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45769U - 包裝系統 - Google Patents

包裝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45769U
TWM545769U TW106204353U TW106204353U TWM545769U TW M545769 U TWM545769 U TW M545769U TW 106204353 U TW106204353 U TW 106204353U TW 106204353 U TW106204353 U TW 106204353U TW M545769 U TWM545769 U TW M54576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urved surface
bracket
curvature
packaging system
bottom pl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43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任威
丁崇寬
吳郡翔
葉志律
Original Assignee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62043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45769U/zh
Priority to CN201720503181.9U priority patent/CN206719809U/zh
Publication of TWM545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45769U/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Description

包裝系統
本創作係關於一種包裝結構;具體而言,本創作係關於一種應用在產品裝箱時不須進行四周承靠即可產生固定效果的包裝系統。
就目前電子產品的產銷型態而言,大多都是在不同地點分別進行產品的生產、組裝及配銷等作業,使得電子產品的零件或半成品必須在不同廠區間運送。以液晶面板的半成品運送為例,一般是利用包裝箱來作為液晶面板半成品的運送,而為防止液晶面板半成品在運送時發生碰撞,會利用緩衝材來進行保護,在包裝運送時,將液晶面板半成品連同緩衝材一併置放於包裝箱中,並利用緩衝材吸收運送過程中來自外界的衝擊力,以確保運送過程中液晶面板半成品的品質及完整性。
請參照圖1A及圖1B,圖1A為習知包裝箱體的上視圖,以及圖1B為圖1A的立體示意圖。包裝箱體10具有多個孔位12,並且在這些孔位12中可結合不同形式的擋塊(或稱定位柱)14,使得產品(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玻璃基板等)被置放在包裝箱體10時,藉由擋塊14承靠產品以防止產品在包裝箱體10內晃動位移。然而,若先插入擋塊14,將會使置放產品的空間變小,人員作業若不謹慎則易發生產品與擋塊14碰撞而造成破片;若先 置放產品後再插入擋塊14,如果產品不是統一靠邊齊平時,則易造成擋塊14插破產品而造成產品破片的情況發生。
承上所述,由於液晶面板技術往高解析度及窄邊框技術發展,致使產品(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玻璃基板等)邊緣能夠讓定位柱或擋塊承靠的面積越來越不足,導致無法有效承靠固定產品,但若不進行承靠產品,勢必因產品位移而導致受損。因此,一種可降低人員裝箱時因擋塊而造成破片,同時又可防止產品在運送過程中造成位移的包裝箱體是有急迫需求的。
本創作提供一種包裝系統,可使產品於裝箱時可產生固定效果,並且可防止位移現象。
本創作提供一種包裝系統,可於裝箱時可減少對產品(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玻璃基板等片狀元件)邊緣的壓迫。
本創作提供一種包裝系統,包含箱體、第一托座及上蓋,箱體具有底板,第一托座係設置於底板上,且第一托座與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第一曲面,上蓋具有加壓曲面朝向第一曲面,而第一曲面及加壓曲面其中之一為內凹面,另一為外凸面。
本創作提供一種包裝系統,包含箱體、第一托座、片狀元件疊層及上蓋,箱體具有底板,第一托座係設置於底板上,且第一托座與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第一曲面,而片狀元件疊層設置於第一曲面上,其中片狀元件疊層包含至少一片狀元件(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玻璃基板、泡棉等),此外,上蓋具有加壓曲面朝向第一曲面,且第一曲面及加壓曲面其 中之一為內凹面,另一為外凸面,其中加壓曲面直接或間接地壓迫片狀元件疊層彎曲而至少部分貼合於第一曲面。
10‧‧‧包裝箱體
12‧‧‧孔位
14‧‧‧擋塊
100、200、300、400‧‧‧包裝系統
110、210、310、410‧‧‧箱體
112、212、312、412‧‧‧底板
120、220、320A、420A‧‧‧第一托座
122、222、321A、421A‧‧‧第一曲面
124‧‧‧中央部分
125‧‧‧第一邊緣部分
126‧‧‧第二邊緣部分
127、327A‧‧‧第一側邊
