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37728B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37728B
TWI837728B TW111125935A TW111125935A TWI837728B TW I837728 B TWI837728 B TW I837728B TW 111125935 A TW111125935 A TW 111125935A TW 111125935 A TW111125935 A TW 111125935A TW I837728 B TWI837728 B TW I83772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tim
thermal interface
interface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9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06063A (zh
Inventor
邱文智
謝秉穎
施應慶
王卜
鄭禮輝
廖一寰
陳志豪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US17/738,014 external-priority patent/US20230021005A1/en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6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6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377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37728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熱介面材料(TIM)結構及蓋結構。封裝結構設置於基底上。TIM結構設置於封裝結構上。TIM結構包括金屬TIM層及與金屬TIM層接觸的非金屬TIM層,且非金屬TIM層環繞金屬TIM層。蓋結構設置於基底及TIM結構上。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的實施例是有關於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半導體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行業已經歷快速增長。在此增長的過程中,裝置的功能密度一般會因裝置特徵大小而增大。此種按比例縮小製程一般藉由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及/或改善效能來提供有益效果。此種按比例縮小亦已增加了處理及製造IC的複雜性。為達成該些進步,需要在IC製作方面有所進步。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設置於基底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設置於封裝結構上,其中TIM結構包括金屬TIM層及與金屬TIM層接觸的非金屬TIM層,非金屬TIM層環繞金屬TIM層;以及蓋結構,設置於基底及TIM結構上。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 設置於基底上;蓋結構,設置於封裝結構的背對基底的後表面之上;以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夾於封裝結構的後表面與蓋結構之間,其中蓋結構經由TIM結構熱耦合至封裝結構,且TIM結構包括:金屬部分,設置於封裝結構上;以及非金屬部分,環繞金屬部分,其中金屬部分的導熱率高於非金屬部分的導熱率。
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將封裝結構接合至基底;在封裝結構上形成具有至少一個開口的非金屬TIM層;在非金屬TIM層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形成金屬TIM層;在基底之上形成黏合層;在黏合層、非金屬TIM層及金屬TIM層上放置蓋結構;以及經由黏合層、非金屬TIM層及金屬TIM層將蓋結構貼合至基底及封裝結構。
10、20、30、40、50、60、70、80、90、100:半導體裝置
12a:邏輯晶粒
12b:記憶體晶粒
14、300:包封體
100a、100b:半導體晶粒
110:半導體基底
110’:半導體晶圓
120:內連線結構
122:層間介電層
124:圖案化導電層
130、202:介電層
140:導電接墊
150:鈍化層
160:後鈍化層
170:導電支柱
180、400、900:導電端子
200、2000:中介層
200a、S1:第一表面
200b、S2:第二表面
204:導電圖案層
206:導通孔
500:表面裝置
600、1800、1900:TIM結構
602:非金屬熱介面材料(TIM)層
604、1804、1904:金屬TIM層
604a、604b、604c、604d:金屬TIM圖案
606a、606b:金屬間化合物(IMC)層
608:IMC結構
700、1100、1200、1500、1700:黏合層
800:蓋結構
802:本體部分
802a、1004:蓋體部分
802b、1002:腿部部分
804:突出部分
1000、1400:加強環
1300、1600:凝膠環
1802:非金屬TIM層
2000a、2000b:表面
2002、SUB:基底
2004:基底穿孔
2006:導電結構
BSM1、BSM2:導電層
C1:第一導電層
C2:第二導電層
C3:第三導電層
FS:前表面
H1:高度
L1、L2、L3、L4、L5、W1、W2、W3、W4、W5、W6、W7、wb、wc、wt:尺寸
O、O1、O2、O3、O4、O5、OP3:開口
OP1、OP2:接觸開口
PKG、PKG1:封裝結構
PR:圖案化光阻層
RP:佈線圖案
RS:後表面
SL:晶種層
s1、s2、s3、s4:距離
T100b、T300、T602、T604、T1802、T1804、TUF1:頂表面
TP1:載體
TP2:切割載體
t1、t2、t3、t4、tc、te1、te2:厚度
UF1、UF2:底部填充層
X、Y、Z:方向
θ1、θ2、θ3、θ4:夾角
結合附圖閱讀以下詳細說明,會最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應注意,根據本行業中的標準慣例,各種特徵並未按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使論述清晰起見,可任意增大或減小各種特徵的尺寸。
圖1A至圖1H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晶粒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2A至圖2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3是圖2F中的封裝結構的簡化俯視圖。
圖4A至圖4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5是圖4C中的半導體裝置的簡化俯視圖。
圖6A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圖4F中的區的示意性放大圖。
圖6B至圖6I各自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區的示意性放大圖。
圖7是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簡化俯視圖。
圖8A至圖8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9A至圖9D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0A至圖10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1A至圖11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2A至圖12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3A至圖13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4A至圖14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 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5A至圖15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
圖16是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示意性剖視圖。
以下揭露內容提供用於實施所提供標的物的不同特徵的諸多不同的實施例或實例。以下闡述組件及佈置的具體實例以簡化本揭露。當然,該些僅為實例而非旨在進行限制。舉例而言,在以下說明中,在第二特徵之上或第二特徵上形成第一特徵可包括其中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被形成為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且亦可包括其中在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可形成附加特徵、進而使得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不直接接觸的實施例。另外,本揭露可在各種實例中重複使用參考編號及/或字母。此種重複使用是為簡明及清晰起見,且自身並不表示所論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在...之下」、「在...下方」、「下部的」、「在...上方」、「上部的」及類似用語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其他)元件或特徵的關係。除了圖中所繪示的定向以外,所述空間相對性用語亦旨在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設備可具有其他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 描述語可同樣相應地作出解釋。
亦可包括其他特徵及製程。舉例而言,可包括測試結構以幫助對三維(three dimensional,3D)封裝或三維積體電路(three-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3DIC)裝置進行驗證測試。所述測試結構可例如包括在重佈線層中或在基底上形成的測試接墊(test pad),以便能夠對3D封裝或3DIC進行測試、對探針及/或探針卡(probe card)進行使用以及進行類似操作。可對中間結構以及最終結構執行驗證測試。另外,可將本文中所揭露的結構及方法與包括對已知良好晶粒(known good die)進行中間驗證的測試方法結合使用,以提高良率(yield)並降低成本。
圖1A至圖1H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晶粒100a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參照圖1A,提供半導體晶圓110’。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晶圓110’由以下材料製成:適合的元素半導體,例如結晶矽、金剛石或鍺;適合的化合物半導體,例如砷化鎵、碳化矽、砷化銦或磷化銦;或者適合的合金半導體,例如碳化矽鍺、磷化鎵砷或磷化鎵銦。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晶圓110’具有形成於半導體晶圓110’中的主動組件(例如,電晶體或類似物)及被動組件(例如,電阻器、電容器、電感器或類似物)。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半導體晶圓110’上形成內連線結構120。在一些實施例中,內連線結構120包括層間介電層(inter-dielectric layer)122及多個圖案化導電層124。為簡單起見,層間介電層122在圖1A中被示出為塊狀層(bulky layer),但應理解, 層間介電層122可由多個介電層構成。多個圖案化導電層124與層間介電層122的多個介電層交替堆疊。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垂直方向上相鄰的兩個圖案化導電層124經由夾於所述兩個圖案化導電層124之間的導通孔(conductive via)而彼此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層間介電層122的材料包括聚醯亞胺、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酚醛樹脂、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苯並噁唑(polybenzoxazole,PBO)或其他適合的聚合物系介電材料。可藉由適合的製作技術(例如旋轉塗佈、化學氣相沈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電漿增強型化學氣相沈積(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或類似技術)形成層間介電層122。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導電層124的材料包括鋁、鈦、銅、鎳、鎢及/或其合金。可藉由電鍍、沈積及/或微影及蝕刻形成圖案化導電層124。應注意,圖1A中所示的圖案化導電層124的數目及層間介電層122中的介電層的數目僅是示例性例示且本揭露並不受限制。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依據佈線要求來調整圖案化導電層124的數目及層間介電層122中的介電層的數目。
參照圖1B,在內連線結構120之上形成介電層130。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130的材料包括聚醯亞胺、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酚醛樹脂、BCB、PBO或任何其他適合的聚合物系介電材料。可藉由適合的製作技術(例如旋轉塗佈、CVD、PECVD或類似技術)形成介電層13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介電層130中形 成多個開口,以暴露出最頂部圖案化導電層124的部分。在形成多個開口之後,在介電層130之上形成多個導電接墊140。舉例而言,在半導體晶圓110’及內連線結構120之上形成多個導電接墊140,進而使得內連線結構120位於半導體晶圓110’與導電接墊140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接墊140的位置對應於介電層130的多個開口的位置。舉例而言,多個導電接墊140延伸至介電層130的多個開口中,以提供多個導電接墊140與內連線結構120的部分(即,圖案化導電層124)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接墊140是鋁接墊、銅接墊或其他適合的金屬接墊。可基於需求來選擇導電接墊140的數目及形狀。
在將多個導電接墊140分佈於介電層130之上之後,在介電層130及多個導電接墊140之上依序形成鈍化層150與後鈍化層(post-passivation layer)160。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層150具有多個接觸開口OP1,所述多個接觸開口OP1局部地暴露出多個導電接墊140。在一些實施例中,鈍化層150是氧化矽層、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或由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形成的介電層。如圖1B中所示,後鈍化層160覆蓋鈍化層150且具有多個接觸開口OP2。多個導電接墊140藉由後鈍化層160的多個接觸開口OP2局部地暴露出。在一些實施例中,後鈍化層160是聚醯亞胺層、PBO層或由其他適合的聚合物形成的介電層。應注意,在一些實施例中,後鈍化層160可為可選的。
參照圖1C,在形成後鈍化層160之後,在後鈍化層160 上共形地形成晶種層SL。舉例而言,晶種層SL的至少一部分延伸至後鈍化層160的接觸開口OP2中,以與多個導電接墊140實體接觸。可藉由濺鍍製程、物理氣相沈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製程或類似製程來形成晶種層SL。在一些實施例中,晶種層SL由兩個子層(未示出)構成。在此種實施例中,第一子層可包含鈦、氮化鈦、鉭、氮化鉭、其他適合的材料或其組合,且第二子層可包含銅、銅合金或其他適合的材料選擇。
參照圖1D,在晶種層SL之上形成圖案化光阻層PR。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光阻層PR由感光性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圖案化光阻層PR具有多個開口OP3,所述多個開口OP3局部地暴露出多個導電接墊140上方的晶種層SL。舉例而言,多個開口OP3暴露出位於多個導電接墊140正上方的晶種層SL。
參照圖1E,向被暴露出的晶種層SL上依序沈積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舉例而言,將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填充至圖案化光阻層PR的多個開口OP3中。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相同的技術形成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然而,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藉由不同的技術形成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鍍覆製程形成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鍍覆製程是例如電鍍製程、無電鍍覆製程(electroless-plating process)、浸漬鍍覆製程(immersion plating process)或類似製程。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的材料不同。舉例而言,第一導電層C1由鋁、鈦、銅、鎢及/或其合金製成;第二導電層C2由鎳製成;並且第三導電層C3由焊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將焊劑(solder flux)(未示出)施覆至第三導電層C3上以進行更佳的黏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C1的厚度大於第二導電層C2的厚度及第三導電層C3的厚度。並且,第三導電層C3的厚度大於第二導電層C2的厚度。
參照圖1E及圖1F,移除圖案化光阻層PR。可藉由蝕刻製程、剝除製程(stripping process)、灰化製程、其組合或類似製程來移除圖案化光阻層PR。此後,使用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作為硬罩幕來移除未被第一導電層C1、第二導電層C2及第三導電層C3覆蓋的晶種層SL。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蝕刻製程來移除晶種層SL的部分。在移除晶種層SL的部分之後,餘留的晶種層SL直接位於第一導電層C1之下。亦即,晶種層SL夾於多個導電接墊140與第一導電層C1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餘留的晶種層SL、第一導電層C1及第二導電層C2被統稱為多個導電支柱(conductive post)170。
參照圖1F及圖1G,對第三導電層C3執行回焊製程(reflow process),以將第三導電層C3轉變成多個導電端子180。亦即,在多個導電支柱170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18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回焊製程期間對第三導電層C3進行重新塑形以形成半球形的多個導電端子180。
參照圖1G及圖1H,將圖1G中所示的結構單體化以提供圖1H中所示的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在一些實施例中,單體化製程通常涉及使用旋轉刀片及/或雷射束進行切割。換言之,單體化製程包括雷射切分製程、機械切分製程、雷射開槽製程(laser grooving process)、其他適合的製程或其組合。舉例而言,可對圖1G中所示的結構執行雷射開槽製程,以在所述結構中形成多個溝渠(未示出)。此後,可對多個溝渠的位置執行機械切分製程,以切穿所述結構,從而將半導體晶圓110’劃分成多個半導體基底110並獲得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
