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7102B - 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 Google Patents

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7102B
TWI847102B TW111107471A TW111107471A TWI847102B TW I847102 B TWI847102 B TW I847102B TW 111107471 A TW111107471 A TW 111107471A TW 111107471 A TW111107471 A TW 111107471A TW I847102 B TWI847102 B TW I84710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winding
vortex
aforementioned
revers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7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2438A (zh
Inventor
多木剛
羅声楊
石岡優征
高橋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06946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3276258A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藤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24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24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71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7102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是為了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本發明之收容單元係具備:捲繞有線材之捲繞體、及收容前述捲繞體之收容體。前述捲繞體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及第2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

Description

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本發明係關於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本申請案係主張基於2021年6月30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特願2021-108562號的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當從捲繞有光纜之捲筒將光纜放出時,若不讓捲筒旋轉而將光纜呈直線狀放出,會在光纜發生扭轉。因此,進行了將光纜呈8字狀地收容。又在專利文獻1記載了可抑制捲繞形狀崩散的光纜之捲繞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8479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若僅讓呈8字狀捲繞的線材(光纜等)積層,線材的交點會在積層方向重疊,而導致收容效率降低。又縱使依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捲繞方法將線材收容的情況,線材的交點也會在積層方向重疊,而造成收容效率降低。
本發明之目的是為了提高線材的收容效率。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用於解決上述問題的本發明之收容單元,係具備:捲繞有線材之捲繞體、及收容前述捲繞體之收容體,前述捲繞體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及第2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
關於本發明的其他特徴,可根據後述說明書及圖式的揭露而瞭解。 [發明之效果]
依據本發明,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根據後述說明書及圖式的揭露,至少可瞭解以下的事項。
一種收容單元,係具備:捲繞有線材之捲繞體、及收容前述捲繞體之收容體,前述捲繞體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及第2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依據這樣的收容單元,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在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之間的空間,配置構成前述第2渦卷部之前述線材的至少一部分。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又更較佳,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係配置成在徑向隔著間隔。如此般,將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配置成在徑向隔著間隔,並在第1渦卷部的線材之間配置第2渦卷部的線材之至少一部分,藉此可抑制在將線材拉出時蓄積於線材之扭轉,同時將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使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的前述線材和構成前述第2渦卷部的前述線材接觸。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更加提高。
