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30938U -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30938U
TWM630938U TW111200696U TW111200696U TWM630938U TW M630938 U TWM630938 U TW M630938U TW 111200696 U TW111200696 U TW 111200696U TW 111200696 U TW111200696 U TW 111200696U TW M630938 U TWM630938 U TW M630938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ounting
vehicle body
body structur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2006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振庭
李志程
吳炯翔
顏聖力
張豫成
趙真
謝樟儒
Original Assignee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M6309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30938U/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1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suspension, e.g. of wheels or engine; sub-frames for mounting engine or suspens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01Suspension arms, e.g.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1/00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 B62D11/02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by differentially driving ground-engaging elements on opposite vehicle sides
    • B62D11/04Steering non-deflectable wheels; Steering endless tracks or the like by differentially driving ground-engaging elements on opposite vehicle sides by means of separate power sou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38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moving together with the wheel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61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axle being parallel to the wheel ax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7/00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 B60K2007/0092Disposition of motor in, or adjacent to, traction wheel the motor axle being coaxial to the wheel ax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創作提供之一種車體結構,車體結構包括底板與側板組件,側板組件包括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間隔相對設置,底板連接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之同一側,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遠離底板之另一側上分別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開槽與至少兩個第二開槽,車體結構還包括支撐桿組件,支撐桿組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桿,每個支撐桿與一個第一開槽與一個第二開槽卡接,支撐桿組件遠離底板之端面形成承接面。實現承接面之快速組裝,解決了習知技術中採用螺釘連接承載結構與車體結構比較費時之技術問題。另外,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動力裝置。

Description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本創作涉及移動機器人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車體結構與動力裝置。
習知之移動機器人之車體結構包括主體結構與承載結構,主體結構用於安裝驅動件,輪組件與控制組件,承載結構與所述柱體結構連接,用於承載待運物品。通常,承載結構是藉由多個螺釘與主體結構連接,組裝比較費時。
