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517089C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517089C CN100517089C CNB2006100061335A CN200610006133A CN100517089C CN 100517089 C CN100517089 C CN 100517089C CN B2006100061335 A CNB2006100061335 A CN B2006100061335A CN 200610006133 A CN200610006133 A CN 200610006133A CN 100517089 C CN100517089 C CN 10051708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per
- mentioned
- roller
- driven voller
- drive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367—The feeding path segment where particular handling of the copy medium occurs, segments being adjacent and non-overlapping. Each segment is identified by the most downstream point in the segment, so that for instance the segment labelled "Fixing device" is referring to the path between the "Transfer device" and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17—Post-fixing device
- G03G2215/00421—Discharging tray, e.g. devices stabilising the quality of the copy medium, postfixing-treatment, inverting, sor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上部配置有扫描器部,在装置下部配置有纸盒,在扫描器部和纸盒之间配置有印字部,其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由扫描器部、印字部和纸盒形成的装置主体的空间内,配置有对印字结束后从装置主体搬运来的纸张进行纸张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部。在将纸张从纸张后处理部排出至排纸盘的排纸辊部中,设置有驱动辊,并且设置有至少两个与驱动辊成对、在向排纸盘排出纸张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的第1从动辊、第2从动辊。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基于2005年1月19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05-11728号的优先权。由此,其全部内容在本申请中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所谓的内修整器(inner finisher)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紧凑设计的一环,使用前方存取(frontaccess)方式和组合方式的装置的开发正在进行。
在使用前方存取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可以从装置的前面侧进行操作部(也包括显示部)的操作、开闭门的开闭、对给纸部的纸张补给、从排纸部的纸张取出这所有的操作。另外构成为,除去对给纸部的纸张补给,在装置前使用者不改变姿势即可进行。
在使用组合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下述结构,即、在装置主体的最下部、给纸部的上部、印字部的上表面或侧面,进而,其上部即装置的最上部,分别配置给纸部、印字部、排纸部、和原稿读取装置。另外,构成为将经过印字部向排纸部搬运收纳在给纸部中的纸张的纸张搬运路径形成为大致垂直向上,从而可以避免纸张卡住。进而,通过叠置多个给纸部可以在多种尺寸的纸张上印字。
再者,近年来,为了实现图像形成装置的多功能化,对印字结束后的纸张,进行装订处理、打孔处理、成书处理等纸张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开发正在进行。另外,在使用如上所述的前方存取方式和组合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进行纸张后处理装置的设置。
然而,例如特开2004-145200号公报所示,在使用组合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装置侧面设置纸张后处理装置,招致整个装置的大型化,与紧凑化的要求背道而驰。因此,称为所谓内修整器的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开发正在进行。具体来讲,不是在图像形成装置外部配置纸张后处理装置,而是通过利用装置内形成的空间把纸张后处理装置和排纸部一起配置在该空间内,实现装置的紧凑化。
然而,在现有的具备内修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存在以下问题。
在内修整器具备装订功能的情况下,在进行装订处理时使用的装订处理台,设在排纸部的上游侧。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印字结束后的纸张依次排出至装订处理台。然后,纸张整理后进行装订处理,在装订处理后,纸沓从一对排纸辊汇集至排纸机构而排出。另一方面,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印字结束后的纸张经过装订处理台,从排纸辊逐张地排出至排纸机构。
然而,内修整器,如上所述,利用图像形成装置内形成的空间而设置,而且,在具备装订功能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在该空间内同时设置上述装订处理台和排纸机构,所以装订处理台的纸张排纸方向(纸张搬运方向)长度有时比欲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的排纸方向长度要短。在这种情况下,有在将纸张从装订处理台排出至排纸机构的排纸辊对保持接触的状态下,对排纸方向长度比装订处理台长的纸张不能进行装订处理的问题。
再者,纸张向排纸机构的排出,由一对排纸辊来进行,但是如果将一对排纸辊中的一个作为驱动辊,将另一个作为从动辊,则在内修整器中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可以将纸张从排纸辊向排纸机构逐张排出。但是,在内修整器中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在从排纸辊排出装订处理后的纸沓时,存在以下问题。对于与驱动辊相接触的纸张,可以作用由驱动辊的旋转产生的向排纸方向的搬运力,另一方面,对于不与驱动辊接触的纸张,不能充分作用向排纸方向的搬运力。结果为,存在仅与驱动辊接触的纸张被搬运,从而纸张在装订纸沓的装订部分破损的问题。另外,经装订处理装订的纸张数量越多这样的问题越容易出现。
进而,在内修整器还具备移位功能的情况下,如果将纸张从上述装订处理台排出至排纸机构的排纸辊兼用作实施移位处理的移位辊,则从装置的紧凑化、部件个数和成本减少的观点来看都合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象形成装置,其在满足装置紧凑化的要求的同时,对排纸方向长度比装订处理台长的纸张也能进行装订处理。再者,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从排纸辊排出时,可以防止纸张在装订纸沓的装订部分处破损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体上部配置有原稿读取部,在装置主体下部配置有给纸部,在上述原稿读取部和上述给纸部之间配置有印字部,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原稿读取部、上述印字部和上述给纸部形成的装置主体的空间内,配置有对由上述印字部进行的印字结束后从装置主体搬运来的纸张进行纸张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部,在将纸张从该纸张后处理部排出至排纸部的排纸辊部中,设置有驱动辊,并且设置有至少两个与该驱动辊成对、在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的从动辊。这样,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作为具备所谓的内修整器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由此,可以抑制具备纸张后处理部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占有面积,实现空间节省化。因此,即使图像形成装置使用前方存取方式和组合方式,也可以不在装置主体外部设置纸张后处理部,满足紧凑化的要求。
