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20919B -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 Google Patents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20919B
TWI820919B TW111135427A TW111135427A TWI820919B TW I820919 B TWI820919 B TW I820919B TW 111135427 A TW111135427 A TW 111135427A TW 111135427 A TW111135427 A TW 111135427A TW I820919 B TWI820919 B TW I82091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door
guide
width direction
door pan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5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317853A (zh
Inventor
篠崎美帆
瀬戸一範
西村幸司
辻将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78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78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0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091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DHINGES OR SUSPENSION DEVICES FOR DOORS, WINDOWS OR WINGS
    • E05D15/00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 E05D15/06Suspension arrangements for wings for wings sliding horizontally more or less in their own plan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FDEVICES FOR MOVING WINGS INTO OPEN OR CLOSED POSITION; CHECKS FOR WINGS; WING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NCERNED WITH THE FUNCTIONING OF THE WING
    • E05F17/00Special devices for shifting a plurality of wings operated simultaneousl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32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 E06B3/34Arrangements of w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ner of movement; Arrangements of movable wings in openings; Features of wings or frames relating solely to the manner of movement of the wing with only one kind of movement
    • E06B3/42Sliding wings; Details of frames with respect to guiding
    • E06B3/46Horizontally-sliding w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 Securing Of Glass Panes Or The Like (AREA)
  • Support Devices For Sliding Doors (AREA)
  • Special 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門面板10A,於四周的框13內設置板狀構件11,以沿門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在上軌6懸吊支持;該門面板10A,包含:引導體37,具備引導部37a與被安裝部39,該引導部37a插入至在門厚度方向鄰接的鄰接門面板10B之下端部沿著門寬度方向延伸地設置的朝下開口之引導溝34,該被安裝部39安裝於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之下端部;引導安裝構件36,設置為收納在呈中空筒狀之下框30的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內,設置有該被安裝部經由設置於該下框之貫穿孔30f而插入的安裝孔36f。

Description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自以往,已知有一種門面板,於四周的框內設置透光構件等板狀構件,在上軌受到懸吊支持。 例如,於下述專利文獻1揭露一種具備具有支持面板外緣的矩形框體之第一拉門及第二拉門的拉門裝置。此拉門裝置成為下述構成:於第一拉門之一方的縱框體之矩形框部內,將插入至在第二拉門的下橫框體形成之引導凹部的引導體之引導固定部插入,固定在縱框體。 [習知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案登錄第3190349號公報
[本發明所欲解決的問題]
然而,在如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引導體之固定構造中,為了可將引導固定部插入至縱框體的矩形框部內,必須使縱框體的沿著門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大。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可穩定地安裝引導體,且可追求縱框的沿著門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小型化之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門面板,於四周的框內設置板狀構件,以沿門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在上軌受到懸吊支持,其特徵在於,該門面板包含:引導體,具備引導部與被安裝部,該引導部插入至在門厚度方向鄰接的鄰接門面板之下端部沿著門寬度方向延伸地設置的朝下開口之引導溝,該被安裝部安裝於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之下端部;以及引導安裝構件,設置為收納在呈中空筒狀之下框的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內,設置有該被安裝部經由設置於該下框之貫穿孔而插入的安裝孔。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拉門裝置的特徵為,包含:第1門面板,構成本發明的門面板;第2門面板,構成在該第1門面板之門厚度方向鄰接的鄰接門面板,於下端部以沿著門寬度方向延伸之方式設置該第1門面板的引導部所插入之朝下開口的引導溝;以及上軌,以沿門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將此等第1門面板及第2門面板懸吊支持。 [本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的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藉由成為上述構成,而可穩定地安裝引導體,且可追求縱框的沿著門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小型化。
以下,依據圖式,針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予以說明。 在一部分的圖式中,將給予至其他圖式之詳細符號的一部分省略。 在以下實施形態中,以設置有本實施形態之門面板的一例、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的一例之狀態作為基準,說明上下方向等方向。 圖1~圖12係本實施形態之門面板的一例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的一例、與同拉門裝置之施工程序的一例之示意圖。
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門面板的第1門面板10A,如圖1所示,於四周的框(四周框)13內設置板狀構件11,以沿門寬度(面板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在上軌6懸吊支持。此第1門面板10A,如圖4所示,具備具有引導部37a之引導體37;此引導部37a,插入至構成在門厚度(面板厚度)方向鄰接之鄰接門面板的第2門面板10B之下端部以沿面板寬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之朝下開口的引導溝34。此引導體37,具有安裝於第1門面板10A的面板寬度方向第1端部之下端部的被安裝部39。第1門面板10A,如圖10(b)所示,具備引導安裝構件36,此引導安裝構件36設置為收納在呈中空筒狀之下框30的面板寬度方向第1端部內。於此引導安裝構件36,設置經由設置於下框30之貫穿孔30f而使被安裝部39插入的安裝孔36f。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將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插入至收納在呈中空筒狀的下框30內之引導安裝構件36的安裝孔36f,穩定地安裝。此外,無須在縱框14安裝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可追求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小型化。針對引導安裝構件36及引導體37之具體構成的一例,將於之後內容詳述。
拉門裝置1,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上軌6;至少一片可動面板,以沿面板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在此上軌6懸吊支持;以及固定面板10C,構成將位於開放(全開)位置之上述可動面板收納的側板壁。使可動面板的面板本體10與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彼此為同樣之構成。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可動面板的面板本體10與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為共通零件。本實施形態之拉門裝置1,具備構成可動面板之第1門面板10A、及構成在此第1門面板10A之面板厚度方向鄰接的可動面板之第2門面板10B。亦即,使第1門面板10A的面板本體10、第2門面板10B的面板本體10、及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彼此為同樣之構成。
此等第1門面板10A、第2門面板10B及固定面板10C,設置於建築物內所設的開口部。固定面板10C,固定地設置於開口部之開口寬度方向一方側端。第1門面板10A,於此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中,在關閉位置(參考圖2(a))與開放位置(參考圖2(b))之間任意滑動。第2門面板10B,於此第1門面板10A之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中,在關閉位置(參考圖2(a))與開放位置(參考圖2(b))之間任意滑動。若使此等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為開放位置,則在其等之側方形成出入口5。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開放位置中,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與固定面板10C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並未成為彼此完全重合的位置,而形成所謂的拉剩範圍。亦即,第1門面板10A,於開放位置中,配置為其門前端側(出入口5側)之端部相較於固定面板10C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更接近出入口5側。第2門面板10B,於開放位置中,配置為其門前端側之端部相較於第1門面板10A的門前端側之端部更接近出入口5側。亦可於此第2門面板10B的門前端側之端部的面板厚度方向兩側,安裝拉曳構件。
