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91773C -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 Google Patents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91773C
CN100391773C CNB2005100199815A CN200510019981A CN100391773C CN 100391773 C CN100391773 C CN 100391773C CN B2005100199815 A CNB2005100199815 A CN B2005100199815A CN 200510019981 A CN200510019981 A CN 200510019981A CN 100391773 C CN100391773 C CN 10039177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wheel
link
acquisition submodul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5100199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9915A (zh
Inventor
黄妙华
李波
田哲文
喻厚宇
徐志军
高怀
张兴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 ltd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filed Critical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T
Priority to CNB20051001998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391773C/zh
Publication of CN1799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9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9177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9177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驾驶车。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它包括底盘、车身、车载电池、前主减速器、前电机、后电机、后主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前车轮(1)、后车轮(11)同侧设有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连杆(12)、第一传动连杆(13)、第二传动连杆(14)、第二固定连杆(15)、第二传力销(16)、第二转动销(17)、第三传力销(18)、第一转动销(19)、第一传力销(20)。本发明具有转向半径小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型和微型低速车辆(包括工程车辆);能同时展示车载信息的多项参数、并可对电池进行充电;可防止实心橡胶胎体与轮辋之间滑转。

Description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驾驶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背景技术
双向驾驶是指对车辆的转向、加速、制动和变速四个系统进行前后双向操纵。对于某些专用车辆(工程车),如炼钢厂运输钢渣的渣罐车,地下矿山出矿的铲运机及一些地下辅助车辆,由于行驶场地所限,均要求对其进行双向控制。双向驾驶通常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前后方向盘共同操纵一个转向系统,同时配置前后加速踏板、前后制动踏板和前后变速操纵系统;第二类为侧向驾驶,即转向、加速和制动均为单一控制元件组成,且均布置在侧向。第一类、第二类双向驾驶的共同之处是执行机构(包括转向、加速和制动)仅为一个。第三类采用两套前后独立的转向、加速和制动操纵和执行机构,可减少前后驾驶操纵机构的关联,提高操纵的安全性。如专利号:CN90208980.3,发明名称:二头可开的电动汽车。
转向是汽车行驶的基本功能之一,实现汽车转向的唯一途径是使车轮偏转。对于双轴汽车,根据允许发生偏转的车轮数目的不同,可分为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两类。四轮转向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四个车轮能同时发生偏转的转向方式。根据转向时前、后轮偏转方向的异同分为同向偏转及逆向偏转两类。对于行驶中的四轮汽车,当采用同向偏转时,车身的动态偏转减小,从而可显著提高汽车高速行驶稳定性;当采用逆向偏转时,则可显著减小汽车转弯半径,由此增加了低速行驶的灵活性,有利于汽车的转向调头。因此采用四轮转向方式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的瞬态响应性能指标。所以四轮转向方式具有转向能力强、转向响应快、直线行驶稳定性高、低速机动性好等优点。
车辆四轮转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和重型工程车辆方面,而且四轮转向机构主要以电动和液压控制为主。电动和液压控制的四轮转向机构除了结构复杂,费用昂贵以外,并不适用于小型和微型低速的车辆(包括工程车辆)。小型和微型低速车辆质量小,结构紧凑,速度低,且要求转向灵活。
现有的车载电池的信息测量多为单一的信息测量,如:电池温度检测或电池电压检测或电流检测或电池电量计算等;车载电池的充电装置为单一功能。不能同时展示车载信息的各项参数(如:电压,温度,电流,电量),并对电池进行充电。
