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4473489U -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 Google Patents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73489U
CN204473489U CN201520094683.1U CN201520094683U CN204473489U CN 204473489 U CN204473489 U CN 204473489U CN 201520094683 U CN201520094683 U CN 201520094683U CN 204473489 U CN204473489 U CN 20447348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anging
base plate
top board
flap
protection ang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2009468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立伟
简培伦
陈信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7348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7348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ackaging Frangible Articles (AREA)
  • Cartons (AREA)

Abstract

一种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防护角套用以套设于角隅部,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防护角套包含底板、顶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第一内折板及第二内折板。顶板位于底板上方,且底板、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及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套接空间用以供角隅部套设。第一内折板与第二内折板各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二衔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底板与顶板。二限位部自二衔接部朝第二侧板凸出。其中,衔接部至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第一框背板的宽度,且限位部至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第二框背板的宽度而用以令二限位部之一扣抵于第二框背板。

Description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特别是一种可具共用特性的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易碎产品(如玻璃、显示面板或太阳能面板)在运送的过程中,容易因非预期的撞击或摩擦而有破碎或磨损的风险。因此,运送厂商普遍的作法为将纸板或缓冲软垫完整包覆易碎产品的角落处,以降低易碎产品发生破损的机会。
以防护角套为例,将防护角套套设于易碎产品的各角落时,除了能够防护易碎产品的角落处,当各易碎产品相堆叠时,更能够隔开各易碎产品,以避免各易碎产品磨擦损毁。为了让防护角套能更稳固地套设于易碎产品的角隅部,一般会在易碎产品与防护角套上面设计相匹配的扣合结构。然而,上述作法强化了易碎产品与防护角套间组装强度,但却会令防护角套具有方向上的使用限制。也就是说,套设于易碎产品右侧的防护角套往往无法共用地套设于易碎产品左侧。如此一来,防护角套的制造厂商将必须分别制造出供易碎产品左、右侧角落套设的两款防护角套,也就是必须生产左右相对称的两款防护角套,进而衍生出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生产效率的降低等问题。因此,如何设计出具共用性的防护角套,以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将是本领域应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以改善防护角套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与生产效率的降低等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中,该防护角套包含:
一底板;
一顶板,位于该底板上,并与该底板保持一间距;
一第一侧板与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底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该套接空间供该框体的该角隅部套设且该底板或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各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能弯折地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二限位部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其中,该二衔接部至该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该第一框背板的宽度,且该二限位部至该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宽度,该二限位部之一扣抵于该第二框背板。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边及一第二底板折边,该顶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顶板折边及一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一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与该底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内折板与该顶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二限位部各具有邻近于该第一侧板的一限位边,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等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顶板折边的距离。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且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衔接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内折板,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内折板。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正交投影至该顶板的投影面与该第二内折板完全重叠。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底板折边的一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且该第一侧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一底板折边的距离,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顶板折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且该第二侧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一顶板折边的距离。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以折成一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该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中,该纸板结构包含:
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折边、一第二底板折边及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
一顶板,具有一第一顶板折边、一第二顶板折边及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
一第一连接板,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