若使此等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為關閉位置,則出入口5關閉。於關閉位置中,第1門面板10A的門後端側之端部與固定面板10C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成為重合部。此外,於關閉位置中,第2門面板10B的門後端側之端部與第1門面板10A的門前端側之端部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成為重合部。在圖例中,於關閉位置中,配置為第1門面板10A與固定面板10C的重合部中之縱框14、14彼此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此外,於關閉位置中,配置為第2門面板10B與第1門面板10A的重合部中之縱框14、14彼此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
在圖例中,此等第1門面板10A、第2門面板10B及固定面板10C所設置的開口部,設置為貫通壁體。此開口部,如圖2及圖4所示,上側由天花板2劃分,下側由地板3劃分,開口寬度方向兩側由壁體的開口側端面4、4劃分。在圖例中,顯示使壁體之壁厚方向兩面及開口側端面4、4,由貼附於石膏板等壁底板的貼附壁布(壁紙)構成之例子。亦即,顯示於開口部之開口寬度方向兩側中並未使門框等縱框構件露出之例子。 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將間隙調整突部4a、4a設置於開口寬度方向兩側,使間隙調整突部4a、4a的沿著開口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在壁體的開口側端面4、4與地板3之凹角部設置的踢腳板之厚度更大。間隙調整突部4a、4a,以使和各開口側端面4、4相對向地配置之固定面板10C及第2門面板10B抵接於踢腳板而不形成間隙的方式,將固定面板10C及第2門面板10B,與開口側端面4、4之間的間隙封閉。此等間隙調整突部4a、4a,設置為涵蓋從地板3至天花板2之開口高度全體而往上下方向延伸。
使此等間隙調整突部4a、4a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進深尺寸),較面板本體10之厚度尺寸(四周框13之進深尺寸)更小。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構成此等間隙調整突部4a、4a的間隙調整構件之進深方向兩側,使壁底板的端面對接。亦即,使將一部分呈嵌入狀地設置在進深方向兩側之壁底板間的間隙調整構件之從壁底板突出的突出部,成為間隙調整突部4a、4a。開口寬度方向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設置為成為和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的端面相對向之位置。開口寬度方向另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設置為成為和第2門面板10B之門前端側的端面相對向之位置。亦即,開口寬度方向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與開口寬度方向另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設置為成為在進深方向錯開的位置。 顯示在成為此間隙調整突部4a、4a之表面的前視面及進深面,並未貼附壁布(壁紙)之例子。亦即,顯示將構成開口側端面4、4的壁布,以在間隙調整突部4a、4a之進深方向兩側對接的方式,貼附於間隙調整突部4a、4a之進深方向兩側的壁底板之例子。構成此等間隙調整突部4a、4a的間隙調整構件,例如亦可為如下構成:對MDF等之由木質系材料形成的芯材之表面,進行裝飾片材的貼附或塗裝等適當的表面裝飾處理。作為第1門面板10A、第2門面板10B及固定面板10C所設置的開口部,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構成,亦可將開口部之開口寬度方向兩側藉由縱框構件劃分。此外,亦可將開口部之上側藉由上框劃分,亦可將開口部之下側藉由下框劃分。
此等第1門面板10A、第2門面板10B及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10、10,如同上述皆為同樣構成,故以下內容中,針對具體構成的一例,以一個面板本體10為例而予以說明。 面板本體10,如圖1、圖2及圖4所示,具備板狀構件11、及設置為包圍此板狀構件11之四周的四周框13。 面板本體10,呈長邊沿上下(門高度)方向之略矩形平板狀。此面板本體10之門高度尺寸(長度尺寸),亦可為與出入口5之開口高度相應的尺寸。在圖例中,面板本體10之長度尺寸,係與成為從地板3至天花板2為止之開口高度的出入口5相應之尺寸。此面板本體10之長度尺寸,例如可為2400mm~3000mm程度。亦可依將出入口5開啟關閉的門面板(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之片數或固定面板10C之有無、其等所設置的開口部之開口寬度,使面板本體10之寬度尺寸為適宜尺寸,例如亦可為600mm~1200mm程度。
板狀構件11,與面板本體10相同,呈長邊沿上下方向之略矩形平板狀。此板狀構件11,由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合成樹脂系材料或玻璃等透光性材料形成,成為具有透光性之透光板。亦即,此板狀構件11,構成採光部。此板狀構件11,例如亦可為將2片玻璃板在厚度方向接合的玻璃。此板狀構件11,不限於略無色透明,亦可為有色透明或半透明。作為此板狀構件11,例如可於透明材料添加著色劑而使其呈有色透明,亦可將樹脂膜等層疊而使其呈有色透明。作為此板狀構件11,亦可使其為煙燻玻璃狀或磨砂玻璃狀,此外亦可成為在2片透明(透光)面板間夾設和紙等薄片材料之構成。作為板狀構件11,亦可為半鏡狀,進一步亦可使厚度方向兩側成為鏡面,或亦可為其他不透光的板體,此外,不限於使厚度方向兩面呈略平坦面狀的構成,亦可設置凹凸。
此板狀構件11,如圖2及圖4所示,將其四周的端部11a插入至設置於四周框13的納入溝14a、14a、20a、30a,固持在四周框13。板狀構件11之四周的各端部11a,經由端部11a嵌入之密合墊(玻璃鑲嵌密合墊)12而固持在納入溝14a、14a、20a、30a。作為此等密合墊12,亦可使其為剖面呈略C字形之所謂的玻璃鑲嵌道、或在面板厚度方向分離的玻璃鑲嵌封條。作為將板狀構件11之端部11a固持在四周框13的態樣,不限於此等態樣,可採用其他各種態樣。
四周框13,如圖1、圖2及圖4所示,具備構成面板本體10之面板寬度方向兩端部的一對縱框14與14、構成面板本體10之上端部的上框20、及構成面板本體10之下端部的下框30。 兩側的縱框14、14,於上下方向呈長條狀。於此等縱框14、14,以向彼此相對之方向開口且涵蓋各自之全長而延伸的方式,設置納入溝14a、14a。此等兩側的縱框14、14,彼此為同樣之構成,故下述內容僅以一方為例而進行說明。
縱框14,相較於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使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更小。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較板狀構件11之厚度尺寸更大。此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亦可為與一般門面板的厚度大致相同之尺寸,例如可為30mm~40mm程度。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例如可為10mm~30mm程度。在圖例中,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為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的約1/3程度。 縱框14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面板本體10之寬度方向中央側)的內側面14b、14b,如圖2及圖5(c)所示,呈以從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起隨著往板狀構件11而成為面板寬度方向中央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確保縱框14本身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且將縱框14的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之表面(前視面)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減小,可賦予簡潔的印象。
此縱框14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內側面14b、14b,以從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緣部起隨著前往成為面板厚度方向中心側之板狀構件11而成為面板寬度方向中央側之方式,成為傾斜面狀。此等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內側面14b、14b,於橫剖面圖中,以面板厚度方向中心線作為對稱軸而呈線對稱狀。 此等內側面14b、14b,於橫剖面圖中,成為呈略圓弧狀的凹曲面狀。亦可從外觀上的觀點等來看,使此等內側面14b、14b之與縱框14的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之表面所夾的角度、曲率半徑等,為適宜角度、曲率半徑。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此等內側面14b、14b之面板厚度方向中心側端部,設置相對於板狀構件11的表面呈略垂直面狀之部位。 在圖例中,於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此等內側面14b、14b的之狀態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與縱框14的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之表面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為略同尺寸。亦即,縱框14的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之表面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為縱框14本身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的約1/2之尺寸。
於此縱框14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面,將固持和面板本體10之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的抵接對象抵接之緩衝件17(參考圖2及圖3)的固持溝14c,設置為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開口,且涵蓋全長地延伸。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縱框14之面板厚度方向中央側部位中,在面板厚度方向隔著間隔設置2條固持溝14c、14c。此等固持溝14c、14c各自固持的緩衝件17、17,設置為從縱框14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面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突出,且涵蓋全長地延伸。亦可從防止與抵接對象的間隙之觀點、或吸收衝撃之觀點等,使此等緩衝件17、17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突出尺寸為適宜尺寸,例如亦可為2mm~5mm程度。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的端面,設置和與其相對向的開口寬度方向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抵接的緩衝件17、17。於第2門面板10B之門前端側的端面,設置和與其相對向的開口寬度方向另一方側之間隙調整突部4a抵接的緩衝件17、17。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除了此等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的端面及第2門面板10B之門前端側的端面以外的端面之固持溝14c,並未設置緩衝件17,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
