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6496C - 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6496C
CN100366496C CNB2004100700560A CN200410070056A CN100366496C CN 100366496 C CN100366496 C CN 100366496C CN B2004100700560 A CNB2004100700560 A CN B2004100700560A CN 200410070056 A CN200410070056 A CN 200410070056A CN 100366496 C CN100366496 C CN 10036649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driving engine
main frame
motor bike
cooling vess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7005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79870A (zh
Inventor
池田英喜
藤原清隆
与仓康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798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98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649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6496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摩托车,其中具有向前倾斜的气缸体(29)的发动机(E)设置在主框架部件(11)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11)从车体框架(F)的头管(10)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29)结合的气缸盖(40)上的进气系统(6、7、41)从发动机(E)向上向前延伸。进气系统中的化油器(6)从气缸盖(40)向上向前设置。空气过滤器(7)设在冷却器(8)的上方并连接到副框架(Fs)上。该冷却器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姿态设置,从而其上端部分暴露在气缸盖(40)和进气量控制装置(6)之间。这样可以在摩托车的气缸盖和前轮之间的窄小空间中安装冷却器,从而能够抑制该摩托车总长的增加。

Description

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摩托车,其中具有向前倾斜的气缸体的发动机设置在主框架部件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从车体框架的头管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结合的气缸盖上的进气系统从发动机向上向前延伸,而冷却器设在发动机和前轮之间。
该进气系统包括设在前叉和主框架部件之间的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该主框架部件从头管向后向下延伸。过滤器壳体的内侧通过其上保持有过滤器元件的元件保持器分为连接到大气的未净化腔和连接到发动机的净化腔。
背景技术
一种摩托车由于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公开而已经公知,在该摩托车中具有向前倾斜的气缸体的发动机设置在主框架部件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从车体框架的头管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结合的气缸盖的进气系统从发动机向上向前延伸。
还有一种摩托车由于例如下述专利文献2的公开而已经公知,在该摩托车中具有向上的气缸体的发动机设置在车体框架上,并且散热器以向前倾斜的姿态设置在发动机和前轮之间。
一种上述类型的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由于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的公开而已经公知。
〔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139372
〔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特开平2-58450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2公开的摩托车冷却器中,具有向前倾斜气缸体的发动机设在主框架部件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从车体框架的头管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结合的气缸盖上的进气系统从发动机向上向前延伸,为了以某种方式安装该冷却器,在发动机气缸盖和后轮之间需要有很大的空间。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摩托车的总长。