再者,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由于设置有至少两个与上述驱动辊成对、在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的从动辊,所以通过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的处理内容,选择上述从动辊中的某一个用于纸张排出。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的处理内容,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上述纸张后处理部的处理内容为有无该纸张后处理部中进行的装订处理。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对于不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装订处理的多张纸沓,都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需要区分上述多个从动辊的情况下,将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述从动辊记为“第1从动辊”,并且将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使用的上述从动辊记为“第2从动辊”。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上述从动辊中至少一个为第1从动辊,该第1从动辊设置为可以接近·远离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在此,上述驱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的装订处理时成为离开状态,在装订处理后成为接触状态。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对于进行装订处理后的多张纸沓,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在此,在装订处理时,使上述驱动辊和与其成对的第1从动辊成为离开状态,并使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的前端部从两辊间突出。这样一来,对于纸张搬运方向长度比装订处理台长的纸张也能进行装订处理。另外,由此,可以缩短装订处理用的装订处理台沿纸张搬运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可以实现上述纸张后处理部、甚至图像形成装置的紧凑化。另一方面,在装订处理后,使两辊为接触状态,并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的机构,例如,将纸沓推出的机构等。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设置为,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上述排纸部排出时,可以与上述驱动辊一起主动旋转。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上述排纸部排出时,通过不仅主动旋转驱动上述驱动辊,还主动旋转驱动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对于不与上述驱动辊接触的纸张,也可以充分作用向纸张搬运方向(排纸方向)的搬运力。即,对于和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第1从动辊接触的纸张,由该第1从动辊的主动旋转可以作用向排纸方向的搬运力,对于不与两辊相接触的中间纸张,可以经由装订纸沓的装订部分作用向排纸方向的搬运力。由此,在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沓时,可以防止装订部分处的纸张破损。
在此,由于使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可以与上述驱动辊一起主动旋转,所以可以在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上,设置与设在上述驱动辊上的驱动辊侧驱动部(例如,齿轮等)连结的从动辊侧驱动部(例如,齿轮等)。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在上述从动辊中,上述第1从动辊以外的、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使用的第2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对于不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
在此,上述第2从动辊,在将纸张向上述排纸部排出时,伴随上述驱动辊的旋转进行从动旋转。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纸张向上述排纸部的排出为逐张进行的,所以与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不同,即使上述第2从动辊不主动旋转驱动,也可以充分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上述第1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比上述第2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更宽。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对于未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了装订处理的多张纸沓,都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在未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为逐张进行的,所以即使接触夹紧区域较窄,也可以充分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与此相对,在进行了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必须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沓,所以通过扩宽接触夹紧区域,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较大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沓。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也可以具有下述特征,上述第1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比上述第2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小。
根据这样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根据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分开使用上述多个从动辊,对于未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了装订处理的多张纸沓,都可以可靠地进行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在未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向上述排纸部的纸张排出为逐张进行的,所以即使上述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较大,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窄,也可以充分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与此相对,在进行了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必须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沓,所以通过使上述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较小,扩宽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较大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沓。
