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459709U - 螞蟻毒餌劑容器 - Google Patents

螞蟻毒餌劑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459709U
TWM459709U TW101223664U TW101223664U TWM459709U TW M459709 U TWM459709 U TW M459709U TW 101223664 U TW101223664 U TW 101223664U TW 101223664 U TW101223664 U TW 101223664U TW M459709 U TWM459709 U TW M459709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ant
bait
bank
container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2236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Kosaku Nozaki
Original Assignee
Earth Chemical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rth Chemical Co filed Critical Earth Chemical Co
Publication of TWM4597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459709U/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MCATCHING, TRAPPING OR SCARING OF ANIMALS; APPARATU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NOXIOUS ANIMALS OR NOXIOUS PLANTS
    • A01M1/00Stationary means for catching or killing insects
    • A01M1/20Poisoning, narcotising, or burning insects
    • A01M1/2005Poisoning insects using bait stations
    • A01M1/2011Poisoning insects using bait stations for crawling insect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 Detail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AREA)

Description

螞蟻毒餌劑容器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收納用於驅除螞蟻等害蟲之毒餌劑的螞蟻毒餌劑容器。
<先前之螞蟻毒餌劑容器>
目前為止提出一種螞蟻毒餌劑容器,其於容器之軸側下部設置有害蟲之出入口、且容器之內部具有螞蟻毒餌劑之收納部,該螞蟻毒餌劑容器中,以環繞容器之螞蟻毒餌劑收納部之周圍的方式形成有堤部(參照專利文獻1及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375578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表2001-500739號公報
<專利文獻1記載之螞蟻毒餌劑容器>
圖9係顯示專利文獻1記載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之立體圖。
毒餌劑容器包含收納螞蟻毒餌劑之容器本體100、與覆蓋該容器本體100上之蓋體。
<專利文獻1記載之容器本體100>
容器本體100具備:平坦之底板部(底部)100B;跨及底板部100B之緣部之全周360度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100E之外壁(周壁部)100A;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於外壁100A之內側空間內的周壁部(堤部)100D;及由周壁部100D跨及全周360度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100P1、 100P2。
周壁部100D包含:自底板部100B向容器中央傾斜立設之傾斜壁100S;於傾斜壁100S之頂點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且中央具備微小之凸部100T的上表面板(平坦部)100H;及自上表面板100H之緣部(傾斜壁100S之相反側緣部)向底板部100B形成的豎壁(收納壁)100W。
且,容器本體100係由未圖示之蓋體覆蓋,且作為螞蟻毒餌劑容器使用。
再者,為了使螞蟻毒餌劑在運送過程中不會自毒餌劑收納部100P1、100P2之上部溢出,以貼紙覆蓋周壁部100D之上部。凸部100T係為了在使用前將該貼紙剝除後進行使用時容易剝除而形成。
<專利文獻1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之使用方法>
