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3369C - 座椅安全带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座椅安全带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53369C
CN100453369C CNB2004800423871A CN200480042387A CN100453369C CN 100453369 C CN100453369 C CN 100453369C CN B2004800423871 A CNB2004800423871 A CN B2004800423871A CN 200480042387 A CN200480042387 A CN 200480042387A CN 100453369 C CN100453369 C CN 10045336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yoplastron
main body
ejector
aforementioned
buckl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800423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926015A (zh
Inventor
杉田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himori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926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26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533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53369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with push-button fasten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25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with two or more separable parts
    • A44B11/2503Safety buckles
    • A44B11/2507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 A44B11/2523Safety buckles actuated by a push-button acting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 buckle and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fastening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23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 Y10T24/4566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 Y10T24/45665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and operator therefor including slidably connected and guided element on receiving member for shifting pivotally connected interlocking compon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602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 Y10T24/45675Receiving member includes either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interlocking components or variable configuration cavity having pivotally connected interlocking component
    • Y10T24/45681Blocking removal of formation on projection from complementary formation on side wall of cavity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在错误插入舌板的情况下也能可靠防止意外卡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包括舌板(3、4)和带扣主体(5、6)的第1、第2带扣装置(1、2)。各带扣主体(5、6)分别具有:框架(17A、17B)、推顶器(20A、20B)、与形成在舌板(3、4)上的卡合孔(14A、14B)卡合的钩部件(18A、18B)、以及释放按钮(21A、21B)。第1舌板(3)从其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14A)之间的尺寸(N)形成得比第2舌板(4)的该尺寸(P)长,而且,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从抵接部(47A)到推动部(48A)之间的尺寸(L)形成得比第2带扣主体(6)的推顶器(20B)的该尺寸(M)短。在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上,形成有抑制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的转动的抑制用突起部(61)。

Description

