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2010040318A1 -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WO2010040318A1
WO2010040318A1 PCT/CN2009/074333 CN2009074333W WO2010040318A1 WO 2010040318 A1 WO2010040318 A1 WO 2010040318A1 CN 2009074333 W CN2009074333 W CN 2009074333W WO 2010040318 A1 WO2010040318 A1 WO 2010040318A1
Authority
WO
WIPO (PCT)
Prior art keywords
initiator
monomer
metal
metal tube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PCT/CN2009/074333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French (fr)
Inventor
郑安呐
郑云龙
管涌
危大福
胡福增
王书忠
Original Assignee
华东理工大学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华东理工大学 filed Critical 华东理工大学
Publication of WO2010040318A1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WO2010040318A1/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1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polymerisation apparatu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00Processes of polymerisation
    • C08F2/02Polymerisation in bul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FMIXING, e.g. DISSOLVING, EMULSIFYING OR DISPERSING
    • B01F25/00Flow mixers; Mixers for falling materials, e.g. solid particles
    • B01F25/60Pump mixers, i.e. mixing within a pump

Description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化学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 合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在本发明装置上, 通过连续调节相关参数, 获取一 系列不同反应阶段的产物, 由此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方法。 背景技术
阴离子聚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是一种活性聚合, 可以进行分子结构设 计, 并且转化率非常高。 但由于其聚合速度过快, 又不能接触水、 醇、 胺等 含活泼氢化合物, 因此, 目前已有关于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研究无一例外地 都选择了溶液聚合方式例如 M. Szwarc 等(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ciety, 1962, 84: 2508〜2514)研究了苯乙烯在四氢呋喃中的阴离子聚合物 反应动力学, 其主要装置示意图见图 1所示。 该装置左右两个部分分别是引 发用活性的低聚物以及单体的输送系统, 其输送动力来自氮气的气压, 单体 与活性种的混合比例调节由容器刻度以及氮气气压共同决定, 装置的反应器 为玻璃烧瓶。 Thioe E. Hogen-Esch 等 (Marcomolecules , 1985, 18:690— 694)研究乙烯基吡啶在四氢呋喃中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所用的反应装置 仍然是普通的烧瓶。 Axel H. E. Muller等 (Marcomolecules, 1999, 32: 1356— 1361) 以直径为 lmm的毛细管为反应器, 研究了高氯酸锂的加入对甲基丙烯 酸甲酯在四氢呋喃中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Jacques Penelle 等 (Marcomolecules , 2000, 33: 4667— 4672) 同样在直径为 lmm 的毛细管 中开展了环丙垸 -1, 1-二羧酸酯阴离子开环反应动力学及聚合机理的研究。 Derek P. Gates 等 (Marcomolecules, 2008, 41, 1961〜1965) 则在核磁管 中开展了含 P=C键的烯烃单体在三甘醇二甲醚的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 然而 凭借通常的烧瓶或常规条件开展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 特别是高温本 体聚合动力学却遇到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首先, 高温下本体阴离子聚合速度 较常规的溶液聚合会快数倍至数十倍以上, 因而会出现过量放热现象, 极易 导致爆炸; 其次, 阴离子聚合不能接触水、 醇、 胺等含活泼氢化合物, 也不 能接触空气, 给本体阴离子聚合的取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至今为止, 有关 高温阴离子本体聚合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仍未见任何报道, 对阴离子本体聚合 的理论研究以及工业化应用形成了极大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空白, 设计了一套能在高温下 研究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反应装置, 利用该装置可获取不同条件下 烯烃单体的反应动力学常数, 对烯烃单体的本体阴离子聚合过程形成完善的 认知, 促进本体阴离子反应挤出技术在工业上的推广应用。 所述反应装置的 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 其中, 它包含以下设 备- 单体输送部分, 其由恒定罐内气压的氩气袋、 单体储料罐、 驱使单体流 动及精确控制单体体积流量的第一计量输送泵以及可控制管道压力的背压 阀, 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而成;
引发剂输送部分, 其由恒定罐内气压的氩气袋、 引发剂储料罐、 驱使引 发剂流动及精确控制引发剂体积流量的第二计量输送泵, 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而成;
混合装置, 其为一段可使通过背压阀后的单体以及通过第二计量输送泵 的引发剂在该处混合的管内径在流动方向上交替变化的金属管;
反应部分, 其包括一根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混合装置的螺旋形金属管, 以 及对所述螺旋形金属管进行稳定且精确温度控制的温控装置;
接收装置, 该接收装置为连接所述反应部分终端的盛有产物、 溶剂和反 应终止剂的容器。
其中, 所述混和装置内的金属管由不锈钢制成, 该金属管由粗径段和细 径段以一替一的形式组成, 所述粗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3mm- 10mm, 所述细径段 的内径范围是 0. 5mm-5mni, 所述粗径段与所述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3_ 12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8- 16cm。 优选的, 所述金属管的粗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3mm-6mm,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lmm-3mm,粗径段与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8- 10 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12- 14cm。
其中,所述反应部分的螺旋形金属管由导热系数大于 30W/m · K的高化学 惰性的材质制成, 螺旋的直径为 3cm- 10Cm, 金属管的长度范围为 50cm- 1000cm , 金属管的内径为 3mm- 15mm。 优选的,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是铜 管或不锈钢管, 其长度范围为 50cm-500cm。
其中, 所述的温控装置为控制精度是 ±0.5°C~±1°C的油浴加热装置。 其中, 所述的单体为烯类单体, 其为苯乙烯、 α -甲基苯乙烯、 二乙烯基 苯、 二烯烃、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稀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当单体采用低沸点二烯烃时, 在所述的反应部分与接收装置之间 设有一保证高温下二烯烃为液态的背压阀。
