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14497B - 滾輪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滾輪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14497B
TWI814497B TW111127442A TW111127442A TWI814497B TW I814497 B TWI814497 B TW I814497B TW 111127442 A TW111127442 A TW 111127442A TW 111127442 A TW111127442 A TW 111127442A TW I814497 B TWI814497 B TW I81449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magnetic
input device
component
pass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7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405628A (zh
Inventor
鄭宇志
Original Assignee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2744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14497B/zh
Priority to US18/331,259 priority patent/US20240028140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44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4497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5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562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62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1D translations or rotations of an operating part of the device, e.g. scroll wheels, sliders, knobs, rollers or bel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2Input arrangements using manually operated switches, e.g. using keyboards or dials
    • G06F3/020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 G06F3/021Arrangements integrating additional peripherals in a keyboard, e.g. card or barcode reader, optical scanner
    • G06F3/0213Arrangements providing an integrated pointing device in a keyboard, e.g. trackball, mini-joystic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3Mice or pu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raking Arrangements (AREA)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Cold Cathode And The Manufacture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種滾輪輸入裝置包括基座、主動滾輪、被動滾輪及一致動件。主動滾輪設置於基座上,主動滾輪包括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磁極。被動滾輪設置於基座上,被動滾輪包括第二限位結構與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磁極,第一磁極與第二磁極互為同名極而具有一磁斥力。致動件於第一模式時,致動件驅動被動滾輪移動接近主動滾輪,使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彼此組接,而使主動滾輪與被動滾輪能同步轉動。致動件於第二模式時,致動件釋放被動滾輪,使磁斥力帶動被動滾輪移動遠離主動滾輪,而使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彼此分離。

Description

滾輪輸入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輸入裝置,特別是指一種滾輪輸入裝置。
一般電腦常會搭配滾輪輸入裝置,例如鍵盤或滑鼠上可設有滾輪輸入裝置,以透過滾輪輸入裝置進行拖曳、上下捲動頁面或切換選單等動作。
目前常見的滾輪輸入裝置一般具有滾輪與彈性件,其中滾輪本體上設有齒面,彈性件頂抵於滾輪本體上的齒面,使滾輪在受到操作而轉動時產生段落觸感,例如滾輪每轉一個刻度時,操作者會感受到停頓的觸感,並構成螢幕頁面被捲動預定距離。然而,此種僅具有單一使用模式的滾輪輸入裝置仍無法滿足某些使用情況,例如需要長時間或長距離滾動滾輪、或者需要更細微的捲動操作。