再者,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排纸辊部中的上述驱动辊和上述多个从动辊,兼用作进行移位处理的移位辊。移位处理是指,通过将纸张从沿纸张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向上述排纸部排出,使上述排纸部处的纸张的排出位置沿纸张宽度方向错开而进行纸张的分类。
这样,通过将排纸辊部的辊兼用作移位辊,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成本降低、和装置的紧凑化等。再者,通过可以接近·离开地设置用于纸张排出的辊,具有以下优点。在现有技术中,将排纸辊兼用作移位辊的情况下,在进行了装订处理时,不进行移位处理。即,由于排纸辊不可以接近·离开,所以排纸辊实现的移位功能,只对应于未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而不对应于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纸沓。与此相对,如上所述,通过可以接近·离开地设置用于纸张排出的辊,在装订处理后,通过使上述驱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从动辊成为接触状态,可以可靠地夹住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并可以在该状态下进行移位处理。由此,对于未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了装订处理的多张纸沓,都可以同样实施移位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本发明的复合机的大致构成的图。
图2(a)和图2(b)是表示装订处理时的排纸辊部的图。
图3(a)和图3(b)是表示装订处理后的排纸辊部的图。
图4(a)和图4(b)是表示不进行装订处理时的排纸辊部的图。
图5是表示复合机中纸张后处理时的排纸辊部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供本发明的理解。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为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其性质并不是限定本发明技术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把本发明的具备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应用于复合机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表示那样的复合机的内部构成的概略。复合机1作为使用组合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构成。具体来讲,复合机1成为在装置主体上部配置原稿读取机构,在装置主体下部配置给纸机构,在原稿读取机构和给纸机构之间配置印字机构的构成。
如图1所示,复合机1具备作为原稿读取机构的扫描器部2、图像形成部3、原稿自动供给部4、和作为纸张后处理机构的纸张后处理部7。此外,为了方便起见,将复合机1中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以外的部分称为“装置主体”。
该复合机1,作为在纸张(包括OHP等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模式,有复印机模式、打印机模式、和传真机模式,由使用者选择各模式。例如,在操作复合机1的外装前面部上配置的操作面板(未图示)上设置的条件输入键(印字张数、印字倍数等等)后,如果操作开始键则复印动作开始。
以下关于复合机1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扫描器部2>
首先关于扫描器部2进行说明。扫描器部2为读取由透明玻璃等制成的原稿台41上载置的原稿的图像、或由原稿自动供给部4逐张供给来的原稿的图像来生成原稿图像数据的部分。该扫描器部2具备:曝光光源21、多个反射镜22、23、24、成像透镜25、光电转换元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器件)26。
曝光光源21,对原稿自动供给部4的原稿台41上载置的原稿、或在原稿自动供给部4中搬运的原稿照射光。各反射镜22、23、24,如图1中的光路20所示,将来自原稿的反射光暂时向图1中左方反射后,向下方反射,其后,向图1中右方反射以朝向成像透镜25。
在原稿的图像读取动作中有以下两个动作。在读取原稿台41上载置的原稿的情况(作为“纸张固定方式”使用的情况)下,曝光光源21和各反射镜22、23、24沿原稿台41在水平方向上扫描,来读取整个原稿的图像。另一方面,在读取在原稿自动供给部4中被搬运的原稿的情况(作为“纸张移动方式”使用的情况)下,曝光光源21和各反射镜22、23、24固定在图1所示的位置上,在原稿通过后述的原稿自动供给部4的原稿读取部42时读取其图像。
被各反射镜22、23、24反射并通过成像透镜25后的光,被引导至光电转换元件26,在该光电转换元件26中反射光转换为电信号(原稿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3>
接下来,关于图像形成部3进行说明。图像形成部3具备作为印字机构的图像形成系统31、和纸张搬运系统32。
图像形成系统31,具备激光扫描组件31a和鼓型的作为图像载持体的感光鼓31b。激光扫描组件31a,将基于在光电转换元件26中转换得到的原稿图像数据、或者从外部的终端装置等输入的图像数据的激光照射在感光鼓31b的表面上。感光鼓31b,沿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旋转,通过从激光扫描组件31a照射激光而在其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再者,在感光鼓31b的外周周围,除激光扫描组件31a以外,还在圆周方向上依次配置有显像组件31c、具有转印辊31d的未图示的转印组件、清洁组件31e、未图示的除电器、和具有带电辊31f的未图示的带电组件。
显像组件31c,利用调色剂(显像化物质)将形成在感光鼓31b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像为可视像。转印辊31d,将形成在感光鼓31b表面的调色剂像转印在作为记录介质的纸张上。清洁组件31e,去除在调色剂转印后残留在感光鼓31b表面的调色剂。除电器,去除感光鼓31b表面的残留电荷。带电辊31f,使形成静电潜像之前的感光鼓31b的表面带电为规定电位。
在纸张上形成图像时,借助带电辊31f使感光鼓31b的表面带电为规定电位,激光扫描组件31a,将基于原稿图像数据的激光照射在感光鼓31b的表面上。其后,显像组件31c在感光鼓31b的表面上显现出由调色剂产生的可视像,并由转印辊31d将调色剂像转印在纸张上。进而其后,由清洁组件31e去除感光鼓31b表面残留的调色剂,并且由除电器去除感光鼓31b表面的残留电荷。由此,向纸张的图像形成动作(印字动作)的一个循环结束。通过重复该循环,可以对多张纸张连续进行图像形成。
另一方面,纸张搬运系统32,逐张地搬运收纳于作为给纸机构的纸盒33内的纸张、或者载置在手动给纸盘34上的纸张并进行由图像形成系统31实现的图像形成,并且经由后述的纸张后处理部7将形成有图像的纸张向作为排纸机构的排纸盘8排出。排纸盘8设在纸盒33的上方、扫描器部2的下方。
纸张搬运系统32,在装置主体内具备主搬运路径36、和反转搬运路径37。在纸张搬运系统32中,纸张以所谓的中央基准在纸张搬运系统32中被搬运。即,纸张以其宽度方向(纸张搬运方向的垂直方向)的中央位置为基准被搬运。
主搬运路径36的一端侧分路为两条路径,一个分路端与纸盒33的排出侧对置,并且另一个分路端与手动给纸盘34的排出侧对置。再者,主搬运路径36的另一端侧,与纸张后处理部7对置。反转搬运路径37,一端侧在比转印辊31d的配置位置更靠上游侧(图1中,下侧)处与主搬运路径36相连,并且另一端侧在比转印辊31d的配置位置更靠下游侧(图1中,上侧)与主搬运路径36相连。
在主搬运路径36的一个分路端(与纸盒33的排出侧对置的部分),配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搓纸辊36a。利用该搓纸辊36a的旋转,可以将收纳在纸盒33内的纸张逐张地间歇提供给主搬运路径36。同样,在主搬运路径36的另一个分路端(与手动给纸盘34的排出侧对置的部分),配置有截面为半圆形的搓纸辊36b。利用该搓纸辊36b的旋转,可以将载置在手动给纸盘34内的纸张逐张地间歇提供给主搬运路径36。
在该主搬运路径36中转印辊31d的配置位置的上游侧,配置有阻力辊36d。该阻力辊36d一边进行感光鼓34b表面的调色剂像与纸张的位置对合一边搬运纸张。
