Y)使被显影装置44(K、C、M、Y)显影的色粉图像从感光鼓41(K、C、M、Y)依次转印到一次转印的中间转印带90上。清洁装置46(K、C、M、Y)除去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41(K、C、M、Y)表面上的色粉。
在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C、M、Y)中,有机EL元件的排列方向沿着感光鼓41(K、C、M、Y)的母线配置。另外,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K、C、M、Y)的发光能量峰波长被设定为与感光鼓41(K、C、M、Y)的感度峰波长实质上一致。
作为显影剂,例如使用非磁性单一成分色粉。显影装置44(K、C、M、Y)中,例如,单一成分显影剂被进给辊传送到显影辊,显影辊表面附着的显影剂的膜厚被控制刮片控制。该显影辊通过与感光鼓41(K、C、M、Y)接触及/或按压,根据电位水平在感光鼓41(K、C、M、Y)上附着显影剂,形成色粉图像。
还有,图11中的符号63表示送纸盒,符号64表示捡拾辊,符号65表示闸辊对,符号66表示作为二次转印机构的二次转印辊,符号67表示作为清洁机构的清理板。送纸盒63层叠保持多张记录介质P。捡拾辊64从送纸盒63逐张传送记录介质P。闸辊对65向二次转印辊66的二次转印部规定记录介质P的供给时机。二次转印辊66与中间转印带90一起形成二次转印部分。清理板67除去二次转印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90上的色粉。
经4色的单色色粉图像形成工作站形成的黑色、青色、洋红、黄色的各个色粉图像,由于施加到一次转印辊45(K、C、M、Y)的一次转印偏压,被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0上。色粉图像在中间转印带90上顺次重合,变为全色的色粉图像经二次转印辊66被二次转印到用纸等记录介质P上。该记录介质P通过作为定影部的定影辊61后,色粉图像被定影在记录介质P上。其后,经排纸辊对62在形成于装置上部的排纸托架68上排出记录介质P。
(四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其次,对四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2为四循环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12中,图像形成装置160,作为主要构成构件具备:旋转构成的显影装置161、作为图像担持体作用的感光鼓165、作为图像写入机构(曝光机构)作用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67、中间转印带169、送纸通道174、定影器的加热辊172以及送纸托架178。
在显影装置161中,转动显影器161a以轴161b为中心向箭头A方向转动。转动显影器161a的内部被分割为4块,各自构成黄色(Y)、青色(C)、洋红(M)、黑色(K)的4色图像形成单元。所述4色的各个图像形成单元,具有:转动显影器162a~162d、色粉供给辊163a~163d、以及将色粉控制为规定的厚度的控制板。
图12中的符号165表示所述的作为图像担持体作用的感光鼓,符号166表示一次转印构件,符号168表示带电器。符号167表示作为图像写入机构(曝光机构)作用的行式打印头模块。感光鼓165被省略图示的驱动电机,例如步进电机转动驱动。
中间转印带169被架设在驱动辊170a和从动辊170b之间。驱动辊170a连结在上述感光鼓165的驱动电机上,向中间转印带169传递动力。也就是说,通过驱动电机的驱动,中间转印带169的驱动辊170a朝与感光鼓165的相反方向即箭头E方向旋转。
在纸张通道174上设有多个的送纸辊及排纸辊对176等。纸张沿着纸张通道174输送。被中间转印带169担持的图像(色粉图像),在二次转印辊171的位置被转印到纸张的一面上。二次转印辊171通过离合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69自由地接触及分离。离合器合并时二次转印辊171与中间转印带169接触,图像被转印到纸张上。
如上所述对转印了图像的纸张,通过具有定影加热器H的定影器进行定影处理。定影器具有:加热辊172以及加压辊173。定影处理后的纸张,被排纸辊对176拉进朝箭头F方向前进。从这种状态排纸辊对176向反方向转动时,纸张反转方向后沿着两面印刷用送纸通道175向箭头G方向前进。符号177表示电器设备箱,符号178表示收纳纸张的送纸托架,符号179表示在送纸托架178的出口设置的捡拾辊。
在纸张通道中,作为驱动送纸辊的驱动电机,例如采用低速的无刷电机。作为中间转印带169,基于色彩交错补正等的必要性,优选使用步进电机。这些电机,被来自省略图示的控制机构的信号所控制。
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黄色(Y)的静电潜像被形成在感光鼓165上,通过向显影辊162a施加高电压,在感光鼓165上形成黄色的图像。当黄色的背面及表面的图像全部被中间转印带169担持时,转动显影器161a向箭头A方向90℃转动。
中间转印带169转动一次后回到感光鼓165的位置。其次,洋红(C)的2面的图像被形成在感光鼓165上,此图像与中间转印带169担持的黄色的图像重合后被担持。以下,同样重复转动显影器161的90度转动,向中间转印带169的图像担持后的1次转动处理。
为了担持4色的彩色图像,中间转印带169转动4次。从送纸托架178传送的纸张沿着传送通道174传送。中间转印带169的转动位置被控制,同时经二次转印辊171从向中间转印带169纸张的一面上转印图像。单面上被转印了图像的纸张如上所述被排纸辊对176反转,在传送通道上待机。之后,在适当的时机纸张被传送到二次转印辊171的位置,在纸张的另一面上转印所述的彩色图像。在外壳180上设有排气扇181。
图11、图1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80、160,具备作为曝光机构的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
所以,在图像形成装置80、160中,如前所述因为能够从设在打印头基体7的端面上的光射出部12取出高辉度的发出光,所以能够提高图像形成装置自身的印刷性能,获得高品质的印刷品。
还有,具备行式打印头模块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定于上述的装置,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具备代替行式打印头模块101的、将具备具有微透镜阵列基板MA的行式打印头1′的行式打印头模块101′作为曝光机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不超出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构成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的变更。本发明不受所述说明的限定,只受到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定。

