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9870B -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9870B
TWI789870B TW110129871A TW110129871A TWI789870B TW I789870 B TWI789870 B TW I789870B TW 110129871 A TW110129871 A TW 110129871A TW 110129871 A TW110129871 A TW 110129871A TW I789870 B TWI789870 B TW I7898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al
coke
mentioned
height
caking materi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29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2548A (zh
Inventor
穐鹿一穂
土肥勇介
井川大輔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杰富意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25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25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98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987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8Non-mechanical pretreatment of the charge, e.g. desulfuriz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4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using charges of special composi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B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OF CARBONACEOUS MATERIALS FOR PRODUCTION OF GAS, COKE, TAR, OR SIMILAR MATERIALS
    • C10B57/00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 C10B57/04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using charges of special composition
    • C10B57/06Other carbonising or coking processes; Features of destructive distillation processes in general using charges of special composition containing additi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00Sampling; 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 G01N1/28Preparing specimens for investigation including physical details of (bio-)chemical methods covered elsewhere, e.g. G01N33/50, C12Q
    • G01N1/38Diluting, dispersing or mixing samp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1/00Investigating flow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e.g. viscosity, plasticity;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flow properties
    • G01N11/10Investigating flow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e.g. viscosity, plasticity;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flow properties by moving a body within the material
    • G01N11/14Investigating flow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e.g. viscosity, plasticity;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flow properties by moving a body within the material by using rotary bodies, e.g. van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2Fuels; Explosiv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2Fuels; Explosives
    • G01N33/222Solid fuels, e.g. co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ath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Coke Industry (AREA)
  • Carbon And Carbon Compounds (AREA)
  • Solid Fuels And Fuel-Associated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前,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由該半成焦炭在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攪拌元件之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的沾黏度(a-b)/a為0.20以上,及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種情形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行粒度調整,使上述之煤炭或黏結材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下者。。

Description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採用評價煤炭或黏結材之軟化熔融特性的評價方法,使其為可製造高強度焦炭,而將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的調製方法,即經粒度調整煤炭或黏結材的製造方法。
於高爐中用於製造熔鐵時使用為高爐原料的冶金用焦炭最好為高強度者。若焦炭的強度低則在高爐內會粉化,而阻礙高爐的通氣性,導致無法安定地進行熔鐵生產。所以,從為了獲得高強度焦炭、不致使焦炭強度降低的觀點而言,期待有對冶金用焦炭原料的煤炭進行評價之技術。
