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交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车辆从实现简单场景下短时间的特定驾驶功能,逐渐向实现远距离点到点运输能力演进。在远距离运输过程中,根据目的地方位进行自主变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当行驶道路存在多车,甚至出现拥堵时,自动驾驶系统模仿人类驾驶员的驾驶习惯择机进行变道的能力必不可少。
目前,拥堵检测方法依赖大量道路基础设施与其他车辆数据,需要强大的中央系统,实时性差,且生成的拥堵信息与道路高度相关,而与单一车辆的驾驶需求(如驾驶路段)相关性不够强,导致在一些路段上无法进行拥堵检测。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解决现有的拥堵检测针对性差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包括:
获取行驶环境信息,其中,所述行驶环境信息包括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信息、本车行驶信息以及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
基于所述车道线信息和所述本车行驶信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基于所述本车行驶路径和所述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所述周围车辆中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
基于所述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装置,包括:
环境信息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行驶环境信息,其中,所述行驶环境信息包括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信息、本车行驶信息以及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
行驶路径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车道线信息和所述本车行驶信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有效车辆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本车行驶路径和所述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所述周围车辆中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
拥堵状态确定单元,用于基于所述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存储器以及一个或多个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通信连接,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可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时,所述电子设备用于实现如本公开各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被计算装置执行时,可用来实现如本公开各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方法。
(三)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技术方案可基于行驶环境信息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进而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从而实现了对本车左侧和/或右侧相邻车道的实时拥堵状态的感知,感知结果的针对性强,能够为本车的驾驶(尤其是自动驾驶)提供更好的服务。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装置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装置的功能模块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行驶路径确定单元的功能模块原理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有效车辆确定单元的功能模块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拥堵状态确定单元的功能模块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拥堵状态确定单元的功能模块具体原理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一种适于用来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通过示例阐述了本公开的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相关披露的透彻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本公开显而易见的可以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中使用“系统”、“装置”、“单元”和/或“模块”术语,是用于区分在顺序排列中不同级别的不同部件、元件、部分或组件的一种方法。然而,如果其他表达式可以实现相同的目的,这些术语可以被其他表达式替换。
本公开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条目的任何一个和所有组合。
本公开所用术语仅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而非限制本公开范围。如本公开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而该类表述并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也可以包含在内。
参看下面的说明以及附图,本公开的这些或其他特征和特点、操作方法、结构的相关元素的功能、部分的结合以及制造的经济性可以被更好地理解,其中说明和附图形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然而,可以清楚地理解,附图仅用作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并不意在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可以理解的是,附图并非按比例绘制。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主要用于车辆对其相邻两侧车道的拥堵状态进行感知或检测,以为车辆变道提供有效、可靠的依据。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辆包括传统车辆(仅支持人工驾驶的车辆)和无人驾驶车辆。在本公开以下实施例中,以无人驾驶车辆为例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交通拥堵感知装置的功能模块框图;图2示出了交通拥堵感知装置的功能模块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交通拥堵感知装置100包括环境信息获取单元110、行驶路径确定单元120、有效车辆确定单元130和拥堵状态确定单元140。
其中,环境信息获取单元110,用于获取行驶环境信息,其中,行驶环境信息包括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信息、本车行驶信息以及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
行驶路径确定单元120,用于基于车道线信息和本车行驶信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有效车辆确定单元130,用于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上述周围车辆中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