於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毒餌劑收納部100P1、100P2之各者中,放入根據螞蟻之種類(日本黑褐蟻(Formica japonica)、黑毛蟻(Lasius japonicus)等)而不同種類之毒餌劑,預先置於螞蟻之通道內。螞蟻自螞蟻毒餌劑容器之出入口100E侵入容器內部,於橫向移動,不久往周壁部100D上爬,到達至毒餌劑收納部100P1、100P2,叼著餌食越過周壁部100D返回至底板部100B,自出入口100E出去,搬運著毒餌返回至蟻穴。
然而,專利文獻1記載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中,越過周壁部100D進入毒餌劑收納部100P1、100P2之螞蟻較少,存在堤部越過率較低之問題。
<專利文獻2記載之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
圖10係專利文獻2記載之爬行昆蟲用捕蟲器(螞蟻毒餌劑容器)201之分解立體圖。
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具有分別作為一體形成之基底(容器本體)200、與外罩(蓋體)210,且外罩210固定於基底200上。
<專利文獻2記載之基底200>
基底200包含:收納餌食之餌食杯(毒餌劑收納部)208;周邊凸緣202;劃定閉合之尺寸形狀之餌食杯壁203(堤部);沿著餌食杯壁203於長度方向延伸之2個側部支撐物206;及於遠離側部支撐部206之位置,自基底200向上延伸之端部支撐部209。
餌食杯208具有中央底板207,中央底板207由蟲可爬上去之餌食杯壁203包圍。餌食杯壁203包含向上擴展至最上延長部之傾斜部(傾斜壁)205。
位於周邊凸緣202之遠端、且鄰接於餌食杯208之一部分係設為周邊底板(底部)204。
外罩210具有安裝固定於基底200之周邊凸緣202之外罩.凸緣211、與包含殼壁214之外殼213。
殼壁214與餌食杯208脫離,劃定含有周邊底板204之通路。外殼213包含頂部217,頂部217係由側部支撐物206及端部支撐物209支撐。
與側部支撐部206對應之殼壁214之一部分係構成等候室殼壁218,於等候室殼壁218上設置有等候室門215。進 而,於殼壁214上亦設置有追加之門216。
相對於側部支撐物206而言,等候室門215係位於使通過等候室門215而對於餌食杯208之直接獲取被側部支撐物206擋住、或至少受到側部支撐物206之限制的位置。
專利文獻2之基底200與專利文獻1之容器本體100不同之處在於:在等候室門215附近之餌食杯壁203之上部,於複數個部位設置有支撐頂部217之側部支撐物206及端部支撐物209。
<專利文獻2之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之使用方法>
若於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之餌食杯208中放入未圖示之餌食,且置於螞蟻之通道上,則螞蟻會通過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之等候室門215,進入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中,避開側部支撐物206而登上餌食杯壁203,藉此,可獲取置於餌食杯208中之餌食。
然而,專利文獻2記載之爬行昆蟲用捕蟲器201中,儘管於等候室門215附近形成有側部支撐物206,但越過餌食杯壁203進入餌食杯208之螞蟻較少,從而與專利文獻1記載之螞蟻用捕蟲器相同,堤部越過率較低。
本新型係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使更多之螞蟻容易越過堤部而進入毒餌劑收納部之螞蟻毒餌劑容器。
本新型之上述問題可藉由下述構成解決。
(1)一種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係具備收納螞蟻毒餌劑之容器本體、與覆蓋上述容器本體上之蓋體者,上述容器本體具有:平坦之底部;360度遍布上述底部之緣部之全周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之周壁部;於上述周壁部之內側空間360度遍布全周而形成之堤部;及由上述堤部360度遍布全周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且於上述各出入口附近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堤部之間的上述底部,形成有與上述蓋體之間具有空間以供螞蟻越過上述堤部之低隔片。
(2)如上述(1)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毒餌劑收納部藉由中央間隔壁而分隔成複數個毒餌劑收納部。
(3)如上述(2)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於形成於包圍由上述中央間隔壁分隔之各個上述毒餌劑收納部的上述堤部之一部分與上述周壁部之間之複數個上述低隔片各者,其高度皆不相同。
(4)如上述(1)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高度低於上述堤部之高度。
(5)如上述(1)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係自上述底部垂直立設,且上述堤部係自上述底部向上述容器本體之中央傾斜地立設。
(6)如(1)至(5)中任一項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高度為距離上述底部大約2~5 mm之範圍內。