其中, 所述的引发剂为单官能团引发剂、 双官能团引发剂以及多官能团 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所述单官能团引发剂为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稀土金属引发剂 体系及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双官能团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 机锂引发剂、 碱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以及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 合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多官能团引发剂为多功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由预设聚合物的分子量确定。
其中, 所述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通式为: RMe、 R0Me、 RMeX或 RnMe,
R代表垸基、 脂环基、 烯基、 烯丙基、 苄基或芳基中的一种; Me代表碱金属 或碱土金属, 如 Li、 Na、 K、 Rb、 Cs以及 Ca、 Mg、 Sr、 Ba、 Zn等; X为卤素, 如 F、 Cl、 Br、 I。
所述的稀土金属引发剂体系为 NdX-Mg(n-Bu)2-HMPA三组分引发剂体系, 其中: NdX为主引发剂, X为磷酸二(2-乙基己)酯; HMPA代表六甲基磷酰胺; Mg(n-Bu)2为助引发剂正丁基镁, 并添加少量的三乙基铝, 添加量为 Mg/Al 的摩尔比为 2~10; HMPA/Mg的摩尔比为 0.3~4.0, 优选 0.5~2.0; Mg (n-Bu) 2 与 NdX的摩尔比为 5〜35, 优选 1( 30。
所述的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所用的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铝、 三溴化铝、 二氯乙基铝、二氯丙基铝、二氯戊基铝及倍半乙基氯化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使用三氯化铝; 所使用的稀释剂为垸基卤化物, 具体是一氯甲垸、 二 氯甲垸、 叔丁基氯及叔丁基溴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 种, 其通式为: LiRLi、 Li (D0)nR(D0)nLi,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10的 垸基, DO是碳原子数为 4〜8 的一种共轭二烯烃或者几种共轭二烯烃的混合 物, 以, 1, 3-丁二烯为佳, n为齐聚度, n为 2〜8,最好是 3〜6; 所述双官能 团有机锂引发剂具体选自: 1,4-二锂丁垸、 1,2-二锂 -1, 2 二苯基乙垸以及 1 4-二锂 -1 1 4 4-四苯基丁垸中的一种或几种; 1, Γ _(1 3-苯撑) -二 [3- 甲基 -1-(4-甲苯基)戊基]双锂、 1, 1_(1 3-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 戊基]丁二烯齐聚物双锂以及 1, 1-(1 4-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戊 基]异戊二烯齐聚物双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是用芳香碳氢化 合物如萘或联苯等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反应制得, 优选自萘钠、 萘锂或 α — 甲基萘锂, 最优选为萘锂。
所述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的通式为: RLin, T(RLi)n, 其中: R为碳 原子数为 4 20的烷烃基或者芳烃基, T是金属原子, 一般为 Sn Si、 铅 Pb 钛 Ti、 锗 Ge等金属元素, n为引发剂官能度, n不小于 3, 一般在 3 150 之间, 优选在 3 60,最佳的范围在 3 15
其中,所述的容器为口径是 15 35 的 20 200mL圆底烧瓶,所述的溶 剂是苯、 甲苯、 二甲苯、 四氢呋喃、 苯乙烯及氯仿中的一种, 所述的终止剂 是水、 醇、 酸、 胺、 酚等含有活泼氢的化合物, 所述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 围为 1: Γ8: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5mf40ml。 优选的, 所述的 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2: Γ5: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10ml~30ml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利用上述反应装置进行的高温下阴离子本体聚合反 应动力学研究。 所述研究方法的歩骤如下所述。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方法, 其包含如下歩骤:
(1)分别利用第一计量输送泵以及第二计量输送泵将单体及引发剂送入 混和装置中, 所述单体在进入混和装置前需要流经背压阀;
(2)引发剂与单体经混合装置混合后进入具有一螺旋形金属管内,该螺 旋形金属管置于温度精确控制的恒温油浴槽中, 所述引发剂和单体在所述的 螺旋形金属管内反应一段时间;
(3) 反应后的混合物进入含有反应终止剂和溶剂的接收装置。
其中, 当单体为烯烃类单体时, 第一计量输送泵控制单体的流速范围为 0.5 1/h^lO l/h, 较佳流速范围为 1.5 l/h 6 1/h; 第二计量输送泵控制引 发剂的流量范围由公式 (a) 确定: 上述公式中 Mini^P Mmn。分别为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流量, ^为聚合预设 定的数均分子量。 质量流量按单体及引发剂在体系环境温度下的密度, 由各 自的体积流量折算而来。
其中, 所述单体流经的背压阀的出口的压力范围控制在 0. 1 MPa ~50
MPa , 优选的压力范围是 20 MPa ~30 MPa。
其中, 在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内反应的时间由公式 (b) 确定:
3π∑>21 λ1 Λ
t = (b) 上述公式中 t为反应时间, 以秒(s)为单位; D为螺旋形金属管内径, 以 毫米(mm)为单位; L为螺旋形金属管长度, 以厘米(cm)为单位; Q为体系的体 积流量, 以分钟升(L/min)为单位。
其中, 所述混和装置是管内径在流动方向上交替变化的金属管, 该金属 管由不锈钢制成, 该金属管由粗径段和细径段以交替的形式组成, 所述粗径 段的内径范围是 3mm-10mm, 所述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0.5mm-5mm, 所述粗径 段与所述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3-12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8-16cm。 优 选的, 所述金属管的粗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3mm-6mm, 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lmm-3mm, 粗径段与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8-10 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12- 14cm。
其中,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由导热系数大于 30W/m · K的高化学惰性的材 质制成, 螺旋的直径为 3Cm-10cm, 金属管的长度范围为 50Cm-1000cm, 金属 管的内径为 3mm-15mm。 优选的,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是铜管或不锈钢管, 其长 度范围为 50cm_500cm。
其中, 所述的恒温油裕槽的控制精度是 ±0.5Ό〜士 C。
其中, 所述烯类单体为苯乙烯、 α -甲基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 二烯烃、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稀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当单体采用低沸点二烯烃时, 在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与接收装置 之间设有一保证高温下二烯烃为液态的背压阀, 该背压阀的出口的压力范围 控制在 0.1 MPa "50 MPa , 优选的压力范围是 20 MPa ~30 MPa。