拥堵状态确定单元140,用于基于所述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行驶环境信息为本车的感知系统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后得到。在一些实施例中,行驶环境信息中的车道线信息包括车道线侧向位置、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车道线有效长度和车道线置信度;本车行驶信息包括本车方向盘转角、本车横摆角速度和本车车速;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纵向位置、车辆侧向位置、车辆纵向速度、车辆侧向速度和车辆置信度。相应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感知系统可包括摄像头、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摄像头采集车辆两侧车道线 的图像数据和周围车辆的图像数据,本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可对车道线的图像数据和周围车辆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车道线侧向位置、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车道线有效长度和车道线置信度等车道线信息,以及车辆置信度等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利用激光雷达得到对周围车辆的探测数据,智能驾驶系统可结合周围车辆的图像数据与激光雷达的探测数据,处理得到车辆纵向位置、车辆侧向位置、车辆纵向速度和车辆侧向速度等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利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可分别采集本车方向盘转角、本车横摆角速度和本车车速等本车行驶信息;将上述车道线信息、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和本车行驶信息融合处理后得到行驶环境信息。其中,车道线置信度表示图像目标为车道线的概率,车辆置信度表示图像目标为车辆的概率。如此,本公开技术方案可不依赖于道路基础设施和中央系统,降低了成本;且无需大量其他车辆信息的汇总与计算,提高了本车拥堵感知的实时性,促使本车及时变道,避免错过变道的时机;同时,确定的当前拥堵状态与本车的驾驶需求相关性强,即在任意驾驶路段都可进行拥堵感知,确定出当前拥堵状态,解决了现有方案中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的设置受到路段的限制,而导致仅在特定路段才能进行拥堵检测的问题,通用性强。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摄像头可以为智能摄像头,由于智能摄像头本身具有人工智能算法的能力,因此,上述车道线置信度和车辆置信度可均由智能摄像头根据自身采集的图像数据运算得到。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行驶路径确定单元进一步包括有效车道线确定子单元121、行驶路径曲率确定子单元122、本车路径参数确定子单元123和本车行驶路径确定子单元124;其中,有效车道线确定子单元121用于基于车道线信息确定本车所在车道的有效车道线;行驶路径曲率确定子单元122用于基于本车行驶信息并结合卡尔曼滤波,确定本车行驶路径曲率;本车路径参数确定子单元123用于基于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和本车行驶路径曲率,确定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和本车目标路径斜率;本车行驶路径确定子单元124用于基于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和本车目标路径斜率,确定本车行驶路径。需要说明的是,本车行驶路径是指车辆行驶过程中在地面的垂直投影,包括驶过的路径和规划出的未来预设时间内的路径。
车道线的基本特征包括车道线长度、相邻两条车道线之间的距离(即车道宽度)、车道线斜率和车道线曲率等。因此,本公开可基于车道线的基本特征来确定车道线是否有效(即是否为有效车道线)。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效车道线确定子单元121具体用于当车道线有效长度大于车道线长度门限值、车道线置信度高于车道线置信度门限值、两帧间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低于曲率变化率门限值、车道线侧向位置到本车的距离小于本车所在车道宽度(说明该车道线为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且车道线侧向位置是指在横向上,车道线相对于本车的位置)以及车道线斜率满足沿车道行驶(或本车行驶方向的设定误差范围)时,认定该车道线有效,即确定该车道线为有效车道线。该技术方案中,有效车道线确定子单元121基于车道线信息与对应设定门限值的比较,并结合车道线置信度,确定有效车道线,提高了车道线有效性检测的准确性。另外,两帧间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为从连续两帧车道线图像中获取的车道线曲率的差值,与两帧间隔时间的比值,两帧间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过高,即大于或等于曲率变化率门限值时,说明两帧的车道线图像数据发生突变,或者两帧的车道线图 像中的目标车道线不是一条直线,由此说明车道线图像中的车道线不可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车道线长度门限值、车道线置信度门限值、曲率变化率门限值和设定误差范围为系统配置参数,可根据工程经验进行设置及调整。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确定有效车道线后,将该车道线的有效标识符置为有效,如将有效标识符置为1,以便于区分出有效车道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行驶路径曲率确定子单元122具体可包括车辆模型和卡尔曼滤波器。其中,车辆模型包括车辆横摆动力学模型及轮胎滞回模型,该车辆模型获取本车行驶信息中的本车方向盘转角和本车速度,根据本车方向盘转角和本车速度计算得到本车理想横摆角速度。卡尔曼滤波器根据本车理想横摆角速度以及本车行驶信息中的本车横摆角速度和本车车速,得到较稳定的、低延时的本车横摆角速度,并进一步计算出本车行驶路径曲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车路径参数确定子单元123进一步包括权重分配模块、加权平均模块和追踪滤波模块。具体的,权重分配模块根据车道线的有效标识符确定有效车道线,获取本车行驶路径曲率以及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和车道线曲率,从而计算出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本车行驶路径曲率变化率,以及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变化率,其中,变化率占比越低的曲率具有更高的权重系数,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和本车行驶路径曲率的权重系数可由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其中,W
c_ln为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W
c_v为本车行驶路径曲率的权重系数,dC
ln为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dC
v为本车行驶路径曲率变化率,W
c_lnl为左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W
c_lnr为右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dC
lnl为左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dC
lnr右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变化率。
另外,变化率占比较低的斜率具有更高的权重系数,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的权重系数可由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W
kpl为左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的权重系数,W
kpr为右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的权重系数,dk
pl为左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变化率,dk
pr为右侧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变化率。
