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623991U - 包材 - Google Patents

包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623991U
TWM623991U TW110211531U TW110211531U TWM623991U TW M623991 U TWM623991 U TW M623991U TW 110211531 U TW110211531 U TW 110211531U TW 110211531 U TW110211531 U TW 110211531U TW M623991 U TWM623991 U TW M6239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onding area
base layer
buffer layer
area
bo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2115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宣富
Original Assignee
千釜事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千釜事業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千釜事業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2115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623991U/zh
Publication of TWM6239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62399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包材,包括有一基層及一緩衝層,其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三側緣及一第四側緣;該緩衝層疊合於該基層之上,且該基層的該第一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三側緣密合,該基層的該第二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四側緣密合。

Description

包材
本創作係與一種包材有關;特別是指一種表面無壓痕、側面無壓邊的包材。
第1圖所示為一種使用習用包材製成的破壞袋10,其具有雙層結構,外層12是不透明的塑膠材質,內層14則是具有緩衝功能的材質(例如氣泡紙),且在袋口的折蓋16處設置有黏劑162,其上覆蓋有一離型紙18。只要撕去離型紙18並反折折蓋16,即可藉由黏劑162的作用封閉破壞袋10的袋口,而破壞袋一旦封口,除非將袋體破壞,否則無法取出內容物(此即「破壞袋」一名之由來)。
將物品置於破壞袋10的內部,再以折蓋16封閉袋口,不透明的外層12便可確保內容物無法由外部窺見,緩衝性內層14則能提供基本的保護,且破壞袋10具有非經破壞則無法重新打開的特性,能進一步保證內容物未遭更換或窺探。基於此些優點,一般民眾在寄送包裹時,破壞袋是相當常見的包裝用品選擇。
然而,用來製作破壞袋的習用包材,通常是先透過熱壓工法黏合不透明的一塑膠材質及具有緩衝功能的另一材質,待兩種材質因熱壓而結合後,再一起折疊,接著於側邊再次使用熱壓工法壓合而收邊,藉此完成具有由外層12及內層14組成之雙層結構的破壞袋10。破壞袋10的外層12會因為受熱熔 融之後收縮的緣故,與內層14緊密貼合,表面浮現內層14的紋理或表面樣式。如第1圖中可見,此例中的內層14係以氣泡紙製成,而氣泡紙具有排列成行的複數氣囊,故外層12上亦會出現對應的壓痕,形成不平整的表面,如此會破壞印刷在外層12表面上的文字或圖案的呈現效果,亦不利於在其上進行書寫。另外,由於破壞袋10的側邊也是以熱壓工法收邊,破壞袋10的側邊會有被壓平的帶狀邊緣10A,不可避免地縮減了破壞袋10內部可供利用的容置空間。
本創作鑒於上述情況,提供一種表面無壓痕、側邊無壓邊的包材。
本創作提供一種包材,包括有一基層,以及一緩衝層,其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該緩衝層疊合於該基層上,且具有一第三側緣及一第四側緣。該基層的該第一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三側緣密合成一第一密合線,該基層的該第二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四側緣密合成一第二密合線。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的該第一側緣與該第二側緣的距離、該緩衝層的該第三側緣與該第四側緣的距離,以及該第一密合線與該第二密合線的距離實質上相等。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表面朝向該緩衝層,該第一表面上具有一第一結合區;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二表面朝向該基層,該第二表面上具有一第二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該第一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的面積,且該第二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的面積。
