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23374C -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23374C
CN100423374C CNB2005101338779A CN200510133877A CN100423374C CN 100423374 C CN100423374 C CN 100423374C CN B2005101338779 A CNB2005101338779 A CN B2005101338779A CN 200510133877 A CN200510133877 A CN 200510133877A CN 100423374 C CN100423374 C CN 10042337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recess
housing
side contact
secur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13387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08781A (zh
Inventor
弦弓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K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MK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K Corp filed Critical SMK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08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087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2337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2337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38Support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hea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不会使壳体大型化,并且能够与配置了多个电极的柔性基板连接。与锁定杆的凸轮部的动作连动地,在基板容纳凹部中的与正面接触部出没的正面侧触头对置的位置上配设背面侧触头,使插入到基板容纳凹部中的柔性基板的正面侧电极和背面侧电极接触。在触头排列方向的单位长度内与正反两倍电极数的柔性基板连接。

Description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与柔性基板电连接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更详细地说,涉及采用在柔性基板插入时不会承受来自触头的接触压力的ZIF构造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用于柔性扁平电缆(FFC)、柔性印制布线基板(FPC)等柔性基板之间相互的电连接,或它们与其他搭载有电子部件的电路基板的电连接。柔性基板具有挠性,所以通常在这种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上采用ZIF(零插拔力)构造。即,插入柔性基板时,尽可能不承受来自连接器触头的接触压力地以低插入力插入连接器,插入后,为了获得稳定的电连接,以预定的接触压力与连接器的触头接触。
作为具有这样的ZIF构造的以往的连接器,公开有图16至图18所示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17718号公报(第3-4页、图3、图4)
该以往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具有从前方(图16中的左方)凹设有供柔性基板200的端部插入的细长槽状的基板容纳凹部101的绝缘性的壳体102、从绝缘壳体102的后方安装且在壳体102的长度方向(垂直于图16的纸面的方向)上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触头103、相对壳体102转动自如地安装的锁定杆104。
触头103,具有压入壳体102的安装槽中而将触头103整体固定支承在壳体102上的固定部103a、作为悬臂支承在固定部103a上的两股中的一股并以自由状态进入到基板容纳凹部101内的接触部103b、作为两股中的另一股并抵接锁定杆104的转动轴线上形成的凸轮部104a的从动部103c、从壳体102的后方伸出且焊接在露出壳体102的安装面的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图未示)上的脚部103d,它们由一块导电性金属板冲裁而一体形成。
锁定杆104,使在转动轴线上的两侧突出的一对旋转轴(图未示)穿过壳体102的长度方向两侧的外侧壁102A上穿设的转动孔105,并绕旋转轴在图16所示的锁定位置与图17所示的退避位置之间转动自如。凸轮部104a,与该一对旋转轴在同轴上形成,从动部103c抵接的抵接面,在锁定位置变成沿着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的插入方向的扁平状,而在退避位置变成在垂直于该插入方向的立起方向上纵长的形状。
绕锁定杆104的转动轴而一体形成操作用的杆部104b,从其外侧面突出的图未示的定位突起在锁定位置处卡合在壳体102的外侧壁102A上凹设的定位凹部106中,而定位锁定位置上的转动。
