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31004C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31004C CN100531004C CNB2006100071290A CN200610007129A CN100531004C CN 100531004 C CN100531004 C CN 100531004C CN B2006100071290 A CNB2006100071290 A CN B2006100071290A CN 200610007129 A CN200610007129 A CN 200610007129A CN 100531004 C CN100531004 C CN 10053100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amplitude
- mentioned
- output
- err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05—Array of radiating elements provided with a feedback control over the element weights, e.g. adaptive arr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3/00—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 H01Q3/26—Arrangements for changing or varying the orientation or the shape of the directional pattern of the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or antenna system varying the relative phase or relative amplitude of energis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varying the distribution of energy across a radiating aperture
- H01Q3/267—Phased-array testing or checking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2001/0408—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 H04B2001/0416—Circuits with power amplifiers having gain or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Amplifi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用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方向性接收信号的通信装置,包括:和上述天线相同数目的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校正装置,具有和这些无线装置相同的结构,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误差检测部件,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Description
本发明是以下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申请号:00800900.7,申请日:2000.5.22,发明名称: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基站装置等通信装置,特别涉及搭载阵列天线的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搭载阵列天线的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有特开平10-336149号公报上已经记载的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阵列天线由多个天线元构成,通过分别调整从各天线元发送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能够自由地设定发送的方向性。
图1是现有搭载阵列天线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该图1所示的基站装置1装备了2个天线2、3构成的阵列天线,包括:连接了各天线2、3的无线装置4、5;切换部6;测定装置7;以及基带信号处理装置8。基带信号处理装置8包括:基带信号生成部9;相位振幅校正部10、11;以及误差存储部12。各无线装置4、5包括:正交调制部13、14;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以及切换部17、18。
只是,通常在基站装置1中,为了生成发送给未图示的多个移动台装置的发送信号,具备多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处理装置,而在图1中,为了简单,示出只设有1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处理装置8的情况。此外,省略了用于接收并解调从移动台装置发送的信号的部件。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1与移动台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的操作。
首先,基带信号生成部9生成同相分量(以下,称为“Ich”)及正交分量(以下,称为“Qch”)构成的2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将其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1输出到各无线装置4、5。此外,基带信号生成部9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1也向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输出增益控制信号。
这里,输出到2台无线装置4、5的2个系统的基带信号是在基带信号生成部9中通过将同一基带信号乘以分别的复数系数而生成的。
输入到各无线装置4、5中的基带信号由正交调制部13、14进行正交调制后被上变频到射频频带,由按照增益控制信号来控制放大增益的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进行放大,成为发送信号。
切换部17、18被设定为连接天线2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5,并且连接天线3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6,该发送信号经切换部17、18从天线2、3发射。
这里,通过调节在基带信号生成部9中所乘的复数系数,能够只对希望方向提高发射电场强度。将其称为“使得具有发送方向性”。通过使得具有发送方向性,能够将其他通信机的接收SIR(Signalto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比)保持得很高。
然而,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具有的特性由于模拟构成元件的偏差而互不相同。由此,向各天线2、3的发送信号分别添加互不相同的未知的振幅变动或相位旋转,所以会形成与在基带信号生成部9中乘以复数系数能够得到的期待的发送方向性不同的发送方向性。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必须将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具有的特性调整得相同。然而,正确而且时不变地调整这些放大器15、16等模拟元件的特性极其困难。
因此,采用下述方法:不调整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具有的特性,而是预先分别测定并存储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具有的特性,考虑到发送信号振幅及相位会变化相当于该特性的误差的量,在通信时,校正基带信号。
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具有的特性在开始通信前预先被测定。在此情况下,首先,将切换部17设定为连接发送功率放大器15和切换部6,而将切换部18设定为连接发送功率放大器16和切换部6。此外,将切换部6设定为连接切换部17或18中的某一个、和测定装置7。这里,最初将切换部6设定为连接切换部17和测定装置7。
接着,为了测定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的特性,从基带信号生成部9产生信息符号已知的基带信号(在此情况下特别地称为校正信号),输出到各无线装置4、5。
输入到各无线装置4、5中的基带信号经正交调制部13、14由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进行放大后,经切换部17及6输出到测定装置7。
然后,在测定装置7中,测定输入信号的振幅及相位,求该测定值和预先设定的振幅及相位的期待值之间的误差,该误差被存储到误差存储部12中。
然后,切换切换部6,使得切换部17和测定装置7连接,进行上述同样的处理。
在该处理结束后,将切换部17、18切换到天线2、3端,开始通信。在该通信时,相位振幅校正部10、11按照误差存储部12中存储的误差来校正从基带信号生成部9输入的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
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乘以抵销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的特性误差的复数系数来进行。此时,基带信号所乘的复数系数校正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输出的发送信号的相位,而增益控制信号所乘的复数系数校正发送信号的振幅。
接着,用图2的方框图来说明现有搭载阵列天线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
该图2所示的基站装置51装备了2个天线52、53构成的阵列天线,包括:连接了各天线52、53的无线装置54、55;校正信号产生装置56;以及基带信号处理装置57。
各无线装置54、55包括:切换部58、59;AGC(Automatic Gain Control,自动增益控制)放大器60、61;以及正交解调部62、63。基带信号处理装置57包括:相位振幅校正部64、65;基带信号处理部66;以及误差检测存储部67。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51接收来自移动台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的操作。
只是,在接收从移动台装置发送的信号的情况下,切换部58被设定为连接天线52和AGC放大器60,而切换部59被设定为连接天线53和AGC放大器61。
首先,天线52接收到的信号经切换部58被输出到AGC放大器60,在AGC放大器60中进行自动增益控制,使得振幅一定。
此时,表示自动增益控制结果的AGC信号经相位振幅校正部64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66,此外,从AGC放大器60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后的信号由正交解调部62进行解调,成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由相位振幅校正部64校正其振幅及相位后,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66。此外,在相位振幅校正部64中,也校正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
在基带信号处理部66中,对基带信号及AGC信号进行变换为规定频率等处理。在无线装置55端的系统中也进行与以上同样的接收处理。
在进行这种接收处理时,如在上述的发送端中说明的那样,构成无线装置54、55的AGC放大器60、61等是模拟元件,所以其特性有偏差,正确而且时不变地调整该偏差极其困难。
因此,采用下述方法:在进行接收处理前,预先分别测定并存储无线装置54、55具有的特性,考虑到基带信号会变化相当于该测定值和预先设定的振幅及相位的期待值之间的误差的量,在接收时,校正基带信号。
下面说明无线装置54、55具有的特性的测定方法。
在该测定时,将切换部58设定为连接校正信号产生装置56和AGC放大器60,而将切换部59设定为连接校正信号产生装置56和AGC放大器61。
接着,为了测定无线装置54、55的特性,从校正信号产生装置56产生信息符号已知的校正信号,将其经各无线装置54、55及相位振幅校正部64、65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66,进而输出到误差检测存储部67。
在误差检测存储部67中,检测基于校正信号的基带信号及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求该检测值、和预先设定的振幅及相位的期待值之间的误差,该误差被存储。
然后,将各切换部58、59切换到天线52、53端,开始接收。在该接收时,相位振幅校正部64、65按照误差检测存储部67中存储的误差来校正各系统的基带信号及AGC信号。
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AGC信号乘以与抵销无线装置54、55的特性误差的上述误差对应的复数系数来进行。
然而,在现有装置中有下述问题:在发送时,在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中不能进行用于校正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所需的、用于求发送功率放大器15、16的特性误差的测定,为了进行该测定,必须中断通信。