如圖1H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a包括半導體基底110、內連線結構120、介電層130、多個導電接墊140、鈍化層150、後鈍化層160、多個導電支柱170及多個導電端子180。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基底110具有前表面FS及與前表面FS相對的後表面RS。內連線結構120設置於半導體基底110的前表面FS上。介電層130、多個導電接墊140、鈍化層150及後鈍化層160依序設置於內連線結構120之上。多個導電支柱170設置於後鈍化層160之上且電性連接至多個導電接墊140。多個導電端子180設置於多個導電支柱170上。此外,如圖1H中所示,儘管出於例示目的,在半導體晶粒100a中呈現四個導電支柱170及四個導電端子180,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導電支柱170的數目及導電端子180的數目可大於或小於圖1H中所繪示的數目,且可基於需求及/或設計佈局來指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a能夠執行邏輯功能。舉例而言,半導體晶粒100a可包括或者可為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CPU)晶粒、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GPU)晶粒、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系統晶片(system-on-a-chip,SoC)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封裝結構中利用半導體晶粒100a。舉例而言,半導體晶粒100a可與其他組件組裝以形成封裝結構。以下將闡述利用半導體晶粒100a的封裝結構的製造製程。
圖2A至圖2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封裝結構PKG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圖3是圖2F中的封裝結構PKG的簡化俯視圖。為使例示簡單及清晰起見,在圖3所示簡化俯視圖中省略一些元件,且該些元件可能不位於同一平面中。
參照圖2A,提供中介層(interposer)200。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包括多個介電層202、多個導電圖案層204及多個導通孔206。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介電層202與多個導電圖案層204交替堆疊。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通孔206嵌置於多個介電層20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圖案層204經由多個導通孔206而彼此內連。舉例而言,多個導通孔206穿透過多個介電層202以對多個導電圖案層204進行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導電圖案層204包括用作重佈線配線的多個導電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圖2A中所示的最外部導電圖案層204(即,最頂部導電圖案層204及最底部導電圖案層204)的多個導電圖案被稱為 用於球安裝的多個球下金屬(under-ball metallurgy,UBM)圖案。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圖案層204在水平方向上傳輸訊號且導通孔206在垂直方向上傳輸訊號。
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202的材料包括聚醯亞胺、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酚醛樹脂、BCB、PBO或任何其他適合的聚合物系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介電層202包含經填料混合的樹脂。可藉由適合的製作技術(例如膜疊層(film lamination)、旋轉塗佈、CVD、PECVD或類似技術)形成介電層202。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圖案層204及導通孔206的材料包括鋁、鈦、銅、鎳、鎢或其合金。可藉由電鍍、沈積及/或微影及蝕刻形成導電圖案層204及導通孔206。在一些實施例中,同時形成導電圖案層204與下伏的導通孔206。應注意,圖2A中所示的介電層202的數目、導電圖案層204的數目及導通孔206的數目僅是出於例示目的且本揭露並不僅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依據電路設計形成更少或更多層的介電層202、導電圖案層204及導通孔206。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具有第一表面200a及與第一表面200a相對的第二表面200b。最頂部導電圖案層204在第一表面200a處被暴露出且最底部導電圖案層204在第二表面200b處被暴露出。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是無矽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被稱為「有機中介層」。由於有機中介層是低成本的中介層,因此所述有機中介層有益於降低封裝結構的總加 工成本。在一些實施例中,有機中介層的臨界尺寸(例如,線寬或空間寬度)更接近於多個半導體晶片中的至少一者的臨界尺寸。
繼續參照圖2A,將圖1H中所示至少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以及至少一個半導體晶粒100b接合至中介層200的第一表面200a。如圖2A及圖3中所示,兩個半導體晶粒100b各自設置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的旁邊及周圍。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半導體晶粒100a的數目可多於圖2A及圖3中所繪示的數目,半導體晶粒100b的數目可多於或小於圖2A及圖3中所繪示的數目,且可基於需求及/或設計佈局來指定。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將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於兩個半導體晶粒100b接合至中介層200時,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設置於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中的每一者的周圍。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多於一個相同的半導體晶粒100a接合至中介層200。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將不同的半導體晶粒100a接合至中介層200。
此外,如圖2A中所示,藉由倒裝晶片接合(flip chip bonding)將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接合至中介層200的第一表面200a。亦即,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中的每一者是上下顛倒的,以使得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中的每一者的多個導電端子180面朝中介層200。詳言之,如圖2A中所示,藉由多個導電端子180將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貼合至中介層200。舉例而言, 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多個導電端子180與在中介層200的第一表面200a處被暴露出的最頂部導電圖案層204實體接觸,以提供半導體晶粒100a與中介層200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與中介層200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多個導電端子180貼合至中介層200的最頂部導電圖案層204之後,執行回焊製程以對多個導電端子180進行重新塑形。此外,如圖2A中所示,儘管出於例示目的,在半導體晶粒100b中呈現兩個導電支柱170及兩個導電端子180,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半導體晶粒100b的導電支柱170的數目及導電端子180的數目可多於或少於圖2A中所繪示的數目,且可基於需求及/或設計佈局來指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b是記憶體晶粒。舉例而言,如圖2A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b可包括或者可為高頻寬記憶體(high bandwidth memory,HBM)晶粒或者混合記憶體立方(hybrid memory cube,HMC)晶粒。在此種實施例中,如圖2A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b包括邏輯晶粒12a、設置於邏輯晶粒12a上的記憶體晶粒堆疊以及在側向上包封所述記憶體晶粒堆疊的包封體14,其中記憶體晶粒堆疊包括多個記憶體晶粒12b。記憶體晶粒12b的數目可少於或多於圖2A中所繪示的數目,且可基於需求及/或設計佈局來指定;本揭露並不具體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記憶體晶粒堆疊接合至邏輯晶粒12a,且將多個記憶體晶粒12b彼此接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多個基底穿孔(through- substrate via)及微凸塊接合(micro-bump bonding)來建立邏輯晶粒12a與多個記憶體晶粒12b之間的電性連接。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藉由多個基底穿孔以及混合接合的金屬對金屬接合(metal-to-metal bonding)來建立邏輯晶粒12a與多個記憶體晶粒12b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藉由多個重佈線結構及多個絕緣體穿孔(through insulator via)來建立邏輯晶粒12a與多個記憶體晶粒12b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封體14的材料包括模製化合物、模製底部填充膠、樹脂(例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或類似材料。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包封體14的材料包括氧化矽(SiOx,其中x>0)、氮氧化矽(SiOxNy,其中x>0且y>0)、氮化矽(SiNx,其中x>0)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封體14的材料可更包括填料顆粒(例如,二氧化矽、黏土或類似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包覆模製製程(over-molding process)來形成包封體14。舉例而言,包覆模製製程是壓縮模製製程(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藉由膜沈積製程來形成包封體14。舉例而言,膜沈積製程包括CVD、高密度電漿化學氣相沈積(High-Density Plasma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HDPCVD)、PECVD、原子層沈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ALD)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A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與半導體晶粒100a中的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實質上共面。
此外,如圖2A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b被呈現為HBM 晶粒或HMC晶粒,但其僅為實例性例示。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b可為其他類型的記憶體晶粒,例如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y,DRAM)晶粒、靜態隨機存取記憶體(static random-access memory,SRAM)晶粒或電阻式隨機存取記憶體(resistive random-access memory,RRAM)晶粒。並且,如圖2A中所示,將兩個相同的半導體晶粒100b接合至中介層200。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將不同的半導體晶粒100b接合至中介層20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中介層200之上形成底部填充層UF1以包封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如圖2A中所示,底部填充層UF1包繞於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多個導電支柱170及多個導電端子180周圍,且包繞於在第一表面200a處被暴露出且與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多個導電端子180接合的最頂部導電圖案層204周圍。由於底部填充層UF1,半導體晶粒100a與中介層200之間的接合強度以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與中介層200之間的接合強度得到增強,藉此改善封裝結構PKG的可靠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A中所示,底部填充層UF1被形成為填充半導體晶粒100a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之間的空間。詳言之,如圖2A及圖3中所示,底部填充層UF1完全地覆蓋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內側壁,且局部地覆蓋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外側壁。舉例而言,如圖2A中所示,底部填充層UF1的 位於半導體晶粒100a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之間的空間處的部分具有與半導體晶粒100a中的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實質上共面的頂表面TUF1。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可位於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的下方或上方。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貼合至中介層200之後,藉由毛細流動製程(capillary flow process)來形成底部填充層UF1。亦即,藉由毛細作用吸引底部填充層UF1以使其流經半導體晶粒100a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之間的空間、半導體晶粒100a與中介層200之間的空間以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與中介層200之間的空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底部填充層UF1的材料是絕緣材料且包括樹脂(例如,環氧樹脂)、填料材料、應力釋放劑(stress release agent,SRA)、黏合促進劑(adhesion promoter)、其他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底部填充層UF1是可選的。
參照圖2B,在中介層200之上形成包封體300以包封半導體晶粒100a、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舉例而言,包封體300在側向上包封半導體晶粒100a、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如圖2B中所示,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與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實質上共面。亦即,包封體300暴露出半導體晶粒100a的半導體基底110及半導體晶粒100b的記憶體晶粒12b。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封體300是模製化 合物、模製底部填充膠、樹脂(例如環氧樹脂、酚醛樹脂)或類似材料。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包封體300的材料包括氧化矽(SiOx,其中x>0)、氮氧化矽(SiOxNy,其中x>0且y>0)、氮化矽(SiNx,其中x>0)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包封體300包含填料。所述填料可為由二氧化矽、二氧化鋁或類似材料製成的顆粒。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模製製程、注射製程、膜沈積製程、其組合或類似製程來形成包封體300。模製製程包括例如轉移模製製程(transfer molding process)、壓縮模製製程(compression molding process)或類似製程。膜沈積製程包括例如CVD、HDPCVD、PECVD、ALD或其組合。
參照圖2C,在中介層200的第二表面200b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40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端子400是受控塌陷晶片連接(controlled collapse chip connection,C4)凸塊、焊料球、球柵陣列(ball grid array,BGA)球或類似物。導電端子400可包含導電材料(例如焊料、銅、鋁、金、鎳、銀、鈀、錫、類似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透過蒸鍍、電鍍、印刷、焊料轉移、植球或類似製程最初形成焊料層來形成多個導電端子400。一旦已在所述結構上形成所述焊料層,可執行回焊製程,以便將材料塑形成所期望的凸塊形狀。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多個導電端子400包括藉由濺鍍、印刷、電鍍、無電鍍覆、CVD或類似製程形成的多個金屬柱(例如銅柱)。所述金屬柱可為無焊料的,且具有實質上垂直的側壁。在一些實施例中,在金屬柱的頂部上形成金屬頂蓋 層(metal cap layer)。金屬頂蓋層可包含鎳、錫、錫-鉛、金、銀、鈀、銦、鎳-鈀-金、鎳-金、類似材料或其組合,且可藉由電鍍製程來形成所述金屬頂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端子400與在中介層200的第二表面200b處被暴露出的最底部導電圖案層204實體接觸。此外,如圖2C中所示,儘管出於例示目的,在中介層200上呈現七個導電端子400,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導電端子400的數目可多於或少於圖2C中所繪示的數目,且可基於需求及/或設計佈局來指定。
參照圖2D,將圖2C中所示結構放置於載體TP1上。載體TP1可包括框架及由框架緊緊地固定的膠帶。載體TP1的膠帶有助於提供支撐,進而使得在半導體晶粒100a、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及包封體300上形成導電層BSM1。詳言之,如圖2D中所示,導電層BSM1與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實體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載體TP1可為玻璃載體,以便對多個導電端子400執行載體接合製程(carrier bond process)。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BSM1的材料包括金屬(例如Al、Ti、Ni、V、Au、Ag或Cu)。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濺鍍、電鍍、沈積或分配製程(dispensing process)來形成導電層BSM1。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BSM1的厚度的範圍介於約0.1微米至約10微米。