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用于保护乘员的座椅安全带装置中使用的、特别是组合了多个带扣装置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改良。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下述座椅安全带装置:通过使安装于扁带的舌板和与其彼此成对的对应的带扣主体卡合,而将乘员束缚于坐席上来缓冲冲撞等时的冲击,实现对乘员的保护。
此外,在车辆的后部坐席上,为了将多个乘员束缚到各自的坐席上,配置有多个座椅安全带装置。并且,适当采用了误系防止用的结构,以便不会错误地系上邻席的乘员用座椅安全带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即,根据专利文献1公开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结构,具有多组由舌板和插入该舌板的带扣主体构成的带扣装置,带扣主体具有:借助舌板的插入而在带扣主体内移动的推顶器、和被移动了的推顶器推压而转动并与舌板的卡合孔卡合的钩部件。
而且,具有第1带扣装置和第2带扣装置,所述第1带扣装置中,舌板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小,而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大,所述第2带扣装置中,舌板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大,而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小。
因此,在将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小的舌板插入到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第2带扣装置时,由于推顶器的移动量较小,钩部件不能被推顶器推压,所以不会向相对于卡合孔卡合的方向转动,从而能防止意外的卡合。
此外,在将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大的舌板插入到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第1带扣装置时,推顶器能到达钩部件的推压位置,从而钩部件被推顶器推压而被向卡合方向转动施力,但是舌板的卡合孔还未到达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所以也能防止意外卡合。
专利文献1:实公平5-40728号公报
但是,根据上述以往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在将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大的舌板插入到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大的第1带扣装置时,由于舌板的卡合孔还未到达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而能可靠防止意外的卡合,但是,在将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较小的舌板插入到推顶器在移动方向上的尺寸较小的第2带扣装置时,由于舌板的卡合孔到达了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所以存在由于带扣装置主体的振动或摆动等而使钩部件向卡合方向转动从而卡合的可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错误插入了舌板的情况下也能可靠防止意外卡合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一个方案中,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包括第1舌板和第1带扣主体的第1带扣装置,包括第2舌板和第2带扣主体的第2带扣装置,其中,前述各带扣主体分别具有:框架;推顶器,以能够沿着前述舌板的插入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框架,并且被向舌板脱离的方向施力;钩部件,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前述框架,在插入前述舌板时转动而与形成在前述舌板上的卡合孔卡合;释放按钮,解除该钩部件和前述舌板的卡合;前述第1舌板从其插入侧末端到其前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形成得比第2舌板从其插入侧末端到其前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长,而且,在前述各推顶器上,分别设置有被所插入的舌板推压的抵接部,和推动部,所述推动部在舌板插入最深时与钩部件抵接而使其向与舌板卡合的方向强制转动,第1带扣主体的推顶器从抵接部到推动部之间的尺寸,形成得比第2带扣主体的推顶器从抵接部到推动部之间的尺寸短,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第2舌板插入到第1带扣主体时使第1带扣主体的推顶器移动不到第1舌板(3)和钩部件(18A)卡合时的位置,并且,在第1带扣主体的推顶器上,形成有抑制用突起部,所述抑制用突起部在推顶器到达第1舌板和钩部件进行前述卡合时的位置之前,抑制钩部件向卡合方向转动。
根据该方案,在将第1舌板插入第2带扣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第1舌板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比第2舌板的该尺寸长,而且,推顶器从抵接部到推动部之间的尺寸也较长,所以即使将第1舌板插入到最深位置并通过推顶器对钩部件的推压而使钩部件向卡合方向强制转动,第1舌板的卡合孔也不会到达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从而不会卡合。