同样,在现有装置中有下述问题:在接收时,在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中不能进行用于校正基带信号及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所需的、用于求无线装置54、55的特性误差的测定,为了进行该测定,必须中断通信。
此外,为了进行上述测定,在发送端,必须设有产生信息符号已知的校正信号的振荡电路,所以有装置的规模相应增大、成本相应提高的问题。同样,在接收端,必须设有产生校正信号的振荡电路,所以有装置的规模相应增大、成本相应提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不用中断与其他装置的通信就能够校正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该目的是如下实现的:求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及振幅差,校正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使得相位差消失,并且使得振幅差和期待值相等。
本发明的第2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不用中断与其他装置的通信就能够校正接收基带信号及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该目的是如下实现的:求基于各天线接收到的信号的AGC信号及基带信号、和基准AGC信号及基带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校正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该误差消失。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方向性接收信号的通信装置,包括:和上述天线相同数目的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校正装置,具有和这些无线装置相同的结构,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误差检测部件,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多个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校正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上述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该放大过的信号和上述某一个无线装置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混频;误差检测部件,根据上述混频过的信号来求上述各无线装置放大过的信号和上述校正装置放大过的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本发明另外还提供一种包括通信装置的基站装置,该通信装置从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方向性接收信号,其中,上述通信装置包括:和上述天线相同数目的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校正装置,具有和这些无线装置相同的结构,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误差检测部件,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2是现有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基站装置的发送功率放大器的控制值和振幅相位特性之间的关系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
该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装备了2个天线102、103构成的阵列天线,包括:连接了各天线102、103的无线装置104、105;和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
此外,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包括:基带信号生成部107;数字电路构成的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在至无线装置104、105的信号输出端包括未图示的D/A变换电路;以及数字电路构成的振幅相位比较部110、111,在来自无线装置104、105的信号输入端包括未图示的A/D变换电路。
各无线装置104、105包括:正交调制部112、113;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ATT(衰减器)控制部116、117;ATT 118、119;分别2个变频部120及121、122及123;以及振荡部(本地振荡器)124、125。
此外,变频部120包括混频器126及LPF(Low Pass Filter,低通滤波器)127,其他变频器121~123也同样,包括混频器128及LPF 129、混频器130及LPF 131、混频器132及LPF 133。
只是,通常在基站装置101中,为了生成发送给未图示的多个移动台装置的发送信号,具备多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处理装置,而在图3中,为了简单,示出只设有1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的情况。此外,省略了用于接收并解调从移动台装置发送的信号的部件。
以下,在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101与移动台装置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首先,基带信号生成部107生成Ich及Qch构成的2个系统的基带信号,将其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输出到各无线装置104、105的正交调制部112、113。此外,基带信号生成部107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也向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输出增益控制信号。
这里,基带信号生成部107通过将同一基带信号乘以分别的复数系数来生成向2台无线装置104、105输出的2个系统的基带信号。此外,通过调节复数系数能够使得具有发送方向性。
正交调制部112、113对输入到各无线装置104、105中的基带信号进行正交调制后,上变频到射频频带。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按照增益控制信号来放大正交调制部112、113的输出信号,从天线102、103进行发射。只是,有时也用未图示的公用器来公用发送天线元和接收天线元。
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后级上经ATT 118连接有变频部120,在前级上连接有变频部121。在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信号功率过大的情况下,可能破坏变频部120,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而在中间设有ATT 118。此外,ATT 118的衰减量按照从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8提供的增益控制信号来控制。
向各变频部120、121的混频器126、128共同提供从振荡部124输出的振荡信号,在后级的混频器128中,通过对从正交调制部112输出的射频(RF)正交调制信号和振荡信号进行混频来进行下变频,在前级的混频器126中,通过对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射频发送信号和振荡信号进行混频来进行下变频,两个下变频后的信号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
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10中,通过比较来求两个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在求该误差的计算中,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设定放大增益和ATT 118的衰减率抵销。
这样求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对应于通过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而产生的振幅变动及相位变动,所以作为能抵销这些变动的误差被提供给相位振幅校正部108,被用于发送信号的校正。
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8中,按照该误差来校正从基带信号生成部107输入的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
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乘以抵销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特性误差的复数系数来进行,此时,基带信号所乘的复数系数校正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发送信号的相位,而增益控制信号所乘的复数系数校正发送信号的振幅。此外,在包括无线装置105的其他系统中,也与此同样进行校正。
这种校正处理不用中断通信就能够执行,既可以间歇地也可以连续地进行。
此外,在未连接ATT控制部116及ATT 118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振幅相位比较部110求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和振幅差,相位振幅校正部108校正从基带信号生成部107向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使得该相位差消失,并且使得振幅差和期待值相等。这在其他系统中也同样。
这样,求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相位差及振幅差,校正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使得相位差消失,并且使得振幅差和期待值相等,从而能够在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中进行从发送功率放大器输出的发送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校正。此外,不像以往那样需要设有产生校正所需的信息符号已知的校正信号的振荡电路,所以能够相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此外,求按照增益控制信号衰减的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输出信号和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之间的相位差及振幅差,校正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使得该相位差及振幅差消失,从而能够使从发送功率放大器输出的发送信号的振幅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信号的振幅相等。
此外,通过将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衰减后的输出信号和发送功率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下变频到同一低频,能够用简易电路来实现向数字值的变换,由此,能够用简易的电路来实现为了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而进行比较时的处理结构。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说明暂时上变频到中频(ID)频带后、然后上变频到射频(RF)频带的情况。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4所示的基站装置2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4所示的基站装置201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相比,采用具备正交调制部202、203来取代正交调制部112、113的结构。此外,图4所示的基站装置201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相比,采用追加了RF调制部204、205及振荡部206、207的结构。
正交调制部202、203不直接上变频到射频(RF),而是暂时上变频到中频(IF)频带。
RF调制部204、205被设在正交调制部202、203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之间,将IF信号变换为RF信号。
振荡部206、207振荡用于使变频部121、123对IF信号进行下变频得到的信号频率、和对RF信号进行下变频的变频部120、122的输出频率相同的频率信号。
以下,只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201中的一个系统,输入到RF调制部204中的IF信号、和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RF信号由变频部120、121分别下变频到同一频率,两个变频过的信号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
