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95461U - 電鍋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鍋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95461U
TWM595461U TW109200294U TW109200294U TWM595461U TW M595461 U TWM595461 U TW M595461U TW 109200294 U TW109200294 U TW 109200294U TW 109200294 U TW109200294 U TW 109200294U TW M595461 U TWM595461 U TW M59546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pot
electric cooker
circuit board
item
patent applic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2002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趙哲一
陳孝忠
劉宏政
Original Assignee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2002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95461U/zh
Publication of TWM5954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95461U/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一種電鍋裝置,包括一外鍋、一均溫盤、一加熱器及一第一反射罩。外鍋具有底部。均溫盤設置於外鍋的底部之下且熱耦合於外鍋。加熱器熱耦合於均溫盤。第一反射罩罩設於外鍋的底部、均溫盤與加熱器之下。

Description

電鍋裝置
本新型創作是有關於一種電鍋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節能的電鍋裝置。
電鍋是很常見的烹煮裝置,使用者只要將外鍋加水之後啟動開關,便可利用蒸煮的方式烹調食物。隨著節能的潮流,要如何使電鍋能夠有良好的電鍋能源效率的表現,是目前欲研究的目標。
本新型創作提供一種電鍋裝置,其具有良好的節能效果。
本新型創作的一種電鍋裝置,包括一外鍋、一均溫盤、一加熱器及一第一反射罩。外鍋具有底部。均溫盤設置於外鍋的底部之下且熱耦合於外鍋。加熱器熱耦合於均溫盤。第一反射罩罩設於外鍋的底部、均溫盤與加熱器之下。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罩為一金屬罩或是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第一反射罩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反射罩具有一底板及從底板延伸出的一環狀側板,底板與外鍋的底部、均溫盤及加熱器之間間隔一距離,而具有一第一空氣層,且環狀側板直接接觸外鍋的底部。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鍋、加熱器與均溫盤為一體。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反射罩,位於外鍋的一側壁的外側,且第二反射罩與外鍋的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空氣層。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第二反射罩為一金屬罩或是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第二反射罩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外鍋的側壁透過至少一鎖固件鎖固於第二反射罩。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電源電路板,電源電路板用以轉換電壓,加熱器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控制電路板及一熱傳感器,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熱傳感器配置於外鍋且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板。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提示器,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或控制電路板,提示器包括一蜂鳴器或一警示燈。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保護元件,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
在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加熱器包括一標準加熱元件及一保溫加熱元件。
基於上述,本新型創作的電鍋裝置藉由在外鍋的底部、均溫盤與加熱器的下方設置第一反射罩,可以將未傳導至外鍋的熱能反射回外鍋,將熱能集中以增加能效並減少熱能浪費。
圖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電鍋裝置的示意圖。請參閱圖1,本實施例的電鍋裝置100包括一主體110與一鍋蓋120。在本實施例中,電鍋裝置100以智慧型電鍋為例。電鍋裝置100的主體110包括具有控制面板的一外殼112(圖2),但電鍋裝置100也可以是傳統電鍋的形式,不以圖式為限制。
圖2是圖1的正剖面示意圖。圖3是圖1的剖面立體示意圖。圖4是圖1的外鍋與第一反射罩的示意圖。圖5是圖4的第一反射罩移除後的示意圖。
請參閱圖2至圖5,本實施例的電鍋裝置100的主體110包括一外鍋130、一均溫盤152、一加熱器154及一第一反射罩140。外鍋130具有一底部132,均溫盤152設置於外鍋130的底部132之下且熱耦合於外鍋130,且加熱器154熱耦合於均溫盤152。加熱器154例如是電熱管,但加熱器154的種類不以此為限制。