与此相对,在将第2舌板插入第1带扣主体的情况下,由于第2舌板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之间的尺寸比第1舌板的该尺寸短,而且,推顶器从抵接部到推动部之间的尺寸也较短,所以即使第2舌板的卡合孔到达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由于限制机构的存在,推顶器也不会到达使钩部件强制转动的位置。因此,即使第2舌板的卡合孔到达与钩部件卡合的位置,推顶器也不会到达使钩部件强制转动的正确位置,并且借助形成于推顶器的抑制用突起部来抑制钩部件向卡合方向的转动,所以即使产生振动或摆动等,也可防止意外的卡合。
在此,即使在错误插入了舌板的情况下也能可靠防止意外的卡合。
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另一方案中,前述各带扣主体具备:形成有插入前述舌板的开口部的下盖、和与该下盖结合的上盖,第1带扣主体的下盖的开口部形成有与第2带扣主体的下盖的开口部相比更向舌板脱离的方向突出的伸出部,从而构成前述限制机构。
根据该方案,在将第2舌板插入第1带扣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于第1带扣主体的下盖的开口部上的、作为限制机构的伸出部,限制第2舌板的插入量,推顶器的移动量进一步变少,使得推顶器不会移动到第1舌板和钩部件卡合时的位置,所以可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的强制转动,从而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的意外卡合。
在本发明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又一方案中,前述第1舌板中插入第1带扣主体的插入部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形成得比第2舌板中插入第2带扣主体的插入部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长,从而构成前述限制机构。
根据该方案,在将第2舌板插入第1带扣主体的情况下,与第1舌板相比第2舌板的插入量少,所以推顶器的移动量变得更少,从这一点考虑,与上述同样地,可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的强制转动,从而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的意外卡合。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1带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第2带扣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1带扣装置的推顶器的俯视图。
图4是图3的IV-IV向视图。
图5是第2带扣装置的推顶器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图。
图7是第1带扣装置的第1舌板及下盖的俯视说明图。
图8是第2带扣装置的第2舌板及下盖的俯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1舌板和第1带扣主体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2舌板和第2带扣主体的卡合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2舌板相对于第1带扣主体插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第1舌板相对于第2带扣主体插入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至图12表示例如安装在车辆的后部坐席上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座椅安全带装置结构为,具有两种带扣装置,即,乘坐于中央的乘员所用的中央坐席用第1带扣装置1、和乘坐于左右两侧的乘员所用的一对侧部坐席用第2带扣装置2。
第1带扣装置1及第2带扣装置2分别包括:可动地安装在扁带(省略图示)的中途部的第1舌板3或第2舌板4、和第1带扣主体5或第2带扣主体6,在作为各带扣主体5、6一端部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作为用于插入各舌板3、4的开口部的、相同宽度的舌部插入口11A、11B。
各舌板3、4具有:分别插入对应的各带扣主体5、6的插入部即金属制成的舌部12A、12B、和与该舌部12A、12B一体形成且由合成树脂材料覆盖的舌主体部13A、13B,在各舌部12A、12B上分别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卡合孔14A、14B,在各舌主体部13A、13B上,分别形成有扁带插通孔15A、15B。
各带扣主体5、6包括:框架17A、17B;钩部件18A、18B;锁定杆19A、19B;推顶器20A、20B;合成树脂制的释放按钮21A、21B;弹性施力用的螺旋弹簧22A、22B、23A、23B;合成树脂制成的下盖24A、24B;及与该下盖24A、24B结合的上盖25A、25B等。另外,前述合成树脂制的部件以外的部件为金属制成(例如钢制成)。
前述各框架17A、17B构成为,分别一体形成有基板部27A、27B、和从该基板部27A、27B的左右两侧缘立起的一对侧板部28A、28B。在各基板部27A、27B上,分别形成有:扁带连结孔29A、29B,将固定在车体侧的扁带的一端连结固定;大致矩形的引导孔30A、30B,在压缩状态下收纳向前方对推顶器20A、20B弹性施力的螺旋弹簧23A、23B,并且引导推顶器20A、20B的移动;弹簧连结部31A、31B(参照图9至图12),从该引导孔30A、30B的后端缘向前方突出;倾斜部32A、32B,与下盖24A、24B卡合。
此外,在一对各侧板部28A、28B上,分别形成有:一对长孔33A、33B,将锁定杆19A、19B的两端部插入,并对其进行引导而使其在前后方向上滑动自如;缺口枢轴支承部34A、34B,转动自如地枢轴支承钩部件18A、18B;一对止动部35A、35B,卡止释放按钮21A、21B,使其不向前方脱离;一对向内突出的引导突部36A、36B,引导舌板3、4的插入和脱离并防止舌板3、4在插入时的扭斜。
