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01415U - 防護角套 - Google Patents

防護角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01415U
TWM501415U TW104200790U TW104200790U TWM501415U TW M501415 U TWM501415 U TW M501415U TW 104200790 U TW104200790 U TW 104200790U TW 104200790 U TW104200790 U TW 104200790U TW M501415 U TWM501415 U TW M501415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edge
bottom plate
flange
plat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2007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Pei-Lun Chien
Li-Wei Chang
Yu-Chuan Chua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1042007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01415U/zh
Priority to CN201520125588.3U priority patent/CN204473494U/zh
Publication of TWM5014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01415U/zh

Links

Landscapes

  • Buffer Packaging (AREA)

Description

防護角套
本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防護角套,特別是一種具壓折結構的防護角套。
一般易碎產品(如玻璃、顯示面板或太陽能面板)在運送的過程中,容易因非預期之撞擊或摩擦而有破碎或磨損的風險。因此,運送廠商普遍的作法為將紙板或緩衝軟墊完整包覆易碎產品之角落處,以降低易碎產品發生破損的機會。
以防護角套為例,將防護角套套設於易碎產品之各角落時,除了能夠防護易碎產品之角落處,當各易碎產品相堆疊時,更能夠隔開各易碎產品,以避免各易碎產品磨擦損毀。為了讓防護角套能更穩固地套設於易碎產品之角隅部,一般會在易碎產品與防護角套上面設計相匹配的扣合結構,以藉由相匹配之扣合結構來降低防護角套脫落的機率。然而,若運送過程較為顛簸,強大的晃動與撞擊外力則有可能讓扣合在一起的扣合結構脫離,使得防護角套仍有脫落的風險。因此,如何降低已相扣合之扣合結構在運送過程中彼此脫離的機率,以有效提升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本新型是關於一種防護角套,藉以降低已相扣合之扣合結構在運送過程中彼此脫離的機率,以有效提升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本新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 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一頂板、一第一側板、一第二側板及一壓折板。底板具有相異兩側的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頂板位於底板上方。第一側板與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底板與頂板而令底板、第一側板、第二側板及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套接空間用以供框體之角隅部套設而令底板抵靠於第一框背板與第二框背板。壓折板包含一第一板件及一第二板件。第一板件與第二板件以一壓折線相連。第一板件連接於第一邊緣。第二板件連接於第二邊緣,令壓折板遮蓋至少部分套接空間,且第一板件之最大寬度與第二板件之最大寬度的總合大於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最大間距,令壓折板自底板朝靠近頂板的方向凹陷或朝遠離頂板的方向鼓起。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藉由壓折板之第一板件之最大寬度與壓折板之第二板件之最大寬度的總合大於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最大間距的設計,使用者可透過上扳或下壓的簡單操作讓壓折板具有鼓起狀態與凹陷狀態。當壓折板處於鼓起狀態(即壓折板朝遠離頂板的方向鼓起)時,可讓防護角套能夠套入框體之角隅部或脫離框體之角隅部,而當壓折板處於凹陷狀態時,可讓壓折板重新抵靠於框體之內側而讓防護角套侷限於框體之角隅部。如此一來,可透過壓折板之設計來降低防護角套非預期脫離框體的機率,以有效提升運送過程中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5‧‧‧紙板結構
