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45732C -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 Google Patents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45732C
CN100545732C CNB200610095610XA CN200610095610A CN100545732C CN 100545732 C CN100545732 C CN 100545732C CN B200610095610X A CNB200610095610X A CN B200610095610XA CN 200610095610 A CN200610095610 A CN 200610095610A CN 100545732 C CN100545732 C CN 10054573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focus lens
focus
camera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95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5145A (zh
Inventor
井出昌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Imag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Imaging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Imaging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85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5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4573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4573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2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 G02B7/36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 G02B7/38Systems for automatic generation of focusing signals using image sharpness techniques, e.g.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for generating autofocus signals measured at different points on the optical axis, e.g. focussing on two or more planes and comparing image data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18Focusing aids
    • G03B13/20Rangefinders coupled with focusing arrangements, e.g. adjustment of rangefinder automatically focusing camera
    • G03B13/22Rangefinders coupled with focusing arrangements, e.g. adjustment of rangefinder automatically focusing camera coupling providing for compensation upon change of camera le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 Accessories Of Camera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一种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考虑摄影镜头中包含的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例如换极点),使对应于散焦状态的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不同。例如,一种照相机,具有:检测摄影镜头的散焦量的散焦量检测部;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的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和存储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的存储元件,在该照相机中,设有对焦镜头移动机构,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输出和上述存储元件的输出,使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的方向和上述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的对应关系反转,使上述对焦镜头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例如,系统单反照相机),特别涉及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平9-211649号公报等公开了可以更换镜头的系统单反照相机的焦点调节装置。
上述日本特开平9-211649号公报等公开的可以更换镜头的系统单反照相机的焦点调节装置,可以实现对近距离被摄体进行自动对焦(以下简称为AF)摄影的宏观摄影。
在宏观摄影中有被称为等倍宏观摄影的,以实物大小来拍摄被摄体像的技术。在等倍宏观摄影中,已经知道会产生以下现象。
例如,当使对焦镜头从对焦状态伸出时,一般散焦量相对于同一被摄体在负(前对焦)方向变化,但在等倍宏观附近,散焦量在正(后对焦)方向变化。
在产生这种现象的等倍宏观摄影中,如果进行普通的AF动作,则产生以下问题。
图17A表示等倍宏观区域附近的摄影镜头的对焦镜头伸出量和散焦量的关系的一例。图17B表示对焦镜头伸出量和摄影倍率的关系。
如图17A所示,当对焦镜头从散焦量为0的对焦状态A点伸出时,散焦量在负方向变化。
可是,散焦量在B点显示出峰值,之后散焦量的变化成为正方向,在C点以与A点不同的摄影倍率(等倍)再次对焦。
由于产生这种现象,所以从B点到C点的区间中不能进行AF动作,使用便利性极差。
并且,如果在对焦镜头位于C点时进行了AF动作的情况下观察取景器,将会进行具有不协调感的AF动作,即,从最初对焦(C点)的状态起焦点一旦模糊后通过B点到达A点,以与最初不同的倍率对焦。
用于改善上述的使用便利性差的问题的照相机等装置尚未被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该焦点调节装置在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中,可以改善在拍摄近距离被摄体的宏观摄影时焦点调节的使用便利性。
本发明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考虑摄影镜头所包含的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使与散焦状态对应的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不同。这样,可以实现更容易使用的焦点调节。
例如,如果构成为把图17A中的点B设为上述的特定位置,可以进行反应了上述等倍宏观区域附近的摄影镜头的对焦镜头伸出量和散焦量的关系的焦点调节。
本发明的一构成例具有以下单元:摄影镜头,其包括对焦镜头,成像被摄体的光学像;散焦量检测部,其检测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量;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存储元件,其存储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和对焦镜头移动机构,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输出和上述存储元件的输出,使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的变化方向和上述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的对应关系逆转,使上述对焦镜头移动。
此处,也可以使用检测部来取代上述存储元件,或与存储元件一起使用检测部。检测部用于借助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使上述对焦镜头向规定方向移动,并且检测在上述散焦量变化方向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变化方向表示规定的变化时的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
并且,本发明的另外一个构成例具有以下部分:摄影镜头,其包括对焦镜头,成像被摄体的光学像;散焦量检测部,其检测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量;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判定部,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上述对焦镜头是否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位置;特定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选择部,其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对焦镜头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对焦镜头位置处时,根据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以及驱动机构,其向着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对焦点驱动上述对焦镜头。
