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65502C -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 Google Patents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65502C
CN100365502C CNB031101852A CN03110185A CN100365502C CN 100365502 C CN100365502 C CN 100365502C CN B031101852 A CNB031101852 A CN B031101852A CN 03110185 A CN03110185 A CN 03110185A CN 100365502 C CN100365502 C CN 100365502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y film
laser beam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emulsion layer
sensitive emul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101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74226A (zh
Inventor
远藤惠介
西田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1119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3749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091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8618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502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408609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575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00545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225975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1178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742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42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550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5502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C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PHOTOGRAPHIC PROCESSES, e.g. CINE, X-RAY, COLOUR, STEREO-PHOTOGRAPHIC PROCESSES; AUXILIARY PROCESSES IN PHOTOGRAPHY
    • G03C5/00Photographic processes or agents therefor; Regeneration of such processing agents
    • G03C5/60Processes for obtaining vesicular ima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28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thermochromic compounds or layers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s, microcapsules, bleachable dyes or heat- decomposable compounds, e.g. gas- liberating
    • B41M5/288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using thermochromic compounds or layers containing liquid crystals, microcapsules, bleachable dyes or heat- decomposable compounds, e.g. gas- liberating using gas liberating compounds, e.g. to obtain vesicular or blow-up imag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CPHOTOSENSITIVE MATERIALS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PHOTOGRAPHIC PROCESSES, e.g. CINE, X-RAY, COLOUR, STEREO-PHOTOGRAPHIC PROCESSES; AUXILIARY PROCESSES IN PHOTOGRAPHY
    • G03C11/00Auxiliary processes in photography
    • G03C11/02Marking or applying tex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30/00Radiation imagery chemistry: process, composition, or product thereof
    • Y10S430/146Laser beam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Laser Beam Processing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Abstract

通过在X光胶片上照射激光束,其中X光胶片中包含设有感光乳剂层的载体层,可以熔化感光乳剂层,在感光乳剂层中产生大量微小气泡,并且使感光乳剂层变成凸面,从而形成可见点图案。选择照射时间和激光束的波长,使得在载体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不产生分离。通过散焦和照射激光束,X光胶片可以基本上均匀地接收激光束的能量。另外,还可形成底面层,并且可在底面层上照射激光束而在底面层上形成点图案。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置和一种方法,用于在卷式感光材料上形成代表识别信息的标记图案,并将感光材料切割成片材。

Description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激光标记方法,用于在感光材料,即照相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或者热显影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从而在其上形成一个标记图案,如字符或符号。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其上形成有一个标记图案的感光材料,以及一种从激光器向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上照射激光束的激光标记方法,其中在基层的表面上形成感光乳剂层,在感光乳剂层上形成点图案,点图案中的感光乳剂层被热熔化和变形,从而通过点图案的组合而形成了包括可见字符或符号的标记图案。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能够形成作为标记图案的一维条形码。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用于在单侧型感光胶片上形成标记图案,其中在一载体如PET的一侧形成包括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并在另一侧形成一个底面层。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感光材料加工方法,其用于将感光材料从一个料卷加工成具有预定尺寸的片材,并涉及加工成的感光材料。
背景技术
作为用激光在材料表面上标记字符和符号的技术,现有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文献(JP-A)No.10-305377中公开的技术。另外,在日本专利No.3191201(下面称作“现有技术”)中提出的标记技术中,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照射激光束,通过在感光材料的表面上产生灰雾和变形而形成点,由点阵结构形成字符和符号。
在该现有技术中,每个点的激光照射时间(脉冲宽度)被设定为至少30微秒或更多,以产生变形或热形成灰雾,从而提高可见度。
但对于点阵绘图,没有关于点形状和加工方法的准则用以获得具有良好可见度的标记(字符或符号)。针对激光束照射时间,必须用实验确定作为参数的照射目标材料、激光类型和振荡波长。
这些实验的结果也会随判断可见度的人的不同而变化,激光照射装置的条件管理不能定量地(数字化地)完成,难以进行稳定的标记。
在X光胶片的情况下,X光胶片的原始质量有时受到激光照射的损害,即通过激光照射已经在周边区域分散的感光乳剂层粘结到胶片表面上,由于激光再次照射到其上粘结有感光乳剂层的部分而导致胶片燃烧,产生了热形成灰雾和光形成灰雾,在粘结到感光乳剂层上的同时形成一个图像,使这些部分呈白色而看不见(所谓白斑)。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在进行照射时使感光乳剂层不分散。但即使在通过激光照射进行标记后不会马上看到分散,感光乳剂层有时也会在随后的步骤如显影过程中分离。这种现象会在感光乳剂层与基层之间产生了间隙的状态下发生。这种分离对于可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导致评价上的差异,其中当用户对可见度进行评价时认为胶片不正确,而不论在制造阶段对可见度的评价中是否认为胶片正确。
另外,当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标记字符或符号时,一个激光束光斑照射在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上。这样,在用激光束的能量熔化感光乳剂层等中包含的明胶的过程中产生了微小气泡,从而形成了凸面部分。由于光的反射被气泡之间的大量边界膜改变,这些凸面部分变成了可见的点,通过这些点的结构形成了作为标记图案的字符和符号。
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中,由激光束熔化的感光乳剂层有时会在围绕激光束照射位置的区域分散。在分散开的感光乳剂层粘结到感光材料表面上的情况下,有时会在粘结有分散感光乳剂层的部分上形成图像时产生所谓的白斑。
另外,当连续照射激光束时,分散的感光乳剂层有时会被激光束燃烧,并产生灰雾。如此产生的灰雾降低了感光材料的产品质量。
另外,在将PET载体用作基层并在基层上形成感光乳剂层的X光胶片中,当照射激光束并形成点时感光乳剂层有时容易与基层分离。当感光乳剂层容易与基层分离时,虽然在形成点之后点的可见度立即变得很高,但在胶片显影时感光乳剂层从基层分离且可见度变得极低。也就是说,当由于激光束的照射而使感光乳剂层容易从基层分离时,形成在X光胶片上的字符和符号的可见度有时会在显影之前和之后改变。
尽管前述现有技术提出了通过限制每个点的激光束照射条件而确保可见度,但没有提出如何防止由于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而导致的质量问题以及如何防止在显影之前和之后可见度改变的方案。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使用以低输出功率振荡的激光束向感光材料施加能量而形成正确的点。但当使用低输出功率激光时,需要花费时间来施加形成点所需的能量。也就是说,必须长时间照射激光束,而当长时间照射激光束时,热量有时传导到感光材料内部,使感光乳剂层与基层分离。因而导致在显影之前和之后字符和符号的可见度的改变。
当在X光胶片上形成高可见度的点时,点的直径必须是一个预定值或更高。因此现有技术中提出了通过适当控制激光束的照射时间来形成高可见度的点。另外,将点之间的间隔设定在一个预定范围内,能够提高通过点阵结构形成的字符和符号的可见度。
当激光束照射到X光胶片上并形成点时,有时会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一个间隙。虽然在X光胶片上形成点(标记图案)之后这个间隙即刻提高了点的可见度,但该间隙上方的感光乳剂层与基层分离并降低了点的可见度。也就是说,在用户使用胶片的阶段,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的间隙降低了点的可见度。
因此,当激光束照射到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并形成标记图案时,优选的是这样的点形状,即在形成点的阶段与随后的加工步骤之间可见度没有改变。
已经多样地提出了这样的构造,其中通过由点阵结构形成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的标记图案而赋予了各种信息。
代替字符和符号来表达信息的符号的一个例子是条形码。所谓的一维条形码是常见的,它们用不同厚度和间隙的线条的组合来代表字符和符号。通过使用这种条形码,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记录大量信息。另外,通过在X光胶片的加工步骤中用条形码读取机自动读取该信息,能够根据作为标记图案记录的信息而适当地加工X光胶片。
当用从标记头发射的激光束光斑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记录条形码时,必须停止X光胶片的输送,或者要移动标记头来与X光胶片的输送速度相匹配。
也就是说,当用光斑激光束在X光胶片上形成一个条(线),而不是点时,必须在已经相对于标记头相对停止了X光胶片的状态下照射激光束。
但当以预定的间隔在卷式X光胶片上记录作为标记图案的条形码时,产生了这样的问题,即当X光胶片的输送停止时,记录标记图案所需的时间变长,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的加工时间变长,加工效率下降。
另外,当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标记字符和符号时,一个光斑激光束照射在感光材料上设有感光乳剂层的一侧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适当地控制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而形成高可见度的点。
当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并进行标记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以及由于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而分离的感光乳剂层粘结到感光材料表面上。当在灰尘及分离的感光乳剂层(感光乳剂废料)粘结到感光材料表面上的状态下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时,灰尘及感光乳剂层被激光束的能量燃烧,在感光材料中产生灰雾。而且,当在感光乳剂层等粘结在感光材料上的状态下在感光材料上进行图像曝光时,感光材料显影时产生所谓的白斑。
然而,必须在保持高清洁度的环境中进行标记,以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在标记时粘结到感光材料的表面上,而这一点就成本以及装置所设置的环境而言,就是极其困难的。
另外,在机械领域,从环境安全和空间效率的观点来看,减少加工流体废料的量是需要的。这样,提出了用于医疗诊断和照相技术的光敏热显影感光材料,其中可通过用激光图像调节器或激光成像器对感光材料进行高效曝光而形成具有高分辨率和清晰度的清楚的黑色图像,简单且对环境无害的热显影系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这种光敏热显影感光材料是感光胶片,其中在PET载体的一侧形成作为所谓感光乳剂层的层,该层包括感光卤化银、非光敏有机银盐、热显影剂及粘合剂,并具有设置感光乳剂层的一侧容易损坏的性质。
因此,在进行激光加工且在激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感光乳剂废料粘结到光敏热显影感光材料上时,问题在于,不仅容易产生灰雾,而且表面容易由于灰尘和感光乳剂废料而损坏。
至于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的片材,通过切开和切割其中较宽和较长的感光材料被卷绕成卷的料卷,将感光材料制成具有最终形式尺寸的片材。用一个包装材料将已经加工成最终形式片材的大量感光材料片材堆叠和包装起来或者容纳在一个料库中并包装起来。
作为识别图像记录材料如感光材料片材的方法,已经提出向每个包装单元增加识别信息,如将其上记录有识别信息的标签固定到其中包装有图像记录材料的包装件或料库上,或者将识别信息记录在堆叠的图像记录材料中的最底层图像记录材料上。这样容易识别(确定)单个包装单元中的图像记录材料并获取各种信息,且通过自动读取识别信息,在使用图像记录材料时能够清楚地检验图像记录材料是否适于其用途。
但在这些提议中,将其上记录有识别信息的标签固定到包装材料或料库上的劳动依赖于手工劳动。因此存在工人忘记固定标签或者错误地固定标签的可能性。当工人忘记固定标签或者错误地固定标签时,不能判断图像记录材料是否是适于其用于的类型。特别是在自动读取识别信息而工人忘记固定标签或者错误地固定标签的情况下,有时会浪费包装单元中的图像记录材料。也就是说,当图像记录材料出现问题时,难以确定图像记录材料,而且由于不能跟踪加工历史,不可能调查问题的原因。