在该主搬运路径36中转印辊31d的配置位置下游侧,配置有定影组件39,其具备用于通过加热而使转印在纸张上的调色剂像定影的一对加热辊39a、和加压辊39b。进而,在主搬运路径36的下游端,配置有用于向纸张后处理部7的装订处理台72排出纸张的排出辊36e。
在反转搬运路径37的相对于主搬运路径36的上游端连接位置,配置有分路爪38。该分路爪38,可以绕水平轴在图1中“纸张排出用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和从该“纸张排出用位置”沿图1中逆时针方向转动而敞开反转搬运路径37的“纸张反转用位置”之间自由转动。在该分路爪38位于“纸张排出用位置”时,朝向排出辊36e搬运纸张,在位于“纸张反转用位置”时,可以向反转搬运路径37供给纸张。
反转搬运路径37在对纸张背面进行图像形成时使用。在背面印字时,在主搬运路径36中,如果对正面的图像形成结束了的纸张从分路爪38被搬运至排出辊36e,则在将该纸张的后端部用排出辊36e夹住的状态下,使排出辊36e逆向旋转。由此,纸张反转,这次从排出辊36e朝向分路爪38搬运,进而,被引导至位于“纸张反转用位置”的分路爪38进而导至反转搬运路径37。另外,由配置在反转搬运路径37上的搬运辊37a搬运纸张,在阻力辊36d的上游侧被引导至主搬运路径36,再次朝向转印辊31d沿主搬运路径36搬运。由此,可以对纸张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对背面的图像形成结束后的纸张,从排出辊36e向纸张后处理部7的装订处理台72排出。
<原稿自动供给部4>
接下来,关于原稿自动供给部4进行说明。原稿自动供给部4,作为所谓的自动两面原稿搬运装置构成。该原稿自动供给部4,可以作为纸张移动式使用,具备作为原稿载置部的原稿托盘43、中间托盘44、作为原稿排出部的原稿排出盘45、和在各托盘43、44、45之间搬运原稿的原稿搬运系统46。
原稿搬运系统46具备:主搬运路径47,用于经过原稿读取部42向中间托盘44或原稿排出盘45搬运载置在原稿托盘43上的原稿;和副搬运路径48,用于向主搬运路径47供给中间托盘44上的原稿。
在主搬运路径47的上游端(与原稿托盘43的排出侧对置的部分),配置有原稿搓纸辊47a和分离辊47b。再者,在分离辊47b的下侧,配置有分离板47c。伴随着原稿搓纸辊47a的旋转,原稿托盘43上的原稿中的一张通过分离辊47b和分离板47c之间供给到主搬运路径47。在主搬运路径47和副搬运路径48的合流部分49的下游侧,配置有PS辊47e、47e。该PS辊47e、47e,调整原稿前端和扫描器部2的图像读取时机而将原稿供给到原稿读取部42。即,PS辊47e、47e,在有原稿供给来的状态下暂时停止该原稿的搬运,调整上述时机后将原稿供给原稿读取部42。
原稿读取部42具备台板玻璃42a和原稿压板42b,在从PS辊47e、47e供给的原稿通过台板玻璃42a和原稿压板42b之间时,来自曝光光源21的光通过台板玻璃42a照射在原稿上。此时,由扫描器部2进行原稿图像数据的取得。在原稿压板42b的背面(上表面),施加有由未图示的螺旋弹簧产生的作用力。由此,原稿压板42b以规定的按压力接触于台板玻璃42a,阻止原稿在通过原稿读取部42时从台板玻璃42a上浮。
在台板玻璃42a的下游侧,具备搬运辊47f和原稿排出辊47g。通过了台板玻璃42a上的原稿经过搬运辊47f和原稿排出辊47g,被排至中间托盘44或原稿排出盘45。
在原稿排出辊47g和中间托盘44之间配置有中间托盘摆动板44a。该中间托盘摆动板44a,以中间托盘44侧的端部为摆动中心,可以在图1中的“通常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和从该“通常位置”向上方跳起的“跳起位置”之间摆动。在中间托盘摆动板44a位于“跳起位置”的情况下,从原稿排出辊47g排出的原稿被回收至原稿排出盘45。另一方面,在中间托盘摆动板44a位于“通常位置”的情况下,从原稿排出辊47g排出的原稿排出至中间托盘44。在向该中间托盘44排出时,成为原稿的端缘夹持在原稿排出辊47g、47g之间的状态,原稿排出辊47g从该状态逆向旋转,由此,原稿被供给至副搬运路径48,并经过该副搬运路径48,再次送出至主搬运路径47。该原稿排出辊47g的逆向旋转动作通过调整向主搬运路径47的原稿送出和图像读取时机而进行。由此,由原稿读取部42读取原稿背面的图像。
<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
接下来,关于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进行说明。
纸张后处理部7,对印字处理结束后从装置主体排出的纸张,作为纸张后处理,至少可以进行装订处理。即,纸张后处理部7,至少具备装订功能。在该例中,如后所述,纸张后处理部7,除了装订功能,还具备移位功能。不过,也可以具备除此以外的功能(打孔功能等)。这样的纸张后处理部7中的纸张后处理,如后所述,在印字要求时,作为印字条件有纸张后处理的要求时进行。
排纸盘8,将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实施了装订处理、移位处理等纸张后处理的纸张排出。排纸盘8,可以作为能够上下升降的托盘构成,再者,也可以作为沿纸张搬运方向(排纸方向)能够伸缩的托盘构成。通过将排纸盘8设置为能够在沿纸张搬运方向的方向上伸缩,可以根据印字纸张尺寸将排纸盘8调节为最适合的长度来使用。
在该例中,不是将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设置在复合机1的装置主体外部,而是利用由装置主体形成的空间10进行设置。即,具备纸张后处理部7作为所谓的内修整器。具体来讲,在复合机1的装置主体中,纸盒33、图像形成部3(图像形成系统31)、和扫描器部2配置为大致“コ”字形,在该由装置主体形成的“コ”字形的内部空间10内设置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由此,可以在复合机1内有限的空间设置纸张后处理部7和排纸盘8,可以对纸张进行多个纸张后处理。另外,可以抑制具备纸张后处理部7的复合机1的占有面积,还可以实现空间节省化。因此,即使复合机1使用前方存取方式和组合方式,也可以不在装置主体外部设置纸张后处理部,可以满足紧凑化的要求。
<纸张后处理部7的详细说明>
以下关于纸张后处理部7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纸张后处理部7,配置在装置主体的排出辊36e的下游侧。另外,纸张后处理部7,可以对从排出辊36e搬运来的印字结束后的纸张进行装订处理。再者,借助纸张后处理部7处具备的排纸辊部74,如后所述,可以进行移位处理。在纸张后处理部7的下游侧,设置排纸盘8。
在纸张后处理部7上,具备装订机构部71、装订处理台72、整理板73、和排纸辊部74等。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在印字要求时作为印字条件有装订处理的要求的情况下,由装订机构部71对堆积在装订处理台72上的规定张数的纸张实施装订处理。这时,在基于印字纸张尺寸和希望的装订位置确定的位置上实施装订处理。希望的装订位置为使用者所希望的实施装订处理的位置,例如,纸张的左上角部的一处固定,或左端部两处固定。
装订机构部71,配置在排出辊36e的下方,并用装订针装订堆积在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的后端部。装订机构部71,构成为可以沿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且可以在基于上述印字纸张尺寸和希望的装订位置确定的位置上实施装订处理。由纸张后处理部7进行装订处理时,将装订机构部71移动至与基于上述印字纸张尺寸和希望的装订位置确定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
装订处理台72,堆积从排出辊36e排出的纸张,起到作为由装订机构部71进行装订处理时的处理台的作用。装订处理台72,以使纸张搬运方向下游侧朝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地配置。从排出辊36e排出的纸张,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自重沿装订处理台72的倾斜向纸张搬运方向上游侧滑落。另一方面,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如后所述,纸张从排纸辊部74排出至排纸盘8。此外,在装订处理时,如后所述,排纸辊部74的辊成为离开状态。
整理板73,与装订处理台72的上表面(纸张排出的面)的、沿纸张宽度方向的方向上的两侧对置配置。一对整理板73,设置为可以沿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另外,在由纸张后处理部7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通过使整理板73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排出到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逐张地进行纸张宽度方向的整理。这时,根据基于印字纸张尺寸、即、搬运的纸张的尺寸确定的可动宽度,移动整理板73。
