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22141447A1 -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22141447A1
WO2022141447A1 PCT/CN2020/142269 CN2020142269W WO2022141447A1 WO 2022141447 A1 WO2022141447 A1 WO 2022141447A1 CN 2020142269 W CN2020142269 W CN 2020142269W WO 2022141447 A1 WO2022141447 A1 WO 2022141447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
particles
binder
material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20/142269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李保章
Original Assignee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CN202080025234.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46933B/zh
Priority to EP20967786.3A priority patent/EP4273950A4/en
Priority to CN202410102617.8A priority patent/CN117936786A/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42269 priority patent/WO2022141447A1/zh
Priority to US17/709,984 priority patent/US20220223876A1/en
Publication of WO2022141447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22141447A1/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1Electrodes based on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or on mixtures of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LiCoO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4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 H01M4/52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 H01M4/525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oxides or hydroxides of nickel, cobalt or iron of mixed oxides or hydroxides containing iron, cobalt or nickel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e.g. LiNiO2, LiCoO2 or LiCoOxF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1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e.g. porosity, surface are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Definitions

  •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relates to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in particular to pole pieces,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and electronic devices.
  • Figure 2 shows a schematic diagram of a pole piece in some embodiments of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current collector 20 is the negative electrode current collector.
  • the active material layer 21 is a negative electrode active material layer.
  •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le piece can be improved. If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is too small,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is too large, and the side reaction between th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 and the electrolyte increases, affecting the cycle performance of th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re are too many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 in each particle group 30 is too large, for example, larger than 40 ⁇ m, the stacking efficiency between th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 is reduced, and the pores between the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 increase, which will reduce the volume of the active material layer 21 utilization, reducing the energy density of electrochemical devices.
  •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is a result obtained by evaluating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under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the plurality of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have the same particle size.
  • the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is equal to the particle diameter of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single particle group.
  • the plurality of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have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 the particle diameters of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can be obtained by evaluating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under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the first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1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in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may be determin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first binder particles 302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in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 the particle sizes of the second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2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and the third active material particles 3013 in the plurality of particle groups 30 can be determine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极片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层。活性材料层包括颗粒组,颗粒组包含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一粘结剂颗粒,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其中,单个颗粒组包含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的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其中,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1-3.5μm。本申请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包括聚烯烃,改善了活性材料颗粒与集流体的粘结。另外,聚烯烃的硬度较小,活性材料层中的聚烯烃的使用也避免或缓解了对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的不利影响。

