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6802U - 防護角套 - Google Patents

防護角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6802U
TWM506802U TW104202022U TW104202022U TWM506802U TW M506802 U TWM506802 U TW M506802U TW 104202022 U TW104202022 U TW 104202022U TW 104202022 U TW104202022 U TW 104202022U TW M506802 U TWM506802 U TW M506802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frame
frame back
extension
buck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20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Li-Wei Chang
Pei-Lun Chien
Yu-Chuan Chua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20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6802U/zh
Priority to CN201520194622.2U priority patent/CN204528051U/zh
Publication of TWM5068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6802U/zh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Buffer Packaging (AREA)

Description

防護角套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防護角套,特別是一種扣合式防護角套。
一般易碎產品(如玻璃、顯示面板或太陽能面板)在運送的過程中,容易因非預期之撞擊或摩擦而有破碎或磨損的風險。因此,運送廠商普遍的作法為將紙板或緩衝軟墊完整包覆易碎產品之角落處,以降低易碎產品發生破損的機會。
以防護角套為例,將防護角套套設於易碎產品之各角落時,除了能夠防護易碎產品之角落處,當各易碎產品相堆疊時,更能夠隔開各易碎產品,以避免各易碎產品磨擦損毀。為了讓防護角套能更穩固地套設於易碎產品之角隅部,一般會在易碎產品與防護角套上面設計相匹配的扣合結構,以藉由相匹配之扣合結構來降低防護角套脫落的機率。然而,若運送過程較為顛簸,強大的晃動與撞擊外力則有可能讓扣合在一起的扣合結構脫離,使得防護角套仍有脫落的風險。因此,如何降低已相扣合之扣合結構在運送過程中彼此脫離的機率,以有效提升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防護角套,藉以降低防護角套非預期地脫離易碎產品的機率,並有效提升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本新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護角套包含一頂板、一第 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一延伸板、一第二延伸板及一卡扣板。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之相異側緣。第一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側板。第二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側板,並具有一穿槽。卡扣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延伸板。卡扣板可分離地扣合於穿槽,以令第一延伸板與第二延伸板組合出一底板,且令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套接空間用以供框體之角隅部套設而令底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其中,卡扣板凸出底板而位於套接空間內,並用以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之相交處。
本新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護角套包含一頂板、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一延伸板、一第二延伸板、一卡扣板及一結合板。第一側板及第二側板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之相異側緣。第一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側板,並具有一結合槽。第二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側板。卡扣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延伸板。結合板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延伸板。第二延伸板疊設於第一延伸板遠離頂板之表面,且結合板可分離地卡合於結合槽,以令第一延伸板與第二延伸板組合出一底板,且令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套接空間用以供框體之角隅部套設而令底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其中,卡扣板凸出底板而位於套接空間內,並用以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之相交處。
根據上述部分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透過單個卡扣板來完成第一延伸板與第二延伸板之結合及防護角套與框體之限位,以簡化防護套量的結構。即透過卡扣板之扣抵凸部扣合於第二延伸板之穿槽可讓第一延伸板組裝 於第二延伸板。此外,透過卡扣板之銜接部與扣抵凸部抵靠於框背板之內側及靠近頂板之一側來避免防護角套脫離框體。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5、5’‧‧‧紙板結構
