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31095U -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 Google Patents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31095U
TWM531095U TW105201480U TW105201480U TWM531095U TW M531095 U TWM531095 U TW M531095U TW 105201480 U TW105201480 U TW 105201480U TW 105201480 U TW105201480 U TW 105201480U TW M531095 U TWM531095 U TW M53109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
coils
linear vibration
vibration actuator
modu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201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Hsiao-Ming Chien
Chin-Sung Liu
Original Assignee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ray Mems Inc filed Critical Topray Mems Inc
Priority to TW105201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31095U/zh
Priority to CN201610149326.XA priority patent/CN107026553A/zh
Priority to US15/159,295 priority patent/US20170222533A1/en
Publication of TWM5310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31095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3/00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H02K33/16Mo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with polarised armatures moving in alternate directions by reversal or energisation of a single coil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34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Motors (AREA)

Description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本創作係涉及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尤指一種藉由電磁效應產生震動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功能是藉由其內部的震動裝置所產生的。早期的習用的震動裝置以利用偏心旋轉馬達(Eccentric Rotating Mass)來提供震動來源的方式最為廣泛。
近年來,以線性震動致動器(Linear Resonant Actuator)取代偏心旋轉馬達作為可攜式電子產品的震動裝置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其原因在於,線性震動致動器是運用電磁效應所產生的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驅動可動部作簡諧運動以產生震動,反應快速,也更省電。
習用的線性震動致動器的問題在於,線圈斷電之後,立即喪失勞倫茲力,可動部會因此馬上停止不動,無法回到最初的位置(亦即,機械原點)。
有鑑於此,如何提供一種線性震動致動器,在線圈斷電之後,可動部能夠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係為本領域之人士亟待克服的課題。
本創作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在線圈斷電之後,利用回復力自動將可動部移回到最初的位置。
為了達成前述之目的,本創作將提供一種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磁石模組、至少一第一線圈以及至少一第二導磁件。
該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二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一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二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二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抵靠於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該第一磁鐵的頂面與該第二磁鐵的頂面位於同一水平面,該第一磁鐵的底面與該第二磁鐵的底面位於同一水平面,其中該第一磁鐵的頂面為N極,底面為S極,該第二磁鐵的頂面為S極,底面為N極。
該第一線圈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或下方,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
該第一導磁件設於該第一線圈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第一線圈具有一軸線,該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且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第一導磁件的軸心。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第一線圈的軸線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其中該第一導磁件的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其中該第一線圈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第一線圈的底面朝向該磁石模組,該第一導磁件設於該第一線圈的頂面。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二第一線圈及二第一導磁件,該二第一線圈分別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其中該二第一線圈與該磁石模組的間距相等。其中各第一線圈具有一軸線,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且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一導磁件的軸心。