130、230、330、430‧‧‧上蓋
132、232‧‧‧加壓曲面
140、240‧‧‧拱板狀空間
150、250‧‧‧產品
160、260‧‧‧隔離物
170、270‧‧‧片狀元件疊層
214‧‧‧凹槽
313、315‧‧‧頂面
314A、414A‧‧‧第一凹槽
314B、414B‧‧‧第二凹槽
320B、420B‧‧‧第二托座
321B、421B‧‧‧第二曲面
327B、2222‧‧‧第二側邊
425A‧‧‧第一側壁
425B、2102‧‧‧第二側壁
432A‧‧‧第三曲面
432B‧‧‧第四曲面
1221、2221‧‧‧第一段
1321、2321‧‧‧第二段
2103‧‧‧第三側壁
2223‧‧‧第三側邊
d1‧‧‧第一間隔
d2‧‧‧第二間隔
H1、H2‧‧‧高度
R1、R2、R3‧‧‧曲率
X‧‧‧延伸方向
圖1A為習知包裝箱體的上視圖;圖1B為圖1A的立體示意圖;圖2A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圖2B為圖2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圖2C為將圖2A之托座置放於箱體內的立體示意圖;圖2D為圖2C的剖面圖;圖3A為片狀元件疊層置放於圖2A之包裝系統中的分解示意圖;圖3B為片狀元件疊層置放於托座上的立體示意圖;圖3C為圖3A的結合剖面圖;圖3D為圖3C完成包裝後的立體示意圖;圖4A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圖4B為圖4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圖4C為圖4B包裝片狀元件疊層後的剖面圖;圖5A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圖5B為圖5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圖6A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以及圖6B為圖6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
請參照圖2A至圖2D,圖2A為本創作第一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圖2B為圖2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圖2C為將圖2A之托座置放於箱體內的立體示意圖,以及圖2D為圖2C的剖面圖。
包裝系統100包含箱體110、第一托座120及上蓋130。箱體110具有底板112,且底板112具有平坦表面。第一托座120係設置於底板112上,第一托座120與底板112相背之一面形成為第一曲面122。上蓋130具有加壓曲面132朝向第一曲面122,並且在上蓋130組裝於箱體110上時,第一曲面122及加壓曲面132可在箱體110內部共同構成一個拱板狀空間140(如圖2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曲面122為內凹面,而加壓曲面132為外凸面,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曲面122可為外凸面,而加壓曲面132可為內凹面。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托座120的底部面積與箱體110內部的底板112面積相同,使得第一托座120置放於底板112上時,第一托座120側邊與箱體110側壁之間不會有間隔,以避免第一托座120在箱體110內造成移動或滑動。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托座120的底部面積可以小於箱體110內部的底板112面積,並經由其他方式固定第一托座120。
為了使第一托座120能夠穩固的置放於底板112上而不會移動或滑動,第一托座120較佳是採用摩擦力較高的塑料材質所製成,例如發泡聚丙烯(EPP)或發泡聚苯乙烯(EPS),但不以此為限。此外,箱體110與上蓋130的材質較佳包括但不限於發泡聚丙烯(EPP)或發泡聚苯乙烯(EPS),且箱體110、第一托座120與上蓋130分別可以相同或不同材質所製成。必須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托座120與箱體110是兩個分離的部件,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托座120與箱體110可以是一體成型,亦即在箱體110之 底板112上形成第一托座120,而共同成為箱體110的底部。
如圖2C及圖2D所示,第一曲面122具有中央部分124、第一邊緣部分125、第二邊緣部分126及第一側邊127,其中第一邊緣部分125及第二邊緣部分126分別位於中央部分124的兩側,亦即第一邊緣部分125位於中央部分124之一側,而第二邊緣部分126位於中央部分124相反於第一邊緣部分125之一側,即第二邊緣部分126位於中央部分124之另一側。換言之,第一邊緣部分125、中央部分124及第二邊緣部分126係沿第一側邊127依序定義。如圖2D所示,在平行第一側邊127所在平面的剖面上,中央部分124所形成弧之曲率R1(例如曲率半徑4000mm)小於第一邊緣部分125及第二邊緣部分126所形成弧之曲率R2及R3(例如曲率半徑3500mm)。需說明的是,第一邊緣部分125之曲率R2與第二邊緣部分126之曲率R3可以是相同或相異,例如第一邊緣部分125與第二邊緣部分126之曲率都是曲率半徑3000mm(以下記載為R3000mm),或第一邊緣部分125之曲率為R3000mm而第二邊緣部分126之曲率為R3500mm,其中曲率R2與曲率R3相異時,更可增加產品固定性及配合不同的產品設計等等。