各钩部件18A、18B如图1、图2、图9至图12所示,分别具有:限制部38A、38B,在钩部件18A、18B的主体部分的前部向上侧弯曲状鼓起;钩部39A、39B,从该限制部38A、38B向下方弯曲,可与舌部12A、12B的卡合孔14A、14B卡合,并且末端部可嵌入到基板部27A、27B的引导孔30A、30B的前端部;左右一对被枢轴支承部40A、40B,设置在钩部件18A、18B的主体部分的后部,呈向左右两侧方伸出的形状;左右一对被操作部41A、41B,从主体部分的后端部向下侧弯曲形成,且由推顶器20A、20B操作;弹簧承接部42A、42B,从这些被操作部41A、41B之间向上侧弯曲。而且,构成为,左右一对被枢轴支承部40A、40B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一对侧板部28A、28B的两缺口枢轴支承部34A、34B中,钩部件18A、18B可上下转动规定角度。
接着,说明锁定杆19A、19B,如图1、图2、图9至图12所示,各锁定杆19A、19B由板片状的部件构成,该锁定杆19A、19B设成插通于两侧的一对长孔33A、33B中的状态,分别架设在一对侧板部28A、28B上,在该架设状态下,各锁定杆19A、19B的左右端部分别向侧板部28A、28B的外侧突出约2~3mm,锁定杆19A、19B可沿一对长孔33A、33B前后移动规定距离。
在各锁定杆19A、19B的后端部的中央部,突出状地形成有弹簧承接部43A、43B,在钩部件18A、18B的弹簧承接部42A、42B和锁定杆19A、19B的弹簧承接部43A、43B之间,压缩状地夹设螺旋弹簧22A、22B(相当于施力部件),锁定杆19A、19B始终被向前方施力,钩部件18A、18B的钩部39A、39B始终被向上方(解除与舌板3、4的卡合的方向)施力。
在将各舌板3、4分别插入对应的带扣主体5、6而与钩部件18A、18B卡合的状态下,各锁定杆19A、19B位于与一对长孔33A、33B的前部对应的第1位置而限制限制部38A、38B,从而限制钩部件18A、18B向卡合解除方向的转动,此外,在释放按钮21A、21B的卡合解除操作时,锁定杆19A、19B被释放按钮21A、21B向后方推动,位于与一对长孔33A、33B的后部对应的第2位置,后退到比限制部38A、38B还靠后处,容许钩部件18A、18B向卡合解除方向转动。
接着,说明各推顶器20A、20B,如图1至图6、图9至图12所示,各推顶器20A、20B分别具有:其前端的倾斜引导部45A、45B;左右两端部的被引导部46A、46B;抵接部47A、47B,在插入舌板3、4时被舌板3、4推压;一对推动部48A、48B,在插入舌板3、4时,使钩部件18A、18B的一对被操作部41A、41B向后方转动而强制使钩部件18A、18B向卡合方向转动;左右一对推回部49A、49B,在舌板3、4脱离时,用于向前方推回释放按钮21A、21B;弹簧连结部50A、50B,连结螺旋弹簧23A、23B的前端部。
各推顶器20A、20B前后移动自如地配置在框架17A、17B的基板部27A、27B上,通过使一对被引导部46A、46B滑动自如地卡合到引导孔30A、30B的两侧缘而使各推顶器20A、20B在不会浮起的情况下得到引导。
此外,各螺旋弹簧23A、23B的一端与弹簧连结部50A、50B连结,该螺旋弹簧23A、23B的另一端部与基板部27A、27B的弹簧连结部31A、31B连结,于是推顶器20A、20B借助以压缩状态配置的螺旋弹簧23A、23B的作用力,相对于框架17A、17B被向前方(即,舌板3、4脱离的方向)弹性施力。
接着,说明各释放按钮21A、21B,如图1、图2、图9至图12所示,各释放按钮21A、21B具有:前端的前端壁部51A、51B;左右一对的引导壁部52A、52B;上端的上端壁部53A、53B。一对引导壁部52A、52B分别位于接近框架17A、17B的一对侧板部28A、28B的外侧的位置,在该一对引导壁部52A、52B上,形成有分别面对一对长孔33A、33B的外侧的一对引导槽54A、54B,该引导槽54A、54B引导锁定杆19A、19B的两端部而使其前后移动自如,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形状。
此外,在各释放按钮21A、21B处于前进极限位置(图9至图12的位置)的状态下,这些引导槽54A、54B的前端位于比长孔33A、33B的前端稍稍靠后侧的位置,在各引导壁部52A、52B上构成有阻挡部55A、55B,所述阻挡部55A、55B形成于引导槽54A、54B的前端缘,并且阻挡从第2位置移动到第1位置的锁定杆19A、19B的、从长孔33A、33B向两侧方突出的前端部。形成在一对引导壁部52A、52B上的各前述一对阻挡部55A、55B构成停止限制部,其是一体形成在释放按钮21A、21B上的停止限制部,在锁定杆19A、19B因螺旋弹簧22A、22B的作用力而向第1位置移动时,克服该作用力而阻挡锁定杆19A、19B。
进而,在释放按钮21A、21B的上壁部53A、53B上形成有左右一对槽缝56A、56B,用于容许释放按钮21A、21B相对于框架17A、17B的一对侧板部28A、28B的一对止动部35A、35B前后移动,在插入舌板3、4时,锁定杆19A、19B在螺旋弹簧22A、22B的作用力下从第2位置移动到第1位置,在被一对阻挡部55A、55B阻挡时,一对槽缝56A、56B的后端的一对被卡止部57A、57B分别由一对止动部35A、35B卡止,释放按钮21A、21B停止在前进极限位置。
在释放按钮21A、21B的前端壁部51A、51B的内表面上,形成有一对被推回部58A、58B,在使舌板3、4从带扣主体5、6脱离时,所述一对被推回部58A、58B与推顶器20A、20B的一对推回部49A、49B抵接而被向前方推动,在使舌板3、4从带扣主体5、6脱离时,借助螺旋弹簧23A、23B的作用力而被施力的推顶器20A、20B,将释放按钮21A、21B与舌板3、4一起向前方(向舌板3、4脱离侧)推动,使释放按钮21A、21B回复到前进极限位置,推顶器20A、20B停止。在该状态下,推顶器20A、20B受到螺旋弹簧23A、23B的作用力而向前方推动释放按钮21A、21B,在与形成在框架17A、17B上的引导孔30A、30B的前端之间残余稍许间隙的情况下停止。
在这些框架17A、17B上,组装钩部件18A、18B、锁定杆19A、19B、推顶器20A、20B、释放按钮21A、21B、和螺旋弹簧22A、22B、23A、23B等,它们以收纳在下盖24A、24B和上盖25A、25B的内部的状态被组装,下盖24A、24B和上盖25A、25B经由多个嵌合部或卡合部结合成固定状态,并一体化。释放按钮21A、21B的前端处于该带扣装置1、2的前端,通过用手指推压该释放按钮21A、21B的前端部,可对释放按钮21A、21B进行推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至图8所示,第1带扣主体5中的推顶器20A从抵接部47A到推动部48A之间的尺寸L,形成得比第2带扣主体6中的推顶器20B从抵接部47B到推动部48B之间的尺寸M短。
