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0491U -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0491U
TWM530491U TW105201482U TW105201482U TWM530491U TW M530491 U TWM530491 U TW M530491U TW 105201482 U TW105201482 U TW 105201482U TW 105201482 U TW105201482 U TW 105201482U TW M530491 U TWM530491 U TW M530491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pole
magnetic
rails
linear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4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siao-Ming Chien
Chin-Su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ray Mems Inc filed Critical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to TW1052014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0491U/zh
Priority to CN201610149286.9A priority patent/CN107026555A/zh
Priority to US15/159,342 priority patent/US20170222534A1/en
Publication of TWM5304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0491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inear Motor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尤指一種藉由電磁效應產生震動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功能是藉由其內部的震動裝置所產生的。早期的習用的震動裝置以利用偏心旋轉馬達(Eccentric Rotating Mass)來提供震動來源的方式最為廣泛。
近年來,以線性震動致動器(Linear Resonant Actuator)取代偏心旋轉馬達作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裝置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其原因在於,線性震動致動器是運用電磁效應所產生的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驅動可動部作簡諧運動以產生震動,反應快速,也更省電。
習用的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問題在於,其內、外滑軌組的摩擦力過大,使得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不佳,導致觸覺應用的效果下降、震動效果下降、使用壽命縮短以及產生噪音等種種問題。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內、外滑軌組具有適當的摩擦力,提升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係為本領域之人士亟待克服的課題。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透過導磁滾珠與內、外側軌道提供適當的摩擦力,以提升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
為了達成前述之目的,本創作將提供一種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第一導磁件、一磁石模組、一線圈、一內滑軌組以及一外滑軌組。
該第一導磁件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三側面及一第四側面,該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彼此相對。
該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及一第四磁鐵,該第一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側面,該第二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三側面,該第四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的S 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四側面。
該線圈環繞該第一導磁件及該第三、第四磁鐵,且分別與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第二端及該第三、第四磁鐵的N極保持一段距離。
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導磁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導磁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且其球心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
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線圈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該等導磁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各座體包含一頂壁、一底壁、一連接壁及四內側軌道,該連接壁連結於該頂壁與該底壁之間,並與該頂壁與該底壁共同圍構一夾持空間,該第一、第二磁鐵分別被該二座體夾住於該二夾持空間,其中二內側軌道設於該頂壁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上內側軌道,其餘二內側軌道設於該底壁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下內側軌道,該內滑軌組包括八顆導磁滾珠,八顆導磁滾珠分別設於四個上內側軌道及四個下內側軌道。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等上內側軌道分別形成一上珠槽,該等下內側軌道分別形成一下珠槽,該等上珠槽面對該二外側軌道的一側分別形成一上開口,該等下珠槽面對該二外側軌道的 一側分別形成一下開口,該等導磁滾珠分別可轉動地設於該等上、下珠槽,且突出於該等上、下開口。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等上、下珠槽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二外側軌道的長度方向,該等上、下珠槽各包括二擋牆,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自該等上、下珠槽的底壁向上突起,該等導磁滾珠位於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中。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位於該等上、下珠槽的長度方向的二端。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的間距大於該等導磁滾珠的直徑。
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等上、下珠槽的內側壁與底壁的連接面呈弧形。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設於該等上珠槽的導磁滾珠的底端低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頂面,設於該等下珠槽的導磁滾珠的頂端高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底面。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各上內側軌道包括一上連結部、一上彎折部及一上延伸部,該等上連結部連結於該二座體的頂壁的二側且朝上延伸,該等上彎折部連結於該等上連結部與該等上延伸部之間,該等上延伸部側向地朝下延伸,該等上珠槽凹設於該 等上延伸部的末端。其中各下內側軌道包括一下連結部、一下彎折部及一下延伸部,該等下連結部連結於該二座體的底壁的二側且朝下延伸,該等下彎折部連結於該等下連結部與該等下延伸部之間,該等下延伸部側向地朝上延伸,該等下珠槽分別凹設於該等下延伸部的末端。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二第二導磁件及二第三導磁件,該二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該二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二端與該第一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二端與該第二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