鑒於上述,於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滾輪輸入裝置,包括基座、主動滾輪、被動滾輪以及一致動件。主動滾輪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上,主動滾輪包括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一磁性件,第一磁性件具有第一磁極。被動滾輪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上,被動滾輪包括第二限位結構與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具有第二磁極,第一磁性件與第二磁性件彼此相鄰,且第一磁極與第二磁極互為同名極而具有一磁斥力。致動件可選擇性地切換於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致動件於第一模式時,致動件驅動被動滾輪移動接近主動滾輪,使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彼此組接,而使主動滾輪與被動滾輪能同步轉動。致動件於第二模式時,致動件釋放被動滾輪,使磁斥力帶動被動滾輪移動遠離主動滾輪,而使第一限位結構與第二限位結構彼此分離。
綜上,根據本發明實施例之滾輪輸入裝置,透過致動件可切換於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使主動滾輪與被動滾輪能同步轉動或者彼此分離,達到滾輪輸入裝置能夠自由切換不同使用模式,以滿足使用者的不同操作需求。
以下提出各種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實施例僅用以作為範例說明,並不會限縮本發明欲保護之範圍。此外,實施例中的圖式省略部份元件,以清楚顯示本發明的技術特點。在所有圖式中相同的標號將用於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之滾輪輸入裝置1為電腦的輸入裝置,用以操控電腦頁面執行動作(例如進行拖曳、上下捲動頁面或切換選單等動作)。在本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1是與電腦鍵盤結合為一體。在另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滾輪輸入裝置1亦可應用於電腦滑鼠,此並不侷限。
如圖3至圖5所示,滾輪輸入裝置1包括基座10、主動滾輪20、被動滾輪30及致動件40。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可轉動地設置於基座10上,也就是說,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受力時可相對於基座10旋轉。此外,如圖1與圖2所示,主動滾輪20的局部區域(在此為上半部區域)露出電腦鍵盤或電腦滑鼠的殼體外部以供使用者操作,例如主動滾輪20可供使用者操作滾動而進行上下捲動頁面之動作。
請對照圖4、圖7、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座10為半圓形中空殼體而具有一容置槽101,且基座1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側壁11與第二側壁12,第一側壁11設有第一樞接部111,第二側壁12設有第二樞接部121,主動滾輪20的軸心設有第一轉軸24,被動滾輪30的軸心設有第二轉軸34,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的局部區域(在此為下半部區域)容設於容置槽101內,且主動滾輪20的第一轉軸24樞設於第一樞接部111內,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樞設於第二樞接部121,其中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可先組裝形成一組合件,再一同安裝至基座10的容置槽101內。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一樞接部111與第二樞接部121可分別為開放式的凹槽結構(如圖4所示)或者封閉式的軸孔結構。
再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滾輪20的第一轉軸24具有第一區段241、中間區段242及第二區段243,中間區段242連接於第一區段241與第二區段243之間,且中間區段242位於第一樞接部111內,第一區段241的直徑與第二區段243的直徑分別大於中間區段242的直徑,使第一側壁11能夠夾置於第一區段241與第二區段243之間,避免主動滾輪20組接於基座10後發生軸向位移的情形,而使主動滾輪20獲得良好的限位效果。
如圖4與圖5所示,主動滾輪20包括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一磁性件25,且第一磁性件25具有第一磁極(例如N極或S極)。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滾輪20的一側設有內凹部22,第一磁性件25固定於內凹部22中,第一限位結構21包括複數個凹槽211,多個凹槽211徑向形成於內凹部22的底部且環繞主動滾輪20的軸心以及環繞第一磁性件25設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一磁性件25可為磁鐵、鐵氧體或鐵磁件(例如鐵、鎳或鈷等金屬件)而具有磁性。此外,第一磁性件25的形狀可為圓形(如圖4與圖5所示)、方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
如圖3至圖5所示,被動滾輪30的尺寸小於主動滾輪20的尺寸,且被動滾輪30可活動地設置於主動滾輪20的內凹部22中,使被動滾輪30獲得限位。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滾輪20的軸心更設有第一連軸部23,第一連軸部23位於內凹部22中,被動滾輪30的軸心設有第二連軸部33,第一連軸部23可滑移地連接於第二連軸部33,使被動滾輪30能相對於主動滾輪20沿軸向滑移。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主動滾輪20的第一連軸部23為軸桿,被動滾輪30的第二連軸部33為軸套,第二連軸部33活套於第一連軸部23外部,例如第一連軸部23與第二連軸部33之間是以餘隙配合(clearance fit)的方式相互組接,而允許第二連軸部33相對於第一連軸部23移動。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主動滾輪20之第一連軸部23的結構與被動滾輪30之第二連軸部33的結構亦可相互對調,例如第一連軸部23可為軸套,第二連軸部33可為軸桿,此並不侷限。