与此相对,第1舌板3的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14A之间的尺寸N形成得比第2舌板4的舌部12B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14B之间的尺寸P长,并且,插入到第1带扣主体5的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作为插入终端位置的基端之间的尺寸Q,也形成得比插入到第2带扣主体6的舌部12B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R长。
此外,为了沿中央方向插入并引导舌板3、4的舌部12A、12B,而将各下盖24A、24B的舌部插入口11A、11B的前部侧构成为朝向前方扩开的锥状,对于该锥状的倾斜角度,第1带扣主体5的下盖24A的该角度比第2带扣主体6的下盖24B的该角度缓和,下盖24A的舌部插入口11A在舌板3脱离方向上的尺寸S,形成得比下盖24B的舌部插入口11B在舌板4脱离方向上的尺寸T长,与其尺寸差(S-T)对应地,在下盖24A的舌部插入口11A前端,形成向舌板3脱离方向突出的伸出部60。
进而,在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的两侧部上,形成有向上突出的一对抑制用突起部61,在钩部件18A中位于被枢轴支承部40A前侧的两侧部,分别形成有避免与两抑制用突起部61相干涉的缺口状的干涉避免部62。通过第1舌板3的插入而推入推顶器20A,在推顶器20A到达第1舌板3的卡合孔14A和钩部件18A的钩部39A卡合时的位置之前,推顶器20A的抑制用突起部61与钩部件18A的下表面侧干涉,抑制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转动。
各上盖25A、25B作成与各自的下盖24A、24B对应的形状,第1带扣装置1和第2带扣装置2中的其他部件,即、框架17A、17B、钩部件18A、18B、锁定杆19A、19B、释放按钮21A、21B、螺旋弹簧22A、22B、23A、23B分别作成相同的形状构造,实现了部件的通用化。
下面,对以上说明的各带扣装置1、2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将第1舌板3插入到与其彼此成对的对应的第1带扣主体5,将第2舌板4插入到对应的第2带扣主体6而连结时,从舌部插入口11A、11B插入各舌板3、4的舌部12A、12B并使其与推顶器20A、20B的抵接部47A、47B抵接,克服螺旋弹簧23A、23B的作用力进一步插入舌板3、4,向后方推动推顶器20A、20B,于是,推顶器20A、20B的后端的一对推动部48A、48B与钩部件18A、18B的一对被操作部41A、41B抵接,使其绕被枢轴支承部40A、40B向后方转动,所以如图9或图10所示,钩部件18A、18B克服螺旋弹簧22A、22B的作用力而向卡合方向强制转动,与舌部12A、12B的卡合孔14A、14B卡合,锁定杆19A、19B从长孔33A、33B中后部的第2位置向前部的第1位置前进移动。
此时,第1带扣主体5中,通过第1舌板3的插入,推顶器20A被向后方推动,推顶器20A的抑制用突起部61移动到钩部件18A的干涉避免部62的位置,所以钩部件18A可不受任何妨碍地向卡合方向强制转动。
在这些各舌板3、4和各钩部件18A、18B分别卡合的状态下,钩部39A、39B与舌部12A、12B的卡合孔14A、14B以及框架17A、17B的引导孔30A、30B卡合,从而卡止舌部12A、12B。此外,锁定杆19A、19B位于第1位置而与钩部件18A、18B的限制部38A、38B的上表面抵接,限制钩部件18A、18B向卡合解除方向的转动,释放按钮21A、21B的一对被卡止部57A、57B分别被侧板部28A、28B的一对止动部35A、35B卡止,释放按钮21A、21B停止于前进极限位置。
在卡合状态下,锁定杆19A、19B的两端部分别与释放按钮21A、21B的一对阻挡部55A、55B抵接,从而释放按钮21A、21B被承受螺旋弹簧22A、22B的作用力的锁定杆19A、19B向前方施力。
接着,在使舌板3、4从带扣回主体5、6脱离时,从图9及图10所示的卡合状态,用手指推压释放按钮21A、21B而使其克服螺旋弹簧22A、22B的作用力向后方移动,于是,锁定杆19A、19B的左右两端部被释放按钮21A、21B的左右一对阻挡部55A、55B向后方推动,所以锁定杆19A、19B和释放按钮21A、21B一起向后部的第2位置移动,将螺旋弹簧22A、22B压缩。借助由于该螺旋弹簧22A、22B的压缩而蓄积的作用力,经由钩部件18A、18B的弹簧承接部42A、42B使钩部件18A、18B绕被枢轴支承部40A、40B向卡合解除方向转动。
在锁定杆19A、19B到达第2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杆19A、19B移动到比限制部38A、38B更靠后方处,而不与限制部38A、38B抵接,所以钩部件18A、18B向上方最大限度转动而成为卡合解除状态。在该卡合解除状态下,使舌板3、4从带扣主体5、6向前方脱离,此时,由于推顶器20A、20B的抵接部47A、47B与舌板3、4的插入侧末端抵接着,所以舌板3、4借助在螺旋弹簧23A、23B上蓄积的作用力,经由推顶器20A、20B被向前方施力而脱离。
此外,由于推顶器20A、20B的一对推回部49A、49B与释放按钮21A、21B的一对被推回部58A、58B抵接,所以若手指离开释放按钮21A、21B,则通过由螺旋弹簧23A、23B的作用力施力的推顶器20A、20B,释放按钮21A、21B被向前方施力,释放按钮21A、21B回复到前进极限位置。
接着,对错误插入与带扣主体5、6不对应的舌板3、4时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在第2舌板4错误插入第1带扣主体5的情况下,扣图11所示,第2舌板4的舌部12B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R比第1舌板3的尺寸Q短,而且,推顶器20A从抵接部47A到推动部48A之间的尺寸L也比第2带扣主体6的推顶器20B的尺寸M短,所以推顶器20A不会到达使钩部件18A强制转动的位置。在此,借助第2舌板4的舌部12B的尺寸R、和第1舌板3的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Q的尺寸差,构成在错误插入第2舌板4时使推顶器20A移动不到卡合位置、即强制转动位置的限制机构。
