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0083U -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Google Patents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M500083U TWM500083U TW103221919U TW103221919U TWM500083U TW M500083 U TWM500083 U TW M500083U TW 103221919 U TW103221919 U TW 103221919U TW 103221919 U TW103221919 U TW 103221919U TW M500083 U TWM500083 U TW M500083U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lange
- bottom plate
- folded
- edge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Cartons (AREA)
Description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特別是一種可具共用特性的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一般易碎產品(如玻璃、顯示面板或太陽能面板)在運送的過程中,容易因非預期之撞擊或摩擦而有破碎或磨損的風險。因此,運送廠商普遍的作法為將紙板或緩衝軟墊完整包覆易碎產品之角落處,以降低易碎產品發生破損的機會。
以防護角套為例,將防護角套套設於易碎產品之各角落時,除了能夠防護易碎產品之角落處,當各易碎產品相堆疊時,更能夠隔開各易碎產品,以避免各易碎產品磨擦損毀。為了讓防護角套能更穩固地套設於易碎產品之角隅部,一般會在易碎產品與防護角套上面設計相匹配的扣合結構。然而,上述作法強化了易碎產品與防護角套間組裝強度,但卻會令防護角套具有方向上的使用限制。也就是說,套設於易碎產品右側的防護角套往往無法共用地套設於易碎產品左側。如此一來,防護角套的製造廠商將必須分別製造出供易碎產品左、右側角落套設的兩款防護角套,也就是必須生產左右相對稱的兩款防護角套,進而衍生出生產成本的增加與生產效率的降低等問題。因此,如何設計出具共用性的防護角套,以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生產成本將是廠商應解決的問題之一。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藉以改善防護角套之生產成本的增加與生產效率的降低等問題。
本新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一內折板及一第二內折板。頂板位於底板上,並與底板保持一間距。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底板與頂板而令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套接空間用以供框體之角隅部套設而令底板或頂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第一內折板與第二內折板各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底板與頂板。二限位部自二銜接部朝第二側板凸出。其中,二銜接部至第一側板的最小距離大於等於第一框背板的寬度,且二限位部至第二側板之最小距離小於第二框背板的寬度而用以令二限位部之一扣抵於第二框背板。
本新型所揭露之用以折成一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紙板結構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一第一連接板、一第二連接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一內折板及一第二內折板。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折邊、一第二底板折邊及一第三底板折邊。第二底板折邊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第三底板折邊平行於第一底板折邊並與第二底板折邊保持間距。頂板具有一第一頂板折邊、一第二頂板折邊及一第三頂板折邊。第一頂板折邊平行於第一底板折邊。第二頂板折邊平行於第二底板折邊。第三頂板折邊平行於第一頂板折邊並與第二頂板折邊保持間距。第一連接板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第二連接板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第二連接板用以結合於第一連接板而共同構成防護角套一第一側板。第二
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與第二頂板折邊。第一內折板與第二內折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三底板折邊與第三頂板折邊。二限位部分別自二銜接部朝第二側板凸出。其中,二銜接部至第一側板的最小距離大於等於第一框背板的寬度,且二限位部至第二側板之最小距離小於第二框背板的寬度。
本新型所揭露之一種防護角套。防護角套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一第一內折板及一第二內折板。頂板位於底板上,並與底板保持一間距。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底板與頂板而令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角隅部位於套接空間用內,且底板或頂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第一內折板與第二內折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底板與頂板。二限位部自二銜接部朝第二側板凸出。當底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時,第一內折板自底板翻折而位於套接空間內,使第一內折板之限位部與底板間形成一間隙,且第二框背板之部分夾於底板與第一內折板之限位部之間而防止角隅部自套接空間脫出。當頂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時,第二內折板自頂板翻折而位於套接空間內,使第二內折板之限位部與頂板間形成一間隙,且第二框背板之部分夾於頂板與第二內折板之限位部之間而防止角隅部自套接空間脫出。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由於底板與頂板皆具有內折板結構,故同一款防護角套正轉與反轉恰可分別分別套設在框體左側與右側之角隅部,進而使同一款防護角套可共用於框體
之每一個角隅部。如此一來,生產製造商能夠簡化防護角套之生產流程,進而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10‧‧‧紙板結構
20‧‧‧防護角套
22‧‧‧套接空間
30‧‧‧框體
32‧‧‧角隅部
34‧‧‧第一框背板
36‧‧‧第二框背板
