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27180U -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27180U
TWM527180U TW105201485U TW105201485U TWM527180U TW M527180 U TWM527180 U TW M527180U TW 105201485 U TW105201485 U TW 105201485U TW 105201485 U TW105201485 U TW 105201485U TW M527180 U TWM527180 U TW M527180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magnetic conductive
coil
magnetic
p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4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siao-Ming Chien
Chin-Su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ray Mems Inc filed Critical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to TW1052014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27180U/zh
Priority to CN201610149220.XA priority patent/CN107026554B/zh
Priority to US15/159,224 priority patent/US20170222530A1/en
Publication of TWM5271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27180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02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armatures moved one way by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and returned by mechanical force, e.g. by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尤指一種藉由電磁效應產生震動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功能是藉由其內部的震動裝置所產生的。早期的習用的震動裝置以利用偏心旋轉馬達(Eccentric Rotating Mass)來提供震動來源的方式最為廣泛。
近年來,以線性震動致動器(Linear Resonant Actuator)取代偏心旋轉馬達作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裝置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其原因在於,線性震動致動器是運用電磁效應所產生的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驅動可動部作簡諧運動以產生震動,反應快速快,也更省電。
習用的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問題在於,線圈斷電之後,立即喪失勞倫茲力,可動部會因此馬上停止不動,無法回到最初的位置。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在線圈斷電之後,可動部能夠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係為本領域之人士亟待克服的課題。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在線圈斷電之後,利用磁恢復力自動將可動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為了達成前述之目的,本創作將提供一種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第一導磁件、一磁石模組、一線圈以及至少一第二導磁件。
該第一導磁件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三側面及一第四側面,該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彼此相對。
該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及一第四磁鐵,該第一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側面,該第二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三側面,該第四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四側面。
該線圈環繞該第一導磁件及該第三、第四磁鐵,且與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第二端及該第三、第四磁鐵的N極保持一段距離。
該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或下方,且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線圈對應該第一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該線圈的第一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或下部。其中該第一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一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或下部,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其中該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的中央或下部的中央。其中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至少一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或下方,且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線圈對應該第二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該線圈的第二側部包括一上部及 一下部,該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或下部。其中該第二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二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或下部,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其中該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的中央或下部的中央。其中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二第二導磁件及進一步包括二第三導磁件,該二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該二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線圈對應該第一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該線圈的第一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線圈對應該第二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該線圈的第二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及下部,該二第三導磁件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及下部。其中該第一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一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二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 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及下部,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及下部,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的中央及下部的中央,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的中央及下部的中央。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至少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移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線圈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本創作之功效在於,在該線圈斷電之後,該第一導磁件、該磁石模組、所述第二導磁件及/或所述第三導磁件所組成的可動部能夠受到磁恢復力的推動而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茲配合下列圖示、實施例之詳細說明及申請專利範圍,將上述及本揭露之其他優點詳述於後。
10‧‧‧第一導磁件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第一側面
14‧‧‧第二側面
15‧‧‧第三側面
16‧‧‧第四側面
20‧‧‧磁石模組
21‧‧‧第一磁鐵
211‧‧‧S極
213‧‧‧N極
215‧‧‧第一側
217‧‧‧第二側
23‧‧‧第二磁鐵
231‧‧‧S極
233‧‧‧N極
235‧‧‧第一側
237‧‧‧第二側
25‧‧‧第三磁鐵
251‧‧‧S極
253‧‧‧N極
27‧‧‧第四磁鐵
271‧‧‧S極
273‧‧‧N極
30‧‧‧線圈
31‧‧‧第一側部
311‧‧‧上部
313‧‧‧下部
33‧‧‧第二側部
331‧‧‧上部
333‧‧‧下部
40、40’‧‧‧第二導磁件
41、41’‧‧‧第一端
43、43’‧‧‧第二端
45、45’‧‧‧第一側
47、47’‧‧‧第二側
50、50’‧‧‧第三導磁件
51、51’‧‧‧第一端
53、53’‧‧‧第二端
55、55’‧‧‧第一側
57、57’‧‧‧第二側
60‧‧‧內滑軌組
61‧‧‧座體
611‧‧‧內側軌道
63‧‧‧滾珠
70‧‧‧外滑軌組
71、73‧‧‧外側軌道
F1‧‧‧勞倫茲力
F2‧‧‧磁恢復力
圖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分解圖。
圖3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
圖4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外滑軌組之立體圖。
圖5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滑軌組之立體圖。
圖6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滑軌組之分解圖。
圖7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外滑軌組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
圖8A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
圖8B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
圖8C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 器的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
以下,參考伴隨的圖示,詳細說明依據本揭露的實施例,俾使本領域者易於瞭解。所述之創意可以採用多種變化的實施方式,當不能只限定於這些實施例。本揭露省略已熟知部分(well-known part)的描述,並且相同的參考號於本揭露中代表相同的元件。
請參閱圖1至圖3,圖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立體圖;圖2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分解圖;圖3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第一導磁件10、一磁石模組20、一線圈30、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二第三導磁件50、50’。
該第一導磁件10包括一第一端11、一第二端12、第一側面13、一第二側面14、一第三側面15及一第四側面16,該第一、第二側面13、14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15、16彼此相對。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磁件10為一長方體,第一、第二端11、12的間距為長方體的長度,該第一、第二側面13、14的間距為長方體的寬度,第三、第四側面15、16的間距為長方體的高度(亦即,厚度)。