如圖3至圖5所示,被動滾輪30包括第二限位結構31與第二磁性件35,第二磁性件35具有第二磁極(例如N極或S極),第二磁性件35固定於被動滾輪30朝向第一限位結構21的一側,構成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彼此相鄰。在本實施例中,第二限位結構31同樣設置於被動滾輪30朝向第一限位結構21的一側且包括複數個凸塊311,多個凸塊311環繞被動滾輪30的軸心以及第二磁性件35設置,藉此,當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彼此移動接近時,被動滾輪30之多個凸塊311可分別對應接觸主動滾輪20之多個凹槽211,使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兩者能同步轉動。
再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各凸塊311具有凸弧面312,各凹槽211具有凹弧面212,也就是說,各凸塊311為弧形凸塊,各凹槽211為弧形凹槽。藉此,在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彼此接近的過程中,若各凸塊311的位置與各凹槽211的位置之間有些微偏移而沒有互相對應時,各凸塊311也能夠透過凸弧面312與凹弧面212的導引而順利接觸各凹槽211內。
另外,上述主動滾輪20之第一限位結構21與被動滾輪30之第二限位結構31也可相互對調。例如圖6所示,在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中,主動滾輪20’之第一限位結構21’包括複數個凸塊215,多個凸塊215環繞主動滾輪20’的軸心設置,被動滾輪30’之第二限位結構31’包括複數個凹槽315,多個凹槽315環繞被動滾輪30’的軸心設置。藉此,當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彼此接近時,主動滾輪20’之多個凸塊215可分別對應接觸被動滾輪30’之多個凹槽315,使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兩者能同步轉動。
如圖3至圖5所示,主動滾輪20之第一磁性件25的第一磁極與被動滾輪30之第二磁性件35的第二磁極互為同名極而具有一磁斥力,舉例來說,當第一磁性件25面對第二磁性件35的第一磁極為N極,第二磁性件35面對第一磁性件25的第二磁極即同樣為N極,使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能夠受到磁斥力的作用而彼此保持距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第二磁性件35可為磁鐵、鐵氧體或鐵磁件(例如鐵、鎳或鈷等金屬件)而具有磁性,此外,第二磁性件35的形狀可為圓形(如圖4與圖5所示)、方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
在一些實施例中,致動件40用以驅動被動滾輪30相對於主動滾輪20移動,例如,致動件40可透過電動或手動的方式驅動被動滾輪30移動。舉例來說,所述致動件40可為能將控制信號轉換成具有推動被控物之動力裝置,例如致動件40可包括電動馬達46(例如直線馬達、交直流馬達、步進馬達、氣液壓馬達等)以控制被控物進行線性運動或者旋轉運動。
上述致動件40可切換於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如圖7與圖8所示,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致動件40驅動被動滾輪30移動接近主動滾輪20,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組接,而使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能同步轉動以構成第一種使用模式。如圖9與圖10所示,當致動件40於第二模式時,致動件40釋放被動滾輪30,使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帶動被動滾輪30移動遠離主動滾輪20,而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分離,此時,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即不會同步轉動以構成第二種使用模式。藉此,本發明實施例透過致動件40可切換於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使主動滾輪20與被動滾輪30能同步轉動或者彼此分離,達到滾輪輸入裝置1能夠自由切換不同使用模式,以滿足使用者的不同操作需求,此進一步配合圖式說明如下。
如圖7與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致動件40包括連動部件41與驅動部件45,連動部件41連接於驅動部件45與被動滾輪30之間,在此,連動部件41為一長桿且包括驅動端411、受動端412及樞接部413,驅動端411與受動端412為連動部件41的相對二端,樞接部413位於驅動端411與受動端412之間,且驅動端411頂抵於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樞接部413樞設於一固定座70上,使連動部件41受力時能夠以樞接部413為軸相對於基座10與固定座70旋擺。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座70連接於基座10,其中基座10與固定座70二者可為組接式結構或者一體式結構,致動件40之連動部件41與驅動部件45可皆設置於固定座70上。
