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8245B -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 Google Patents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8245B
TWI818245B TW110109283A TW110109283A TWI818245B TW I818245 B TWI818245 B TW I818245B TW 110109283 A TW110109283 A TW 110109283A TW 110109283 A TW110109283 A TW 110109283A TW I818245 B TWI818245 B TW I81824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de
reverse
vehicle
action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092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00413A (zh
Inventor
山口敬文
木村吏
西頭和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00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0041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82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8245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2Tricycles
    • B62K5/027Motorcycles with three whe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ontrol Of Vehicle Eng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fic Uses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驅動控制裝置及車輛,在預定的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可從使前述車輛(1)前進的前進模式(M1),選擇使前述車輛(1)後退的後退模式(M2),前述後退模式(M2)包含:後退動作(Mb);後退準備動作(Mp),作用顫動扭力(T);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在維持前述顫動扭力(T)之作用的狀態下,在和前述後退動作(Mb)之間切換;當已從前述前進模式(M1)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時,執行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且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切換前述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不經由前述前進模式(M1),在前述後退模式(M2)內切換前述後退動作(Mb)與前述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

Description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本發明關於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本申請案,是依據2020年3月25日已向日本提出專利申請的特願2020-054198號而主張其優先權,並將其內容引用於本案的說明書。
傳統以來,有時騎乘者會感受到:在車輛的驅動系統所設置之齒輪間的嚙合部、及各種的可動部分,「構件間的接觸(撞擊)」所產生的頓挫。該頓挫,起因於「在構件間所形成的間隙(clearance)」,當啟動時、加速時、減速等時,發生於「從構件彼此隔著間隙的狀態、到構件彼此相互嚙合(咬合)」時。
相對於此,譬如在專利文獻1中,揭示了一種在利用電動馬達對驅動輪的轉動軸進行驅動的電動車輛中,防止啟動時發生顫動頓挫(chattering shock)的構造。該構造,當啟動時,於加速器操作之前對電動馬達施加初始扭力(Initial torque),藉由預先執行電動馬達之驅動系統的顫動(消除背隙),而防止啟動時發生的顫動頓挫。不僅如此,在專利文獻1中還揭示:在以下的場合中,為了執行驅動側的顫動(消除背隙)而驅動控制電動馬達的構造。上述的場合是指:從「驅動輪受到電動馬達之驅動力的驅動」的驅動狀態,形成「電動馬達受到驅動輪之驅動」的被驅動狀態的場合。除此之外,在專利文獻1還記載了當轉動軸高速轉動時,中止前述顫動控制。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747818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順道一提,根據車輛的種類,有些能藉由電動馬達等的驅動源而向後前進(後退)。 然而,即使在前進與後退之間的切換時,顫動(消除背隙)成為必要,不僅如此,倘若後退與停止之間的切換時也需要顫動(消除背隙),將導致無法形成滑順的動作。
本發明是有鑑於上述的問題所發展的發明,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在原動機所驅動的車輛中,能抑制「啟動之前的時滯」,並提高靈敏度(response)的驅動控制裝置及車輛。 [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第一樣態,是藉由包含原動機(30)的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促使驅動輪(4a、4b)轉動驅動之車輛(1)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特徵為:在預先決定的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可從促使前述車輛(1)前進的前進模式(M1),選擇促使前述車輛(1)後退的後退模式(M2),前述後退模式(M2)含有:後退動作(Mb),利用前述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前述車輛(1)後退;後退準備動作(Mp),在使前述車輛(1)已停止的狀態下,利用前述動力單元(P),將使前述車輛(1)朝後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前述驅動輪(4a、4b);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從已遷移至前述後退動作(Mb)的狀態起,在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切換前述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狀態時,以維持著前述顫動扭力(T)之作用的狀態,在與前述後退動作(Mb)之間進行切換;當已從前述前進模式(M1)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時,執行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且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切換前述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不經由前述前進模式(M1),在前述後退模式(M2)內,切換前述後退動作(Mb)與前述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
本發明的第二樣態,在上述第一樣態中,其中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且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已使前述車輛(1)停止時,維持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的執行狀態。
本發明的第三樣態,在上述第二樣態中,其中前述顫動扭力(T),相較於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處於預先設定之第一速度範圍(V1)時的第一扭力(T1),當前述的轉數處於被設定在比前述第一速度範圍(V1)更高速側的第二速度範圍(V2)時的第二扭力(T2),將絕對值設定成更小。
本發明的第四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前述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遷移至前述前進模式(M1)。