实心轮胎主要应用于工程类车辆,如场地车、叉车等低速车辆,一般使用环境恶劣,承受载荷大。实心轮胎主要分为粘接式实心轮胎和非粘接式实心轮胎。
粘接式实心轮胎,主要由实心橡胶胎体、轮毂两部分组成,这种实心轮胎是将硫化好的橡胶固定在金属轮毂上,即把橡胶硫化制成圆环形的胎体装入两半片合并的轮毂中,然后用机械栓紧的方法将两半片轮毂锁紧,通过机械栓紧力防止胎体和轮毂间产生滑转。非粘接式实心轮胎主要由实心橡胶胎体和钢制轮辋组成,这种实心轮胎是用专用机械设备将胎体压到钢制的轮辋上;其轮辋是经过化学处理的,目的是除去与橡胶粘合的金属表面的污物及氧化层,赋予金属新鲜表面;安装的时候,是将实心轮胎压到车轴上,是通过轮辋内表面和车轴的过盈配合来防止滑转的。
粘接式实心轮胎存在实心橡胶胎体和轮毂连接力不足的问题;非粘接式实心轮胎的实心橡胶胎体和轮辋间容易滑转,轮辋和车轴接合不牢固,且这种实心轮胎只能用在整体式车轴上。滑转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实心橡胶胎体磨损加剧、噪音大,行驶的稳定性差等。为了增强接合力,一般轮辋较宽。因此在这两种实心轮胎中制动系统(制动底板、制动鼓、摩擦片总成等)、转向系统的相关部件的布置位置只能向车辆中心平面移动,从而给其它部件的合理布置造成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半径小的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其次要目的是能同时展示车载信息的多项参数、并可对电池进行充电;另一次要目的提供一种防滑转实心轮胎,可防止实心橡胶胎体与轮辋之间滑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它包括底盘、车身、车载电池6、前主减速器、前电机、后电机、后主减速器,底盘上设有前车轴2、后车轴10,前车轴2的两端设有前车轮1,后车轴10的两端设有后车轮11;车身上设有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内分别设有前转向机构24、后转向机构23,前电机5的输出与前主减速器4的输入相联,前主减速器4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前桥上的前差速器3相联,后电机7的输出与后主减速器8的输入相联,后主减速器8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后桥上的后差速器9相联;其特征在于:前车轮1、后车轮11同侧设有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连杆12、第一传动连杆13、第二传动连杆14、第二固定连杆15、第二传力销16、第二转动销17、第三传力销18、第一转动销19、第一传力销20,第一固定连杆12的一端与前车轮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连杆12的另一端由第一传力销20穿过第一传动连杆销滑槽28与第一传动连杆13的左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右端由第三传力销18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左销滑槽29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左端铰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一端与后车轮1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另一端由第二传力销16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右销滑槽30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右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中部由第一转动销19与第一固定座25铰接,第二传动连杆14的中部由第二转动销17与第二固定座26铰接,第一固定座25、第二固定座26分别与支承架27固定连接,支承架27与底盘固定连接。
所述的车身上设有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它包括主程序控制模块(含液晶显示及人机接口)、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与液晶显示模块相连;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入滤波器的输入与交流供电系统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出滤波器的输出与车载电池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程序控制电路的输出接口与LIN总线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电流传感器位于车载电池的电流母线处,电流传感器的输出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LM324N芯片的2信号脚、3信号脚、6信号脚、5信号脚相连,LM324N芯片的1脚、7脚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25脚、26脚与车载电池的分压电路相连,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温度采集子模块的18B20温度检测器位于车载电池的表面处,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18B20温度检测器相连,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
所述的前车轮1、后车轮11为防滑转实心轮胎,它包括实心橡胶胎体、轮辋,实心橡胶胎体紧套在轮辋上,轮辋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楔块,或者轮辋的外表面设有孔,或者轮辋的外表面设有槽。
