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560B -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 Google Patents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560B
TWI839560B TW109127677A TW109127677A TWI839560B TW I839560 B TWI839560 B TW I839560B TW 109127677 A TW109127677 A TW 109127677A TW 109127677 A TW109127677 A TW 109127677A TW I839560 B TWI839560 B TW I8395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wall
main body
outer peripheral
fishing rod
gri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76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8008A (zh
Inventor
松田雄貴
德山雄己
菅沼信廣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1911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6236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8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8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560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可抑制握持力降低,且藉由減少零件數而提高組裝之作業性。  本發明提供一種釣竿用握把及釣竿,上述釣竿用握把係設置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11之後端部之握把2,且具有:主體部3,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釣竿本體11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11a的外側;及尾塞部4,其堵塞主體部3之後端開口;主體部3與尾塞部4一體地形成,於構成主體部3之周壁,遍及整個握把軸向地形成有空隙部3c。

Description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先前,釣竿中,例如作為手竿之握把部,已知有由芯、複數個尾塞、編結繩構成者(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4-57098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先前之釣竿用握把中,存在由於零件數較多而組裝費時費工,作業性降低之問題。  又,於先前之釣竿用握把之情形時,藉由編結繩之凹凸或塗料之彈力而確保握持力,因長期使用使得該等凹凸或塗料磨損,因而握持力降低,故而於該方面尚存在改善餘地。
本發明係考慮此種情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握持力降低且藉由減少零件數而提高組裝之作業性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1)本發明之釣竿用握把之特徵在於,其係設置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者,且具有:主體部,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的外側;及尾塞部,其堵塞上述主體部之後端開口;上述主體部與上述尾塞部一體地形成,於構成上述主體部之周壁,遍及整個握把軸向地形成有空隙部。
根據本發明之釣竿用握把,由於中空且筒狀之主體部與尾塞部一體化,故而能夠使用例如3D(3 dimensions,三維)印表機來成形。因此,可減少如由複數個零件構成之先前情形般之組裝所花費之工夫與時間,從而可提高組裝作業性。  又,由於在構成主體部之周壁形成有空隙部,故而獲得具有彈性之握持感,並且藉由握力而主體部彈性地變形,故而可持久地確保特定之握持力。
(2)亦可為如下特徵,即,於上述主體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之多孔形狀部。
於該情形時,於釣者握住握把時,手掌肉陷入至形成於主體部之外周面之多孔形狀部之凹部,故而藉由調整該陷入程度而可確保握持力。
(3)亦可為如下特徵,即,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向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凹陷之複數個切口凹部。
於該情形時,由於在主體部之表面側之外周壁形成有複數個切口凹部,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切口凹部較淺地陷入,因此成為柔軟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僅在主體部之外周壁形成有多孔形狀部(切口凹部),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從而可維持握持力。
(4)較佳為,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於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切口孔。
於該情形時,由於在主體部之表面側之外周壁形成有複數個切口孔,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切口孔較深地陷入,因此成為牢固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僅在主體部之外周壁形成有多孔形狀部(切口孔),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從而可維持握持力。