另外,当识别信息在堆叠的最底层图像记录材料上提前被燃烧时,必须将其上记录有识别信息的图像记录材料保留到最后。由于识别信息没有记录在其它图像记录材料上,当从包装单元中取出其上记录有识别信息的图像记录材料时,很难进行识别。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事实,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获得一种感光材料及一种可定量判断可见度的激光标记方法,该方法能够在感光材料的图像质量上保持最初获得的提高,并能够提高点图案的可见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能够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上形成具有高可见度的标记图案,其中在随后步骤的加工过程中可见度没有改变,即在显影之前和之后可见度没有改变。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能够在感光材料上高效地形成作为标记图案的条形码。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能够防止在用激光束进行标记时,感光胶片如热显影感光材料和X光胶片的最终图像质量由于灰尘或感光乳剂废料而降低。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感光材料和一种感光材料加工方法,通过该方法,当从一个料卷将感光材料加工成具有预定尺寸的片材时,牌号(产品等级)信息和加工信息清楚。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是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用于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可见标记图案,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感光材料,该感光材料包括基层,该基层的表面上形成感光乳剂层;将激光束照射在该感光乳剂层上,从而在感光乳剂层内部产生气泡;及在感光乳剂层由于气泡的产生而变成凸面的时刻,停止照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凸面点图案,该凸面点图案在感光乳剂层内部包括多个微小的气泡。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激光的照射时间设定为能够形成点图案,使感光乳剂层变成凸面,并在凸面点图案内部形成微小气泡。这些气泡可以是独立的气泡或者连续的气泡,其基本边界部分(间壁)产生漫反射,从而可形成高可见度的点图案。
上述方面可包括控制激光束照射时间的步骤,使形成在感光材料感光乳剂层表面上的凸面点图案距表面的高度为10微米或更小,而且大量形成在凸面点图案内部的微小气泡具有1至5微米的直径。
在上述方面中,凸面点图案形成在感光乳剂层上,用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的上表面作为参照物,凸度为10微米或更小。另外,在凸面点图案内部形成了多个微小气泡。由于每个气泡的直径为1至5微米,且在感光乳剂层由于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而膨胀的过程中,可以用上述数值作为参照设定激光束的照射时间。气泡之间的边界部分(间壁)导致漫反射,从而可形成高可见度的点图案。
在上述方面中,可形成点图案,从而在基层与内部形成凸面点图案的感光乳剂层之间的边界不产生间隙。
在由激光器照射激光束过程中形成气泡之后,感光乳剂层会与基层分离,并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一个间隙。虽然该间隙与微小气泡相似地产生漫反射,从而在形成点图案之后立即提高了可见度,但凸面点图案自身在后加工过程中(如当对感光材料进行显影时,等等)分离,当用户使用感光材料时降低了可见度。因此对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进行控制(即不过分施加热能),使得在基层与其中形成凸面点图案的感光乳剂层之间没有间隙,从而防止了在后加工之前和之后可见度发生改变。另外,通过防止凸面点图案分离,感光乳剂层不附着到感光材料表面上,还可以防止作为感光材料原始质量的图像质量下降。
在上述方面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将激光束的振荡波长设定为9.2微米至9.8微米。
与可从市场上购买到的CO2激光器的振荡波长(约10.6微米)不同,9.2微米到9.8微米的激光束振荡波长不是一个常用的波段。但通过选择该波段,可以在一个相对较宽范围的照射时间内形成所需的点图案,并可简化对激光束的控制。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是一种感光材料,其包括基层和设置在该基层的表面上的感光乳剂层,其中通过向感光乳剂层上照射激光束而在感光乳剂层上形成可见的点图案,该点图案以与感光乳剂层的表面之间10微米或更小的高度凸面成形,并在其中大量形成有直径为1至5微米的微小气泡。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点图案是凸面成形的感光乳剂层,其凸度是感光材料的+10微米或更小的厚度。另外,在点图案内部形成了多个微小气泡。由于每个气泡具有1至5微米的直径且在感光乳剂层由于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而膨胀的过程中形成的,用上述数值作为参照来设定激光束的照射时间。气泡之间的边界部分(间壁)导致漫反射,从而可形成高度可见的点图案。
在第二方面中,可相对于感光材料形成点图案,使得在基层与其中形成凸面点图案的感光乳剂层之间不产生间隙。
在由激光器照射激光束的过程中形成气泡之后,感光乳剂层与基层分离,并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一个间隙。虽然该间隙与微小气泡相似地产生漫反射,从而在形成点图案之后立即提高了可见度,但凸面点图案自身在随后的加工过程中(如当对感光材料进行显影时,等等)分离,当用户使用感光材料时降低了可见度。因此对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进行控制(即不过分施加热能),使得在基层与其中形成凸面点图案的感光乳剂层之间没有间隙,从而防止了在随后的加工之前和之后可见度发生改变。另外,通过防止凸面点图案分离,感光乳剂层不附着到感光材料表面上,还可以防止作为感光材料原始质量的图像质量下降。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是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用于在感光材料上形成由点阵结构构成的可见标记图案,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包含有载体的感光材料,该载体的至少一侧上形成有感光乳剂层;设定激光振荡器,使它能够向感光乳剂层上照射激光束;用该激光振荡器将激光束以光斑的形式照射在感光乳剂层上,从而将预定量的能量施加在感光材料上;其中通过在预定时间内施加预定量的能量而在感光乳剂层内部产生大量气泡,从而形成可见点。
根据上述方面,激光束以光斑的形式照射在感光材料上,从而通过由于熔化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的过程而产生的微小气泡形成点,并由点阵结构形成标记图案。另外,在本发明中,通过用激光束向感光材料施加能量而形成了标记图案,其中可见度没有由于感光材料的显影而改变,通过该能量,可形成适当的点,且其中在感光材料显影之前和之后可见度变化很小。
由激光束施加在感光材料上的能量随激光振荡器的振荡输出功率和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而变化。另外,通过延长激光束的照射时间,激光束的热量传导到感光材料内部,在载体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了一个间隙,该间隙使感光乳剂层分离。
因此,可将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其中在载体与感光乳剂层之间没有产生间隙,使用在该时间内能够向感光材料施加预定能量的激光振荡器和振荡输出功率。
也就是说,可以利用具有高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缩短激光束的照射时间。
因此可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高可见度的点,其中由于感光材料的显影而造成的可见度改变很小,并形成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
可以根据感光材料以及由激光振荡器振荡的激光束的振荡波长而设定本发明中激光束的照射时间。
也就是说,能够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适当点的激光束的能量随激光束的振荡波长,并随感光材料而不同。
因此,通过根据感光材料以及激光束的振荡波长而设定照射时间,可以使用具有高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使实际照射时间短于该时间。
第三方面的特征还在于,由扫描系统扫描激光束并照射在感光材料上,从而形成标记图案的点阵结构。
根据第三方面,提高了激光振荡器的振荡输出功率,缩短了用于形成一个点的激光束的照射时间,从而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点。
因此,可由扫描系统扫描激光束,用一个激光振荡器形成大量点。
因此,可以不用一个激光振荡器而由点阵结构形成标记图案,且能够使标记装置紧凑。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是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用于通过向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在预定的输送方向上输送感光材料;设置激光振荡器和聚光器,将从激光振荡器发出的激光束聚焦为照射在所输送感光材料的表面上的光斑;及通过该聚光器将激光束照射在感光材料上,使感光材料的表面所在的位置与激光振荡器之间的距离远于由聚光器会聚的激光束的焦点与激光振荡器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
根据第四方面,相对于激光束的焦点散焦和设置感光材料,并照射激光束。通过对激光束进行散焦,当激光束照射在感光材料上时该点的能量变成基本上均匀。因此能够防止由于激光束的能量部分提高且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产生一个间隙而使能量传导到内部。
因此,可见度较高,并能够防止可见度大幅下降,即使在加工步骤中,如针对感光材料进行显影。
第四方面的特征还在于,当以预定速度输送感光材料经过一个预定位置时,在照射激光束的同时由扫描机构沿基本上垂直于感光材料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进行扫描,该预定位置与激光振荡器之间的距离远于由聚光器产生的激光束的焦点与激光振荡器之间的距离。
根据第四方面,将感光材料散焦并设置成远离激光束的焦点,并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通过向远离其焦点的一个方向对激光束进行散焦,形成在感光材料上的点直径加宽,从而能够通过以预定间隔形成点而在一个条上连续形成点。
此时,由于可通过在输送感光材料的同时照射激光束而沿感光材料的输送方向将点形成长椭圆形,当在条中连续形成点时这些点的粗度可变得更粗。
因此,能够在感光材料上作为标记图案形成一个条形码的条。
第四方面的特征还在于,激光振荡器沿感光材料的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
在第四方面中,可以沿感光材料的输送方向以预定间隔形成条状点。
因此,诸如用户定制码和PostNet等中每个条的粗度可以都相同,且能够在感光材料上形成长度和读取位置不同的条形码。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是一种激光标记方法,其用于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提供感光材料,该感光材料包括:载体,包含有形成在该载体一侧上的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以及形成在该载体另一侧上的用于防止通过感光乳剂层传导的光被漫反射的底面层;及将激光束以光斑的形式照射在感光材料的底面层上,从而在底面层中产生气泡;从而在感光材料的底面层上形成标记图案。
根据第五方面,当激光束照射在作为单侧感光材料的感光胶片上时,形成了由点阵结构产生的点或标记图案,激光束照射在底面层上,而不是上面形成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上。
该单侧感光胶片包括载体,其上形成感光乳剂层并设置在载体的一侧上的表面层,以及形成在载体另一侧上并由防止光漫反射的一个层和保护该层的层形成的底面层。与感光乳剂层相似,底面层包括明胶,还通过照射激光束而由激光束熔化底面层。由在底面层的熔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气泡在底面层中形成了这些点,从而能够形成可见度与形成在包括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上的点相同的点。
另外,由于在标记感光胶片时激光束照射在底面层上而不是表面层上,感光乳剂废料没有被激光束分散,且不会附着到表面层上,不会产生灰雾,即使灰尘等被激光束燃烧,产品的最终质量没有下降。
另外,虽然在感光胶片中表面层的感光乳剂层经常不同,但底面层经常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用相同的照射时间能够产生适当的标记,即使是针对其中表面层的感光乳剂层不同的感光胶片的牌号来进行。
在第五方面中,形成在底面层上的标记图案可以是所需图案的镜像图案。
根据第五方面,照射激光束,使得当字符和符号作为标记图案形成时在底面层上形成标记图案的镜像图案。
因此,由于当从感光胶片的表面层观察时获得了标记图案的正常图像,能够精确地识别所观察的侧部是不是其上形成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
在第五方面中,最好使用具有在底面层透光度较低的波长的激光束。因此,由于在底面层的能量吸收效率变高,激光束的照射时间可以缩短,并可高效地进行标记。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是一种感光材料加工方法,其用于将卷绕成料卷的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尺寸而制成片材,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从感光材料卷上拉出感光材料,沿预定路径输送该感光材料;向与切割所输送感光材料的位置相距预定距离的记录位置上照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该标记图案包括确定感光材料的识别信息;及沿输送路径将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长度。
该方法中,可以在每次沿输送路径输送预定长度后切割感光材料。另外,该方法还可包括下面的步骤:在与输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将感光材料切开到预定宽度。记录位置距在宽度方向切开感光材料的位置相距一个预定距离。该方法还可包括下面的步骤:测量感光材料的输送量,其中记录位置是根据测量结果而确定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感光材料加工装置,其用于将卷绕成料卷的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尺寸而制成片材,该装置包括:输送机构,其用于从感光材料卷上拉出感光材料,并沿预定路径输送感光材料;用于向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的激光束振荡器,该激光束振荡器设置在输送路径上的预定位置处,通过在与切割所输送的感光材料的位置相距预定距离的记录位置照射激光束,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该标记图案包括确定感光材料的识别信息;及切割器,其用于沿输送路径将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长度。
该装置还包括切开器,其用于在与输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上将感光材料切开到预定宽度。记录位置距在宽度方向切开感光材料的位置相距一个预定距离。
该感光材料加工装置还可包括用于测量感光材料的输送量的测量仪,其中该记录位置是根据测量结果而确定的。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是一种感光材料,其中将卷绕成料卷的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尺寸并加工成片材,该感光材料包括通过在片材周边部分的恒定位置上照射激光束而形成的标记图案,该标记图案包括可确定感光材料的识别信息。
根据该方面,通过将卷起的感光材料切割成预定长度而将卷起的感光材料加工成具有预定尺寸的片材。另外,作为标记装置的激光束振荡器在感光材料上的一个恒定位置照射激光束,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使标记图案出现在已经加工成片材的每个感光材料上的一个恒定位置。
通过照射激光束,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被熔化、蒸发和变形。因此能够识别激光束的照射位置,并在感光材料上照射激光束,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为点状或连续,从而可在感光材料上形成作为标记图案的所需符号、字符和标记。
根据加工信息的感光材料信息而设定作为识别信息的标记图案,通过该识别信息,可确定感光材料或用作胶片源的料卷的牌号。当形成这种标记图案时的识别信息可包括一个牌号名称,一个切开号,和一个切割顺序号。通过在识别信息中包括加工感光材料时的加工信息和确定包装装置的信息,能够确定加工历史。另外,识别信息可包括当叠置和包装感光材料时的叠置顺序,及切割顺序号。因此在使用感光材料时能够掌握感光材料的剩余量。
根据在感光材料与在感光材料曝光之后对感光材料进行显影时使用的显影装置之间预设的规则,识别信息可包括特征标记,如字符、数字和符号。因此能够根据识别信息对感光材料进行适当显影。也就是说,能够根据感光材料选择显影装置。
另外,可通过作为标记图案编码或加密而压缩识别信息。因此能够在一个窄范围内记录大量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的编码或加密可以是能够用公钥解密的加密,或者是用秘钥解密的加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使用常规公知的编码或加密。
另外,通过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能够确定所看到的侧面是不是感光乳剂层,即能够自动确定表面和底面侧。当针对感光材料进行图像曝光时,还能够根据标记图案中包括的感光材料信息来自动完成敏感度校正。也就是说,通过使用记录在每个感光材料上的标记图案,能够精确地处理感光材料。
感光材料加工装置的特征在于,它包括用于测量感光材料输送量的测量仪,并在用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之后,根据由测量仪测量的感光材料输送量而形成标记图案。
在该装置中,根据由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并形成片材时由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的位置,来确定感光材料上的标记位置。
因此能够获得感光材料片材,其中相对于由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的位置在一个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并能够自动读取形成在每个感光材料上的标记图案。
当装置包括一个在用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之前将感光材料切开到预定宽度的切开器时,每次当感光材料的输送量达到一个预定长度时,标记装置相对于用切开器切开感光材料的位置在一个预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