上框20,如圖1所示,於面板寬度方向呈長條狀。於此上框20,如圖4所示,以向下方側開口且涵蓋全長地延伸之方式,設置納入溝20a。此上框20,如圖5(b)及圖6(c)所示,相較於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使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更小。此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較板狀構件11之厚度尺寸更大。此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亦可與上述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大致同尺寸。在圖例中,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較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略小的尺寸。此上框2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較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更大。在圖例中,上框2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為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的約3/5程度。
上框20之朝向下方側的下側面20b、20b,如圖5(b)及圖6(c)所示,呈以從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起隨著往板狀構件11而成為面板高度方向中央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此等下側面20b、20b,與縱框14的內側面14b、14b同樣地,於縱斷面圖中,以面板厚度方向中心線作為對稱軸而呈線對稱狀,並成為呈略圓弧狀的凹曲面狀。縱剖面圖中的下側面20b、20b,與橫剖面圖中之縱框14的內側面14b、14b,成為略同尺寸同形狀。 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面,呈除了下端部以外與縱框14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表面呈略平行狀之垂直面狀。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面之下端部,呈以隨著往下方側而成為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藉由此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面之下端部、與下側面20b,形成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突出的從長邊方向觀察呈尖頭狀之突部。
此上框20與縱框14,以縱框蓋過橫框之形狀接合。上框20的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縱框14側)之長邊方向的端面,相對於上框20之長邊方向呈略垂直面狀。於縱框14之上端部,設置將上框20的長邊方向之端部納入的納入凹階部15。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在如同上述地使縱框14的內側面14b、14b及上框20的下側面20b、20b呈傾斜面狀之情況,仍可外觀良好地接合。例如,亦考慮將縱框14之上端部及上框20的長邊方向之端部雙方斜向地切斷而呈45度斜角狀地對接,但此一情況,有因加工誤差等而變得容易產生偏移或間隙的傾向。另一方面,依上述構成,則如圖6(a)、圖6(b)所示,將長邊方向之端面呈略垂直面狀的上框20之端部納入至縱框14的納入凹階部15而接合,故變得不易形成偏移或間隙。
納入凹階部15,如圖5(a)、圖5(c)及圖6(a)所示,以將縱框14之上端部中的構成呈傾斜面狀之內側面14b、14b的部位挖除(切除)之方式形成。此納入凹階部15,以向面板寬度方向內側及上方側開口之方式形成。此納入凹階部15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內側的階底面,以成為可與上框20之長邊方向的端面對接之方式呈略垂直面狀。此納入凹階部15之朝向上方側的階壁面15a、15a,以成為可與上框20之呈傾斜面狀的下側面20b、20b對接之方式,呈從面板寬度方向(上框20之長邊方向)觀察時沿著上框20的下側面20b、20b之形狀。納入凹階部15的階壁面15a、15a,如圖5(a)所示,呈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以隨著往面板厚度方向中心而成為下方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納入凹階部15的階壁面15a、15a,如圖6(a)所示,呈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以隨著往面板寬度方向內側而成為下方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
此納入凹階部15之上側部位(較階壁面15a、15a更上側之部位)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與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相應的尺寸。在圖例中,納入凹階部15之上側部位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與如同上述地由上框20之下側面20b與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面之下端部形成的突部之前端部分中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略同尺寸。 於縱框14,如圖5(a)及圖6(c)所示,設置在納入凹階部15的階底面中開口,且使螺絲等緊固具19從面板寬度方向外側貫穿之貫穿孔15b。於上框20,設置經由此貫穿孔15b而固止的緊固具19之固止部20c。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將縱框14與上框20藉由緊固具19簡單地接合。
於上框20,以在納入溝20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中呈實心狀的部位各自之長邊方向的端面中開口之方式,設置呈孔狀的2個固止部20c、20c。若成為此等構成,則相較於在中空部中設置呈開環狀(略C字形)的固止部之構成,可將緊固具19穩定地固止。此等固止部20c、20c,可為將緊固具19螺合的母螺紋孔,亦可為緊固具19鎖入的預鑽孔。此等固止部20c、20c,亦可設置為涵蓋上框20之全長地延伸。 於縱框14,以成為與此等固止部20c、20c對齊之位置的方式,設置將納入溝14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部位在面板寬度方向貫通的2個貫穿孔15b、15b。此等貫穿孔15b、15b,使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為與緊固具19之軸部相應的徑,使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部位為較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更大的徑,且為與緊固具19之頭部相應的徑。亦可設置帽蓋18、18(參考圖8),將其等以覆蓋收納在此等貫穿孔15b、15b的緊固具19之頭部的方式安裝。
於上框20的頂面側,如圖4所示,固定動輪25之固定部28、或卡合突部29;動輪25構成為上軌6所引導之被引導構件,卡合突部29插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面板本體10,具備罩蓋22、22,其等以可裝卸的方式安裝在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覆蓋固定部28或卡合突部29。若成為此等構成,則使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及上框2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小,即便為不易將固定部28呈嵌入狀地設置於其等的情況,仍可使固定在上框20之固定部28變得不顯眼。此外,可在罩蓋22、22脫離的狀態下,將上軌6所懸吊支持之動輪25的動輪本體26與固定於上框20的固定部28連結,可改善操作性。此外,此等罩蓋22、22,可對上框20裝卸,因而可亦改善動輪25的維護性。此外,可使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之外觀為與可動面板同樣之外觀,且使插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之卡合突部29變得不顯眼。此外,可在罩蓋22、22脫離的狀態下,將卡合突部29插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可將面板本體10之上端側簡單地固持在上端固持構件7。針對上軌6或動輪25、上端固持構件7、卡合突部29之具體構成的一例,將於之後內容詳述。
於此等罩蓋22、22之面板厚度方向內側(相對向側),設置與設置於上框20的被卡合部21、21卡合之卡合部23、23,俾抑止各罩蓋22、22之往下方側及往面板厚度方向的移動。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各罩蓋22、22之卡合部23、23和上框20之被卡合部21、21卡合,將各罩蓋22、22對上框20暫時固持。於縱框14之上端部,將和卡合部23、23抵接之緊固具19、19的軸部所貫穿之貫穿孔15c、15c貫通面板寬度方向地設置,俾抑止此等罩蓋22、22的卡合部23、23之往上方側的移動。
若成為上述構成,若將緊固具19、19從縱框14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經由貫穿孔15c、15c而貫穿,則藉由緊固具19、19的軸部,抑止各罩蓋22、22之卡合部23、23的往上方側之移動。藉由此等緊固具19、19的軸部及卡合部23、23之對於上述被卡合部21、21的卡合,而抑制各罩蓋22、22之往上下方向及往面板厚度方向的移動,可將各罩蓋22、22對上框20簡單地安裝。此外,在使各罩蓋22、22對上框20脫離時,藉由將緊固具19、19卸下而可簡單地脫離。此外,相較於在面板厚度方向兩面側中使安裝各罩蓋22、22之螺絲等露出者,可改善外觀。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罩蓋22、22及安裝其等的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彼此為同樣之構成,故下述內容僅以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為例而進行說明。
罩蓋22,如圖6(c)所示,具備罩蓋本體22a,其以沿著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之方式配置,且具有向較上框20之上端部更上方側伸出的伸出部。此罩蓋本體22a,呈配置為厚度方向成為面板厚度方向之略帶板狀。此罩蓋本體22a,以沿著納入凹階部15之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緣部的方式配置,使長邊方向的端面和階底面對接。 此罩蓋本體22a,如圖6(b)所示,形成為在將罩蓋22安裝於上框20的狀態下,罩蓋本體22a之上端面與縱框14之上端面成為略同一平面狀。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呈將縱框14與包含罩蓋22的上框20接合為縱框蓋過橫框之形狀的外觀,可設置罩蓋22並改善外觀。亦即,上述上框20,如圖6(a)、圖6(c)所示,以位於較縱框14之上端面更下方側的方式,接合至縱框14之上端部。
罩蓋本體22a之下端面,如圖6(c)所示,呈與上述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之下端部的傾斜面對接之傾斜面狀。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罩蓋本體22a之下端面不易看見,且可使與上框20側的成為對接面之傾斜面的間隙或偏移等變得不顯眼。此外,如圖4及圖6(b)所示,罩蓋本體22a與上框20之接縫,成為位於與下側面20b的凸角部,可使接縫變得不顯眼。亦即,可呈使此罩蓋本體22a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構成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之外觀,可設置罩蓋22且不易產生不協調感。