10a、10b、10c‧‧‧防護角套
20‧‧‧框體
22‧‧‧角隅部
24‧‧‧第一框背板
26‧‧‧第二框背板
100‧‧‧底板
101‧‧‧第一底板折邊
102‧‧‧第二底板折邊
103‧‧‧底板斜邊
104‧‧‧第一邊緣
104a‧‧‧接著段
104b‧‧‧分離段
105‧‧‧第二邊緣
105a‧‧‧接著段
105b‧‧‧分離段
106‧‧‧第三邊緣
110‧‧‧第一延伸板件
111‧‧‧第一缺口
120‧‧‧第二延伸板件
121‧‧‧第二缺口
130‧‧‧銜接板件
140‧‧‧套接空間
150‧‧‧讓位開孔
200‧‧‧頂板
201‧‧‧第一頂板折邊
202‧‧‧第二頂板折邊
203‧‧‧頂板斜邊
300‧‧‧第一側板
400‧‧‧第二側板
500‧‧‧壓折板
501‧‧‧外側緣
502‧‧‧內側緣
505‧‧‧壓折線
510‧‧‧第一板件
520‧‧‧第二板件
521‧‧‧第一連接板件
522‧‧‧第二連接板件
530‧‧‧銜接部
540‧‧‧延伸部
610‧‧‧第一止擋板件
620‧‧‧第二止擋板件
630‧‧‧卡合板件
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
第2圖為第1圖之分解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之側視示意圖。
第4A圖與第4B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卡合於框體的作動示意圖。
第5圖為第2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
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立體示意圖。
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上視示意圖。
第8圖為根據本新型第四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立體示意圖。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第1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一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套設於框體的立體示意圖。第2圖為第1圖之分解示意圖。第3圖為第1圖之側視示意圖。
如第1圖與第2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a,用以套設於一框體20之其中一角隅部22,以保護框體20之角隅部22。框體20例如用來固定太陽能面板(未繪示),且框體20之角隅部22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24及一第二框背板26。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位於框體20之背面,並彼此垂直,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也可以夾銳角或鈍角。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等寬度,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亦可為非等寬度。
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a的材質例如為塑膠或紙板。防護角套10a包含一底板100、一頂板200、一第一側板300、一第二側板400及一壓折板500。
底板100具有一第一底板折邊101、一第二底板折邊102、一底板斜邊103、一第一邊緣104及一第二邊緣105。第一底板折邊101之一端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102之一端,且底板斜邊103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101之另一端與第二底板折邊102之另一端。第一邊緣104與第二邊緣105分別自底板斜邊103向內延伸並相交。
詳細來說,底板100包含一第一延伸板件110、一第二延伸板件120及一銜接板件130。第一延伸板件110具有相對的第一底板折邊101及第一邊緣104。第一延伸板件110以第一底板折邊101連接於第一側板300。第二延伸板件120具有相對的一第二底板折邊102及第二邊緣105。第二延伸板件120以第二底板折邊102連接於第二側板400,銜接板件130連接於第二延伸板件120,且銜接板件130疊設並固定於第一延伸板件110。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邊緣104實質上平行於第一底板折邊101,並與第二底板折邊102分離,第二邊緣105實質上平行於第二底板折邊102,並與第一底板折邊101分離,其中,第一邊緣104與第一底板折邊101之最小距離D1大於第一框背板24之寬度W1,第二邊緣105與第二底板折邊102之最小距離D2大於第二框背板26之寬度W2。再者,第一邊緣104及第二邊緣105與第一底板折邊101或第二底板折邊102之長度比值大於1/2,且小於1。也就是說,第一底板折邊101、第二底板折邊102及底板斜邊103所圍繞出之區域與第一邊緣104、第二邊緣105和底板斜邊103所圍繞出之區域為相似三角形。