Claims (7)

1.一种行式打印头,其中,具有:
元件基板,其具有多个有机EL元件;
接合层,其配置于所述元件基板上,具有透光性且具有多个线状区域;
反射基板,其经由所述接合层而与所述元件基板接合,具有覆盖所述接合层的至少一部分的反射膜;
多个光射出部,其位于各个所述线状区域的一端,使由所述有机EL元件发出的光由所述反射膜反射,并使所述光穿过所述接合层分别射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式打印头,其中,所述反射基板与所述元件基板的发光面相对,所述发光面为形成有所述有机EL元件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式打印头,其中,来自各个所述光射出部的所述光,沿着与所述元件基板的发光面平行的方向前进,其中,所述发光面为形成有所述有机EL元件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式打印头,其中,各个所述反射膜具有面向所述元件基板的多个凹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式打印头,其中,还具有对应于所述光射出部的多个微透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式打印头,其中,还具有:
打印头基体,其具有所述元件基板、所述接合层以及所述反射基板;
微透镜阵列基板,其具有所述微透镜,经由接合层而与所述打印头基体接合。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具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行式打印头、被所述行式打印头曝光的感光鼓。
CN200610107821A 2005-07-26 2006-07-24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509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215529A JP4508025B2 (ja) 2005-07-26 2005-07-26 ラインヘッド、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5529 2005-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03581A CN1903581A (zh) 2007-01-31
CN100575098C true CN100575098C (zh) 2009-12-30