该情况时,也可以追加以下单元,来取代上述选择部和上述驱动机构:显示部,其用于在由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对焦镜头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对焦镜头位置处时进行显示,以让摄影者根据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以及驱动机构,其向着由上述摄影者选择的对焦点驱动上述对焦镜头。
并且,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特定位置存储元件来取代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该存储元件预先存储上述特定位置。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在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中(例如,系统单反照相机),可以改善在拍摄近距离被摄体的宏观摄影时的焦点调节的使用便利性。
根据下述说明,所附权利要求和附图,本发明的装置和方法的上述及其他特征、方面和优点将更加易于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数字照相机的系统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为了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结构,而将照相机主体的一部分剖开,概要表示其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Bμcom执行的主流程的流程图的图。
图4A是表示在宏观以外的区域(区域1)中,在规定的镜头位置和规定的被摄体距离的条件下的检测散焦量与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驱动量的关系的图。
图4B是表示在换极点以远的宏观区域(区域2)中的检测散焦量与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驱动量的关系的图。
图4C是表示在换极点以近的宏观区域(区域3)中的检测散焦量与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驱动量的关系的图。
图5是表示具体说明图3中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的图。
图6是表示具体说明图5中的子程序“换极点检测”的流程图的图。
图7是表示具体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的图。
图8是表示具体说明图7中的子程序“对焦点选择”的流程图的图。
图9A是示出用于表示可选择状态的显示1的显示状态的图。
图9B是示出用于表示从两个对焦点中选择了近距离侧的显示2的显示状态的图。
图9C是示出用于表示选择了远距离侧的显示3的显示状态的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特征部的方框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Bμcom执行的主流程的流程图的图。
图12是表示具体说明图11中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的图。
图13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特征部的方框结构图。
图13B是表示存储在镜头镜筒的存储元件中的换极点位置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4是表示具体说明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照相机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的图。
图15是表示具体说明作为图14中的子程序“对焦镜头驱动”,通过镜头镜筒内的Lμcom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的图。
图16A是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特征部的方框结构图。
图16B是表示存储在中间环的存储元件中的换极点位置数据的一例的图。
图17A是表示等倍宏观区域附近的摄影镜头的对焦镜头伸出量和散焦量的关系的图。
图17B是表示对焦镜头伸出量和摄影倍率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的数字照相机(以下简称为照相机)10的系统结构的方框图。图2是为了表示该照相机10的结构,而将照相机主体的一部分剖开,概要表示其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该照相机10由分别独立构成的照相机主体12和作为更换摄影镜头的镜头镜筒14构成。该照相机主体12和镜头镜筒14双方可以相互自由装卸。
并且,镜头镜筒14在内部保持着由包括对焦镜头在内的多个镜头构成的摄影光学系统16和镜头驱动机构18等。摄影光学系统16构成为使来自被摄体的光束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6,从而使由该被摄光束形成的被摄体像成像于规定的位置(摄像元件20的光电转换面上)。该镜头镜筒14被设置成向照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突出。
并且,照相机主体12是所谓的单反式照相机,内部具有各种构成部件等。并且,照相机主体12在其前表面具有作为连接部件的摄影光学系统安装部22,其用于可自由装卸地设置用于保持摄影光学系统16的镜头镜筒14。即,在照相机主体12的前表面侧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具有可以向该照相机主体12的内部导入被摄体光束的规定口径的曝光用开口,在该曝光用开口的周缘部形成有摄影光学系统安装部22。即,在该照相机主体12的外表面侧的前表面上设置有上述的摄影光学系统安装部22。
并且,在上表面部和背表面部等的规定位置设有用于使照相机主体12动作的各种操作部件,例如用于产生开始摄影动作的指示信号等的快门释放按钮24等。
在该照相机主体12的内部,在各个规定的位置设有各种构成部件,例如取景装置26、快门部28、摄像单元32、以主电路基板34为代表的多个电路基板(在图2中仅示出主电路基板34)等。取景装置26构成所谓的观察光学系统。快门部28具有用于控制被摄体光束对摄像元件20的光电转换面的照射时间等的快门机构等。摄像单元32包括获得与被摄体像对应的图像信号的摄像元件20、和作为防尘部件的防尘过滤器(也称为防尘玻璃)30等,该防尘过滤器30设在该摄像元件20的光电转换面的前表面侧的规定位置,预防尘埃等附着到该光电转换面上。主电路基板34安装有构成电路的各种电气部件。
上述取景装置26包括反射镜26A、五棱镜26B、目镜26C。反射镜26A构成为可以使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6的被摄体光束的光轴弯折,将其引导到观察光学系统侧。五棱镜26B接受从该反射镜26A射出的光束,形成正立的正像。目镜将由该五棱镜26B形成的像放大,使得成像为最适合于观察的形态的像。
此处,反射镜26A构成为在避开了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轴的位置和该光轴上的规定位置之间自由移动,被配置成在不摄像状态时,在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轴上相对于该光轴具有规定角度,例如具有45度角度。由此,在该照相机10处于不摄像状态时,透过摄影光学系统16的被摄体光束通过该反射镜26A而使光轴被弯折,被反射到配置于该反射镜26A上方的五棱镜26B侧。另一方面,在该照相机10正在执行摄影动作时,该反射镜26A移动到避开了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轴的规定位置,由此被摄体光束被引导到摄像元件20侧。
并且,上述快门部28例如应用焦平面方式的快门机构及其驱动电路等与在以往的照相机等中普遍使用的相同的部件。
上述镜头镜筒14的控制由镜头控制用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为Lμcom)36进行。并且,照相机主体12的控制由主体控制用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为Bμcom)38进行。另外,这些Lμcom 36和Bμcom 38在合体时被电连接成可通过通信连接器40通信。该情况时,作为照相机系统,Lμcom 36跟随着Bμcom 38协作动作。
并且,在镜头镜筒14内如上面所述设有摄影光学系统16和镜头驱动机构18,摄影光学系统16由位于镜头驱动机构18内的未图示的DC电机驱动。另外,在镜头镜筒14内设有光圈42,该光圈42由位于光圈驱动机构44内的未图示的步进电机驱动。
Lμcom 36按照来自Bμcom 38的指令,控制这些各个电机。
并且,在照相机主体12内,除了上述的反射镜26A、五棱镜26B、目镜26C外,与它们一起还设有成为单反式的构成部件的副反射镜46、AF传感器单元48。AF传感器单元48用于接受来自该副反射镜46的反射光束进行自动测距。
并且,在照相机主体12内还设有AF传感器驱动电路50、反射镜驱动机构52、快门付势机构54和测光电路58。AF传感器驱动电路50驱动控制上述AF传感器单元48。反射镜驱动机构52驱动控制上述反射镜26A。快门附势机构54提供用于驱动上述快门部28的前帘和后帘的弹簧力。快门控制电路56控制这些前帘和后帘的移动。测光电路58根据来自上述五棱镜26B的光束进行测光处理。