以下,基於圖1至圖4說明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
(實施形態1) <螞蟻毒餌劑容器30>
螞蟻毒餌劑容器30(參照圖4)係包含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之容器本體10(參照圖1及圖2)、與覆蓋該容器本體10之蓋體20(參照圖3)而成。
以下,依序說明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
<容器本體10>
容器本體(參照圖1、圖2)10具有:平坦之底部10B;跨及底部10B之緣部之全周360度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10E之周壁部10A;於周壁部10A之內側空間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之堤部10D;及由堤部10D跨及全周360度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10P。
《堤部10D》
堤部10D包含:傾斜壁10S,其為以使毒餌劑不會自設置於容器本體10之底部10B之毒餌劑收納部10P溢出的方式形成之高隔板,且自底部10B向容器中央傾斜而立設;平坦部10H,其於傾斜壁10S之頂點上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且中央具備微小之凸部10T;及收納壁10W,其自平坦部10H之緣部(傾斜壁10S之相反側緣部)向底板部10B形成。
較佳為,堤部10D之高度為距離底部10B大約10 mm,以使螞蟻毒餌劑不溢出,且傾斜壁10S之傾斜面為15°~45°。
《毒餌劑收納部10P》
形成於容器本體10內之底部10B之毒餌劑收納部10P係收納未圖示之毒餌劑者,以中央間隔壁10C將由底部10B與堤部10D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之空間分割為2,而形成2個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於2個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收納不同種類之毒餌劑,從而可將食性不同之螞蟻作為防除對象。
《輔助桿10L》
進而,在容器本體10之底部10B,於複數個部位(圖1中為4個部位)設置輔助桿10L,該輔助桿10L係用於使蓋體20之扣合構件20G之前端之扣合突起20K扣合於容器本體10之周壁部10A之扣合凹部10K。
《貼紙》
為了使運送過程中毒餌不自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之上部溢出,以貼紙(未圖示)覆蓋堤部10D之上部,使用時將貼紙剝除後使用。為了使貼紙容易剝除,於堤部10D之上部之平坦部10H跨及全周而形成凸部10T,使貼紙之接觸面積縮小。
<根據本實施形態1形成之低隔片10G>
根據本實施形態1,於各出入口10E附近之周壁部10A與堤部10D之傾斜壁10S之間的底部10B,為了使螞蟻越過堤部10D而形成有低隔片10G,其高度為大約2~5 mm(本實施形態中為3.3 mm),該高度為與爬行中之螞蟻300之總高(參照圖7)大致相同之高度,且該低隔片10G與蓋體20之間 具有空間(參照圖4(D))。
此處,低隔片10G雖係於容器本體10內之底部10B之底部10D之周圍與周壁部10A之間與該等一體形成,但亦可形成為可自如裝卸之單體。
作為低隔片10G之材質,可示例合成樹脂、金屬、橡膠等。
又,低隔片10G之尺寸只要為堤部10D之高度(大約10 mm)之1/4~1/2左右(即,大約2~5 mm之範圍)即可,其形狀可為球狀、半球狀、圓柱、橢圓柱、三角柱、四角柱、多角柱、圓板、橢圓板、三角板、矩形板、多角板、及該等之中空體中之任一者。又,低隔片10G較佳為根據作為捕獲對象之種類之螞蟻300的總高H而設定為不同之高度。此處,如圖7所示,螞蟻300之總高H係至爬行中之螞蟻300之頭302之頂部的高度(爬行中朝向正面之螞蟻之視線之高度),亦為與觸角303之前端大致相同之高度。
再者,如本實施形態1之容器本體10所示,於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2個)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內收納不同種類之毒餌劑,將食性不同之螞蟻(體型不同之螞蟻)作為防除對象之情形時,較佳的是,使形成於包圍由中央間隔壁10C分隔之各個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之堤部10D之一部分與周壁部10A之間的複數個低隔片10G各自的高度均不同。即,藉由將複數個低隔片10G之高度根據作為防除對象之螞蟻之種類而適當改變,而差收納於各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之毒餌劑所吸引的體型不同之螞蟻300自鄰 接於各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之出入口10E侵入時,與設定為與螞蟻自身爬行中之總高H大致相同高度之低隔片10G對峙,從而使各體型不同之螞蟻300容易越過堤部10D。
<蓋體20>