較佳為,前述捲繞體進一步具有第3渦卷部、第2反轉部及第4渦卷部,前述第3渦卷部,接續於前述第2渦卷部而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2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3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2方向朝前述第1方向反轉;前述第4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2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將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進行積層。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將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交互地反覆進行積層。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使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之前述線材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之前述線材在積層方向接觸。藉此,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較佳為,前述收容體具有外周保持部,前述外周保持部用於保持由被捲繞在前述第1反轉部及前述第2反轉部的外側之前述線材所構成之環繞部的外周。藉此,可抑制環繞部的線材崩散。
較佳為,前述收容體進一步具有:保持前述環繞部的內周之內周保持部。藉此,可抑制環繞部的線材往內側崩散。
較佳為,前述收容體進一步具有:保持前述第1反轉部及前述第2反轉部之反轉保持部。藉此,可抑制反轉部的線材崩散。
較佳為,關於讓其環繞之前述線材的中立軸之撓曲剛性,係比關於與前述中立軸正交的軸之撓曲剛性小。藉此,易於保持捲繞體的形狀。
一種捲繞體,係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及第2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依據這樣的捲繞體,可將線材的收容效率提高。
===本實施形態=== 圖1係本實施形態的收容單元1之說明圖。圖1顯示從收容單元1拉出線材10的樣子。圖2A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之說明圖。圖2B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之剖面說明圖。圖3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的積層構造之說明圖。
收容單元1是收容有線材10的構件(單元)。線材10是線狀的構件。線材10包含:例如纜線(電線纜線、光纜等)、電線(wire)等之線狀的構件。在此,線材10是光纜(後述;參照圖7A)。線材10可由無接縫之1條連續的構件所構成,亦可將複數個構件連接而構成。當線材10為無接縫的情況,有利於將線材10高密度地收容。另一方面,當將複數個構件連接來構成1條線材10的情況,可利用短構件來構成長條狀的線材10。
收容單元1具有線材10及收容線材10之收容體40。線材10是在被捲繞的狀態下收容於收容單元1。將被捲繞的線材10稱為「捲繞體」。因此,收容單元1變成具有捲繞體20及收容體40。
在以下的說明,如圖1所示般,將大致圓筒狀的捲繞體20之軸向稱為「Z方向」。又會有將Z方向稱為「積層方向」或「高度方向」的情形。在Z方向上,從線材10的基端20A觀察,將前端20B側稱為「正側」。基端20A是線材10之捲繞開始側的端部。前端20B是與基端20A成為相反側之線材10的端部。前端20B是線材10之捲繞結束側的端部(終端)。當從收容單元1將線材10拉出時,是從前端20B拉出(參照圖1),基端20A則最後被拉出。
又在以下的說明,將繞大致圓筒狀的捲繞體20之軸旋轉的方向稱為「周方向」。線材10主要是沿著周方向被捲繞。從Z方向的正側觀察,將周方向上之逆時針方向稱為「正側」,將順時針方向稱為「負側」。又在以下的說明,從Z方向的正側觀察,會有將順時針方向的捲繞方向稱為「第1方向」且將逆時針方向的捲繞方向稱為「第2方向」的情形(但將逆時針方向的捲繞方向稱為「第1方向」且將順時針方向的捲繞方向稱為「第2方向」亦可)。又在圖2B,在朝第1方向捲繞之線材10的剖面標示負號,在朝第2方向捲繞之線材10的剖面標示正號。 又在以下的說明,將大致圓筒狀的捲繞體20之半徑方向稱為「徑向」。在徑向上,將與捲繞體20的中心之距離變遠側稱為「正側」。
在本實施形態,如圖1所示般,可將線材10朝Z方向的正側往上拉而將線材10拉出。如此般之線材10的拉出方式(放出方式),有被稱為飛行放線(flying pay-off)的情形。又在本實施形態,當如圖1所示般將線材10拉出時,是以可抑制被拉出的線材10之扭轉的方式收容線材10。
如圖2A及圖2B所示般,捲繞體20具有環繞部21及反轉部22。 環繞部21是讓線材10沿周方向環繞所捲繞而成的部位。環繞部21包含:朝順時針方向捲繞之線材10、及朝逆時針方向捲繞之線材10。如後述般,環繞部21是由第1渦卷部311、第2渦卷部312、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所構成(參照圖4)。又圖中的環繞部21是呈大致圓筒狀,但亦可將線材10捲繞成使環繞部21成為帶有圓角之四方筒狀。 反轉部22是讓線材10的捲繞方向反轉所捲繞而成的部位。如後述般,反轉部22是由呈S字狀或倒S字狀(Z字狀)將線材10捲繞之第1反轉部313及第2反轉部323所構成(參照圖4)。
如圖3所示般,捲繞體20具有由複數層積層而成的積層構造。捲繞體20具有將第1層31和第2層32交互地進行積層而成的構造,第1層31是依既定的捲繞方法將線材10捲繞,第2層32是依與第1層31不同的捲繞方法將線材10捲繞。在圖3雖顯示各層分離的狀態,但構成各層的線材10,是與在Z方向鄰接的層之線材10相連續的。在圖3,是將構成各層之線材10捲繞成,使各層與Z方向垂直。但各層亦可構成為不是與Z方向完全垂直。又構成各層之線材10的一部分,以相對於與Z方向垂直的面內在Z方向偏移的方式進行捲繞亦可。
圖4係第1層31及第2層32中之線材10的捲繞方法之說明圖。在圖4雖顯示各部位的線材10分離的狀態,但構成各部位的線材10,是與構成鄰接的部位之線材10相連續的。
構成第1層31之線材10,從基端側起依序具有:第1渦卷部311、第1反轉部313、第2渦卷部312。第1層31是由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所構成的層。
第1渦卷部311係朝第1方向(順時針方向)繞複數周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的部位。在第1渦卷部311,以線材10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在第1渦卷部311,是從外側朝向內側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又當繞複數周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的情況,在外側之1周分量之線材10的長度,是比在其內側之1周分量之線材10的長度更長。在第1渦卷部311之內側的端部(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1渦卷部311往第1反轉部313連續地移轉。