一对整理板73的往复移动,例如可以利用齿条小齿轮机构进行。具体来讲,连结在一个整理板73上的齿条部件、和连结在另一个整理板73上的齿条部件以规定间隔相互对置配置。再者,在两齿条部件之间配置有小齿轮,其与两齿条部件分别啮合。在此,两齿条部件设置为可以沿纸张宽度方向往复移动,与此相对,小齿轮设置为不能移动。另外,通过传递来自驱动源的动力使小齿轮旋转,一对整理板73沿纸张宽度方向相互对称移动。由此,可以进行排出到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沿纸张宽度方向的整理(对齐)。
排纸辊部74构成为,根据纸张后处理部7的处理内容,在该情况下,具体来讲,根据是否在纸张后处理部7进行装订处理,选择性地切换用于纸张排出的辊。再者,在装订处理时,用于纸张排出的辊构成为可以接近·离开。以下,使用图2(a)~图4(b)详细说明。
图2(a)和图2(b)是表示装订处理时的排纸辊部74的图,图2(a)表示其构成,图2(b)表示离开状态的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图3(a)和图3(b)是表示装订处理后的排纸辊部74的图,图3(a)表示其构成,图3(b)表示接触状态的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图4(a)和图4(b)是表示不进行装订处理时的排纸辊部74的图,图4(a)表示其构成,图4(b)表示接触状态的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
排纸辊部74,包括驱动辊75、第1从动辊76、第2从动辊77、从动辊保持器81、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皮带82、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马达齿轮83、从动辊保持器位置检测用传感器84、从动辊加压臂85、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加压臂复位用弹簧87等。此外,除去驱动辊75、第1从动辊76、第2从动辊77之外的排纸辊部74的构成部件收纳在空间10的近前侧或里侧的装置主体内。
驱动辊75,配置在装订处理台72的纸张搬运方向的最下游侧并朝向排纸盘8。驱动辊75为将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排出至排纸盘8的一个辊。在纸张排出时,第1从动辊76和第2从动辊77的某一个辊和驱动辊75接触。在驱动辊75的辊轴的一端侧,设置有齿轮75a作为驱动部(驱动辊侧驱动部)。齿轮75a,经由齿轮75b等与驱动源M相连,利用驱动源M的动力可以对驱动辊75进行旋转驱动。
第1从动辊76和第2从动辊77,分别可以旋转地支承在从动辊保持器81的两端部。第1从动辊76,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张向排纸盘8排出时使用,与驱动辊75接触。另一方面,第2从动辊77,在不进行装订处理便将纸张向排纸盘8排出时使用,与驱动辊75接触。由此,在排纸辊部74中,与驱动辊75成对地设置有2个向排纸盘8排出纸张时选择使用的辊。
第1从动辊76的外周部,由例如发泡橡胶、软质橡胶等形成。第2从动辊77的外周部,由硬度比第1从动辊76的外周部大的材质,例如POM(Polyoxymethylene:聚氧甲烯)等形成。在第1从动辊76的辊轴的一端侧,固定设置有齿轮76a。齿轮76a,在第1从动辊76接触于驱动辊75时,与驱动辊75的齿轮75a啮合。该齿轮76a起到使第1从动辊76主动旋转的驱动部(从动辊侧驱动部)的作用。与此相对,在第2从动辊77的辊轴的端部不设置齿轮。
与驱动辊75成对且接触的辊的切换,即,用于纸张排出的辊的切换,通过可以旋转地支承在从动辊加压臂85上的从动辊保持器81的旋转进行。从动辊保持器81,利用驱动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马达齿轮83,其动力经由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皮带82传递而旋转。从动辊保持器81旋转以在第1从动辊76与驱动辊75对置的第1位置(图2(a)~图3(b)所示的位置)、和第2从动辊77与驱动辊75对置的第2位置(图4(a)和图4(b)所示的位置)之间切换。从动辊保持器81每旋转180度,便在第1位置和第2位置之间从一个切换至另一个。在从动辊保持器81的附近,设置有用于检测从动辊保持器81的位置的从动辊保持器位置检测用传感器84。
从动辊加压臂85为大致L字形的部件。另外,在其L字的一端侧,支承有从动辊保持器81。再者,在L字的一端侧,设置有加压臂复位用弹簧87。另一方面,在其L字的另一端侧,连结有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从动辊加压臂85,以转动支点85a为中心转动,以切换第1从动辊76或第2从动辊77与驱动辊75接触的接触位置(图3(a)~图4(b)所示的位置)、和第1从动辊76离开驱动辊75的离开位置(图2(a)和图2(b)所示的位置)。具体来讲,如果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驱动,则如图3(a)~图4(b)所示,克服加压臂复位用弹簧87的作用力,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接触位置;相反地,如果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停止,则如图2(a)和图2(b)所示,借助加压臂复位用弹簧87的作用力,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离开位置。
<由排纸辊部74进行的向排纸盘8的纸张排出>
关于由排纸辊部74进行的向排纸盘8的纸张排出进行说明。
印字处理结束后从排出辊36e朝向装订处理台72排出的纸张,从其前端起逐渐抵接于装订处理台72。另外,在纸张从排出辊36e排出的途中,纸张的前端部到达装订处理台72的最下游侧的排纸辊部74。以后的纸张搬运,根据是否在纸张后处理部7进行装订处理而不同。
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排纸辊部74成为图4(a)和图4(b)所示的状态。具体来讲,成为从动辊保持器81旋转而切换为第2位置,并且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而切换为接触位置的状态。结果,在排纸辊部74中,第2从动辊77成为与驱动辊75接触的状态。这时,第2从动辊77的外周部由硬度比第1从动辊76的外周部大的材质形成,第2从动辊77和驱动辊75的接触夹紧(nip)区域(夹紧宽度)与后述的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的情况相比,较窄。
另外,如果驱动辊75旋转驱动,则第2从动辊77从动旋转。由此,纸张由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运送并排出至排纸盘8。这时,在印字要求时作为印字条件有移位处理的要求的情况下,纸张在后述的移位处理后,排出至排纸盘8。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纸张逐张地向排纸盘8排出,所以即使接触夹紧区域较窄,也可以充分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将纸张排出至排纸盘8。
与此相对,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排纸辊部74首先在装订处理时,成为图2(a)和图2(b)所示的状态。具体来讲,成为从动辊保持器81旋转而切换为第1位置,并且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而切换为离开位置的状态。结果,在排纸辊部74中,成为第1从动辊76与驱动辊75离开而对置的状态。这时,如图2(b)所示,齿轮76a不与齿轮75a啮合。由此,装订处理时,即使借助排出辊36e使纸张的前端部被运送至第1从动辊76与驱动辊75之间,纸张也不由两辊75、76运送。因此,如果纸张的后端从排出辊36e离开而失去向纸张搬运方向下游侧的搬运力,则纸张由于自重而沿装订处理台72的倾斜滑落至纸张搬运方向上游侧。结果,对纸张进行纸张搬运方向的整理。另外,规定张数的纸张从排出辊36e排出,并在装订处理台72上整理堆积后,由装订处理部71在纸张的后端部进行装订处理。在该装订处理时,纸张的中途部位于离开状态的第1从动辊76与驱动辊75之间。
装订处理结束后,排纸辊部74,成为图3(a)和图3(b)所示的状态。具体来讲,成为从动辊保持器81保持在第1位置,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而切换为接触位置的状态。结果,在排纸辊部74中,第1从动辊76与驱动辊75接触,并且如图3(b)所示,齿轮76a成为与齿轮75a啮合的状态。这时,第1从动辊76的外周部,由硬度比第2从动辊77的外周部小的材质形成,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的接触夹紧区域与上述的第2从动辊77和驱动辊75的情况相比,较宽。