根据该装置,在用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之前用切开器将感光材料切开到一个预定宽度,并对预定尺寸的感光材料进行加工。
当进行这种加工时,标记装置相对于切割器的切割位置在一个预定位置,以与由切割器切割感光材料的间隔相对应的间隔形成标记图案。因此,当切割并形成感光材料时,标记图案能够出现在每个感光材料上的一个恒定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第二和第三实施例的标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A和2B是一感光材料的剖视图,其中图2A表示在点图案形成之前的感光材料,图2B表示在点图案形成之后的感光材料;
图3是一印刷辊附近的放大透视图,表示由点图案形成标记图案的状态;
图4A是在输送方向具有一切割线的X光胶片的平面图,图4B是一示意图,表示形成标记图案的字符列的一个例子;
图5是点图案的剖视图(微观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中一实验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用于实验评价标记形状与使用CO2激光器的照射能量之间的关系;
图7是一评价图,表示紧随实验例1的点图案成形之后点图案的形状;
图8是一评价图,表示在实验例1中的点图案成形之后进行后加工(显影)的情况下点图案的形状;
图9A是实施例中使用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是其上已经形成正确点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9C是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其中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已经形成了一个间隙;
图10是一示意性结构图,表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实验例2中使用的实验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11A是应用于第三实施例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1B是其上已经形成正确点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1C是其中已经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形成一个间隙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一示意图,表示第三实施例中标记点与X光胶片之间的相对位置;
图13A是一示意图,表示作为条形码一个例子的PostNet符号,图13B是一示意图,表示作为条形码一个例子的用户定制码中使用的条的结构,图13C是一示意图,表示一个用户定制码符号的例子;
图14是一示意性结构图,表示第三实施例的实验例3中使用的实验装置的一个例子;
图15是一示意图,表示使用图14中实验装置的实验结果的评价样本;
图16A至16F表示形成于X光胶片上的点的轮廓,其中图16A是短于焦点位置的散焦点的示意图,图16B是图16A的示意性剖视图,图16C是在焦点位置的示意图,图16D是图16C的剖视图,图16E是长于焦点位置的散焦点的示意图,图16F是图16E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7是第四实施例中使用的标记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A是一示意性结构图,表示用作感光胶片的一个湿膜的例子,图18B是一示意性结构图,表示用作感光胶片的一个干膜的例子;
图19A是一示意图,其中从X光胶片的基层观察由标记装置形成的点,图19B是一示意图,其中从X光胶片的表面层观察由标记装置形成的点;
图20是一曲线图,表示形成底面层的BPC层相对于激光束波长的透光度的变化;
图21是在第四实施例的点形状评价中使用的实验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2是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使用的感光材料加工系统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是在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用作感光材料的X光胶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4是应用于第五实施例的切割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5是一示意图,表示当进行X光胶片加工时开槽图案的一个例子;
图26是主要部件的透视图,表示标记头和X光胶片的布置轮廓;
图27A至27D是示意图,表示标记图案的可用的例子;
图28A和28B是示意图,表示最终X光胶片的例子,其中图28A表示一个例子,其中标记图案形成在X光胶片的一个纵向端部,图28B表示一个例子,其中标记图案形成在X光胶片的一个宽度方向端部;
图29是第六实施例中使用的一切割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及
图30A和30B是X光胶片112的示意图,表示在第六实施例中形成的标记图案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标记装置10的示意性结构。标记装置10中,卷绕成一个料卷的长X光胶片(感光材料)12用作印刷体,在X光胶片12输送过程中,通过在X光胶片表面上照射激光束LB形成标记图案如字符和符号,从而标记X光胶片12。
如图2A中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作感光材料的X光胶片12中,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用作作为载体的基层14,感光乳剂涂覆在基层14的至少一侧上,形成一个感光乳剂层16。
如图1中所示,X光胶片12环绕一个料卷芯轴18卷绕成料卷,感光乳剂层16面朝外。标记装置10从最外层将X光胶片12拉出。
从最外层拉出的X光胶片12环绕一通过辊20卷绕,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从运行方向(图1中箭头A的方向)以基本上直角向上(相对于图1的纸面向上)改变,X光胶片12环绕一通过辊22卷绕。X光胶片12环绕该通过辊22卷绕,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以基本上直角改变成运行方向,将X光胶片12输送到一印刷辊24。
在标记装置10中,将环绕印刷辊24卷绕X光胶片12的位置设定为激光束LB的照射位置。已经由印刷辊24从运行方向以基本上直角向下改变了方向的X光胶片12被夹在成对设置的辊26之间,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以基本上直角改变为运行方向,X光胶片12被发送到小辊28和30。
一吸力鼓32设置在小辊28和30之间,在小辊28和30之间设有一个基本为U形的输送路径,环绕吸力鼓32将X光胶片12卷绕在小辊28和30之间。
多个小孔(未图示)设置在吸力鼓32的外圆周表面上。通过吸气将环绕吸力鼓32的圆周表面卷绕的X光胶片12吸引和保持在其上,吸力鼓32可通过其自身重量或通过未图示的推动装置的推力而(相对于图1中的页面)向下移动。这样,由于复位张力施加在X光胶片12上,当X光胶片12绕过印刷辊24时,保持X光胶片12紧密粘结到印刷辊24上的这样一个状态。
从辊26发送的X光胶片12以基本上一个U形在所述一对小辊28和30之间输送,并从小辊30发出。绕过小辊30的X光胶片12环绕一料卷芯轴34卷绕。
标记装置10中设有一个卷绕控制装置36。料卷芯轴18和34及吸力鼓32在来自卷绕控制装置36的驱动信号控制下,由一驱动装置(未图示)如一旋转电机的驱动力以一预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驱动,从而输送X光胶片12。
在标记装置10中,由于料卷芯轴18和34基本上以相同的线速度旋转驱动来输送X光胶片12,且由于吸力鼓32在旋转的同时吸引和保持X光胶片12,吸力鼓32的旋转速度与X光胶片12在印刷辊24处的输送速度(线速度)相同。
一旋转编码器38连接到吸力鼓32上,并输出一对应于吸力鼓32的旋转角的脉冲信号。在标记装置10中,能够利用由旋转编码器38发出的脉冲信号来监测X光胶片12的输送长度和输送速度。
一发射激光束LB的标记头42和一控制激光束LB的发射的激光控制装置40作为标记机构设置在标记装置10中。旋转编码器38与激光控制装置40相联,对应于X光胶片12的输送的一个脉冲信号被输入激光控制装置40中。
如图1和3中所示,标记头42设置成使激光束LB的一个发射小孔面向环绕印刷辊24卷绕的X光胶片12,该发射小孔是标记头42的末端部分。标记头24包括一个激光振荡器44和一个激光偏转器46,该激光偏转器46包括一个未图示的聚光透镜,并将从激光振荡器44发射出来的激光束LB发射到环绕印刷辊24卷绕的X光胶片12。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激光振荡器44在来自激光控制装置40(图3中未图示)的驱动信号的基础上,以预定的时刻和预定的时间宽度(脉冲宽度)发射出具有恒定的振荡波长的激光束LB。
激光偏转器46例如设有一个AOD(声光装置),并具有在垂直于X光胶片12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用来自激光控制装置40的偏转信号扫描激光束LB的功能。应当注意,每个扫描激光束LB被聚焦成一个图像,从而由聚焦透镜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一个预定的光斑直径。
从卷绕控制装置36将要记录在X光胶片12上的对应于标记图案(字符和符号)的图案信号输入到激光控制装置40中。激光控制装置40响应图案信号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激光振荡器(CO2激光器)44,同时根据X光胶片12的输送,在从旋转编码器38输出的脉冲信号的基础上监测X光胶片12的输送长度,并将偏转信号输出到激光束偏转器46。
这样,标记头42将激光束LB扫描到X光胶片12上,同时根据标记图案MP打开/关闭激光束LB。
此时,如图3中所示,用由激光束偏转器46扫描激光束LB的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用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图3中的箭头方向)作为副扫描方向,标记头42将激光束LB扫描和发射到X光胶片12上,从而在X光胶片12上形成标记图案(在此为文字)。
如图3、4A和4B中所示,可以用字符、符号和文字形成标记图案MP,它们由一个预定的点阵结构形成,其中例如一个字符是5×5点阵。如图4B中所示,还可以用由点阵结构形成的多个字符、数字和符号以可选择的构造形成标记图案MP。
如图3和4A中所示,当要在纵向方向切割X光胶片12(切割线48由虚线表示)并加工成宽度较小的片材或胶卷时,还可以在切割线48的两侧形成一个标记图案MP,其中标记图案MP的顶部/底部定向颠倒过来。
如图1和3中所示,当环绕印刷辊24卷绕X光胶片12时,标记头42设置成在略高于印刷辊24的圆周表面的一个位置面向X光胶片12。这样就防止了已经穿过X光胶片12的激光束LB对粘结到印刷辊24的圆周表面上的灰尘进行加热并在X光胶片12中产生灰雾。
如上所述,作为一个例子,在标记装置10中使用一个CO2激光器,并将以预定的输出振荡具有预定波长的CO2激光的激光振荡管用作标记头42的激光振荡器44。
下面描述本实施例的动作。
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标记装置10中,拉出环绕料卷芯轴18卷绕的X光胶片12以及向X光胶片12的料卷芯轴34输送和卷绕,是通过从卷绕控制装置36输出的驱动信号来起动的。
由卷绕控制装置36控制吸力鼓32开始旋转并起动吸气,从而吸引和保持环绕吸力鼓32卷绕的X光胶片12。这样,在拉入的同时以一预定的线速度发送出X光胶片12。此时,吸力鼓32用其自身重量或者推动装置的推力向X光胶片12施加一个预定的张力。
这里,由于料卷芯轴18和34的辊直径连续变化,在一些情况下很难保持一个恒定的线速度。结果,在输送过程中X光胶片12有时会变得或紧或松。但由于吸力鼓32通过吸气而可靠地保持X光胶片12,X光胶片12不会在吸力鼓32上滑动。
这样,吸力鼓32的旋转速度(圆周速度)是作为X光胶片12的输送系统的标准的一个线速度,印刷辊24上X光胶片12的线速度与吸力鼓32的圆周速度相同。
激光控制装置40用旋转编码器38检测吸力鼓32的旋转状态。当对应于要记录在胶片上的标记图案MP的图案信号从卷绕控制装置36输入到激光控制装置40中时,激光控制装置40在从旋转编码器38输出的脉冲信号的基础上监测X光胶片12的输送长度,从而例如当胶片的输送长度到达一个预定长度时,激光控制装置40在图案信号的基础上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激光振荡器(CO2激光器)44,并将偏转信号输出到激光束偏转器46。
这样就将从激光振荡器44发射的激光束LB扫描和照射到环绕印刷辊24卷绕的X光胶片12上,从而在X光胶片12上形成对应于图案信号的点状标记图案MP。
应当注意,上面涉及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
为了以高质量形成由点图案结构代表的标记图案MP,每个点图案的直径(约为100微米)必须基本上恒定,并在X光胶片12的输送速度保持恒定的位置照射激光束LB。
由于X光胶片12环绕印刷辊24卷绕,标记头42与X光胶片12之间的距离保持恒定。另外,X光胶片12由吸力鼓32吸引和保持,并在印刷辊24上X光胶片12的输送速度与吸力鼓32的线速度相匹配的一个位置进行激光束LB的照射。
本实施例中,如图2B和5中所示,相对于感光乳剂层16凸面形成一个点图案16A。在点图案16A的扩张的内部设有多个微小的气泡16B。
点图案16A的凸度以及气泡16B的尺寸(直径)是在用由于照射激光束LB而产生的热量溶化感光乳剂层16的过程中产生的。本实施例中,对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进行控制,使点图案16A的凸度为10微米或更小,气泡16B的直径为1到5微米。
由于形成了多个微小气泡16B,在气泡16B之间形成大量边界膜,且由于促进了光的漫反射,反射光的量在点图案16A的内部与外部变化很大。出于这种原因,可以提高点图案16A的可见度,而不论X光胶片12是否显影,也不论密度的反差。
将多个微小气泡16B置于凸面点图案16A内部所需的激光束的照射时间在1微秒至15微秒范围内(见图7),激光束振荡器44的振荡波长在9微米波段(9.3微米,9.6微米)。
虽然当激光振荡器44的振荡波长为10.6微米时可以在5微秒至8微秒范围内(见图7)形成上述条件下的凸面点图案16A,但还是使用9微米波段激光振荡器44,以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最好将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进一步控制到这样一个程度,即不能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的边界形成一个间隙S(见图7,下面描述)。应当注意,间隙S不同于形成在凸面点图案16A中的微小气泡16B。
当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形成间隙S时,在照射激光束并形成点图案16A的时刻该点的可见度较高,但位于该间隙S上的感光乳剂层16由于执行后处理如显影而被散射和打开。这与超过设定的照射时间(对于9微米波段是15微秒,对于10.6微米波长是18微秒)时形成点图案16(见图8,后面描述)的情况相同。也就是说,通过增加不应出现间隙S这一条件,照射时间对于9微米波长缩短到1到10微秒范围内,对于10.6微米波长缩短到5到8微秒范围内,但可以减少在制造阶段的可见度评价与用户进行的可见度评价之间的差别。虽然针对上述照射时间在9微米波段与10.6微米波段之间的差别实质上消失了,但针对6到8微秒的照射时间,由9微米波段形成点图案16A时的凸度变成由10.6微米波长形成点图案16A时的两倍。从可见度的观点来看,优选的是9微米波段。
由激光偏转器46扫描激光束LB的方向是主扫描方向,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是副扫描方向。标记是以5×5点阵完成的。
本实施例中,构成标记图案MP的点图案凸面形成在感光乳剂层16中,在点图案16A的扩张的内部设有多个微小的气泡16B。
通过使点图案16A成凸面,可放大微小气泡16B的成形区域,且由于形成多个微小气泡16B,气泡16B之间的边界膜促进了光的漫反射,且能够在点图案16A的内部与外部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射差。这样,可以提高点图案16A的可见度,而不考虑X光胶片12的密度的反差。
为了将多个微小气泡16B设置于凸面点图案16A内部,当激光束振荡器44的振荡波长为9微米波段(9.3微米,9.6微米)时,激光束的照射时间在6微秒至15微秒范围内。
本实施例中,将激光束的照射时间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使得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不能形成间隙S。这是因为,当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出现间隙S时,在照射激光束并形成点图案16A的时刻该点的可见度较高,但位于该间隙S上的感光乳剂层16由于执行后处理如显影而被散射和打开,从而暴露出基层14。当基层14暴露时,可见度变得极低。
通过增加不应出现间隙S这一条件,照射时间对于9微米波长缩短到6到10微秒范围内,但可以减少在制造阶段的可见度评价与用户进行的可见度评价之间的差别。
(实验例1)
图6表示一个实验装置350,用于当将CO2激光器用作激光振荡器44时获得标记可见度。
由于在实验装置350中不必进行激光LB的扫描,在由激光控制装置40驱动和控制的激光振荡器(CO2激光器)44的发射端设置一个聚焦透镜54,用评价样本56替换X光胶片12,并平移,对形成于评价样本56上的标记图形进行观察。
该实验中,对三种CO2激光器振荡波长中的每一个的可见度进行观察,条件如下:
Nd:CO2激光器
照射时间:4级(见图7和8)
光斑直径:0.1毫米
测试振荡波长:9.3微米,9.6微米,10.6微米
评价样本:设置于175微米厚PET层上的2到5微米感光乳剂层
图7和8中示出实验例1的评价结果。针对这些评价结果,图7表示在激光束照射之后没有对评价样本采取措施的情况,图8表示在激光束照射之后对评价样本进行显影的情况。
首先,在图7中,当仅将凸度为10微米或更小以及形成有多个微小气泡16B这些事实用作评价项目时,针对1至5微秒照射时间、6至10微秒照射时间和11至15微秒照射时间这三级照射时间,可用9微米波段形成评价为正确的图案16A。
当针对5至8微秒照射时间和9至18微秒照射时间这两级照射时间用10.6微米波长成形时,点图案16A评价为正确。
当将这些结合在一起时,将理解,9微米波段激光束使用较短的照射时间就可获得最大10微米的凸度,结果由于能够形成大量微小气泡16B,可见度也得到了提高。
下面,在图8中,当在凸度为10微米或更小且形成多个微小气泡16B这些事实之外,增加不会由于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存在间隙S而导致点图案16A分离(分散)这一事实作为评价项目的情况下,当针对1至5微秒照射时间和6至10微秒照射时间这两级照射时间用9微米波段成形时,点图案16A评价为正确。
