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3925C -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3925C
CN100453925C CNB2004100465927A CN200410046592A CN100453925C CN 100453925 C CN100453925 C CN 100453925C CN B2004100465927 A CNB2004100465927 A CN B2004100465927A CN 200410046592 A CN200410046592 A CN 200410046592A CN 100453925 C CN100453925 C CN 10045392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nerator
temperature
mentioned
solution
liquid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4659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3259A (zh
Inventor
药师寺史朗
八桥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32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32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92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92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62Absorption based systems

Landscapes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具有:冷凝器;吸收器和蒸发器;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和3台溶液热交换器,将来自上述吸收器的吸收液通过溶液泵至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同时将在相对地位于高温一侧的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发生器,用作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各发生器的加热源,在上述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设置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使得能够独立控制上述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和上述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本发明以简单结构和低成本实现具有可靠性的用于防止高温发生器等的液面变动的溶液泵的转速控制等稀溶液供给流量控制。

Description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从高温到低温的工作温度依次不同的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吸收式冷冻装置以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发生器、溶液热交换器为构成要素,通过溶液配管和制冷剂配管连接这些各个构成要素使其可以依次循环工作,构成吸收式冷冻循环。
在这种吸收式冷冻装置中,将在上述吸收器生成的稀溶液在上述发生器进行加热浓缩使其再生为吸收液(浓溶液),并使其回流到上述吸收器。另一方面,使在上述发生器将稀溶液加热浓缩生成的制冷剂蒸气在上述冷凝器冷凝形成液体制冷剂,同时使该液体制冷剂在上述蒸发器蒸发。使在此处产生的制冷剂蒸气再次在上述吸收器被浓溶液吸收并生成稀溶液。并且,通过反复该过程,实现上述吸收溶液和制冷剂的循环周期。
并且,可以将在上述蒸发器中的制冷剂的蒸发热作为制冷等需要的冷热源而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在这种吸收式冷冻装置中,作为提高其节能性能的一个方法,例如,设置从高温到低温的工作温度依次不同的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将通过在高温下工作的高温侧发生器的加热生成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在低温下工作的低温侧发生器,将其用作低温侧发生器的加热源。另一方面,在从上述吸收器到上述高温侧发生器的稀溶液配管的中途,与上述各发生器对应设置低温、中温、高温3台溶液热交换器,
通过这3台溶液热交换器有效加热来自上述吸收器的低温吸收液(稀溶液)。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利用回流到吸收器侧的制冷剂蒸气的温度将结束吸收作用后的吸收液(稀溶液)分阶段地且以良好的热效率进行浓缩,所以能够有效降低在各发生器所需要的加热量,实现节能。并且,提高循环效率,提高COP。
可是,如上所述具有多台发生器的吸收式冷冻装置,从多阶段地利用热量的循环特性考虑,终究是高温高压系统,特别是为了提高高温发生器的内压(溶液的饱和温度),在高温发生器出口设置液面传感器以使高温发生器的蒸气不穿过溶液配管,并且调节供给高温发生器的流入量或流出量以能够调节液面。最近,调节供给溶液泵的驱动电源的频率来控制流入量的方式增多。
但是,这样利用液面传感器的信号检测高温发生器的液位,调整溶液泵旋转驱动单元的电源频率,通过调节供给高温发生器的流入量可以防止蒸气穿过,但由于液面是急剧变动的,所以导致频率变动变大,溶液泵的泵压头(pumphead)(扬程)的变动变大,并且致使供给中温发生器的流入量也同时变动,因此中温发生器的液面控制容易变得不稳定。并且,由于溶液循环的流量变动冷冻输出也变动,具有冷水温度产生变动等问题。
因此,提出下述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在上述高温发生器的制冷剂蒸气出口部设置压力传感器,在该高温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部和上述中温发生器的浓溶液出口路径中分别设置液面传感器,以上述压力传感器的输出为基础,设定从吸收器向高温发生器输送溶液的溶液泵的基本旋转速度。另一方面,通过利用上述各液面传感器的输出来修改所设定的溶液泵的旋转速度,将高温、中温各个发生器的液面高度维持在所期望的高度(参照专利文献1)。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利用高温发生器的循环状态值(压力、饱和温度等)设定溶液循环量的基本量来进行运转,所以能够做到稳定的运转,而且由于可以把高温、低温各个发生器的液面高度维持在所期望的高度,所以能够防止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各自的蒸气穿过,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热交换器的效率。