另外,驱动辊75旋转驱动,并且第1从动辊76也旋转驱动。由此,装订处理后的纸沓,由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运送并排出至排纸盘8。这时,在印字要求时作为印字条件有移位处理的要求的情况下,纸张在后述的移位处理后,排出至排纸盘8。在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由于装订有多张纸张的纸沓向排纸盘8排出,所以通过接触夹紧区域变宽而确保向纸张搬运方向的较大搬运力,可以可靠地将纸沓排出至排纸盘8。
如上所述,在排纸辊部74中,通过根据纸张后处理部7的处理内容,具体来讲,根据纸张后处理部7中装订处理的有无,可以选择性切换用于纸张排出的辊,对于不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装订处理的多张纸沓,都可以可靠地进行向排纸盘8的纸张排出。再者,同样,可以可靠地实施移位(shifter)处理。
另外,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排纸盘8排出时,通过不仅主动旋转驱动驱动辊75,还主动旋转驱动第1从动辊76,对于与驱动辊75不接触的纸张,也可以充分作用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即,对于和第1从动辊76接触的纸张,借助第1从动辊76的主动旋转可以作用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对于不与两辊75、76接触的中间纸张,可以经由装订纸沓的装订部分作用向纸张搬运方向的搬运力。由此,在向排纸盘8排出纸沓时,可以防止装订部分的纸张破损。
另外,在排纸辊部74中,通过将用于纸张排出的辊设置成可以接近·离开,而具有以下优点。在装订处理时,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成为离开状态,使运送至装订处理台72的纸张的前端部从两辊75、76之间突出。这样一来,对于纸张搬运方向长度比装订处理台长的纸张也能进行装订处理。另外,由此,可以缩短装订处理台72沿纸张搬运方向的长度,可以实现纸张后处理部7,甚至复合机1的紧凑化。另一方面,在装订处理后,使两辊75、76为接触状态,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排纸盘8排出。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排纸部排出的机构,例如,将纸沓推出的机构等。
此外,在该例中,关于在排纸辊部74中设置两个与驱动辊75成对且在向排纸盘8排出纸张时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的从动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设置3个以上这样的从动辊。例如,在设置3个从动辊的情况下,将3个从动辊安装在从动辊保持器81上,从动辊保持器81每旋转120度,便在第1位置、第2位置和第3位置之间,切换与驱动辊75对置的从动辊。这样,如果增加从动辊的个数,则可以根据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数量阶段性切换用于纸张排出的从动辊。另外,对应于进行装订处理的纸张数量,调节从动辊和驱动辊75之间的接触夹紧区域,可以更加可靠地向排纸盘8排出纸张。
<由排纸辊部74进行的移位处理>
在此,关于排纸辊部74进行的移位处理进行说明。在该例中,通过借助排纸辊部74对纸张实施移位处理,将纸张分类后再向排纸盘8排出。
移位处理是指,通过将纸张从沿纸张宽度方向的多个位置向排纸盘8排出,在沿纸张宽度方向的方向上使排纸盘8上的纸张的排出位置错开而进行纸张的分类。这样的移位处理,通过将排纸辊部74的辊对设置成在轴向(沿纸张宽度方向的方向)上能够往复移动而成为可能。此外,关于移位处理的机构,由于由现有技术已周知,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在利用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的辊对进行移位处理的情况下(此外,在利用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的辊对进行移位处理的情况也一样),在由处于接触状态的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的辊对夹住纸张的状态下,使辊对保持该状态沿轴向平行移动。由此,用辊对夹住的纸张沿纸张宽度方向移动。另外,如果在该位置向排纸盘8排出纸张,则可以使排纸盘8上的纸张的排出位置在沿纸张宽度方向的方向上错开。由此,例如可以每一定份数便进行一次纸张的分类,可以使第1部分的最后一页和第2部分的第一页不排出到排纸盘8的同一位置。由此,通过将排纸辊部74的辊对兼用作移位辊,可以实现部件个数的减少、成本降低、和装置的紧凑化等。此外,在纸张排出后,使辊对返回至原来的位置。
再者,如上所述,通过可以接近·离开地设置用于纸张排出的辊,具有以下优点。在现有技术中,将排纸辊兼用作移位辊的情况下,在进行装订处理时,不进行移位处理。即,由于排纸辊不可以接近·离开,所以排纸辊实现的移位功能,只对应于不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而不对应于进行了装订处理的纸沓。与此相对,在该例中,在装订处理后,通过使驱动辊75和第1从动辊76成为接触状态,可以可靠地夹住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并可以在该状态下进行移位处理。由此,对于不进行装订处理的一张纸张,和进行装订处理后的纸沓,都可以同样实施移位处理。
<纸张后处理时的排纸辊部74的动作>
接下来,关于复合机1中纸张后处理时的排纸辊部74的动作,用图5进行说明。
以下所述的纸张后处理部7的纸张后处理、和排纸辊部74的动作的控制主体,主要为复合机1的控制部(未图示)。即,复合机1的控制部,如图5所示,在有印字要求的情况下(步骤S101),判定印字条件的选择是否已结束(步骤S102)。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印字条件包括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是否进行装订处理的选择、和在排纸辊部74中是否进行移位处理的选择。在该判定的结果为印字条件的选择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借助向显示部进行的显示等催促使用者选择印字条件(步骤S103),待机直至选择好印字条件。
接下来,判定作为印字条件是否选择了装订处理(步骤S104)。在没有选择装订处理的情况下,驱动排纸辊部74的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马达齿轮83,使从动辊保持器旋转至第2位置,并且驱动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接触位置。由此,第2从动辊77和驱动辊75接触(步骤S105)。
接下来,判定作为印字条件是否选择了移位处理(步骤S106)。在选择了移位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印字处理后(步骤S107),将纸张从排出辊36e向装订处理台72排出。然后,将纸张搬运至装订处理台72最下游侧的排纸辊部74的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之间,在用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将纸张夹住的状态下实施移位处理,其后,将纸张向排纸盘8排出(步骤S108)。纸张由移位处理分类然后排到排纸盘8上。
其后,判定是否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步骤S109)。即,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继续印字处理、和移位处理。其结果为,在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07,反复进行印字处理和移位处理直至所有的印字要求结束。另一方面,在步骤S109的判定中,在没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的情况下,结束该控制。
与此相对,在步骤S106的判定中没有选择移位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印字处理后(步骤S110),将纸张从排出辊36e向装订处理台72排出,进而,由排纸辊部74的驱动辊75和第2从动辊77将纸张向排纸盘排出。其后,判定是否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步骤S111)。其结果为,在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10,反复进行印字处理直至所有的印字要求结束。另一方面,在步骤S111的判定中没有接下来的印字要求的情况下,结束该控制。