本創作之功效在於,該等導磁滾珠具有良好的導磁率,根據磁力線走向,該等導磁滾珠的球心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藉此,不論該可動部受到勞倫茲力或是磁恢復力的驅動而運動,該等導磁滾珠與該等上、下珠槽的壁面以及該二外側軌道的壁面之間提供適當的摩擦力,能夠有效提升該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進一步提升觸覺應用以及震動等效果,還可延長使用壽命,以及降低噪音。
茲配合下列圖示、實施例之詳細說明及申請 專利範圍,將上述及本揭露之其他優點詳述於後。
10‧‧‧第一導磁件
11‧‧‧第一端
12‧‧‧第二端
13‧‧‧第一側面
14‧‧‧第二側面
15‧‧‧第三側面
16‧‧‧第四側面
20‧‧‧磁石模組
21‧‧‧第一磁鐵
211‧‧‧S極
213‧‧‧N極
215‧‧‧第一側
217‧‧‧第二側
23‧‧‧第二磁鐵
231‧‧‧S極
233‧‧‧N極
235‧‧‧第一側
237‧‧‧第二側
25‧‧‧第三磁鐵
251‧‧‧S極
253‧‧‧N極
27‧‧‧第四磁鐵
271‧‧‧S極
273‧‧‧N極
30‧‧‧線圈
31‧‧‧第一側部
311‧‧‧上部
313‧‧‧下部
33‧‧‧第二側部
331‧‧‧上部
333‧‧‧下部
40、40’‧‧‧第二導磁件
41、41’‧‧‧第一端
43、43’‧‧‧第二端
45、45’‧‧‧第一側
47、47’‧‧‧第二側
50、50’‧‧‧第三導磁件
51、51’‧‧‧第一端
53、53’‧‧‧第二端
55、55’‧‧‧第一側
57、57’‧‧‧第二側
60‧‧‧內滑軌組
61‧‧‧座體
611‧‧‧內側軌道
6111‧‧‧上內側軌道
61111‧‧‧上連結部
61113‧‧‧上彎折部
61115‧‧‧上延伸部
61117‧‧‧上珠槽
61119‧‧‧擋牆
6113‧‧‧下內側軌道
61131‧‧‧下連結部
61133‧‧‧下彎折部
61135‧‧‧下延伸部
61137‧‧‧下珠槽
61139‧‧‧擋牆
613‧‧‧頂壁
615‧‧‧底壁
617‧‧‧連接壁
619‧‧‧夾持空間
63‧‧‧導磁滾珠
70‧‧‧外滑軌組
71、73‧‧‧外側軌道
F1‧‧‧勞倫茲力
F2‧‧‧磁恢復力
圖1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不含外滑軌組之立體圖。
圖3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不含外滑軌組之分解圖。
圖4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磁力線分佈示意圖。
圖5A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
圖5B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
圖5C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
以下,參考伴隨的圖示,詳細說明依據本揭露的實施例,俾使本領域者易於瞭解。所述之創意可以採用多種變化的實施方式,當不能只限定於這些實施例。本揭露省略已熟知部分(well-known part)的描述,並且相同的參考號於本揭露中代表相同的元件。
請參閱圖1至圖4,圖1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立體圖;圖2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不含外滑軌組之立體圖;圖3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不含外滑軌組之分解圖;圖4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磁力線分佈示意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第一導磁件10、一磁石模組20、一線圈30、二第二導磁件40、40’、二第三導磁件50、50’、一內滑軌組60以及一外滑軌組70。
該第一導磁件10包括一第一端11、一第二端12、第一側面13、一第二側面14、一第三側面15及一第四側面16,該第一、第二側面13、14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15、16彼此相對。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磁件10為一長方體,第一、第二端11、12的間距為長方體的長度,該第一、第二側面13、14的間距為長方體的寬度,第三、第四側面15、16的間距為長方體的高度(亦即,厚度)。
該磁石模組20包括一第一磁鐵21、一第二磁鐵23、第三磁鐵25及第四磁鐵27,該第一磁鐵21包括一S極211及一N極213,該第一磁鐵21的N極213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側面13,該第二磁鐵23包括一S極231及一N極233,該第二磁鐵23的N極233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二側面14,該第三磁鐵25包括一S極251及一N極253,該第三磁鐵25的S極251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三側面15,該第四磁鐵27包括一S極271及 一N極273,該第四磁鐵27的S極271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四側面16。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導磁件10的厚度大於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厚度。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具有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具有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其中,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211及該N極213,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215及一第二側217,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方向的二端為該S極231及該N極233,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235及一第二側237。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厚度等於該第一導磁件10與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之組合的厚度。較佳地,該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磁鐵21、23、25、27的長度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長度相等,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寬度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寬度相等,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的中間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側面13、14,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靠近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頂、底面的部份抵靠於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二側。
該線圈30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且分別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端11、12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N極253、273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線圈30對應該第一磁鐵21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一側部31,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包括一上部311及一下部313,該線圈30對應該第 二磁鐵23的一側界定為一第二側部33,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包括一上部331及一下部333。