第1反轉部313是配置在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的內側之部位。在第1反轉部313,是讓線材10的捲繞方向從第1方向(順時針方向)往第2方向(逆時針方向)反轉。在此,當將第1反轉部313從Z方向的正側觀察時,是將線材10呈倒S字狀捲繞。在第1反轉部313的一端(基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1渦卷部311往第1反轉部313連續地移轉。又在第1反轉部313的另一端(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1反轉部313往第2渦卷部312連續地移轉。
第2渦卷部312是朝第2方向(逆時針方向)繞複數周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的部位。在第2渦卷部312,以線材10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在第2渦卷部312,是從內側朝向外側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在第2渦卷部312之內側的端部(基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1反轉部313往第2渦卷部312連續地移轉。又在第2渦卷部312之外側的端部(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2渦卷部312往第3渦卷部321連續地移轉。亦即,在第1層31和第2層32(在Z方向正側鄰接的第2層32)之間,線材10被連續地移轉。
當第1層31的線材10被朝Z方向拉出時,首先是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被拉出。因為在第2渦卷部312是沿著第2方向將線材10捲繞,當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被拉出時,被拉出的線材10會朝既定方向扭轉。在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被拉出後,第1反轉部313及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被拉出。因為在第1渦卷部311是沿著與第2渦卷部312相反的方向(第1方向)將線材10捲繞,當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被拉出時,線材10的扭轉被抵消。如此般,在本實施形態,當如圖1所示般將線材10拉出時,是以可抑制被拉出之線材10之扭轉的方式收容線材10。
然而,作為可抑制線材10的扭轉之線材10的捲繞方法,有如圖8所示般之呈8字狀將線材10捲繞之捲繞方法。但在圖8所示之線材10的捲繞方法,在與線材10的交點(讓線材10之捲繞方向反轉之反轉部)所積層的方向(Z方向)垂直的面內,可收容之線材10的長度較短。因此,依圖8所示之比較例的捲繞方法,線材10的收容效率變低。 相對於此,在本實施形態,在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將線材10繞複數周(在此為約4周)呈渦卷狀捲繞。藉此,在本實施形態,比起圖8所示的比較例,在與Z方向垂直的方向可收容更多的線材10,能夠將線材10的收容效率提高。
圖5A係構成圖2B的虛線區域中之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的配置之說明圖。
在圖5A,將連結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的上緣彼此之線L1用虛線表示。又在圖5A,將連結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的下緣彼此之線L2用虛線表示。如圖5A所示般,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之間設有空間S。空間S是被線材10的側面和線L1及線L2包圍的空間。在圖5A顯示空間S的徑向上之最窄部的間隔C。 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因為是在第1方向從外側朝向內側呈渦卷狀捲繞,藉由第1渦卷部311所形成的空間S,是成為沿著第1方向從外側朝向內側之渦卷狀的空間。因此,當沿著第2方向觀察空間S的情況,藉由第1渦卷部311所形成的空間S,是成為在第2方向從內側朝向外側之渦卷狀的空間。因此,在本實施形態,可沿著藉由第1渦卷部311所形成之渦卷狀的空間S來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將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沿著藉由第1渦卷部311所形成的空間S配置,藉此如圖2B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在第1層31中,使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圖中之負號的線材10)和構成第2渦卷部312之線材10(圖中之正號的線材10)在徑向上交替配置。又為了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之間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較佳為使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的環繞數和第2渦卷部312之線材10的環繞數相同。