当针对5至8微秒这一级照射时间用10.6微米波段成形时,点图案16A评价为正确。
也就是说,将理解,由于产生了间隙S且分散了感光乳剂层16,照射时间变长,最好形成点图案16A,使凸度在短照射时间内达到10微米的最大值。为此,通过用9微米波段在6到10微秒的照射时间内形成点图案16A,在制造时和用户使用时总能够获得高可见度,而不论X光胶片是否显影,也不论X光胶片的密度的反差。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良好效果在于,可以定量地判断可见度,保持了感光材料的最初图像质量的改进,并可提高点图案可见度。
除了这些效果之外,还有一个效果,即对可见度产生巨大影响的点图案形状在点图案成形时间与之后加工时间之间不改变。
第二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作描述。已经针对第一实施例描述过的内容将不再描述。
在图1中所示的标记装置10中,如图9B中所示,由从标记头42发射的激光束LB在X光胶片12上形成凸点16A,并由点阵结构16A形成了构成标记图案MP的字符和符号(见图3、4A和4B)。
在通过向感光乳剂层16照射激光束LB而用激光束LB的热能熔化感光乳剂层16的过程中,在X光胶片12内部形成了微小气泡16B,使X光胶片表面由于微小气泡16B而变成凸面。
本实施例中,将形成点16时的能量设定成使气泡16B的直径约为1到5微米,由于微小气泡16B而产生的点16A的凸度约为10微米,点16A的直径约为200微米。
在X光胶片12中,在气泡16B之间形成了大量边界膜,并由在感光乳剂层16中产生的大量气泡16B促进了光的漫反射。因此,在X光胶片12中,反射光的量在点16A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变化很大,提高了点16A的可见度,而不论X光胶片12是否显影,也不论密度的反差。
以这种方式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16A变成乳白,当从X光胶片12上方观察时,即使当X光胶片12倾斜时,也能够可靠地看到。也就是说,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高可见度的点16A。
如图9C中所示,在X光胶片12中,由于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变长,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了间隙14A。间隙14A与产生于感光乳剂层16中的气泡16B的不同之处在于,间隙14A较大。当在X光胶片12中产生间隙14A时,紧随激光束LB照射之后,点16A的可见度在X光胶片12未显影状态下变高。但当X光胶片12显影后,间隙14A上方的感光乳剂层16分散、分离和打开,从而暴露出基层14,点16A的可见度下降,点16A消失。
这样,在标记装置10中,用具有较大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44在短时间内向X光胶片12施加预定量的能量。也就是说,在标记装置10中,用具有较大振荡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44施加能够在较短的激光束LB照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点16A的能量。
例如,当使用振荡波长为9.6微米的激光束LB时,激光振荡器44的输出功率设定为50W或更高,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设定为14微秒或更低,从而用0.7毫焦的能量在X光胶片12上形成正确的点16A。
通过缩短形成一个点16A的时间,能够用一个标记头42(激光振荡器44)沿垂直于X光胶片12输送方向的方向形成大量点16A。因此在标记装置10中,沿垂直于X光胶片12的输送方向的方向对从一个标记头42发射的激光束LB进行扫描,从而在X光胶片12上形成多个标记图案MP。
虽然可使用9微米波段如9.6微米,或者10微米波段如10.6微米,作为激光束LB的波长,但在以相同的输出功率将相同量的能量施加到X光胶片12上的情况下,当振荡波长变长时照射时间略微变长。另外,用9微米波长激光束LB形成的点16A的凸度几乎是用10微米波段激光束LB形成的点16A凸度的两倍,且可见度变高。
因此,当在X光胶片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时,激光束LB的振荡波长最好是9微米波段。
设置于标记装置10中的标记头42向X光胶片12上施加在较短的激光束LB照射时间内用相对较高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激光振荡管)44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
由于激光束LB照射在其上,X光胶片12的感光乳剂层16被熔化。该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微小气泡16B,感光乳剂层16的表面凸出,形成点16A。此时,当照射在X光胶片12上的激光束的能量变大时,在感光乳剂层16中发生熔化、蒸发和分散,但在标记装置10中,激光振荡器44的照射时间和振荡输出功率设定为施加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如当使用波长为9.6微米的激光束LB时为0.7毫焦)。
这样就不全在X光胶片12的感光乳剂层16中发生熔化、蒸发和分散。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由于在X光胶片12上形成点16A时抑制了感光乳剂层16的分散,因此能够防止由于分散的感光乳剂层被随后照射在X光胶片12上的激光束LB燃烧而在X光胶片12中产生灰雾,还能够防止照射在X光胶片12上的激光束LB被遮断。
因此,标记装置10不会由于X光胶片12中产生灰雾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能够形成高可见度的标记图案MP。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通过缩短形成一个点16A的时间,在X光胶片12的宽度方向扫描激光束LB,并能够沿X光胶片12的宽度方向形成多个点16A。
因此,在标记装置10中,可以不用大量标记头(激光振荡器44)而在X光胶片12上形成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MP。
在标记装置10中,通过使用高输出功率激光振荡器44,当形成正确点16A时的激光束LB照射时间进一步缩短。
也就是说,当在X光胶片12上照射激光束LB的时间变长时,由于照射激光束LB而产生的热量被传递直到X光胶片12内部的基层14,并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一个间隙14A。
虽然在紧随在X光胶片12上形成点16A之后间隙14A提高了点16A的可见度,但间隙14A上方的感光乳剂层16还是由于X光胶片12的显影而与基层14分离,基层14在应当出现点16A的位置曝光。这样,点16A的可见度大大降低,点16A基本上消失。
通过在标记装置10使用输出功率较大的激光振荡器44,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缩短,从而防止了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间隙14A,能够确保即使在显影之后点16A的高度可见,以及由点16B形成的标记图案MP的高可见度。
也就是说,可以减小在X光胶片12制造阶段与用户使用X光胶片12阶段之间标记图案MP的评价值的不同。
(实验例2)
这里显示了一个测试的结果,其中在通过控制用不同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照射激光束LB的时间而形成正确点时,对点16A的形状进行评价。
图10表示用振荡CO2激光器的激光振荡器44进行标记的实验装置350的示意性结构。
由于在该测试中不必扫描激光束LB,聚焦透镜54设置在由激光控制装置40驱动的激光振荡器44的发射端,激光束L照向代替X光胶片12使用的感光材料样本56。应当注意,在实验装置350中,从激光振荡器40发射的激光束LB的直径约为4毫米,聚焦透镜54设置在远离样本56并位于其上方距离L为75毫米的位置,光斑直径约为0.2毫米,激光束LB被聚焦而照射为一点。
这里,如样本56,形状评价测试是用在基层14的一侧形成感光乳剂层16的一个单侧感光材料,在基层14的两侧形成感光乳剂层16的一个双侧感光材料,及在基层14的一侧形成感光乳剂层16并且是可通过加热感光乳剂层16而显现出通过曝光形成的潜像的作为热显影感光材料的一个单侧感光材料而进行的。每个样本56包含一个175微米厚的PET基层14,其上涂覆感光乳剂而形成一个2到5微米厚的感光乳剂层16。
至于样本56,将作为在一侧涂有感光乳剂的X光胶片的“S4M”(由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牌号)用作单侧感光材料,将作为在两侧涂有感光乳剂的X光胶片的“CR9”(由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牌号)用作双侧感光材料,将作为在一侧涂有感光乳剂的热显影胶片的“AL5”(由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牌号)用作热显影感光胶片。
在形状评价实验之前,先确定在每个样本56上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每个波长的激光能量,表1中示出对于每个样本56每个波长的激光能量。
表1
 类型   代表牌号   9.6微米波长   10.6微米波长
 双侧感光材料   S4M   0.7毫焦   1.8毫焦
 单侧感光材料   CR9   0.7毫焦   1.8毫焦
 热显影感光材料(单侧)   AL5   1.0毫焦   2.5毫焦
表1中所示的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它随牌号的不同而不同。能量还随激光束LB的波长而变化。
至于用实验装置350评价点16A形状的测试,用对于9.6微米和10.6微米的每个振荡波长的振荡输出功率为1W、10W、25W、50W、75W和100W的激光振荡器44在样本56上形成点16A。应当注意,由于激光振荡器44产生了一个固定波长的激光束LB,当波长改变时激光振荡器44改变。
根据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以及激光振荡器44的输出功率,针对每个样本56对激光束LB的每个波长设定驱动激光振荡器44的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即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也就是说,针对激光振荡器44的每个输出功率设定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驱动脉冲的脉冲宽度),从而将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施加到每个样本56上。
例如,由于用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在单侧感光材料上形成正确点16A所需的能量为0.7毫焦,当振荡输出功率为1W、10W、25W、50W、75W和100W时,作为输出中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的脉冲宽度为0.7毫秒、70微秒、28微秒、14微秒、9.3微秒和7微秒,因而照射时间变得越短,则输出功率变得越大。
表2至4中示出当对每个样本56用9.6微米和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形成点16A时,针对激光振荡器44的点形状评价的结果(表2代表单侧感光材料,表3代表双侧感光材料,表4代表热显影感光材料)。
在表2至4中所示的评价中,使用下列符号:
“○”表示只有感光乳剂层变成乳白色并膨胀(发泡),形成了一眼就能识别其存在的具有良好可见度的点。
“△”表示部分基层(载体)被曝光,有一些部分变黑,形成了可见度不足的点。
“×”表示基层完全曝光,形成了一眼不能识别其存在的可见度较差的点。
在对其上形成点16A的样本56显影之后进行评价。
表2
激光振荡器的输出                                          激光束波长
 9.6微米波长  10.6微米波长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100  7微秒   ○  18微秒   ○
  75  9.3微秒   ○  24微秒   ○
  50  14微秒   ○  36微秒   △
  25  28微秒   △  72微秒   △
  10  70微秒   ×  108微秒   ×
  1  0.7毫秒   ×  1.8毫秒   ×
表3
激光振荡器的输出                                           激光束波长
 9.6微米波长  10.6微米波长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100  7微秒   ○  18微秒   ○
  75  9.3微秒   ○  24微秒   ○
  50  14微秒   ○  36微秒   △
  25  28微秒   △  72微秒   △
  10  70微秒   ×  108微秒   ×
  1  0.7毫秒   ×  1.8毫秒   ×
表4
激光振荡器的输出                                           激光束波长
 9.6微米波长  10.6微米波长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脉冲宽度(照射时间)   形状评价
  100  10微秒   ○  25微秒   ○
  75  13微秒   ○  33微秒   ○
  50  20微秒   ○  50微秒   △
  25  40微秒   △  100微秒   △
  10  100微秒   ×  250微秒   ×
  1  1毫秒   ×  2.5毫秒   ×
如表中所示,例如在表2中,当照射时间为14微秒或更小时用9.6微米波长的激光束LB,当照射时间为24微秒或更小时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可在单侧感光材料上形成正确点16A。但当超过这些照射时间时,即当用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28微秒或更长,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36微秒或更长时,点16A的可见度下降。
如表3中所示,当照射时间为14微秒或更小时用9.6微米波长的激光束LB,当照射时间为24微秒或更小时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可在双侧感光材料上形成高可见度点16A。此外,如表4中所示,当照射时间为20微秒或更小时用9.6微米波长的激光束LB,当照射时间为33微秒或更小时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可在热显影感光材料上形成高可见度点16A。但对于双侧感光材料,当用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28微秒或更长,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36微秒或更长时,点16A的可见度下降。另外,对于热显影感光材料,当用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40微秒或更长,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照射时间变成50微秒或更长时,点16A的可见度下降。
也就是说,即使可形成正确点16A的能量施加在样本56上,也会由于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变长而使感光乳剂层16熔化和蒸发,由激光束LB的能量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基层14,并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间隙14A。
这样,点16A的可见度下降,通过点16A的结构形成字符和符号的标记图案MP的可见度同样下降。当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间隙14A时,不考虑在标记图案MP形成后随即标记图案MP和点16A的可见度相对较好,当样本56显影后,点16A的可见度以及通过点阵结构形成的标记图案MP的可见度显著下降。
通过使用具有这样一个振荡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器44,能够形成点16A和由具有高可见度的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MP,且在显影后可见度没有下降,其中当向包括X光胶片12的样本56照射激光束LB而形成点16A和由具有良好可见度的点16A产生的标记图案MP时,施加可形成正确点16A的能量所需的激光束LB照射时间在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情况下是20微秒或更少,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情况下是25微秒或更少。
也就是说,使用了振荡输出功率较高的激光束LB,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缩短了,并在短时间内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12上施加可形成正确点16A的能量。
因此,能够在已经照射激光束LB之后以及在显影之前和之后形成点16A以及由具有良好可见度的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MP。
应当注意,上述实施例并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结构。例如,虽然在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其中主要用X光胶片作为感光材料,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本发明还可用于在具有光学构造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获得下面的优良效果,即由于用具有高振荡输出功率的激光振荡装置在短时间内形成正确点,可形成高可见度的点,防止了由于感光材料的加工使点的可见度下降而导致标记图案的可识别性改变,从而可确保高可见度。
第三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描述。图1中示出标记装置10的示意性结构,它与已经描述的实施例相似,同样用于本实施例中。因此将省略共同的描述。
本实施例中,标记装置10可记录作为标记图案的条形码。
另外,用聚焦透镜将每个扫描的激光束LB聚焦成一个光斑,并照射在X光胶片12上。
作为一个例子,标记装置10中使用一个CO2激光器,将一个能够输出具有固定波长,例如9微米波段如9.6微米或者10微米波段如10.6微米的CO2激光的激光振荡管,用作标记头42的激光振荡器44。
X光胶片12中,在由聚焦成一个光斑的激光束LB照射所产生的激光束LB能量(热能)熔化感光乳剂层16的过程中,在感光乳剂层16中产生了直径约为1至5微米的微小气泡。如图11B中所示,感光乳剂层16的表面由于气泡16B而变成凸面,形成点16A。
