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4300C -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534300C
CN100534300C CNB031491294A CN03149129A CN100534300C CN 100534300 C CN100534300 C CN 100534300C CN B031491294 A CNB031491294 A CN B031491294A CN 03149129 A CN03149129 A CN 03149129A CN 100534300 C CN100534300 C CN 100534300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e
mentioned
tip side
reciprocal
bottom 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4912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71816A (zh
Inventor
松本圣比古
谷川尚太郎
谷口一真
盐谷幸信
原田孝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471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1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3430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3430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2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 A01K87/025Connecting devices for parts of the rods telescop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8Handgri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0/00Layered product comprising an impregnated, embedded, or bonded layer wherein the layer comprises an impregnation, embedding, or binder material
    • B32B2260/02Composition of the impregnated, bonded or embedded layer
    • B32B2260/021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5/00Condition, form or state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5/07Parts immersed or impregnated in a matrix
    • B32B2305/076Prepreg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的钓竿的同时,提供一种可以自由设定该长度的变化程度的技术。该钓竿,通过顺次连接筒状体的多个竿体形成,具备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嵌合部1a的底竿1,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底竿1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第1外嵌合部2a还在稍尖侧的外周面上具有第2外嵌合部2b的倒数第2根竿2,在与该倒数第2根竿2的第2外嵌合部2b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其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的辅助套管15。

Description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所谓的抽出形式连接多个竿体的钓竿。特别涉及为了使特定的竿体之间在收纳状态和延伸状态都可以相互连接固定,且可以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而精心设计的钓竿。
此外,本发明涉及用于构成如上所述的可以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的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的抽出形式的钓竿中,多个筒状竿体可以从稍尖侧的竿体顺次插入竿底侧的竿体内。进行垂钓时,将各竿体顺次向稍尖侧抽出并将其嵌合固定而作为一个竿体使用。另一方面,在收纳时将稍尖侧的竿体顺次收纳入竿底侧的竿体内而成为紧凑的状态。
另外,有的现有技术的抽出形式的钓竿经过精心设计可以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这样精心设计的钓竿,具备例如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具有内嵌合部的底竿和在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具有第1外嵌合部且在纵长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外周面上具有第2外嵌合部的倒数第2根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特开2000-262189号公报等(第1-第2栏、图1、图2)。
此外,在这种钓竿中,在和底竿的稍尖侧连接的倒数第2根竿向稍尖侧被抽出的状态(以下称为“延伸状态”)下,在使外嵌合部嵌合于第1外嵌合部且将倒数第2根竿插入底竿内的状态(以下称为“收纳状态”)下,可以使内嵌合部嵌合于第2外嵌合部。
这样,在“延伸状态”、“收纳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都可以相互嵌合固定,并且可以根据情况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
在可以改变如上所述的整个钓竿的长度的钓竿中,在“延伸状态”、“收纳状态”的各状态相互转换时,钓鱼者一般一边用一只手握持底竿的竿底侧或渔线轮座附近,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的稍尖侧附近,来从底竿抽出或收纳倒数第2根竿。因此,产生了对倒数第2根竿的抽出长度的制约。
首先,第1个制约是由钓鱼者的手的长度引起的制约。
即,如图19所示,难以将从底竿101抽出倒数第2根竿102时的“抽出长度”(延伸状态下从渔线轮附近到倒数第2根竿102的第2外嵌合部102b的稍尖侧的距离:参照图19的X)设定为比钓鱼者伸开手臂时的距离长的距离。
但是,为了可以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而精心设计的钓竿的目的在于将收纳状态和延伸状态下的整个钓竿的长度的变化,即,从底竿抽出倒数第2根竿时的“抽出长度”设定得较大,根据情况容易实现垂钓。因此,为了使收纳状态和延伸状态下的整个钓竿的长度的变化更大,需要研究。
另外,第2个制约是构造上的制约。
即,在这种可以改变整个钓竿的长度的钓竿中的“抽出长度”(图19的X),一般与从底竿抽出的倒数第2根竿的竿底侧端部和在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的周面上直径较大地形成的外嵌合部之间的长度一致。因为一般如上述图19所示,倒数第2根竿的竿底侧端部和该外嵌合部嵌合于底竿的稍尖侧端部的内嵌合部。这样的构造上的制约大大降低了设计的自由度。
因此,为了回避这样的“抽出长度”的限制而提高设计的自由度,为了使整个倒数第2根竿在延伸状态下不从底竿的稍尖侧露出,考虑设定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的嵌合部分。
但是,在倒数第2根竿上采用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由于该倒数第2根竿的外嵌合部竿底侧的区域不会露出到底竿的外部,而总是位于底竿内,且在收纳状态时只是用于其和底竿的竿底侧端部的嵌合。这样的倒数第2根竿的竿底侧的区域并不体现底钓竿的强度或刚性等。相反,由于存在这样的区域,所以整个钓竿的柔软的弯曲、挠度的平衡可能会受到破坏。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的钓竿的同时,提供一种可以自由设定该长度的变化程度的技术。
发明内容
关于本发明的钓竿为把筒状体的多个竿体顺次连接的钓竿,具备底竿、倒数第2根竿和辅助套管,其中,所述的底竿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嵌合部,所述的倒数第2根竿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第1外嵌合部,并且还在稍尖侧的外周面上具有第2外嵌合部,所述的辅助套管在与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其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
在倒数第2根竿向底竿的稍尖侧完全被抽出的延伸状态和倒数第2根竿完全被收纳入底竿的内部的收纳状态下,该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在各状态下的具体形态如下。