參照圖2E,在形成導電層BSM1之後,將圖2D中所示 結構自載體TP1分離,並上下翻轉以貼合至切割載體(dicing carrier)TP2。相似於載體TP1,切割載體TP2可包括框架及由框架緊緊地固定的膠帶。切割載體TP2的膠帶有助於提供支撐,進而使得對包封體300及中介層200執行單體化製程,以獲得圖2F中所示的封裝結構。儘管出於例示目的,在圖2F中僅呈現一個封裝結構PKG,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在執行單體化製程之後,獲得了多個封裝結構PKG。在一些實施例中,單體化製程通常涉及利用旋轉刀片及/或雷射束進行切割。換言之,單體化製程包括雷射切分製程、機械切分製程、雷射開槽製程、其他適合的製程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中介層200呈晶圓形式,因此封裝結構PKG被視為藉由晶圓上晶片製程(chip-on-wafer process)形成,且此外,封裝結構PKG被稱為晶圓上晶片封裝(chip-on-wafer package)。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F中所示,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被統稱為封裝結構PKG的後表面。亦即,在封裝結構PKG中,導電層BSM1與封裝結構PKG的後表面實體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PKG可用於半導體裝置中。舉例而言,封裝結構PKG可與其他組件組裝以形成半導體裝置。以下將闡述利用封裝結構PKG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製程。
圖4A至圖4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圖5是圖4C中的半導體裝 置的簡化俯視圖。圖6A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實施例的圖4F中的區的示意性放大圖。為簡單起見,在圖5所示俯視圖中省略一些元件(例如,表面裝置(surface device))。
參照圖4A,提供基底SUB。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SUB是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SUB被稱為電路基底。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SUB包括嵌置於基底SUB中的多個佈線圖案RP。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佈線圖案RP彼此內連。亦即,多個佈線圖案RP彼此電性連接。如圖4A中所示,基底SUB具有第一表面S1及與第一表面S1相對的第二表面S2。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佈線圖案RP中的一些佈線圖案RP在第一表面S1處被暴露出,且多個佈線圖案RP中的一些佈線圖案RP在第二表面S2處被暴露出。
如圖4A中所示,將圖2F中的封裝結構PKG接合至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多個導電端子400將封裝結構PKG貼合至基底SUB。舉例而言,封裝結構PKG的多個導電端子400與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處被暴露出的多個佈線圖案RP實體接觸,以提供封裝結構PKG與基底SUB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多個導電端子400貼合至基底SUB的多個佈線圖案RP之後,可執行回焊製程以對多個導電端子400進行重新塑形。儘管已在圖2F中所示封裝結構PKG中形成導電層BSM1,然而本揭露並不受限制。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經單體化的封裝結構PKG不包括導電層BSM1,且導電層 BSM1是在所述封裝結構PKG被接合至基底SUB之後形成於所述封裝結構PKG的半導體晶粒100a、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及包封體300上。應注意,導電層BSM1用於促進隨後形成的金屬熱介面材料(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TIM)層(例如,金屬TIM層604)與封裝結構PKG之間的黏合,且一般被稱為背側金屬層(backside metal layer)。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封裝結構PKG與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之間形成底部填充層UF2。舉例而言,底部填充層UF2包繞於封裝結構PKG的最底部導電圖案層204及多個導電端子400周圍。在一些實施例中,利用底部填充層UF2來保護該些元件。由於底部填充層UF2,封裝結構PKG與基底SUB之間的接合強度得到增強,藉此改善半導體裝置10的可靠性。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A及圖5中所示,底部填充層UF2進一步覆蓋封裝結構PKG的每一側壁的部分。在一些實施例中,底部填充層UF2的材料是絕緣材料且包括樹脂(例如,環氧樹脂)、填料材料、SRA、黏合促進劑、其他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底部填充層UF2是可選的。
如圖4A中所示,將多個表面裝置500接合至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焊接製程、回焊製程、其組合或其他適合的製程將多個表面裝置500安裝於基底SUB的多個佈線圖案RP上。在一些實施例中,表面裝置500包括表面安裝裝置(surface mount device,SMD)或積體被動裝置(integrated passive device,IPD),所述積體被動裝置包括例如電阻器、電感器、電容器、熔絲(fuse)、跳線器(jumper)、該些的組合或類似物等被動裝置。如圖4A中所示,可將多個表面裝置500設置於封裝結構PKG旁邊。舉例而言,可將多個表面裝置500設置成環繞封裝結構PKG。表面裝置500的數目不限於所述實施例,且可基於需求及設計佈局來選擇。
參照圖4B,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非金屬熱介面材料(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呈膜型。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疊層製程(lamination process)或者拾取及放置製程(pick-and-place process)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材料包括AlN、BN、碳奈米管、石墨、石墨烯、聚醯亞胺、聚苯並噁唑(PBO)、環氧系聚合物、二氧化矽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可更包含填料。所述填料可促進非金屬TIM層602的熱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填料是由二乙烯基苯交聯聚合物(divinyl benzene crosslinked-polymer)、鋁、銅、銀、氧化鈹、氮化鋁、氧化鋁、氧化鋅或二氧化矽製成的顆粒。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5瓦/(米.開)(W/(m.K))至約10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楊氏模數(Young’s modulus)的範圍介於約1百萬帕至約500百萬帕。
如圖4B及圖5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具有暴露出 下伏的導電層BSM1的開口O。亦即,非金屬TIM層602是經圖案化的層。詳言之,如圖4B及圖5中所示,開口O的由非金屬TIM層602所界定的多個側壁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實質上對準。亦即,如圖4B及圖5中所示,半導體晶粒100a沿方向X的尺寸W1實質上等於開口O沿方向X的尺寸W2,而半導體晶粒100a沿垂直於方向X的方向Y的尺寸L1實質上等於開口O沿方向Y的尺寸L2。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a沿方向X的尺寸W1可大於或小於開口O沿方向X的尺寸W2。此外,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a沿方向Y的尺寸L1可大於或小於開口O沿方向Y的尺寸L2。自另一觀點來看,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被形成為對應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機械切分製程或衝孔製程(punching process)來形成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B及圖5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此外,如圖4B及圖5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詳言之,如圖4B及圖5中所示,封裝結構PKG沿方向X的尺寸W3實質上等於非金屬TIM層602沿方向X的尺寸W4,而封裝結構PKG沿方向Y的尺寸L3實質上等於非金屬TIM層602沿方向Y的尺寸L4。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封裝結構PKG沿 方向X的尺寸W3可大於非金屬TIM層602沿方向X的尺寸W4。此外,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封裝結構PKG沿方向Y的尺寸L3可大於非金屬TIM層602沿方向Y的尺寸L4。亦即,封裝結構PKG的對應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區之外的部分被非金屬TIM層602覆蓋。自另一觀點來看,非金屬TIM層602與包封體300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交疊。舉例而言,如圖4B及圖5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交疊。
參照圖4C,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604。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呈片型(sheet type)。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拾取及放置製程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604。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材料不同於非金屬TIM層602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材料是焊接型材料(soldered type material)。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由純金屬材料形成。舉例而言,金屬TIM層604不含有機材料及聚合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材料包括銦、銅、錫、SAC305、InAg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導熱率高於非金屬TIM層602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10W/(m.K)至約9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5吉帕(GPa)至約70吉帕。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薄於非金屬TIM層602。舉例而言,如圖4C中所示, 非金屬TIM層602的頂表面T602位於較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的水平高度(level height)高的水平高度處。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厚於非金屬TIM層602。舉例而言,非金屬TIM層602的頂表面T602位於較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的水平高度低的水平高度處。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具有與非金屬TIM層602相同的厚度。舉例而言,非金屬TIM層602的頂表面T602與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實質上共面。
如圖4C及圖5中所示,在開口O中形成並設置金屬TIM層604。舉例而言,金屬TIM層604完全地位於開口O在基底SUB上的投影區域內。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4C及圖5中所示,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由非金屬TIM層602環繞/包圍。亦即,金屬TIM層604位於由非金屬TIM層602圈出的區域內。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輪廓與開口O的輪廓實質上相同。舉例而言,如圖4C及圖5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開口O的由非金屬TIM層602界定的多個側壁實質上對準。亦即,如圖4C及圖5中所示,金屬TIM層604沿方向X的尺寸W5實質上等於開口O沿方向X的尺寸W2,而金屬TIM層604沿方向Y的尺寸L5實質上等於開口O沿方向Y的尺寸L2。換言之,金屬TIM層604與非金屬TIM層602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中的每一者與非金屬TIM層602間隔開一距離。舉例而 言,金屬TIM層604沿方向X的尺寸W5小於開口O沿方向X的尺寸W2,而金屬TIM層604沿方向Y的尺寸L5小於開口O沿方向Y的尺寸L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距離的範圍介於約0.5微米至約2微米。
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與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舉例而言,如圖4C及圖5中所示,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完全地交疊。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局部地交疊。自另一觀點來看,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對應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為達成更佳的黏合,在導電層BSM1與金屬TIM層604之間設置焊劑(未示出),且將另一焊劑(未示出)施覆至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上。舉例而言,在將金屬TIM層604放置於導電層BSM1上之前,在開口O中形成焊劑(未示出);並且在將金屬TIM層604放置於導電層BSM1上之後,在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上形成另一焊劑(未示出)。在一些實施例中,焊劑的形成包括執行噴射製程(jetting process)或分配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焊劑的材料包括松香或酸。
參照圖4D,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黏合層700。舉例而言,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的邊緣附近形成黏合 層700,以環繞/包圍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700局部地覆蓋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舉例而言,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與黏合層7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700在平面圖(例如俯視圖)中具有環狀形狀(ring-like shape)。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各種設計來設計黏合層700的圖案。舉例而言,黏合層700可具有線性形狀、L形狀、U形狀、點形狀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700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700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7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將黏合層700施覆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700具有大於約0W/m.K至5W/m.K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700包含環氧系材料。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利用具有黏合性質的其他聚合材料作為黏合層700。
參照圖4E,在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之上放置蓋結構(lid structure)800,進而使得封裝結構PKG位於蓋結構800與基底SUB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對蓋結構800進行貼合之前,在蓋結構800上形成導電層BSM2。應注意,導電層BSM2用於提高金屬TIM層604與蓋結構800之間的黏 合,且一般被稱為背側金屬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BSM2的材料與導電層BSM1的材料相同。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導電層BSM2的材料不同於導電層BSM1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BSM2的材料包括金屬(例如Al、Ti、Ni、V、Au、Ag或Cu)。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鍍覆、濺鍍或分配製程在蓋結構800上形成導電層BSM2。在一些實施例中,在蓋結構800上形成導電層BSM2之後,將蓋結構800及導電層BSM2放置於金屬TIM層604、非金屬TIM層602及黏合層700上方,進而使得導電層BSM2與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實體接觸,蓋結構800與非金屬TIM層602的頂表面T602及黏合層700實體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不在蓋結構800上形成導電層BSM2。此後,將蓋結構800及導電層BSM2壓靠於金屬TIM層604、非金屬TIM層602及黏合層7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蓋結構800及導電層BSM2壓靠於金屬TIM層604、非金屬TIM層602及黏合層700上包括執行熱夾持製程(heat clamping process),其中熱夾持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隨後,對黏合層700及非金屬TIM層602執行固化製程,進而使得蓋結構800分別經由黏合層700及非金屬TIM層602貼合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詳言之,對黏合層700執行固化製程,以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化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在固化製程期間,可藉由金 屬TIM層604將蓋結構800連結至封裝結構PKG。亦即,在此種實施例中,在固化製程期間,蓋結構800與封裝結構PKG之間存在良好的實體連接及金屬連接(metallurgical connection)。在此種實施例中,固化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160℃至約260℃。此外,在其中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非金屬TIM層602間隔開的實施例中,在固化製程期間,金屬TIM層604可熔化以填充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且與非金屬TIM層602實體接觸。