所述的轮辋与辐板焊接,辐板上设有轴孔、螺栓固定孔。
本发明采用双向驾驶加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其转向半径小,适于在特殊使用环境和狭窄场所作业。本发明采用的四轮转向联动机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特别适用于小型和微型低速车辆(包括工程车辆)。既可保证四个转向车轮的同步性,又可保证四个车轮同时转向,实现前后车轮异向转动,达到最小的转弯直径(即转向半径小),适于在特殊使用环境和狭窄场所作业。本发明由于利用电机进行调速,故无变速器和变速操纵系统,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采用主程序控制模块(含液晶显示及人机接口)、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分别与LIN总线相连。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智能采集处理系统,同时其信息又在总线上可以共享。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分别通过传感器来采集电池参数信息,先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诊断,在危险情况下做出紧急处理,同时将该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检测到的电池信息发往主程序控制模块,由主程序控制模块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后再通过液晶屏显示电池各种信息。能同时展示车载信息的各项参数(如:电压,温度,电流,电量),并对电池进行充电,实现智能充电功能,节省人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具有多种功能。本发明确保电池不会因过度充电和过度放电而影响使用寿命。本发明通过LIN总线网络接口连接,LIN总线的通讯简单,方便,使车载电池检测充电装置与汽车的各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从而克服了目前电池管理的漏洞,使汽车和汽车蓄电池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本发明采用防滑转实心轮胎,轮辋套实心橡胶胎体处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楔块,或者设有孔,或者设有槽;金属楔块或轮辋的外表面的孔(或者槽)增加了实心橡胶胎体和轮辋的接合力,从而使得实心橡胶胎体和轮辋的连接更加紧密,解决了实心橡胶胎体和轮辋相对滑动的问题,有效的防止实心橡胶胎体和轮辋间的滑转。可减少对轮胎的维护,延长轮胎使用寿命。将轮辋和轮辐制成一体,实心轮胎能够通过螺栓固定车轴上,结构紧凑,可以适用于断开式车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四轮转向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四轮转向联动机构的运动示意图
图4是四轮转向联动机构的第一传动连杆、第二传动连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图4的俯视图
图7是图5中第一固定座(或第二固定座)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框图
图9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路原理框图
图10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主程序控制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1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电流采集子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2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电压采集子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3是本发明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的温度采集子模块电路原理图
图14是本发明防滑转实心轮胎的主视图
图15是本发明防滑转实心轮胎的立体图
图16是防滑转实心轮胎的第一种轮辋的主视图
图17是图16的俯视图
图18是防滑转实心轮胎的第二种轮辋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的俯视图
图中:1-前车轮,2-前车轴,3-前差速器,4-前主减速器,5-前电机,6-车载电池,7-后电机,8-后主减速器,9-后差速器,10-后车轴,11-后车轮,12-第一固定连杆,13-第一传动连杆,14-第二传动连杆,15-第二固定连杆,16-第二传力销,17-第二转动销,18-第三传力销,19-第一转动销,20-第一传力销,21-转动销孔,22-右螺栓孔,23-后转向机构,24-前转向机构,25-第一固定座,26-第二固定座,27-支承架,28-第一传动连杆销滑槽,29-第二传动连杆左销滑槽,30-第二传动连杆右销滑槽,31-左螺栓孔,  32-实心橡胶胎体,33-轮辋,34-辐板,35-轴孔,36-金属楔块,37-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它包括底盘、车身、车载电池6、前主减速器、前电机、后电机、后主减速器,底盘上设有前车轴2、后车轴10,前车轴2的两端设有前车轮1,后车轴10的两端设有后车轮11;车身上设有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内分别设有前转向机构24、后转向机构23,前电机5的输出与前主减速器4的输入相联,前主减速器4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前桥上的前差速器3相联,后电机7的输出与后主减速器8的输入相联,后主减速器8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后桥上的后差速器9相联;前车轮1、后车轮11同侧设有四轮转向联动机构。