在光轴上设有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上述摄像元件20,用于对通过上述摄影光学系统16的被摄体像进行光电转换。由设于该摄像元件20和摄影光学系统16之间的、作为光学元件的透明玻璃部件即上述防尘滤镜30保护着该摄像元件20。
并且,为了使该防尘过滤器30以规定的频率振动,在该防尘过滤器30的周缘部安装有压电元件60。并且,该压电元件60具有两个电极,该压电元件60利用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62使防尘过滤器30振动,可以去除附着在其玻璃表面的尘埃。
另外,为了测定摄像元件20的周围温度,在防尘过滤器30的附近设有温度测定电路64。
在该照相机10上还设有:连接摄像元件20的接口电路66;液晶监视器68;作为存储区域设置的S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70;利用FlashROM(闪存只读存储器)72和记录介质74等进行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控制器76,可以提供电子摄像功能和电子记录显示功能。
作为其他存储区域,设有存储进行照相机控制所需要的规定的控制参数的、例如由EEPROM(电可擦初只读存储器)构成的非易失性存储器78,可由Bμcom 38进行存取。
并且,在Bμcom 38设有通过显示输出把该照相机的动作状态告知用户的动作显示用LCD 80,和照相机操作开关(SW)82。上述照相机操作SW 82例如是包括快门释放SW、模式变更SW、菜单设定SW和电源SW等操作该照相机所需要的操作按钮的开关组。
另外,在该照相机10上设有作为电源的电池84;把该电源的电压转换成构成该照相机10的各个电路单元需要的电压并供给的电源电路86。
下面,说明如上所述构成的照相机系统的动作。
该照相机系统的各个部分按照以下所述动作。
首先,图像处理控制器76按照Bμcom 38的指令,控制接口电路66从摄像元件20获取图像数据。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控制器76被转换为视频信号,在液晶监视器68上被输出显示。用户可以从该液晶监视器68的显示图像确认所拍摄的图像。
SDRAM 70是临时保存图像数据用的存储器,被用作转换图像数据时的工作区域等。该图像数据被设定为在转换成JPEG(联合照相专家组)数据后保存在记录介质74中。
如前面所述,摄像元件20由透明的玻璃部件构成的防尘过滤器30保护着。在该防尘过滤器30的周缘部配置有使其玻璃面振动的压电元件60,该压电元件60由防尘过滤器驱动电路62驱动。基于防尘目的,优选摄像元件20和压电元件60被一起收纳在把防尘过滤器30作为一面的被虚线所示的框体包围的壳体内。
可是,通常温度会影响玻璃制物品的弹性系数,成为改变其固有振动数的原因之一,所以在使用时必须测量其温度,考虑其固有振动数的变化。优选测定为了保护在工作中温度急剧上升的摄像元件20的前表面而设置的防尘过滤器30的温度变化,推测此时的固有振动数。因此,在该照相机10中,连接上述温度测定电路64的传感器(未图示)是为了测定摄像元件20的周围温度而设置的。另外,该传感器的温度测定点优选设定在防尘过滤器30的振动面的极的附近。
反射镜驱动机构52是向UP位置和DOWN位置驱动反射镜26A的机构,在该反射镜26A位于DOWN位置时,来自摄影光学系统16的光束被分开引导到AF传感器单元48侧和五棱镜26B侧。
来自AF传感器单元48内的AF传感器的输出,通过AF传感器驱动电路50发送给Bμcom 38,进行众所周知的测距处理。
并且,用户可以从与五棱镜26B相邻的目镜26C观察被摄体。另一方面,通过该五棱镜26B的光束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测光电路58内的光电传感器(未图示),在此根据所检测出的光量进行众所周知的测光处理。
图3是由该照相机10的Bμcom 38执行的主流程的流程图。即,在该照相机10被接通电源后,通过Bμcom 38开始该主流程。
首先,进行该照相机10的系统起动时的系统整体的初始设定(步骤S10)。
然后,检测照相机操作SW 82的状态(步骤S12)。此处,判断是否在上述步骤S12中检测到作为照相机操作SW 82之一的模式变更SW(未图示)的状态变化(步骤S14),在被检测到时,与所操作的SW连动,变更照相机的动作模式(步骤S16)。并且,向动作显示用LCD 80输出并显示了与该变更后的照相机动作模式对应的信息后(步骤S18),返回上述步骤S12。
例如,当操作AF/MF切换SW(未图示),从AF模式切换为MF(手动对焦)模式时,摄影者手动操作镜头镜筒14的调焦环(punt ring),可以实施进行调焦的MF动作。并且,动作显示用LCD 80的显示从AF切换为MF。
与此相对,当在上述步骤S14中判断为没有检测到模式变更SW的状态变化时,进一步判断作为照相机操作SW 82之一的第1快门释放SW(未图示)是否接通(步骤S20)。上述快门释放按钮24是两档按下按钮,对应其第一档的按下,第1快门释放SW接通,通过第二档的按下,第2快门释放SW(未图示)接通。因此,此处为判断是否已进行快门释放按钮24的第一档的按下操作。如果该第1快门释放SW未接通,则返回上述步骤S12。
如果检测到第1快门释放SW已接通,利用测光电路58测定被摄体亮度,进行有无闪光灯发光的判定以及Tv值和Av值的计算(步骤S22)。并且,控制AF传感器单元48,检测焦点偏移量,根据该焦点偏移量,执行由镜头镜筒14的镜头驱动机构18进行对焦驱动控制的子程序“AF”(步骤S24)。关于该子程序“AF”将在后面具体叙述。
在执行该子程序“AF”后,判断是否操作了照相机操作SW 82之一的第2快门释放SW(步骤S26)。如果该第2快门释放SW没有接通,则返回上述步骤S12。
与此相对,如果第2快门释放SW已接通,进行镜头镜筒14内的光圈驱动机构44对光圈42的控制(步骤S28)。并且,进行利用反射镜驱动机构52把快返镜(反射镜26A)驱动到摄影时位置的反射镜上移控制(步骤S30),进行使快门部28的前帘行进、使快门开口的控制(步骤S32),进行摄像元件20的摄像动作(电荷蓄积动作)(步骤S34)。
然后,进行使快门部28的后帘行进使快门关闭的控制(步骤S36),进行利用反射镜驱动机构52把快返镜(反射镜26A)驱动到摄影准备位置的反射镜下移控制、以及基于快门付势机构54的快门付势控制(步骤S38)。另外,进行使镜头镜筒14的光圈42开放的控制(步骤S40)。
并且,通过图像处理控制器76进行所获取的图像数据的记录动作(步骤S42)。
到此为止结束主流程的动作,返回上述步骤S12,重复相同的动作。
下面,在说明上述步骤S24的子程序“AF”之前,说明进行把宏观区域中的检测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AF动作的方法。
图4A~图4C表示所检测出的散焦量和用于消除该散焦量成为对焦的镜头驱动量的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根据特性差异划分为以下3个区域。即,宏观以外的区域(区域1)和宏观区域,宏观区域还分为换极点以远的宏观区域(区域2)和换极点以近的宏观区域(区域3)这两个区域,以上构成3个区域。换极点以近的宏观区域是包含等倍宏观的区域。
此处,例如在图17A中,当一边使对焦镜头从A点的对焦镜头位置伸出一边检测散焦量时,在图17A中的B点,存在散焦量变化的方向从负变化为正的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把这种B点称为换极点。
图4A~图4C是表示在上述区域1~3中,在各个规定的镜头位置和规定的被摄体距离的条件下检测出的散焦量与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驱动量的关系的曲线图。这意味着,如果在某散焦量时对对焦镜头驱动对应于曲线的镜头驱动量,即可设定为对焦状态。
图4A表示在对焦镜头位于非宏观区域的区域1时的特性的一例。随着散焦量在正(后对焦)方向变大,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对焦镜头驱动量在正(伸出)方向变大。
图4B和图4C表示在规定条件下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特性。
此处,图4B表示对焦镜头位于区域2和3的切换点即图17A中的B点(换极点),而且被摄体位于从相当于图17A中的B点的距离到相当于A点的距离之间时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特性(区域2)。例如,在图4B中,如果从当前位置B点驱动对焦镜头使其缩回-D,则可以对焦于位于相当于A点的距离处的被摄体。
另外,把对焦镜头的伸出驱动方向设为正,把缩回设为负。
同样,图4C表示对焦镜头位于区域2和3的切换点即图17A中的B点(换极点),且被摄体位于从相当于图17A中的B点的距离到相当于C点的距离之间时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特性(区域3)。在该区域3(图4C)中,示出在某散焦量时为了对焦的对焦镜头驱动方向(符号)与通常时相反,即尽管散焦量为负但镜头驱动方向为正(伸出)方向的关系。例如,在图4C中,如果驱动对焦镜头使其从当前位置B点伸出D’,则可以对焦位于相当于C点的距离处的被摄体。
这样,在对焦镜头位于换极点(图17A中的B点)时,在检测出某个散焦量,求出对应的镜头驱动量,驱动对焦镜头时,如果采用区域3的特性执行镜头驱动(伸出),则对于相当于C点的距离的被摄体以等倍对焦。
另一方面,如果采用区域2的特性执行镜头驱动(缩回),则对于相当于A点的距离的被摄体以等倍对焦。
如前面说明的等倍宏观区域的特征那样,上述情况时,即使区域2(图4B)中相当于图17A中的A点的距离、和区域3(图4C)中的图17A的C点是相同的散焦量,用于对焦的镜头驱动方向也不同。
并且,镜头驱动量的绝对值也不同。
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说明了对焦镜头位于换极点即B点时的情况,但在包括等倍宏观在内的宏观区域内,与对焦镜头位置无关,可以利用相同的方法进行AF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把使用区域1的特性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设为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1。同样,把使用区域2、3的特性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分别设为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