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由金屬、塑膠、陶瓷或類似材料製成。用於蓋結構800的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銅、不鏽鋼、焊料、金、鎳、鉬、NiFe或NiFeCr。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80W/(m.K)至約45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50吉帕至約200吉帕。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起到散熱的作用。換言之,在封裝結構PKG的操作期間產生的熱量可經由由蓋結構800形成的路徑來進行耗散。
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具有本體部分802及連接至本體部分802的突出部分804。在一些實施例中,本體部分802被劃分成蓋體部分(cover portion)802a及腿部部分(leg portion)802b。如圖4E中所示,蓋體部分802a的延伸方向垂直於腿部部分802b的延伸方向。自另一觀點來看,在一些實施例中,蓋體部分802a沿方向X及方向Y延伸,而腿部部分802b沿方向Z延 伸。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蓋體部分802a連接至腿部部分802b。舉例而言,一體地形成蓋體部分802a與腿部部分802b。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固化製程期間,經由黏合層700將腿部部分802b貼合至基底SUB。在一些實施例中,腿部部分802b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腿部部分802b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腿部部分802b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
在一些實施例中,將突出部分804連接至本體部分802的蓋體部分802a。舉例而言,突出部分804自蓋體部分802a的表面突出來。如圖4E中所示,突出部分804短於本體部分802的腿部部分802b。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體地形成突出部分804與本體部分802。舉例而言,突出部分804的材料與本體部分802的材料相同。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將突出部分804安裝於本體部分802上。舉例而言,突出部分804的材料可不同於本體部分802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在突出部分804上形成導電層BSM2。詳言之,如圖4E中所示,在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中設置導電層BSM2及突出部分804。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4E中所示,突出部分804延伸至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中。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分804的輪廓實質上相同於開口O的輪廓。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固化製程期間,經由突出 部分804及貼合至突出部分804的金屬TIM層604將蓋體部分802a貼合至封裝結構PKG。換言之,金屬TIM層604夾於蓋結構800的突出部分804與封裝結構PKG之間,且夾於蓋結構800的本體部分802的蓋體部分802a與封裝結構PKG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突出部分804的高度H1的範圍介於約50微米至約100微米。
藉由將蓋結構800的突出部分804佈置成延伸至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中,金屬TIM層604可由突出部分804及非金屬TIM層602很好地限制於開口O內,且因此可防止金屬TIM層604在固化製程或隨後執行的回焊製程期間滲出/溢出至非期望的組件。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其中金屬TIM層604厚於非金屬TIM層602或者金屬TIM層604具有與非金屬TIM層602相同的厚度的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省略突出部分804,且在蓋體部分802a上直接形成導電層BSM2。
如圖4E中所示,蓋結構800與基底SUB一起封閉(enclose)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換言之,將蓋結構800形成為容置封裝結構PKG及/或多個表面裝置500。舉例而言,如圖4E中所示,蓋結構800可在剖視圖中表現出上下顛倒的U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的腿部部分802b在空間上自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蓋結構800的蓋體部分802a設置於封裝結構PKG之上,且在空間上自基底SUB分離。
參照圖4F,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端子900是焊料球、球柵陣列(BGA)球或類似物。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端子900由具有低電阻率的導電材料(例如Sn、Pb、Ag、Cu、Ni、Bi或其合金)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端子900與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處被暴露出的多個佈線圖案RP實體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導電端子900用於將基底SUB實體連接至及電性連接至其他裝置、封裝、連接組件及類似物。亦即,多個導電端子900用於提供與外部組件的實體連接及/或電性連接。如圖4F中所示,多個導電端子900及封裝結構PKG分別位於基底SUB的相對的兩側上,其中多個導電端子900中的一些導電端子900經由多個佈線圖案RP及多個導電端子400電性連接至封裝結構PKG。
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植球製程及回焊製程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執行回焊製程來對多個導電端子900進行重新塑形,且因此多個導電端子900與基底SUB存在良好的實體連接及金屬連接(metallurgical connection)。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回焊製程期間,可經由金屬TIM層604將蓋結構800連結(joint)至封裝結構PKG。亦即,在此種實施例中,在回焊製程期間,蓋結構800與封裝結構PKG之間存在良好的實體連接及金屬連接。自另一觀點來看,可在上述固化製程及/或導電端子900的回焊製程期間提供蓋結構800與封裝結構PKG之間的金屬連接。此外,在其中金屬 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非金屬TIM層602間隔開的實施例中,在回焊製程期間,金屬TIM層604可被熔化以填充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且與非金屬TIM層602實體接觸。
繼續參照圖4F,在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之後,獲得半導體裝置10。在半導體裝置10中,蓋結構800經由黏合層700貼合至基底SUB,且經由金屬TIM層604接合/連結至封裝結構PKG。如圖4F及圖6A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由於金屬TIM層604與導電層BSM1之間以及金屬TIM層604與導電層BSM2之間的金屬反應(metallurgical reaction),形成金屬間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IMC)層606a、IMC層606b及多個IMC結構608。如圖6A中所示,IMC層606a形成於金屬TIM層604與導電層BSM1之間的介面處。在一些實施例中,IMC層606a是金屬TIM層604中的材料與導電層BSM1的表面層的化合物。亦即,金屬TIM層604的一部分及導電層BSM1的一部分經歷金屬反應以形成IMC層606a。利用此種配置,如圖6A中所示,導電層BSM1在金屬TIM層604下方的厚度t1小於導電層BSM1在非金屬TIM層602下方的厚度t2。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2與厚度t1之間的差的範圍介於約1000埃至約2000埃。如圖6A中所示,IMC層606b形成於金屬TIM層604與導電層BSM2之間的介面處。在一些實施例中,IMC層606b是金屬TIM層604中的材料與導電層BSM2的表面層的化合物。亦即,金屬TIM層604的一部分及導電層BSM2的一部分經歷金屬反應以形成IMC層606b。 在其中金屬TIM層604包含錫的實施例中,IMC層606a或IMC層606b的厚度的範圍介於約1微米至約2微米。在其中金屬TIM層604包含銦的實施例中,IMC層606a或IMC層606b的厚度的範圍介於約10埃至約6000埃。應注意,由於IMC層606a及IMC層606b的存在,確保了金屬TIM層604與蓋結構800之間的接合強度。
此外,如圖6A中所示,多個IMC結構608分佈於金屬TIM層604內。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IMC結構608中的一些IMC結構608自IMC層606a或IMC層606b延伸至金屬TIM層604中。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IMC結構608中的一些IMC結構608是由於導電層BSM1及/或導電層BSM2的材料擴散至金屬TIM層604中而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IMC結構608包括IMC區塊、IMC棒(stick)、IMC分支(branch)、IMC微粒(grain)或其他結構。在其中金屬TIM層604包含銦的實施例中,IMC結構608的大小的範圍介於約0.1微米至約2微米。應注意,由於多個IMC結構608的存在,確保了金屬TIM層604與蓋結構800之間的接合強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與非金屬TIM層602被統稱為位於封裝結構PKG之上的TIM結構600。亦即,半導體裝置10的TIM結構600包括具有不同材料(例如,包括金屬材料及非金屬材料)的兩個部分。自另一觀點來看,蓋結構800的散熱區域被劃分成連結金屬TIM層604的金屬 連結區及連結非金屬TIM層602的非金屬連結區。如圖4F中所示,TIM結構600夾於封裝結構PKG的後表面與蓋結構800之間。如圖4F及圖5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封裝結構PKG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TIM結構600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完全地交疊。利用此種配置,在半導體裝置10中,蓋結構800經由TIM結構600熱耦合至封裝結構PKG。
如圖4F、圖6A及圖5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完全地交疊。亦即,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位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側面。由於當操作半導體裝置10時,在半導體晶粒100a內部產生至少一個熱點(hot spot),因此半導體晶粒100a可被稱為半導體裝置10的熱點區。藉由將金屬TIM層604佈置成與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在半導體裝置10中,自半導體晶粒100a產生的熱量能夠經由金屬TIM層604及與其熱耦合的蓋結構800輕易地耗散至外部環境,藉此有助於維持封裝結構PKG中的較低溫度。亦即,由於TIM結構600的金屬TIM層604,可維持封裝結構PKG的半導體晶粒100a(即,熱點區)之上足夠的散熱效率,藉此確保半導體裝置10的可靠性。換言之,由於TIM結構600的金屬TIM層604的存在,可確保半導體裝置10的整體熱性質(例如,散熱、耐熱性)。
如圖4F、圖6A及圖5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非金屬TIM層602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多個半導體 晶粒100b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以及包封體300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交疊。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4C及圖5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由非金屬TIM層602環繞/包圍。亦即,金屬TIM層604位於由非金屬TIM層602圈出的區域內。詳言之,在TIM結構600中,用於耗散自半導體晶粒100a產生的熱量的金屬TIM層604由具有與金屬TIM層604不同的材料的非金屬TIM層602環繞/包圍。一般而言,由於蓋結構與封裝結構之間的熱膨脹係數(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CTE)不匹配所導致的剪切強度而衍生出的翹曲(warpage)引起機械應變/應力,從而導致TIM結構的分層(delamination),且TIM結構中的金屬TIM層具有大的面積(例如,金屬TIM層與整個下伏的封裝結構交疊)。鑒於此,藉由在TIM結構600中將金屬TIM層604佈置成由非金屬TIM層602環繞以減少金屬介面,非金屬TIM層602用作緩衝層以減少施加於金屬TIM層604上的機械應變/應力。因此,可充分減輕TIM結構600的分層問題。自另一觀點來看,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面積佔TIM結構600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面積的大約30%至90%,而非金屬TIM層602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面積佔TIM結構600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面積的大約10%至70%。藉由此種配置,非金屬TIM層602用作緩衝層,以減少施加於金屬TIM層604上的機械應變/應力,以便充分減輕TIM結構600的分層問題。
如圖4F及圖6A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是平坦的頂表面。亦即,在半導體裝置10中,如圖6A中所示,在剖視圖中,金屬TIM層604在中心處的厚度tc實質上等於金屬TIM層604在兩個相對的邊緣處的厚度te1與厚度te2。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頂表面T604是非平坦的頂表面。舉例而言,金屬TIM層604在中心處的厚度tc可大於或小於金屬TIM層604在兩個相對的邊緣處的厚度te1與厚度te2中的每一者。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c與厚度te1之間的變化或厚度tc與厚度te2之間的變化的範圍介於約10微米至約40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c對厚度te1的比率或厚度tc對厚度te2的比率的範圍介於約1.1:1至約1:1.1。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厚度te1與金屬TIM層604的厚度te2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的厚度te1不同於金屬TIM層604的厚度te2。
如圖4F及圖6A中所示,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具有垂直的側表面。亦即,在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與非金屬TIM層602之間的介面具有垂直的表面配置。利用此種配置,在金屬TIM層604中,底表面與側表面之間的夾角θ1、底表面與側表面之間的夾角θ2、頂表面T604與側表面之間的夾角θ3以及頂表面T604與側表面之間的夾角θ4中的每一者是直角。自另一觀點來看,在金屬TIM層604中,如圖6A中所示,在剖視圖中,在頂部處沿方向X的尺寸wt、在中心處沿方向X的 尺寸wc及在底部處沿方向X的尺寸wb彼此相同。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可選地形成至少一個表面裝置。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植球製程及回焊製程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同時藉由回焊製程將所述至少一個表面裝置安裝於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所述至少一個表面裝置可例如用於向封裝結構PKG提供附加的功能性或程式化。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至少一個表面裝置包括SMD或IPD,所述IPD包括例如電阻器、電感器、電容器、熔絲、跳線器、該些的組合或類似物等被動裝置。
儘管所述方法的步驟被示出並闡述為一系列動作或事件,然而應理解,此類動作或事件的所示次序不應被解釋為限制性的。另外,實施本揭露的一或多個實施例並不需要所有所示製程或步驟。
在圖4F及圖6A中所示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實質上對準。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以下將結合圖6B及圖6C闡述金屬TIM層604相對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各種配置。圖6B及圖6C各自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區的示意性放大圖。
參照圖6B,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不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對準。詳言之,如圖6B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在側向上間 隔開距離s1及距離s2。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6B中所示,金屬TIM層604沿方向X的尺寸wt、尺寸wc及尺寸wb中的每一者大於半導體晶粒100a沿方向X的尺寸W1。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1及距離s2中的每一者的範圍介於約1毫米至約2毫米。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1與距離s2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1不同於距離s2。
參照圖6C,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不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對準。詳言之,如圖6C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距離s3及距離s4。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6C中所示,金屬TIM層604沿方向X的尺寸wt、尺寸wc及尺寸wb中的每一者小於半導體晶粒100a沿方向X的尺寸W1。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3及距離s4中的每一者的範圍介於約1毫米至約2毫米。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3與距離s4相同。在一些實施例中,距離s3不同於距離s4。
儘管圖6B及圖6C示出沿方向X的剖視圖,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在沿方向Y的剖視圖中,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亦可不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多個側表面對準。在其中金屬TIM層604的所有側表面皆不與半導體晶粒100a的對應側表面對準的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與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局部地交疊。舉例而言,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 上的垂直投影落於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跨度內;並且在其他實施例中,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落於金屬TIM層604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跨度內。