此外,本實施例之第一底板折邊101及第二底板折邊102之長度實質上相等,且第一邊緣104及第二邊緣105之長度實質上相等,使得第一底板折邊101、第二底板折邊102及底板斜邊103及其延伸線所圍繞出之區域與第 一邊緣104、第二邊緣105和底板斜邊103所圍繞出之區域皆為等腰三角形。
頂板200位於底板100上方。在本案圖式中,頂板200位於底板100底下,是為了能清楚呈現壓折板500的特徵。為避免在方向上產生混淆,特定義是上方是以z軸坐標作為參考值。頂板200之z軸坐標大於底板100之z軸坐標,故定義頂板200位於底板100之上方。此外一頂板200具有一第一頂板折邊201、一第二頂板折邊202及一頂板斜邊203第一頂板折邊201之一端連接於第二頂板折邊202之一端,且頂板斜邊203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01之另一端與第二頂板折邊202之另一端。
第一側板300之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於第一底板折邊101與第一頂板折邊201,且第二側板400之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102與第二頂板折邊202,以令底板100、第一側板300、第二側板400及頂板200圍出一套接空間140。套接空間140用以供框體20之角隅部22套設而令底板100抵靠於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
在本實施例中,底板100之第一邊緣104與第二邊緣105各包含一接著段104a及一分離段104b。第一邊緣104之接著段104a與第二邊緣105之接著段105a分別連接於底板斜邊103,且第一邊緣104之分離段104b與第二邊緣105之分離段105b相交。壓折板500包含一第一板件510及一第二板件520。第一板件510與第二板件520以一壓折線505相連。第一板件510連接於第一邊緣104之接著段104a。第二板件520連接於第二邊緣105之接著段104a,令壓折板500遮蓋至少部分套接空間140。除此之外,如第3圖所示,第一板件510之最大寬度D3與第二板件520之最大寬度D4的總合大於第一邊緣104與第二邊緣105之最大間距D5,令壓折板500自底板100朝靠近頂板200的方向 凹陷(如第1圖所示)或朝遠離頂板200的方向鼓起(如第2圖所示)而可形成立體狀的限位結構。其中,在本實施例中,壓折板500下凹的深度D6或突出的高度大於第一側板300寬度D7的一半,小於第一側板300之寬度D7,以提升壓折板500的限位效果。
此外,由於壓折板500之相對兩側皆連接於底板100,壓折板500與底板100間的連接強度較強,故壓折板500受到外力撞擊時,較不易與底板100分離而可提升壓折板500的可靠度。
本實施例之第二板件520係由兩層板材疊合而成。詳細來說,第二板件520包含一第一連接板件521及一第二連接板件522。第一連接板件521以一壓折線505連接於第一板件510,第二連接板件522連接於第二邊緣105之接著段104a,且第一連接板件521與第二連接板件522相疊並貼合以構成第二板件520。
此外,壓折板500具有相對的一外側緣501及一內側緣502。外側緣501與底板斜邊103相連,且底板100之第一邊緣104及第二邊緣105與壓折板500之內側緣502共同圍繞形成有一讓位開孔150。讓位開孔150的目的在於讓壓折板500在相對底板100彎折的過程中不致於和底板100產生干涉,進而提升壓折板500操作上的流暢度。
在本實施例及其他實施例中,第一延伸板件110更具有一第一缺口111。第一缺口111自第一邊緣104之分離段104b朝向第一側板300凹陷。第二延伸板件120更具有一第二缺口121。第二缺口121自第二邊緣105之分離段105b朝向第二側板400凹陷。防護角套10a更包含一第一止擋板件610及一第二止擋板件620。第一止擋板件610連接於第一板件510,並位於第一缺口 111。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一延伸板件110分別用以抵靠於第一框背板24之相對兩側。第二止擋板件620連接於第二連接板件522,並位於第二缺口121。第二止擋板件620與第二延伸板件120分別用以抵靠於第二框背板26之相對兩側。藉由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的設置能進一步提升防護角套10a與框體20組裝的牢固度,進而降低防護角套10a脫離框體20的機率,以及有效提升防護角套10a對於被套設物品的防護效果。
請參閱第4A圖與第4B圖。第4A圖與第4B圖為第1圖之防護角套卡合於框體的作動示意圖。
如第4A圖所示,先將防護角套10a之壓折板500彎折至朝遠離頂板200方向鼓起的狀態(沿箭頭a所指示的方向),以令壓折板500不會干涉到防護角套10a之套設。接著,將防護角套10a套設於框體20之其中一角隅部22,以令第一側板300與第二板側分別抵靠於框體20之外側,且底板100與頂板200分別抵靠於框體20之上下兩側。