於一實施例中,該包材更包含有一黏劑,設置於該基層的第一結合區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二結合區的至少其中之一,該基層的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二結合區經由該黏劑結合。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具有一折線、一第一端緣及一第二端緣,該折線、該第一端緣及該第二端緣均連接該第一側緣及該第二側緣;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三端緣及一第四端緣,該第三端緣及該第四端緣均連接該第三側緣及該第四側緣;該基層及該緩衝層沿該基層的該折線共同折疊,使該基層構成一外袋,該緩衝層構成一內袋,該內袋內形成有一收納空間,該內袋設置於該外袋內。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表面朝向該緩衝層,該第一表面上具有一第一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設置於該基層的該第一端緣與該折線之間;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二表面朝向該基層,該第二表面上具有一第二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用以與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該基層的一部分、該緩衝層的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以及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第一容置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上更具有一第三結合區,該第三結合區設置於該基層的該第二端緣與該折線之間;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上更具有一第四結合區,該第三結合區用以與該第四結合區結合;該基層的另一部分、該緩衝層的另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以及該第三結合區與該第四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第二容置空間;該基層的再一部分、該緩衝層的再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的結合處以及該第三結合區與該第四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夾層空間。
於一實施例中,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更具有一第五結合區,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具有一第六結合區,該第五結合區用以與該第六結合區結合;該夾層空間包含一第一夾層子空間及一第二夾層子空間,該第一夾層子空間與該第二夾層子空間以該第五結合區與該第六結合區的結合處為界而分隔。
於一實施例中,該第一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的面積,該第二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的面積。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的該第一端緣與該第二端緣並未對齊而形成有一折蓋,該折蓋用以將該外袋的一外袋開口封口。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更包含另一黏劑及一離型紙,該另一黏劑設置於該折蓋上,該離型紙設置於該另一黏劑上;該離型紙取下後,該另一黏劑用以將該外袋開口封口。
於一實施例中,該基層係以不透明材料製成
本創作所提供的該包材具有平整的表面,因此列印於上的文字或圖案能有效佳的呈現效果;如果需要在上面書寫,也可免於受到壓痕干擾。另外,既然該包材的側邊不存在帶狀邊緣,以該包材製成的破壞袋將可具有最大程度的可利用內部容置空間。
〔先前技術〕
10:破壞袋
12:外層
14:內層
16:折蓋
162:黏劑
18:離型紙
10A:帶狀邊緣
〔本創作〕
100:包材
110:基層
112:第一側緣
114:第二側緣
115:第一表面
115A:第一結合區
115B:第三結合區
115C:第五結合區
116:第一端緣
118:第二端緣
119:折線
120:緩衝層
122:第三側緣
124:第四側緣
125:第二表面
125A:第二結合區
125B:第四結合區
125C:第六結合區
126:第三端緣
128:第四端緣
130:第二黏劑
20:破壞袋
22:外袋
222:外袋開口
224:折蓋
226:第一黏劑
228:離型紙
24:內袋
242:內袋開口
50:熱切刀
60:折疊件
62:整料滾筒組
64:迫壓滾筒
70:點膠頭
80:基層料筒
82:整料滾筒組
84:疊合滾筒組
90:緩衝層料筒
92:整料滾筒組
94:轉向滾筒
S1:收納空間
S2:夾層空間
S2A:第一夾層子空間
S2B:第二夾層子空間
S3:第一容置空間
S4:第二容置空間
L1:第一密合線
L2:第二密合線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D3:第三距離
W1:第一寬度
W2:第二寬度
H:熱切線
S01、S02、S03:步驟
第1圖是以習用的包材所製成之破壞袋的立體圖。
第2圖是使用本創作包材製成之破壞袋的立體圖。
第3圖是圖2所示之破壞袋沿3-3線所見的剖視圖。