在本實施形態,是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間的空間S(參照圖5A),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參照圖2B)。如圖5A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空間S的徑向上之最窄部的間隔C,是設定成與線材10的直徑D相同程度,如圖2B所示般,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配置在空間S的內側。在藉由第1渦卷部311所形成的空間S配置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藉此可減少捲繞體20內之無用的空間,因此可將收容效率提高。但不將第2渦卷部312之線材10所有的部位都配置在空間S的內側亦可。又藉由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間的空間S(參照圖5A)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可使由第1渦卷部311所構成的層和由第2渦卷部312所構成的層成為同一層,因此可抑制由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所構成之第1層31的層厚(Z方向的尺寸)。亦即,藉由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間的空間S(參照圖5A)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可使第1層31的層厚成為與第1渦卷部311的層厚、第2渦卷部312的層厚相同程度。
圖5B係線材10之第1變形例的配置之說明圖。在第1變形例,空間S的徑向上之最窄部的間隔C,是設定成比線材10的直徑D更窄。因此,在第1變形例,無法將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所有的部位配置在空間S的內側,僅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一部分的部位配置在空間S的內側。但在第1變形例的配置也是,比起在空間S完全沒有配置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的情況,可減少捲繞體20內之無用的空間,因此可將收容效率提高。因此較佳為,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間之空間S(參照圖5A),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至少一部分。
圖5C係線材10之第2變形例的配置之說明圖。在該第2變形例,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彼此在徑向接觸。亦即,在第2變形例,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在徑向上沒有隔著間隔(前述間隔C大約零)。因此,在第2變形例,在空間S的內側,幾乎無法配置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圖中之正號的線材10)。但在第2變形例的配置也是,因為可減少捲繞體20內之無用的空間,可將收容效率提高。
依據圖2B、圖5B所示的配置,對應於在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彼此間設有間隔C,使第1渦卷部311 (及第2渦卷部312)的環繞數比第2變形例更少,可抑制在從收容單元1將線材10拉出時蓄積於線材10的扭轉。又依據圖2B、圖5B所示的配置,因為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間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至少一部分,縱使將第1渦卷部311、第2渦卷部312的環繞數減少(換言之,縱使在第1渦卷部311(或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間設置間隔C),並不必降低收容效率。因此,為了謀求抑制蓄積於線材10的扭轉並同時讓收容效率提高,較佳為,在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彼此之間設置間隔C,並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之間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至少一部分。
又在圖2B顯示,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之Z方向的位置和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Z方向的位置是相同的。但第1渦卷部311和第2渦卷部312在Z方向上稍微錯開亦可(例如,以小於線材10直徑的程度在Z方向上錯開)。又構成第1渦卷部311或第2渦卷部312之線材10的一部分,在Z方向上稍微錯開亦可。又如圖5B、圖5C所示般,若由第1渦卷部311所構成的層和由第2渦卷部312所構成的層在Z方向上錯開,則第1層31的層厚(Z方向的尺寸)變厚。因此較佳為,如圖5A所示般,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之線材10間的空間S配置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藉此使由第1渦卷部311所構成的層和由第2渦卷部312所構成的層成為同一層。
又如圖2B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是使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和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接觸。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構成第2渦卷部312(或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是和構成第1渦卷部311(或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在徑向的兩側接觸。藉此,在與Z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可將線材10高密度地收容。但在構成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和構成第2渦卷部312的線材10之間形成有間隙亦可。
構成第2層32的線材10,從基端側起依序具有:第3渦卷部321、第2反轉部323、第4渦卷部322。
第3渦卷部321是朝第2方向(逆時針方向)繞複數周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的部位。在第3渦卷部321,以線材10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在第3渦卷部321,是從外側朝向內側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在第3渦卷部321之外側的端部(基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2渦卷部312往第3渦卷部321連續地移轉。又在第3渦卷部321之內側的端部(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3渦卷部321往第2反轉部323連續地移轉。