如第4B圖所示,再將防護角套10a之壓折板500反向壓回至朝靠近頂板200方向凹陷的狀態(沿箭頭c所指示的方向),以令壓折板500重新回到套接空間140內並抵靠於框體20之內側,以藉由壓折板500的限制來避免防護角套10a脫離框體20。
此外,在防護角套10a之壓折板500反向壓回至朝靠近頂板200方向凹陷的狀態(沿箭頭c所指示的方向)時,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會分別順勢扣合於第一框背板24面向頂板200之一側與第二框背板26面向頂板200之一側。如此一來,除了可避免壓折板500非預期地回至朝遠離頂板200方向鼓起的狀態而讓壓折板500保持限位效果外,更因為第一框背板24夾 設於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一延伸板件110之間,以及第二框背板26夾設於第二止擋板件620與第二延伸板件120之間,故能藉此進一步降低防護角套10a脫離框體20的機率。
從上述作動可知,透過壓折板500、第一止擋板件610及第二止擋板件620可降低防護角套10a在運送過程中脫離框體20的機率,進而有效提升防護角套10a的防護效果(如對太陽能面板的防護效果),但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a除了可提升與框體20間的組裝強度外,更能進一步節省材料成本。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閱第5圖。第5圖為第2圖之防護角套攤開的平面示意圖。
折成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a之紙板結構5包含一頂板200、一第一側板300、一第二側板400、一第一延伸板件110、一第二延伸板件120、一第一板件510、一第一連接板件521、一銜接板件130、一第二連接板件522、一第一止擋板件610及一第二止擋板件620。
頂板200具有一第一頂板折邊201、一第二頂板折邊202及一頂板斜邊203。第一頂板折邊201之一端連接於第二頂板折邊202之一端,且頂板斜邊203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01之另一端與第二頂板折邊202之另一端。
第一側板300與第二側板400分別連接於第一頂板折邊201與第二頂板折邊202。
第一延伸板件110具有相對的一第一底板折邊101及一第一邊緣104。第一延伸板件110之第一底板折邊101連接於第一側板300。第一邊緣104包含相連的一接著段104a及一分離段104b。第一邊緣104之分離段104b具有 一第一缺口111。第一缺口111自第一邊緣104朝向第一底板折邊101的方向凹陷。
第二延伸板件120具有一第二底板折邊102、一第二邊緣105及一第三邊緣106。第二邊緣105相對於第二底板折邊102。第三邊緣106連接於第二底板折邊102及第二邊緣105。第二延伸板件120之第二底板折邊102連接於第二側板400。第一延伸板件110於遠離第一側板300之一側具有一第一邊緣104。第二延伸板件120具有一第二邊緣105及一第三邊緣106。第二邊緣105位於第二延伸板件120遠離第二側板400之一側。第二邊緣105各包含一接著段105a及一分離段105b。第二邊緣105之分離段105b具有一第二缺口121。第二缺口121自第二邊緣105朝向第二底板折邊102的方向凹陷。第三邊緣106連接於第二邊緣105之分離段105b及第二底板折邊102。
第一板件510連接於第一延伸板件110之第一邊緣104之接著段104a。第一連接板件521連接於第一板件510之一側。
第二連接板件522連接於第二延伸板件120之第二邊緣105之接著段105a。銜接板件130連接於第二延伸板件120之第三邊緣106。
第一止擋板件610連接於第一板件510靠近第一延伸板件110之一側,並位於第一缺口111內。第二止擋板件620連接於第二連接板件522靠近第二延伸板件120之一側,並位於第二缺口121內。
銜接板件130例如透過黏貼的方式結合於第一延伸板件110,以令第一延伸板件110、第二延伸板件120及銜接板件130共同拼接出平行於頂板200之一底板100(如第1、2圖所示)。第一連接板件521例如透過黏貼的方式結合於第二連接板件522,以令第一連接板件521及第二連接板件522構成一第二 板件520,且第一板件510與第二板件520共同拼接出可相對凹陷或相對鼓起的壓折板500(如第1、2圖所示)。
上述之紙板結構5幾乎呈對稱排列。即,以對稱軸L來看,第一側板300與第二側板400、第一延伸板件110與第二延伸板件120、第一板件510與第二連接板件522皆互為軸對稱,僅銜接板件130與第一連接板件521非互為軸對稱而已。上述近對稱式排列與拼接式底板100將有助於減少紙板結構5的黏著面積,進而降低紙板結構5的紙張用量。如此一來,將可進一步降低防護角套10a的材料成本。
請參閱第6圖至第8圖。第6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二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立體示意圖。第7圖為根據本新型第三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上視示意圖。第8圖為根據本新型第四實施例所述之防護角套的立體示意圖。第6圖至第8圖的實施例與上述第1圖之實施例相異,故僅針對相異處進行說明。