首先,在延伸状态下,底竿的内嵌合部和倒数第2根竿的第1外嵌合部相互嵌合。这些嵌合部分防止倒数第2根竿从底竿抽出,并且连接固定彼此的竿体。另一方面,在收纳状态下,底竿的内嵌合部和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相互嵌合。另外连接固定彼此的竿体。
在这样的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相互转换时,钓鱼者一边用一只手握持渔线轮附近,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辅助套管的竿底侧外周面来进行该操作。由于该辅助套管由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向竿底侧延伸,所以钓鱼者不必过度加大两手的间隔即可进行该操作。此外,可以将把倒数第2根竿从底竿抽出时的“抽出长度”设定为增加了辅助套管的轴向长度的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种钓竿为把筒状体的多个竿体顺次连接的钓竿,具备底竿、倒数第2根竿和辅助套管,其中,所述的底竿在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上具有第1内嵌合部,同时在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第2内嵌合部,所述的倒数第2根竿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外嵌合部,所述的辅助套管在倒数第2根竿的外周面上连接其该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
该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具有外嵌合部嵌合于第1内嵌合部的延伸状态和外嵌合部嵌合于上述第2内嵌合部的收纳状态。此外,辅助套管在收纳状态下将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在延伸状态下将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并且在竿底侧端部覆盖底竿的稍尖侧端部。
在倒数第2根竿的外嵌合部和底竿的第1内嵌合部相互嵌合的延伸状态下,嵌合部分防止底竿相对于倒数第2根竿的抽出,并且连接彼此的竿体。在该状态下,辅助套管将倒数第2根竿的局部收纳于内部,并且覆盖底竿的稍尖侧端部。辅助套管覆盖由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的外径差产生的、在延伸状态下的底竿的稍尖侧端部和倒数第2根竿的周面之间的台阶并使其不被看到,抑制尘粒侵入该间隙,也防止外观难看等。
另一方面,在底竿的第2内嵌合部和倒数第2根竿的外嵌合部相互嵌合的收纳状态下,嵌合部分也连接彼此的竿体。在该状态下,辅助套管将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都收纳入其内部。
在这样的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相互转换时,钓鱼者一边用一只手握持渔线轮附近,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辅助套管的外周面来进行该操作。该辅助套管在倒数第2根竿的周面上向竿底侧延伸,钓鱼者不必过度加大两手的间隔即可进行该操作。此外,可以将把倒数第2根竿从底竿抽出时的“抽出长度”设定为任意的辅助套管的轴向长度。
本发明的另一种钓竿为把筒状体的多个竿体顺次连接的钓竿,具备底竿、倒数第2根竿和辅助套管,其中,所述的底竿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嵌合部,所述的倒数第2根竿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第1外嵌合部,并且还在轴向中间的外周面上具有较邻接部分形成为直径较大的第2外嵌合部,所述的辅助套管在与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其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
和由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相比,由该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的壁厚较厚而且弯曲刚性较高。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具有外嵌合部嵌合于第1内嵌合部的延伸状态和外嵌合部嵌合于第2内嵌合部的收纳状态。此外,辅助套管在收纳状态下将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在延伸状态下将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并且在竿底侧端部覆盖底竿的稍尖侧端部。
该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的关系是第1外嵌合部和第2外嵌合部分别在收纳状态和延伸状态嵌合于底竿。这时,由于第2外嵌合部竿底侧的区域不会露出到底竿的外部,而总是位于底竿内,且在收纳状态时只是用于其和底竿的竿底侧端部的嵌合。该区域和稍尖侧的区域相比较薄而且弯曲刚性较低,整个钓竿的挠度的平衡不会受到破坏。
此外,在由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上采用前端渐细的锥,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的直径设定得比由该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的直径小。
在如此设定时,在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任一状态下,从露出到外部且作为体现整个钓竿的刚性的变化乃至平衡的部分的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为一般的前端渐细的锥部。另一方面,从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和从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相比直径较小,可尽量抑制其对整个钓竿的平衡的作用。
进一步讲,也可以将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的直径设定得比由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的直径更小一些。
通过这样将既定区域设定为更小的直径,可以抑制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对竿底侧的区域的整个钓竿的平衡的作用。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种钓竿除了具备上述的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外,还具备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倒数第2根竿内而连接的中竿和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中竿内而连接的稍尖竿。
该稍尖竿包括具有本体部和形成于本体部的竿底侧端部的连接部的实心竿体、和在稍尖侧端部形成用于插入实心竿体的连接部的容纳部且连接部插入且被粘着固定于容纳部的空心竿体。该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具有采用越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锥的锥部和在向锥部的竿底侧延伸的轴向直径不发生变化的延伸部,实心竿体的本体部和连接部的锥部的临界和/或延伸部的竿底侧端部形成为向外鼓出的曲面。另外,容纳部的稍尖侧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和锥部配合的锥面。
这样的钓竿的稍尖竿在插入空心竿体内的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将既定部分曲面化。鱼咬住钓钩组件(钓钩、钓坠等)等时,整个钓竿挠度变大,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在稍尖竿挠度也变大,即使将较大负荷作用于连接部和空心竿体的容纳部的内周面的接触部分,连接部的直径的变化部分即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也被曲面化,由于这些部分容纳部或连接部的破损难以进行。
此外,可以在连接部的延伸部上采用从锥部到竿底侧直径逐渐减小的锥。在采用这样的锥时,在该钓竿的稍尖竿中,使延伸部为锥面,尽量抑制其向空心竿体内周面的接触,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之间的连接力全部来自锥部的粘着。通过一定程度地保证在延伸部的空心竿体内的自由度来抑制容纳部或连接部受到负荷时的二者的破损。
进一步讲,该实心竿体也可以在连接部附近从竿底侧端面向稍尖侧方向形成空间。这样的实心竿体的连接部附近的空间一定程度地保证实心竿体的自由度,抑制容纳部或连接部受到负荷时的二者的破损。
此外,在这种钓竿的稍尖竿中,可以进一步用橡胶系列的涂料给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的连接部分的周面涂层。该橡胶系列的涂料吸收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的连接部分,特别地吸收两竿体的连接部分的周面的很小的错位,抑制在表面涂料层产生裂缝。