另外,也提出下述结构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如上所述,在具有低温、中温、高温3台发生器的吸收式冷冻装置中设有以下3台溶液泵:将通过在吸收器使吸收液吸收制冷剂而获得的稀溶液供给上述低温发生器的稀溶液泵;将在上述低温发生器对稀溶液进行加热浓缩而获得的中间溶液供给上述中温发生器的中间溶液泵;将在上述中温发生器对中间溶液进行加热浓缩而获得的浓溶液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的浓溶液泵,利用上述中间溶液泵仅将在上述低温发生器得到的中间溶液的规定比率的溶液量供给上述中温发生器,而使剩余的中间溶液返回吸收器,并且,利用上述浓溶液泵仅将在上述中温发生器得到的浓溶液的规定比率的溶液量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而使剩余的浓溶液返回吸收器,而且,检测高温发生器内部的压力、温度和液体容量,根据该检测结果调整使吸收液循环的泵的转速,从而控制吸收液循环量(参照专利文献2)。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减少使高温发生器循环的吸收液的比率,容易提高效率。另外,即使负荷有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在稳定的状态下进行高温发生器的液体容量控制。
专利文献1  特开2000-171123号公报(第2-3页、图1、6)
专利文献2  特开2002-130859号公报(第2-8页、图1、2)
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结构,根据高温发生器侧的压力和高温发生器侧及中温发生器侧的各液面传感器的输出控制溶液泵的转速,仅根据以高温发生器的压力为参数的溶液泵的转速进行高温发生器及中温发生器的两液面的控制,所以难以做到稳定的控制,不能对应急剧的负荷变动。并且,由于是根据中温发生器侧液面的输出校正溶液泵的转速来控制供给中温发生器的流量的结构,所以控制系统的结构复杂且成本高。
另一方面,上述专利文献2的结构,需要3台溶液泵,并且根据高温发生器内部的压力、温度和液体容量等同时控制这些泵,所以硬件和软件结构均复杂,且成本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构成为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直接或间接地至少供给高温发生器或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检测高温发生器的液面来控制稀溶液供给流量(溶液泵的转速等),另一方面,在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也设置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来控制稀溶液量,由此可以利用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稳定控制供给高温发生器的溶液流量、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溶液流量。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发明构成为具有解决课题的下述装置。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具有:冷凝器;吸收器和蒸发器;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和3台溶液热交换器,将来自上述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至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同时将在相对地位于高温一侧的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发生器,用作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各发生器的加热源。并且,在上述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设置检测上述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并控制供给上述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流入量的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使得能够独立控制上述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和上述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
其中,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由以下部分构成:检测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的液面检测传感器;根据该液面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节供给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的流入量,以使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达到一定的电动阀。
根据这种结构,利用中温发生器侧的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使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与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无关地保持一定,所以根据溶液泵的转速仅控制高温发生器侧的液面即可,使控制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提高可靠性。
另外,根据这种结构,利用检测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的液面检测传感器,和电动阀,该电动阀根据该液面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节供给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的流入量,以使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达到一定,使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与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无关地保持一定。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
作为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至少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循环方式,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式,可以采用从吸收器直接向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并列供给稀溶液的供给方式。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是在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