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10中,通过比较来求两个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求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对应于通过RF调制部204及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而产生的振幅变动及相位变动,所以是能抵销这些变动的误差。然后,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8中,按照振幅相位比较部110求出的误差来校正从基带信号生成部107输入的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
这样,在暂时上变频到中频(IF)频带、然后上变频到射频(RF)频带的情况下,通过用变频部120、121将2个不同频率的信号下变频到同一频率,能够校正RF调制部204、205及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合起来的部分引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说明正交调制部302、303由模拟元件构成的情况。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5所示的基站装置3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5所示的基站装置301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相比,采用包括由模拟元件构成的正交调制部302、303来取代正交调制部112、113的结构。此外,图5所示的基站装置301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相比,采用删除变频部121、123、而追加振幅相位比较部304、305来取代振幅相位比较部110、111的结构。
振幅相位比较部304、305比较正交调制部302、303的输入信号、和变频部120、122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
以下,只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301中的一个系统,正交调制部302的输入信号、和经ATT 118及变频部120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信号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304。
在振幅相位比较部304中,通过比较来求两个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求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对应于从正交调制部302通过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而产生的振幅变动及相位变动,所以是能抵销这些变动的误差。然后,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8中,按照从振幅相位比较部304输出的误差来校正从基带信号生成部107输入的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
在图5中,在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的内部,是将正交调制部302、303的输入信号引导到振幅相位比较部304、305,但是也可以从无线装置104的内部引导。
这样,在正交调制部302、303由模拟元件构成的情况下,求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输出的信号和正交调制部302的输入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差,通过校正基带信号及增益控制信号以便使该振幅及相位差消失,能够校正从正交调制部302到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构成部分引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实施例4)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6所示的基站装置4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6所示的基站装置401包括信号提取装置405,该信号提取装置405具有: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中无线装置104、105包括的ATT控制部116、ATT 118、变频部120、121、振荡部124、以及用于与各无线装置104、105中的某一个切换连接的切换部402、403、404。此外,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10和各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之间连接有切换部406。
以下,在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401中,通过切换各切换部402~404和406以便将信号提取装置405和振幅相位比较部110连接到无线装置104的路径上,能够与实施例1同样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此外,对于无线装置105的路径,也同样通过切换各切换部402~404和406以便将信号提取装置405和振幅相位比较部110连接到无线装置105的路径上,能够与实施例1同样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
而且,不必对每个无线装置104、105包括用于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所需的构成要素,所以在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的情况下,能够相应地削减整个装置的规模,此外,能够削减使上述构成要素的特性一致的工序。
此外,在无线装置104、105如图4所示包括RF调制部204、205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404连接到RF调制部204、205的输入端,能够进行与实施例2同样的校正。
再者,通过使信号提取装置405包括与图5所示的无线装置104的构成要素对应的ATT控制部116、ATT 118、变频部120、振荡部124、以及切换部402、403,将其经切换部402、403与图6同样连接到无线装置104、105,此外,将各个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的输出端上连接的振幅相位比较部304经切换部406连接到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能够进行与实施例3同样的校正。
(实施例5)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7所示的基站装置5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7所示的基站装置501在无线装置104、105中包括切换部502、503、和切换部504、505来取代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中包括的变频部121、123。
切换部502、503将变频部120、122连接到ATT 118、119或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输入端。切换部504、505将变频部120、122连接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9、110中2个输入端子的某一个上。
以下,以一个路径为代表来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501的操作。例如在无线装置104中,最初,将切换部502经ATT 118连接到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出端,并且将切换部504连接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的一个输入端子端,接着,将切换部502连接到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端,并且将切换部504连接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的另一个输入端子端。以后,交替地重复最初和接着的连接操作。
由此,能够与实施例1所述同样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
而且,能够比实施例1削减每个无线装置104、105的用于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所需的构成要素,所以在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的情况下,能够相应地削减整个装置的规模,此外,能够削减使上述构成要素的特性一致的工序。
只是,在该结构中,不能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出及输入端同时进行测定,所以需要在发送信号存在某种程度已知的周期性的情况下进行。
此外,在无线装置104、105如图4所示包括RF调制部204、205的情况下,通过将切换部502、503连接到RF调制部204、205的输入端,能够进行与实施例2同样的校正。
再者,通过将切换部503如图5所示连接到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的输出端,能够进行与实施例3同样的校正。
(实施例6)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6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8所示的基站装置6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8所示的基站装置601在无线装置104、105中包括混频器602、603、和LPF 604、605来取代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包括的变频部120~123及振荡部124、125。此外,图8所示的基站装置601在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中包括误差检测部606、607。
混频器602、603对经过ATT 118、119的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输出信号、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输入信号进行混频。LPF 604、605只让混频器602、603的输出信号的低频通过。误差检测部606、607根据通过LPF 604、605的信号来检测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输出到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
以下,以一个路径为代表来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601的操作。
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相等的情况下,用混频器602混频过的信号的频率为0,所以经LPF 604向误差检测部606输出0。
另一方面,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输出信号的频率不同的情况下,混频器602混频过的信号的频率对应于其误差,表示该误差的信号经LPF 604被输出到误差检测部606后,误差检测部606检测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输出到相位振幅校正部108。
由此,能够与实施例1所述同样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
能够比实施例1削减每个无线装置104、105的用于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所需的构成要素,所以在与实施例1的结构相比的情况下,能够相应地削减整个装置的规模,此外,能够削减使上述构成要素的特性一致的工序。
(实施例7)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7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9所示的基站装置701中对与图4所示的基站装置2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9所示的基站装置701在无线装置104、105中包括混频器702、703、BPF(Band Pass Filter,带通滤波器)704、705、发送部706、707、混频器708、709、以及LPF 710、711来取代图4所示的基站装置201包括的变频部120~123及振荡部124、125。此外,图9所示的基站装置701在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6中包括误差检测部606、607。其中,误差检测部606、607与实施例6所述的相同。
混频器702、703对经过ATT 118、119的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输出信号、和RF调制部722、723的输入信号进行混频。BPF 704、705让混频器702、703的输出信号的规定频带的频率通过。