考虑到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可以在一种摩托车的气缸盖和前轮之间的窄小空间中安装冷却器,从而能够抑制该摩托车总长的增加,在该摩托车中,具有向前倾斜气缸体的发动机设在主框架部件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从车体框架的头管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结合的气缸盖上的进气系统从发动机向上向前延伸。
另一方面,在该摩托车中,由于在前叉和从头管向后向下延伸的主框架部件之间的空间又窄又小,因此需要减小空气过滤器的尺寸,特别是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以将该用于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设置在该空间中。
因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空气过滤器中,空气过滤器的未净化腔形成得尽可能平坦,且连接到大气的管道通向未净化腔的上部。但是使用这样的结构,未净化腔的平坦化将受到该管道的限制,并且已经通过管道的空气不会散布到整个未净化腔,即,没有散布到整个过滤器元件,因此可能会降低过滤器元件的净化效率。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其可以使未净化腔充分平坦化并且可以提高过滤器元件的净化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第一个目的,根据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摩托车,其中具有向前倾斜的气缸体的发动机设置在主框架部件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从车体框架的头管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气缸体结合的气缸盖的进气系统从发动机向上向前延伸,同时冷却器设在发动机和前轮之间,该摩托车的第一个特征在于,进气系统中的进气量控制装置设置为从气缸盖向上向前,并且冷却器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姿态设置,从而其上端部分暴露在气缸盖和进气量控制装置之间,所述冷却器是油冷却器,油冷却器的上部和发动机的上部在同一高度接近配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该摩托车的第二个特征在于,除了第一个特征,该车体框架包括:具有头管和主框架部件并在其上支撑发动机的主框架,以及可拆卸接合到主框架上的副框架,且冷却器安装到副框架上。
另外,根据本发明,该摩托车的第三个特征在于,除了第二个特征,该副框架包括一对用于在其上支撑冷却器的左、右侧管,以及设置成从冷却器向前并与侧管互连的横管,所述冷却器的两侧面分别被所述左、右侧管(20、20)的支架(93、94)支承,所述左、右侧管(20、20)的所述支架(93、94)在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下位置不同。
另外,根据本发明,该摩托车的第四个特征在于,除了第二个特征,设在冷却器上方的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安装到副框架上。
应指出的是,上述主框架部件对应于以下描述的本发明工作实例的主管,进气系统对应于进气管、化油器和空气过滤器,进气量控制装置对应于化油器,且冷却器对应于油冷却器。
为了达到上述第二个目的,根据本发明,该进气系统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其设在前叉和主框架部件之间,该主框架部件从头管向后向下延伸,过滤器壳体的内侧通过其上保持有过滤器元件的元件保持器分为连接到大气的未净化腔和连接到发动机的净化腔,其第五特征在于,该元件保持器形成为分隔壁,以将未净化腔和净化腔相互分隔;且保持框架形成在分隔壁的中部并至少向着未净化腔侧凸出以在其上保持过滤器元件,保持框架的相对侧壁和未净化腔的内侧壁相互合作以限定一对连接到大气的槽形空气导入通道,该空气导入通道通过保持框架的相对侧壁与过滤器元件连通。
另外,根据本发明,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第六特征在于,除了第五特征,该分隔壁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空气入口管,用于使得空气导入通道的一端通向大气。
应该指出的是,上述主框架部件对应于下面描述的本发明的工作实例的主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特征,由于冷却器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姿态设置,从而其上端部暴露在以向前倾斜的姿态与气缸体接合的气缸盖和设置在气缸盖上方的进气量控制装置之间,因此在气缸盖和前轮之间的窄小空间可有效地用于在其上安装大容量的冷却器。因此,可提高发动机的冷却性能并可以减小摩托车的总长,同时,能够保证冷却器必要的离地距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特征,该冷却器可以在连接到主框架之前安装到副框架上,因此,安装操作可以容易地进行而不会受到邻近元件例如主框架和发动机的干扰。