并且,进行如下控制,即,在对焦镜头位于区域2时,采用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在图17A中的A点对焦,在对焦镜头位于区域3时,采用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在图17A中的C点对焦。
针对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执行对焦于镜头驱动量更小一方的对焦点的AF动作。
图5是具体表示在上述步骤S24执行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
在该子程序“AF”中,首先控制AF传感器单元48,进行检测镜头镜筒14内的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的焦点检测动作(步骤S50)。
并且,判断该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否是不能检测(步骤S52),如果是不能检测,通过取景器内显示或其他显示进行不能检测显示(步骤S54),结束该子程序“AF”。
与此相对,在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可以检测时,判断该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否是规定的散焦量范围内的对焦(步骤S56)。
此处,在非对焦的情况下,判断对焦镜头位置是否在宏观区域(步骤S58)。这通过由镜头镜筒14的镜头驱动机构18中包含的编码器(未图示)读取对焦镜头位置,判断是否位于宏观区域内来进行。
并且,在对焦镜头位置不在宏观区域时,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1(步骤S60)。这是在非宏观区域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1)中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移动量的方法。然后,根据通过上述步骤S50中的焦点检测求出的散焦量、和该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计算镜头驱动量(步骤S62),根据所计算的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步骤S64)。然后,返回上述步骤S50,再次进行焦点检测,以后重复处理循环直到成为不能检测或对焦。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58中判断为对焦镜头位置在宏观区域(区域2或3)时,判断是否已检测出换极点(图17(A)中的B点)(步骤S66)。此处,在仍未检测出换极点时,执行后面具体叙述的子程序“换极点检测”,求出换极点(步骤S68)。然后,返回上述步骤S50。
并且,在已经检测出换极点时,比较该检测出的换极点和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判断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是否位于与换极点位置相比的近距离侧(区域3)(步骤S70)。此处,在不位于近距离侧时(区域2),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步骤S72)。这是在宏观区域即与换极点相比非近距离侧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2)中,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并且,在位于近距离侧时(区域3),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步骤S74)。这是在与换极点相比为近距离侧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3)中的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
这样,如果选择了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则进入上述步骤S62,根据该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和在上述步骤S50求出的散焦量,计算镜头驱动量,在步骤S64根据该计算的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
重复上述处理,如果在上述步骤S56判断为对焦,则通过取景器内显示或其他显示进行对焦显示(步骤S76),结束该子程序“AF”。
图6是具体表示在上述步骤S68执行的子程序“换极点检测”的流程图。
在该子程序“换极点检测”中,首先进行把摄影光学系统16的对焦镜头驱动到图17A中的例如A点位置的动作(步骤S80)。此时,在该Bμcom38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或SDRAM 70等中存储有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作为初始位置。
然后,进行使更换摄影镜头即镜头镜筒14内的摄影光学系统16的一部分的对焦镜头伸出规定量的动作(步骤S82)。然后,控制AF传感器单元48,进行检测出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的焦点检测动作,求出散焦量(步骤S84)。
此处,与前次的对焦镜头位置的散焦量比较,判断散焦量的变化方向是否为负(步骤S86)。
在变化方向为负时,计数上述步骤S82的对焦镜头伸出规定量的动作和上述步骤S84的焦点检测动作的执行次数,判断是否已达到规定次数(步骤S88)。此处,在尚未达到规定次数时,返回上述步骤S82,重复执行上述对焦镜头伸出规定量的动作(步骤S82)和焦点检测动作(步骤S84)。另一方面,在已达到规定次数时,在该Bμcom 38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或SDRAM 70等中设置没有换极点的标记(步骤S90),另外执行使对焦镜头位置返回执行该子程序之前的镜头位置即初始位置的驱动(步骤S92),然后结束该子程序“换极点检测”。
并且,在上述步骤S86判断为散焦量的变化方向不是负方向时,把作为换极点(图17A中的B点)的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存储在该Bμcom 38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或SDRAM 70等中(步骤S94)。
然后,进行使对焦镜头伸出规定量的动作(步骤S96),进行焦点检测动作,求出散焦量(步骤S98)。并且,与前次的镜头位置的散焦量比较,判断散焦量的变化方向是否为正(步骤S100)。
此处,在判断为散焦量的变化方向不是正时,认为存在检测错误,再次执行该子程序“换极点检测”处理。为此,返回上述步骤S80,进行使对焦镜头位置返回执行该子程序之前的镜头位置即初始位置的驱动。
与此相对,在判断为散焦量的变化方向为正时,进一步判定对焦镜头是否已到达最近位置(步骤S102)。在尚未到达最近位置时,返回上述步骤S96,重复执行对焦镜头的伸出动作(步骤S96)和焦点检测动作(步骤S98)。
并且,在判断为对焦镜头已到达最近位置时,进入上述步骤S92,进行使对焦镜头位置返回执行该子程序之前的镜头位置即初始位置的驱动,结束该子程序“换极点检测”的处理。
如上所述,可以求出作为换极点的图17A中的B点的对焦镜头位置。
在上述子程序“换极点检测”中,一面使对焦镜头伸出一面检测出散焦量,检测出散焦量的变化从负变为正,但也可以一面使对焦镜头缩回一面检测出散焦量,检测出散焦量的变化从正变为负。
如上所述,根据该第1实施方式,在等倍宏观附近,检测出散焦量、和用于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移动方向与平常相反的换极点即B点的对焦镜头位置。并且,在对焦镜头位于与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被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AF动作。因此,摄影者不会感觉到不协调,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2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根据对焦镜头所在的区域选择对焦点,但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可由摄影者进行选择。因此,在对焦镜头位于存在两个对焦点的中间区域时,在显示装置上进行该显示,催促摄影者利用操作开关进行选择。并且,进行为了对焦于所选择的对焦点的AF动作。并且,在没有选择时,进行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焦点调节装置的概念、具有该实施方式涉及的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10的具体结构、以及该照相机10的Bμcom 38执行的主流程,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图2和图3所示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7是具体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上述步骤S24执行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只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58判断为不是宏观区域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步骤S60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1。然后,在步骤S62根据散焦量和所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计算镜头驱动量,在步骤S64根据该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