在X光胶片12的感光乳剂层16中产生了大量气泡16B,而在气泡16B之间形成了大量边界膜,这些边界膜促进了光的漫反射。因此在X光胶片12中,反射光的量在点16A内部与外部之间变化很大,点16A的可见度提高了,而不考虑X光胶片12是否显影,也不考虑密度的反差。
另外,以这种方式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16A变成乳白色,当从X光胶片12上方观察时,即使当X光胶片12倾斜时,也能够可靠地看到。也就是说,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高可见度的点16A。
当通过点阵结构形成标记图案MP时,点16A的凸度设定为10微米,点16A的直径设定为约200微米,以一定的间隔照射激光束LB,此时点16A之间的间隔变得合适。这样可形成高可见度的点16A或者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MP。
如图11C中所示,在X光胶片12中,有时由于激光束LB的照射而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间隙14A。间隙14A与产生于感光乳剂层16中的气泡16B的不同之处在于,间隙14A较大。当在X光胶片12中产生间隙14A时,紧随激光束LB照射之后,点16A的可见度在X光胶片12未显影状态下变高。但当X光胶片12显影后,间隙14A上方的感光乳剂层16分散、分离和打开,从而使基层14曝光。因而标记图案MP的点16A以及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16A的可见度下降,点16A消失。
如图12中所示,在标记装置10中,X光胶片12的输送路径设置在这样一个位置,在该位置,X光胶片12比从标记头42发出的激光束LB的焦点f距标记头42的距离更远,激光束LB照射到在该输送路径上输送的X光胶片12上。
也就是说,在标记装置10中,激光束LB被散焦并照射到X光胶片12上。
当用聚焦透镜等对激光束LB进行聚焦时,产生一个光束收敛部分。出于这种原因,当它位于靠近焦点f的一个范围内时,光束直径变成基本上相等。因此,当用激光束LB对印刷体进行标记时,激光束LB的焦点f基本上位于印刷体的表面上,激光束LB照射在印刷体上,照射在印刷体上的激光束LB的光束直径变成基本上恒定,即使标记头42与印刷体之间的距离略微改变。
但在激光束LB的光束收敛部分,激光束LB在光斑中心部分的能量大于光斑的周边部分。在激光束LB的光束收敛部分位置的光束直径变成小于获得预定可见度的点的直径。
出于这种原因,当在激光束LB的光束收敛位置设置X光胶片12,照射激光束LB从而形成直径大于激光束光斑直径的点16A时,激光束LB的能量有时会传递到在激光束LB的光斑中心部分X光胶片12的内部,从而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产生间隙14A。
这样,在标记装置10中,激光束LB被散焦并照射到X光胶片12上。
这样,在标记装置10中,X光胶片12接收的能量在照射在X光胶片12上的激光束LB的光斑基本上是均匀的,因而当形成具有预定直径的点16A时,防止了在激光束LB的光斑中心部分处产生间隙14A(见图11C)。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通过散焦并在X光胶片12的位置与激光束LB的焦点f间隔开的一个位置将激光束LB照射到X光胶片12上,点16A的直径加宽,沿由光束偏转器46产生的激光束LB的扫描方向相邻的点16A在一个条中联接起来。应当注意,此时,即使它们窄于在形成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MP(见图4)时点16A之间的间隔(点间距),各个点16A也可以在一个条中相联接。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聚焦为光斑的激光束LB在胶片被输送的同时照射。这样,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沿输送方向较长的基本上椭圆形的点16A。
因此,在X光胶片12上的一个条上形成了连续的点16A,其宽度宽于所照射的激光束LB的光斑直径。
在标记装置10中,用PostNet(邮政数字编码技术)或用户定制条形码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标记图案MP。
条形码(一维条形码)是编有信息的不同厚度空间和线条的组合。普通的条形码包括已经广泛用作物品条形码的JAN(日本物品号码),及Codabar码。在PostNet(邮政数字编码技术)和用户定制条形码中,存在主要用不同长度的线(条)的组合来编制信息的条形码。
如图13A中所示,PostNet码主要用长度(高度)为2.92毫米至3.43毫米的全条和长度为1.02毫米至1.52毫米的半条来代表数字。
如图13B中所示,用户定制条形码使用长条50A、两种(上下)半长条50B和50C以及计时条50D。如图13C中所示,长条50A、半长条50B和50C以及计时条50D这四种形式中的三种组合在一起,用作4选3形式的条码,代表一个字符来对数字等进行编码。
在由已经聚焦在照射点的激光束LB熔化X光胶片12的感光乳剂层16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微小气泡16B,因而感光乳剂层16的表面凸出。这样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点16A。
此时,如图12中所示,在标记装置10中,X光胶片12与从标记头42发射的激光束LB的焦点f间隔开并输送,激光束LB被散焦并照射在X光胶片上。
这样,在标记装置10中,当激光束LB照射在X光胶片12上时点中的能量变成基本上均匀,X光胶片12的感光乳剂层16在该点中均匀地膨胀(发泡)。另外,由于所照射激光束LB的点中的能量变成基本上均匀,能够抑制X光胶片12中的感光乳剂层部分熔化,能够防止激光束LB的能量传递到X光胶片12内部并产生间隙14A,该间隙14A大于气泡16B。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由于能量可以均匀地施加到X光胶片12上,抑制了感光乳剂层16的熔化、蒸发和分散,并用激光束LB形成了标记图案MP。这样,能够防止由于产生灰雾等原因而使产品质量下降。
在标记装置10中,以这种方式形成了高可见度的点16A,且点16A的可见度不会由于在显影后感光乳剂层16与基层14分离而下降。也就是说,能够减小在X光胶片12制造阶段与用户使用X光胶片12阶段对标记图案可见度的评价的差别。
在标记装置10中,在以预定速度输送X光胶片12的同时对激光束LB进行扫描。这样,在X光胶片12上形成了基本上为椭圆形的点16A,并可沿输送方向以预定的间隔形成点16A。
另外,在标记装置10中,通过将激光束LB散焦并照射在X光胶片12上,可以在X光胶片12上形成直径加大的点16A。这样可在一个条中形成多个点16A,其中它们沿由光束偏转器46扫描激光束LB的方向联接。
这样,在标记装置10中,可形成作为标记图案MP的用户定制条形码或PostNet。这样,与在最终成为产品的X光胶片的预定部分(非成像区域)在一个窄的空间中形成简单的字符和数字相比,可以记录大量的信息。
另外,由于可将条形码用作标记图案MP,当针对X光胶片12进行各种加工如曝光和显影时,可以用条形码读取器简单而可靠地读取作为标记图案MP记录的各种信息。这样,能够在该信息的基础上对X光胶片12进行适当加工。
(实验例3)
图14表示用一个CO2激光器作为激光振荡器44,与X光胶片12相对于激光束LB焦点的位置相对应的点形状的实验装置360。
在实验装置360中,在设置于台架362上的X光胶片12以一预定速度移动的同时,用标记头42和激光控制装置40将激光束LB照射在X光胶片12上。在实验例3中,对形成在实验装置360的台架362上的X光胶片12上的点形状进行观察。
其上设有X光胶片12的平板364是能够相对于台架362以高精度在垂直方向平行移动的Z轴平板,垂直方向是台架362靠近和离开标记头42移动的方向。设有对激光束LB进行聚焦的聚焦透镜的光束偏转器46的发射小孔(标记头42的底端)与X光胶片12之间的距离WD可以改变,并可以检验对应于距离WD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16A的形状。此时,沿垂直于X光胶片12(台架362)的运行方向的方向(箭头B方向)用光束偏转器46扫描激光束LB,从而形成多个点16A。
应当注意,将SE4(牌号名称)用作X光胶片12,它是由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用于医疗用途的X光胶片,PET基层14的厚度约为0.175毫米(175微米),并由涂覆在基层14上的感光乳剂形成厚度约为0.002毫米至0.005毫米(2微米至5微米)的感光乳剂层16。
将振荡波长为10.6微米的CO2激光照射一个预定时间(恒定时间)。此时,在激光振荡器44与光束偏转器46之间激光束LB的光斑直径约为0.4毫米,焦点f(距离WD0)为0.2毫米。
图15表示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16A的每个距离WD的评价样本。在X光胶片12被激光束LB照射之后显影时,用这些评价样本对点形状进行评价。
图15中,距离WD从中心列的WD0向顶部变小,距离WD从左列的底端向顶部变小,距离WD从中心列的WD0向底部变大,距离WD从右列顶侧向底部变大。图15中的箭头B代表在实验装置360中X光胶片12(台架362)相对于每个评价样本的运行方向。
当距离WD位于激光束LB的焦点位置(焦点f)附近时(当距离Wd=WD0时),形成于X光胶片12上的点16A沿X光胶片12的运行方向为长的椭圆。另外,点16A的周边部分由于气泡16而变成乳白色,但在点16A的中心部分出现了由于感光乳剂层16熔化而产生的凹槽。
当距激光束LB的焦点的距离WD小于距离WD0时(当WD<WD0时),点16A中的乳白色部分扩散到中心部分,可见度逐渐提高。也就是说,不会在点16A中产生间隙14A,以便通过相对于激光束LB对X光胶片12进行散焦而使激光束LB的点中的能量均匀。
另外,通过使距离WD变小而使点16A内部变成乳白色,但它们的外径逐渐变小,因而可见度下降。
相反,当X光胶片12远离标记头42并使距离WD变大时,点16A中的凹槽变小,点16A中的乳白色部分扩散到周边,相邻的点16A联接而形成一个条。
也就是说,如图16C和16D中所示,当距离WD为激光束LB的焦点位置(WD=WD0)时,感光乳剂层16在激光束LB的光斑中心部分熔化,在形成于X光胶片12上的点16A的中心部分中产生凹槽。
相反,如图16A和16B中所示,当距离WD短于焦距时(当WD<WD0时),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没有产生间隙(间隙14A),可形成正确点16A,其中没有由于感光乳剂层16的熔化而产生的凹槽。
另外,如图16E和16F中所示,当距离WD长于焦距时(当WD>WD0)时,在基层14与感光乳剂层16之间没有产生间隙(间隙14A),没有由于感光乳剂层16的熔化而产生凹槽,在一个条中连续形成了多个点16A。
因此,通过对激光束LB进行散焦并照射到X光胶片12上,可形成点16A,其中可见度很高,且即使进行后加工步骤如显影步骤,可见度也没有改变。
另外,由于可以通过在比激光束LB的焦点更远离标记头42的方向对X光胶片12进行散焦而在一个连续条上形成点16A,可以在X光胶片12上作为标记图案MP形成条形码,如用户定制码和PostNet。这样,与仅形成字符和符号的情况相比,可将大量信息赋予标记图案MP,并可在对X光胶片12进行加工的各个步骤中用条形码读取器可靠地读取该信息。
应当注意,上述实施例并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结构。例如,虽然在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其中主要用X光胶片作为感光材料,但X光胶片当然可以是一个单侧感光材料,一个感光乳剂层16形成于基层14两侧的双侧感光材料,或者一个可通过热显影而显现图像的干胶片,且并不局限于这些。还可用于在具有光学构造的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可形成高质量的点,其中即使在加工步骤如显影之后可见度也不会下降,或者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另外,根据本发明,可获得下面的优良效果,即由于可以在一个条上连续形成点,可在感光材料上形成作为标记图案的条形码。
第四实施例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17表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标记装置10A的示意性结构。在图17的标记装置10A中,X光胶片12环绕料卷芯轴18卷绕成一卷,X光胶片12的表面层60面朝外侧。标记装置10A采用与图1中的标记装置10相同的构造,不同之处在于,料卷芯轴34的配置与标记装置10的情况不同。因此将省略在结构和操作上与标记装置10共同的描述。
在标记装置10A中,将卷绕成料卷的长感光材料用作印刷体,在输送感光材料的过程中,由聚焦透镜将激光束LB以光斑的形式照射,从而形成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如字符和符号。
本实施例中,在用作长感光材料的单侧感光胶片的X光胶片12上形成一个标记图案。还可以将用处理流体如显影流体显影的湿胶片或者通过热显影的干胶片用作这种情况下的X光胶片12。
如图18A中所示,将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用作作为载体的基层14,湿胶片50包括一个Em层52,它通过涂覆用明胶、卤化银、敏化染料、硬化剂等制备出的感光乳剂层而形成,及一个OC层54,它用明胶、电荷调节剂、消光剂等制备而成,并保护Em层52的表面。Em层52和OC层54形成在基层54的一侧。
在湿胶片50的基层14的另一侧形成一个BC层56,它由明胶、染料等制备而成,和一个BPC层58,它由明胶、电荷调节剂、消光剂等制备而成。
下面,Em层52和OC层54将共同称作表面层60,BC层56和BPC层58将共同称作底面层62。也就是说,表面层60由Em层52和OC层54形成在基层14的一侧,底面层62由BC层56和BPC层58形成在另一表面上。
在湿胶片50中,基层14、表面层60以及底面层62的厚度例如分别是约175微米、约4微米和约3微米。
如图18B中所示,干胶片64包括一个Em层66,它由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卤化银、有机银、还原剂、染料、图像稳定剂、硬化剂等制备而成,一个MC层68,它用PVA(聚乙烯醇)、聚合物胶乳等制备而成,一个PC层,它由明胶聚合物胶乳等制备而成,及一个OC层72,它由明胶、电荷调节剂、消光剂等制备而成。Em层66、MC层68、PC层70和OC层72形成在基层14的一侧。
在干胶片64的基层14的另一侧形成一个BPC层74,它由明胶、电荷调节剂和消光剂制备而成,和一个BC层76,它由明胶和染料附加脱色剂制备而成。
下面,Em层66、MC层68、PC层70和OC层72将共同称作表面层60,BPC层74和BC层76将共同称作底面层62。也就是说,干胶片64中,表面层60由Em层66、MC层68、PC层70和OC层72形成在基层14的一侧,底面层62由BPC层74和BC层76形成在另一侧。
在干胶片64中,基层14、表面层60以及底面层62的厚度例如分别是约175微米、约21微米和约3.5微米。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X光胶片12是一种普通单侧感光材料,其中表面层60形成在基层14的一侧,底面层62形成在基层14的另一侧。通过设置包括明胶的底面层62(主要是BC层56或BC层76),可防止将表面层60曝光的光的漫反射。
如图17中所示,X光胶片12环绕料卷芯轴18卷绕,表面层60面朝外侧,标记装置10A将X光胶片12从最外层拉出。此时,在标记装置10A中,X光胶片12被拉出,使表面层60面朝下,底面层62面朝上。
从辊26送出的X光胶片12以基本上U形在所述一对小辊28和30之间输送,从小辊30送出,环绕料卷芯轴34卷绕,使表面层60面朝外。
光束偏转器46例如包括一个AOD(声光装置),并具有在垂直于X光胶片12输送方向的方向上用来自激光控制装置40的偏转信号扫描激光束LB的功能。应当注意,每个扫描激光束LB被聚焦透镜聚焦成一个光斑,并照射在X光胶片12上。
至于标记装置10A的其它构造和操作,应当参照针对图1中标记装置10的描述。
如图17和3中所示,当环绕印刷辊24卷绕X光胶片12时,标记头42设置成在略高于印刷辊24的圆周表面的一个位置面向X光胶片12。这样就防止了已经穿过X光胶片12的激光束LB对粘结到印刷辊24的圆周表面上的灰尘进行加热并在X光胶片12中产生灰雾。
作为一个例子,在标记装置10A中使用一个CO2激光器,并将输出具有预定波长,例如9微米波段如9.6微米或者10微米波段如10.6微米的CO2激光的激光振荡管用作标记头42的激光振荡器44。
在标记装置10A中,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面向标记头42,将聚焦为一个光斑的激光束LB照射在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从而在底面层62中形成点。
图20表示与形成在底面层62中的BPC层58和74的激光束LB的波长对应的透光度。设置在X光胶片12,如湿胶片50或干胶片64中的BPC层58和74中的激光束LB的透光度与OC层54和72相似,相对较低。
这样,当激光束LB照射到底面层62上时,激光束LB的能量主要由底面层62吸收,从而在底面层62中产生熔化和蒸发。
在由所照射的激光束LB熔化底面层62的过程中,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中产生了大量气泡。由于光反射方向被边界膜改变,这些大量微小气泡可以作为点而被看到。在X光胶片12中,不仅可以从底面层62,而且可以从表面层60看到底面层62中产生的点。
在底面层62的BPC层58和74中,波长为9微米波段,如9.2微米、9.3微米的激光束的透光度,低于波长为10微米波段,如10.6微米的激光束的透光度。这样,当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缩短,且形成高可见度的乳白色点时,最好使用9微米波段波长,而不是10微米波段波长的激光束LB。
在标记装置10A中,激光束LB照射到X光胶片12的底面62上以形成镜像,如字符和符号,它们成为标记图案MP。也就是说,激光控制装置40在将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标记图案MP的镜像的基础上,通过图案信号控制激光振荡器44和光束偏转器46。
这样,如图19A中所示,标记图案MP的镜像形成在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另外,如图19B中所示,当从表面层60观察标记图案MP时,它们作为正常图像出现,很清楚,看到正常图像的表面是X光胶片12上设有表面层60的一侧。
在标记装置10A中,对形成每个点时的激光束LB照射时间进行适当控制,照射激光束LB,使点的直径为约0.2毫米或更大,点之间的间隔适当,形成了由点阵结构产生的高可见度的点或标记图案MP。
在标记装置10A中,输送X光胶片12使底面层62面向标记头42,将激光束LB照射到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
如图20中所示,由于相对于形成X光胶片12,如湿胶片50和干胶片64的底面层62的BPC层58和74的激光束LB的透光度较低,激光束LB的能量主要被底面层62吸收。这样,在底面层62中产生熔化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气泡。在X光胶片12中,由于这些大量气泡,反射光的量在点16A的内部与外部之间变化很大,并形成了由于这些大量气泡而使内部变成乳白色的可看到的点。实现了这些点的高可见度,而不论X光胶片12是否显影,也不论密度的反差。
由于X光胶片12具有轻微的透光度,以这种方式形成在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的点还可从X光胶片12的表面层60看到。