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其中該二第一導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其中各第一線圈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二第一線圈的底面分別朝向該磁石模組,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頂面。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二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根據一較佳實施例,該磁石模組更包括一第三磁鐵,該第三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抵靠於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該第二磁鐵的頂面與該第三磁鐵的頂面位於同一水平面,該第二磁鐵的底面與該第三磁鐵的底面位於同一水平面,其中該第三磁鐵的頂面為N極,底面為S極;其中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二第二線圈及二第二導磁件,該二第二線圈分別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二線圈,且對應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與該磁石模組的間距相等。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各具有一軸線,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一導磁件的軸心,該二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通過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二導磁件的軸心。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尺寸相等且 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其中該等第一、第二導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長度及寬度。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各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底面分別朝向該磁石模組,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頂面,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二線圈的頂面。該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三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二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其中相鄰的第一、第二線圈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且其間距小於該第二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的間距。
本創作之功效在於,線圈通電時,磁石模組及內滑軌組所組成的可動部能夠藉由穩定且平衡的勞倫茲力相對線圈、導磁件及外滑軌組所組成的固定部穩定地作簡諧運動,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能夠藉由穩定且平衡的回復力(磁恢復力及磁浮力之組合)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亦即,機械原點),並保持不動。
茲配合下列圖示、實施例之詳細說明及申請專利範圍,將上述及本揭露之其他優點詳述於後。
10‧‧‧磁石模組
11‧‧‧第一磁鐵
111‧‧‧頂面
112‧‧‧底面
113‧‧‧第一側面
114‧‧‧第二側面
115‧‧‧第三側面
116‧‧‧第四側面
13‧‧‧第二磁鐵
131‧‧‧頂面
132‧‧‧底面
133‧‧‧第一側面
134‧‧‧第二側面
135‧‧‧第三側面
136‧‧‧第四側面
15‧‧‧第三磁鐵
151‧‧‧頂面
152‧‧‧底面
153‧‧‧第一側面
154‧‧‧第二側面
20、20’‧‧‧第一線圈
21、21’‧‧‧頂面
23、23’‧‧‧底面
25、25’‧‧‧軸線
27、27’‧‧‧軸孔
30、30’‧‧‧第一導磁件
40‧‧‧內滑軌組
41‧‧‧座體
411‧‧‧內側軌道
43‧‧‧滾珠
50‧‧‧外滑軌組
51、53‧‧‧外側軌道
60、60’‧‧‧第二線圈
61、61’‧‧‧頂面
63、63’‧‧‧底面
65、65’‧‧‧軸線
70、70’‧‧‧第二導磁件
F1‧‧‧勞倫茲力
F2‧‧‧回復力
圖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2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
圖3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外滑軌組之立體圖。
圖4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滑軌組之立體圖。
圖5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滑軌組之分解圖。
圖6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磁力線分佈示意圖。
圖7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
圖8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
圖9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
圖10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1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
以下,參考伴隨的圖示,詳細說明依據本揭露的實施例,俾使本領域者易於瞭解。所述之創意可以採用多種變化的實施方式,當不能只限定於這些實施例。本揭露省略已熟知部分(well-known part)的描述,並且相同的參考號於本揭露中代表相同的元件。
請參考圖1及圖2,圖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圖2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分解圖。本創作係提供一種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包括一磁石模組10、二第一線圈20以及二第一導磁件30。