然后,加权平均模块基于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本车行驶路径曲率、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本车行驶路径曲率的权重系数及车道线斜率的权重系数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到本车加权路径曲率及本车加权路径斜率。最后,追踪滤波模块对本车加权路径曲率及本车加权路径斜率进行均值滤波,得到较稳定的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及本车目标路径斜率。该技术方案中,加权平均计算和均值滤波为常规算法,因此在此不再赘述。另外,本车行驶路径确定子单元124基于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和本车目标路径斜率计算得到本车行驶路径,也为现有常规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基于车道线信息确定本车所在车道的有效车道线失败时,即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不可信,包括左侧车道线和/或右侧车道线不可信,对应车道线的车道线曲率的权重系数和车道线斜率的权重系数为0。此时,基于本车行驶路径曲率仍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依据本车行驶路径来划分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进而确定左侧有效车辆和/或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有效车辆确定单元进一步包括有效车辆确定子单元131和有效车辆划分子单元132;其中,有效车辆确定子单元131用于基于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有效车辆,有效车辆划分子单元132用于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有效车辆为可用于本公开技术方案对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进行有效检测的周围车辆,并非特指感知系统采集并识别出的所有周围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效车辆确定子单元131具体用于当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对应的车辆中的一个或多个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车辆侧向位置位于第二预设范围内、车辆纵向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且车辆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阈值时,确定一个或多个车辆为有效车辆。其中,车辆纵向位置为在纵向(即前后方向)上,周围车辆相对于本车的位置。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左侧和/或右侧车辆与本车在横向上有交叠,则认定左侧和/或右侧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为0,第一预设范围包括0,如左侧车辆的车头与本车的一部分齐平,则认定该左侧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为0,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另外,前车的车辆纵向位置可以为前车的车尾相对于本车车头的纵向位置,后车的车辆纵向位置可以为后车的车头相对于本车车尾的纵向位置。车辆侧向位置为在横向(即左右方向)上,周围车辆相对于本车的位置,如左侧车辆的右侧相对于本车左侧的横向位置,或者右侧车辆的左侧相对于本车右侧的横向位置。另外,上述车辆纵向位置和车辆侧向位置也可以以车辆的平面中心点为参考。车辆纵向速度为周围车辆的行驶速度。车辆置信度用于表征图像中的目标车辆为车辆的可信度或概率,车辆置信度越高,图像中的目标车辆为车辆的概率越大。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预设范围、第二预设范围、第一速度阈值和第一置信度阈值为系统配置参数,其中,第一预设范围可由感知系统的感知能力(如感知距离)确定,第二预设范围可由车道宽度确定,例如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值应小于一个车道宽度,以确保周围车辆为本车相邻车道上的车辆,第一 速度阈值和第一置信度阈值可根据工程经验进行设置和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效车辆划分子单元132具体用于当本车沿所在直线车道直线行驶或者本车变向且确定有效车道线失败时,基于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中的车辆侧向速度,确定对应车辆在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行驶路径左侧第一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行驶路径右侧第二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其中,本车变向可包括本车转弯或本车变道;确定有效车道线失败是指本车变向时获取的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不可信,即指本车变向时无法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包括左侧车道线和右侧车道线。无人驾驶车辆在进行路径规划时,会规划出未来预设时间内的行驶路径,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预瞄时间应小于或等于该未来预设时间。该技术方案基于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中的车辆侧向速度,可预测出该有效车辆在预瞄时间内各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从而以预瞄时间内的本车行驶路径为参考,基于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判断有效车辆是否始终位于本车相邻车道上,在保证有效车辆始终位于本车相邻车道上的情况下划分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其中,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为系统配置参数,与车道宽度相关,例如第一距离阈值和第二距离阈值均小于一个车道宽度。
进一步的,考虑到车辆在直线车道上直线行驶时,车辆的行驶方向沿着车道延伸方向,车辆左侧的有效车辆即为车道左侧的有效车辆,车辆右侧的有效车辆即为车道右侧的有效车辆,此时,依据本车行驶路径可以准确划分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但是,当存在以下任一情况时,依据本车行驶路径划分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会造成有效车辆的丢失:一、当车辆转弯时,存在行驶航向角(行驶航向角是指行驶方向与本车所在点圆周切线的夹角),此时,依据本车行驶路径划分的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会出现错误,例如本车右转弯时,本车左侧车道的前方有效车辆可能位于本车行驶方向所在直线的右侧,即该时刻的该有效车辆的车辆侧向位置位于本车行驶路径的右侧,导致在预瞄时间内该有效车辆没有始终位于本车行驶路径的左侧,从而舍弃该有效车辆,出现部分有效车辆被遗漏的问题。二、当车辆变道时,重新规划的本车行驶路径会偏离所在车道,即重新规划的本车行驶路径与所在车道存在一夹角,在车辆变道过程中,基于车辆变道前的本车行驶路径划分出的部分有效车辆可能会位于重新规划的本车行驶路径上,导致该部分有效车辆的丢失。因此,无论是在车辆转弯还是在车辆变道时,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会出现跳变,从而导致拥堵状态的判断错误。特别是在车辆变道过程中,由于对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出现变化,从而导致对目标车道(将要变换的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的判断结果发生改变,例如车辆变道前判定目标车道为不拥堵或轻微拥堵,可变道,但在车辆变道过程中,可能判定目标车道为中度拥堵,不可变道,从而导致车辆变道失败。因此,本公开实施例可进一步基于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对上述实施例中划分的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进行修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有效车辆划分子单元132还可用于当本车变向且确定出有效车道线时,基于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中的车辆侧向速度,确定对应车辆在 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左侧有效车道线左侧第三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右侧有效车道线右侧第四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其中,本车变向可包括本车转弯或本车变道;确定出有效车道线是指本车变向时获取的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可信,即指本车变向时能够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包括左侧车道线和右侧车道线。