因此,由于舌部12B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14B之间的尺寸P与第1舌板3的尺寸N相比较短,所以即使在卡合孔14B到达与钩部件18A的钩部39A卡合的位置时,钩部件18A也不会被强制向卡合方向转动。而且,由于推顶器20A没有到达使钩部件18A强制转动的位置,所以推顶器20A的抑制用突起部61没有到达钩部件18A的干涉避免部62,而是存在于接触离开自如地与钩部件18A的下表面侧干涉的位置,从而即使由于第1带扣主体5的振动或摆动等而对钩部件18A作用卡合方向的转动力,抑制用突起部61也会抵接钩部件18A的下表面侧,而抑制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的转动,能可靠防止卡合孔14B和钩部39A的卡合,不必担心系错安全带。
与此相对,在第1舌板3错误插入第2带扣主体6的情况下,如图12所示,第1舌板3的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Q与第2舌板4的尺寸R相比较长,而且,推顶器20B从抵接部47B到推动部48B之间的尺寸M也比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的尺寸L长,所以,在第1舌板3的舌部12A的插入中途,推顶器20B便到达使钩部件18B强制转动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卡合孔14A之间的尺寸N与第2舌板4的尺寸P相比较长,所以卡合孔14A不会到达与钩部件18B的钩部39B卡合的位置,即使由于钩部件18B的被操作部41B被推顶器20B的推动部48B推压,而使钩部件18B向卡合方向强制转动,钩部39B的下表面也会与舌部12B的上表面抵接而使其转动受到阻止,从而能可靠防止卡合孔14A和钩部39B的卡合,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必担心系错安全带。
从以上可知,在第1带扣装置1及第2带扣装置2中,在分别错误插入舌板3、4的情况下,均能可靠防止意外的卡合,从而能可靠防止系错带扣装置1、2。
此外,在第1带扣主体5的下盖24A的舌部插入口11A前端,具有朝向舌板3的脱离方向突出的伸出部60,通过上述结构,舌部插入口11A在舌板3脱离方向上的尺寸S形成得比下盖24B的舌部插入口11B在舌板4脱离方向上的尺寸T长,所以在相对于舌部插入口11A插入第2舌板4的舌部12B时,其插入量被有效限制,因此推顶器20A的移动被进一步限制,不能使推顶器20A移动到第1舌板3和钩部件18A卡合时的位置,所以可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的转动,在此,借助该伸出部60也构成了在错误插入第2舌板4的情况下使推顶器20A移动不到卡合位置的限制机构。
进而,由于第1舌板3的舌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Q比第2舌板4的尺寸R长,所以在将第2舌板4插入第1带扣主体5的情况下,与第1舌板3相比第2舌板4的插入量少,推顶器20A的移动被更可靠地限制,能更可靠地防止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转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第1带扣装置1作为中央坐席用装置,第2带扣装置2作为侧部坐席用装置,但是也可将第1带扣装置1作为侧部坐席用装置,将第2带扣装置2作为中央坐席用装置,此外,各舌板3、4和各带扣主体5、6的形状等不限于某一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可对各部件以附加各种变形的方式加以实施。

Claims (3)

1.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包括第1舌板(3)和第1带扣主体(5)的第1带扣装置(1),包括第2舌板(4)和第2带扣主体(6)的第2带扣装置(2),其特征在于,
前述备带扣主体(5、6)分别具有:框架(17A、17B);推顶器(20A、20B),以能够沿着前述舌板(3、4)的插入方向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框架(17A、17B),并且被向舌板(3、4)脱离的方向施力;钩部件(18A、18B),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于前述框架(17A、17B),在插入前述舌板(3、4)时转动而与形成在前述舌板(3、4)上的卡合孔(14A、14B)卡合;释放按钮(21A、21B),解除该钩部件(18A、18B)和前述舌板(3、4)的卡合;
前述第1舌板(3)从其插入侧末端到其前述卡合孔(14A)之间的尺寸(N),形成得比第2舌板(4)从其插入侧末端到其前述卡合孔(14B)之间的尺寸(P)长,而且,在前述各推顶器(20A、20B)上,分别设置有被所插入的舌板(3、4)推压的抵接部(47A、47B),和推动部(48A、48B),所述推动部(48A、48B)在舌板(3、4)插入最深时与钩部件(18A、18B)抵接而使其向与舌板(3、4)卡合的方向强制转动,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从抵接部(47A)到推动部(48A)之间的尺寸(L),形成得比第2带扣主体(6)的推顶器(20B)从抵接部(47B)到推动部(48B)之间的尺寸(M)短,
设置有限制机构,所述限制机构在第2舌板(4)插入到第1带扣主体(5)时使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移动不到第1舌板(3)和钩部件(18A)卡合时的位置,并且,
在第1带扣主体(5)的推顶器(20A)上,形成有抑制用突起部(61),所述抑制用突起部(61)在推顶器(20A)到达第1舌板(3)和钩部件(18A)进行前述卡合时的位置之前,抑制钩部件(18A)向卡合方向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各带扣主体(5、6)具备:形成有插入前述舌板(3、4)的开口部的下盖(24A、24B),和与该下盖(24A、24B)结合的上盖(25A、25B),第1带扣主体(5)的下盖(24A)的开口部形成有与第2带扣主体(6)的下盖(24B)的开口部相比更向舌板(3)脱离的方向突出的伸出部(60),从而构成前述限制机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舌板(3)中插入第1带扣主体(5)的插入部(12A)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Q),形成得比第2舌板(4)中插入第2带扣主体(6)的插入部(12B)从插入侧末端到基端之间的尺寸(R)长,从而构成前述限制机构。