100‧‧‧底板
110‧‧‧第一底板折邊
120‧‧‧第二底板折邊
130‧‧‧底板斜邊
140‧‧‧第一破口
150‧‧‧第三底板折邊
200‧‧‧頂板
210‧‧‧第一頂板折邊
220‧‧‧第二頂板折邊
230‧‧‧頂板斜邊
240‧‧‧第二破口
250‧‧‧第三頂板折邊
300‧‧‧第一側板
310‧‧‧第一連接板
320‧‧‧第二連接板
400‧‧‧第二側板
500‧‧‧第一內折板
510‧‧‧銜接部
511‧‧‧第一側邊
520‧‧‧限位部
521‧‧‧限位邊
600‧‧‧第二內折板
610‧‧‧銜接部
611‧‧‧第二側邊
620‧‧‧限位部
621‧‧‧限位邊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與框體的分解示意圖。
第3圖為第2圖之防護角套攤平後之紙板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第4圖為第3圖之紙板結構作成之防護角套。
第5圖為第4圖之上視示意圖。
第6圖為第1圖之雙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與框體的分解示意圖。第3圖為第2圖之防護角套攤平後之紙板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20是用於套設於一框體30之其中一角隅部32,以保護框體30之角隅部32。框體30例如用來固定太陽能面板(未繪示),且框體30之角隅部32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34及一第二框背板36。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位於框體30之背面,並彼此垂直,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
也可以夾銳角或鈍角。其中,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20的材質例如為塑膠或紙板,下列描述將以紙板為例,亦即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20係透過一紙板結構10彎折而成,詳細描述如下。
如第3圖所示,折成防護角套20的紙板結構10包含一底板100、一頂板200、一第一連接板310、一第二連接板320、一第二側板400、一第一內折板500及一第二內折板600。
底板100具有貫穿紙板的一第一破口140,且底板100之外緣具有一第一底板折邊110、一第二底板折邊120及一底板斜邊130。底板斜邊130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110與第二底板折邊120。第一底板折邊110、一第二底板折邊120及一底板斜邊130不與第一破口140相連,並將第一破口140圍繞於內。底板100具有與第一破口140相連的一第三底板折邊150,且第三底板折邊150平行於第一底板折邊110。也就是說,第三底板折邊150為形成第一破口140之邊緣的一部分。
此外,第二底板折邊120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底板折邊110。實質上垂直是指第一底板折邊110與第二底板折邊120的夾角介於85度至95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底板折邊120實質上垂直於第一底板折邊110係為了匹配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間之夾角。若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間之夾角為鈍角,則第二底板折邊120與第一底板折邊110間的夾角亦等同於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間之夾角而為一鈍角。
頂板200具有貫穿紙板的一第二破口240,且頂板200之外緣具有一第一頂板折邊210、一第二頂板折邊220及一頂板斜邊230。頂板斜邊230
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10與第二頂板折邊220。第一頂板折邊210、一第二頂板折邊220及一頂板斜邊230不與第二破口240相連,並將第二破口240圍繞於內。頂板200具有與第二破口240相連的一第三頂板折邊250,且第三頂板折邊250平行於第一頂板折邊210。也就是說,第三頂板折邊250為形成第二破口240之邊緣的一部分。
此外,第一頂板折邊210平行於第一底板折邊110。第二頂板折邊220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10並平行於第二底板折邊120。第三頂板折邊250平行於第一頂板折邊210並與第二頂板折邊220保持間距。
第一連接板31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110。
第二連接板32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10。第二連接板320用以結合於第一連接板310而共同構成防護角套20一第一側板300。第二連接板320與第一連接板310間之結合方式例如為黏貼、卡合或借助釘書針來固定。
第二側板400之相對兩邊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120與第二頂板折邊220。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連接板310、第二連接板320及第二側板400之連接位置並不限於以上所述,舉例來說,第一連接板31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120,第二連接板32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二頂板折邊220,且第二側板400之相對兩邊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110與第一頂板折邊210。
第一內折板500包含一銜接部510及一限位部520。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三底板折邊150。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
510具有鄰近於第二底板折邊120的一第一側邊511,且第一側邊511連接於第三底板折邊150。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部520連接於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之第一側邊511,並自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朝第二側板400的方向凸出。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部520具有鄰近於第一連接板310之一限位邊521,且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板之限位邊521連接於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之第一側邊511。