另外,可以在辅助套管的周面上配置可以装拆自如地安装渔线轮的渔线轮座。
本发明的另一种钓竿还具备可以沿轴向滑动地配置于中竿和稍尖竿的周面上的多个滑动导管、可以滑动地配置于辅助套管上的套管用导管和收纳各竿体时用的顶盖。
该顶盖具有在把稍尖竿和中竿收纳于倒数第2根竿内的收纳状态下,和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周面抵接的安装基部、和安装基部的稍尖侧相连形成且围绕保持多个滑动导管的导管保护部和设于安装基部的竿底侧端部且保持套管用导管的保持部。
根据该构成,钓竿变成收纳状态时,各滑动导管沿钓竿的轴向整齐地排列于各竿体的稍尖侧。在该状态下,如果沿倒数第2根竿的前端部周面配置安装基部,则各滑动导管由导管保护部围绕保持。另外,如果将安装基部配置于倒数第2根竿的前端部周面,则套管用导管也向稍尖策滑动,保持部和套管用导管配合。由此,套管用导管的位置被确定于相对于钓竿的既定位置且被保持。
此外,也可以如下构成:套管用导管具有包括嵌合于辅助套管的周面上的环状部的框架和安装于框架的导向环,保持部具有压入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的周面和环状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插入部分。
这时,套管用导管通过该框架的圆环部嵌合于辅助套管来确定位置并且和辅助套管配合。
钓竿变成收纳状态时,套管用导管向辅助套管的稍尖侧滑动,直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的周面。由于倒数第2根竿的外径比辅助套管的后端部的外径设定得小,所以如果套管用导管向前端部侧滑动,则在圆环部的内周面和倒数第2根竿的周面之间形成既定间隙。将插入部件插入该间隙,由此,套管用导管位置确定地被固定,且安装于顶盖。
此外,保持部的插入部分可以由弹性橡胶构成。
另外,在关于本发明的钓竿中,可以用如下所述的不同的稍尖竿。这种不同的稍尖竿包括具有本体部和形成于本体部的竿底侧端部的连接部的实心竿体、和在稍尖侧端部形成用于插入实心竿体的连接部的容纳部且连接部插入且被粘着固定于容纳部的空心竿体。
该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具有采用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锥的锥部和在向锥部的竿底侧延伸的轴向直径不发生变化的延伸部。另一方面,空心竿体的稍尖侧的内表面具有第1锥面、柱面和第2锥面,其中,所述的第1锥面越靠近和从稍尖侧端部形成的锥部配合的竿底侧直径越小,柱面从和第1锥面的竿底侧相连的延伸部在轴向长度的小轴向范围内直径不发生变化,第2锥面越靠近和柱面的竿底侧相连的竿底侧直径越大。
在这样的钓竿的稍尖竿中,插入空心竿体内的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和容纳部如下抵接。首先,连接部的锥部和容纳部的第1锥面相抵接。连接部的延伸部和容纳部的柱面相抵接。此外,连接部的延伸部的竿底侧端部向竿底侧超出柱面,和容纳部的第2锥面并不接触。
鱼咬住钓钩组件等时,整个钓竿挠度变大,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在稍尖竿挠度也变大,即使将较大负荷作用于连接部和空心竿体的容纳部的内周面的接触部分,连接部的竿底侧端缘也不和容纳部直接接触,因此,在该连接部的竿底侧端缘产生应力集中,由于连接部的竿底侧端缘,容纳部或连接部的破损难以进行。
本发明的方法为制造构成钓竿的竿体的方法,包含以下工序。在芯材上卷绕1层强化纤维在芯材的周向上取向的周向预浸渍材料的工序。在周向预浸渍材料的外周上卷绕2-4层在芯材的轴向上取向的轴向预浸渍材料的工序。在轴向预浸渍材料的外周的既定轴向位置部分卷绕辅助用预浸渍材料的工序。烧结这些预浸渍、抽出芯材的工序。
另外,该轴向预浸渍材料通过连接将合成树脂浸入配置于稍尖侧的高弹性率的强化纤维的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和将合成树脂浸入配置于竿底侧的低弹性率的强化纤维的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而构成,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为把沿稍尖侧的芯材的周向的方向的边设为短边,把竿底侧的边设为长边的大致台形。另一方面,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为把沿稍尖侧、竿底侧的上述芯材的周向的方向的边设成大致相等的大致矩形并且边长比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的短边要短。进而,辅助用预浸渍在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相连接的区域内卷绕在其外周。
辅助用预浸渍以该方法构成外嵌合部。另外,从外嵌合部到竿底侧构成为由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把刚性降低得较低的部分。另一方面,从外嵌合部到竿底侧构成为由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提高刚性的部分。另外,位于内层位置的周向预浸渍材料在竿体的整个轴向保证必要的破坏强度。
另外,以其他方法,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的稍尖侧的边为3层,竿底侧的边为4层,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的两边分别为2层。
这样制造的竿体从稍尖侧端部逐渐变厚且刚性逐渐提高,从轴向中途将刚性抑制得较低。
在其他制造方法中,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在其连接部分沿芯材的轴向被斜着切断,且由该倾斜部分连接。
这样,如果以使二者倾斜的状态连接,可以尽量将在竿体的轴向的刚性变化抑制地较小,难以发生破损。
进而在其他方法中,将周向预浸渍材料和轴向预浸渍材料预先叠层,把这些叠层了的预浸渍材料卷绕在芯材上使周向预浸渍材料和芯材接触。
通过预先将周向预浸渍材料和轴向预浸渍材料叠层,卷绕工序简化,再者,也提高连接2种预浸渍材料的轴向预浸渍材料的连接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钓竿的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的图。
图3(a)是表示图1的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的收纳状态的图,(b)是表示图1的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的延伸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图1的钓竿的稍尖竿5的图。
图5是表示图4的稍尖竿5的实心竿体92和空心竿体93的连接部分的断面参考图。
图6是图1的稍尖竿5的实心竿体92的竿底侧端部的放大图。
图7是图1的钓竿中采用的顶盖20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VIII-VIII的剖视图。
图9是顶盖20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收纳有各竿体且安装有顶盖20的状态的图。
图11(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竿中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收纳状态的图,(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竿中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延伸状态的图。
图12(a)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钓竿中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收纳状态的图,(b)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钓竿中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延伸状态的图。
图13是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钓竿的底竿71和倒数第2根竿72的收纳状态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底竿71和倒数第2根竿72的延伸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倒数第2根竿72的制造工序的图。
图16是表示其他实施例的稍尖竿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稍尖竿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另一种稍尖竿80的图。
图19是表示现有技术的钓竿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就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进行说明。
(整个钓竿的构造)
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钓竿具有底竿1、倒数第2根竿2、第1中竿3、第2中竿4和稍尖竿5,其中所述的底竿1具有可以在周面上装拆自如地安装渔线轮座6,所述的倒数第2根竿2、第1中竿3、第2中竿4和稍尖竿5顺次以抽出形式与底竿1的稍尖侧连接。这些底竿1-稍尖竿5是由把合成树脂浸入碳素纤维或玻璃纤维等的预浸渍材料形成的前端渐细的筒状部件。这些竿以所谓的抽出形式被连接,倒数第2根竿2-稍尖竿5从稍尖侧顺次插入竿底侧的竿体的内部且出入自如。此外,在倒数第2根竿2上安装有辅助套管15。