在通过BPF 704、705的信号在RF调制部722、723的输入端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输出端之间没有振幅及相位误差的情况下,混频器708、709通过对来自振荡部706、707的振荡频率进行混频,将该信号的频率抵销为0。
以下,以一个路径为代表来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701的操作。
经过ATT 118的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出信号、和RF调制部204的输入信号由混频器702进行混频,在该混频信号在RF调制部204的输入端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出端之间没有振幅及相位误差的情况下,其混频频率通过经BPF 704由混频器708与来自振荡部706的振荡频率进行混频而被抵销为0。然后,该频率为0的信号经LPF 710被输出到误差检测部606。
另一方面,在RF调制部204的输入端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出端之间有振幅及相位误差的情况下,用混频器708混频过的信号的频率对应于该误差,表示该误差的信号经LPF 710被输出到误差检测部606后,误差检测部606检测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输入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输出到相位振幅校正部108。由此,相位振幅校正部108与实施例2所述同样进行振幅及相位误差的校正。
由此,能够与实施例2所述同样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对其进行校正。
而且,能够比实施例2削减每个无线装置104、105的用于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所需的构成要素,所以在与实施例2的结构相比的情况下,能够相应地削减整个装置的规模,此外,能够削减使上述构成要素的特性一致的工序。
(实施例8)
这里,如图10所示,发送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因发送功率放大器的增益PA而异。此外,有时在通信中使发送功率放大器的增益PA在某种程度上变化。
对于此,在实施例1中,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不考虑因发送功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发送信号振幅相位特性Aθ的变动,只根据振幅相位比较部110、111求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来进行相位振幅校正。
因此,在通信时使发送功率变化的情况下,不能精确地进行相位振幅校正。
此外,如果单单测定与各发送功率放大器的增益PA对应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制成表示各发送功率放大器的增益PA和振幅相位特性Aθ之间关系的校正表,则在完成该校正表之前的期间,必须停止通信。
实施例8说明下述情况:能解决该问题,不用停止通信,考虑因发送功率的变化而引起的发送信号振幅相位特性Aθ的变动来测定振幅相位特性,从而提高相位振幅校正的精度。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8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1所示的基站装置801中,对与图3所示的基站装置1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3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1的基站装置801采用对图3的基站装置101追加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2、803的结构。
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2根据从相位振幅校正部108输出的增益控制信号和从振幅相位比较部110输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如上述图10所示,将与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增益PA对应的发送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存储到校正表中。
同样,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3根据从相位振幅校正部109输出的增益控制信号和从振幅相位比较部111输出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如上述图10所示,将与发送功率放大器115的增益PA对应的发送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存储到校正表中。
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增益PA在通信中会略微变动,所以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2、803根据测定出的增益PA来随时更新校正表的内容。
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分别根据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2、803中写入的校正表的内容来校正增益控制信号。根据以往测定出的增益PA来估计在过去的通信中未测定的增益PA。
这样,生成表示发送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与各增益PA对应关系的校正表并用于增益控制信号的校正,从而不用停止通信,就能够考虑发送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来进行相位振幅校正。
(实施例9)
这里,从天线102、103发送的信号的功率值是正交调制器112、113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值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放大值之积。
即,即使强制性地变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放大值,如果使正交调制器112、113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值联动,就能够使从天线102、103发送的信号的功率值保持一定。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9的基站装置的发送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2所示的基站装置901中,对与图11所示的基站装置8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1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2的基站装置901采用对图11的基站装置801追加PA控制值强制变动部902、903的结构。
PA控制值强制变动部902为了强制性地变动发送功率放大器114的增益PA,控制基带信号生成部107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值,向相位振幅校正部108指示变动幅度。
同样,PA控制值强制变动部903为了强制性地变动发送功率放大器115的增益PA,控制基带信号生成部107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值,向相位振幅校正部109指示变动幅度。
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输出增益控制信号,该增益控制信号表示将校正过的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增益PA乘以PA控制值强制变动部902、903指示的变动幅度所得的值。
例如,在PA控制值强制变动部902、903指示变动幅度1/2的情况下,基带信号生成部107的输出信号的功率值被控制为2倍,而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增益PA根据相位振幅校正部108、109的增益控制信号成为1/2。
其结果是,不变化从天线102、103无线发送的信号的功率值,就能够变化发送功率放大器114、115的增益PA,能够用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802、803来生成与宽范围的增益PA对应的校正表。
(实施例10)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10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
该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装备有2个天线1002、1003构成的阵列天线,包括:连接了各天线1002、1003的无线装置1004、1005;校正装置1006;以及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07。
各无线装置1004、1005及校正装置1006除了包括用于将AGC放大器1010连接到某一个天线1002、1003上的切换部1014以外,分别采用同一结构,包括:AGC放大器1008、1009、1010;和正交解调部1011、1012、1013。
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07包括: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1016;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切换部1018、1019;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以及误差存储部1021、1022。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1001的操作。
在要接收来自移动台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或接收中,设定各切换部1014、1018、1019。最初,将切换部1014设定为连接天线1002和AGC放大器1010,将切换部1018设定为连接无线装置1004和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将切换部1019设定为连接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和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
此情况下的操作是:首先,来自移动台装置的信号由各天线1002、1003接收。天线1003的接收信号被输出到无线装置1004的AGC放大器1008,并且经切换部1014被输出到AGC放大器1010,通过AGC放大器1008、1010中的自动增益控制放大而使振幅保持一定。
此时,表示自动增益控制结果的AGC信号在无线装置1004端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018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而在校正装置1006端则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此外,AGC放大器1008的输出信号在正交解调部1011中被解调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018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另一方面,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信号在正交解调部1013中被解调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中,比较无线装置1004的输出信号和校正装置1006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误差经切换部1019被输出并存储到误差存储部1021中。
无线装置1004及校正装置1006的输出信号被表示为AGC信号和基带信号这2种信号,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通过组合观测AGC信号和基带信号两者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在该存储后,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中,按照误差存储部1021中存储的误差来校正无线装置1004的基带信号及AGC信号。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AGC信号乘以与抵销无线装置1004的特性误差的上述误差对应的复数系数来进行。
在另一个无线装置1005端的系统中也同样进行该校正。在此情况下,将切换部1014设定为连接天线1003和AG放大器1010,将切换部1018设定为连接无线装置1005和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将切换部1019设定为连接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和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
通过该设定,天线1003的接收信号被输出到无线装置1005的AGC放大器1009,并且经切换部1014被输出到AGC放大器1010,通过各个AGC放大器1009、1010的自动增益控制进行放大,使得振幅保持一定。