請參照圖3A至圖3D,圖3A為片狀元件疊層置放於圖2A之包裝系統中的分解示意圖,圖3B為片狀元件疊層置放於托座上的立體示意圖,圖3C為圖3A的結合剖面圖,以及圖3D為圖3C完成包裝後的立體示意圖。如圖3A與圖3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片狀元件疊層170是由多個片狀元件產品150(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或玻璃基板)及多個隔離物160(例如:泡棉)所組成,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片狀元件疊層170也可以是由單一片狀元件(例如:液晶面板半成品或玻璃基板)所形成,當要進行收納時,多個產品 150所組成的片狀元件疊層170可被放置到第一托座120上。為了避免產品150間發生碰撞而造成損傷,較佳是在相鄰兩產品150間分別放置一隔離物160以形成片狀元件疊層170,其中隔離物160較佳為軟性/彈性材質所製成,例如泡棉,但並不限於此。
如圖3C所示,接著將上蓋130覆蓋於箱體110上,此時上蓋130之加壓曲面132會壓迫片狀元件疊層170(例如隔離物160),強制使片狀元件疊層170產生形變,例如加壓曲面132可直接或間接地壓迫片狀元件疊層170彎曲,使得片狀元件疊層170至少部分貼合於第一曲面122。隨後,如圖3D所示,可再使用至少一加壓單元180(例如束帶、捆帶)壓迫上蓋130及底板112使其彼此靠近並固定,以完成整個包裝作業。藉由此一設計,上蓋130下壓之力可以增加片狀元件疊層170與第一曲面122間的摩擦力,以定位片狀元件疊層170。此外,由於片狀元件疊層170受壓迫時同時會形成回復原狀的回復力(反作用力),而此回復力亦可增加片狀元件疊層170兩翼與第一邊緣部分125及第二邊緣部分126間的摩擦力,進而穩定片狀元件疊層170。必須注意的是,為了產生較佳的彎曲及定位效果,在平行第一側邊127所在平面的剖面上,第一曲面122所形成之弧具有第一段1221,加壓曲面132所形成之弧則具有與第一段位置相應的第二段1321。第一段1221所具有的第一曲率較佳小於第二段1321所具有的第二曲率。較佳而言,第一曲率與第二曲率之範圍為介於R2000mm至R4000mm之間。
依照本創作之包裝系統100,係將上蓋130之加壓曲面132與第一托座120之第一曲面122設計為彎曲型(例如其中之一為內凹面,另一為外凸面),使得放置在第一曲面122上的片狀元件疊層170受到上蓋130之加壓 曲面132的壓迫而產生形變並固定。
請參照圖4A至圖4C,圖4A為本創作第二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圖4B為圖4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以及圖4C為圖4B包裝片狀元件疊層後的剖面圖。包裝系統200包含箱體210、第一托座220及上蓋230。箱體210具有底板212,且底板212上形成有一凹槽214,其中凹槽214的底部面積與第一托座220的底部面積相同,使得第一托座220嵌合於凹槽214內時不會造成移動或滑動。
類似於前面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述,第一托座220與底板212相背之一面形成為第一曲面222,上蓋230具有加壓曲面232朝向第一曲面222。如圖4B所示,第一曲面222所形成之弧具有第一段2221,加壓曲面232所形成之弧則具有與第一段2221位置相應的第二段2321。第一段2221所具有的第一曲率較佳小於第二段2321所具有的第二曲率,且第一曲率與第二曲率之範圍較佳為介於R2000mm至R4000mm之間。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曲面222為內凹面,而加壓曲面232為外凸面,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曲面222可為外凸面,而加壓曲面232可為內凹面。此外,如圖4A所示,第一托座220與箱體210是兩個分離的部件,但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托座220與箱體210可以是一體成型,亦即在箱體210之底板212上形成第一托座220。
如圖4B所示,第一曲面222具有第二側邊2222及第三側邊2223,第二側邊2222及第三側邊2223分別面對於箱體210朝上蓋230延伸之第二側壁2102及第三側壁2103,且第二側邊2222與第二側壁2102間夾有第一間隔d1,第三側邊2223與第三側壁2103間夾有第二間隔d2,其中第一間隔d1較佳等於第二間隔d2。
相較於第一實施例,第一托座220底部的一部分嵌合於底板212之凹槽214內,故第一曲面222及加壓曲面232之間所夾成的拱板狀空間240較大,因此可在底板212上置放由較多片狀元件產品250與隔離物260所組成的片狀元件疊層270,以達到增加裝片數量與貨運運輸量的目的。此外,片狀元件疊層270例如液晶面板的邊緣通常為脆弱(易損)區域,如圖4C所示,當片狀元件疊層270置放於第一托座220上時,片狀元件疊層270之相對兩端緣係分別伸出第二側邊2222及第三側邊2223而未觸及第二側壁2102及第三側壁2103,由於第一托座220邊緣小於片狀元件疊層270端緣,因此可使片狀元件疊層270端緣懸空而減少接觸的產生。