由此,结合上述实施例可知,本车在直线车道上直线行驶时,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划分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在一些情况(如道路拥堵)下,当本车变向时,由于周围车辆的遮挡而无法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此时,仍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划分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而当本车变向且能够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时,基于车道线划分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如此,从本车开始变向到变向完成之前,使得基于车道线划分出的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与在本车开始变向前一刻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划分出的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相同,从而避免了在本车变向时对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发生跳变,保证本车变向过程中确定的目标车道的拥堵状态保持不变,起到了拥堵状态判断的缓冲作用,使得本车顺利变向。其中,第三距离阈值和第四距离阈值为系统配置参数,与车道宽度相关,例如第三距离阈值和第四距离阈值均小于一个车道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5和图6,拥堵状态确定单元进一步包括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141、拥堵状态切换判定子单元142和拥堵状态确定子单元143;其中,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141用于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对应车道上的有效车辆的数量、平均车速和平均车距;拥堵状态切换判定子单元142用于基于有效车辆的数量、平均车速和平均车距以及历史拥堵状态,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其中,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表征拥堵状态的变化情况;拥堵状态确定子单元143用于基于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另外,图6中,“0”表示无法判断,“1”表示不拥堵,“2”表示即将拥堵,“3”表示轻微拥堵,“4”表示中度拥堵,“5”表示重度拥堵,“6”表示严重拥堵,“T”表示切换,其中,从“1”至“6”所表示的拥堵程度逐渐增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141基于上述实施例对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可以确定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或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从而确定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的有效车辆的数量;然后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141基于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各有效车辆的车辆纵向速度,计算出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有效车辆的平均车速;最后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141基于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各有效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计算出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有效车辆的平均车距。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车辆的有效灵活变道,只要车辆的任一侧存在车道,便会获取车道上车辆的车辆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车辆行驶在内侧车道时,实时获取两侧相邻车道上车辆的车辆信息,从而确定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此时,拥堵状态确定单元基于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和左侧相邻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左侧相邻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同时基于本车右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和右侧相邻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右 侧相邻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车辆行驶在最外侧车道时,实时获取内侧相邻车道上车辆的车辆信息;例如,车辆行驶在最右侧车道,此时仅获取左侧相邻车道上车辆的车辆信息,从而确定本车左侧有效车辆,拥堵状态确定单元基于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和左侧相邻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左侧相邻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拥堵状态包括无法判断、不拥堵、即将拥堵、轻微拥堵、中度拥堵、重度拥堵和严重拥堵;在每个判定周期内,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包括状态保持、无法判断、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和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中的一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判定周期即为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的判断周期,该判定周期可根据工程经验进行设置及调整。在每个判定周期中,只能存在一种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判定周期内可按预设顺序依次对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进行判定,当判定出一种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后,不再对其他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进行判定。
具体的,拥堵状态切换判定子单元142用于:
判定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2,且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1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3,且平均车距大于L1,或平均车速高于v2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4,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大于L2,且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3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大于L3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5,平均车距小于L4,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5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6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6,或平均车距大于L7,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4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7,平均车距小于L8,且平均车速低于v5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平均车距大于L9,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8,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6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9,平均车距小于L10,且平均车速低于v7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严重拥堵,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10,或平均车速大于v8,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9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1,且平均车速小于v10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且平均车速小于v1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