本創作提供一種車體結構,以解決背景技術中存於之不足。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創作提出之一種車體結構,所述車體結構包括底板與側板組件,所述側板組件包括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間隔相對設置,所述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同一側,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遠離所述底板之另一側上分別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開槽與至少兩個第二開槽,所述車體結構還包括支撐桿組件,所述支撐桿組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桿,每個所述支撐桿與一個所述第一開槽與一個所述第二開槽卡接,所述支撐桿組件遠離所述底板之端面形成承接面。
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動力裝置,所述動力裝置包括所述之車體結構。
與習知技術相比,本創作藉由將支撐桿與第一開槽與第二開槽卡接,從而形成承接面,相比於採用螺釘連接之方式提高了車體結構之組裝效率。
下面將結合本創作實施例中之附圖,對本創作實施例中之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之實施例僅僅是本創作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之實施例。
需要說明之是,當組件被稱為“固定於”另一個組件,它可以直接於另一個組件上或者亦可以存於居中之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連接”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組件或者可能同時存於居中組件。當一個組件被認為是“設置於”另一個組件,它可以是直接設置於另一個組件上或者可能同時存於居中組件。
除非另有定義,本文所使用之所有之技術與科學術語與屬於本創作之技術領域之技術人員通常理解之含義相同。本文中於本創作之說明書中所使用之術語僅是為描述具體之實施例之目的,不是旨在於限制本創作。
為能進一步闡述本創作達成預定目的所採取之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方式,對本創作作出如下詳細說明。
參照圖1與圖2,本創作提供一種車體結構100,所述車體結構100包括底板10與側板組件20,所述側板組件20包括第一側板21與第二側板22。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間隔相對設置。所述底板10連接於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間。所述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同一側。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遠離所述底板10之另一側上分別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開槽211與至少兩個第二開槽221。所述車體結構100還包括支撐桿組件30,所述支撐桿組件30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桿,每個所述支撐桿與一個所述第一開槽211與一個所述第二開槽221卡接。所述支撐桿組件30遠離所述底板10之端面形成承接面(圖未示出)。
藉由將所述支撐桿組件30與對應之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卡接,實現所述車體結構100之承接結構之快速組裝,提高了所述車體結構100之組裝效率。
於一些實施例中,將所述支撐桿組件30與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卡接之後,藉由焊接將所述支撐桿組件30與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固定。採用焊接之方式將卡接之後之支撐桿組件30與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固定可以提高所述車體結構100承受之載重。
於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1與圖2,所述第一側板21上還設置有第三開槽212與第四開槽213,所述第二側板22上還設置有第五開槽222,第六開槽223與第七開槽224。
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組件30包括至少三個所述支撐桿,不同之所述支撐桿之間等間距設置。便於提高承載強度。
具體地,於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所述支撐桿組件30包括第一支撐桿31,第二支撐桿32與第三支撐桿33。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三支撐桿33分別與一個所述第一開槽211與一個所述第二開槽221卡接,且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三支撐桿33之間等間距設置。沿著所述第一側板21至所述第二側板22之方向上,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對稱設置。
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組件30包括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三支撐桿33中之至少兩個即可。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開槽211與所述第二開槽221可以不對稱設置。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三支撐桿33之間可以不等間距設置。
於本實施例中,參照圖3至圖5,每個所述支撐桿包括底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相對設置,所述底壁連接於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之間,所述第一側壁、所述底壁與所述第二側壁共同圍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底板10設置,所述底壁遠離所述底板10之一端面形成所述承接面。