專利文獻1記載有:在焦炭爐的焦炭化過程中,軟化熔融狀態的煤炭將對焦炭品質造成大的影響。因此在煤炭評價時,正確評價煤炭軟化熔融狀態之性質實屬重要。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已知實施該評價的方法有如JIS-M8801所規定,依照基氏塑性計法(gieseler plastometer method)進行的流動度測定。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0-304674號公報 非專利文獻1:宮津隆等、「多種摻合計畫及原料炭評價」、日本鋼管技報、vоl.67、1975年、p.125-137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已知利用基氏塑性計法測定流動度時,其有難以模擬實際焦炭爐中所產生現象的問題。因而,以基氏塑性計法所測定之煤炭流動度為指標,施行焦炭品質推定時,從精度的觀點尚有不足的課題。故,期待有製造冶金用焦炭的技術,其可以煤炭流動度以外者為指標的焦炭之製造技術。本發明係有鑑於此種習知技術所完成,其目的在於提供對對象煤炭是否有使焦炭強度降低的可能性作評價,而對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可能性的煤炭之粒度進行調整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可供解決上述課題的手段係如下述。 [1]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前,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使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的沾黏度(a-b)/a為0.20以上,及上述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種情形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下者。 [2]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前,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的沾黏度(a-b)/a為0.20以上,及上述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種情形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滿足下式(1)者。 粒徑6mm以上之粒子之含有率(質量%)≦30+0.5×(HGI-60)・・・(1) 上述(1)式的HGI係煤炭或黏結材的哈氏可磨性指數。 [3]如[1]或[2]所記載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一邊對上述容器及收容於上述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一邊使上述攪拌元件旋轉的條件,係基氏流動度的測定條件。 [4]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預先對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之沾黏度(a-b)/a、或者上述高度a,及將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與其他煤炭混合再施行乾餾而獲得之焦炭之強度間的關係,決定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並對使用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使其沾黏度(a-b)/a或高度a屬於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內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使其粒徑6mm以上之粒子之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下。 [5]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預先對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之沾黏度(a-b)/a、或者上述高度a,及將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與其他煤炭混合再施行乾餾而獲得之焦炭之強度間的關係,決定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並對使用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使其沾黏度(a-b)/a或高度a屬於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內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使其粒徑6mm以上之粒子之含有率滿足下述(1)式。 粒徑6mm以上之粒子之含有率(質量%)≦30+0.5×(HGI-60)・・・(1) 上述(1)式的HGI係煤炭或黏結材的哈氏可磨性指數。 [6]如[1]至[5]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裝入至焦炭爐前,施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5質量%以下。 [7]如[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從出產上述煤炭的場所或製造上述黏結材的場所進行出貨前,對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 [8]一種焦炭之製造方法,係將依照[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所調製的煤炭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 [9]一種焦炭之製造方法,係將依照[1]至[7]中任一項所記載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所調製的煤炭及黏結材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本發明係對是否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不良煤炭作評價,並對被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粒度作調整。藉此,即便使用了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煤炭,仍可抑制所製造之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而可實現高強度的冶金用焦炭製造。
本發明係利用具有收容煤炭之容器、與配置於該容器內之攪拌元件的裝置,施行加熱而形成的半成焦炭的形狀為指標,評價該煤炭是否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煤炭。然後,當評價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煤炭時,則事先調整該煤炭的粒度,再將該煤炭作為焦炭製造原料而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藉此而可抑制所製造之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如此而完成本發明。以下,針對本發明利用本發明實施形態進行說明。
圖1所示係本實施形態煤炭之軟化熔融特性的評價方法中所使用之基氏塑性計10一例的鉛直剖視圖。基氏塑性計10係具備有:收容評價對象煤炭的容器12、以及配置於該容器12內的攪拌元件14。基氏塑性計10係更進一步具備有未圖示的驅動裝置,利用該驅動裝置旋轉攪拌元件14。在容器12內收容了煤炭的狀態下使攪拌元件14旋轉,並加熱容器12使其升溫,則經加熱的煤炭成為軟化熔融狀態。軟化熔融狀態的煤炭成為黏彈性體並變形,其雖沾黏於旋轉的攪拌元件14上,但煤炭有保持形狀的力作用,及對攪拌元件14有抵抗旋轉的力的作用。