第4圖是圖2所示之破壞袋沿4-4線所見的剖視圖。
第5圖是類似第3圖的剖視圖,顯示破壞袋的另一種實作方法。
第6圖是流程圖,說明本創作包材的製作方法。
第7圖是依前述方法疊合本創作包材之基層及緩衝層的示意圖。
第8圖是依前述方法將本創作包材的基層及緩衝層折疊的示意圖。
第9圖是本創作包材的基層及緩衝層折疊後熱切,最後製成破壞袋成品之示意圖。
第10圖是圖9所示對基層及緩衝層進行熱切之示意圖沿10-10線所見的剖視圖。
為能更清楚地說明本創作,茲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圖式詳細說明如後。
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實質上等於」或「實質上相等」用語,是指一元件/結構的尺寸與另一元件/結構的尺寸相等。然而,由於製作公差或其他因素,而使該元件/結構的尺寸與該另一元件/結構的尺寸未完全相等,即該元件/結構的尺寸與該另一元件/結構的尺寸間可允許有一製造/組裝公差,例如該製造/組裝公差可為5公厘以內,都在本創作所保護的範疇內。
請參照第2圖至第4圖,第2圖為使用本創作一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所製成的破壞袋20,其中第3圖係沿第2圖中3-3線可見的剖視圖,第4圖則是沿第2圖中4-4線可見的剖視圖。破壞袋20具有雙層結構,包含有一外袋22及一內袋24,其中內袋24套疊於外袋22內部,且內袋24內部具有一收納空間S1,可用以容置物品。破壞袋20的袋口可細分為由外袋22所形成的一外袋開口222,以及內袋24所形成的一內袋開口 242,其中外袋22於外袋開口222處設置有一折蓋224,突出於內袋24之外,且折蓋224上施用有一第一黏劑226,其上覆蓋有一離型紙228。透過撕除離型紙228並反折折蓋224,便可透過第一黏劑226緊密黏合折蓋224與外袋22的另一側表面,使得外袋開口222及內袋開口242同時遭到封閉,亦即達成封閉破壞袋20袋口之效果。
破壞袋20的外袋22係由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的一基層110形成,內袋24則是由包材100的一緩衝層120形成,其中基層110係以不透明材料製成,緩衝層120為具有緩衝性之材質。基層110具有一第一側緣112及一第二側緣114,緩衝層120具有一第三側緣122及一第四側緣124,其中第一側緣112及第三側緣122密合成一第一密合線L1,第二側緣114及第四側緣124則密合成一第二密合線L2。基層110的第一側緣112與第二側緣114相距一第一距離D1,緩衝層120的第三側緣122與第四側緣124相距一第二距離D2,第一密合線L1與第二密合線L2則相距一第三距離D3。其中,第一距離D1、第二距離D2,以及第三距離D3實質上皆相等。換句話說,包材100(以及以包材100製成的破壞袋20)皆不具有前述習用破壞袋10的壓邊10A,因此內袋24內部的收納空間S1能提供最大程度的使用空間。
為說明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及其所製成的破壞袋20之間的關係,於此定義包材100的基層110具有一第一端緣116、一第二端緣118,以及一折線119,且緩衝層120具有一第三端緣126及一第四端緣128,其中第一端緣116及第二端緣118皆連接基層110的第一側緣112及第二側緣114;同樣地,第三端緣126及第四端緣128皆連接緩衝層120的第三側緣122及第四側緣124。基層110及緩衝層120係沿折線119而共同折疊,由此,基層110便構成外袋22;緩衝層120則構成內袋 24,且第三端緣126及第四端緣128形成前述的內袋開口242。除此之外,基層110的第一端緣116與第二端緣118並未對齊,藉此形成折蓋224,折蓋224可沿基層110的一反折線相對基層110彎折,基層110的該反折線及第二端緣118形成前述的外袋開口222。
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除了透過側邊密合成第一密合線L1及第二密合線L2而結合,二者之間亦施用有一第二黏劑130,可進一步協助基層110及緩衝層120黏合。詳言之,基層110朝向緩衝層120的表面定義為一第一表面115,緩衝層120朝向基層110的表面定義為一第二表面125,其中第一表面115上具有一第一結合區115A,第二表面125上具有一第二結合區125A,第二黏劑130係設置於第一結合區115A及第二結合區125A的至少其中之一,使第一結合區115A及第二結合區125A透過第二黏劑130而結合,達成黏合基層110與緩衝層120之目的。其中第一結合區115A位於基層110的第一端緣116及折線119之間,第二結合區125A則位於緩衝層120上對應至第一結合區115A之處。透過這樣的設計,基層110與緩衝層120之間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間S3,其中第一容置空間S3由基層110的一部分、緩衝層120的一部分、第一密合線L1、第二密合線L2以及第一結合區115A與第二結合區125A的結合處共同定義。第一容置空間S3可用以方便置入紙片之類的薄型物件,亦可視需要輕易取出。
除此之外,第一結合區115A的面積小於基層110的第一表面115的面積,且第二結合區125A的面積亦小於緩衝層120的第二表面125的面積。因此,當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製成破壞袋20時,內袋24及外袋22並非完全黏合。