卡合部23,如圖6(c)所示,具備:突片部,從罩蓋本體22a之面板厚度方向內側的上下方向途中部位起向面板厚度方向內側突出;以及垂吊片部,從此突片部之前端部起向下方側垂吊。藉由此卡合部23的突片部與垂吊片部、及罩蓋本體22a,使朝下開口的卡合溝24涵蓋全長地延伸而設置。在圖例中,卡合部23的突片部,設置為位於罩蓋本體22a之上下方向略中央部位。卡合部23的垂吊片部,以隨著往下方側而成為面板厚度方向內側之方式形成為傾斜狀。此垂吊片部,形成為其下端位於較罩蓋本體22a之下端面更為上方側。
上框20之被卡合部21,呈以與罩蓋22的卡合溝24嵌合之方式卡合的突片部狀。此被卡合部21,設置為從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緣部起向上方側突出。使此被卡合部21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構成上框2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亦即,罩蓋22,配置為使其罩蓋本體22a沿著被卡合部21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罩蓋22,配置為使其卡合溝24的溝底(突片部的底面)抵接或接近被卡合部21的上端面(突出方向前端面)。罩蓋22,配置為使其卡合溝24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溝側面(垂吊片部的溝側面)沿著被卡合部21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內側的面。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上框20中的被卡合部21之基端部與面板厚度方向內側部位的頂面之凹角部,將向上方側開口而將卡合部23的垂吊片部之下端部納入的收納溝,涵蓋全長地延伸設置。
於縱框14之上端部,以使緊固具19、19的軸部成為和各罩蓋22、22之卡合部23、23的突片部與垂吊片部之凸角部抵接的位置之方式,設置2個貫穿孔15c、15c。 此等貫穿孔15c、15c,設置為將縱框14的納入溝14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部位在面板寬度方向貫通。此等貫穿孔15c、15c,設置為位於將縱框14與上框20接合之緊固具19、19的貫穿孔15b、15b之略正上方。此等貫穿孔15c、15c,與上述同樣地,使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為與緊固具19之軸部相應的徑,使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部位為較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更大的徑,且為與緊固具19之頭部相應的徑。亦可設置帽蓋18、18(參考圖8),將其等以覆蓋收納在此等貫穿孔15c、15c的緊固具19之頭部的方式安裝。作為將罩蓋22、22固定在上框20之態樣,不限於上述態樣,可採用其他各種態樣。
在將罩蓋22、22安裝於上框20之狀態下,如圖4及圖6(c)所示,於其等之間形成動輪25的固定部28或卡合突部29之配置空間。 動輪25,固定在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的各面板本體10、10之上端部。此動輪25,具備:動輪本體26,設置有在上軌6之引導片部上移動的轉動體27;以及固定部28,與此動輪本體26連結,固定在面板本體10之上框20。在圖例中,於上軌6,以朝下開口而涵蓋全長地延伸之方式設置引導溝6a。此上軌6,具備固定片部,其將引導溝6a的溝底劃分,藉由螺絲等緊固具固定在天花板2側之天花板底板或上框等固定對象。上軌6,具備:溝側片部,設置為從固定片部之溝寬度方向兩側端部垂吊,將引導溝6a的溝寬度方向兩側劃分;以及引導片部,設置為從此等溝寬度方向兩側的溝側片部之下端部起往彼此相對之方向突出。此外,在圖例中,顯示將引導第1門面板10A的動輪25之上軌6與引導第2門面板10B的動輪25之上軌6,藉由連結片部連結的例子,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此外,在圖例中,顯示將上軌6呈嵌入狀地設置於天花板2之例子,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此上軌6,亦可為由適宜金屬系材料形成的擠製成型品。
動輪本體26,成為下述構成:配置為插入至上軌6的引導溝6a,於面板厚度方向兩側,設置有在上軌6之兩側的引導片部上移動的轉動體27、27。此等轉動體27、27,呈可繞沿著面板厚度方向的軸而任意旋轉之滾筒狀。亦可於動輪本體26,在軌道長邊方向(面板寬度方向)隔著間隔設置2組轉動體27、27。 於此動輪本體26,設置:軸部,向下方側突出;以及高度調整操作部26a,設置於此軸部,在調整動輪本體26的相對於固定部28之高度位置時操作。軸部,可為與設置於動輪本體26的母螺紋部螺合之公螺紋部。亦可將此軸部之下端部,經由適宜連結部而連結至固定部28。 固定部28,以沿著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被卡合部21、21間之頂面的方式固定。此固定部28,藉由適宜緊固具固定在上框20。
將成為上述構成的動輪25,於上框20之長邊方向兩端部分別設置。亦即,於面板本體10的上端部之面板寬度方向兩端部,分別設置動輪25、25。亦可設置緩衝機構,將其設置為與此等面板寬度方向兩側的動輪25、25中之一方連結,使往開放位置及關閉位置中之一方或雙方移動的面板本體10(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減速。此一情況,亦可於上軌6的引導溝6a內,設置使緩衝機構作動之適宜觸發件。亦可取代設置此等緩衝機構的態樣,或在此態樣以外,進一步設置使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於開放位置及關閉位置中分別停止之適宜止動部。
卡合突部29,如圖4及圖12(a)所示,固定在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之上端部。 此卡合突部29,以沿著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被卡合部21、21間之頂面的方式固定,設置為由此頂面向上方側突出。此卡合突部29,設置為可插入至固定在天花板2側之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此卡合突部29,設置為使其上端成為與縱框14及罩蓋22之上端大致同高度。在圖例中,顯示使卡合突部29之上端位於較縱框14及罩蓋22之上端略上方側的例子。 於上端固持構件7,以朝下開口而涵蓋全長地延伸之方式設置固持溝7a。上端固持構件7,具備:固定片部,將固持溝7a的溝底劃分,藉由螺絲等緊固具固定在天花板2側之天花板底板或上框等固定對象;以及溝側片部,設置為從固定片部之溝寬度方向兩側端部垂吊,將固持溝7a之溝寬度方向兩側劃分。在圖例中,顯示將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定片部沿著天花板2固定之例子,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
此上端固持構件7之兩側的溝側片部,配置為和卡合突部29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抵接或接近,且配置為位於安裝在上框20之兩側的罩蓋22、22之罩蓋本體22a、22a間。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藉由罩蓋22、22使上端固持構件7及卡合突部29變得不顯眼。 固定面板10C之上端部,可為將卡合突部29插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而固持之態樣,亦可藉由適宜緊固具固定在天花板2側。例如,亦可將卡合突部29與上端固持構件7之溝側片部藉由適宜緊固具扣接,將固定面板10C之上端部固定在天花板2側。此外,於上端固持構件7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設置可將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端部之上端部(在圖例中,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之縱框14及卡合突部29)納入的挖除部,細節將於之後內容詳述。此挖除部,亦可將上端固持構件7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的兩側之溝側片部切除而形成。此上端固持構件7,亦可為由適宜金屬系材料形成的擠製成型品,或亦可將表面藉由裝飾片材之貼附或塗裝等適宜表面裝飾處理而使其成為裝飾面。
下框30,如圖1所示,於面板寬度方向呈長條狀。於此下框30,如圖4所示,以向上方側開口且涵蓋全長地延伸之方式,設置納入溝30a。此下框30,使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與上框2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略同尺寸。亦即,下框3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較縱框14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略小的尺寸。此下框3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較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更大。在圖例中,顯示下框3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與下框3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大致同尺寸的例子,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
下框30之朝向上方側的上側面30b、30b,如圖9及圖10所示,呈以從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起隨著往板狀構件11而成為上方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此等上側面30b、30b,與上框20之下側面20b、20b同樣地,於縱斷面圖中,以面板厚度方向中心線作為對稱軸而呈線對稱狀,並成為呈略圓弧狀的凹曲面狀。縱剖面圖中的上側面30b、30b,與橫剖面圖中的縱框14的內側面14b、14b,成為略同尺寸同形狀。 下框30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面,呈與縱框14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的表面略平行狀之垂直面狀。 此下框30與縱框14,如圖8及圖9所示,與上述同樣地以縱框蓋過橫框之形狀接合。下框30的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縱框14側)之長邊方向的端面,相對於下框30之長邊方向呈略垂直面狀。於縱框14之下端部,與上述內容大致同樣地,設置將下框30之長邊方向的端部納入之納入凹階部16。
納入凹階部16,與上述內容大致同樣地,以將縱框14之下端部中的構成呈傾斜面狀之內側面14b、14b的部位挖除(切除)之方式形成。此納入凹階部16,以向面板寬度方向內側及下方側開口之方式形成。此納入凹階部16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內側的階底面,以成為可與下框30之長邊方向的端面對接之方式呈略垂直面狀。此納入凹階部16之朝向下方側的階壁面16a、16a,以成為可與下框30之呈傾斜面狀的上側面30b、30b對接之方式,呈從面板寬度方向(下框30之長邊方向)觀察時沿著下框30的上側面30b、30b之形狀。納入凹階部16的階壁面16a、16a,與上述內容大致同樣地,呈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以隨著往面板厚度方向中心而成為上方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納入凹階部16的階壁面16a、16a,呈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以隨著往面板寬度方向內側而成為上方側之方式傾斜的傾斜面狀。