基氏塑性計法係在對攪拌元件14施加了既定轉矩之狀態下測定攪拌元件14的旋轉速度,求取加熱中的最大旋轉速度,而設為基氏最高流動度MF(ddpm)。測定值係取MF的常用對數log,亦有時將基氏最高流動度以logMF表示。基氏塑性計法中的煤炭之加熱條件、容器12的尺寸等測定條件係根據JIS M 8801之規定,如下所述。 (1)在深度35.0mm與內徑21.4mm的容器中,插入於直徑4.0mm軸上安裝有與軸垂直之4支橫棒(直徑1.6mm與長度6.4mm、圖1中未圖示)的攪拌元件。 (2)在該容器中填充5g煤炭。 (3)將容器浸漬於經預熱為300℃或350℃的金屬浴中,待金屬浴溫度回復至預熱溫度後,直到攪拌元件之旋轉停止為止持續以升溫度速度3℃/分加熱。
另外,最低之橫棒與容器底部間之距離係1.6mm,橫棒間沿軸方向的距離係3.2mm。中央2支橫棒係在旋轉方向上相互錯開180度的位置,上下端的橫棒亦在旋轉方向上相互錯開180度的位置,中央2支橫棒與上下端2支橫棒係在旋轉方向上相互錯開90度的位置。ASTM D2639所規定的條件亦係與JIS M 8801的條件相同,亦可使用ASTM的方法。又,亦可使用ISO 10329、或其所對應的條件。當未使用基氏塑性計的情況,收容煤炭的容器較佳者係圓筒狀,最好使用具有內徑為5~60%直徑的攪拌元件。在攪拌元件上最好設置橫棒,但即便未設置橫棒,仍會發生軟化熔融的煤炭對於攪拌元件的沾黏。
煤炭係藉加熱軟化而顯示熔融之流動性,藉由更進一步加熱,熔融物再固化。因而在測定基氏流動度後,於容器12內收容在煤炭再固化溫度以上之溫度經加熱而成的半成焦炭16。因為煤炭及半成焦炭16均屬於塑性體,因而在基氏流動度測定後,半成焦炭16一面維持接觸容器12內側壁,一面被攪拌元件14拉伸而沾黏於攪拌元件14的附著形狀。所以,大多數品牌的煤炭均如圖1所示,攪拌元件14所附著之半成焦炭16距容器12底面的高度a為最高,而接觸到容器12內側壁的半成焦炭16距底面的高度b為最低。此種已知煤炭軟化熔融物的行為被知悉為威森堡效應(Weissenberg effect)。
上述高度a與高度b可將測定後的容器12解體後則可測定。又,亦可在基氏流動度測定後,利用微焦X射線CT裝置掃描容器12,獲得半成焦炭16的形狀影像,從該影像測定高度a與高度b。微焦X射線CT裝置係例如:Nikon(股)製XTH320LC、GE Sensing & Inspection・Technologies(股)製phoenix v|tome|x m300等。因為高度a與高度b幾乎不因容器圓周方向的位置而發生差異,因而只要測定某特定截面的高度即可。假設因圓周方向位置而發生高度之差異,亦可於複數個截面測定高度,將該等的平均值使用為高度a與高度b的值。
基氏流動度測定後的半成焦炭16形狀係依照煤炭的性狀而異。本發明人等認為容器12內的半成焦炭16之形狀為表示對焦炭強度造成影響的指標,調查依半成焦炭16之高度a與高度b表示的沾黏度(a-b)/a、與焦炭強度間之關係,而確認到沾黏度(a-b)/a為評價是否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可能性之煤炭的指標。又,本發明人等確認到即使取代沾黏度,改為採用攪拌元件14上所附著半成焦炭16的高度a,仍可與沾黏度同樣地成為評價是否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可能性之煤炭的指標。
沾黏度(a-b)/a、高度a與焦炭強度間的關係調査係依如下施行。為了調查沾黏度(a-b)/a與高度a對焦炭強度的影響,使用煤炭T~Y施行乾餾試驗。所使用煤炭的性狀係如表1所示。乾餾試驗係使用能模擬焦炭爐之乾餾條件的電爐,將依裝填容積密度750kg/dry煤炭裝入至爐內的混煤,依1050℃、6小時的條件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所準備煤炭的性狀、沾黏度(a-b)/a及高度a係如表1所示。
[表1]
項目 灰分 [%] 揮發成分 [%] Ro [%] TI [%] logMF [log ddpm] 高度a [mm] 高度b [mm] 沾黏度
煤炭T 7.8 35.7 0.87 14.6 4.19 33.4 17.3 0.48
煤炭U 6.2 30.6 1.07 11.5 3.12 30.8 19.0 0.38
煤炭V 6.8 42.1 0.62 20.2 4.35 29.4 26.0 0.12
煤炭W 8.6 32.0 1.03 35.5 3.05 25.9 24.4 0.06
煤炭X 8.1 34.1 0.95 29.0 2.70 27.0 25.1 0.07
煤炭Y 7.3 33.8 0.93 33.9 2.49 26.0 21.6 0.17
表1中的「灰分」與「揮發成分」係依照JIS M 8812工業分析法所得的測定值(分別為乾量基準質量%)。「Ro」係JIS M 8816煤炭的鏡煤素之平均最大反射率,「TI」係根據JIS M 8816之煤炭微細組織成分的測定方法及其解說所記載的Parr式,所計算出的煤炭組織分析時的惰性量(體積%)。「logMF」係根據JIS M 8801所規定之依照基氏塑性計法進行的流動度測定法所測定的最高流動度MF之常用對數log值。如表1所示,煤炭T~Y的性狀分別互異。
表1的「沾黏度」係使用圖1所示基氏塑性計,測定本實施形態煤炭之評價方法中的高度a與b,使用該a、b所計算出的沾黏度(a-b)/a值。高度a與b係藉由從使用Nikon(股)製X線CT裝置XTH320LC對容器11進行掃描而獲得的半成焦炭之截面形狀之影像,進行實測而測定。
表1中應注意處係煤炭T與U的高度a為30mm以上,沾黏度為0.20以上。對照表1所示Ro、logMF的性狀,煤炭Y係在煤炭製造冶金用焦炭的技術領域中視為標準的煤炭。
本實施例中,更進一步將煤炭T~X之各者、與煤炭Y,依2:8之比例混合的由2種煤炭所構成的混合炭,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所獲得焦炭的強度係如表2所示。
[表2]
項目 焦炭強度 [DI 150/15]
混合炭TY 84.0
混合炭UY 83.6
混合炭VY 84.6
混合炭WY 84.3
混合炭XY 84.7
焦炭的強度係根據JIS K 2151的旋轉強度試驗法,將裝入既定量焦炭的轉鼓試驗機,依15rpm進行150旋轉後,測定粒徑15mm以上之焦炭的質量比例,求取與旋轉前間之質量比×100的轉鼓強度「DI 150/15」。表2記載從由2種煤炭所構成混合炭所獲得的焦炭強度。
由表2得知,由煤炭T或煤炭U、與煤炭Y混合的混合炭所獲得的焦炭,相較於由煤炭V、W及X、與煤炭Y混合的情況下,前者的焦炭強度降低。煤炭T與U均沾黏度(a-b)/a為0.20以上、或高度a為30mm以上。由此現象,沾黏度(a-b)/a為0.20以上的煤炭在作為焦炭製造用原料煤炭時可評價為不良。同樣地,高度a 30mm以上的煤炭亦在作為焦炭製造用原料煤炭時可評價為不良。
依此,將沾黏度(a-b)/a或高度a不同的複數煤炭、與其他煤炭混合,藉由調查將混合炭施行乾餾所獲得焦炭的強度、與沾黏度(a-b)/a或高度a間之關係,可決定作為焦炭製造用原料煤炭被評價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本例係將評價對象煤炭T~X依煤炭T~X混合量成為一定之方式添加於同一煤炭Y中,再依相同條件施行乾餾製造焦炭。用於評價煤炭的乾餾試驗方法並不僅侷限於該方法,亦可例如將評價對象煤炭的添加量設為一定,調整其餘煤炭的種類、混合量,依使含有評價對象煤炭的混合炭之平均品質一致之方式施行試驗。在此情況下,平均品質最好將加重平均反射率Ro、加重平均的logMF(基氏最高流動度的常用對數值)設為一定。
在根據焦炭強度、與沾黏度(a-b)/a或高度a間的關係,決定作為焦炭製造用原料煤炭被評價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時,例如可根據如下述方法。在高爐操作時,若焦炭強度低,則高爐不可能安定地操作。所以,根據高爐的操作實況等,決定能安定地執行高爐操作的焦炭強度,再根據焦炭強度、與沾黏度(a-b)/a或高度a間的關係,決定能安定地執行高爐操作的焦炭強度所對應之沾黏度(a-b)/a或高度a。若沾黏度(a-b)/a或高度a為依此決定的值以下,則可安定地執行高爐操作,但若超過該決定值,則高爐不易安定操作的可能性高,所以,可將超過該決定值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範圍,設定為作為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