該磁石模組10包括一第一磁鐵11及一第二磁鐵13。第一磁鐵11具有一頂面111、一底面112、一第一側面113、一第二側面114、一第三側面115及一第四側面116,第一磁鐵11的第一、第二側面113、114彼此相對,第一磁鐵11的第三、第四側面115、116彼此相對。第二磁鐵13具有一頂面131、一底面132、一第一側面133、一第二側面134、一第三側面135及一第四側面136,第二磁鐵13的第一、第二側面133、134彼此相對,第二磁鐵13的第三、第四側面135、136彼此相對。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抵靠於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第一磁鐵11的頂面111與第二磁鐵13的頂面131位於同一水平面,第一磁鐵11的底面112與第二磁鐵13的底面132位於同一水平 面。其中第一磁鐵11的頂面111為N極,底面112為S極,第二磁鐵13的頂面131為S極,底面132為N極,如圖6所示。換言之,第一磁鐵11的N極與第二磁鐵13的S極位於同一水平面,第一磁鐵11的S極與第二磁鐵13的N極位於同一水平面。藉此,第一、第二磁鐵的極性相吸。其中第一、第二磁鐵11、13為尺寸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第一、第二磁鐵11、13具有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其中磁石模組10的長度方向平行於第一、第二磁鐵11、13的排列方向,磁石模組10的寬度方向垂直於第一、第二磁鐵11、13的排列方向。
第一線圈20、20’分別設於磁石模組10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磁石模組10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線圈20、20’與磁石模組10的間距相等,各第一線圈20、20’具有一頂面21、21’、一底面23、23’及一軸線25、25’,第一線圈20、20’的底面21、21’分別朝向磁石模組10,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分別垂直於第一、第二磁鐵11、13的排列方向且分別通過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換言之,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分別垂直於磁石模組10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較佳地,第一線圈20、20’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磁石模組10的長度及寬度,也就是說,第一線 圈20、20’是對稱地設在磁石模組10的上方及下方。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一線圈20。
第一導磁件30、30’分別設於第一線圈20、20’,且對應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較佳地,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分別通過第一導磁件30、30’的軸心,第一導磁件30、30’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第一線圈20、20’的長度及寬度。其中第一導磁件30、30’分別設於第一線圈20、20’的頂面21、21’。更明確地說,各第一線圈20、20’圍構一軸孔27、27’,第一導磁件30、30’的長度及寬度大於第一線圈20、20’的軸孔27、27’的內徑,故第一導磁件30、30’分別能固定在第一線圈20、20’的頂面21、21’。在其他實施例中,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亦可只包括一個第一導磁件30。
請參考圖3至圖5,圖3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外滑軌組之立體圖;圖4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滑軌組之立體圖;圖5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包含內滑軌組之分解圖。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40及一外滑軌組50。內滑軌組40包括二座體41及複數滾珠43,座體41分別設於第一、第二磁鐵11、13,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 411,該等滾珠43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411。外滑軌組50包括二外側軌道51、53,第一導磁件30、30’的頂面固定於外滑軌組50,該等滾珠43分別接觸於外側軌道51、53。在本實施例中,內滑軌組40包括八顆滾珠43,各座體41於其二側分別形成二個上、下對應之內側軌道411。藉此,磁石模組10及內滑軌組4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可動部,第一線圈20、20’、第一導磁件30、30’以及外滑軌組50等構件組合形成一固定部。其中位於可動部一側的其中四個滾珠4.3接觸到其中一外側軌道51,位於可動部另一側的另外四個滾珠43接觸到另外一外側軌道53。
請參考圖6至圖8,圖6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之磁力線分佈示意圖;圖7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左移動之示意圖;圖8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可動部相對固定部向右移動之示意圖。當第一線圈20、20’持續地正、反向通電時,通過第一線圈20、20’的電流可與穿出磁石模組10的磁場作用,以產生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F1。藉此,可動部可相對固定部在磁石模組10的排列方向上向左向右地來回作簡諧運動,如圖7及圖8所示。
請參考圖9,圖9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一實施例的第一線圈斷電後可動部藉由磁恢復力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之示意圖。其中可動部在相對 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的時候,磁石模組10的第一、第二磁鐵11、13與第一導磁件30、30’之間會產生一股磁恢復力以及一股磁浮力,磁恢復力以及磁浮力之組合於此稱之為回復力F2(亦可稱為磁力彈簧)。一般來說勞倫茲力F1大於回復力F2,所以第一線圈20、20’連續通以正、反向的電流時,可動部能夠受到所述勞倫茲力F1的影響相對固定部作簡諧運動。當第一線圈20、20’斷電時,所述勞倫茲力F1馬上消失,可動部不再受到勞倫茲力F1的驅動,回復力F2之中的磁恢復力旋即推動可動部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亦即,機械原點),接著回復力F2之中的磁浮力則能夠讓可動部保持在最初的位置,使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能夠再次對準並通過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
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的第一實施例的特點在於,第一、第二磁鐵11、13靠在一起且極性相吸,第一線圈20、20’在磁石模組10的上、下方一段距離且對應第一、第二磁鐵11、13相抵靠的表面,第一導磁件30、30’設在二第一線圈20、20’且對應第一、第二磁鐵11、13相抵靠的表面。藉此,本創作能產生穩定且平衡的勞倫茲力F1以及回復力F2,第一線圈20、20’通電時,可動部能夠藉由穩定且平衡的勞倫茲力F1作簡諧運動,第一線圈20、20’斷電後,可動部能夠藉由穩定且平衡的回復力F2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並保持不動。