Description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化学储能领域,尤其涉及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化学装置(例如,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和进步,对其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虽然目前的改进电化学装置的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能,但是仍不令人满意,需要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极片,极片包括集流体和位于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层。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多个颗粒组,单个颗粒组包含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的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其中,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1-3.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3-1.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包含聚烯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聚烯烃包括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颗粒组中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1μm至4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包括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大4μm至17μm,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与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比率为2:1至7:1,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大0.01μm 至8μm,并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与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比率大于1并且小于等于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第二粘结剂,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成分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所述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总质量的百分含量为0.5%至8%,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10至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片为正极极片,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其中,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极片。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电化学装置。
本申请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包括聚烯烃,改善了活性材料颗粒与集流体的粘结。另外,聚烯烃的硬度较小,活性材料层中的聚烯烃的使用也避免或缓解了对活性材料层的压实密度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活性材料层中粘结剂颗粒和粘结剂颗粒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的优选尺寸关系,具有这种尺寸关系的粘结剂颗粒和活性材料颗粒空间排列更紧密,能够提高活性材料层的体积利用率。进一步,可以提升包括该活性材料层的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100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100的电极组件1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极片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极片沿极片厚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和实施例4的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的扫描电镜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的扫描电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申请,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
图1A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100的示意图。电化学装置100包括电极组件1。电极组件1可以包括正极极片10、负极极片12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之间的隔离膜11。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可以由电极组件1卷绕或堆叠而成。例如,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将正极极片10、隔离膜11、负极极片12按顺序卷绕或堆叠成电极组件1,之后装入例如铝塑膜中进行封装,注入电解液,化成、封装,即制成电化学装置100。正极极片10、隔离膜11、负极极片12浸在所述电解液中。所述电极组件1、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的描述可以参见本申请图1B及其相关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可以是锂离子电池,但是本申请不限于此。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化学装置100还可以包括电解质。电解质可以是凝胶电解质、固态电解质和电解液中的一种或多种,电解液包括锂盐和非水溶剂。锂盐选自LiPF 6、LiBF 4、LiAsF 6、LiClO 4、LiB(C 6H 5) 4、LiCH 3SO 3、LiCF 3SO 3、LiN(SO 2CF 3) 2、LiC(SO 2CF 3) 3、LiSiF 6、LiBOB或者二氟硼酸锂中的一种或多种。例如,锂盐选用LiPF 6,因为它具有高的离子导电率并可以改善循环特性。
非水溶剂可为碳酸酯化合物、羧酸酯化合物、醚化合物、其它有机溶剂或它们的组合。
碳酸酯化合物可为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环状碳酸酯化合物、氟代碳酸酯化合物或其组合。
链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二丙酯(DPC)、碳酸甲丙酯(MPC)、碳酸乙丙酯(EPC)、碳酸甲乙酯(MEC)及其组合。所述环状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亚乙酯(EC)、碳酸亚丙酯(PC)、碳酸亚丁酯(BC)、碳酸乙烯基亚乙酯(VEC)或者其组合。所述氟代碳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碳酸氟代亚乙酯(FEC)、碳酸1,2-二氟亚乙酯、碳酸1,1-二氟亚乙酯、碳酸1,1,2-三氟亚乙酯、碳酸1,1,2,2-四氟亚乙酯、碳酸1-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1-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2-二氟-1-甲基亚乙酯、碳酸1,1,2-三氟-2-甲基亚乙酯、碳酸三氟甲基亚乙酯或者其组合。
羧酸酯化合物的实例为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正丙酯、乙酸叔丁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丙酸丙酯、γ-丁内酯、癸内酯、戊内酯、甲瓦龙酸内酯、己内酯、甲酸甲酯或者其组合。
醚化合物的实例为二丁醚、四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甲醚、1,2-二甲氧基乙烷、1,2-二乙氧基乙烷、乙氧基甲氧基乙烷、2-甲基四氢呋喃、四氢呋喃或者其组合。
其它有机溶剂的实例为二甲亚砜、1,2-二氧戊环、环丁砜、甲基环丁砜、1,3-二甲基-2-咪唑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乙腈、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三辛酯、和磷酸酯或者其组合。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以上描述的电化学装置100(例如,锂离子电池)以及电化学装置100的制备方法仅是示例性说明,不应用于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在不背离本申请公开的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其他电化学装置100,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方法来制备电化学装置100。例如,尽管图1A中的电化学装置是袋型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化学装置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矩形,圆柱形,硬币形等。