第2反轉部323是配置在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之內側的部位。在第2反轉部323,是讓線材10的捲繞方向從第2方向(逆時針方向)往第1方向(順時針方向)反轉。在此,當將第2反轉部323從Z方向的正側觀察時,是將線材10呈S字狀捲繞。在第2反轉部323的一端(基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3渦卷部321往第2反轉部323連續地移轉。又在第2反轉部323的另一端(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2反轉部323往第3渦卷部321連續地移轉。
第4渦卷部322是朝第1方向(順時針方向)繞複數周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的部位。在第4渦卷部322,以線材10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在第4渦卷部322,是從內側朝向外側將線材10呈渦卷狀捲繞。在第4渦卷部322之內側的端部(基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2反轉部323往第4渦卷部322連續地移轉。又在第4渦卷部322之外側的端部(前端側的端部),線材10是從第4渦卷部322往第1渦卷部311連續地移轉。亦即,在第2層32和第1層31(在Z方向正側鄰接的第1層31)之間,線材10被連續地移轉。
當第2層32的線材10被朝Z方向拉出時,首先是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被拉出。因為在第4渦卷部322是沿著第2方向將線材10捲繞,當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被拉出時,被拉出的線材10會朝既定方向扭轉。當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被拉出後,第2反轉部323及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被拉出。因為在第3渦卷部321是沿著與第4渦卷部322相反的方向(第1方向)將線材10捲繞,當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被拉出時,線材10的扭轉被抵消。又當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被拉出後,如既已說明般,第1層31的線材10被拉出。
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因為是在第2方向從外側朝向內側呈渦卷狀捲繞,藉由第3渦卷部321所形成的空間S,成為沿著第2方向從外側朝向內側之渦卷狀的空間。因此,當沿著第1方向觀察空間S的情況,藉由第3渦卷部321所形成的空間S,成為在第1方向從內側朝向外側之渦卷狀的空間。因此,在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中,也是與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同樣的,可沿著藉由第3渦卷部321所形成之渦卷狀的空間S來配置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將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沿著藉由第3渦卷部321所形成的空間S配置,藉此如圖2B所示般,在第2層32,使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圖中之正號的線材10)和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圖中之負號的線材10)在徑向上交替配置。又為了在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之間配置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較佳為使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之環繞數和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環繞數相同。
在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中,也是與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同樣的,將線材10繞複數周呈渦卷狀捲繞。藉此,在第2層32中,也是與第1層31同樣的,比起圖8所示的比較例,可將線材10的收容效率提高。又在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中也是,在藉由構成一方的渦卷部之線材10所形成的空間S,配置構成另一方的渦卷部之線材10的至少一部分。藉此,可減少捲繞體20內之無用的空間,因此可將線材10的收容效率提高。又為了謀求抑制蓄積於線材10的扭轉並同時讓收容效率提高,與前述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同樣的,較佳為在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彼此之間設置間隔C,且在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之間配置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至少一部分。
又在圖2B雖顯示,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之Z方向的位置和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Z方向的位置是相同的,但構成第3渦卷部321或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一部分在Z方向上稍微錯開亦可。又在本實施形態,雖使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和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接觸,但在構成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和構成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間形成有間隙亦可。