此时,进行了自动增益控制的AGC信号在无线装置1005端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018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而在校正装置1006端则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此外,AGC放大器1009的输出信号在正交解调部1012中被解调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018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另一方面,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信号在正交解调部1013中被解调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
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中,比较无线装置1005的输出信号和校正装置1006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误差经切换部1019被输出并存储到误差存储部1022中。
在该存储后,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中,按照误差存储部1022中存储的误差来校正无线装置1005的基带信号及AGC信号。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AGC信号乘以与抵销无线装置1005的特性误差的上述误差对应的复数系数来进行。
这样,求从各无线装置1004、1005输出的各个AGC信号及基带信号、和从校正装置1006输出的AGC信号及基带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然后,校正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该误差消失。由此,能够在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中进行从各无线装置1004、1005输出的AGC信号及基带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的校正。此外,也可不像以往那样设有产生校正所需的信息符号已知的校正信号的振荡电路,所以能够相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实施例11)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11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其中,在图14所示的基站装置1101中对与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同一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4所示的基站装置1101与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不同的部分是校正装置1006和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07的结构。校正装置1006包括:AGC放大器1010;切换部1102、1103、1104;混频器1105;以及LPF 1106。此外,基带信号处理装置1007包括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来取代图13所示的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比较各无线装置1004、1005的AGC放大器1008、1009的输出和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的振幅及相位,并且比较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基站装置1101的操作。
基站装置1101在要接收来自移动台装置的信号的情况下或接收中,设定各切换部1102、1103、1104、1019。最初,将切换部1102设定为连接天线1002和AGC放大器1010。将切换部1103设定为连接无线装置1004的AGC放大器1008的输出端和混频器1105。将切换部1104设定为连接无线装置1004的AGC放大器1008的AGC信号输出端和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将切换部1019设定为连接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和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
首先,来自移动台装置的信号由各天线1002、1003接收。天线1002的接收信号被输出到无线装置1004的AGC放大器1008,并且经切换部1102被输出到AGC放大器1010,通过AGC放大器1008、1010的自动增益控制而使振幅保持一定。
此时,表示自动增益控制结果的AGC信号在无线装置1004端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104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而在校正装置1006端则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
此外,AGC放大器1008的输出信号在正交解调部1011中被解调为Ich及Qch构成的基带信号,该基带信号经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被输出到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并且经切换部1103被输出到混频器1105。
另一方面,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信号被输出到混频器1105,所以在混频器1105中,对两个AGC放大器1008和1010的输出信号进行混频。即,通过该混频来求两个AGC放大器1008和1010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之差。
因此,该混频信号经LPF 1106被输出到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从而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中求两个AGC放大器1008和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误差经切换部1019被输出并存储到误差存储部1021中。
与此同时,在振幅相位比较部1107中,比较来自无线装置1004的AGC信号和来自校正装置1006的AGC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该误差经切换部1019被输出并存储到误差存储部1021中。
在该存储后,在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中,按照误差存储部1021中存储的误差来校正无线装置1004的基带信号及AGC信号。该校正通过将基带信号及AGC信号乘以与抵销无线装置1004的特性误差的上述误差对应的复数系数来进行。在另一个无线装置1005端的系统中也同样进行该校正。
这样,检测AGC放大器1008、1009的输出信号和AGC放大器1010的输出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并且求两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然后,校正从各无线装置1004、1005输出的各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与这些误差对应的各AGC放大器1008、1009和AGC放大器1010的特性误差消失。
由此,能够在与移动台装置的通信中进行从各无线装置1004、1005输出的AGC信号及基带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的校正。此外,也可不像以往那样设有产生校正所需的信息符号已知的校正信号的振荡电路,所以能够相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实施例12)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12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5所示的基站装置1201中,对与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3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5的基站装置1201采用对图13的基站装置1001删除误差存储部1021、1022、而追加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2、1203的结构。
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2根据从AGC放大器1008输出的增益控制信号和从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019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将与AGC放大器1008的增益AGC对应的接收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存储到校正表中。
同样,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3根据从AGC放大器1009输出的增益控制信号和从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019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将与AGC放大器1009的增益AGC对应的接收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存储到校正表中。
AGC放大器1008、1009的增益AGC在通信中会略微变动,所以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2、1203根据测定出的增益AGC来随时更新校正表的内容。
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1016分别根据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2、1203中写入的校正表的内容来校正增益控制信号。根据以往测定出的增益AGC来估计在过去的通信中未测定的增益AGC。
这样,生成表示接收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Aθ与各增益AGC对应关系的校正表并用于增益控制信号的校正,从而不用停止通信,就能够考虑接收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来进行相位振幅校正。
(实施例13)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13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6所示的基站装置1301中,对与图15所示的基站装置12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5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6的基站装置1301采用对图15的基站装置1201追加AGC增益强制变动部1302、1303的结构。
AGC增益强制变动部1302将AGC放大器1008的增益AGC强制性地变动到规定的变动幅度。
同样,AGC增益强制变动部1303将AGC放大器1009的增益AGC强制性地变动到规定的变动幅度。
例如,在AGC增益强制变动部1302、1303将AGC增益强制变动部1302、1303的变动幅度控制为1/2的情况下,基带信号处理部1017的输入信号的功率值被控制为2倍。
其结果是,不变化天线1002、1003无线接收的信号的功率值,就能够变化AGC放大器1008、1009的增益AGC,能够用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1202、1203来生成与宽范围的增益AGC对应的校正表。
(实施例14)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14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7所示的基站装置1401中,对与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3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7的基站装置1401采用对图13的基站装置1001追加解扩部1402、1403及符号相关部1404、1405的结构。
切换部1018将正交解调部1011或正交解调部1012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输出到解扩部1402。校正无线装置1006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解扩部1403。
解扩部1402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符号相关部1404。解扩部1403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符号相关部1405。
符号相关部1404对解扩部1402的输出信号进行符号相关处理,即乘以符号信息数据并进行平均,以便抵销信息调制分量。符号相关部1405对解扩部1403的输出信号进行符号相关处理,即乘以符号信息数据并进行平均,以便抵销信息调制分量。
这里,在基站装置中符号信息数据已知的情况下,使用该已知的数据,而在基站装置中符号信息数据未知的情况下,使用解扩输出的代码判定值来取代符号信息数据。