本發明的第五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前述前進模式(M1)含有:前進動作(Mf),利用前述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前述車輛(1)前進;前進準備動作(Ma),在已使前述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前述動力單元(P),將促使前述車輛(1)朝前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前述驅動輪(4a、4b);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前述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進入前述前進準備動作(Ma)。
本發明的第六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在已從前述後退模式(M2)遷移至前述前進模式(M1)後,當再度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時,再次執行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
本發明的第七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包含: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等於、或小於預先設定的停止判斷值。
本發明的第八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具備用來調整前述原動機(30)之扭力的加速器(110),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包含:前述加速器(110)的開度為全閉狀態。
本發明的第九樣態,在上述第一至第三樣態的其中任一個中,其中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僅以預定的持續時間(duration time)作用前述顫動扭力(T),前述持續時間對應於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而變化。
本發明的第十樣態,在上述第九樣態中,其中前述持續時間,一旦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變高則縮短。
本發明的第十一樣態,提供一種車輛(1),其特徵為具備上述第一至第十樣態之其中任一個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 [發明的效果]
根據上述第一樣態,選擇後退模式之後的啟動(後退)與停止之間的切換,只要模式選擇條件以成立,便如以下所述地執行。亦即,不經由前進模式,在後退模式內的後退動作與後退準備維持動作之間執行。換言之,在已選擇了後退模式之狀態下的停止時,維持著已顫動(已消除背隙)的狀態,不會進入前進模式。因為這緣故,當再啟動時,不必再次執行機構的顫動動作(後退準備動作)。因此,選擇後退模式後,當啟動及停止時,能抑制再啟動之前的時滯,並提高後退模式的靈敏度。
根據上述第二樣態,選擇後退模式之後,當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之狀態下的停止時,維持著機構已顫動的動作(後退準備動作)。如此一來,能抑制再啟動之前的時滯,並且當選擇後退模式之後的啟動及停止時,能確實地抑制再啟動時的頓挫。
根據上述第三樣態,在後退模式中,當原動機的轉數位於高速側的場合,亦即車輛的後退速度較高速的場合,將後退方向之顫動扭力的絕對值設定成小。如此一來,車輛之後退速度較高速的場合中,能抑制「因動力單元的驅動力所引起之空轉感」的產生。
根據上述第四樣態,由於只要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直接返回前進模式,因此不需要特別的解除操作和控制。如此一來,能減輕使用者的操作負擔。
根據上述第五樣態,當從後退模式往前進模式遷移時,是經由前進準備動作,不直接進入前進動作。如此一來,能確實地執行前進方向的顫動(消除背隙),而確實地抑制前進時的頓挫。
根據上述第六樣態,當從前進模式再度往後退模式遷移時,利用前進準備動作,確實地執行後退方向的顫動(消除背隙)。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時的頓挫。
根據上述第七樣態,由於當原動機的轉數等於或者小於特定值時,遷移至後退模式,故存在以下的作用。亦即,保障「不會作用前進方向之大扭力」的狀態而可遷移至後退模式。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模式切換時的頓挫。
根據上述第八樣態,由於當加速器開度為全閉時,遷移至後退模式,故存在以下的作用。亦即,保障「不會作用前進方向之大扭力」的狀態而可遷移至後退模式。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模式切換時的頓挫。
根據上述第九樣態,使後退準備動作中作用顫動扭力的持續時間,對應於原動機的轉數而變化。舉例來說,當原動機之後退方向的轉數較高時,縮短顫動(消除背隙)的持續時間。如此一來,在因操作者的操作或者路面傾斜等而使車輛已經形成後退的狀態中,能快速地執行後退動作,並能提高靈敏度。
根據上述第十樣態,當原動機之後退方向的轉數較高時,縮短顫動扭力的持續時間。如此一來,在因操作者的操作或者路面傾斜等而使車輛已經形成後退的狀態中,能快速地執行後退動作,並能提高靈敏度。
根據上述第十一樣態,藉由具備如上述的驅動控制裝置,在由動力單元所驅動的車輛中,能抑制啟動之前的時滯,並提高靈敏度。
以下,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參考圖面進行說明。在以下說明中之前後左右等的方向,只要沒有特別的記載,便是與以下所說明之車輛的方向形成一致(相同)。此外,以下說明所採用之圖中,於適當的位置標示有:表示車輛前方的箭號FR、表示車輛左側的箭號LH、表示車輛上方的箭號UP。
如圖1、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的電動車輛(車輛)1,將作為轉向輪之單輪的前輪2支承於前車體(車體前部構造體)3。電動車輛1,將作為驅動輪之左右成對(一對)的後輪(驅動輪)4a、4b支承於後車體(車體後部構造體)5。電動車輛1,相對於使左右後輪4a、4b接觸地面的後車體(非搖動側車體)5,騎乘者所乘坐的前車體(搖動側車體)3形成可左右搖動(滾動)。電動車輛1,作為搖動式的電動三輪車而構成。本實施形態的電動車輛1,可以朝車輛前方前進而行駛,並且能朝車輛後方後退而行駛。
前車體3,具備前輪轉向用的手握把6、騎乘者乘坐用的座墊7。前車體3,將手握把6與座墊7之間作為跨越空間8,並在跨越空間8的下方具備低底盤9。 前車體3及後車體5,透過轉動機構(滾動接頭(Rolling joint))50而彼此連結。圖1中的符號C1,表示轉動機構50中延伸於車輛前後方向的轉動軸線。
參考圖1,前車體3具備前車體框架11。前車體框架11具備:單一的前部框架14,從頭管12的後側朝下方延伸後,朝後方彎曲;左右成對(一對)的下部框架15,從前部框架14的彎曲部兩側朝左右分歧,並朝後方延伸;左右成對(一對)的後部16,從左右下部框架15的後端部朝斜後上方彎曲並延伸。在頭管12,可轉向地支承著前輪懸吊裝置(譬如,套筒式前叉(telescopic front fork))13。在前輪懸吊裝置13的下端部,支承著前輪2。
在左右後部框架16的下部間,配置有圖面中未顯示的底橫框架。在底橫框架,固定地支承著轉動機構50的前構造體50F。 前車體3,在電動車輛1迴轉行駛時,相對於使左右後輪4a、4b接觸路面的後車體5,透過轉動機構50朝迴轉方向搖動(傾斜)。如此一來,前車體3,促使舵角產生於作為轉向輪的前輪2。
包含前車體框架11的整個前車體3,由前車體罩殼90所覆蓋。前車體罩殼90具備:前罩殼91及內罩殼92,分別從前方及後方覆蓋頭管12及前部框架14的周邊;底板(floor board)93,連接於內罩殼92之下端部的後方;座墊下罩殼94,在底板93的後方豎起,並到達座墊7下方。底板93,與左右下部框架15等一起構成低底盤9。座墊下罩殼94,形成朝後上方傾斜的後部傾斜部94a。
後車體5,具備從前車體框架11獨立的後車體框架21。後車體框架21具備:第二後部框架22,從轉動機構50的後構造體50R(非轉動領域)朝斜後上方延伸;後上部框架23,從第二後部框架22的上端部朝後方延伸。第二後部框架22及後上部框架23,譬如彼此一體形成。後車體框架21,在左右方向上位於左右後輪4a、4b之間。
在轉動機構50之後構造體50R的後端部,支承著搖動單元40的前端部。搖動單元40的前端部,透過「沿著左右方向延伸的搖動軸(樞支軸)41」,被支承成可上下搖動。搖動單元40的後端部,隔著左右後緩衝墊(圖面未顯示)連結於後車體框架21的上後部而受到支承。包含這些搖動單元40、左右後緩衝墊(圖面中未顯示)及後車體框架21,在後車體5構成後輪懸吊裝置(後懸吊(rear suspension))。
包含後車體框架21的整個後車體5,由後車體罩殼70所覆蓋。後車體罩殼70具備:前壁部71,形成略平行於第二後部框架22的傾斜前表面;上壁部72,從前壁部71的上端部朝後方略平行地延伸;後擋泥板74,覆蓋左右後輪4a、4b的上方。上壁部72,與後上部框架23等一起在後車體5的上面構成載物台75。前壁部71,略與前車體3的後部傾斜部94a形成平行。前壁部71配置成:在和後部傾斜部94a之間,隔開「當前後車體3、5相對搖動時,不會與後部傾斜部94a產生干涉之程度」的間隙。