第二內折板600的形狀相同於第一內折板500之形狀,亦包含一銜接部610及一限位部620。第二內折板600之銜接部610可彎折地連接於第三頂板折邊250。第二內折板600之銜接部610具有鄰近於第二頂板折邊220的一第二側邊611,第二側邊611連接於第三頂板折邊250。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部620連接於第二內折板600之銜接部610之第二側邊611,並自第二內折板600之銜接部610朝第二側板400的方向凸出。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部620具有鄰近於第二連接板320之一限位邊521,且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部620之限位邊621連接於第二內折板600之銜接部610之第二側邊611。
接著,針對框體30之尺寸進一步界定紙板結構10之內折板之尺寸。二銜接部510、610至第一側板300的最小距離D1(即第三底板折邊150至第一底板折邊110的距離或第三頂板折邊250至第一頂板折邊210的距離)大於等於第一框背板34的寬度W1(如第2圖所示),且二限位部520、620至第二側板400之最小距離D2小於第二框背板36的寬度W2(如第2圖所示)。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34的寬度W1等於第二框背板36的寬度W2。對應於第一框背板34的寬度W1等同於第二框背板36之寬度W2的框體30,第三底板折邊150至第一底板折邊110的距離D1應等於第一側邊
511至第二底板折邊120的距離D3。如此一來,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能夠較牢固地抵靠於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部520能夠較牢固地抵靠於第二框背板36,進而讓第一內折板500具有較佳的限位效果。
再者,第一側邊511至第二底板折邊120的最小距離D3與第二側邊611至第二頂板折邊220的最小距離D3大於等於第二框背板36的寬度W2(如第2圖所示)。
並且,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邊521至第三底板折邊150的距離D4與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邊621至第三頂板折邊250的距離D4大於或等於第二框背板36之厚度T1。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內折板500之形狀並不限於要相同於第二內折板600之形狀,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內折板500之形狀也可以異於第二內折板600之形狀,但較佳的是第一內折板500之第一側邊511、限位邊521與第一底板折邊110和第二底板折邊120之距離關係盡可能地與第二內折板600之第二側邊611、限位邊621與第一頂板折邊210和第二頂板折邊220的距離關係保持一致而讓防護角套20能夠共用於框體30之各角隅部32(進一步的描述容第6圖一併說明)。
請參閱第4圖。第4圖為第3圖之紙板結構作成之防護角套。
首先,上述紙板結構10沿第一底板折邊110、第二底板折邊120、第一頂板折邊210、第二頂板折邊220彎折第一連接板310、第二連接板320及第二側板400,使第一連接板310、第二連接板320及第二側板400分別垂直於底板100與頂板200。接著,再將第一連接板310結合於第二連接板320,以令第一連接板310與第二連接板320構成第一側板300。如此一來,底板100、第
一側板300、第二側板400及頂板200圍出形狀匹配於框體30形狀(如呈三角柱狀)的一套接空間22。防護角套20可套設於角隅部32,使角隅部32位於套接空間22內。此外,第一側板300之高度H1與第二側板400之高度H2皆等於框體30之總厚度T2,使得頂板200平行於底板100,以及讓防護角套20能套設於框體30之角隅部32。
請參閱第5圖。第5圖為第4圖之上視示意圖。
在本實施例中,因第一底板折邊110與第三底板折邊150間的距離等於第一頂板折邊210與第三頂板折邊250間的距離,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邊521至第三底板折邊150的距離等於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邊621至第三頂板折邊250的距離,且第一內折板500之形狀與第二內折板600之形狀相同,故防護角套20之第一內折板500正交投影至頂板200的投影面與第二內折板600完全重疊。
請參閱第6圖。第6圖為第1圖之雙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如第6圖所示,其中一個防護角套20套設於框體30右方之角隅部32,且第一內折板500的銜接部510抵靠於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部520抵靠於第二框背板36。第一內折板500可防止防護角套20脫離框體30右方之角隅部32,以令防護角套20可減輕框體30右方之角隅部32的撞擊程度。
另一個防護角套20套設於框體30左方之角隅部32,且第二內折板600的銜接部610同樣抵靠於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二內折板600之限位部620抵靠於框體30另一側的第二框背板36。第二內折板600可防止防護角套
20脫離框體30左方之角隅部32,以令防護角套20可減輕框體30左方之角隅部32的撞擊程度。
從上述可知,同一款防護角套20正轉與反轉恰可分別分別套設在框體30左側與右側之角隅部32,進而使同一款防護角套20可共用於框體30之每一個角隅部32。如此一來,生產製造商能夠簡化防護角套20之生產流程,進而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請參閱第7圖。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上述第1圖之實施例之防護角套20係套設於兩框背板之寬度相等之框體30,但並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防護角套20係套設於兩框背板之寬度相異之框體30。
詳細來說,如第7圖所示,因第三底板折邊150至第一底板折邊110的距離D1在設計上是對應於第一框背板34的寬度W1,以及第一側邊511至第二底板折邊120的距離D3在設計上是對應於第二框背板36的寬度W2,故對應於第一框背板34之寬度W1小於第二框背板36之寬度W2的框體30。如此一來,即使具第一框背板34與第二框背板360寬度相異,防護角套20套於框體30之角隅部32時,第一內折板500之銜接部510仍能夠較牢固地抵靠於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內折板500之限位部520能夠較牢固地抵靠於第二框背板36,進而讓第一內折板500具有較佳的限位效果。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由於底板與頂板皆具有內折板結構,故同一款防護角套正轉與反轉恰可分別分別套設在框體左側與右側之角隅部,進而使同一款防護角套可共用於框體