此處根據JIS所決定的強度試驗,決定作為焦炭原料被評價為不良的煤炭性狀,但亦可使用此外的其他強度指標。作為類似JIS法的旋轉強度試驗法,已知有如:米庫姆(micum)強度、轉鼓強度、I型轉鼓強度等,依照ISO、ASTM規格則可求取該等強度。又,使用焦炭的壓縮強度等機械強度,亦可決定作為焦炭原料被評價為不良的沾黏度、高度的範圍。
沾黏度較大的煤炭、或附著於攪拌元件14上的半成焦炭16之高度a較大之煤炭,在軟化熔融狀態時的膨脹性過大、於經加熱後的焦炭中容易出現缺陷構造,推測會對焦炭強度造成不良影響。所以,本實施形態中,當煤炭的沾黏度或高度a為既定值以上的情況,將該煤炭評價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不良煤炭。具體而言,在利用JIS等所規定之基氏塑性計法施行的煤炭流動性測定條件中,將滿足沾黏度為0.20以上、及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者的煤炭,評價為作為冶金用焦炭的不良煤炭。另外,因為沾黏度及高度a越大、則膨脹性過大,可判斷對焦炭強度造成不良影響,因而可不設定沾黏度與高度a的上限值。但,沾黏度與高度a其測定值均受限於收容煤炭試料的容器12的大小。所以,最好使用可測定沾黏度為0.20以上、高度a為30mm以上之值的容器施行測定。
依照煤炭品牌,有半成焦炭16完全被攪拌元件14拉伸,半成焦炭16完全不接觸容器12內側壁的情況。即便此情況,推測煤炭的膨脹性過大,因而不致對計算沾黏度而評價煤炭乙事造成阻礙,只要將b代入0,並將沾黏度設為1進行計算則可。
若將評價為不良的煤炭使用於焦炭的原料煤炭(原料炭),在焦炭化時會殘留粗大缺陷,且形成較薄的氣孔壁組織構造,因而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然而,本發明人等發現即使將評價為不良的煤炭使用為焦炭的原料煤炭,藉由調整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粒度,則可抑制強度之降低。
圖2所示係在將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0摻合於未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2中之混煤,對其施行焦炭化時的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圖2(a)所示係焦炭化前的狀態,圖2(b)所示係焦炭化後的狀態。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0係在焦炭化時膨脹並大幅滲透入填充粒子間的空隙或粗大缺陷26中。所以,形成較薄的氣孔壁,且該煤炭粒子20會在原本存在處產生粗大缺陷26。因該薄氣孔壁之形成與粗大缺陷26,如使用含有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20的混煤所製造的焦炭,將會發生焦炭強度降低之情形。即使在評價為不良的煤炭單獨(未摻合其他煤炭)施行乾餾的情況,仍會發生此種粗大缺陷26。此現象係因為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層全體發生膨脹所致,因此現象所生成缺陷,會使焦炭強度降低。本發明人等發現此種缺陷的生成容易度、與沾黏度(a-b)/a或高度a間具關聯性。
圖3所示係僅摻合未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22的混煤施行焦炭化時,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圖3(a)所示係焦炭化前的狀態,圖3(b)所示係焦炭化後的狀態。因為未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22在焦炭化之際,不太會滲透至填充粒子間的空隙或粗大缺陷中,因而形成較厚氣孔壁,該煤炭粒子22不致在原本存在處殘留粗大缺陷。所以,僅使用未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22所製造的焦炭,並不致發生焦炭強度降低的情形。
圖4所示係將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0粉碎,對將經微細化之煤炭粒子24摻合於未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22中的混煤施行焦炭化時,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圖4(a)所示係焦炭化前的狀態,圖4(b)所示係焦炭化後的狀態。評價為不良的煤炭在焦炭化時大幅滲透入填充粒子間的空隙或粗大缺陷中。然而,因為粒子原本存在處所形成的缺陷變小,因而即便使用含有評價為不良之煤炭之混煤的情況,藉由使用將該煤炭粉碎經微細化的煤炭粒子24,仍可抑制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之降低。
依此,即使評價為不良的煤炭,若藉由事先將該煤炭粒度減細,則可在焦炭化時抑制粗大缺陷發生。藉此,即便使用評價為不良的煤炭,仍可抑制經乾餾後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
再者,添加於混煤中的黏結材亦因同樣機制而可能成為使焦炭強度降低的原因。所以,在黏結材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最好將該黏結材的粒度調整至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相同的粒度。
經確認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在乾餾前進行細化至何種程度後摻合才可抑制焦炭強度降低,結果確認到,若在乾餾前,亦即裝入焦炭爐的煤炭中之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設為5質量%以下,則可抑制焦炭強度降低。詳細請容後述,藉由將煤炭中之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設為5質量%以下,則使用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依8質量%以上且未滿12質量%之範圍內摻合的混煤所製造的焦炭的焦炭強度、與使用依2質量%以下摻合了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混煤所製造的焦炭的焦炭強度成為同等級。此結果意味著,若將煤炭中之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設在5質量%以下,則即便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摻合率為8質量%以上且未滿12質量%,或該煤炭摻合率為2質量%以下,焦炭強度仍不會變化,藉此可得知抑制因摻合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所造成的焦炭強度降低之情形。
焦炭一般係使用經摻合10~15種品牌煤炭的混煤進行製造。此時,進貨給焦炭工廠的煤炭或黏結材係更進一步粉碎至適合焦炭製造的粒度。但是,在製造焦炭的焦炭工廠中,若僅將特定品牌煤炭調整至特定粒度,則操作上較為煩雜,故不佳。所以,在進貨給焦炭製造工廠前,最好預先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施行粒度調整。依此,利用裝入至焦炭爐前的粉碎步驟施行更進一步粉碎。藉此,則不需要在焦炭製造工廠中施行操作煩雜的粒度調整,而可抑制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之情形。
煤炭中之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係在乾燥至煤炭水分含量6質量%以下的狀態下,使用既定網孔篩進行篩分,從篩上或篩下粒子相對於總試料的質量比率而可計算出。若煤炭水分含有率為6質量%以下,則煤炭粒子彼此間凝聚,而形成準粒子、或粗粒上不附著微粉,因而不致發生粒度測定值之誤差。所以,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測定最好係將煤炭水分含有率設為6質量%以下進行測定。