其中, 所述的引发剂为单官能团引发剂、 双官能团引发剂以及多官能团 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所述单官能团引发剂为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稀土金属引发剂 体系及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双官能团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 机锂引发剂、 碱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以及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 合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多官能团引发剂为多功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由预设聚合物的分子量确定。
其中, 所述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通式为: RMe、 R0Me、 RMeX或 RnMe, R代表垸基、 脂环基、 烯基、 烯丙基、 苄基或芳基中的一种或几种; Me代表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如 Li、 Na、 K、 Rb、 Cs以及 Ca、 Mg、 Sr、 Ba、 Zn等; X 为卤素, 如 F、 Cl、 Br、 I。
所述的稀土金属引发剂体系为 NdX-Mg(n-Bu)2-HMPA三组分引发剂体系, 其中: NdX为主引发剂, X为磷酸二(2-乙基己)酯; HMPA代表六甲基磷酰胺; Mg(n-Bu)2为助引发剂正丁基镁, 并添加少量的三乙基铝, 添加量为 Mg/Al 的摩尔比为 2~10; HMPA/Mg的摩尔比为 0.3~4.0, 优选 0.5~2.0; Mg (n-Bu) 2 与 NdX的摩尔比为 5^35, 优选 1(Γ30。
所述的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所用的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铝、 三溴化铝、 二氯乙基铝、 二氯丙基铝、 二氯戊基铝及倍半乙基氯化铝等中的一种, 优选 的使用三氯化铝; 所使用的稀释剂为垸基卤化物, 具体是一氯甲垸、 二氯甲 垸、 叔丁基氯及叔丁基溴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 种, 其通式为: LiRLi、 Li (D0)nR(D0)nLi,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10的 垸基, DO是碳原子数为 4〜8 的一种共轭二烯烃或者几种共轭二烯烃的混合 物, 以, 1, 3-丁二烯为佳, n为齐聚度, n为 2〜8,最好是 3〜6; 所述双官能 团有机锂引发剂具体选自: 1,4-二锂丁垸、 1,2-二锂-1,2 二苯基乙垸以及 1,4-二锂 -1, 1,4, 4-四苯基丁垸中的一种或几种; 1, 1' -(1,3-苯撑) -二 [3- 甲基 -1-(4-甲苯基)戊基]双锂、 1, 1-(1, 3-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 戊基]丁二烯齐聚物双锂以及 1, 1_(1,4-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戊 基]异戊二烯齐聚物双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是用芳香碳氢化 合物如萘或联苯等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反应制得, 优选自萘钠、 萘锂或 α — 甲基萘锂, 最优选为萘锂。
所述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的通式为: RL in, T (RLi ) n, 其中: R为碳 原子数为 4〜20的烷烃基或者芳烃基, T是金属原子, 一般为 Sn、 S i、 铅 Pb、 钛 Ti、 锗 Ge等金属元素, n为引发剂官能度, n不小于 3, 一般在 3〜150 之间, 优选在 3〜60,最佳的范围在 3〜15。
其中,所述的接收装置是口径为 15〜35匪的 20〜200mL圆底烧瓶,所述 的溶剂是苯、 甲苯、 二甲苯、 四氢呋喃、 苯乙烯及氯仿中的一种, 所述的终 止剂是水、 醇、 酸、 胺、 酚等带有活泼氢的化合物, 所述溶剂与终止剂的体 积范围为 1 : Γ8 :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5mf40ml。 优选的, 所 述的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2 : Γ5 :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10ιη1~30πι1。
本发明设计了一套能在高温下研究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反应 装置, 利用该装置研究获取不同条件下烯烃单体的反应动力学常数, 对烯烃 单体的本体阴离子聚合过程形成完善的认知, 促进本体阴离子反应挤出技术 在工业上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还进一歩的公开了利用上述反应装置的研究方 法。 附图说明
图 1是现有技术中苯乙烯阴离子溶液聚合动力学研究装置的示意图; 图 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装置的示意 图;
图 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混和装置的示意图;
图 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
图 5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苯乙烯、 丁二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
图 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 图 7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
图 8是本发明实施例中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 主要符号含义:
1 氩气袋 2 单体储料罐
3 单体输送泵 4 背压阀 5 三通接头 6 引发剂输送泵
7 引发剂储料罐 8 m与
飞^:
9 金属管 10 螺旋形金属管
1 1 油浴加热装置 12 圆底烧瓶
13 背压阔 91 粗径段
92 细径段 具体实施方式
现依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 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 1
请参见图 2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动力学的 装置中的单体输送部分由氩气袋 1、 单体储料罐 2、 单体输送泵 3、 单体背压 阀 4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起来, 且单体背压阀 4的另一端接入三通接头 5, 而 引发剂输送部分由氩气袋 8、引发剂储料罐 7、引发剂输送泵 6通过管道依次 连接起来, 且引发剂输送泵 6的另一端接入三通接头 5, 三通接头 5还连接 金属管 9, 金属管 9 的另一端连接螺旋形金属管 10,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 10 浸泡于油浴加热装置 1 1中,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 10的另一端连接背压阀 13, 所述背压阀 13 的另一端通入盛有反应终止剂和产物溶剂的口径为 19mm 的 50ml圆底烧瓶 12中。
下面以烯烃类单体参与反应为例介绍各部件的功能及运行参数。
所述单体背压阀 4的作用是稳定单体流量、 恒定体系压力, 单体经单体 背压阀 4流出后, 会形成一定的输送压力; 出口压力可调范围为 0. l MPa ~50 MPa , 优选工作压力为 20 MPa ~30 MPa。
所述单体输送泵 3及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精度要求在 1 %以内, 而脉 动要求控制在 3 %以内。 所述单体输送泵 3及引发剂输送泵 6的精度若低于 1%, 脉动超过 3%, 则动力学数据无法准确, 但若要求过高则造成价格过高, 也无必要。 其中单体输送泵 3的流速范围为 0. 5 1 /lT l O l /h, 最佳流速范围 为 1 . 5 1/1T6 l/h。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范围由公式 (a ) 确定:
上述公式中 Min i^D Mmn。分别为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流量, ^为聚合预设 定的数均分子量。 质量流量按单体及引发剂在体系环境温度下的密度, 由各 自的体积流量折算而来。
之所以得出上述的流速范围是因为单体输送的流速决定于雷诺数(Re ) , Re是表征流体流动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 其计算公式(c)为- Re = du P / μ (c)
式中 u为流体流动速度, 以每秒米 (m/s) 为单位; d为流场的几何特征 尺寸 (如管道的内径) , 以米 (m) 为单位; P 为流体的密度, 以每立方米 公斤(kg/m3) 为单位; μ 为流体的粘度, 以泊-秒 (Pa * s) 为单位。
雷诺数 Re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管内流体的流动状态。对本发明中烯烃单体 的聚合体系来说, 要求体系的雷诺数 Re要小于 2000, 流动状态必须保持为 层流流动和稳定流动状态, 因为只有处于该状态时, 流体各质点才会平行于 管路内壁有规则地流动, 彼此间只有热量传递, 而不发生流体湍流和分子间 的紊流, 保证所得动力学数据真实、 可靠。 但又不能过慢成为滞流, 影响单 体的扩散。 因此单体输送泵 3的流速大小是影响本发明成功的关键因素, 可 将公式(c)进一步变换为公式(d):