在圖4F及圖6A中所示半導體裝置10中,金屬TIM層604的側表面是垂直的側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以下將結合圖6D至圖6I闡述金屬TIM層604的各種配置。圖6D至圖6I各自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的區的示意性放大圖。
參照圖6D,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傾斜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D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側向尺寸沿方向Z自頂表面T604至底表面增加。詳言之,在圖6D所示金屬TIM層604中,沿方向X的尺寸wt小於沿方向X的尺寸wc,且尺寸wc小於沿方向X的尺寸wb。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及夾角θ2中的每一者大於或等於45°且小於90°;並且夾角θ3與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90°且小於或等於135°。
參照圖6E,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傾斜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E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側向尺寸沿方向Z自頂表面T604至底表面減小。詳言之,在圖6E所示金屬TIM層604中,沿方向X的尺寸wt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c,且尺寸wc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b。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及夾角θ2中的每一者大於90°且小於或等於135°;並 且夾角θ3及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或等於45°且小於90°。
參照圖6F,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凸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F中所示,沿方向X的尺寸wt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c,且尺寸wc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b。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及夾角θ2中的每一者大於90°且小於或等於135°;並且夾角θ3及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或等於45°且小於90°。
參照圖6G,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凸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G中所示,沿方向X的尺寸wc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小於尺寸wb。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夾角θ2、夾角θ3及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90°且小於或等於135°。
應注意,圖6F及圖6G中所示金屬TIM層604的配置是出於例示目的而呈現,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本揭露不特別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金屬TIM層604的側表面是凸的側表面時,沿方向X的尺寸wc可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可與尺寸wb相同。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金屬TIM層604的側表面是凸的側表面時,沿方向X的尺寸wc可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可大於尺寸wb。
參照圖6H,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凹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H中所示,沿方向X的尺寸wb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c,且尺寸wc大於沿方向X的尺寸wt。此 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及夾角θ2中的每一者大於或等於45°且小於90°;並且夾角θ3及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90°且小於或等於135°。
參照圖6I,金屬TIM層604的多個側表面是多個凹的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6I中所示,沿方向X的尺寸wc小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大於尺寸wb。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夾角θ1、夾角θ2、夾角θ3及夾角θ4中的每一者大於或等於45°且小於90°。
應注意,圖6H及圖6I中所示的金屬TIM層604的配置是出於例示目的而呈現,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本揭露並不特別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金屬TIM層604的側表面是凹的側表面時,沿方向X的尺寸wc可小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可與尺寸wb相同。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金屬TIM層604的側表面是凹的側表面時,沿方向X的尺寸wc小於沿方向X的尺寸wt及尺寸wb,且尺寸wt小於尺寸wb。
在圖4A至圖4F中所示半導體裝置10中,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與半導體晶粒100a以一對一關係形成。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以下將結合圖7闡述非金屬TIM層602相對於半導體晶粒100a的各種配置。圖7是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20的簡化俯視圖。圖7中所示半導體裝置20相似於圖4A至圖4F、圖5及圖6A中所示半導體裝置10,因此相同 的參考編號用於指代相同或類似的部件,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為簡單起見,在圖7所示俯視圖中省略了一些元件(例如,多個表面裝置、黏合層及蓋結構)。
參照圖7,在半導體裝置20中,非金屬TIM層602具有形成於半導體晶粒100a投影至基底SUB上的垂直投影的跨度內的開口O1、開口O2、開口O3及開口O4。亦即,在非金屬TIM層602中形成有多個開口,且所述多個開口設置於半導體晶粒100a之上。換言之,非金屬TIM層602中的多個開口被形成為以多對一關係與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自另一觀點來看,形成於半導體晶粒100a之上的金屬TIM層604包括被分別限制於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1、開口O2、開口O3及開口O4中的金屬TIM圖案604a、金屬TIM圖案604b、金屬TIM圖案604c及金屬TIM圖案604d。亦即,在半導體裝置20中,自半導體晶粒100a產生的熱量能夠經由與其熱耦合的金屬TIM層604的所述多個圖案而耗散至外部環境。應注意,圖7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中的開口的數目及金屬TIM層604的金屬TIM圖案的數目僅為例示性例示,且本揭露並不受限制。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中的開口的數目及金屬TIM層604的金屬TIM圖案的數目可依據佈線要求來調整,只要在非金屬TIM層602中的開口與半導體晶粒100a之間提供多對一關係即可。
如上所述,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對應於半導體晶粒100a以用於散熱。因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當封裝結構PKG中 形成有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時,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具有多於一個金屬TIM圖案。自另一觀點來看,在此種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可被形成為其中具有多於一個開口。此外,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當封裝結構PKG中形成有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時,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與所述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的一個塊狀圖案(bulk pattern)。亦即,在此種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以一對多關係與所述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
在另外的替代性實施例中,當封裝結構PKG中形成有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時,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多個圖案,其中金屬TIM層604的至少一個圖案可被形成為與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的一個塊狀圖案,且金屬TIM層604的其他圖案可被獨立地形成為與相應的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的一個塊狀圖案。亦即,在此種另外的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以一對多關係及一對一關係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在其他替代性實施例中,當封裝結構PKG中形成有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時,金屬TIM層604可被形成為多個圖案,其中金屬TIM層604的至少一個圖案可被形成為與多於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的一個塊狀圖案,金屬TIM層604的多於一個圖案可被形成為與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且金屬TIM層604的其他圖案可被獨立地形成為與相應的一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的一個塊狀圖案。亦即,在此種其他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604被形成為以 一對多關係、多對一關係及一對一關係與多個半導體晶粒100a交疊。
圖8A至圖8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3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8A,提供與圖4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8A,將加強環(stiffener ring)1000貼合至基底SUB。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000由金屬製成。用於加強環1000的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鋁、不鏽鋼或CuNi。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000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50吉帕至約200吉帕。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000包圍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如圖8A中所示,加強環1000包括蓋體部分1004及連接至蓋體部分1004的腿部部分1002。在一些實施例中,一體地形成蓋體部分1004與腿部部分1002。在一些實施例中,將腿部部分1002在空間上與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 500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蓋體部分1004具有開口O5,開口O5被形成為對應於封裝結構PKG的位置。詳言之,如圖8A中所示,開口O5的由蓋體部分1004界定的多個側壁不與封裝結構PKG及導電層BSM1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開口O5的由蓋體部分1004界定的多個側壁可與封裝結構PKG及/或導電層BSM1實體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如圖8A中所示的剖視圖中,腿部部分1002沿方向X的尺寸W6小於蓋體部分1004沿方向X的尺寸W7。在一些實施例中,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即,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與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可位於高於或低於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在一些實施例中,腿部部分1002沿方向Z的厚度t3大於蓋體部分1004沿方向Z的厚度t4。在一些實施例中,腿部部分1002沿方向Z的厚度t3的範圍介於約400微米至約700微米,且蓋體部分1004沿方向Z的厚度t4的範圍介於約100微米至約300微米。在一些實施例中,腿部部分1002的厚度t3對蓋體部分1004的厚度t4的比率的範圍介於2.3至4。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A中所示,經由黏合層1100將加強環1000貼合至基底SUB。舉例而言,首先將加強環1000放置於基底SUB之上,進而使得腿部部分1002與黏合層1100實體接觸。此後,將加強環1000壓靠於黏合層11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加強環1000壓靠於黏合層1100上包括執行熱夾持製程, 其中熱夾持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隨後,對黏合層1100執行固化製程,進而使得經由黏合層1100將加強環1000貼合至基底SUB。詳言之,對黏合層1100執行固化製程,以將加強環10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化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的邊緣附近設置黏合層1100,以環繞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100局部地覆蓋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舉例而言,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與黏合層11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100在平面圖(例如俯視圖)中具有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各種設計來設計黏合層1100的圖案。舉例而言,黏合層1100可具有線性形狀、L形狀、U形狀、點形狀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100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100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1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將黏合層1100施覆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100具有低於約0.5W/m.K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100包含環氧系材料。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利用具有黏合 性質的其他聚合材料作為黏合層1100。
參照圖8B,在基底SUB之上設置加強環10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8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加強環1000接觸。舉例而言,如圖8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加強環1000的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8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設置加強環10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加強環10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process window)。
參照圖8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604,且然後在加強環1000上形成黏合層12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的邊緣附近設置黏合層1200,以環繞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604。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200局部地覆蓋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舉例而言,非金屬TIM層602與黏合層12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200在平面圖(例如俯視圖)中具有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各種設計來設計黏合層1200的圖案。舉例而言,黏合層1200可具有線性形狀、L形狀、U形狀、點形狀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200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200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 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2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將黏合層1200施覆至加強環10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200具有低於約0.5W/m.K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200包含環氧系材料。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利用具有黏合性質的其他聚合材料作為黏合層1200。