請參照圖5A及圖5B,圖5A為本創作第三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以及圖5B為圖5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包裝系統300包含箱體310、第一托座320A、第二托座320B及上蓋330。箱體310具有底板312,且底板312具有第一凹槽314A與第二凹槽314B,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係分別置放於第一凹槽314A與第二凹槽314B上以共同承托片狀元件疊層(圖未示)。
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分別具有第一曲面321A及第二曲面321B。在一實施例中,第一曲面321A及第二曲面321B同為內凹面,而上蓋330之加壓曲面232為外凸面。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曲面321A及第二曲面321B同為外凸面,而上蓋330之加壓曲面232為內凹面。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曲面321A之曲率及第二曲面321B之曲率相同,但可藉由更換具不同曲率的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來改變固定性效果。較佳而言,第一曲面321A之曲率及第二曲面321B之曲率係指 分別在平行第一側邊327A與第二側邊327B所在平面的剖面上,第一曲面321A及第二曲面321B所形成之弧分別所具有之平均曲率。此外,相較於第二實施例之托座220,本實施例使用兩個分離的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且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底部的一部分分別嵌合於第一凹槽314A及第二凹槽314B內,因此可達到節省材料的好處。此外,如圖5B所示,底板312於第一凹槽314A及第二凹槽314B間之第一頂面313低於底板312於第一凹槽314A及第二凹槽314B外側之第二頂面315,依此也可節省底板312材料。
必須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並不限定於使用兩個托座的形式,例如可再設置至少一個第三托座(圖中未示)於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之間,而形成使用三個托座的形式,同樣可達到節省材料及固定性效果。此外,第一托座320A、第二托座320B與箱體310可以是一體成型,亦即在箱體310之底板312上形成第一托座320A與第二托座320B。
請參照圖6A及圖6B,圖6A為本創作第四較佳實施例之包裝系統的立體分解圖,以及圖6B為圖6A之包裝系統組合後的剖面圖。包裝系統400包含箱體410、第一托座420A、第二托座420B及上蓋430。箱體410具有底板412,且底板412具有第一凹槽414A與第二凹槽414B,第一托座420A與第二托座420B係分別置放於第一凹槽414A與第二凹槽414B上以共同承托片狀元件疊層(圖未示)。
如圖6B所示,第一托座420A具有面對箱體410側壁之第一側壁425A,第二托座420B具有面對箱體410側壁之第二側壁425B,且第一側壁425A之高度H1小於第二側壁425B之高度H2,使得第一托座420A之第一 曲面421A的曲率(例如R4000mm)小於第二托座420B之第二曲面421B的曲率(例如R3000mm),因此本實施例適用於承托多曲率(複合曲率)產品。
為了配合由第一托座420A之第一曲面421A及第二托座420B之第二曲面421B所形成具不同曲率的彎曲面(內凹面),故上蓋430也必須設計為具不同曲率的彎曲面(外凸面),例如在上蓋430對應第一曲面421A處形成第三曲面432A,並在上蓋430對應第二曲面421B處形成第四曲面432B。依此設計,當多曲率產品置放於第一曲面421A及第二曲面421B上時,將可被上蓋430之第三曲面432A及第四曲面432B壓迫以達固定效果。
本實施例類似於第三實施例,第一托座420A及第二托座420B底部的一部分分別嵌合於第一凹槽414A與第二凹槽414B內,因此也可達到節省材料的好處。
綜上,本創作之包裝系統係在箱體底板上設置彎曲型托座來承托產品,使產品產生自然形變,當產品進行包裝時,無須進行四周承靠即可產生固定效果,並且可防止位移現象,故不需使用任何定位柱或擋塊,因此可有效降低人員裝箱或取片時所造成的破片情形。
在不脫離本創作之精神或範圍內,熟習本技藝者可對本創作做各種修飾與變化。因此,在申請專利範圍及其均等之範圍內進行各種修飾與變化均包含於本創作之範圍內。
100‧‧‧包裝系統
110‧‧‧箱體
112‧‧‧底板
120‧‧‧第一托座
122‧‧‧第一曲面
130‧‧‧上蓋
132‧‧‧加壓曲面

Claims (21)