此納入凹階部16之下側部位(較階壁面16a、16a更下側部位)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與下框3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相應的尺寸。 於縱框14,與上述內容大致同樣地,設置在納入凹階部16的階底面中開口,且使緊固具19從面板寬度方向外側貫穿之貫穿孔16b。於下框30,設置經由此貫穿孔16b而固止的緊固具19之固止部30c。 於下框30,與上述上框20大致同樣地,以在納入溝30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中呈實心狀的部位各自之長邊方向的端面中開口之方式,設置呈孔狀的2個固止部30c、30c。此等固止部30c、30c,與上述同樣地,可為母螺紋孔,亦可為預鑽孔。此等固止部30c、30c,亦可設置為涵蓋下框30之全長地延伸。
於縱框14,以成為與此等固止部30c、30c對齊之位置的方式,設置將納入溝14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部位在面板寬度方向貫通的2個貫穿孔16b、16b。此等貫穿孔16b、16b,與上述同樣地,使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為與緊固具19之軸部相應的徑,使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部位為較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部位更大的徑,且為與緊固具19之頭部相應的徑。設置帽蓋18、18,將其等以覆蓋收納在此等貫穿孔16b、16b的緊固具19之頭部的方式安裝。 縱框14之內側面14b、上框20之下側面20b、及下框30之上側面30b,不限於如同上述的呈略圓弧狀之凹曲面狀的傾斜面,亦可為多面形狀的傾斜面、略平坦面狀的傾斜面,或亦可為其他各種傾斜面。此一情況,可將上述納入凹階部15、16等的形狀,因應必要而適宜變形。進一步,亦可使縱框14之內側面14b,與上框20之下側面20b及下框30之上側面30b中的一方或兩方,相對於板狀構件11之表面呈略垂直面狀。 作為下框30與縱框14之接合態樣、及上框20與縱框14之接合態樣,並未限定於上述態樣。例如,亦可成為將下框30與縱框14之接合部及上框20與縱框14之接合部的兩方或一方,彼此斜向地切斷而呈45度斜角狀地接合之態樣,此外,亦可利用分開設置之接合構件而接合。作為此等接合態樣,可採用其他各種接合態樣。
於下框30的底面側之面板厚度方向中央側部位,如圖3及圖4所示,設置向下方側突出且涵蓋全長地延伸的突部31。後述引導安裝構件36,藉由將下框30的底面側之較突部31更往面板厚度方向外側部位貫通的緊固具19,固定於下框30。若成為此等構成,則由於固定引導安裝構件36的緊固具19之頭部位於下框30的底面側,故可使緊固具19變得不顯眼,此外,由於突部31成為面板本體10之下端,故可抑制面板本體10之下端中的緊固具19之頭部的突出。此外,由於突部31設置於下框30之底面側的面板厚度方向中央側部位,故可使下框30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前視尺寸看起來小,可賦予簡潔的印象。
突部31,以構成引導溝34之開口側的溝寬度方向兩側壁之方式,於面板厚度方向隔著間隔設置在2處。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確保引導溝34之溝深度尺寸,並如同上述地使下框30之前視尺寸看起來小。 面板本體10,具備構成引導溝34的溝寬度方向兩側壁部之樹脂製的引導溝構件33,該引導溝構件33收納於設置在下框30之朝下開口的納入溝32(參考圖8)。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沿著藉由引導溝構件33而劃分溝寬度方向兩側之引導溝34相對地移動。藉此,可抑制因金屬製之下框30與金屬製之引導體37的引導部37a之滑動而造成的異音等之發生。
於引導溝34之長邊方向兩端部,設置和引導部37a抵接的衝撃吸收構件35、35。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緩和在引導溝34內相對地移動之引導部37a於溝長邊方向兩端部中抵接時產生的衝撃,可抑制引導部37a的損傷或異音之發生等。 衝撃吸收構件35、35,係藉由呈中空筒狀之下框30的面板寬度方向兩端部內所收納之引導安裝構件36、36,及下框30而固持。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追求設置於第2門面板10B及第1門面板10A之零件的共通化,亦可因應必要將引導體37安裝於第2門面板10B。此外,可使引導安裝構件36,兼具安裝引導體37之功能與固持衝撃吸收構件35之功能,亦可減少零件件數。
具體而言,下框30,如圖8及圖10所示,為下述構成:在較上述設置有固止部30c、30c的上側部位更為下方側之下側部位,涵蓋全長地設置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呈略方形之中空部。此中空部,藉由設置有固止部30c、30c及納入溝30a的上側部位劃分上側,藉由設置為從上側部位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緣垂吊的兩側之側片部劃分面板厚度方向兩側。中空部之下側係藉由下片部劃分,該下片部設置為從兩側的側片部之下端部起往彼此相對之方向伸出,在彼此之間形成納入溝32。 納入溝32,設置為和中空部連通。此納入溝32,設置為在下框30的底面側之面板厚度方向略中央部中朝下開口,且涵蓋全長地延伸。藉由一對突部31、31,劃分此納入溝32之溝寬度方向兩側。此等突部31、31,設置為從劃分下框30之中空部的下片部之對向端部起向下方側突出。亦可從不使緊固具19之頭部成為面板本體10之下端,此外,確保引導溝34的溝深度之觀點等來看,使此等突部31、31之突出尺寸為適宜尺寸,例如可為3mm~10mm程度。
於下框30,以在此等突部31、31之面板厚度方向外側部位中開口的方式,設置將引導安裝構件36固定在下框30的緊固具19之貫穿孔30e。在圖例中,顯示於下框30之長邊方向的各端部,以貫通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下片部之方式設置4個貫穿孔30e的例子。 於下框30的中空部之朝向下方側的內頂面,如圖4及圖10所示,將收納溝30d設置為朝下開口且涵蓋全長地延伸,該收納溝30d將設置在引導溝構件33之突部33a、及設置在引導安裝構件36之突部36a納入。此收納溝30d,設置為位於面板厚度方向略中央部。 下框30、上述兩側的縱框14與14、上框20、及兩側的罩蓋22與22,亦可為由適宜金屬系材料形成的擠製成型品。此等兩側的縱框14與14、上框20、兩側的罩蓋22與22、及下框30之表面,亦可藉由裝飾片材之貼附或塗裝等適宜表面裝飾處理而成為裝飾面。
引導溝構件33,於面板寬度方向呈長條狀。此引導溝構件33,亦可為由適宜合成樹脂系材料形成的擠製成型品。 此引導溝構件33,具備將引導溝34的溝底劃分之溝底片部、及將引導溝34的溝寬度方向兩側劃分之溝側壁部,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呈朝下開口的略U字形(略ㄈ字形)。引導溝構件33之突部33a,設置為從溝底片部的頂面向上方側突出。 此引導溝構件33之兩側的溝側壁部,設置為和兩側之突部31、31的相對向之內側面抵接或接近。 於此引導溝構件33之兩側的溝側壁部的外側面之上下方向途中部位,設置和突部31、31與下片部的角部卡止之卡止突部33b、33b。此等卡止突部33b、33b,設置為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突出,使朝向下側的面和下片部的頂面抵接。此等卡止突部33b、33b,設置為使引導溝構件33之兩側的溝側壁部之下端成為與突部31、31之下端略同高度。亦即,使此等卡止突部33b、33b之從朝向下側的面起至引導溝構件33之兩側的溝側壁部之下端為止的尺寸,與從下片部之頂面起至突部31、31之下端為止的尺寸,為略同尺寸。此等卡止突部33b、33b,亦可涵蓋引導溝構件33之全長地設置,或亦可於長邊方向隔著間隔設置在複數處。
此引導溝構件33,亦可從下框30之長邊方向一方側的開口插入而安裝至下框30。 此引導溝構件33,使長邊方向兩端部插入至面板寬度方向兩側的引導安裝構件36、36所設置之納入溝36b、36b(參考圖8、圖9及圖10(a))。將引導溝構件33之長邊方向兩端部的突部33a切除,俾不干涉此等面板寬度方向兩側的引導安裝構件36、36之納入溝36b、36b。 此引導溝構件33之長度尺寸,如圖3所示,為與面板寬度方向兩側之引導安裝構件36、36所固持的衝撃吸收構件35、35間之尺寸相應的尺寸。此引導溝構件33,藉由面板寬度方向兩側之衝撃吸收構件35、35抑制往其長邊方向的移動,藉由兩側之突部31、31抑制往面板厚度方向的移動。引導溝構件33之往上下方向的移動,藉由和收納溝30d卡合之突部33a及和下片部卡止之卡止突部33b、33b而抑制。作為引導溝構件33的對下框30之固定態樣,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構成,可進行其他各種變形。此外,亦可成為未設置此等引導溝構件33之構成。此外,亦可成為於下框30未設置如同上述之突部31、31的構成。
面板寬度方向兩側的引導安裝構件36、36,及其等各自固持之面板寬度方向兩側的衝撃吸收構件35、35,彼此為同樣之構成,故下述內容僅以一方為例而進行說明。 衝撃吸收構件35,如圖3及圖10(a)所示,設置為劃分引導溝34之溝長邊方向的溝內端面。此衝撃吸收構件35,如圖8、圖9及圖10(b)所示,插入(嵌入)至設置於引導安裝構件36的納入溝36b。此衝撃吸收構件35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較引導溝34之溝寬度更大。此衝撃吸收構件35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較引導溝34之溝深度更大。亦可從衝撃吸收性等地觀點來看,使此衝撃吸收構件35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為適宜尺寸,例如可為3mm~50mm程度,亦可為20mm以下。此衝撃吸收構件35,亦可由橡膠或ABS等適宜合成樹脂系材料形成。
此衝撃吸收構件35,設置為使其頂面和納入溝36b的溝底抵接或接近,使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面和納入溝36b的溝寬度方向兩內側面及兩側的突部31、31之相對向的內側面抵接或接近。 於此衝撃吸收構件35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面的上下方向途中部位,與上述引導溝構件33大致同樣地,設置和突部31、31與下片部的角部卡止之卡止突部35b、35b。亦即,衝撃吸收構件35,藉由引導安裝構件36的納入溝36b之溝底抑制往上方側的移動,藉由卡止突部35b、35b所卡止的下框30之下片部抑制往下方側的移動。此外,衝撃吸收構件35,藉由引導安裝構件36的納入溝36b之溝寬度方向兩內側面及下框30的兩側之突部31、31,抑制往面板厚度方向的移動。此外,衝撃吸收構件35,如圖3所示,藉由引導安裝構件36的納入溝36b之劃分溝長邊方向一方側(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內端面,抑制往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移動,藉由引導溝構件33抑制往面板寬度方向內側的移動。
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引導安裝構件36之納入溝36b的內端面,設置從上下方向觀察時呈圓弧狀之凹曲面部36c。於衝撃吸收構件35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設置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突出而和此凹曲面部36c抵接的突部35a。凹曲面部36c,在使後述引導銷9a的在引導溝34內之相對的可動範圍更大之情況,藉由成為未設置衝撃吸收構件35的構成,而可將引導銷9a的一部分納入。亦可成為未設置此等凹曲面部36c、突部35a之構成。 作為衝撃吸收構件35的構成、將衝撃吸收構件35固持在下框30的構成,不限於上述構成,可進行其他各種變形。進一步,亦可成為未設置此等衝撃吸收構件35的構成。
引導安裝構件36,如圖8~圖10所示,呈與下框30的中空部之形狀相應的略直方體形狀。此引導安裝構件36,以使上側面、下側面、及面板厚度方向兩外側面抵接或接近下框30之中空部的內頂面、內底面、及面板厚度方向兩內側面之方式,收納在中空部。此引導安裝構件36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面,與上述縱框14之納入凹階部16的階底面對接。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引導安裝構件36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面設置突部,該突部嵌入至在納入凹階部16的階底面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之方式設置的溝。 突部36a,設置為在引導安裝構件36的上側面之面板厚度方向略中央部中向上方側突出,且涵蓋面板寬度方向之全體而延伸。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於此突部36a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設置向上方側開口,且涵蓋面板寬度方向之略全體而延伸的溝。 納入溝36b,設置為向下方側及面板寬度方向內側開口。使此納入溝36b之溝深度尺寸及溝寬度尺寸,較引導溝34之溝深度尺寸及溝寬度尺寸更大,俾可將已切除突部33a之引導溝構件33納入。於此納入溝36b之下方側的開口兩緣部,以可將上述引導溝構件33及衝撃吸收構件35之卡止突部33b、33b、35b、35b納入的方式,設置朝下張開狀之傾斜面。
