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9534B -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9534B
TWI839534B TW109120924A TW109120924A TWI839534B TW I839534 B TWI839534 B TW I839534B TW 109120924 A TW109120924 A TW 109120924A TW 109120924 A TW109120924 A TW 109120924A TW I839534 B TWI839534 B TW I83953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ckaging bag
film
supporting member
side film
bag bod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0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0458A (zh
Inventor
田中宏樹
安海隆裕
黒沢高博
竹中雅浩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洋製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09120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39534B/zh
Publication of TW202200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9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9534B/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以簡單之構成實現設置空間之狹小化之包裝袋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本發明之包裝袋(10)係具有襯條部(22)者,具備包裝袋本體(20)、及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之內側支撐構件(70),包裝袋本體(20)具有內容物收容部(21)、以及隔著內容物收容部(21)而對向之第1被固接部(24)及第2被固接部(25),內側支撐構件(70)具有固接於第1被固接部(24)之第1固接部(71)、及固接於第2被固接部(25)之第2固接部(72)。

Description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襯條部之包裝袋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習知,作為收容飲料水等具有流動性之內容物之容器,廣為人知的是由樹脂膜形成之袋狀之包裝袋(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又,亦已知,如專利文獻1中亦揭示,於包裝袋之使用時(內容物之注出時)、陳列時或搬運時等,以所謂盒中袋(bag in box)形式使用包裝袋,即,將包裝袋收容於包裝盒內而使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2-121611號公報
然,構成此種包裝袋之樹脂膜具有可撓性,故於將包裝袋形成為大容量之情形時,有時會產生如圖26所示之所謂主體膨脹,即,因飲料水等具有流動性之內容物之自體重量而導致包裝袋本體之下側部分產生膨脹。
而且,於產生上述主體膨脹之情形時,必須確保其使用時、陳列時或搬運時等之包裝袋之設置空間較大,又,於以盒中袋形式使用之情形時,考慮包裝袋之主體膨脹,必須使包裝盒具有強度。
因此,本發明係解決該等問題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以簡單之構成實現設置空間之狹小化之包裝袋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包裝袋係具有襯條部者,且具備包裝袋本體、及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支撐構件,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物收容部、以及隔著上述內容物收容部而對向之第1被固接部及第2被固接部,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固接於上述第1被固接部之第1固接部、及固接於上述第2被固接部之第2固接部,由此解決了上述課題。
又,本發明之包裝袋之製造方法係包裝袋本體內配置有內側支撐構件之包裝袋之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即,於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將包含樹脂膜之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以對折狀態配置,由熱熔接夾具將上述正面側膜、上述背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夾入,以此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並且將上述背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 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且於上述步驟中,在對折之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內側面間配置隔板,由此解決了上述課題。
根據本案之第1、11發明,能夠藉由內側支撐構件而阻止隔著內容物收容部對向之包裝袋本體之第1被固接部及第2被固接部彼此分開,故可維持收容有內容物之包裝袋之整體形狀,抑制因飲料水等具有流動性之內容物之自體重量而導致包裝袋本體之下側部分產生膨脹之所謂主體膨脹。藉此,可實現使用時、陳列時或搬運時等之包裝袋之設置空間之狹小化,並且於以盒中袋形式使用包裝袋之情形時,可無需使收容包裝袋之包裝盒具有較高之強度。
根據本案之第2發明,內側支撐構件具有用以使內容物流通之孔狀或缺口狀之流通部,藉此即便為以將內容物收容部內區分為數個空間之方式設置內側支撐構件之情形,亦能夠確保內容物收容部內之內容物之流動,故可維持內容物之良好倒出。
根據本案之第3發明,能夠藉由形成包裝袋本體時亦使用之熱熔接而將第1固接部及第2固接部固接於包裝袋本體,故可減輕製造負擔。
根據本案之第4發明,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之至少一者於用以將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配置於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且熱熔接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藉此,將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固接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兩者,從而可提高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相對於包裝袋本體之固接強度,不僅如此,亦能夠同時進行用以將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之形成與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相對於包裝袋本 體之固接,故可減輕製造負擔。又,於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配置有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之部位之強度變高,故於使用時或陳列時或搬運時,使在該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配置有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之部位為下方而載置於載置面,藉此可使包裝袋之自支撐性提高。
根據本案之第5發明,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之至少一者係以對折彎折成使熱熔接層與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對向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藉此無需於構成內側支撐構件之樹脂膜之兩面形成熱熔接層,又,可使在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配置有第1固接部或第2固接部之部位之強度進而提高。
根據本案之第6發明,形成於密封部之把手孔之至少一部分以貫通正面側膜、背面側膜與第1固接部重疊之部位之方式形成,藉此能夠充分確保把手孔之緣部之強度,故可抑制把手孔之緣部產生變形或破損。
根據本案之第7發明,能夠藉由內側支撐構件而阻止隔著內容物收容部對向之包裝袋本體之第3被固接部及第4被固接部彼此分開,故可更確實地維持收容有內容物之包裝袋之整體形狀。