前电机、后电机为高效紧凑型盘式直流电机,为实现单/双轴驱动,在前后桥的主减速器上各安装一台电机。车载电池6为高性能镍氢动力电池,安装在驾驶员座椅下方的电池盒中。电池盒为抽屉式,易于抽出,从而可方便地对电池进行维护。车身:在车身骨架上覆盖铝网,以便车内通风。在车身左右两侧及车顶上设有窗户,通过这些窗口可在车内方便地对车外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在车身前后部一侧各设有车门。在底盘前后部下方设有拖车钩。车辆外形小巧,机动性能好,适于在狭窄场所作业。制动系统:采用液压双管路制动系统和前后鼓式车轮制动器。照明装置及信号装置:在车辆前后部左右两侧各安装有一个大灯、倒车灯和制动灯。在车辆前后部A柱外伸支架上各安装有一个行车闪烁灯。在车辆前后部各安装有一个喇叭。操纵机构及仪表系统:为实现双向驾驶,在车辆前后部各设有一个驾驶室,故在车辆前后部各设有一套操纵机构及仪表系统。操纵机构有转向盘、大灯开关、行车闪烁灯开关、喇叭开关、电锁、加速踏板、制动踏板、驻车制动手柄等。仪表板上装有液晶数字车载仪表,可显示车速、里程、电池电压和温度等车辆运行信息。仪表板上还装有大灯指示灯和制动指示灯等。前后悬架均为螺旋弹簧独立悬架,均带有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
如图2、图4、图5、图6、图7所示,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连杆12、第一传动连杆13、第二传动连杆14、第二固定连杆15、第二传力销16、第二转动销17、第三传力销18、第一转动销19、第一传力销20,第一固定连杆12的一端与前车轮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连杆12的另一端(设有销孔)由第一传力销20穿过第一传动连杆销滑槽28与第一传动连杆13的左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右端(设有销孔)由第三传力销18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左销滑槽29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左端铰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一端与后车轮1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另一端(设有销孔)由第二传力销16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右销滑槽30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右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中部(设有销孔)由第一转动销19穿过第一固定座25上的转动销孔21与第一固定座25铰接,第二传动连杆14的中部(设有销孔)由第二转动销17穿过第二固定座26上的转动销孔与第二固定座26铰接,第一固定座25、第二固定座26成
Figure C20051001998100091
型,第一固定座25分别由两螺栓穿过左螺栓孔31、右螺栓孔22与支承架27固定连接,第二固定座26分别由两螺栓穿过左螺栓孔31、右螺栓孔22与支承架27固定连接,支承架27与底盘固定连接,第一转动销19、第二转动销17的下端分别设有支撑轴承,支撑轴承位于支承架27上。如图4所示,支承架27与底盘连接,同时起到支撑第一传动连杆13、第二传动连杆14的作用。
如图3所示,为了使汽车前后车轴的车轮实现异向转动,在原有前转向机构24(或/和后转向机构23)不变的情况下,在前车轮1、后车轮11的同一侧增设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当后车轮11绕转动中心顺时针转动时,与后车轮11相连的第二固定连杆15也沿箭头方向顺时针转动,通过第二传力销16带动第二传动连杆14的下端逆时针转动,第二传动连杆14的上端逆时针转动,又通过第三传力销18带动第一传动连杆13顺时针转动,第一传动连杆13又通过第一传力销20带动第一固定连杆12逆时针转动,而第一固定连杆12又与前车轮1固定连接,使前车轮1逆时针转动。使两轴的四个车轮实现反向转动,达到最小的转弯直径。同轴的左右两个车轮是通过车辆上的转向机构联动的。
如图8所示,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它包括主程序控制模块(含液晶显示及人机接口)、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与液晶显示模块相连;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入滤波器的输入与交流供电系统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出滤波器的输出与车载电池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程序控制电路的输出接口与LIN总线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电流传感器位于车载电池的电流母线处,电流传感器的输出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LM324N芯片的2信号脚、3信号脚、6信号脚、5信号脚相连,LM324N芯片的1脚、7脚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25脚、26脚与车载电池的分压电路相连,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温度采集子模块的18B20温度检测器位于车载电池的表面处,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18B20温度检测器相连,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