  1. 一種包裝系統,包含:一箱體,具有一底板;一第一托座,係設置於該底板上,且該第一托座與該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一第一曲面;以及一上蓋,具有一加壓曲面朝向該第一曲面;其中,該第一曲面及該加壓曲面其中之一為內凹面,另一為外凸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及該加壓曲面在該箱體內部組成一拱板狀空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進一步包含一加壓單元,該加壓單元壓迫該上蓋及該底板彼此靠近。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中央部分、一第一邊緣部分及一第一側邊,該中央部分及該第一邊緣部分係沿該第一側邊排列;在平行該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中央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小於該第一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二邊緣部分,該第二邊緣部分位於該中央部分相反於該第一邊緣部分之一側;在平行該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第一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與該第二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相異。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一側邊;在平行該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第一曲面所形成之弧於一第一段具有一第一曲率,該加壓曲面所形成之弧於與該第一段對應之一第二段具有一第二曲率,該第一曲率小於該第二曲率。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率與該第二曲率之範圍為介 於R2000mm至R4000mm之間。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箱體的端緣朝該上蓋延伸形成一側壁,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二側邊相對於該側壁,該第二側邊與該側壁間夾有一間隔。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底板上包括有一凹槽,該第一托座係嵌合於該凹槽內。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包裝系統,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托座與該第一托座相間隔地設置於該底板上,其中該第二托座與該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一第二曲面,該第二曲面與該第一曲面同為內凹面或外凸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底板上形成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該第一托座及該第二托座分別嵌合於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內,該底板於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間之頂面低於該底板於該第一凹槽或該第二凹槽外側之頂面。
  12. 一種包裝系統,包含:一箱體,具有一底板;一第一托座,係設置於該底板上,且該第一托座與該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一第一曲面;一片狀元件疊層,設置於該第一曲面上,其中包含至少一片狀元件;以及一上蓋,具有一加壓曲面朝向該第一曲面,且該第一曲面及該加壓曲面其中之一為內凹面,另一為外凸面;其中,該加壓曲面直接或間接地壓迫該片狀元件疊層彎曲而至少部分貼合於該第一曲面。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包裝系統,進一步包含一加壓單元;其中該加壓單 元壓迫該上蓋使該加壓曲面壓迫該片狀元件疊層。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中央部分、一第一邊緣部分及一第一側邊,該中央部分及該第一邊緣部分係沿該第一側邊排列;在平行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中央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小於該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二邊緣部分,該第二邊緣部分位於該中央部分相反於該第一邊緣部分之一側;在平行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第一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與該第二邊緣部分所形成弧之曲率相異。
