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6816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6816B
TWI786816B TW110133706A TW110133706A TWI786816B TW I786816 B TWI786816 B TW I786816B TW 110133706 A TW110133706 A TW 110133706A TW 110133706 A TW110133706 A TW 110133706A TW I786816 B TWI786816 B TW I78681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ding wall
mentioned
groove
storage space
dispos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337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16521A (zh
Inventor
柳原佑輝
揚努爾 芬迪卡納塔
前谷直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165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165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6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681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6Leg gu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2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in the fai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具備與護腿板25一起形成收納空間S1之凹槽外殼26。護腿板25包含:重疊部71,其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26重疊;貫通孔81b、81d,其等插入有固定螺栓B1;及突出壁85、86,其等自重疊部71向後方突出。突出壁85、86係於凹槽外殼26中與凹槽外殼26一起形成收納空間S1,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側方,且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緊固凸座59b、59d與收納空間S1之間。突出壁85、8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與護腿板25相接之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更靠後方處。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於JP 2016022748 A中揭示有作為跨坐型車輛之一例之速克達。該速克達具備配置於座部前方之前護腿板、及固定於前護腿板之支架。供收容隨身行李等物品之收納空間形成於前護腿板與支架之間。
支架藉由6個緊固構件而固定於前護腿板。自支架之後表面向前方凹陷之6個凹部(JP 2016022748 A之圖8中之符號92)與設置於前護腿板之6個凸座重疊。如JP 2016022748 A之圖12所示,支架之6個凹部形成自支架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6個突出部。6個緊固構件自支架之後方插入至6個凹部。緊固構件前後貫通凹部之底,且安裝於位於凹部前方之前護腿板之凸座。藉此,將支架固定於前護腿板。
如上所述,JP 2016022748 A所記載之支架之凹部形成自支架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突出部(參照JP 2016022748 A之圖12)。支架之突出部配置於供收容物品之收納空間,會與收納空間內之物品接觸。例如,速克達向右轉彎或向左轉彎而物品於收納空間中左右移動時,物品與支架之突出部發生碰撞。於物品已經與突出部接觸之情形時,伴隨速克達之向右轉彎或向左轉彎產生之離心力自物品傳遞至突出部。因此,必須對突出部確保即便產生此種現象亦不會破損之剛性。
於JP 2016022748 A所記載之支架中,於支架之右側壁及左側壁各形成有2個突出部,且於支架之底壁形成有2個突出部。由於如此平衡性良好地配置複數個突出部,故收納空間內之物品與複數個突出部接觸。因此,物品之荷重被分散,而產生於各突出部之應力降低。因此,即便不過度提高各突出部之剛性,亦可防止突出部之破損。然而,若突出部較多,則收納空間之體積減少,能夠收容於收納空間之物品之大小或數量受限。
考慮於突出部之周圍設置肋而加強突出部或者增加突出部之厚度而提高突出部之剛性,來代替增加突出部之數量。然而,於該等方法中,追加肋或使突出部大型化,因此,收納空間之體積仍然減少,能夠收容於收納空間之物品之大小或數量受限。因此,關於收納空間內之物品會與支架之突出部接觸之構造,難以在不犧牲收納空間之體積之情況下使自收納空間內之物品施加至突出部之荷重減少。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可抑制收納空間之體積減少,並且可防止收納空間內之物品與凹槽外殼(pocket cover)之緊固凸座接觸。該目的藉由技術方案1之跨坐型車輛而實現。較佳之實施方式係由附屬項規定。
一實施方式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座部,其供駕駛者就坐;護腿板,其配置於相較上述座部之前端更靠前方處,與就坐於上述座部之上述駕駛者之腿於前後方向上相對;凹槽外殼,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後方,與上述護腿板一起形成供收容物品之收納空間;及緊固構件,其將上述凹槽外殼固定於上述護腿板;上述凹槽外殼包含:接觸端面,其與上述護腿板相接;及緊固凸座,其配置於相較上述接觸端面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且插入有上述緊固構件;上述護腿板包含:重疊部,其於後視下與上述凹槽外殼重疊;突出壁,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及貫通孔,其配置於上述緊固凸座之前方,且插入有上述緊固構件;上述突出壁係於上述凹槽外殼中與上述凹槽外殼一起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且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至少一方,上述突出壁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且上述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
根據該構成,護腿板及凹槽外殼形成收納空間。凹槽外殼於後視下與護腿板之重疊部重疊。自重疊部向後方突出之護腿板之突出壁形成收納空間之一部分。突出壁配置於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至少一方。因此,突出壁配置於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至少一方。
凹槽外殼藉由插入至凹槽外殼之緊固凸座及護腿板之貫通孔之緊固構件而固定於護腿板。突出壁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與收納空間之間。因此,收納空間內之物品與突出壁接觸而並非與緊固凸座接觸。因此,收納空間內之物品之荷重不直接傳遞至緊固凸座。進而,收納空間內之物品之荷重被分散至凹槽外殼及突出壁,因此,經由凹槽外殼之內表面傳遞至緊固凸座之荷重減少。
如此,收納空間內之物品不與緊固凸座接觸,因此,可使緊固凸座小型化或者減少緊固凸座之數量。因此,可使緊固凸座於護腿板與凹槽外殼之間的空間中所占之範圍之體積減小。藉此,可抑制收納空間之體積減少,並且可防止收納空間內之物品與凹槽外殼之緊固凸座接觸。進而,由於收納空間內之物品不與緊固凸座接觸,故可防止物品卡在緊固凸座上,而可提高使用者之方便性。
除此以外,凹槽外殼以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與護腿板接觸之狀態固定於護腿板。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即便水通過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與護腿板之間的間隙,該水只要不通過前後方向上之突出壁與凹槽外殼之間的間隙,便不會到達收納空間。因此,於跨坐型車輛之行駛中或跨坐型車輛之清洗中產生之水花等水不易進入收納空間。藉此,可減少進入收納空間之水。
於本實施方式中,亦可對上述跨坐型車輛附加以下特徵中之至少一個。
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上端,其配置於相較上述護腿板之上述貫通孔更靠上方處;及下端,其配置於相較上述貫通孔更靠下方處。
根據該構成,突出壁之上端配置於相較貫通孔更靠上方處,突出壁之下端配置於相較貫通孔更靠下方處。由於突出壁具有此種上下方向之長度,故可於上下方向上較大之範圍內保護緊固凸座使之免受收納空間內之物品影響。進而,由於突出壁在上下方向上較長,故可於上下方向上較大之範圍內遮擋水,從而可使進入收納空間之水進一步減少。
於護腿板包含複數個貫通孔之情形時,突出壁之上端只要配置於相較複數個貫通孔中之至少一個更靠上方處即可。同樣地,於護腿板包含複數個貫通孔之情形時,突出壁之下端只要配置於相較複數個貫通孔中之至少一個更靠下方處即可。
上述護腿板進而包含嵌入有包含上述接觸端面之上述凹槽外殼之緣之嵌合槽,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配置於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嵌合槽之內側。
根據該構成,包含接觸端面之凹槽外殼之緣嵌入至設置於護腿板之嵌合槽。凹槽外殼之緣與護腿板之嵌合槽形成方向改變180度之迷宮狀間隙。因此,水不易通過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與護腿板之間。進而,護腿板之突出壁配置於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嵌合槽之內側。即便水通過迷宮狀間隙而進入凹槽外殼中,亦可藉由突出壁而阻止該水進入收納空間。藉此,可使進入收納空間之水進一步減少。
上述護腿板包含凹部,該凹部向前方凹陷至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前方之位置,上述凹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凹槽外殼之前方,與上述凹槽外殼一起形成上述收納空間。
根據該構成,護腿板之凹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凹槽外殼之前方,且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重疊。凹部與凹槽外殼一起形成收納空間。因此,可增加收納空間之體積。進而,凹部向前方大幅度凹陷,即,向前方凹陷至相較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可大幅增加收納空間之體積。
於上述護腿板之水平剖面中,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之上述突出壁之內表面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使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之上述凹部之內表面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上。
根據該構成,突出壁之內表面與凹部之內表面形成收納空間。於護腿板之水平剖面中,突出壁之內表面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使凹部之內表面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上。突出壁之內表面與凹部之內表面之結合部平坦,未形成階差。因此,可使突出壁之內表面與凹部之內表面之結合部處所產生之應力降低。
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分別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上述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之一者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上述右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左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
根據該構成,右突出壁配置於收納空間之右方,左突出壁配置於收納空間之左方。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之一者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與收納空間之間。藉此,可保護緊固凸座使之免受收納空間內之物品影響。進而,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兩者配置於相較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因此,可使進入收納空間之水進一步減少。