再如圖4、圖5、圖7及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座70為中空殼體,驅動部件45包括電動馬達46與旋轉凸輪48,電動馬達46設置於固定座70的內部,旋轉凸輪48連接於電動馬達46的旋轉軸並位於固定座70上方,且旋轉凸輪48抵靠於連動部件41的受動端412。藉此,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電動馬達46可驅動旋轉凸輪48旋轉以推動連動部件41的受動端412,使連動部件41以樞接部413為軸相對於基座10進行旋轉運動,而使連動部件41的驅動端411抵壓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且驅動端411抵壓被動滾輪30的力量大於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故被動滾輪30能夠朝主動滾輪20移動接近,使被動滾輪30之多個凸塊311分別對應接觸主動滾輪20之多個凹槽211。因此,使用者在操控主動滾輪20滾動時,被動滾輪30即可與主動滾輪20同步轉動而具有配重效果,以提供使用者穩定的操作手感,此外,主動滾輪20也可經由被動滾輪30所連接的結構,讓使用者具有特定的操作手感。
承上,如圖3至圖8所示,滾輪輸入裝置1包括金屬齒輪50與磁性體55,其中金屬齒輪50與磁性體55可分別為磁鐵、鐵氧體或鐵磁件(例如鐵、鎳或鈷等金屬件)而具有磁性。金屬齒輪50與被動滾輪30彼此同軸連接,使金屬齒輪50與被動滾輪30能夠同步轉動。金屬齒輪50包括本體51與複數個齒部52,多個齒部52彼此間隔設置且環狀排列於本體51的周圍。磁性體55固定於基座10一側並鄰近於金屬齒輪50的周圍,且金屬齒輪50的各齒部52能與磁性體55彼此磁性吸引。藉此,如前所述,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被動滾輪30可與主動滾輪20同步轉動,且在使用者操控主動滾輪20滾動的過程中,被動滾輪30與金屬齒輪50會同步轉動,當磁性體55的位置與各齒部52的位置彼此對應時,磁性體55與各齒部52之間具有磁吸力,使用者即可感受到停頓的觸感,當磁性體55的位置與各齒部52的位置彼此錯位時,磁性體55與各齒部52之間則不具磁吸力。因此,在主動滾輪20旋轉的過程中,即可透過磁性體55與各齒部52之間的磁吸力變化,讓使用者感受到段落觸感,相較於機構的方式而言,可達到避免機械誤差、減少運轉噪音以及降低摩擦損耗等優點。
或者,如圖11所示,在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2可包括齒盤61與彈性件65,齒盤61與被動滾輪30彼此同軸連接,使齒盤61與被動滾輪30能夠同步轉動。齒盤61具有環狀齒部62,彈性件65可為彈片、彈簧或彈臂並彈性頂抵於環狀齒部62。藉此,如前所述,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被動滾輪30可與主動滾輪20同步轉動,在使用者操控主動滾輪20滾動的過程中,被動滾輪30與齒盤61會同步轉動,而同樣能讓使用者感受到段落觸感。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齒盤61與彈性件65可位於一編碼器60內部。
如圖9與圖10所示,當致動件40於第二模式時,電動馬達46可驅動旋轉凸輪48旋轉以釋放連動部件41的受動端412,使致動件40的驅動端411釋放被動滾輪30,此時,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即可推動被動滾輪30移動遠離主動滾輪20,而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分離。藉此,當使用者操控主動滾輪20滾動時,被動滾輪30即不會同步旋轉,因此,在主動滾輪20受到使用者操作旋轉的過程中即不會產生阻力,而能作快速的轉動或更細緻的操作,以適用於某些使用情況(例如需要長時間或長距離滾動主動滾輪20、或者需要更細微的捲動操作)。
如圖4、圖7及圖9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1更包括一滾動感測模組80,滾動感測模組80包括磁鐵81與霍爾感測器82(Hall sensor),磁鐵81設置於主動滾輪20的第一轉軸24上,其中磁鐵81可為永久磁鐵(例如鋁鎳鈷磁鐵或釹鐵硼磁鐵)而具有N極與S極之二個不同磁極。霍爾感測器82設置於基座10上並鄰近於磁鐵81。藉此,當磁鐵81隨著主動滾輪20同步旋轉時,霍爾感測器82即可感應到磁場變化,用以判斷主動滾輪20的距離、位置或轉速。
再如圖7至圖10所示,致動件40之連動部件41的驅動端411具有凸部4111,且凸部4111具有一弧曲面4112(例如半球狀曲面或圓弧曲面),弧曲面4112頂抵於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構成凸部4111與被動滾輪30之間為點接觸或線接觸,達到大幅減少被動滾輪30轉動時的摩擦力。
再如圖4與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基座10之第二側壁12更凸設有一補強凸肋122,補強凸肋122支撐於被動滾輪30之第二轉軸34下方。藉此,被動滾輪30之第二轉軸34除了能受到第二樞接部121之孔壁支撐外,被動滾輪30之第二轉軸34還能受到補強凸肋122支撐而獲得更佳的支撐效果,使被動滾輪30在相對於主動滾輪20移動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穩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致動件40亦可透過非接觸的方式驅動被動滾輪30相對於主動滾輪20移動。如圖12與圖13所示,在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3之連動部件41的驅動端411設有第三磁性件42,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設有第四磁性件36,其中第三磁性件42與第四磁性件36可分別為磁鐵、鐵氧體或鐵磁件(例如鐵、鎳或鈷等金屬件)而具有磁性,且第三磁性件42與第四磁性件36彼此相鄰但不接觸。此外,第三磁性件42具有第三磁極,第四磁性件36具有第四磁極,且第三磁極與第四磁極互為同名極而彼此互斥,舉例來說,假設第三磁性件42的磁極為S極,第四磁性件36的磁極即為S極。藉此,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連動部件41的驅動端411可朝被動滾輪30接近,以透過第三磁性件42與第四磁性件36之間的磁斥力帶動被動滾輪30朝主動滾輪20移動接近,使被動滾輪30之多個凸塊311分別對應接觸主動滾輪20之多個凹槽211。當致動件40於第二模式時,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同樣可帶動被動滾輪30移動遠離主動滾輪20,而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分離。