如圖2所示,搖動單元40被配置在左右後輪4a、4b之間。搖動單元40被配置成:在側面視角中,從搖動軸41延伸至後輪車軸42。搖動單元40,將長度方向配置成朝向前後方向。
搖動單元40,作為「包含作為電動車輛1之驅動源的電動馬達(原動機)30」的動力單元P所構成。搖動單元40具備:單元殼體43,作為將左右後輪4a、4b支承可上下搖動的構造體(搖臂);電動馬達30,被收容於單元殼體43的前部左側內;差動機構(differential mechanism) 44,被收容於單元殼體43的後部內。搖動單元40,在已被搭載於副臂43a(請參考圖1)的狀態下,可搖動地連結於轉動機構50。
在單元殼體43內設有:轉動軸45、中間軸(countershaft)47、後輪車軸42。轉動軸45、中間軸47及後輪車軸42,各自的軸中心朝車體左右方向延伸,並設成彼此平行。在單元殼體43的前部左側內,收容著馬達外殼46。 在動力單元P的前部內側具備:當斜坡停車時,鎖定左右後輪4a、4b使其不會轉動的駐車鎖定機構80。
轉動軸45被設在單元殼體43內的前部。轉動軸45,是電動馬達30的輸出軸。轉動軸45,透過軸承51、52,可轉動地設在「被設於單元殼體43內的馬達外殼46」。在馬達外殼46內設有電動馬達30。電動馬達30具備:轉子31,被固定於轉動軸45的徑向外側;定子32,被設於轉子31的徑向外側,並被固定於馬達外殼46。
轉動軸45,被設成從馬達外殼46朝車體右側突出。轉動軸45的突出部分,透過軸承53a可轉動地由「突設於馬達外殼46右側之軸環的前端部」所支承。轉動軸45的右端部,透過軸承53b可轉動地由單元殼體43的右側壁所支承。 在轉動軸45的右突出部,在位於兩軸承53a、53b之間的部位,設有小齒輪54。小齒輪54譬如採用螺旋齒輪(helical gear)。
中間軸47,相對於轉動軸45,被設在車體後方。中間軸47的兩端部,透過軸承55、56可轉動地由單元殼體43所支承。在中間軸47設有:嚙合於轉動軸45的小齒輪54,且比較大徑的傳導齒輪57。如此一來,轉動軸45的轉動,由中間軸47減速並傳導。在中間軸47的外周面,相對於傳導齒輪57,在車體左側刻設有小齒輪58。
後輪車軸42,相對於轉動軸45及中間軸47,被設在車體後方。 後輪車軸42,具備彼此同軸且互為不同個體的右側車軸42R與左側車軸42L。左側車軸42L,透過軸承59L可轉動地由單元殼體43的左側部所支承。在左側車軸42L的左端部,可一體轉動地支承著左側的後輪4a的中心部。右側車軸42R,透過軸承59R可轉動地由單元殼體43的右側部所支承。在右側車軸42R的右端部,可一體轉動地支承著右側的後輪4b的中心部。
在右側車軸42R與左側車軸42L之間,設有差動機構44。差動機構44,被收容於單元殼體43的後部右側內。差動機構44具備:差速器殼61、一對小齒輪62、一對側齒輪63。
差速器殼61,透過軸承60A、60B可轉動地由單元殼體43所支承。一對小齒輪62被設在差速器殼61內。一對小齒輪62由銷64所轉動支承。一對側齒輪63,在差速器殼61內被設於左右兩側。右側車軸42R的左端部,鍵槽咬合於右側的側齒輪63。左側車軸42L的右端部,鍵槽咬合於左側的側齒輪63。
在差速器殼61之左側部的外周面,設有輸出齒輪65。輸出齒輪65,嚙合於形成在中間軸47的小齒輪58。輸出齒輪65,比小齒輪58更大徑。如此一來,中間軸47的轉動,由差速器殼61減速並傳導。藉由差速器殼61的轉動,透過差動機構44轉動驅動後輪車軸42(右側車軸42R、左側車軸42L)。
上述動力單元P的電動馬達30,是由圖1所示之電池100的電力所驅動。電動馬達30,譬如可藉由VVVF (variable voltage variable frequency;可變電壓可變頻率)控制而形成可變速驅動。電動馬達30,雖然如同具有無段變速機般受到變速控制,但並不侷限於此,亦可如同具有有段變速機般受到變速控制。電池100,譬如設在前車體3的座墊7的下方。
電動馬達30,藉由圖3所示的驅動控制裝置120,控制其動作。驅動控制裝置120,可將電動馬達30的轉動方向切換成正轉方向、與逆轉方向。前述正轉方向,是為了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駛,而使後輪4a、4b轉動的轉動方向。前述逆轉方向,是為了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而使後輪4a、4b轉動的轉動方向。
驅動控制裝置120,具備模式選擇部111、加速器開度感測器121、車速感測器122、圖形記憶部123、控制部124。
模式選擇部111,為了切換電動車輛1的行駛模式,可接受騎乘者的操作輸入。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中,電動車輛1的行駛模式,具有: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駛(前進)的前進模式M1、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後退)的後退模式M2。
前進模式M1,包含前進動作Mf、前進準備動作Ma。前進動作Mf,利用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使電動車輛1前進。前進準備動作Ma,在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將促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亦即,消除背隙的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 後退模式M2,包含後退動作Mb、後退準備動作Mp。後退動作Mb,利用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使電動車輛1後退。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將促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 電動車輛1,在預定的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可從前進模式M1朝後退模式M2轉換(可選擇後退模式M2)。
模式選擇部111,具備可由騎乘者操作的兩個操作元件112、113。其中一個操作元件112,譬如是設在手握把6之右側的啟動開關(在圖4中標示為「START」)。另一個操作元件113,譬如是設在手握把6之左側的後退開關(在圖4中標示為「REVERSE」)。
各操作元件112、113,在騎乘者進行了操作(譬如按壓)的場合中,將ON訊號輸出至控制部124。騎乘者藉由對兩個操作元件112、113執行特定的操作,可選擇電動車輛1的行駛模式。兩個操作元件112、113的操作,包含於前述模式選擇條件。模式選擇條件為:已完成馬達停止判斷;加速器為全閉狀態;及已完成兩個操作元件112、113之至少其中一個的操作。
在本實施形態中,模式選擇部111,在兩個操作元件112、113的其中任一個未被操作之OFF狀態的場合中,選擇前進模式M1。模式選擇部111,在兩個操作元件112、113僅其中任一個被操作而呈現ON狀態的場合中,選擇後退模式M2的後退事前待機Mr。模式選擇部111,在兩個操作元件112、113雙方皆被操作而呈現ON狀態的場合中,選擇後動作Mb。
加速器開度感測器121,偵測被設在手握把6之車體右側的加速器把手(加速器)110的開度。加速器把手110,是用來調整電動車輛1之行駛速度(車速)的操作元件。騎乘者對加速器把手110執行調整其開度的調整。電動馬達30,以「對應於加速器把手110之開度的轉數」作動,並將對應於轉數的驅動力(扭力)作用於左右後輪4a、4b。
車速感測器122,用來偵測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車速感測器122,譬如也能偵測前輪2的轉數。在本實施形態中,車速感測器122,藉由偵測「由電動馬達30所驅動之轉動軸45的轉動速度」,而偵測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
圖形記憶部123,記憶著預先設定的圖形資訊lm(請參考圖5、圖6)。圖形資訊lm,是用來使電動馬達30產生「對應於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及對應於電動車輛1的行駛模式之扭力」的構件。圖形資訊lm,對電動車輛1的每個行駛模式、加速器把手110的每個開度而設定。圖形資訊lm,在電動車輛1的各個行駛模式中,設定了以下的相關性。亦即,對加速器把手110的每個開度設定: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與電動馬達30所產生的扭力之間的相關性。
圖5的圖形資訊Im,是實施後退模式M2中的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或者後退準備動作Mp時的圖形資訊Im1。圖形資訊lm1,顯示「電動馬達30的轉數」與「電動馬達30所產生的扭力」之間的相關性。圖6的圖形資訊Im,是從後退準備動作Mp進入後退動作Mb時的圖形資訊Im2。圖形資訊lm2,顯示「後退準備動作Mp的實施時間(進入後退動作Mb之前的待機時間)」與「電動馬達30的轉數」之間的相關性。