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比较符号相关部1404的输出信号和符号相关部1405的输出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这样,通过对接收信号实施符号相关运算,能够提高作为振幅相位比较对象的信号的SN比,能够提高校正的精度。
(实施例15)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15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8所示的基站装置1501中,对与图13所示的基站装置10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3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8的基站装置1501采用对图13的基站装置1001删除切换部1018、而追加解扩部1502、1503、1504、1505、1506、1507及切换部1508、1509、1510、1511的结构。
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解扩部1502及解扩部1505。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解扩部1503及解扩部1506。校正无线装置1006的输出信号被输入到解扩部1504及解扩部1507。
解扩部1502及解扩部1503分别用用户1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切换部1508。解扩部1504用用户1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切换部1511。
解扩部1505及解扩部1506分别用用户2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切换部1509。解扩部1507用用户2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切换部1511。
切换部1508将解扩部1502或解扩部1503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输出到切换部1510。切换部1509将解扩部1505或解扩部1506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输出到切换部1510。
在切换部1019与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连接的情况下,切换部1510将切换部1508的输出信号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而在切换部1019与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连接的情况下,将切换部1509的输出信号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
在切换部1019与相位振幅校正部1015连接的情况下,切换部1511将解扩部1504的输出信号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而在切换部1019与相位振幅校正部1016连接的情况下,将解扩部1507的输出信号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
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比较从解扩部1504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11的信号、和从解扩部1502或解扩部1503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08及切换部1510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此外,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比较从解扩部1507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11的信号、和从解扩部1505或解扩部1506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09及切换部1510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然后,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比较根据解扩部1502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和根据解扩部1505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将该值小的经切换部1019输出到误差存储部1021。
同样,相位振幅比较部1020比较根据解扩部1503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和根据解扩部1506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将该值小的经切换部1019输出到误差存储部1022。
这样,通过从多个用户的接收信号中选择接收状态良好的作为进行振幅相位测定的对象,能够提高振幅相位测定的可靠性。
在实施例15中,通过像上述实施例14那样,对各解扩部的输出信号进行符号相关运算,即乘以符号信息数据并进行平均,以便抵销信息调制分量,能够提高作为振幅相位比较对象的信号的SN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此外,在实施例15中,说明了作为进行振幅相位测定的对象而选择的用户数是2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进行振幅相位测定的对象也能够从3个以上用户中进行选择。
(实施例16)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16的基站装置的接收端的结构方框图。在图19所示的基站装置1601中,对与图18所示的基站装置1501共同的构成部分附以与图18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其说明。
图19的基站装置1601采用对图18的基站装置1501删除切换部1510、1511及振幅相位比较部1020、而追加相位振幅比较部1602、1603及合成部1604的结构。
解扩部1504用用户1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602。解扩部1507用用户2的扩频码对输入的信号进行逆运算处理,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603。
切换部1508将解扩部1502或解扩部1503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602。切换部1509将解扩部1505或解扩部1506的输出信号中的某一个输出到相位振幅比较部1603。
相位振幅比较部1602比较从解扩部1504输出的信号、和从解扩部1502或解扩部1503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08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输出到合成部1604。
相位振幅比较部1603比较从解扩部1507输出的信号、和从解扩部1505或解扩部1506输出并通过切换部1509的信号的振幅及相位,通过该比较来求振幅及相位的误差,输出到合成部1604。
合成部1604合成根据解扩部1502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和根据解扩部1505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将该合成值经切换部1019输出到误差存储部1021。
此外,合成部1604合成根据解扩部1503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和根据解扩部1506的输出信号求出的误差,将该合成值经切换部1019输出到误差存储部1022。
这样,通过对多个用户的接收信号进行振幅相位测定,并合成测定结果,能够提高振幅相位测定的可靠性。
在实施例16中,通过像上述实施例14那样,对各解扩部的输出信号进行符号相关运算,即乘以符号信息数据并进行平均,以便抵销信息调制分量,能够提高作为振幅相位比较对象的信号的SN比,提高校正的精度。
此外,在实施例16中,说明了作为合成振幅相位测定结果的对象的用户数是2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合成3个以上用户的振幅相位测定结果。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说明了由2个天线来构成阵列天线的情况,但是本发明对构成阵列天线的天线的数目没有限制。
由以上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不用中断与其他装置的通信就能够校正发送信号或接收信号的振幅及相位偏移,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本说明书基于1999年5月28日申请的(日本)特愿平11-149252号及1999年12月28日申请的特愿平11-375259号。其内容包含于此。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的搭载阵列天线的基站装置。
Claims (9)
1、一种从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方向性接收信号的通信装置,包括:和上述天线相同数目的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校正装置,具有和这些无线装置相同的结构,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误差检测部件,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振幅相位特性存储部件,根据误差检测部件的输出信号和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将与放大部件的增益对应的接收信号的振幅相位特性存储到校正表中,其中校正部件根据上述校正表的内容来校正解调信号及自动增益控制信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强制变动部件,强制性地变动校正部件校正过的解调信号的功率值及放大部件的放大值,使得上述功率值和放大值之积成为规定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第1解扩部件,对从多个无线装置输出的各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第2解扩部件,对从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第1符号相关部件,取上述第1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符号相关值;以及第2符号相关部件,取上述第2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符号相关值,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求上述第1符号相关部件的输出信号和上述第2符号相关部件的输出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第3解扩部件,按每个用户对从多个无线装置输出的各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和第4解扩部件,按每个用户对从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按每个用户对各无线装置求上述第3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和上述第4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对每个无线装置选择状态最好的用户的误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第3解扩部件,按每个用户对从多个无线装置输出的各个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和第4解扩部件,按每个用户对从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进行解扩处理,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按每个用户对各无线装置求上述第3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和上述第4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对每个无线装置合成全部用户的误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第3符号相关部件,取第3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符号相关值;和第4符号相关部件,取第4解扩部件的输出信号的符号相关值,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求上述第3符号相关部件的输出信号和上述第4符号相关部件的输出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