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保持不变);
其中,n1~n11,L1~L10,v1~v11为系统配置参数,可根据实际的拥堵状态进行标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拥堵状态确定子单元143具体用于: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后,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后,第一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一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不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后,第二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二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二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或者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后,第三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三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三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或者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后,第四计数模块加一,在第四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四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或者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后,第五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五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五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严重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或者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后,第六计数模块加一,在第六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六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
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当前拥堵状态保持不变);
其中,在非状态保持的情况下,每个判定周期内仅有一个计数模块工作,当第一计数模块、第二计数模块、第三计数模块、第四计数模块、第五计数模块和第六计数模块中的一个计数模块开始计数时,其他计数模块的计数清零。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计数阈值、第二计数阈值、第三计数阈值、第四计数阈值、第五计数阈值和第六计数阈值可以各不相同,可以部分相同,也可以全部相同,具体可以根据仿真测试进行调试,只要保证计算得到的当前拥堵 状态与实际当前拥堵状态相符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任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过程中(除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对应计数阈值之外),历史拥堵状态保持不变,对应确定的当前拥堵状态为状态保持,即当前拥堵状态与历史拥堵状态相同。另外,“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可以包括: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状态保持后,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状态保持;或者,在预设时间内,没有满足上述任一的当前拥堵状态的判定条件后,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状态保持。考虑到由于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发生变化,导致某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没有大于对应的计数阈值时便被清零,而由其他计数模块开始重新计数。因此,为避免上述当前拥堵状态的判定过程长时间地执行,设定一预设时间,在预设时间内,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
在一些实施例中,n1<n2=n4≤n3=n5<n6=n7≤n8<n9=n10≤n11,v1≤v10≤v11<v9≤v8<v3≤v4<v7<v6≤v5<v2,L1≥L4>L7>L2≥L3>L9>L10>L6>L8>L5。由此,在满足上述各配置参数的大小关系的情况下,对各配置参数进行标定,可提高上述拥堵状态切换判定的适用性,保证拥堵状态判定的准确性。示例性的,假设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当前实际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基于获取的行驶环境信息可确定满足上述拥堵状态切换判定条件“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6”,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从而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之后,更新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由于L1>L6且L3>L6,而实际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6,因此不满足拥堵状态切换判定条件“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3,且平均车距大于L1,或平均车速高于v2”以及“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大于L3”,另外,根据拥堵状态切换判定条件“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6,或平均车距大于L7,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4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可知,实际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时,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6,而n6=n7,因此,不满足拥堵状态切换判定条件“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7,平均车距小于L8,且平均车速低于v5”。因此,在判定当前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后,各拥堵状态切换判定条件均不满足,状态保持,即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符合当前实际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继续参考图2,交通拥堵感知装置还可包括缓存单元150,该缓存单元150用于存储上述确定的当前拥堵状态,并将该当前拥堵状态作为下一判定周期的历史拥堵状态。