(5)亦可為如下特徵,即,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於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上述外周壁形成有於上述主體部之周向及握把軸向延伸而格子狀地排列之格子部,上述複數個貫通孔由上述格子部形成。
於該情形時,由於在主體部之外周壁形成有複數個貫通孔,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貫通孔較深地陷入,故而成為牢固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在主體部整體形成有多孔形狀部(貫通孔),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從而可維持握持力。而且,由於主體部利用格子部形成為格子狀,故而成為可耐受組裝時使握把嵌合於釣竿之芯材時所產生之彎曲的形狀。
(6)亦可為如下特徵,即,上述尾塞部以使上述主體部之外周壁與內周壁之各後端部彼此接合且連續地連接於上述外周壁的方式形成。
於該情形時,由於主體部之外周壁與內周壁於各後端部藉由尾塞部而一體地接合,故而可提高成為雙層構造之主體部之後端側之強度。又,由於可將外周壁與內周壁之後端部分利用尾塞部接合,故而不需要作為接合部之其他部位,可簡化釣竿用握把整體之構成,從而可謀求組裝作業之效率化。
(7)亦可為如下構成,即,設置有被覆部,該被覆部以覆蓋於主體部之方式一體地形成於該主體部,且規定該釣竿用握把之特定外形,藉由上述主體部與上述被覆部而形成為雙層構造。
於該情形時,由於被覆部亦可與主體部一體化形成,故而可謀求釣竿用握把之組裝作業之效率化。
(8)本發明之釣竿之特徵在於,其係將如上述(1)至(7)中任一項之釣竿用握把設置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者,且使一體地設置有上述尾塞部之筒狀之上述主體部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上述芯材的外側。
根據本發明之釣竿,可提供能發揮上述(1)至(7)中所記載之作用效果之釣竿。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可抑制握持力降低,且藉由減少零件數而提高組裝之作業性。
以下,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於本實施方式中,例舉手竿為例進行說明。又,於各圖式中,存在為了使各構成構件為能夠視認之大小而根據需要將各構成構件之縮小比例適當變更之情形。
(第1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之釣竿1係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11之後端部(參照圖4及圖5)具備握把2(釣竿用握把)而構成。
此處,於本實施方式中,於釣竿1之長度方向將前端側設為竿頭,將手持側設為竿尾,自竿頭至竿尾為止將長度方向設為前後方向,於前後方向將竿頭側定義為前側,將竿尾側定義為後側。又,於本實施方式中,將圍繞成為釣竿本體11之中心軸之竿軸之方向定義為周向。
釣竿本體11係將形成為細長之圓筒形狀之複數(例如3~4)個節連接而構成1根釣竿本體11。複數個節中竿頭側之節形成為最細徑,朝向竿尾側依序成為粗徑。即,前端側之第1節之後端部嵌入至第2節之前端部。各節例如利用捲繞碳纖維而形成為筒狀等周知之要領來製造。複數個節藉由以該等依次於竿軸向嵌合之插接形式連接,而形成為實釣時之釣竿1。
握把2係覆蓋於釣竿本體11之芯構件(芯材11a),且釣者操作釣竿1時實際握住之部分,形成為容易握住之外形形狀。握把2具有:主體部3,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釣竿本體11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11a的外側;及尾塞部4,其堵塞主體部3之後端開口。握把2係將主體部3與尾塞部4一體地形成。作為握把2之構件,例如採用橡膠材、樹脂材、金屬、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系樹脂、尼龍系樹脂、聚丙烯系樹脂等彈性構件。握把2能夠使用例如3D印表機來成形。
主體部3如圖3及圖4所示,整體上為圓筒狀且形成為大致紡錘形。於構成主體部3之周壁,遍及整個握把軸向地形成有空隙部3c。主體部3之外徑具有於竿尾側成為最大之鼓出部3a,且以隨著自該鼓出部3a朝向竿頭側圓滑地縮徑之方式形成。主體部3之內徑以與設置於釣竿本體11之後端部之芯材11a之外徑大致一致的方式形成。
於主體部3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之複數個切口孔31(多孔形狀部)。主體部3具有外周壁32及內周壁33,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形成有上述空隙部3c。主體部3之外周壁32之形狀構成握把2之外形形狀。外周壁32之厚度大於內周壁33。
如圖4及圖5所示,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之空隙部3c,設置有將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於壁厚方向連結之支柱壁34。支柱壁34於相鄰之切口孔31彼此之間將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連結,將空隙部3c於握把軸向劃分為複數個部分。  藉由如此於空隙部3c設置支柱壁34,可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保持固定之間隔。又,藉由於握住主體部3時使該握住之部分之外周壁32產生適度之彈性變形而獲得適度之握持感,並且於手自握把2鬆開時容易恢復外周壁32之彈性變形。因此,可維持握持力,又可長期地維持握把2之外形形狀。進而,藉由設置支柱壁34,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連接面積增加,故而主體部3得到補強。