在一些實施例中,當致動件40於第一模式時,連動部件41亦可進行線性運動以帶動被動滾輪30移動接近主動滾輪20。如圖14與圖15所示,在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4之致動件40a包括連動部件41a與驅動部件45a,連動部件41a連接於驅動部件45a與被動滾輪30之間,且連動部件41a可滑移地設置於固定座70上。在此,連動部件41a為一長桿且包括彼此相對的驅動端411a與受動端412a,驅動端411a頂抵於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並具有一導引斜面4113。驅動部件45a包括電動馬達46與擺桿49,其中擺桿49連接於電動馬達46的旋轉軸,且擺桿49抵靠於連動部件41a的受動端412a。藉此,當致動件40a於第一模式時,電動馬達46可驅動擺桿49推動連動部件41a的受動端412a,使連動部件41a相對於基座10進行線性滑移運動,此時,連動部件41a的驅動端411a即可經由導引斜面4113抵壓被動滾輪30的第二轉軸34,使被動滾輪30能夠朝主動滾輪20移動接近。當致動件40a於第二模式時,前述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同樣可帶動被動滾輪30移動遠離主動滾輪20,而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分離,且被動滾輪30可帶動連動部件41a滑移復位。
再如圖14與圖1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致動件40a更具有一復位件43,例如復位件43可為彈簧、彈片或橡膠等彈性體,且復位件43頂抵於基座10與連動部件41a之間。當致動件40a於第一模式時,連動部件41a可壓縮復位件43蓄積彈力,當致動件40a於第二模式時,復位件43蓄積之彈力可進一步幫助連動部件41a滑移復位。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致動件40亦可透過手動的方式驅動。如圖16所示,在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中,滾輪輸入裝置5之致動件40b的驅動部件45b包括手動操控桿件47與旋轉凸輪48,手動操控桿件47連接於旋轉凸輪48,以透過手動的方式帶動旋轉凸輪48旋轉,且旋轉凸輪48抵靠於連動部件41的受動端412,構成手動操控桿件47經由旋轉凸輪48連接於受動端412。當使用者操作手動操控桿件47旋轉而使致動件40b於第一模式時,手動操控桿件47可驅動旋轉凸輪48同步轉動,以經由旋轉凸輪48帶動連動部件41驅動被動滾輪30朝主動滾輪20移動接近。當使用者操作手動操控桿件47旋轉而使致動件40於第二模式時,旋轉凸輪48可釋放連動部件41,使第一磁性件25與第二磁性件35之間的磁斥力帶動被動滾輪30移動遠離主動滾輪20,而使第一限位結構21與第二限位結構31彼此分離。
雖然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已經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皆應涵蓋於本發明的範疇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2,3,4,5:滾輪輸入裝置
10:基座
101:容置槽
11:第一側壁
111:第一樞接部
12:第二側壁
121:第二樞接部
122:補強凸肋
20,20’:主動滾輪
21,21’:第一限位結構
211:凹槽
212:凹弧面
215:凸塊
22:內凹部
23:第一連軸部
24:第一轉軸
241:第一區段
242:中間區段
243:第二區段
25:第一磁性件
30,30’:被動滾輪
31,31’:第二限位結構
311:凸塊
312:凸弧面
315:凹槽
33:第二連軸部
34:第二轉軸
35:第二磁性件
36:第四磁性件
40,40a,40b:致動件
41,41a:連動部件
411,411a:驅動端
4111:凸部
4112:弧曲面
4113:導引斜面
412,412a:受動端
413:樞接部
42:第三磁性件
43:復位件
45,45a,45b:驅動部件
46:電動馬達
47:手動操控桿件
48:旋轉凸輪
49:擺桿
50:金屬齒輪
51:本體
52:齒部
55:磁性體
60:編碼器
61:齒盤
62:環狀齒部
65:彈性件
70:固定座
80:滾動感測模組
81:磁鐵
82:霍爾感測器
[圖1]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 [圖2]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另一實施例之應用示意圖。 [圖3]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一實施例之立體圖。 [圖4]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分解立體圖。 [圖5]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一實施例之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6]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二實施例之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7] 係本發明致動件於第一模式之剖視圖。 [圖8] 係本發明致動件於第一模式之另一剖視圖。 [圖9] 係本發明致動件於第二模式之剖視圖。 [圖10] 係本發明致動件於第二模式之另一剖視圖。 [圖11]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三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12]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四實施例之剖視圖。 [圖13]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四實施例之作動圖。 [圖14]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五實施例之側視圖。 [圖15]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五實施例之作動圖。 [圖16] 係本發明滾輪輸入裝置第六實施例之局部立體圖。