激光控制装置40对激光束LB的照射进行控制,从而在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形成标记图案MP的镜像。
这样,如图19A中所示,当从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观察时,由点阵结构形成的标记图案MP呈现为镜像。
另外,在X光胶片12中,还可从其中形成有Em层52或Em层66的表面层60看到形成在底面层62上的点。这样,如图19B中所示,在X光胶片12中,当从表面层60观察时,可看到作为正常图像形成在底面层62上的标记图案MP。
因此,能够精确地认识,不论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标记图案MP是正常图像还是镜像,X光胶片12的该侧是设有要进行图像曝光的表面层60的一侧。
本实施例中,当在X光胶片12上形成标记图案时,激光束LB照射到底面层62上,而不是形成Em层52和Em层66的表面层60上,从而在底面层62中形成点。
这样,不会由接收激光束LB能量的X光胶片12产生感光乳剂废料,当曝光图像被显影时,不会产生由于粘结到表面层60上的感光乳剂废料而导致的白斑。
另外,在标记装置10A中,由于空气中或者粘结到X光胶片12表面上的灰尘和感光乳剂废料不会接收激光束L的热量并在X光胶片12的表面层60的表面上燃烧,不会发生最终图像质量的下降,如由于灰尘和感光乳剂废料的燃烧而导致产生灰雾。
因此,在标记装置10A中,可以用激光束LB形成高可见度的标记图案,而不会导致X光胶片产品质量的下降。
另外,由于在将表面易于受损的干胶片64用作X光胶片12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感光乳剂废料和加工废料不会粘结到干胶片64的表面层60的表面上,能够防止在对干胶片64进行标记时表面被加工废料损坏。
(实验例4)
图21表示用CO2激光器作为激光振荡器44在X光胶片12上形成点的实验装置380。
在实验装置380中,用标记头42和激光控制装置40将激光束LB照射在用作评价样本的X光胶片12上,并对形成在X光胶片12上的点的形状进行观察。
此时,在实验装置380中,一个未图示的聚焦透镜的底端与用作评价样本的X光胶片12之间的距离为80毫米,激光束LB的焦点设置在X光胶片12上。另外,激光束LB的光斑直径在激光振荡器44与光束偏转器46之间约为0.4毫米,在用作焦点位置的X光胶片12上为0.2毫米。
这里,在第一评价实施例中,激光束LB照射到表面层60上,使用激光振荡器44的评价样本的底面层62具有10.6微米的振荡波长,并对所形成的点的形状进行评价。此时,AL5(牌号),即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作为用于X光用途的干胶片(热显影感光材料),被用作干胶片64(见图18B)用于评价样本,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为30微秒。
结果,可在评价样本的底面层62上形成可见度与表面层60相同的点。
在感光材料如X光胶片12上,表面层60的厚度、层构造、部件和部件比例根据牌号有所不同。出于这种原因,必须根据牌号改变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和振荡波长,从而在表面层60上形成具有适当可见度的点。
相反,底面层62的基本构造基本上相同。出于这种原因,当在不同牌号的X光胶片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时,可以不改变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和振荡波长而形成适当的点。
也就是说,通过在底面层62上照射激光束而形成点,可以用相同的标记头42以相同的照射时间进行标记,即使X光胶片12的牌号不同。
下面描述用实验装置380的第二评价实验。在第二评价实验中,使用四种激光振荡器44,其中其振荡波长为9.2微米、9.3微米、9.6微米和10.6微米,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对于每个波长而改变,在用作评价样本的X光胶片12的底面层62上形成点,当从表面层60观察点形状时完成评价实验。
应当注意,将富士胶卷公司生产的,作为一种干胶片64(见图18B)的AL5(牌号名称)热显影感光材料,用作作为评价样本的X光胶片12。
在评价中,使用下列符号:
“○”表示形成了乳白色的点,这些点也可以从感光乳剂层(表面层60)看到。
“△”表示对胶片内部的熔化,有一些乳白色部分的残留物,这些点可从背面(底面层)看到,但难以从感光乳剂层表面(表面层)看到(读取)。
“×”表示仅颜色略微改变,看不到加工痕迹,且即使从底面层也难以看到这些点。
表5示出当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从3微秒到65微秒以十四级变化时对于每个波长的点形状的评价结果。
表5
  照射时间(微秒)     照射波长(激光束波长:微米)
    9.2     9.3     9.6     10.6
    3     ×     ×     ×     ×
    5     ○     ○     ○     ×
  10   ○   ○   ○   ×
  15   ○   ○   ○   ×
  20   ○   ○   ○   ×
  25   △   △   △   ○
  30   △   △   △   ○
  35   △   △   △   △
  40   △   △   △   △
  45   △   △   △   △
  50   △   △   △   △
  55   △   △   △   △
  60   △   △   △   △
  65   △   △   △   △
如可从表5的评价结果中看到的,通过使用10.6微米波长激光束LB,其在底面层62(BPC层58和74)的透光度于9微米波段,可通过将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设定为30微秒到35微秒而形成正确的点。
还可以相对于9.2微米、9.3微米和9.6微米波长激光束LB以5微秒至25微秒的相对较短的照射时间形成正确的点,其在底面层62的透光度较低。
因此,当激光束LB照射在底面层62上形成标记图案MP时,可以用在底面层62(主要是BPC层58和74)的透光度较低的波长的激光束LB以较短的时间照射激光束LB而形成正确的点。
应当注意,上述实施例并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结构。例如,尽管在实施例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其中主要将作为用于医疗用途的X光胶片12用作感光胶片,但本发明并不限制于此。可以在感光材料上形成标记图案的过程中使用可选择的结构,其中包括一个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形成在如PET或PEN这样的光传导载体的一侧上,如彩色照相胶片,黑白照相胶片和平版制版胶片。
另外,虽然在实施例中描述了一个例子,其中使用标记装置10A,但用于标记感光胶片的结构并不限制于此。还可使用具有可选择结构的加工装置,只要它包括通过在感光胶片上照射激光束而对感光胶片进行标记的标记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可获得下面的优良效果,即,当激光束照射在单侧感光胶片上,其中包括一个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形成在一个载体的一侧上,用作防止光漫反射层和保护层的一个底面层形成在载体的另一侧上,以形成点和由点阵结构产生的标记图案,激光束照射在感光胶片的底面层上,在底面层上形成点,从而防止最终产品质量的下降,如在形成表面层的感光乳剂层中产生灰雾。
另外,由于可通过在底面层上形成镜像而从感光胶片的表面层作为正常图像看到镜像,能够可靠地辨别感光胶片的哪一侧是形成设有感光乳剂层的表面层的一侧。
第五实施例
图22示出用于本发明的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的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的示意性结构。该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对用作感光材料的X光胶片112进行加工和包装。
如图23中所示,X光胶片112包括作为基层114的一个载体,它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形成在基层114至少一侧上的感光乳剂层116形成。
如图22中所示,X光胶片112加工线形成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中,并且包括:一个切开步骤120,其中从一个料卷118中拉出X光胶片112,其中将长X光胶片112卷绕成一卷,其中将已经在切开步骤120中加工过的X光胶片112切割成预定的段并加工成片材,这是X光胶片112的最终模式;及一个包装步骤124,其中对已经在形成片材并叠置的X光胶片112(下面称作“X光胶片112A”)进行包装。
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可包括一个包装系统,该包装系统具有一个常规公知的结构,用于通过将X光胶片112A装入料库中并在包装步骤124中包装而作为产品运送已经加工成其最终模式的X光胶片112A。另外,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还可以在切割步骤122中切割料卷118,而不用进行切开。
一生产管理装置126设置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另外,分别为切开步骤120、切割步骤122和包装步骤124设置了加工控制装置128和130以及一个包装控制装置132。
在感光材料加工装置110中,在一个预设定生产程序的基础上设定作为X光胶片112最终模式的生产尺寸、用于将X光胶片112切割成生产尺寸时的切开图案及一个排定的生产线,并作为信息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并将要加工的料卷118的感光乳剂数量、卷数量、牌号和涂覆料卷长度作为感光材料信息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
当感光材料信息和加工信息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之后,生产管理装置126在感光材料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础上设定加工顺序,设定要加工X光胶片112时的切开图案,X光胶片112输送过程中使用的调色板数量,及料库数量,并在这些设定的基础上设定在切开步骤120、切割步骤122和包装步骤124中的每一个步骤中作为工作描述的加工条件。应当注意,还可以通过生产程序产生这些加工条件,并作为加工信息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
由于加工信息如料卷118的最终模式和感光材料信息被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生产管理126装置针对料卷118的X光胶片112产生了大量信息文档F。
为切开步骤120、切割步骤122和包装步骤124设置了至少一个,最好是几个切开装置134、切割装置136和包装装置138。
加工控制装置128和130及包装控制装置132在来自生产管理装置126的大量信息文档F中读取每个步骤的加工条件,根据加工线(排定的加工线)的设定而选择切开装置134、切割装置136和包装装置138,并针对X光胶片112进行加工。另外,当针对X光胶片112的加工结束时,加工控制装置128和130及包装控制装置132将加工状态输出到生产管理装置126。
生产管理装置126将从加工控制装置128和130及包装控制装置132输入的加工状态储存在针对X光胶片112的信息文档F中,并将其添加到针对X光胶片112的加工历史中。
这样,针对已经加工成产品的X光胶片112(X光胶片112A)的各数据,如感光材料信息如料卷118的数量、感光乳剂量、料卷数量、牌号和涂覆料卷长度,加工条件如生产尺寸(加工尺寸)、加工线和切开图案,加工历史信息如切开记录长度、加工状态、调色板数量、料库数量、片材产量和包装产品产量,被最终储存在批量信息文档F中。
如上所述,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在作为最终模式的每个X光胶片112A上形成了一个预定的标记图案。虽然在第五和第六实施例中可以用为切开步骤120设置的切开装置134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但还是用为切割步骤122设置的切割装置136形成标记图案。
这里,将描述可用于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以及在X光胶片112(112A)上形成标记图案的切割装置136。
图24表示在第五实施例中为切割步骤122设置的切割装置136(下面称作“切割装置140”,以区别于进行普通切割的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性结构。在从料卷118上拉出并由切开装置134切成预定宽度之后已经卷绕成一卷的X光胶片112(料卷142),被装入切割装置140中。应当注意,当不用切成其它宽度而切割料卷118时,可安装料卷118来代替料卷142。
靠近切割装置140中的料卷142设有一个通过辊144。已经从料卷142的外圆周端部拉出的X光胶片112环绕通过辊144卷绕,从而(相对于图24的页面)将其向上发送。
在通过辊144上方设有成对的小辊146和148,一吸力鼓150设置在小辊146和148之间。这样在小辊146和148之间形成了一个基本为U形的输送路径。
未图示的多个小孔形成在吸力鼓150的外圆周表面上,通过从小孔吸气将环绕外圆周表面卷绕的X光胶片112吸引和保持。另外,吸力鼓150可通过其自身重量或通过未图示的推动装置的推力而(相对于图24中的页面)向下移动。这与这个运动相伴随,将一预定张力施加在X光胶片112上。
这样,由于吸力鼓150由未图示驱动装置的一个驱动力旋转驱动,在从料卷142拉出X光胶片112的过程中以一个恒定的张力从吸力鼓150将X光胶片112发送出去。
辊152和154成对设置在小辊148下方,X光胶片112环绕辊152卷绕并在水平方向从中发送出来。
一切割器156设置在辊154下游(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的下游)。切割器156在一个上部刀片辊158和一个下部刀片辊160之间夹紧和发送X光胶片112。切割器156还包括一个切割刀片162。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用操作切割刀片162的切割器156切割X光胶片112。
这样就将X光胶片112加工成片材。已经加工成片材的X光胶片112被连续容纳在叠置盘164中,从而将其铺设和叠置。
在切割装置140中设有一个切割控制装置166。切割控制装置166控制一未图示驱动源的驱动,从而以一个恒定速度旋转驱动吸力鼓150,并将X光胶片112输送和发送到切割器156。
当预定量的X光胶片112已发送后,切割控制装置166还旋转驱动上部刀片辊158和下部刀片辊160,操作切割刀片162而切割X光胶片112。
在切割装置140中靠近通过辊144设有一个幅板边缘控制传感器168。切割控制装置166控制料卷142的料卷芯轴的轴向位置,使得由幅板边缘控制传感器168检测的X光胶片112的宽度方向端部经过一个恒定位置,而X光胶片112不会变成水平放置。
切割控制装置166与为切割步骤122设置的加工控制装置130联接。将生产管理装置126的批量信息文档F中的加工条件从加工控制装置130输入切割控制装置166中,从而使切割控制装置166在这些加工条件的基础上加工(切割)X光胶片112。
也就是说,如图25中所示,用生产管理装置126设定将从料卷118拉出的X光胶片112加工成最终模式的切开图案170。将在切开步骤120(切开装置134)中切开X光胶片112时的切开线172和在切割步骤122中切割X光胶片112时的切割线174设定为切开图案170。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通过沿切开线172和切割线174切开和切割X光胶片112而获得了X光胶片112A的片材。
在切割装置140中,在已经沿切开线172切开并形成一预定宽度(例如对应于最终模式的一个宽度)的X光胶片112被输送的过程中,每次当由上部刀片辊158和下部刀片辊160输送的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达到对应于切割线174之间间隔的一个长度时,操作切割刀片162。这样,作为最终模式的X光胶片112A被叠置在叠置盘164中。
如图24中所示,一条形码标记机176作为标记装置设置在切割装置140中。条形码标记机176包括一个向X光胶片112发射激光束LB的标记头178,和一个控制标记头178的操作的激光控制装置180。
如图24和26中所示,标记头178包括一个激光振荡器182和一个光束偏转器184,该光束偏转器184包括一个未图示的聚焦透镜。标记头78设置成当恒定量的X光胶片112从切割器156(上部刀片辊158和下部刀片辊160)中发出时使其面向X光胶片12。
尽管下面将描述这样一个例子,其中标记头178设置成面向位于切割器156下游的X光胶片112,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标记头178还可设置成面向位于切割器178上游的X光胶片112。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激光振荡器182是一个CO2激光器,它在从激光控制装置180输入的驱动信号的基础上发射具有恒定振荡波长的激光束LB。
光束偏转器184例如包括一个AOD(声光装置),用于在从激光控制装置180输入的偏转信号的基础上沿垂直于X光胶片112输送方向的方向扫描和照射激光束LB。也就是说,条形码标记机176以X光胶片112的宽度方向作为主扫描方向,以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作为副扫描方向扫描和照射激光束LB。应当注意,激光束LB被成像成通过未图示的聚焦透镜将具有预定光斑直径的焦点结合在X光胶片112上。
X光胶片112的感光乳剂层116由照射在其上的激光束LB熔化,并相对于感光乳剂层116形成了凸点。这样就能够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具有可选择点阵结构的字符和符号。
通过紧密地形成这些点(它们之间的间隔极小),使它们基本上连续,能够从激光束LB的照射轨迹形成一个可选择的图案(下面称作“标记图案MP”)。
图27A至图27D表示标记图案MP的应用例子。在图27A中所示的标记图案Mpa中,由点阵结构形成了字符和符号。应当注意,在图27A中,文字、数字和日语片假名例如是由5×5点阵结构形成的。
如图27B中所示,还可以将点连续的标记图案MPb作为标记图案MP使用。应当注意,图27B作为例子示出了文字和数字。
另外,如图27C和27D中所示,标记图案MP还可以是使用符号如条形码、字符和标记的标记图案MPc和MPd。图27C中所示的标记图案MPc使用一个一维条形码,图27D中所示的标记图案MPd使用一个二维条形码。
下面描述这样一个例子,其中用图27C中所示的使用一维条形码的标记图案MPc作为标记图案MP。但形成在X光胶片112上的标记图案MP并不局限于此,并可使用成组的象形文字和字符。
虽然在附图中未图示,但在用激光束LB的热能熔化X光胶片112的感光乳剂层116的过程中在点的膨胀内部形成了多个微小气泡。本实施例中,此时形成在感光乳剂层116中的点的凸度是10微米或更小,每个气泡的尺寸(直径)为1至5微米。