再者,當第一線圈20、20’與磁石模組10的間距相等時,勞倫茲力F1以及回復力F2更為穩定及平衡。
此外,當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通過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第一導磁件30、30’的軸心時,勞倫茲力F1以及回復力F2的穩定度及平衡性更加優異。
又,當第一線圈20、20’尺寸相等且第一導磁件30、30’的尺寸相等時,勞倫茲力F1以及回復力F2的穩定度及平衡性更為突出。
實際上,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只要包括一個第一線圈20及一個第一導磁件30,即能夠提供勞倫茲力F1及回復力F2,只是效果稍遜於前述第一實施例而已。
請參考圖10及圖11,圖10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之立體圖;圖11為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之側視圖。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之第二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結構及原理大致相同,差別在於,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二第二線圈60、60’及二第二導磁件70、70’,磁石模組10更包括一第三磁鐵15。
更明確地說,第三磁鐵15具有一頂面151、一底面152、一第一側面153、一第二側面154、一第三側面及一第四側面,第三磁鐵15的第一、第二側面153、154彼此相對,第三磁鐵15的第三、第四側面彼此相對。第二磁鐵13的第一側面133抵靠於第三磁鐵15的第二側面154,第二磁鐵13的頂面131與第三磁鐵15的頂面151位於同一水平面,第二磁鐵13的底面132與第三磁鐵15的底面152位於同一水平面。其中第三磁鐵15的頂面151為N極,底面152為S極。換言之,第三磁鐵15的N極與第二磁鐵13的S極以及第一磁鐵11的N極位於同一水平面,第三磁鐵15的S極與第二磁鐵13的N極以及第一磁鐵11的S極位於同一水平面。藉此,第二、第三磁鐵13、15的極性相吸。其中第三磁鐵15為尺寸與第一、第二磁鐵11、13相等的長方體。換言之,第三磁鐵15具有與第一、第二磁鐵11、13相等的長度、寬度及高度。其中磁石模組10的長度方向平行於第一至第三磁鐵11、13、15的排列方向,磁石模組10的寬度方向垂直於第一至第三磁鐵11、13、15的排列方向。
第二線圈60、60’分別設於磁石模組10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磁石模組10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第二磁鐵13的第一側面133與第三磁鐵15的第二側面154的相接處。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第二線圈20、20’、60、60’與磁石模組10的間距相等,各第二線圈60、60’具有 一頂面61、61’、一底面63、63’及一軸線65、65’,第二線圈60、60’的底面63、63’分別朝向磁石模組10,第二線圈60、60’的軸線65、65’分別垂直於第一至第三磁鐵11、13、15的排列方向且分別通過第二磁鐵13的第一側面133與第三磁鐵15的第二側面15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換言之,第二線圈60、60’的軸線65、65’分別垂直於磁石模組10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較佳地,第一、第二線圈20、20’、60、60’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磁石模組10的長度及寬度,也就是說,第二線圈60、60’是對稱地設在磁石模組10的上方及下方。其中相鄰的第一、第二線圈20、60之間以及相鄰的第一、第二線圈20’、60’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且其間距小於第二磁鐵13的第一、第二側面133、134的間距。
第二導磁件70、70’分別設於第二線圈60、60’,且對應第二磁鐵13的第一側面133與第三磁鐵15的第二側面154的相接處。較佳地,第二線圈60、60’的軸線65、65’分別通過第二導磁件70、70’的軸心,第一、第二導磁件30、30’、70、70’的尺寸相等,第二導磁件70、70’的長度及寬度小於第二線圈60、60’的長度及寬度。其中第二導磁件70、70’分別設於第二線圈60、60’的頂面61、61’。更明確地說,各第二線圈60、60’圍構一軸孔(圖未示出),第二導磁件70、70’的長度及寬度大於第二線圈60、60’的軸孔的內徑,故第二導磁件70、70’分別能固定在第二線圈60、60’的頂面61、61’。
座體41分別設於第一、第三磁鐵11、15,第二導磁件70、70’的頂面固定於外滑軌組50。
其中磁石模組10及內滑軌組40等構件組合形成可動部,第一線圈20、20’、第二線圈60、60’、第一導磁件30、30’、第二導磁件70、70’以及外滑軌組50等構件組合形成固定部。
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在使用時,當第一、第二線圈20、20’、60、60’持續地正、反向通電時,通過第一、第二線圈20、20’、60、60’的電流可與穿出磁石模組10的磁場作用,以產生勞倫茲力(Lorentz force)F1。藉此,可動部可相對固定部在磁石模組10的排列方向上向左向右地來回作簡諧運動。當第一、第二線圈20、20’、60、60’斷電時,所述勞倫茲力F1馬上消失,可動部不再受到勞倫茲力F1的驅動,回復力F2之中的磁恢復力旋即推動可動部自動移回到最初的位置,接著回復力F2之中的磁浮力則能夠讓可動部在回到最初的位置之後保持固定,使第一線圈20、20’的軸線25、25’能夠再次對準並通過第一磁鐵11的第一側面113與第二磁鐵13的第二側面13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第二線圈60、60’的軸線65、65’能夠再次對準並通過第二磁鐵13的第一側面133與第三磁鐵15的第二側面154的相接處的正中央。
簡言之,本創作之第二實施例是一種擴充磁石模組的磁鐵、線圈及導磁件的數量的實施態樣,其所產生的勞倫茲力F1及回復力F2皆大於第一實施例。換句話說,本創作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能夠藉由上述方式不斷地擴充磁石模組的磁鐵、線圈及導磁件的數量,而且磁石模組的磁鐵、線圈及導磁件所擴充出的數量愈多,產生的勞倫茲力F1及回復力F2愈強。
惟,以上所揭露之圖示及說明,僅為本揭露之實施例而已,非為用以限定本揭露之實施範圍,大凡熟悉該項技藝之人士其所依本揭露之精神,所作之變化或修飾,皆應涵蓋在以下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磁石模組
11‧‧‧第一磁鐵
13‧‧‧第二磁鐵
20、20’‧‧‧第一線圈
30、30’‧‧‧第一導磁件

Claims (21)