上述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至少一者包含將上述收納空間內之水排出之排水孔,上述排水孔配置於相較上述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
根據該構成,將收納空間內之水排出之排水孔設置於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至少一者。排水孔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更靠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已通過右突出壁或左突出壁與凹槽外殼之間而進入收納空間之水朝向排水孔於收納空間內朝下方流動,並流入排水孔。因此,即便水通過右突出壁或左突出壁與凹槽外殼之間,亦可迅速地將該水自收納空間排出。
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高部,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及低部,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突出量小於上述高部;且上述高部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
根據該構成,於突出壁設置有高部及低部。高部及低部自重疊部朝後方向之突出量互不相同。突出量大於低部之高部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與收納空間之間。因此,可確實地保護緊固凸座使之免受收納空間內之物品影響。
上述突出壁之上述低部配置於相較上述突出壁之上述高部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
根據該構成,突出壁之低部配置於相較突出壁之高部更靠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換言之,低部之突出量小於高部之突出量,因此,可使低部移動至相較高部更靠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藉此,可擴大收納空間之寬度,而可使收納空間之減少更小。
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上方部,其配置於上述緊固凸座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上述緊固凸座重疊;及內側部,其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
根據該構成,於突出壁設置有上方部與內側部。上方部配置於緊固凸座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緊固凸座重疊。內側部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與收納空間之間。上方部及內側部兩者均形成收納空間。因此,不僅自緊固凸座之內側,自緊固凸座之上方亦可保護緊固凸座使之免受收納空間內之物品影響。
上述凹槽外殼進而包含自上述凹槽外殼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內肋,上述內肋配置於相較上述突出壁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且於側視下與上述突出壁重疊。
根據該構成,自凹槽外殼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內肋配置於相較護腿板之突出壁更靠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且於側視下與護腿板之突出壁重疊。如此,內肋與突出壁沿車寬方向排列,突出壁與凹槽外殼之間的間隙減少,因此,可使進入收納空間之水進一步減少。
上述跨坐型車輛進而具備電源插座,該電源插座包含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端子插孔,通過插入至上述端子插孔之端子對電氣設備供給電力。
根據該構成,電源插座之端子插孔配置於形成在護腿板與凹槽外殼之間之收納空間。電力通過插入至端子插孔之端子被供給至電氣設備。如上所述,通過凹槽外殼之接觸端面與護腿板之間的間隙之水只要不通過前後方向上之突出壁與凹槽外殼之間的間隙,便不會進入收納空間。因此,可抑制或防止電源插座或電氣設備被水濡濕。
電氣設備係指於跨坐型車輛之行駛中與跨坐型車輛一起移動之可攜式電氣設備。端子可為插座充電器或車載充電器等電氣設備本身之端子,亦可為設置有與電氣設備或饋電纜線之端子匹配之孔之適配器之端子,還可為連接電氣設備與電源插座之饋電纜線之端子。
上述凹槽外殼僅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跨坐型車輛之中央之右方或左方,且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至少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收納空間之外側。
根據該構成,並非將寬度與護腿板相等或大致相等之寬度較寬之凹槽外殼,而是將寬度為護腿板之寬度之一半左右之寬度較小之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凹槽外殼僅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跨坐型車輛之中央之右方或左方。於跨坐型車輛之行駛中或跨坐型車輛之清洗中產生之水花不易自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進入凹槽外殼中。因此,藉由在車寬方向上之收納空間之外側配置突出壁,可有效地減少進入收納空間之水。
上述緊固構件可相對於上述護腿板及凹槽外殼進行安裝及卸除,上述凹槽外殼可相對於上述護腿板進行安裝及卸除。
根據該構成,可將使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之緊固構件在不使緊固構件破損之情況下自護腿板及凹槽外殼卸下。只要卸下緊固構件,便可將凹槽外殼自護腿板卸下。只要安裝緊固構件,便可將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因此,可容易地將既有之凹槽外殼更換為新的凹槽外殼。進而,可自形狀不同之複數個凹槽外殼中選擇任一個,將所選擇之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
本發明中之上述之或進而其他之目的、特徵及效果藉由以下參照隨附圖式敍述之實施方式之說明而明確。
以下,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對配置於水平路面上之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進行說明。基準姿勢係指如下姿勢,即,人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於跨坐型車輛1直線前進之直線前進位置(圖2所示之轉向把手7之位置)配置轉向把手7,且後輪Rw之旋轉中心保持水平。
以下說明中之前後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基於基準姿勢之跨坐型車輛1而定義。左右方向相當於車寬方向。車輛中央WO相當於經過頭管3之中心線且與後輪Rw之旋轉中心正交之鉛直面。以下說明中之俯視、側視及後視只要事先未特別說明,則分別指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側視及後視。以下說明中之「上端」係指某構件中位於最上方之部分。即,「上端」指最上端。下端、前端、後端、右端、左端、外端及內端亦同樣。
以下說明中之「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係與車寬方向平行之方向。「某構件配置於相較成為基準之構件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係指某構件相較成為基準之構件距離車寬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更近。「某構件配置於相較成為基準之構件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係指某構件相較成為基準之構件距離車寬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更遠。若將於車寬方向上與凹槽外殼26之水平剖面之右端及左端相距之距離相等的位置定義為中間點,則車寬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係指由與上下方向及車寬方向正交之複數條直線構成且經過所有中間點的平面或曲面。
首先,對跨坐型車輛1之基本構成進行說明。
圖1A及圖1B係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圖1A及圖1B中之箭頭U及箭頭F分別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上方向及前方向。圖2中之箭頭L表示跨坐型車輛1之左方向。其他圖中亦同樣。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例如係速克達。跨坐型車輛1具備由外裝外殼覆蓋之車體框架2、及安裝於車體框架2之前輪Fw及後輪Rw。前輪Fw經由下述之前叉8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輪Rw經由下述之擺動單元10安裝於車體框架2。前輪Fw包含於路面上滾動之橡膠製之輪胎Ft、及被輪胎Ft包圍之金屬製之輪圈Fh。同樣地,後輪Rw包含於路面上滾動之橡膠製之輪胎Rt、及被輪胎Rt包圍之金屬製之輪圈Rh。
車體框架2包含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頭管3。如圖1B所示,車體框架2進而包含:向下框架4,其自頭管3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及一對下框架5,其等自向下框架4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一對下框架5於側視下相互重疊。一對下框架5之前端配置於相較頭管3更靠下方處。
如圖1A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供駕駛者就坐之鞍型之座部6。座部6之前端6f配置於相較頭管3更靠後方處。座部6可供一人乘坐,亦可供兩人乘坐。圖1A表示後者之例。於該例中,座部6包含供駕駛者就坐之駕駛者座部6d、及供同乘者就坐之串列座部6t。串列座部6t可與駕駛者座部6d為一體,亦可為與駕駛者座部6d分開之座部。串列座部6t自駕駛者座部6d向後方延伸。串列座部6t於俯視下配置於駕駛者座部6d之後方。
跨坐型車輛1包含由駕駛者操作之轉向把手7、及將前輪Fw能夠旋轉地支持之前叉8。作為前輪支持構件之一例之前叉8包含:一對叉管8p,其等分別配置於前輪Fw之右方及左方;及轉向軸,其插入至頭管3。轉向軸自頭管3之上端部向上方突出。轉向把手7連結於轉向軸之上端部。轉向把手7配置於頭管3之上方。對轉向把手7進行操作時,前輪Fw與轉向把手7及前叉8一起繞頭管3之中心線左右旋動。藉此,使跨坐型車輛1轉向。
跨坐型車輛1具備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之擺動單元10。擺動單元10係使跨坐型車輛1行駛之動力單元之一例。擺動單元10包含使後輪Rw旋轉之引擎11、及將引擎11之動力傳遞至後輪Rw之傳遞機構12。引擎11經由防振連桿9安裝於車體框架2。傳遞機構12自引擎11向後方延伸。後輪Rw配置於傳遞機構12之右方。後輪Rw藉由傳遞機構12而能夠旋轉地被支持。後輪Rw及擺動單元10可繞著於車寬方向上通過防振連桿9之水平之樞軸線Ap相對於車體框架2上下擺動。
引擎11包含:活塞,其伴隨包含空氣與燃料之混合氣體之燃燒而往返;及曲軸,其伴隨活塞之往返而繞著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水平之旋轉軸線Ac旋轉。引擎11進而包含收容活塞之汽缸、及收容曲軸之曲軸箱。曲軸配置於相較前輪Fw之後端(相當於前輪Fw之輪胎Ft之後端,以下同樣)更靠後方且相較後輪Rw之前端(相當於後輪Rw之輪胎Rt之前端,以下同樣)更靠前方的位置。曲軸之旋轉經由傳遞機構12傳遞至後輪Rw。傳遞機構12包含:變速機(例如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無段變速機)),其一面變更自引擎11傳遞之旋轉之速度一面將該旋轉傳遞至後輪Rw;及變速箱13,其收容變速機。
跨坐型車輛1具備:燃料箱15,其貯存供給至引擎11之燃料;及空氣濾清器盒14,其收容有自供給至引擎11之空氣去除異物之濾芯(element)。空氣濾清器盒14配置於變速箱13之上方。燃料箱15於側視下配置於空氣濾清器盒14之上方。燃料箱15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燃料箱15配置於下述之儲物箱16之後方。燃料箱15亦可配置於下述之腳踏板27之下方。
跨坐型車輛1具備供收容頭盔等物品之儲物箱16。物品通過設置於儲物箱16之上端部之開口而收容於儲物箱16中。座部6配置於儲物箱16之上方。儲物箱16之開口由座部6開閉。座部6經由座部鉸鏈而連結於儲物箱16。座部6可相對於儲物箱16上下旋動。圖1A表示座部6配置於儲物箱16之開口由座部6關閉之閉合位置之狀態。
跨坐型車輛1具備向前方發射光之頭燈17、及根據駕駛者之操作而閃爍之2個前閃光器18。跨坐型車輛1進而具備向後方發射光之尾燈20、及根據駕駛者之操作而閃爍之2個後閃光器21。圖1A表示於1個後燈19設置有尾燈20及2個後閃光器21之例。頭燈17及前閃光器18配置於相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處。尾燈20及後閃光器21配置於相較後輪Rw之前端更靠後方處。