引導安裝構件36,如圖7及圖8所示,具備下端覆蓋部36d,其設置為較下框30更往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突出,覆蓋與下框30呈縱框蓋過橫框之形狀地連結的縱框14之下端面14d。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將縱框14之下端面14d藉由下端覆蓋部36d覆蓋。藉此,即便在縱框14之下端面14d為切斷面的情況,仍可抑制切斷面之露出。此下端覆蓋部36d,設置為覆蓋下框3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側片部之下端部、兩側的下片部及兩側的突部31、31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端面。此下端覆蓋部36d,設置為從引導安裝構件36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端部之下端緣起,往面板寬度方向外側及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突出。於此下端覆蓋部36d之面板厚度方向中央部,設置向下方側突出而覆蓋兩側的突部31、31間及其等的端面之突部覆蓋部。
下端覆蓋部36d,設置為使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部位之朝向下方側的面與下框30之下片部的底面成為略同一平面狀,使突部覆蓋部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及下方側的面與突部31、31的外側面及下端面分別成為略同一平面狀。下端覆蓋部36d,設置為使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與縱框14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成為略同一平面狀,使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面與縱框14之朝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的面成為略同一平面狀。亦可成為未於引導安裝構件36設置此等下端覆蓋部36d之構成。此一情況,亦可成為另行設置覆蓋縱框14之下端面14d的適宜帽蓋構件之構成。 於引導安裝構件36,以成為與設置在下框30的貫穿孔30e對齊之位置的方式,設置緊固具19之固止部36e。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以成為與下框30之4個貫穿孔30e分別相應的位置之方式,將4個固止部36e,在納入溝36b之兩側中分別於面板寬度方向隔著間隔而設置。此等固止部36e,與上述同樣地,可為母螺紋孔,亦可為預鑽孔。
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所插入的下框30之貫穿孔30f、及引導安裝構件36之安裝孔36f,分別設置於下框30及引導安裝構件36的面板厚度方向兩側。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依第1門面板10A的配置態樣、右拉及左拉(左右拉規格)等,而將引導體37選擇性地安裝在面板厚度方向兩側中之任一側。 被安裝部39,呈軸方向成為上下方向的四角柱狀;安裝孔36f,呈朝下開口的四角孔狀。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在安裝引導體37時,可抑制被安裝部39繞軸旋轉之情形。此外,例如,即使成為為了於下框30設置安裝孔而設置有實心狀的部位之構成,發明人認為四角孔狀的安裝孔在成形上仍不易設置。依上述構成,則由於引導安裝構件36與下框30分開設置,故可為壓鑄成型品等,可簡單地設置四角孔狀的安裝孔36f。
具體而言,下框30的貫穿孔30f、30f,如圖3、圖8及圖10(b)所示,設置為貫通下框30之長邊方向的各端部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下片部。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貫穿孔30f、30f,設置為在面板寬度方向成為彼此一致之位置。此等貫穿孔30f、30f,呈與安裝孔36f同徑狀的四角孔狀。在圖例中,此等貫穿孔30f、30f,呈略正方形孔狀。 引導安裝構件36的安裝孔36f、36f,設置為在引導安裝構件36的面板寬度方向外側端部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部位的底面側中開口。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安裝孔36f、36f,設置為在面板寬度方向成為彼此一致之位置。此等安裝孔36f、36f,與貫穿孔30f、30f同樣地,呈略正方形孔狀。亦可使此等安裝孔36f、36f的沿著上下方向之深度尺寸成為適宜尺寸,俾可穩定地安裝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
於下框30及引導安裝構件36,設置貫穿孔30g、36g;使經由貫穿孔30f而插入至安裝孔36f之被安裝部39的固止部39a所固止之緊固具19,貫穿此等貫穿孔30g、36g。此等貫穿孔30g、36g,設置為對於安裝孔36f呈正交狀地交叉。引導安裝構件36的貫穿孔36g,於引導安裝構件36之朝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的面中開口,以和安裝孔36f連通之方式沿著面板厚度方向設置。此貫穿孔36g,亦可以和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各安裝孔36f、36f連通之方式,分別設置於面板厚度方向兩側,或亦可設置為將引導安裝構件36在面板厚度方向貫通。下框30之貫穿孔30g,以位於與引導安裝構件36的貫穿孔36g對齊之位置的方式,設置為將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側片部分別貫通。
引導體37,安裝在第1門面板10A之作為第1端部的門前端側端部之下端部。 此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設置為使上端側部位經由貫穿孔30f而插入至安裝孔36f,使下端側部位從下框30之下片部的底面向下方側伸出。使此被安裝部39的下端側部位之伸出尺寸為適宜尺寸,俾不干涉後述連結支持部38所鄰接之第2門面板10B的突部31之下端。此被安裝部39的外徑(一邊之尺寸),為與安裝孔36f的內徑(一邊之尺寸)相應之尺寸。 被安裝部39之固止部39a,設置為成為與下框30的貫穿孔30g及引導安裝構件36的貫穿孔36g對齊之位置。此固止部39a,在圖例中,呈設置為將被安裝部39在面板厚度方向貫通的孔狀。此固止部39a,與上述同樣地,可為母螺紋孔,亦可為預鑽孔。亦可取代此等態樣,成為將被安裝部39在面板寬度方向貫通的固止部39a。此一情況,亦可於縱框14及引導安裝構件36之面板寬度方向外側部位,以和安裝孔36f連通之方式沿著面板寬度方向設置貫穿孔。作為將被安裝部39安裝於引導安裝構件36之態樣,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態樣。例如,亦可取代將固止部39a設置於被安裝部39的態樣,而成為將和設置在引導安裝構件36之母螺紋孔螺合的緊固具19之前端壓接至被安裝部39的態樣,或亦可為其他各種態樣。
引導部37a,位於較被安裝部39更往面板寬度方向外側,俾可於關閉位置中使第1門面板10A與第2門面板10B的重合部中之縱框14、14彼此配置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的位置。引導部37a,以位於較被安裝部39更往面板寬度方向外側之方式,受支持在連結支持部38。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追求縱框14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的小型化而將引導體37安裝於下框30側,且可將上述重合部之縱框14、14彼此配置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重合的位置。 連結支持部38,如圖3、圖7及圖10所示,具備:第1支持部38a,從被安裝部39之下端部起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伸出;以及第2支持部38b,從該第1支持部38a之伸出方向的前端部起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伸出。亦即,連結支持部38,俯視時呈略L字形。
第1支持部38a,如圖4所示,設置為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使前端部位於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正下方。 第2支持部38b,如圖3所示,設置為與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呈平行地沿面板寬度方向而延伸。 引導部37a,如圖4及圖7所示,設置為從第2支持部38b之伸出方向的前端部起向上方側突出。以可插入至引導溝34且不干涉引導溝34之溝底的方式,使此引導部37a之突出尺寸成為適宜尺寸。 此等引導部37a、第1支持部38a及第2支持部38b,皆呈軸方向成為伸出方向(突出方向)的四角柱狀。此等引導部37a、第1支持部38a及第2支持部38b的外徑(一邊之尺寸),與上述被安裝部39的外徑(一邊之尺寸)為同徑(同尺寸)。
作為引導體37,不限於如此地使引導部37a、連結支持部38及被安裝部39呈四角柱狀之構成,亦可為至少使被安裝部39呈四角柱狀。此外,引導體37,亦可呈三角柱狀或五角以上的多角柱狀,進一步亦可呈圓柱狀。此一情況,使安裝孔36f的形狀為配合引導體37之被安裝部39的形狀即可。 作為連結支持部38,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地俯視時呈略L字形之構成,亦可成為從被安裝部39起向面板厚度方向外側且向面板寬度方向外側斜向地呈直線狀地延伸之構成。 引導體37及引導安裝構件36,亦可為由適宜金屬系材料形成的壓鑄成型品(die cast)。
成為上述構成之拉門裝置1中,在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為關閉位置時,如圖2(a)所示,引導部37a,位於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後端側(固定面板10C側)端部。在此狀態下,引導部37a,和設置在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後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或接近(參考圖3之二點鏈線)。此外,第1門面板10A的門前端側之縱框14與第2門面板10B的門後端側之縱框14,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成為重合的位置。 若使第2門面板10B從該關閉位置往開放側移動,則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沿著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相對地移動,而和設置在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前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在此狀態下,若使第2門面板10B進一步往開放側移動,則第2門面板10B之門前端側的衝撃吸收構件35推壓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使第1門面板10A往開放側連動移動,成為開放位置。