根據本案之第8發明,第1固接部及第2固接部係於用以將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以對折彎折成使熱熔接層與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對向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間,且相對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熱熔接,第3固接部熱熔接於正面側膜之內側面,第4固接部熱熔接於背面側膜之內側面。藉此,可同時進行第1至第4固接部相對於包裝袋本體之熱熔接,又,亦可同時進行用以將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之形成與第1至第4固接部相對於包裝袋本體之熱熔接。
根據本案之第9發明,藉由將第1固接部固接於正面側膜之內側面,且將第2固接部固接於背面側膜之內側面,而能夠阻止正面側膜及背面側 膜彼此分開,故可維持收容有內容物之包裝袋之整體形狀,抑制所謂主體膨脹。
根據本案之第10發明,對折襯條部用膜,且以其折彎部朝向內容物收容部側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於襯條部用膜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中之至少一者,以位於內容物收容部側之襯條部用膜之角部偏靠包裝袋本體之外側之方式,將襯條部用膜相對於長邊方向傾斜彎折。藉此,藉由於將襯條部用膜傾斜彎折而空出之空間配置吸嘴(spout)而能夠將吸嘴更靠近端側配置,故於包裝袋使用時,使吸嘴位於更低之位置,而可抑制較多之內容物殘留於包裝袋內。
根據本案之第11發明,於構成包裝袋本體之膜之既定部位,形成有折縫加工部,該折縫加工部用以使膜藉由沿膜之厚度方向上變形為凹凸狀而容易產生彎折,藉此可於既定部位使膜彎折,將包裝袋之整體形狀整理成適於收納、陳列等之形狀,從而可提昇包裝袋之收納性或陳列性。
根據本案之第12發明,形成於密封部之把手孔係形成在由折縫加工部使膜彎折時卡於吸嘴之位置,藉此能夠將包裝袋之整體形狀整理成適於收納、陳列等之形狀,故可提昇包裝袋之收納性或陳列性。
根據本案之第13發明,於內側支撐構件本身、或包裝袋本體與內側支撐構件之間之固接部,形成有強度弱於周邊部位之弱化部,藉此於產生包裝袋掉落等情形時,通過使該弱化部斷裂或損傷,可使包裝袋留下包裝袋掉落等經歷,又,內側支撐構件本身、或包裝袋本體與內側支撐構件之間之固接部係即便產生斷裂或損傷之情形時亦不會導致內容物漏出之部位,故不會產生內容物之漏出,可使包裝袋留下包裝袋掉落等經歷。
根據本案之第14發明,於構成包裝袋本體之膜與構成內側支撐構件之膜之間的固接區域,形成有以封入狀態收容有流體之流體收容部,藉此可提昇包裝袋之形狀維持性,例如可提昇包裝袋之自支撐性等。
根據本案之第15發明,內側支撐構件係以將內容物收容部區分為數個空間之方式構成,於內側支撐構件,形成有使數個空間連通之流通部,由此,藉由調整流通部之形成位置,能夠於內容物填充時對內容物之流動進行整流以抑制起泡,故可提高內容物向包裝袋內之填充效率。
根據本案之第16發明,於將構成包裝袋本體之膜彼此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形成有於正反方向貫通膜之貫通狹縫、及藉由貫通狹縫從周邊部位劃分之把手用片部,把手用片部之外緣之一部分藉由彎折用連結部而連結於周邊部位,藉此於提起包裝袋時,能夠讓使用者之手指貼緊於彎折用連結部附近彎折之膜,故可避免讓使用者之手指感覺疼痛。
根據本案之第17發明,內側支撐構件係以將內容物收容部隔開成數個空間之方式設置,藉此可於內容物收容部內之數個空間收容不同之內容物,例如,根據使用者之需求而選擇內容物並注出,或將2種以上之內容物注出並摻合,以此可實現改變內容物之顏色或氣味而使用等使用態樣。
根據本案之第18發明,於包裝袋本體,形成有用以將包裝袋懸掛使用之懸掛部,於利用懸掛部將包裝袋懸掛之狀態下位於包裝袋之下方側之位置,安裝有吸嘴,藉此可謀求減少殘留於內容物收容部內之內容物之量。
根據本案之第19發明,包含以下步驟,即,於構成包裝袋本體之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將包含樹脂膜之內側支撐構件以對折狀態配置,由熱熔接夾具將正面側膜、背面側膜、及內側支撐構件夾入,以此將正 面側膜及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並且將背面側膜及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上述步驟中,於對折之內側支撐構件之內側面間配置隔板。藉此,能夠一方面避免對折之內側支撐構件之內側面間被熱熔接,一方面同時進行內側支撐構件相對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熱熔接,故可減輕製造負擔。
根據本案之第20發明,於形成用以將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時,同時進行內側支撐構件相對於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之熱熔接,藉此可進一步減輕製造負擔。
10:包裝袋
20:包裝袋本體
21:內容物收容部
22:襯條部
23:密封部
24:第1被固接部
25:第2被固接部
26:第3被固接部
27:第4被固接部
28:把手孔
29:把手部
29a:貫通狹縫
29b:把手用片部
29c:彎折用連結部
29d:兩端部
30:正面側膜
31:第1熱熔接區域
32:第2熱熔接區域
33:第3熱熔接區域
34:第4熱熔接區域
35:折縫加工部
35a:第1折縫加工部
35b:第2折縫加工部
40:背面側膜
41:第1熱熔接區域
42:第2熱熔接區域
43:第3熱熔接區域
44:第4熱熔接區域
45:折縫加工部
45a:第1折縫加工部
45b:第2折縫加工部
50:襯條部用膜
51:第1熱熔接區域
52:第2熱熔接區域
53:第3熱熔接區域
54:第4熱熔接區域
55:貫通部
56:折縫加工部
60:吸嘴
70:內側支撐構件
71:第1固接部
72:第2固接部
73:第3固接部
74:第4固接部
75:流通部
76:弱化部
77:填充噴嘴
80:隔板
90:熱熔接夾具
91:流體收容部
92:懸掛部
C:內容物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立體圖。
圖2係表示包裝袋之剖面立體圖。
圖3係表示構成包裝袋之各膜之說明圖。
圖4係表示膜之熔接方法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5係表示吸嘴安裝位置之變形例之立體圖。
圖6係表示圖5所示之例之各膜之說明圖。
圖7(a)至(c)係表示內側支撐構件之各種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8(a)至(e)係表示內側支撐構件之安裝態樣之各種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9係表示襯條部用膜之安裝態樣之一例之說明圖。
圖10(a)及(b)係表示襯條部用膜之安裝態樣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1(a)及(b)係表示襯條部用膜之安裝態樣之不同之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2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說明圖。
圖13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各膜之說明圖。
圖14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5係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之說明圖。
圖16(a)至(c)係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內側支撐構件之說明圖。
圖17係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說明圖。
圖18係將第4實施形態之包裝袋切斷表示之說明圖。
圖19係將第5實施形態之包裝袋切斷表示之說明圖。
圖20(a)至(c)係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內容物填充時之狀況之說明圖。
圖21係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說明圖。
圖22係表示第7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說明圖。
圖23係表示第8實施形態之包裝袋之說明圖。
圖24係表示將第8實施形態之包裝袋懸掛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25係表示以與圖24不同之態樣將第8實施形態之包裝袋懸掛之狀態之說明圖。
圖26係表示產生有主體膨脹之包裝袋之參考圖。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
包裝袋10係收容液體洗劑等具有流動性之內容物者,如圖1所示,具有:由具有可撓性之樹脂膜形成為袋狀之包裝袋本體20、安裝於包裝袋本體20之吸嘴60、及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之內側支撐構件70。包裝袋10於使用時或陳列時或搬運時,被收容於包裝盒(未圖示)內而使用。
包裝袋本體20藉由於內容物收容部21之周圍形成將正面側膜30、背面側膜40、及一對襯條部用膜50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23而形成為袋狀,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構成為於兩側部形成有襯條部22之所謂橫置側封袋型之包裝袋。
各膜30、40、50形成為至少一面具有熱熔接層之矩形狀(或大致矩形狀)之樹脂膜,且以於彼此將要熱熔接之部位使熱熔接層彼此對向之方式配置。
各膜30、40、50之熱熔接區域如下。再者,圖3中,以點圖案表示各熱熔接區域。
首先,如圖3所示,正面側膜30具有:熱熔接於背面側膜40之第1熱熔接區域31、熱熔接於襯條部用膜50之第2熱熔接區域32、熱熔接於吸嘴60之第3熱熔接區域33、及熱熔接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第4熱熔接區域34。