切口孔31於外周壁32之壁厚方向貫通。切口孔31由俯視正六邊形之開口形成。複數個切口孔31沿著主體部3之周向及握把軸向空開固定之間隔而排列。於本實施方式中,於周向配置有6個,於握把軸向配置有8個。主體部3在構成上,切口孔31連通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之空隙部3c,自握把2之外側通過切口孔31可看到空隙部3c及內周壁33。
內周壁33形成為圓筒狀,且係未形成將徑向之內外連通之開口之形狀。
尾塞部4如圖4及圖5所示,具有使主體部3之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後端部3b接合之接合部4a,並且以利用該接合部4a堵塞後端開口之方式形成。尾塞部4具有半球狀之彎曲面,且圓滑地連續於主體部3之後端部3b。
其次,基於圖式對如此構成之握把2及釣竿1之作用詳細地進行說明。  如圖1至圖5所示,於本實施方式之握把2中,由於中空且筒狀之主體部3與尾塞部4一體化,故而能夠使用例如3D印表機來成形。因此,可減少如由複數個零件構成之先前情形時之組裝所花費之工夫與時間,從而可提高組裝作業性。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主體部3為中空,故而獲得具有彈性之握持感,並且由於藉由握力而主體部3彈性地變形,故而可持久地確保特定之握持力。
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在主體部3之外周壁32形成有於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切口孔31,故而於釣者握住握把2時,手掌肉會陷入至形成於主體部3之外周面之形成多孔形狀部之複數個切口孔31的凹部。因此,藉由調整該陷入程度,可確保握持力。
尤其,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在主體部3之表面側之外周壁32形成有複數個貫通之切口孔31,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切口孔31較深地陷入,從而成為牢固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僅在主體部3之外周壁32形成有切口孔31,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可維持握持力。
又,於本實施方式中,由於主體部3之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於各後端部3b藉由尾塞部4而一體地接合,故而可提高成為雙層構造之主體部3之後端側之強度。  進而,由於可利用尾塞部4接合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後端部分,故而不需要作為接合部之其他部位,可簡化握把2整體之構成,從而可謀求組裝作業之效率化。
於以上述方式構成之本實施方式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中,可抑制握持力降低,且藉由減少零件數而提高組裝之作業性。
其次,對其他實施方式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進行說明。再者,對具有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之構成要素相同功能之構成要素標註相同符號,關於該等由於說明重複故而省略詳細之說明。
(第2實施方式)  其次,圖6至圖9所示之第2實施方式之握把2A(釣竿用握把)之構成為,形成於主體部3A之外周壁32之多孔形狀部成為不於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切口凹部35。切口凹部35係向外周壁32之壁厚方向凹陷之形狀,且凹部之開口形狀俯視成為正六邊形。切口凹部35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之切口孔31之排列相同,沿著主體部3A之周向及握把軸向空開固定之間隔而排列。主體部3A之構成為切口凹部35不連通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之空隙部3c(參照圖8及圖9)。內周壁33不具有遍及整體而於壁厚方向貫通之部分。
又,如圖8及圖9所示,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之空隙部3c,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設置有將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於壁厚方向連結之支柱壁34。支柱壁34於相鄰之切口凹部35彼此之間連結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將空隙部3c於握把軸向劃分為複數個部分。支柱壁34相對於外周壁32之連接位置成為未配置切口凹部35之區域。藉由設置支柱壁34所帶來之作用、效果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提高握持感,外周壁32容易恢復,且有補強效果。
於第2實施方式之握把2A之情形時,由於在主體部3A之表面側之外周壁形成有複數個切口凹部35,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切口凹部35較淺地陷入,故而成為柔軟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僅在主體部3A之外周壁32形成有切口凹部35,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可維持握持力。  又,於本實施方式之握把2A中,由於外周壁32無開口,故而具有如下優點:可遍及整體提高剛性,例如可抑制自開口部分之龜裂等損傷。
(第3實施方式)  其次,基於圖10至圖12對第3實施方式之握把2B進行說明。  第3實施方式之握把2B(釣竿用握把)之構成為,主體部3B具有外周壁32及內周壁33且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形成中空。於外周壁32設置有於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格子孔36(貫通孔、多孔形狀部)。外周壁32形成有於主體部3B之周向及握把軸向延伸而格子狀地排列之格子部37。複數個格子孔36藉由格子部37成為俯視矩形狀之開口。此處,格子部37具有於周向延伸之周向側格子壁37A、及於握把軸向延伸之軸向側格子壁37B。