  1. 一種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包含:一磁石模組,包括一第一磁鐵及一第二磁鐵,該第一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一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二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二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抵靠於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該第一磁鐵的頂面與該第二磁鐵的頂面位於同一水平面,該第一磁鐵的底面與該第二磁鐵的底面位於同一水平面,其中該第一磁鐵的頂面為N極,底面為S極,該第二磁鐵的頂面為S極,底面為N極;至少一第一線圈,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或下方,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以及至少一第一導磁件,設於該第一線圈,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一線圈具有一軸線,該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且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第一導磁件的軸心。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 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第一線圈的軸線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一導磁件的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第一線圈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第一線圈的底面朝向該磁石模組,該第一導磁件設於該第一線圈的頂面。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包括二第一線圈及二第一導磁件,該二第一線圈分別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且對應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 器,其中該二第一線圈與該磁石模組的間距相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各第一線圈具有一軸線,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且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一導磁件的軸心。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第二磁鐵的排列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二第一導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長度及寬度。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各第一線圈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二第一線圈的底面分別朝向該磁石模組,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頂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二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二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 該二外側軌道。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磁石模組更包括一第三磁鐵,該第三磁鐵具有一頂面、一底面、一第一側面及一第二側面,該第三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彼此相對,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抵靠於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該第二磁鐵的頂面與該第三磁鐵的頂面位於同一水平面,該第二磁鐵的底面與該第三磁鐵的底面位於同一水平面,其中該第三磁鐵的頂面為N極,底面為S極;其中該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二第二線圈及二第二導磁件,該二第二線圈分別設於該磁石模組的上方及下方,分別與該磁石模組保持一段距離,且分別對應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二線圈,且對應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與該磁石模組的間距相等。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各具有一軸線,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二第一線圈的軸線分別通過該第一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二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一導磁件的軸心,該二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通過該第二磁鐵的第一側面與該第三磁鐵的第二側面的相 接處的正中央以及該二第二導磁件的軸心。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平行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磁石模組的寬度方向垂直於該第一至第三磁鐵的排列方向,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軸線分別垂直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方向及寬度方向,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磁石模組的長度及寬度。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第一、第二導磁件的尺寸相等且長度及寬度小於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長度及寬度。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其中該等第一、第二線圈各具有一頂面及一底面,該等第一、第二線圈的底面分別朝向該磁石模組,該二第一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一線圈的頂面,該二第二導磁件分別設於該二第二線圈的頂面。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更包括一內滑軌組及一外滑軌組,該內滑軌組包括二座體及複數滾珠,該二座體分別設於該第一、第三磁鐵,且分別形成複數內側軌道,該等滾珠可轉動地設於該等內側軌道,該外滑軌組包括二外側軌道,該二第一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二第二導磁件的頂面固定於該外滑軌組,該等滾珠分別接觸於該二外側軌道。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 器,其中相鄰的第一、第二線圈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且其間距小於該第二磁鐵的第一、第二側面的間距。