參照圖8D,在加強環1000之上放置蓋結構800,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602位於加強環1000與蓋結構800之間。圖8D中所示蓋結構800包括蓋體部分802a及突出部分804,而不包括腿部部分802b。因此,如圖8D中所示,藉由將蓋體部分802a貼合至黏合層1200而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加強環1000上。
參照圖8E,在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0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30。在半導體裝置30中,經由黏合層1200、加強環1000及黏合層11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利用此種配置,注意到半導體裝置30的可靠性得到改善。
圖9A至圖9D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4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9A,提供與圖4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在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9A,在基底SUB上形成凝膠環(gel ring)1300。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可包含具有填料的聚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凝膠環1300的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環氧系聚合物、二氧化矽系聚合物或丙烯酸系聚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凝膠環1300的填料包括但不限於陶瓷填料或金屬填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10百萬帕至約100百萬帕。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來形成凝膠環1300,且隨後進行固化步驟以對凝膠環1300進行固化。所述固化步驟可包括紫外(ultra-violet,UV)光曝光製程、紅外(infrared,IR)能量曝光製程、其組合或者其與加熱製程的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包圍封裝結構PKG。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的形狀相依於封裝結構PKG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封裝結構PKG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凝膠環13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表面裝置500與凝膠環13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與封裝結構PKG及底部填充層UF2 實體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與封裝結構PKG實體隔離。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與封裝結構PKG及底部填充層UF2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與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位於高於或低於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
參照圖9B,在基底SUB之上設置凝膠環13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9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300接觸。舉例而言,如圖9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9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設置凝膠環13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凝膠環13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此外,如圖9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凝膠環1300的外側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可與凝膠環1300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
參照圖9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604,且然後經由黏合層7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
參照圖9D,在提供蓋結構8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40。
圖10A至圖10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5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0A,提供與圖4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10A,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400由金屬製成。用於加強環1400的金屬包括但不限於鋁、不鏽鋼或CuNi。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400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50吉帕至約200吉帕。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400包圍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如圖10A中所示,加強環1400在空間上與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加強環1400的頂表面位於高於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處。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0A中所示,經由黏合層1500 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舉例而言,首先將加強環1400放置於基底SUB之上,以與黏合層1500實體接觸。此後,將加強環1400壓靠於黏合層15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將加強環1400壓靠於黏合層1500上包括執行熱夾持製程,其中熱夾持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隨後,對黏合層1500執行固化製程,進而使得經由黏合層1500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詳言之,對黏合層1500執行固化製程,以將加強環14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化製程的製程溫度的範圍介於約60℃至約300℃。
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的邊緣附近設置黏合層1500,以環繞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500局部地覆蓋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舉例而言,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多個表面裝置500與黏合層15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500在平面圖(例如俯視圖)中具有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各種設計來設計黏合層1500的圖案。舉例而言,黏合層1500可具有線性形狀、L形狀、U形狀、點形狀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500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500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5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 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將黏合層1500施覆至基底SUB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500具有低於約0.5W/m.K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500包含環氧系材料。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利用具有黏合性質的其他聚合材料作為黏合層1500。
仍然繼續參照圖10A,在基底SUB上形成凝膠環1600。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可包含具有填料的聚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凝膠環1600的聚合物包括但不限於環氧系聚合物、二氧化矽系聚合物或丙烯酸系聚合物。在一些實施例中,用於凝膠環1600的填料包括但不限於陶瓷填料或金屬填料。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10百萬帕至約100百萬帕。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使用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來形成凝膠環1600,且隨後進行固化步驟以使凝膠環1600固化。固化步驟可包括UV光曝光製程、IR能量曝光製程、其組合或其與加熱製程的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包圍封裝結構PKG。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的形狀相依於封裝結構PKG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封裝結構PKG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凝膠環16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個表面裝置500與凝膠環1600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與封裝結構PKG及底部填充層UF2實體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可與封裝結構PKG實體隔離。在一些替代 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可與封裝結構PKG及底部填充層UF2實體隔離。在一些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與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可位於高於或低於導電層BSM1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之前形成凝膠環16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之後形成凝膠環1600。
參照圖10B,在基底SUB上設置加強環1400及凝膠環16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0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600接觸。舉例而言,如圖10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10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佈置凝膠環16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凝膠環16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此外,如圖10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凝膠環1600的外側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可與凝膠環1600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
參照圖10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604,且然後在加強環1400上形成黏合層17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加強環1400的頂表面上設置黏合層 1700,以環繞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604。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700在平面圖(例如俯視圖)中具有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基於各種設計來設計黏合層1700的圖案。舉例而言,黏合層1700可具有線性形狀、L形狀、U形狀、點形狀等。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700的形狀相依於基底SUB的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晶圓形式(即,具有圓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700表現出圓環狀形狀。舉例而言,當基底SUB呈面板形式(即,具有矩形或正方形俯視圖)時,自俯視圖來看,黏合層1700表現出矩形環狀形狀或正方形環狀形狀。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旋轉塗佈製程或類似製程將黏合層1700施覆至加強環1400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700具有低於約0.5W/m.K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黏合層1700包括環氧系材料。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利用具有黏合性質的其他聚合材料作為黏合層1700。
參照圖10D,在加強環1400之上放置蓋結構800,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604位於封裝結構PKG與蓋結構800之間。圖10D中所示蓋結構800包括蓋體部分802a及突出部分804,而不包括腿部部分802b。因此,如圖10D中所示,藉由將蓋體部分802a貼合至黏合層1700而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加強環1400上。
參照圖10E,在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4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 體裝置50。在半導體裝置50中,經由黏合層1700、加強環1400及黏合層15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利用此種配置,注意到半導體裝置50的可靠性得到改善。
圖11A至圖11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6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1A,提供與圖4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闡述(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繼續參照圖11A,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黏合層700。
參照圖11B,在提供黏合層700之後,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非金屬TIM層1802。應注意,圖11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1802相似於圖4B至圖4F、圖5、圖6A至圖6I及/或圖7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因此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請參照前述實施例,且以下將僅闡述非金屬TIM層1802與非金屬TIM層602之間的差異。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1802呈凝膠型(gel type)。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非 金屬TIM層1802,可選地隨後進行固化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1802的材料包括聚醯亞胺、聚苯並噁唑(PBO)、環氧系聚合物、二氧化矽系聚合物、丙烯酸系聚合物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1802可更包含填料。所述填料可促進非金屬TIM層1802的熱傳導。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填料是由二乙烯基苯交聯聚合物、鋁、銅、銀、氧化鈹、氮化鋁、氧化鋁、氧化鋅或二氧化矽製成的顆粒。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1802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0.1W/(m.K)至約1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1802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10百萬帕至約1000百萬帕。或者作為另外一種選擇,非金屬TIM層1802可呈膜型,其是藉由先前在圖4B中闡述的非金屬TIM層602的形成過程而形成。
參照圖11C,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1804。應注意,圖11C中所示金屬TIM層1804相似於圖4C至圖4F、圖5、圖6A至圖6I及/或圖7中所示金屬TIM層604,因此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請參照前述實施例,且以下將僅闡述金屬TIM層1804與金屬TIM層604之間的差異。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呈凝膠型。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分配製程在導電層BSM1上形成金屬TIM層1804,可選地隨後進行固化步驟。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的材料不同於非金屬TIM層1802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的材料是銀。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的導熱率高於非金屬TIM層1802的 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10W/(m.K)至約30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804的楊氏模數的範圍介於約1吉帕至約30吉帕。或者作為另外一種選擇,金屬TIM層1804可呈片型,其是藉由先前在圖4C中闡述的金屬TIM層604的形成過程而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1C中所示,非金屬TIM層1802的頂表面T1802與金屬TIM層1804的頂表面T1804實質上共面。此外,如圖11A至圖11C中所示,儘管出於例示目的,在提供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之前形成黏合層700,然而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理解,此種動作或事件的所示次序不應被解釋為限制性的。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可在形成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之後形成黏合層700。