10、10’‧‧‧防護角套
11‧‧‧套接空間
12‧‧‧狹縫
20‧‧‧框體
22‧‧‧角隅部
24‧‧‧第一框背板
26‧‧‧第二框背板
100‧‧‧頂板
200‧‧‧第一側板
300‧‧‧第二側板
400‧‧‧第一延伸板
401‧‧‧第一側緣
410‧‧‧結合槽
500‧‧‧第二延伸板
510‧‧‧穿槽
600‧‧‧底板
700‧‧‧卡扣板
710‧‧‧銜接部
710a‧‧‧第二側緣
711‧‧‧第一導角
720‧‧‧扣抵凸部
720a‧‧‧第三側緣
721‧‧‧第二導角
800‧‧‧結合板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分解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
第4圖與第5圖為防護角套組裝於框體的組裝過程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之分解示意圖。
第8圖為第6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
第9圖與第10圖為防護角套組裝於框體的組裝過程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分解示意圖。第3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用以套設於一框體20之其中一角隅部22,以保護框體20之角隅部22。框體20例如用來固定太陽能面板(未繪示),且框體20之角隅部22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24及一第二框背板26。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位於框體20之背面,並彼 此垂直。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之相交處具有一傾斜寬度D1。上述實施例由,第一框背板24垂直於第二框背板26,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也可以夾銳角或鈍角。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等寬度,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亦可為非等寬度。
防護角套10的材質例如為塑膠或紙板。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的材質是以紙板為例而能夠透過紙板裁切技術彎折而成。如第3圖所示,攤開後之防護角套10會構成一平板化的紙板結構5。紙板結構5包含一頂板100、一第一側板200、一第二側板300、一第一延伸板400、一第二延伸板500及一卡扣板700。
第一側板200及第二側板300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100相鄰的兩側緣,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板200及第二側板300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100非相鄰的兩側緣。
第一延伸板4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側板200。第一延伸板400具有遠離第一側板200的一第一側緣401。
第二延伸板5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側板300,並具有一穿槽510。
卡扣板7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延伸板400。卡扣板700可分離地扣合於穿槽510,以令第一延伸板400與第二延伸板500組合出一底板600,且令底板600、第一側板200、第二側板300及頂板100圍出一套接空間11(如第2圖所示)。套接空間11用以供框體20之角隅部22套設而令底板600抵靠於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
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包含一銜接部710及一扣抵凸部720,且銜接部710之延伸方向與扣抵凸部720之延伸方向相交,令扣抵凸部720和第一延伸板400間形成一狹縫12。詳細來說,如第3圖所示,銜接部710連接於第一延伸板400之第一側緣401。銜接部710具有一第二側緣710a,且第二側緣710a與第一側緣401相交。扣抵凸部720凸出並連接於銜接部710之第二側緣710a。扣抵凸部720靠近第一延伸板400之一側具有一第三側緣720a,且第三側緣720a與第二側緣710a相交。第一側緣401、第二側緣710a及第三側緣720a圍繞形成狹縫12。卡扣板700扣合於穿槽510時,銜接部710穿過穿槽510後藉由扣抵凸部720限位而無法自穿槽510跳脫,使卡扣板700凸出底板600而位於套接空間11內。狹縫12用以供第一框背板24或第二框背板26容設,而令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之相交處(例如為第一框背板24、第二框背板26或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之交接處)卡合於底板600與卡扣板700之扣抵凸部720之間。即,第一框背板24或第二框背板26夾設於第二延伸板500與扣抵凸部720之間,並夾設於銜接部710與第一側板200或第二側板300之間。銜接部710抵靠於框體20之內緣,以避免防護角套10自框體20的角隅部22脫出,而扣抵凸部720抵靠於第一框背板24或第二框背板26面向頂板100之一側可讓卡扣板700維持於相對豎立於底板600的限制位置(如第1圖所示),進而增加防護角套10與框體20的組裝強度。
此外,在尺寸設計上,狹縫12的寬度D6應大於等於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延伸板500的厚度總合,使得卡扣板700穿過穿槽510時,狹縫12仍有足夠的空間供第一框背板24或第二框背板26插設。狹縫12的深度D7建議應大於1公分,以確保扣抵凸部720有足夠的長度來提供對於第一框背板24 或第二框背板26間的止擋與限位效果。