格子部37中周向側格子壁37A之下端37a通過空隙部3c延伸至內周壁33而連接於內周壁33之外周面33a。因此,於本實施方式之握把2B中,主體部3B之空隙部3c成為由周向側格子壁37A包圍之區域。另一方面,軸向側格子壁37B之下端37b相當於外周壁32之下端位置,成為不與內周壁33連接而分開之位置。
本實施方式之主體部3B中,周向側格子壁37A連結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將空隙部3c於握把軸向劃分為複數個部分。藉由形成周向側格子壁37A,可於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間保持固定之間隔。又,藉由於握住主體部3B時使該握住之部分之外周壁32產生適度之彈性變形而獲得適度之握持感,並且於手自握把2B鬆開時容易恢復外周壁32之彈性變形。因此,可維持握持力,又可長期地維持握把2B之外形形狀。進而,藉由設置周向側格子壁37A,而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之連接面積增加,故而主體部3B得到補強。
於本第3實施方式中,由於在主體部3B之外周壁形成有複數個格子孔36,故而手掌肉相對於該等格子孔36較深地陷入,從而成為牢固之握持感。進而,由於在整個主體部3B形成有格子孔36,故而可抵抗握持時之壓縮力,可維持握持力。而且,由於主體部3B藉由格子孔36而形成為格子狀,故而成為可耐受組裝時使握把2B嵌合於釣竿之芯材時產生之彎曲的形狀。
以上,對本發明之釣竿用握把及釣竿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該等實施方式係作為示例而提出者,並不意圖限定發明之範圍。實施方式能夠以其他各種形態實施,可於不脫離發明之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實施方式或其變化例中例如包含業者可容易地思及者、實質上相同者、均等範圍者等。
例如,於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適用於手竿者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手竿,當然適用於一般具備握把之釣竿。
切口孔31、切口凹部35、格子孔36之形狀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之六邊形狀或四邊形狀,能夠設定為適當之形狀,只要構成設置有複數個之多孔形狀部即可。
又,作為上述實施方式之其他實施方式,亦可為如下構成,即,設置被覆部,該被覆部以覆蓋於主體部之方式一體地形成於該主體部,且規定釣竿用握把之特定外形,藉由主體部與被覆部而形成為雙層構造。於該情形時,由於被覆部亦與主體部一體化地形成,故而可謀求釣竿用握把之組裝作業之效率化。  再者,由主體部與被覆部形成之雙層構造之構件只要一體地成形,則各層亦可為不同之材料。
於上述實施方式中,將藉由相同素材而使整體一體成型之握把作為對象,但亦可藉由不同之構件成形各部位。例如,亦可使主體部3之外周壁32與內周壁33為不同之材料,亦能夠使主體部3與尾塞部4為不同之材料。
又,釣竿用握把之外形、握把軸向之長度尺寸、直徑尺寸、壁厚等構成,可根據釣竿之竿尾側之直徑尺寸、釣竿本體之強度等條件來適當設定。
1:釣竿 2, 2A, 2B:握把(釣竿用握把) 3, 3A, 3B:主體部 3a:鼓出部 3b:後端部 3c:空隙部 4:尾塞部 4a:接合部 11:釣竿本體 11a:芯材 31:切口孔(多孔形狀部) 32:外周壁 33:內周壁 33a:外周面 34:支柱壁 35:切口凹部(多孔形狀部) 36:格子孔(貫通孔, 多孔形狀部) 37:格子部 37a:下端 37A:周向側格子壁 37b:下端 37B:軸向側格子壁
圖1係自斜竿頭側觀察具備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之握把之釣竿之構成的立體圖。  圖2係自傾斜竿尾側觀察圖1所示之握把之立體圖。  圖3係圖1所示之握把之側視圖。  圖4係圖1所示之A-A線剖面立體圖,且係將握把半切之圖。  圖5係圖3所示之B-B線剖視圖,且係將握把半切之圖。  圖6係自斜竿頭側觀察第2實施方式之握把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7係圖6所示之握把之側視圖。  圖8係圖6所示之C-C線剖面立體圖,且係將握把半切之圖。  圖9係圖7所示之D-D線剖視圖,且係將握把半切之圖。  圖10係自斜竿頭側觀察第3實施方式之握把之構成之立體圖。  圖11係圖10所示之E-E線剖面立體圖,且係將握把半切之圖。  圖12係表示圖11所示之握把之構成之剖視圖,且係與圖5對應之圖。
1:釣竿
2:握把(釣竿用握把)
3:主體部
3a:鼓出部
3b:後端部
3c:空隙部
4:尾塞部
4a:接合部
11:釣竿本體
11a:芯材
31:切口孔(多孔形狀部)
32:外周壁
33:內周壁
34:支柱壁

Claims (9)

  1. 一種釣竿用握把,其係設置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者,且具有:主體部,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的外側;及尾塞部,其堵塞上述主體部之後端開口;上述主體部與上述尾塞部一體地形成,於構成上述主體部之周壁,以遍及整個握把軸向的方式形成有空隙部;且上述主體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之多孔形狀部;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於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貫通孔,上述外周壁形成有於上述主體部之周向及握把軸向延伸並以格子狀排列之格子部,上述複數個貫通孔由上述格子部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釣竿用握把,其中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向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凹陷之複數個切口凹部。