由此,实现对历史拥堵状态的实时更新,以确保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判定的准确性,进而准确地得到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此时,在启动交通拥堵感知功能时,默认的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结合上述方案中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的确定方法,在第一个判定周期内,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而通常来说,无人驾驶车辆在启动时便会开启交通拥堵感知功能,此时,车道一般不会存在拥堵状态,相邻车道上的车较少,满足“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的判定条件,即“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此时,根据上述当前拥堵状态的判定方法,在经过连续多个判定周期后,将满足“判定所述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后,第一计数模块加一,在 所述第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一计数阈值”的条件,从而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不拥堵,即可将初始历史拥堵状态更新掉,使之后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可靠有效。需要说明的是,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仅为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也可以为不拥堵、即将拥堵和轻微拥堵等本公开设置的任一种拥堵状态。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图7示出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的流程图。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方法可由上述交通拥堵感知装置执行。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201、获取行驶环境信息,其中,行驶环境信息包括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信息、本车行驶信息以及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行驶环境信息为本车的感知系统采集的数据经处理后得到。在一些实施例中,行驶环境信息中的车道线信息包括车道线侧向位置、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车道线有效长度和车道线置信度;本车行驶信息包括本车方向盘转角、本车横摆角速度和本车车速;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包括车辆纵向位置、车辆侧向位置、车辆纵向速度、车辆侧向速度和车辆置信度。相应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感知系统可包括摄像头、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步骤201可由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环境信息获取单元执行,本公开方法实施例中不再详尽描述。
步骤202、基于车道线信息和本车行驶信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车道线信息和本车行驶信息,确定本车行驶路径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2011至步骤2014:
步骤2011、基于车道线信息确定本车所在车道的有效车道线。
步骤2012、基于本车行驶信息并结合卡尔曼滤波,确定本车行驶路径曲率。
步骤2013、基于有效车道线的车道线斜率、车道线曲率和本车行驶路径曲率,确定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和本车目标路径斜率。
步骤2014、基于本车目标路径曲率和本车目标路径斜率,确定本车行驶路径。
步骤202可由本公开实施例中的行驶路径确定单元执行,具体的,步骤2011可由有效车道线确定子单元执行,步骤2012可由行驶路径曲率确定子单元执行,步骤2013可由本车路径参数确定子单元执行,步骤2014可由本车行驶路径确定子单元执行,未在步骤202中详尽描述的内容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行驶路径确定单元及其各子单元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3、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周围车辆中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依据本车行驶路径来划分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进而确定左侧有效车辆和/或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周围车辆中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2031至步骤2032:
步骤2031、基于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从周围车辆中确定有效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周围车辆的车辆信息对应的车辆中的一个或多个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位于第一预设范围内、车辆侧向位置位于第二预设范围内、车 辆纵向速度大于第一速度阈值且车辆置信度高于第一置信度阈值时,确定一个或多个车辆为有效车辆。
步骤2032、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本车沿所在直线车道直线行驶或者本车变向且确定有效车道线失败时,基于本车行驶路径和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其中,本车变向可包括本车转弯或本车变道;确定有效车道线失败是指本车变向时获取的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不可信,即指本车变向时无法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包括左侧车道线和右侧车道线。具体的,基于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中的车辆侧向速度,确定对应车辆在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行驶路径左侧第一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行驶路径右侧第二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右侧有效车辆。
另外,本公开实施例可进一步基于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对上述实施例中划分的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本车右侧有效车辆进行修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本车变向且确定出有效车道线时,基于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中的车辆侧向速度,确定对应车辆在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左侧有效车道线左侧第三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左侧有效车辆;确定当前时刻的车辆侧向位置以及预瞄时间内的车辆侧向位置均位于本车右侧有效车道线右侧第四距离阈值内的车辆,为本车右侧有效车辆。其中,本车变向可包括本车转弯或本车变道;确定出有效车道线是指本车变向时获取的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可信,即指本车变向时能够获取到本车所在车道的车道线,包括左侧车道线和右侧车道线。由此,避免了在本车变向时对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发生跳变,保证本车变向过程中确定的目标车道的拥堵状态保持不变,起到了拥堵状态判断的缓冲作用,使得本车顺利变向。