再者,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同時具有結合第一延伸板400與第二延伸板500,以及防止防護角套10脫出兩個效果。詳細來說,穿槽510的長度D3小於銜接部710的寬度D4與扣抵凸部720的長度D5的總合D4+D5,大於銜接部710的寬度D4,使得卡扣板700除了具有防止防護角套10脫出的效果外,更具有結合第一延伸板400與第二延伸板500的效果。由於卡扣板700之最大寬度D4+D5大於穿槽510的長度D3,卡扣板700並不大容易穿過穿槽510,故為了讓卡扣板700能更好穿過穿槽510,銜接部710遠離第一延伸板400之一端更具有一第一導角711,扣抵凸部720於遠離銜接部710之一端更具有一第二導角721,且第一導角711與第二導角721彼此相對。意即,第一導角711與第二導角721分別位於卡扣板700之斜對角。卡扣板700穿過穿槽510時,第一導角711與第二導角721的設計可減輕卡扣板700與第一延伸板400之穿槽510的干涉狀況,進而增加卡扣板700與第一延伸板400之穿槽510的組裝效率。上述導角的數量與設置位置並非用以限制本新型,在其他實施例中,導角的數量與設置位置可依據卡扣板700與第一延伸板400實際會發生干涉的位置進行調整。
接著,利用目前市面上之角套與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進行組裝強度測試,組裝強度測試是將防護角套10朝遠離框體20的方向向外拉,看防護角套10在脫離框體20前所能承受的拉力強度為何。測試結果為目前市面上之角套於各方向上所能承受拉力的強度最好為0.17千克力(kgf)。而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於各方向上承受拉力的強度至少為5.31千克力(kgf),其承受拉力的能力約提升為以往角套的30倍,進而可降低防護角套10非預期地脫離易碎 產品的機率,並有效提升防護角套10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此外,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是透過卡扣的方式組裝而成,而卡扣方式組成的防護角套10的紙張用量較黏貼方式組成的角套的紙張用量少(其紙張面積約減少37.8%),故能夠進一步降低防護角套10的製造成本(約24.8%)。
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除了具有上述提升組裝強度與降低製造成本的好處之外,更有便於組裝與節省運送成本的好處。詳細來說,節省運送成本的部分是由於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是利用卡扣的方式組裝而成,不像用黏貼的方式費時費工,故防護角套10在運送時可暫時先攤平而呈平板化的紙板結構5,待運送至組裝地點時,再透過組裝人員將紙板結構5組裝成立體化的防護角套10及接續完成防護角套10與框體20間的組裝。因平板化的紙板結構5較便於堆疊,且堆疊後之總體積較小,故在同積體之貨櫃中平板化之紙板結構5的裝載量遠高於立體化之防護角套10的裝載量,進而節省其運送成本。另外,便於組裝的部分請參閱第4圖與第5圖。第4圖與第5圖為防護角套組裝於框體的組裝過程示意圖。
組裝人員先將紙板結構5(如第3圖所示)組裝成防護角套10,如第4圖所示,再沿箭頭a所指示的方向套設於框體20之角隅部22。在套設的過程中,應先將卡扣板700緊貼於底板600,以避免卡扣板700影響到防護角套10之套設。
接著,如第5圖所示,再沿箭頭b所指示的方向將卡扣板700向下扳,由於防護角套10為紙製成,具撓曲變形的能力,故組裝人員沿箭頭b所指示的方向將卡扣板700向下扳時,卡扣板700之扣抵凸部720會暫時彎曲 變形,以讓卡扣板700之扣抵凸部720自第二框背板26靠近底板600之一側移動至第二框背板26靠近頂板100之一側。如此一來,卡扣板700之銜接部710會抵靠於框體20之內緣,以避免防護角套10自框體20的角隅部22脫出,而扣抵凸部720抵靠於第二框背板26面向頂板100之一側可讓卡扣板700維持於相對豎立於底板600的限制位置,進而增加防護角套10與框體20的組裝強度。
上述實施例之卡扣板700同時提供防護角套10對於框體20的限位功能與第一延伸板400和第二延伸板500的結合功能,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設置另一卡扣結構來讓第一延伸板400與第二延伸板500相結合。詳細來說,請參閱第6圖至第8圖。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第6圖之分解示意圖。第8圖為第6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1圖之實施例相似,故僅針對相異處進行說明。
如第8圖所示,攤開後之防護角套10’會構成一平板化的紙板結構5’。紙板結構5’包含一頂板100、一第一側板200、一第二側板300、一第一延伸板400、一第二延伸板500、一卡扣板700及一結合板800。
第一側板200及第二側板300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100相鄰的兩側緣,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側板200及第二側板300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頂板100非相鄰的兩側緣。
第一延伸板4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側板200,並具有一結合槽410。
第二延伸板5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側板300。
卡扣板7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延伸板400。本實施例之卡扣板 700包含一銜接部710及一扣抵凸部720,且銜接部710之延伸方向與扣抵凸部720之延伸方向相交,令扣抵凸部720和第一延伸板400間形成一狹縫12。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與上述第3圖實施例之卡扣板700同樣具有第一導角711與第二導角721的設計,但由於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不像第1圖實施例之卡扣板700需穿過穿槽510(如第3圖所示),故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亦可不需要第一導角711與第二導角721的設計。