另一方面,在步骤S104的判定中,在选择了装订处理的情况下,驱动排纸辊部74的从动辊保持器旋转用马达齿轮83,使从动辊保持器旋转至第1位置,并且停止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离开位置。由此,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离开而对置(步骤S112)。
接下来,判定作为印字条件是否选择了移位处理(步骤S113)。在选择了移位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印字处理后(步骤S114),将纸张从排出辊36e向装订处理台72排出。然后,对排出到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进行整理。具体来讲,纸张由于自重沿装订处理台72的倾斜滑落而进行纸张搬运方向的整理,由整理板73进行纸张宽度方向的整理。接下来,判定要求的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是否已全部结束(步骤S115)。在此,将向成为一次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规定张数的纸张的印字处理,统称为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由于装订处理在对规定张数的纸张的印字处理全部结束后进行,所以在步骤S115中,判定向成为装订处理的对象的规定张数的纸张进行的印字处理是否已全部结束。
接下来,在步骤S115的判定结果为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尚未全部结束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14,反复进行印字处理直至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在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全部结束了的情况下,接下来,实施装订处理(步骤S116)。即,在纸张后处理部7中,借助装订机构部71把装订针打在纸张所希望的装订位置,来装订堆积在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的后端部。
装订处理结束后,驱动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接触位置。由此,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接触(步骤S117),由两辊75、76夹住装订处理后的纸沓。然后,对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实施移位处理,其后,将纸沓排出至排纸盘8,结束一个任务(步骤S118)。纸沓通过移位处理分类后排出到排纸盘8上。
其后,判定是否有接下来的任务(步骤S119)。即,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继续印字处理、装订处理和移位处理。其结果为,在有接下来的任务的情况下,使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停止并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离开位置,使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离开后(步骤S120),移至步骤S114,反复进行印字处理、装订处理和移位处理直至所有的任务结束。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在每个任务结束后,由移位处理分类而排出到排纸盘8上。另一方面,在步骤S119的判定中,在没有接下来的任务的情况下,结束该控制。
与此相对,在步骤S113的判定中,在没有选择移位处理的情况下,实施印字处理后(步骤S121),将纸张从排出辊36e向装订处理台72排出。然后,对排出到装订处理台72上的纸张进行整理。接下来,判定要求的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是否已全部结束(步骤S122)。结果,在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尚未全部结束的情况下,移至步骤S121,反复进行印字处理直至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结束。另一方面,在一个任务的印字处理全部结束了的情况下,接下来,实施装订处理(步骤S123)。
装订处理结束后,驱动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接触位置。由此,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接触(步骤S124),由两辊75、76夹住装订处理后的纸沓。然后,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排出至排纸盘8,结束一个任务(步骤S125)。
其后,判定是否有接下来的任务(步骤S126)。即,判定是否需要进行继续印字处理、和装订处理。其结果为,在有接下来的任务的情况下,使加压臂驱动用螺线管86停止并使从动辊加压臂85转动至离开位置,使第1从动辊76和驱动辊75离开后(步骤S127),移至步骤S121,反复进行印字处理和装订处理直至所有的任务结束。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在每个任务结束后,排出到排纸盘8上。另一方面,在步骤S126的判定中,在没有接下来的任务的情况下,结束该控制。
本发明,只要不从其主旨或主要特征脱离,可以以其它各种形式实施。因此,上述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只不过是简单的例示,不作限定性解释。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的范围表示,并不局限于说明书正文。进而,属于权利要求书均等范围的变形或变更全部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装置主体上部配置有原稿读取部,在装置主体下部配置有给纸部,在上述原稿读取部和上述给纸部之间配置有印字部,
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原稿读取部、上述印字部和上述给纸部形成的装置主体的空间内,配置有对由上述印字部进行的印字结束后从装置主体搬运来的纸张进行纸张后处理的纸张后处理部,
在将纸张从该纸张后处理部向排纸部排出的排纸辊部中,设置有驱动辊,
并且至少设置有与该驱动辊成对、在向上述排纸部排出纸张时可以使用的第1从动辊和第2从动辊,上述第1从动辊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使用,上述第2从动辊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不进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下使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1从动辊设置为可以相对于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近、离开。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进行装订处理时成为离开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在上述纸张后处理部中进行装订处理后成为接触状态。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设置为,在将装订处理后的纸沓向上述排纸部排出时,可以与上述驱动辊一起主动旋转。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上述驱动辊成对的上述第1从动辊上,设置有与设在上述驱动辊上的驱动辊侧驱动部连结的从动辊侧驱动部。
7.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从动辊,在将纸张向上述排纸部排出时,伴随上述驱动辊的旋转而进行从动旋转。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比上述第2从动辊和与其成对的上述驱动辊接触时的接触夹紧区域更宽。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比上述第2从动辊外周部的硬度小。
11.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在上述排纸辊部中的上述驱动辊和上述多个从动辊,兼用作进行移位处理的移位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011728 | 2005-01-19 | ||