另外,它们的维护操作也可以在副框架从主框架卸下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这能够有助于提高安装的方便性和维护的方便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特征,由于通过横管保护冷却器不受路面凸起的干涉而且横管将连接左、右管相互连接,因此可以有效地加强副框架。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四特征,冷却器和空气过滤器可以在副框架连接到主框架之前安装到副框架上。因此,它们的安装操作可以容易地进行而不会受到邻近元件,例如主框架和发动机的干扰。另外,它们的维护操作也可以在副框架从主框架卸下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这能够有助于提高安装的方便性和维护的方便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特征,在发动机工作期间,流入空气过滤器的外部空气首先填充未净化腔的该对槽形空气导入通道,而后从整个空气导入通道通过保持框架的相对侧壁流到过滤器元件。因此,即使未净化腔是平坦的,导入的空气也可以散布到整个过滤器元件,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且能够延长过滤器元件抗堵塞的寿命。除此之外,由于该对空气导入通道由保持框架和未净化腔的内侧壁限定,因此不需要用于空气导入通道的特殊通道元件,可以简化结构,而且可以使未净化腔充分扁平化。这有助于减小空气过滤器在前、后方向上的总体尺寸,以及空气过滤器在前叉和主框架部件之间窄小空间的布置。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个特征,可以通过元件保持器和空气入口管的一体形成来实现零件数量的减少和结构的简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了该摩托车在车体盖卸下状态中的侧视图;
图3是从图1中箭头3所指方向看的视图;
图4是示出了围绕副框架的部件的俯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线5-5剖取的剖视图;
图6是车体盖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7是沿图3中线7-7剖取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3中线8-8剖取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3中线9-9剖取的剖视图;
图10是沿图3中线10-10剖取的剖视图;
图11是沿图3中线11-11剖取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线12-12剖取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1中部分13的放大垂直剖视图;
图14是空气过滤器部分的垂直剖侧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线15-15剖取的剖视图;
图16是沿图15中线16-16剖取的剖视图;
图17是在油冷却器周围部件的侧视图;以及
图18是沿图17中线18-18剖取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前叉
6、7、41…进气系统(化油器、空气过滤器、进气管)
7…空气过滤器
10…头管
11…主框架部件(主管)
29…气缸体
40…气缸盖
75…过滤器壳体
77…过滤器元件
78…元件保持器
78a…分隔壁
78b…保持框架
84…空气入口管
87…未净化腔
88…净化腔
E…发动机
F…车体框架
Fm…主框架
Fs…副框架
M…摩托车
Wf…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示于附图中的本发明的优选工作实例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本发明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示出了该摩托车在车体盖卸下状态中的侧视图;图3是从图1中箭头3所指方向看的视图;图4是示出了围绕副框架的部件的俯视图;图5是沿图1中线5-5剖取的剖视图;图6是车体盖的局部分解立体图;图7是沿图3中线7-7剖取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3中线8-8剖取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3中线9-9剖取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3中线10-10剖取的剖视图;图11是沿图3中线11-11剖取的剖视图;图12是沿图11中线12-12剖取的剖视图;图13是图11中部分13的放大垂直剖视图;图14是空气过滤器部分的垂直剖侧视图;图15是沿图14中线15-15剖取的剖视图;图16是沿图15中线16-16剖取的剖视图;图17是在油冷却器周围部件的侧视图;以及图18是沿图17中线18-18剖取的剖视图。
应指出的是:在以下描述中,前、后、左、右是针对摩托车而言的。
首先参见图1到图4,摩托车M包括:车体框架F;可转动支撑的前叉1,用于在车体框架F前端部分的转向运动并在其上支撑旋转的前轮Wf;枢转支撑的后叉2,用于在车体框架F后端部分上、下摆动并支撑后轮Wr;以及发动机E,支撑在前轮Wf和后轮Wr之间的车体框架F上。摩托车M还包括: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支撑在车体框架F上的行李箱3;安装到紧接在行李箱3后方的车体框架F上的燃料箱4;充当行李箱3盖子的前后型座椅5,该座椅还可以盖住燃料箱4;以及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车体盖C,它能够盖住发动机E、行李箱3等等。行李箱3作为座椅5的支撑基座。化油器6、空气过滤器7和油冷却器8连接到发动机E上。转向手柄18连接到从前叉1向上延伸的手柄杆上。
