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5063B -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 Google Patents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5063B
TWI795063B TW110141433A TW110141433A TWI795063B TW I795063 B TWI795063 B TW I795063B TW 110141433 A TW110141433 A TW 110141433A TW 110141433 A TW110141433 A TW 110141433A TW I795063 B TWI795063 B TW I79506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conductive rod
pipe
supply member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14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24291A (zh
Inventor
土岐政人
矢野紳一郎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42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42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5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506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4Rails or bus-bars constructed so that the counterparts can be connected thereto at any point along their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1/00Non-rotary current collectors for maintaining contact between moving and stationary parts of an electr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dc mains or dc distribu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irect Current Feeding And Distribution (AREA)
  • Tables And Desk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al Shape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課題係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及第二導電棒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供電構件(4)具有可分別與DC管槽(3)之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連接的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並且與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藉由與供電構件(4)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供電構件(4)連接至DC管槽(3)之另一個端部。供電構件(4)具備與第一接觸件(44A)電性連接,並可連接直流電源部之正極側的電線的第一端子、及與第二接觸件(44B)電性連接,並可連接直流電源部之負極側的電線的第二端子。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極性顯示部,其顯示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的極性。

Description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更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用於向裝設至DC管槽之電力接收裝置供給直流電力的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專利文獻1係揭露一種配線管槽系統,具備將用於供給交流電力之一對導體(第一導電棒及第二導電棒)加以收納的配線管槽(DC管槽)。配線管槽系統係對於和配線管槽連接之電器設備供給交流電力。 近年來,有欲經由配線管槽而向電器設備供給直流電力這樣的需求,此情況下,必須以正確的極性對配線管槽所具備之一對導體施加直流電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200499號公報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及第二導電棒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DC管槽系統包含DC管槽及供電構件。該DC管槽係將施加直流電壓之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及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加以固持。在該DC管槽中,可在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連接經由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該供電構件具有可與該第一導電棒連接之第一接觸件及可與該第二導電棒連接之第二接觸件,並且與該長度方向上之該DC管槽的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藉由與該供電構件之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該供電構件連接至該DC管槽之該另一個端部。該供電構件包含: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固持該第一端子及該第二端子的供電構件本體。在該第一端子中,係與該第一接觸件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輸出直流電壓的直流電源部之正極側的電線。在該第二端子中,係與該第二接觸件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該直流電源部之負極側的電線。在該供電構件本體設有極性顯示部,其顯示該第一端子及該第二端子的極性。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DC管槽系統包含DC管槽及供電構件。該DC管槽係將施加直流電壓的正極側之第一導電棒及負極側之第二導電棒加以固持。在該DC管槽中,可在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連接經由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該供電構件包含可與該第一導電棒連接之第一接觸件及可與該第二導電棒連接之第二接觸件,並且與該長度方向上之該DC管槽的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藉由與該供電構件之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該供電構件連接至該DC管槽之該另一個端部。該供電構件包含第一連接器。在該第一連接器中,可連接設於輸出直流電壓之來自直流電源部之電線的第二連接器。在該第二連接器連接於該第一連接器的狀態下,從該直流電源部向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施加直流電壓。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DC管槽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DC管槽。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供電構件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供電構件。
本發明之一態樣的電力供給系統包含上述DC管槽系統及直流電源部。該直流電源部係將從交流電源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並輸出至該供電構件。
在以下的各實施態樣中,參照圖面說明本發明之DC管槽系統、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DC管槽及供電構件、以及電力供給系統。然而,以下的各實施態樣僅為本發明之各式各樣的實施態樣之一部分。以下的各實施態樣只要能達成本發明之目的,可因應設計等而進行各種變更。又,在以下的各實施態樣中說明之各圖係示意圖,圖中的各構成元件之大小及厚度各自的比例並不一定反映實際的尺寸比例。又,以下的各實施態樣(包含變形例)亦可適當組合而實現。
(實施態樣1) (概要) 如圖1所示,本實施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包含DC管槽3及供電構件(所謂的饋電(Feed-In))4。
DC管槽3係將施加直流電壓的正極側之第一導電棒32A及負極側之第二導電棒32B加以固持。在DC管槽3中,電力接收裝置5(參照圖14)可連接於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電力接收裝置5係經由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裝置。
如圖3所示,供電構件4包含可與第一導電棒32A連接的第一接觸件44A、及可與第二導電棒32B連接的第二接觸件44B。供電構件4係與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
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另一個端部(與連接供電構件4之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例如突起部35)。連接阻斷構造(突起部35)係藉由與供電構件4的至少一部分(例如設於供電構件本體42的突起部45)接觸,而阻斷供電構件4連接至DC管槽3的另一個端部。
如圖8所示,供電構件4包含第一端子43A、第二端子43B及供電構件本體42。第一端子43A係與第一接觸件44A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輸出直流電壓的直流電源部PE1(參照圖14)之正極側的電線W1。第二端子43B係與第二接觸件44B電性連接,並可連接直流電源部PE1之負極側的電線W2。供電構件本體42係固持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極性顯示部(符號M1、M2),其顯示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的極性。
又,在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總稱而記載為導電棒32。又,有時會將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總稱而記載為接觸件44。