又,如圖3所示,背面側膜40具有: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之第1熱熔接區域41、熱熔接於襯條部用膜50之第2熱熔接區域42、熱熔接於吸嘴60之第3熱熔接區域43、及熱熔接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第4熱熔接區域44。
又,如圖3所示,襯條部用膜50具有:熱熔接於正面側膜30之第1熱熔接區域51、及熱熔接於背面側膜40之第2熱熔接區域52。
吸嘴60由合成樹脂等形成,安裝於包裝袋本體20且作為內容物之注出口而發揮功能。
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吸嘴60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配置於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且藉由熱熔接而固接於正面側膜30(之第3熱熔接區域33)及背面側膜40(之第3熱熔接區域43)。
如圖1所示,吸嘴60安裝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中之較中央部偏一側(圖1之左側)之位置。
本實施形態中,於包裝袋10之使用時(內容物之注出時),以如下狀態使用包裝袋10,即,使安裝有吸嘴60之包裝袋10之頂部朝橫向,並且使形成有襯條部22之包裝袋10之側部朝下。此時,自將吸嘴60配置於更低位置以順利地進行內容物之注出之觀點而言,較佳為以使圖1之包裝袋10之左側之側部朝下之狀態將包裝袋10設置於載置面上。
如圖2所示,內側支撐構件70配置於包裝袋本體20(內容物收容部21)內,本實施形態中,形成為至少一面具有熱熔接層之矩形狀(或大致矩形狀)且可撓性之樹脂膜。
如圖3所示,內側支撐構件70於其長邊方向之一端側具有固接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1被固接部24之第1固接部71,並且於其長邊方向之另一端側具有固接於隔著內容物收容部21而與第1被固接部24對向之包裝袋本體20之第2被固接部25之第2固接部72。
如圖1或圖3所示,第1固接部71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以對折彎折成使其熱熔接層與正面側膜30之熱熔接層及背面側膜40之熱熔接層對向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之間,且相對於正 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熱熔接。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1被固接部24而發揮功能。
如圖1或圖3所示,第2固接部72於包裝袋10之底部側之密封部23,以對折彎折成使其熱熔接層與正面側膜30之熱熔接層及背面側膜40之熱熔接層對向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之間,且相對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熱熔接。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包裝袋10之底部側之密封部23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2被固接部25而發揮功能。
再者,於第1固接部71及第2固接部72,對折狀態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內側面彼此亦熱熔接。例如,藉由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兩面設置熱熔接層或將內側支撐構件70設為熱熔接性素材之單膜,而可將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內側面彼此亦熱熔接。
又,如圖3所示,內側支撐構件70於其短邊方向之一端側具有固接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3被固接部26之第3固接部73,並且於其短邊方向之另一端側,具有固接於隔著內容物收容部21而與第3被固接部26對向之包裝袋本體20之第4被固接部27之第4固接部74。
如圖2所示,第3固接部73以使其熱熔接層與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側之熱熔接層對向之狀態配置,且相對於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熱熔接。本 實施形態中,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3被固接部26發揮功能。
如圖2所示,第4固接部74以使其熱熔接層與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側之熱熔接層對向之狀態配置,且相對於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熱熔接。本實施形態中,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作為包裝袋本體20之第4被固接部27發揮功能。
如此,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將內側支撐構件70之固接部71、72、73、74固接於包裝袋本體20之被固接部24、25、26、27,而可維持包裝袋本體20之整體形狀,尤其於陳列時或搬運時等,即便為以使包裝袋本體20之底部側(與安裝有吸嘴60之側相反之側)朝下之狀態將包裝袋本體20置於載置面上之情形,亦可抑制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分開之主體膨脹。
又,本實施形態中,由於將內側支撐構件70之固接部71、72、73、74藉由熱熔接而固接於包裝袋本體20,故於形成用以將包裝袋本體20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23之至少一部分時(即,將正面側膜30、背面側膜40、及襯條部用膜50熱熔接而形成密封部23之至少一部分時),亦可同時進行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包裝袋本體20之熱熔接。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將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包裝袋本體20熱熔接時,如圖4所示,將內側支撐構件70對折配置於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以一對熱熔接夾具90將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與內側支撐構 件70夾入,以此將正面側膜30及內側支撐構件70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具體而言,圖3所示之第4熱熔接區域34、第1固接部71、第2固接部72、第3固接部73)熱熔接,並且將背面側膜40及內側支撐構件70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具體而言,圖3所示之第4熱熔接區域34、第1固接部71、第2固接部72、第4固接部74)熱熔接。此處,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兩面為具有熱熔接性之層、且不希望對折之內側之面被熱熔接之情形時,該步驟中,為了避免對折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內側面(對向面)彼此熱熔接,較佳為於對折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內側面(對向面)間配置隔板80。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兩面具有熱熔接性之情形時,針對每一面使用熔接溫度互不相同之素材,通過控制熔接溫度能夠將對折之內側之面彼此熱熔接、或相反地不熱熔接,但若使用隔板80,則可簡單地避免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內側面(對向面)彼此熱熔接。
再者,即便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兩面並非具有熱熔接性之層,亦可於熱熔接時使用隔板80。
又,將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上述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熱熔接之步驟可與形成用以將包裝袋本體20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23之步驟(即,將正面側膜30、背面側膜40、及襯條部用膜50之間熱熔接之步驟)同時進行,又,亦可分開進行。
又,如圖3所示,內側支撐構件70具有於其正反方向貫通而形成且用以使內容物流通之數個孔狀之流通部75。如本實施形態般,內側支撐構件70之整個外緣固接於內容物收容部21之內壁,即便在由內側支撐構件70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區分為數個(2個)空間之情況下,亦可於內容物收容部21內使內容物通過流通部75而流動。
又,如圖2所示,內側支撐構件70中,其內側之非熔接區域(相較固接部71~74更靠內側之形成有流通部75之部分)與襯條部用膜50平行地配置。