該磁石模組20包括一第一磁鐵21、一第二磁鐵23、第三磁鐵25及第四磁鐵27,該第一磁鐵21包括一S極211及一N極213,該第一磁鐵21的N極213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側面13,該第二磁鐵23包括一S極231及一N極233,該第二磁鐵23的N極233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二側面14,該第三磁鐵25包括一S極251及一N極253,該第三磁鐵25的S極251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三側面15,該第四磁鐵27包括一S極271及一N極273,該第四磁鐵27的S極271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四側面16。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磁件10的厚度大於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厚度。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具有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具有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其中,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211及該N極213,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215及一第二側217,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231及該N極233,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235及一第二側237。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厚度等於該第一導磁件10與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之組合的厚度。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磁鐵21、23、25、27的長度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長度相等,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寬度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寬度相等,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的中間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 側面13、14,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靠近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頂、底面的部份抵靠於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二側。
該線圈30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且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端11、12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N極253、273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線圈30對應該第一磁鐵21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31,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包括一上部311及一下部313,該線圈30對應該第二磁鐵23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33,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包括一上部331及一下部333。
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設於該線圈30,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21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21保持一段距離。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及下部313。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一第一端41、41’及一第二端43、43’,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45、45’及一第二側47、47’,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一端41、4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及下部313。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一端41、4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的中央及下部313的中央。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 長度,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亦無不可。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二導磁件40。
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設於該線圈30,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23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23保持一段距離。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及下部333。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一第一端51、51’及一第二端53、53’,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一第一側55、55’及一第二側57、57’,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一端51、5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及下部333。其中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一端51、5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的中央及下部333的中央。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具有相同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亦無不可。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三導磁件50。
請參閱圖4至圖7,圖4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 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外滑軌組之立體圖;圖5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滑軌組之立體圖;圖6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滑軌組之分解圖;圖7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外滑軌組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60及一外滑軌組70。該內滑軌組60包括至少二座體61及複數滾珠63,該二座體61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611,該等滾珠63可移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611。該外滑軌組70包括二外側軌道71、73,該線圈30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71、73,該等滾珠63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71、73。在本實施例中,該內滑軌組60包括八顆滾珠63,各座體61於其二側分別形成二個上、下對應之內側軌道611。藉此,該第一導磁件10、該磁石模組20及該內滑軌組6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可動部,該線圈30、所述第二導磁件40、40’、所述第三導磁件50、50’及該外滑軌組7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固定部。其中位於該可動部一側的其中四個滾珠63接觸到其中一外側軌道71,位於該可動部另一側的另外四個滾珠63接觸到另外一外側軌道73。
請參閱圖3、圖7、圖8A及圖8B,圖3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圖7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內、外滑軌組之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之示意圖;圖8A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圖8B為本創作之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當該線圈30持續地正、反向通電時,通過該線圈30的電流可與穿出該磁石模組20的磁場作用,以產生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F1。藉此,該可動部可相對該固定部在一第一方向上向左向右地來回作簡諧運動,如圖8A及圖8B所示。當簡諧運動的頻率達到本創作的共振狀態時,本創作將會達到最大的震動狀態。
請參閱圖8C,圖8C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其中該可動部在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的時候,該磁石模組20的第一、第二磁鐵21、23與所述第二、第三導磁件40、40’、50、50’之間會產生一股磁恢復力F2。一般來說勞倫茲力F1大於磁恢復力F2,所以該線圈30連續通以正、反向的電流時,該可動部能夠受到所述勞倫茲力F1的影響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當該線圈30斷電時,所述勞倫茲力F1馬上消失,該可動部不再受到勞倫茲力F1的驅動,該磁恢復力F2旋即推動該可動部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使該線圈30再次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
本創作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因為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側面13、14,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S極251、271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三、第四側面15、16,該線圈30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第三、第四磁鐵25、27,且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端11、12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N極 253、273保持一段距離。藉此,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會擠壓磁力線,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則會強化磁力並將磁力線全部導引往該線圈30的方向,達到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30等雙重功效,避免磁力線發散,提高磁場的使用率。
重要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因為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設於該線圈30,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分別位於第一磁鐵21的上方及下方,並與該第一磁鐵21保持一段距離,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分別位於第二磁鐵23的上方及下方,並與該第二磁鐵23保持一段距離。藉此,本創作能夠提供十分平衡的磁恢復力,使該可動部在該線圈30斷電之後,能夠穩定地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再者,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藉此,本創作能夠提供出色的磁恢復力F2,使該可動部在該線圈30斷電之後,能夠快速地且穩定地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又,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一端41、41’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的中央及下部313的中央,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一端51、51’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的中央及下部333的中央。藉此,本創作能夠提供更為平衡的磁恢復力F2,使該可動部在該線圈30斷電之後,能 夠更穩定地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及寬度分別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及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及寬度分別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及寬度。藉此,本創作能夠提供最為平衡以及最為出色的磁恢復力F2,使該可動部在該線圈30斷電之後,能夠最穩且最快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為所有實施例中效果最顯著者。