之每一個角隅部。如此一來,生產製造商能夠簡化防護角套之生產流程,進而提升生產效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雖然本新型之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新型申請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當可做些許之變更,因此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20‧‧‧防護角套
22‧‧‧套接空間
100‧‧‧底板
110‧‧‧第一底板折邊
120‧‧‧第二底板折邊
130‧‧‧底板斜邊
140‧‧‧第一破口
150‧‧‧第三底板折邊
200‧‧‧頂板
210‧‧‧第一頂板折邊
220‧‧‧第二頂板折邊
230‧‧‧頂板斜邊
240‧‧‧第二破口
250‧‧‧第三頂板折邊
300‧‧‧第一側板
310‧‧‧第一連接板
320‧‧‧第二連接板
400‧‧‧第二側板
500‧‧‧第一內折板
510‧‧‧銜接部
511‧‧‧第一側邊
520‧‧‧限位部
521‧‧‧限位邊
600‧‧‧第二內折板
610‧‧‧銜接部
611‧‧‧第二側邊
620‧‧‧限位部
621‧‧‧限位邊
Claims (20)
- 一種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位於該底板上,並與該底板保持一間距;一第一側板與一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底板與該頂板而令該底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該套接空間用以供該框體之該角隅部套設而令該底板或該頂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以及一第一內折板與一第二內折板,該第一內折板與該第二內折板各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該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該底板與該頂板,該二限位部自該二銜接部朝該第二側板凸出,其中,該二銜接部至該第一側板的最小距離大於等於該第一框背板的寬度,且該二限位部至該第二側板之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二框背板的寬度而用以令該二限位部之一扣抵於該第二框背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邊及一第二底板折邊,該頂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頂板折邊及一第二頂板折邊,該第一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該第一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與該底板連接處更具有一第三底板折邊,該第三底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並與該第二底板折邊 保持間距,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該第二內折板與該頂板連接處更具有一第三頂板折邊,該第三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頂板折邊,並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保持間距,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三頂板折邊,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三底板折邊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三頂板折邊間的距離。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二限位部各具有鄰近於該第一側板之一限位邊,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底板折邊的距離等於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頂板折邊的距離。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底板折邊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該第二框背板之厚度。
-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最小距離,且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最小距離小於該銜接部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最小距離。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更具有一底板斜邊,該底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且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底板折邊及該底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一內折板,該頂板更具有一頂板斜邊,該頂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且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及該頂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二內折板。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正交投影至該頂板的投影面與該該第二內折板完全重疊。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銜接部具有鄰近於該第二底板折邊的一第一側邊,該第一側邊連接於該第三底板折邊,且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距離異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至該第一底板折邊的距離,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銜接部具有鄰近於該第二頂板折邊的一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連接於該第三頂板折邊,且該第二側邊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距離異於該第三頂板折邊至該第一頂板折邊的距離。