第1圖之實施例係藉由壓折板500、第一止擋板件610及第二止擋板件620來共同避免防護角套10a脫離框體20。但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單靠壓折板500與框體20間之干涉來避免防護角套10a脫離框體20。即如第6圖所示,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b不具有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僅單靠壓折板500所提供之限位能力來避免防護角套10b脫離框體20。
上述第1圖之壓折板500之相對兩側分別設有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但並不以此為限,如第7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壓折板500之相對兩側並未設有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但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c更包含一卡合板件630。卡合板件630凸出於壓折板500之內側緣 502。在防護角套10c之壓折板500位於朝靠近頂板200方向凹陷的狀態時,卡合板件630會扣合於第一框背板24(如第2圖所示)面向頂板200之一側與第二框背板264(如第2圖所示)面向頂板200之一側。如此一來,除了可藉由卡合板件630避免壓折板500非預期地回至朝遠離頂板200方向鼓起的狀態而喪失限位效果外,更因為第一框背板24夾設於卡合板件630與第一延伸板件110之間,以及第二框背板26夾設於卡合板件630與第二延伸板件120之間,故能藉此進一步降低防護角套10c脫離框體20的機率。
此外,如第7圖所示,卡合板件630正投影至頂板200的投影平落於讓位開孔150正投影至頂板200之投影區域內,且卡合板件630之投影面積不大於讓位開孔150之投影面積。如此一來,可避免卡合板件630與底板100產生干涉與避免造成壓折板500操作上的不順暢。
如第8圖所示,在本實施例之防護角套10d中,在壓折板500上更定義出較靠近底板折邊的一銜接部530及較遠離底板折邊的一延伸部540。銜接部530之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於第一邊緣104之接著段104a及第二邊緣105之接著段104a。延伸部540介於第一邊緣104之分離段104b與第二邊緣105之分離段104b之間,並與第一邊緣104和第二邊緣105相分離。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分別連接於延伸部540之相對兩側,並與銜接部530相分離,藉此能讓使用者更易於將第一止擋板件610與第二止擋板件620塞入第一框背板24與第二框背板26靠近頂板200之一側而提升防護角套10d與框體20間的組裝效率。
根據上述實施例所揭露之防護角套,藉由壓折板之第一板件之最大寬度與壓折板之第二板件之最大寬度的總合大於第一邊緣與第二邊緣之最大 間距的設計,使用者可透過上扳或下壓的簡單操作讓壓折板具有鼓起狀態與凹陷狀態。當壓折板處於鼓起狀態(即壓折板朝遠離頂板的方向鼓起)時,可讓防護角套能夠套入框體之角隅部或脫離框體之角隅部,而當壓折板處於凹陷狀態時,可讓壓折板重新抵靠於框體之內側而讓防護角套侷限於框體之角隅部。如此一來,可透過壓折板之設計來降低防護角套非預期脫離框體的機率,以有效提升運送過程中防護角套對於易碎產品的防護效果。
在部分實施例中,第一止擋板件與第二止擋板件分別設於壓折板之相對兩側,並用以抵靠於各框背板面向頂板之一側。藉由第一止擋板件與第二止擋板件的限位來避免壓折板非預期地解除對框體的限位能力,以進一步地提升防護角套與框體間的套接可靠度。
在部分實施例中,卡合板件設於壓折板之內側緣,並用以抵靠於各框背板面向頂板之一側。藉由卡合板件的限位來避免壓折板非預期地解除對框體的限位能力,以進一步地提升防護角套與框體間的套接可靠度。
雖然本新型之實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舉凡依本新型申請範圍所述之形狀、構造、特徵及精神當可做些許之變更,因此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a‧‧‧防護角套
20‧‧‧框體
22‧‧‧角隅部
24‧‧‧第一框背板
26‧‧‧第二框背板
100‧‧‧底板
101‧‧‧第一底板折邊
102‧‧‧第二底板折邊
103‧‧‧底板斜邊
104‧‧‧第一邊緣
104a‧‧‧接著段
104b‧‧‧分離段
105‧‧‧第二邊緣
105a‧‧‧接著段
105b‧‧‧分離段
110‧‧‧第一延伸板件
120‧‧‧第二延伸板件
130‧‧‧銜接板件
140‧‧‧套接空間
200‧‧‧頂板
201‧‧‧第一頂板折邊
202‧‧‧第二頂板折邊
203‧‧‧頂板斜邊
300‧‧‧第一側板
400‧‧‧第二側板
500‧‧‧壓折板
510‧‧‧第一板件
520‧‧‧第二板件
521‧‧‧第一連接板件
522‧‧‧第二連接板件

Claims (15)