與DC管槽3連接之電力接收裝置5包含配接器5A(參照圖6、圖11~圖14)。配接器5A具有可連接設於電器設備94之電線之連接器95的連接器。若將配接器5A連接至DC管槽3,則配接器5A會經由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而接收直流電壓的供給。又,若將設於電器設備94之電線的連接器95連接至配接器5A的連接器,則會從DC管槽3經由配接器5A向電器設備94供給直流電壓。電器設備94的種類並未特別限定。電器設備94就一例而言可列舉:電腦終端(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終端等)、電腦終端的附屬設備(監測器、揚聲器及麥克風等)、照明設備(檯燈等)、網路相機、感測器(溫度感測器、濕度感測器及光照度感測器等)、遊戲機及空調設備(桌上型電扇等)。又,電力接收裝置5並不限定於配接器5A,亦可為電器設備94本身。藉由將電力接收裝置5亦即電器設備94連接至DC管槽3,則電器設備94可從DC管槽3接收直流電壓的供給。又,所謂將電力接收裝置5連接至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係包含當配置於在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之長度方向上延續之安裝區域中的任意位置之狀態下,會與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電性連接。
由於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極性顯示部(符號M1、M2),因此在將直流電源部PE1之電線W1、W2分別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時,可降低將「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之電線的極性」誤接之可能性。又,由於在DC管槽3中於長邊方向上的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因此可降低將供電構件4誤接至DC管槽3的另一個端部之可能性。從而,可將供電構件4確實地連接至DC管槽3的其中一個端部,並能以第一導電棒32A為正極側,第二導電棒32B為負極側的方式,向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從而,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之可能性。
此處,DC管槽系統100係包含DC管槽3及供電構件4。換言之,DC管槽3係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適用)之DC管槽。又,供電構件4係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適用)之供電構件。
又,DC管槽系統100與直流電源部PE1一起構成電力供給系統PS1。直流電源部PE1係將從交流電源91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再輸出至供電構件4。
電力供給系統PS1由於具備有上述DC管槽系統100,故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又,本實施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除了上述DC管槽3之外,更包含管槽固定具F1(圖9)。管槽固定具F1包含:固持DC管槽3的第一固定部1、及固定於日常用具(桌台7)的第二固定部2。
藉此,在本實施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可經由管槽固定具F1而將DC管槽3固定於日常用具。又,藉由將電器設備94的連接器95(或是,連接於電器設備94的電纜之連接器)連接至配接器5A,可從DC管槽3向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因此,和從電源插座向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的情況相比,或是和從分配電源插座之電力的電源分接頭向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的情況相比,可簡化日常用具周圍之電線的佈線。亦即,可降低在日常用具的周圍混入電器設備94之電線等,而造成電線雜亂的可能性,以簡化日常用具周圍的電線。
此處,固定DC管槽系統100的日常用具,係在住宅或是非住宅中使用的家具及設備等器具的總稱。日常用具之一例為作為載置物品之平台而使用的桌台、工作台及作業台等。日常用具之另一例為棚架、箱子、梳妝台、床、白板、螢幕、隔板及長椅等。以下,係以將DC管槽系統100固定於作為日常用具之桌台7而使用之情況為例進行說明。如圖9所示,桌台7包含俯視觀察為長方形的頂板71、兩個腳部72及兩個支撐台73。在以下說明中,係將與DC管槽3之長邊方向平行的方向設為左右方向。又,將與「對DC管槽3裝卸電力接收裝置5之方向」平行的方向設為前後方向,並將分別與左右方向及前後方向直交的方向設為上下方向。又,將DC管槽3中裝設配接器5A之側設為前側,並在從前側觀察DC管槽3之狀態下,將DC管槽3右側之端部設為第一端31A,左側之端部設為第二端31B。然而,該等方向之界定,主旨並非限定DC管槽系統100的使用方向。又,在圖1等中的表示前後、左右、上下之箭頭僅分別為了說明而記載不涉及實體。
又,本實施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包含可固定隔板6(參照圖9)的隔板固定構造S1(參照圖11及圖12)。“隔板”亦稱為間隔壁或是屏板。隔板系統200包含DC管槽系統100及隔板6。在本實施態樣中,一個隔板系統200所具備的隔板6之個數為三個。
隔板6係固定於頂板71的上方。藉此,頂板71上方的空間係分隔成隔著隔板6的兩個空間。在一些人(以下,稱為“第一人”)坐在桌台7之一側,且另一些人(以下,稱為“第二人”)坐在與桌台7之一側為相反側的情況下,隔板6係存在於第一人與第二人之間。藉此,可抑制因第一人發出聲音、打噴嚏或是咳嗽等而飛散的飛沫,濺到第二人。同樣地,可抑制因第二人發出聲音、打噴嚏或是咳嗽等而飛散之飛沫,濺到第一人之情形。
(細節) (1)DC管槽系統 以下,更加詳細說明DC管槽系統100及與DC管槽系統100一起使用之構成。
如圖1~圖4及圖6所示,DC管槽系統100包含:兩個(在圖1及圖4中僅圖示一個)DC管槽3、兩個(在圖1及圖4中僅圖示一個)供電構件4(所謂的饋電)、及兩個(在圖6中僅圖示一個)端帽CP1。管槽固定具F1包含兩個第一固定部1及兩個第二固定部2。兩個第一固定部1係與兩個DC管槽3一對一對應。各第一固定部1係將對應之DC管槽3加以固定。兩個第二固定部2的其中一者,係分別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之長邊方向上的一端固定於桌台7,兩個第二固定部2的另一者,係分別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之長邊方向上的另一端固定於桌台7。
又,作為與DC管槽系統100一起使用之構成,包含一個以上的配接器5A(參照圖6及圖13)、三個隔板6及桌台7。
(2)桌台 如圖9所示,桌台7包含俯視觀察為長方形的頂板71、兩個腳部72及兩個支撐台73。兩個腳部72的其中一者,係從頂板71的右端附近往下突出,另一者係從頂板71的左端附近往下突出。兩個支撐台73係與兩個腳部72一對一對應。各支撐台73係連接於對應之腳部72的下端,以支撐腳部72。
(3)第一固定部 如圖10A所示,兩個第一固定部1係在前後並列並彼此結合。如圖6所示,兩個第一固定部1分別包含管槽收納部11及兩個連接突起部12。管槽收納部11與兩個連接突起部12係一體地形成。
管槽收納部11的形狀為長方體狀。管槽收納部11係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長度。兩個連接突起部12的其中一者,係從管槽收納部11的右端突出,另一者係從管槽收納部11的左端突出。管槽收納部11係將DC管槽3亦即DC管槽3的管槽本體(所謂的管槽軌道)31加以收納。又,管槽收納部11亦將供電構件4加以收納。兩個連接突起部12分別為用於將第一固定部1連接至第二固定部2的構成。此處,在分別固持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的兩個DC管槽3中,係在第一固定部1之長度方向上之一邊的端部裝設有供電構件4。如圖10A所示,本實施態樣中,在其中一個DC管槽3中,係在DC管槽3的右端亦即第一端31A連接有右端用之第一供電構件4A,在另一個DC管槽3中,係在DC管槽3的左端亦即第二端31B,連接有左端用之第二供電構件4B。亦即,供電構件4包含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與第一端31A連接的第一供電構件4A及與第二端31B連接的第二供電構件4B。
各第一固定部1包含收納凹槽130及兩個通線凹槽140。收納凹槽130係將DC管槽3及供電構件4加以收納。在通線凹槽140中,係供與DC管槽3電性連接之電線W1、W2(參照圖10A及圖10B)通過。
收納凹槽130係設於管槽收納部11。收納凹槽130係沿著管槽收納部1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而形成。收納凹槽130係分別在兩個第一固定部1中,於朝外的面形成開口。
兩個通線凹槽140係與兩個連接突起部12一對一對應。各通線凹槽140係橫跨對應之連接突起部12及管槽收納部11而設置。亦即,在第一固定部1的右端及左端分別設有通線凹槽140。各通線凹槽140係沿著管槽收納部1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而形成。通線凹槽140係分別在兩個第一固定部1中,於朝內的面形成開口。
藉由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結合,位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之右端的通線凹槽140會結合而形成一個空間(參照圖10A),並且位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之左端的通線凹槽140會結合而形成另一個空間。各通線凹槽140係與收納凹槽130連結。通過通線凹槽140的電線W1、W2係與收納於收納凹槽130的供電構件4之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參照圖8、圖10A及圖10B)電性連接。正極側的電線W1係經由第一端子43A而與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電性連接,負極側的電線W2係經由第二端子43B而與DC管槽3的第二導電棒32B電性連接。
又,如圖6所示,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具有隔板固定構造S1的一部分。亦即,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具有四個(在圖6僅圖示兩個)凹部150。四個凹部150係設於管槽收納部11。各凹部150分別設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中,管槽收納部11朝內的面。各凹部150係從管槽收納部11的上端延伸至下端而設置。
藉由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結合,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的四個凹部150會分別結合,而在兩個第一固定部1之間形成四個間隙。此四個間隙係分別相當於隔板固定構造S1。各隔板固定構造S1更詳細而言,係在上下方向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結合之構成貫通的貫通孔。
四個隔板固定構造S1係在左右方向上並列。四個隔板固定構造S1係與「屬於三個隔板6(6A、6B、6C)的四個嵌合突起部」一對一對應。在各隔板固定構造S1中係分別插入對應的嵌合突起部。藉此,各隔板6會固定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亦即DC管槽3。
(4)第二固定部 如圖6及圖9所示,兩個第二固定部2各自包含橫架部21、支柱部22及夾持機構23。橫架部21與支柱部22係一體地形成。兩個第二固定部2係用於將管槽本體31固定於日常用具(桌台7)之構成(固定構件)。更詳細而言,兩個第二固定部2係藉由與兩個第一固定部1一起使用,而將管槽本體31固定於日常用具(桌台7)。
橫架部21的形狀為方筒狀。橫架部21的軸方向係沿著左右方向。
兩個第二固定部2係與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具備於左右方向兩端的兩個連接突起部12一對一對應。在各第二固定部2的橫架部21中,係供「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所具備之兩個連接突起部12中,對應的連接突起部12」插入。再者,兩個第一固定部1係分別以螺絲固定於兩個第二固定部2。藉此,兩個第一固定部1會與兩個第二固定部2連接。亦即,兩個第一固定部1係以架設於兩個第二固定部2之間的方式,與兩個第二固定部2連接。又,兩個第一固定部1各自可從兩個第二固定部2分離。亦即,可藉由將連接兩個第一固定部1與兩個第二固定部2的螺絲取下,並將各連接突起部12從橫架部21取出,而將兩個第一固定部1分別從兩個第二固定部2分離。