另外,如圖3所示,當本創作較佳實施例之包材100製成破壞袋20之後,在破壞袋20不具有折蓋224的一側,亦可對應設置有一第三結合區115B於第一表面115上,以及設置一第四結合區125B於第二表面125上。明確來說,第三結合區115B設置於基層110的第二端緣118與折線119之間,第四結合區125B則設置於對應至第三結合區115B之處,且第二黏劑130亦施用於第三結合區115B及第四結合區125B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使得第三結合區115B及第四結合區125B同樣透過第二黏劑130黏合。透過這樣的設計,破壞袋20的外袋22及內袋24之間還會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間S4,其中第二容置空間S4由基層110的另一部分、緩衝層120的另一部分、第一密合線L1、第二密合線L2以及第三結合區115B與第四結合區125B的結合處共同定義。而且,基層110的再一部分、緩衝層120的再一部分、第一密合線L1、第二密合線L2、第一結合區115A與第二結合區125A的結合處以及第三結合區115B與第四結合區125B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夾層空間S2。
夾層空間S2可用以容置一識別資訊(圖未示),例如名片、宣傳單,或QR code等等。可理解的是,在這樣的使用情境裡,基層110自然不該以不透明的材質製成,以免阻礙人眼或掃瞄器讀取該識別資訊。若基層110如本實施例中所述採用不透明材質製成,則該識別資訊可為(但不限於)一RFID標籤,如此即使該識別資訊受到基層110遮蔽,仍可透過感應器讀取。由於前述的夾層空間S2會受到第一密合線L1、第二密合線L2、第一結合區115A與第二結合區125A的結合處,以及第三結合區115B與第四結合區125B的結合處封閉,前述置於夾層空間S2內部的該識別資訊便不會有意外掉出的可能。
請參照第5圖,為本案另一較佳實施例,具有與前一實施例大致相同的設計,除了基層110的第一表面115更設置有一第五結合區115C,且緩衝層120的第二表面125對應設置有一第六結合區125C,其中第二黏劑130同樣施用於第五結合區115C與第六結合區125C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使得第五結合區115C與第六結合區125C亦透過第二黏劑130而結合。於此實施例中,第五結合區115C係設置於對應折線119處,但本創作不受此限,第五結合區115C也可設置於第一表面115異於折線119處,端視實際情況而定。夾層空間S2受到第五結合區115C及第六結合區125C的結合處分隔,被區分成一第一夾層子空間S2A及一第二夾層子空間S2B。由此,第一夾層子空間S2A及第二夾層子空間S2B可用以容置不同的識別資訊,使得破壞袋20能有更靈活的應用。
本創作亦提供有一較佳實施例的製作前述包材100的方法,其步驟請參照第6圖,並請同時搭配第7至第10圖。首先,於步驟S01提供大面積的基層110,其中基層110係由一基層料筒80上拉出,並通過一整料滾筒組82之間以保持平整。接著於步驟S02,將大面積的緩衝層120疊合於基層110之上,其中緩衝層係由一緩衝層料筒90上拉出,同樣會通過一整料滾筒組92之間而保持平整。通過整料滾筒組92的緩衝層120於一轉向滾筒94處改變方向,接著與基層110同時通過一疊合滾筒組84之間,藉此完成基層110與緩衝層120的疊合。
值得一提的是,基層110與緩衝層120之間施用以第二黏劑130而互相黏合,其中第二黏劑130係由一點膠頭70提供,在基層110進入疊合滾筒組84之前塗抹於其上。如前所述,在本實施例之製作方法中,基層110的第一表面115係朝向緩衝層120,而緩衝層120的第二表面125則朝向基層110,第二黏劑130係施用於第一表面115的第一結合 區115A及第二表面125的第二結合區125A的至少其中之一上,於本實施例中,基層110受到點膠頭70塗抹有第二黏劑130之處即為第一結合區115A。第一結合區115A的面積小於基層110的第一表面115的面積,且第二結合區125A的面積小於緩衝層120的第二表面125的面積,因此基層110與緩衝層120並非完全黏合,二者之間可以形成前述的夾層空間S2。
較佳者,基層110係以不透明材料製成,緩衝層120則是則有緩衝性的材質,且基層110的尺寸大於緩衝層120的尺寸,因此基層110會有一部份不受到緩衝層120的覆蓋(如第8圖所示)。在後續的工序中,基層110此一未受到緩衝層120覆蓋的部份可以設置第一黏劑226,再於第一黏劑226上設置離型紙228。
接著,於步驟S03使用一熱切器具裁切疊合後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其中基層110和緩衝層120於熱切處將受熱熔融而互相密合成一線。值得說明的是,為了將包材100製成破壞袋20,步驟S03更包含將疊合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沿折線119折疊。如第8圖所示,疊合後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會在經過一三角形的折疊件60後自然折疊,並可進一步使用另一整料滾筒組62替折疊後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保持平整,並配合一迫壓滾筒64,使折疊後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貼合更為服貼緊密。
如第9圖及第10圖所示,該熱切器具於本實施例中為一熱切刀50,本方法使用該熱切刀50裁切疊合後的基層110及緩衝層120,而當這樣的動作進行兩次,就能分別形成破壞袋20如前所述具有的第一密合線L1及第二密合線L2。由此,第一密合線L1與第二密合線L2之間的距離實質上將等於裁切過後的基層110的一第一寬度W1及緩衝層120 的一第二寬度W2。換言之,基層110及緩衝層120的側邊係透過第一密合線L1及第二密合線L2密封,並不具有習用包材10的壓邊10A。