这样构成的以往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在柔性基板200插入前的状态下,使锁定杆104向相对柔性基板200的插入方向立起的退避位置转动。当使锁定杆104在退避位置时,凸轮部104a如图17所示成纵长形状,推起抵接该凸轮部104a的从动部103c,使悬臂支承的接触部103b退离基板容纳凹部101。因此,柔性基板200可不接触触头103的接触部103b地插入基板容纳凹部101内。
插入柔性基板200后,在图16、图17中逆时针地转动操作锁定杆104,当使其处于与柔性基板20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锁定位置时,凸轮部104a如图16所示成扁平形状,悬臂支承的从动部103c和接触部103b回复到不受外力作用的自由状态,而向基板容纳凹部101内突出。因此,在柔性基板200插入基板容纳凹部101内时,弹性接触其对应部位上露出的电极,以预定的接触压力电连接与触头103对应的柔性基板200的电极。在将触头103的脚部103d焊接到安装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的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上时,通过触头103进行柔性基板200与电路基板的电连接。
如果采用该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则可不承受来自触头103的接触压力地插入柔性基板200,所以,即使是弯曲的柔性基板200也可以以轻插入力插入基板容纳凹部101内,又,利用触头103自身的弹性而弹性接触柔性基板200,凸轮部104a在该连接上不起作用,所以即使锁定杆104破损、或锁定杆104从壳体102上脱落,也可维持连接状态。
但是,以往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将至少与要连接的柔性基板200的电极数同数量的触头103安装到壳体102上,在柔性基板200插入前,必须转动凸轮部104a而使该所有的触头103的接触部103b退离基板容纳凹部101。因此,如果与布置有多个电极的柔性基板200连接,则退避的触头数也增加,锁定杆104的转动需要大的操作力,所以可连接的柔性基板200的电极数受到限制。
并且,沿壳体102的长度方向排列与柔性基板200的电极数同数量的触头103,所以壳体102大型化从而在电路基板上的安装面积增大,成为高密度安装的障碍。
又,为了使锁定杆104的一对旋转轴穿过壳体102的外侧壁102A上穿设的转动孔105并不会脱落,如图18所示,在外侧壁102A的内侧基部上形成狭缝107,使外侧壁102A向外方弯曲着将旋转轴穿过转动孔105。
因此,存在以下的问题,即锁定杆104在壳体102上的安装是使外侧壁102A向外方弯曲着将一对旋转轴插入一对转动孔105,由于这样困难的组装作业,加之狭缝107的形成,使壳体102的强度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这些以往的问题而作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以轻操作力转动操作锁定杆而使触头退离基板容纳凹部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又,目的在于提供不使壳体大型化即可与配置有多个电极的柔性基板连接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又,目的在于提供锁定杆容易向壳体进行安装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方案1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备有:壳体,凹设有插入柔性基板的基板容纳凹部;锁定杆,一体形成有旋转轴、凸轮部、和绕旋转轴的操作用的杆,所述旋转轴绕与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旋转轴枢轴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凸轮部配置在旋转轴线上且垂直于轴向的截面是非圆形;多个正面侧触头,具有从动部和正面接触部,且隔有间隔地沿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配置,所述从动部悬臂支承在固定于壳体上的固定部上且利用自身的弹性抵接锁定杆的凸轮部,所述正面接触部以与抵接凸轮部的从动部的位移联动而从基板容纳凹部的一面向基板容纳凹部内进退自如的方式,与从动部一体地悬臂支承在固定部上,并利用从动部向复原方向的位移而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多个背面侧触头,具有背面接触部,且隔有间隔地沿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安装在壳体上,所述背面接触部与前述基板容纳凹部的一面相隔至少柔性基板的厚度以上的间隙,从与前述基板容纳凹部的一面对置的另一面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
利用锁定杆从锁定位置向退避位置的转动,与抵接凸轮部的各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联动地使正面接触部退离基板容纳凹部,并且,利用锁定杆从退避位置向锁定位置的转动,通过抵接凸轮部的各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向复原方向的位移,使正面接触部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利用正面侧触头和背面侧触头的弹性夹持插入基板容纳凹部的柔性基板,使正面接触部和背面接触部与各自对应的柔性基板的电极接触。