支柱部22的形狀為圓筒狀。支柱部22的軸方向係沿著上下方向。橫架部21係從支柱部22的上端往左右方向突出。橫架部21的內部空間係與支柱部22的內部空間連結,而形成一個內部空間SP1(參照圖10A)。在內部空間SP1中,係供「分別連接至兩個供電構件4的兩條總計四條電線W1、W2」通過。亦即,第二固定部2(固定構件)具有供「分別與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參照圖1)電性連接之電線W1、W2」通過的內部空間SP1。
支柱部22具有通線孔220。通線孔220係設於支柱部22的側面。電線W1、W2係從內部空間SP1通過通線孔220而退出至外部。
夾持機構23係藉由夾住桌台7(日常用具)之一部分(例如頂板71)而固定於桌台7(日常用具)。更詳細而言,兩個第二固定部2中的其中一個係夾住頂板71之長度方向的一端,兩個第二固定部2中的另一個係夾住頂板71之長度方向的另一端。藉此,將DC管槽系統100固定於桌台7(日常用具)。
夾持機構23包含:可動部231、基座232及操作部233。
基座232係與支柱部22一體地形成。基座232係從支柱部22的下端往左右方向突出。
可動部231係配置於基座232之上。可動部231的一部分係配置於支柱部22之通線孔220的內側。
操作部233係接受用於使可動部231上下移動的操作。操作部233為桿片,作業者藉由轉動操作部233,而使可動部231上下移動。
以下,說明使用夾持機構23將DC管槽系統100固定於桌台7的步驟。如圖9所示,桌台7之頂板71的一部分(左端或是右端)係插入至通線孔220。藉此,頂板71的一部分(左端或是右端)係配置於支柱部22與可動部231之間。作業者係轉動操作部233,而使可動部231往上移動。藉此,頂板71的一部分(左端或是右端)會被夾在支柱部22與可動部231之間。藉由使用兩個第二固定部2各自的夾持機構23夾住頂板71的左端及右端,而將DC管槽系統100固定於桌台7。
又,因為存在支柱部22,故可在DC管槽系統100的兩個第一固定部1與桌台7的頂板71之間確保間隙G1(參照圖9)。亦即,可在固定於兩個第一固定部1的兩個管槽本體31與頂板71之間,確保間隙G1。換言之,第二固定部2(固定構件)包含在兩個管槽本體31與桌台7(日常用具)之間隔著間隙G1而支撐兩個管槽本體31的支柱部22。
在本發明中,所謂在管槽本體31與桌台7(日常用具)之間具有間隙,係包含如本實施態樣般,在管槽本體31與桌台7之間具有既定構件(第一固定部1之一部分),且具有從既定構件之底面延伸至桌台7之頂面之間隙G1這樣的情況。又,在本發明中,所謂在管槽本體31與桌台7(日常用具)之間具有間隙,亦包含具有從管槽本體31之底面延伸至桌台7之頂面之間隙這樣的情況。
藉由穿過間隙G1,可隔著隔板6傳遞文件等物品。又,亦可在桌台7的頂板71中於第一固定部1下方的部位設置開口部。開口部係用於從頂板71下方取出供給交流電力之電線的構成。使用者可將手伸入間隙G1,而通過開口部取出電線。
(5)DC管槽 如圖1~圖4、圖6及圖13所示,兩個DC管槽3各自包含:管槽本體31、及兩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管槽本體31包含:金屬製的第一軌道311、及兩個合成樹脂製的第二軌道312。
兩個DC管槽3係與兩個第一固定部1一對一對應。各DC管槽3係收納於對應的第一固定部1之收納凹槽130。因此,兩個DC管槽3係隔著隔板6而配置於前後方向的兩側。亦即,DC管槽系統100包含複數(兩個)DC管槽3,複數DC管槽3包含隔著隔板6而配置於兩側的兩個DC管槽3。藉此,在本實施態樣中,可隔著隔板6而對配置於兩側的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
又,上述兩個DC管槽3在複數DC管槽3固定於第一固定部1且由第二固定部2固定於日常用具(桌台7)的狀態下,係在與水平面平行的既定方向(前後方向)上互相位於相反側。換言之,上述兩個DC管槽3係在前後方向上並列。
第一軌道311的形狀為方筒狀。第一軌道311的軸方向(長度方向)係沿著左右方向。第一軌道311包含凹部3110。凹部3110係沿著管槽本體3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而形成。更詳細而言,凹部3110係橫跨管槽本體31之長度方向的兩端而形成。在凹部3110中收納有兩個導電棒32。
凹部3110係在與隔板6之表面平行的面上形成開口。更詳細而言,在兩個DC管槽3中,凹部3110係分別在與兩個DC管槽3彼此相向之面為相反側的面(朝外的面)上形成開口。又,在兩個DC管槽3中,係分別將凹部3110形成開口的面稱為前面。又,分別將兩個DC管槽3從前側觀察時成為右端之端部稱為第一端31A,成為左端之端部稱為第二端31B。
如圖1、圖2A、圖2B及圖13所示,第一軌道311更包含兩個嵌合部3111及兩個安裝凹槽3112。
兩個嵌合部3111分別為凹槽。兩個嵌合部3111係設於凹部3110的內面。兩個嵌合部3111係沿著管槽本體3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而形成。更詳細而言,兩個嵌合部3111係橫跨管槽本體31的整個長度方向而形成。兩個嵌合部3111係與配接器5A嵌合。藉此,將配接器5A裝設於DC管槽3。亦即,管槽本體31包含用於裝設配接器5A的配接器安裝部(兩個嵌合部3111)。關於將配接器5A裝設於DC管槽3的步驟會在之後敘述。
兩個安裝凹槽3112係設於凹部3110的內面。在兩個嵌合部3111與兩個安裝凹槽3112中,兩個嵌合部3111係設於較靠近凹部3110之開口部。兩個安裝凹槽3112係沿著管槽本體31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而形成。更詳細而言,兩個安裝凹槽3112係橫跨管槽本體31的整個長度方向而形成。
兩個安裝凹槽3112係與兩個第二軌道312一對一對應。在各安裝凹槽3112中嵌入有對應的第二軌道312。藉此,將兩個第二軌道312裝設於第一軌道311。第一軌道311具有用於抑制兩個第二軌道312之脫落的兩個突起部3113(參照圖13)。
又,第一軌道311更包含限制部3114(參照圖13)。限制部3114為突起部。限制部3114(參照圖13)係設於第一軌道311的底部。限制部3114係插入至配接器5A的限制部55(凹部)。
兩個第二軌道312各自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長度。第二軌道312,例如由PTC(Polyvinyl Chloride,聚氯乙烯)等合成樹脂形成。在與左右方向直交之剖面中的第二軌道312之形狀為U字形。第二軌道312在其內側固持有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或是第二導電棒32B)。
兩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或是第二導電棒32B)各自在左右方向上具有長度。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各自係從管槽本體31的右端橫跨至左端而設置。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各自係經由供電構件4而與對應的電線W1、W2(參照圖7、圖8及圖10A)電性連接。在本實施態樣中,第一導電棒32A係與正極側的電線W1電性連接,第二導電棒32B係與負極側的電線W2電性連接,以向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供給直流電力。
管槽本體31中,係在長邊方向上的第一端(例如右端)31A及第二端(例如左端)31B設有與供電構件4嵌合的嵌合部分。為此,在管槽本體31中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將可安裝供電構件4的端部限制於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之其中任一者。在本實施態樣中,連接阻斷構造包含設於管槽本體31之內面的突起部35。突起部35係在管槽本體31的凹部3110中,設於後壁的底部。突起部35係橫跨管槽本體31的整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而設置。亦即,在DC管槽3中,係在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的整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上,設有連接阻斷構造(突起部35)。
藉此,如圖2A及圖2B所示,從長度方向觀察DC管槽3時,供電構件4所嵌合的DC管槽3之嵌合部分(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的形狀,會相對於在既定方向上的DC管槽3之中心線L1而成為非對稱的形狀。既定方向係分別與電力接收裝置5(配接器5A等)安裝至DC管槽3的方向(前後方向)及長度方向(左右方向)直交的方向(上下方向)。
在管槽本體31中設有突起部35作為連接阻斷構造,突起部35係橫跨管槽本體31的整個長度方向而設置。從而,若欲將可與第一端31A連接之第一供電構件4A連接至第二端31B,則第一供電構件4A的供電構件本體42會受到位於第二端31B之突起部35干擾,因此第一供電構件4A往第二端31B的連接會被阻斷。又,若欲將可與第二端31B連接之第二供電構件4B連接至第一端31A,則第二供電構件4B的供電構件本體42會受到位於第一端31A的突起部35干擾,因此第二供電構件4B往第一端31A的連接會被阻斷。亦即,連接阻斷構造(突起部35)會阻斷第一供電構件4A往第二端31B的連接,並阻斷第二供電構件4B往第一端31A的連接。因此,具有以下優點:可阻斷供電構件4連接至「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與允許連接該供電構件4之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的情形,並可使供電構件4的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分別確實地連接至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
又,由於在管槽本體31中於整個長度方向上設有連接阻斷構造亦即突起部35,因此即使在配合裝設DC管槽3的日常用具之尺寸而以任意長度切斷管槽本體31的情況下,亦可將管槽本體31的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之形狀形成為相同形狀。
(6)供電構件及端帽 如圖6所示,兩個供電構件4係與兩個DC管槽3一對一對應。兩個端帽CP1係與兩個DC管槽3一對一對應。在各DC管槽3的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的其中一者裝設有對應之供電構件4,在另一者裝設有對應之端帽CP1。
如上所述,供電構件4僅可安裝於DC管槽3之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的任一者。亦即,供電構件4包含:與管槽本體31之第一端31A連接的第一供電構件4A、及與管槽本體31之第二端31B連接的第二供電構件4B。又,在一個DC管槽3中僅需連接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的其中一者即可。
供電構件4(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係用於使DC管槽3的兩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與分別對應之電線W1、W2(參照圖8及圖10A)電性連接的構成。亦即,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係經由供電構件4而與對應之電線W1、W2電性連接。以下,參照圖8,說明以第二供電構件4B為例的供電構件4之構成。又,由於第一供電構件4A之構成除了突起部45A、45B以外係與第二供電構件4B相同,因此省略第一供電構件4A的說明。
供電構件4(第二供電構件4B)包含外箱41、供電構件本體42及兩個端子43。
外箱41的形狀為長方體狀。外箱41係收納供電構件本體42。供電構件本體42包含第一插孔塊421及第二插孔塊422。藉由將第一插孔塊421與第二插孔塊422結合,而構成一個箱狀的構件(供電構件本體42)。
供電構件本體42係收納兩個端子43。又,供電構件本體42具有供兩條電線W1、W2插入的兩個入線孔423。兩個入線孔423係設於第一插孔塊421。