作为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至少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循环方式,其中可以采用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间接地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式。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具有:冷凝器;吸收器和蒸发器;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和3台溶液热交换器,将来自上述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至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同时将在相对地位于高温一侧的发生器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发生器,用作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各发生器的加热源。并且,在上述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设置液面位置控制用浮球阀FV,控制上述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同时在上述高温发生器的出口侧设置液面检测传感器,控制上述溶液泵的驱动转速,以使上述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保持一定。
根据这种结构,在上述中温发生器的稀溶液入口设置浮球阀,利用该浮球阀使中温发生器的液面与上述高温发生器的液面位置无关地保持一定,所以根据溶液泵的转速仅控制高温发生器的液面即可,使控制装置的结构变得简单,提高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具有检测高温发生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根据该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设定向高温发生器输送溶液的溶液泵的基本转速,根据设在高温发生器出口侧的液面传感器的输出进行转速校正,如果液面位置高则降低转速,如果液面位置低则提高转速。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根据高温发生器的循环状态值设定溶液循环量的基本值来进行运转,做到稳定运转。并且,可以容易对应负荷变动。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
作为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至少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循环方式,作为其中的一个方式,可以采用从吸收器直接向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并列供给稀溶液的供给方式。
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是在本发明第四方面或第五方面所述的结构中,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
作为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至少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法,可以考虑各种循环方式,其中可以采用将来自吸收器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间接地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供给方式。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可以形成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并且可以适当控制供给高温发生器的溶液流量、或分别供给高温发生器和中温发生器的溶液流量,即使有负荷变动时,也能确保稳定的运转性能,维持一定的冷冻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吸收周期的其他结构示例(第1例)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3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吸收周期的其他结构示例(第2例)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4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吸收周期的其他结构示例(第3例)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吸收周期的其他结构示例(第4例)的主要部分的概略结构图。
符号说明
1蒸发器;2吸收器;3冷凝器;4高温发生器;5中温发生器;6低温发生器;7低温溶液热交换器;8中温溶液热交换器;9高温溶液热交换器;10溶液泵的旋转驱动单元;16控制盘;17燃料气体开闭控制阀;19鼓风机;26溶液泵;26a第1溶液泵;26b第2溶液泵;38气液分离器;41容器;43作为加热源的煤气燃烧器;FS液面检测传感器;F1、F2第1、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TS温度检测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的结构。
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吸收式冷冻装置构成为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例如以水为制冷剂、以溴化锂(LiBr)为吸收液,利用来自高温发生器侧的制冷剂蒸气将吸收作用后的该吸收液(稀溶液)分三阶段地有效浓缩,可以有效降低高温发生器所需要的加热量。在以下示例中,相对至少1台冷凝器、至少1台吸收器和至少1台蒸发器,分阶段地连接使高温、中温、低温的工作温度依次不同的3台发生器,构成制冷剂和吸收液的循环周期(吸收式冷冻周期)。
首先,根据图1说明该吸收式冷冻装置的基本结构和作用。蒸发器1具有:在容器11中通过被冷却液(使用水)We的热交换器12;和在该热交换器12上分散制冷剂(水)R4的制冷剂分散器13,冷却从被冷却液配管14流入并通过该蒸发器1内的热交换器12的被冷却液(使用水)We。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上述蒸发器1底部内的未蒸发的液体制冷剂R4通过规定的制冷剂配管,经由规定的制冷剂泵被依次汲取到上方侧的制冷剂分散器13侧,分散在上述热交换器12上。
吸收器2与上述蒸发器1连通,起到使从上述蒸发器1流入的低温气化制冷剂(水蒸气)吸收到吸收液中的作用,其构成为具有:在容器21内分散吸收液(浓溶液)L4的吸收液分散器23;和用于去除在该吸收器2内产生的吸收热的热交换部(冷却单元)22。
从冷却水配管24向热交换部22供给冷却水Wa,去除在上述吸收器2内产生的吸收热。并且,该冷却水Wa还从该热交换部22供给后述的冷凝器3侧的热交换部32,用来去除冷凝热(省略图示连接部)。