又,如圖1或圖3所示,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形成有供使用者穿過手或手指而提拿包裝袋10之把手孔28。把手孔28之至少一部分(本實施形態中為全部)以貫通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與第1固接部71重疊之部位之方式形成。
其次,基於圖12至15對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2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習知,於包裝袋之左右具有襯條部之吸嘴包裝袋中,存在具有握持孔部之吸嘴包裝袋(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7-210257)。該種包裝袋於搬運時係收容於紙板箱等箱形外殼中而搬運,但包裝袋寬度自吸嘴包裝袋下部朝上部變小。因此,於將吸嘴包裝袋收容於箱形外殼時,有如下課題,即,吸嘴包裝袋與箱形外殼之內壁之間之間隙較多,收容效率差。第2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解決本課題為目的之包裝袋。
第2實施形態中,將包裝袋10之整體形狀整理成適於收納、陳列等之形狀(本實施形態中,將包裝袋10之整體形狀整理成大致長方體),以提 昇包裝袋10之收納性或陳列性,為此,如圖12或圖13所示,於膜30、40、50之既定部位,形成有折縫加工部35、45、56。
具體而言,首先,折縫加工部35、45、56係被實施了以下加工之部位,即,藉由使膜30、40、50之既定部位沿厚度方向變形為凹凸狀,而用以使膜30、40、50於既定部位容易產生彎折。
如圖12或圖13所示,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於上方側(包裝袋10之頂部側)及下方側(包裝袋10之底部側)之2個部位,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以及於相較上方側之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更靠上方側(更具體而言,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彼此熱熔接之第1熱熔接區域31、41之下端位置),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
如圖12所示,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形成為容易以膜30、40之外表面側成為凸狀之方式產生彎折。
又,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之一者形成為容易以膜30、40之外表面側成為凸狀之方式產生膜30、40之彎折,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之另一者形成為容易以膜30、40之外表面側成為凹狀之方式產生膜30、40之彎折。
又,關於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與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之間之上下方向之距離、與自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至膜30、40之上端之距離,將自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至膜30、40之上端之距離設定為較小,藉此,如圖12所示,於將膜30、40之較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更靠上 方側折倒時,可避免膜30、40之較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更靠上方側突出。
又,如圖12或圖13所示,襯條部用膜50於設定於與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相同高度位置之上下2部位,具有沿左右方向延伸之折縫加工部56。
折縫加工部56形成為容易以襯條部用膜50之外表面側成為凸狀之方式產生襯條部用膜50之彎折。
如上所述,藉由於膜30、40、50上形成折縫加工部35、45、56,如圖12所示,可使包裝袋10之整體形狀為適於收納等之大致長方體,並且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正面側膜30側或背面側膜40之較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更靠上方側)容易朝正面側膜30側或背面側膜40側之一者傾倒。
再者,於圖12所示之例中,吸嘴60安裝於將包裝袋10之底部側作為下側而置於載置面上之狀態下成為包裝袋10之側面之位置(準確而言,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之上下之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之間的位置),但亦考慮如圖14所示,將吸嘴60安裝於將包裝袋10之底部側作為下側而置於載置面上之狀態下成為包裝袋10之頂面之位置(準確而言,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之上方之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與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之間的位置)。於該圖14所示之例中,可進一步提高包裝袋10之收納性等。
又,如圖15所示之例,亦考慮將形成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之把手孔28卡於吸嘴60,換言之,亦考慮將把手孔28形成於由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將膜彎折時卡於吸嘴60之位置。
具體來說明,於圖15所示之例中,首先,於將包裝袋10之底部側作為下側而置於載置面上之狀態下成為包裝袋10之頂面之位置(準確而言,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之上方之第1折縫加工部35a、45a與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之間的位置),安裝有吸嘴60。
又,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之第2折縫加工部35b、45b形成為容易使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朝設置有吸嘴60之側傾倒。
再者,關於上述折縫加工部35、45、56之具體之形成方法,可為任意,但作為折縫加工之一例,可舉出本申請人於日本專利特願2018-031838號所提出之所謂CS加工,即,將具有第1層及伸長率小於上述第1層之第2層之至少1片膜,於以非固接狀態配置於2片膜之間之膜重疊部位,以冷法沿厚度方向實施壓縮成形,以此使在膜重疊部位配置於2片膜部之間之膜朝第2層側突出。
又,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對在膜30、40、50上形成折縫加工部35、45、56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只要於任意之膜上形成折縫加工部即可,例如,可僅於膜30、40上形成折縫加工部35、45,又,於設置內側支撐構件70之情形時,亦可於內側支撐構件70形成折縫加工部。
又,關於形成折縫加工部35、45、56之位置或長度等具體態樣,只要根據所需求之包裝袋10之整體形狀而任意設定即可。
又,上述第2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10具備內側支撐構件7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於構成包裝袋10時,亦可不設置內側支撐構件70本身。
其次,基於圖16對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3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包裝袋係由樹脂製之膜等構成,故於保管時或陳列時等會伴有作業者使包裝袋掉落而導致包裝袋受損之危險性。例如,如盒中袋用內袋般內容量大且重量重之情形時,認為給作業者等提起裝有內容物之包裝袋製品造成負擔,於作業中途頗有使包裝袋製品掉落之虞。第3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使包裝袋留下作業者等對包裝袋衝擊時之經歷為目的之包裝袋。
第3實施形態中,為使製品之保管時或陳列時等作業者等使包裝袋10掉落或對包裝袋10施加了較強衝擊之經歷保留於包裝袋10,於內側支撐構件70本身、或包裝袋本體20與內側支撐構件70之間之固接部形成有弱化部76,該弱化部76之強度弱於周邊部位,且於包裝袋10掉落時等會斷裂或損傷。
作為此種弱化部76之具體態樣,首先考慮於內側支撐構件70本身形成弱化部76。
關於該情形時之弱化部76之具體態樣,考慮如圖16(a)所示,於形成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流通部75之間的連結片上形成貫通孔或狹縫以減 弱連結片之一部分之強度,或如圖16(b)所示,於連結片之一部分形成窄幅部以減弱連結片之一部分之強度。於對包裝袋10施加衝擊時,圖16(a)、(b)所示之弱化部76被完全扯碎,或即便未扯碎亦被拉伸,或於構成內側支撐構件70之膜為多層之情形時,於內側支撐構件70產生正面及背面膜之層合剝離等斷裂或損傷。藉由觀察該斷裂或損傷狀態可確認包裝袋10因掉落等而受到了衝擊。
又,作為此種弱化部76之具體態樣,亦考慮於包裝袋本體20與內側支撐構件70之間之固接部形成弱化部76。