Re = 4Q P /3600 π ά μ (d)
式中 Q为体系的体积流量, 以每小时立方米(m3/h)为单位; P 为密度, 以每立方米公斤(kg/m3)为单位; d为管道内径, 以米(m)为单位; μ 为粘度, 以泊 -秒为单位。
当单体输送泵流量在 1. 5 1/1T6 1/h 之间时, 反应体系雷诺数为
350^ 1400 , 流体为层流状态, 因此, 这个流量范围是非常合适的。
所述金属管 9 的材质为不锈钢, 所述金属管 9包括粗径段 91与细径段 92, 因此管内径在流动方向上交替变化, 粗径段 91的内径范围为 3mnT l 0mm, 最佳范围为 3mnT6mm, 细径段 92的内径为 0. 5mnT5mm, 最佳范围为 l mnT3mm。 粗径段 91与细径段 92的交替次数在: T 12次, 最佳范围为 8^ 10次; 所述金 属管 9的总长度在 ^ T l 6cm, 最佳范围为 12~14cm。 所述金属管 9内径大小差 距大, 交替次数多, 长度长, 则引发剂与单体混合效果好, 但会延长单体在 其中的停留时间, 造成单体聚合过程的混乱。 反之, 又会造成引发剂在单体 中混合的不均匀。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 10的材料要求选择导热系数大于 30W/m · K的金属管 材, 且该材料应具备高的化学惰性, 在阴离子聚合反应中呈绝对惰性。 该螺 旋形金属管 10的最佳选择为铜管或不锈钢管。 该螺旋形金属管 10中螺旋的 直径为 3cnTl0 cm, 管长的范围为 50cnTl000cm, 最佳范围为 50cnT500cm 管内径范围为 3mnTl5 其内径决定于公式 (d) 中的雷诺数 Re
油浴加热装置 11 对螺旋形金属管 10 进行加热, 控制反应温度范围为 60TTl40°C, 温度控制精度为 ±0.5lT±rC。 温度设定按动力学需要决定, 温度控制精度太低影响动力学数据测定的正确性, 而太高又提高了装置费用 且无必要。
单体与引发剂在螺旋形金属管 10内需要控制反应时间,反应的时间由公 式 (b) 确定:
2 Q
上述公式中 t为反应时间, 以秒(s)为单位; D为螺旋形金属管内径, 以 毫米(mm)为单位; L为螺旋形金属管长度, 以厘米(cm)为单位; Q为体系的体 积流量, 以分钟升(L/min)为单位。
反应时间的控制主要通过单体输送泵 3及引发剂输送泵 6所输出的流体 的流速来调节。 单体输送泵 3及引发剂输送泵 6均是体积泵, 在固定内径的 管道中, 当单体及引发剂输送泵选定某一刻度, 形成稳定流量后, 单体和引 发剂的混合体系流经固定长度螺旋形金属管 10的时间是一定的,即混合体系 的反应时间是确定的。那么固定单体与引发剂的体积比,增加相应的泵流速, 混合体系的流速提高, 流经反应管的时间就会减少, 体系的反应时间就会相 应减少; 反之, 调低泵的流速, 则会增加体系的反应时间, 由此可以获得该 温度下一系列不同反应时间的产物。
其中, 当单体采用低沸点二烯烃时,在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 10与圆底烧 瓶 12之间设有一保证高温下二烯烃为液态的背压阀 13, 该背压阀的出口的 压力范围控制在 0.1 MPa ~50 MPa , 优选的压力范围是 20MPa 30MPa
所述圆底烧瓶 12中盛有的溶剂是苯、 甲苯、 二甲苯、 四氢呋喃、 苯乙烯 及氯仿中的一种, 所述的终止剂是水、 醇、 酸、 胺、 酚等带有活泼氢的化合 物, 所述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1: Γ8: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 围为 5mf40ml。 优选的, 所述的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2: 广 5: 1, 溶 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10ml 30ml
本实施例中的反应过程中混合物的体积会收縮从而会影响结果, 但是由 于反应前后体积收缩比小于 1%, 故该因素可以忽略。
其中, 本实施例中的烯类单体为苯乙烯、 a -甲基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 二烯烃、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稀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所述的引发剂为单官能团引发剂、 双官能团引发剂以及多官能团 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所述单官能团引发剂为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稀土金属引发剂 体系及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双官能团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 机锂引发剂、 碱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以及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 合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多官能团引发剂为多功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中, 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由预设聚合物的分子量确定, 摩尔比范围 为 300: Γ1500: 1。
其中, 所述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通式为: RMe、 R0Me、 RMeX或 RnMe, R代表垸基、 脂环基、 烯基、 烯丙基、 苄基或芳基中的一种; Me代表碱金属 或碱土金属, 如 Li、 Na、 K、 Rb、 Cs以及 Ca、 Mg、 Sr、 Ba、 Zn等; X为卤素, 如 F、 Cl、 Br、 I。
所述的稀土金属引发剂体系为 NdX-Mg(n-Bu)2-HMPA三组分引发剂体系, 其中: NdX为主引发剂, X为磷酸二(2-乙基己)酯; HMPA代表六甲基磷酰胺; Mg(n-Bu)2为助引发剂正丁基镁, 并添加少量的三乙基铝, 添加量为 Mg/Al 的摩尔比为 2~10; HMPA/Mg的摩尔比为 0.3~4.0, 优选 0· 5~2.0; Mg (n-Bu) 2 与 NdX的摩尔比为 5~35, 优选 1(Γ30。
所述的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所用的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铝、 三溴化铝、 二氯乙基铝、二氯丙基铝、二氯戊基铝及倍半乙基氯化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使用三氯化铝; 所使用的稀释剂为垸基卤化物, 具体是一氯甲烷、 二 氯甲烷、 叔丁基氯及叔丁基溴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 种, 其通式为: LiRLi、 Li (D0)nR(D0)nLi,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10的 垸基, DO是碳原子数为 4〜8 的一种共轭二烯烃或者几种共轭二烯烃的混合 物, 以, 1, 3-丁二烯为佳, n为齐聚度, n为 2〜8,最好是 3〜6; 所述双官能 团有机锂引发剂具体选自: 1,4-二锂丁垸、 1,2-二锂-1,2 二苯基乙垸以及 1,4-二锂 -1, 1,4, 4-四苯基丁烷中的一种或几种; 1, 1' _(1,3-苯撑) -二 [3- 甲基 -l-(4-甲苯基)戊基]双锂、 1, 1-(1,3-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 戊基]丁二烯齐聚物双锂以及 1, 1_(1,4-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戊 基]异戊二烯齐聚物双锂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是用芳香碳氢化 合物如萘或联苯等与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反应制得, 优选自萘钠、 萘锂或 α - 甲基萘锂, 最优选为萘锂。
所述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的通式为: RLin, T(RLi)n, 其中: R为碳 原子数为 4〜20的垸烃基或者芳烃基, T是金属原子, 一般为 Sn、 Si、 铅 Pb、 钛 Ti、 锗 Ge等金属元素, n为引发剂官能度, n不小于 3, 一般在 3〜150 之间, 优选在 3〜60,最佳的范围在 3〜15。 实施例 2
结合公式 (b) , 选择长度为 350cm、 内径为 3mm的螺旋形金属管, 设定 苯乙烯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溶液的体积比选择 8: 1。 聚合反应时间根据式 (b) 计算, 实际的数据如表 1所示。
Figure imgf000014_0001
以下的各个实施例中采用凝胶液相色谱 GPC测试反应生成的聚合物的分 及其分布。 聚苯乙烯规整度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其计算公式为-
X等规二 Ι (II. I2. I2.