當加熱器154通電時會發熱,加熱器154的熱量會傳遞至均溫盤152,均溫盤152用來擴大升溫的區域,且使溫度均勻化,而降低不同區域之間的溫度差。均溫盤152例如呈環形或圓形,但不以此為限制。均溫盤152的熱量會傳遞至外鍋130的底部132,進而加熱外鍋130內的水,以達到蒸煮的功能。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40罩設於外鍋130的底部132、均溫盤152與加熱器154之下。具體地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40具有一底板144及從底板144延伸出的一環狀側板146。底板144與環狀側板146為一體。第一反射罩140的底板144與外鍋130的底部132、均溫盤152及加熱器154之間間隔一距離,而具有一第一空氣層148,且環狀側板146直接接觸外鍋130的底部132。第一反射罩140用以將未傳遞至外鍋130的熱能反射回外鍋130,進而將熱能集中以增加能效並減少熱能浪費。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40為一金屬罩,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40為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例如可以是在一塑膠罩體的內表面鍍上金屬鍍層,但第一反射罩140只要能夠將熱能反射或阻止逸出的材料均可,第一反射罩140的形式不以上述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反射罩140除了可以將熱能反射回外鍋130的底部132之外,還可以用來隔熱。由於第一反射罩140的外側與下側可能會配置有電子零件,若未設置第一反射罩140,熱量可能會直接傳遞至這些電子零件,而容易導致這些電子零件過熱而失效。
在本實施例中,由於第一反射罩140將熱量反射回外鍋130的底部132,熱量未逸失或僅極少部分逸失到第一反射罩140的外側與下側,因此,本實施例的電鍋裝置100可有效避免位在第一反射罩140的外側與下側的電子零件因加熱器154所產生的熱量而過熱失效的狀況。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罩140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例如介於0.2公厘至0.5公厘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制。此外,如圖4所示,第一反射罩140具有一孔洞142,其可用來供加熱器154的電線(未繪示)穿出,孔洞142的開口可接近於電線的尺寸,以降低熱量從孔洞142流出的機率。
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可為一體,而可有效提升傳熱效果。相較於螺絲鎖附的結合方式,容易因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之間存在間隙而導致影響傳熱效率,本實施例的電鍋裝置100將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一體成型後,再與第一反射罩140緊密結合,可以大幅加強導熱,防止熱能浪費,並將熱能集中增加能效,且可減少無效熱能散失致影響電子零件導致損壞。
由於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的材料可能不同,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可透過異金屬結合技術結合為一體。當然,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的材料也可以相同,而直接一體鑄造成型,成型的方法不以此為限制。
另外,在本實施例中,電鍋裝置100更包括一第二反射罩160,位於外鍋130的一側壁的外側。第二反射罩160與外鍋130的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空氣層162,外鍋130的側壁透過至少一鎖固件165鎖固於第二反射罩160。同樣地,第二反射罩160可用來將從外鍋130的側壁逸出的熱量再度反射回外鍋130的側壁,以增加效能。
此外,第二反射罩160也可有效避免位在第二反射罩160的外側的電子零件因加熱器154所產生的熱量而過熱失效的狀況。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反射罩160為一金屬罩或是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第二反射罩160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但不以此為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外鍋130、加熱器154與均溫盤152為一體的設計可使得熱能傳導相當快速,本實施例的電鍋裝置100具有特殊的控制電路而能提供快速的溫控功能,以搭配機構上的改良。
圖6是圖1的電鍋裝置的控制電路的示意圖。請參閱圖6,在本實施例中,電鍋裝置100更包括一電源電路板10、一控制電路板20及一熱傳感器22及一保護元件30。交流電的電源具有火線L、地線E、中性線N,火線L經過保護元件30(例如是保險絲)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10。電源電路板10用以轉換電壓。用以將交流電轉換為直流電,以供電給控制電路板20。
加熱器154包括一標準加熱元件14及一保溫加熱元件16。標準加熱元件14及保溫加熱元件16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10。控制電路板20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10,熱傳感器22配置於外鍋130且電性連接至控制電路板20。控制電路板20可經由熱傳感器22偵測外鍋130的溫度,並依烹調模式控制標準加熱元件14及保溫加熱元件16。
舉例來說,當外鍋130內尚有水分時(溫度小於等於100度),控制電路板20可啟動標準加熱元件14來加熱。當外鍋130內水分蒸發後外鍋130的溫度將會超過100度,控制電路板20可使標準加熱元件14關閉並使保溫加熱元件16被啟動,而切換到保溫狀態。因此,電鍋裝置100透過控制電路板20、熱傳感器22、標準加熱元件14及保溫加熱元件16的搭配,而能快速地轉換烹調模式,而達到良好的溫控效果。
此外,電鍋裝置100更包括一提示器12,電性連接於電源電路板10或控制電路板20,提示器12包括一蜂鳴器或一警示燈。因此,操作過程、加熱開始及結束,提示器12可發出提示音或光線,以提醒使用者,而提升使用方便性。
綜上所述,本新型創作的電鍋裝置藉由在外鍋的底部、均溫盤與加熱器的下方設置第一反射罩,可以將未傳導至外鍋的熱能反射回外鍋,將熱能集中以增加能效並減少熱能浪費,且可減少無效熱能散失導致周圍的電子零件損壞。此外,外鍋、加熱器與均溫盤可為一體,以提升傳熱效果。本新型創作的電鍋裝置還可設有第二反射罩,以將從外鍋的側壁逸出的熱量再度反射回外鍋的側壁,增加效能。另外,電鍋裝置透過控制電路板、熱傳感器、標準加熱元件及保溫加熱元件的搭配,而能快速地轉換烹調模式,而達到良好的溫控效果。
L:火線 E:地線 N:中性線 10:電源電路板 12:提示器 14:標準加熱元件 16:保溫加熱元件 20:控制電路板 22:熱傳感器 30:保護元件 100:電鍋裝置 110:主體 112:外殼 120:鍋蓋 130:外鍋 132:底部 140:第一反射罩 142:孔洞 144:底板 146:環狀側板 148:第一空氣層 152:均溫盤 154:加熱器 160:第二反射罩 162:第二空氣層 165:鎖固件
圖1是依照本新型創作的一實施例的一種電鍋裝置的示意圖。 圖2是圖1的正剖面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剖面立體示意圖。 圖4是圖1的外鍋與第一反射罩的示意圖。 圖5是圖4的第一反射罩移除後的示意圖。 圖6是圖1的電鍋裝置的控制電路的示意圖。
100:電鍋裝置
110:主體
112:外殼
120:鍋蓋
130:外鍋
132:底部
140:第一反射罩
144:底板
146:環狀側板
148:第一空氣層
152:均溫盤
154:加熱器
160:第二反射罩
162:第二空氣層
165:鎖固件