如图10所示,主程序控制模块包括ATMEGA8单片机、光耦隔离PC817及MAX1487芯片和液晶显示模块。ATMEGA8单片机的PC3脚、PC5脚所连电阻可调端为人机接口(电压、电流调试接口)。ATMEGA8单片机的PD2脚通过隔离后连接MAX1487芯片使能脚来控制单片机接受或发送状态,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经隔离后通过MAX1487芯片与LIN总线(图3中的A、B)相连实现数据的传输。液晶显示是该车载电池检测充电装置的数字化仪表用户界面,将电池参数显示在用户面前。由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DB0~DB7作为数据输出口发送要显示的信息,并由WR、RD及CD完成对液晶芯片的读写数据及指令操作。
主程序控制模块根据其需要向各模块(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收集、分析、判断数据,并把相关信息或指令通过LIN总线传送给显示及其它模块。当处于充电状态时,根据电流采集子模块计算的电量值,结合电压变化率和温度测量值,进行充电控制,实现充电模式的判别和转变,当充电满或电路发生异常时发送指令使可控充电系统模块断开继电器,使充电电路与电池组断开,实现智能充电。
如图9所示,可控充电系统模块为现有公知技术,可控充电系统模块包括输入EMI滤波器、继电器、继电器控制电路、桥式半控整流电路、桥式半控驱动电路、预调制器、预调制器控制电路、初级采样电路、全桥式变压器、全桥式驱动电路、输出整流电路、输出EMI滤波电路、次级采样电路、程序控制电路。输入滤波器的输入端与交流供电系统相连接,输入滤波器的输入端与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的的输入端之间连接继电器,继电器的可控触点由继电器控制电路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由桥式半控驱动电路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桥式半控整流电路的输出端与全桥式变压器的输入端之间连接一预调制器,预调制器由预调制器控制电路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全桥式变压器由全桥式驱动电路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初级采样电路的两个输入点分别与预调制器的输入、输出相连,初级采样电路的输出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全桥式变压器的输出端与输出滤波器的输入端之间连接一输出整流电路,输出滤波器的输出与车载电池相连接,次级采样电路的输入端与输出滤波器的输出端相连,次级采样电路的输出端与程序控制电路相连,程序控制电路与LIN总线连接。
单相交流电流经过输入EMI滤波器,输入滤波后,完成可控充电系统模块与交流供电系统的电磁接口(由继电器实现)过程,桥式半控整流电路在桥式半控驱动电路控制下,将单相交流波整流为脉动电流,为预调制器提供输入信号,预调制器采用升压式变换,采用MOSFET绝缘栅场效应管作为功率管。预调制器电路,控制回路与初级采样电路一起构成模块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全桥式变压器为模块功率变换通过高频变压器实现输入,输出隔离。输出整流电路、输出EMI滤波电路将高频方波平滑为满足特性要求的直流输出。程序控制电路采集调节及采样电压电流值,根据人机接口调整和主程序模块发送的指令,完成对充电电压、电流的调节及充电模式选择、切换和自动断电操作。
如图11所示,电流采集子模块包括运行及充电电流传感器(J402、J403)、LM324N芯片、ATMEGA8单片机,电流采集子模块的电流传感器(非接触式,为公知技术)位于车载电池的电流母线处,电流传感器的输出与LM324N芯片的2信号脚、3信号脚、6信号脚、5信号脚相连,LM324N芯片的1脚、7脚与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相连,ATMEGA8单片机的PD2脚通过隔离后连接MAX1487芯片使能脚来控制单片机接受或发送状态,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经隔离后通过MAX1487芯片与LIN总线相连实现数据的传输。
Vin1、Vin2为电流传感器发出的信号,输入LM324N芯片,在外电路作用下,实现电平偏置,输出Vo1和Vo2为0到5v的电压信号,通过模数转换,测得运行和充电的电流值,同时运用神经网络算法对电流数据进行计算,精确度高。当接收到指令后,将所测电流值及计算电量值通过ATMEGA8单片机的PD0、PD1与外电路所连的LIN总线发给主程序控制模块。
如图12所示,电压采集子模块包括ATMEGA8单片机、DS2Y-S-DC5V继电器、PC817光耦、MAX1487芯片,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25脚、26脚与车载电池的分压电路相连,ATMEGA8单片机的PD2脚通过隔离后连接MAX1487芯片使能脚来控制单片机接受或发送状态,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经隔离后通过MAX1487芯片与LIN总线相连实现数据的传输。
每个电压采集子模块主要是采集四组电池的电压(V1.1~V1.4),ATMEGA8单片机的PB6连接J502和J503的继电器线圈,实现电压采集子模块印制电路板与外测电路的连接与断开,AD-PC0~AD-PC3为电池电压的分压,利用单片机自带10位A/D转换功能,对电池电压进行检测,判断电池组充电状态,电池组中是否有坏的电池,并对坏的电池组设定标志。在每轮总线发出要求时把相关数据通过PD0和PD1发送到LIN总线上。