控制部124,對應於前述模式選擇條件的成立狀況,選擇行駛模式。控制部124,當選擇了前進模式M1時,對應於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控制(調整)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控制部124,當選擇了後退模式M2時,譬如不依據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而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在兩個操作元件112、113的ON操作已執行的期間,緩慢地增加車速,直到預定的上限速度。
圖形記憶部123及控制部124,功能性上,由作為硬體的PCU(Power Control Unit:動力控制單元)125所具備。圖形記憶部123,被設定在PCU125所具備的記憶領域。控制部124,可藉由「依據預先設定於PCU125的電腦程式所執行的處理」而實現功能性。PCU125,譬如是一體地具備PDU(Power Driver Unit:動力驅動單元)及ECU (Electr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的控制單元。
參考圖4,控制部124,首先,從加速器開度感測器121取得加速器把手110之開度的偵測結果,作為前進動作Mf。控制部124,參考圖形記憶部123所記憶的圖形資訊lm之中,對應於「所取得的加速器把手110之開度」的圖形資訊Im。在所取得之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為全閉狀態以外的場合中,控制部124,參考對應於加速器把手110之開度的圖形資訊lm。控制部124,以電動馬達30產生對應於「車速感測器122所偵測之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的扭力,促使電動車輛1前進。
控制部124,在前進動作Mf中,當從加速器開度感測器121所取得之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為全閉狀態的場合中,進入前進準備狀態Ma(圖4中的箭號F1)。控制部124,在前進準備狀態Ma中,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在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朝「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駛時,使後輪4a、4b轉動的方向(正轉方向)」,作用細微的扭力(顫動扭力)。
顫動扭力設定成:可消除動力單元P之驅動系統的各齒輪間的背隙,且不會使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增加(不會加速)的程度。顫動扭力,其絕對值大於:動力單元P之動力傳遞路徑的背隙可消除(消除背隙)之最小限度的扭力Tmin。如此一來,當從前進準備狀態Ma使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增加時(圖4中的箭號F2),可抑制「在驅動系統中,因齒輪間的撞擊所引起之頓挫」的產生。
控制部124,在前進模式M1中,當電動車輛1處於停止狀態(前進準備狀態Ma)時,可朝後退模式M2轉換。前進準備狀態Ma相當於:電動馬達30的停止判斷(譬如,轉數為預定的基準轉數(譬如50rpm)以下)已完成,且加速器把手110為全閉狀態時。控制部124,在前進準備狀態Ma中,倘若模式選擇部111的操作元件112、113的其中一個形成ON狀態,便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容許朝後退模式M2的後退事前待機Mr的轉換(圖4中的箭號F3)。控制部124,在後退事前待機Mr中,在判斷馬達已停止及加速器全閉的狀態下,倘若操作元件112、113雙方成為OFF狀態,則回到前進準備狀態Ma(圖4中的箭號F4)。
在進入後退事前待機Mr後,倘若操作元件112、113雙方形成ON狀態,控制部124,便從後退事前待機Mr進入後退準備狀態Mp(圖4中的箭號F5)。在後退準備動作Mp中,控制部124,朝「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時,使後輪4a、4b轉動的方向(逆轉方向)」,作用細微的扭力(顫動扭力)。在前進準備狀態Ma中,當模式選擇部111的操作元件112、113雙方形成ON狀態時,控制部124亦可直接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
在後退準備動作Mp中,倘若操作元件112、113雙方的ON狀態持續預定的時間(譬如0.2秒),控制部124便進入後退動作Mb(圖4中的箭號F6)。在後退動作Mb中,控制部124,在兩個操作元件112、113的ON操作已執行的期間,緩慢地增加車速,直到預定的上限速度。此時,藉由顫動扭力的作用,而消除了驅動系統的背隙,因此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當朝後退動作Mb切換時及朝後退方向加速時,可抑制「在驅動系統中,因齒輪間的撞擊所引起之頓挫」的產生。
在此,當從後退準備動作Mp切換成後退動作Mb時,後退準備動作Mp的持續時間Tk,依據圖6所示的圖形資訊Im2而設定。如圖6所示,後退準備動作Mp的持續時間Tk,是對應於電動馬達30的轉數而變化的設定。該圖形資訊Im2設定成:倘若電動馬達30的轉數變高,則後退準備動作Mp的持續時間變短。如此一來,當行駛模式已切換成後退準備動作Mp時,譬如在因路面傾斜或騎乘者以腳踩踏路面等的影響,而具有特定以上之後退速度的場合中,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可縮短後退準備動作Mp而直接切換成後退動作Mb。
此外,在後退準備動作Mp的期間,於騎乘者釋放操作元件112、113的其中任一個而形成OFF狀態的場合中,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使行駛模式進入後述的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圖4中的箭號F7)。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是即使後退動作Mb期間,操作元件112、113的其中任一個形成OFF狀態的場合中,也能執行轉換的控制。
控制部124,在騎乘者釋放操作元件112、113的其中任一個而形成OFF狀態的場合中,從後退動作Mb進入後退準備持續動作Mw(圖4中的箭號F8)。控制部124,在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中,維持著已朝「使後輪4a、4b轉動的方向(逆轉方向)」作用細微的扭力(顫動扭力)的狀態。控制部124,在騎乘者再次對操作元件112、113雙方進行操作而形成ON狀態之前,持續「後退準備持續動作Mw」。控制部124,倘若在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中,再次操作「操作元件112、113雙方」而成為ON狀態,便從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返回後退動作Mb(圖4中的箭號F9)。此時,藉由顫動扭力的作用,而消除了驅動系統的背隙,因此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當朝後退動作Mb返回時及朝後退方向加速時,可抑制「在驅動系統中,因齒輪間的撞擊所引起之頓挫」的產生。
此外,在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的期間,當操作元件112、113雙方已成為OFF狀態時,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只要在判斷馬達已停止且加速器全閉狀態的條件下,則進入前進準備狀態Ma(圖4中的箭號F10)。亦即,從後退模式M2進入前進模式M1。
在前進準備狀態Ma中,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在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朝「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駛時,使後輪4a、4b轉動的方向(正轉方向)」,作用細微的扭力(顫動扭力)。
如此一來,在已從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返回前進準備狀態Ma的場合中,倘若再次以模式選擇部111選擇後退模式M2,控制部124將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經由後退事前待機Mr及後退準備動作Mp,進入後退動作Mb。
以下,說明「處於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或者後退準備動作Mp時的圖形資訊Im1」。如圖5所示,在圖形資訊Im1中,將「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作用於後輪4a、4b的扭力」設定如下。圖形資訊Im1,在電動馬達30的轉數設定成較低側(絕對值較小側,後退速度較低側)的第一速度範圍V1中,以一定(恆定)的值作用逆轉方向扭力T1。在圖形資訊Im1中,將「為了使後輪4a、4b逆轉,而由電氣馬達30所作用的扭力」作為0以下的負值顯示。