并且,在步骤S58判断为是宏观区域时,在步骤S66判断为已经检测出换极点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后面具体叙述的子程序“对焦点选择”,按照摄影者执行的对焦点选择,设定近距离标记或远距离标记(步骤S110)。并且,检查在该子程序“对焦点选择”中设定的近距离标记和远距离标记是否已被清除(步骤S112)。此处,在两个标记都被清除时,意味着摄影者没有进行选择,所以通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处理,自动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的方法。即,进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70,在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不是与换极点位置相比的近距离侧(区域2)时,在步骤S72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并且在位于近距离侧(区域3)时,在步骤S74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并且,在步骤S62根据该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和散焦量,计算镜头驱动量,在步骤S64根据该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12判断为近距离标记和远距离标记中任一方已被设定时,把对焦镜头驱动到换极点位置(B点)(步骤S114),进行焦点检测(步骤S116)。这是为了在宏观区域的中央部进行焦点检测,进一步提高焦点检测精度。并且,判断近距离标记是否已被设定,即摄影者选择的对焦点是否在近距离侧(步骤S118)。此处,在近距离标记已被清除时,转入上述步骤S72,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而在近距离标记已设定时,转入上述步骤S74,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并且,在步骤S62根据该所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和散焦量,计算镜头驱动量,在步骤S64根据该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
图8是具体表示在上述步骤S110执行的子程序“对焦点选择”的流程图。这是摄影者选择对焦点用的处理,摄影者一面观看图9A~图9C所示的显示,一面进行对焦点的选择。摄影者在期望等倍宏观摄影时选择对焦点中的近距离侧,在不期望等倍宏观摄影时选择对焦点中的远距离侧。
即,图9A~图9C中的显示是在取景器内显示、动作显示用LCD 80、液晶监视器68等中进行的,采用作为MF模式时的对焦支援显示而公知的表示后对焦、前对焦的三角形显示部。此处,图9A示出了表示可选择状态的显示1的显示状态,图9B示出了表示选择了两个对焦点中的近距离侧的显示2的显示状态,图9C示出了表示选择了远距离侧的显示3的显示状态。
在该子程序“对焦点选择”中,首先,在取景器内显示和其他显示装置上显示图9A所示的表示可选择对焦点状态的显示1(步骤S120)。
然后,检测摄影者是否已利用照相机操作SW 82进行了选择操作(步骤S122)。
此处,在没有进行选择操作时,检查是否已经选择完(步骤S124)。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检测第1快门释放SW是否已接通(步骤S126),如果没有接通,则返回上述步骤S120,继续为可以选择的状态。并且,在第1快门释放SW已接通时,清除近距离标记和远距离标记(步骤S128),结束该子程序“对焦点选择”。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22中判断为摄影者已进行了选择操作时,判断是否选择了对焦点中的近距离侧(步骤S130)。此处,在选择了近距离侧时,进行图9B所示的表示已选择了近距离侧的显示2(步骤S132),并且对该Bμcom 38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或SDRAM 70等中设定的近距离标记进行设置(步骤S134)。并且,在选择了远距离侧时,进行图9C所示的表示已选择了远距离侧的显示3(步骤S136),并且对该Bμcom 38内的未图示的存储器或SDRAM 70等中设定的远距离标记进行设置(步骤S138)。
这样,在设置了近距离标记或远距离标记后,或者在上述步骤S 124中判断为已经选择完时,检测第1快门释放SW是否已接通(步骤S140)。并且,如果第1快门释放SW没有接通,则返回上述步骤S122,继续为可以选择的状态。
并且,在第1快门释放SW已接通时,结束该子程序“对焦点选择”。
如上所述,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摄影者从摄影倍率(距离)不同的两个对焦点中进行选择,利用适合于所选择的对焦点的方法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并进行对焦镜头驱动,所以能够以符合摄影者意愿的摄影倍率(距离)执行AF,使用便利性良好。
另外,也可以不执行上述换极点检测处理,而设置预先存储了与换极点相关的信息的存储元件。该存储元件如在后面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可以设在镜头镜筒14侧,也可以设在后述的中间环侧。
(第3实施方式)
一般公知的有被称为中间环(或近摄环)的附件,其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2和包括有摄影光学系统16的镜头镜筒14之间使用,具有与只安装摄影光学系统16时相比能够进行更近距离的摄影的效果。
通过把这种中间环安装在照相机主体12和摄影光学系统16(镜头镜筒14)之间使用,可以延长后焦距,使摄影光学系统16的可摄影距离范围移到近距离侧,所以能够实现宏观区域的摄影。
另外,如果摄影光学系统16的类型是宏观类,则可以进行等倍宏观区域的摄影,同样产生图17A所示的现象。
该第3实施方式适用于使用上述的中间环的情况。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10的具体系统结构,基本上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1所示结构相同,因此只说明不同部分。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在照相机主体12和镜头镜筒14的中间安装着中间环88。该中间环88在其内部具有中间环控制用微型计算机(以下称为Tμcom)90。并且,具有与镜头镜筒14的通信连接器92、和与照相机主体12的通信连接器40,Tμcom 90可以与Tμcom 36和Bμcom 38通信,进行命令或数据的授受。
图11是由照相机10的Bμcom 38执行的主流程的流程图。即,在该照相机10被接通电源后,通过Bμcom 38开始该主流程。
首先,进行该照相机10的系统起动时的系统整体的初始设定(步骤S10)。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具有摄影光学系统16的镜头镜筒14(包括中间环)的安装检测(步骤S150)。并且,判断是否已安装了镜头镜筒14(包括中间环)(步骤S152)。
此处,在判断为已安装了镜头镜筒14时,对该Bμcom 38内的存储器(未图示)或SDRAM 70等中设定的镜头标记进行设置(步骤S154)。然后,与镜头镜筒14进行通信,获取必要的数据。然后,判断是否已安装了中间环(步骤S156),在已安装时,对该Bμcom 38内的存储器(未图示)或SDRAM 70等中设定的中间环标记进行设置(步骤S158)。然后,进行与该中间环的通信,读出存储在中间环内的存储元件(未图示、EEPROM等)中的数据(步骤S160)。然后,进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2的处理。
并且,在上述步骤S156中判断为没有安装中间环时,清除上述中间环标记(步骤S162)。然后,进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2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上述步骤S152中判断为没有安装镜头镜筒14(包括中间环)时,判断是否已卸下包括该摄影光学系统16在内的镜头镜筒14(包括中间环)(步骤S164),在没有卸下时,进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2的处理。在已卸下时,由于没有安装镜头镜筒14,所以在清除上述镜头标记后(步骤S166),进入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步骤S12的处理。
在以后的步骤S12~步骤S42的处理中,除了步骤S18和步骤S42处理之后的返回处、和在步骤S20和步骤S26中判断为“否”时的返回处为步骤S150,以及在步骤S24执行的子程序“AF”的内容不同,此外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图12是具体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步骤S24执行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只说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省略其他部分的说明。
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子程序“AF”中,在步骤S56判断为不对焦时,参照在图11的主流程中设定的中间环标记(步骤S170),如果其已被清除,则进入步骤S58。