如图13所示,温度采集子模块包括ATMEGA8单片机、18B20温度传感器、PC817光耦、MAX1487芯片,18B20温度传感器贴于车载电池的表面位置,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18B20温度检测器相连,ATMEGA8单片机的PD2脚通过隔离后连接MAX1487芯片使能脚来控制单片机接受或发送状态,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经隔离后通过MAX1487芯片与LIN总线相连实现数据的传输。
每个温度采集子模块可以采集电池组中12个点的温度值及其变化率。18B20为温度检测器件,VCC和GND为供电电源和地,每个点的温度输出信号对应PB0~PB7及PD4~PD7输入到单片机,通过对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计算得出实际温度值。当温度高于45摄氏度时,单片机对数据和高温电池组设置报警标志,并可根据电池温度判断充电模式,在主程序控制模块发出要求指令时将相关数据通过PD0和PD1发送到LIN总线上。
前车轮1、后车轮11为防滑转实心轮胎,如图14、图15、图16、图17所示,防滑转实心轮胎,它包括实心橡胶胎体32、轮辋33、辐板34,轮辋33与辐板34焊接,辐板34上设有轴孔35、螺栓固定孔;轮辋33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楔块36,实心橡胶胎体32紧套在轮辋33上。
如图14、图15、图18、图19所示,防滑转实心轮胎,它包括实心橡胶胎体32、轮辋33、辐板34,轮辋33与辐板34焊接,辐板34上设有轴孔35、螺栓固定孔;轮辋33的外表面设有孔37,实心橡胶胎体32紧套在轮辋33上。轮辋33的外表面还可采用设槽。

Claims (5)

1.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它包括底盘、车身、车载电池、前主减速器、前电机、后电机、后主减速器,底盘上设有前车轴(2)、后车轴(10),前车轴(2)的两端设有前车轮(1),后车轴(10)的两端设有后车轮(11);车身上设有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前驾驶室、后驾驶室内分别设有前转向机构(24)、后转向机构(23),前电机(5)的输出与前主减速器(4)的输入相联,前主减速器(4)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前桥上的前差速器(3)相联,后电机(7)的输出与后主减速器(8)的输入相联,后主减速器(8)的输出与底盘上的后桥上的后差速器(9)相联;其特征在于:前车轮(1)、后车轮(11)同侧设有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四轮转向联动机构包括第一固定连杆(12)、第一传动连杆(13)、第二传动连杆(14)、第二固定连杆(15)、第二传力销(16)、第二转动销(17)、第三传力销(18)、第一转动销(19)、第一传力销(20),第一固定连杆(12)的一端与前车轮(1)固定连接,第一固定连杆(12)的另一端由第一传力销(20)穿过第一传动连杆销滑槽(28)与第一传动连杆(13)的左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右端由第三传力销(18)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左销滑槽(29)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左端铰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一端与后车轮(11)固定连接,第二固定连杆(15)的另一端由第二传力销(16)穿过第二传动连杆右销滑槽(30)与第二传动连杆(14)的右端铰接;第一传动连杆(13)的中部由第一转动销(19)与第一固定座(25)铰接,第二传动连杆(14)的中部由第二转动销(17)与第二固定座(26)铰接,第一固定座(25)、第二固定座(26)分别与支承架(27)固定连接,支承架(27)与底盘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其特征在于:第一转动销(19)、第二转动销(17)的下端分别设有支撑轴承,支撑轴承位于支承架(27)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身上设有具有智能充电功能的车载电池监控装置,它包括主程序控制模块、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电流采集子模块、电压采集子模块、温度采集子模块,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主程序控制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与液晶显示模块相连;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入滤波器的输入与交流供电系统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输出滤波器的输出与车载电池相连接,可控充电系统模块的程序控制电路的输出接口与LIN总线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电流传感器位于车载电池的电流母线处,电流传感器的输出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LM324N芯片的2信号脚、3信号脚、6信号脚、5信号脚相连,LM324N芯片的1脚、7脚与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相连,电流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23脚、24脚、25脚、26脚与车载电池的分压电路相连,电压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温度采集子模块的18B20温度检测器位于车载电池的表面处,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14脚、15脚、16脚、17脚、18脚、19脚、9脚、10脚、6脚、11脚、12脚、13脚分别与18B20温度检测器相连,温度采集子模块的ATMEGA8单片机的PD0脚和PD1脚通过光耦隔离及MAX1487芯片后与LIN总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车轮(1)、后车轮(11)为防滑转实心轮胎,它包括实心橡胶胎体、轮辋,实心橡胶胎体紧套在轮辋上,轮辋的外表面设有金属楔块,或者轮辋的外表面设有孔,或者轮辋的外表面设有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轮辋与辐板焊接,辐板上设有轴孔、螺栓固定孔。