Claims (12)

  1. 一種電鍋裝置,包括: 一外鍋,具有一底部; 一均溫盤,設置於該外鍋的該底部之下且熱耦合於該外鍋; 一加熱器,熱耦合於該均溫盤;以及 一第一反射罩,罩設於該外鍋的該底部、該均溫盤與該加熱器之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其中該第一反射罩為一金屬罩或是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該第一反射罩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其中該第一反射罩具有一底板及從該底板延伸出的一環狀側板,該底板與該外鍋的該底部、該均溫盤及該加熱器之間間隔一距離,而具有一第一空氣層,且該環狀側板直接接觸該外鍋的該底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其中該外鍋、該加熱器與該均溫盤為一體。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第二反射罩,位於該外鍋的一側壁的外側,且該第二反射罩與該外鍋的該側壁之間具有一第二空氣層。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鍋裝置,該第二反射罩為一金屬罩或是具有一金屬鍍層的一罩體,該第二反射罩的厚度介於0.1公厘至0.8公厘之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電鍋裝置,其中該外鍋的該側壁透過至少一鎖固件鎖固於該第二反射罩。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電源電路板,該電源電路板用以轉換電壓,該加熱器電性連接於該電源電路板。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控制電路板及一熱傳感器,該控制電路板電性連接於該電源電路板,該熱傳感器配置於該外鍋且電性連接至該控制電路板。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提示器,電性連接於該電源電路板或該控制電路板,該提示器包括一蜂鳴器或一警示燈。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電鍋裝置,更包括一保護元件,電性連接於該電源電路板。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電鍋裝置,其中該加熱器包括一標準加熱元件及一保溫加熱元件。
TW109200294U 2020-01-08 2020-01-08 電鍋裝置 TWM5954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0294U TWM595461U (zh) 2020-01-08 2020-01-08 電鍋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200294U TWM595461U (zh) 2020-01-08 2020-01-08 電鍋裝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95461U true TWM595461U (zh) 2020-05-21

Family

ID=71897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200294U TWM595461U (zh) 2020-01-08 2020-01-08 電鍋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M5954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2204B (zh) * 2021-10-19 2022-07-21 高耀宗 電鍋之新結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72204B (zh) * 2021-10-19 2022-07-21 高耀宗 電鍋之新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25154B2 (ja) 電気炊飯器
TWM595461U (zh) 電鍋裝置
JP5045171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07325783A (ja) 電気炊飯器
JPH04371110A (ja) 電磁誘導加熱炊飯ジャー
JP3082689B2 (ja) 電気炊飯器
JP3663632B2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JP5126213B2 (ja) 電気炊飯器
JP6197167B2 (ja) 電気炊飯器
JP6161585B2 (ja) 電気炊飯器
KR101377980B1 (ko) 테이블용 접시보온 장치
JP5527459B2 (ja) 電気炊飯器
JP2007068940A (ja) 真空加熱保温器
TWM602314U (zh) 電熱裝置
JP3687169B2 (ja) 誘導加熱式炊飯器
JP2003325323A (ja) 調理容器および調理器
JP2003052539A (ja) 電気湯沸かし器
JP2001037627A (ja) 誘導加熱容器
JPH10201617A (ja) 電磁誘導加熱式炊飯保温釜
JP2007330300A (ja) 電気炊飯器
JPH1156600A (ja) 炊飯器
KR20010099212A (ko) 카본시트 발열체를 내면에 코팅시킨 전기보온밥통
KR970004835Y1 (ko) 전기밥솥
JP5370545B2 (ja) 電気炊飯器
JPS6268423A (ja) 炊飯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