跨坐型車輛1具備形成跨坐型車輛1之外表面之外裝外殼。外裝外殼包含:把手外殼22,其配置於轉向把手7之前方及後方;前外殼23,其配置於頭管3之前方;及前擋泥板24,其配置於前輪Fw之上方。把手外殼22與轉向把手7一起左右旋動。前擋泥板24與前叉8一起左右旋動。若駕駛者使轉向把手7左右轉動,則把手外殼22、前擋泥板24、前叉8及前輪Fw係與轉向把手7一起左右轉動。
外裝外殼進而包含:護腿板25,其配置於就坐於座部6之駕駛者之兩腿之前方;及腳踏板27,其供就坐於座部6之駕駛者放置兩腳。腳踏板27配置於相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下方處。護腿板25自腳踏板27之前端部向上方延伸。護腿板25配置於相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處。護腿板25與就坐於座部6之駕駛者之兩腿於前後方向上相對。護腿板25配置於前外殼23之後方。頭管3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前外殼23與護腿板25之間。
腳踏板27之上表面包含自右端至左端為止較平之平坦部27f。若以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將平坦部27f切斷,則平坦部27f之任一部分均配置於沿車寬方向延伸之水平直線上。換言之,沿著與前後方向正交之平面之平坦部27f之剖面係自該剖面之右端沿車寬方向呈直線狀延伸至該剖面之左端。平坦部27f可為沒有凹凸之光滑平面,亦可為設置有不妨礙腳的放置之程度之複數個凸部或複數個凹部(例如2 mm~1 cm之範圍內之凸部或凹部)的實質性平面。
外裝外殼具備與護腿板25一起形成供收容物品之收納空間之凹槽外殼26。凹槽外殼26配置於相較座部6之前端6f更靠前方處。凹槽外殼26配置於護腿板25之後方。凹槽外殼26安裝於護腿板25。收納空間形成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收納空間自形成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之進出口向下方延伸。物品通過進出口而進出收納空間。
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腳踏板27之下方之底外殼。底外殼包含:下底外殼28,其配置於腳踏板27之下方;及一對後底外殼29,其等配置於腳踏板27之下方,並且配置於腳踏板27之後方。如圖1B所示,一對下框架5配置於上下方向上之腳踏板27與下底外殼28之間。一對後底外殼29分別配置於一對下框架5之右方及左方。後底外殼29配置於相較引擎11更靠車寬方向上之外側處,且於側視下與引擎11重疊。
外裝外殼包含:中間外殼30,其配置於儲物箱16之前方;及一對側外殼,其等配置於儲物箱16之右方及左方。側外殼包含:上側外殼31,其於側視下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及下側外殼32,其於側視下配置於上側外殼31之下方。上側外殼31及下側外殼32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儲物箱16之外側,且於側視下與儲物箱16重疊。
中間外殼30自腳踏板27向上方延伸。中間外殼30配置於座部6之下方。中間外殼30配置於護腿板25之後方,且於前後方向上與護腿板25相對。於側視下,上側外殼31配置於中間外殼30之後方。於側視下,下側外殼32配置於上側外殼31之後方。
外裝外殼包含配置於後輪Rw之上方及後方之後擋泥板33。後擋泥板33包含:前板,其配置於後輪Rw之上方;及後板,其自前板向後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前板安裝於車體框架2。後板經由前板支持於車體框架2。前板及後板配置於相較後輪Rw更靠上方處,且於俯視下與後輪Rw重疊。相當於後擋泥板33之後端的後板之後端係於側視下配置於相較後輪Rw之後端(相當於後輪Rw之輪胎Rt之後端,以下同樣)更靠後方處。後板之後端於側視下配置於相較座部6之後端6r更靠後方處。
接下來,對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進行說明。
圖3係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後視圖。圖4係將凹槽外殼26卸除後之護腿板25之後視圖。圖5係表示沿著圖3所示之V-V線之護腿板25、凹槽外殼26及電源插座45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圖6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VI-VI線之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圖7係將圖3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8係將圖4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圖9係凹槽外殼26之前視圖。圖10係凹槽外殼26之右側視圖。於圖6中,省略了電源插座45。
如圖3所示,跨坐型車輛1具備:主開關41,其於使引擎11啟動時由駕駛者操作;便利掛鉤43,其供鉤掛手提袋等;及電源插座45,其供給電池之電力。主開關41、便利掛鉤43及電源插座45安裝於護腿板25。電源插座45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
護腿板25包含配置有主開關41之右凹部42、配置有便利掛鉤43之中央凹部44、及配置有電源插座45之左凹部46。右凹部42、中央凹部44及左凹部46均自護腿板25之後表面向前方凹陷。右凹部42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左凹部46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中央凹部44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左凹部46與右凹部42之間。中央凹部44於後視下配置於頭管3(參照圖1A)之後方。
右凹部42包含:座面42b,其自護腿板25之後表面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前表面42f,其自座面42b之前緣向上方延伸;及側面42s,其自座面42b之右緣向下方延伸。主開關41插入至貫通座面42b之貫通孔,且自座面42b向上方突出。主開關41之開關面板41p於座面42b露出。主鑰匙插入至設置於開關面板41p之鑰匙孔41h。
中央凹部44包含:內周面44i,其自護腿板25之後表面向前方延伸;及底面44b,其於後視下被內周面44i包圍。便利掛鉤43配置於底面44b上。便利掛鉤43包含可相對於護腿板25前後旋動之掛鉤43f及撥桿43L。撥桿43L配置於掛鉤43f之上方。撥桿43L可相對於護腿板25前後旋動,並且可相對於掛鉤43f移動。
如圖4所示,左凹部46包含自護腿板25之後表面向前方凹陷之內表面47。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包含:內周面48,其自護腿板25之後表面向前方延伸;及底面49,其將內周面48之底封閉。電源插座45安裝於設置在左凹部46之底面49之座面49b。電源插座45插入至貫通座面49b之貫通孔,且自座面49b向上方突出。
左凹部46之底面49包含:底部49B,其於後視下被左凹部46之內周面48包圍;鼓出部49e,其自底部49B向後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及上述座面49b。座面49b係自鼓出部49e之上緣向前方且上方傾斜地延伸之平坦面。鼓出部49e係自座面49b之外緣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地延伸至底部49B之半圓筒狀之曲面。鼓出部49e配置於電源插座45之殼體45hs(參照圖5)之後方。鼓出部49e配置於與殼體45hs同軸之圓筒上。
左凹部46之內周面48包含:上部48u,其自左凹部46之底面49之上緣向後方延伸;一對側部,其等自底面49之右緣及左緣向後方延伸;及下部48Lo,其自底面49之下緣向後方延伸。一對側部中之一者係自底面49之右緣向後方延伸之右側部48R,一對側部中之另一者係自底面49之左緣向後方延伸之左側部48L。上部48u配置於相較座面49b更靠上方處。
如圖5所示,電源插座45包含形成端子插孔45h之有底筒狀之殼體45hs。用於將行動電話等電氣設備E1連接至電源插座45之纜線之端子T1插入至殼體45hs之端子插孔45h。如圖4所示,電源插座45進而包含:蓋部45c,其將端子插孔45h開閉;及舌片45t,其自蓋部45c之外周面於蓋部45c之徑向上突出。使用者打開蓋部45c時,用使用者之手指使舌片45t向上方轉動。使用者關閉蓋部45c時,用使用者之手指按壓蓋部45c或舌片45t。
電源插座45之蓋部45c配置於左凹部46內。蓋部45c配置於座面49b上。凹槽外殼26配置於相較蓋部45c更靠後方處。蓋部45c之一部分配置於前後方向上之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蓋部45c之一部分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26重疊,蓋部45c之其餘部分於後視下不與凹槽外殼26重疊。
如圖6所示,凹槽外殼26係以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與護腿板25之座面75相接且凹槽外殼26之緊固凸座59與護腿板25之座面80相接的狀態,藉由固定螺栓B1固定於護腿板25。固定螺栓B1之軸部經由護腿板25之貫通孔81而插入至緊固凸座59。供固定螺栓B1之公螺紋插入之母螺紋可形成於緊固凸座59之內周面,亦可形成於嵌入至緊固凸座59之嵌入式螺母之內周面。圖6表示前者之例。
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於車寬方向上之長度)之最大值未達護腿板25之寬度之一半。凹槽外殼26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因此,車寬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參照圖7)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若凹槽外殼26之寬度之最大值在護腿板25之寬度以下,則凹槽外殼26之寬度之最大值亦可為護腿板25之寬度之一半以上。
凹槽外殼26包含隔開間隔與護腿板25於前後方向上相對之後壁53。如圖7所示,凹槽外殼26進而包含:一對側壁,其等自後壁53之右端及左端向前方延伸至護腿板25;及下壁55,其自後壁53之下端向前方延伸至護腿板25。一對側壁中之一者係自後壁53之右端向前方延伸至護腿板25之右側壁54R,一對側壁中之另一者係自後壁53之左端向前方延伸至護腿板25之左側壁54L。
凹槽外殼26進而包含形成供收容於收納空間S1之物品通過之進出口51之上壁52。上壁52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上方。收納空間S1自進出口51向下方延伸。進出口51係收納空間S1之一部分。上壁52包含:U字狀之內緣52i,其與護腿板25一起形成進出口51;及U字狀之外緣52o,其配置於內緣52i之後方。後壁53、右側壁54R及左側壁54L自上壁52之外緣52o向下方延伸。亦可由後壁53、右側壁54R及左側壁54L之上緣形成進出口51,來代替設置上壁52。
如圖9所示,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包含右側壁54R之前端面、左側壁54L之前端面、下壁55之前端面、及上壁52之前端面。即,該等前端面與護腿板25接觸。與此相對,形成進出口51之上壁52之內緣52i不與護腿板25接觸,而向後方遠離護腿板25。物品通過前後方向上之上壁52與護腿板25之間的空間、即進出口51而進出收納空間S1。
凹槽外殼26亦可包含自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向前方突出之至少一個插入突起。圖9及圖10表示於凹槽外殼26設置有2個插入突起之例。於該例中,凹槽外殼26包含:右插入突起58R,其自右側壁54R之前端面向前方突出;及左插入突起58L,其自左側壁54L之前端面向前方突出。如下所述,2個插入突起分別插入至護腿板25之2個插入孔。
如圖9所示,凹槽外殼26包含自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至少一個緊固凸座59。圖9表示設置有4個緊固凸座59之例。4個緊固凸座59包括右上緊固凸座59a、右下緊固凸座59b、左上緊固凸座59c及左下緊固凸座59d。
緊固凸座59呈沿前後方向延伸之筒狀。緊固凸座59包含:端面59e,其開口有供固定螺栓B1插入之插孔59h;及外周面59o,其自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向前方延伸至端面59e。所有緊固凸座59均配置於相較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換言之,所有緊固凸座59於凹槽外殼26之前視下均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右側壁54R之前端面與左側壁54L之前端面之間。
右上緊固凸座59a配置於相較右下緊固凸座59b更靠上方處。左上緊固凸座59c配置於相較左下緊固凸座59d更靠上方處。右上緊固凸座59a及左上緊固凸座59c配置於大致相等之高度,且於車寬方向上彼此分離。同樣地,右下緊固凸座59b及左下緊固凸座59d配置於大致相等之高度,且於車寬方向上彼此分離。