CNB2005100199815A 2005-12-09 2005-12-09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Active CN10039177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99815A CN100391773C (zh) 2005-12-09 2005-12-09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5100199815A CN100391773C (zh) 2005-12-09 2005-12-09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9915A CN1799915A (zh) 2006-07-12
CN100391773C true CN100391773C (zh) 2008-06-04

Family

ID=368102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100199815A Active CN100391773C (zh) 2005-12-09 2005-12-09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9177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15847C (zh) * 2007-12-10 2009-07-22 常州科研试制中心有限公司 双向驾驶车辆转向液压系统
CN101214831B (zh) * 2007-12-31 2011-06-01 泰安泰山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双向矿井运输车
CN103253133A (zh) * 2013-05-29 2013-08-21 贵阳学院 一种可双向驾驶的轿车
CN105346433A (zh) * 2015-11-02 2016-02-24 徐州徐工施维英机械有限公司 搅拌运输车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8249U (zh) * 1990-06-17 1991-06-05 陈明红 二头可开的电动汽车
US5038887A (en) * 1989-05-08 1991-08-13 M-B Company, Inc. Of Wisconsin Control console for bidirectional service vehicle
CN2095800U (zh) * 1991-04-16 1992-02-12 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 一种双向驾驶双功能工程作业车
CN2195485Y (zh) * 1994-07-16 1995-04-26 李彤彤 机动车双向驾驶装置
CN2238773Y (zh) * 1994-11-17 1996-10-30 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 清扫车专用底盘的双驾驶操纵机构
CN1223208A (zh) * 1997-09-09 1999-07-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2366332Y (zh) * 1999-04-13 2000-03-01 何观龙 一种农用耕作、装运汽车正反双向驾驶装置
CN2435298Y (zh) * 1999-01-07 2001-06-20 杨应捷 四轮汽车的四轮转向机构
CN1440890A (zh) * 2003-03-06 2003-09-10 郭风华 双方向驾驶的机器马及其系列配套农具
CN2615033Y (zh) * 2003-05-14 2004-05-12 上海千鹤电动车有限公司 四轮电动车前轮转向机构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8887A (en) * 1989-05-08 1991-08-13 M-B Company, Inc. Of Wisconsin Control console for bidirectional service vehicle
CN2078249U (zh) * 1990-06-17 1991-06-05 陈明红 二头可开的电动汽车
CN2095800U (zh) * 1991-04-16 1992-02-12 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所 一种双向驾驶双功能工程作业车
CN2195485Y (zh) * 1994-07-16 1995-04-26 李彤彤 机动车双向驾驶装置
CN2238773Y (zh) * 1994-11-17 1996-10-30 交通部重庆公路科学研究所 清扫车专用底盘的双驾驶操纵机构
CN1223208A (zh) * 1997-09-09 1999-07-2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
CN2435298Y (zh) * 1999-01-07 2001-06-20 杨应捷 四轮汽车的四轮转向机构
CN2366332Y (zh) * 1999-04-13 2000-03-01 何观龙 一种农用耕作、装运汽车正反双向驾驶装置
CN1440890A (zh) * 2003-03-06 2003-09-10 郭风华 双方向驾驶的机器马及其系列配套农具