實際上,本創作只要在該線圈30上單獨設置一個第二導磁件40,即能夠提供磁恢復力,只是效果稍遜於前述實施例。倘若在該線圈30上又再設置一個第三導磁件50搭配前述單獨設置的第二導磁件40,則能夠提供稍微平衡的磁恢復力,但效果仍不及於前述實施例。
惟,以上所揭露之圖示及說明,僅為本揭露之實施例而已,非為用以限定本揭露之實施範圍,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之人士其所依本揭露之精神,所作之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第一導磁件
20‧‧‧磁石模組
21‧‧‧第一磁鐵
23‧‧‧第二磁鐵
25‧‧‧第三磁鐵
27‧‧‧第四磁鐵
30‧‧‧線圈
331‧‧‧上部
333‧‧‧下部
40、40’‧‧‧第二導磁件
50、50’‧‧‧第三導磁件

Claims (16)

  1. 一種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含:一第一導磁件,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三側面及一第四側面,該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彼此相對;一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及一第四磁鐵,該第一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側面,該第二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三側面,該第四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四側面;一線圈,環繞該第一導磁件及該第三、第四磁鐵,且與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第二端及該第三、第四磁鐵的N極保持一段距離;以及至少一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或下方,且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線圈對應該第一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該線圈的第一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或下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一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一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或下部,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的中央或下部的中央。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第二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至少一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或下方,且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線圈對應該第二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該線圈的第二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或 下部。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二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二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或下部,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的中央或下部的中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該第三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包括二第二導磁件及進一步包括二第三導磁件,該二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該二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線圈對應該第一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該線圈的第一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線圈對應該第二磁鐵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該線圈的第二側部包括一上部及一下部,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及下部,該二第三導磁件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及下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一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一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二磁鐵的寬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為該S極及該N極,該第二磁鐵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及下部,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及下部,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 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一側部的上部的中央及下部的中央,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一端分別設於該線圈的第二側部的上部的中央及下部的中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二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的寬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的寬度。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至少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移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線圈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TW105201485U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TWM52718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5U TWM527180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CN201610149220.XA CN107026554B (zh) 2016-01-29 2016-03-16 可复位的双逆磁式线性震动致动器
US15/159,224 US20170222530A1 (en) 2016-01-29 2016-05-19 Resettable dual diamagnetic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5U TWM527180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27180U true TWM527180U (zh) 2016-08-11

Family

ID=57183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485U TWM527180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22530A1 (zh)
CN (1) CN107026554B (zh)
TW (1) TWM527180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39708B1 (en) * 2019-03-12 2023-11-08 Alps Alpine Co., Ltd. Electromagnetic drive device and opera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784B2 (ja) * 1980-04-15 1984-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ニアステツプモ−タ
JP5194472B2 (ja) * 2007-02-09 2013-05-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工具移動装置
DE102010000583A1 (de) * 2010-02-26 2011-09-01 Karl Storz Gmbh & Co. Kg Reluktanz- und Lorentzkraftbetriebener Linearantrieb
CN204906153U (zh) * 2015-07-22 2015-12-23 北京顿一科技有限公司 直线运动线性模组及应用该模组的位置控制伺服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6554A (zh) 2017-08-08
US20170222530A1 (en) 2017-08-03
CN107026554B (zh) 2019-10-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281533B (zh) 线性致动器
US20150137627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US10971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JP6803722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5648873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KR950013270B1 (ko) 리니어모터
JP7265266B2 (ja) リニア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TWM530491U (zh)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JP2007037273A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KR20200024922A (ko) 진동 촉각 액추에이터
TWM527186U (zh) 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WO2017088386A1 (zh) 一种线性振动马达
US20080157609A1 (en) Plate spring for voice coil motor
JP2008067463A (ja) リニアモータ式テーブル装置
TWM527180U (zh)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JP2011155757A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004174309A (ja) 振動装置
TWM531095U (zh)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JP6982486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JP2008312405A (ja)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の軸送り装置
JP2015097456A5 (zh)
KR101265689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JP4950652B2 (ja)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240455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JP7360175B2 (ja) 運動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