由形成X光胶片112的感光乳剂层116中的多个微小气泡在气泡之间形成了大量边界膜,并促进了光的漫反射。这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光的反射量在点内部与外部之间变化很大,可以用眼识别这些点,而不论X光胶片112是否显影,也不论密度的反差,提高了点的可见度。
用于形成点的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在1微秒至15微秒范围内,激光束振荡器182的振荡波长(激光束LB的波长)是9微米波段(例如9.3微米或9.6微米波长)。虽然当激光振荡器182的振荡波长为10微米波段时可以通过将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设定为5微秒至8微秒而形成点,但在本实施例中,将振荡9微米波段的激光束LB的激光振荡器作为激光振荡器182,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最好进一步控制激光束的照射时间,使得在X光胶片112的基层114与感光乳剂层116之间的界面处不形成间隙。该间隙与形成点时产生在感光乳剂层116中的气泡不同。当在基层114与感光乳剂层116之间产生该间隙时,在照射激光束LB并形成点时这些点的可见度变高,但间隙上方的感光乳剂层11被X光胶片112分散和打开,因而当超过了上述照射时间(对于9微米波段是15微秒,对于10微米波段是18微秒)时,状态变成与形成点时相同。
也就是说,通过在振荡波长为9微米波段时将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控制在1微秒至10微秒的窄范围内,在振荡波长为10微米波段时控制在5微秒至8微秒范围内,使得在X光胶片112的基层114与感光乳剂层116之间不形成间隙,能够减小在胶片12制造阶段与用户使用胶片12阶段之间可见度评价之间的差别。
虽然此时在9微米波段与10微米波段(10.6微米)之间激光束LB的照射时间没有差别,但由波长为10微米的激光束LB形成的点的凸度约为由波长为9微米波段的激光束LB形成的点的凸度的两倍。因此从点的可见度的观察来看,最好使用9微米波段的激光束LB。
可以通过用驱动激光振荡器182的驱动信号作为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或者通过输出到激光束偏转器184的偏转信号,来控制激光束LB照射在X光胶片112上的时间。
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用作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一维条形码)是从对应于信息文档F中的加工历史、加工信息和感光材料信息的数据设定的。这样就能够从形成于X光胶片112A上的标记图案MP来确定X光胶片112A的牌号。
本实施例中,标记图案MP是至少在X光胶片112A的牌号名称、切开号和切割号的基础上设定的,切割号是在切割X光胶片112而形成X光胶片112A时的切割顺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形成于每个X光胶片112A上的标记图案MP中包括根据感光材料与对图像曝光X光胶片112A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之间的预定规则而预设定的特征符号(字符,数字,符号等)。
在本实施例中,该信息被编成条形码(一维条形码)并用作标记图案MP。
生产管理装置126储存在批量信息文档F中用作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此外,还将标记图案MP在作为最终模式的X光胶片112上的位置设定和储存在生产管理装置126中的批量信息文档F中。
还可以在生产程序的基础上设定标记图案MP和标记位置,并输入到生产管理装置126中。由于在标记图案MP包括X光胶片112A的切割顺序的情况下标记图案MP对于每个X光胶片112A是不同的,设定标记图案MP所需的信息可从批量信息文档F中读取,切割顺序可添加到该信息中,并可在切割步骤122(加工控制装置130)或者在切割装置140(切割控制装置166)处设定标记图案MP(条形码)。
如图24中所示,激光控制装置180通过切割控制装置166与加工控制装置130联接。这样,将X光胶片112在切割装置140的加工条件,在生产管理装置126的批量信息文档F中储存或者在切割控制装置166设定的标记图案MP(或对应于标记图案的图案信号),以及标记图案位置都输入激光控制装置180中。
激光控制装置180根据标记图案MP基础上的图案信号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激光振荡器182,将偏转信号输出到光束偏转器184。这样,根据标记图案MP偏转的激光束LB照射到X光胶片112上,并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此时,激光控制装置180在沿X光胶片112宽度方向的标记位置的基础上将偏转信号输出到光束偏转器184,因而沿X光胶片112宽度方向的标记位置变成储存在批量信息文档F中的标记位置。
一个旋转编码器186例如设置在切割装置140中切割器156的上部刀片辊158处。该旋转编码器186向激光控制装置180输出一个脉冲信号,该脉冲信号对应于发送X光胶片112的上部刀片辊158的旋转角度或者切割刀片162的旋转角度。
这样激光控制装置180就能够检测切割X光胶片112的时刻。也就是说,作为X光胶片112的切割完成信号读取从旋转编码器186输入到控制装置180的脉冲信号。
一旋转编码器208设置在切割装置140中的吸力鼓150处。该旋转编码器208输出一个对应于吸力鼓150旋转角的脉冲信号。
由旋转编码器208输出的脉冲信号输入到激光控制装置180,激光控制装置180根据该脉冲信号监测作为由吸力鼓150发送的X光胶片112量的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
确定由切割器156的切割刀片162切割X光胶片112的位置与由标记头178在X光胶片112上照射激光束LB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并输入激光控制装置180中。激光控制装置180在从旋转编码器186输入的切割完成时刻、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以及X光胶片112上的标记位置的基础上,在一个时刻驱动激光控制装置180。
此时,在X光胶片112被切割之后,激光控制装置180操作切割刀片162、监测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并在沿输送方向在作为最终模式的X光胶片112A上形成标记图案MP的位置到达面向标记头178的一个位置的时刻,驱动标记图案MP。
这样,相对于条形码标记机176,当X光胶片112由切割刀片162切割并加工成最终模式X光胶片112A时,如图28A和28B中所示,以信息文档F中的标记位置为基础,在X光胶片112A上的一个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
图28A和28B示出通过用切割装置140切割其两个纵向(相对于图28A和28B页面的左右方向)端部而形成片材的X光胶片112A。此时,在最终模式X光胶片112A中一个预定位置,用切割位置作为参照物在切割装置140中形成一个切口(切割标记)188,作为在进行图像曝光时的定位参照物。标记位置相对于切口188是一个恒定位置。
图28A示出一个例子,其中在X光胶片112A的圆周部分沿一短边缘形成标记图案MP,图28B示出一个例子,其中在X光胶片112A的圆周部分沿一长边缘形成标记图案MP。
在其中设有以这种方式构造的切割装置140的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当在生产程序的基础上将感光材料信息和加工信息,或者感光材料信息、加工信息和加工条件输入生产管理装置126中时,生产管理装置126产生批量信息文档F。
之后,在切开步骤120中,输送与信息文档F中的数据(料卷批号)相对应的X光胶片112的料卷118,并在相对于X光胶片112设置的加工线上装入切开装置134中,从而开始针对X光胶片112的加工。
为切开步骤120设置的切开装置134沿切开图案170的切开线172切开X光胶片112,从而形成具有预定宽度的X光胶片112的料卷142。
在切割步骤122中装入由切开装置134形成的X光胶片112的料卷142,从而由切割装置140完成切割。
在切割装置140中,当已经从料卷142拉出的X光胶片112的前端部环绕吸力鼓150卷绕时,吸力鼓150被旋转驱动。这样,在从料卷142拉出X光胶片112时向切割器156输送X光胶片112。应当注意,在切割装置140中,在感光乳剂层116面朝上的状态下从料卷142中拉出X光胶片112,使X光胶片112的感光乳剂层116面向标记头178。
每次当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达到在加工条件下设定的长度(切割线174之间的间隔,是与最终模式尺寸相匹配的长度)时,切割装置140操作切割刀片162而切割X光胶片112。被切割的X光胶片112被连续容纳和叠置在叠置盘164中,并发送到包装步骤124。
这样,在包装步骤124中,由完成预定包装的包装装置138将叠置在叠置盘164中的X光胶片112A制成产品。
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在批量信息文档F中的数据的基础上,设定了标记图案MP以及形成标记图案MP的标记位置。这样,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能够由标记图案MP确定关于X光胶片112的各种信息。
条形码标记机176设置在切割装置140中。当条形码标记机176的激光控制装置180在一预定时刻读取批量信息文档F中作为标记信息的切开图案170(切割线174之间的间隔)、标记位置和标记图案MP时,由对应于标记图案MP的图案信号驱动标记头178,并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此时,激光控制装置180在与从旋转编码器208输出的吸力鼓150的旋转角相对应的脉冲信号的基础上监测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在切割器156中操作切割刀片162以切割X光胶片112,从而将切割完成脉冲从旋转编码器186输入激光控制装置180中,在标记位置与由切割刀片162切割X光胶片112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X光胶片112的长度的基础上,当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进给量)达到一个量时,激光控制装置180驱动标记头178。
这样,条形码标记机176可在由切割装置140加工的X光胶片112A上的一个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
也就是说,在标记机176中,在操作切割刀片162并切割X光胶片112之后,在从旋转编码器208输出的脉冲信号的基础上监测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当输送长度达到在沿最终模式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的一个长度、由切割器156切割X光胶片112的位置与标记位置之间的距离以及沿X光胶片112的输送路径从切割装置140中X光胶片112的切割位置到面向标记头178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基础上设定的一个长度时,驱动标记头178并进行标记。
这样,可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从而沿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相对于图28A和28B页面的左右方向)在一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
另外,在切割装置140中,用幅板边缘控制传感器168防止了水平移动,X光胶片112的宽度方向端部经过该恒定位置,沿垂直于X光胶片112A的输送方向的标记图案MP的位置可形成在与批量信息文档F中设定的标记位置相对应的一个恒定位置。
这样,在由包装装置138包装的包装件中每个X光胶片112A上的一个恒定位置形成了一标记图案MP。
在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中,条形码用作形成在每个X光胶片112A上的标记图案MP。条形码至少包括X光胶片112A的牌号、切开号和切割顺序,且能够从切开号确定批量信息文档F。
这样,就能够精确地掌握感光材料信息,如批量信息文档F中包括的牌号、感光乳剂号、用作加工X光胶片112A的原料的料卷118的料卷号,以及加工历史,如加工线和加工状态以及产品等级。
另外,可以用条形码读取器读取用作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另外,通过在每个X光胶片112A上的一个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能够从X光胶片112A自动读取标记图案MP。
这样,当用X光胶片112进行X光照相(对X光胶片112进行成像曝光)时,能够通过读取X光胶片112的标记图案MP而自动地和平稳地检验该牌号是否适用(对于X光摄影)。
另外,由于标记图案MP形成在包装件中的每个X光胶片112A上,能够容易和可靠地检验该牌号,即使它在使用中。还能够可靠地确定X光胶片112的牌号,即使当包装件包含若干牌号的X光胶片112A时。
此外,通过在设定标记图案MP(条形码)时添加切割顺序号,切割顺序变得清楚,通过以切割顺序叠置X光胶片112,能够精确地掌握X光胶片112A的使用量和剩余量,即使当X光胶片112A在使用中。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设定标记图案并给定一个在感光材料与显影装置之间预设定的特征符号,从而在所拍摄的X光胶片112A被显影时读取包括在条形码(标记图案MP)中的特征符号。这样就能够针对X光胶片112A进行适当显影。从而能够防止在X光胶片112A显影时由于在错误的、不正确的加工条件下进行显影而造成最后的瑕疵。
由于可通过在设定作为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时包括加工历史如排定的加工线或者对应于加工历史的信息而判断X光胶片112的加工历史,即使在X光胶片112精加工时产生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也可以很容易地调查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将各种信息包括在标记图案MP或者形成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中,且通过在加工成片材的每个X光胶片112上一个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能够用标记图案MP对X光胶片112进行适当、平稳的加工。
由于可以用少量的字符(符号的数量)形成标记图案MP或者形成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即使在包括大量信息时,通过对包括在标记图案MP中的信息进行编码并压缩该数据,标记图案MP或者形成标记图案MP的条形码可形成在不使用X光胶片112的一个窄的空间中。也就是说,大量信息可添加在X光胶片112A上一个有限的空间中。
另外,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密并形成标记图案MP,因而还能够添加特殊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具有可选择结构的常规公知的加密方法用于加密。例如,能够在用X光胶片112A进行图像拍摄时限制拍摄装置,或者在对已经完成图像拍摄的X光胶片112A进行显影时限制显影装置,且能够限制对X光胶片112的更适当的加工,如图像拍摄和显影。
第六实施例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第六实施例的基本结构与第五实施例相同,与第五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将给以相同的参考数字,并省略这些部件的说明。
图29表示第六实施例中使用的切割装置136(下面称作“切割装置190”)的示意性结构。切割装置190除条形码标记机176之外还包括切开器的功能。因而切割装置190作为切开步骤120设置的切开装置134而加倍,并包括切割步骤122中的切割装置136的功能,还将在切开步骤120中切开的X光胶片112切开,从而还能够形成小尺寸X光胶片112A。
一个通过辊192设置在切割装置190中通过辊144上方,X光胶片112由环绕通过辊192卷绕的X光胶片112在水平方向定向。
一个印刷辊194设置在通过辊192的下游,条形码标记机176的标记头178设置成面向环绕印刷辊194卷绕的X光胶片112。
这样在切割装置190中,激光束LB照向环绕印刷辊194卷绕的胶片而形成标记图案MP。
一个切开器196设置在印刷辊194下游。切开器196包括成对设置的切开刀片200和202。当X光胶片112环绕切开刀片200卷绕并向小辊146发送时,由切开刀片200和202沿切开图案170的切开线172在宽度方向一个预定位置切开X光胶片。
一个吸力鼓204设置在切割装置190中小辊146与148之间。通过环绕吸力鼓204卷绕而吸引和保持X光胶片112,并以对应于吸力鼓204的旋转速度的输送速度发送。
一个辊206设置成面向小辊148。X光胶片112夹在小辊148与辊146之间并向切割器156发送。每次当由上部刀片辊158发送的X光胶片112的量达到一个预定量时,切割器156操作切割刀片162而切割X光胶片112。
设置在切割装置190中的切割控制装置166控制沿切割线174对X光胶片112的切割,并控制沿切开图案170的切开线172切开X光胶片112。
旋转编码器208设置在切割装置190中的吸力鼓204处,并将一对应于吸力鼓204旋转角度的脉冲信号输入激光控制装置180中。
设置在切割装置190中的激光控制装置180用从旋转编码器208输入的脉冲信号来监测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每次当输送长度达到一个预定长度时,激光控制装置180驱动标记头178而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此时,在激光控制装置180中,切割器156操作切割刀片162而切割X光胶片112。当检测到在该时刻从旋转编码器186输出的切割完成脉冲时,每次当检测到切割完成脉冲后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驱动标记头178,从而在由切开器196将其切开之前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此时,条形码标记机176扫描沿X光胶片112的宽度方向从标记头178发出的激光束,从而在切开线172的两侧形成标记图案MP,切开器196沿该切开线172切开X光胶片112。
因此,如图30A和30B中所示,在每个由切开线172和切割线174封装的区域中,沿X光胶片112的宽度方向在预定位置形成了标记图案MP。应当注意,图30A和30B中示出当沿切开线172分割X光胶片112时的切开图案170。
在切割装置190中形成在X光胶片112上的标记图案MP可如图30A中所示,以相同的定向形成在切开线172两侧的预定位置,或者如图30B中所示,以叠置方式形成,切开线172夹在其间。如图30B中所示,当切开线172夹在其间而以叠置方式形成标记图案MP时,旋转了180°的标记图案MP交替形成在切开线172的两侧。
在以这种方式构造的切割装置190中,当装载料卷142并读取关于料卷142(X光胶片112)的加工条件时,在这些加工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配置改变(切开位置和切割位置的设定等等)。