一第二连接板,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连接板结合于该第一连接板而共同构成该防护角套一第一侧板;
一第二侧板,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二限位部分别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其中,该二衔接部至该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该第一框背板的宽度,且该二限位部至该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宽度。
上述的纸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
上述的纸板结构,其中,该二限位部各具有一限位边,该二限位边分别邻近于该第一连接板与该第二连接板,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等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顶板折边的距离。
上述的纸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上述的纸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且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
上述的纸板结构,其中,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内折板,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内折板。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中,该防护角套包含:
一底板;
一顶板,位于该底板上,并与该底板保持一间距;
一第一侧板与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底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该角隅部位于该套接空间用内,且该底板或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能弯折地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二限位部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该底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时,该第一内折板自该底板翻折并位于该套接空间内,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与该底板间形成一间隙,且该第二框背板的部分夹于该底板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之间防止该角隅部自该套接空间脱出,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时,该第二内折板自该顶板翻折并位于该套接空间内,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与该顶板间形成一间隙,且该第二框背板的部分夹于该顶板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之间防止该角隅部自该套接空间脱出。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边及一第二底板折边,该顶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顶板折边及一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一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内折板与该底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内折板与该顶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底板具有一第一破口,该第三底板折边位于该第一破口的部分边缘,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破口,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该顶板具有一第二破口,该第三顶板折边位于该第二破口的部分边缘,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破口。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正交投影至该顶板的投影面与该第二内折板完全重叠。
上述的防护角套,其中,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底板折边的一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且该第一侧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一底板折边的距离,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顶板折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且该第二侧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一顶板折边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由于底板与顶板皆具有内折板结构,故同一款防护角套正转与反转恰可分别套设在框体左侧与右侧的角隅部,进而使同一款防护角套可共用于框体的每一个角隅部。如此一来,能够简化防护角套的生产流程,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防护角套与框体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防护角套摊平后的纸板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纸板结构做成的防护角套;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图6为图1的双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纸板结构
20  防护角套
22  套接空间
30  框体
32  角隅部
34  第一框背板
36  第二框背板
100  底板
110  第一底板折边
120  第二底板折边
130  底板斜边
140  第一破口
150  第三底板折边
200  顶板
210  第一顶板折边
220  第二顶板折边
230  顶板斜边
240  第二破口
250  第三顶板折边
300  第一侧板
310  第一连接板
320  第二连接板
400  第二侧板
500  第一内折板
510  衔接部
511  第一侧边
520  限位部
521  限位边
600  第二内折板
610  衔接部
611  第二侧边
620  限位部
621  限位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防护角套与框体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2的防护角套摊平后的纸板结构的平面示意图。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防护角套20是用于套设于一框体30的其中一角隅部32,以保护框体30的角隅部32。框体30例如用来固定太阳能面板(图未示),且框体30的角隅部32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34及一第二框背板36。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位于框体30的背面,并彼此垂直,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也可以夹锐角或钝角。其中,本实施例的防护角套20的材质例如为塑胶或纸板,下列描述将以纸板为例,亦即本实施例的防护角套20为透过一纸板结构10弯折而成,详细描述如下。
如图3所示,折成防护角套20的纸板结构10包含一底板100、一顶板200、一第一连接板310、一第二连接板320、一第二侧板400、一第一内折板500及一第二内折板600。
底板100具有贯穿纸板的一第一破口140,且底板100的外缘具有一第一底板折边110、一第二底板折边120及一底板斜边130。底板斜边13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底板折边110与第二底板折边120。第一底板折边110、一第二底板折边120及一底板斜边130不与第一破口140相连,并将第一破口140围绕于内。底板100具有与第一破口140相连的一第三底板折边150,且第三底板折边150平行于第一底板折边110。也就是说,第三底板折边150为形成第一破口140的边缘的一部分。