在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為開放位置時,如圖2(b)及圖3所示,引導部37a,位於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前端側(出入口5側)端部。在此狀態下,引導部37a,和設置在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前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或接近。 若使第2門面板10B從此開放位置往關閉側移動,則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沿著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相對地移動,而和設置在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之門後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在此狀態下,若使第2門面板10B進一步往關閉側移動,則第2門面板10B之門後端側的衝撃吸收構件35推壓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使第1門面板10A往關閉側連動移動,成為關閉位置。
拉門裝置1,如圖4所示,具備引導構件9,其固定在地板3側,具有插入至第1門面板10A的面板本體10之引導溝34的引導銷9a。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將作為共通零件之面板本體10的引導溝34,作為固定在地板3側的引導構件9之引導銷9a所插入的引導溝而利用。此外,可抑制第1門面板10A之下端側的往面板厚度方向之晃動。引導構件9,如圖2所示,設置為可將引導銷9a插入至在關閉位置與開放位置之間移動的第1門面板10A之引導溝34。在圖例中,引導構件9,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以使引導銷9a位於較固定面板10C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的端面略往出入口5側之方式,設置於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此引導構件9,成為下述構成:以從沿著地板3固定之固定片部的頂面起向上方側突出之方式,將引導銷9a固定地設置。
在第1門面板10A為關閉位置時,如圖2(a)所示,引導銷9a,位於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之門後端側(固定面板10C側)端部。在此狀態下,引導銷9a,和設置在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之門後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或接近(參考圖3之二點鏈線)。 在第1門面板10A為開放位置時,如圖2(b)及圖3所示,引導銷9a,位於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之門前端側(出入口5側)端部。在此狀態下,引導銷9a,和設置在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之門前端側端部的衝撃吸收構件35抵接或接近。作為引導構件9,並未限定於將引導銷9a固定地設置之構成,亦可為呈嵌入狀地設置於地板3側,具備向上方側任意突出没入之引導銷9a的磁石引導件。此一情況,於引導溝34側,設置將設置於引導銷9a之磁石吸附的適宜強磁性體等即可。
拉門裝置1,如圖4所示,具備下端固持構件8,其固定在地板3側,具有插入至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之引導溝34的突部8a。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固定面板10C的面板本體10之外觀為與可動面板同樣之外觀,且將固定面板10C之下端固持在下端固持構件8。亦即,固定面板10C,使上端側固持於上述上端固持構件7,使下端側固持於下端固持構件8。上端固持構件7及下端固持構件8,亦可成為下述構成:在固定面板10C的卡合突部29納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固持溝7a之狀態下,使下端固持構件8的突部8a納入至固定面板10C之下端的引導溝34,可設置為溝槽嵌合狀。如此地設置時,亦可在將固定面板10C之罩蓋22、22卸下的狀態下進行。
此下端固持構件8,如圖3所示,於面板寬度方向呈長條狀。此下端固持構件8之長度尺寸,為固定面板10C之寬度尺寸以下。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安裝有帽蓋,該帽蓋覆蓋呈中空筒狀之下端固持構件8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的開口。此外,在圖例中,雖顯示使與下端固持構件8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不同側的端部,與間隙調整突部4a對接之例子,但亦可成為安裝有帽蓋之態樣。 此下端固持構件8,如圖4所示,成為下述構成:設置有突部8a,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該突部8a於略方形之本體部的頂面向上方側突出。此突部8a,亦可以能夠插入至引導溝34的方式,涵蓋下端固持構件8之大致全長地設置,亦可於長邊方向隔著間隔設置於複數處。在圖例中,從面板寬度方向觀察時顯示突部8a呈T字形之例子,但並未限定於此等例子。使此突部8a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與引導溝34的溝寬相應而成為適宜尺寸,俾可插入至引導溝34。此外,亦可成為下述構成:於下端固持構件8之長邊方向兩端部未設置突部8a,俾不干涉如同上述地設置在引導溝34之兩端側的衝撃吸收構件35、35。
此下端固持構件8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較下框30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更小。若成為此等構成,則可使下端固持構件8變得不顯眼。 此下端固持構件8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亦可為與受懸吊支持在上軌6之可動面板的從下端起至地板3為止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相應的尺寸,俾使固定面板10C與可動面板(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位於略同高度。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使下端固持構件8的除去突部8a以外之部位的沿著上下方向之尺寸,與下端固持構件8的沿著面板厚度方向之尺寸為略同尺寸。 此下端固持構件8,亦可藉由螺絲等緊固具固定在地板3側之固定對象。在圖例中,顯示如下例子:使呈T字形之突部8a的橫片部之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部位形成缺口,經由貫通下端固持構件8的突部8a之成為較縱片部更往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的部位之貫穿孔,將緊固具固止於固定對象。此下端固持構件8,亦可為由適宜金屬系材料形成的擠製成型品。此下端固持構件8之表面,亦可藉由裝飾片材之貼附或塗裝等適宜表面裝飾處理而成為裝飾面。作為下端固持構件8,並未限定於如同圖例之構成,例如,亦可具備可調整固定面板10C而使其成為水平(使上下端面呈水平)的調整機構、或可調整固定面板10C而使其成為垂直(使厚度方向兩面呈垂直)的調整機構。亦即,下端固持構件8,亦可具備可吸收地板3側之不平整的不平整吸收機構。此一情況,下端固持構件8,例如亦可成為具備如下元件之構成:底座部,固定在地板3側;以及高度調整部,對此底座部可任意上下移動,且於面板寬度方向隔著間隔設置在複數處。作為下端固持構件8,亦可為其他各種構成。
將成為上述構成之拉門裝置1施工時,將上軌6固定在天花板2側的固定對象,將引導構件9固定在地板3側的固定對象。而後,使引導構件9的引導銷9a和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卡合,將在上軌6懸吊支持之動輪25的動輪本體26和第1門面板10A的固定部28連結,懸吊第1門面板10A。而後,亦可使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部37a和第2門面板10B的引導溝34卡合,將在上軌6懸吊支持之動輪25的動輪本體26和第2門面板10B的固定部28連結,懸吊第2門面板10B。
固定面板10C,亦可如圖11及圖12所示,對於固定在天花板2側之上端固持構件7、及固定在地板3側之下端固持構件8,使固定面板10C沿面板寬度方向滑動而設置。例如,在可動面板為僅為1片之單扇拉門的情況,有固定面板10C之側方的出入口5之開口寬度成為較固定面板10C之面板寬度尺寸更小的情況。於此等情況,變得不易使固定面板10C從出入口5側往面板寬度方向滑動,因而亦可如同下述。此一情況,亦可在和固定面板10C之間隙調整突部4a對接的縱框14之上端部,設置可將上端固持構件7之兩側的溝側片部納入的缺口狀之凹處(參考圖11(b))。此外,亦可成為未設置固定面板10C之間隙調整突部4a側的引導安裝構件36之構成,使其成為可將縱框14之下端部在下框30的端面涵蓋全表面地覆蓋之形狀,並於該下端部設置可將下端固持構件8之突部8a納入的缺口狀之凹處。
如圖11(a)所示,將如同上述地在出入口5側之端部設置有挖除部的上端固持構件7固定於天花板2側,將在出入口5側之端部安裝有帽蓋的下端固持構件8固定於地板3側。亦可將此下端固持構件8之突部8a的出入口5側之端部切除,俾不干涉固定面板10C的出入口5側之衝撃吸收構件35或引導安裝構件36。 而後,如圖11(b)及圖12(a)所示,將下端固持構件8的突部8a,納入至固定面板10C之間隙調整突部4a側的端部之下端部的引導溝34。此外,將固定面板10C之間隙調整突部4a側的端部之上端部,納入至上端固持構件7的挖除部。而後,如圖12(b)所示,使固定面板10C沿著上端固持構件7及下端固持構件8在面板寬度方向滑動,直至和間隙調整突部4a抵接為止。而亦可如圖1所示,將罩蓋22、22安裝於上框20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此等罩蓋22、22之間隙調整突部4a側之端部,亦可在與間隙調整突部4a之間設置有間隙的狀態下將緊固具19固止固定。
作為固定面板10C的施工程序,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構成,亦可設置為溝槽嵌合狀。此一情況,於與間隙調整突部4a對接的縱框14之上端部,亦可不設置缺口狀之凹處,此外,亦可成為設置有間隙調整突部4a側之引導安裝構件36的構成。此外,此一情況,亦可使上端固持構件7及下端固持構件8之突部8a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成為適宜尺寸,俾成為手指可插入至間隙調整突部4a側,且可在豎起呈溝槽嵌合狀後往間隙調整突部4a側滑動。亦即,亦可使上端固持構件7及下端固持構件8之突部8a的沿著面板寬度方向之尺寸成為適宜尺寸,俾使上端固持構件7不干涉間隙調整突部4a側之縱框14,此外,使下端固持構件8之突部8a不干涉衝撃吸收構件35或引導安裝構件36。此一情況中,於上下兩端側中在與間隙調整突部4a之間形成間隙的情況,亦可為設置有將間隙遮蔽之適宜間隙遮蔽構件的構成。作為拉門裝置1的施工程序,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構成,可採用其他各種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於關閉位置中,第1門面板10A的門前端側之縱框14與第2門面板10B的門後端側之縱框14,在從面板厚度方向觀察時成為重合的位置之態樣的例子,但亦可為成為未重合的位置之態樣。此一情況,亦可使連結支持部38呈沿面板厚度方向延伸之直線狀,俾使引導體37的引導部37a與被安裝部39在面板寬度方向成為一致之位置。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將引導體37安裝在第1門面板10A的門前端側之例子,但亦可成為將具備插入至第1門面板10A的引導溝34之引導部37a的引導體37,安裝在第2門面板10B的門後端側之構成。此一情況,亦可成為未設置如同上述的引導構件9之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將被安裝部39所插入的貫穿孔30f及安裝孔36f,設置於下框30及引導安裝構件36之面板厚度方向兩側的例子,但亦可為僅設置於面板厚度方向一方側的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在下框30的面板寬度方向之各端部設置引導安裝構件36、36,俾可在下框30的面板寬度方向之各端部選擇性地安裝引導體37的例子,但亦可為僅在面板寬度方向一方側之端部設置的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使第1門面板10A、第2門面板10B及固定面板10C之各面板本體10、10、10為同樣構成的例子,但亦可成為不同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顯示將收納開放位置之第1門面板10A及第2門面板10B的側板壁,以與其等同樣地具有採光性之固定面板10C構成的例子,但亦可取代此等態樣,而以不透光的壁體構成。