凹槽外殼26包含對至少一個緊固凸座59進行加強之板狀之加強肋60。圖10表示於各緊固凸座59設置有複數個加強肋60之例。加強肋60係三角形或長方形之板。加強肋60之一條邊結合於緊固凸座59之外周面59o,加強肋60之其他邊結合於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緊固凸座59相對於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之位移藉由加強肋60而得到抑制或防止。
凹槽外殼26包含自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至少一個內肋61。圖9及圖10表示設置有2個內肋61之例。2個內肋61中之一者係左上肋61u,2個內肋61中之另一者係左下肋61L。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配置於相較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參照圖7)更靠左方處。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左端部。
如圖9所示,左上肋61u相較於左下肋61L在上下方向上更長。左上肋61u之上端配置於相較左上緊固凸座59c更靠下方處,左上肋61u之下端配置於相較左下緊固凸座59d更靠上方處。左下肋61L之上端配置於相較左下緊固凸座59d更靠下方處。左上肋61u配置於相較左上緊固凸座59c及左下緊固凸座59d更靠左方處。左下肋61L配置於相較左下緊固凸座59d更靠右方處。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配置於相較下述之左突出壁86(參照圖11)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
如圖9所示,護腿板25包含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26重疊之重疊部71。重疊部71係指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26重疊之護腿板25之任一部分。因此,左凹部46之大部分包含於重疊部71。例如,左凹部46之底部49B、右側部48R、左側部48L及下部48Lo包含於重疊部71。左凹部46之座面49b之一部分亦包含於重疊部71。左凹部46之上部48u於後視下不與凹槽外殼26重疊,因此,不包含於重疊部71。
護腿板25之重疊部71包含與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相接之座面75。座面75相當於重疊部71之外緣。座面75具有與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匹配之形狀。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配置於座面75之後方,與座面75重疊。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之任一部分於後視下均與座面75重疊。
護腿板25之座面75包含:右側部77R,其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左側部77L,其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左方;及下部78,其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下方。下部78係自右側部77R之下端延伸至左側部77L之下端,將右側部77R與左側部77L相互連接。座面75進而包含:右上部76R,其自右側部77R之上端向左方延伸;及左上部76L,其自左側部77L之上端向右方延伸。右上部76R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左上部76L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左方。右上部76R及左上部76L於車寬方向上彼此分離。
座面75之右上部76R及右側部77R於後視下配置於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之右方。座面75之左上部76L及左側部77L於後視下配置於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之左方。座面75之下部78於後視下配置於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之下方。右側部77R之上端配置於相較下述之右上貫通孔81a更靠上方處。左側部77L之上端配置於相較下述之左上貫通孔81c更靠上方處。
於凹槽外殼26設置至少一個插入突起之情形時,於座面75形成數量與插入突起相同之插入孔。圖8表示形成有2個插入孔之例。2個插入孔中之一者係前後貫通座面75之右側部77R之右插入孔79R,2個插入孔中之另一者係前後貫通座面75之左側部77L之左插入孔79L。凹槽外殼26之右插入突起58R插入至右插入孔79R,凹槽外殼26之左插入突起58L插入至左插入孔79L。插入突起相對於插入孔之移動藉由插入突起之外周面與插入孔之內周面之接觸而受到限制。藉此,凹槽外殼26相對於護腿板25之移動受到限制。
如圖6所示,護腿板25形成有供包含接觸端面57之凹槽外殼26之緣56插入之嵌合槽72。護腿板25之座面75包含於嵌合槽72之內表面。即,嵌合槽72之內表面包含:座面75,其形成嵌合槽72之底;槽外側面73,其自相當於槽底面之座面75之外緣向後方延伸;及槽內側面74,其自座面75之內緣向後方延伸。
凹槽外殼26之緣56配置於槽外側面73與槽內側面74之間。槽外側面73配置於凹槽外殼26外。槽內側面74配置於凹槽外殼26中。槽外側面73與凹槽外殼26之外表面相對。槽內側面74與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相對。如圖7所示,槽外側面73不僅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右方及左方,亦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上方及下方。因此,凹槽外殼26相對於護腿板25之於車寬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移動受槽外側面73限制。
嵌合槽72之槽外側面73可設置於座面75之整個外緣,亦可僅設置於座面75之外緣之一部分。同樣地,嵌合槽72之槽內側面74可設置於座面75之整個內緣,亦可僅設置於座面75之內緣之一部分。圖8表示如下示例,即,槽外側面73設置於座面75之外緣之任一部分,且槽內側面74僅設置於座面75之內緣之一部分。
如圖8所示,護腿板25包含:複數個座面80,其等與凹槽外殼26之複數個緊固凸座59相接;及複數個貫通孔81,其等沿前後方向貫通複數個座面80。貫通孔81之數量與凹槽外殼26之緊固凸座59之數量相等,座面80之數量與貫通孔81之數量相等。座面80係較緊固凸座59之端面59e大之平坦面。所有座面80均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座面75之內側。
圖8表示設置有4個座面80與4個貫通孔81之例。4個座面80與4個貫通孔81係一對一地相互對應。4個座面80包括右上座面80a、右下座面80b、左上座面80c及左下座面80d。4個貫通孔81包括右上貫通孔81a、右下貫通孔81b、左上貫通孔81c及左下貫通孔81d。
右上座面80a、右下座面80b、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右上座面80a及右上貫通孔81a配置於相較右下貫通孔81b及右下座面80b更靠上方處。同樣地,左上座面80c、左下座面80d、左上貫通孔81c及左下貫通孔81d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左方。左上座面80c及左上貫通孔81c配置於相較左下貫通孔81d及左下座面80d更靠上方處。
右上貫通孔81a及左上貫通孔81c配置於相較座面75中開口之右插入孔79R及左插入孔79L更靠上方處。右下貫通孔81b及左下貫通孔81d配置於相較右插入孔79R及左插入孔79L更靠下方處。左上貫通孔81c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更靠上方處。右上貫通孔81a配置於相較左下貫通孔81d更靠上方處。左下貫通孔81d配置於與右下貫通孔81b相等或大致相等之高度。右上貫通孔81a配置於相較右下貫通孔81b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
如圖6所示,凹槽外殼26於固定位置(圖6所示之凹槽外殼26之位置)固定於護腿板25。固定位置係配置有固定於護腿板25之凹槽外殼26之區域。若將凹槽外殼26之緣56嵌入至護腿板25之嵌合槽72,則凹槽外殼26配置於固定位置,並且相對於固定位置之於車寬方向及上下方向上之移動受護腿板25之槽外側面73限制。
進而,若將凹槽外殼26之緣56嵌入至護腿板25之嵌合槽72,則凹槽外殼26之複數個緊固凸座59之端面59e分別置於護腿板25之複數個座面80上。此時,緊固凸座59之插孔59h配置於護腿板25之貫通孔81之後方。沿緊固凸座59之軸向(插孔59h之中心線之方向)觀察時,整個插孔59h與護腿板25之貫通孔81重疊。
於該狀態下,固定螺栓B1之軸部經由護腿板25之貫通孔81而插入至緊固凸座59之插孔59h中,並安裝於緊固凸座59。藉此,將複數個緊固凸座59朝護腿板25向前拉拽,護腿板25於前後方向上由緊固凸座59與固定螺栓B1之頭部夾持。藉此,凹槽外殼26於固定位置固定於護腿板25。若鬆開所有固定螺栓B1,則凹槽外殼26自護腿板25脫落。
接下來,對護腿板25之突出壁進行說明。
圖11、圖12及圖13分別係將凹槽外殼26卸除後之護腿板25之後視圖、立體圖及左側視圖。圖14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XIV-XIV線之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圖15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XV-XV線之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圖16係表示沿著圖15所示之XVI-XVI線之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
如圖11所示,護腿板25之重疊部71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座面75之內側,且包含與座面75鄰接之至少一個鄰接部。圖11表示設置有2個鄰接部之例。一鄰接部係與座面75之右側部77R之內緣鄰接之右鄰接部83,另一鄰接部係與座面75之左側部77L之內緣鄰接之左鄰接部84。
右鄰接部83係於後視下位於車寬方向上之座面75之右側部77R與左凹部46之間的部分。右上座面80a、右下座面80b、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係設置於右鄰接部83。右鄰接部83於後視下沿著右側部77R之內緣上下延伸。右鄰接部83自右側部77R之內緣向左方延伸。右鄰接部83之外緣於後視下與右側部77R之內緣重疊。嵌合槽72之槽內側面74自右側部77R之內緣向後方延伸至右鄰接部83之外緣。因此,右鄰接部83配置於相較右側部77R更靠後方處。
左鄰接部84係於後視下位於車寬方向上之座面75之左側部77L與左凹部46之間的部分。左上座面80c、左下座面80d、左上貫通孔81c及左下貫通孔81d係設置於左鄰接部84。左鄰接部84於後視下沿著左側部77L之內緣上下延伸。左鄰接部84自左側部77L之內緣向右方延伸。左鄰接部84之外緣於後視下與左側部77L之內緣重疊。嵌合槽72之槽內側面74自左側部77L之內緣向後方延伸至左鄰接部84之外緣。因此,左鄰接部84配置於相較左側部77L更靠後方處。
如圖12所示,護腿板25包含自重疊部71向後方突出之至少一個突出壁。圖12表示設置有2個突出壁之例。2個突出壁中之一者係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之右突出壁85,2個突出壁中之另一者係於後視下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左方之左突出壁86。右突出壁85自上述之右鄰接部83向後方突出。左突出壁86自上述之左鄰接部84向後方突出。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係與重疊部71為一體。
如圖11所示,右突出壁85係位於相較右鄰接部83更靠後方處之部分。右突出壁85配置於相較座面75更靠後方處。右突出壁85配置於相較座面75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右上座面80a、右下座面80b、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於後視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右突出壁85與座面75之右側部77R之間。
同樣地,左突出壁86係位於相較左鄰接部84更靠後方處之部分。左突出壁86配置於相較座面75更靠後方處。左突出壁86配置於相較座面75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左上座面80c、左下座面80d、左上貫通孔81c及左下貫通孔81d於後視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左突出壁86與座面75之左側部77L之間。
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於後視下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右突出壁85與左突出壁86之間。自座面75之右端至右突出壁85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較車寬方向上之自右突出壁85至左突出壁86之最短距離短。同樣地,自座面75之左端至左突出壁86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較車寬方向上之自右突出壁85至左突出壁86之最短距離短。