该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当将锁定杆向退避位置转动操作时,正面侧触头的正面接触部与抵接凸轮部的从动部联动而退离基板容纳凹部,仅背面侧触头的背面接触部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背面接触部与基板容纳凹部的一面,相隔至少柔性基板的厚度以上的间隔,所以柔性基板可不承受来自正面侧触头和背面侧触头任何一方的接触压力地插入基板容纳凹部。
将柔性基板插入基板容纳凹部后,如果将锁定杆转动到锁定位置,则利用抵接凸轮部的各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向复原方向的位移,使正面接触部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柔性基板夹在正面接触部与背面接触部之间,利用各正面侧触头和背面接触部的弹性,使正面接触部和背面接触部与各自对应的柔性基板的电极接触,而进行相互的电连接。
方案2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壳体上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连通外方的开口容纳锁定杆的旋转轴并利用内表面引导旋转轴的绕轴的转动,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利用自身的弹性而向从凹槽的开口朝向凹槽的内方的方向施力,抵接凸轮部。
在与锁定杆的旋转轴同轴的凸轮部上抵接从动部,从动部被向从凹槽的开口朝向凹槽的内方的方向施力,所以从壳体的开口容纳到凹槽内的旋转轴不会无意中从凹槽脱落,而是由凹槽的内表面引导转动。
方案3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正面侧触头的一端的脚部和背面侧触头的一端的脚部,分别分开到壳体在柔性基板插入方向上的前面侧和后面侧,并焊接在电路基板的在对应部位上配线的导电图案上。
在壳体的沿柔性基板插入方向的前面侧和后面侧焊接触头,所以即使由于柔性基板的插拔在壳体上产生转矩,也不会在焊接部上产生剥离方向的大的力。
如果采用方案1的发明,则即使锁定杆由于变形、破损、脱落而发生故障,因为利用正面侧触头的弹性与柔性基板接触,所以接触压力也不会变化,还可保持其与柔性基板的连接。
又,锁定杆向退避位置的转动操作,可以与背面侧触头无关地仅克服正面侧触头的弹性而进行,所以与使所有连接在柔性基板上的触头退离基板容纳凹部时相比,可以以轻操作力进行转动操作。
又,在柔性基板的两面分别接触不同的触头,所以可使沿壳体的长度方向排列的触头数减半,可使壳体小型化,减少在电路基板上的安装面积。
如果采用方案2的发明,则不使壳体变形,便可将锁定杆的旋转轴从壳体的开口容纳到凹槽内,所以不勉强地使锁定杆变形便可容易安装锁定杆。
又,不形成用于使壳体弹性变形的狭缝,所以不会降低壳体的强度,形状简单化且成形也容易。
如果采用方案3的发明,则在各触头的脚部与电路基板的导电图案的焊接连接部上不会产生剥离方向的大的力,所以不会发生焊锡剥离引起的连接不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的锁定杆3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表示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的锁定杆3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壳体2上安装背面侧触头5的组装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在壳体2上安装锁定杆3和正面侧触头4的组装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将柔性基板50插入锁定杆3位于退避位置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锁定杆3位于退避位置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锁定杆3位于退避位置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的主视图。
图8是壳体2的局部省略俯视图。
图9是图8的A-A线剖视图。
图10是锁定杆3的局部省略俯视图。
图11是锁定杆3的局部省略主视图。
图12是锁定杆3的侧视图。
图13是图10的B-B线剖视图。
图14是正面侧触头4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
图15是背面侧触头5的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后视图。
图16是表示以往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的锁定杆104位于锁定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的锁定杆104位于退避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18是表示以往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的壳体102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至图15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以下只叫做连接器)1。图5是表示将柔性基板50插入连接器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连接器1的俯视图,图7是主视图。
如这些图所示,连接器1具有:横长的壳体2、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2的上侧的锁定杆3、从壳体2的上侧安装的多个正面侧触头4、4...、从壳体2的前面(图7中表示的主视面)侧安装的多个背面侧触头5、5...。