Family

ID=37673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10782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75098C (zh) 2005-07-26 2006-07-24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652683B2 (zh)
JP (1) JP4508025B2 (zh)
KR (1) KR100803617B1 (zh)
CN (1) CN100575098C (zh)
TW (1) TW200716388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05869B2 (en) * 2007-05-14 2010-04-2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 shielding member, a line head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line head
JP2009214396A (ja) * 2008-03-10 2009-09-24 Ricoh Co Ltd 光書込み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93021B1 (ko) * 2008-08-19 2015-02-12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KR20100030147A (ko) * 2008-09-09 2010-03-1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원, 라인 프린터 헤드 및 화상형성장치
KR20100065782A (ko) * 2008-12-08 2010-06-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라인 프린터 헤드 및 화상형성장치
JP5558161B2 (ja) 2010-03-29 2014-07-23 アロン化成株式会社 発熱体と、冷却部品との間のスペーサーとして使用される熱伝導性エラストマー組成物
JP2012133149A (ja) * 2010-12-22 2012-07-1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KR101784994B1 (ko) * 2011-03-31 2017-10-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5683507B2 (ja) * 2012-01-30 2015-03-11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発光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012285B2 (ja) * 2012-06-25 2016-10-25 リコー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0694B2 (ja) * 2012-10-09 2016-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KR102139681B1 (ko) 2014-01-29 2020-07-30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발광소자 어레이 모듈 및 발광소자 어레이 칩들을 제어하는 방법
KR102400529B1 (ko) * 2015-10-26 2022-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금속 케이스를 구비한 전자기기 및 이에 사용되는 금속 케이스
CN109256491B (zh) * 2018-10-11 2021-04-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5846A (en) 1987-07-07 1989-03-30 Daito Press Kogyo Kk Remote control device for rear view mirror
JPH0185846U (zh) * 1987-11-27 1989-06-07
JPH02184467A (ja) * 1989-01-10 1990-07-18 Citizen Watch Co Ltd Elアレーヘッド
US5408547A (en) 1993-02-19 1995-04-18 Motorola, Inc. Optical read/write head
JP2942230B2 (ja) 1998-01-12 1999-08-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発光装置
JP4143181B2 (ja) 1998-08-31 2008-09-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22445B2 (ja) 2001-07-19 2009-09-0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プリントヘッド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921556B2 (ja) * 2001-11-08 2007-05-30 正喜 江刺 光ファイバ端面のマイクロレンズの形成方法
JP3730573B2 (ja) 2002-01-16 2006-01-0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露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82255A (ja) 2002-03-22 2003-10-03 Seiko Epson Corp 表示装置
JP2003291406A (ja) * 2002-04-02 2003-10-14 Seiko Epson Corp 有機elアレイ露光ヘッド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192494B2 (ja) * 2002-05-14 2008-12-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発光パネル
JP3938099B2 (ja) * 2002-06-12 2007-06-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マイクロレンズ、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板、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7158161B2 (en) * 2002-09-20 2007-01-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and an exposure unit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both using the element
JP2005032492A (ja) * 2003-07-09 2005-02-0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を用いた露光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WO2004039595A1 (ja) * 2002-10-30 2006-02-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画像書込装置の光源、及び光源の製造方法
AU2003298493A1 (en) * 2002-12-18 2004-07-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xpo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element
JP2005101559A (ja) * 2003-08-28 2005-04-14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電子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電子デバイス、及び表示装置
JP2005119104A (ja) 2003-10-16 2005-05-12 Seiko Epson Corp ラインヘッド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23057A (ja) 2003-10-17 2005-05-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4573240B2 (ja) * 2004-08-03 2010-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211710B2 (ja) * 2004-08-04 2009-01-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522810B2 (en) * 2005-02-14 2009-04-21 Casio Computer Co., Ltd. Scanning head and print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716388A (en) 2007-05-01
US7652683B2 (en) 2010-01-26
US20070025765A1 (en) 2007-02-01
KR20070014030A (ko) 2007-01-31
KR100803617B1 (ko) 2008-02-19
JP2007030290A (ja) 2007-02-08
JP4508025B2 (ja) 2010-07-21
CN1903581A (zh) 2007-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75098C (zh) 行式打印头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539518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US7382391B2 (en) Line head modul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0798443B1 (ko) 광원 장치, 그 제조 방법 및 라인 헤드 모듈
CN100418016C (zh) 线性头模块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06281730A (ja) ラインヘッド、露光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56075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1746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59772A (ja) 有機el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プリンタヘッド、照明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06156427A (ja) 発光装置、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電子機器
JP4238798B2 (ja) ラインヘッド、ラインヘッド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20392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光学装置
JP2006315195A (ja)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1733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9170A (ja) 透明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027197A (ja)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4090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27198A (ja)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99289B1 (ko) 발광 장치 및 발광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JP2006044088A (ja) ラインヘッドとその製造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6706A (ja) 透明基板、電気光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06272685A (ja) ライン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0353A (ja) 有機el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有機el装置
JP2006192594A (ja) 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5384A (ja) ラインヘッドモジュール、露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30

Termination date: 20150724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