  3. 如請求項1之釣竿用握把,其中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上述多孔形狀部為於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切口孔。
  4. 如請求項2或3之釣竿用握把,其中上述尾塞部以使上述主體部之外周壁與內周壁之各後端部彼此接合且連續地連接於上述外周壁的方式形成。
  5. 一種釣竿用握把,其係設置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者,且具有:主體部,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的外側;及尾塞部,其堵塞上述主體部之後端開口;上述主體部與上述尾塞部一體地形成,於構成上述主體部之周壁,以遍及整個握把軸向的方式形成有空隙部;且上述主體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之多孔形狀部;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且設置有將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於壁厚方向連結,且將上述空隙部在握把軸向上劃分為複數個部分之支柱壁; 上述多孔形狀部為於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貫通之複數個切口孔,上述切口孔配置於被劃分為複數個部分上述空隙部之每一個。
  6. 如請求項5之釣竿用握把,其中上述切口孔之上述握把軸向上之長度較被劃分之一個上述空隙部之上述握把軸向上之長度更短。
  7. 一種釣竿用握把,其係設置於形成為細長棒狀之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者,且具有:主體部,其形成為特定壁厚之筒狀,且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形成為筒狀之芯材的外側;及尾塞部,其堵塞上述主體部之後端開口;上述主體部與上述尾塞部一體地形成,於構成上述主體部之周壁,以遍及整個握把軸向的方式形成有空隙部;且上述主體部之外周面,形成有向壁厚方向凹陷之多孔形狀部;上述主體部具有外周壁及內周壁,上述空隙部形成於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之間,且設置有將上述外周壁與上述內周壁於壁厚方向連結,且將上述空隙部在握把軸向上劃分為複數個部分之支柱壁;上述多孔形狀部為向上述外周壁之壁厚方向凹陷之複數個切口凹部;上述切口凹部配置於被劃分為複數個部分之上述空隙部之每一個, 且以相對上述支柱壁在上述壁厚方向上不重疊之方式配置。
  8. 如請求項1至3、5至7中任一項之釣竿用握把,其中設置有被覆部,該被覆部以覆蓋於主體部之方式一體地形成於該主體部,且規定該釣竿用握把之特定外形,藉由上述主體部與上述被覆部而形成為雙層構造。
  9. 一種釣竿,其係將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釣竿用握把設置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而成者,且使一體地設置有上述尾塞部之筒狀之上述主體部嵌合於上述釣竿本體之後端部之上述芯材的外側。
TW109127677A 2019-10-18 2020-08-14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TWI8395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91113A JP7262366B2 (ja) 2019-10-18 2019-10-18 釣竿用グリップおよび釣竿
JP2019-191113 2019-10-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8008A TW202128008A (zh) 2021-08-01
TWI839560B true TWI839560B (zh) 2024-04-2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21998B2 (ja) ブラインドファスナ
US20170086572A1 (en) Brush head arrangements
JP2018089449A5 (zh)
JP2017018103A5 (zh)
US11247324B2 (en) Pry bar handle
JP2010535987A5 (zh)
JP2020018871A5 (zh)
TWI839560B (zh)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JP3851922B1 (ja) ビードコードにおける側線ワイヤの接続部材
JP5250590B2 (ja) ゴルフクラブ用ウェイト
JP6282122B2 (ja) 釣竿用竿体とそれを備えた釣竿
TW202128008A (zh) 釣竿用握把及釣竿
JP3949506B2 (ja) 釣竿
JP2017159408A (ja) バリ取り工具
CN112674048B (zh) 钓竿用握把及钓竿
JP4125654B2 (ja) 釣竿
US20120204468A1 (en) Fishing Gaff
JP6425869B2 (ja) 伸縮棒の接続部
JP6691858B2 (ja) 接続スリーブ
JP4915797B2 (ja) 釣り竿のグリップ構造
JPH10225813A (ja) テーパ溝加工用エンドミル
JP7257493B2 (ja) シャープペンシルのチャック構造
US11930798B2 (en) Fishing rod comprising multiple jointed rod bodies
JP6532216B2 (ja) グ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CN217095729U (zh) 一种防滑型锻打自紧钻夹头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