CN2615033Y (zh) * 2003-05-14 2004-05-12 上海千鹤电动车有限公司 四轮电动车前轮转向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9915A (zh) 2006-07-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91887B (zh) 胶轮低地板智能轨道列车的双电机扭矩分配控制方法
CN102381405A (zh) 电动车的仪表显示装置
CN100391773C (zh) 双向驾驶电动工程车
CN103496320A (zh) 一种新能源驱动车桥总成
CN101786468A (zh) 转向装置和底盘
CN208595178U (zh) 一种乘用车用冗余式电子驻车制动系统
CN109339541A (zh) 一种全向运动的汽车搬运机器人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81652A (zh) 具有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功能的电驱动式多功能运载车辆及其再生制动力分配控制方法
CN111016686A (zh) 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底盘及底盘网络系统
CN201293676Y (zh) 用于收费道路的动态车辆称重装置
CN105620549A (zh) 用于无轨导向电车的胶轮铰接式转向架及无轨导向电车
CN206856697U (zh) 一种底盘检测系统及汽车
CN2761494Y (zh) 新型超低地板纯电动客车
CN205562171U (zh) 多用电动汽车整车试验台
CN101607529A (zh) 高级智能电动车
CN201516898U (zh) 单人太阳能电动车
CN203472532U (zh) 一种新能源驱动车桥总成
CN113997959B (zh) 一种分布式永磁直驱的智能驾驶齿轨机车及其控制方法
CN212401113U (zh)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的整车线控系统
CN211390969U (zh) 一种无人驾驶纯电动环卫车底盘
CN210770099U (zh) 一种用于全地形车的后差速器控制系统
CN201140715Y (zh) 机车安全行车装置
CN203832252U (zh) 电动四轮微型货车
CN209260625U (zh) 一种带辅助再生制动的多模式纯电动扫路机行走控制系统
CN208233042U (zh) 一种综合行驶环境的车辆自适应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WUHAN NEW ENERGY AUTOMOB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140627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30070 WUHAN, HUBEI PROVINCE TO: 430056 WUHAN, HUBEI PROVINCE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627

Address after: 3, building 430056, building 2, hi tech Industrial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Hubei

Patentee after: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Address before: 430070 Hubei Province, Wuhan city Hongshan District Luoshi Road No. 122

Patentee before: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430056 3rd floor, building 2,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Jingkai Kechuang Op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6 3rd floor, building 2,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IES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7

Address after: No. 122, Lo lion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Hubei

Patentee after: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ddress before: No. 122, Lo lion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Hubei

Patentee before: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107

Address after: No. 122, Lo lion Road, Hongshan District, Wuhan, Hubei

Patentee after: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dustry Group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6 3rd floor, building 2,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Wuhan Jingkai Kechuang Operation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