關於該情形時之具體態樣,只要以於包裝袋10掉落時等會斷裂或損傷之方式形成,則可為任意態樣,例如亦可如圖16(c)所示,於包裝袋本體20與內側支撐構件70之間之固接部之一部分,藉由將熱熔接時之溫度或壓力設定為較低或減小固接面積等方法設置固接強度較弱之部分,且將該部分用作弱化部76。於對包裝袋10施加衝擊時,圖16(c)所示之該弱化部76之一部分或完全剝落,從而於內側支撐構件70產生斷裂或損傷。藉由觀察該斷裂或損傷狀態可確認包裝袋10因掉落等而受到了衝擊。
又,第3實施形態中,於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膜30、40、50之至少一部分設置有透明或半透明之部分,以便能夠自包裝袋10之外部辨識包裝袋10掉落時等之弱化部76之斷裂或損傷。
又,較理想為,以如下態樣形成弱化部76,即,即便於包裝袋10掉落時等弱化部76發生斷裂或損傷之情形時,亦不會損及內側支撐構件70之抑制包裝袋10之主體膨脹之功能。
以此方式獲得之第3實施形態中,藉由形成有在包裝袋10掉落時等會斷裂或損傷之弱化部76,而可使包裝袋10留下包裝袋10掉落等經歷。
其次,基於圖17、18對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4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專利文獻1所記載之包裝袋係由樹脂製之膜等構成,故於將收容有內容物之包裝袋製品維持原樣直接載置之情形時,有因內容物之流動而無法維持自支撐性之虞。例如,如盒中袋用內袋般內容量大且重量重之情形時,認為於內容物流動時施加至膜之力變大,故有可能導致自支撐性更加惡化。第4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提昇自支撐性為目的之包裝袋。
第4實施形態中,目的在於提昇如圖17或圖18所示般將包裝袋10置於載置面上之情形時包裝袋10之自支撐性,於包裝袋本體20之第3被固接部26與內側支撐構件70之第3固接部73之間的固接區域、及包裝袋本體20之第4被固接部27與內側支撐構件70之第4固接部74之間的固接區域之至少一者(本實施形態中為兩者),形成有將空氣等流體以封入狀態收容之流體收容部91。
具體而言,由圖17或圖18可知,流體收容部91係於第3被固接部26與固接部73、74之固接區域之一部分,形成未將第3被固接部26與固接 部73、74固接之非固接區域,且將空氣等流體以封入狀態收容於該非固接區域而形成。
如圖17或圖18所示,流體收容部91之下端部於以包裝袋10之底部側為下側而將包裝袋10置於載置面上之情形時,設定於在載置面附近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彎折之位置附近,又,流體收容部91之上端部設定於在包裝袋10之頂部側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彎折之位置附近。再者,關於流體收容部91之上下端之位置等之具體態樣,根據實施形態任意決定即可。
再者,第4實施形態中,於第3被固接部26與固接部73、74之固接區域之一部分,形成未將第3被固接部26與固接部73、74固接之非固接區域而設置收容空氣等流體之流體收容部91,但於將正面側及/或背面側膜30、40設為多層之情形時,亦可於將要成為流體收容部91之位置使各膜30、40之層間剝離以形成空間,將該空間作為流體收容部91。或者,於由多層膜構成內側支撐構件70之情形時,亦可於將要成為流體收容部91之位置使膜70之層間剝離以形成空間,將該空間作為流體收容部91。
以此方式獲得之第4實施形態中,藉由形成流體收容部91,可提昇將包裝袋10置於載置面上之情形時之包裝袋10之自支撐性。
其次,基於圖19、20對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5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習知於包裝袋之左右具有襯條部之吸嘴包裝袋中,有自包裝袋上部之填充口進行內容物之填充之情形(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特開平11-314644)。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包裝袋中,當進行內容物填充時,於包裝袋內,內容物中有時會產生氣泡。該情形時,為了將包裝袋之填充口密封並封嚴,必須隨著填充之進行使氣泡部分上升,且於填滿時氣泡部分收納於包裝袋內。即,於包裝袋中,必須考慮氣泡部分而於包裝袋中設置餘裕空間,針對包裝袋之大小而填充較少容量之內容物,從而有填充效率變差之虞。第5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提高填充效率為目的之包裝袋。
第5實施形態中,如圖19或圖20所示,為了抑制對包裝袋10內填充液體洗劑等內容物時易在包裝袋10內產生之起泡,僅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方區域形成流通部75。
具體而言,於第5實施形態中,如圖19或圖20所示,僅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方區域(上下方向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側一半之區域)形成流通部75,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上方區域(上下方向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上側一半之區域)未形成流通部75。
而且,第5實施形態中,於內容物填充時,自未形成密封部23(各膜30、40、70未熱熔接)之包裝袋10之頂部側,如圖20所示,自填充噴嘴77將內容物填充至由內側支撐構件70區分之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一空間21a。供給至該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一空間21a之內容物通過流通部75亦 供給至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另一空間21a。再者,關於填充噴嘴77,最初將噴嘴之開口部配置於包裝袋10之底部附近,一面填充內容物,一面以開口部不碰到液面之方式追隨內容物之液面而朝上方移動。
以此方式獲得之第5實施形態中,如圖19或圖20所示,藉由僅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方區域(上下方向之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側一半之區域)形成用以使數個空間21a連通之流通部75,而於內容物填充時,如圖20所示,能夠對內容物之流動進行整流,故即便於填充液體洗劑等會產生起泡之內容物之情形時,亦可抑制填充時起泡。又,藉此,可減少考慮到填充時內容物之起泡而要預先設定之內容物收容部21之餘裕空間,從而可提高填充效率。
第5實施形態中,將流通部75設置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下側,但流通部75並不僅限於下側,亦可如圖20(b)所示,構成為亦設置於上側,定期使氣泡自填充側之內容物收容部21朝相鄰之內容物收容部21之側逸出。又,亦可如圖20(c)所示,將填充噴嘴77靠近內側支撐構件70而配置,將內容物朝內側支撐構件70注入,藉此將內容物以沿著內側支撐構件70之方式填充。又,藉由於流通部75配置篩網等具有較細之貫通孔之構件,亦可於內容物流通於流通部75時破壞氣泡而使其減少。
其次,基於圖21對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6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包裝袋具備用以供手或手指握持包裝袋之握持孔。專利文獻2所記載之包裝袋中,於膜上形成貫通膜之狹縫作為握持孔。該情形時,於收容有內容物之包裝袋製品中,若使用者將手或手指穿過握持孔而提起包裝袋,則對狹縫之端部施加由內容物之自體重量所產生之負載,從而有以狹縫之端部為起首而導致狹縫開裂之虞。尤其若內容物之重量變大,則認為其危險性變大。
第6實施形態中,如圖21所示,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中各膜30、40、70被熱熔接之區域,形成有供使用者將手或手指穿過而提起包裝袋10之把手部29。
把手部29藉由於膜30、40、70上形成沿正反方向貫通之貫通狹縫29a而構成,可讓使用者之手指穿過由貫通狹縫29a劃分之孔內。
貫通狹縫29a係形成為於相對於其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上具有寬度之具有寬度之狹縫。
於各膜30、40、70上,形成有藉由貫通狹縫29a自周邊部位劃分(換言之,貫通狹縫29a之位於包裝袋平面方向之內側)之把手用片部29b。
各把手用片部29b之外緣之一部分藉由彎折用連結部29c而連結於周邊部位。
彎折用連結部29c形成於把手用片部29b之外緣中之位於包裝袋外側(本實施形態中為上方側)之部分。藉此,利用把手部29提起包裝袋10時,使用者之手指緊貼於在彎折用連結部29c附近彎折之各膜30、40,故可避免讓使用者之手指感覺疼痛。
如圖21所示,貫通狹縫29a具有在沿正反方向俯視之情形時呈現缺少環狀之一部分之整體形狀。
又,貫通狹縫29a之兩端部29d以朝把手用片部29b之內側(本實施形態中為下側)延伸之方式彎曲形成。藉此,於彎折用連結部29c附近將各膜30、40、70彎折而提起包裝袋10時,不易對貫通狹縫29a之兩端部29d之前端施加應力,故可抑制以貫通狹縫29a之兩端部29d為起首而產生膜之斷裂。
再者,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於膜30、40、70重疊之位置形成有把手部29,但把手部29之形成位置可為任意部位,例如亦可於僅有膜30、40重疊之位置形成把手部29等。
又,上述第6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10具備內側支撐構件70進行了說明,但於構成包裝袋10時,亦可不設置內側支撐構件70本身。