以下将顺序描述摩托车M的部件。
如图2到图4所示,车体框架F包括:主框架Fm,具有头管10,前叉1可转动支撑在其前端上;和副框架Fs,可拆卸地连接到主框架Fm上。主框架Fm包括从头管10向后向下延伸的主管11,以及一对连接到主管11后端部相对的左、右侧面上的左、右后管12、12。后管12、12在其后端相互一体连接。
在上述的车体框架F中,尤其是主管11的后半部分具有小于主管11前半部分的向后向下的角度,并具有接近水平位置的状态。主管11的后端在行李箱3的底壁3b的前端附近终止。
同时,后管12、12连接到主管11的后端部分上并具有后框架前部,该部分以一个角度向后向下延伸接近类似于主管11后半部分的水平状态,且后框架后部沿着后轮Wr的前面从后框架前部的后端向上弯曲并进一步向后延伸。一对左、右发动机挂架14、14固定地设在横向件65上,该横向件65设在后管12、12的后框架前部上,使得它们向下凸出。发动机E通过多个挂架螺栓30固定支撑在中心支架13、13和发动机挂架14、14上,并设在中心支架13、13的前方(见图12)。
后叉2通过水平枢轴15连接到中心支架13、13上以沿上下方向作摇摆运动,用于在发动机E和后轮Wr之间传递动力的链条运动传动系统16以环绕后叉2的方式设置。后减震器17设在后叉2的后端部分和后管12、12之间。
副框架Fs包括:一对左、右L形侧管20、20;横管21,用于通过连接支架19(参见图15)将侧管20、20的下前端部分相互连接;以及一对左、右底板支撑管22、22,其相对端连接到横管21相对的左、右端和左、右侧管20、20的中间部分上,并沿左、右方向向外凸出。多个在底板支撑管22、22前、后设置的第一支撑支架23、23和设置在底板支撑管22、22中部的一对第二支撑支架24、24焊接到底板支撑管22、22的上面。前连接板25、25和后连接板26、26分别一体形成在两个侧管20、20的上端部分和后端部分。左、右前连接板25、25通过螺栓31可拆卸地连接到主管11相对的左、右侧面上,且左、右后连接板26、26通过螺栓32可拆卸地连接到中心支架13、13上。
在副框架Fs连接到主框架Fm上之前,空气过滤器7和油冷却器8安装到副框架Fs上,它们将在下面详细描述。
如图2、图5和图15所示,发动机E包括:曲轴箱28,用于容纳和支撑曲轴27,该曲轴27水平设置且其相对两端指向左、右方向;和单缸的气缸体29,该气缸体连接到曲轴箱28上并以基本水平但处于向前倾斜的状态设置。气缸盖40接合到气缸体29的端面上,且化油器6通过肘形进气管41连接到气缸盖40的上表面上。发动机E的进气系统由进气管41、化油器6和空气过滤器7形成。该进气系统从气缸盖40向上向前延伸。
曲轴箱28具有膨胀端部28a、28b,该端部形成在曲轴28相对的左、右端部上,使得它们向外伸出超过气缸体29相对的左、右侧面。力矩转换器42和启动离合器43设在曲轴27的一端上并容纳在膨胀端部28a中,同时由曲轴27另一端部驱动的外转子型发电机44容纳在另一膨胀端部28b中。启动马达45设在曲轴箱28上面的中部。
现在参见图1和图3到图8,车体盖C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并包括:倒U形截面的发动机盖部分50,其从上方盖住主管11和发动机E;以及一对连接到发动机盖部分50前端上的左、右护腿板51、51。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的一对左、右底板元件52、52连续设在发动机盖部分50和护腿板51、51上。每个底板元件52、52包括连接到发动机盖部分50下端上的侧壁部分52a;从侧壁部分52a的下端左、右向外延伸的底板部分52b;以及从底板部分52b的外端向下弯曲的裙部52c。发动机检查窗49设在右侧底板元件52的侧壁部分52a中。
底板部分52b的底板面53由水平主底板面53m和副底板面53s构成,水平主底板面53m在侧视图中设在气缸体29的侧面区域中,副底板面53s从主底板面53m的后端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关系延伸到行李箱3相对的左、右侧的侧向位置。
底板元件52、52通过螺栓33固定到相同侧上的底板支撑管22、22的多个第一支撑支架23、23、…上。每个螺栓33的头部都容纳于形成在主底板面53m上的凹陷54中,使其不会凸出到主底板面53m上。底板元件52、52在其后端部分通过螺栓34固定到主框架Fm的后管12、12上(参见图3和图10)。
沿前、后方向为细长矩形的开口55(参见图6)设在每个底板元件52、52中,从而其通向主底板面53m,且阶梯板56设在开口55中并弹性支撑在相同侧的底板支撑管22、22上。特别地,如图4和图7所示,阶梯板56通过螺栓35安装到相同侧上的底板支撑管22的多个第二支撑支架24、24、…上,且弹性支撑元件57设在阶梯板56和第二支撑支架24之间。每个螺栓35的顶部都容纳于形成在阶梯板56上面上的凹陷58中,从而其不会凸出到阶梯板56的上面。弹性支撑元件57设在第二支撑支架24和阶梯板56之间并通过穿过它们延伸的螺栓35的紧固而施加一预载。为了限制该预载,轴环59安装在每个螺栓35的轴部上,并设在螺栓35的头部和第二支撑支架24之间。
阶梯板56具有类似于开口55的、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矩形形状,该开口55通向上述主底板面53m。间隙g设在阶梯板56和开口55的内圆周边缘之间,从而其允许弹性支撑元件57的弹性变形。阶梯板56设置为其上表面通常保持为与主底板面53m齐平。