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設於該線圈30,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21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21保持一段距離。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及下部313。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一第一端41、41’及一第二端43、43’,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為一第一側45、45’及一第二側47、47’,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一端41、4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及下部313。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換言之,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二端43、43’與該第一磁鐵21的S極211的端面切齊。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小於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較佳地,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第一端41、4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一側部31的上部311的中央及下部313的中央。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長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長度,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的寬度等於該第一磁鐵21的寬度,亦無不可。在其他實施例中,該雙逆磁式磁恢復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二導磁件40。
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設於該線圈30,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23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23保持一段距離。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及下部333。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 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一第一端51、51’及一第二端53、53’,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方向的二側分別界定一第一側55、55’及一第二側57、57’,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一端51、5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及下部333。其中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換言之,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二端53、53’與該第二磁鐵23的S極231的端面切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小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較佳地,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第一端51、51’分別設於該線圈30的第二側部33的上部331的中央及下部333的中央。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該二第二導磁件40、40’以及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具有相同的長度、寬度及高度(亦即,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長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長度,該二第三導磁件50、50’的寬度等於該第二磁鐵23的寬度,亦無不可。在其他實施例中,該雙逆磁式磁恢復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三導磁件50。
該內滑軌組60包括二座體61及複數導磁滾珠63,該二座體61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611,該等導磁滾珠63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611,且其球心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S極211、231的端面切齊。該外滑軌組70包括二外側軌道71、73,該線圈30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71、73,該等導磁滾珠63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71、73。在本實施例中,各座體61包含一頂壁613、一底壁615、一連接壁617及四內側軌道611,該連接壁617連結於該頂壁613與該底 壁615之間,並與該頂壁613與該底壁615共同圍構一夾持空間619,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分別被該二座體61夾住於該二夾持空間619。其中二內側軌道設於該頂壁613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上內側軌道6111,其餘二內側軌道設於該底壁615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下內側軌道6113。其中各上內側軌道6111包括一上連結部61111、一上彎折部61113及一上延伸部61115,該等上連結部61111連結於該二座體61的頂壁613的二側且朝上延伸,該等上彎折部61113連結於該等上連結部61111與該等上延伸部61115之間,該等上延伸部61115側向地朝下延伸,且其末端凹設一上珠槽61117。其中各下內側軌道6113包括一下連結部61131、一下彎折部61133及一下延伸部61135,該等下連結部61131連結於該二座體61的底壁615的二側且朝下延伸,該等下彎折部61133連結於該等下連結部61131與該等下延伸部61135之間,該等下延伸部61135側向地朝上延伸,且其末端凹設一下珠槽61137。該內滑軌組60包括八顆導磁滾珠63,八顆導磁滾珠63分別可轉動地設於四個上珠槽61117及四個下珠槽61137。
其中該等上珠槽61117面對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一側分別形成一上開口,該等下珠槽61137面對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一側分別形成一下開口,該等導磁滾珠63突出於該等上、下開口。其中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長度方向,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各包括二擋牆61119、61139,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自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底壁向上突起,該等導磁滾珠63位於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 中。在本實施例中,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位於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長度方向的二端。較佳地,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的間距大於該等導磁滾珠63的直徑,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內側壁與底壁的連接面呈弧形。其中設於該等上珠槽61117的導磁滾珠63的底端低於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頂面,設於該等下珠槽61137的導磁滾珠63的頂端高於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底面。其中該第一導磁件10、該磁石模組20及該內滑軌組6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可動部,該線圈30、所述第二導磁件40、40’、所述第三導磁件50、50’及該外滑軌組7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固定部。