如圖3(A)至圖3(C)所示,蓋體20為覆蓋容器本體10者,且在與上述容器本體10之周壁部10A之扣合凹部10K對應的蓋體20之部位向下方延設有扣合構件20G,並於其前端設置有扣合於扣合凹部10K之扣合突起20K。將蓋體20之扣合構件20G插入至周壁部10A與輔助桿10L之間,使扣合構件20G之前端之扣合突起20K扣合於容器本體10之周壁部10A之扣合凹部10K,藉此使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扣合,完成毒餌劑容器30。
<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之材質等>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螞蟻毒餌劑容器30之容器本體10與該體20分別包含合成樹脂(例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等),可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中之任一者。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之材質亦可不同。
又,亦可於上述合成樹脂中添加抗靜電劑、抗紫外線劑、殺菌劑、防黴劑、害蟲防除劑、香料等各種添加劑。
形狀及尺寸亦無特別限定,宜為一邊或直徑為4 cm~10 cm、頂面(底面)為12 cm2 ~150 cm2 之矩形、長方形、圓形、橢圓形等,高度為0.5 cm~5.0 cm左右者。
形態上而言,於容器本體10之側周面設置出入口10E, 使底部10B之底面連結於貫通口或筒體而置於蟻穴上,或插入至蟻穴中,藉此,螞蟻可將餌食直接搬出至蟻穴內。
又,蓋體20可示例有板狀、穹狀、倒碗狀等。
容器本體10與蓋體20之接合係經由接合部而一體化接合,或亦可開關自如、裝卸自如地接合。
再者,接合方法可自嵌合、超音波熔接、利用鉸鏈之連結等中選擇。
接著,基於圖5及圖4說明本新型之實施形態2。
(實施形態2)
圖5(A)至圖6係說明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實施形態2之容器本體的圖。
實施形態2與上述實施形態1不同之處在於:未設置將形成於容器本體10內之底部10B的毒餌劑收納部10P之空間分割為2之中央間隔壁10C(實施形態1)而廣泛地使用(實施形態2)。其他構成全部相同。
再者,基於圖8說明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參考例之容器本體。
(參考例) <參考例之容器本體400>
容器本體400具有:平坦之底部400B;跨及底部400B之緣部之全周360度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400E之周壁部400A;於周壁部400A之內側空間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之堤部400D;及由堤部400D跨及全周360度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400P1、400P2。
堤部400D包含:自底部400B向容器中央傾斜地立設之傾斜壁400S;於傾斜壁400S之頂上跨及全周360度而形成,且中央具備微小之凸部400T之平坦部400H;及自平坦部400H之緣部(傾斜壁400S之相反側緣部)向底部400B形成之收納壁400W。
參考例之容器本體400與上述實施形態1之容器本體10不同之處在於:於出入口400E附近,在周壁部400A與堤部400D之上部之間,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比堤部400D之上部高、且與蓋體之間沒有空間之間隔壁400K。即,間隔壁400K具有比與螞蟻300之總高H大致相同之高度即3.3 mm之低隔片10G高的大約12 mm之高度,直達蓋體之內面。
<螞蟻防除劑>
螞蟻防除劑可使用先前已知之各種藥劑。即,只要以藉由對象害蟲攝食而使體內攝取其致死量以上之量而調配有含有害蟲防除劑、或該害蟲防除劑與其增效劑中至少1種以上之毒餌劑,則無任何限制。且,作為害蟲防除劑,可列舉(1)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2)有機磷類殺蟲劑、(3)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4)昆蟲生長調節劑、(5)甲殼素合成抑制型昆蟲生長調節劑、(6)其他殺蟲劑及增效劑等。
<(1)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
有丙烯菊酯、萃取菊酯、胺菊酯、芐呋菊酯、芐氯菊酯、苯醚菊酯、氰戊菊酯、甲氰菊酯、烯炔菊酯、五氟苯菊酯、炔丙菊酯、四氟苯菊酯、七氟菊酯、苯醚氰菊酯、環戊烯丙菊酯、醚菊酯等。
<(2)有機磷類殺蟲劑>
有DDVP(二氯松)、撲滅松、二嗪農、馬拉硫磷、乙醯甲胺磷、甲基嘧啶磷等。
<(3)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
有安丹、胺甲萘、免扶克、棉鈴威等。
<(4)昆蟲生長調節劑>
有烯蟲酯、烯蟲乙酯、百利普芬、苯氧威。
<(5)甲殼素合成抑制型昆蟲生長調節劑>
有除蟲脲、殺鈴脲、伏蟲隆、氟啶脲、氟蟲脲、氟鈴脲、賽滅淨等。
<(6)其他殺蟲劑>
有惡蟲酮、伏蟻腙、吡蟲啉、阿維菌素、硼酸、氟蟲胺、氟蟲腈等。
以上可作為害蟲防除劑進行示例,但當然並不限定於該等。
進而,亦包含上述殺蟲劑及增效劑之各種異構體、衍生物、類似物等。
又,例如若以具有社會性之害蟲即螞蟻類為例,已知:工蟻在蟻穴以外之場所發現餌食後,便立即將該餌食叼於口中或儲藏於體內,返回蟻穴後進行將該餌食分給幼蟲之作業。該情形時,殺蟲劑所使用之害蟲防除劑成份只要在將螞蟻毒餌劑與餌食同樣地帶回蟻穴期間不會對工蟻產生影響、進而是該殺蟲劑作用於蟻穴整體之過半數以上之時間不會有影響者即可,較佳為具有累積性之害蟲防除成份 或引起生育抑制等之害蟲防除劑成份。