此外,第二底板折边120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底板折边110。实质上垂直是指第一底板折边110与第二底板折边120的夹角介于85度至95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折边120实质上垂直于第一底板折边110是为了匹配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间的夹角。若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间的夹角为钝角,则第二底板折边120与第一底板折边110间的夹角亦等同于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间的夹角而为一钝角。
顶板200具有贯穿纸板的一第二破口240,且顶板200的外缘具有一第一顶板折边210、一第二顶板折边220及一顶板斜边230。顶板斜边230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顶板折边210与第二顶板折边220。第一顶板折边210、一第二顶板折边220及一顶板斜边230不与第二破口240相连,并将第二破口240围绕于内。顶板200具有与第二破口240相连的一第三顶板折边250,且第三顶板折边250平行于第一顶板折边210。也就是说,第三顶板折边250为形成第二破口240的边缘的一部分。
此外,第一顶板折边210平行于第一底板折边110。第二顶板折边220连接于第一顶板折边210并平行于第二底板折边120。第三顶板折边250平行于第一顶板折边210并与第二顶板折边220保持间距。
第一连接板31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一底板折边110。
第二连接板32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一顶板折边210。第二连接板320用以结合于第一连接板310而共同构成防护角套20一第一侧板300。第二连接板320与第一连接板310间的结合方式例如为粘贴、卡合或借助钉书针来固定。
第二侧板400的相对两边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二底板折边120与第二顶板折边220。
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0、第二连接板320及第二侧板400的连接位置并不限于以上所述,举例来说,第一连接板31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二底板折边120,第二连接板32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二顶板折边220,且第二侧板400的相对两边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一底板折边110与第一顶板折边210。
第一内折板500包含一衔接部510及一限位部520。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三底板折边150。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具有邻近于第二底板折边120的一第一侧边511,且第一侧边511连接于第三底板折边150。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部520连接于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的第一侧边511,并自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朝第二侧板400的方向凸出。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部520具有邻近于第一连接板310的一限位边521,且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板的限位边521连接于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的第一侧边511。
第二内折板600的形状相同于第一内折板500的形状,亦包含一衔接部610及一限位部620。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可弯折地连接于第三顶板折边250。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具有邻近于第二顶板折边220的一第二侧边611,第二侧边611连接于第三顶板折边250。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部620连接于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的第二侧边611,并自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朝第二侧板400的方向凸出。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部620具有邻近于第二连接板320的一限位边521,且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部620的限位边621连接于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的第二侧边611。
接着,针对框体30的尺寸进一步界定纸板结构10的内折板的尺寸。二衔接部510、610至第一侧板300的最小距离D1(即第三底板折边150至第一底板折边110的距离或第三顶板折边250至第一顶板折边210的距离)大于等于第一框背板34的宽度W1(如图2所示),且二限位部520、620至第二侧板400的最小距离D2小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如图2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背板34的宽度W1等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对应于第一框背板34的宽度W1等同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的框体30,第三底板折边150至第一底板折边110的距离D1应等于第一侧边511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距离D3。如此一来,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能够较牢固地抵靠于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部520能够较牢固地抵靠于第二框背板36,进而让第一内折板500具有较佳的限位效果。
另外,第一侧边511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最小距离D3与第二侧边611至第二顶板折边220的最小距离D3大于等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如图2所示)。
并且,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边521至第三底板折边150的距离D4与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边621至第三顶板折边250的距离D4大于或等于第二框背板36的厚度T1。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内折板500的形状并不限于要相同于第二内折板600的形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内折板500的形状也可以异于第二内折板600的形状,但较佳的是第一内折板500的第一侧边511、限位边521与第一底板折边110和第二底板折边120的距离关系尽可能地与第二内折板600的第二侧边611、限位边621与第一顶板折边210和第二顶板折边220的距离关系保持一致而让防护角套20能够共用于框体30的各角隅部32(进一步的描述在图6一并说明)。
请参阅图4。图4为图3的纸板结构做成的防护角套。
首先,上述纸板结构10沿第一底板折边110、第二底板折边120、第一顶板折边210、第二顶板折边220弯折第一连接板310、第二连接板320及第二侧板400,使第一连接板310、第二连接板320及第二侧板400分别垂直于底板100与顶板200。接着,再将第一连接板310结合于第二连接板320,以令第一连接板310与第二连接板320构成第一侧板300。如此一来,底板100、第一侧板300、第二侧板400及顶板200围出形状匹配于框体30形状(如呈三角柱状)的一套接空间22。防护角套20可套设于角隅部32,使角隅部32位于套接空间22内。此外,第一侧板300的高度H1与第二侧板400的高度H2皆等于框体30的总厚度T2,使得顶板200平行于底板100,以及让防护角套20能套设于框体30的角隅部32。
请参阅图5。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在本实施例中,因第一底板折边110与第三底板折边150间的距离等于第一顶板折边210与第三顶板折边250间的距离,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边521至第三底板折边150的距离等于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边621至第三顶板折边250的距离,且第一内折板500的形状与第二内折板600的形状相同,故防护角套20的第一内折板500正交投影至顶板200的投影面与第二内折板600完全重叠。