由例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制成的底板垫子60放在每个底板元件52、52的整个底板面53上,即,在主底板面53m、副底板面53s和阶梯板56上。在阶梯板56和底板元件52、52之间的间隙g用底板垫子60覆盖。底板垫子60通过将多个锁紧凸起61、61、…弹性安装到多个锁紧孔62、62、…中而保持在阶梯板56和底板部分52b上,该锁紧凸起61以突出的方式设在底板垫子60的下面上,如图9所示,该锁紧孔62设在阶梯板56和底板元件52、52的底板部分52b中。
因此,在摩托车M的操作过程中,如果发动机E的振动作用到支撑该发动机E的车体框架F上,则弹性支撑件57通过其弹性吸收振动,从而最大限度地防止发动机E的振动从车体框架F传递到阶梯板56上。因此,由于弹性支撑件57的弹性变形,阶梯板56和底板元件52、52之间的干涉可以通过它们之间的间隙g来防止。
另外,由于底板元件52、52的底板面53围绕阶梯板56,因此可以保证驾驶者放脚的宽大空间,从而有助于提高舒适性。
另外,由于底板垫子60将阶梯板56和底板元件52、52之间的间隙g隐藏起来,同时盖在底板元件52、52的底板面53的上表面和阶梯板56上,因此改善了摩托车M的外观。另外,可以通过底板垫子60阻止例如由前轮Wf而溅起的泥水的外来物质从下方穿过间隙g,从而不仅防止底板垫子60被污染,也防止了阶梯板56和底板面53被污染。另外,由于底板垫子60具有弹性,因此不会妨碍由于弹性支撑件57的弹性变形所导致的阶梯板56和底板元件52、52之间的相对位移。
此外,从左、右底板元件52、52的开口55的后端向后延伸的副底板面53s向后向上倾斜。用于容纳力矩转换器42和启动离合器43的、发动机E的曲轴箱28的膨胀端部28a和用于容纳外转子型发电机44的膨胀端部28b设在副底板面53s的正下方。因此,可以将副底板面53s延伸到行李箱3的左、右侧的侧向位置,而不与膨胀端部28a、28b干涉,且驾驶者可以将膝盖弯曲而将脚放在副底板面53s上。这有助于提高舒适性。
现在参见图11到图13,行李箱3安装到主框架Fm的左、右后管12、12上,从而其底部夹在二者之间。特别地,行李箱3连接到主管11的后端,一对左、右前安装架66、66固定到横向件65的后表面上,该横向件65将左、右后管12、12的前端部互连,同时一对左、右后安装架67、67固定到两个后管12、12的上部上。行李箱3的底壁3b通过螺栓36安装到前安装架66、66上,每个螺栓36都带有设在二者之间的弹性支撑件68。另外,凸缘部分3a突出且一体地设在行李箱3上部的后表面上,该凸缘部分3a通过螺栓37安装到后安装架67、67上,每个螺栓37都带有设在二者之间的弹性支撑件69。另外,横向件65′连接到左、右后管12、12上并将后管12、12的上方弯曲开始部分一体互连,且行李箱3的底壁3b设在横向件65′的附近,从而将行李箱3做得尽可能深些。
以这种方式安装在左、右后管12、12之间的行李箱3尤其可使得底壁3b的后侧更深,以保证很大的容量,而不会受到两个后管12、12的干扰。更特别地,行李箱3的底壁3b以向后向下倾斜的状态沿着且类似于后管12、12的后框架前部的上表面设置,后管12、12以向后向下倾斜的状态并接近于水平状态延伸,从而可以使全遮式头盔H以向后向下倾斜的姿态容纳在其中,其下开口在行李箱3中指向下方。因此,行李箱3可以抑制座椅5高度的增加,同时保证其中容纳全遮式头盔H的大容量。
辅助箱70一体形成在行李箱3的底壁3b的中部,使得其向下突出且其上表面打开。辅助箱70设在横向件65、65′之间。例如,诸如电池71的辅助装置容纳在辅助箱70中。另外,盖子72以可开关辅助箱70的方式通过铰销73安装到行李箱3的底壁3b上。盖子72的端部可以通过机用螺钉38固定到底壁上。盖子72具有从行李箱3向内膨胀的中心部分,以增加辅助箱70的有效容量,其膨胀部分72a容纳在头盔H的空腔中,且不与头盔H发生干涉,头盔H容纳于行李箱3中。
座椅5通过铰销63安装到行李箱3的上前端部以开、关行李箱3的开口表面,且用于保持关闭状态的插销64设在座椅5和后管12、12的后端部之间。
行李箱3和发动机E设置成底壁3b和曲轴箱28在上下方向上彼此邻近定位。这样的布置可以通过使得主管11的后端在行李箱3的底壁3b前端附近终止,且将行李箱3设置这样,即其底壁3b在后框架前部沿后管12、12的上表面延伸,该后框架以向后向下倾斜的状态延伸到接近水平状态,从而保证宽大的空间而不与底壁3b下方的主管11发生干涉,并有效利用了用于布置发动机E的曲轴箱28的空间。结果,可以保证在气缸体29和前轮Wf之间的较大空间,并有助于例如空气过滤器7和油冷却器8的辅助装置的布置,以及能够达到减小轮距长度。
现在参见图14到图16,发动机E的空气过滤器7通过螺栓39安装到副框架Fs的左、右前连接板25、25上,并设在大体以水平状态向前倾斜的气缸体29的前上方。空气过滤器7的壳体,即过滤器壳体75包括:前半壳体75a;和后半壳体75b,其通过多个机用螺钉46连接到前部壳体75a上。用于保持过滤器元件77的元件保持器78被保持在两个半壳体75a、75b之间。两个半壳体75a、75b均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且前半壳体75a前后较浅而后半壳体75b前后较深。一对左、右支架79、79一体形成在后半壳体75b的上表面上,并通过螺栓39连接到副框架Fs的左、右前连接板25、25上。
元件保持器78也由合成树脂制成,包括:在其外周上具有密封凸起80的分隔壁78a;以及呈上下细长矩形的保持框架78b,其一体形成在分隔壁78a的中部。由纸制成的过滤器元件77在其周缘部分插入接合到保持框架78b的内周壁中。框架套81热填塞到邻近后半壳体75b的保持框架78b的端面上,其由冲压板构成,该冲压板覆盖过滤器元件77的一个侧面。