本新型之殺蟲劑中,構成組合物中害蟲防除成份相對於食餌成份量之添加比例可設為0.001~50質量%之範圍內。
<吸引劑> 《動物性食餌成份》
本新型中,吸引劑具有動物性蛋白質或動物性脂質等作為動物性食餌成份。該等亦可作為食餌成份之基材使用。
《植物性食餌成份》
作為植物性食餌成份,有碳水化合物(主要為糖類)、植物性蛋白質或植物性脂質等。該等亦可作為食餌成份之基材使用。
又,作為促進攝食之物質,有南瓜、玉米之乾燥體、蘑菇、香菇、海帶、卷心菜、洋蔥之粉末等及其萃取物之單獨成份或該等之混合物等,亦可將該等與上述植物性食餌成份一起使用,上述粉末係其自身亦可作為植物性食餌成份使用者,且可兼作攝食促進物質與植物性食餌成份。
上述動物性食餌成份或植物性食餌成份可分別使用1種,亦可使用2種以上,且可為以適當之比率調配有選自蛋白質、胺基酸、碳水化合物(主要為糖類)及脂質者而成之組合物。因應所需,亦可與各個促進攝食之物質混合使用。該情形時,促進攝食之物質之添加比例可設為相對於各食餌成份為0.9~90質量%,較佳為1~50質量%之範圍內。
<害蟲吸引物質>
又,作為可與該等併用之害蟲吸引物質,例如可列舉脂肪酸之甲酯或乙酯、飽和或不飽和醇、非還原性澱粉水解產物、具有環己基之羧酸酯、具有芳香性之脂肪酮、醇、醛、內酯、酯,及作為標跡信息素(pheromone)已知者,即(3S,4R,6E,10Z)-3,4,7,11-四甲基-十三碳-6,10-二烯醛、(Z)-9-十六碳烯酸、2,5-二甲基吡嗪、3-甲基-2,5-二甲基吡嗪、Z,E-α-菌綠烯(farnesene)、E,E-α-菌綠烯等,其使用量為5質量%以下。
<其他添加劑>
再者,除了上述之食餌成份、攝食促進物質、害蟲吸引物質或增量劑以外,為了製劑,亦可因應所需,一同添加抗氧化劑、黏合材、吸收劑、保存劑、誤食防止劑、及對增加對害蟲之吸引性之香料等。
基於以下之試驗例,評估本實施形態之螞蟻毒餌劑容器30之性能。
<試驗例> 《供試蟲》
日本黑褐蟻、黑毛蟻
《檢體》
試驗1中,係使用實施形態1之具備高度3.3 mm之低隔片10G之容器本體10(參照圖2)作為檢體容器,而使用專利文獻1之不具備低隔片之容器本體100(參照圖9)作為對照檢體容器1。
試驗2中,係使用實施形態1之具備高度3.3 mm之低隔片 10G之容器本體10(參照圖2)作為檢體容器,而使用參考例之具備間隔壁400K之容器本體400(參照圖8)作為對照檢體容器2。
《方法》
試驗方法顯示於以下之(1)~(4)。
(1)於塑膠盒(直徑60 cm、高度30 cm)內擺放供試蟲大約50隻。
(2)於上述塑膠盒內底面,試驗1中係設置檢體容器及對照檢體容器1,試驗2中係設置檢體容器及對照檢體容器2。
(3)計算侵入至上述容器內之個數、及越過該容器內之堤部而到達毒餌劑收納部之個數。
(4)進行觀察直至供試蟲中之10隻侵入為止,根據以下之公式計算堤部越過率D。
堤部越過率D=(毒餌劑收納部到達個數×/容器內侵入個數10)×100
(5)
1)試驗1中,使用黑毛蟻實施2次,取平均值。
進而,使用日本黑褐蟻實施3次,取平均值。
2)試驗2中,使用黑毛蟻實施2次,取平均值。
<試驗1之結果>
堤部越過率D(%)如下所示。
為檢體容器(參照圖2)之情形時,黑毛蟻:D=80、日本黑褐蟻:D=60。
為對照檢體容器1(參照圖9)之情形時,黑毛蟻:D=15、日本黑褐蟻:D=40。
<試驗2之結果>
堤部越過率D(%)如下所示。
為檢體容器(參照圖2)之情形時,黑毛蟻:D=80。
為對照檢體容器2(參照圖8)之情形時,黑毛蟻:D=20。
<圖6之容器本體1之情形>
以上,係使用實施形態1之圖2之容器本體10作為檢體容器,但使用實施形態2之圖6之容器本體10作為檢體容器時,亦可獲得與使用圖2之容器本體10之情形大致相同之結果。
<總結>
根據以上之試驗1及試驗2可確認:若將本實施形態1、2之具備容器本體10之螞蟻毒餌劑容器30設置於螞蟻出沒之部位,則螞蟻會自出入口10E進入至螞蟻毒餌劑容器30內,因與蓋體20之間具有空間之低隔片10G位於通路內,故螞蟻絕不會越過低隔片10G而進行在堤部10D周圍爬行之行動,且亦不會調頭,多數是開始爬上堤部10D,其結果,以高堤部越過率踏入毒餌劑收納部10P(黑毛蟻80%、日本黑褐蟻60%),將毒餌劑自毒餌劑收納部10P搬出。
另一方面,通路內不具備低隔片10G之圖9之先前之螞蟻毒餌劑容器的容器本體100之情形中,可能由於沒有攀爬堤部100D之傾斜壁100S之動機,或只需以周壁部100A與堤部100D之間的底部100B作為通路慢慢地連續爬行,故 攀爬堤部100D之傾斜壁100S的螞蟻較少(黑毛蟻15%、日本黑褐蟻40%)。
又,如圖8之參考例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之容器本體400,即,在周壁部400A與堤部400D之平坦部400H之間,設置有與蓋體20之間沒有空間、且切斷平坦部400H之周向之通路的高間隔壁400K,在該情形下,可能由於螞蟻無法在堤部400D上於周向爬行,對遠遠高於自身之總高H而高聳之間隔壁400K產生警戒心因而調頭,故欲攀爬堤部400D之傾斜壁400S的螞蟻較少(黑毛蟻20%)。
如此,若於周壁部10A與堤部10D之間,以與螞蟻(黑毛蟻之工蟻體長為2.5 mm~3.5 mm,日本黑褐蟻之工蟻體長為4 mm~6 mm)之總高H大致相同之高度(例如,對於黑毛蟻等之小型螞蟻適當之高度為3 mm左右,而對於日本黑褐蟻等之大型螞蟻適當之高度為5 mm,且可在大約2~5 mm之範圍內調節),形成與蓋體20之間具有空間之低隔片10G,則會使較多之螞蟻開始攀爬堤部10D,從而使堤部越過率增高。其原因認為是螞蟻300在與低隔片10G對峙時,雖不易跨過高於自身之總高H的距離,但因感知到上部具有空間,故不會如與間隔壁400K對峙時般調頭,且亦不會越過低隔片10G而是橫向移動,進行繞過低隔片10G之行動。