該扭力T1設定成:可消除動力單元P之驅動系統的各齒輪間的背隙,且不會使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的行駛速度增加(不會加速)的程度。扭力T1,其絕對值大於:可消除動力單元P之動力傳遞路徑的背隙(消除背隙)之最小限度的扭力Tmin。如此一來,倘若從第一速度範圍V1使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增加,則可抑制「在驅動系統中,因齒輪間的撞擊所引起之頓挫」的產生。
此外,圖形資訊Im1,在電動馬達30的轉數設定成比的第一速度範圍V1更高側(絕對值較大側,後退速度較高側)的第二速度範圍V2中,將逆轉方向的扭力T2作用於後輪4a、4b。該扭力T2,其絕對值小於在第一速度範圍V1所作用的扭力T1。如此一來,能抑制後退速度超過預定的上限速度、或後退速度較高時所形成的空轉感。
此外,在圖形資訊Im1中,由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作用於後輪4a、4b的扭力T3,在被設定於第一速度範圍V1與第二速度範圍V2之間的第三速度範圍V3中連續地變化。
如此一來,在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保持全閉狀態下,當車速從第二速度範圍V2變成第一速度範圍V1、或者從第一速度範圍V1變成第二速度範圍V2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由電動馬達30所產生的扭力不會形成階段性的變化,騎乘者不容易感覺到扭力T3的變動。
此外,在圖形資訊lm1中,將極低速的第四速度範圍V4,設定在比第一速度範圍V1更低速側。在圖形資訊lm1中,當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處於第四速度範圍V4時,形成以下的設定。亦即設定為:由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將比第一速度範圍V1的扭力T1小的扭力T4,作用於後輪4a、4b。該第四速度範圍V4,是包含電動車輛1之停止狀態的極低速領域。
在這樣的第四速度範圍V4中,當電動車輛1呈現更低速的狀態時,騎乘者更難感覺到「由電動馬達30所作用的扭力T4」。此外,在電動車輛1停止時等、極低速的狀態下,譬如將行李堆疊於電動車輛1、或騎乘者在電動車輛1上朝前方移動時的影響受到抑制。亦即,當電動車輛1停止等時,以下的情形受到抑制:由於作用於電動車輛1之外力的影響,使得電動馬達30意外地作用扭力而導致電動車輛1開始朝後方移動。
在此,第四速度範圍V4,在電動車輛1的停止狀態(行駛速動為0,也就是指完全停止狀態)中,也可以設定成:比第一速度範圍V1的扭力T1更大的扭力T0。這是由於以下的緣故:譬如為了在電動車輛1啟動時執行動力單元P的顫動(消除背隙),需要比「電動車輛1減速並停止時的顫動(消除背隙)」更大的扭力。
此外,在圖形資訊lm1中,電動車輛1的行駛速度,在被設定於第一速度範圍V1與第四速度範圍V4之間的第五速度範圍V5中,形成以下的設定。亦即,第五速度範圍V5設定為:使「由電動馬達30(動力單元P)作用於後輪4a、4b的扭力T5」連續地變化。
在這樣的第五速度範圍V5中,在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保持全閉狀態下,當車速從第一速度範圍V1變成第四速度範圍V4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可以抑制在電動車輛1產生加速感。此外,騎乘者不容易感覺到「由電動馬達30所作用之扭力T5的變動」。
在實施形態的驅動控制裝置120中,控制部124,在後退準備狀態Mw中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藉由動力單元P,將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時之轉動方向的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控制部124,在模式選擇部111中,當所選擇的後退動作Mb狀態已解除時(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的場合),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不經由前進模式M1,直接切換成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
控制部124,在利用模式選擇部111選擇了後退動作Mb的場合中,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依據圖形記憶部123所記憶的圖形資訊Im,將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時的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在這種已選擇了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下,當藉由對模式選擇部111的輸入,將「已選擇了後退動作Mb的狀態」解除的場合中,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將行駛模式切換成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
在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中,控制部124,藉由動力單元P,將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駛時之轉動方向的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因此,當藉由騎乘者對模式選擇部111的輸入,使行駛模式再度進入後退動作Mb時,驅動系統的背隙受到消除。因此,可抑制「已進入後退動作Mb時」及「電動車輛1後退時」所產生的頓挫。因此,能抑制時滯且靈敏度良好地促使電動車輛1後退。其結果,能以更少的不舒適感,操縱「由動力單元P所驅動的電動車輛1」。
此外,控制部124,在模式選擇部111中,解除了已選擇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並進入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的場合,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於再度選擇後退動作Mb之前,執行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如此一來,即使所選擇的後退動作Mb被解除後,也能進入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並維持顫動狀態。如此一來,能抑制再度選擇後退動作Mb時所產生的頓挫,並抑制時滯且靈敏度良好地促使電動車輛1後退。
此外,控制部124,在模式選擇部111中,持續後退準備動作Mp並經過預定時間的場合,切換成後退動作Mb。如此一來,當行駛模式從前進模式M1切換成後退模式M2時,藉由後退準備動作Mp消除了驅動系統的背隙後,自動地切換成後退動作Mb。如此一來,當使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行駛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能抑制驅動系統的頓挫,並抑制時滯且靈敏度良好地促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啟動。
此外,控制部124,對應於電動馬達30的轉數,使「後退準備動作Mp的持續時間」變化。如此一來,當行駛模式從前進動作Mf切換成後退動作Mb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在譬如由斜坡的斜度或騎乘者踩踏路面等導致電動車輛1朝後退方向移動的場合中,以對應於該速度的時間實施後退準備動作Mp。如此一來,可以轉移成(進入)後退動作Mb。
此外,控制部124,倘若電動馬達30的轉數變高,便縮短「後退準備動作Mp的持續時間」。如此一來,在切換成後退準備動作Mp時的行駛速度較高的場合,可縮短後退準備動作Mp而直接切換成後退動作Mb。
此外,當行駛模式處於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且判斷馬達停止並且處於加速器全閉狀態時,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當操作元件112、113雙方已成為OFF狀態時,進入前進準備狀態Ma。在前進準備狀態Ma中,藉由動力單元P,將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駛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作用於後輪4a、4b。因此,在此之後當騎乘者為了使電動車輛1前進而開啟加速器把手110,驅動系統的背隙被消除。因此,可以抑制「為了使電動車輛1朝向前方行駛而開啟加速器把手110時所產生的頓挫」。如此一來,能抑制時滯且靈敏度良好地促使電動車輛1前進。此外,如以上所述,藉由容許從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朝前進模式M1的轉移,能提高騎乘者的操作自由度。