在分隔壁78a外周上的密封凸起80安装到形成在前后半壳体75a、75b接合面上的密封槽82、83中。一对左、右空气入口管84以向后突出的方式一体形成在分隔壁78a的上端部。同时,一对膨胀部分85、85以向上膨胀的方式形成在前半壳体75a的上端侧,且左、右空气入口管84通过膨胀部分85、85向后向外突出,从而空气通过空气入口管84导入到前半壳体75a中。
连接管86的一端连接到后半壳体75b的侧壁上且其另一端连接到发动机E的化油器6上。因此,前半壳体75a的内侧用作未净化腔87而后半壳体75b的内侧用作净化腔88。
元件保持器78的保持框架78b突出超过分隔壁78a相对的前后侧面,且槽状空气导入通道89、89特别是由保持框架78b相对的左、右侧壁和前半壳体75a的左、右侧壁限定,使得它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该保持框架78b突出到未净化腔87一侧。空气入口管84连接到空气导入通道89、89的上端。另外,空气导入通道89、89与横跨保持框架78b侧壁的过滤器元件77连通。
另外,导入壁90、90形成在前半壳体75a和分隔壁78a上,从而它们使得已经穿过空气导入管84的空气流到在空气导入通道89、89下方的位置。每个导入壁90都包括形成在前半壳体75a上的突出壁90a,和一对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在分隔壁78a上的突出壁90b、90b,即从左、右将突出壁90a夹在二者之间。
在发动机E的工作过程中,当其在进气冲程时,外部空气首先从左、右空气入口管84进入未净化腔87中。随即,已经通过空气入口管84的空气通过对应的导入壁90、90进入到在空气导入通道89、89下方的位置,然后从整个空气导入通道89、89流到横跨保持框架78b侧壁的过滤器元件77。因此,即使未净化腔87在前后方向上是平坦的,导入的空气也能够散布到整个过滤器元件77,并能够被充分净化。
另外,由于该对左、右空气导入通道89、89由伸向未净化腔87一侧的保持框架78b和前半壳体75a相对的左、右侧壁限定,因此不必有用于空气导入通道89、89的特殊通道部件。因此,可以简化结构并可以充分平坦未净化腔87。这有助于减小整个空气过滤器7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并有助于空气过滤器7在前叉1和主管11之间窄小空间中的布置,该主管11位于处于向前倾斜姿态的气缸体29的上方。
另外,由于该对连接到左、右空气导入通道89、89上端的空气入口管84、84一体形成在元件保持器78的分隔壁78a上,因此能够减少零件数量并简化空气过滤器7的结构。
现在参见图2、图17和图18,冷却发动机E的润滑油的气冷型油冷却器8以平坦的形状沿着多个彼此一体连接的冷却壳91、91、…的前后方向形成,每个冷却壳都在其外周上具有冷却翅片91a。油冷却器8通过螺栓47安装到设在左、右侧管20、20上的上下支架93、94上,每个螺栓47都在二者之间具有弹性支撑件95。因此,油冷却器8沿着左、右侧管20、20之间的陡坡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姿态设置,从而其上端部暴露在气缸盖40和化油器6之间,气缸盖40以向前倾斜的姿态连接到气缸体29上,化油器6设在气缸盖40的上方。另外,上述的横管21设置成其从前方覆盖油冷却器8的下端部。
通气窗92支撑在左、右侧管20、20上并设在前轮Wf和副框架Fs之间,从而其将气流(running wind)大体垂直地导入到油冷却器8的前面。
由于油冷却器8以向后倾斜的姿态沿着陡坡设置,从而其上端部暴露在气缸盖40和化油器6之间,气缸盖40以向前倾斜的姿态连接到气缸体29上,化油器6设在气缸盖40的上方,因此在气缸盖40和前轮Wf之间的窄小空间可以有效地用于在其上安装大容量的油冷却器8。因此,可以提高发动机E的冷却性能并减小摩托车M的总长,同时,可以保证油冷却器8必要的离地距离。
另外,尽管油冷却器8以向后倾斜的姿态设置,但由于气流通过通气窗92被大体垂直地导入到油冷却器8的前面,因此油冷却器8也可以获得良好的空气冷却状态。
另外,由于通过覆盖油冷却器8下端部的横管21来保护空气冷却器8不受路面凸起的干涉,并且该横管21将左、右侧管20、20彼此连接且将左、右底板支撑管22、22彼此连接,因此能够有效地加强副框架Fs。
另外,由于油冷却器8与空气过滤器7一起安装到副框架Fs上,副框架Fs相对于主框架Fm可拆卸,因此如果油冷却器8和空气过滤器7在副框架Fs连接到主框架Fm上之前安装到副框架Fs上,则可以容易地进行安装操作而不会受到邻近元件(例如主框架Fm和发动机E)的干扰。另外,它们的维护操作也可以在副框架Fs从主框架Fm卸下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因此在安装方便性和维护方便性方面非常优异。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工作实例,而是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以各种形式作出修改。例如,发动机E形成为水冷型,油冷却器8可由散热器代替。

Claims (7)