10:基座
101:容置槽
11:第一側壁
111:第一樞接部
12:第二側壁
121:第二樞接部
122:補強凸肋
20:主動滾輪
21:第一限位結構
23:第一連軸部
25:第一磁性件
30:被動滾輪
31:第二限位結構
34:第二轉軸
35:第二磁性件
40:致動件
41:連動部件
411:驅動端
412:受動端
413:樞接部
46:電動馬達
48:旋轉凸輪
50:金屬齒輪
51:本體
52:齒部
55:磁性體
70:固定座
80:滾動感測模組
82:霍爾感測器

Claims (20)

  1. 種滾輪輸入裝置,包括:一基座;一主動滾輪,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該主動滾輪包括一第一限位結構與一第一磁性件,該第一磁性件具有一第一磁極;一被動滾輪,可轉動地設置於該基座上,該被動滾輪包括一第二限位結構與一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具有一第二磁極,該第一磁性件與該第二磁性件彼此相鄰,且該第一磁極與該第二磁極互為同名極而具有一磁斥力;以及一致動件,可選擇性地切換於一第一模式或一第二模式;該致動件於該第一模式時,該致動件驅動該被動滾輪移動接近該主動滾輪,使該第一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結構彼此組接,而使該主動滾輪與該被動滾輪能同步轉動;該致動件於該第二模式時,該致動件釋放該被動滾輪,使該磁斥力帶動該被動滾輪移動遠離該主動滾輪,而使該第一限位結構與該第二限位結構彼此分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結構包括複數個凹槽,該些凹槽環繞該主動滾輪的軸心設置,該第二限位結構包括複數個凸塊,該些凸塊環繞該被動滾輪的軸心設置,該致動件於該第一模式時,該些凸塊分別位於該些凹槽內。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限位結構包括複數個凸塊,該些凸塊環繞該主動滾輪的軸心設置,該第二限位結 構包括複數個凹槽,該些凹槽環繞該被動滾輪的軸心設置,該致動件於該第一模式時,該些凸塊分別位於該些凹槽內。
  4. 如請求項2或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各該凸塊具有一凸弧面,各該凹槽具有一凹弧面。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更包括一金屬齒輪與一磁性體,該金屬齒輪與該被動滾輪彼此同軸連接,該金屬齒輪包括一本體與複數個齒部,該些齒部環狀排列於該本體的周圍,該磁性體固定於該基座一側並鄰近於該金屬齒輪的周圍,且各該齒部與該磁性體能彼此磁性吸引。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更包括一齒盤與一彈性件,該齒盤與該被動滾輪彼此同軸連接,該齒盤具有一環狀齒部,該彈性件彈性頂抵於該環狀齒部。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主動滾輪的一側設有一內凹部,該被動滾輪位於該內凹部中。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主動滾輪的軸心設有一第一連軸部,該被動滾輪的軸心設有一第二連軸部,該第一連軸部可滑移地連接於該第二連軸部。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連軸部為一軸桿,該第二連軸部為一軸套。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基座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側壁與一第二側壁,該第一側壁設有一第一樞接部,該第二側壁設有一第二樞接部,該主動滾輪的軸心設有一第一轉軸,該 第一轉軸樞設於該第一樞接部,該被動滾輪的軸心設有一第二轉軸,該第二轉軸樞設於該第二樞接部。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二側壁更設有一補強凸肋,該補強凸肋支撐於該第二轉軸下方。
  12.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第一轉軸具有一第一區段、一中間區段及一第二區段,該中間區段連接於該第一區段與該第二區段之間,且該中間區段位於該第一樞接部內,該第一區段的直徑與該第二區段的直徑分別大於該中間區段的直徑。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致動件包括一連動部件與一驅動部件,該連動部件連接於該驅動部件與該被動滾輪之間,該連動部件包括一驅動端,該致動件於該第一模式時,該驅動部件驅動該連動部件相對於該基座進行一相對運動,使該驅動端帶動該被動滾輪移動接近該主動滾輪。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相對運動為一旋轉運動或一線性運動。
  15.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驅動端頂抵於該被動滾輪。
  16. 如請求項15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驅動端具有一凸部,該凸部具有一弧曲面,該弧曲面頂抵於該被動滾輪。
  17.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驅動端設有一第三磁性件,該被動滾輪設有一第四磁性件,該第三磁性件與該第四 磁性件彼此相鄰,且該第三磁性件的磁極與該第四磁性件的磁極互為同名極。