在把这些倒数第2根竿2-稍尖竿5向稍尖侧抽出时,各个竿体分别在位于稍尖侧的竿体的竿底侧端部外周面和位于竿底侧的竿体的稍尖侧端部内周面相互嵌合,从而可以防止其向稍尖侧的抽出而且可以使其相互连接固定。在该状态下,钓鱼者用该钓竿进行垂钓。另一方面,结束垂钓时,从稍尖竿5开始将竿体顺次收纳于竿底侧的竿体内从而形成紧凑状态。进而,特别地,如后所述,倒数第2根竿2和底竿1在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任一状态都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可以一边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一边进行垂钓。
另外,在第1中竿3、第2中竿4和稍尖竿5上,根据需要配置有固定导管9和多个滑动导管10,其中所述的固定导管9沿轴向不能移动地固定配置于稍尖侧的最顶端,所述的多个滑动导管10可以沿轴向自由移动而且在既定位置可以锁止地被配置在其竿底侧的周面上。在稍尖竿5的固定导管9为顶导管。滑动导管10在直径减小了的各竿体的周面上的既定轴向位置嵌合于竿体的周面,而且可以向稍尖侧滑动。
进一步讲,在辅助套管15的周面上配置有套管用导管16。套管用导管16也和上述滑动导管10一样,在轴向移动自如而且在既定位置可以锁止地配置于辅助套管15的周面上,可以从辅助套管15进而向稍尖侧滑动。
此外,虽然在该实施例中,竿体的个数为5个,但是可以任意设定竿体个数,并不是仅限于此。
(关于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
下面详细说明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的连接构造。如图2和图3的模式示意图所示,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分别为采用一定的前端渐细的锥的筒状体。
在该底竿1的竿底侧端部装拆自如地安装有尾栓7。底竿1为内部可以收纳倒数第2根竿2的筒状体,在该稍尖侧端部的外周缘根据需要安装有保护用的金属环。另外,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为内嵌合部1a。该内嵌合部1a为与其他部分相比根据需要减小直径而形成的部分。
另一方面,倒数第2根竿2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外周面上的第1外嵌合部2a和形成于该稍尖侧的外周面上的第2外嵌合部2b。这些各个部分如下所述和倒数第2根竿2的筒状部分整体地形成。即,该倒数第2根竿2通过如上所述烧结将合成树脂浸入碳素纤维等的强化纤维而形成的材料形成为筒状。在制造这样的筒状体时,预先在必要的既定位置把辅助用预浸渍材料卷绕到筒状体形成用预浸渍材料的外周面上,然后把这些各个材料作为整体烧结。此外,这时使用的辅助用预浸渍材料最好使用强化纤维在竿体的轴向上取向的材料。
因此,如后面将要说明的,在把倒数第2根竿2向底竿1的稍尖侧抽出的延伸状态(参照图3(b))和把倒数第2根竿2收纳于底竿1的收纳状态(参照图3(a))的任一状态下,该钓竿的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都可以相互连接固定。
另一方面,辅助套管15为比底竿1直径大的筒状部件。可以和底竿1等的各竿体一样地烧结既定的预浸渍材料,也可以由硬制合成树脂或金属等形成。在该辅助套管15中,在和倒数第2根竿2的第2外嵌合部2b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有其稍尖侧端部,该辅助套管15可以向其内部收纳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2的从第2外嵌合部2b之下的竿底侧并向竿底侧延伸。该辅助套管15的向倒数第2根竿2上的固定方法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即可。在该实施例中,表示了通过粘着等把辅助套管15固定于倒数第2根竿2的周面上的例子。但是,也可以例如在倒数第2根竿2的既定位置的周面上形成内螺纹部分,可以采用螺纹固定辅助套管15的方法,可以把辅助套管15从倒数第2根竿2上取下。
此外,虽然可以任意设定该辅助套管15的轴向长度,但是至少要设定得比从底竿1的稍尖侧端部到渔线轮座6的长度短。可以在该外周面上设置为了使使用者握持容易、防滑用的凹凸,或者在该外周面上配置尿烷橡胶等构成的把手。
配置于辅助套管15上的套管用导管16具备构成脚的框架40和导向环41。框架40具有环状部42,且该环状部42嵌入辅助套管15的外侧。(参照图10)
环状部42的内径尺寸和辅助套管15的既定的轴向位置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套管用导管16通过向辅助套管15上的既定位置滑动,由环状部42的内径和辅助套管15的外径的关系(嵌合)固定于既定位置。另外,套管用导管16可以向稍尖侧滑动。
(关于倒数第2根竿2和底竿1的操作)
在这样构成的钓竿中,从稍尖竿5开始将各竿体顺次向稍尖侧抽出从而形成一个长的竿体进行垂钓。结束垂钓后,从稍尖竿5开始将各竿体顺次收纳于竿底侧的竿体内部从而形成紧凑状态。进而,在把倒数第2根竿2完全向底竿1的稍尖侧抽出的状态(延伸状态)和把倒数第2根竿2完全收纳于底竿1的内部的状态(收纳状态)下,该倒数第2根竿2和底竿1都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可以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即,在5个竿体全部伸出的状态和只有4个竿体伸出的状态的任一状态下都可以进行垂钓。在该各个状态下的具体形态如下。
如图3(b)所示,在延伸状态下,底竿1的内嵌合部1a和倒数第2根竿2的第1外嵌合部2a相互嵌合。另一方面,如图3(a)所示,在收纳状态下,底竿1的内嵌合部1a和倒数第2根竿2的第2外嵌合部2b相互嵌合。另外,如图2所示,在这样的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相互转换时,钓鱼者一边用一只手握持渔线轮座附近等,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辅助套管15的竿底侧外周面来进行倒数第2根竿2的进出操作。由于该辅助套管15由倒数第2根竿2的第2外嵌合部2b向竿底侧延伸,所以钓鱼者不必过度加大两手的间隔即可进行倒数第2根竿2的进出操作。此外,可以将把倒数第2根竿2从底竿1抽出时的“抽出长度”设定为加长了的辅助套管15的轴向长度的长度。
(关于稍尖竿5)
下面说明稍尖竿5的构造。
如图4所示,稍尖竿5为通过连接、粘着固定稍尖侧的实心竿体92和竿底侧的空心竿体91而形成的一个竿体。在稍尖竿5中,在该稍尖侧端部(即,实心竿体92的稍尖侧端部)安装有上述的固定导管9(顶导管),在该竿底侧端部(即,空心竿体91的竿底侧端部)形成有用于和其他竿体连接的嵌合部分91a。进而,在轴向间隔地安装有多个滑动导管10。
实心竿体92为整体采用越靠近稍尖侧直径越小的锥的棒状·实心刚体。例如,通过把碳素纤维在轴向上拉伸取向,把浸入有热固性树脂的碳素纤维强化树脂加热加压形成。另外,如图5所示,在该实心竿体92的竿底侧端部比其他部分直径要小的连接部93。该连接部93为越向竿底侧其直径越显著变小的倒锥部X1和与该竿底侧相连形成且在轴向直径不发生变化的延伸部Y1的2阶梯构造。(参照图6)例如,如果表示1个例子,则实心竿体92的最大外径为2.10毫米左右。另外,将倒锥部X1的锥度设定为50/1000左右。虽然可以任意设定倒锥部X1的轴向长度,但是设为10毫米长左右比较好。延伸部Y1在轴向的直径变化没有或几乎没有变化的部分。延伸部Y1的外径为1.55-1.58毫米左右,其轴向长度和上述的倒锥部X 1一样为10毫米左右的长度或更长(例如,可以为15毫米)。
如图6所示,在该连接部93,实心竿体92的连接部93以外的部分(本体部)和连接部93的倒锥部X1的临界P1和延伸部Y1的竿底侧端部P2分别形成为向外鼓出的曲面(R面)。可以在形成连接部93后通过研磨等形成该曲面。此外,在这里,虽然对P1和P2都实行了曲面化,但是也可以只把其中任一个曲面化。
另一方面,空心竿体91为整体采用越向稍尖侧直径越小的锥的前端渐细的筒状部件。通过烧结碳素纤维强化树脂等材料形成。稍尖侧端部的内周为容纳有上述连接部93的容纳部94。该容纳部94同上述连接部93的倒锥部X1和延伸部Y1对应地设定其内径,为2段锥构造。该容纳部94通过铰孔加工等形成,其内径比延伸部Y1的外径:大约1.55-1.58毫米要稍微大一些,设定为1.57-1.60左右。因为在间隙装有粘着剂。
该实心竿体92和空心竿体91在把连接部93从稍尖侧插入容纳部94的基础上由粘着剂粘着固定。如图5所示,在此基础上,在从实心竿体92和空心竿体91的分界部分沿轴向的一定范围内,橡胶系列的涂料95涂于该两竿体的周面上。涂完橡胶系列的涂料95之后可以进一步在稍尖竿5的整个周面上进行周面涂饰,使从外部看不出来实心竿体92和空心竿体91的连接部分。
如上所述,这样的稍尖竿5在插入空心竿体91内的实心竿体92的连接部93将既定部分曲面化。鱼咬住钓钩组件等时,整个钓竿挠度变大,实心竿体92和空心竿体91在稍尖竿5挠度也变大,即使将较大负荷作用于连接部93和空心竿体91的容纳部94的内周面的接触部分,连接部93的直径的变化部分即向外侧突出的部分也被曲面化,由于这些部分容纳部94或连接部93的破损难以进行。
此外,在该实施例中,虽然可以使用这样特殊的稍尖竿5,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一般的稍尖竿5。
(关于顶盖20)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钓竿中的通过收纳各竿体而成为的紧凑状态。
如图7-10所示,在把构成本发明的钓竿的各竿体收纳于竿底侧的竿体内的状态下,在倒数第2根竿2的稍尖侧安装有顶盖20(特别地,参照图10)。该顶盖20用于把构成钓竿的竿体和各种钓线导管(滑动导管10等)保持在大致位置确定的状态并防止在搬运等时的钓线导管等的损伤。