此處,將上述之本新型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之實施形態之特徵分別簡潔地歸納並列舉於以下i項至iv項。
[i]一種毒餌劑收納部30,其係具備收納螞蟻毒餌劑之容 器本體10、與覆蓋上述容器本體10上之蓋體20者,
上述容器本體10具有:平坦之底部10B;360度遍布上述底部10B之緣部之全周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10E之周壁部10A;於上述周壁部10A之內側空間360度遍布全周而形成之堤部10D;及由上述堤部10D360度遍布全周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10P;且
於上述各出入口10E附近之上述周壁部10A與上述堤部10D之間的上述底部10B,形成有與蓋體20之間具有空間以供螞蟻越過上述堤部10D之低隔片10G。
[ii]如上述[i]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毒餌劑收納部10P藉由中央間隔壁10C而分隔成複數個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
[iii]如上述[ii]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10G之於形成於包圍由上述中央間隔壁10C分隔之各個上述毒餌劑收納部10P1、10P2之上述堤部10D之一部分與上述周壁部10A之間之複數個上述低隔片10G各者,其高度皆不相同。
[iv]如[i]至[iii]中任一項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10G之高度為距離上述底部10B大約2~5 mm之範圍內。
以上,已將本新型與實施形態一同進行了說明。該實施形態為示例,且業者應理解可對該等各構成要素及其組合進行各種變化例,且如此之變化例亦屬於本新型之範圍內。
又,本申請案係基於2011年12月6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特願2111-267273)而完成者,其內容係以參照之形式併入本文中。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如上所述,本新型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中,於出入口附近設置有與蓋體之間具有空間之低隔片,以便越過堤部,藉此,儘管其低至並不阻礙螞蟻之爬行行動的程度,但由於其位於通路上,故螞蟻絕不會進行越過低隔片而於堤部之周圍爬行的行動,且亦不會調頭,而是開始攀爬堤部,其結果,可提高堤部越過率。
10‧‧‧容器本體
10A‧‧‧周壁部
10B‧‧‧底部
10C‧‧‧中央間隔壁
10D‧‧‧堤部
10E‧‧‧出入口
10G‧‧‧低隔片
10H‧‧‧平坦部
10K‧‧‧扣合凹部
10L‧‧‧輔助桿
10P‧‧‧毒餌劑收納部
10P1‧‧‧毒餌劑收納部
10P2‧‧‧毒餌劑收納部
10S‧‧‧傾斜壁
10T‧‧‧凸部
10W‧‧‧收納壁
20‧‧‧蓋體
20G‧‧‧扣合構件
20K‧‧‧扣合突起
30‧‧‧螞蟻毒餌劑容器
100‧‧‧容器本體
100A‧‧‧外壁
100B‧‧‧底板部
100D‧‧‧周壁部
100E‧‧‧出入口
100H‧‧‧上表面板
100P1‧‧‧毒餌劑收納部
100P2‧‧‧毒餌劑收納部
100S‧‧‧傾斜壁
100T‧‧‧凸部
100W‧‧‧收納壁
200‧‧‧基底
201‧‧‧爬行昆蟲用捕蟲器
202‧‧‧周邊凸緣
203‧‧‧餌食杯壁
204‧‧‧周邊底板
205‧‧‧傾斜部
206‧‧‧側部支撐物
207‧‧‧中央底板
208‧‧‧餌食杯
209‧‧‧端部支撐部
210‧‧‧外罩
211‧‧‧凸緣
213‧‧‧外殼
214‧‧‧殼壁
215‧‧‧等候室門
216‧‧‧追加之門
217‧‧‧頂部
218‧‧‧等候室殼壁
300‧‧‧螞蟻
302‧‧‧頭
303‧‧‧觸角
400‧‧‧容器本體
400A‧‧‧周壁部
400B‧‧‧底部
400D‧‧‧堤部
400E‧‧‧出入口
400H‧‧‧平坦部
400K‧‧‧間隔壁
400P1‧‧‧毒餌劑收納部
400P2‧‧‧毒餌劑收納部
400S‧‧‧傾斜壁
400T‧‧‧凸部
400W‧‧‧收納壁
圖1(A)係說明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之容器本體1的俯視圖,圖1(B)係圖1(A)之正視圖,圖1(C)係圖1(A)之側視圖,圖1(D)係圖1(A)之D-D箭視剖面圖,圖1(E)係圖1(A)之E-E箭視剖面圖,圖1(F)係圖1(A)之仰視圖。
圖2係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3(A)係說明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之蓋體的俯視圖,圖3(B)係圖3(A)之B-B箭視剖面圖,圖3(C)係圖3(A)之仰視圖。
圖4(A)係說明本新型之實施形態1之包含容器本體與蓋體之螞蟻毒餌劑容器的俯視圖,圖4(B)係圖4(A)之正視圖,圖4(C)係圖4(A)之4C-4C箭視剖面圖,圖4(D)係圖4(A)之4D-4D箭視剖面圖。
圖5(A)係說明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實施形態2之容器本體的俯視圖,圖5(B)係圖5(A)之正視圖,圖5(C)係圖5(A)之側視圖,圖5(D)係圖5(A)之D-D箭視剖面圖,圖5(E)係圖5(A)之E-E箭視剖面圖,圖5(F)係圖5(A)之仰視圖。