具體地,所述第一支撐桿31包括底壁3112、第一側壁3111與第二側壁3113,所述第一側壁3111與所述第二側壁3113相對設置,所述底壁3112連接於所述第一側壁3111與所述第二側壁3113之間。所述第一側壁3111、所述底壁3112與所述第二側壁3113共同圍設形成凹槽311,所述凹槽311朝向所述底板10設置,所述底壁3112遠離所述底板10之一端面形成所述承接面。另外,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側壁3113與所述底壁3112之連接處亦設置有弧形連接部(圖未示出)。另外,於所述連接部312上設置有兩個第一通孔313,兩個所述第一通孔313間隔設置。
具體地,所述第二支撐桿32包括第一側壁3211,底壁3212與第二側壁3213。所述第一側壁3211與所述第二側壁3213相對,所述底壁3212連接於所述第一側壁3211與所述第二側壁3213之間。所述第一側壁3211,所述底壁3212與所述第二側壁3213共同圍設形成凹槽321。所述凹槽321朝向所述底板10設置,所述底壁3212遠離所述底板10之一端面形成所述承接面。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壁3211與所述底壁3212之連接處設置有弧形連接部322,所述第二側壁3213與所述底壁3212之連接處亦設置有弧形連接部322。每一個所述連接部322上設置有一個第二通孔323,兩個所述第二通孔323錯位設置。所述第二側壁3213遠離所述底壁3212之端面上設置有兩個第一凸台324,兩個所述第一凸台324間隔設置。當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卡接時,兩個所述第一凸台324分別置於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外側。
具體地,所述第三支撐桿33包括第一側壁3311,底壁3312與第二側壁3313。所述第一側壁3311與所述第二側壁3313相對,所述底壁3312連接於所述第一側壁3311與所述第二側壁3313之間。所述第一側壁3311,所述底壁3312與所述第二側壁3313共同圍設形成凹槽331。所述凹槽331朝向所述底板10設置,所述底壁3312遠離所述底板10之一端面形成所述承接面。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壁3311與所述底壁3312之連接處設置有弧形連接部332,所述第二側壁3313與所述底壁3312之連接處亦設置有弧形連接部(圖未示出)。所述連接部332上設置有兩個第三通孔333,兩個所述第三通孔333間隔設置。所述第一側壁3311遠離所述底壁3212之端面上設置有兩個第二凸台334,兩個所述第二凸台334間隔設置。當所述第三支撐桿33與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卡接時,兩個所述第二凸台334分別置於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外側。
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313,所述連接部312,連接部322,所述第二通孔323,所述第一凸台324,所述連接部332,所述第三通孔333與所述第二凸台334可以省略。
參照圖1,所述支撐桿組件30之所述承接面上設置有安裝部40,所述安裝部40安裝動力裝置之外殼體(圖未示出)與/或待運物品(圖中未示出)。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安裝部40包括第一安裝部41與第二安裝部42,所述第一安裝部41用於安裝所述待運物品,所述第二安裝部42用於安裝所述外殼體。
參照圖1,所述第一安裝部41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2均是通孔結構,藉由螺釘實現所述支撐桿組件30與所述待運物品與所述外殼體之連接。
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部41與所述第二安裝部42為通孔結構,所述通孔結構之內壁上焊接螺母,螺母用於螺接外殼體或螺接待運物品。
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組件30與所述待運物品與所述外殼體之連接方式包括但不限於磁吸與卡合,相應之,所述安裝部40為磁體,磁吸件,凸起結構,凹槽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車體結構100為鈑金件,藉由鈑金工藝製備,鈑金工藝是習知技術,因此不於此詳細贅述。
上述實施例中設置所述第一通孔313,所述連接部312,連接部322,所述第二通孔323,所述第一凸台324,所述連接部332,所述第三通孔333與所述第二凸台334時,當所述車體結構100為鈑金件時,可以避免相應之所述第一支撐桿31、所述第二支撐桿32與所述第三支撐桿33之應力開裂,提高支撐桿之強度。
參照圖8,本創作還提供了一種動力裝置200,所述動力裝置200包括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述之車體結構100。
參照圖8,所述車體結構100還包括第一安裝件50。參照圖6,所述第一安裝件50包括第一安裝板51,第二安裝板52與第三安裝板53。所述第一安裝板51與所述第三安裝板53相對間隔設置,所述第二安裝板52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51與所述第二安裝板52。所述第三安裝板53遠離所述第二安裝板52之一端連接臺階部531。所述動力裝置200還包括第一轉向輪組件70,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與所述第二安裝板52連接,且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置於所述第二安裝板52遠離所述第一安裝板51之一側。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車體結構100包括兩個所述第一安裝件50,兩個所述第一安裝件50分別與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連接,兩個所述第一安裝件50對稱設置。相應之,所述動力裝置200包括兩個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件50之數量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置於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兩側之對應之所述第一安裝件50可以不對稱設置。