该顶盖20具备安装基部21、导管保护部22和保持部23。安装基部21和导管保护部22由聚碳酸脂等合成树脂整体形成。
安装基部21在往钓竿上安装顶盖20时,和收纳有各竿体的倒数第2根竿2的稍尖侧的周面相抵接地被配置。该安装基部21形成为直板状,这部分沿倒数第2根竿2的前端部周面且沿其轴向被配置。另外,安装基部21的内表面24形成为弯曲面。该内表面24的曲率半径和钓竿的前端部的外径尺寸相对应。因此,安装基部21以稳定的状态和倒数第2根竿2的周面相接触。
如图7所示,导管保护部22形成为细长筒状。该导管保护部22在把安装基部21安装于倒数第2根竿2的前端部周面的状态下,围绕并保护各钓线导管(滑动导管和固定导管等)。
另外,导管保护部22具备导管支承部件25。该导管支承部件25形成为细长棒状(针状)。导管支承部件25以所谓的悬臂状固定于导管保护部22的底面,且沿导管保护部22的纵长方向延伸。
该导管支承部件25由例如树脂或弯曲自如的金属线等构成。导管支承部件25穿过各钓线导管,通过使导管支承部件25穿过各钓线导管,各钓线导管被保持在大致位置确定的状态。此外,在导管支承部件25的前端部设有小孔26,可以作为钓线穿过各钓线导管时的所谓钓线通路利用。
安装基部21还具有固定手27。该固定手27由例如橡胶构成,且形成为薄层带状。固定手27的基端部固定于安装基部21,另外,在其前端部上设有贯通孔30。另一方面,在安装基部21的外表面28上,突出设置有突起29。
该固定手27在安装基部21沿钓竿的前端部周面的状态下,被卷绕于二者上,上述突起29嵌入固定手27的上述贯通孔30内。由此,安装基部21被缔结且确实地固定在钓竿上。
保持部23由例如橡胶构成。但是,构成保持部23并不限定于橡胶,也可以由树脂等构成。只是最好由橡胶等富含弹性的材料构成保持部。该保持部23整体形成为细长板状,且具备基部31和插入部32(插入部件)。
基部31沿上述安装基部21的内表面被配置。基部31由例如粘着剂和两面胶等固定于安装基部21。
在本实施例中,插入部32和基部31整体形成,和基部31相连且沿安装基部21的纵长方向延伸。将插入部32的前端部的厚度尺寸d设定为既定尺寸,可以根据钓竿的式样在1.5毫米-6.0毫米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该插入部32形成为所谓的楔状。具体来讲,插入部32的下表面33相对于上表面34倾斜,由此,插入部32的厚度尺寸设定为从前端部向基部31侧逐渐变大的样子。此外,可以在3毫米-8毫米的范围内设定插入部32的最大厚度尺寸。
此外,在该顶盖20中,虽然插入部32和基部31整体形成,但是插入部32可以由其他部件构成,可以和基部31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由橡胶等富含弹性的材料构成插入部32。
(顶盖20的安装方法)
接下来,说明在把本发明的钓竿的各竿体收纳的收纳状态下,往倒数第2根竿2上安装该顶盖20的顺序。
如图10所示,结束垂钓的使用者在使配置于稍尖竿5、第2中竿4、第1中竿3的周面上的滑动导管10顺次向稍尖侧滑动的基础上,把从稍尖侧的竿体到倒数第2根竿2顺次收纳入底竿1内。另外,使用者使顶盖20的安装基部21沿倒数第2根竿2的稍尖侧周面抵接并且将稍尖竿5等收纳入保护部22内。进而,使用者使各钓线导管(固定导管9和滑动导管10)穿过导管支承部件25。
进而,使用者使辅助套管15上的套管用导管16向稍尖侧滑动,并把套管用导管16向倒数第2根竿的周面引导。在套管用导管16的环状部52的内周面和倒数第2根竿2的外周面之间由径差形成有既定间隙。另外,保持部23和该间隙配合。也就是说,套管用导管16由保持部23确定位置并保持。
第2实施例
参照图11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
整个钓竿的一般构造同上述第1实施例,采用前端渐细的锥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在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任一状态下,可以相互连接固定。
同上述第1实施例,在该底竿51的周面上配置由渔线轮座6。另外,在竿底侧端部装拆自如地安装有尾栓7,和该尾栓7的稍尖侧邻接且在底竿51的内部配置有止环53(相当于第2内嵌合部)。该止环53为沿轴向贯通的圆筒形部件,在内周面上沿径向向内突出的多个突起在周向间隔地向轴向延伸。该止环53从底竿51的竿底侧端部插入,由例如粘着剂等固定。可以根据需要取下。另外,后面将要说明的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嵌合部52a从稍尖侧插入并嵌合在该突起内(参照图11(b))。
另外,底竿1的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也是嵌合有后面将要说明的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嵌合部52a的部分,为第1内嵌合部51a(参照图11(a))。可以用其他方法使第1内嵌合部51a比其他部分直径小,但是也可以根据底竿51的锥和后面将要说明的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嵌合部的外径的关系使其嵌合在底竿51的既定的轴向位置的内周面上。该第1内嵌合部51a和止环53的轴向距离相当于“抽出长度”。适当的“抽出长度”为500-600毫米左右。
倒数第2根竿52也为同上述第1实施例的采用前端渐细的锥的筒状体。在竿底侧端部设定有比其他部分直径大的外嵌合部52a。该外嵌合部52a可以嵌合于底竿51的既定部分的事实如已经说明的那样。
在该倒数第2根竿52的周面上配置有辅助套管15。辅助套管15为比底竿21直径大的筒状部件。同上述第1实施例,可以烧结既定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硬质合成树脂形成。
该辅助套管15的安装位置如下。
在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嵌合部52a嵌合于底竿51的第1内嵌合部51a的延伸状态(图11(a))下,在辅助套管15的竿底侧端部覆盖底竿51的稍尖侧端部的位置,辅助套管15的稍尖侧端部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周面连接。需要把该辅助套管15的轴向长度设定得比从底竿51的稍尖侧端部到渔线轮座6的长度短。结果,辅助套管15的轴向长度相当于上述的“抽出长度”。
在这样构成的钓竿中,倒数第2根竿52和底竿51在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的任一状态都可以相互连接固定,可以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来进行垂钓。同第1实施例,在这样的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相互转换时,钓鱼者一边用一只手握持渔线轮座附近等,一边用另一只手握持辅助套管15的竿底侧外周面来进行倒数第2根竿52的进出操作。
特别地,在如图11(a)所示的延伸状态下,辅助套管15将倒数第2根竿52的一部分收纳于内部,并且覆盖底竿51的稍尖侧端部。另外,辅助套管15覆盖由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外径差产生的、在延伸状态下的底竿51的稍尖侧端部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周面之间的台阶并使其不被看到,抑制尘粒侵入该间隙,也防止外观难看等。另外,可以将从底竿51抽出倒数第2根竿52时的“抽出长度”设定为任意的辅助套管15的轴向长度。即,提高了关于“抽出长度”的设计自由度。
第3实施例
进而,作为第2实施例的变形例,图12为表示第3实施例的模式示意图。
在该钓竿中的底竿51和倒数第2根竿52的连接构造和上述第2实施例相同。即,底竿51在竿底侧端部具有止环(未图示),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为第1内嵌合部51a。另一方面,倒数第2根竿52在竿底侧端部具有外嵌合部52a。另外,在上述第2实施例中说明的位置上,辅助套管15和倒数第2根竿52的周面相连接。
在该钓竿中,渔线轮座6配置在辅助套管15的周面上。渔线轮座6安装众所周知的其他部件即可。例如,用卷线等卷绕渔线轮座6,进行树脂覆盖。或者,可以在辅助套管15的周面上配置管状渔线轮座6而实现整体成形。
如图12所示,如果这样地在辅助套管15上配置渔线轮座6,由于延伸状态和收纳状态的相互状态变化,可以相对改变从渔线轮座6到钓竿的竿底侧端部的长度。通过根据垂钓操作的情况来改变从该渔线轮座6到钓竿的竿底侧端部的长度,钓鱼者可以在喜欢的渔线轮座6的位置进行垂钓操作。例如,在延伸状态下,可以把底竿51夹在腋下进行垂钓操作。
第4实施例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
(钓竿的构造)
采用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钓竿的基本构造同第1实施例。底竿61和倒数第2根竿62的构造如下。
如图13和图14所示,底竿61为采用一定的前端渐细的锥的筒状体。在该底竿61的竿底侧的周面上安装有用于安装渔线轮的渔线轮座6,另外,在竿底侧端部装拆自如地安装有尾栓7。这点同上述第1实施例。另外,在稍尖侧端部外周缘上安装有嵌合环71。嵌合环71在倒数第2根竿62的延伸状态下和辅助套管15的竿底侧端部嵌合,起到防止晃动的作用(参照图14)。另一方面,底竿61的竿底侧端部内周面上形成有螺纹槽,尾栓7螺纹固定于此。该尾栓7具有可以收纳内嵌倒数第2根竿62的竿底侧端部的内嵌合部(参照图13)。