綜上所述,本創作利用熱切刀50所形成的破壞袋20的第一密合線L1及第二密合線L2的結構,將使第一密合線L1與第二密合線L2之間的距離實質上等於基層110的第一寬度W1及緩衝層120的第二寬度W2。如此一來,本創作的破壞袋20的第一密合線L1及第二密合線L2非為利用熱壓而形成的壓邊(例如如第1圖所示習用包材10的壓邊10A),而是經由熱切刀50所形成的密合切線,以在相同的袋體大小下,進一步節省用以密封基層110及緩衝層120的側邊的結構的寬度,從而增加破壞袋20內部的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施用有第二黏劑130的第一結合區115A之位置可預先調整妥當,使得第一結合區115A在基層110和緩衝層120折疊後,可以恰好位在基層110的第一端緣116及折線119之間,第二結合區125A則對應至第一結合區115A,藉此,破壞袋20的內袋24及外袋22之間便可形成第一容置空間S3。
更有甚者,如前所述,第二黏劑130還可更進一步施用在基層110的第一表面115上的第三結合區115B以及緩衝層120的第二表面125上的第四結合區125B其中至少一者,使第三結合區115B及該第四結合區125B互相結合。其中第三結合區115B設置於該基層110的第二端緣118與折線119之間,第四結合區125B對應第三結合區115B,藉此,破壞袋20的內袋24及外袋22之間便可形成第二容置空間S4。
除此之外,亦可依照前述的本創作另一較佳實施例,將第二黏劑130也施用在第一表面115的第五結合區115C及第二表面125的第六結合區125C其中至少一者,使第五結合區115C與第六結合區125C 經由該第二黏劑130而互相黏合。其中第五結合區115C設置於基層110的折線119處,第六結合區125C對應第五結合區115C,藉此,夾層空間S2可被分隔為第一夾層子空間S2A及第二夾層子空間S2B。
至此,在步驟S03所述的該熱切器具運作後,即可製成破壞袋20,其中基層110構成外袋22,基層110的第一端緣116與第二端緣118形成外袋開口222;緩衝層120則構成內袋24,且緩衝層120的第三端緣126與第四端緣128形成內袋開口242。如此一來,內袋24內部便形成收納空間S1,基層110未受到緩衝層120覆蓋的該部份則形成折蓋224。
依照前述方法製成之包材100因為不經過熱壓工法,因此將具有無壓痕的平整表面,適於印刷或書寫;另外,包材100的側邊亦不存在壓邊,以包材100製成的破壞袋20所具有的收納空間S1將可提供最大程度的可利用空間。
以上所述僅為本創作較佳可行實施例而已,舉凡應用本創作說明書及申請專利範圍所為之結構及方法的等效變化,理應包含在本創作之專利範圍內。
100:包材
110:基層
112:第一側緣
114:第二側緣
120:緩衝層
122:第三側緣
124:第四側緣
20:破壞袋
22:外袋
224:折蓋
226:第一黏劑
228:離型紙
24:內袋
S1:收納空間
L1:第一密合線
L2:第二密合線

Claims (12)

  1. 一種包材,包括有:一基層,具有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以及一緩衝層,疊合於該基層上,且具有一第三側緣及一第四側緣;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三側緣密合成一第一密合線,該基層的該第二側緣與該緩衝層的該第四側緣密合成一第二密合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側緣與該第二側緣的距離、該緩衝層的該第三側緣與該第四側緣的距離,以及該第一密合線與該第二密合線的距離實質上相等。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表面朝向該緩衝層,該第一表面上具有一第一結合區;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二表面朝向該基層,該第二表面上具有一第二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該第一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的面積,且該第二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的面積。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包材,更包含有:一黏劑,設置於該基層的第一結合區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二結合區的至少其中之一,該基層的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緩衝層的該第二結合區經由該黏劑結合。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具有一折線、一第一端緣及一第二端緣,該折線、該第一端緣及該第二端緣均連接該第一側緣及該第二側緣;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三端緣及一第四端緣,該第三端緣及該第四端緣均連接該第三側緣及該第四側緣;該基層及該緩衝層沿該基層的該折線共同折疊,使該基層構成一外袋,該緩衝層構成一內袋,該內袋內形成有一收納空間,該內袋設置於該外袋內。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具有一第一表面朝向該緩衝層,該第一表面上具有一第一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設置於該基層的該第一端緣與該折線之間;該緩衝層具有一第二表面朝向該基層,該第二表面上具有一第二結合區,該第一結合區用以與該第二結合區結合;該基層的一部分、該緩衝層的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以及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第一容置空間。