图1B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电化学装置100的电极组件1的示意图。如图1B所示,电极组件1包括正极极片10、负极极片12以及设置在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之间的隔离膜11。正极极片10由正极集流体和涂覆在所述正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正极活性材料层组成。负极极片11由负极集流体和涂覆在所述负极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负极活性材料层 组成。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材料层、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材料层的描述可以参见图2及其对应描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11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偏氟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亚胺或芳纶中的至少一种。例如,聚乙烯包括选自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尤其是聚乙烯和聚丙烯,它们对防止短路具有良好的作用,并可以通过关断效应改善电池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11的厚度在约5μm至500μm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11表面还可以包括多孔层,多孔层设置在隔离膜11的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多孔层包括无机颗粒和粘结剂,无机颗粒选自氧化铝(Al 2O 3)、氧化硅(SiO 2)、氧化镁(MgO)、氧化钛(TiO 2)、二氧化铪(HfO 2)、氧化锡(SnO 2)、二氧化铈(CeO 2)、氧化镍(NiO)、氧化锌(ZnO)、氧化钙(CaO)、氧化锆(ZrO 2)、氧化钇(Y 2O 3)、碳化硅(SiC)、勃姆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氢氧化钙或硫酸钡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11的孔具有在约0.01μm至1μm的范围的直径。多孔层的粘结剂选自聚偏氟乙烯、偏氟乙烯-六氟丙烯的共聚物、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酸、聚丙烯酸盐、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烯呲咯烷酮、聚乙烯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四氟乙烯或聚六氟丙烯中的至少一种。隔离膜11表面的多孔层可以提升隔离膜11的耐热性能、抗氧化性能和电解质浸润性能,增强隔离膜11与极片之间的粘结性。
图2示出了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的极片的示意图。该极片包括集流体20和设置在集流体20上的活性材料层21。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极片可以是图1中的正极极片10和/或负极极片12。
当极片为正极极片10时,集流体20为正极集流体。活性材料层21是正极活性材料层。
正极集流体为汇集正极电流的结构或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为Al箔。当然,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正极集流体。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集流体的厚度可以为1μm至200μm。
正极集流体的部分区域上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的厚度可以为10μm至500μm。
正极活性材料层包括正极活性物质,正极导电剂和正极粘结剂。
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容许锂的可逆嵌入和脱嵌的物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活性物质使用容许锂离子可逆嵌入和脱嵌的化合物。例如,正极活活性物质可以包括钴酸锂、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磷酸铁钠、磷酸钒锂、磷酸钒钠、磷酸钒氧锂、磷酸钒氧钠、钒酸锂、锰酸锂、镍酸锂、镍钴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或镍钴铝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正极导电剂向正极提供导电性。例如,正极导电剂可以实现正极活性物质和正极集流体的电接触,从而向正极提供导电性。正极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片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或碳纤维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的活性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的质量比可以为(70至98):(1至15):(1至15)。应该理解,以上所述仅是示例,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厚度和质量比。
正极粘结剂将正极导电剂和正极活性物质粘结到正极集流体上。正极粘结剂可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丙烯酸钠、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酰亚胺、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素、硝化纤维素等树脂系高分子;SBR(苯乙烯-丁二烯橡胶)、NBR(丙烯腈-丁二烯橡胶)、氟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等橡胶状高分子;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其加氢产物、EPDM(乙烯-丙烯-二烯三元共聚物)、苯乙烯-乙烯-丁二烯-乙烯共聚物、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其加氢产物等热塑性弹性体状高分子;聚乙酸乙烯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等软质树脂状高分子;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化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聚四氟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等氟系高分子,或者其他具有碱金属离子(特别是锂离子)的离子传导性的高分子组合物等。优选的,正极粘结剂为聚烯烃,例如,聚乙烯、聚丙烯中的至少一种。
当极片为负极极片12时,集流体20为负极集流体。活性材料层21是负极活性材料层。
负极集流体为汇集负极电流的结构或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负极极片12的集流体可以采用铜箔、镍箔或碳基集流体中的至少一种。
负极活性材料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负极导电剂和负极粘结剂。
负极活性物质可以包括容许锂离子的可逆嵌入和脱嵌的物质。例如,可以包括人造石墨、天然石墨、中间相碳微球、软碳、硬碳、硅、锡、硅碳、硅氧或钛酸锂中的至少一种。
负极导电剂向负极提供导电性。例如,负极导电剂可以实现负极活性物质和负极集流体的电接触,从而向负极提供导电性。负极导电剂可以包括导电炭黑、科琴黑、片层石墨、石墨烯、碳纳米管、碳纤维、铜(Cu)、镍(Ni)、铝(Al)、银(Ag)的金属粉末或金属纤维,或导电聚合物例如聚亚苯基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中的负极活性材料(例如,硅基材料和碳材料)、导电剂和粘结剂(包括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的质量比可以为(70至98):(1至15):(1至15)。应该理解,以上所述仅是示例,可以采用任何其他合适的材料和质量比。
负极粘结剂将负极导电剂和负极活性物质粘结到负极集流体上。负极粘结剂可包括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二乙酰基纤维素、聚氯乙烯、羧化聚氯乙烯、聚氟乙烯、包含亚乙基氧的聚合物、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氨酯、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丙烯酸酯化的(丙烯酸类改性的)SBR、环氧树脂、或尼龙中的至少一种。