倒数第2根竿62也为采用必要的前端渐细的锥的筒状体。在竿底侧端部外周面上具有形成得比邻接部分直径大的第1外嵌合部62a。另外,在该稍尖侧的外周面上也形成有比邻接部分直径大一些的第2外嵌合部62b。进而,在该稍尖侧的外周面上也形成有比邻接部分直径大一些的大径部62c。如后面将要详细说明的那样,这些各部分由和倒数第2根竿62的筒状部分一体的既定预浸渍材料形成。该第1外嵌合部62a在收纳状态下嵌合于上述底竿61的尾栓7的内嵌合部,第2外嵌合部62b在延伸状态下嵌合于底竿61的稍尖侧端部内周面(参照图13·图14)。
详细的讲,在该倒数第2根竿62中,从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62b的区域为高刚性的前端渐细的筒状体,从第2外嵌合部62b到竿底侧的区域比其稍尖侧刚性要低一些,直径要小一些。从第2外嵌合部62b到竿底侧的区域的直径可以在轴向不发生变化。
同第1实施例,辅助套管15为比底竿61直径大的筒状部件。可以和底竿61等各竿体一样,可以烧结既定预浸渍材料形成,也可以由硬质合成树脂或金属材料形成。在和倒数第2根竿62的第2外嵌合部62b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大径部62c上,该辅助套管之稍尖侧端部连接固定于倒数第2根竿62,该辅助套管15可以将底竿1和倒数第2根竿62收纳于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把该辅助套管15往倒数第2根竿62上固定的方法用众所周知的方法即可,例如,采用粘着、螺纹结合等方法。这点和第1实施例相同。
(倒数第2根竿62的制造方法)
下面,具体说明上述倒数第2根竿62的制造方法。
如图15(a)所示,首先在芯材100上涂覆必要的分型材料,然后在芯材100的周面上卷绕周向预浸渍片P1。为了使强化纤维在芯材100的周向上取向,该周向预浸渍片P1是在拉伸取向碳素纤维或玻璃纤维的基础上,把浸有环氧树脂等的材料加工为片状的。该周向预浸渍片P1把在稍尖侧和竿底侧的卷绕长度分别设定为1层。在芯材100采用一定的锥的情况下,稍尖侧的边长和竿底侧的边长的锥部分不同。此外,虽然在这里例示了使用周向预浸渍片P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使用在带上加工的预浸渍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把强化纤维沿带的纵长方向取向。另外,把带状的预浸渍材料螺旋状且无间隙地卷绕在芯材100上。
下面,如图15(b)所示,卷绕轴向预浸渍片P2。该轴向预浸渍片P2和2种预浸渍片贴在一起而连接。即,轴向预浸渍片P2通过连接把合成树脂浸没在配置于稍尖侧的高弹性率强化纤维中的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和把合成树脂浸没在配置于竿底侧的低弹性率强化纤维中的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而构成。
在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中,作为强化纤维使用碳素纤维,其拉伸弹性率为40t/mm2,并且该碳素纤维沿芯材100的轴向拉伸取向。其形状为稍尖侧为短边、竿底侧为长边的大致台形。详细地讲,稍尖侧的短边具有3层大小、竿底侧的长边具有4层大小的卷绕长度。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如后面将要说明的,由于使其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的连接部分倾斜为一定角度,所以长边侧部分的一部分被倾斜切除。作为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不会形成这样的斜缺口部分,可以直接采用大致台形。此外,该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的大致台形高度(相当于轴向长度)和从倒数第2根竿62的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62b的长度对应。
在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中,作为强化纤维使用碳素纤维,其拉伸弹性率为20t/mm2,并且该碳素纤维沿芯材100的轴向取向。原则上讲,其形状为稍尖侧和竿底侧的两边一样长的大致矩形。详细地讲,由于根据芯材100的锥设定使稍尖侧的短边具有2层大小、竿底侧的长边也具有2层大小的卷绕长度,所以二者的长度并不是完全相等。但是,在该实施例中,由于使其和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的连接部分倾斜为一定角度,所以稍尖侧的边的一部分向稍尖侧斜着探出(相当于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的缺口部分)。作为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不会形成这样的斜缺口部分,可以直接采用大致台形。此时,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为直接使用大致矩形。
通过倾斜部分把这样的2种轴向预浸渍材料贴在一起而连接,把1个轴向预浸渍片P2卷绕在上述的周向预浸渍片P1的外周上。此外,在连接二者时,通过对齐卷绕开始侧(图15(b)的下侧的边)来连接。
接下来,如图15(c)所示,把辅助用预浸渍片P3卷绕在轴向预浸渍片P2的外周的既定轴向位置上。在这里,卷绕2个辅助用预浸渍片P3。其中1个辅助用预浸渍片P3卷绕在上述的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的连接部分上。这就形成了倒数第2根竿62的第2外嵌合部62b。另1个辅助用预浸渍片P3卷绕在更靠前的稍尖侧的周面上。这就形成了倒数第2根竿62的大径部62c。此外,进一步讲,可以把用于形成第1外嵌合部62a的辅助用预浸渍片P3卷绕在上述轴向预浸渍片P2的竿底侧端部的周面上。
然后,根据需要,把由聚丙烯等构成的成形用带卷绕在这些各种预浸渍的周面上,然后放在炉内烧结。另外,把芯材100抽出,把周面的成形用带剥离,进而,对周面进行研磨加工以至直径调整,进行必要的涂饰来制造倒数第2根竿62。
此外,虽然用这种方法顺次卷绕周向预浸渍片P1和轴向预浸渍片P2,但是也可以预先把二者叠层,一回卷绕在芯材100上。这时,周向预浸渍片P1也是位于芯材100侧。
在这样的方法中,一个辅助预浸渍片P3形成第2外嵌合部62a。另外,作为由这个部分把竿底侧的刚性抑制得比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P2b的刚性低的部分,还将竿底侧构成为直径小的区域。另一方面,由于第2外嵌合部62a稍尖侧的刚性比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P2a高,另外,作为越向竿底侧直径越大的锥区域构成。进而,处于内层的位置的周向预浸渍片P1在倒数第2根竿62的整个轴向保证了必要的破坏强度。
在这样制造的倒数第2根竿62中,由于第2外嵌合部62a竿底侧的区域较薄、直径小而且刚性低,不会破坏整个钓竿的挠度的平衡。另外,虽然通过连接2种不同拉伸弹性率的强化纤维来制造竿体,但是难以出现在二者的连接部分的不正常破损。
此外,上述倒数第2根竿62的制造方法表示了一个例子,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这里特定的数值等。应该根据要制造的倒数第2根竿62的直径、必要的强度等条件做任意的调整变更。
其他实施例
(a)进而,说明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采用的稍尖竿5的变形例。
在该实施例中的稍尖竿同上述第1实施例,将2个竿体连接成为一个竿体。即,如图16所示,该稍尖竿连接并固定位于稍尖侧的实心竿体96和位于其竿底侧的空心竿体97的两个竿。
原则上,实心竿体96和空心竿体97的构成和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即,实心竿体96在竿底侧端部具有连接部98,空心竿体97的稍尖侧端部内周为容纳部99。另外,在把该连接部98插入容纳部99的基础上,由粘着剂将两竿相互粘着固定。
但是,和上述第1实施例不同,该实心竿体96的连接部98不只采用向竿底侧方向直径迅速变小的倒锥部X2,而且和该竿底侧相连的延伸部Y2也采用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锥。倒锥部X2的锥度设定为50/1000左右,但是延伸部Y2的锥为比较缓的锥,所以锥度设定为1-10/1000即可。同上述第1实施例,在此基础上,实心竿体96的连接部98以外的部分(本体部)和连接部98的倒锥部X2的临界和延伸部Y2的竿底侧端部分别形成为向外鼓出的曲面(R面)。
进而,在该实心竿体96的连接部98上,从竿底侧端面向稍尖侧方向形成有空间。该空间大约形成在连接部98的倒锥部X2的稍尖侧附近即可。另外,把该空间的稍尖侧扩孔,从而形成比入口侧(竿底侧端部)大的空间。
在这样的连接部98形成空间的实心竿体96可以例如把在竿底侧端部形成空洞的左右一对的半体部件贴在一起,在该贴在一起的半体部件的外周面上卷绕并烧结预浸渍片或预浸渍带,使其整体化来制造。
另一方面,空心竿体97和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是一种竿,为整体采用越靠近稍尖侧直径越小的锥的前端渐细的筒状部件。通过烧结碳素纤维强化树脂等材料形成。稍尖侧端部的内周为容纳有上述连接部98的容纳部99。容纳部99同上述连接部98的倒锥部X2对应地设定其内径,未和延伸部Y2相接触。空心竿体97和实心竿体96在把连接部98插入容纳部99的基础上由只在倒锥部X2的二者的粘着连接固定。此外,同上述第1实施例,可以在空心竿体97和实心竿体96的外周面上涂覆橡胶系列的涂料。
在这样的构造中,使延伸部为锥面,可以尽量抑制其向空心竿体97的内周面的接触,实心竿体96和空心竿体97之间的连接力全部来自在倒锥部X2的粘着。另外,通过一定程度地保证在延伸部Y2的空心竿体97内的自由度还可以抑制容纳部99或连接部98受到负荷时的二者的破损。
(b)进而,如图17所示,可以使实心竿体96的延伸部Y2地直径沿轴向几乎不变化。另外,特别地,在在该实心竿体96的连接部从竿底侧端面形成有空间时,可以只在延伸部Y2的区域内形成空间。