壳体2,如图8、图9所示利用绝缘性树脂成形为长方体状,并从其前面(图9中左侧面)向后方(图9中右侧)凹设横长狭缝状的基板容纳凹部6。在该基板容纳凹部6中,插入柔性基板50,长度方向的宽度比柔性基板50的宽度稍长,高度(内顶面6a与内底面6b之间的间隔)与柔性基板50的厚度相比足够长。另外,各基板容纳凹部6,内顶面6a侧的开口缘扩口成锥形,从而容易插入柔性基板50。
在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底面6b上,沿基板容纳凹部6的长度方向以等间隔从壳体2的前面向后方凹设有多条背面触头容纳槽12。背面触头容纳槽12是容纳背面侧触头5的槽,在其对置的内侧面上凹设有将背面侧触头5定位的一对卡止槽12a、12a。
又,从壳体2的上面向后面(图9中右侧面)凹设有容纳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杆3的杆容纳凹部7。杆容纳凹部7的长度方向(图8中左右方向)的宽度与基板容纳凹部6的长度方向的宽度大致相等,且在其底面7a上,沿长度方向以等间隔从底面7a的中央向壳体2的后方凹设有多条正面触头容纳槽13。正面触头容纳槽13的前方,在与背面触头容纳槽12对置的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顶面6a处连通基板容纳凹部6。即,沿壳体2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各正面触头容纳槽13和背面触头容纳槽12在垂直于长度方向的同一面上形成。
正面触头容纳槽13的后方,沿壳体2的后面向铅直方向(图9中上下方向)连续而到达壳体2的底面。正面触头容纳槽13是容纳正面侧触头4的槽,在沿着壳体2的后面的正面触头容纳槽12的对置的内侧面上,凹设有将正面侧触头4定位的一对卡止槽13a、13a。
通过凹设杆容纳凹部7,在壳体2的长度方向两侧形成侧壁2A、2B,在杆容纳凹部7处对置的侧壁2A、2B的各内壁面上,分别靠其前方地凹设一对凹槽8、8、靠后方地凹设一对定位凹部9、9。凹槽8、8,比锁定杆3的后述的旋转轴10稍宽,从侧壁2A、2B的上面到与杆容纳凹部7的底面7a同一面的内底面沿铅直方向凹设,从而可不挠曲壳体2地使一对旋转轴10从外部插入到凹槽8的内底面,而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内底面上。定位凹部9、9,凹设在与位于锁定位置的锁定杆3的后述的定位突起11对应的部位上,通过卡合定位突起11而将旋转操作至锁定位置的锁定杆3定位。
如图10至图13所示,锁定杆3,一体地具有利用绝缘性树脂成形为细长板状的操作杆14、从操作杆14的后端(图10中下端)两侧面突出设置的一对圆柱形的旋转轴10、10、从两侧面的靠前方处突出设置的一对定位突起11、11、在一对旋转轴10、10间,通过旋转轴10转动的、在旋转轴周围形成的多个凸轮部15、15...。
各凸轮部15,沿锁定杆3的长度方向以与正面触头容纳槽13的配置间距相同的间距形成,且如图13所示,对应下述部位地形成,所述部位是指,在将旋转轴10、10插入凹槽8、8间而将锁定杆3安装到壳体2上的状态下,与正面触头容纳槽13处于与长度方向垂直的同一面上的部位。如图13所示,凸轮部15的垂直于旋转轴的截面形状形成非圆形截面形状,在此为沿着板状的操作杆14的扁平的长圆形状。通过在旋转轴周围(围绕旋转轴)形成凸轮部15,从而在其与操作杆14之间形成使正面侧触头4的后述的从动部4e穿过的插通孔16。
正面侧触头4,是将铜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板冲裁成细长带状后,如图14所示那样弯曲成形的。即,该正面侧触头4包括:在图14b中向铅直方向立起的固定部4a;从固定部4a的下端向右方(后方)弯折成直角的脚部4b;从固定部4a的上端向左方(前方)稍微向下方倾斜地弯折的连结部4c;从连结部4c的左端(前端)向下方凸出地弯曲形成的正面接触部4d;从正面接触部4d立起地连续设置且弯折成向下的コ字形的从动部4e。
固定部4a,比其它部位宽,通过将该固定部4a压入正面触头容纳槽13的一对卡止槽13a间而使正面侧触头4固定在壳体2上。在固定在壳体2上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脚部4b从壳体2的后面沿着壳体2的底面伸出,从动部4e和正面接触部4d悬臂支承在固定部4a上。在不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悬臂支承的正面接触部4d从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顶面6a向基板容纳凹部6内突出,其与后述的背面接触部5d的间隔变成比柔性基板50的厚度窄的间隔。
背面侧触头5,是将铜合金等导电性金属板冲裁成细长带状后,如图15所示那样弯曲成形的。即,该背面侧触头5包括:在图15b中水平的固定部5a;从固定部5a的左端(前端)曲柄状地向左方(前方)连续设置的脚部5b;从固定部5a的右端向右方(后方)曲柄状地连续设置的连结部5c;在连结部5c的右端(后端)向上方凸出地弯曲形成的背面接触部5d。
固定部5a比其它部位宽,通过将该固定部5a压入背面触头容纳槽12的一对卡止槽12a间而使背面侧触头5固定在壳体2上。在固定在壳体2上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脚部5b从壳体2的前面沿着壳体2的底面伸出,背面接触部5d悬臂支承在固定部5a上。悬臂支承在固定部5a上的背面接触部5d从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底面6b以与正面接触部5d对置的方式突出到基板容纳凹部6内,在不施加外力的自由状态下,正面接触部5d与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顶面6a的间隔变成比柔性基板50的厚度宽的间隔。