  18.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連動部件包括相對於該驅動端之一受動端,該驅動部件包括一電動馬達,該電動馬達連接於該受動端。
  19. 如請求項13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連動部件包括相對於該驅動端之一受動端,該驅動部件包括一手動操控桿件,該手動操控桿件連接於該受動端。
  20. 如請求項18或19所述之滾輪輸入裝置,其中該驅動部件包括一旋轉凸輪,該旋轉凸輪抵靠於該受動端。
TW111127442A 2022-07-21 2022-07-21 滾輪輸入裝置 TWI81449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7442A TWI814497B (zh) 2022-07-21 2022-07-21 滾輪輸入裝置
US18/331,259 US20240028140A1 (en) 2022-07-21 2023-06-08 Roller input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7442A TWI814497B (zh) 2022-07-21 2022-07-21 滾輪輸入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4497B true TWI814497B (zh) 2023-09-01
TW202405628A TW202405628A (zh) 2024-02-01

Family

ID=889658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7442A TWI814497B (zh) 2022-07-21 2022-07-21 滾輪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28140A1 (zh)
TW (1) TWI814497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6545A (en) * 2005-04-01 2006-10-16 Kye Systems Corp Multi-axial moving roller wheel set
TWI683207B (zh) * 2018-12-25 2020-01-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輸入裝置
CN111381699A (zh) * 2018-12-28 2020-07-07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滚轮输入装置
TWI740441B (zh) * 2020-04-01 2021-09-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裝置及其滾輪模組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636545A (en) * 2005-04-01 2006-10-16 Kye Systems Corp Multi-axial moving roller wheel set
TWI683207B (zh) * 2018-12-25 2020-01-2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滾輪輸入裝置
CN111381699A (zh) * 2018-12-28 2020-07-07 群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滚轮输入装置
TWI740441B (zh) * 2020-04-01 2021-09-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滑鼠裝置及其滾輪模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28140A1 (en) 2024-01-25
TW202405628A (zh)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26425B2 (ja) 回転入力装置
US5717423A (en)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CN1934370B (zh) 磁驱动的运动控制装置以及相关的系统和方法
US20070188454A1 (en) Magnetic ratchet for input device roller
TWI740441B (zh) 滑鼠裝置及其滾輪模組
TW202024849A (zh) 滾輪輸入裝置
US20090278638A1 (en) Control Device Comprising Means for Indexing the Position of the Control Means
TWI814497B (zh) 滾輪輸入裝置
US6877391B2 (en) Gear change device
JP5679093B1 (ja) 復帰機構、加速機構、発電装置、発信装置、およびスイッチ装置
WO2024021681A1 (zh) 力反馈装置
US20100194503A1 (en) Magnetic actuation mechanism
JP2007257281A (ja) 操作ダイヤルにおけるクリック機構
CN117519496A (zh) 滚轮输入装置
CN217761502U (zh) 比例阀
CN113495637B (zh) 鼠标装置及应用于鼠标装置的滚轮模块
EP3258474B1 (en) Switch device
JP2002140160A (ja) トラックボール装置
CN111381699B (zh) 滚轮输入装置
TW202403515A (zh) 滾輪模組
CN117435068A (zh) 滚轮模块
CN219904486U (zh) 握把和营地车
TWI817827B (zh) 滑鼠裝置
CN111083251B (zh) 滑动助力装置
JPH0989065A (ja) トラクションドライブ変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