請參閱圖4、圖5A及圖5B,圖4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磁力線分佈示意圖;圖5A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圖5B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當該線圈30持續地正、反向通電時,通過該線圈30的電流可與穿出該磁石模組20的磁場作用,以產生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F1。藉此,該可動部可相對該固定部在一第一方向上向左向右地來回作簡諧運動,如圖5A及圖5B所示。其中該可動部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的過程中,該等導磁滾珠63受到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摩擦而在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中滾動。當簡諧運動的頻率達到本創作的共振狀態時,本創作將會達到最大的震動狀態。
圖5C為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的 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其中該可動部在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的時候,該磁石模組20的第一、第二磁鐵21、23與所述第二、第三導磁件40、40’、50、50’之間會產生一股磁恢復力F2。一般來說勞倫茲力F1大於磁恢復力F2,所以該線圈30連續通以正、反向的電流時,該可動部能夠受到所述勞倫茲力F1的影響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當該線圈30斷電時,所述勞倫茲力F1馬上消失,該可動部不再受到勞倫茲力F1的驅動,該磁恢復力F2旋即推動該可動部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使該線圈30再次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其中該可動部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的過程中,該等導磁滾珠63會受到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摩擦而在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中滾動。
本創作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因為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N極213、233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側面13、14,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S極251、271分別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三、第四側面15、16,該線圈30環繞該第一導磁件10及第三、第四磁鐵25、27,且與該第一導磁件10的第一、第二端11、12及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的N極253、273保持一段距離。藉此,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會擠壓磁力線,該第三、第四磁鐵25、27則會強化磁力並將磁力線全部導引往該線圈30的方向,達到集中磁場的密集度及導引磁場方向指向線圈30等雙重功效,避免磁力線發散,提高磁場的使用率。
再者,該等導磁滾珠63具有良好的導磁率,根據磁 力線走向,該等導磁滾珠63的球心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磁鐵21、23的S極211、231的端面切齊。藉此,不論該可動部受到勞倫茲力F1的驅動而相對該固定部作簡諧運動,或是受磁恢復力F2的驅動而移回到最初的位置,該等導磁滾珠63與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壁面以及該二外側軌道71、73的壁面之間提供適當的摩擦力,能夠有效提升該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進一步提升觸覺應用以及震動等效果,還可延長使用壽命,以及降低噪音。
此外,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能夠防止該等導磁滾珠63脫離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
又,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長度大於該等導磁滾珠63的直徑。藉此,該等導磁滾珠63在滾動時,不會與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二擋牆61119、61139摩擦,更能有效提升該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
再來,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內側壁與底壁的連接面呈弧形。藉此,該等導磁滾珠63能夠滑順地接觸到該等上、下珠槽61117、61137的內側壁,有效提升該可動部的穩態響應效率。
惟,以上所揭露之圖示及說明,僅為本揭露之實施例而已,非為用以限定本揭露之實施範圍,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之人士其所依本揭露之精神,所作之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第一導磁件
21‧‧‧第一磁鐵
211‧‧‧S極
213‧‧‧N極
23‧‧‧第二磁鐵
231‧‧‧S極
233‧‧‧N極
25‧‧‧第三磁鐵
251‧‧‧S極
253‧‧‧N極
27‧‧‧第四磁鐵
271‧‧‧S極
273‧‧‧N極
30‧‧‧線圈
40、40’‧‧‧第二導磁件
50、50’‧‧‧第三導磁件
6111‧‧‧上內側軌道
6113‧‧‧下內側軌道
613‧‧‧頂壁
615‧‧‧底壁
617‧‧‧連接壁
63‧‧‧導磁滾珠
73‧‧‧外側軌道

Claims (10)

  1. 一種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包含:一第一導磁件,包括一第一端、一第二端、一第一側面、一第二側面、一第三側面及一第四側面,該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三、第四側面彼此相對;一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一第二磁鐵、一第三磁鐵及一第四磁鐵,該第一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一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側面,該第二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二磁鐵的N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三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三側面,該第四磁鐵包括一S極及一N極,該第四磁鐵的S極抵靠於該第一導磁件的第四側面;一線圈,環繞該第一導磁件及該第三、第四磁鐵,且分別與該第一導磁件的第一、第二端及該第三、第四磁鐵的N極保持一段距離;一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導磁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導磁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且其球心分別與該第一、第二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以及一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線圈固定於該二外側軌道,該等導磁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各座體包含一頂壁、一底壁、一連接壁及四內側軌道,該連接壁連結於該頂壁與該底壁之間,並與該頂壁與該底壁共同圍構一夾持空間,該第一、第二磁鐵分別被該二座體夾住於該二夾持空間,其中二內側軌道設於該頂壁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上內側軌道,其餘二內側軌道設於該底壁的二側且被界定為二下內側軌道,該內滑軌組包括八顆導磁滾珠,八顆導磁滾珠分別設於四個上內側軌道及四個下內側軌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上內側軌道分別形成一上珠槽,該等下內側軌道分別形成一下珠槽,該等上珠槽面對該二外側軌道的一側分別形成一上開口,該等下珠槽面對該二外側軌道的一側分別形成一下開口,該等導磁滾珠分別可轉動地設於該等上、下珠槽,且突出於該等上、下開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上、下珠槽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二外側軌道的長度方向,該等上、下珠槽各包括二擋牆,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自該等上、下珠槽的底壁向上突起,該等導磁滾珠位於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中。