另一方面,该吸收式冷冻装置使用的上述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4、5、6分别将在上述吸收器2结束吸收作用后的稀溶液L5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阶段、并且以良好的热效率进行加热浓缩,依次作为高浓度的浓溶液L1~L3(L1+L2+L3=L4),尽可能地节约发生器所需要的加热量,获得节能效果,该稀溶液L5从上述吸收器2按照图示通过稀溶液配管25、36,经由具有变换器(inverter)旋转驱动单元10的溶液泵26,被并列导入具有作为加热源的煤气燃烧器43的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并生成为高温、中温。另外,如后面所述,在上述稀溶液配管25、36的中途,以图示的配置关系设置将该稀溶液配管25、36中的稀溶液L5分阶段地从低温加热为高温的低温、中温、高温3台溶液热交换器7、8、9。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设在从吸收器2的出口到高温发生器4的入口的稀溶液配管25的上游和下游,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8设在这些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和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之间,并且是设在被分支到中温发生器5侧的稀溶液配管36的中途。另外,在该稀溶液配管36中的中温发生器5侧的入口部分,按照图示设有利用浮球F进行开闭控制的浮球控制阀(浮起阀)FV,该浮球控制阀FV通过与设在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容器51内的浮球F的液面位置变化相应的升降动作进行机械式开闭控制,以便将液面控制为规定高度的液面位置,调节供给该容器51内的稀溶液流量,将其液面高度保持在规定高度。
上述高温发生器4例如由满液式火筒烟管锅炉构成,具有未图示的导热管和作为规定的加热源的煤气燃烧器43,利用其火焰43a使在上述吸收器2生成的稀溶液L5在传热管内沸腾,进行加热浓缩。由此生成第1浓度(%)的浓溶液L1,同时生成第1饱和温度T1(℃)的制冷剂蒸气R1。在该高温发生器4生成的最高温的第1浓度的浓溶液L1和第1饱和温度的制冷剂蒸气R1,通过通道42被导入气液分离器38内。并且,在该气液分离器38内相互分离,第1浓度的浓溶液L1通过高温溶液配管27供给吸收器2的吸收液分散器23,而第1饱和温度的制冷剂蒸气R1通过高温制冷剂蒸气配管28被导入后面的中温发生器5。另外,符号19是煤气燃烧器43用的鼓风机。
中温发生器5的容器51内具有溶液加热单元(导热管)52。溶液加热单元(导热管)52按照上面所述,将在高温发生器4生成的最高温的第1饱和温度T1(℃)的制冷剂蒸气R1通过高温制冷剂蒸气配管28导入,并作为热源。中温发生器5利用该溶液加热单元52,将通过上述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中温溶液热交换器8供给的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进行第二阶段的加热浓缩。由此生成第2浓度(%)的浓溶液L2,同时生成第2饱和温度T2(℃)的制冷剂蒸气R2。在该中温发生器5生成的上述第2浓度的浓溶液L2通过中温溶液配管30被导入最后阶段的低温发生器6。
低温发生器6的容器61内具有溶液加热单元(导热管)62(将在中温发生器5生成的第2饱和温度T2的制冷剂蒸气R2通过中温制冷剂蒸气配管29导入,并作为热源),利用该溶液加热单元62,将从上述第2发生器5导入的第2浓度的浓溶液L2进行第三阶段(最后阶段)的加热浓缩。由此生成高于上述第2浓度的第3浓度(%)的浓溶液L3,同时生成低于上述第2温度T2(℃)的第3饱和温度T3(℃)的制冷剂蒸气R3。
在该低温发生器6生成的第3浓度的浓溶液L3通过低温溶液配管35再次被导入上述吸收器2,并从上述吸收液分散器23进行分散。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高温发生器4采用满液式火筒烟管锅炉结构,在其容器(管体)41的出口侧隔着通道42独立设置气液分离器38。在该气液分离器38的壳体部设置液面检测传感器FS,该液面检测传感器FS由以下部分构成:在与浓溶液L1的高液位H对应的位置检测该高液位H位置的第1液面检测电极棒F1;同样在与浓溶液L1的低液位L对应的位置检测该低液位L位置的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2;和公用电极棒Fc。该液面检测传感器FS的上述第1、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1、F2分别检测上述气液分离器38内的液面是否超过高液位H位置或低于低液位L位置,将该检测信号输入控制盘16的微电脑。
这样,控制盘16根据该检测信号,例如在实际的液面高度超过上述高液位H位置时(第1液面检测电极棒F1输出H),降低上述溶液泵26的旋转驱动单元10的转速,减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4侧的稀溶液L5的供给流量,而在实际的液面高度低于上述低液位L位置时(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2输出H),提高上述溶液泵26的旋转驱动单元10的转速,增加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4侧的稀溶液L5的供给流量。由此,将实际的液面高度维持在上述高液位H位置和低液位L位置之间的合适高度区域,防止在高温发生器4的蒸气穿过,维持稳定的运转状态。
另外,该情况时,在中温发生器5侧设置上述的浮球控制阀FV,使液面高度被机械地保持在所期望的设定高度。由此防止蒸气的穿过,维持稳定的运转状态。
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仅考虑上述高温发生器4侧的液面高度,进行溶液泵26的转速控制即可,溶液泵26的转速控制装置系统的软件、硬件结构均简单,且成本低,提高可靠性。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在该情况时,在上述高温发生器4的出口侧通道42设置检测其温度的温度检测传感器TS,检测来自高温发生器4的浓溶液L1和制冷剂蒸气R1的温度T℃,并输入上述控制盘16的微电脑。该微电脑根据所检测的来自高温发生器4的浓溶液L1和制冷剂蒸气R1的温度T℃,设定上述溶液泵旋转驱动单元10的基本转速No(转换控制单元的基本频率f0),以其为基准并根据上述第1、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1、F2的输出来校正该基本转速No(No±ΔN=fo±Δf),由此,决定并输出溶液泵旋转驱动单元10的最终驱动转速N(电源频率f),以合适的转速旋转驱动溶液泵26。
因此,根据这种结构,仅根据高温发生器4的循环状态值设定溶液循环量的基本值来进行运转,实现稳定运转。另外,也容易对应负荷变动。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可以形成简单且低成本的结构,并且可以同时适当控制供给高温发生器4的溶液流量和中温发生器5的溶液流量,即使两者有负荷变动时,也能确保稳定的运转性能,维持一定的冷冻能力。
<变形例>
另外,上述结构的浮球控制阀FV、第1、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1、F2、溶液泵旋转驱动单元10等,例如可以进行以下变形。
(1)浮球控制阀FV
中温发生器5的浮球控制阀FV也可以设置成,在中温发生器5的容器21内的液面、或中温发生器5的出口部51a或入口部、以及容器内的各部分分别设置规定大小的浮球盒,调节其液面。
(2)液面检测传感器FS(第1、第2液面检测电极棒F1、F2)
液面检测传感器FS未必一定是上述的电极棒结构。
(3)溶液泵旋转驱动单元10