此外,控制部124,當處於前進準備狀態Ma時,在利用模式選擇部111選擇了後退動作Mb的場合中,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經過後退準備動作Mp而直接切換成後退動作Mb。如此一來,當從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進入前進準備狀態Ma後,再度切換成後退模式M2時,藉由經過後退準備動作Mp,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從可以圓滑地執行從前進模式M1朝後退模式M2的轉換。
此外,控制部124,在模式選擇部111中,執行了從前進模式M1朝後退模式M2的選擇操作時,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當電動馬達30的轉數為等於或者小於預定基準轉數時,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如此一來,當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可以保障「不會由電動馬達30作用大量扭力的狀態」。如此一來,當從前進模式M1進入後退模式M2時,可以抑制在驅動系統產生撞擊。
此外,控制部124,在模式選擇部111中,執行了從前進模式M1朝後退模式M2的選擇操作時,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當加速器把手110呈現全閉狀態時,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如此一來,當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時,具有以下的作用。亦即,可以保障「不會由電動馬達30作用大量扭力的狀態」。如此一來,當從前進模式M1進入後退模式M2時,可以抑制在驅動系統產生撞擊。
此外,在行駛模式為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的狀態下,當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的行駛速度處於預定的第一速度範圍V1時,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藉由動力單元P,將一定(恆定)的扭力T1作用於後輪4a、4b。如此一來,只要在第一速度範圍V1內,無論其行駛速度為何,驅動系統的背隙(backlash)全程被消除。如此一來,可以抑制「為了使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行駛而開啟加速器把手110時所產生的頓挫」。
此外,在行駛模式為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的狀態下,當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的行駛速度處於比第一速度範圍V1更高的第二速度範圍V2時,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藉由動力單元P,將絕對值小於扭力T1的扭力T2,作用於後輪4a、4b。如此一來,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的行駛速度較高速的場合中,能抑制「因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所引起之空轉感」的產生。
此外,在行駛模式為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的狀態下,在被設定於第一速度範圍V1與第二速度範圍V2之間的第三速度範圍V3中,控制部124執行以下的控制。亦即,藉由動力單元P,連續地改變作用於後輪4a、4b的扭力。如此一來,當車速從第一速度範圍V1變成第二速度範圍V2時,也就是當電動車輛1朝向後方增速時,能抑制加速感的產生。此外,騎乘者不容易感覺到「由動力單元P所作用之扭力的變動」,更難使不舒服的感覺作用於騎乘者。
此外,模式選擇部111,具備兩個操作元件112、113。控制部124,在前進模式M1中,倘若兩個操作元件112、113僅其中任一個被操作,便進入後退模式M2的後退事前待機Mr。控制部124,倘若兩個操作元件112、113雙方被操作,則進入後退模式M2的後退動作Mb。
如此一來,藉由改變兩個操作元件112、113之操作的組合,可以容易地執行行駛模式的切換。舉例來說,從「對操作元件112、113進行操作而進入後退動作Mb」的狀態,釋放其中一個操作元件112、113而切換成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之類的操作變得可能。如此一來,可以容易且直覺地設定行駛模式的切換。
如以上的說明,實施形態的驅動控制裝置120,是藉由包含電動馬達30的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促使後輪4a、4b轉動驅動之電動車輛1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在預先決定的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可從促使電動車輛1前進的前進模式M1,選擇促使電動車輛1後退的後退模式M2,後退模式M2含有:後退動作Mb,利用前述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電動車輛1後退;後退準備動作Mp,在使電動車輛1已停止的狀態下,利用動力單元P,將使電動車輛1朝後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後輪4a、4b;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從已遷移至後退動作Mb的狀態起,在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切換電動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以維持著顫動扭力T之作用的狀態,在和後退動作Mb之間進行切換;當已從前進模式M1遷移至後退模式M2時,執行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遷移至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且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切換電動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不經由前進模式M1,在後退模式M2內,切換後退動作Mb與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
根據該構造,選擇後退模式M2後的啟動(後退)與停止之間的切換,只要模式選擇條件以成立,便如以下所述地執行。亦即,不經由前進模式M1,在後退模式M2內的後退動作Mb與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之間執行。換言之,在已選擇了後退模式M2之狀態下的停止時,維持著已顫動(已消除背隙)的狀態,不會進入前進模式M1。因為這緣故,當再次後退時,不必再次執行機構的顫動動作(後退準備動作Mp)。因此,選擇後退模式M2後,當啟動及停止時,能抑制再啟動之前的時滯,並提高後退模式M2的靈敏度。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在已遷移至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且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時,維持後退準備動作Mp的執行狀態。 根據該構造,選擇後退模式M2之後,當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之狀態下的停止時,維持著機構之顫動動作(後退準備動作Mp)已執行的狀態。如此一來,能抑制再啟動之前的時滯,並且當選擇後退模式M2之後的啟動及停止時,能確實地抑制再啟動時的頓挫。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顫動扭力T設定如下。亦即,相較於電動馬達30的轉數處於預先設定之第一速度範圍V1時的第一扭力(T1),當前述轉數處於被設定在比第一速度範圍V1更高速側的第二速度範圍V2時的第二扭力T2,其絕對值設定成更小。 根據該構造,在後退模式M2中,當電動馬達30的轉數位於高速側的場合,亦即電動車輛1的後退速度較高速的場合,將後退方向之顫動扭力的絕對值設定成小。如此一來,電動車輛1之後退速度較高速的場合中,能抑制「因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所引起之空轉感」的產生。