连接在该连接器1上的柔性基板50为下述结构,即、在带状的挠性绝缘薄膜的正面和背面两面并列地布置有由树脂薄膜包覆的多根导电线,且各导线的末端作为正面侧电极50a和背面侧电极露出(参照图5)。正面侧电极50a和背面侧电极的各配线间距,等于上述正面侧触头4及背面侧触头5向壳体2安装的安装间距,因此当将柔性基板50插入基板容纳凹部6时,各正面侧电极50a与正面接触部4d对置,而各背面侧电极与背面接触部5d对置。
以下,使用图1、图3及图4说明组装这样构成的连接器1的方法。连接器1的组装,开始如图3所示将各背面侧触头5的固定部5a从壳体2的前方压入背面触头容纳槽12的一对卡止槽12a间,将所有的背面侧触头5安装到壳体2上。
然后,一边使锁定杆3的操作杆14向上方立起,一边将旋转轴10、10从上方插入到抵接凹槽8、8间的凹槽8、8的底面的位置。在插入后的状态下,操作杆14抵接杆容纳凹部7的前端,锁定杆3暂时保持在稍微向前方立起的状态。
如图4所示,在暂时保持锁定杆3的状态下,一边使各正面侧触头4的前端穿过插通孔16,一边将弯折成向下的コ字形的从动部4e搭在锁定杆3的凸轮部15上,从壳体2的上方将固定部4a压入一对卡止槽13a间,将所有的正面侧触头4安装到壳体2上。
利用固定部4a悬臂支承的正面接触部4d,形成为在自由状态下向基板容纳凹部6内突出,所以在从动部4e于退避位置抵接在截面纵长的凸轮部15上的正面侧触头4上,产生使悬臂支承片整体在图1、图2中绕逆时针位移的组装应力,从动部4e利用其弹性从图中上方弹性接触凸轮部15。因此,与凸轮部15位于同一轴上的旋转轴10、10不会从凹槽8、8的开口脱出,通过正面侧触头4的安装,如图1所示那样锁定杆3也同时转动自如地安装在壳体2上。
另外,背面侧触头5的安装,在锁定杆3和正面侧触头4安装在壳体2上的前后进行均可。
安装在壳体2上的正面侧触头4和背面侧触头5的各脚部4b、脚部5b,分别沿着壳体2的底部分别向后方和前方伸出,并焊接在电路基板60的在对应部位配线的导电图案上,从而将连接器1安装在电路基板60上。这样在沿着柔性基板50的插入方向的前后分开地与电路基板60的导电图案焊接,所以可在导电图案间确保充分的绝缘间隔。又,在沿着柔性基板50的插入方向的前后焊接,且大幅减小柔性基板50的插入力、拔出力,所以即使随着柔性基板50的插拔在壳体2上产生转矩,施加在焊接部上的剥离方向的力也很少,不会发生图案剥离等连接不良。
下面,使用图1、图2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动作。图1表示插入柔性基板50前的锁定杆3立起的退避位置的连接器1。在将柔性基板50插入基板容纳凹部6时,向立起方向绕旋转轴10转动操作操作杆14,先使锁定杆3处于退避位置。此时,与旋转轴10同轴上的凸轮部15,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变成纵长,使与抵接凸轮部的从动部4e一体悬臂支承的正面接触部4d从基板容纳凹部6后退。在该退避位置,由于背面接触部5d与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顶面6a的间隔为比柔性基板50的厚度宽的间隔,所以可不承受来自正面侧触头4及背面侧触头5任何一方的接触压力地将柔性基板50以零或极小的插入力插入基板容纳凹部6。
插入柔性基板50后,绕旋转轴10转动操作锁定杆3的操作杆14,使锁定杆3从退避位置转动到图2所示的锁定位置。在锁定位置,凸轮部15变成扁平的长圆形状,正面侧触头4的正面接触部4d利用正面侧触头4自身的弹性向基板容纳凹部6内突出,而弹性接触与之对置的柔性基板50的正面侧电极50a。又,被正面侧触头4的弹性压向下方的柔性基板50,使背面侧触头5向下方挠曲,利用背面侧触头5的弹性,使柔性基板50的背面侧电极和与之对置的背面接触部5d之间弹性接触。从而柔性基板50的各电极通过正面侧触头4和背面侧触头5电连接在电路基板60的导电图案上。
在此,各正面侧触头4的正面接触部4d和背面侧触头5的背面接触部5d隔着柔性基板50向对置位置突出,所以即使一方的触头4、5由于振动等向离开柔性基板50的方向后退,利用对置的另一方的触头5、4的弹性,柔性基板50也可迅速追随而不会发生瞬间解除连接的所谓瞬断现象。
在使锁定杆3转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下,锁定杆3水平地容纳在杆容纳凹部7中,定位突起11卡合在定位凹部9中,锁定位置被定位,所以不会无意中从锁定位置转动,而保持上述的连接状态。
又,从基板容纳凹部6拔出柔性基板50时,利用解除定位突起11与定位凹部9的卡合的程度的操作力,向立起方向操作操作杆14,将锁定杆3从锁定位置转动操作到退避位置。在退避位置,正面接触部4d从基板容纳凹部6后退,所以自由状态的背面接触部5d与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顶面6a的间隔变成比柔性基板50的厚度宽的间隔,柔性基板50可不承受来自正面侧触头4和背面侧触头5的接触压力地拔出。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有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使正面侧触头4和背面侧触头5向冲裁金属板的冲裁方向挠曲的,但也可是使其向金属板的平面方向,即垂直于冲裁方向的方向挠曲的触头。
又,背面侧触头5,是悬臂支承背面接触部5d而使其可动的。但也可使背面接触部5d露出基板容纳凹部6的内底面6b地固定在壳体2上。
并且,锁定杆3的凸轮部15的垂直于轴向的截面形状是非圆形的即可,可设计为椭圆形、多边形及其他形状。又,凸轮部15与正面侧触头4对应地个别形成于转动轴上,但也可在轴向上连续形成的凸轮部上抵接多个正面侧触头4的从动部4e。
又,旋转轴10是突出设置在锁定杆3的两侧的,但也可在凸轮部15、15间的转动轴上形成旋转轴10,而利用壳体2侧凹设的引导槽引导转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适合于连接柔性基板与电路基板或将柔性基板彼此连接的连接器。

Claims (3)