- 一種用以折成一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該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紙板結構包含: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折邊、一第二底板折邊及一第三底板折邊,該第二底板折邊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三底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並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保持間距;一頂板,具有一第一頂板折邊、一第二頂板折邊及一第三頂板折邊,該第一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該第三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頂板折邊並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保持間距;一第一連接板,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一第二連接板,連接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連接板用以結合於該第一連接板而共同構成該防護角套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該第二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以及一第一內折板與一第二內折板,該第一內折板與該第二內折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該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與該第三 頂板折邊,該二限位部分別自該二銜接部朝該第二側板凸出,其中,該二銜接部至該第一側板的最小距離大於等於該第一框背板的寬度,且該二限位部至該第二側板之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二框背板的寬度。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紙板結構,其中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三底板折邊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三頂板折邊間的距離。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紙板結構,其中該二限位部各具有一限位邊,該二限位邊分別鄰近於該第一連接板與該第二連接板,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底板折邊的距離等於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頂板折邊的距離。
- 如請求項12所述之紙板結構,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底板折邊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該第二框背板之厚度。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紙板結構,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最小距離,且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最小距離小於該第三頂板折邊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最小距離。
- 如請求項10所述之紙板結構,其中該底板更具有一底板斜邊,該底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且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底板折邊及該底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一內折板,該頂板更具有一頂板斜邊,該頂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且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及該頂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二內折板。
- 一種防護角套,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 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位於該底板上,並與該底板保持一間距;一第一側板與一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底板與該頂板而令該底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該角隅部位於該套接空間用內,且該底板或該頂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以及一第一內折板與一第二內折板,該第一內折板與該第二內折板包含一銜接部及一限位部,該二銜接部分別可彎折地連接於該底板與該頂板,該二限位部自該二銜接部朝該第二側板凸出,當該底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時,該第一內折板自該底板翻折而位於該套接空間內,使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與該底板間形成一間隙,且該第二框背板之部分夾於該底板與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部之間而防止該角隅部自該套接空間脫出,當該頂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時,該第二內折板自該頂板翻折而位於該套接空間內,使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部與該頂板間形成一間隙,且該第二框背板之部分夾於該頂板與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限位部之間而防止該角隅部自該套接空間脫出。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邊及一第二底板折邊,該頂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頂板折邊及一第二頂板折邊,該第一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該第一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側板之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第二底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 該第一內折板與該底板連接處更具有一第三底板折邊,該第三底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並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保持間距,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該第二內折板與該頂板連接處更具有一第三頂板折邊,該第三頂板折邊平行於該第一頂板折邊,並與該第二頂板折邊保持間距,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銜接部連接於該第三頂板折邊,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三底板折邊間的距離等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三頂板折邊間的距離,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限位邊至該第三底板折邊的距離大於或等於該第二框背板之厚度。