兩個端子43包含與直流電源之正極側的電線W1連接的第一端子43A、及與直流電源之負極側的電線W2連接的第二端子43B。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一端子43A一體地設置,第二接觸件44B與第二端子43B一體地設置。兩個端子43(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各自具有彈簧431及端子部432(參照圖10B)。彈簧431與端子部432的組合係構成速接端子。亦即,兩個端子43各自具有速接端子。
彈簧431係藉由對金屬板實施彎曲加工等而形成。端子部432係由金屬板構成,並形成為板狀。端子部432係與彈簧431相向。兩個端子43(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係與兩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一對一對應。各端子43的端子部432係與對應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電性連接。亦即,第一端子43A包含由端子部432構成的第一接觸件44A,第二端子43B包含由端子部432構成的第二接觸件44B。
如圖10A及圖10B所示,通過入線孔423而插入至供電構件本體42內部的電線W1、W2各自係被夾在彈簧431與端子部432之間。藉此,電線W1、W2各自係分別與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電性連接,並且被固持於彈簧431與端子部432之間。
如上所述,供電構件4僅可連接至DC管槽3之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的任一者。
在供電構件4的供電構件本體42中,為了阻斷連接至DC管槽3的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與可連接供電構件4之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而設有與DC管槽3之突起部35互相干擾的突起部45。以下,有時係將第一供電構件4A之設於供電構件本體42的突起部45記載為突起部45A,將第二供電構件4B之設於供電構件本體42的突起部45記載為突起部45B。
在可與DC管槽3之第二端31B連接的第二供電構件4B之供電構件本體42中,係在「若欲將供電構件本體42插入至第一端31A便會與突起部35互相干擾的位置」設有突起部45B(參照圖4)。由於突起部45B係在上下方向上設於與突起部35相反之一側(在與DC管槽3之第二端31B連接之狀態下的上側),因此在將供電構件本體42插入至第二端31B時並不會與突起部35互相干擾。從而,第二供電構件4B僅能與DC管槽3的第二端31B連接,對於DC管槽3而言,可抑制裝設至與允許連接之一側為相反側之情形。
又,在可與DC管槽3之第一端31A連接的第一供電構件4A之供電構件本體42中,係在「若欲將供電構件本體42插入至第二端31B便會與突起部35互相干擾的位置」設有突起部45A(參照圖1)。由於突起部45A係在上下方向上設於與突起部35相反之一側(在與DC管槽3之第一端31A連接之狀態下的上側),因此在將供電構件本體42插入第一端31A時並不會與突起部35互相干擾。從而,第一供電構件4A僅能與DC管槽3的第一端31A連接,對DC管槽3而言,可抑制裝設至與允許連接之一側為反對側之情形。
又,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符號M1、M2作為極性顯示部,其表示「與兩個端子43(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連接的電線W1、W2之極性」。符號M1、M2係在供電構件本體42的表面中,設於分別與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對應之入線孔423的附近。符號M1、M2係以樹脂成形、刻印、印刷、塗布、貼附印刷有符號M1、M2之貼紙或銘牌等適當的方法設於供電構件本體42。由於在供電構件本體42的表面設有極性顯示部(符號M1、M2),故具有在將電線W1、W2分別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時,較不易發生極性誤接這樣的優點。
(7)隔板 以下,參照圖9說明隔板6。以下,有時會將三個隔板6加以區別,分別稱為隔板6A、6B、6C。對於三個隔板6所共通之構成係賦予同一符號,並適當省略重複之說明。三個隔板6中,隔板6A位於最右邊,隔板6C位於最左邊,隔板6B位於隔板6A與隔板6C之間。
隔板6A~6C包含具有透光性之板狀的隔板本體61。隔板6的材質例如為丙烯酸樹脂。在隔板本體61的底部,設有插入至隔板固定構造S1(貫通孔)的嵌合突起部。
三個隔板6的嵌合突起部係插入至分別對應的隔板固定構造S1(貫通孔)。藉此,將各隔板6固定於DC管槽系統100。亦即,隔板固定構造S1係與隔板6嵌合的構造。又,藉由將嵌合突起部從隔板固定構造S1拔出,可將各隔板6從DC管槽系統100取下。亦即,隔板固定構造S1係可裝卸地固定隔板6。
(8)配接器 如圖9及圖10A所示,隔著隔板6而在前後方向的兩側各配置一個第一固定部1,在各第一固定部1中收納有DC管槽3。配接器5A可分別安裝至該等兩個DC管槽3。
如圖11~圖13所示,配接器5A包含:殼體51、解除操作部52、安裝突起部53、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及收納於殼體51的彈簧。
殼體51的形狀為長方體狀。殼體51包含第一插入口511及第二插入口512。第一插入口511係作為連接器95(參照圖14)之USB Type-A插頭的插入口。第二插入口512係作為連接器95之USB Type-C插頭的插入口。亦即,第一插入口511與第二插入口512規格不同。第一插入口511與第二插入口512大小不同。
在將配接器5A裝設於DC管槽3時,第一插入口511及第二插入口512係設於朝向與DC管槽3為相反側的面(連接器裝設面501)。在將配接器5A裝設於DC管槽3時,第一插入口511及第二插入口512係上下並列。
解除操作部52係固持於殼體51。解除操作部52可藉由施加力量,而往既定方向移動。收納於殼體51的彈簧之恢復力會作用於解除操作部52。因此,在未對於解除操作部52施加力量時,解除操作部52的前端部(爪部520)係成為從殼體51往與連接器裝設面501側為相反側突出的狀態。
安裝突起部53包含軸部531及兩個肋部532。軸部531係從殼體51往與連接器裝設面501側為相反側突出。兩個肋部532係從軸部531的側面突出。兩個肋部532係彼此往相反方向突出。
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係從殼體51往與連接器裝設面501側為相反側突出。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各自的前端部呈彎曲。
配接器5A具有限制部55。限制部55係形成於配接器5A之表面(與DC管槽3相向的面)的凹部。在將配接器5A裝設於管槽本體31時,管槽本體31的限制部3114(突起部)會插入至限制部55。若配接器5A的方向為錯誤之方向(亦即,與圖11所示之方向上下顛倒的方向),由於限制部3114會與配接器5A互相干擾,因此無法將配接器5A裝設至管槽本體31。亦即,限制部55、3114係限制將配接器5A裝設至管槽本體31時的配接器5A之方向。藉此,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中,正極側的電力接收端子54會與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連接,負極側的電力接收端子54會與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連接。
配接器5A更包含電壓轉換器。電壓轉換器係將由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接收到的直流電壓,轉換成所期望之電壓值的直流電壓。從第一插入口511及第二插入口512輸出以電壓轉換器將電壓值轉換後的直流電壓。經由包含「與第一插入口511或是第二插入口512連接之連接器95」的電纜,而將直流電壓施加至電器設備94(參照圖14)。
以下,說明將配接器5A裝設至DC管槽3的步驟。
在圖12及圖13所示之殼體51的方向中,兩個肋部532係在上下方向上並列。
如圖11所示,作業者首先以使兩個肋部532之並列方向沿著管槽本體31之長度方向(左右方向)的方式,固持配接器5A。在此狀態下,兩個肋部532並不會對管槽本體31造成干擾,可將安裝突起部53插入至管槽本體31的凹部3110。解除操作部52係藉由與第一固定部1的壓接,而往連接器裝設面501側移動。
如圖11所示,在將安裝突起部53插入至凹部3110後,如圖12及圖13所示,作業者係使配接器5A往右旋轉90度。如此一來,如圖13所示,兩個肋部532會插入至兩個嵌合部3111。藉此,配接器5A之前後方向的移動會受到限制。又,如圖12所示,由於藉由將解除操作部52的爪部520插入至管槽本體31的凹部3110,而限制殼體51的旋轉,故會將配接器5A保持在裝設於DC管槽3的狀態。又,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係與分別對應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接觸,藉此與對應的導電棒32電性連接。
藉由以上的步驟,將配接器5A裝設至DC管槽3。配接器5A可在設有凹部3110之區域(安裝區域)中的任意位置上,安裝至DC管槽3,並且可與導電棒32電性連接。
又,在本實施態樣中,並未設置將裝設於DC管槽3之配接器5A的左右方向之移動加以限制的構成。因此,配接器5A可在裝設於DC管槽3的狀態下往左右方向移動。然而,為了抑制因配接器5A往左右方向移動而造成的兩個電力接收端子54之磨損,DC管槽系統100亦可包含將裝設於DC管槽3之配接器5A的左右方向之移動加以限制的構成。
接著,說明將配接器5A從DC管槽3取下的步驟。若作業者對於解除操作部52施加往連接器裝設面501側的力,則解除操作部52會移動,爪部520會從凹部3110移出。藉此,殼體51的旋轉限制會被解除。作業者藉由使殼體51往左旋轉90度,而使兩個肋部532從兩個嵌合部3111移出。藉由以上的步驟,將配接器5A從DC管槽3取下。
(9)電力供給系統 接著,參照圖14說明向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之系統(包含DC管槽系統100)的構成之一例。
在電器設備94的使用場所之設施中,設有交換式集線器92及分離器93。交換式集線器92係與交流電源91電性連接。交流電源91係向交換式集線器92供給交流電力。交流電源91例如為市電或是分散型電源。
交換式集線器92係與PoE(Power over Ethernet,乙太網路供電)對應的PoE交換式集線器,並具備有直流電源部921。直流電源部921係將從交流電源91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既定電壓值的直流電壓,並輸出至分離器93。交換式集線器92係經由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路)電纜而與分離器93電性連接。又,交換式集線器92亦可和與PoE對應之設備電性連接。與PoE對應之設備例如為電腦終端、網路相機、IP(Internet Protocol,網際網路協定)電話及無線基地台等。交換式集線器92可在和「與交換式集線器92電性連接的設備」之間,進行具備有資料及電力(直流電力)之PoE訊號的傳遞接收。
分離器93係與PoE對應的PoE分離器,並具備有直流電源部931。直流電源部931係將從交換式集線器92輸入之直流電壓轉換成既定電壓值的直流電壓,並輸出至DC管槽3。分離器93係將從交換式集線器92接收到的PoE訊號分離成資料及電力(直流電力)。分離器93係將從PoE訊號分離出的電力供給至與PoE非對應的設備。就一例而言,分離器93係將從PoE訊號分離的電力經由DC管槽系統100,而供給至與PoE非對應的一個或是複數個電器設備94。
又,分離器93係將包含從PoE訊號分離出之資料的資料訊號,傳輸至與PoE非對應的設備。
此處,在本實施態樣中,係藉由交換式集線器92的直流電源部921與分離器93的直流電源部931,而構成將從交流電源91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而輸出至供電構件4的直流電源部PE1。
分離器93之直流電力的輸出端子係與各兩條電線W1、W2各自的第一端電性連接。兩個DC管槽3中,其中一個DC管槽3係與各兩條電線W1、W2中的兩條電線W1、W2對應,另一個DC管槽3係與剩餘的兩條電線W1、W2。以下,係著眼於其中一個DC管槽3、與此DC管槽3對應之兩條電線W1、W2及一個供電構件4進行說明。