与此相对,如果已设置中间环标记,在计算摄影倍率后(步骤S172),进入步骤S58。该倍率计算是根据与中间环类型对应的环长度、并由镜头镜筒14的镜头驱动机构18中包含的编码器读取对焦镜头位置来进行计算求出的。
并且,在步骤S58中,根据上述摄影倍率判断是否在宏观区域。
如上所述,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安装中间环88进行宏观摄影或等倍宏观区域的摄影时,也在等倍宏观附近,检测散焦量和消除该散焦量的镜头移动方向变得与平常相反的换极点即B点的对焦镜头位置。并且,在对焦镜头位于与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把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AF动作。因此,摄影者不会感觉到不协调,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4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10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相同,使用中间环88,图13A表示其方框图。
即,该照相机10的镜头镜筒14中除了发挥控制单元作用的Lμcom 36和发挥对焦镜头移动单元作用的镜头驱动机构18外,还包括作为存储单元的存储元件(EEPROM等)94。
在对照相机主体12安装了中间环88和镜头镜筒14后,照相机主体12内的Bμcom 38通过与中间环88进行通信,检测出已安装中间环88。该Bμcom 38的检测结果输出给镜头镜筒14内的Lμcom 36。Lμcom 36获取预先存储在存储元件94中的换极点位置的信息。该换极点位置数据在制造该镜头镜筒14(更换摄影镜头)时被电写入到存储元件94中。该制造时的测定方法只要利用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方法求出换极点,写入存储元件94中即可。
并且,Lμcom 36比较摄影光学系统16的对焦镜头的位置信息和从上述存储元件94获取的换极点位置,从而控制镜头驱动机构18。具体讲,在对焦镜头位于与作为换极点的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把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AF动作。
照相机主体12和镜头镜筒14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相同。并且,主流程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图11)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
图14是具体表示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步骤S24由Bμcom 38执行的子程序“AF”的流程图。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Bμcom 38首先控制AF传感器单元48,进行检测出镜头镜筒14内的摄影光学系统16的散焦量的焦点检测动作(步骤S50)。并且,判断该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否是不能检测(步骤S52),如果是不能检测,进行基于取景器内显示或其他显示的不能检测显示(步骤S54),结束该子程序“AF”。
与此相对,在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可以检测时,判断该焦点检测的结果是否是在规定的散焦量范围内的对焦(步骤S56)。此处,如果判断为是对焦,进行基于取景器内显示或其他显示的对焦显示(步骤S76),结束该子程序“AF”。
另一方面,如果还未成为对焦,根据通过上述步骤S50的焦点检测求出的散焦量,执行进行镜头镜筒14的对焦驱动的子程序“对焦镜头驱动”(步骤S180)。该子程序“对焦镜头驱动”是按照来自该Bμcom 38的指示,由镜头镜筒14内的Lμcom 36执行的,其流程图如图15所示。
即,Lμcom 36通过与Bμcom 38的通信,接收散焦量和在主流程的上述步骤S160读出的中间环88的类型(步骤S190)。
然后,参照在图11的主流程中设定的中间环标记(步骤S192),如果其已被清除,则转入步骤S196。
与此相对,如果已设置了中间环标记,在计算摄影倍率后(步骤S194),转入步骤S196。该倍率计算是根据与上述接收的中间环88的类型对应的环的长度、和从镜头镜筒14的镜头驱动机构18中包含的编码器读取对焦镜头位置来计算求出的。
并且,在步骤S196中,根据上述摄影倍率判断是否是宏观区域。在摄影倍率大于规定值时判定为是宏观区域。另外,在没有中间环88时,根据对焦镜头位置同样地判断是否是宏观区域。
并且,当不是宏观区域时,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1(步骤S198)。这是在非宏观区域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1)中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然后,根据在上述步骤S190接收的散焦量、和所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计算镜头驱动量(步骤S200),根据所计算的镜头驱动量,利用镜头驱动机构18驱动对焦镜头(步骤S202),返回上位程序。
并且,在是宏观区域时,按照上述接收的当前安装的中间环88的类型,从镜头镜筒14的存储元件94读出与该中间环88的组合中的换极点位置数据(图13B),判断当前的对焦镜头位置是否位于与换极点位置相比的近距离侧(区域3)(步骤S204)。此处,在不是近距离侧时(区域2),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2(步骤S206)。这是在作为宏观区域的与换极点相比不是近距离侧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2)中把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并且,在位于近距离侧时(区域3),选择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3(步骤S208)。这是在与换极点相比的近距离侧的对焦镜头移动区域(区域3)中从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
这样,如果选择了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则转入上述步骤S200,根据所选择的散焦量-镜头驱动量转换方法和在上述步骤S190接收的散焦量,计算镜头驱动量。然后,在步骤S202根据所计算的镜头驱动量,驱动镜头镜筒14的对焦镜头。
图13B是表示存储在上述镜头镜筒14的存储元件94中的换极点位置数据的一例图。如该图所示,存储有与安装了中间环88时的中间环88的类型1、2、…、n对应的多个换极点位置数据DL1、DL2、…、DLn。
Bμcom 38通过与所安装的中间环88的通信,判断中间环88的类型,Lμcom 36按照该Bμcom 38判断的中间环88的类型,从图13B所示的存储元件94的数据组中选择性地读出对应的换极点数据并使用。
这样,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镜头镜筒14、中间环88。
如果在新发售的镜头镜筒14中采用本方式,这样就可以应对新型镜头镜筒14和已经上市的中间环88的新组合,所以比较适合。
如上所述,在使用中间环88的情况下,在对焦镜头位于与存储在镜头镜筒14内的存储元件94中的换极点(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把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AF动作。因此,摄影者不会感觉到不协调,使用便利性提高。
(第5实施方式)
该第5实施方式如图16A所示,把在上述第4实施方式中存储在镜头镜筒14的存储元件94中的换极点位置的信息,存储在设于中间环88中的存储元件(EEPROM等)96中。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照相机主体12内的Bμcom 38、中间环88内的存储元件96、镜头镜筒14内的Lμcom 36可以彼此相互通信,可以进行命令或数据的交换。
Lμcom 36通过通信获取预先存储在中间环88内的存储元件96中的换极点位置的信息。并且,通过比较对焦镜头的位置信息和换极点位置,控制镜头驱动机构18。具体讲,在对焦镜头位于与换极点(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把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来进行AF动作。
照相机主体12和镜头镜筒14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相同。并且,主流程与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主流程(图11)相同。另外,子程序“AF”和子程序“对焦镜头驱动”的流程与上述第4实施方式(图14和图15)相同。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
图16B是表示存储在中间环88的存储元件96中的换极点位置数据的一例图。如该图所示,在该存储元件96中存储着与安装了中间环88时的镜头镜筒14的类型1、2、…n对应的多个换极点位置数据DT1、DT2、…DTn。
因此,Lμcom 36从图16B所示的中间环88内的存储元件96的数据组中,选择性地读出与该镜头镜筒14对应的换极点数据。
这样,也可以适用于多种类型的镜头镜筒14、中间环88。
如果在新发售的中间环88中采用本方式,可以应对新型中间环88和已经上市的镜头镜筒14的新组合,所以比较适合。
如上所述,在使用中间环88的情况下,在对焦镜头位于与存储在中间环88内的存储元件96中的换极点(B点)相比的近距离侧时,把将散焦量转换为镜头驱动量的方法变更为合适的方法。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AF动作。因此,摄影者不会感觉到不协调,使用便利性提高。