应该理解,虽然图2中将活性材料层21示出为设置在集流体20的两侧上,但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活性材料层21可以设置在集流体20的一侧或两侧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可以仅设置在集流体20的一侧上。虽然图2中的集流体20和活性材料层21示出为直接接触,但是在一些实施例中,额外的层可以设置在集流体20和活性材料层21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20可以仅设置在活性材料层21的部分表面上。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图3为示出了图2中极片沿极片厚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颗粒组30,颗粒组30包含活性材料颗粒301和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在活性材料层21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可以起到粘结活性材料颗粒301的作用。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与该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301构成颗粒组30。应该理解,图中仅示出了一个颗粒组30。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多个颗粒组30。
活性材料颗粒301和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可以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单个颗粒(例如,第一粘结剂颗粒302、活性材料颗粒301等)的粒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确定:确定颗粒的截面积;确定与截面积相等的圆形的直径为颗粒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颗粒的粒径可以采用如下方法确定:确定颗粒的最长对角线的长度,确定颗粒的最短对角线的长度,颗粒的粒径为该最长对角线的长度与最短对角线的长度的算数平均值。在一些实施例中,颗粒的最长对角线的长度为该颗粒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颗粒的最长边的长度为该颗粒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极片沿厚度方向的截面,确定颗粒的截面积、最长对角线的长度、最短对角线的长度和/或颗粒的最长边。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1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极片的处理和扫描。
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可以粘结多个颗粒。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包括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具有不同粒径。通过采用多种粒径的活性材料颗粒,增加了活性材料颗粒之间的堆积效率,减少了堆积孔隙,提高了活性材料层的体积利用率,提升了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大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大于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第二活性材料颗 粒3012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分别是相应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所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中按粒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在前三位的活性材料颗粒。
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以被至少一个粘结剂颗粒302粘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为0.05至0.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能受到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粘结,在该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中,与该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物理接触的长度占该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整个周长的比值,即为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比值可以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极片的厚度方向上的截面来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照本申请实施例1中提供的方法进行极片的处理和扫描。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的,还可以采用其他合适的方法。如图6所示,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图6中未示出)粘结的位置有四处,分别为图中示出的线段61、62、63和64所对应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边缘长度。在本申请中,某个线段(例如,61,62,63,64)对应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边缘长度为该线段的两个端点所确定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边缘长度。61、62、63和64对应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边缘长度的总和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即为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比值可以是通过评估扫描电镜下多个颗粒组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得到的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该比值太小,则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之间的粘结力可能相对较弱,进而影响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如果该比值太大,则表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太小,比表面积太大,活性材料颗粒301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加,并且影响电化学装置100的循环性能。
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颗粒组30,但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活性材料层21中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其他一个或多个颗粒组30。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多个颗粒组30。例如,第一颗粒 组,第二颗粒组,第三颗粒组,…第N颗粒组。N为大于等于1的正整数。
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具有优选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为0.1μm至3.5μm。优选的,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为0.1μm至2μm。优选的,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为0.3至1.5μm。优选的,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为0.5至1μm。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可以根据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具有相同的粒径。此时,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等于单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具有不同的粒径。此时,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采用如下方式确定:从多个颗粒组30中随机选取n个(例如,100个)颗粒组,分别为,第一颗粒组,第二颗粒组,…第n颗粒组;分别确定每个颗粒组30对应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得到n个粒径;50%以上的所述n个粒径所在的范围,即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50%以上的所述n个粒径所在的范围可能有多个。选取其中最窄的范围,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为0.1μm至3.5μm时,可以改善极片的性能。当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小于0.1μm时,单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会少于3,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的粘结强度会降低。当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粒径大于3.5μm时,第一粘结剂颗粒302过大,无法高效填充活性材料颗粒301的孔隙,会与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产生孔隙,因而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有效粘结面积降低,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的粘结强度降低,此外极片厚度也增加,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降低。