JP2005011728A JP4198118B2 (ja) | 2005-01-19 | 2005-01-19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08296A CN1808296A (zh) | 2006-07-26 |
CN100517089C true CN100517089C (zh) | 2009-07-22 |
Family
ID=366840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0613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17089C (zh) | 2005-01-19 | 2006-01-19 | 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19321B2 (zh) |
JP (1) | JP4198118B2 (zh) |
CN (1) | CN100517089C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890896B2 (ja) * | 2006-03-15 | 2012-03-0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RE46846E1 (en) * | 2009-08-31 | 2018-05-15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post-processing device |
JP4815517B2 (ja) * | 2009-08-31 | 2011-11-16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742489B2 (ja) * | 2011-06-08 | 2015-07-0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6361596B2 (ja) * | 2015-07-02 | 2018-07-25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N105128520A (zh) * | 2015-09-01 | 2015-12-09 | 宁波荣大昌办公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印刷机的搓纸机构 |
JP7030419B2 (ja) * | 2017-04-06 | 2022-03-07 | 株式会社東芝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CN110342320B (zh) * | 2019-08-22 | 2024-05-28 | 成都理工大学 | 多层滚轴式自动装订储存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79169A (ja) * | 1997-03-31 | 1998-10-20 | Nisca Corp | フィニッシャー装置及びフィニッシャー装置の整合手段 |
JP3667999B2 (ja) * | 1997-07-22 | 2005-07-0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用紙処理装置 |
JP3571986B2 (ja) * | 1999-07-06 | 2004-09-29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
US6877854B2 (en) * | 2001-09-28 | 2005-04-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4145200A (ja) | 2002-10-28 | 2004-05-20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後処理装置 |
US6666444B1 (en) * | 2002-11-27 | 2003-12-23 | Xerox Corporation | Sheet set compiling system with dual mode set ejection and first sheet feeding and reversal |
-
2005
- 2005-01-19 JP JP2005011728A patent/JP419811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
- 2006-01-10 US US11/328,536 patent/US751932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1-19 CN CNB2006100061335A patent/CN10051708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60159501A1 (en) | 2006-07-20 |
CN1808296A (zh) | 2006-07-26 |
JP2006199410A (ja) | 2006-08-03 |
JP4198118B2 (ja) | 2008-12-17 |
US7519321B2 (en) | 2009-04-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517089C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US672501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a reverse discharging portion | |
US20090226230A1 (en) |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6071462B2 (ja) |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01907844B (zh) | 对记录用纸进行包括打孔处理和装订处理的后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8063126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 |
JP409537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16439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7064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1029781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347243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707229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37296B2 (ja) | 原稿給送装置 | |
JP3600629B2 (ja) | 画像形成処理システム | |
JP2002019972A (ja) | 給紙カセ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0964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用フィニッシャ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362530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9208103A (ja) |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 |
JP200626496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215473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51746A (ja) | 媒体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820152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506226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524432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H0364769A (ja) | 情報記憶装置及び情報記憶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722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