1. 一种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备有:
壳体,凹设有插入柔性基板的基板容纳凹部;
锁定杆,一体形成有旋转轴、凸轮部、和绕旋转轴的操作杆,所述旋转轴绕与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旋转轴线而枢轴支承在壳体上,所述凸轮部配置在旋转轴线上且垂直于轴向的截面是非圆形;
多个正面侧触头,具有从动部和正面接触部,且隔有间隔地沿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配置,所述正面侧触头还包括固定于壳体上的固定部,所述从动部悬臂支承在该固定于壳体上的固定部上且利用自身的弹性抵接锁定杆的凸轮部,所述正面接触部以与抵接凸轮部的从动部的位移联动而从基板容纳凹部的位于锁定杆侧的内表面向基板容纳凹部内进退自如的方式、与从动部一体地悬臂支承在固定部上,并利用从动部向与凸轮部抵接的方向的位移而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
多个背面侧触头,具有背面接触部,且隔有间隔地沿基板容纳凹部的长度方向安装在壳体上,所述背面接触部与前述基板容纳凹部的位于锁定杆侧的内表面相隔至少柔性基板的厚度以上的间隙,从与前述基板容纳凹部的位于锁定杆侧的内表面对置的另一面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
利用锁定杆从锁定位置向退避位置的转动,与抵接凸轮部的各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联动地使正面接触部退离基板容纳凹部,并且,
利用锁定杆从退避位置向锁定位置的转动,通过抵接凸轮部的各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向与凸轮部抵接的方向的位移,使正面接触部向基板容纳凹部内突出,利用正面侧触头和背面侧触头的弹性夹持插入基板容纳凹部的柔性基板,使正面接触部和背面接触部与各自对应的柔性基板的电极接触。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壳体上凹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从连通外方的开口容纳锁定杆的旋转轴并利用凹槽内表面引导旋转轴的绕轴的转动,
正面侧触头的从动部,利用自身的弹性而向从凹槽的开口朝向凹槽的内方的方向施力,抵接凸轮部。
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正面侧触头的一端的脚部和背面侧触头的一端的脚部,分别分开到壳体在柔性基板插入方向上的前面侧和后面侧,并分别焊接在电路基板的与之对应部位上配线的导电图案上。
CNB2005101338779A 2004-12-22 2005-12-22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37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70555/04 2004-12-22
JP2004370555A JP4915759B2 (ja) 2004-12-22 2004-12-22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08781A CN1808781A (zh) 2006-07-26
CN100423374C true CN100423374C (zh) 2008-10-01

Family

ID=36733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13387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23374C (zh) 2004-12-22 2005-12-22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15759B2 (zh)
KR (1) KR20060071829A (zh)
CN (1) CN10042337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50361B2 (ja) 2006-02-07 2012-10-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コネクタ
JP5016635B2 (ja) 2009-06-02 2012-09-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1107455B1 (ko) * 2009-11-04 2012-01-19 한국몰렉스 주식회사 양면 연성회로케이블용 커넥터
JP5090506B2 (ja) * 2010-08-18 2012-1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746953B2 (ja) * 2011-11-01 2015-07-08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SG196703A1 (en) * 2012-08-03 2014-02-13 Fci Connectors Singapore Pte Shielded flexible circuit connector