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件50還包括第四安裝板54,所述第四安裝板54之相鄰三側分別與所述第一安裝板51,第二安裝板52與第三安裝板53連接。所述第四安裝板54與對應之側板連接。具體地,一個所述第一安裝件50之第四安裝板54與所述第一側板21連接,另一個所述第一安裝件50之第四安裝板54與所述第二側板22連接。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板51為梯形板。
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裝板51可以是其他之形狀,所述第一安裝件50可以與所述底板10連接。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於所述第二安裝板52上設置有第一安裝通孔521,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藉由螺釘與所述第一安裝通孔521與所述第二安裝板52連接。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與所述第二安裝板52之連接方式可以是其他之方式,例如鉸接,卡接。
參照圖8至圖10,所述動力裝置200還包括車輪搖臂結構80,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包括臂體81以及連接於所述臂體之定向輪組件82與第二轉向輪組件83。所述定向輪組件82包括定向輪件821與驅動件822,所述驅動件822與所述定向輪件821連接用於驅動所述定向輪件821轉動。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還包括轉軸組件84,所述轉軸組件84設於所述定向輪組件82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之間,所述定向輪組件82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用於繞所述轉軸組件84同向轉動。即,所述定向輪組件82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繞所述轉軸組件84順時針轉動或是逆時針轉動。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之設置使得所述動力裝置200能夠適應不同之地形變化,提高所述動力裝置200之穩定性。
具體地,於本實施例中,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之數量為兩個,一個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與所述第一側板21連接,另一個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與所述第二側板22連接。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遠離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設置。
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之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設置。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可以靠近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設置。
具體地,參照圖11至13,所述轉軸組件84包括安裝座841,轉軸842,緊固件843,墊片844與緩衝件845。所述安裝座841包括連接之第一安裝部8411與第二安裝部8412,所述第二安裝部8412之外壁直徑大於所述第一安裝部8411之外壁直徑。所述安裝座841還包括第一加強筋8413,所述第一加強筋8413之相鄰兩側分別與所述第一安裝部8411與所述第二安裝部8412連接,用於加強所述安裝座841之強度。所述安裝座841內還設置有第二安裝通孔8414,所述第二安裝通孔8414內突設有第一限位部8416,所述第一限位部8416之相對兩側設置分別設置有一個所述緩衝件845。所述轉軸842穿過所述緩衝件845。所述緩衝件845之外壁與內壁分別與所述安裝座841內壁與所述轉軸842之外壁抵接。
所述轉軸842包括首尾連接之第一軸部8421與第二軸部8422,所述第一軸部8421遠離所述第二軸部8422之端面連接有緊固部8423。所述第二軸部8422靠近所述第一軸部8421之端部之外壁直徑大於所述第一軸部8421,形成第二限位部8426,所述第二限位部8426抵接於一個所述緩衝件845之一端。所述緊固部8423伸出另外一個所述緩衝件845遠離所述第一限位部8416之一端並且配合所述緊固件843與墊片844連接。藉由所述第二限位部8426,所述第一限位部8416,所述緊固部8423,所述墊片844與所述緊固件843實現所述緩衝件845之限位。
另外,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裝部8412上設置有第三安裝通孔8415,藉由所述第三安裝通孔8415實現所述安裝座841與所述車體結構100之連接。所述第二軸部8422設置有第四安裝通孔8425,藉由所述第四安裝通孔8425實現所述轉軸842與所述臂體81之連接。藉由所述第三安裝通孔8415與所述第四安裝通孔8425,轉軸組件84分別與所述車體結構100與所述臂體81之連接,從而實現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與所述車體結構100之連接。另外,為便於所述轉軸842與所述臂體81之連接,於所述第二軸部8422遠離所述第一軸部8421之一端面凸設有凸柱8424。所述臂體81上設置有凹部818,所述凸柱8424與所述凹部818配合連接。