進貨給焦炭工廠的煤炭係在焦炭工廠中更進一步粉碎,然後才裝入焦炭爐中。因此,進貨給焦炭工廠前的煤炭中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未必一定為5質量%以下。所以,將煤炭依標準的焦炭工廠之粉碎條件施行粉碎後,確認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5質量%以下的煤炭的粒度。結果可知,若將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設為30質量%以下,則依標準的煤炭粉碎條件施行粉碎後,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5質量%以下。所以,評價為不良的煤炭係只要在進貨給焦炭工廠前,施行粒度調整使該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30質量%以下方式即可,藉由在焦炭工廠的粉碎,於裝入焦炭爐前,將該煤炭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粒度調整至5質量%以下。
此處,作為調整煤炭粒度的方法可舉例將煤炭粒度減細的情況,於煤炭開採階段便依粒度變細之方式進行開採的方法;或在開採後、出貨為止利用選炭步驟、摻合步驟實施粉碎、分級、篩分而調整粒度。炭礦係預先測定每個炭層出產的煤炭品質,因而亦一併測定沾黏度,再根據該測定值調整粒度便可。煤炭的粉碎可使用公知的衝擊粉碎機、錘碎機等粉碎機,又藉由組合使用該等粉碎機與篩,可僅取出成為焦炭強度降低原因的煤炭粗粒部並進行粉碎,因而可更有效地調整粒度。另外,煤炭的粒度係依照開採場所、時期、裝置、開採後的搬送、保管等各種條件而有不可避免的變動,因而每批號不同。所以,最好藉由摻合不同粒度批號而調整煤炭的粒度。
再者,亦可考慮煤炭硬度再調整煤炭的粒度。因為若粉碎條件相同,則越柔軟之煤炭會被越細地粉碎,因而若焦炭工廠中粉碎後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含有率的目標值固定為5質量%以下,則柔軟的煤炭即使在供應給焦炭工廠粉碎機前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較大,判斷仍可滿足既定目標值。一般煤炭的硬度指標係採用HGI(哈氏可磨性指數,Hardgrove grindability index),將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的煤炭依標準的煤炭粉碎條件粉碎,使該煤炭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5質量%以下的煤炭,測定其HGI,結果該煤炭的HGI係60。另外,HGI係根據JIS M 8801所記載粉碎性試驗方法求得的指數。
HGI越高的煤炭意指越柔軟,因而可知煤炭的HGI每增加1(變柔軟),而使供應給焦炭工廠粉碎機前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含有率增加0.5質量%,仍可使粉碎後的煤炭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5質量%以下。由此發現可知,判斷為不良的煤炭在進貨給焦炭工廠前、或從該煤炭出產場所出貨前,最好施行粒度調整使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滿足下述(1)式。 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質量%)≦30+0.5×(HGI-60)・・・(1)
煤炭的HGI通常分佈於40~100之範圍,但經測定評價不良之煤炭的HGI其結果約為60~80。所以,上述HGI60之煤炭可謂為評價不良之煤炭中最硬的煤炭,至少若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粒徑6mm以上的含有率設為30質量%以下,則於焦炭工廠中依標準煤炭粉碎條件施行粉碎後,該煤炭中的粒徑6mm以上的含有率將成為5質量%以下。另外,若考慮煤炭的HGI變動,更佳係將評價不良之煤炭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設為20質量%以下。
依本實施形態之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調整粒度的煤炭,係各別品牌的原料炭,係定義為,在進貨給焦炭製造工廠時、或從煤炭出產地方出貨時,當作單一批號管理的原料炭單位。此處,「當作單一批號管理」係包括有:依從該批號中取樣的代表分析值表現該批號全體性狀的情況,視為單一批號並囤積於煤炭場的情況,放入同一煤炭槽的情況,以及在購買契約中標示為單一批號或單一產品名稱進行交易的情況等。所以,本實施形態中將煤炭在進貨給焦炭製造工廠前的階段調整粒度之情況,將該煤炭定義為單一品牌的原料炭。
所謂「進貨給焦炭工廠」係指在焦炭工廠中粉碎至適於焦炭製造的粒度、或為了與其他品牌之煤炭摻合而放入至焦炭工廠所附設之煤炭場、煤炭料斗中。例如在位於臨海地區的鋼鐵廠的情況,係由原料碼頭接收煤炭後,再搬入至焦炭工廠所附設的煤炭場。此情況下,將在原料碼頭接收的時點視為「進貨給焦炭工廠」。
再者,所謂「從煤炭出產場所出貨」係指從各別品牌之煤炭的礦坑或出貨基地,利用船舶、貨車、卡車或輸送帶機等輸送手段送出。在本實施形態中,若從礦坑、出貨基地等作為各別品牌煤炭進行出貨,則不必問其出貨手段(船舶、貨車等)及出貨階段(利用貨車出貨後再裝載於船舶進行出貨的情況亦相當於出貨)如何。其理由係若被認為各別品牌之煤炭,則除了不可避免者之外,其後的組成、粒度則不致有變化。 [實施例1]
以下,針對決定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最佳粒度的方法進行說明。首先,確認加熱攪拌後的半成焦炭之形狀差異對焦炭強度造成的影響。針對18種煤炭(A炭~R炭)與1種黏結材(黏結材S),於基氏流動度測定後再測定半成焦炭形狀。所使用之煤炭與黏結材的性狀係如表3所示。表3的Ro係JIS M 8816的煤炭之鏡煤素的平均最大反射率,logMF係依基氏塑性計法所測定的最高流動度(Maximum Fluidity:MF)的常用對數值。又,揮發成分(VM)、灰分(Ash)係依照JIS M 8812的工業分析法獲得的測定值。
[表3]
煤炭 Ro [%] logMF [log ddpm] VM [質量%] Ash [質量%] 沾黏度 [-] 高度a [mm]
A炭 0.66 3.55 43.2 5.8 0.17 28
B炭 0.67 1.00 36.6 9.0 0.00 24
C炭 0.72 3.61 40.8 9.0 0.23 30
D炭 0.73 2.29 36.2 8.8 0.01 25
E灰 0.75 2.32 38.1 9.7 0.05 25
F炭 0.80 3.17 37.2 7.9 0.24 31
G炭 0.91 3.59 33.0 7.9 0.34 33
H炭 1.02 2.48 29.1 8.6 0.04 27
I炭 1.00 1.71 25.8 9.6 0.00 23
J炭 1.00 2.20 27.7 10.4 0.00 24
K炭 1.03 2.97 28.2 9.6 0.16 27
L炭 1.14 1.77 24.2 9.2 0.00 24
M炭 1.30 1.34 21.0 9.4 0.00 23
N炭 1.31 1.26 20.4 7.3 0.00 22
O炭 1.38 2.49 20.9 10.9 0.11 27
P炭 1.44 2.03 21.1 9.3 0.00 26
Q炭 1.54 0.00 16.6 8.3 0.00 23
R炭 1.62 0.70 18.8 9.6 0.00 24
黏結材S 4.8以上 未滿1 1.00 35
使用圖1所示基氏塑性計10,從加熱攪拌後形成的半成焦炭形狀測定高度a與高度b,計算出沾黏度(a-b)/a。表3中「沾黏度」欄位所示的值係沾黏度(a-b)/a值,「高度a」欄位所示的值係攪拌元件上所附著之半成焦炭的高度a值。半成焦炭的高度a與高度b係使用加熱攪拌後利用Nikon(股)製XTH320LC掃描容器12所獲得之半成焦炭16的影像進行測定。
表3所示煤炭中,C炭、F炭及G炭的沾黏度(a-b)/a值係0.20以上。所以,將C炭、F炭及G炭評價為具有使焦炭強度降低之可能性的不良煤炭。另外,從表3得知,不論高度a值是否為30mm以上,仍可判斷是否為不良煤炭。