另外,在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数字照相机10的各个构成要素可以如下称谓:摄像光学系统16称为摄影镜头;AF传感器48称为散焦量检测部;镜头驱动机构18包括有编码器并可以检测对焦镜头的位置,所以称为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并且镜头驱动机构18可以使对焦镜头移动,所以也可以称为对焦镜头移动部;照相机主体12的SDRAM 70称为照相机的存储元件;镜头镜筒14内的存储元件94称为镜头镜筒的存储元件;中间环88内的存储元件96称为中间环的存储元件;AF传感器和Bμcom 38的组合可以检测散焦量的变化方向,所以称为散焦量变化方向变化检测部;包括有编码器的镜头驱动机构18可以检测如上所述存在散焦量的方向变化的位置,所以也可称为检测部;Bμcom 38称为控制部或判定部;AF传感器和Bμcom 38和镜头驱动机构18可以检测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例如换极点B),所以称为特定位置检测部;照相机操作SW 82允许用户进行各种选择操作,所以称为选择部;动作显示用LCD 80和液晶监视器68称为显示部。
上面例示和说明了被认为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实施例,当然,可以理解的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容易地进行各种形式上或细节上的变形和变更。因此,本发明并不意味着被上面说明和例示的特定形式所限定,而构成为覆盖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的所有变形。
本申请以2005年6月21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5-180917为基础,主张优先权。

Claims (17)

1.一种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具有:
摄影镜头,其包括对焦镜头,成像被摄体的光学像;
散焦量检测部,其检测上述摄影镜头的散焦量;
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以及
存储元件,其存储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
其特征在于,上述照相机还包括对焦镜头移动机构,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输出和上述存储元件的输出,使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的变化方向和上述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的对应关系逆转,使上述对焦镜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还具有中间环,其可以安装在上述摄影镜头和主体之间,
其中,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设在上述照相机的上述主体上,
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上述存储元件和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设在上述摄影镜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还具有中间环,其可以安装在上述摄影镜头和主体之间,
其中,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设在上述照相机的上述主体上,
上述存储元件设在上述中间环上,
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和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设在上述摄影镜头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还具有:
检测部,其利用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使上述对焦镜头在规定方向移动,并且检测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变化方向表示规定的变化时的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输出和上述检测部的输出,控制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使得上述散焦量检测部输出的散焦量变化方向和上述对焦镜头的移动方向的对应关系逆转,使上述对焦镜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还具有对焦镜头位置存储元件,其存储由上述检测部检测出的上述对焦镜头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对焦镜头位置存储元件设置在上述摄影镜头的内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散焦量变化方向的规定的变化是变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还具有:
判定部,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上述对焦镜头是否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位置;
特定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以及
选择部,在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对焦镜头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对焦镜头位置时,该选择部根据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
其中,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朝向由上述选择部选择的对焦点驱动上述对焦镜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具有特定位置存储元件来取代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该特定位置存储元件预先存储了上述特定位置,
上述选择部根据存储在上述特定位置存储元件中的上述特定位置,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特定位置存储元件存储上述散焦量的峰值位置即换极点。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判定部判定上述对焦镜头是否位于宏观区域附近。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检测上述散焦量的峰值位置即换极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具有:
判定部,其根据上述对焦镜头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判定上述对焦镜头是否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位置;
特定位置检测部,其检测上述对焦镜头的特定位置;以及
显示部,在上述判定部判定为上述对焦镜头位于具有多个对焦点的对焦镜头位置时,该显示部进行用于根据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让摄影者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的显示,
其中,上述对焦镜头移动机构朝向由上述摄影者选择的对焦点驱动上述对焦镜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具有特定位置存储元件来取代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该特定位置存储元件预先存储了上述特定位置,
上述显示部进行用于根据存储在上述特定位置存储元件中的上述特定位置,从上述多个对焦点中选择一个对焦点的显示。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判定部判定上述对焦镜头是否位于宏观区域附近。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特定位置检测部检测上述散焦量的峰值位置即换极点。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其中,上述特定位置存储元件存储上述散焦量的峰值位置即换极点。
CNB200610095610XA 2005-06-21 2006-06-21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573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80917A JP4790329B2 (ja) 2005-06-21 2005-06-21 焦点調節装置を有するカメラ
JP2005180917 2005-06-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5145A CN1885145A (zh) 2006-12-27
CN100545732C true CN100545732C (zh) 2009-09-30

Family

ID=37573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95610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45732C (zh) 2005-06-21 2006-06-21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593631B2 (zh)