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在已遷移至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遷移至前進模式M1。 根據該構造,由於只要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直接返回前進模式M1,因此不需要特別的解除操作和控制。如此一來,能減輕使用者的操作負擔。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前進模式M1含有:前進動作Mf,利用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電動車輛1前進;前進準備動作Ma,在已使電動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利用動力單元P,將促使電動車輛1朝前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後輪4a、4b;在已遷移至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進入前進準備動作Ma。 根據該構造,當從後退模式M2往前進模式M1遷移時,經由前進準備動作Ma,不直接進入前進動作Mf。如此一來,能確實地執行前進方向的顫動(消除背隙),而確實地抑制前進時的頓挫。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在已從後退模式M2遷移至前進模式M1後,當再度遷移至後退模式M2時,再次執行後退準備動作Mp。 根據該構造,當從前進模式M1再度往後退模式M2遷移時,利用前進準備動作Mp,確實地執行後退方向的顫動(消除背隙)。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時的頓挫。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模式選擇條件包含:電動馬達30的轉數等於、或小於預先設定的停止判斷值。 根據該構造,由於當電動馬達30的轉數等於或者小於特定值時,遷移至後退模式M2,故存在以下的作用。亦即,保障「不會作用前進方向之大扭力」的狀態而可遷移至後退模式M2。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模式M2切換時的頓挫。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具備用來調整電動馬達30之扭力的加速器把手110,模式選擇條件包含:加速器把手110的開度為全閉狀態。 根據該構造,由於當加速器開度為全閉時,遷移至後退模式M2,故存在以下的作用。亦即,保障「不會作用前進方向之大扭力」的狀態而可遷移至後退模式M2。如此一來,能確實地抑制後退模式M2切換時的頓挫。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後退準備動作Mp,僅以預定的持續時間作用顫動扭力T,前述持續時間對應於電動馬達30的轉數而變化。 根據該構造,使後退準備動作Mp中作用顫動扭力T的持續時間,對應於電動馬達30的轉數而變化。舉例來說,當電動馬達30之後退方向的轉數較高時,縮短顫動扭力T的持續時間。如此一來,在因操作者的操作或者路面傾斜等而使電動車輛1已經形成後退的狀態中,能快速地執行後退動作,並能提高靈敏度。
在上述驅動控制裝置120中,前述持續時間,倘若電動馬達30的轉數變高則縮短。 根據該構造,當電動馬達30之後退方向的轉數較高時,縮短顫動扭力T的持續時間。如此一來,在因操作者的操作或者路面傾斜等而使車輛已經形成後退的狀態中,能快速地執行後退動作,並能提高靈敏度。
然後,根據具備「上述任一個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的電動車輛1,藉由具備如上述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在由動力單元P所驅動的電動車輛1中, 能以更少的不舒適感來操縱。
本發明並不侷限於參考圖面所說明的上述各實施形態,在該技術性的範圍中,能有各式各樣的變型例。舉例來說,在後退準備動作Mp中,雖然形成「在經過一定時間後,進入後退動作Mb」,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舉例來說,在已進入後退準備動作Mp後,亦可藉由開啟(轉動)加速器把手110之類的其他操作,來切換成後退動作Mb。此外,雖然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電動車輛1形成「僅藉由作為原動機的電動馬達30的驅動力而行駛」,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電動車輛,只要採用電動馬達30,譬如也可以是併用引擎之驅動力與電動馬達30之驅動力的油電混合型。
此外,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然是形成具備電動馬達30作為動力單元P之原動機的構造,但原動機並不侷限於電動馬達30,也可以是引擎(內燃機)。此外,動力單元P,譬如亦可包含離合器致動器(clutch actuator)、或輔助馬達(ACG)等。在採用由電動馬達或油壓等所驅動的離合器致動器作為動力單元P的場合中,可如以下所述地形成控制。亦即,對應於加速器開度,由離合器致動器促使離合器作動,藉此,可控制作用於驅動輪之正轉方向及逆轉方向的扭力。
此外,雖然電動車輛1形成「彼此獨立的前後車體能左右搖動(滾動)」的搖動式車輛,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也能適用於前後車體呈現一體的電動車輛。此外,本發明並不侷限於適用在前一輪、後兩輪的三輪車輛,也能適用於機車(具有原動機的自行車及速克達型車輛);前兩輪、後一輪的三輪車輛;或者四輪的車輛。不僅如此,電動車輛1並不侷限於騎乘者跨坐於座墊7之所謂的跨騎型車輛,也可以是具有椅背之座椅的車輛。接著,上述實施形態中的構造僅是本發明的其中一例,在不脫離本發明要旨的範圍內,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變更。
1:電動車輛(車輛) 4a,4b:後輪(驅動輪) 30:電動馬達(原動機) 45:轉動軸 110:加速器把手(加速器) 111:模式選擇部 112,113:操作元件 120:驅動控制裝置 121:加速器開度感測器 122:車速感測器 123:圖形記憶部 124:控制部 Im,Im1,Im2:圖形資訊 M1:前進模式 M2:後退模式 Ma:前進準備動作 Mf:前進動作 Mb:後退動作 Mr:後退事前待機 Mp:後退準備動作 Mw:後退準備維持動作 P:動力單元 T:顫動扭力 T0,T1,T2,T3,T4,T5:扭力 Tmin:最小限度的扭力 Tk:時間 V1:第一速度範圍 V2:第二速度範圍 V3:第三速度範圍
[圖1]: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車輛的左側視圖。 [圖2]:為並排顯示上述車輛的動力單元之主要軸的展開剖面圖。 [圖3]:為顯示上述車輛中驅動控制裝置之構造的塊狀圖。 [圖4]:為顯示上述驅動控制裝置中由控制所形成之行駛模式的狀態遷移的圖。 [圖5]:為顯示上述驅動控制裝置中的控制所使用的圖形資訊其中一例的圖形。 [圖6]:為顯示上述驅動控制裝置中的控制所使用的另一種圖形資訊之其中一例的圖形。
M1:前進模式
M2:後退模式
Ma:前進準備動作
Mf:前進動作
Mb:後退動作
Mr:後退事前待機
Mp:後退準備動作
Mw:後退準備維持動作
F1~F10:箭號

Claims (9)

  1. 一種驅動控制裝置(120),是藉由包含原動機(30)的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促使驅動輪(4a、4b)轉動驅動之車輛(1)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特徵為:在預定的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可從使前述車輛(1)前進的前進模式M1,選擇使前述車輛(1)後退的後退模式(M2),前述後退模式(M2)包含:後退動作(Mb),以前述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前述車輛(1)後退;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使前述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以前述動力單元(P),將使前述車輛(1)朝後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前述驅動輪(4a、4b);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在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從已遷移至前述後退動作(Mb)的狀態,切換前述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以維持著前述顫動扭力(T)之作用的狀態,在和前述後退動作(Mb)之間切換,在已從前述前進模式(M1)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時,執行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動作(Mb)的狀態且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切換前述車輛(1)的後退與停止時,不經由前述前進模式(M1),在前述後退模式(M2)內切換前述後退動作(Mb)與前述後退準備維持動作(Mw),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且前述模式選擇 條件已成立的狀態下,當已使前述車輛(1)停止時,維持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已執行的狀態,前述顫動扭力(T)設定成:相較於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處於預先設定之第一速度範圍(V1)時的第一扭力(T1),當前述的轉數處於被設定在比前述第一速度範圍(V1)更高速側的第二速度範圍(V2)時的第二扭力(T2),其絕對值更小。