右突出壁85之上端85u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更靠上方處。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配置於相較右下貫通孔81b更靠下方處。右突出壁85包含:右上內側部87,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右上貫通孔81a之內側;及右下內側部89,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右下貫通孔81b之內側。右突出壁85進而包含於後視下配置於右下貫通孔81b之上方之右下上方部88。
右上內側部87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與右上貫通孔81a相等之高度。同樣地,右下內側部89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與右下貫通孔81b相等之高度。右下上方部88之一部分於後視下位於右下貫通孔81b之正上方。更具體而言,右下上方部88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右下貫通孔81b之右端更靠左方且相較右下貫通孔81b之左端更靠右方的位置。
左突出壁86之上端86u配置於相較左上貫通孔81c更靠上方處。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配置於相較左下貫通孔81d更靠下方處。左突出壁86包含:左上內側部91,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左上貫通孔81c之內側;及左下內側部96,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左下貫通孔81d之內側。左突出壁86進而包含:左上下方部92,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左上貫通孔81c之下方;及左下上方部95,其於後視下配置於左下貫通孔81d之上方。
左上內側部91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與左上貫通孔81c相等之高度。同樣地,左下內側部96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與左下貫通孔81d相等之高度。左上下方部92之一部分於後視下位於左上貫通孔81c之正下方。左下上方部95之一部分於後視下位於左下貫通孔81d之正上方。更具體而言,左上下方部92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左上貫通孔81c之右端更靠左方且相較左上貫通孔81c之左端更靠右方的位置。左下上方部95之一部分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左下貫通孔81d之右端更靠左方且相較左下貫通孔81d之左端更靠右方的位置。
如圖13所示,右突出壁85之後緣85e之任一部分於側視下均配置於相較車寬方向上之護腿板25之外緣25o(參照圖7)更靠後方處。右突出壁85之後緣85e於側視下在前後方向上呈波浪狀。同樣地,左突出壁86之後緣86e之任一部分於側視下均配置於相較護腿板25之外緣25o更靠後方處。左突出壁86之後緣86e於側視下在前後方向上呈波浪狀。右突出壁85之後緣85e之一部分配置於相較側視下之護腿板25之後緣25r(圖7中與表示車輛中央WO之單點鏈線重疊之部分)更靠後方處。於側視下,右突出壁85之後端85r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之任一部分更靠後方處。
左突出壁86包含:上高部90,其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較大;低部93,其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較小;及下高部94,其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較大。上述之左上內側部91及左上下方部92包含於上高部90。上述之左下內側部96及左下上方部95包含於下高部94。上高部90配置於相較低部93更靠上方處。下高部94配置於相較低部93更靠下方處。上高部90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較低部93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大。下高部94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較低部93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大。
如圖11所示,左突出壁86之低部93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之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自座面75至低部93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較自座面75至上高部90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短,且較自座面75至下高部94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短。低部93相較於上高部90在上下方向上更長。低部93相較於下高部94在上下方向上更長。低部93之上端93u配置於相較左上貫通孔81c更靠下方處。低部93之下端93L配置於相較左下貫通孔81d更靠上方處。
如圖14所示,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均為實心板。右突出壁85之厚度(於車寬方向上之長度)可隨著靠近右突出壁85之後端而連續地或階段性地減少,亦可自右突出壁85之前端至右突出壁85之後端保持固定。關於左突出壁86亦同樣。圖14表示如下示例,即,突出壁85之厚度隨著靠近右突出壁85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且左突出壁86之厚度隨著靠近左突出壁86之後端而連續地減少。
於圖15所示之剖面中,右突出壁85之突出量小於左突出壁86之突出量。即,自右下座面80b至右突出壁85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X1較自左下座面80d至左突出壁86之後端之前後方向之距離X2短。距離X2較右突出壁85與左突出壁86於車寬方向上之間隔短。距離X1較自右下緊固凸座59b之中心至右突出壁85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長。距離X2較自左下緊固凸座59d之中心至左突出壁86之車寬方向之最短距離長。
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前方。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不與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相接,而向前方遠離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係與凹槽外殼26及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一起形成收納空間S1。即,收納空間S1之輪廓由右突出壁85、左突出壁86、凹槽外殼26、及左凹部46形成。
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之底面49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前方。凹槽外殼26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後方。右突出壁85與左凹部46之右側部48R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左突出壁86與左凹部46之左側部48L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左方。左凹部46之下部48Lo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下方。因此,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會與右突出壁85、左突出壁86、凹槽外殼26、及左凹部46接觸。
如圖14所示,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及外表面85o配置於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於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形成收納空間S1。與此相對,右突出壁85之外表面85o不形成收納空間S1,而配置成相對於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與收納空間S1相反。右突出壁85之外表面85o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與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相對。
同樣地,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及外表面86o配置於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於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形成收納空間S1。與此相對,左突出壁86之外表面86o不形成收納空間S1,而配置成相對於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收納空間S1相反。左突出壁86之外表面86o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與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相對。
於圖14及圖15所示之剖面中,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配置於1條直線上。即,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以不經由右鄰接部83之方式連接於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配置於使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L1上。於圖14及圖15所示之剖面中,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亦可分別配置於2條直線上。
同樣地,於圖15所示之剖面中,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配置於1條直線L1上。與此相對,於圖14所示之剖面中,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分別配置於2條直線上。即,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經由左鄰接部84連接於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配置於相較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於圖15所示之剖面中,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亦可配置於1條直線上。
如圖15所示,右突出壁85之右下內側部89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右下緊固凸座59b之內側。換言之,右下內側部89配置於右下緊固凸座59b之左方,於車寬方向上與右下緊固凸座59b相對。右下內側部89不與右下緊固凸座59b相接,而於車寬方向上遠離右下緊固凸座59b。右下緊固凸座59b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右下內側部89與座面75之間。
同樣地,左突出壁86之左下內側部96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左下緊固凸座59d之內側。換言之,左下內側部96配置於左下緊固凸座59d之右方,於車寬方向上與左下緊固凸座59d相對。左下內側部96不與左下緊固凸座59d相接,而於車寬方向上遠離左下緊固凸座59d。左下緊固凸座59d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左下內側部96與座面75之間。
如圖14所示,右突出壁85之右下上方部88配置於右下緊固凸座59b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右下緊固凸座59b重疊。右下上方部88不與右下緊固凸座59b相接,而向上方遠離右下緊固凸座59b。同樣地,左突出壁86之左下上方部95配置於左下緊固凸座59d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左下緊固凸座59d重疊。左下上方部95不與左下緊固凸座59d相接,而向上方遠離左下緊固凸座59d。