其次,基於圖22對本發明之第7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7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包裝袋中,於包裝袋之上部角部設置有吸嘴。關於專利文獻3所記載之包裝袋,當然可於包裝袋內收容1種內容物,且作為包裝袋製品陳列於零售店等之櫃台。若增加內容物之容量,則使用者即便不採購數次,亦可僅採購1次便長時間使用。然而,例如,亦考慮到於液體洗劑或洗髮精等之氣味或顏色亦會影響使用者喜好之包裝袋製品之情形,使用者在使用內容物之中途有想要改變氣味或顏色之需求。第 7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響應使用者之此種需求為目的之包裝袋。
首先,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對在內側支撐構件70形成流通部75進行了說明,但第7實施形態中,如圖22所示,於內側支撐構件70未形成流通部75,內側支撐構件70以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隔開成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2個)空間21a之方式設置,換言之,以於由內側支撐構件70區分之數個(2個)空間21a之間不流通內容物之態樣而設置。
又,第7實施形態中,如圖22所示,針對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數個空間21a之每一個安裝有吸嘴60。
以此方式獲得之第7實施形態中,能夠將內容物分別收容於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各空間21a,並且利用吸嘴60將收容於各空間21a之內容物個別地注出,故例如藉由將不同之內容物收容於各空間21a,且根據使用者之需求而選擇內容物並注出,或將2種以上之內容物注出並摻合,而可改變內容物之顏色或氣味來使用。或者將2種內容物交替使用,使用者可不對1種內容物感到厭倦而使用。
再者,上述第7實施形態中,對由1個內側支撐構件70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隔開成2個空間21a進行了說明,但亦可由2個以上之內側支撐構件70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隔開成3個以上之空間21a,又,該情形時,只要根據空間21a之數量而任意決定吸嘴60之個數即可。
其次,基於圖23至25對本發明之第8實施形態之包裝袋10進行說明。此處,第8實施形態中,除一部分構成以外,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完全相同,故省略不同點以外之構成之說明。
習知有於包裝袋之下部設置有吸嘴,將內容物自吸嘴注出之包裝袋(專利文獻4:實用新型登錄第3194684號)。然而,專利文獻4所記載之包裝袋中,若吸嘴與包裝袋底面之間存在距離,則於內容物變少時內容物會殘留於吸嘴與包裝袋底面之間隙部分。因此,若欲將內容物注出至最後,則需要以使內容物朝向吸嘴之方式由人手拿住包裝袋斜著側傾而將內容物注出。第8實施形態所示之包裝袋10係以減少注出之殘液量為目的之包裝袋。
第8實施形態中,如圖23所示,形成有用以將包裝袋10懸掛使用之懸掛部92,又,於利用該懸掛部92將包裝袋10懸掛之狀態下位於包裝袋10之下方側之位置安裝吸嘴60,藉此謀求減少殘留於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內容物(內容液)C之量。
具體而言,第8實施形態中,如圖23所示,於將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與一對襯條部用膜50之一者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23(之長邊方向中央附近),形成有作為貫通密封部23之孔而構成之懸掛部92。
又,如圖23所示,吸嘴60安裝於懸掛部92之形成位置之對角位置,具體而言,安裝於將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另一者與一對襯條部用膜50之另一者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23(之長邊方向中央附近)。
第8實施形態中,如上所述,藉由設置懸掛部92及吸嘴60,如圖24所示,於將螺栓等懸掛件T插通於懸掛部92而將包裝袋10懸掛時,或如圖25所示,以將螺栓等懸掛件T插通於懸掛部92並且將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之背面側藉由垂直壁支持之方式將包裝袋10懸掛時,吸嘴60位於包裝袋10(內容物收容部21)之下方側,故即便未藉由人手將包裝袋10側傾,亦可減少殘留於內容物收容部21內之內容物(內容液)C之量。
再者,上述第8實施形態中,對將懸掛部92形成為供圖23等所示之螺栓等懸掛件T插通之孔狀進行了說明,關於懸掛部92之具體態樣,只要能夠懸掛包裝袋10,則可為任意態樣,例如,亦可由固接(接著或熔接)於包裝袋10之鉤狀之零件而構成懸掛部92。
又,上述第8實施形態中,對懸掛部92及吸嘴60之設置位置為如上所述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關於懸掛部92及吸嘴60之設置位置,只要利用懸掛部92將包裝袋10懸掛之狀態下吸嘴60位於包裝袋10之下方側,則可為任意位置。
又,上述第8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10具備內側支撐構件70進行了說明,但於構成包裝袋10時,亦可不設置內側支撐構件70本身。
以上,詳細敍述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可在不脫離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本發明之情況下而進行各種設計變更。又,亦可將上述數個實施形態或下述變形例之各構成任意組合而構成包裝袋10。
例如,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10於其使用時或陳列時或搬運時收容於包裝盒(未圖示)內而使用進行了說明,但亦可不收容於包裝盒(未圖示)內而是直接使用包裝袋10、或對其進行陳列或搬運。
又,關於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各膜30~50之具體態樣,只要於至少一面具有低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之烯烴系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等聚酯系等具有熱熔接性之層,則亦可於熱熔接層之單膜或熱熔接層上積層任意之層。構成積層之素材可為任意,藉由將公知之PET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等聚酯、聚丙烯、聚醯胺、聚乙烯、鋁箔等積層而任意形成即可。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本體20由正面側膜30、背面側膜40及一對襯條部用膜50之4片樹脂膜而形成進行了說明,但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樹脂膜之片數等包裝袋本體20之具體態樣並不限定於以上所述,例如,亦可為將1片樹脂膜(即,一體形成正面側膜30、背面側膜40及襯條部用膜50之樹脂膜)捲成筒狀且於既定部位熱熔接而構成等任意態樣。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將包裝袋本體20形成為於其兩側部形成有襯條部22之所謂橫置側封袋型之包裝袋者進行了說明,但包裝袋本體20之具體態樣可為任意,例如,亦可為具有1個襯條部22之所謂底部側封袋型之包裝袋、或於兩側部及底部具有共計3個襯條部22之包裝袋等任意態樣。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將吸嘴60安裝於包裝袋10之頂部側之密封部23進行了說明,但吸嘴60之具體配置並不限定於以上所述,例如圖5或 圖6所示,亦可藉由熱熔接等手段將吸嘴60安裝於襯條部22(襯條部用膜50)。再者,於圖5或圖6所示之例中,於一襯條部用膜50上,形成有熱熔接於吸嘴60之第3熱熔接區域53。於圖6中,以點圖案表示將各膜30~50熱熔接之熱熔接區域。又,同樣地,如圖12或圖21所示,亦可於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安裝吸嘴60。又,亦可不設置吸嘴60本身,以將包裝袋本體20之一部分切斷而形成注出口之方式構成包裝袋10。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將內側支撐構件70構成為樹脂膜進行了說明,但關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具體態樣,只要具有圖3、圖6所示之第1固接部71及第2固接部72,則可為任意態樣,例如,亦可將內側支撐構件70形成為繩狀或帶狀。內側支撐構件70較佳為由具有可撓性(彈性)之材料而形成。
又,於由樹脂膜構成內側支撐構件70之情形時,亦可由與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各膜30、40、50不同之構造之樹脂膜而形成內側支撐構件70,但自降低包裝袋10之製造成本之觀點而言,較佳亦為由與構成包裝袋本體20之各膜30、40、50相同構造之樹脂膜而形成內側支撐構件70。
又,關於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包裝袋本體20之固接方法,並不限定於上述熱熔接,亦可為使用接著劑進行接著等任意方法。