又亦可取代由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 (及第2反轉部323)來構成第2層32,不形成第4渦卷部(及第2反轉部323)而藉由第3渦卷部321來構成第2層32。縱使是這樣的構成,仍能以抑制被拉出的線材10扭轉的方式收容線材10。又在如此般構成的情況,作為與第1層31及第2層32不同的層,設置有沿著與第3渦卷部321相反的方向將線材10捲繞而成的層是較佳的。藉此,能夠使將第2層32(僅藉由第3渦卷部321構成的層)的線材10拉出時的扭轉和將其他層的線材10(朝與第3渦卷部321相反的方向捲繞的線材10)拉出時的扭轉互相抵消。
又在本實施形態,將由第1渦卷部311及第2渦卷部312(及第1反轉部313)所構成的第1層31和由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及第2反轉部323)所構成的第2層32進行積層。藉由將第1層31和第2層32積層配置,可將線材10的收容效率提高。又在本實施形態,線材10的捲繞方向在第1層31和第2層32是相反的,由於在第1層31的第2渦卷部312和第2層32的第3渦卷部321之間可將線材10連續地轉移,因此可將第1層31和第2層32積層配置。又為了使第1層31和第2層32的大小一致,較佳為使第1渦卷部311、第2渦卷部312、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各個的環繞數相同。
又如圖3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是將第1層31和第2層32交互地反覆進行積層。藉此,可將線材10的收容效率提高。又在本實施形態,線材10的捲繞方向在第1層31和第2層32是相反的,由於在第1層31的第2渦卷部312和第2層32的第3渦卷部321之間可將線材10連續地轉移,且在第2層32的第4渦卷部322和第1層31的第1渦卷部311之間可將線材10連續地轉移,因此能夠實現將第1層31和第2層32交互地反覆進行積層。
又如圖2B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是使第1層31的線材10和第2層32的線材10在Z方向(積層方向;圖2B的上下方向)接觸。藉此,可在Z方向將線材10高密度地收容。但在第1層31的線材10和第2層32的線材10之間在Z方向(積層方向;圖2B的上下方向)上形成有間隙亦可。
收容體40是收容線材10的構件。本實施形態的收容體40,是收容如上述般被捲繞的線材10(捲繞體20)之構件。在本實施形態,收容體40是由多數個支架(棒構件)組合而成的框架構造。但收容體40亦可利用面材等而構成為箱構造(盒狀)。如圖1所示般,收容體40構成為,藉由將捲繞體20的Z方向正側打開並收容捲繞體20,而能朝Z方向將線材10拉出。但當收容體40構成為盒狀的情況,可在構成收容體40的面材設置孔(開口),從該孔將線材10朝Z方向拉出。
收容體40具有底座部41及保持部42。如圖2B所示般,底座部41是支承線材10(捲繞體20)之最下層的構件。底座部41例如由托板(pallet)所構成。如圖1所示般,保持部42是保持被捲繞的線材10(捲繞體20)之構件。藉由使保持部42與線材10(捲繞體20)接觸,可保持捲繞體20的形狀。又藉由用保持部42來保持線材10(捲繞體20),在將線材10拉出時可抑制捲繞體20的崩散,因此易於從收容體40將線材10拉出。如圖1所示般,在本實施形態,保持部42是由從底座部41的支承面朝Z方向正側豎起之複數個棒構件(例如銷)所構成。藉此,保持部42可將捲繞體20的Z方向正側打開並保持捲繞體20。
圖6A係保持部42的說明圖。又圖6B~圖6D係變形例的保持部42之說明圖。以下,也使用圖1來針對保持部42做說明。
保持部42具有:外周保持部421、內周保持部422、及反轉保持部423。
外周保持部421,是保持捲繞體20的環繞部21(由捲繞在反轉部22的外側之線材10所構成的部位)之外周21A的部位。外周保持部421是保持第1渦卷部311、第2渦卷部312、第3渦卷部321及第4渦卷部322的外周之部位。沿著周方向被捲繞的線材10欲往徑向擴展,藉由使外周保持部421與捲繞體20的外周21A接觸,可保持捲繞體20的形狀。如後述般,當線材10具有抗張力體13的情況,因為使線材10欲往徑向擴展的力變大,讓保持部42具有外周保持部421變得特別有效。在本實施形態,構成外周保持部421之複數個棒構件是以與大致圓筒狀之捲繞體20的外周21A接觸的方式在周方向大致均等地配置。又外周保持部421亦可由板狀的面材所構成。在此情況,較佳為使面材的內面與捲繞體20的外周21A接觸。例如,當收容體40是利用面材構成為盒狀的情況,藉由使構成收容體40的側面之面材的內面與捲繞體20的外周21A接觸,能使構成收容體40的側面之面材兼具作為外周保持部421的功能。
內周保持部422是保持捲繞體20之環繞部21的內周21B之部位。又又內周保持部422和外周保持部421間之環狀空間(圖6A之2個圓形的虛線所包圍的空間),是成為捲繞體20的環繞部21之收容部。又比內周保持部422更內側的空間(圖6A之內側的圓形狀的虛線所包圍的空間),是成為捲繞體20的反轉部22之收容部。藉由利用內周保持部422保持捲繞體20的內周21B,在將線材10拉出時可抑制環繞部21的線材10往內側崩散。又如圖6C及圖6D所示般,保持部42不具備內周保持部422亦可。
反轉保持部423是保持捲繞體20的反轉部22之部位。在讓線材10的捲繞方向反轉之反轉部22,線材10變得不穩定而容易崩散,藉由利用反轉保持部423來保持捲繞體20的反轉部22,可抑制反轉部22的形狀崩散。反轉保持部423具有: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及第2反轉保持部423B。 第1反轉保持部423A是將構成第1反轉部313的線材10之朝第1方向捲繞的部位(線材10)和朝第2方向捲繞的部位(線材10)分別保持。藉此,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可將構成第1反轉部313的線材10呈倒S字狀(或S字狀)保持。 第2反轉保持部423B是將構成第2反轉部323的線材10之朝第2方向捲繞的部位(線材10)和朝第1方向捲繞的部位(線材10)分別保持。藉此,第2反轉保持部423B是將構成第2反轉部323的線材10呈S字狀(或倒S字狀)保持。
在本實施形態,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及第2反轉保持部423B分別是由複數個棒構件所構成。構成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及第2反轉保持部423B之棒構件,是配置在被第1反轉部313和第2反轉部323之間包圍的空間。但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及第2反轉保持部423B不是由棒構件所構成亦可。又第1反轉保持部423A及第2反轉保持部423B亦可配置在被第1反轉部313和第2反轉部323之間包圍的空間之外側。