雖未圖示,但右突出壁85之右上內側部87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右上緊固凸座59a之內側。同樣地,左突出壁86之左上內側部91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左上緊固凸座59c之內側。左突出壁86之左上下方部92配置於左上緊固凸座59c之下方,且於俯視下與右下緊固凸座59b重疊。左上下方部92不與左上緊固凸座59c相接,而向下方遠離左上緊固凸座59c。
如圖14所示,凹槽外殼26之左上肋61u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左上肋61u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座面75與左突出壁86之間。左上肋61u配置於左鄰接部84之後方。左上肋61u不與左鄰接部84相接,而向後方遠離左鄰接部84。於圖14所示之剖面中,左上肋61u相較於左突出壁86在前後方向上更短。左上肋61u於側視下與左突出壁86重疊。左上肋61u可與左突出壁86相接,亦可於車寬方向上遠離左突出壁86。
同樣地,如圖15所示,凹槽外殼26之左下肋61L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左下肋61L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座面75與左突出壁86之間。左下肋61L配置於左鄰接部84之後方。左下肋61L不與左鄰接部84相接,而向後方遠離左鄰接部84。於圖15所示之剖面中,左下肋61L相較於左突出壁86在前後方向上更短。左下肋61L於側視下與左突出壁86重疊。左下肋61L可與左突出壁86相接,亦可於車寬方向上遠離左突出壁86。
如圖16所示,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至少一者亦可包含將收納空間S1內之水排出之排水孔97。圖16表示僅於護腿板25設置有排水孔97之例。排水孔97可設置於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兩者,亦可僅設置於護腿板25。
於圖16之例中,排水孔97自左凹部46之內周面48之下部48Lo向下方延伸。排水孔97上下貫通護腿板25。排水孔97於左凹部46之內周面48開口。排水孔97亦於座面75開口。排水孔97配置於相較嵌合槽72之槽外側面73之下端更靠上方處。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配置於排水孔97之後方,且與排水孔97重疊。
如圖11所示,排水孔97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即,排水孔97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更靠近車寬方向上之凹槽外殼26之中央C1。排水孔97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及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更靠下方處。已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滴或收納空間S1中產生之水滴沿著護腿板25或凹槽外殼26朝排水孔97向下方流動,並進入排水孔97。藉此,水自收納空間S1排出。
如以上般,於本實施方式中,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形成收納空間S1。凹槽外殼26於後視下與護腿板25之重疊部71重疊。自重疊部71向後方突出之護腿板25之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形成收納空間S1之一部分。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分別配置於收納空間S1之右方及左方。因此,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分別配置於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之右方及左方。
凹槽外殼26藉由插入至凹槽外殼26之緊固凸座59及護腿板25之貫通孔81之固定螺栓B1而固定於護腿板25。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59與收納空間S1之間。因此,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與右突出壁85或左突出壁86接觸而並非與緊固凸座59接觸。因此,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之荷重不直接傳遞至緊固凸座59。進而,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之荷重被分散至凹槽外殼26及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因此,經由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傳遞至緊固凸座59之荷重減少。
如此,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不與緊固凸座59接觸,因此,可使緊固凸座59小型化或減少緊固凸座59之數量。因此,可使緊固凸座59於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空間中所占之範圍之體積減小。藉此,可抑制收納空間S1之體積減少,並且可防止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與凹槽外殼26之緊固凸座59接觸。進而,由於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不與緊固凸座59接觸,故可防止物品卡在緊固凸座59上,而可提高使用者之方便性。
除此以外,凹槽外殼26以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與護腿板25接觸之狀態固定於護腿板25。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更靠後方處。即便水通過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與護腿板25之間的間隙,該水只要不通過前後方向上之右突出壁85或左突出壁86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間隙,便不會到達收納空間S1。因此,於跨坐型車輛1之行駛中或跨坐型車輛1之清洗中產生之水花等水不易進入收納空間S1。藉此,可減少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
於本實施方式中,右突出壁85之上端85u及左突出壁86之上端86u配置於相較貫通孔81更靠上方處,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及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配置於相較貫通孔81更靠下方處。由於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具有此種上下方向之長度,故可於上下方向上較大之範圍內保護緊固凸座59使之免受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影響。進而,由於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於上下方向上較長,故可於上下方向上較大之範圍內遮擋水,從而可使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進一步減少。
於本實施方式中,包含接觸端面57之凹槽外殼26之緣56嵌入至設置於護腿板25之嵌合槽72。凹槽外殼26之緣56與護腿板25之嵌合槽72形成方向改變180度之迷宮狀間隙。因此,水不易通過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與護腿板25之間。進而,護腿板25之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嵌合槽72之內側。即便水通過迷宮狀間隙而進入凹槽外殼26中,亦可藉由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阻止該水進入收納空間S1。藉此,可使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進一步減少。
於本實施方式中,護腿板25之左凹部46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前方,且於後視下與凹槽外殼26重疊。左凹部46與凹槽外殼26一起形成收納空間S1。因此,可增加收納空間S1之體積。進而,左凹部46向前方大幅度凹陷,即,向前方凹陷至相較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更靠前方之位置,因此,可大幅增加收納空間S1之體積。
於本實施方式中,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及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形成收納空間S1。於護腿板25之水平剖面中,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使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L1上。於護腿板25之水平剖面中,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使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L1上。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之結合部平坦,並未形成階差。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之結合部平坦,並未形成階差。因此,可使右突出壁85之內表面85i及左突出壁86之內表面86i與左凹部46之內表面47之結合部處所產生之應力降低。
於本實施方式中,於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之至少一者設置有將收納空間S1內之水排出之排水孔97。排水孔97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已通過右突出壁85或左突出壁86與凹槽外殼26之間而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朝向排水孔97於收納空間S1內朝下方流動,並流入排水孔97。因此,即便水通過右突出壁85或左突出壁86與凹槽外殼26之間,亦可迅速地將該水自收納空間S1排出。
於本實施方式中,於左突出壁86設置有上高部90、下高部94、及低部93。上高部90、下高部94、及低部93係自重疊部71朝後方向之突出量互不相同。突出量大於低部93之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59與收納空間S1之間。因此,可確實地保護緊固凸座59使之免受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影響。
於本實施方式中,左突出壁86之低部93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之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換言之,低部93之突出量小於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之突出量,因此,可使低部93移動至相較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藉此,可擴大收納空間S1之寬度,而可使收納空間S1之減少更小。
於本實施方式中,於右突出壁85設置有右上內側部87、右下內側部89、及右下上方部88。於左突出壁86設置有左上內側部91、左下內側部96、及左下上方部95。右下上方部88及左下上方部95配置於緊固凸座59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緊固凸座59重疊。右上內側部87、右下內側部89、左上內側部91、及左下內側部96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緊固凸座59與收納空間S1之間。右下上方部88、左下上方部95、右上內側部87、右下內側部89、左上內側部91、及左下內側部96形成收納空間S1。因此,不僅自緊固凸座59之內側,自緊固凸座59之上方亦可保護緊固凸座59使之免受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影響。
於本實施方式中,自凹槽外殼26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配置於相較護腿板25之左突出壁86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且於側視下與護腿板25之左突出壁86重疊。如此,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與左突出壁86沿車寬方向排列,左突出壁86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間隙減少,因此,可使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進一步減少。