  1. 一種防護角套,用以套設於一框體之其中一角隅部,該角隅部包含相交之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該防護角套包含:一底板,具有相異兩側的一第一邊緣及一第二邊緣;一頂板,位於該底板上方;一第一側板與一第二側板,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的相對兩邊分別連接於該底板與該頂板而令該底板、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側板及該頂板圍出一套接空間,該套接空間用以供該框體之該角隅部套設而令該底板抵靠於該第一框背板與該第二框背板;以及一壓折板,包含一第一板件及一第二板件,該第一板件與該第二板件以一壓折線相連,該第一板件連接於該第一邊緣,該第二板件連接於該第二邊緣,令該壓折板遮蓋至少部分該套接空間,且該第一板件之最大寬度與該第二板件之最大寬度的總合大於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之最大間距,令該壓折板自該底板朝靠近該頂板的方向凹陷或朝遠離該頂板的方向鼓起。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折邊、一第二底板折邊及一底板斜邊,該第一底板折邊之一端連接於該第二底板折邊之一端,該底板斜邊之相對兩端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之另一端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之另一端,該第一側板與該第二側板分別連接於該第一底板折邊與該第二底板折邊,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分別自該底板斜邊向內延伸並相交。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底板折邊及該第二底板折邊之長度實質上相等,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邊緣之長度實質上相等,且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邊緣與該第一底板折邊或該第二底板折邊之比值介於1/2至1之間。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邊緣分別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及該第二底板折邊。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邊緣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一底板折邊,並與該第二底板折邊分離,該第二邊緣實質上平行於該第二底板折邊,並與該第一底板折邊分離,其中,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一底板折邊之最小距離大於該第一框背板之寬度,該第二邊緣與該第二底板折邊之最小距離大於該第二框背板之寬度。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一邊緣與該第二邊緣各包含一接著段及一分離段,該第一邊緣之該接著段與該第二邊緣之該接著段分別連接於該底板斜邊,該第一邊緣之該分離段與該第二邊緣之該分離段相交,該第一板件與該第二板件分別連接於該第一邊緣之該接著段與該第二邊緣之該接著段。
  7. 如請求項5所述之防護角套,更包含一第一止擋板件,該底板具有自該第一邊緣之該分離段朝向該第一側板凹陷的一第一缺口,該第一止擋板件連接於該第一板件,並位於該第一缺口,該第一止擋板件與該底板分別用以位於該第一框背板之相對兩側。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防護角套,更包含一第二止擋板件,該底板具有自該第二邊緣之該分離段朝向該第二側板凹陷的一第二缺口,該第二止擋板件連接於該第二板件,並位於該第二缺口,該第二止擋板件與該底板分別用以位於該第二框背板之相對兩側。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壓折板具有相對的一外側緣及一內側緣,該外側緣與該底板斜邊相連,且該底板之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邊緣與該 壓折板之內側緣共同圍繞形成有一讓位開孔。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防護角套,更包含一卡合板件,該卡合板件凸出於該壓折板之該內側緣。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卡合板件的面積不大於該讓位開孔的面積。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當該壓折板自該底板朝靠近該頂板的方向凹陷時,該壓折板下凹的深度大於該第一側板之寬度的一半,小於該第一側板之寬度。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底板包含一第一延伸板件、一第二延伸板件及一銜接板件,該第一延伸板件以該第一底板折邊連接於該第一側板,該第二延伸板件以該第二底板折邊連接於該第二側板,該銜接板件連接於該第二延伸板件,且該銜接板件疊設並固定於該第一延伸板件。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該第二板件更包含一第一連接板件及一第二連接板件,該第一連接板件以該壓折線連接於該第一板件,該第二連接板件以該第二邊緣連接於該底板。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防護角套,其中於該壓折板上更定義出較靠近該底板折邊的一銜接部及較遠離該底板折邊的一延伸部,該銜接部之相對兩側分別連接於該第一邊緣及該第二邊緣,以及該延伸部之相對兩側分別緊鄰但與該第一邊緣和該第二邊緣相分離。