兩條電線W1、W2為正極側的電線W1及負極側的電線W2。兩條電線W1、W2係與設於供電構件4的兩個入線孔423(參照圖8)一對一對應。又,兩條電線W1、W2係與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一對一對應。正極側的電線W1之第二端係插入至對應的入線孔423而與第一端子43A連接,並經由第一端子43A而與第一導電棒32A電性連接。負極側的電線W2之第二端係插入至對應的入線孔423而與第二端子43B連接,並經由第二端子43B而與第二導電棒32B電性連接。一個或是複數個配接器5A可連接至DC管槽3,並且一個或是複數個電器設備94可經由配接器5A而與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電性連接。
根據以上所述,各電器設備94可經由導電棒32及配接器5A而接收從直流電源部931經由電線W1、W2供給的電力(亦即直流電源部931所輸出的直流電力)。使用者可在桌台7(參照圖9)上,或是桌台7的周圍使用電器設備94。
配接器5A從兩個導電棒32接收的直流電壓(兩個導電棒32間的電壓)較佳係在60V以下。此情況下,在設置配接器5A時,具有不需要電工證照等資格這樣的優點。因此,和移設或是新設AC100V的插座之情況相比,可輕易地確保電源。
配接器5A從兩個導電棒32接收的直流電壓(亦即直流電源部931所輸出的直流電壓)更佳係在24V以下。又,配接器5A從兩個導電棒32接收的直流電壓較佳亦在48V以下。
就一例而言,從交換式集線器92的直流電源部921輸出之PoE訊號的直流電壓為48V。分離器93的直流電源部931具有將從交換式集線器92接收到的PoE訊號之直流電壓進行降壓的功能,從分離器93的直流電源部931輸出之直流電壓,就一例而言為24V。配接器5A係接收從分離器93輸出之直流電壓,並將24V以下的直流電壓輸出至電器設備94。
藉由將DC管槽3的兩個導電棒32間之電壓設在60V以下(例如,24V),可降低使用者與導電棒32接觸時觸電的可能性。因此,可不需對DC管槽3設置蓋體,而具有在將配接器5A裝設至DC管槽3之作業中,不需要裝卸蓋體之作業手續這樣的優點。
以上,說明了向電器設備94供給電力的系統之構成例,但亦可更簡單地例如將各電線W1、W2經由AC配接器96(參照圖7)而連接至市電的插座,以代替此系統。
(10)優點 實施態樣1的DC管槽3由於具有連接阻斷構造,故供電構件4(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僅能連接至DC管槽3的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預先設定好之端部。因此,在將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連接至DC管槽3的狀態下,正極側的第一接觸件44A係與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連接,負極側的第二接觸件44B係與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連接。藉此,在將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連接至DC管槽3時,可降低正極側的第一接觸件44A誤接至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而負極側的第二接觸件44B誤接至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之可能性。
又,由於在供電構件4(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的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顯示分別與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連接之電線之極性的極性顯示部(符號M1、M2),因此可降低將電線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時,將電線之極性誤接的可能性。因此,可降低以錯誤的極性對DC管槽3之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實施態樣1的變形例) 以下,列舉實施態樣1的變形例。以下的變形例亦可適當組合而實現。
(變形例1) 適用上述實施態樣1之DC管槽系統100的日常用具,並不限定於供人坐在置於兩側之座位這樣的桌台7,亦可為如圖15所示之桌台7C。
桌台7C係假設使用者僅坐在桌台7C之前方的桌台,例如稱為櫃台桌。桌台7C包含:桌台本體70、固定DC管槽3的管槽固定具F2及背板74。管槽固定具F2包含第一固定部1C及兩個第二固定部2C。桌台本體70包含頂板701、突台702及支撐體703。在桌台7C中裝設有DC管槽3。在DC管槽3中裝設有供電構件4及配接器5A(參照圖12)。
(變形例2) 參照圖16及圖17,說明變形例2的DC管槽系統100。
變形例2的DC管槽系統100在具備通知部80(參照圖16)此點上,係與上述實施態樣相異,通知部80係通知「對於供電構件4之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的直流電壓之施加狀態」。此處,所謂通知直流電壓之施加狀態,係包含通知是否對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施加預先設定好之極性的直流電壓。又,通知可藉由輸出亮光或是聲音而進行,或者藉由輸出亮光及聲音兩者而進行,亦可藉由向使用者(例如將電線連接至供電構件4的作業者)所持之行動式通訊終端機(例如智慧型手機等)傳輸資訊而進行。又,由於除了通知部80以外,係與上述實施態樣共通,故對於同一構成元件賦予同一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通知部80例如設於供電構件4。如圖16所示,通知部80包含連接於第一端子43A與第二端子43B之間的電阻器82及光源81。光源81例如為發光二極體,並且以將陽極設為第一接觸件44A側,將陰極設為第二接觸件44B側的方式,連接於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二接觸件44B之間。通知部80係在可從供電構件本體42的外側,通過供電構件本體42表面的孔而視覺識別光源81的狀態下,收納於供電構件本體42的內部(參照圖17)。又,光源81並不限於發光二極體,亦可為有機電致發光元件(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等固體光源、白熾燈泡,或是氖燈等。
正極側的電線W1係連接至第一端子43A,負極側的電線W2係連接至第二端子43B,亦即當對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連接預先設定好之極性的電線W1、W2時,光源81會點亮。另一方面,若對第一端子43A連接負極側的電線W2,對第二端子43B連接正極側的電線W1,則光源81會熄滅。藉此,進行電線連接作業的作業者,可藉由確認光源81為點亮或熄滅,而輕易地確認是否以既定極性對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連接來自直流電源部PE1的電線W1、W2。從而,可更加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又,如圖18所示,光源81亦即發光二極體亦能以將陰極設為第一接觸件44A側,將陽極設為第二接觸件44B側的方式,連接於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二接觸件44B之間。此情況下,光源81會在「將直流電壓施加至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二接觸件44B,以使得第二接觸件44B之電壓高於第一接觸件44A之電壓」的狀態下點亮。亦即,由於在對第一端子43A誤接負極側之電線W2,且對第二端子43B誤接正極側之電線W1的狀態下,光源81會點亮,因此,作業者可從光源81點亮之情形輕易地確認到發生電線W1、W2之誤接。又,在對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以預先設定好之極性連接電線W1、W2的情況(未發生誤接的情況)下,由於光源81會熄滅,故亦有可抑制電力消耗這樣的優點。
又,如圖19所示,亦可在供電構件4中設置第一通知部80A及第二通知部80B作為通知部80。
第一通知部80A包含連接於第一端子43A與第二端子43B之間的電阻器82A及光源81A。光源81A例如為發光二極體,並以將陽極設為第一接觸件44A側,將陰極設為第二接觸件44B側的方式,連接於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二接觸件44B之間。第一通知部80A具有會在「將正極側之電線W1連接至第一端子43A,且將負極側之電線W2連接至第二端子43B」之狀態下點亮的光源81A。第一通知部80A的光源81A係在供電構件本體42的表面中,配置於與第一端子43A對應的入線孔423附近。
第二通知部80B包含連接於第一端子43A與第二端子43B之間的電阻器82B及光源81B。光源81B例如為發光二極體,並以將陽極設為第二接觸件44B側,將陰極設為第一接觸件44A側的方式,連接於第一接觸件44A與第二接觸件44B之間。第二通知部80B具有會在「將正極側之電線W1連接至第二端子43B,且將負極側之電線W2連接至第一端子43A」之狀態下點亮的光源81B。第二通知部80B的光源81B係在供電構件本體42的表面中,配置於與第二端子43B對應的入線孔423附近。
如此,在供電構件4具備第一通知部80A及第二通知部80B的情況下,可藉由第一通知部80A之光源81A與第二通知部80B之光源81B中的哪一者點亮,而確認是否發生電線的誤接。
又,通知部80並不一定要設於供電構件4,如圖20所示,通知部80亦可設於DC管槽3。圖20所示之通知部80,係在將與預先設定好之極性不同極性的電線誤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時會點亮,但亦可為在連接了預先設定好之極性的電線時會點亮。又,DC管槽3亦可包含:在將預先設定好之極性的電線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時會點亮的第一通知部80A、及在發生電線之誤接時會點亮的第二通知部80B。
又,連接至DC管槽3的配接器5A亦可具有通知部80,可確認是否對配接器5A供給預先設定好之極性的直流電壓。
又,可連接至DC管槽3的電力接收裝置,亦可包含具有通知部80的檢查設備9(參照圖21)。在DC管槽3施工時,若將檢查設備9連接至DC管槽3,便可藉由確認通知部80所具備之光源81為點亮或熄滅,而確認是否發生電線之誤接。
又,通知部80並不限定於以亮光通知對於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的直流電壓之施加狀態者,亦可為以聲音通知者。圖22所示之通知部80,具備連接於第一端子43A與第二端子43B之間的二極體83及蜂鳴器電路84。在此通知部80中,若將正極側之電線W1連接至第二端子43B,且將負極側之電線W2連接至第一端子43A,則電流會流過蜂鳴器電路84而輸出通知音。藉此,進行電線連接作業的作業者,可基於通知部80是否發出通知音而確認是否發生電線之誤接。另外,在圖22所示之電路中,亦可採用發光二極體以代替二極體83,如此,能以發光二極體之發光及蜂鳴器電路84所發出之聲音進行通知。
(其他變形例) 在上述實施態樣中,係在DC管槽3設有突起部35作為連接阻斷構造,但突起部35的形狀及位置可適當變更。又,並不一定要在DC管槽3的整個長度方向上設有突起部35作為連接阻斷構造,亦可僅在DC管槽3的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設有連接阻斷構造。
DC管槽系統100的一部分之構成,亦可獨立於其他構成而提供。例如,DC管槽3、管槽固定具F1、第一固定部1或是第二固定部2(固定構件)亦可獨立於其他構成而提供。
在實施態樣1中所示之各個構成的個數僅為一例,並不限定於實施態樣1中所示之個數。例如,DC管槽系統100並不限定於具備兩個DC管槽3,亦可具備一個或是三個以上的DC管槽3。又,DC管槽系統100並不限定於具備兩個第一固定部1,亦可具備一個或是三個以上的第一固定部1。又,DC管槽系統100並不限定於具備兩個第二固定部2,亦可具備一個或是三個以上的第二固定部2。又,隔板系統200並不限定於具備三個隔板6,亦可具備一個、兩個或是四個以上的隔板6。
複數DC管槽3亦可包含在上下方向上並列的兩個以上的DC管槽3。又,導電棒32之電壓在上述兩個以上的DC管槽3中可分別不同。又,可安裝之配接器5A的規格在上述兩個以上的DC管槽3中可分別不同。例如,藉由使上述兩個以上的DC管槽3在凹部3110的寬度或是深度上分別不同,而可在上述兩個以上的DC管槽3中分別限定可安裝之配接器5A的形狀。又,亦可在DC管槽3中,將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配置於下側,將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配置於上側。