習知用於推定焦炭強度的煤炭配合理論中,焦炭強度主要係由煤炭的鏡煤素的平均最大反射率(Ro)、與logMF所決定(例如參照非專利文獻1)。所以,依混煤全體的加重平均Ro、加重平均logMF成為相等之方式,製作經摻合各種煤炭的混煤(Ro=0.99、logMF=2.2)。相關A炭與F炭係分別準備經粉碎為粒徑未滿1mm的粒子含有率100質量%、粒徑未滿3mm的粒子含有率100質量%、或粒徑未滿6mm的粒子含有率100質量%者,相關其餘的煤炭係粉碎成粒徑未滿3mm的粒子含有率100質量%,使用該等煤炭製作6水準之混煤(A1~3及F1~3)。該等混煤的摻合率等係如表4所示。另外,表4的摻合率之[%]全部為「質量%」。
[表4]
煤炭 摻合率
混煤A1 [%] 混煤A2 [%] 混煤A3 [%] 混煤F1 [%] 混煤F2 [%] 混煤F3 [%]
A炭 20 20 20 0 0 0
B炭 14 14 14 13 13 13
F炭 0 0 0 20 20 20
H炭 19 19 19 20 20 20
J炭 13 13 13 20 20 20
L炭 11 11 11 11 11 11
N炭 11 11 11 7 7 7
O炭 8 8 8 9 9 9
R炭 4 4 4 0 0 0
                    
A炭、F炭最大粒徑 [mm] 1 3 6 1 3 6
加重平均 Ro[%] 0.99 0.99 0.99 0.99 0.99 0.99
加重平均logMF [log ddpm] 2.2 2.2 2.2 2.2 2.2 2.2
DI 150/50 [-] 80.0 78.8 78.5 79.6 76.9 74.3
CSR [%] 58.0 55.9 55.2 57.6 50.5 47.5
MSI+65 [%] 53.0 51.8 51.5 52.4 49.5 46.7
此處,A炭的沾黏度(a-b)/a值係0.17,因而評價為非不良的煤炭。另一方面,F炭係如上述,因為沾黏度(a-b)/a值係0.24,因而屬於評價為不良的煤炭。
調整混煤全體的水分含量成為8質量%,且依該混煤16kg的容積密度成為750kg/m 3方式填充於乾餾罐中,在上面放置10kg重錘的狀態下,在爐壁溫度1050℃之電爐內施行6小時乾餾。然後,從電爐中取出乾餾罐施行氮冷卻,如此獲得焦炭。焦炭強度係將所獲得焦炭,根據JIS K 2151的旋轉強度試驗法,測定經15rpm、150旋轉後的粒徑15mm以上之焦炭之質量比例,計算出與旋轉前的質量比,設為轉鼓強度DI150/15。然後,亦測定CSR(熱間CO 2反應後強度、根據ISO18894法測定)、及微觀強度(MSI+65)。該等測定結果合併記載於表4中。
圖5所示係A炭與F炭的最大粒徑與轉鼓強度間之關係圖。不論何種粒度,均可確認到由經摻合評價為不良之F炭的混煤所製造的焦炭,強度低於自經摻合未評價為不良之A炭的混煤所製造的焦炭。儘管A炭與F炭的R O及logMF值並未有太大的不同,混煤的R O與logMF的加重平均值亦依相同的條件施行實驗,但焦炭強度仍出現差異,故確認到本實施形態所測定的沾黏度、高度a值,係會對焦炭強度造成影響的因子,且屬於習知使用之R O、logMF所無法說明的因子。
由該試驗結果得知,若將沾黏度0.17、高度a為28mm的煤炭A添加於混煤中,則不易發生焦炭強度降低,相對地若將沾黏度0.24、高度a為31mm的煤炭F添加於混煤中,則較容易發生焦炭強度降低。所以,可得知將滿足沾黏度為0.20以上、及高度a為30mm以上中至少其中一項的煤炭,評價為作為冶金用焦炭製造用煤炭為不良者是妥當的。若欲更確實地防止焦炭強度降低,亦可嚴格規定評價為不良的基準,即將滿足沾黏度超過0.17、及高度a超過28mm中至少其中一項的煤炭,評價為作為冶金用焦炭製造用煤炭為不良者。又,亦被確認摻合未評價為不良之A炭的混煤、與摻合評價為不良之F炭的混煤等任一情況,藉由將煤炭粒度減細,則可提升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特別係當摻合評價為不良之F炭的混煤時,隨著煤炭的粒度變細,則焦炭強度的提升變得顯著。
其次,使用實際的焦炭爐,檢討應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減細至何種程度。一般通常的實際焦炭爐的操作中,煤炭係將各個品牌依既定摻合比率混合後再施行粉碎。此時,混煤的粒度係依混煤通過某規定之篩目時,篩上或篩下相對於總質量的質量比例而進行管理。
將評價不良的煤炭之粒徑6mm以下之粒子的含有率進行各種變更,製作2種混煤(不良煤炭摻合率≦2質量%混煤、及8質量%≦不良煤炭摻合率<12質量%混煤之2種),分別利用實際焦炭爐施行乾餾,經乾餾後的焦炭強度被分別測定轉鼓強度DI150/15。所使用混煤的平均性狀(混煤中各煤炭的特性值根據各煤炭摻合率的加重平均值)、乾餾溫度(燃燒室溫度)、以及乾餾後的炭中溫度(炭化室高度及寬度方向中央處的焦炭的溫度),係如下述表5所示。另外,混煤被調製成平均性狀、乾餾溫度及乾餾後炭中溫度的變動幅度變小,該等因子被排除對焦炭強度造成影響。由該測定結果確認到混煤之粒徑6mm以上的含有率與焦炭強度間的關係,並確認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應粉碎至何種程度。另外,表5所示條件係試驗所使用之條件一例,一般依混煤之平均性狀為Ro:0.9~1.3%範圍、logMF:2.3~3.0範圍、水分:3~12質量%範圍、乾餾後焦炭溫度:900~1200℃範圍的條件,則可製造良好的焦炭。
[表5]
混煤平均性狀 Ro[%] 0.98~1.02
logMF[log ddpm] 2.6~2.8
水分[質量%] 8.5~105
乾餾條件 乾餾溫度[℃] 1090~1105
乾餾後炭中溫度[℃] 990~1115
圖6所示係混煤中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與焦炭強度間的關係圖。如圖6所示,當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摻合率為8質量%以上且未滿12質量%為較多的情況,若增加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全體煤炭粒度變粗,則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大幅降低。相對於此,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的摻合比例為2質量%以下的混煤的情況,則因煤炭粒度變粗導致焦炭強度降低的情況較少。此種現象表示即使全體為相同粒度的混煤,若其中含有評價不良的煤炭,則由該混煤所製造之焦炭的焦炭強度會降低。
另一方面,若混煤中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5質量%程度以下,則即使混煤中評價為不良之煤炭含有8質量%以上且未滿12質量%,所製造之焦炭的強度仍與未含該評價為不良之煤炭(2質量%以下)情況為相同程度。由該結果可推定,若粉碎至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5質量%以下,則可抑制因摻合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所造成的焦炭強度降低的情形。因為沾黏度大的煤炭容易形成如圖2所示之粗大缺陷,因而藉由減少大粒徑煤炭粒子的含量,則可抑制粗大缺陷生成,被認為可明顯抑制焦炭強度降低。
其次,針對各別品牌之利用粒度調整所造成的焦炭強度提升效果進行說明。於表3所示在G炭產地中,雖在一般開採及實施選炭處理後出貨的G炭中之6mm以上粒子的含有率係39質量%,但利用衝擊粉碎機粉碎選炭後的G炭,進行粒度調整使G炭中的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成為30質量%。將該煤炭設為G'炭。將G炭與G'炭進貨給焦炭工廠後,將G炭或G'炭的摻合率設為10質量%,摻合A炭、B炭、H炭、J炭、L炭、N炭、O炭、R炭,調製加重平均反射率=1.01%、加重平均logMF=2.4的混煤。此時,G炭及G'炭的沾黏度係依照與表1所說明方法相同之方法測定。G炭及G'炭的沾黏度係0.34。所以,G炭被評價為不良。