CNB2004800423871A 2004-03-09 2004-12-06 座椅安全带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5709A JP4480426B2 (ja) 2004-03-09 2004-03-09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065709/2004 2004-03-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26015A CN1926015A (zh) 2007-03-07
CN100453369C true CN100453369C (zh) 2009-01-21

Family

ID=349182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8004238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3369C (zh) 2004-03-09 2004-12-06 座椅安全带装置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7520034B2 (zh)
EP (1) EP1726495B1 (zh)
JP (1) JP4480426B2 (zh)
KR (1) KR101105522B1 (zh)
CN (1) CN100453369C (zh)
AU (1) AU2004316797B2 (zh)
CA (1) CA2558554C (zh)
DE (1) DE602004028166D1 (zh)
WO (1) WO200508501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88256B2 (ja) * 2009-10-28 2015-03-2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バックル装置
KR101383230B1 (ko) * 2012-08-27 2014-04-09 아시모리코리아(주)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KR101404688B1 (ko) * 2012-08-27 2014-06-09 아시모리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시트벨트 버클 장치
US9974365B2 (en) * 2014-11-07 2018-05-2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Buckle guide
CN106494348B (zh) * 2016-11-04 2019-03-05 浙江万里安全器材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儿童座椅安全带的锁扣
CN106740651B (zh) * 2017-01-06 2017-11-14 山东金马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安全带卡扣装置
US10524545B2 (en) * 2017-03-27 2020-01-07 Kabushiki Kaisha Tokai-Rika-Denski-Seisakusho Tongue for seatbelt device
CN108372806A (zh) * 2018-03-27 2018-08-07 上海沃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Isofix接口结构
WO2020061188A1 (en) * 2018-09-18 2020-03-26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Seat belt apparatus and buckle
KR102514401B1 (ko) 2018-11-29 2023-03-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세서리 장치를 장착할 수 있는 커넥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4603A (en) * 1976-09-29 1977-12-27 Gateway Industries, Inc. Safety belt buckle
JPH0229005Y2 (zh) * 1983-05-09 1990-08-03
JPH0320215Y2 (zh) * 1984-04-04 1991-04-30
CN1182020A (zh) * 1997-02-14 1998-05-20 坂田周三 促进安全带系用装置
JPH11105668A (ja) * 1997-08-04 1999-04-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2293214A (ja) * 2001-03-30 2002-10-09 Nissan Shatai Co Ltd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8315U (ja) * 1981-07-09 1983-01-19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装置
JPS5916655U (ja) * 1982-07-24 1984-02-01 日産車体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装置
JPS6335609A (ja) 1986-07-30 1988-02-16 Toyo Ink Mfg Co Ltd エチレン性不飽和基を有する硬化性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法