1.一种摩托车,其中具有向前倾斜的气缸体(29)的发动机(E)设置在主框架部件(11)的下方,该主框架部件(11)从车体框架(F)的头管(10)向后向下延伸,并且连接到与所述气缸体(29)结合的气缸盖(40)上的进气系统(6、7、41)从所述发动机(E)向上向前延伸,同时冷却器(8)设在所述发动机(E)和前轮(Wf)之间,所述摩托车的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系统(6、7、41)中的进气量控制装置(6)从所述气缸盖(40)向上向前设置,并且所述冷却器(8)以向后向上倾斜的姿态设置,从而其上端部分暴露在所述气缸盖(40)和所述进气量控制装置(6)之间,所述冷却器是油冷却器,油冷却器的上部和发动机的上部在同一高度接近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框架(F)包括:具有所述头管(10)和所述主框架部件(11)并在其上支撑所述发动机(E)的主框架(Fm),以及可拆卸地接合到所述主框架(Fm)上的副框架(Fs),且所述冷却器(8)安装到所述副框架(Fs)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框架(Fs)包括一对用于在其上支撑所述冷却器(8)的左、右侧管(20、20),以及设置成从所述冷却器(8)向前并与所述侧管(20、20)互连的横管(21),所述冷却器的两侧面分别被所述左、右侧管(20、20)的支架(93、94)支承,所述左、右侧管(20、20)的所述支架(93、94)在车辆上下方向中的上下位置不同。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6、7、41)中的空气过滤器(7)设在所述冷却器(8)的上方并安装到所述副框架(Fs)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系统(6、7、41)包括:摩托车发动机的空气过滤器(7),其设在前叉(1)和主框架部件(11)之间,该主框架部件(11)从头管(10)向后向下延伸,过滤器壳体(75)的内侧通过其上保持有过滤器元件(77)的元件保持器(78)分为连接到大气的未净化腔(87)和连接到所述发动机(E)的净化腔(88),并且
其中所述元件保持器(78)由分隔壁(78a)形成,以将所述未净化腔(87)和所述净化腔(88)相互分隔;且保持框架(78b)形成在所述分隔壁(78a)的中部并至少向着所述未净化腔(87)侧凸出以在其上保持所述过滤器元件(77),所述保持框架(78b)的相对侧壁和所述未净化腔(87)的内侧壁相互合作以限定一对连接到大气的槽形空气导入通道(89、89),所述空气导入通道(89、89)通过所述保持框架(78b)的相对侧壁与所述过滤器元件(77)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保持器(78)具有形成在其中的空气入口管(84),用于使所述空气导入通道(89、89)的一端通向大气。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通气窗设置在所述副框架的前方,以使气流垂直地导入到所述冷却器。
CNB2004100700560A 2003-08-06 2004-08-05 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49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288182 2003-08-06
JP2003288182 2003-08-06
JP2003288180 2003-08-06
JP2003288180 2003-08-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9870A CN1579870A (zh) 2005-02-16
CN100366496C true CN100366496C (zh) 2008-02-06

Family

ID=345938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7005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6496C (zh) 2003-08-06 2004-08-05 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0366496C (zh)
TW (1) TWI253426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0815A (zh) * 2010-05-14 2010-10-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弯梁摩托车车架
CN111886179A (zh) * 2018-03-29 2020-11-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0701B2 (ja) * 2009-07-08 2013-06-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式鞍乗り型車両
JP6061083B2 (ja) * 2013-01-29 2017-01-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用内燃機関のエアクリーナ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8450B2 (zh) * 1981-05-08 1990-12-07 Yamaha Motor Co Ltd
CN1158939A (zh) * 1996-03-05 1997-09-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下弯架型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机构
CN1217273A (zh) * 1997-11-12 1999-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CN1235102A (zh) * 1998-04-23 1999-11-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的散热器的设置结构