X间规—工2 ( I 12
式中 X表示苯乙烯各结构含量, I表示质子共振峰积分面积。 丁二烯的 采用核磁共振氢谱测定, 其计算公式为:
Figure imgf000015_0001
(5工4. 90~5· 90 + 617.。(Γ7· 50)
式中 χ表示含量, I表示质子共振峰积分面积。
单体转化率的测定:选择固定取样吋间,用盛有终止剂的 50mL圆底烧瓶 接收产物,然后采用乙醇对接收产物进行沉淀,经过滤后置于真空干燥箱中, 恒温 40 °C下抽真空至恒重,通过比较所得沉淀重量与反应前相同时间混合体 系中的单体重量来计算单体转化率。 实施例 3
恒定油浴温度为 90 °C, 选定一根长度为 150cm的铜质螺旋形金属管 10, 选择单体: 引发剂的体积比为 8 : 1, 对应调节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将精制后的苯乙烯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经三通接头 5、 金属管 9 均匀混合后, 泵入螺旋形金属管 10中, 反应一定时间后, 用圆底烧瓶 12在 螺旋形金属管 10的出口处接收一定时间内流出的产物,沉淀后,得到转化率 数据; 依次调低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使得反应时间逐步 延长, 获得完整的转化率曲线。
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请参见图 4所示。 最终产物 A测试结果:
Figure imgf000015_0002
实施例 4
选择合适的丁二烯用量, 配置丁二烯和苯乙烯的混合单体, 恒定油浴温 度为 90 °C, 选定一根长度为 150cm的铜质螺旋形金属管 10, 选择单体: 引发 剂的体积比为 8 : 1, 对应调节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将混 合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经三通接头 5、 金属管 9均匀混合后, 泵入螺旋形 金属管 10中, 反应一定时间后,用圆底烧瓶 12在背压阀 13出口处接收一定 时间内流出的产物, 沉淀后, 得到转化率数据; 依次调低单体输送泵 3、 引 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使得反应时间逐歩延长, 获得完整的转化率曲线。
苯乙烯、 丁二烯的转化率曲线请见图 5所示,
最终产物 B测试结果- -≠n 口
广 反应时间 St含量 Bd含量 Mn MW Bd中乙烯
S /% /% / X 104 A
卷 3
/%
B 1 10 92 8 21 2. 28 46 实施例 5
选择合适的丙烯酸丁酯用量, 配置丙烯酸丁酯和苯乙烯的混合单体, 恒 定油浴温度为 60 Ό,选定一根长度为 150cm的铜质螺旋形金属管 10,选择混 合单体: 引发剂的体积比为 8 : 1, 对应调节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 的流量, 将混合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经三通接头 5、 金属管 9均匀混合后, 泵入螺旋形金属管 10中, 反应一定时间后,用圆底烧瓶 12在背压阀 13出口 处接收一定时间内流出的产物, 沉淀后, 得到转化率数据; 依次调低单体输 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使得反应时间逐歩延长, 获得完整的转化 率曲线。
苯乙烯、 丙烯酸丁酯的转化率曲线请见图 6所示,
最终产物 C测试结果:
Figure imgf000016_0001
实施例 6
选择精制后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为聚合单体, 选择 P配合物 (华东理工大 学研制) : 正丁基锂的摩尔比为 2 : 1, 按单体: 比例换算为 P配合物: 单体 的体积比, 将 P配合物的四氢呋喃加入到精制后的甲基丙烯酸丁酯中, 减压 蒸馏出四氢呋喃,得到 P配合物的甲基丙烯酸丁酯溶液,恒定油浴温度为 1 10 °C, 选定一根长度为 150cm的铜质螺旋形金属管 10, 选择单体: 引发剂的体 积比为 8 : 1, 将精制后的甲基丙烯酸丁酯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经三通接头 5、 金属管 9均匀混合后, 泵入螺旋形金属管 10中, 反应一定时间后, 用圆 底烧瓶 12在螺旋形金属管 10出口处接收一定时间内流出的产物, 沉淀后, 得到转化率数据; 依次调低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流量, 使得反 应时间逐步延长, 获得完整的转化率曲线。 甲基丙烯酒虔丁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请见图 7所示,最终产物 D测试结果:
-in 口
广口口 反应时间 转化率 Mn MW
S /% / X 104
D 18 93 18 1. 98 实施例 7
采用中国专利 CN1 148053A公开的技术制备得到多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 将定量的萘锂和丁二烯在苯溶剂中 20 Ό先反应 1小时, 再加入定量的四氯化 锡溶液继续在 20 Ό反应 1小时后得到,本实施例制备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发 剂平均官能度为 3. 8。 恒定油浴温度为 60 Ό, 选定一根长度为 150cm的铜质 螺旋形金属管 10, 选择单体: 引发剂的体积比为 8 : 1, 对应调节单体输送泵
3、 引发剂输送泵 6的 将精制后的苯乙烯单体、 正丁基锂引发剂经 接头 5、 金属管 9均匀混合后, 泵入螺旋形金属管 10中, 反应一定时间后, 用圆底烧瓶 12在螺旋形金属管 10出口处接收一定时间内流出的产物, 沉淀 后, 得到转化率数据; 依次调低单体输送泵、 引发剂输送泵的流量, 使得反 应时间逐步延长, 获得完整的转化率曲线。
苯乙烯单体的转化率曲线请见图 8所示, 最终产物 E测试结果-
Figure imgf000017_0001

Claims

权 利 要 求
1、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它包 含以下设备- 单体输送部分, 其由恒定罐内气压的氩气袋、 单体储料罐、 驱使单体流 动及精确控制单体体积流量的第一计量输送泵以及可控制管道压力的背压 阀, 通过管道依次连接而成;
引发剂输送部分, 其由恒定罐内气压的氩气袋、 引发剂储料罐、 驱使引 发剂流动及精确控制引发剂体积流量的第二计量输送泵, 通过管道依次连接 而成;
混合装置, 其为一段可使通过背压阀后的单体以及通过第二计量输送泵 的引发剂在该处混合的, 管内径在流动方向上交替变化的金属管;
反应部分, 其包括一根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混合装置的螺旋形金属管, 以 及给所述螺旋形金属管进行稳定且精确温度控制的温控装置;
接收装置, 该接收装置为连接在所述反应部分的盛有产物、 溶剂和反应 终止剂的容器。
2、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和装置内的金属管由 不锈钢制成, 该金属管由粗径段和细径段以交替的形式组成, 所述粗径段的 内径范围是 3mm- 10mm,所述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0. 5mm_5mm,所述粗径段与所 述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3- 12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8- 16cm。
3、 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管的粗径段的内径 范围是 3mm-6mm, 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lmm-3mm, 粗径段与细径段的交替次数 为 8- 10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12- 14cm。
4、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应部分的螺旋形金属 管由导热系数大于 3 OW/m · K的高化学惰性的材质制成, 螺旋的直径为 3cm- 10cm , 金属管的长度范围为 50cm_ 1000cm, 金属管的内径为 3mm- 15mm。
5、 如权利要求 4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旋形金属管是铜管或 不锈钢管, 其长度范围为 50cm-500cm。
6、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温控装置为控制精度 是 ± 0. 5 °C ~ ± 1 °C的油浴加热装置。