又,上述實施形態等中,對在內側支撐構件70形成流通部75之情形時將內側支撐構件70之流通部75形成為孔狀進行了說明,但關於流通部75之具體態樣,只要能夠使內容物流通,則可為任意態樣,例如,亦可如圖7(a)所示,流通部75形成為將內側支撐構件70之外緣切開之缺口狀。
又,於圖3所示之例中,將數個圓孔狀之流通部75並排配置2行,但將流通部75形成為孔狀之情形時流通部75之具體之數量或配置或形狀可為任意,例如,可如圖7(b)所示,將數個圓孔狀之流通部75配置成錯位狀,又,亦可如圖7(c)所示,將流通部75形成為長孔狀。又,亦可為被加工有供內容物流通之較細之孔之篩網狀(未圖示)。
再者,例如下述圖8(d)或圖8(e)之例般,如本實施形態未由內側支撐構件70將內容物收容部21內區分為數個空間之情形時,即,於內側支撐構件70與內容物收容部21之內側面(各膜30~50)之間形成用以使內容物流通之間隙之情形時,亦可不形成流通部75。
又,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本體20之第1被固接部24為頂部側之密封部23之一部分,且第2被固接部25為底部側之密封部23之一部分進行了說明,但關於第1被固接部24及第2被固接部25之具體位置,只要為隔著內容物收容部21而彼此對向之位置關係,則可為任意。能夠根據抑制包裝袋本體20之主體膨脹之所需求之效果而適當變更。例如,亦可下述圖8(d)或圖8(e)所示之變形例,第1被固接部24為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且第2被固接部25為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又,亦可第1被固接部24為一襯條部用膜5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且第2被固接部25為另一襯條部用膜5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
又,同樣地,上述實施形態中,對包裝袋本體20之第3被固接部26為正面側膜3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且第4被固接部27為背面側膜40之內側面之一部分進行了說明,但關於第3被固接部26及第4被固接部27之具體位置,只要為隔著內容物收容部21而彼此對向之位置關係,則可為任意。
又,關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具體之數量、配置或對各膜30、40、50之固接態樣,亦只要具有第1固接部71及第2固接部72,則亦可為任意態樣。
例如圖8(a)所示之例中,與圖6所示之例比較,僅於A部分,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各膜30、40之固接面積較大,可提高內側支撐構件70相對於各膜30、40之固接強度。再者,圖8(a)所示之例之包裝袋本體20或內側支撐構件70之態樣除上述A部分外,與圖6所示之例相同。
又,於圖8(b)所示之例中,將2個內側支撐構件70並排配置於橫向,且將各內側支撐構件70固接於各膜30、40。再者,圖8(b)所示之例之包裝袋本體20或內側支撐構件70之態樣除內側支撐構件70之數量外,與圖8(a)所示之例相同。
又,圖8(c)所示之例中,內側支撐構件70係由圖8(a)所示之例之與內側支撐構件70同樣形成之第1膜部(未圖示)、及以與第1膜部(未圖示)交叉成十字狀之方式(一體或分開)形成之第2膜部(未圖示)而構成。第2膜部(未圖示)固接於正面側膜30之內表面、背面側膜40之內表面、及左右一對襯條部用膜50之內表面,且形成有流通部75。再者,於圖8(c)所示之例之包裝袋本體20或內側支撐構件70之態樣中,內側支撐構件70具有第2膜部(未圖示),除該點等之外,與圖8(a)所示之例相同。
又,圖8(d)、(e)所示之例中,1個或數個內側支撐構件70具有分別固接於正面側膜30之內表面與背面側膜40之內表面之第1、2固接部(未圖示)。再者,圖8(d)、(e)所示之例之包裝袋本體20或內側支撐構件70之態樣中,除內側支撐構件70等之態樣外,與圖8(a)所示之例相同。例如, 可由以下方法實現,即,藉由於內側支撐構件70之一面設置熱熔接層而將該熱熔接層分別固接於正面側膜30之內表面與背面側膜40之內表面。
又,雖未圖示,但於圖1至圖4所示之例或圖5、6所示之例中,亦可於內側支撐構件70不設置第3固接部73或第4固接部74,換言之,亦可僅由第1固接部71及第2固接部72將內側支撐構件70固接於包裝袋本體20。
又,於圖1至圖3所示之例中,如圖9所示,將襯條部用膜50對折,以其折彎部朝向內容物收容部21側之狀態配置於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之間,且相對於正面側膜30及背面側膜40熱熔接。
然而,如圖10或圖11所示之變形例般,亦可於襯條部用膜50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中之至少一者(本變形例中,安裝吸嘴60之頂部側之端部),以位於內容物收容部21側之襯條部用膜50之角部偏靠包裝袋本體20之外側之方式,將襯條部用膜50相對於長邊方向(本變形例中以45°之角度)傾斜彎折,亦可將角部以進入襯條部用膜50之對折之折縫側之方式回折。藉此,如圖10或圖11所示,於將襯條部用膜50傾斜彎折而空出之空間配置吸嘴60,以此能夠將吸嘴60更偏靠端側而配置,故於包裝袋10之使用時,以將安裝有吸嘴60之包裝袋10之頂部朝橫向之狀態將包裝袋10設置於載置面上之情形時,可使吸嘴60位於更低之位置,從而可抑制包裝袋10內殘留較多之內容物。
再者,圖10或圖11之符號54表示將彎折而對向之襯條部用膜50之一部分彼此熱熔接之第4熱熔接區域54。
又,於圖10或圖11所示之例中,襯條部用膜50於其短邊側具有2個缺口狀之貫通部55,該2個貫通部55形成為於將襯條部用膜50摺疊之狀態下彼此重疊。形成此種貫通部55之情形時,自圖10(b)或圖11(b)可知, 可穿過貫通部55而將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之一者(圖10或圖11之例中為正面側膜30)、與由符號56指示之襯條部用膜50之一部分熱熔接。再者,雖未圖示,但亦可將貫通部55形成為孔狀而非缺口狀,該情形時,貫通部55形成於襯條部用膜50之短邊附近。又,貫通部55之數量並不限定於2個,例如,亦可為4個、6個等任意數量。
又,如圖11所示之例般,於藉由將對折之襯條部用膜50進一步傾斜彎折而形成之三角形狀之部分57,亦可將襯條部用膜50彼此熱熔接。於該情況下,於包裝袋10之製袋後之狀態下,可防止內容物進入至疊合之襯條部用膜50間。再者,圖11所示之例中,於將襯條部用膜50相對於正面側膜30或背面側膜40熱熔接之前之階段,於該部分57將襯條部用膜50彼此熱熔接。
再者,關於正面側膜30與背面側膜40與襯條部用膜50之間之熱熔接部位,並不限定於圖10所示之例或圖11所示之例,只要根據實施態樣而任意設定即可。
再者,本說明書內,使用「頂部」「底部」「側部」等表示上下之用語,但該等用語並不限定使用時或陳列時或搬運時等之包裝袋10之設置朝向,例如,於使用時或陳列時或搬運時等,亦可將包裝袋10之側部或頂部朝下而將包裝袋10設置於載置面上。
20:包裝袋本體
21:內容物收容部
22:襯條部
26:第3被固接部
27:第4被固接部
30:正面側膜
40:背面側膜
50:襯條部用膜
70:內側支撐構件
73:第3固接部
74:第4固接部
75:流通部

Claims (19)

  1. 一種包裝袋,其係具有襯條部者,其特徵在於,具備包裝袋本體、及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支撐構件,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物收容部、與隔著上述內容物收容部而對向之第1被固接部及第2被固接部,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固接於上述第1被固接部之第1固接部、及固接於上述第2被固接部之第2固接部,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以及用以將上述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上述第1固接部於上述密封部,配置於上述正面側膜與上述背面側膜之間,且熱熔接於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背面側膜,於上述密封部,形成有把手孔,上述把手孔之至少一部分以貫通上述正面側膜、上述背面側膜及上述第1固接部重疊之部位之方式形成。
  2.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用來供內容物流通之孔狀或缺口狀之流通部。
  3.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係由具有熱熔接層之樹脂膜構成,上述第1固接部藉由熱熔接而固接於上述第1被固接部,上述第2固接部藉由熱熔接而固接於上述第2被固接部。
  4. 如請求項3之包裝袋,其中,上述第1固接部或上述第2固接部之至少一者係於上述密封部中,配置 於上述正面側膜與上述背面側膜之間,且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背面側膜熱熔接。
  5. 如請求項4之包裝袋,其中,上述第1固接部或上述第2固接部之至少一者係以對折彎折成使上述熱熔接層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背面側膜對向之狀態,配置於上述正面側膜與上述背面側膜之間。
  6.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隔著上述內容物收容部而對向之第3被固接部及第4被固接部,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固接於上述第3被固接部之第3固接部、及固接於上述第4被固接部之第4固接部。