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位於該等上、下 珠槽的長度方向的二端。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上、下珠槽的二擋牆的間距大於該等導磁滾珠的直徑。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上、下珠槽的內側壁與底壁的連接面呈弧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設於該等上珠槽的導磁滾珠的底端低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頂面,設於該等下珠槽的導磁滾珠的頂端高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底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各上內側軌道包括一上連結部、一上彎折部及一上延伸部,該等上連結部連結於該二座體的頂壁的二側且朝上延伸,該等上彎折部連結於該等上連結部與該等上延伸部之間,該等上延伸部側向地朝下延伸,該等上珠槽凹設於該等上延伸部的末端;其中各下內側軌道包括一下連結部、一下彎折部及一下延伸部,該等下連結部連結於該二座體的底壁的二側且朝下延伸,該等下彎折部連結於該等下連結部與該等下延伸部之間,該等下延伸部側向地朝上延伸,該等下珠槽分別凹設於該等下延伸部的末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 動器,更包括二第二導磁件及二第三導磁件,該二第二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一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一磁鐵保持一段距離,該二第三導磁件設於該線圈,分別位於該第二磁鐵的上方及下方,且分別與該第二磁鐵保持一段距離,其中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二導磁件的第二端與該第一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該二第三導磁件的長度方向的二端分別界定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二第三導磁件的第二端與該第二磁鐵的S極的端面切齊。
TW105201482U 2016-01-29 2016-01-29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TWM5304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2U TWM530491U (zh) 2016-01-29 2016-01-29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CN201610149286.9A CN107026555A (zh) 2016-01-29 2016-03-16 双逆磁滚珠式线性震动致动器
US15/159,342 US20170222534A1 (en) 2016-01-29 2016-05-19 Dual diamagnetic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with magnetic roller ball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2U TWM530491U (zh) 2016-01-29 2016-01-29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0491U true TWM530491U (zh) 2016-10-11

Family

ID=57849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482U TWM530491U (zh) 2016-01-29 2016-01-29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22534A1 (zh)
CN (1) CN107026555A (zh)
TW (1) TWM53049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5315A1 (de) * 2017-03-29 2018-10-04 Robert Bosch Gmbh Wälzkörpervorrichtung mit autarker Energieversorgung
WO2021000164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CN112234799B (zh) * 2020-09-25 2022-03-01 瑞声新能源发展(常州)有限公司科教城分公司 线性电机
WO2022259916A1 (ja) * 2021-06-07 2022-12-1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振動発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784B2 (ja) * 1980-04-15 1984-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ニアステツプモ−タ
JP5194472B2 (ja) * 2007-02-09 2013-05-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工具移動装置
DE102010000583A1 (de) * 2010-02-26 2011-09-01 Karl Storz Gmbh & Co. Kg Reluktanz- und Lorentzkraftbetriebener Linearantrieb
JP5648872B2 (ja) * 2013-01-21 2015-01-07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リニア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70222534A1 (en) 2017-08-03
CN107026555A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78401B2 (en) Linear vibrator having a trembler with a magnet and a weight
TWM530491U (zh)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WO2010026883A1 (ja)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リニアモータを備えた携帯機器
US20150137627A1 (en) Vibration actuator and mobile information terminal
US10700585B2 (en) Linear motor
JP5648873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KR20080010739A (ko) 흡인력 저감 구조가 적용된 영구자석 여자 횡자속선형전동기
US10637339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US10971984B2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KR20200024922A (ko) 진동 촉각 액추에이터
JP2007037273A (ja) 振動型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WO2019151232A1 (ja) リニア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TWM527186U (zh) 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KR20130013077A (ko) 선형 진동자
JP2008067463A (ja) リニアモータ式テーブル装置
JP4594093B2 (ja) 駆動装置
JP6596767B2 (ja) リニアモータ用界磁部及びリニアモータ
TWM527180U (zh)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US20170222533A1 (en) Resettable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JP2008312405A (ja) リニアモータ駆動の軸送り装置
US10811950B2 (en) Linear motor and device provided with linear motor
KR101265689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JP2008160944A (ja)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KR101240455B1 (ko) 선형진동모터
JP2004159407A (ja) 携帯発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