7、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单体为烯类单体, 其 为苯乙烯、 α -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二烯烃、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稀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8、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当单体采用低沸点二烯烃时, 在所述的反应部分与接收装置之间设有一保证高温下二烯烃为液态的背压 阀。
9、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引发剂为单官能团引 发剂、 双官能团引发剂以及多官能团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10、 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官能团引发剂为有机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稀土金属引发剂体系及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 几种; 双官能团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 碱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 发剂体系以及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 多官能团引发剂为多功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1 1、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由预 设聚合物的分子量确定。
12、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 属的通式为: RMe、 R0Me、 RMeX或 RnMe, R代表垸基、 脂环基、 烯基、 烯丙基、 苄基或芳基中的一种; Me代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如 Li、 Na、 K、 Rb、 Cs以及 Ca、 Mg、 Sr、 Ba、 Zn等; X为卤素, 如 、 Cl、 Br、 I。
13、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稀土金属引发剂体 系为 NdX- Mg(n-Bu)2-HMPA三组分引发剂体系, 其中: NdX为主引发剂, X为磷 酸二(2-乙基己)酯; HMPA代表六甲基磷酰胺; Mg(n-Bu)2为助引发剂正丁基镁, 并添加少量的三乙基铝, 添加量为 Mg/Al的摩尔比为 2~10; HMPA/Mg的摩尔比 为 0.3〜4.0, 优选 0.5~2.0; Mg(n-Bu)2与 NdX的摩尔比为 5~35, 优选 10~30。
14、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路易斯酸引发剂体 系中所用的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铝、 三溴化铝、 二氯乙基铝、 二氯丙基铝、 二 氯戊基铝及倍半乙基氯化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使用三氯化铝; 所使 用的稀释剂为垸基卤化物, 具体是一氯甲烷、 二氯甲垸、 叔丁基氯及叔丁基 溴的一种或几种。
15、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官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通式为: LiRLi、 Li(D0)nR (DO)nLi,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10的烷基, DO是碳原子数为 4〜 8的一种共轭二烯烃或者几种共轭二烯烃的混合物, 以, 1, 3-丁二烯为佳, n 为齐聚度, n为 2〜8,最好是 3〜6;所述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具体选自: 1,4- 二锂丁烷、 1, 2-二锂 -1, 2二苯基乙烷以及 1, 4-二锂 -1, 1, 4, 4-四苯基丁垸中的 一种或几种; 1, 1' _(1,3-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戊基]双锂、 1, 1- (1, 3-苯撑) -二 [3-甲基 -1- (4-甲苯基)戊基]丁二烯齐聚物双锂以及 1, 1_(1, 4-苯撑) -二 [3-甲基 -1- (4-甲苯基)戊基]异戊二烯齐聚物双锂中的一 种或几种。
16、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 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是用芳香碳氢化合物如萘或联苯等与碱金属或 碱土金属反应制得, 优选自萘钠、 萘锂或 α—甲基萘锂, 最优选为萘锂。
17、 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的通式为: RLi n, T (RL i ) n,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20的烷烃基或者 芳烃基, T是金属原子, 一般为 Sn、 S i、 铅 Pb、 钛 Ti、 锗 Ge等金属元素, n为 引发剂官能度, n不小于 3 , —般在 3〜150之间, 优选在 3〜60,最佳的范围在 3〜15。
18、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容器为口径是 15〜 35讓的 20〜200mL圆底烧瓶, 所述的溶剂是苯、 甲苯、 二甲苯、 四氢呋喃、 苯 乙烯及氯仿中的一种, 所述的终止剂是水、 醇、 酸、 胺、 酚等含有活泼氢的 化合物, 所述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1 : Γ8 :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 范围为 5mf 40ml。
19、 如权利要求 18所述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溶剂与终止剂的体 积范围为 2 : Γ5 :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10ml〜30ml。
20、一种利用权利要求 1所述装置进行的高温下阴离子本体聚合反应动力 学研究方法, 其包含如下步骤:
( 1 )分别利用第一计量输送泵以及第二计量输送泵将单体及引发剂送入 混和装置中, 所述单体在进入混和装置前需要流经背压阀;
( 2 )引发剂与单体经混合装置混合后进入具有一螺旋形金属管内,该螺 旋形金属管置于温度精确控制的恒温油浴槽中, 所述引发剂和单体在所述的 螺旋形金属管内反应预定时间;
( 3 ) 反应后的混合物进入含有反应终止剂和溶剂的接收装置。
其中, 当单体为烯烃类单体时, 第一计量输送泵控制单体的流速范围为
0. 5 1/lTl O l/h, 较佳流速范围为 1. 5 1 /1T6 1/h ; 第二计量输送泵控制引发 剂的流量范围由公式 (a ) 确定:
Figure imgf000022_0001
上述公式中 Minit和 Mm。„。分别为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流量, 为聚合预设 定的数均分子量, 质量流量按单体及引发剂在体系环境温度下的密度, 由各 自的体积流量折算而来。
21、 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体流经的背压阀的出 口的压力范围控制在 0. 1 MPa 〜50 MPa , 优选的压力范围是 20 MPa ~30 MPa。
其中, 在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内反应的时间由公式 (b ) 确定:
Figure imgf000022_0002
上述公式中 t为反应时间, 以秒(s)为单位; D为螺旋形金属管内径, 以亳 米(mm)为单位; L为螺旋形金属管长度, 以厘米(cm)为单位; Q为体系的体积 流量, 以分钟升(L/min)为单位。
22、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和装置是管内径在 流动方向上交替变化的金属管, 该金属管由不锈钢制成, 该金属管由粗径段 和细径段以交替的形式组成, 所述粗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3mm- 10mm, 所述细径 段的内径范围是 0. 5mm-5mm, 所述粗径段与所述细径段的交替次数为 3_ 12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8- 16cm。
23、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管的粗径段的内 径范围是 3mm-6mm, 细径段的内径范围是 lmm-3mm, 粗径段与细径段的交替次 数为 8- 10次, 所述金属管的总长度为 12- 14cm。