该旋转驱动单元10的转换控制装置的频率可以分阶段地控制,也可以连续控制。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通过浮球阀FV机械地进行独立于高温发生器4之外的中温发生器5侧的液面位置控制,但是,例如也可以通过设置由位于上述中温发生器5侧的检测该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的液面检测传感器、和位于该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入口的调节供给该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流入量的电动阀构成的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一面检测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一面适当控制供给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流入量,由此将该液面位置维持在一定高度。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获得和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如图1的流程图所示,在下述循环结构的装置中适用了本发明,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L5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和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供给高温发生器4,并且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和中温溶液热交换器8并列供给中温发生器5。
但是,适用本发明的循环结构决不限于图1所示的循环结构,同样可以完全适用于除此以外的各种循环结构。
(1)第1例(参照图2)
在该示例中,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并列供给上述实施方式中的上述高温发生器4、中温发生器5,此外还并列供给低温发生器6,这种结构将进一步提高热回收效率。
(2)第2例(参照图3)
在该示例中与第1例相同,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中温发生器5,此外还并列供给低温发生器6,特别是,在将供给高温发生器4的稀溶液通过中温发生器5侧的中温溶液热交换器8进行热回收的基础上,通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供给高温发生器4。
(3)第3例(参照图4)
该示例的结构是,将来自上述吸收器2的稀溶液分别供给低温发生器6、中温发生器5、高温发生器4时,设置2组第1、第2溶液泵,首先通过第1溶液泵26a暂且供给低温发生器6,然后再通过第2溶液泵26b并列供给中温发生器5和高温发生器4。
(4)第4例(参照图5)
该示例的结构是,在象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来自上述吸收器2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中温发生器5时,使稀溶液配管25在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前面形成分支,在供给高温发生器4时不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同时不通过低温溶液热交换器7而仅通过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将来自高温发生器4的浓溶液供给吸收器2。
根据这种结构,可以增大在高温溶液热交换器9部分的热交换量。

Claims (7)

1.一种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具有:冷凝器(3);吸收器(2)和蒸发器(1);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4、5、6);和3台溶液热交换器(7、8、9),将来自上述吸收器(2)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26)至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同时将在相对地位于高温一侧的发生器(4、5)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发生器(5、6),用作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各发生器(5、6)的加热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入口,设置检测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并控制供给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流入量的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来独立控制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和上述高温发生器(4)的液面位置;
其中,稀溶液流入量控制单元由以下部分构成:检测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的液面检测传感器;和电动阀,其根据该液面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信号调节供给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的流入量,以使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保持一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6)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
4.一种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具有:冷凝器(3);吸收器(2)和蒸发器(1);高温、中温、低温3台发生器(4、5、6);和3台溶液热交换器(7、8、9),将来自上述吸收器(2)的稀溶液通过溶液泵(26)至少供给上述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同时将在相对地位于高温一侧的发生器(4、5)产生的制冷剂蒸气依次导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发生器(5、6),用作该相对地位于低温一侧的各发生器(5、6)的加热源,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稀溶液入口设置液面位置控制用浮球阀(FV),控制上述中温发生器(5)的液面位置,同时在上述高温发生器(4)的出口侧设置液面检测传感器(LS1、LS2),控制上述溶液泵(26)的驱动转速,以使上述高温发生器(4)的液面位置保持一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检测高温发生器(4)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TS),根据该温度传感器(TS)的检测温度设定向高温发生器(4)输送溶液的溶液泵(26)的基本转速,根据设在高温发生器(4)出口侧的液面传感器(LS1、LS2)的输出进行转速校正,如果液面位置高则降低转速,如果液面位置低则提高转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来自吸收器(2)的稀溶液通过低温发生器(6)并列供给高温发生器(4)和中温发生器(5)。