圖6A(及圖6B)所示的內周保持部422具有第1內周保持部422A及第2內周保持部422B。第1內周保持部422A是與捲繞體20之環繞部21的內周21B接觸,且配置在被第1反轉部313和第2反轉部323之間包圍的空間之外側。第2內周保持部422B是與捲繞體20之環繞部21的內周21B接觸,且配置在被第1反轉部313和第2反轉部323之間包圍的空間。藉此,第2內周保持部422B可兼具:保持捲繞體20之環繞部21的內側之功能、及保持第1反轉部313及第2反轉部323的功能。
然而,如圖6B及圖6D所示般,保持部42不具備反轉保持部423亦可。但在讓線材10的捲繞方向反轉之反轉部22,因為線材10變得不穩定而容易崩散,當保持部42不具備反轉保持部423的情況,如圖6B所示般較佳為,將構成內周保持部422之構件的一部分(第2內周保持部422B)配置在被第1反轉部313和第2反轉部323之間包圍的空間。
上述保持部42具有外周保持部421、內周保持部422及反轉保持部423。但保持部42只要能保持捲繞體20即可,亦可採用其他的構成。例如,藉由在第1渦卷部311(或第3渦卷部321)的線材10和第2渦卷部312(或第4渦卷部322)的線材10之間配置棒構件(例如銷),來保持捲繞體20 (特別是環繞部21)的形狀。
又上述保持部42是由複數個棒構件所構成。但藉由將構成捲繞體20的環繞部21之線材10利用綑紮材綑紮,來保持捲繞體20的形狀亦可。 但當保持體是由綑紮材所構成的情況,在朝Z方向將線材10拉出時,必須將綑紮材卸下。又在上述收容單元1,是將捲繞線材10而成的捲繞體20收容於收容體40。但只要能保持捲繞體20的形狀即可,不將捲繞體20收容於收容體40亦可。如果能將捲繞體20以單體形式出貨,運搬效率會提高。
圖7A係線材10的剖面圖。如既已說明般,在本實施形態,線材10是光纜,且具有光纖11、及收容光纖11之護套12。在本實施形態的護套12埋設有抗張力體13。
如圖7A所示般,會有將一對的抗張力體13以隔著護套12之收容部的方式配置的情形。在圖7A所示之線材10的情況,撓曲剛性會依將線材10彎曲的方向而有不同。又撓曲剛性是線材10之剖面二次矩(I)和線材10的楊氏模量(E)之乘積(EI)。當線材10具有抗張力體13的情況,線材10的撓曲剛性主要取決於抗張力體13的配置。例如,如圖7A所示般,將連結一對的抗張力體13之中心部彼此的線設為y軸,將通過線材10的中心而與y軸垂直的線設為x軸的情況,繞y軸的撓曲剛性比繞x軸的撓曲剛性小。如此般,當撓曲剛性依將線材10彎曲的方向而有不同的情況,較佳為朝使撓曲剛性變小的方向將線材10彎曲而將線材10捲繞。在本實施形態較佳為,以使圖7A所示的線材10繞y軸彎曲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以使圖7A所示之線材10的y軸成為圖1之Z軸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藉此易於保持捲繞體20的形狀。又當圖7A所示的線材10以繞x軸彎曲的方式進行捲繞的情況,當如圖1所示般將線材10朝Z方向往上拉時,容易使線材10崩散。 因此,藉由以使圖7A所示的線材10繞y軸彎曲的方式將線材10捲繞,還具有當將線材10拉出時可抑制捲繞體20崩散的好處。
圖7B是變形例的線材10之剖面圖。如圖7B所示般,藉由在線材10將抗張力體13均等配置,而成為與彎曲方向無關之撓曲剛性均一的光纜亦可。又線材10不具備抗張力體13亦可。又線材10不是光纜亦可。
===其他=== 上述實施形態是為了易於理解本發明,並不是用於限定解釋本發明。本發明,可在不脫離其趣旨下進行變更及改良,且本發明當然包含其等效物。
1:收容單元 10:線材 11:光纖 12:護套 13:抗張力體 20:捲繞體 20A:基端 20B:前端 21:環繞部 21A:外周 21B:內周 22:反轉部 31:第1層 311:第1渦卷部 312:第2渦卷部 313:第1反轉部 32:第2層 321:第3渦卷部 322:第4渦卷部 323:第2反轉部 40:收容體 41:底座部 42:保持部 421:外周保持部 422:內周保持部 422A:第1內周保持部 422B:第2內周保持部 423:反轉保持部 423A:第1反轉保持部 423B:第2反轉保持部
[圖1]係本實施形態的收容單元1之說明圖。 [圖2A]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之說明圖,[圖2B]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之剖面說明圖。 [圖3]係本實施形態的捲繞體20的積層構造之說明圖。 [圖4]係第1層31及第2層32中之線材10的捲繞方法之說明圖。 [圖5A]係構成圖2B的虛線區域中之第1渦卷部311的線材10的配置之說明圖,[圖5B]係線材10的第1變形例的配置之說明圖,[圖5C]係線材10的第2變形例的配置之說明圖。 [圖6A]係保持部42之說明圖,[圖6B~圖6D]係變形例的保持部42之說明圖。 [圖7A]係線材10之剖面圖,[圖7B]係變形例的線材10之剖面圖。 [圖8]係比較例的捲繞體20’之說明圖。
1:收容單元
10:線材
20:捲繞體
20B:前端
21A:外周
21B:內周
31:第1層
40:收容體
42:保持部
421:外周保持部
422:內周保持部
422A:第1內周保持部
422B:第2內周保持部
423:反轉保持部
423A:第1反轉保持部
423B:第2反轉保持部

Claims (12)

  1. 一種收容單元,係具備:捲繞有線材之捲繞體、及收容前述捲繞體之收容體,一個前述捲繞體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第2渦卷部、第3渦卷部、第2反轉部及第4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前述第3渦卷部,接續於前述第2渦卷部而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2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3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2方向朝前述第1方向反轉;前述第4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2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 在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之間的空間,配置構成前述第2渦卷部之前述線材的至少一部分。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係配置成在徑向隔著間隔。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使構成前述第1渦卷部之前述線材和構成前述第2渦卷部之前述線材接觸。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將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進行積層。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將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交互地反覆進行積層。