请参阅图6。图6为图1的双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
如图6所示,其中一个防护角套20套设于框体30右方的角隅部32,且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抵靠于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部520抵靠于第二框背板36。第一内折板500可防止防护角套20脱离框体30右方的角隅部32,以令防护角套20可减轻框体30右方的角隅部32的撞击程度。
另一个防护角套20套设于框体30左方的角隅部32,且第二内折板600的衔接部610同样抵靠于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二内折板600的限位部620抵靠于框体30另一侧的第二框背板36。第二内折板600可防止防护角套20脱离框体30左方的角隅部32,以令防护角套20可减轻框体30左方的角隅部32的撞击程度。
从上述可知,同一款防护角套20正转与反转恰可分别套设在框体30左侧与右侧的角隅部32,进而使同一款防护角套20可共用于框体30的每一个角隅部32。如此一来,生产制造商能够简化防护角套20的生产流程,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
请参阅图7。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所述的防护角套套设于框体的立体示意图。
上述图1的实施例的防护角套20为套设于两框背板的宽度相等的框体30,但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防护角套20套设于两框背板的宽度相异的框体30。
详细来说,如图7所示,因第三底板折边150至第一底板折边110的距离D1在设计上是对应于第一框背板34的宽度W1,以及第一侧边511至第二底板折边120的距离D3在设计上是对应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故对应于第一框背板34的宽度W1小于第二框背板36的宽度W2的框体30。如此一来,即使具第一框背板34与第二框背板360宽度相异,防护角套20套于框体30的角隅部32时,第一内折板500的衔接部510仍能够较牢固地抵靠于第一框背板34,以及第一内折板500的限位部520能够较牢固地抵靠于第二框背板36,进而让第一内折板500具有较佳的限位效果。
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由于底板与顶板皆具有内折板结构,故同一款防护角套正转与反转恰可分别套设在框体左侧与右侧的角隅部,进而使同一款防护角套可共用于框体的每一个角隅部。如此一来,生产制造商能够简化防护角套的生产流程,进而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特征在于,该防护角套包含:
一底板;
一顶板,位于该底板上,并与该底板保持一间距;
一第一侧板与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底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该套接空间供该框体的该角隅部套设且该底板或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各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能弯折地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二限位部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其中,该二衔接部至该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该第一框背板的宽度,且该二限位部至该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宽度,该二限位部之一扣抵于该第二框背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边及一第二底板折边,该顶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顶板折边及一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一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与该底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内折板与该顶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二限位部各具有邻近于该第一侧板的一限位边,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等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顶板折边的距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且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衔接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内折板,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内折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正交投影至该顶板的投影面与该第二内折板完全重叠。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底板折边的一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且该第一侧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一底板折边的距离,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顶板折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且该第二侧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一顶板折边的距离。
10.一种用以折成一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该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特征在于,该纸板结构包含:
一底板,具有一第一底板折边、一第二底板折边及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
一顶板,具有一第一顶板折边、一第二顶板折边及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
一第一连接板,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
一第二连接板,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连接板结合于该第一连接板而共同构成该防护角套一第一侧板;
一第二侧板,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可弯折地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二限位部分别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其中,该二衔接部至该第一侧板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该第一框背板的宽度,且该二限位部至该第二侧板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宽度。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二限位部各具有一限位边,该二限位边分别邻近于该第一连接板与该第二连接板,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等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顶板折边的距离。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最小距离,且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小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最小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内折板,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内折板。