參照圖11D,在提供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之後,在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之上放置蓋結構800,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位於蓋結構800與封裝結構PKG之間。圖11D中所示蓋結構800僅包括具有蓋體部分802a及腿部部分802b的本體部分802,而不包括突出部分804。因此,如圖11D中所示,導電層BSM2形成在蓋體部分802a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黏合層700、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舉例而言,在基底SUB之上放置蓋結構800並將其壓靠於金屬TIM層1804、非金屬TIM層1802及黏合層700上 之後,對黏合層700、非金屬TIM層1802及金屬TIM層1804執行固化製程,進而使得經由黏合層700將蓋結構800牢固地貼合至基底SUB,且經由金屬TIM層1804及非金屬TIM層1802將蓋結構800牢固地貼合至封裝結構PKG。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上之後,金屬TIM層1804與非金屬TIM層1802被統稱為位於封裝結構PKG之上的TIM結構18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TIM結構1800中,金屬TIM層1804的材料(例如,銀顆粒)擴散至非金屬TIM層1802中。
參照圖11E,在提供蓋結構8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60。
圖12A至圖12F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7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2A及圖4A,圖12A中所示結構相似於圖4A中所示結構,因此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請參照前述實施例,且以下將僅闡述圖12A中所示結構與圖4A中所示結構之間的差異。如圖12A中所示,封裝結構PKG不包括導電層BSM1。亦即,在此階段處,暴露出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 表面TUF1
參照圖12B,在封裝結構PKG上形成非金屬TIM層602。詳言之,將非金屬TIM層602形成為與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實體接觸。
參照圖12C,在提供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封裝結構PKG上及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中形成金屬TIM層1904。應注意,圖11C中所示金屬TIM層1904相似於圖4C至圖4F、圖5、圖6A至圖6I及/或圖7中所示金屬TIM層604,因此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且以下將僅闡述金屬TIM層1904與金屬TIM層604之間的差異。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的材料不同於非金屬TIM層602的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包含液態金屬材料。所述液態金屬材料包括鎵、銦、錫、鋅、其合金或其組合。舉例而言,金屬TIM層1904可由格林斯坦(Galinstan)(按重量計,68%的Ga、21.5%的In及10.0%的Sn)、艾佳因(EGaIn)(鎵-銦共熔體(Gallium-Indium eutectic);按重量計,75.5%的Ga及24.5%的In)或類似物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的導熱率的範圍介於約10W/m.K至約100W/m.K。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呈液態,且藉由分配製程而被施覆至封裝結構PKG上。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具有範圍介於約0.624牛/米(N/m)至約0.718牛/米的高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舉例而言,當金屬TIM層1904由格林 斯坦製成時,金屬TIM層1904具有0.718牛/米的表面張力。舉例而言,當金屬TIM層1904由艾佳因製成時,金屬TIM層1904具有0.624牛/米的表面張力。在一些實施例中,由於液態金屬材料的高表面張力,金屬TIM層1904可在分配之後凝聚以形成大的液滴(droplet)。舉例而言,如圖12C中所示,金屬TIM層1904具有圓形或橢圓形剖視圖。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可具有半球形剖視圖。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TIM層1904與封裝結構PKG實體接觸。如圖12C中所示,金屬TIM層1904與半導體晶粒100a實體接觸。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端視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的佈置而定,金屬TIM層1904可與半導體晶粒100a、底部填充層UF1及半導體晶粒100b實體接觸。
參照圖12D,在提供金屬TIM層1904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黏合層700。
參照圖12E,在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及多個表面裝置500之上放置蓋結構800,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904位於蓋結構800與封裝結構PKG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經由黏合層700、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804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舉例而言,在基底SUB之上放置蓋結構800並將其壓靠於金屬TIM層1904、非金屬TIM層602及黏合層700上之後,對黏合層700、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904執行固化製程,進而使得經由黏合層 700將蓋結構800牢固地貼合至基底SUB,且經由金屬TIM層1904及非金屬TIM層602將蓋結構800牢固地貼合至封裝結構PKG。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上之後,金屬TIM層1904與非金屬TIM層602被統稱為位於封裝結構PKG之上的TIM結構1900。
由於金屬TIM層1904包含在固化之前及之後呈液態的液態金屬材料,因此在蓋結構800被壓靠於金屬TIM層1904上期間,金屬TIM層1904將在徑向上流動以填充蓋結構800與非金屬TIM層602之間的空間。換言之,在TIM結構1900中,如圖12E中所示,金屬TIM層1904與非金屬TIM層602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由於蓋結構800的突出部分804延伸至非金屬TIM層602的開口O中,即使金屬TIM層1904在固化之前及之後呈液態,金屬TIM層1904亦可由突出部分804及非金屬TIM層602很好地限制於開口O中,且因此可防止金屬TIM層1904在按壓期間滲出/溢出至非期望的組件。
此外,圖12E中所示蓋結構800不包括導電層BSM2。因此,如圖12E中所示,在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基底SUB及封裝結構PKG上之後,金屬TIM層1904與封裝結構PKG以及蓋結構800的突出部分804直接接觸以對該些元件進行黏合,且在該些元件之間看不到焊料介面。在一些實施例中,焊料介面將會在熱處理期間引起高應力。鑒於此,藉由採用液態金屬材料作為金屬TIM層1904,由於在封裝結構PKG、金屬TIM層1904及蓋結 構800之間不存在焊料介面,因此可充分解決高應力的問題。
參照圖12F,在提供蓋結構8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70。
圖13A至圖13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8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3A,提供與圖12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及圖12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13A,經由黏合層1100將加強環1000貼合至基底SUB。詳言之,如圖13A中所示,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即,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與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亦即,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即,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與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實質上共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可位於高於或低於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的 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
參照圖13B,在基底SUB之上設置加強環10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3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封裝結構PKG實體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3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加強環1000實體接觸。舉例而言,如圖13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加強環1000的蓋體部分1004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13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佈置加強環10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加強環10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
參照圖13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封裝結構PKG上形成金屬TIM層1904,且然後在加強環1000上形成黏合層12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加強環1000的頂表面的邊緣附近設置黏合層1200,以環繞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904。
參照圖13D,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000及封裝結構PKG,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602位於加強環1000與蓋結構800之間,且金屬TIM層1904位於封裝結構PKG與蓋結構800之間。圖13D中所示蓋結構800包括蓋體部分802a及突出部分804,而不包括腿部部分802b。因此,如圖13D中所示,藉由將蓋體部分802a貼合至黏合層1200而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加 強環1000上。
參照圖13E,在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0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80。在半導體裝置80中,藉由黏合層1200、加強環1000及黏合層11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利用此種配置,注意到半導體裝置80的可靠性得到改善。
圖14A至圖14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9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4A,提供與圖12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及圖12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14A,在基底SUB上形成凝膠環1300。詳言之,如圖14A中所示,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與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亦即,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與包封體300的頂表面T300、半導體基底110的後表面RS、半導體晶粒100b的頂表面T100b及底部填充層UF1的頂表面TUF1實質上共面。然而, 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可位於高於或低於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
參照圖14B,在基底SUB上設置凝膠環13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封裝結構PKG實體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300接觸。舉例而言,如圖14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300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14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佈置凝膠環13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凝膠環13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此外,如圖14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凝膠環1300的外側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可與凝膠環1300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
參照圖14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封裝結構PKG上形成金屬TIM層1904,且然後在基底SUB的第一表面S1上形成黏合層700。
參照圖14D,在提供金屬TIM層1904及黏合層700之後,經由黏合層7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且經由金屬TIM層1904及非金屬TIM層602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封裝結構 PKG。
參照圖14E,在提供蓋結構8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90。
圖15A至圖15E是示出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半導體裝置100的製造製程的示意性剖視圖。與先前闡述的元件相似或實質上相同的元件將使用相同的參考編號,且本文中將不再對相同元件的特定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予以贅述。
參照圖15A,提供與圖12A所示結構相同的結構。以上已結合圖4A及圖12A闡述了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例如,材料、形成過程、定位配置等),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因此,對於本文中未敘述的基底SUB、封裝結構PKG、底部填充層UF2及表面裝置500的細節或說明,請參照前述實施例。
繼續參照圖15A,經由黏合層1500將加強環1400貼合至基底SUB。詳言之,如圖15A中所示,加強環1400的頂表面位於高於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處。
仍然繼續參照圖15A,在基底SUB上形成凝膠環1600。詳言之,如圖15A中所示,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與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實質上共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可位於高於或低於封裝結構PKG的頂表面的水平高度的水平高度處。
參照圖15B,在基底SUB上設置加強環1400及凝膠環1600之後,形成非金屬TIM層602。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5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封裝結構PKG實體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5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600接觸。舉例而言,如圖15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與凝膠環1600的頂表面實體接觸。自另一觀點來看,如圖15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與封裝結構PKG中的包封體300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應注意,藉由佈置凝膠環1600,非金屬TIM層602可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封裝結構PKG的外側表面。亦即,凝膠環1600為形成非金屬TIM層602提供更寬的製程窗口。此外,如圖15B中所示,非金屬TIM層602在側向上延伸超過凝膠環1600的外側表面。然而,本揭露不限於此。在一些替代性實施例中,非金屬TIM層602的外側表面可與凝膠環1600的外側表面實質上對準。
參照圖15C,在形成非金屬TIM層602之後,在封裝結構PKG上形成金屬TIM層1904,且然後在加強環1400上形成黏合層1700。在一些實施例中,在加強環1400的頂表面上設置黏合層1700,以環繞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904。
參照圖15D,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400及封裝結構PKG,進而使得非金屬TIM層602及金屬TIM層1904位於封裝結構PKG與蓋結構800之間。圖15D中所示蓋結構800包括蓋體部分802a及突出部分804,而不包括腿部部分802b。因此, 如圖15D中所示,藉由將蓋體部分802a貼合至黏合層1700而將蓋結構800牢固地固定至加強環1400上。
參照圖15E,在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加強環1400之後,在基底SUB的第二表面S2上形成多個導電端子900,以獲得半導體裝置100。在半導體裝置100中,經由黏合層1700、加強環1400及黏合層1500將蓋結構800貼合至基底SUB。利用此種配置,注意到半導體裝置100的可靠性得到改善。