圖6係本新型之實施形態2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7係說明螞蟻之總高之圖。
圖8係螞蟻毒餌劑容器之本新型之參考例之容器本體的立體圖。
圖9係專利文獻1記載之螞蟻毒餌劑容器之容器本體之立體圖。
圖10係專利文獻2記載之爬行昆蟲用捕蟲器之分解立體圖。
10‧‧‧容器本體
10A‧‧‧周壁部
10B‧‧‧底部
10C‧‧‧中央間隔壁
10D‧‧‧堤部
10E‧‧‧出入口
10G‧‧‧低隔片
10H‧‧‧平坦部
10K‧‧‧扣合凹部
10L‧‧‧輔助桿
10P‧‧‧毒餌劑收納部
10P1‧‧‧毒餌劑收納部
10P2‧‧‧毒餌劑收納部
10S‧‧‧傾斜壁
10T‧‧‧凸部
10W‧‧‧收納壁

Claims (6)

  1. 一種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係包含收納螞蟻毒餌劑之容器本體、與覆蓋上述容器本體上之蓋體者,上述容器本體具有:平坦之底部;360度遍布上述底部之緣部之全周而立設,且於複數個部位形成有出入口之周壁部;於上述周壁部之內側空間360度遍布全周而形成之堤部;及由上述堤部360度遍布全周而包圍之毒餌劑收納部;且於上述各出入口附近之上述周壁部與上述堤部之間的上述底部,形成有與上述蓋體之間具有空間以供螞蟻越過上述堤部之低隔片。
  2. 如請求項1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毒餌劑收納部藉由中央間隔壁而分隔成複數個毒餌劑收納部。
  3. 如請求項2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於形成於包圍由上述中央間隔壁分隔之各個上述毒餌劑收納部的上述堤部之一部分與上述周壁部之間之複數個上述低隔片各者,其高度皆不相同。
  4. 如請求項1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高度低於上述堤部之高度。
  5. 如請求項1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係自上述底部垂直立設,且上述堤部係自上述底部向上述容器本體之中央傾斜地立設。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螞蟻毒餌劑容器,其中上述低隔片之高度為距離上述底部大約2~5 mm之範圍內。
TW101223664U 2011-12-06 2012-12-06 螞蟻毒餌劑容器 TWM45970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67273 2011-12-0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459709U true TWM459709U (zh) 2013-08-21

Family

ID=485743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223664U TWM459709U (zh) 2011-12-06 2012-12-06 螞蟻毒餌劑容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856560B2 (zh)
KR (1) KR20140099257A (zh)
CN (1) CN103974613B (zh)
TW (1) TWM459709U (zh)
WO (1) WO20130850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36891A1 (en) * 2008-05-08 2009-11-12 The Dial Corporation Crawling insect bait station with internal bait reservoir seal and simultaneously adjustable insect access port and crawlspace dimensions
US9713326B2 (en) * 2014-10-09 2017-07-25 Glenn William Miller Insect bait application device
USD912195S1 (en) 2019-10-23 2021-03-02 S. C. Johnson & Son, Inc. Bait station
USD1028165S1 (en) 2020-11-20 2024-05-21 United Industries Corporation Insect bait device
CN116473057B (zh) * 2023-06-15 2023-09-08 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油酸乙酯在引诱红火蚁中的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30783U (zh) * 1974-08-30 1976-03-05
JPH0224470Y2 (zh) * 1985-07-10 1990-07-04
JPH025746Y2 (zh) * 1985-08-30 1990-02-13
JPH0423413Y2 (zh) * 1987-11-26 1992-06-01
US4837969A (en) * 1988-09-27 1989-06-13 S. C. Johnson & Son, Inc. Bait station