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上更具有一第三結合區,該第三結合區設置於該基層的該第二端緣與該折線之間;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上更具有一第四結合區,該第三結合區用以與該第四結合區結合; 該基層的另一部分、該緩衝層的另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以及該第三結合區與該第四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第二容置空間;該基層的再一部分、該緩衝層的再一部分、該第一密合線、該第二密合線、該第一結合區與該第二結合區的結合處以及該第三結合區與該第四結合區的結合處共同定義一夾層空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更具有一第五結合區,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具有一第六結合區,該第五結合區用以與該第六結合區結合;該夾層空間包含一第一夾層子空間及一第二夾層子空間,該第一夾層子空間與該第二夾層子空間以該第五結合區與該第六結合區的結合處為界而分隔。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包材,其中該第一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基層的該第一表面的面積,該第二結合區的面積小於該緩衝層的該第二表面的面積。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的該第一端緣與該第二端緣並未對齊而形成有一折蓋,該折蓋用以將該外袋的一外袋開口封口。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更包含另一黏劑及一離型紙,該另一黏劑設置於該折蓋上,該離型紙設置於該另 一黏劑上;該離型紙取下後,該另一黏劑用以將該外袋開口封口。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材,其中該基層係以不透明材料製成。
TW110211531U 2021-09-30 2021-09-30 包材 TWM6239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1531U TWM623991U (zh) 2021-09-30 2021-09-30 包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211531U TWM623991U (zh) 2021-09-30 2021-09-30 包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23991U true TWM623991U (zh) 2022-03-01

Family

ID=81747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211531U TWM623991U (zh) 2021-09-30 2021-09-30 包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6239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45247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epaid card packaging
US8420196B2 (en) Label laminate
JP2011520154A (ja) 巻き付け式セルフラミネートリストバンド
JPH02153797A (ja) 一体型返信用封筒付きメイラー及び形成法
US7475912B1 (en) Combination shipping label and packing slip form
US7032757B2 (en) Tamper evident food packaging
TWI790763B (zh) 包材及其製作方法
JPS6090140A (ja) 構成要素を互いに結合するための結合部材
TWM623991U (zh) 包材
JPH09301383A (ja) プラスチック袋
CN216270887U (zh) 包材
JP2007045447A (ja) 改竄防止カートン
JP5183338B2 (ja) Rfidラベルシート及びrfidラベル
JP4994755B2 (ja) Icタグを内包した粉体用包装袋
JP6367146B2 (ja) ファスナ及び収納体並びに収納体用連続シート
JP7175056B1 (ja) 折り曲げ開封包装体
JP7437597B2 (ja) 防水折り畳み情報通信体
JP2002046767A (ja) 集積包装用ラベル及び集積包装体
JP3321424B2 (ja) 箸袋の製造方法
JP2020045166A (ja) 包装箱
JP7214072B2 (ja) 折り畳み情報通信体
JP2773696B2 (ja) 連続封筒及びその成形装置
JP3765604B2 (ja) 製袋フォームとその使用方法
FR2549775A1 (fr)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artes d'identification plastifiees
JP2023149256A (ja) Rfic素子付き包装容器用のブランク板、包装容器、rfic素子付き包装容器用のブランク板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