步骤203可由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有效车辆确定单元执行,具体的,步骤2031可由有效车辆确定子单元执行,步骤2032可由有效车辆划分子单元执行,未在步骤203中详尽描述的内容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有效车辆确定单元及其各子单元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步骤204、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具体可包括以下步骤2041至步骤2043:
步骤2041、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确定对应车道上的有效车辆的数量、平均车速和平均车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实施例对有效车辆的划分结果,可以确定本车左侧有效车辆和/或本车右侧有效车辆,从而确定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的有效车辆的数量;然后基于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各有效车辆的车辆纵向速度,计算出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有效车辆的平均车速;最后基于左侧车道和/或右侧车道上各有效车辆的车辆纵向位置,计算出左侧车道和/或右侧 车道上有效车辆的平均车距。
步骤2042、基于有效车辆的数量、平均车速和平均车距以及历史拥堵状态,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其中,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表征拥堵状态的变化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拥堵状态包括无法判断、不拥堵、即将拥堵、轻微拥堵、中度拥堵、重度拥堵和严重拥堵;在每个判定周期内,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包括状态保持、无法判断、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和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中的一种。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上述判定周期即为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的判断周期,该判定周期可根据工程经验进行设置及调整。在每个判定周期中,只能存在一种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判定周期内可按预设顺序依次对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进行判定,当判定出一种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后,不再对其他拥堵状态切换结果进行判定。
具体的,判定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2,且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1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3,且平均车距大于L1,或平均车速高于v2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4,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大于L2,且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3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大于L3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5,平均车距小于L4,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5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且最近有效车辆相对纵向距离小于L6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6,或平均车距大于L7,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4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7,平均车距小于L8,且平均车速低于v5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平均车距大于L9,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 于n8,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6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9,平均车距小于L10,且平均车速低于v7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严重拥堵,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小于n10,或平均车速大于v8,或平均车速较本车高v9以上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不拥堵,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1,且平均车速小于v10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
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且平均车速小于v11后,确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
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保持不变);
其中,n1~n11,L1~L10,v1~v11为系统配置参数。
步骤2043、基于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
具体的,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后,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后,第一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一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不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即将拥堵后,第二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二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二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即将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或者中度拥堵切换至轻微拥堵后,第三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三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三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轻微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轻微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或者重度拥堵切换至中度拥堵后,第四计数模块加一,在第四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四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中度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中度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或者严重拥堵切换至重度拥堵后,第五计数模块加一,在第五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五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严重拥堵;
判定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不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或者重度拥堵切换至严重拥堵后,第六计数模块加一,在第六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六计数阈值时,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重度拥堵;