結合板80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延伸板500。第二延伸板500疊設於第一延伸板400遠離頂板100之表面,且結合板800可分離地卡合於結合槽410,以令第一延伸板400與第二延伸板500組合出一底板600,且令底板600、第一側板200、第二側板300及頂板100圍出一套接空間11(如第7圖所示)。套接空間11用以供框體20之角隅部22套設而令底板600抵靠於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卡扣板700位於套接空間11內,並可相對第一延伸板400彎折而扣合於第二框背板26。此外,因結合板800與卡扣板700同樣豎立地位於套接空間11內,故結合板800亦可提供豎立限位的效果。
在尺寸設計上,由於本實施例之卡扣板700無需穿過第二延伸板500,故無需考量第二延伸板500的厚度,僅需讓狹縫12的寬度大於等於第二框背板26的厚度即可確保第二框背板26能夠卡合於狹縫12內。
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與框體20的組裝過程請參閱第9圖與第10圖。第9圖與第10圖為防護角套組裝於框體的組裝過程示意圖。
如第9圖所示,先將卡扣板700扣合於第二框背板26,再沿箭頭c所指示的方向將結合板800扣合於第一延伸板400上之結合槽410(如第10圖所示)。如此一來,組裝人員可一次性地完成卡扣板700扣合於各框背板的作 動與第一延伸板400和第二延伸板500相組裝的作動,進而提升防護角套10’套設於框體20的組裝效率。
此外,由於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組裝於框體20的過程中,卡扣板700自始自終皆扣合於第二框背板26靠近頂板100之一側,故卡扣板700不會產生撓曲變形而能夠延長防護角套10’的使用壽命。
根據上述部分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透過單個卡扣板來完成第一延伸板與第二延伸板之結合及防護角套與框體之限位,以簡化防護套量的結構。即透過卡扣板之扣抵凸部扣合於第二延伸板之穿槽可讓第一延伸板組裝於第二延伸板。此外,透過卡扣板之銜接部與扣抵凸部抵靠於框背板之內側及靠近頂板之一側來避免防護角套脫離框體。
再者,在上述部分實施例中,透過結合板與卡扣板兩個結構來分別完成第一延伸板與第二延伸板之結合及防護角套與框體之限位,使得卡扣板能夠自始自終皆扣合於第二框背板靠近頂板之一側,進而避免卡扣板產生撓曲變形而能夠延長防護角套的使用壽命。
相較於黏貼方式組合而成的防護角套,卡扣方式組合而成的防護角套能在運送過程中先暫時攤平成平板化的紙板結構,以增加運輸裝載量,進而降低運送成本。此外,卡扣方式組合而成的防護角套所需的紙張用量較為精簡,故能降低材料成本。再者,卡扣方式組合而成的防護角套的組裝較為便利,故能提升防護角套的組裝效率。
雖然本新型之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新型申請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當可做些許之變更,因此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 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防護角套
11‧‧‧套接空間
12‧‧‧狹縫
20‧‧‧框體
22‧‧‧角隅部
24‧‧‧第一框背板
26‧‧‧第二框背板
100‧‧‧頂板
200‧‧‧第一側板
300‧‧‧第二側板
400‧‧‧第一延伸板
500‧‧‧第二延伸板
510‧‧‧穿槽
600‧‧‧底板
700‧‧‧卡扣板
710‧‧‧銜接部
720‧‧‧扣抵凸部

Claims (10)

  1. 一種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防護角套包含:一頂板;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該頂板之相異側緣;一第一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一側板;一第二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二側板,並具有一穿槽;以及一卡扣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一延伸板,該卡扣板可分離地扣合於該穿槽,以令該第一延伸板與該第二延伸板組合出一底板,且令該底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該套接空間用以供該框體之該角隅部套設而令該底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其中,該卡扣板凸出該底板而位於該套接空間內,並用以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之相交處。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卡扣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扣抵凸部,該銜接部之延伸方向與該扣抵凸部之延伸方向相交,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一延伸板,該扣抵凸部連接於該銜接部,該扣抵凸部和該第一延伸板間形成一狹縫,該狹縫用以供該第一框背板或該第二框背板容設,而令該第一框背板或該第二框背板卡合於該底板與該卡扣板之該扣抵凸部之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狹縫的深度大於1公分,該狹縫的寬度大於等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延伸板的厚度總合。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銜接部遠離該第一延伸板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導角,該扣抵凸部於遠離該銜接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導角,該第一導角 與該第二導角分別位於該卡扣板之斜對角而彼此相對。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穿槽的長度小於該銜接部的寬度與該扣抵凸部的長度的總合,大於該銜接部的寬度。