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具有优选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为1μm至40μm。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是通过评估扫描电镜下多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得到的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具有相同的粒径。此时,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等于单个颗粒组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具有不同的粒径。此时,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采用如下方式确定:从多个颗粒组30中随机选取n个(例如,100个)颗粒组,分别为,第一颗粒组,第二颗粒组,…第n颗粒组;分别确定每个颗粒组对应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得到n个粒径;50%以上的所述n个粒径所在的范围,即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50%以上的所述n个粒径所在的范围可能有多个。选取其中最窄的范围,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单个颗粒组30包括多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单个颗粒组30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为该颗粒组中最大的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即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为1μm至40μm,可以改善极片的性能。如果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太小,则比表面积太大,活性材料颗粒301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加,影响电化学装置的循环性能;另一方面,如果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粒径太大,例如,大于40μm,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堆积效率降低,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孔隙增加,会降低活性材料层21的体积利用率,降低电化学装置的能量密度。另外,多个颗粒组30中的活性材料颗粒301太大,会使单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数量减少,不利于活性材料颗粒30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大4μm至17μm,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的比率为2:1至7:1,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大0.01μm至 8μm,并且所述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与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的比率大于1并且小于等于4。
在本申请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是通过评估扫描电镜下多个颗粒组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得到的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具有相同的粒径。此时,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等于单个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多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具有不同的粒径。此时,可以通过评估扫描电镜下多个颗粒组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得到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本申请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以参照本申请中确定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方法确定。类似的,可以确定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
在本申请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的比率可以采用如下方式确定:从多个颗粒组30中随机选取n个(例如,100个)颗粒组,分别为,第一颗粒组,第二颗粒组,…第n颗粒组;对每个颗粒组,分别计算该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的比率,得到n个比例;50%以上所述比例所在的范围,即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与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的比率。类似的,可以确定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的粒径与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的比率。
通过设置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和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的合适比率与差异,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堆积效率提高,活性材料颗粒301之间的孔隙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活性材料层的体积利用率。将前述活性材料层应用到电化学装置100(例如,锂离子电池)中,能够提升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另外,可以使单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301的数量增加,改善活性材料颗粒30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为0.05至0.2。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能受到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粘结,在该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中,与该多个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物理接触的长度占该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整个周长的比值,即为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本申请中,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可以是通过评估扫描电镜下多个颗粒组30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得到的结果。对于单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以求得该第一活性材料颗粒对应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多个颗粒组中含有多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可以确定多个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对应的比值。50%以上所述比值所在的范围,即为多个颗粒组30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该比值太小,则第一粘结剂颗粒302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之间的粘结力可能相对较弱,进而影响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如果该比值太大,则表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的粒径太小,比表面积太大,活性材料颗粒301与电解液的副反应增加,并且影响电化学装置100的循环性能。