在上述例子中,雖例示具備2片呈單扇拉門狀地配置之第2門面板10B、及以與第2門面板10B之開閉連動的方式移動之第1門面板10A的拉門裝置1,但並未限定於此等態樣。例如,拉門裝置1,亦可具備3片以上之連動的門面板。此一情況,亦可將具備插入至其他門面板的引導溝34之引導部37a的引導體37,安裝於適宜片數的門面板。此外,如同上述地成為共通零件的面板本體10,不限於設置為複數片連動之門面板的態樣,亦可僅設置1片、或設置為雙側拉開狀。本實施形態之門面板(第1門面板)10A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1的各構件及各部的構成,並未限定於如同上述之構成,可進行其他各種變形。
1:拉門裝置 2:天花板 3:地板 4:開口側端面 4a:間隙調整突部 5:出入口 6:上軌 6a:引導溝 7:上端固持構件 7a:固持溝 8:下端固持構件 8a:突部 9:引導構件 9a:引導銷 10:面板本體 10A:第1門面板(門面板) 10B:第2門面板(鄰接門面板) 10C:固定面板 11:板狀構件 11a:端部 12:密合墊 13:四周框(四周的框) 14:縱框 14a:納入溝 14b:內側面 14c:固持溝 14d:下端面 15:納入凹階部 15a:階壁面 15b:貫穿孔 15c:貫穿孔 16:納入凹階部 16a:階壁面 16b:貫穿孔 17:緩衝件 18:帽蓋 19:緊固具 20:上框 20a:納入溝 20b:下側面 20c:固止部 21:被卡合部 22:罩蓋 22a:罩蓋本體 23:卡合部 24:卡合溝 25:動輪 26:動輪本體 26a:高度調整操作部 27:轉動體 28:固定部 29:卡合突部 30:下框 30a:納入溝 30b:上側面 30c:固止部 30d:收納溝 30e:貫穿孔 30f:貫穿孔 30g:貫穿孔 31:突部 32:納入溝 33:引導溝構件 33a:突部 33b:卡止突部 34:引導溝 35:衝撃吸收構件 35a:突部 35b:卡止突部 36:引導安裝構件 36a:突部 36b:納入溝 36c:凹曲面部 36d:下端覆蓋部 36e:固止部 36f:安裝孔 36g:貫穿孔 37:引導體 37a:引導部 38:連結支持部 38a:第1支持部 38b:第2支持部 39:被安裝部 39a:固止部
圖1係示意顯示本發明的一實施形態之門面板的一例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的一例之部分斷開概略前視圖。 圖2(a)、圖2(b)係與圖1中的X-X線箭頭方向對應之部分斷開概略橫剖面圖。 圖3係與圖2(b)對應之將一部分省略的部分斷開概略底視圖。 圖4係與圖2(b)中的Y1-Y1線箭頭方向對應之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 圖5(a)係示意顯示同門面板所具備之縱框的一例之部分斷開概略側視圖,圖5(b)係示意顯示同門面板所具備之上框的一例之概略側視圖,圖5(c)係同縱框及同上框之部分斷開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6(a)係同門面板之部分斷開概略分解前視圖,圖6(b)係同門面板之部分斷開概略前視圖,圖6(c)係同門面板之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 圖7係同拉門裝置之部分斷開概略立體圖。 圖8係同拉門裝置之部分斷開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9係同拉門裝置之部分斷開概略分解立體圖。 圖10(a)係與圖3中的Y2-Y2線箭頭方向對應之將一部分省略的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圖10(b)係與圖3中的Y3-Y3線箭頭方向對應之將一部分省略的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 圖11(a)係示意顯示同拉門裝置之施工程序的一例之部分斷開概略前視圖,圖11(b)係示意顯示同施工程序的一例之部分斷開概略縱剖面圖, 圖12(a)、圖12(b)係示意顯示同施工程序的一例之部分斷開概略前視圖。
1:拉門裝置
2:天花板
3:地板
4:開口側端面
4a:間隙調整突部
6:上軌
7:上端固持構件
8:下端固持構件
9:引導構件
10:面板本體
10A:第1門面板(門面板)
10B:第2門面板(鄰接門面板)
10C:固定面板
11:板狀構件
13:四周框(四周的框)
14:縱框
22:罩蓋
30:下框
37:引導體
38:連結支持部

Claims (10)

  1. 一種門面板,於四周的框內設置板狀構件,以沿門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在上軌受到懸吊支持,其特徵為包含:引導體,具備引導部與被安裝部,該引導部插入至在門厚度方向鄰接的鄰接門面板之下端部沿著門寬度方向延伸地設置的朝下開口之引導溝,該被安裝部安裝於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之下端部;以及引導安裝構件,設置為收納在呈中空筒狀之下框的門寬度方向第1端部內,設置有該被安裝部經由設置於該下框之貫穿孔而插入的安裝孔。
  2. 如請求項1之門面板,其中,該被安裝部,呈軸方向成為門高度方向的四角柱狀;該安裝孔,為朝下開口的四角孔狀。
  3. 如請求項1或2之門面板,其中,該引導部,以位於較該被安裝部更往門寬度方向外側之方式受支持在連結支持部,俾可於關閉位置中使該門面板與該鄰接門面板的重合部中之縱框彼此配置在從門厚度方向觀察時互相重合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或2之門面板,其中,該貫穿孔及該安裝孔,設置於該下框及該引導安裝構件之門厚度方向兩側。
  5. 如請求項1或2之門面板,其中,該引導安裝構件包含下端覆蓋部,其設置為較該下框更往門寬度方向外側突出,覆蓋著與該下框呈縱框蓋過橫框之形狀地連結的縱框之下端面。
  6. 如請求項1或2之門面板,其中,於該下框的底面側之門厚度方向中央側部位,設置向下方側突出且涵蓋全長地延伸的突部;該引導安裝構件,係藉由將該下框的底面側之較該突部更往門厚度方向外側部位貫通的緊固具,固定於該下框。
  7. 一種拉門裝置,其特徵為包含:第1門面板,構成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門面板;第2門面板,構成在該第1門面板之門厚度方向鄰接的鄰接門面板,於其下端部設有該第1門面板的引導部所插入之朝下開口的引導溝,該引導溝係以沿著門寬度方向延伸之方式設置;以及上軌,以沿門寬度方向任意滑動之方式將該第1門面板及該第2門面板懸吊支持。
  8. 如請求項7之拉門裝置,其中,於該第2門面板的引導溝之溝長邊方向兩端部,設置和該引導部抵接的衝撃吸收構件。
  9. 如請求項8之拉門裝置,其中,與設置在該第1門面板之引導安裝構件同樣的引導安裝構件,收納於該第2門面板的呈中空筒狀之下框的門寬度方向兩端部內而設置,藉由該引導安裝構件與該下框固持該衝撃吸收構件。
  10. 如請求項7至9中任一項之拉門裝置,其中,該第2門面板包含樹脂製的引導溝構件,其收納於設置在該下框之朝下開口的納入溝,構成該引導溝之溝寬度方向兩側壁部。
TW111135427A 2021-10-29 2022-09-20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TWI8209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77975 2021-10-29
JP2021177975A JP2023067043A (ja) 2021-10-29 2021-10-29 戸パネル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引戸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7853A TW202317853A (zh) 2023-05-01
TWI820919B true TWI820919B (zh) 2023-11-01

Family

ID=861598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5427A TWI820919B (zh) 2021-10-29 2022-09-20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67043A (zh)
TW (1) TWI820919B (zh)
WO (1) WO2023074237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5515U (ja) * 2016-05-18 2016-07-28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引戸連動装置
TWM566749U (zh) * 2018-05-18 2018-09-11 曾勇富 Sliding door lower guide
JP2021046674A (ja) * 2019-09-17 2021-03-25 株式会社浜国 複連式吊り戸における吊り戸の連結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75527A (ja) * 2002-11-28 2004-06-24 Otis Elevator Co 扉装置
JP3991111B2 (ja) * 2002-12-09 2007-10-17 善司 土川 連動引戸
JP3747473B1 (ja) * 2005-06-07 2006-02-22 東陶機器株式会社 収納庫用引き戸、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収納庫及びシステムキッチン
JP3190349U (ja) * 2014-02-14 2014-05-08 辻産業株式会社 引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05515U (ja) * 2016-05-18 2016-07-28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引戸連動装置
TWM566749U (zh) * 2018-05-18 2018-09-11 曾勇富 Sliding door lower guide
JP2021046674A (ja) * 2019-09-17 2021-03-25 株式会社浜国 複連式吊り戸における吊り戸の連結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67043A (ja) 2023-05-16
WO2023074237A1 (ja) 2023-05-04
TW202317853A (zh)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743557B2 (en) Sliding track coupling structure for sliding doors
TWI820919B (zh) 門面板及具備此門面板之拉門裝置
JP6785473B2 (ja) 戸装置の施工方法及び戸装置取付構造
JP2009102863A (ja) 引戸の施工方法、及び引戸ユニット
JP2018035622A (ja) 扉の隙間遮蔽構造
JP6867641B2 (ja) 透光壁パネル装置
JP2006249662A (ja) 連動引戸
CA2972407A1 (en) Modular door rail
JP2009287223A (ja) 吊戸装置
JP4850093B2 (ja) 引き戸の案内構造
JP2020056156A (ja) 建具
JP2018184797A (ja) 戸装置
TWI857349B (zh) 門面板
JP7373251B1 (ja) 遮蔽部材支持装置
JP7108867B2 (ja) 引手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引戸
JP7373006B2 (ja) 控え壁下地及び引戸装置
US10422173B1 (en) Interlock assemblies for fenest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JP2559745Y2 (ja) 引き戸付き間仕切り壁
JP4155518B2 (ja) シャッタカーテンのパネル構造
JP2018123509A (ja) 戸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戸装置の施工方法
JP2024082486A (ja) スクリーン体および建具
JP2023066485A (ja) 間仕切パネルの施工方法及び間仕切パネル
TW202317847A (zh) 門面板
JPH0126873Y2 (zh)
JP2023001620A (ja) コーナー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