  7. 如請求項6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係由具有熱熔接層之樹脂膜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以及用以將上述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上述第1固接部及上述第2固接部係於上述密封部,以對折彎折成使上述熱熔接層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背面側膜對向之狀態,配置於上述正面側膜與上述背面側膜之間,且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背面側膜熱熔接,上述第3固接部熱熔接於上述正面側膜之內側面,上述第4固接部熱熔接於上述背面側膜之內側面。
  8.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正面側膜及背面側膜、以及用以將上述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上述第1固接部固接於上述正面側膜之內側面,上述第2固接部固接於上述背面側膜之內側面。
  9.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正面側膜、背面側膜、及襯條部用膜,上述襯條部用膜係對折,且以其折彎部朝向上述內容物收容部側之狀態配置於上述正面側膜與上述背面側膜之間,於上述襯條部用膜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中之至少一者,以位於上述內容物收容部側之上述襯條部用膜之角部偏上述包裝袋本體之外側之方式,將上述襯條部用膜相對於其長邊方向傾斜彎折。
  10.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於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膜之既定部位,形成有折縫加工部,該折縫加工部係用以使上述膜藉由沿上述膜之厚度方向變形為凹凸狀而容易產生彎折。
  11. 如請求項10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包裝袋具備安裝於上述包裝袋本體之吸嘴,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將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上述膜彼此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於上述密封部,形成有把手孔,上述把手孔係形成於由上述折縫加工部使上述膜彎折時卡於上述吸嘴之位置。
  12. 一種包裝袋,其係具有襯條部者,其特徵在於,具備包裝袋本體、及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支撐構件,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物收容部、與隔著上述內容物收容部而對向之第1被固接部及第2被固接部,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固接於上述第1被固接部之第1固接部、及固接 於上述第2被固接部之第2固接部,於上述內側支撐構件本身、或上述包裝袋本體與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間之固接部,形成有強度弱於周邊部位之弱化部。
  13. 一種包裝袋,其係具有襯條部者,其特徵在於,具備包裝袋本體、及配置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內之內側支撐構件,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內容物收容部、與隔著上述內容物收容部而對向之第1被固接部及第2被固接部,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具有固接於上述第1被固接部之第1固接部、及固接於上述第2被固接部之第2固接部,於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膜與構成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膜之間的固接區域,形成有以封入狀態收容有流體之流體收容部。
  14.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係以將上述內容物收容部區分為數個空間之方式構成,於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形成有用以使上述數個空間連通之流通部。
  15.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包裝袋本體具有將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膜彼此熱熔接而成之密封部,於上述密封部,形成有於正反方向貫通上述膜之貫通狹縫、及藉由上述貫通狹縫從周邊部位劃分之把手用片部,上述把手用片部之外緣之一部分藉由彎折用連結部而連結於周邊部位。
  16.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係以將上述內容物收容部隔開成數個空間之方式設置。
  17. 如請求項1之包裝袋,其中,於上述包裝袋本體,形成有用以將上述包裝袋懸掛使用之懸掛部,於利用上述懸掛部將上述包裝袋懸掛之狀態下位於上述包裝袋之下方側之位置,安裝有吸嘴。
  18. 一種包裝袋之製造方法,其係包裝袋本體內配置有內側支撐構件之包裝袋之製造方法,且特徵在於包含以下步驟:於構成上述包裝袋本體之正面側膜與背面側膜之間,將包含樹脂膜之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以對折狀態配置,由熱熔接夾具將上述正面側膜、上述背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夾入,以此將上述正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並且將上述背面側膜及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對向面間之一部分區域熱熔接,上述步驟中,於對折之上述內側支撐構件之內側面間配置隔板。
  19. 如請求項18之包裝袋之製造方法,其中,上述步驟係於形成用以將上述包裝袋本體形成為袋狀之密封部時同時進行。
TW109120924A 2020-06-19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TWI839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0924A TWI839534B (zh) 2020-06-19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9120924A TWI839534B (zh) 2020-06-19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458A TW202200458A (zh) 2022-01-01
TWI839534B true TWI839534B (zh) 2024-04-2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25095A1 (en) 2012-10-19 2015-05-07 Peel Plastic Products Limited Bag with handl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125095A1 (en) 2012-10-19 2015-05-07 Peel Plastic Products Limited Bag with handl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23875B1 (en) Dual compartment package
JP3380487B2 (ja) 開封容易なバッグ及びパッケージ用素材
JP2010023914A (ja) 逆止機能ノズルを備えるフレキシブル包装袋および液状物充填包装構造体
CN115397741B (zh) 袋及填充方法
JP7371332B2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およびマチ付きパウチの製造方法
TWI839534B (zh)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JP2017210257A (ja) 注出口具付きガゼット袋
CN115776964A (zh) 带流出口的袋
JP2009137601A (ja) スパウト付きパウチ容器
JP2019014529A (ja) 注ぎ口を有する包装袋
WO2020166578A1 (ja) パウチおよびパウチの製造方法
JP7314637B2 (ja) パウチ
TW202200458A (zh) 包裝袋(pouch)及包裝袋之製造方法
JP2009149314A (ja) 引裂き開封可能な包装袋および製造方法
JP4421277B2 (ja) 包装袋、その製造方法及び部材の溶着方法
JP2008105693A (ja) 包装用箱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構造体
JP6095048B2 (ja) 包装構造体
JP7471271B2 (ja) 包装容器
JP2018024453A (ja) 注出口具付きガゼット袋
WO2002057150A1 (en) Package
WO2020203403A1 (ja) パウチ、蓋付容器及びチューブ
JP3602171B2 (ja) 自立袋
JP5664857B2 (ja) 袋状容器の梱包構造
JP2021031099A (ja) マチ付きパウチ
KR200322697Y1 (ko) 자립형 파우치의 구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