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軸組件84可以是其他之結構,僅要實現所述定向輪組件82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繞所述轉軸組件84軸同向轉動即可。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70與第二轉向輪組件83實現自主轉動即可。
於本實施例中,參照圖14,所述臂體81包括依次連接之第一臂板811,第二臂板812與第三臂板813,所述第一臂板811與所述第三臂板813相對間隔設置。所述臂體81還包括第四臂板814,所述第四臂板814之相鄰三側分別與所述第一臂板811,所述第二臂板812與所述第三臂板813連接。所述第一臂板811包括連接之第一板部8111與第二板部8112。所述第三臂板813包括連接之第三板部8131與第四板部8132。所述第三板部8131相對於所述第二臂板812之高度高於所述第一板部8111相對於所述第二臂板812之高度。所述第二板部8112與所述第四板部8132齊平。所述第二板部8112與所述第四板部8132用於連接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另外,於所述第三板部8131上設置有第五安裝通孔815,所述第五安裝通孔815用於卡接所述驅動件822。所述第五安裝通孔815之周圍間隔設置有第六安裝通孔816,所述第六安裝通孔816用於固定所述驅動件822。所述第三板部8131上還設置有第七安裝通孔817,所述第七安裝通孔817與所述第四安裝通孔8425配合實現所述轉軸842與所述臂體81之連接。所述第三板部8131上還設有所述凹部818。於本實施例中,所述凹部為通孔結構。
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臂體81為鈑金件。所述第二臂板812上設置有第四通孔8121。所述臂體81上設置有第五通孔819,所述第五通孔819與所述第二臂板812,所述第三臂板813與所述第四臂板814連接。所述第四通孔8121與所述第五通孔819之設置增強了所述臂體81之強度。
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臂體81可以是其他之結構,所述臂體81實現所述定向輪組件82,所述轉軸組件84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之連接即可。
參照圖9與圖10,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包括轉向輪件831,連接件832與第二加強筋833,所述連接件832包括相對設置之第一連接端8321與第二連接端8322,所述第二連接端8322與所述轉向輪件831。所述第二加強筋833之相鄰兩側分別與所述臂體81與所述第一連接端8321連接。所述第二加強筋833之設置提高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83之承載強度。於其他之實施例中,可以不設置所述第二加強筋833。
參照圖1,圖2與圖7,所述車體結構100還包括第二安裝件60,所述第二安裝件60與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至少一個之外壁連接,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裝件60之數量為兩個,一個所述第二安裝件60與所述第一側板21連接,另一個所述第二安裝件60與所述第二側板22連接。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安裝件60之數量依據所述車輪搖臂結構80之數量設定。
參照圖7,所述第二安裝件60包括第一連接板61,所述第一連接板61與相應之側板間隔設置。所述第一連接板61上設置有安裝孔611,所述安裝孔611用於卡接所述轉軸組件84。所述安裝孔611之孔壁向外延伸形成缺口612。於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缺口612之內壁為光滑之弧形結構。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缺口612之數量為四個,且均勻間隔分佈。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缺口612數量可以是任意個,且不同之缺口612之間可以不均勻分佈設置。
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7,所述第二安裝件60還包括第二連接板62,第三連接板63與第四連接板64。所述第三連接板63,所述第一連接板61與所述第四連接板64依次連接,所述第三連接板63與所述第四連接板64間隔相對設置。所述第二連接板62之相鄰兩側分別與相應之側板與所述第三連接板63,所述第一連接板61與所述第四連接板64連接。於所述第一連接板61上還設置有第八安裝通孔613,所述第八安裝通孔613與所述第三安裝通孔8415配合連接實現所述安裝座841與所述第二安裝件60之連接。
參照圖1與圖2,所述車體結構100還包括第三安裝件11,所述第三安裝件11用於安裝所述驅動件822。所述第三安裝件11包括第一凹部111與第二凹部112。所述第一凹部111置於所述底板10內,所述第二凹部112置於所述第一側板21或所述第二側板22上。所述第一凹部111與所述第二凹部112之開口連通,所述第一凹部111與第二凹部112之設置減少了所述動力裝置200之縱向體積。
於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裝件11之數量為兩個,於另外之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安裝件11之數量依據所述驅動件822之數量而定。