活性材料层21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粘结剂。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包括第一粘结剂,例如,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的成分包括聚烯烃。通常地,为了提高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会通过增加粘结剂含量或采用高粘结力粘结剂的方式,然而,增加粘结剂含量对粘结力的提升幅度有限,例如,当活性材料层中的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的质量含量由1%提升至3%时,泡电解液湿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强度由9N/m提升到18N/m,提升幅度有限。而且使活性材料的含量降低而导致能量密度降低。另外,目前的一些 高粘结力粘结剂的硬度较大,活性材料的硬度也较大,若在极片的冷压阶段增大压实密度,很容易发生极片脆断情况,因而极片的冷压密度受限,能量密度降低。本申请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包括聚烯烃,聚烯烃能够与集流体20很好地粘结,从而改善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另外,聚烯烃的硬度较小,不易引起冷压阶段极片的脆裂,减小了采用硬度较大的粘结剂对极片的压实密度的不利影响。聚烯烃包括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中还包括第二粘结剂,第二粘结剂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这些第二粘结剂属于高粘结力粘结剂,可以进一步增强活性材料层21与集流体20之间的粘结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活性材料层21的总质量,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的总质量的百分含量为0.5%至8%。如果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的总质量的百分含量太小,会影响它们粘结性能的发挥;如果第一粘结剂和第二粘结剂的总质量的百分含量太大,会使活性材料层21中的活性材料的量减少,进而降低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活性材料层21中的第一粘结剂与第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10至10:1。
应该理解,图3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3011、第二活性材料颗粒3012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3013的粒径仅是示例性的,而不用于限制本申请。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活性材料层21中,可以存在未构成颗粒组30的活性材料颗粒301和/或第一粘结剂颗粒30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粘结剂颗粒302粘结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301。应该理解,图3仅是示意性的,示出了位于集流体20的一侧上的活性材料层21,以便于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活性材料层21的数量、颗粒的形状和尺寸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扫描电镜技术观察和测试活性材料层在厚度方向上的微观结构,进而得知活性材料颗粒与粘结剂颗粒的分布情况,例如,单个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和比率,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截面的边缘与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的,还可以采用其他常用的方法。
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了包括上述电化学装置100的电子装置。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装置没有特别限定,其可以是用于现有技术中已知的任何电子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笔记本电脑、笔输入型计算机、移动电脑、电子书播放器、便携式电话、便携式传真机、便携式复印机、便携式打印机、头戴式立体声耳机、录像机、液晶电视、手提式清洁器、便携CD机、迷你光盘、收发机、电子记事本、计算器、存储卡、便携式录音机、收音机、备用电源、电机、汽车、摩托车、助力自行车、自行车、照明器具、玩具、游戏机、钟表、电动工具、闪光灯、照相机、家庭用大型蓄电池和锂离子电容器等。
下面列举了一些具体实施例和对比例以更好地对本申请进行说明,其中,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示例。为了便于说明,在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采用聚烯烃,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得知或者能够得知在负极极片12的活性材料层中采用这样的结构时,能够获得与在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中采用聚烯烃时同样的效果。
实施例1
正极极片10的制备:正极活性材料为钴酸锂,导电剂为导电炭黑颗粒,第一粘结剂为聚丙烯,第二粘结剂为聚丙烯酸钠,正极集流体为铝箔。将钴酸锂、导电炭黑、聚丙烯、聚丙烯酸钠按重量比97:1:1:1的比例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NMP)溶液中,形成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于铝箔,得到活性材料层,经过干燥、冷压、裁切后得到正极极片10。
负极极片12的制备:正极活性材料为石墨,导电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粘结剂为丁苯橡胶,负极集流体为铜箔。将石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粘结剂丁苯橡胶按重量比97.7:1.3:1的比例溶于去离子水中,形成活性材料层浆料。采用10μm厚度铜箔作为负极集流体,将负极浆料涂覆于负极集流体上,涂覆量为9.3mg/cm 2,干燥,裁切后得到负极极片12。
隔离膜11的制备:隔离膜11基材为8μm厚的聚乙烯(PE),在隔离膜11基材的两侧各涂覆2μm氧化铝陶瓷层,最后在涂布了陶瓷层的两侧各涂覆2.5mg的粘结剂聚偏氟乙烯(PVDF),烘干。
电解液的制备:在含水量小于10ppm的环境下,将LiPF 6加入非水有机溶剂(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丙烯酯(PC)、丙烯酸酯:碳酸亚乙烯酯(VC)=20:30:20:28:2,重量比),LiPF 6的浓度为1.15mol/L,混合均匀,得到电解液。
锂离子电池的制备:将正极极片10、隔离膜11、负极极片12按顺序依次叠好,使隔离膜11处于正极极片10和负极极片12中间起到隔离的作用,并卷绕得到电极组件1。将电极组件1置于外包装铝塑膜中,在80℃下脱去水分后,注入上述电解液并封装,经过化成,脱气,切边等工艺流程得到锂离子电池。
实施例和对比例是在实施例1步骤的基础上进行参数变更,具体变更的参数如下面的表格所示。
在实施例2至4中,活性材料层中的聚丙烯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和聚丙烯酸钠颗粒的质量百分含量与实施例1不同。
在对比例1中,粘结剂未采用聚丙烯和聚丙烯酸钠,而是采用质量百分含量为2%的聚偏氟乙烯。在对比例2中,粘结剂未采用聚丙烯,而是采用质量百分含量为2%的聚丙烯酸钠。
在实施例5至7以及对比例3、4中,聚丙烯颗粒的粒径范围与实施例1不同。
在实施例8至10和对比例5、6中,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粒径范围与实施例1不同。下面描述本申请的各个参数的测试方法。
颗粒粒径的测试方法:
取样:将电化学装置100(例如,锂离子电池)拆解,取出极片,泡入碳酸二甲酯(DMC)溶液6h,去除残留电解液。最后用干燥箱将极片烘干;制样:将烘干后的极片用刀片裁切出待测断面,即活性材料层沿厚度方向的截面;通过加热板将测试样品粘到石蜡上,用离子抛光仪IB-195020CCP对待测断面进行抛光处理,待表面光滑后即得到SEM测试样品;测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JEOL6390观察活性材料层的厚度方向上的微观结构。
活性材料层和集流体之间的粘结强度测试方法:
从锂离子电池中取出正极极片10,将正极极片10铺展自然风干1h后,用刀片取宽30mm长150mm的测试试样,将测试试样固定到高铁拉力机的测试夹具上测试粘结强度,剥离角度90度,拉伸速度50mm/min,拉伸位移60mm。当剥离界面为集流体和活性材料层时,则所测结果为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
压实密度(PD)的测试方法:
取冷压后的正极极片10,用1540.25mm 2模具冲取6片正极活性材料层和6片正极集流体,使用分析天平(上海精科天美电子天平FA2004B)称量6片正极活性材料层的总重Mc g和6片集流体的总重为Mb g,用千分尺测量6片正极活性材料层的平均厚度为Dc mm,6片集流体的平均厚度为Db mm。PD=[(Mc-Mb)/6]/(Dc-Db)/1540.25*1000,单位为g/ml。
能量密度的测试方法:
将锂离子电池置于25℃恒温箱中,静置30分钟,使锂离子电池达到恒温。将达到恒温的锂离子电池以0.5C恒流充电至电压为4.45V,然后以4.45V恒压充电至电流为0.05C,0.5C放电至电压为3.0V,记录放电能量。
表1示出了实施例1至5和对比例1至2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1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1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2
通过比较实施例1至4和对比例1至2可知,活性材料层的粘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时,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很弱,若将粘结剂换成高粘结力的聚丙烯酸,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明显提高,但压实密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严重减小。在活性材料层中采用聚烯烃聚丙烯(PP)之后,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提高,并且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也不会有很明显的损失。且粘结剂中聚丙烯所占比例越高,对正极极片10的压实密度和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改善越明显。图4和图5分别示出了实施例1和实施例4的正极极片10的活性材料层的扫描电镜图。此外,随着总的粘结剂含量的增加,允许增大正极极片10的压实密度而不会脆裂,从而提高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