JP6570387B2 (ja) * 2015-09-18 2019-09-0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0082501B (zh) * 2019-04-29 2021-05-28 中南大学 地质岩芯空间姿态复原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6572A (en) * 1997-12-24 2000-05-02 Japan Solderless Terminal Manufacturing Co., Ltd.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02110273A (ja) * 2000-10-03 2002-04-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3217718A (ja) * 2002-01-18 2003-07-31 Smk Corp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4600B2 (ja) * 1995-12-19 2000-10-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607348B2 (ja) * 2001-02-07 2011-01-05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02329536A (ja) * 2001-04-27 2002-11-15 Kyocera Elco Corp Fpc/ffc用コネクタ
JP2003045526A (ja) * 2001-07-27 2003-02-14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56572A (en) * 1997-12-24 2000-05-02 Japan Solderless Terminal Manufacturing Co., Ltd.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JP2002110273A (ja) * 2000-10-03 2002-04-12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Fpc用コネクタ
JP2003217718A (ja) * 2002-01-18 2003-07-31 Smk Corp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用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179267A (ja) 2006-07-06
CN1808781A (zh) 2006-07-26
KR20060071829A (ko) 2006-06-27
JP4915759B2 (ja) 2012-04-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23374C (zh) 柔性基板连接用连接器
CN1114246C (zh) 电连接器、电连接器与电路板之结合及其结合方法
CN101432934B (zh) 电连接器
US6482045B2 (en) Connector socket, connector plug and connector assembly
EP0251509B1 (en) Electrical plug header
JP4971291B2 (ja) 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US5035656A (en)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contact element and retention portion
US20050250356A1 (en) Press-fit terminal and circuit board module using the same
CA1120115A (en) Electrical contact
CN1104759C (zh) 减小插接力的电气插头
CN100420100C (zh) 可安装在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组合
CN100486042C (zh) 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EP3007276B1 (en) Single element connector
JP2007535102A (ja) プリント配線板との無はんだの電気的な接続のためのピン、圧入工具ならびに無はんだの電気的な接続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方法
US9083091B1 (en) Electrical terminal connector for solderless connection of parts to electrical contact holes
US4548450A (en) Terminal pin securing arrangement
US5711690A (e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method for making same
JP4713604B2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5445529A (en) Connector apparatus
CN101752712B (zh) 连接器
CN101841091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US6174187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5924883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1527415B (zh) 电子转接装置
NO317963B1 (no) Kopl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001

Termination date: 201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