(c)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采用的稍尖竿中,例示了在实心竿体和空心竿体的连接部分的外周面上涂覆橡胶系列涂料的情况,但是也可以采用卷绕并烧结二者交接面上的其他预浸渍片并使其整体化,进而进行周面涂饰,修整外观的方法。或者,不用预浸渍片,而是采用卷绕并烧结浸没有环氧树脂等的带子并使其整体化的方法。
(d)进而,以图18说明可以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采用的其他稍尖竿80。
同上述第1实施例,该稍尖竿80也是把2个竿体连接成为一个竿体。即,如图18所示,该稍尖竿80连接并固定位于稍尖侧的实心竿体81和位于其竿底侧的空心竿体82的两个竿。
原则上,实心竿体81和空心竿体82的构成和上述第1实施例一样。即,实心竿体81在竿底侧端部具有连接部98,空心竿体82的稍尖侧端部内周为容纳部84。
连接部83采用越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倒锥部X3和在和该竿底侧相连的轴向直径不变的延伸部Y3。例如,倒锥部X3设定为10毫米左右,延伸部Y3设定为17毫米左右。
另一方面,在空心竿体82的内周面上,从稍尖侧端部按顺序可以区分第1锥部L、柱部M、第2锥部N三个部分。第1锥部L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小,将其调整使其和上述的倒锥部X3一致。柱部M的内径沿轴向不变。其内径设定得比上述延伸部Y3的轴向长度短,例如,如果对应于上述延伸部Y3的例子,则设定为15毫米左右。第2锥部N为越靠近竿底侧直径越大的锥面。另外,空心竿体82和实心竿体81由涂覆在实心竿体81的倒锥部X3和延伸部Y3的周面上的粘着剂粘着固定。因此,该第1锥部L和柱部M成为容纳部84。
由这样的柱部M和第2锥部N使延伸部Y3的竿底侧端部从柱部M向竿底侧突出,在延伸部Y3的竿底侧端缘和第2锥部N之间产生空隙。由于该空隙,稍尖竿80挠度变大,即使将较大负荷作用于连接部83和空心竿体82的稍尖侧的内周面的接触部分,连接部83的竿底侧端缘也不和空心竿体82的内周面直接接触,因此,在该连接部83的竿底侧端缘产生应力集中,由于连接部83的竿底侧端缘的破损难以进行。
根据本发明,可以在提供可以调整整个钓竿的长度的钓竿时,自由设定其长度的变化程度。

Claims (20)

1.一种钓竿,通过顺次连接筒状体的多个竿体形成,
具备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嵌合部的底竿;
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第1外嵌合部还在稍尖侧的外周面上具有第2外嵌合部的倒数第2根竿;
在与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其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上述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的辅助套管。
2.一种钓竿,通过顺次连接筒状体的多个竿体形成,
具备在轴向中央附近的内周面上具有第1内嵌合部同时在竿底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第2内嵌合部的底竿;
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外嵌合部的倒数第2根竿;
在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外周面上连接该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上述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的辅助套管,
上述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具有上述外嵌合部嵌合于上述第1内嵌合部的延伸状态和上述外嵌合部嵌合于上述第2内嵌合部的收纳状态,
上述辅助套管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将上述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在上述延伸状态下将上述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并且在竿底侧端部覆盖上述底竿的稍尖侧端部。
3.一种钓竿,通过顺次连接筒状体的多个竿体形成,
具备在稍尖侧端部的内周面上具有内嵌合部的底竿;
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底竿内而连接且具有形成于竿底侧端部的外周面的第1外嵌合部还在轴向中间的外周面上具有比邻接部分直径大地形成的第2外嵌合部的倒数第2根竿;
在与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的稍尖侧邻接的外周面上连接其稍尖侧端部,并且可以把上述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入其内部且向竿底侧延伸的辅助套管,
由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到上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和由上述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相比,厚而且弯曲刚性高,
上述倒数第2根竿和底竿具有上述外嵌合部嵌合于上述第1内嵌合部的延伸状态和上述外嵌合部嵌合于上述第2内嵌合部的收纳状态,
上述辅助套管在上述收纳状态下将上述底竿和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在上述延伸状态下将上述倒数第2根竿收纳于其内部并且在竿底侧端部覆盖上述底竿的稍尖侧端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在由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上采用前端渐细的锥,从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比由其稍尖侧端部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直径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从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第2外嵌合部到竿底侧的区域比由上述稍尖侧端部到上述第2外嵌合部的区域直径小一些。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还具备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倒数第2根竿内而连接的中竿、
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中竿内而连接的稍尖竿;
上述稍尖竿包括具有形成于本体部和上述本体部的竿底侧端部的连接部的实心竿体和在稍尖侧端部形成用于插入上述实心竿体的连接部的容纳部且上述连接部插入且被粘着固定于上述容纳部的空心竿体,
上述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具有采用越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锥的锥部和在向上述锥部的竿底侧延伸的轴向上直径不发生变化的延伸部,
上述实心竿体的本体部和连接部的锥部的临界和/或上述延伸部的竿底侧端部形成为向外鼓出的曲面,
上述容纳部的稍尖侧端部的内表面形成为和上述锥部配合的锥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在上述连接部的延伸部上采用从上述锥部到竿底侧直径逐渐减小的锥。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上述实心竿体可以在上述连接部附近从竿底侧端面向稍尖侧方向形成空间。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在上述辅助套管的周面上配置可以装拆自如地安装渔线轮的渔线轮座。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还具备可以沿轴向滑动地配置于上述中竿和稍尖竿的周面上的多个滑动导管;
可以滑动地配置于上述辅助套管的套管用导管;
收纳各竿体时用的顶盖,
上述顶盖具有在把上述稍尖竿和中竿收纳于上述倒数第2根竿内的收纳状态下,和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周面抵接的安装基部、和上述安装基部的稍尖侧相连形成且围绕保持上述多个滑动导管的导管保护部、设于上述安装基部的竿底侧端部且保持上述套管用导管的保持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上述套管用导管具有包括嵌合于上述辅助套管的周面上的环状部的框架和安装于上述框架的导向环,
上述保持部具有压入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的周面和上述环状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插入部分。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上述保持部的插入部分由弹性橡胶构成。
13.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的任一项所述的钓竿,还具备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倒数第2根竿内而连接的中竿;