TW104200790U 2015-01-16 2015-01-16 防護角套 TWM5014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790U TWM501415U (zh) 2015-01-16 2015-01-16 防護角套
CN201520125588.3U CN204473494U (zh) 2015-01-16 2015-03-04 防护角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4200790U TWM501415U (zh) 2015-01-16 2015-01-16 防護角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1415U true TWM501415U (zh) 2015-05-21

Family

ID=53629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200790U TWM501415U (zh) 2015-01-16 2015-01-16 防護角套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73494U (zh)
TW (1) TWM50141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0099A (zh) * 2015-07-09 2015-10-14 常熟市华能水处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无框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护角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231128B (zh) * 2022-08-23 2023-11-28 横店集团得邦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led面板灯边角保护结构及其实现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80099A (zh) * 2015-07-09 2015-10-14 常熟市华能水处理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无框架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的护角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3494U (zh) 2015-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11557B (zh) 托盘和包装装置
TWM501415U (zh) 防護角套
TWI498259B (zh) 套角及其板材
US10870523B2 (en) Corner protector
TWM506802U (zh) 防護角套
US20160096640A1 (en) Fragile item packaging
JP2015127208A (ja) 物品運送用梱包具
JP4936933B2 (ja) 梱包用トレイ
JP2008074431A (ja) 包装体
TWM500083U (zh)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JP6566448B2 (ja) ダブルカートンクリップ
US20080131225A1 (en) Protection member
JP7190990B2 (ja) 包装緩衝材
JP5595013B2 (ja) 段ボール箱
TWI675783B (zh) 緩衝包裝結構及包裝板材
CN206734987U (zh) 一种包装缓冲装置
JP4969879B2 (ja) 段ボール製のコーナー保護材
JP2015058945A (ja) 高さ可変箱
JP7446395B1 (ja) コーナーパッド
KR102502742B1 (ko) 포장 상자
JP5528403B2 (ja) 包装箱
CN217436424U (zh) 一种用于烤炉包装的折叠式瓦楞纸板
KR101423943B1 (ko) 골판지를 이용한 모서리 보호구 제조방법
CN217477995U (zh) 护角、护角组件以及安装有护角组件的光伏组件
JP2014005054A (ja) 緩衝機能付き包装用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