24、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由导 热系数大于 30W/m · K的高化学惰性的材质制成, 螺旋的直径为 3 Cm-10cm, 金 属管的长度范围为 50Cm-1000cm, 金属管的内径为 3mm- 15mm。优选的, 所述螺 旋形金属管是铜管或不锈钢管, 其长度范围为 50Cm-500cm。
25、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恒温油裕槽的控制 精度是 ± 0. 5 °C ~ ± 1 °C。
26、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烯类单体为苯乙烯、 a -甲基苯乙烯、 二乙烯基苯、 二烯烃、 丙烯酸酯、 甲基丙烯酸酯、 丙稀腈中 的一种或几种。
27、 如权利要求 26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当单体采用低沸点二烯烃 时, 在所述的螺旋形金属管与接收装置之间设有一保证高温下二烯烃为液态 的背压阀, 该背压阀的出口的压力范围控制在 0. 1 MPa ^50 MPa , 优选的压 力范围是 20 MPa "30 MPa。
28、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引发剂为单官能团 引发剂、 双官能团引发剂以及多官能团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29、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官能团引发剂为有 机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稀土金属引发剂体系及路易斯酸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 或几种; 双官能团引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 碱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 引发剂体系以及碱土金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 的多官能团引发剂为多功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30、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单体与引发剂的摩尔比由 预设聚合物的分子量确定。
31、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有机碱金属或碱土金 属的通式为: RMe、 R0Me、 RMeX或 RnMe, R代表烷基、 脂环基、 烯基、 烯丙基、 苄基或芳基中的一种; Me代表碱金属或碱土金属, 如 L i、 Na、 K、 Rb、 Cs以及 Ca、 Mg、 Sr、 Ba、 Zn等; X为卤素, 如?、 Cl、 Br、 I。
32、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稀土金属引发剂体 系为 NdX- Mg(n-Bu)2-HMPA三组分引发剂体系, 其中: NdX为主引发剂, X为磷 酸二(2-乙基己)酯; HMPA代表六甲基磷酰胺; ¾¾(11-811)2为助引发剂正丁基镁, 并添加少量的三乙基铝, 添加量为 Mg/Al的摩尔比为 HMPA/Mg的摩尔比 为 0.3〜4.0, 优选 0.5 .0; Mg(n-Bu)2与 NdX的摩尔比为 5~35, 优选 10~30。
33、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路易斯酸引发剂体 系中所用的路易斯酸为三氯化铝、 三溴化铝、 二氯乙基铝、 二氯丙基铝、 二 氯戊基铝及倍半乙基氯化铝等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的使用三氯化铝; 所使 用的稀释剂为垸基卤化物, 具体是一氯甲垸、 二氯甲烷、 叔丁基氯及叔丁基 溴的一种或几种。
34、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双官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为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其通式为: LiRLi、 Li(D0)nR (DO)nLi,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10的烷基, DO是碳原子数为 4〜 8的一种共轭二烯烃或者几种共轭二烯烃的混合物, 以, 1, 3-丁二烯为佳, n 为齐聚度, n为 2〜8,最好是 3〜6;所述双官能团有机锂引发剂具体选自: 1,4- 二锂丁垸、 1, 2-二锂 -1, 2二苯基乙垸以及 1, 4-二锂 -1, 1, 4, 4-四苯基丁烷中的 一种或几种; 1, 1' _(1,3-苯撑) -二 [3-甲基 -1-(4-甲苯基)戊基]双锂、 1, 1- (1, 3-苯撑) -二 [3-甲基 -1- (4-甲苯基)戊基]丁二烯齐聚物双锂以及 1, 1- (1,4-苯撑) -二 [3-甲基 -1- (4-甲苯基)戊基]异戊二烯齐聚物双锂中的一 种或几种。
35、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及的碱金属或碱土金 属一多环芳烃复合引发剂体系是用芳香碳氢化合物如萘或联苯等与碱金属或 碱土金属反应制得, 优选自萘钠、 萘锂或 α—甲基萘锂, 最优选为萘锂。
36、 如权利要求 29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多官能团有机锂引 发剂的通式为: RLin, T (RLi) n, 其中: R为碳原子数为 4〜20的垸烃基或者 芳烃基, T是金属原子, 一般为 Sn、 S i、 铅 Pb、 钛 Ti、 锗 Ge等金属元素, n为 引发剂官能度, n不小于 3, —般在 3〜150之间, 优选在 3〜60,最佳的范围在 3〜15。
37、 如权利要求 20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其中, 所述的接收装置是 口径为 15〜35匪的 20〜200mL圆底烧瓶, 所述的溶剂是苯、 甲苯、 二甲苯、 四 氢呋喃、 苯乙烯及氯仿中的一种, 所述的终止剂是水、 醇、 酸、 胺、 酚等含 有活泼氢的化合物, 所述溶剂与终止剂的体积范围为 1 : Γ8 : 1, 溶剂与终止 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5mf 40ml。
38、 如权利要求 37 所述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溶剂与终止剂的 体积范围为 2 : Γ5 : 1, 溶剂与终止剂的总用量范围为 10mf30ml。
PCT/CN2009/074333 2008-10-10 2009-09-30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WO2010040318A1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10201038A CN101724098B (zh) 2008-10-10 2008-10-10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CN200810201038.X 2008-10-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40318A1 true WO2010040318A1 (zh) 2010-04-15

Family

ID=42100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PCT/CN2009/074333 WO2010040318A1 (zh) 2008-10-10 2009-09-30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1724098B (zh)
WO (1) WO201004031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2268A (zh) * 2022-08-19 2022-10-25 山东亿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连续合成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41146A1 (ja) * 2013-09-20 2015-03-26 Dic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たブロック共重合体
CN103933921B (zh) * 2014-04-18 2016-06-29 盘锦万通科工贸有限公司 一种生产高分子聚合物的装置及方法
CN108889262A (zh) * 2018-06-15 2018-11-27 北京万德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连续流动制备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3487A (en) * 1970-08-14 1973-07-18 Aquitaine Petrole Anionic polymerization of vinyl-aromatic monomers