在切割装置190中,通过旋转驱动吸力鼓204而在从料卷142拉出的同时输送X光胶片112,当X光胶片112通过切开器196时,由切开刀片200和202切开X光胶片112。
之后,在切割装置190中,当由吸力鼓204发送的X光胶片112经过切割器156时,通过以对应于切割线174的间隔切割X光胶片112而将切割胶片加工成片材。
条形码标记机176的激光控制装置180根据从设置于吸力鼓204处的旋转编码器208输出的脉冲信号而监测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每次在操作切割器156的切割刀片162之后当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达到预定长度时,在从旋转编码器186输出的切割完成脉冲的基础上驱动标记头178,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此时,用沿最终模式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的长度(切割线174之间间隔)、X光胶片112从由切割器156切割胶片的位置到由标记头178标记胶片的位置之间的输送路径的长度以及由于用切割器156(切割刀片162)切割X光胶片112A而产生的输送方向端部作为参照,当X光胶片112的输送长度达到在从端部到标记位置之间间隔的基础上设定的输送长度时,激光控制装置180驱动标记头178。
也就是说,条形码标记机176用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端部作为参照来形成标记图案MP。
这样,与切割装置140相似,标记图案MP能够在切割之前形成在X光胶片112上,从而也能够在切割装置190中获得形成在一个恒定位置的具有标记图案MP的X光胶片112A。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X光胶片112被切割后当输送长度达到某一长度时形成标记图案MP,可在X光胶片112A上的恒定位置形成标记图案MP,同时在切割X光胶片112而形成X光胶片112A时适当监测X光胶片112A的输送长度,该某一长度是在最终X光胶片112的输送方向长度、X光胶片112从由切割器156切割胶片的位置到由标记头178标记胶片的位置之间的输送路径的长度以及沿X光胶片112A的输送方向相对于端部的标记位置的基础上设定的。
这样在形成于X光胶片112A上的标记图案MP的基础上实现了加工X光胶片112A的自动化。
应当注意,上述实施例并不是要限制本发明的构造。例如,虽然描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其中在设有切割步骤122、切开步骤120和包装步骤124的感光材料加工系统110的切割步骤122中使用切割装置140和190,本发明还可用于可选择的切割装置中,只要当X光胶片112被切割时装置在X光胶片112上形成标记图案MP。
虽然本实施例中将条形码(一维条形码)用作标记图案MP,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可以使用在一个预设的可选择编码方法的基础上编码和设定的二维条形码或字符、数字和符号。另外,标记图案MP可以是用常规公知的可选择方法通过加密而形成。
另外,虽然描述本实施例时用X光胶片112作为感光材料,但应用本发明的感光材料并不局限于X光胶片112。还可以使用将PET或类似物作为载体的具有可选择结构的照相胶片。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具有可选择结构的其它感光材料,其中在一个载体如印刷纸上形成一个感光乳剂层,以及应用于将照相感光材料输送、切割并加工成片材的具有可选择结构的加工装置。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中,可以在每个最终模式感光材料上的一个恒定位置形成一个可以确定每张感光材料片材的标记图案。有了这种形成有标记图案的感光材料,其优良效果在于,能够根据已加工的最终模式感光材料的标记图案,在一个可选择的时刻识别由标记图案记录的各种信息,并能够正确使用感光材料。

Claims (6)

1.一种激光标记方法,用于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可见标记图案,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提供感光材料,该感光材料包括基层,该基层的表面上形成感光乳剂层;
将激光束照射在该感光乳剂层上,从而在感光乳剂层内部产生气泡;及
在感光乳剂层由于气泡的产生而变成凸面的时刻,停止照射激光束,
从而在感光材料上形成凸面点图案,该凸面点图案在感光乳剂层内部包括多个微小的气泡。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激光束的照射时间进行控制,使形成在感光材料的感光乳剂层的表面上的凸面点图案距该表面的高度为10微米或更小,大量形成在凸面点图案内部的微小气泡具有1至5微米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照射激光束,使得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的边界不产生间隙。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标记方法,其特征在于,激光束的振荡波长设定为9.2微米至9.8微米。
5.一种感光材料,包括基层和设置在该基层的表面上的感光乳剂层,其中通过向感光乳剂层上照射激光束而在感光乳剂层上形成可见的点图案,该点图案以与感光乳剂层的表面之间10微米或更小的高度凸面成形,并在其中大量形成有直径为1至5微米的微小气泡。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材料,其特征在于,在基层与感光乳剂层之间的边界处不包含间隙。
CNB031101852A 2002-04-15 2003-04-15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550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1938/2002 2002-04-15
JP2002111938A JP4137495B2 (ja) 2002-04-15 2002-04-15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方法及び感光材料
JP209155/2002 2002-07-18
JP2002209155A JP4186180B2 (ja) 2002-07-18 2002-07-18 感光材料の加工方法
JP250202/2002 2002-08-29
JP2002250202A JP2004086094A (ja) 2002-08-29 2002-08-29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方法
JP257534/2002 2002-09-03
JP2002257534A JP4005454B2 (ja) 2002-09-03 2002-09-03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方法
JP2002259750A JP4111783B2 (ja) 2002-09-05 2002-09-05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方法
JP259750/2002 2002-09-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4226A CN1474226A (zh) 2004-02-11
CN100365502C true CN100365502C (zh) 2008-01-30

Family

ID=286791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1018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5502C (zh) 2002-04-15 2003-04-15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08728B2 (zh)
EP (2) EP1726989A3 (zh)
CN (1) CN100365502C (zh)
AT (1) ATE377776T1 (zh)
DE (1) DE60317253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99812B2 (en) 2002-10-28 2007-04-03 Fujifilm Corporation Laser marking method
DE10250408A1 (de) * 2002-10-29 2004-05-19 Few Chemicals Gmbh Chemiepark Bitterfeld Wolfen Areal A Beschichtungszusammensetzung, insbesondere für Glasoberflächen,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und Verwendung
CN100379566C (zh) 2003-04-28 2008-04-09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用于激光打标的装置和方法
WO2005015478A1 (ja) * 2003-08-11 2005-02-17 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Corp. 2次元コードの形成方法及び形成装置
CN1890729B (zh) * 2003-09-12 2012-10-10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增强光学密度
US7084894B2 (en) 2003-09-12 2006-08-0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Optical disc drive focusing apparatus
US20060237407A1 (en) * 2005-04-25 2006-10-26 Nguyen Anh V Medical devices having laser brazed joints
US8628898B2 (en) 2006-12-26 2014-01-14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or
US7529636B1 (en) 2008-05-19 2009-05-0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Enabling safe use of high power laser for laser marking in a free space environment
US8552336B2 (en) * 2008-12-23 2013-10-08 Triune Ip Llc Micro matrix data marking
JP5510214B2 (ja) * 2009-10-19 2014-06-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描画制御装置、レーザ照射装置、描画制御方法、描画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これ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EP2463182B1 (en) * 2010-12-13 2012-11-28 C.R.F. Società Consortile per Azioni Self-adaptive method for mounting side doors on motor-vehicle bodies
JP2014140023A (ja) * 2012-12-21 2014-07-31 Ngk Spark Plug Co Ltd 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02998912A (zh) * 2012-12-21 2013-03-27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设备及显影方法
DE102013200136A1 (de) * 2013-01-08 2014-07-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Personenidentifizierungseinheit für Röntgenbildaufnahmen und zugehöriges Verfahren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097A (ja) * 1982-07-02 1984-01-11 Nec Corp 光記録方式
JPS5919253A (ja) * 1982-07-23 1984-01-31 Sony Corp 情報記録媒体
US4847183A (en) * 1987-09-09 1989-07-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contrast optical marking method for polished surfaces
JPH10305377A (ja) * 1997-05-09 1998-1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ーザ加工状態検出方法及びレーザ加工システム
JP3191201B2 (ja) * 1996-06-26 2001-07-23 コニカ株式会社 感光材料へのマーキング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78756A (en) * 1979-07-06 1981-07-14 Drexl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Reflective data storage medium made by silver diffusion transfe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097A (ja) * 1982-07-02 1984-01-11 Nec Corp 光記録方式
JPS5919253A (ja) * 1982-07-23 1984-01-31 Sony Corp 情報記録媒体
US4847183A (en) * 1987-09-09 1989-07-11 Hewlett-Packard Company High contrast optical marking method for polished surfaces
JP3191201B2 (ja) * 1996-06-26 2001-07-23 コニカ株式会社 感光材料へのマーキング方法
JPH10305377A (ja) * 1997-05-09 1998-11-1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レーザ加工状態検出方法及びレーザ加工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377776T1 (de) 2007-11-15
EP1726989A3 (en) 2007-04-18
EP1726989A2 (en) 2006-11-29
CN1474226A (zh) 2004-02-11
US20030224256A1 (en) 2003-12-04
EP1355191A1 (en) 2003-10-22
EP1355191B1 (en) 2007-11-07
US6908728B2 (en) 2005-06-21
DE60317253D1 (de) 2007-12-20
DE60317253T2 (de) 2008-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65502C (zh) 感光材料上的激光标记及包括该标记的感光材料
US8164610B2 (en) Apparatus for writing an image on the target object to be managed
EP2292434B1 (en)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image processor
JP4933072B2 (ja) 配送支援システム及び配送支援方法
JP2014133405A (ja) 画像記録システム及び画像記録方法
CN103847242B (zh) 图像记录系统、图像改写系统和图像记录方法
US20120062972A1 (en) Method Of And System For Setting Laser Processing Conditions, Laser Processing System, Computer Program For Setting Laser Processing Conditions,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and Recording Device On Which Laser Processing Conditions Are Recorded
EP2599634B1 (en) Laser light irradiating system
CN105050819B (zh) 图像处理方法和图像处理设备
CN102958700B (zh) 一种利用激光束在材料上标记的系统
US20060221424A1 (en) Method for recording information into rewritable thermal label of the non-contact type
JP6648767B2 (ja) 画像記録装置および画像記録方法
EP246851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90224778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utting, kiss-cutting, scoring or perforating material
US7369152B2 (en) Laser marking method
US20010036537A1 (en) Method for marking a laminated film material
CN1326708C (zh) 标记判定方法及标记判定装置
US6876377B2 (en)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and laser marking method
JP4921078B2 (ja) マーキング検査方法及びマーキング検査システム
CN108602356B (zh) 图像记录设备和图像记录方法
CN108684201A (zh) 图像记录装置和图像记录方法
CN107042700B (zh) 记录方法和记录装置
JP2004090071A (ja) レーザーマーキング方法
JP2008137243A (ja) 非接触光書き込み装置
JP4186180B2 (ja) 感光材料の加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FILM HOLDING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704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4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30

Termination date: 2011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