JPH04100392U (zh) * 1991-01-31 1992-08-31
US6216384B1 (en) * 1995-05-04 2001-04-17 The Clorox Company Insect bait station
JP3635593B2 (ja) * 1996-01-23 2005-04-06 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 毒餌剤容器
US5802761A (en) * 1996-09-18 1998-09-08 S. C. Johnson & Son, Inc. Bait station for crawling insects
JP3755789B2 (ja) * 1998-05-13 2006-03-15 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 毒餌剤容器
JP2001136888A (ja) * 1999-11-11 2001-05-22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殺蟻剤用容器
JP3746016B2 (ja) * 2002-03-06 2006-02-15 大日本除蟲菊株式会社 ゴキブリ毒餌剤容器
JP4480983B2 (ja) * 2002-11-11 2010-06-16 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 アリ用毒餌剤容器
US7043873B2 (en) * 2003-07-01 2006-05-16 S.C. Johnson & Son, Inc. Insect dual bait station
US7165353B2 (en) * 2003-10-29 2007-01-23 Ecolab Inc. Insect suppression station
WO2005043998A1 (ja) * 2003-11-07 2005-05-19 Earth Chemical Co., Ltd. アリ用毒餌剤容器および食餌体用アリ誘引剤組成物
JP3930009B2 (ja) * 2004-09-29 2007-06-13 アース製薬株式会社 アリ用毒餌剤容器
JP2009148177A (ja) * 2007-12-19 2009-07-09 Earth Chem Corp Ltd 毒餌剤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38669A (ja) 2013-07-18
JP5856560B2 (ja) 2016-02-10
KR20140099257A (ko) 2014-08-11
WO2013085002A1 (ja) 2013-06-13
CN103974613A (zh) 2014-08-06
CN103974613B (zh) 2016-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953854A (en) Granular bait station
KR940011402B1 (ko) 벌레 유인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EP0573559B1 (en) Insect monitoring system
US6216384B1 (en) Insect bait station
MX2013007870A (es) Trampa de observacion mata insectos para la captura masiva y control del picudo del algodonero.
JP2003501104A (ja) 昆虫の餌切替え式供給装置
TWM459709U (zh) 螞蟻毒餌劑容器
JP2012139202A (ja) 飛翔害虫捕獲装置
JP6290680B2 (ja) 飛翔害虫誘引防除装置
US20080256843A1 (en) Insect Bait Station
KR20190004428A (ko) 토양 바닥 설치형 일회용 토양 서식 해충 포집기
JP2004033177A (ja) 害虫監視駆除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害虫監視駆除方法
JP4947738B2 (ja) アリ駆除容器及びアリの駆除方法
WO1994022297A1 (en) Multiple component pest control systems
JP4129671B2 (ja) 害虫誘引捕獲器
JP2014113134A (ja) 屋外用毒餌剤収納容器
JP7079961B2 (ja) 鼠の駆除方法
JP4371192B2 (ja) アリ駆除容器
JP3616998B2 (ja) 捕虫器
JP2022054757A (ja) 害虫用ベイト剤、害虫駆除方法及び害虫駆除キット
JPH0515285A (ja) 害虫誘引捕獲器
JP4970186B2 (ja) ゴキブリ用定着材
JP7255922B2 (ja) 匍匐害虫用毒餌剤容器
WO2005043998A1 (ja) アリ用毒餌剤容器および食餌体用アリ誘引剤組成物
JP3241861U (ja) 飛翔害虫駆除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K Annulment or lapse of a utility model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