亦可由一個第一固定部1固定兩個以上的DC管槽3。或是,亦可由兩個以上的第一固定部1固定一個DC管槽3。
兩個以上DC管槽3亦可在各自的長度方向(左右方向)上連接。
作為第二固定部2,亦可準備橫架部21長度分別不同的複數規格之第二固定部2。藉由將第二固定部2更換成規格不同的另一個第二固定部2,可根據日常用具(桌台7)的長度,而調整第一固定部1兩側之兩個第二固定部2各自的支柱部22間的距離。
第二固定部2的構成並不限定於藉由夾持機構23固定於日常用具之構成。第二固定部2例如亦可為藉由鎖螺絲的方式而固定於日常用具之構成。又,亦可透過將藉由鎖螺絲而固定於日常用具之部位設於第一固定部1,而使第一固定部1兼作為第二固定部2。
在上述實施態樣中,係藉由將配接器5A更換成對連接器95之輸出電壓不同的另一個配接器,而可輕易地變更對電器設備94的供給電壓。
又,連接器95並不限定於插頭,亦可為插座(插入口)。DC管槽3亦可將「可連接作為連接器95之插頭的第一配接器及可連接作為連接器95之插座的第二配接器」兩者加以連接。藉此,無論具備插頭及插座中任一者的電器設備94或是電纜均可對應。在第一配接器與第二配接器中,亦可除了與連接器95之連接部分以外的構成為共通。
(實施態樣2) 使用圖23說明實施態樣2的DC管槽系統100。在實施態樣2的DC管槽系統100中,對於與實施態樣1同樣的構成係賦予同一符號並省略說明。
DC管槽系統100包含DC管槽3及供電構件4C。由於DC管槽3的構成與實施態樣1相同故省略其說明。供電構件4C在具備第一連接器46以代替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此點上,係與實施態樣1的供電構件4相異。第一連接器46例如為插座型的連接器。設於來自輸出直流電壓之直流電源(例如AC配接器96)之電線W3的插頭型之第二連接器97可連接至第一連接器46。在將第二連接器97連接至第一連接器46的狀態下,係從直流電源(AC配接器96)向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施加直流電壓。又,供電構件4C包含:與DC管槽3之右端亦即第一端31A連接的右端用第一供電構件、及與DC管槽3之左端亦即第二端31B連接的左端用第二供電構件。圖23所示之供電構件4C係與DC管槽3之第二端31B連接的左端用第二供電構件。
由於實施態樣2的DC管槽3與實施態樣1同樣地具有連接阻斷構造,故供電構件4C僅能連接至DC管槽3之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預先設定好之端部。因此,在將供電構件4C連接至DC管槽3的狀態下,正極側的第一接觸件44A係與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連接,負極側的第二接觸件44B係與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連接。藉此,在將供電構件4C連接至DC管槽3時,可降低將正極側的第一接觸件44A誤接至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將負極側的第二接觸件44B誤接至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之可能性。
又,在實施態樣2中,係藉由將設於直流電源部亦即AC配接器96之電線W3的第二連接器97連接至供電構件4C的第一連接器46,而抑制將供電構件4C與直流電源部連接時的誤接。從而,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之可能性。
又,第一連接器46及第二連接器97的形狀等可適當變更。
(實施態樣2的變形例) 以下,列舉實施態樣2的變形例。以下的變形例亦可適當組合而實現。又,以下的變形例亦可與實施態樣1適當組合而實現。 (變形例1) 參照圖24~圖26說明變形例1的DC管槽系統100。 第一連接器46並不限定於設在供電構件本體42者,如圖24所示,第一連接器46A亦可設於從供電構件4C之供電構件本體42導出的電線47。 此處,基於圖25及圖26說明供電構件4C的具體構成之一例。又,圖25及圖26所示之供電構件4C,可係與DC管槽3之右端亦即第一端31A連接的右端用第一供電構件,亦可係與DC管槽3之左端亦即第二端31B連接的左端用第二供電構件。 供電構件4C包含:外箱41、供電構件本體42及兩個接觸件44(包含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 供電構件本體42係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前後方向之尺寸及上下方向之尺寸的長方體狀。供電構件本體42具有後側的第一插孔塊421及前側的第二插孔塊422。藉由以螺絲425結合第一插孔塊421及第二插孔塊422,而構成供電構件本體42。供電構件本體42係收納兩個接觸件44(包含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供電構件本體42係將左右方向上的其中一個端部插入至DC管槽3的內部。 外箱41的形狀從右側觀察到的形狀為C型的長方體狀。外箱41係使用螺絲426而裝設於供電構件本體42,以覆蓋住供電構件本體42中從DC管槽3露出的部位。 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電線47係從與插入至DC管槽3之第一端部為相反側的第二端部,導入至供電構件本體42的內部。電線47具有兩條導體471、472,導體471係藉由熔接而與第一接觸件44A連接,導體472係藉由熔接與至第二接觸件44B連接。 第一連接器46A係連接至電線47。第一連接器46A係兩極型的連接器。 設於AC配接器96之電線W3的第二連接器97係與第一連接器46A連接。由於在第一連接器46A中,設有防止以相反極性對第二連接器97進行連接的構造,因此在現場施工時可降低將第一連接器46A誤接至第二連接器97的可能性。 又,第一連接器46A係經由電線47而連接至供電構件本體42,電線47的兩條導體471、472係預先連接至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從而,在施工現場中,只要將供電構件4的第一連接器46A連接至AC配接器96的第二連接器97,便能以正確的極性對DC管槽3所具備之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因此可降低在施工現場發生錯誤施工之可能性。 又,圖25及圖26所示之第一連接器46A僅為一例,可適當變更。 (變形例2) 參照圖27~圖33說明變形例2的DC管槽系統100。 在上述實施態樣1及實施態樣2中,係在DC管槽3的後面設有連接阻斷構造亦即突起部35,但連接阻斷構造並不限定於設在DC管槽3的後面。連接阻斷構造只要能使供電構件4所嵌合之DC管槽3的嵌合部分之形狀相對於中心線L1成為非對稱,亦可在DC管槽3的內側,設於後面以外之部位。 圖27係從右側觀察DC管槽3的側視圖。 DC管槽3包含管槽本體31及兩個導電棒32(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 管槽本體31包含金屬製的第一軌道311及兩個合成樹脂製的第二軌道312。在第一軌道311的頂面係分別在後側設有供第二軌道312裝設的安裝凹槽3112,在前側設有嵌合部3111。同樣地,在第一軌道311的底面係分別在後側設有供第二軌道312裝設的安裝凹槽3112,在前側設有嵌合部3111。 在兩個安裝凹槽3112中,分別設有用於固持第二軌道312的固持爪3116、3117,並藉由使固持爪3116、3117抵接於第二軌道312的角隅部,而將第二軌道312固定於安裝凹槽3112。 兩個嵌合部3111為凹槽,在兩個嵌合部3111中,係供「與DC管槽3連接的配接器5A之兩個肋部532」插入。又,在兩個嵌合部3111中,係供「裝設於DC管槽3的供電構件4之兩個肋部4211、4212」插入。兩個嵌合部3111中,在下側的嵌合部3111設有連接阻斷構造亦即突起部3115。 供電構件4包含:裝設於DC管槽3右側之第一端31A的第一供電構件4A、及裝設於DC管槽3左側之第二端31B的第二供電構件4B。 在第一供電構件4A的供電構件本體42之前側部分中,設有在裝設於DC管槽3之第一端31A的狀態下,往下突出的肋部4211及往上突出的肋部4212(參照圖28~圖30)。同樣地,第二供電構件4B的供電構件本體42之前側部分,設有在裝設於DC管槽3之第二端31B的狀態下,往下突出的肋部4211及往上突出的肋部4212(參照圖31~圖33)。又,在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中,分別在肋部4211的後面,設有供「設於嵌合部3111之突起部3115」進入的凹部4213。 藉此,若欲將第一供電構件4A裝設於DC管槽3左側的第二端31B,則朝向下側的第一供電構件4A之肋部4212會與嵌合部3111突起部3115接觸,因此可阻斷將第一供電構件4A裝設於第二端31B之情形。又,若欲將第二供電構件4B裝設於DC管槽3右側的第一端31A,則朝向下側的第二供電構件4B之肋部4212會與嵌合部3111的突起部3115接觸,因此可阻斷將第二供電構件4B裝設於第一端31A之情形。從而,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又,由於連接阻斷構造亦即突起部3115係設於嵌合部3111的內側,故和上述實施態樣般將連接阻斷構造亦即突起部35設於DC管槽3之後面的情況相比,具有在形成固持爪3116、3117時,突起部3115較不易造成干擾這樣的優點。 又,在變形例2所說明之連接阻斷構造亦可適用於上述實施態樣1的DC管槽系統100。 (變形例3) 參照圖34說明變形例3的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之供電構件4。 變形例3的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之供電構件4,在經由電線47而與AC配接器96直接連接此點上,係與變形例2相異。 由於供電構件4係經由電線47而與AC配接器96直接連接,因此無需進行在現場連接連接器的作業,並且當將AC配接器96的插頭連接至插座後,便向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供給直流電壓。從而,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總結) 如以上所說明,第一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包含DC管槽(3)及供電構件(4)。DC管槽(3)係將施加直流電壓之正極側的第一導電棒(32A)及負極側的第二導電棒(32B)加以固持。在DC管槽(3)中,可在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的長度方向上之任意位置上,與經由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5)連接。供電構件(4)包含可與第一導電棒(32A)連接的第一接觸件(44A)及可與第二導電棒(32B)連接的第二接觸件(44B),並且與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35、3115),其藉由與供電構件(4)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供電構件(4)連接至DC管槽(3)的另一個端部。供電構件(4)包含:第一端子(43A)、第二端子(43B)及固持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的供電構件本體(42)。第一端子(43A)係與第一接觸件(44A)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輸出直流電壓之直流電源部(PE1)的正極側之電線(W1)。第二端子(43B)係與第二接觸件(44B)電性連接,並可連接直流電源部(PE1)的負極側之電線(W2)。在供電構件本體(42)中,設有顯示第一端子(43A)及第二端子(43B)之極性的極性顯示部(M1、M2)。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第二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包含DC管槽(3)及供電構件(4)。DC管槽(3)係將施加直流電壓的正極側之第一導電棒(32A)及負極側之第二導電棒(32B)加以固持。在DC管槽(3)中,可在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的長度方向上之任意位置上,與經由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5)連接。