圖16是根據本揭露一些替代性實施例的封裝結構PKG1的示意性剖視圖。圖16中所示封裝結構PKG1相似於圖2F中所示封裝結構PKG,因此相同的參考編號用於指代相同或類似的部件,且本文中將不再對其予以贅述。圖16中所示封裝結構PKG1與圖2F中所示封裝結構PKG的差異在於,封裝結構PKG的中介層200為有機中介層,而封裝結構PKG1的中介層2000為矽中介層。矽中介層有益於將一或多個被動裝置(例如,電容器)整合至封裝結構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設計要求,將所述一或多個被動裝置嵌置並隱埋於矽中介層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0包括基底2002、多個基底穿孔2004及導電結構2006。基底2002可包含元素半導體(例如矽)。可根據需要對基底2002進行摻雜。多個基底穿孔2004(在一些實例中亦被稱為「矽穿孔」)自基底2002的一側(例如,前側)朝向基底2002的另一側(例如,背側)延伸。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選地在基底2002之上設置導電結 構2006。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結構2006包括多個介電層及嵌置於多個介電層中的多個導電特徵。所述導電特徵包括金屬線、金屬通孔、金屬接墊及/或金屬連接件。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導電特徵的材料包括Cu、Al、Ti、Ta、W、Ru、Co、Ni、類似材料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導電特徵與相鄰介電層之間可設置有晶種層及/或障壁層。晶種層可包含Ti/Cu。障壁層可包含Ta、TaN、Ti、TiN、CoW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介電層的材料包括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SiOC、類似材料或其組合。在兩個相鄰介電層之間可夾置有蝕刻終止層(etching stop layer)。根據需要,第一導電結構2006的多個介電層可由聚合物層或絕緣層代替。在一些實施例中,每一聚合物層包含感光性材料(例如PBO、聚醯亞胺(PI)、BCB、類似材料或其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中介層2000是含有包括於導電結構2006中的至少一個功能性裝置或積體電路裝置的主動中介層。在一些實例中,此種主動中介層被稱為「含有裝置的矽中介層」。在一些實施例中,功能性裝置包括主動裝置、被動裝置或其組合。功能性裝置包括例如但不限於電晶體、電容器、電阻器、二極體、光二極體、熔絲裝置及/或其他相似的組件。在其他實施例中,中介層2000是被動中介層,此用於傳達缺少功能性裝置或積體電路裝置。在一些實例中,此種被動中介層被稱為「無裝置矽中介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6中所示,將半導體晶粒100a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的多個導電端子180接合至導電結構2006 的在中介層2000的表面2000a(即,所示頂表面)處被暴露出的導電特徵,以提供半導體晶粒100a與中介層2000之間的電性連接以及多個半導體晶粒100b與中介層2000之間的電性連接。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6中所示,在中介層2000的與表面2000a相對的表面2000b(即,所示底表面)上佈置導電圖案層204及多個導電端子400。此外,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6中所示,導電圖案層204及導電端子400與在表面2000b處被暴露出的基底穿孔2004電性連接。
根據實施例,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設置於基底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設置於封裝結構上,其中TIM結構包括金屬TIM層及與金屬TIM層接觸的非金屬TIM層,非金屬TIM層環繞金屬TIM層;以及蓋結構,設置於基底及TIM結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封裝結構包括半導體晶粒及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粒的包封體,其中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與所述半導體晶粒交疊,且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與所述包封體交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與所述半導體晶粒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局部地交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與所述半導體晶粒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完全地交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外側表面與所述包封體的外側表面對準。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外側表面與所述包封體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 離。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具有至少一個開口,且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設置於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蓋結構包括至少一個突出部分,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分延伸至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其中設置有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至少一個側表面是垂直的側表面、傾斜的側表面、凸的側表面或凹的側表面。
根據實施例,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設置於基底上;蓋結構,設置於封裝結構的背對基底的後表面之上;以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夾於封裝結構的後表面與蓋結構之間,其中蓋結構經由TIM結構熱耦合至封裝結構,且TIM結構包括:金屬部分,設置於封裝結構上;以及非金屬部分,環繞金屬部分,其中金屬部分的導熱率高於非金屬部分的導熱率。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封裝結構包括:第一半導體晶粒及設置於所述第一半導體晶粒旁邊的第二半導體晶粒;包封體,包封所述第一半導體晶粒及所述第二半導體晶粒;以及中介層,設置於所述包封體上且電性耦合至所述第一半導體晶粒及所述第二半導體晶粒,其中所述包封體設置於所述中介層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半導體晶粒包括邏輯晶粒,所述第二半導體晶粒包括記憶體晶粒,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與所述第一半導體晶粒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交疊,且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非金屬部分投影 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與所述第二半導體晶粒投影至所述基底上的垂直投影交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加強環,所述加強環設置於所述基底上及所述蓋結構下且環繞所述封裝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加強環的一部分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非金屬部分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凝膠環,所述凝膠環設置於所述基底上且環繞所述封裝結構,其中所述凝膠環的頂表面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非金屬部分接觸。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背側金屬層,其中所述背側金屬層設置於所述封裝結構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之間,或者設置於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與所述蓋結構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金屬間化合物(IMC)層,所述金屬間化合物層設置於所述背側金屬層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裝置更包括多個金屬間化合物(IMC)結構,所述多個金屬間化合物結構分佈於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內。
根據實施例,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提供基底;將封裝結構接合至基底;在封裝結構上形成具有至少一個開口的非金屬TIM層;在非金屬TIM層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形成金屬TIM層;在基底之上形成黏合層;在黏合層、非金屬TIM層及金屬TIM層上放置蓋結構;以及經由黏合層、非金屬TIM層及金屬TIM層將蓋結構貼合至基底及封裝結構。在一些實施例中,形 成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包括執行疊層製程、拾取及放置製程或者分配製程,且形成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包括執行拾取及放置製程或者分配製程。
以上概述了若干實施例的特徵,以使熟習此項技術者可更佳地理解本揭露的態樣。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他們可容易地使用本揭露作為設計或修改其他製程及結構的基礎來施行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達成與本文中所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優點。熟習此項技術者亦應認識到,此種等效構造並不背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圍,而且他們可在不背離本揭露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對其作出各種改變、替代及變更。
10:半導體裝置
100a、100b:半導體晶粒
204:導電圖案層
300:包封體
400、900:導電端子
500:表面裝置
600:TIM結構
602:非金屬熱介面材料(TIM)層
604:金屬TIM層
700:黏合層
800:蓋結構
802:本體部分
802a:蓋體部分
802b:腿部部分
804:突出部分
BSM1、BSM2:導電層
H1:高度
O:開口
PKG:封裝結構
RP:佈線圖案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UB:基底
T602、T604:頂表面
UF1、UF2:底部填充層
X、Y、Z:方向

Claims (8)

  1.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基底;封裝結構,設置於所述基底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設置於所述封裝結構上,其中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包括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及與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接觸的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環繞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以及蓋結構,設置於所述基底及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上,其中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具有至少一個開口,且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設置於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以及其中所述蓋結構包括至少一個突出部分,且所述至少一個突出部分延伸至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其中設置有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封裝結構包括半導體晶粒及包封所述半導體晶粒的包封體,其中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與所述半導體晶粒交疊,且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與所述包封體交疊。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半導體裝置,其中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外側表面與所述包封體的外側表面在側向上間隔開一距離。
  4. 一種半導體裝置,包括: 基底;封裝結構,設置於所述基底上;蓋結構,設置於所述封裝結構的背對所述基底的後表面之上;熱介面材料(TIM)結構,夾於所述封裝結構的所述後表面與所述蓋結構之間,其中所述蓋結構經由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熱耦合至所述封裝結構,且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包括:金屬部分,設置於所述封裝結構上;以及非金屬部分,環繞所述金屬部分,其中所述金屬部分的導熱率高於所述非金屬部分的導熱率;以及多個金屬間化合物(IMC)結構,分佈於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內。
  5.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加強環,所述加強環設置於所述基底上及所述蓋結構下且環繞所述封裝結構。
  6.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凝膠環,所述凝膠環設置於所述基底上且環繞所述封裝結構,其中所述凝膠環的頂表面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非金屬部分接觸。
  7. 如請求項4所述的半導體裝置,更包括背側金屬層,其中所述背側金屬層設置於所述封裝結構與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之間,或者設置於所述熱介面材料結構的所述金屬部分與所述蓋結構之間。
  8.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 提供基底;將封裝結構接合至所述基底;在所述封裝結構上形成具有至少一個開口的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在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的所述至少一個開口中形成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在所述基底之上形成黏合層;在所述黏合層、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及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上放置蓋結構;以及經由所述黏合層、所述非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及所述金屬熱介面材料層將所述蓋結構貼合至所述基底及所述封裝結構。
TW111125935A 2021-07-18 2022-07-11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TWI8377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163223054P 2021-07-18 2021-07-18
US63/223,054 2021-07-18
US17/738,014 US20230021005A1 (en) 2021-07-18 2022-05-06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7/738,014 2022-05-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6063A TW202306063A (zh) 2023-02-01
TWI837728B true TWI837728B (zh) 2024-04-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61275A1 (en) 2018-11-21 2020-05-2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ackages with multi-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161275A1 (en) 2018-11-21 2020-05-21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Packages with multi-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89603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same
CN109427702B (zh) 散热器件和方法
KR102193505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10978370B2 (en) Integrated fan-out packages with embedded heat dissipation structure
CN109585391B (zh) 半导体封装件及其形成方法
TWI690030B (zh) 半導體封裝及其形成方法
TWI642157B (zh) 半導體封裝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08122861B (zh) 具有虚设管芯的封装结构、半导体装置及其形成方法
CN110034026A (zh) 封装件结构和方法
TWI730879B (zh) 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TW201804589A (zh) 封裝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20230360995A1 (en) Method of fabricating package structure
CN110610907A (zh) 半导体结构和形成半导体结构的方法
CN113113381A (zh) 封装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TW202038343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CN112687670A (zh) 集成电路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CN112038305A (zh) 一种多芯片超薄扇出型封装结构及其封装方法
CN115295507A (zh) 集成电路器件和其形成方法
CN113035788A (zh) 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TWI837728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218101240U (zh) 半导体装置
KR20220051780A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제조 방법
TWI841182B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20220359468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20406676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