  16.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一側邊;在平行該第一側邊所在平面的剖面上,該第一曲面所形成之弧於一第一段具有一第一曲率,該加壓曲面所形成之弧於與該第一段對應之一第二段具有一第二曲率,該第一曲率小於該第二曲率。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第一曲率與該第二曲率之範圍為介於R2000mm至R4000mm之間。
  18.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箱體端緣朝該上蓋延伸形成一側壁,該第一曲面具有一第二側邊相對於該側壁,該第二側邊與該側壁間夾有一間隔,該片狀元件疊層之端緣係伸出該第二側邊而未觸及該側壁。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底板上形成有一凹槽,該第一托座係嵌合於該凹槽內。
  20. 如請求項12所述之包裝系統,進一步包含一第二托座與該第一托座相間隔地設置於該底板上,其中該第二托座與該底板相背之一面形成為一第二曲面,該第二曲面與該第一曲面同為內凹面或外凸面,該第二曲面 與該第一曲面共同承托該片狀元件疊層,該加壓曲面直接或間接地壓迫該片狀元件疊層彎曲而至少部分貼合於該第二曲面。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包裝系統,其中該底板上形成有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該第一托座及該第二托座分別嵌合於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內,該底板於該第一凹槽及該第二凹槽間之頂面低於該底板於該第一凹槽或該第二凹槽外側之頂面。
TW106204353U 2017-03-28 2017-03-28 包裝系統 TWM5457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4353U TWM545769U (zh) 2017-03-28 2017-03-28 包裝系統
CN201720503181.9U CN206719809U (zh) 2017-03-28 2017-05-08 包装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4353U TWM545769U (zh) 2017-03-28 2017-03-28 包裝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45769U true TWM545769U (zh) 2017-07-21

Family

ID=60049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4353U TWM545769U (zh) 2017-03-28 2017-03-28 包裝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19809U (zh)
TW (1) TWM545769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98289B (zh) * 2021-11-18 2023-04-11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一种能够保护肿瘤切片的运输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19809U (zh) 2017-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336749A (zh) 緩衝材
JP2012237826A (ja) 液晶モジュール
TWI644197B (zh) 顯示裝置
WO2014005339A1 (zh) 一种平板形液晶产品的包装装置
WO2016033786A1 (zh) 液晶面板包装箱
JP555826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201625472A (zh) 緩衝包材結構
TWM545769U (zh) 包裝系統
TWI398387B (zh) 包裝結構
WO2018034180A1 (ja) ガラス板用パレット及びガラス板梱包体
WO2014101308A1 (zh) 一种片状产品的插槽式保护装置
CN203497408U (zh) 缓冲包装盒
JP5157413B2 (ja)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筐体構造
JP6922894B2 (ja) 梱包体および梱包体の製造方法
TW201309561A (zh) 緩衝件及包裝組合
TWI302900B (en) Container and cushion device
JP2006327640A (ja) 基板収納容器及び基板収納体
JP2016150789A (ja) トレイおよび収納容器
CN210853669U (zh) 包装组件
TWI734822B (zh) 玻璃板用托架及玻璃板捆包體
JP2012035856A (ja) 包装箱
JP2010116209A5 (zh)
TW201018626A (en) Cushion structure of package box and supporting structure
WO2019127805A1 (zh) 缓冲板及液晶面板包装结构
JP2001248993A (ja)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