CN1140180A (zh) * 1995-06-15 1997-01-15 埃勒夫阿托化学有限公司 丙烯酸类单体连续阴离子聚合成高固体含量聚合物的方法
JP2001055407A (ja) * 1999-06-08 2001-02-2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リビング重合体の連続製造方法
WO2001049906A1 (en) * 1999-12-30 2001-07-12 Basf Corporation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and direct fiber spinning and systems for accomplishing same
CN1658958A (zh) * 2002-06-07 2005-08-24 阿克玛公司 一种连续动态混合至少两种流体的方法及微量混合器
CN201030416Y (zh) * 2007-06-07 2008-03-05 朱以松 一种气力输送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4572A (en) * 1985-07-23 1988-08-16 Shell Oil Company Anionic polymerization proces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323487A (en) * 1970-08-14 1973-07-18 Aquitaine Petrole Anionic polymerization of vinyl-aromatic monomers
CN1140180A (zh) * 1995-06-15 1997-01-15 埃勒夫阿托化学有限公司 丙烯酸类单体连续阴离子聚合成高固体含量聚合物的方法
JP2001055407A (ja) * 1999-06-08 2001-02-2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リビング重合体の連続製造方法
WO2001049906A1 (en) * 1999-12-30 2001-07-12 Basf Corporation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and direct fiber spinning and systems for accomplishing same
CN1658958A (zh) * 2002-06-07 2005-08-24 阿克玛公司 一种连续动态混合至少两种流体的方法及微量混合器
CN201030416Y (zh) * 2007-06-07 2008-03-05 朱以松 一种气力输送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2268A (zh) * 2022-08-19 2022-10-25 山东亿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连续合成工艺
CN115232268B (zh) * 2022-08-19 2023-12-22 山东亿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连续合成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24098A (zh) 2010-06-09
CN101724098B (zh) 2012-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56008B2 (ja) ポリマーの製造方法
Strehmel et al. Free radical polymerization of n-butyl methacrylate in ionic liquids
WO2010040318A1 (zh) 一种研究高温本体阴离子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CN103189402B (zh) 活性监控和聚合过程控制
JP6461667B2 (ja) 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US20170022300A1 (en) Continuous rea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using the same
BRPI0616645A2 (pt) sistemas e métodos de alimentação de vários componentes
EA010549B1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приготовления и подачи суспензии катализатора в реактор полимеризации
US11291973B2 (en) Reactor and method for continuous polymerization
Lu et al. Hyperbranched poly (4-acetylstyrene) by ruthenium-catalyzed 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 of 4-acetylstyrene
CN104844748B (zh) 一种丁基橡胶的制备方法
Hackethal et al. Introducing polar monomers into polyisobutylene by living cationic polymerization: Structural and kinetic effects
Baskaran et al. Effect of lithium perchlorate on the kinetics of the anionic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tetrahydrofuran
Xie et al. Achieving low-cost and accelerated living cationic polymerization of isobutyl vinyl ether in microflow system
Xie et al. Calcium stearate as an acid scavenger for synthesizing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romobutyl rubber in a microreactor system
Louyriac et al. Experimental and Computational Investigations on Highly Syndioselective Styrene–Ethylene Copolymerization Catalyzed by Allyl ansa-Lanthanidocenes
CN105548183B (zh) 一种可视观察气体水合物反应过程的微型反应器
CN105189640B (zh) 本体pvc组合物、本体pvc聚合方法及装置
CN112867739B (zh) 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聚合物的流式反应系统
Day et al. Structural influences in lithium pentadienylsilane complexes
JP6618594B2 (ja) 重合体の製造方法
Liu et al. Hydrodynamic activation of the batch‐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in a Taylor‐Couette reactor
CN111801358B (zh) 聚合物的制造方法及制造聚合物的流式反应系统
CN112058204A (zh) 研究剪切作用下本体自由基聚合反应动力学的装置及方法
Kannan et al. Green catalytic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in the Vapor phase over Alumina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121 Ep: the epo has been informed by wipo that ep was designated in this application

Ref document number: 098187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

NENP Non-entry into the national phase

Ref country code: DE

122 Ep: pct application non-entry in european phase

Ref document number: 09818782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EP

Kind code of ref document: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