供電構件(4)包含可與第一導電棒(32A)連接的第一接觸件(44A)及可與第二導電棒(32B)連接的第二接觸件(44B),並且與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35、3115),其藉由與供電構件(4)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供電構件(4)連接至DC管槽(3)的另一個端部。供電構件(4)具有第一連接器(46、46A)。在第一連接器(46、46A)中,可連接設於來自輸出直流電壓之直流電源部(PE1)的電線(W3)之第二連接器(97)。在將第二連接器(97)連接至第一連接器(46,46A)的狀態下,會從直流電源部(PE1)向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施加直流電壓。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在第三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二態樣中,供電構件(4)具有將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加以固持的供電構件本體(42)。第一連接器(46A)係設於從供電構件本體(42)導出的電線(47)。第一連接器(46A)係經由電線(47),而與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電性連接。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在第四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一~三的任一態樣中,在DC管槽(3)中,於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的整個長度方向上設置連接阻斷構造(35,3115)。
根據此態樣,即使在將DC管槽(3)切斷成適當尺寸的情況下,亦可在DC管槽(3)之長度方向上的兩側之端部,設置連接阻斷構造(35、3115)。
在第五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一~四的任一態樣中,連接阻斷構造(35,3115)包含設於DC管槽(3)的突起部(35、3115)。從長度方向觀察DC管槽(3)時,供電構件(4)所嵌合之DC管槽(3)的嵌合部分之形狀,係相對於DC管槽(3)之中心線(L1)而呈非對稱,該中心線(L1)係在分別與「將電力接收裝置(5)安裝至DC管槽(3)之安裝方向」及「長度方向」直交的方向上。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將供電構件(4)誤裝至與預先設定好之端部為相反側之端部的可能性。
在第六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一~五的任一態樣中,供電構件(4)包含第一供電構件(4A)及第二供電構件(4B)。第一供電構件(4A)係在長度方向上的DC管槽(3)之第一端(31A)及第二端(31B)中與第一端(31A)連接,第二供電構件(4B)係與第二端(31B)連接。連接阻斷構造(35、3115)係阻斷第一供電構件(4A)連接至第二端(31B),並阻斷第二供電構件(4B)連接至第一端(31A)。
根據此態樣,可阻斷將第一供電構件(4A)誤接至第二端(31B)之情形,又,可阻斷將第二供電構件(4B)誤接至第一端(31A)之情形。
在第七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一~六的任一態樣中,更包含通知部(80),通知對於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的直流電壓之施加狀態。
根據此態樣,在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情況下,作業者可根據通知部(80)的通知內容而確認施工失誤。從而,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在第八態樣的DC管槽系統(100)中,係在第七態樣中,通知部(80)包含光源(81)。光源(81)係在向第一接觸件(44A)及第二接觸件(44B)施加直流電壓,以使得第二接觸件(44B)之電壓高於第一接觸件(44A)之電壓的狀態下點亮。
根據此態樣,作業者可從光源(81)點亮而確認到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之情形。由於在以正確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情況下,光源(81)會熄滅,故可降低消耗電力。
第九態樣的DC管槽(3),係第一~八的任一態樣之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的DC管槽(3)。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第十態樣的供電構件(4),係第一~八的任一態樣之DC管槽系統(100)所具備的供電構件(4)。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連接供電構件(4)之DC管槽(3)的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第十一態樣的電力供給系統(PS1)包含第一~八的任一態樣之DC管槽系統(100)及直流電源部(PE1)。直流電源部(PE1)係將從交流電源(91)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而輸出至供電構件(4)。
根據此態樣,可降低以錯誤之極性對第一導電棒(32A)及第二導電棒(32B)施加直流電壓的可能性。
關於依第二~第八態樣之構成,在DC管槽系統(100)中並非為必須之構成,可適當省略。又,關於第九及第十態樣,其為可單獨實施的態樣,並且只要能適用於第一~八的任一態樣之DC管槽系統(100)即可。
1C:第一固定部 2C:第二固定部 3:DC管槽 4,4C:供電構件 4A:第一供電構件 4B:第二供電構件 5:電力接收裝置 5A:配接器 6,6A~6C:隔板 7,7C:桌台 11:管槽收納部 12:連接突起部 21:橫架部 22:支柱部 23:夾持機構 31:管槽本體 31A:第一端 31B:第二端 32:導電棒 32A:第一導電棒 32B:第二導電棒 35:突起部(連接阻斷構造) 41:外箱 42:供電構件本體 43:端子 43A:第一端子 43B:第二端子 44:接觸件 44A:第一接觸件 44B:第二接觸件 45,45A,45B:突起部 46,46A:第一連接器 47:電線 51:殼體 52:解除操作部 53:安裝突起部 54:電力接收端子 55:限制部 61:隔板本體 70:桌台本體 71:頂板 72:腳部 73:支撐台 74:背板 80:通知部 80A:第一通知部 80B:第二通知部 81,81A,81B:光源 82,82A,82B:電阻器 83:二極體 84:蜂鳴器電路 91:交流電源 92:交換式集線器 93:分離器 94:電器設備 95:連接器 96:配接器 97:第二連接器 100:DC管槽系統 130:收納凹槽 140:通線凹槽 150:凹部 200:隔板系統 220:通線孔 231:可動部 232:基座 233:操作部 311:第一軌道 312:第二軌道 421:第一插孔塊 422:第二插孔塊 423:入線孔 425:螺絲 426:使用螺絲 431:彈簧 432:端子部 471,472:導體 501:連接器裝設面 511:第一插入口 512:第二插入口 520:爪部 531:軸部 532:肋部 701:頂板 702:突台 703:支撐體 921,931:直流電源部 3110:凹部 3111:嵌合部 3112:安裝凹槽 3113:突起部 3114:限制部 3115:突起部 3116,3117:固持爪 4211,4212:肋部 4213:凹部 CP1:端帽 F1,F2:管槽固定具 G1:間隙 L1:中心線 M1,M2:符號(極性顯示部) PE1:直流電源部 PS1:電力供給系統 S1:隔板固定構造 SP1:內部空間 W1~W3:電線
圖1係顯示依實施態樣1之將第一供電構件連接至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DC管槽的第一端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2A係從左側觀察上述DC管槽的側視圖。圖2B係從右側觀察上述DC管槽的側視圖。 圖3係顯示將供電構件連接至上述DC管槽前之狀態的後視圖。 圖4係顯示將第二供電構件連接至上述DC管槽的第二端前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5係顯示欲將第二供電構件連接至上述DC管槽的第一端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6係上述DC管槽系統之重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7係顯示將直流電源部之電線連接至上述DC管槽系統前之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8係上述DC管槽系統之重要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9係具備上述DC管槽系統之工作台的立體圖。 圖10A係從上側觀察上述DC管槽及供電構件的剖面圖。圖10B係圖10A之C1部的放大圖。 圖11係將配接器裝設至上述DC管槽系統之步驟的說明圖。 圖12係將配接器裝設至上述DC管槽系統之步驟的說明圖。 圖13係上述DC管槽系統及配接器的側剖面圖。 圖14係顯示使用上述DC管槽系統而向複數電器設備供電之系統之構成例的方塊圖。 圖15係具備依實施態樣1之變形例1之DC管槽系統之桌台的立體圖。 圖16係依實施態樣1之變形例2之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17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前視圖。 圖18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19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20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21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22係上述DC管槽系統的概略電路圖。 圖23係將實施態樣2之DC管槽系統與直流電源部加以連接前之狀態的概略立體圖。 圖24係說明依實施態樣2之變形例1的DC管槽系統與直流電源部之連接方法的概略立體圖。 圖25係依實施態樣2之變形例1的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供電構件的外觀立體圖。 圖26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供電構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27係從右側觀察依實施態樣2之變形例2的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DC管槽的側視圖。 圖28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一供電構件的外觀立體圖。 圖29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一供電構件的後視圖。 圖30係將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一供電構件連接至DC管槽後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31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二供電構件的外觀立體圖。 圖32係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二供電構件的後視圖。 圖33係將上述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第二供電構件連接至DC管槽後之狀態的剖面圖。 圖34係依實施態樣2之變形例3的DC管槽系統所具備之供電構件的外觀立體圖。
3:DC管槽
4:供電構件
4A:第一供電構件
31:管槽本體
31A:第一端
32:導電棒
32A:第一導電棒
32B:第二導電棒
35:突起部(連接阻斷構造)