8、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多个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校正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上述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该放大过的信号和上述某一个无线装置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混频;误差检测部件,根据上述混频过的信号来求上述各无线装置放大过的信号和上述校正装置放大过的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9、一种包括通信装置的基站装置,该通信装置从由多个天线构成的阵列天线方向性接收信号,其中,上述通信装置包括:和上述天线相同数目的无线装置,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校正装置,具有和这些无线装置相同的结构,通过自动增益控制将接收信号的振幅放大为一定,对上述放大过的信号进行正交解调;一个误差检测部件,求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和从上述校正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之间的振幅及相位的误差;以及校正部件,校正从上述各无线装置输出的自动增益控制信号及解调信号的振幅及相位,使得上述误差消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14925299 | 1999-05-28 | ||
JP149252/99 | 1999-05-28 | ||
JP375259/99 | 1999-12-28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8009007A Division CN1249932C (zh) | 1999-05-28 | 2000-05-22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67412D CN1767412D (en) | 2006-05-03 |
CN100531004C true CN100531004C (zh) | 2009-08-19 |
Family
ID=4100366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712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31004C (zh) | 1999-05-28 | 2000-05-22 | 通信装置 |
CNB008009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932C (zh) | 1999-05-28 | 2000-05-22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80090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9932C (zh) | 1999-05-28 | 2000-05-22 | 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58425B1 (zh) |
EP (1) | EP1102418A4 (zh) |
JP (2) | JP3709316B2 (zh) |
KR (1) | KR100425610B1 (zh) |
CN (2) | CN100531004C (zh) |
AU (1) | AU4615200A (zh) |
WO (1) | WO20000742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690952B2 (en) * | 1999-12-15 | 2004-02-10 | Nippon Telegraph & Telephone Corporation | Adaptive array antenna transceiver apparatus |
JP2001196834A (ja) * | 2000-01-13 | 2001-07-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アレーアンテナ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
JP2001196984A (ja) * | 2000-01-17 | 2001-07-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間欠型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装置 |
JP2004015655A (ja) * | 2002-06-10 | 2004-01-15 | Sony Corp | 通信装置 |
JP4098027B2 (ja) * | 2002-08-01 | 2008-06-11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無線基地局装置 |
CN1781266A (zh) | 2003-04-21 | 2006-05-31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接收装置 |
JP3844352B2 (ja) * | 2003-08-07 | 2006-11-08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 |
US7719376B2 (en) * | 2003-12-04 | 2010-05-18 | St-Ericsson Sa | Avoidance of discontinuities when switching between modulation schemes |
EP1776819B1 (en) * | 2004-07-29 | 2014-12-31 | Nxp B.V. | Complex signal scaling for phase and/or amplitude modulated signals |
JP2006086894A (ja) * | 2004-09-16 | 2006-03-3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送信回路、無線受信回路及びアレーアンテナ方式の無線装置 |
US7885617B2 (en) * | 2004-11-02 | 2011-02-08 | Ntt Docomo, Inc. | Base station, radio line control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US7515877B2 (en) * | 2004-11-04 | 2009-04-07 | Magnolia Broadband Inc. | Communicating signals according to a quality indicator and a time boundary indicator |
KR100668657B1 (ko) * | 2004-11-26 | 2007-01-1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배열 안테나 송신 시스템 및 그의 신호 처리 방법 |
US7102430B2 (en) * | 2005-01-18 | 2006-09-05 | Northrop Grumman Corporation | Efficient method and means for integration of power control and predistortion in a transmitter |
JP4523472B2 (ja) * | 2005-03-31 | 2010-08-11 | Kddi株式会社 | アレーアンテナ用rf回路伝送特性調整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
JP2007189438A (ja) * | 2006-01-12 | 2007-07-26 | Fujitsu Ltd | タイミング調整装置及びタイミング調整方法 |
WO2007099621A1 (ja) * | 2006-03-01 | 2007-09-07 | Fujitsu Limited | 通信装置 |
US20070276540A1 (en) * | 2006-05-16 | 2007-11-29 | Akinobu Okuda | Robot, radio detection system, radio detec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radio detection processing program |
CN100492921C (zh) * | 2006-05-30 | 2009-05-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接收机及接收无线信号的方法 |
JP4716185B2 (ja) * | 2006-06-21 | 2011-07-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 |
KR100774363B1 (ko) * | 2006-11-16 | 2007-11-08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의 자동이득 제어 장치 및 그 방법 |
EP2120347A4 (en) * | 2007-02-14 | 2014-01-15 | Nec Corp | PHASE NOISE CORREC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
JP5126224B2 (ja) * | 2007-05-16 | 2013-01-23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
KR100826377B1 (ko) * | 2007-05-29 | 2008-05-0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수신기능을 갖는 폴러 송신 장치 |
US7783269B2 (en) * | 2007-09-20 | 2010-08-24 | Quantance, Inc. | Power amplifier controller with polar transmitter |
JP5170739B2 (ja) * | 2007-11-05 | 2013-03-27 |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 補正手段付時分割2重送受信装置 |
US9673917B2 (en) | 2008-05-30 | 2017-06-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alibration using noise power |
EP2432073A4 (en) * | 2009-05-12 | 2014-12-24 | Panasonic Ip Corp America | ANTENNA TESTING DEVICE AND ANTENNA TESTING PROCEDURE |
JP5267389B2 (ja) * | 2009-09-01 | 2013-08-2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及び送信方法 |
ES2671593T3 (es) * | 2010-03-15 | 2018-06-07 | Lg Electronics Inc. | Sistema de aire acondicionado y método de comunicación del mismo |
EP2372836B1 (en) * | 2010-03-18 | 2017-05-03 | Alcatel Lucent | Antenna array calibration |
WO2012167111A2 (en) * | 2011-06-02 | 2012-12-06 | Parkervision, Inc. | Antenna control |
US9291658B2 (en) * | 2013-02-22 | 2016-03-22 | Tektronix, Inc. | Minimum-time signal leakage detector |
JP2015231149A (ja) * | 2014-06-05 | 2015-12-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JP6475039B2 (ja) * | 2015-02-24 | 2019-02-27 |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 無線送信局 |
CN104697113B (zh) * | 2015-03-05 | 2017-11-10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US9762266B2 (en) * | 2015-03-25 | 2017-09-1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Signal correction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transceiver |
JP6833318B2 (ja) * | 2016-02-01 | 2021-02-24 | 株式会社東芝 | 制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
JP6271101B1 (ja) * | 2016-03-02 | 2018-01-3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移相精度校正回路、ベクトル合成型移相器及び無線通信機 |
CN105791055A (zh) * | 2016-04-22 | 2016-07-20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机内外机通信连接装置及其通信方法 |
JP2017224886A (ja) * | 2016-06-13 | 2017-12-21 |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 位相制御装置及びアレーアンテナシステム |
CN106524391A (zh) * | 2016-09-12 | 2017-03-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通讯中继装置、通讯系统及通讯方法 |