CN1300693A (zh) * 1999-12-17 2001-06-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散热器配置构造
CN1366129A (zh) * 2001-01-19 2002-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结构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58450B2 (zh) * 1981-05-08 1990-12-07 Yamaha Motor Co Ltd
CN1158939A (zh) * 1996-03-05 1997-09-10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下弯架型摩托车发动机的冷却机构
CN1217273A (zh) * 1997-11-12 1999-05-2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的物品收容室支承构造
CN1235102A (zh) * 1998-04-23 1999-11-1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小型摩托车的散热器的设置结构
CN1300693A (zh) * 1999-12-17 2001-06-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两轮车散热器配置构造
CN1366129A (zh) * 2001-01-19 2002-08-2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空气滤清器的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0815A (zh) * 2010-05-14 2010-10-06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弯梁摩托车车架
CN111886179A (zh) * 2018-03-29 2020-11-0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跨骑型电动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9870A (zh) 2005-02-16
TW200510209A (en) 2005-03-16
TWI253426B (en) 2006-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75748B2 (en) Rear structure of all terrain vehicle
JP2004156486A (ja)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パン構造
JPH1111371A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フートボード取付け構造
EP0755819A1 (en) Motorcycle in particular of the scooter type
EP0755852B1 (en) A frame arrangement for a motorcycle
CN100366496C (zh) 摩托车
EP0751288B1 (en) Power unit in particular for a motorcycle
EP2502811B1 (en) Evaporated fuel treatment device for motorcycle
EP0756110B1 (en)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system
JP4280375B2 (ja) 自動2輪車の冷却装置
JP2007308000A (ja) エンジンの吸気ダクト構造
EP0755853A1 (en) Seat device for a motorcycle
JP3707565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S645679Y2 (zh)
CN100333963C (zh) 摩托车
JPH0886221A (ja) 自動車用ディーゼルエンジン
JP359470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カバー
JP4243221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ア構造
JP4384940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用エアクリーナ
JP3591774B2 (ja) 自動2輪車用カウル
JP3649776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シート装置
JP4381903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00564817C (zh) 小型车辆
JPH1111170A (ja) 不整地走行用車両のベルト室冷却構造
CN1331705C (zh) 摩托车的底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206

Termination date: 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