  6. 一種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防護角套包含:一頂板;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該頂板之相異側緣;一第一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一側板,並具有一結合槽;一第二延伸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二側板;一卡扣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一延伸板;以及一結合板,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二延伸板,該第二延伸板疊設於該第一延伸板,且該結合板可分離地卡合於該結合槽,以令該第一延伸板與該第二延伸板組合出一底板,且令該底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該套接空間用以供該框體之該角隅部套設而令該底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其中,該卡扣板凸出該底板而位於該套接空間內,並用以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之相交處。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卡扣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扣抵凸部,該銜接部之延伸方向與該扣抵凸部之延伸方向相交,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一延伸板,該扣抵凸部連接於該銜接部,並與該第一延伸板相分離而令該扣抵凸部和該第一延伸板間形成一狹縫,該狹縫用以供該第一框背板或該第二框背板容設,而令該第一框背板或該第二框背板卡合於該底板與該卡扣板之該扣 抵凸部之間。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狹縫的深度大於1公分,該狹縫的寬度大於等於該第一框背板的厚度。
  9. 如請求項7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銜接部遠離該第一延伸板之一端具有一第一導角,該扣抵凸部於遠離該銜接部之一端具有一第二導角,該第一導角與該第二導角分別位於該卡扣板之斜對角而彼此相對。
  10. 如請求項6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穿槽的長度小於該銜接部的寬度與該扣抵凸部的長度的總合,大於該銜接部的寬度。
TW104202022U 2015-02-06 2015-02-06 防護角套 TWM5068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022U TWM506802U (zh) 2015-02-06 2015-02-06 防護角套
CN201520194622.2U CN204528051U (zh) 2015-02-06 2015-04-02 防护角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2022U TWM506802U (zh) 2015-02-06 2015-02-06 防護角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6802U true TWM506802U (zh) 2015-08-11

Family

ID=537420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2022U TWM506802U (zh) 2015-02-06 2015-02-06 防護角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528051U (zh)
TW (1) TWM50680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9401B (zh) * 2017-04-21 2018-11-01 商禔興業有限公司 防撞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52126B (zh) * 2017-06-01 2019-06-11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包装箱及其附件
CN112687063A (zh) * 2021-01-18 2021-04-20 武汉锦晨人力资源有限公司 一种带加密功能的员工智能个税管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9401B (zh) * 2017-04-21 2018-11-01 商禔興業有限公司 防撞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528051U (zh) 2015-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87569B2 (en) Polygonal tray having reinforced corners
TWI424944B (zh) 包裝外箱結構
TWM506802U (zh) 防護角套
KR20210071904A (ko) 친환경 택배포장박스
KR102094282B1 (ko) 친환경 노테이핑 택배포장박스
KR101279941B1 (ko) 변형 방지용 보강구조를 갖는 유리기판 적재 카세트
US20130220866A1 (en) Cushioning material
TWI398387B (zh) 包裝結構
JP2009113845A (ja) 緩衝部材
JP4936933B2 (ja) 梱包用トレイ
CN101468738B (zh) 缓冲托架
TWM501415U (zh) 防護角套
TWM500083U (zh)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KR102286540B1 (ko) 이중 잠금 구조가 구비된 친환경 포장 박스
JP2007210634A (ja) 梱包ユニット
JP2006052018A (ja) 物品配送用箱
US20080131225A1 (en) Protection member
JP2011168298A (ja) 緩衝体
KR100557890B1 (ko) 음극선관용 펀넬 포장재
CN219468448U (zh) 一种包装结构
US20080054054A1 (en) Packaging box assembly
CN219383142U (zh) 一种飞机型包装盒
KR101574610B1 (ko) 포장상자용 덮개
TWI622531B (zh) 角板結構
JP6910417B2 (ja) 梱包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