  2.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前述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遷移至前述前進模式(M1)。
  3.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前述前進模式(M1)含有:前進動作(Mf),以前述動力單元(P)的驅動力使前述車輛(1)前進;前進準備動作(Ma),在已使前述車輛(1)停止的狀態下,以前述動力單元(P),將促使前述車輛(1)朝前方行進時之轉動方向的顫動扭力(T),作用於前述驅動輪(4a、4b),在已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的狀態下,倘若前述模式選擇條件不成立,便進入前述前進準備動作(Ma)。
  4.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在已從前述後退模式(M2)遷移至前述前進模式(M1)後,當再度遷移至前述後退模式(M2)時,再次執行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
  5.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 (120),其中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包含: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等於、或小於預先設定的停止判斷值。
  6.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具備用來調整前述原動機(30)之扭力的加速器(110),前述模式選擇條件包含:前述加速器(110)的開度為全閉狀態。
  7. 如請求項1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前述後退準備動作(Mp),僅以預定的持續時間作用前述顫動扭力(T),前述持續時間,對應於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而變化。
  8. 如請求項7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其中前述持續時間,倘若前述原動機(30)的轉數變高則縮短。
  9. 一種車輛(1),其特徵為具備如請求項1至請求項8之其中任一項所記載的驅動控制裝置(120)。
TW110109283A 2020-03-25 2021-03-16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TWI8182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54198 2020-03-25
JP2020-054198 2020-03-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00413A TW202200413A (zh) 2022-01-01
TWI818245B true TWI818245B (zh) 2023-10-11

Family

ID=778901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09283A TWI818245B (zh) 2020-03-25 2021-03-16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241965B2 (zh)
CN (1) CN115315369A (zh)
TW (1) TWI818245B (zh)
WO (1) WO2021193017A1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0044A (zh) * 2015-01-29 2015-06-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速蠕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7093125A (ja) * 2015-11-09 2017-05-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駐車制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48295A (ja) 2002-07-10 2004-02-12 Toyota Motor Corp 画像処理装置、駐車支援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5132575A (ja) 2003-10-30 2005-05-26 Toyota Industries Corp 産業車両の走行制御装置及び産業車両
JP4525576B2 (ja) * 2005-12-05 2010-08-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09062846A (ja) * 2007-09-05 2009-03-26 Toyota Motor Corp 運転者の発進準備を感知して駆動制御を行う車輌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0044A (zh) * 2015-01-29 2015-06-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速蠕行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7093125A (ja) * 2015-11-09 2017-05-25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駐車制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1193017A1 (zh) 2021-09-30
JP7241965B2 (ja) 2023-03-17
TW202200413A (zh) 2022-01-01
CN115315369A (zh) 2022-11-08
WO2021193017A1 (ja) 2021-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07695B2 (ja) 車両
JP5478739B2 (ja) 電動車両の回生制御システム
JP4932617B2 (ja) 走行速度制御装置及び騎乗型乗り物
WO2013080886A1 (ja) 自動車
US9676410B2 (en) Stop control device of vehicle
JP2018158695A (ja) 電動アシスト自転車およびモータ駆動ユニット
TWI818245B (zh)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JP5202078B2 (ja) 自動三輪車
JP3952796B2 (ja) 車両用操舵装置
TWI765579B (zh) 驅動控制裝置、車輛
JP2007298050A (ja) 作業車両の変速制御装置
JP2012106523A (ja) 電動車両
EP4082886A1 (en) Lean-type vehicle
JP2005001511A (ja) 車両における操作装置
JP2012206604A (ja) 電動パワーユニット
WO2023188944A1 (ja) 電動二輪車
TWI832423B (zh) 傾斜控制裝置及傾斜車輛
WO2024062918A1 (ja) 鞍乗り車両
JP2004114964A (ja) 農用車両の変速操作装置
JP2009190649A (ja) 自動三輪車
JP7410913B2 (ja) 車両
JP2001213347A (ja) クローラ式走行車両
JP3878756B2 (ja) クローラトラクタのステアリング構造
JP4908687B2 (ja) クローラトラクタの駆動機構
JPH0699760A (ja) 小型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