- 如請求項17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更具有一底板斜邊,該底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二底板折邊,該底板具有一第一破口,該第三底板折邊位於該第一破口之部分邊緣,且該第一底板折邊、該第二底板折邊及該底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一破口,該頂板更具有一頂板斜邊,該頂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頂板折邊與該第二頂板折邊,該頂板具有一第二破口,該第三頂板折邊位於該第二破口之部分邊緣,且該第一頂板折邊、該第二頂板折邊及該頂板斜邊共同圍繞該第二破口。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正交投影至該頂板的投影面與該該第二內折板完全重疊。
- 如請求項16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內折板之該銜接部具有鄰近於該第二底板折邊的一第一側邊,該第一側邊連接於該第三底板折邊,且該第一側邊至該第二底板折邊的距離異於該第三底板折邊至該第一底板折邊的距離,該第二內折板之該銜接部具有鄰近於該第二頂板折邊的一第二側邊,該第二側邊連接於該第三頂板折邊,且該第二側邊至該第二頂板折邊的距離異 於該第三頂板折邊至該第一頂板折邊的距離。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21919U TWM500083U (zh) | 2014-12-10 | 2014-12-10 |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CN201520094683.1U CN204473489U (zh) | 2014-12-10 | 2015-02-10 |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3221919U TWM500083U (zh) | 2014-12-10 | 2014-12-10 |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00083U true TWM500083U (zh) | 2015-05-01 |
Family
ID=53629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3221919U TWM500083U (zh) | 2014-12-10 | 2014-12-10 |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4473489U (zh) |
TW (1) | TWM5000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7981B (zh) * | 2018-05-29 | 2019-05-01 | 新加坡商法科达拉有限公司 | 可伸縮調整的防撞充氣護角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50950A (zh) * | 2021-08-17 | 2021-11-16 |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c面边框光伏组件防护件 |
-
2014
- 2014-12-10 TW TW103221919U patent/TWM500083U/zh unknown
-
2015
- 2015-02-10 CN CN201520094683.1U patent/CN20447348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57981B (zh) * | 2018-05-29 | 2019-05-01 | 新加坡商法科达拉有限公司 | 可伸縮調整的防撞充氣護角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4473489U (zh) | 2015-07-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57184B2 (en) | Foldable paper box | |
WO2014075328A1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组件的包装盒 | |
US20160167857A1 (en) | Package box | |
TWM500083U (zh) |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
TWI589495B (zh) | 包裝箱 | |
KR101489150B1 (ko) | 플라스틱 골판지 박스 | |
JP4936933B2 (ja) | 梱包用トレイ | |
KR20200079728A (ko) | 조립이 간편한 포장용 박스 | |
TWM496624U (zh) | 包裝用盤 | |
TWM501415U (zh) | 防護角套 | |
TWI426041B (zh) | 包裝結構 | |
TWM485882U (zh) | 防護角套及用以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 |
TWI499543B (zh) | 緩衝包裝結構 | |
JP2011168298A (ja) | 緩衝体 | |
TWI415773B (zh) | 緩衝結構 | |
TWM498081U (zh) | 伸縮護蓋 | |
TWM502019U (zh) | 包裝用緩衝結構 | |
JP2014091548A (ja) | コーナーパッド | |
TWI592344B (zh) | 包裝盒 | |
TWM484970U (zh) | 護角結構 | |
JP3198613U (ja) | 梱包材および梱包体 | |
TW201309556A (zh) | 包裝箱及其包裝方法 | |
TWM549215U (zh) | 瓶器收納盒 | |
TWI597217B (zh) | 包裝緩衝結構 | |
TWI597216B (zh) | 包裝緩衝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