  7. 如請求項5或6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使由前述第1渦卷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之前述線材和由前述第3渦卷部及前述第4渦卷部所構成的層之前述線材在積層方向接觸。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前述收容體具有外周保持部,前述外周保持部用於保持由被捲繞在前述第1反轉部及前述第2反轉部的外側之前述線材所構成之環繞部的外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收容單元,前述收容體進一步具有:用於保持前述環繞部的內周之內周保持部。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述之收容單元,前述收容體進一步具有:用於保持前述第1反轉部及前述第2反轉部之反轉保持部。
  11. 如請求項1至3之任一項所述之收容單元,其中,關於讓其環繞之前述線材的中立軸之撓曲剛性,係比關於與前述中立軸正交的軸之撓曲剛性小。
  12. 一種捲繞體,係具有第1渦卷部、第1反轉部及第2渦卷部,前述第1渦卷部,係朝成為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之第1方向將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1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1方向朝與前述第1方向反向旋轉的第2方向反轉;前述第2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1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具有前述第1渦卷部、前述第1反轉部及前述第2渦卷部之前述捲繞體,係具有第3渦卷部、第2反轉部及第4渦卷部, 前述第3渦卷部,接續於前述第2渦卷部而朝前述第2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近;前述第2反轉部,係配置在前述第3渦卷部的內側,且讓前述線材的捲繞方向從前述第2方向朝前述第1方向反轉;前述第4渦卷部,係配置在前述第2反轉部的外側,朝前述第1方向將前述線材捲繞複數周,且每環繞一周其與中心的距離變遠。
TW111107471A 2021-06-30 2022-03-02 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TWI8471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8562 2021-06-30
JP2021108562 2021-06-30
PCT/JP2022/006946 WO2023276258A1 (ja) 2021-06-30 2022-02-21 収容ユニット及び巻回体
WOPCT/JP2022/006946 2022-02-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2438A TW202302438A (zh) 2023-01-16
TWI847102B true TWI847102B (zh) 2024-07-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9851A (ja) 2002-05-10 2003-11-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収納具及び光ファイバ収納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329851A (ja) 2002-05-10 2003-11-19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光ファイバ収納具及び光ファイバ収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67853A (en) Guide and support members for unwinding flexible material from a wound package
JP2011103439A (ja) コイル
TWI847102B (zh) 收容單元及捲繞體
WO2023276258A1 (ja) 収容ユニット及び巻回体
JP2006290619A (ja) 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パレット載置体および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包装体
JP3810916B2 (ja) 光ファイバの保持構造、その製作治具、およびその保持構造の製作方法
JPH04355410A (ja) 通信線収納具および収納方法
JP2010120702A (ja) ケーブルの梱包体
JPH10332999A (ja) 光ケーブル
JP2002370869A5 (zh)
JPWO2019059251A1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5342308B2 (ja) 緩衝体及びレベルワウンドコイルの載置方法
US12013586B2 (en) Optical fiber cable
US20230365378A1 (en) Housing unit and wound body
JP5653961B2 (ja) 梱包材及び金属管状体供給方法
KR100657187B1 (ko) 광 케이블
JP5203239B2 (ja) 集合ドロップケーブル
JP3010064B2 (ja) 光ケーブル
JP3392381B2 (ja) 光ケーブル
JP2021114499A (ja) リアクトル
JP2019219497A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
JP2996209B2 (ja) 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用クロージャ
WO2024111561A1 (ja) ケーブル束、ケーブル束の製造方法、及び、ケーブル束の製造装置
JPH04143710A (ja) 光ケーブル
JPH11245981A (ja) 線状体の梱包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