於另外之一些實施例中,參照圖2,所述第三安裝件11還包括第一限位板113,所述第二限位板114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所述第一限位板113,所述第二限位板114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依次連接,所述第一限位板113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間隔相對設置。所述第一限位板113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置於所述第二限位板114之同一側。所述第一限位板113,所述第二限位板114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與所述第一凹部111連接,且所述第一限位板113,所述第二限位板114與所述第三限位板115置於所述底板10,所述第一側板21與所述第二側板22之圍繞空間內。
以上之實施方式僅是用以說明本創作,但於實際之應用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於該種實施方式。對本領域之普通技術人員來說,根據本創作之技術構思做出之其他變形與改變,均應該屬於本創作專利範圍。
100:車體結構 10:底板 11:第三安裝件 111:第一凹部 112:第二凹部 113:第一限位板 114:第二限位板 115:第三限位板 20:側板組件 21:第一側板 211:第一開槽 212:第三開槽 213:第四開槽 22:第二側板 221:第二開槽 222:第五開槽 223:第六開槽 224:第七開槽 30:支撐桿組件 31:第一支撐桿 311:凹槽 3111:第一側壁 3112:底壁 3113:第二側壁 312:連接部 313:第一通孔 32:第二支撐桿 321:凹槽 3211:第一側壁 3212:底壁 3213:第二側壁 322:連接部 323:第二通孔 324:第一凸台 33:第三支撐桿 331:凹槽 3311:第一側壁 3312:底壁 3313:第二側壁 332:連接部 333:第三通孔 334:第二凸台 40:安裝部 41:第一安裝部 42:第二安裝部 50:第一安裝件 51:第一安裝板 52:第二安裝板 521:第一安裝通孔 53:第三安裝板 531:臺階部 54:第四安裝板 60:第二安裝件 61:第一連接板 611:安裝孔 612:缺口 613:第八安裝通孔 62:第二連接板 63:第三連接板 64:第四連接板 70:第一轉向輪組件 80:車輪搖臂結構 81:臂體 811:第一臂板 8111:第一板部 8112:第二板部 812:第二臂板 8121:第四通孔 813:第三臂板 8131:第三板部 8132:第四板部 814:第四臂板 815:第五安裝通孔 816:第六安裝通孔 817:第七安裝通孔 818:凹部 819:第五通孔 82:定向輪組件 821:定向輪件 822:驅動件 83:第二轉向輪組件 831:轉向輪件 832:連接件 8321:第一連接端 8322:第二連接端 833:第二加強筋 84:轉軸組件 841:安裝座 8411:第一安裝部 8412:第二安裝部 8413:第一加強筋 8414:第二安裝通孔 8415:第三安裝通孔 8416:第一限位部 842:轉軸 8421:第一軸部 8422:第二軸部 8423:緊固部 8424:凸柱 8425:第四安裝通孔 8426:第二限位部 843:緊固件 844:墊片 845:緩衝件
圖1為本創作實施例提供之車體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之第一支撐桿之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之第二支撐桿之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之第三支撐桿之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之第一安裝件之結構示意圖;
圖7為圖1所述車體結構之A部分之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實施例提供之動力裝置之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9為圖8所述動力裝置之搖臂車輪結構之結構示意圖;
圖10為圖9所述搖臂車輪結構之另一視角之結構示意圖;
圖11為圖9所述搖臂車輪結構之轉軸組件之結構示意圖;
圖12為圖11所述轉軸組件之爆炸圖;
圖13為圖11所述轉軸組件之剖面圖;
圖14為圖9所述車輪搖臂結構之臂體之結構示意圖。
100:車體結構
10:底板
11:第三安裝件
111:第一凹部
112:第二凹部
21:第一側板
22:第二側板
30:支撐桿組件
31:第一支撐桿
32:第二支撐桿
33:第三支撐桿
40:安裝部
41:第一安裝部
42:第二安裝部
50:第一安裝件
60:第二安裝件

Claims (10)

  1. 一種車體結構,其改良在於,所述車體結構包括底板與側板組件,所述側板組件包括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間隔相對設置,所述底板連接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同一側,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遠離所述底板之另一側上分別設置有至少兩個第一開槽與至少兩個第二開槽,所述車體結構還包括支撐桿組件,所述支撐桿組件包括至少兩個支撐桿,每個所述支撐桿與一個所述第一開槽與一個所述第二開槽卡接,所述支撐桿組件遠離所述底板之端面形成承接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體結構,其中,所述承接面上設置有安裝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體結構,其中,所述支撐桿組件包括至少三個所述支撐桿,不同之所述支撐桿之間等間距設置。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體結構,其中,每個所述支撐桿包括底壁、第一側壁與第二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相對,所述底壁連接於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之間,所述第一側壁、所述底壁與所述第二側壁共同圍設形成凹槽,所述凹槽朝向所述底板設置,所述底壁遠離所述底板之一端面形成所述承接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車體結構,其中,所述車體結構為鈑金件。