42:供電構件本體
44:接觸件
44A:第一接觸件
45,45A:突起部
100:DC管槽系統
312:第二軌道
423:入線孔
3110:凹部
3111:嵌合部
3112:安裝凹槽
M1,M2:符號(極性顯示部)

Claims (11)

  1. 一種DC管槽系統,包含:DC管槽,將施加直流電壓的正極側之第一導電棒及負極側之第二導電棒加以固持,並可在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與經由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連接;及供電構件,具有可與該第一導電棒連接的第一接觸件及可與該第二導電棒連接的第二接觸件,並且與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藉由與該供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該供電構件連接至該DC管槽之該另一個端部;該供電構件包含:第一端子,與該第一接觸件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輸出直流電壓的直流電源部之正極側的電線;第二端子,與該第二接觸件電性連接,並可連接該直流電源部之負極側的電線;及供電構件本體,將該第一端子及該第二端子加以固持;在該供電構件本體設有極性顯示部,其顯示該第一端子及該第二端子的極性;在該供電構件本體設有一對入線孔,其分別插入連接於該第一端子之該正極側的電線及連接於該第二端子之該負極側的電線;該極性顯示部,係在該供電構件本體中與該一對入線孔對應之顯示極性的符號。
  2. 一種DC管槽系統,包含:DC管槽,將施加直流電壓的正極側之第一導電棒及負極側之第二導電棒加以固持,並可在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之長度方向上的任意位置,與經由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而接收直流電壓之供給的電力接收裝置連接;及供電構件,具有可與該第一導電棒連接的第一接觸件及可與該第二導電棒連接的第二接觸件,並且與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其中一個端部連接;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另一個端部設有連接阻斷構造,其藉由與該供電構件的至少一部分接觸,而阻斷該供電構件連接至該DC管槽之該另一個端部;該供電構件具有第一連接器;在該第一連接器可拆裝自如地連接第二連接器,該第二連接器係設於來自輸出直流電壓之直流電源部的電線;在將該第二連接器連接至該第一連接器的狀態下,會從該直流電源部向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施加直流電壓。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DC管槽系統,其中,該供電構件具有將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加以固持的供電構件本體;該第一連接器係設於從該供電構件本體導出的電線;該第一連接器係經由該電線而與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電性連接。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其中, 在該DC管槽中,係在該第一導電棒及該第二導電棒的整個該長度方向上,設置該連接阻斷構造。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其中,該連接阻斷構造包含設於該DC管槽的突起部;從該長度方向觀察該DC管槽時,該供電構件所嵌合的該DC管槽之嵌合部分的形狀係相對於該DC管槽之中心線而呈非對稱,該DC管槽之中心線係在分別與將該電力接收裝置安裝至該DC管槽之安裝方向及該長度方向直交的方向上。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其中,該供電構件包含在該長度方向上的該DC管槽之第一端及第二端之中,與該第一端連接的第一供電構件、及與該第二端連接的第二供電構件;該連接阻斷構造係阻斷該第一供電構件連接至該第二端,並阻斷該第二供電構件連接至該第一端。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更包含:通知部,將對於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的直流電壓之施加狀態,加以通知。
  8. 如請求項7所述之DC管槽系統,其中,該通知部包含光源,在向該第一接觸件及該第二接觸件施加直流電壓,而使得該第二接觸件之電壓高於該第一接觸件之電壓的狀態下,該光源會點亮。
  9. 一種DC管槽,其係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所具備的DC管槽。
  10. 一種供電構件,其係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所具備的供電構件。
  11. 一種電力供給系統,包含: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所述之DC管槽系統;及直流電源部,其將從交流電源輸入之交流電壓轉換成直流電壓,而輸出至該供電構件。
TW110141433A 2020-11-30 2021-11-08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TWI795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9104 2020-11-30
JP2020-199104 2020-11-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4291A TW202224291A (zh) 2022-06-16
TWI795063B true TWI795063B (zh) 2023-03-01

Family

ID=81754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1433A TWI795063B (zh) 2020-11-30 2021-11-08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383329B2 (zh)
CN (1) CN116670947A (zh)
TW (1) TWI795063B (zh)
WO (1) WO202211369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57742A1 (ja) * 2023-01-26 2024-08-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レール、及び配線システ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9125A (zh) * 2007-12-26 2010-12-1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插座和连接器
TW201315070A (zh) * 2011-05-31 2013-04-01 Panasonic Corp 配線導管連接裝置
WO2019219735A1 (en) * 2018-05-16 2019-11-21 Signify Holding B.V. Kit of parts of track and pl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4879Y1 (zh) * 1969-03-05 1973-02-07
JPH0518220U (ja) * 1991-08-14 1993-03-0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低電圧配線装置
JP4088441B2 (ja) * 2001-12-26 2008-05-21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器具、配線装置およびライティングダクト装置
JP4036032B2 (ja) * 2002-05-16 2008-01-23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用のプラグ
JP5081064B2 (ja) * 2008-05-26 2012-11-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JP5120636B2 (ja) * 2008-07-22 2013-01-16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配線装置及び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JP5895180B2 (ja) * 2011-05-31 2016-03-30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配線ダクト接続装置
JP2014022137A (ja) * 2012-07-17 2014-02-03 Panasonic Corp 配線ダクト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19125A (zh) * 2007-12-26 2010-12-15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插座和连接器
TW201315070A (zh) * 2011-05-31 2013-04-01 Panasonic Corp 配線導管連接裝置
WO2019219735A1 (en) * 2018-05-16 2019-11-21 Signify Holding B.V. Kit of parts of track and pl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13692A1 (zh) 2022-06-02
WO2022113692A1 (ja) 2022-06-02
CN116670947A (zh) 2023-08-29
TW202224291A (zh) 2022-06-16
JP7383329B2 (ja) 2023-1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5975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TWI795063B (zh) Dc管槽系統、dc管槽、供電構件及電力供給系統
JP7534940B2 (ja) 規制部材、及びアダプタ
JP2010067458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コンセント装置
JP7457636B2 (ja) Dcダクトシステム、dcダクト、給電部材及び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EP2462662A1 (en) Plug
JP2010129232A (ja) 防水コンセント
JP5308272B2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10040204A (ja) Ac/dc複合プラグ、負荷機器及びテーブルタップ
JP5330948B2 (ja) 差込プラグ
JP5330926B2 (ja) 差込プラグ
WO2023085146A1 (ja) 配線ダクト固定具
CN113632332A (zh) 配线器具系统及单元装置
TWI850837B (zh) 配線管槽固定具
WO2014006941A1 (ja) 照明器具
WO2022113691A1 (ja) ダクトシステム、パーティション付きダクトシステム及びダクト
JP7526284B2 (ja) ダクトシステム、ダクト、ダクト固定具及び固定部材
US11916330B2 (en) Modularized smart inwall system
JP2010027248A (ja) 直流コンセント
JP2011175801A (ja) 抜止形プラグ受け
JP2024092657A (ja) 中継器具及びダクトシステム
JP5330949B2 (ja) 差込プラグ
JP2022052284A (ja) 配線ダクト用アダプタおよび照明装置
JP2024036251A (ja) カバー部材及び電気機器ユニット
JP2005184912A (ja) 電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