於本實施方式中,電源插座45之端子插孔45h配置於形成在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收納空間S1。電力通過插入至端子插孔45h之端子T1被供給至電氣設備E1。如上所述,已通過凹槽外殼26之接觸端面57與護腿板25之間的間隙之水只要不通過前後方向上之右突出壁85或左突出壁86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間隙,便不會進入收納空間S1。因此,可抑制或防止電源插座45或電氣設備E1被水濡濕。
於本實施方式中,並非將寬度與護腿板25相等或大致相等之寬度較寬之凹槽外殼,而是將寬度為護腿板25之寬度之一半左右之寬度較小之凹槽外殼26固定於護腿板25。凹槽外殼26僅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左方。於跨坐型車輛1之行駛中或跨坐型車輛1之清洗中產生之水花容易自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進入凹槽外殼26中。因此,藉由在車寬方向上之收納空間S1之外側配置左突出壁86,可有效地減少進入收納空間S1之水。
於本實施方式中,可將作為將凹槽外殼26固定於護腿板25之緊固構件之一例之固定螺栓B1在不使固定螺栓B1破損之情況下自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卸下。只要將固定螺栓B1卸下,便可將凹槽外殼26自護腿板25卸下。只要安裝固定螺栓B1,便可將凹槽外殼26固定於護腿板25。因此,可容易地將既有之凹槽外殼26更換為新的凹槽外殼26。進而,可自形狀不同之複數個凹槽外殼中選擇任一個,將所選擇之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25。
若固定於護腿板25之固定部(緊固凸座59等)之構造與上述之凹槽外殼26相同,則亦可將形狀與上述之凹槽外殼26不同之凹槽外殼固定於護腿板25。例如,亦可將圖17所示之大凹槽101、保持器凹槽102、及箱式儲物裝置103之任一者固定於護腿板25。
大凹槽101係無蓋之凹槽外殼,其具有與上述之凹槽外殼26相同之形狀,形成較上述之凹槽外殼26之收納空間S1大之收納空間S1。
保持器凹槽102係無蓋之凹槽外殼,其具有與上述之凹槽外殼26相同之形狀,包含限制行動電話等收納空間S1內之物品之移動之保持器桿102b。圖17表示如下示例,即,於右側壁54R與左側壁54L之間架設有保持器桿102b,且保持器桿102b配置於相較後壁53之上端更靠上方處。
箱式儲物裝置103係密閉型之凹槽外殼,其包含:固定箱103b,其形成收納空間S1,且固定於護腿板25;及蓋103L,其將於固定箱103b之後表面開口之進出口51開閉。收納空間S1自固定箱103b之進出口51向前方延伸。
圖17所示之所有凹槽外殼(大凹槽101、保持器凹槽102、及箱式儲物裝置103)均具有與上述之凹槽外殼26相同之固定部(緊固凸座59等)。
其他實施方式
亦可如以下般變更上述實施方式。
例如,凹槽外殼26亦可僅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而並非車輛中央WO之左方,還可配置於車輛中央WO之右方及左方。於後者之情形時,亦可使用寬度與護腿板25相等或大致相等之寬度較寬之凹槽外殼。
固定螺栓B1亦可自凹槽外殼26之後方安裝於凹槽外殼26而並非自護腿板25之前方。即,固定螺栓B1之頭部亦可配置於凹槽外殼26之後方而並非護腿板25之前方。
將凹槽外殼26固定於護腿板25之緊固構件不限於固定螺栓B1,亦可為鉚釘或夾具等固定螺栓B1以外之構件。於該情形時,緊固構件亦可能夠於不使緊固構件破損之情況下自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卸除。緊固構件亦可能夠重複安裝於護腿板25及凹槽外殼26。
亦可省略護腿板25之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之一者。於該情形時,較佳為省略右突出壁85。其原因在於,於跨坐型車輛1之行駛中或跨坐型車輛1之清洗中產生之水花容易自車寬方向上之外側進入凹槽外殼26中。
護腿板25之突出壁亦可進而具備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之至少一者更靠下方處之下突出壁。下突出壁自護腿板25之重疊部71向後方突出,且配置於凹槽外殼26中。下突出壁可連結於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之至少一者,亦可遠離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兩者。於前者之情形時,下突出壁亦可自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延伸至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
護腿板25之右突出壁85之上端85u亦可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之至少一者更靠下方處。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亦可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之至少一者更靠上方處。
同樣地,護腿板25之左突出壁86之上端86u亦可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之至少一者更靠下方處。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亦可於後視下配置於相較右上貫通孔81a及右下貫通孔81b之至少一者更靠上方處。
護腿板25亦可不形成嵌入有凹槽外殼26之緣56之嵌合槽72。
護腿板25亦可不形成位於凹槽外殼26之前方之左凹部46。
將水自護腿板25與凹槽外殼26之間的空間排出之排水孔97亦可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及左突出壁86之至少一者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亦可自護腿板25省略排水孔97。
亦可不將左突出壁86之上高部90而將左突出壁86之低部93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左上緊固凸座59c與收納空間S1之間。亦可不將左突出壁86之下高部94而將左突出壁86之低部93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左下緊固凸座59d與收納空間S1之間。左突出壁86之低部93亦可配置於相較左突出壁86之上高部90及下高部94之至少一者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
低部93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亦可與上高部90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相等。低部93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亦可與下高部94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相等。即,亦可自左突出壁86省略低部93。
左突出壁86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亦可自左突出壁86之上端86u至左突出壁86之下端86L保持固定。右突出壁85自重疊部71之突出量亦可自右突出壁85之上端85u至右突出壁85之下端85L保持固定。
亦可自右突出壁85省略配置於右下緊固凸座59b之上方之右下上方部88。亦可自左突出壁86省略配置於左下緊固凸座59d之上方之左下上方部95。
凹槽外殼26之內肋61亦可除了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之至少一者或者代替左上肋61u及左下肋61L之至少一者而具備右肋,該右肋配置於相較右突出壁85更靠凹槽外殼26之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或者,亦可自凹槽外殼26省略內肋61。
亦可自凹槽外殼26省略對緊固凸座59進行加強之加強肋60。
亦可自跨坐型車輛1省略電源插座45。
跨坐型車輛1亦可具備作為動力源之其他例之電動馬達來代替作為動力源之一例之引擎11,還可具備引擎11及電動馬達兩者。
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引擎11可相對於車體框架2擺動之速克達型機車,亦可為動力源固定於車體框架2之彎樑型機車。跨坐型車輛1不限於機車,亦可為具備3個以上之車輪之車輛,亦可為不平整地面行駛用車輛(ALL-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車輛),還可為雪上摩托車。於跨坐型車輛1為三輪車之情形時,可有2個前輪Fw,亦可有2個後輪Rw。
亦可將上述之所有構成中之2個以上加以組合。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頭管 4:向下框架 5:下框架 6:座部 6d:駕駛者座部 6f:前端 6r:後端 6t:串列座部 7:轉向把手 8:前叉 8p:叉管 9:防振連桿 10:擺動單元 11:引擎 12:傳遞機構 13:變速箱 14:空氣濾清器盒 15:燃料箱 16:儲物箱 17:頭燈 18:前閃光器 19:後燈 20:尾燈 21:後閃光器 22:把手外殼 23:前外殼 24:前擋泥板 25:護腿板 25o:外緣 25r:後緣 26:凹槽外殼 27:腳踏板 27f:平坦部 28:下底外殼 29:後底外殼 30:中間外殼 31:上側外殼 32:下側外殼 33:後擋泥板 41:主開關 41h:鑰匙孔 41p:開關面板 42:右凹部 42b:座面 42f:前表面 42s:側面 43:便利掛鉤 43L:撥桿 43f:掛鉤 44:中央凹部 44b:底面 44i:內周面 45:電源插座 45c:蓋部 45h:端子插孔 45hs:殼體 45t:舌片 46:左凹部 47:內表面 48:內周面 48L:左側部 48Lo:下部 48R:右側部 48u:上部 49:底面 49B:底部 49b:座面 49e:鼓出部 51:進出口 52:上壁 52i:內緣 52o:外緣 53:後壁 54L:左側壁 54R:右側壁 55:下壁 56:緣 57:接觸端面 58L:左插入突起 58R:右插入突起 59:緊固凸座 59a:右上緊固凸座 59b:右下緊固凸座 59c:左上緊固凸座 59d:左下緊固凸座 59e:端面 59h:插孔 59o:外周面 60:加強肋 61:內肋 61L:左下肋 61u:左上肋 71:重疊部 72:嵌合槽 73:槽外側面 74:槽內側面 75:座面 76L:左上部 76R:右上部 77L:左側部 77R:右側部 78:下部 79L:左插入孔 79R:右插入孔 80:座面 80a:右上座面 80b:右下座面 80c:左上座面 80d:左下座面 81:貫通孔 81a:右上貫通孔 81b:右下貫通孔 81c:左上貫通孔 81d:左下貫通孔 83:右鄰接部 84:左鄰接部 85:右突出壁 85L:下端 85e:後緣 85i:內表面 85o:外表面 85r:後端 85u:上端 86:左突出壁 86L:下端 86e:後緣 86i:內表面 86o:外表面 86u:上端 87:右上內側部 88:右下上方部 89:右下內側部 90:上高部 91:左上內側部 92:左上下方部 93:低部 93L:下端 93u:上端 94:下高部 95:左下上方部 96:左下內側部 97:排水孔 101:大凹槽 102:保持器凹槽 102b:保持器桿 103:箱式儲物裝置 103L:蓋 103b:固定箱 Ac:旋轉軸線 Ap:樞軸線 B1:固定螺栓 C1:中央 E1:電氣設備 F:箭頭 Fh:輪圈 Ft:輪胎 Fw:前輪 L:箭頭 L1:直線 Rh:輪圈 Rt:輪胎 Rw:後輪 S1:收納空間 T1:端子 U:箭頭 WO:車輛中央 X1:距離 X2:距離
圖1A係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1B係一實施方式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後視圖。 圖4係將凹槽外殼卸除後之護腿板之後視圖。 圖5係表示沿著圖3所示之V-V線之護腿板、凹槽外殼及電源插座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 圖6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VI-VI線之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 圖7係將圖3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8係將圖4之一部分放大所得之圖。 圖9係凹槽外殼之前視圖。 圖10係凹槽外殼之右側視圖。 圖11係將凹槽外殼卸除後之護腿板之後視圖。 圖12係將凹槽外殼卸除後之護腿板之立體圖。 圖13係將凹槽外殼卸除後之護腿板之左側視圖。 圖14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XIV-XIV線之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 圖15係表示沿著圖7所示之XV-XV線之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水平剖面的剖視圖。 圖16係表示沿著圖15所示之XVI-XVI線之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鉛直剖面的剖視圖。 圖17係用以對固定於護腿板之凹槽外殼之變化進行說明之模式圖。
25:護腿板
26:凹槽外殼
46:左凹部
47:內表面
48:內周面
48L:左側部
48Lo:下部
48R:右側部
49:底面
49B:底部
53:後壁
54L:左側壁
54R:右側壁
55:下壁
56:緣
57:接觸端面
59b:右下緊固凸座
59d:左下緊固凸座