KR102594658B1 (ko) | 2016-12-23 | 2023-10-2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송신을 제어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
US10326539B2 (en) * | 2017-04-12 | 2019-06-18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Test system and test method |
CN110998357B (zh) * | 2017-08-18 | 2023-09-05 | 古野电气株式会社 | 雷达装置以及雷达装置的接收增益变更方法 |
EP3860005B1 (en) | 2020-01-28 | 2023-02-22 |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librating a multi-channel radio frequency signal generation system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00823A (en) * | 1973-03-28 | 1975-08-19 | Nathan O Sokal | Amplifying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modulated carrier signal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01675A (en) | 1989-09-13 | 1991-03-19 | Teleco Oilfield Services Inc. | Phase and amplitude calibration system for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based earth formation evaluation instruments |
JP3019569B2 (ja) | 1991-12-30 | 2000-03-1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自動利得制御回路 |
JPH05235648A (ja) | 1992-02-24 | 1993-09-10 | Hitachi Denshi Ltd | 電力増幅器の位相補償回路 |
JPH0584884U (ja) | 1992-04-17 | 1993-11-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JPH07264082A (ja) | 1994-03-17 | 1995-10-13 | Fujitsu Ltd | 無線送信装置における歪み補償装置 |
JPH08204587A (ja) * | 1995-01-23 | 1996-08-09 | Fujitsu Ltd | 携帯電話機 |
US6101399A (en) | 1995-02-22 | 2000-08-08 | The Board Of Trustees Of The Leland Stanford Jr. University | Adaptive beam forming for transmitt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967699B2 (ja) | 1995-03-06 | 1999-10-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 |
JPH08265073A (ja) | 1995-03-20 | 1996-10-11 | Fujitsu Ltd | Agc回路 |
JPH0923125A (ja) | 1995-07-10 | 1997-01-21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リニア変調波自動利得制御回路 |
JPH1041769A (ja) | 1996-07-26 | 1998-02-13 |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 送信機用自動利得制御回路 |
JP2812319B2 (ja) | 1996-12-13 | 1998-10-22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アクティブ・フェイズト・アレイ・レーダの位相校正装置 |
US20030186725A1 (en) | 1997-03-18 | 2003-10-02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Calibration apparatus for array antenna radio receiving apparatus |
CN1108037C (zh) * | 1997-03-18 | 2003-05-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阵列天线无线电接收装置的校准装置和校准方法 |
JP3369466B2 (ja) | 1997-03-18 | 2003-01-20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アレーアンテナ無線受信装置の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装置 |
JPH10336149A (ja) * | 1997-05-28 | 1998-12-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アレーアンテナ無線cdma通信装置 |
JP3585701B2 (ja) * | 1997-06-12 | 2004-11-04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セルラ移動通信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 |
JP2000078072A (ja) | 1998-08-28 | 2000-03-14 | Hitachi Ltd | 送受信装置 |
US6275685B1 (en) * | 1998-12-10 | 2001-08-1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Linear amplifier arrangement |
-
1999
- 1999-12-28 JP JP37525999A patent/JP370931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
- 2000-05-22 KR KR10-2001-7001128A patent/KR10042561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0-05-22 WO PCT/JP2000/003247 patent/WO20000742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0-05-22 CN CNB2006100071290A patent/CN10053100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5-22 EP EP00927826A patent/EP110241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0-05-22 CN CNB008009007A patent/CN1249932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5-22 US US09/744,029 patent/US7058425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5-22 AU AU46152/00A patent/AU4615200A/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5
- 2005-04-22 JP JP2005125779A patent/JP2005237038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900823A (en) * | 1973-03-28 | 1975-08-19 | Nathan O Sokal | Amplifying and 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modulated carrier signal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1053527A (ja) | 2001-02-23 |
WO2000074265A1 (fr) | 2000-12-07 |
CN1767412D (en) | 2006-05-03 |
EP1102418A4 (en) | 2008-04-02 |
EP1102418A1 (en) | 2001-05-23 |
KR100425610B1 (ko) | 2004-04-01 |
CN1304588A (zh) | 2001-07-18 |
JP3709316B2 (ja) | 2005-10-26 |
WO2000074265A8 (fr) | 2002-01-03 |
AU4615200A (en) | 2000-12-18 |
CN1249932C (zh) | 2006-04-05 |
JP2005237038A (ja) | 2005-09-02 |
KR20010074768A (ko) | 2001-08-09 |
US7058425B1 (en) | 2006-06-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31004C (zh) | 通信装置 | |
CN100423447C (zh) | 具有基于预存储相位信息的发射机链相位调整的发射机 | |
US6741867B1 (en) | Non-linear distortion compensation circuit, transmitter device to be employed in the same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unit | |
US6788948B2 (en) | Frequency dependent calibration of a wideband radio system using narrowband channels | |
EP1433271B1 (en) | Calibration of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KR100810875B1 (ko) | 무선 송신 전력 제어 회로 및 무선 송신 전력 제어 방법 | |
EP0840961B1 (en) | Self-calib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 |
US8369798B2 (en) | Linearized transmitter including a power amplifier | |
EP2892193A1 (en) | I/Q-mismatch compens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8948700B2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pensating for distortion in a transmitter by utilizing a digital predistortion scheme with a feedback mixer configuration | |
US5933112A (en) | Antenna array receiver and a method of correcting a phase shift amount of a receiving signal | |
CN100518009C (zh) | 校准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装置 | |
JP4557429B2 (ja) | アレイ・アンテナを有する無線通信局を較正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7295157B2 (en) | Array antenna receiver device | |
JP3460105B2 (ja) | ディジタル無線装置 | |
US20180175946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rray antenna failure detection and antenna self-correction | |
JP3450146B2 (ja) |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ーアンテナの指向性制御回路 | |
JP3300185B2 (ja) | 無線機および無線機の使用方法 | |
WO2005015773A1 (ja) | アレイアンテナ受信装置及び受信信号の校正方法 | |
US6396884B1 (en) |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 circuit | |
US6229483B1 (en) | Method and device relating to self-calibration of group antenna system having time var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 |
JP3891270B2 (ja) | 自動利得制御装置 | |
CN100512265C (zh) | 用于在线校准的增益测量装置及其方法 | |
AU2002362566A1 (en) | Frequency dependent calibration of a wideband radio system using narrowband channel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19 Termination date: 20120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