表2示出了实施例1、5至7和对比例3至4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2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3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4
通过比较实施例1、5至7和对比例3至4可知,随着聚丙烯颗粒的粒径减小,单个聚丙烯颗粒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颗粒的数量降低,则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相互粘结的效率会降低。当聚丙烯颗粒的粒径小于0.1μm时,单个聚丙烯颗粒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数量少于3,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出现明显降低。当聚丙烯颗粒的粒径大于3.5μm时,聚丙烯颗粒过大,无法高效填充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之间的孔隙,自身会与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之间产生孔隙,因而聚丙烯颗粒的有效粘结面积降低,活性材料层与集流体的粘结强度降低,此外极片厚度也增加,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降低。进一步优选聚丙烯颗粒的粒径为0.5μm至1μm,此时单个聚丙烯颗粒周围粘结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
表3示出了实施例1、8至10和对比例5至6的各个参数和评估结果。
表3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5
Figure PCTCN2020142269-appb-000006
通过比较实施例1、8至10和对比例5至6可知,随着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粒径增大,或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粒径范围减小,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之间的堆积效率降低,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之间的孔隙增加,单个聚丙烯颗粒周围粘结的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数量减小,最大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截面的边缘与聚丙烯颗粒粘结的长度与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截面的周长的比值降低,因而活性材料钴酸锂颗粒的粘结强度降低。且堆积孔隙增加,导致活性材料层的体积利用率降低,因而电化学装置100的能量密度降低。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公开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10)

  1. 一种极片,包括:
    集流体;以及
    位于所述集流体上的活性材料层;
    其中,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多个颗粒组,单个所述颗粒组包含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粘结的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其中,
    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1-3.5μm。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粘结剂颗粒的粒径为0.3-1.5μm。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的成分包含聚烯烃。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聚烯烃包括聚丙烯或聚乙烯中的至少一种。
  5. 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为1μm至40μm。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
    所述至少三个活性材料颗粒包括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第二活性材料颗粒和第三活性材料颗粒,
    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大4μm至17μm,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一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与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比率为2:1至7:1,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大0.01μm至8μm,并且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二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与所述多个颗粒组中的第三活性材料颗粒的粒径的比率大于1并且小于等于4。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片,其中,所述活性材料层还包括第二粘结剂,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成分包括聚丙烯酸盐、聚丙烯酸、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聚酰胺或羧甲基纤维素钠中的至少一种。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极片,其中,基于所述活性材料层的总质量,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和所述第二粘结剂的总质量的百分含量为0.5%至8%,所述第一粘结剂颗粒与所述第二粘结剂的质量比为1:10至10:1。
  9. 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以及设置在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之间的隔离膜,其中,所述正极极片和所述负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极片。
  10. 一种电子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化学装置。
PCT/CN2020/142269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41447A1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80025234.5A CN113646933B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EP20967786.3A EP4273950A4 (en) 2020-12-31 2020-12-31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202410102617.8A CN117936786A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PCT/CN2020/142269 WO2022141447A1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17/709,984 US20220223876A1 (en) 2020-12-31 2022-03-31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0/142269 WO2022141447A1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US17/709,984 Continuation US20220223876A1 (en) 2020-12-31 2022-03-31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41447A1 true WO2022141447A1 (zh) 2022-07-07

Family

ID=78415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20/142269 WO2022141447A1 (zh) 2020-12-31 2020-12-31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223876A1 (zh)
EP (1) EP4273950A4 (zh)
CN (2) CN117936786A (zh)
WO (1) WO20221414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17196B (zh) * 2023-10-18 2024-01-16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极材料、正极极片及电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7738A (zh) * 2012-04-03 2013-10-23 三星精密化学株式会社 锂锰氧化物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804115A (zh) * 2014-09-12 2017-06-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的方法