59e:端面
59h:插孔
60:加強肋
61L:左下肋
72:嵌合槽
73:槽外側面
74:槽內側面
75:座面
80b:右下座面
80d:左下座面
81b:右下貫通孔
81d:左下貫通孔
83:右鄰接部
84:左鄰接部
85:右突出壁
85i:內表面
86:左突出壁
86i:內表面
86o:外表面
89:右下內側部
96:左下內側部
97:排水孔
B1:固定螺栓
F:箭頭
L:箭頭
L1:直線
S1:收納空間
X1:距離
X2:距離

Claims (13)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具備:座部,其供駕駛者就坐;護腿板,其配置於相較上述座部之前端更靠前方處,與就坐於上述座部之上述駕駛者之腿於前後方向上相對;凹槽外殼,其配置於上述護腿板之後方,與上述護腿板一起形成供收容物品之收納空間;及緊固構件,其將上述凹槽外殼固定於上述護腿板;上述凹槽外殼包含:接觸端面,其與上述護腿板相接;及緊固凸座,其配置於相較上述接觸端面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且插入有上述緊固構件;上述護腿板包含:重疊部,其於後視下與上述凹槽外殼重疊;突出壁,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及貫通孔,其配置於上述緊固凸座之前方,且插入有上述緊固構件;上述突出壁係於上述凹槽外殼中與上述凹槽外殼一起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且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至少一方,上述突出壁配置於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且上述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高部,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及低部,其自上述重疊部向後方突出,且突出量小於上述高部;且 上述高部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上端,其配置於相較上述護腿板之上述貫通孔更靠上方處;及下端,其配置於相較上述貫通孔更靠下方處。
  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進而包含嵌合槽,該嵌合槽嵌入有包含上述接觸端面之上述凹槽外殼之緣,且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配置於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上述嵌合槽之內側。
  4.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包含凹部,該凹部向前方凹陷至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前方之位置,且上述凹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上述凹槽外殼之前方,與上述凹槽外殼一起形成上述收納空間。
  5. 如請求項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上述護腿板之水平剖面中,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之上述突出壁之內表面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使形成上述收納空間之上述凹部之內表面向後方延長後之直線上。
  6.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分別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右方及左方之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 上述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之一者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且上述右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及上述左突出壁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相較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接觸端面更靠後方處。
  7. 如請求項6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及凹槽外殼之至少一者包含將上述收納空間內之水排出之排水孔,且上述排水孔配置於相較上述右突出壁及左突出壁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內側處。
  8.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突出壁之上述低部配置於相較上述突出壁之上述高部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
  9.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包含:上方部,其配置於上述緊固凸座之上方,且於俯視下與上述緊固凸座重疊;及內側部,其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緊固凸座與上述收納空間之間。
  10.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凹槽外殼進而包含自上述凹槽外殼之內表面向前方突出之內肋,且上述內肋配置於相較上述突出壁更靠上述凹槽外殼之上述寬度方向上之外側處,且於側視下與上述突出壁重疊。
  11.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進而具備電源插座,該電源插座包含配置於上述收納空間之端子插孔,通過插入至上述端子插孔之端子對電氣設備供給電力。
  12.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凹槽外殼僅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跨坐型車輛之中央之右方或左方,且上述護腿板之上述突出壁至少配置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收納空間之外側。
  13. 如請求項1或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緊固構件可相對於上述護腿板及凹槽外殼進行安裝及卸除,且上述凹槽外殼可相對於上述護腿板進行安裝及卸除。
TW110133706A 2020-10-16 2021-09-10 跨坐型車輛 TWI786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4980 2020-10-16
JP2020174980A JP2022066069A (ja) 2020-10-16 2020-10-16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16521A TW202216521A (zh) 2022-05-01
TWI786816B true TWI786816B (zh) 2022-12-11

Family

ID=77864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3706A TWI786816B (zh) 2020-10-16 2021-09-10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984870B1 (zh)
JP (1) JP2022066069A (zh)
TW (1) TWI786816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7311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storage compartment with water drainage channel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TW201932345A (zh) * 2018-01-25 2019-08-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202010671A (zh) * 2018-08-31 2020-03-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US20200262502A1 (en) * 2017-10-31 2020-08-20 Ktm Ag Motorcycle Seat Assembly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1114B2 (ja) 2014-07-16 2019-01-16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ラックの水抜き構造
JP6133338B2 (ja) * 2015-01-21 2017-05-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EP3517418B1 (en) * 2018-01-25 2021-03-24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227311A1 (en) * 2010-03-16 2011-09-22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storage compartment with water drainage channel for a vehicle, and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20200262502A1 (en) * 2017-10-31 2020-08-20 Ktm Ag Motorcycle Seat Assembly
TW201932345A (zh) * 2018-01-25 2019-08-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TW202010671A (zh) * 2018-08-31 2020-03-16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跨坐型車輛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66069A (ja) 2022-04-28
TW202216521A (zh) 2022-05-01
EP3984870A1 (en) 2022-04-20
EP3984870B1 (en)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27154B2 (ja) 鞍乗型電動車両
JP5246431B2 (ja) 自動二輪車
JP528043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インナーラック構造
JP6133106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リザーブタンク給水構造
JP5289883B2 (ja) 鞍乗型車両
JP2002225765A (ja) 自動二輪車の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2008213520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677099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TWI786816B (zh) 跨坐型車輛
TW201941988A (zh) 跨坐型車輛之usb端子單元構造
JPWO2019187798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TW201932345A (zh) 跨坐型車輛
JP621554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アクセサリーソケット配置構造
CN107867351B (zh) 鞍乘型车辆的收纳箱构造
TWI540073B (zh) 跨坐型車輛
JP704233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2002019661A (ja) 車両用収納ボックス構造
JPWO2019187791A1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usb端子ユニット構造
JP608381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体カバーの前部構造
JP2002019663A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ント構造
JP2018052439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KR20080028273A (ko) 차량용 무단 변속기의 냉각 구조
JP6484207B2 (ja) 鞍乗型車両の通信装置収納構造
JP2019172163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端子ユニット配置構造
JP2023050871A (ja) 鞍乗型車両