向着稍尖侧可以自由出入上述中竿内而连接的稍尖竿;
上述稍尖竿包括具有本体部和形成于上述本体部的竿底侧端部的连接部的实心竿体、在稍尖侧端部形成用于插入上述实心竿体的连接部的容纳部且上述连接部插入且被粘着固定于上述容纳部的空心竿体,
上述实心竿体的连接部具有采用越向竿底侧直径越小的锥的锥部和在向上述锥部的竿底侧延伸的轴向上直径不发生变化的延伸部,
上述空心竿体的稍尖侧的内表面具有越靠近和从稍尖侧端部形成的上述锥部配合的竿底侧直径越小的第1锥面、从和上述第1锥面的竿底侧相连的上述延伸部在轴向较短的轴向范围内直径不发生变化柱面以及越靠近和上述柱面的竿底侧相连的竿底侧直径越大的第2锥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还具备可以沿轴向滑动地配置于上述中竿和稍尖竿的周面上的多个滑动导管;
可以滑动地配置于上述辅助套管的套管用导管;
收纳各竿体时用的顶盖,
上述顶盖具有在把上述稍尖竿和中竿收纳于上述倒数第2根竿内的收纳状态下,和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端部周面抵接的安装基部、和上述安装基部的稍尖侧相连形成且围绕保持上述多个滑动导管的导管保护部、设于上述安装基部的竿底侧端部且保持上述套管用导管的保持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上述套管用导管具有包括嵌合于上述辅助套管的周面上的环状部的框架和安装于上述框架的导向环,
上述保持部具有压入上述倒数第2根竿的稍尖侧的周面和上述环状部的内周面之间的插入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钓竿,其特征为:上述保持部的插入部分由弹性橡胶构成。
17.一种构成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包含在芯材上卷绕1层在上述芯材的周向上取向强化纤维的周向预浸渍材料的工序;
在上述周向预浸渍材料的外周上卷绕2-4层取向于上述芯材的轴向上的轴向预浸渍材料的工序;
在上述轴向预浸渍材料的外周的既定轴向位置部分卷绕辅助用预浸渍材料的工序;
烧结这些预浸渍、抽出芯材的工序,
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为把沿稍尖侧的上述芯材的周向的方向的边设为短边,把竿底侧的边设为长边的大致台形,上述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为把沿稍尖侧、竿底侧的上述芯材的周向的方向的边设成大致相等的大致矩形并且上述边长比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的短边要短,
上述辅助用预浸渍在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相连接的区域内卷绕在其外周。
18.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的稍尖侧的边为3层大小,竿底侧的边为4层大小,上述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的两边分别为2层大小。
19.如权利要求17记载的竿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上述第1轴向预浸渍材料和第2轴向预浸渍材料在其连接部分沿上述芯材的轴向被斜着切断,且由该倾斜部分连接。
20.如权利要求17至权利要求19记载的任一项方法,其特征为:将上述周向预浸渍材料和上述轴向预浸渍材料预先叠层,把这些叠层了的预浸渍材料卷绕在芯材上使上述周向预浸渍材料和芯材接触。
CNB031491294A 2002-06-19 2003-06-17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430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77978/2002 2002-06-19
JP2002177978 2002-06-19
JP2002306024 2002-10-21
JP306024/2002 2002-10-21
JP060160/2003 2003-03-06
JP2003060160 2003-03-06
JP2003101914 2003-04-04
JP101914/2003 2003-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1816A CN1471816A (zh) 2004-02-04
CN100534300C true CN100534300C (zh) 2009-09-02

Family

ID=34199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4912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4300C (zh) 2002-06-19 2003-06-17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0970862B1 (zh)
CN (1) CN100534300C (zh)
TW (1) TWI2642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30353B2 (ja) * 2005-01-06 2010-08-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印籠継式釣竿
JP4726112B2 (ja) * 2005-04-07 2011-07-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穂先竿
KR102359461B1 (ko) * 2014-11-26 2022-02-08 주식회사유정피싱 릴낚시대용 가변형 손잡이 및 상기 손잡이를 포함하는 릴낚시대
KR200497679Y1 (ko) * 2018-03-14 2024-01-23 김승모 낚시대용 가이드 및 가이드를 구비한 낚시대
KR102462069B1 (ko) * 2020-08-13 2022-11-03 이정휴 조립 구조가 개선된 낚시대
CN112997978B (zh) * 2021-02-23 2023-01-20 威海市新会渔具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轻质高强度实心鱼竿及鱼竿环氧布的缠绕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1029A (ja) * 2001-06-12 2002-12-17 Dai-Dan Co Ltd ガスイオン化分離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32329Y1 (ko) * 1996-07-16 1998-12-01 김태훈 낚시대
JP3119355B2 (ja) 1999-02-17 2000-12-18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釣 竿
JP2001157533A (ja) 1999-12-02 2001-06-12 Shimano Inc 釣 竿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61029A (ja) * 2001-06-12 2002-12-17 Dai-Dan Co Ltd ガスイオン化分離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特开平8-128 1996.01.0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264276B (en) 2006-10-21
KR20030097709A (ko) 2003-12-31
TW200400791A (en) 2004-01-16
KR100970862B1 (ko) 2010-07-20
CN1471816A (zh) 2004-0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4300C (zh) 钓竿和构成该钓竿的竿体的制造方法
CN1788555B (zh) 钓竿
JP2006204134A (ja) 釣竿
JP4726112B2 (ja) 穂先竿
JP4371562B2 (ja) 釣竿
JP2009039011A (ja) 船竿用の穂先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323584C (zh) 钓竿
CN1240274C (zh) 钓竿体的嵌合构造
JP3977777B2 (ja) 釣竿
KR101870007B1 (ko) 원투대 및 원투대의 초릿대의 제조 방법
CN1895039B (zh) 梢尖竿
JP4292318B2 (ja) 竿体の連結構造
CN1221167C (zh) 梢竿
JP4371561B2 (ja) 釣竿
CN100569068C (zh) 钓鱼竿
CN113273551B (zh) 钓竿
JP3949467B2 (ja) 釣竿
JP4028926B2 (ja) 釣竿、及び竿体の製造方法
EP0880891B1 (en) Fishing rod
KR20060020654A (ko) 낚싯대
KR100998892B1 (ko) 낚싯대
CN1214710C (zh) 钓线可插通钓竿
JP4053400B2 (ja) アウターガイド竿
JP3819088B2 (ja) 中通し竿
JP4179603B2 (ja) 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902

Termination date: 202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