CN107112540A (zh) * 2014-11-18 2017-08-29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用粘结剂组合物
JP2017220436A (ja) * 2016-06-06 2017-12-14 小林 博 金属結合した金属微粒子の集まりからなる透明導電層の透明基材への形成
CN108370028A (zh) * 2015-12-16 2018-08-03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负极用粘结剂组合物、二次电池负极和二次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75145B2 (ja) * 1995-11-27 2004-10-13 株式会社ユアサ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鉛蓄電池用負極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173870B2 (ja) * 2004-04-28 2008-10-29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用電極の製造方法
JP4778034B2 (ja) * 2008-01-30 2011-09-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非水系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WO2010123137A1 (ja) * 2009-04-24 2010-10-28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カーボンブラックの極性分散液組成物
JP6201294B2 (ja) * 2012-11-01 2017-09-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の負極
WO2014156095A1 (ja) * 2013-03-29 2014-10-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二次電池
JP6456630B2 (ja) * 2013-09-18 2019-01-23 株式会社東芝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2016062832A (ja) * 2014-09-19 2016-04-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CN105633357B (zh) * 2014-11-11 2019-09-17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WO2016129459A1 (ja) * 2015-02-10 2016-08-18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正極、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電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763410B2 (ja) * 2016-01-29 2020-09-3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二次電池、電池パック、電動車両、電力貯蔵システム、電動工具および電子機器
US10038193B1 (en) * 2017-07-28 2018-07-31 EnPower, Inc. Electrode having an interphase structure
CN109817906A (zh) * 2018-12-29 2019-05-28 深圳市卓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正极涂层、电池正极片及锂离子电池
KR102421113B1 (ko) * 2019-01-17 2022-07-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전극,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전지
CN110943223B (zh) * 2019-04-15 2021-12-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极极片和电化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7738A (zh) * 2012-04-03 2013-10-23 三星精密化学株式会社 锂锰氧化物正极活性材料和包含其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CN106804115A (zh) * 2014-09-12 2017-06-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的方法
CN107112540A (zh) * 2014-11-18 2017-08-29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电极用粘结剂组合物
CN108370028A (zh) * 2015-12-16 2018-08-03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二次电池负极用粘结剂组合物、二次电池负极和二次电池
JP2017220436A (ja) * 2016-06-06 2017-12-14 小林 博 金属結合した金属微粒子の集まりからなる透明導電層の透明基材への形成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ee also references of EP4273950A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273950A4 (en) 2024-02-28
CN117936786A (zh) 2024-04-26
CN113646933A (zh) 2021-11-12
CN113646933B (zh) 2024-02-13
EP4273950A1 (en) 2023-11-08
US20220223876A1 (en) 2022-07-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394375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728469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66961B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36667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2206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206128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40973A1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078288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041194A1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1146396B (zh) 电化学装置及包含所述电化学装置的电子装置
CN113921757B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07829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398667A (zh) 电极及其制备方法、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3421999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41447A1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US20220209241A1 (en) Electrode plate, electrochem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3097474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41507A1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2599761A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041193A1 (zh)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2198403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3168585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设备
WO2023168584A1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5132967A (zh) 负极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WO2024026615A1 (zh) 负极活性材料、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209677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ENP 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202096778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Effective date: 2023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