16.一种防护角套,套设于一框体的其中一角隅部,该角隅部包含相交的一第一框背板及一第二框背板,其特征在于,该防护角套包含:
一底板;
一顶板,位于该底板上,并与该底板保持一间距;
一第一侧板与一第二侧板,该第一侧板与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底板、该第一侧板、该第二侧板及该顶板围出一套接空间,该角隅部位于该套接空间用内,且该底板或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以及
一第一内折板与一第二内折板,该第一内折板与该第二内折板包含一衔接部及一限位部,该二衔接部分别能弯折地连接于该底板与该顶板,该二限位部自该二衔接部朝该第二侧板凸出,该底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时,该第一内折板自该底板翻折并位于该套接空间内,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与该底板间形成一间隙,且该第二框背板的部分夹于该底板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之间防止该角隅部自该套接空间脱出,该顶板抵靠于该第一框背板与该第二框背板时,该第二内折板自该顶板翻折并位于该套接空间内,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与该顶板间形成一间隙,且该第二框背板的部分夹于该顶板与该第二内折板的该限位部之间防止该角隅部自该套接空间脱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底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底板折边及一第二底板折边,该顶板具有相垂直的一第一顶板折边及一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第一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侧板的相对两边分别连接于该第二底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该第一内折板与该底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三底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底板折边,并与该第二底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该第二内折板与该顶板连接处还具有一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三顶板折边平行于该第一顶板折边,并与该第二顶板折边保持间距,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三底板折边间的距离等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三顶板折边间的距离,该第一内折板的该限位边至该第三底板折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该第二框背板的厚度。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底板还具有一底板斜边,该底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底板折边与该第二底板折边,该底板具有一第一破口,该第三底板折边位于该第一破口的部分边缘,且该第一底板折边、该第二底板折边及该底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一破口,该顶板还具有一顶板斜边,该顶板斜边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顶板折边与该第二顶板折边,该顶板具有一第二破口,该第三顶板折边位于该第二破口的部分边缘,且该第一顶板折边、该第二顶板折边及该顶板斜边共同围绕该第二破口。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正交投影至该顶板的投影面与该第二内折板完全重叠。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防护角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底板折边的一第一侧边,该第一侧边连接于该第三底板折边,且该第一侧边至该第二底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底板折边至该第一底板折边的距离,该第二内折板的该衔接部具有邻近于该第二顶板折边的一第二侧边,该第二侧边连接于该第三顶板折边,且该第二侧边至该第二顶板折边的距离异于该第三顶板折边至该第一顶板折边的距离。
CN201520094683.1U 2014-12-10 2015-02-10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Active CN20447348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221919U TWM500083U (zh) 2014-12-10 2014-12-10 防護角套及折成防護角套的紙板結構
TW103221919 2014-12-1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73489U true CN204473489U (zh) 2015-07-15

Family

ID=536292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20094683.1U Active CN204473489U (zh) 2014-12-10 2015-02-10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73489U (zh)
TW (1) TWM50008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950A (zh) * 2021-08-17 2021-11-16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c面边框光伏组件防护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57981B (zh) * 2018-05-29 2019-05-01 新加坡商法科达拉有限公司 可伸縮調整的防撞充氣護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0950A (zh) * 2021-08-17 2021-11-16 苏州腾晖光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无c面边框光伏组件防护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00083U (zh) 2015-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473489U (zh) 防护角套及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CA3098389A1 (en) Conformable corrugated mailer
JP3216517U (ja) 電子製品ディスプレイ用のフィルム貼付器
USD881695S1 (en) Package with base closure, top closure, side panel edge and twisted edge
JP2012012025A (ja) 包装部材
CN204528051U (zh) 防护角套
CN206408749U (zh) 组合屋
CN204473494U (zh) 防护角套
US20080169738A1 (en) Side Plate Structure used in a Housing
CN204568253U (zh) 包装箱体结构改良
CN206107945U (zh) 电器的包装防护角和包装组件
CN204323967U (zh) 防护角套及用以折成防护角套的纸板结构
CN204223358U (zh) 一种新型纸盒
CN202265036U (zh) 用于太阳能附件包装的防脱落型纸护角
JP5508939B2 (ja) 紙製額縁
CN203975408U (zh) 一种纸盒坯件
CN104856832B (zh) 一种纸质棺材的加工工艺
CN201678100U (zh) 可折叠包装盒
CN204802199U (zh) 包装盒
CN216402094U (zh) 一种纸板盒
CN217199172U (zh) 一种工业零件用复合型包装纸箱
USD881694S1 (en) Package with base closure, top closure and side panel edge
USD881697S1 (en) Package with base closure, top closure, side panel edge and side panel features
TWI538858B (zh) 包裝盒結構與包裝盒摺疊方法
CN203832932U (zh) 一种太阳能板包装套角保护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