JP (1) JP4790329B2 (zh)
CN (1) CN100545732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7297B2 (ja) * 2006-06-09 2008-07-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8070510A (ja) * 2006-09-13 2008-03-27 Pentax Corp 撮像装置
JP5188071B2 (ja) * 2007-02-08 2013-04-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調節装置、撮像装置及び、焦点調節方法
US7852732B2 (en) * 2007-02-20 2010-12-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ens apparatus
JP2013046292A (ja) * 2011-08-25 2013-03-04 Panasonic Corp 複眼撮像装置
JP6942480B2 (ja) 2017-02-14 2021-09-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焦点検出装置、焦点検出方法、および焦点検出プログラム
JP7057200B2 (ja) * 2018-04-17 2022-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WO2020073244A1 (zh) * 2018-10-10 2020-04-1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手动对焦的控制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4536A (en) * 1993-06-11 1996-11-12 Nikon Corporation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camera
US6157782A (en) * 1997-12-24 2000-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with focus adjusting function and focus adjustment control circu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26520A (ja) * 1981-11-04 1983-07-28 Nippon Kogaku Kk <Nikon> カメラの自動合焦装置
US5249012A (en) * 1982-12-23 1993-09-28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Auto-focusing system for cameras with in interchangeable objective lens
JPS62111224A (ja) * 1985-11-08 1987-05-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自動焦点調節装置
JPS63200132A (ja) * 1987-02-16 1988-08-18 Minolta Camera Co Ltd カメラシステム及び中間アクセサリ−
JP2620938B2 (ja) * 1987-03-18 1997-06-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メラの自動合焦装置
US5144355A (en) * 1988-05-16 1992-09-01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having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US5138356A (en) * 1990-01-31 1992-08-11 Minolta Camera Kabushiki Kaisha Automatic focus adjusting apparatus of a camera
JPH06160694A (ja) * 1992-11-20 1994-06-07 Canon Inc 撮影装置
JPH09211649A (ja) * 1996-01-31 1997-08-15 Minolta Co Ltd レンズ交換可能なカメラ
US20050225740A1 (en) * 2004-03-31 2005-10-13 Padlyar Sushil D Light source for photolithography
JP4033169B2 (ja) * 2004-05-10 2008-01-1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ピント表示方法
US7336430B2 (en) * 2004-09-03 2008-02-26 Micron Technology, Inc. Extended depth of field using a multi-focal length lens with a controlled range of spherical aberration and a centrally obscured aper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4536A (en) * 1993-06-11 1996-11-12 Nikon Corporation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camera
US6157782A (en) * 1997-12-24 2000-12-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apparatus with focus adjusting function and focus adjustment control circui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5145A (zh) 2006-12-27
US7593631B2 (en) 2009-09-22
US20060285842A1 (en) 2006-12-21
JP4790329B2 (ja) 2011-10-12
JP2007003614A (ja) 2007-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5732C (zh) 具有焦点调节装置的照相机
CN100474025C (zh) 焦点调节装置及照相机
CN101247476B (zh) 单反式电子摄像装置
CN100510932C (zh) 光学装置
US6215960B1 (en) Camera with camera-shake detection apparatus
EP1447709B1 (en) 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 with a movable half mirror and fast phase-difference autofocus
JP4963569B2 (ja) 撮像システム及びレンズユニット
CN100514172C (zh) 可实时浏览的照相机
JP4639205B2 (ja)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及びユーザーインタフェースの表示装置
US7496290B2 (en) Multipoint autofocus system and camera having multipoint autofocus system
JP293335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US20040246369A1 (en) Solid state image sensing device and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JP2000196953A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971913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JP4863370B2 (ja) 撮像装置
JP4921651B2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582142B2 (ja) 交換レンズ
JP3559422B2 (ja) 一眼レフ式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JP4398197B2 (ja) カメラ
EP1037086B1 (en) Focus detecting device and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4865275B2 (ja) 焦点検出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US7400827B2 (en) Camera provided with optical finder
US6069349A (en) Focus detector having a correlation operation processor
US6085042A (en) Camera
JP2621304B2 (ja) カメラ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Olympus Corporatio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Olympus Imaging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30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