JPS63152407U (zh) * 1987-03-26 1988-10-06
JPH0540740Y2 (zh) 1987-06-18 1993-10-15
JPH0223481A (ja) 1988-07-13 1990-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ードリーダ装置
JPH0229005A (ja) 1988-07-18 1990-01-3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アンテナのビーム形成装置
JPH0540738Y2 (zh) 1988-08-24 1993-10-15
JP2813809B2 (ja) 1989-06-19 1998-10-22 武田薬品工業株式会社 有核顆粒製剤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540728A (ja) 1991-08-07 1993-02-19 Nec Corp バス制御方式
JP2532898Y2 (ja) 1991-10-29 1997-04-16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2001030877A (ja) * 1999-07-23 2001-02-06 Nsk Ltd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EP1077037B1 (en) 1999-08-17 2004-10-27 Delphi Automotive Systems Sungwoo Co., Ltd. Seat belt buckle
US6328386B1 (en) * 2000-01-11 2001-12-11 Takata Seat Belts Inc. Seat belt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64603A (en) * 1976-09-29 1977-12-27 Gateway Industries, Inc. Safety belt buckle
JPH0229005Y2 (zh) * 1983-05-09 1990-08-03
JPH0320215Y2 (zh) * 1984-04-04 1991-04-30
CN1182020A (zh) * 1997-02-14 1998-05-20 坂田周三 促进安全带系用装置
JPH11105668A (ja) * 1997-08-04 1999-04-20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2293214A (ja) * 2001-03-30 2002-10-09 Nissan Shatai Co Ltd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A2558554C (en) 2011-03-15
US20070193008A1 (en) 2007-08-23
US7520034B2 (en) 2009-04-21
WO2005085018A1 (ja) 2005-09-15
DE602004028166D1 (de) 2010-08-26
KR101105522B1 (ko) 2012-01-13
EP1726495A4 (en) 2008-08-20
EP1726495B1 (en) 2010-07-14
CN1926015A (zh) 2007-03-07
AU2004316797A1 (en) 2005-09-15
AU2004316797B2 (en) 2009-08-27
CA2558554A1 (en) 2005-09-15
KR20060129045A (ko) 2006-12-14
JP2005254852A (ja) 2005-09-22
EP1726495A1 (en) 2006-11-29
JP4480426B2 (ja) 2010-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3369C (zh) 座椅安全带装置
US5369855A (en) Buckle for seat belt
CN203739684U (zh) 车辆用座椅滑动装置
EP1625983A1 (en) Belt guiding mechanism and child vehicle seat
CN100546850C (zh) 组装结构体
US5054171A (en) Buckle device
CN101386289B (zh) 带扣座保持结构
CN102753050A (zh) 安全带锁扣装置
EP0559403B1 (en) Seat belt buckle
GB2227513A (en) A safety belt buckle
EP1925495A2 (en) Child vehicle seat
EP1671558B1 (en) Buckle device
KR101287188B1 (ko) 패스너 이탈방지 구조를 갖는 도어 트림 어셈블리
US5784766A (en) Buckle mechanism
JP2008523916A (ja) 非慣性開放型安全拘束ベルトバックル
CN107105827B (zh) 座椅安全带扣紧装置和系统
WO1997038600A1 (en) Seat belt buckle
GB2073810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buckle
US6202269B1 (en) Seat belt buckle
KR101126494B1 (ko) 시트벨트의 버클
EP1880892B1 (en) Buckle for restraint belts for motor vehicle safety seats for children
CN103260963A (zh) 带扣及具备该带扣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JPH0740446Y2 (ja) フロントシート用ベルトガイドの支持構造
KR100848766B1 (ko) 안전벨트장치
WO2004110830A1 (en) Buck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9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