經摻合G炭的混煤g、經摻合G'炭的混煤g',分別利用焦炭工廠中設置的衝擊粉碎機施行粉碎,粉碎成3mm以下之粒子含有率成為78質量%。經粉碎後的混煤g或g'之6mm以上之粒子含有率係5.5質量%。將該混煤利用焦炭爐依運轉率125%之條件施行乾餾,對所生成焦炭進行乾式焠火後,測定JIS轉鼓強度DI150/15指數。結果,由混煤g生成的焦炭之轉鼓強度係82.9,相對於此,由混煤g'獲得的焦炭之轉鼓強度係83.1。由該結果確認到,藉由將進貨給焦炭工廠前的各別品牌煤炭調整成煤炭中的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則即便使用評價為不良之煤炭,仍可抑制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而可實現高強度冶金用焦炭的製造。
取代G炭,改為使用K炭(從產地出貨時的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37質量%),施行同樣的試驗。該結果,K炭中有施行粒度調整成6mm以上之粒子含有率為30質量%的情況、與未施行粒度調整的情況,均為焦炭強度83.0,未確認到調整煤炭粒度所造成的焦炭強度提升之效果。K炭係半成焦炭的沾黏度0.16且未滿0.20,攪拌元件上所附著之半成焦炭的高度係27mm且未滿30mm。所以,K炭被評價為非不良的的煤炭,且確認即使事先調整此種煤炭的粒度,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仍未獲提升。由此結果可確認,依照本實施形態之煤炭或黏結材的調製方法,對煤炭評價是否不良,可藉由對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施行粒度調整,而可抑制所製造焦炭的焦炭強度降低,藉此可實現高強度冶金用焦炭之製造。又,評價煤炭是否不良,可藉由選擇評價為不良之煤炭施行粒度調整,由於可減少施行粒度調整的煤炭量,故亦有助於焦炭製造時所需的負荷減輕、及省能源化。
10:基氏塑性計 12:容器 14:攪拌元件 16:半成焦炭 20: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 22:未評價為不良之煤炭粒子 24:經微細化之煤炭粒子 26:粗大缺陷
圖1係表示本實施形態之煤炭之軟化熔融特性的評價方法中所使用之基氏塑性計10一例的鉛直剖視圖; 圖2(a)及(b)係表示將使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0摻合至未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2中形成的混煤在施行焦炭化時,其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 圖3(a)及(b)係表示將僅摻合了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2之混煤施行焦炭化時,其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 圖4(a)及(b)係表示將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0施行粉碎,再將使經微細化之煤炭粒子24摻合至未評價為不良的煤炭粒子22中而形成的混煤施行焦炭化時,其缺陷構造的生成狀況的示意圖; 圖5係表示A炭與F炭的最大粒徑及轉鼓強度間之關係的圖;以及 圖6係表示混煤中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與焦炭強度間的關係的圖。

Claims (8)

  1. 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測定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使滿足由依基氏流動度的測定條件所測定之上述高度b與上述高度a所表示的沾黏度(a-b)/a為0.20以上、及上述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種情形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下者。
  2. 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係在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測定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使滿足由依基氏流動度的測定條件所測定之上述高度b與上述高度a所表示的沾黏度(a-b)/a為0.20以上、及上述高度a為30mm以上中之至少其中一種情形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的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滿足下述(1)式: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質量%)≦30+0.5×(HGI-60)‧‧‧(1) 上述(1)式的HGI係煤炭或黏結材的哈氏可磨性指數。
  3. 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預先對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由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之沾黏度(a-b)/a、或者上述高度a,及將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與其他煤炭混合再施行乾餾而獲得之焦炭之強度間的關係,決定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並對使用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使其沾黏度(a-b)/a或高度a屬於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內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使其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30質量%以下。
  4. 一種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係單獨或與其他煤炭摻合而使用為焦炭製造原料的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上述煤炭或黏結材進貨至焦炭工廠之前,預先對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在對收容於容器中的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加熱之下,使攪拌元件旋轉,藉此在上述容器中形成半成焦炭,而使滿足由該半成焦炭在上述容器內於內側壁上的高度b、與附著於上述攪拌元件之上述半成焦炭的高度a所表示之沾黏度(a-b)/a、或者上述高度 a,及將複數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與其他煤炭混合再施行乾餾而獲得之焦炭之強度間的關係,決定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並對使用為上述焦炭製造原料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使其沾黏度(a-b)/a或高度a屬於上述焦炭製造原料被判斷為不良的沾黏度(a-b)/a或高度a的範圍內之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使其粒徑6mm以上之粒子之含有率滿足下述(1)式;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質量%)≦30+0.5×(HGI-60)‧‧‧(1)上述(1)式的HGI係煤炭或黏結材的哈氏可磨性指數。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裝入至焦炭爐前,施行粒度調整,使上述煤炭或黏結材中之粒徑6mm以上之粒子的含有率為5質量%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其中,在從出產上述煤炭的場所或製造上述黏結材的場所出貨前,對上述煤炭或黏結材施行粒度調整。