TW105201480U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TWM5310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0U TWM531095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CN201610149326.XA CN107026553A (zh) 2016-01-29 2016-03-16 可复位的线性震动致动器
US15/159,295 US20170222533A1 (en) 2016-01-29 2016-05-19 Resettable linear resonant actu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201480U TWM531095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31095U true TWM531095U (zh) 2016-10-21

Family

ID=5785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201480U TWM531095U (zh) 2016-01-29 2016-01-29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70222533A1 (zh)
CN (1) CN107026553A (zh)
TW (1) TWM531095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2661B2 (ja) * 2018-10-31 2023-02-15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振動呈示装置
TWI686048B (zh) * 2019-04-30 2020-02-21 台睿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線性振動致動馬達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3784B2 (ja) * 1980-04-15 1984-12-2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リニアステツプモ−タ
JP2005150305A (ja) * 2003-11-13 2005-06-09 Smc Corp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194472B2 (ja) * 2007-02-09 2013-05-08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リニアモータ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工具移動装置
CN101488697B (zh) * 2009-02-20 2011-04-27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WO2010103575A1 (ja) * 2009-03-13 2010-09-1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リニアモータ
JP5578352B2 (ja) * 2009-09-01 2014-08-27 Smc株式会社 電磁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1608617U (zh) * 2009-12-07 2010-10-13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横向振动马达
KR101434554B1 (ko) * 2013-07-03 2014-08-28 영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모바일폰용 수평형 리니어 진동모터
CN104617734B (zh) * 2015-02-02 2017-05-10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CN105281527B (zh) * 2015-11-25 2018-06-26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线性振动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026553A (zh) 2017-08-08
US20170222533A1 (en) 2017-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10202B1 (ko) 자석 배열 및 자기 서스팬션 평면 모터
JP2002325421A5 (zh)
US10381911B2 (en) Linear motor, magnet unit, and stage device
JP2008536469A5 (zh)
JP7265266B2 (ja) リニア振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648873B2 (ja) リニアモータ
JP2008259264A (ja) 振動発電装置
JP2012105517A5 (zh)
TWM531095U (zh) 可復位之線性震動致動器
TWM527186U (zh) 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TWM530491U (zh) 雙逆磁滾珠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CN104333150A (zh) 一种凸型磁块Halbach永磁阵列
JP4591116B2 (ja) 部品移送装置
JP2009097524A (ja) 磁気軸受けユニット
JP2002369492A (ja) 永久磁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磁場発生用磁気回路並びにリニア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1200752A (ja) 振動モータ
TWM527180U (zh) 可復位之雙逆磁式線性震動致動器
JP5567991B2 (ja) 動吸振器
WO2014192058A1 (ja) リニア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ジ装置
KR102243861B1 (ko) 자속 변화를 이용하는 에너지 하베스팅 장치 및 스위치
JP2006149051A (ja) 平面ステージ
RU186162U1 (ru) Асимметричный магнитный подвес
JP5656902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TWM260054U (en) Magnetic actuator
CN205509818U (zh) 线性振动马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