CNB2004100465927A 2003-06-13 2004-06-11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92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69270A JP2005003312A (ja) 2003-06-13 2003-06-13 三重効用吸収式冷凍装置
JP169270/2003 2003-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3259A CN1573259A (zh) 2005-02-02
CN100453925C true CN100453925C (zh) 2009-01-21

Family

ID=34094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6592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925C (zh) 2003-06-13 2004-06-11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5003312A (zh)
CN (1) CN10045392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32271A (ja) * 2006-03-01 2007-09-13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KR100732228B1 (ko) 2006-03-06 2007-06-27 학교법인 포항공과대학교 하이브리드 흡수식 냉동기
JP2008064422A (ja) * 2006-09-11 2008-03-21 Ebar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 Systems Co Ltd 高温再生器及び吸収冷凍機
JP2011185511A (ja) * 2010-03-08 2011-09-22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流体加熱装置
JP2011220622A (ja) * 2010-04-12 2011-11-04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流体加熱装置
JP2011220623A (ja) * 2010-04-12 2011-11-04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流体加熱装置
JP2011226678A (ja) * 2010-04-16 2011-11-10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流体加熱装置
JP2011226679A (ja) * 2010-04-16 2011-11-10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流体加熱装置
CN104653427B (zh) * 2015-01-04 2016-09-2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热驱动的液体增压装置
JP6735978B2 (ja) * 2018-03-12 2020-08-05 国立研究開発法人産業技術総合研究所 ガス生産システム、及びガス生産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530A (zh) * 1996-10-10 1998-04-22 运载器有限公司 吸收式过浓度控制器
JP2000171123A (ja) * 1998-12-03 2000-06-23 Ebara Corp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2002130859A (ja) * 2000-10-23 2002-05-09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吸収冷凍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530A (zh) * 1996-10-10 1998-04-22 运载器有限公司 吸收式过浓度控制器
JP2000171123A (ja) * 1998-12-03 2000-06-23 Ebara Corp 三重効用吸収冷凍機
JP2002130859A (ja) * 2000-10-23 2002-05-09 Kawasaki Thermal Engineering Co Ltd 吸収冷凍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3259A (zh) 2005-02-02
JP2005003312A (ja) 2005-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3925C (zh) 三效吸收式冷冻装置
CN1361401A (zh) 吸收式冷冻机
JP6486159B2 (ja) 吸収式冷凍機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2928182U (zh) 一种全年制冷型风冷工业冷水机组
CN202675513U (zh) 一种热管热泵复合系统
US7143592B2 (en) Absorption chiller-heater
CN204987537U (zh) 一种新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JP4157723B2 (ja) 三重効用吸収式冷凍機
CN111397242A (zh) 带冷能快速存储释放系统的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
CN202938398U (zh) 太阳能直驱氨水吸收式空气能热泵空调系统
CN1641292A (zh) 新型吸收式制冷机
CN201662277U (zh) 一种多功能蒸汽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冷温水机
CN216204440U (zh) 压力可控的氟罐装置
JP2001141286A (ja) 熱回収発電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運転方法
CN113739443B (zh) 一种以解吸塔作为发生器的制冷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4180561B (zh) 一种冷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系统
CN217004966U (zh) 加热器疏水驱动制冷的联合系统
CN114646150B (zh) 一种塔顶余热回收利用冷却系统及其冷却方法
Moradi Kashkooli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eries and parallel two-stage absorption chillers driven by solar energy: energetic viewpoint
CN115218529B (zh) 一种无泵节能型氨吸收式制冷装置
CN208504796U (zh) 一种吸收式热泵机组
KR200305943Y1 (ko) 냉매증기를 강제이송 하는 흡수식 냉수기
CN2608914Y (zh) 排热利用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冷热水机组
JPH0586543B2 (zh)
JP3429905B2 (ja) 吸収式冷凍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