  7. 一種焦炭之製造方法,係將依照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所調製的煤炭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
  8. 一種焦炭之製造方法,係將依照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所調製的煤炭及黏結材施行乾餾而製造焦炭。
TW110129871A 2020-08-17 2021-08-13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TWI7898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7311 2020-08-17
JP2020-137311 2020-08-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2548A TW202212548A (zh) 2022-04-01
TWI789870B true TWI789870B (zh) 2023-01-11

Family

ID=80322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29871A TWI789870B (zh) 2020-08-17 2021-08-13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23211A1 (zh)
JP (1) JP7334806B2 (zh)
CN (1) CN116194772A (zh)
AU (1) AU2021326589B2 (zh)
CA (1) CA3182614A1 (zh)
TW (1) TWI789870B (zh)
WO (1) WO2022039044A1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3281A (ja) * 2000-05-18 2001-11-22 Nippon Steel Corp コークス製造方法
CN103180414A (zh) * 2010-09-01 2013-06-26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冶金用焦炭的制造方法
CN104145181A (zh) * 2012-02-29 2014-11-12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焦炭制造用煤的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3130078C (en) * 2019-03-15 2023-08-22 Jfe Steel Corporation Method for evaluating coal, method for preparing coal blend,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k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23281A (ja) * 2000-05-18 2001-11-22 Nippon Steel Corp コークス製造方法
CN103180414A (zh) * 2010-09-01 2013-06-26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冶金用焦炭的制造方法
CN104145181A (zh) * 2012-02-29 2014-11-12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焦炭制造用煤的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94772A (zh) 2023-05-30
US20230323211A1 (en) 2023-10-12
CA3182614A1 (en) 2022-02-24
TW202212548A (zh) 2022-04-01
JP7334806B2 (ja) 2023-08-29
AU2021326589A1 (en) 2023-02-02
JPWO2022039044A1 (zh) 2022-02-24
AU2021326589B2 (en) 2024-01-11
WO2022039044A1 (ja) 2022-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32586B1 (ko) 고로용 코크스의 제조 방법
KR101860255B1 (ko) 석탄 혼합물 및 석탄 혼합물의 제조 방법과 코크스의 제조 방법
CN104781373A (zh) 焦炭的制造方法
CN104145181B (zh) 焦炭制造用煤的制备方法
JP6265015B2 (ja) コークス製造方法
US3907648A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formed coke for blast furnaces without causing the fusion of the coke
TWI789870B (zh) 煤炭或黏結材之調製方法及焦炭之製造方法
EP2871226A1 (en) Cok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RU2812777C1 (ru) Способ подготовки угля или спекающей добавки и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кокса
JP4797450B2 (ja) 冶金用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設備
JP6075354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6323050B2 (ja) コークス製造用成型炭及び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Nomura Effect of coal briquette size on coke quality and coal bulk density in coke oven
TW202100728A (zh) 煤炭之評價方法及混煤之調製方法暨焦炭之製造方法
JP2013001873A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6115509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5394695B2 (ja) 低石炭化度の非微粘結炭の改質方法、非微粘結炭を改質する成型物及び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EP3150687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blast furnace coke, and blast furnace coke
JP6760410B2 (ja) 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US11486022B2 (en) Ferrocok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23118244A (ja) 低収縮炭材の粒度決定方法及び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JP6189811B2 (ja) 無灰炭配合量決定方法及び高炉用コークスの製造方法
Dohi et al. Effect of Coal Size Segregation in Coal Bin on Discharging Coke Cake
JP2013181100A (ja) コークス製造用原料の作製方法および該作製方法により作製されたコークス製造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