  6. 一種動力裝置,其改良在於,所述動力裝置包括請求項1至5任一項所述之車體結構。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動力裝置,其中,所述車體結構還包括第一安裝件, 所述第一安裝件包括第一安裝板,第二安裝板與第三安裝板,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三安裝板相對間隔設置,所述第二安裝板連接所述第一安裝板與所述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三安裝板遠離所述第二安裝板之一端連接有臺階部,所述動力裝置還包括第一轉向輪組件,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與所述第二安裝板連接,且所述第一轉向輪組件置於所述第二安裝板遠離所述第一安裝板之一側。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動力裝置,其中,所述動力裝置還包括車輪搖臂結構,所述車輪搖臂結構包括臂體以及連接於所述臂體之定向輪組件與第二轉向輪組件,所述定向輪組件包括定向輪件與驅動件,所述驅動件與所述定向輪件連接用於驅動所述定向輪件轉動,所述車輪搖臂結構還包括轉軸組件,所述轉軸組件設於所述定向輪組件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之間,所述定向輪組件與所述第二轉向輪組件用於繞所述轉軸組件同向轉動,所述轉軸組件連接所述臂體與所述車體結構。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動力裝置,其中,所述車體結構還包括第二安裝件,所述第二安裝件與所述第一側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至少一個之外壁連接,所述第二安裝件包括連接板,所述連接板與相應之側板間隔設置,所述連接板上設置有安裝孔,所述安裝孔用於卡接所述轉軸組件,所述安裝孔之孔壁向外延伸形成缺口。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動力裝置,其中,所述車體結構還包括第三安裝件,所述第三安裝件用於安裝所述驅動件,所述第三安裝件包括第一凹部與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置於所述底板內,所述第二凹部置於所述第一側板或所述第二側板上,所述第一凹部與所述第二凹部之開口連通。
TW111200696U 2021-12-28 2022-01-18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TWM63093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31395.8U CN217100225U (zh) 2021-12-28 2021-12-28 车体结构及动力装置
CN202123331395.8 2021-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30938U true TWM630938U (zh) 2022-08-21

Family

ID=82592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200696U TWM630938U (zh) 2021-12-28 2022-01-18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02565A1 (zh)
CN (1) CN217100225U (zh)
TW (1) TWM630938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00225U (zh) 2022-08-02
US20230202565A1 (en) 2023-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92206B1 (en) Split weld cage nut assembly
TWM630938U (zh) 車體結構及動力裝置
CN219948057U (zh) 用于车辆的支架组件及车辆
JPH0751981Y2 (ja) ゲート保持具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ヒンジ装置
CN219677467U (zh) 用于电池箱的安装结构及电池柜
JPS6112703Y2 (zh)
CN216111568U (zh) 一种挂板组合定位稳定铸件
CN212023287U (zh) 一种多功能台盘
CN220082350U (zh) 一种受限空间管路加强节点结构
CN221227234U (zh) 一种转子组件及具有其的压缩机
JPH0535709Y2 (zh)
CN219707135U (zh) 轮罩外板连接结构及车辆
KR200141105Y1 (ko) 전자접촉기의 프레임과 마운팅 플레이트와의 조립구조
JPH0542894Y2 (zh)
JPH1144395A (ja) 重量物用フレーム
JPH037752Y2 (zh)
JPS633320Y2 (zh)
CN117415757A (zh) 活塞连杆定位工装
TWM629364U (zh) 車輪搖臂結構及動力裝置
JPH0136393Y2 (zh)
JP2933869B2 (ja) 荷台用仕切体の取付ブラケット
JP2002195167A (ja) ポンプユニット用鋼板製ベース
JP2540156Y2 (ja) ダクト用タイロット補強材
JP2010080526A (ja) フレーム
JPH01193482A (ja) 電磁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K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utility model filed before june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