以上条件均不满足时判定为状态保持(当前拥堵状态保持不变);
其中,在非状态保持的情况下,每个判定周期内仅有一个计数模块工作,当第一计数模块、第二计数模块、第三计数模块、第四计数模块、第五计数模块和第六计数模块中的一个计数模块开始计数时,其他计数模块的计数清零。
步骤204可由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拥堵状态确定单元执行,具体的,步骤2041可由目标信息提取子单元执行,步骤2042可由拥堵状态切换判定子单元执行,步骤2043可由拥堵状态确定子单元执行,未在步骤203中详尽描述的内容可参考上述实施例中拥堵状态确定单元及其各子单元的相关描述,此处不 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于行驶环境信息和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之后,还包括:存储当前拥堵状态;将当前拥堵状态作为下一判定周期的历史拥堵状态。由此,实现对历史拥堵状态的实时更新,以确保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判定的准确性,进而准确地得到当前拥堵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此时,在启动交通拥堵感知功能时,默认的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结合上述方案中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的确定方法,在第一个判定周期内,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而通常来说,无人驾驶车辆在启动时便会开启交通拥堵感知功能,此时,车道一般不会存在拥堵状态,相邻车道上的车较少,满足“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的判定条件,即“判定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且有效车辆的数量大于n1”,此时,根据上述当前拥堵状态的判定方法,在经过连续多个判定周期后,将满足“判定所述拥堵状态切换结果为无法判断切换至不拥堵、即将拥堵切换至不拥堵或者轻微拥堵切换至不拥堵后,第一计数模块加一,在所述第一计数模块连续计数的计数结果大于第一计数阈值”的条件,从而确定当前拥堵状态为不拥堵,即可将初始历史拥堵状态更新掉,使之后的拥堵状态切换结果可靠有效。需要说明的是,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为无法判断仅为本公开的一种可选实施例,在其他实施例中,初始历史拥堵状态也可以为不拥堵、即将拥堵和轻微拥堵等本公开设置的任一种拥堵状态。
综上,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方法由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交通拥堵感知装置执行,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有益效果,未在交通拥堵感知方法实施例中详尽描述的内容,可参考交通拥堵感知装置实施例。
图8是适于用来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电子设备3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3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3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308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303中的程序而执行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各种处理。在RAM303中,还存储有电子设备300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301、ROM302以及RAM303通过总线3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305也连接至总线3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3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3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3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3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309。通信部分3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310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305。可拆卸介质3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3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308。
特别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方法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有形地包含在及其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前述障碍物避让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方式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309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311被安装。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公开各种实施方式的装置、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路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模块、程序段或 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公开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单元或模块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或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这些单元或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或模块本身的限定。
另外,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述装置中所包含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单独存在,未装配入设备中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程序,所述程序被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处理器用来执行描述于本公开的方法。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出了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可基于行驶环境信息确定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进而基于本车至少一侧有效车辆的车辆信息及其对应车道的历史拥堵状态,确定对应车道的当前拥堵状态,从而实现了对本车左侧和/或右侧相邻车道的实时拥堵状态的感知,感知结果的针对性强,能够为本车的驾驶(尤其是自动驾驶)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感知本车至少一侧车道的拥堵状态的过程中,可经由本车的感知系统采集行驶环境数据,并由本次处理得到行驶环境信息,从而不依赖于道路基础设施和中央系统,降低了成本;且无需大量其他车辆信息的汇总与计算,提高了本车拥堵感知的实时性,促使本车及时变道,避免错过变道的时机;同时,确定的当前拥堵状态与本车的驾驶需求相关性强,即在任意驾驶路段都可进行拥堵感知,确定出当前拥堵状态,解决了现有方案中由于道路基础设施的设置受到路段的限制,而导致仅在特定路段才能进行拥堵检测的问题,通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提供一种交通拥堵感知方法,使得在自动驾驶车辆的自主变道方面,能够针对性地对本车左侧和/或右侧相邻车道的实时拥堵状态进行感知,拥堵状态检测结果准确,具有很强的工业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